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第1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二不在于得到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由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和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就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高一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上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请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同时,对于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意义我也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后,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学科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意识,经常有学生跟我提出一些问题,如丘吉尔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拿破仑真的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吗?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何种地位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什么是汉服?等等,学生提出的大多是针对历史学科学习中某些问题的拓展性问题,我将这些选题向全班公布并征求意见,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我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经过全班同学的激烈的讨论初步确定了研究性课题为《汉服及汉服运动之探究》并在全班形成了几个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小组。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关于汉服与汉服运动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情趣甚至是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2.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一汉服运动的意义之所在并形成自己关于汉服运动的观点,激发学生树立从自身做起,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识。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创新实践的能力,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等。

三、设计理念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改变长期以来讲台属于教师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多渠获取知识的可能,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策略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开题立项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甚至逐渐的成为一个族群的共同选择和爱好,它不仅仅是人们遮身蔽体御寒的工具,更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共性和地域性,可以成为一种民族或地域性文化的象征。汉服就是这样一种服饰,通过了解他,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情趣甚至是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汉服运动不仅是在推广一种服饰,它本身就是文化复兴的一种形式。其意义更在于参与者们是在通过它来号召人们重拾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的目的,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里我给大家展示几个学生的开题立项报告。

从学生的立项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研究性课题《汉服及汉服运动之探究》进行了分解,形成了这样几个子课题:1.界定汉服的概念及研究汉服的意义(纠正多数人将“唐装”视为汉服的错误观念);2.简要介绍汉服的风格和特色(问卷调查关于汉服的特点及其与韩服差异);3.简要介绍汉服运动的概念及发展概况;4.目前社会上关于汉服运动的观点评介;5.汉服设计与裁剪。

对学生交上来的立项报告我认真的研究并进行了意见反馈,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如立项中有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去了解大众对汉服的特点的认识并了解大众对韩服与汉服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很好,但学生在立项中对如何发放、回收统计问卷等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也没有注意到问卷范围应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而是想当然的把问卷的投放仅仅局限在校园中,这是不恰当的,后来学生吸收教师的建议对其立项进行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主导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成果展示阶段

开题立项之后,研究性学习进入真正的操作阶段,学生们在这一阶段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及调查工作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施和成果展示本应该是两个阶段,为了方便起见,在这里我把这两个阶段放在一起向各位同仁做一汇报:

第2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第3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能否及时获取信息成为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然而,信息化社会又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正确与错误的信息,精华与垃圾的信息的社会。因此,培养学生学会正确收集、辨别、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给予学生这样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后,首先面临着资料的收集,而要收集到课题所需要的资料就必须思考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了完成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资料和信息?②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资料和信息?③收集到的资料中,哪些是有用的?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④从筛选出的资料中,可以整理出哪些观点和事实?⑤哪些图书是我以后还可能需要的?哪些网址值得保留?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课题,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互联网检索资料,或到工厂企业、机关单位收集素材,或深入实地调查采访获取信息资料,燕把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工、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活动,从而培养了学业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必不可少,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即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确立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因此,是否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的开展研究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学们通过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庥信息、相互探讨、寻找答案直至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听取他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劳动成果。如我校高一年部分同学选定了历史科研究性学习课题《唐代服饰文化》,节同学们从以下五个子课题进行分工和研究:①唐代服饰的分类②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③唐代服饰对日本的影响④唐代服饰与唐代政治的关系⑤现代唐装的美学价值,分到不同子课题的学生分头去收集资料,回来后共同分析讨论,筛选出价值的资料和观点,分析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法,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相互交流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最后共同撰写出了《唐代服饰文化》论文。

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传统的学习活动过程大多局限在课堂,而研究性学习则更多地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相联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访问、实地调查等学习形式,更多地更深入地接触了社会、生活、感知并了解社会问题,许多问题有了直接地感同身受,这是他们在书本上或教室难以学到的,从而激发了他们关心社会现象,关心他人,增强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形式开展和研究活动的,通过学习和研究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获得如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怎样去获取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怎样对取得的观点和事实进行取舍,如何对自己的论点寻找论据,以何种形式如何形成成果,等等。由于有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2009级同学在确定《五星中学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课题后,首先,他们一起精心设计了一张内容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的项目、子项目和评价形式等进行了了认真的设计;其次,在回收问卷调查表后,同学们进行认真的统计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结果;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讨论,同学们还采访了多位历史老师和有经验的班主任,并一起探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同学们形成了论文作为学习成果,其中,提出了不少不乏真知灼见的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的对策,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5.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研究性学习以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的科学态度和顽强的科这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同学们在社会调查访问过程中,接触了许多研究人员、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深深地被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严谨求实的作风所感染。

由于历史研究性学习选取了哪些具有浓郁人文信息的课题或项目,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选取经济史、风俗史、文化思想史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陶冶情操,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体验生活的丰富和美好的,选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类命运、为社会进步,为国家统一,为集体而奋斗而献身的课题,可以给学生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如通过《施琅与台湾》这一课题,同学们的心目中永远记住这么一位胸怀广阔的爱国将领,并为他的“平台”“留台”为实现国家统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精神品质所感染。

第4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引导

一、科学分组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合作,强调人人参与,共同发展,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学生参与。我先在班里推选出六位数学思维活跃且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然后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到六个小组中去,但必须保证每小组中至少有一名电脑高手,一名语言组织、推理论证能力较突出者,一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最后我又根据各组情况进行微调,使每组人数均衡,且综合水平相当,形成最佳组合。

二、慎重选题

众所周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是不同的,后者具有原创性。因此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显然是在拔苗助长,但研究性学习又不是一般的解难题训练,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是选题。选题太易,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决,根本激不起兴趣,更谈不上研究;而选题太难,不仅课堂教学难以完成,还会使学生感到研究性学习深不可测,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产生畏难情绪。只有那些看起来似乎很难,固有的解题套路难以奏效,但仔细考虑(必要时教师可做适当引导)又可以解决(跳一跳,够得着)的妙趣横生的问题最适合学生。我选取了等比数列、圆锥曲线、三角函数图象变换等。

三、有效联想

有效联想,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备的素养。因为只有通过联想,学生才能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培养自己创新的欲望和能力。有效联想最好的素材是那些定义和性质类似的概念,如学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以后,师生共同分析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再对比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引导学生猜想等比数列可能具有的性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等比数列中的比类似于等差数列中的差,则在其性质中,等差数列中的和将可能变为等比数列中的积,由此猜想出等比数列可能的性质,并根据定义进行证明。于是学生在类比联想的基础上,自我探究出了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联想推导得出更新的知识,实现了由旧到新,由已知到未知的转化,明确了自我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增强了自我联想的信心,为研究性学习做了必要铺垫。

四、动手实践

学生产生了有效联想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学习圆锥曲线时,首先课前预习后我把数学课调到了微机室,每人一台电脑,大家上机操作,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给出其动画形态,认真体会定义。计算机无与伦比的模拟功能生动地再现了圆锥曲线的生成过程,在每个同学探索的基础上,再回到组内交流、讨论,综合大家所得后分工合作,推导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探索性质,并将图形、文字、推导过程、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各组学生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了综合制作过程,形成了本组的课件。

接着各组选派两名同学展示成果,其中一名操作,另一名在旁解说,其他同学可以发问,本组任何同学均可做答。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质疑、答疑者都积极而踊跃,各组的优势与不足在质疑、答疑中充分展露出来。

再在各组展示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取长补短,修改整理。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性质一一亮相,大家在合作、交流中将圆锥曲线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综合掌握,并学会了如何用多媒体来辅助说明,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从而萌发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于是学生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眼睛观察,双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知,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需要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一部分学生老感觉肚里有话倒不出,有时是没机会说,因而也就不敢说。为了使学生尽快从这个困境中解脱出来,我尝试着每天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进行自由数学演讲,内容及方式都不限,依据各自的喜好和长处自由选择主题和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的胆怯心理缓解了,上台演讲的态度自然了,语言流畅了,思路也清晰了,虽然部分同学有时还抓不住重点,有时解释得还不清楚,但在这种主动性前提下,随着大家的探索和努力,每位学生语言表达潜能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六、深入反思

反思是巩固已有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对已实践得出的结论的反思,反思某个条件发生变化后会怎样?反思添个条件、少个条件……又会怎样,如前面y = Asin(x+)的图象研究了参数A、、对其图象的影响后,如何由y=sinx得到y = Asin(x+)的图象,先A,后,再会怎样,改变顺序又如何,由此能否推广到y =f(x)与y =A f(x+)+k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学生的反思过程中,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学生由浅入深地将这一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研究得清清楚楚,在尝试成功的过程中,无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增添了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七、总结提炼

经过一系列训练,学生对某一项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已做到了心中有数,但如何整理展示出来,需要较高的归纳总结能力。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对所学单元、章节知识归纳整理出较为清晰的知识体系,感悟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理清条理后,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体验到收获和进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下一轮的研究性学习之中。

通过这一系列的尝试,我最大的感受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研究,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绍学,钱佩玲,章建跃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选修2-1)

第5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我们研究所及,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尚未见到这一提法。课题研究的灵感最初来自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想法与实践。1998年以来,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几位领导同志在调研工作中曾分别谈到,要借鉴和总结国内外一些著名中学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和组织下,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部分学校开展了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及教材编写工作,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举办了“上海市中学研究型课程研讨会”,受到教育部基教司和部分省市教委的关注。同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无锡)上,上海代表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

学习的方式实质上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体现。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其中包括农业社会与接受学习;工业社会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后工业社会与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后工业社会的学习者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掌握信息呢?现在有如下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剧增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

另一条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知识就是力量”,“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是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信奉和遵循的教育理想与实践指南。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逐渐暴露了它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导致我们的基础教育包括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逐渐演变为一种以“应试升学”,“智育至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当然,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第6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的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的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

    当前,我国在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整理和研究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以作为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的依据;收集和研究国外各个艺术教育学派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以作为发展我国普通学校教育的借鉴。为此,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进行题为“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将此课题列为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的形式出现。丛书分为“学校音乐教育系列”和“学校美术教育系列”及《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和《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内容包括对我国古代、近代和当代学校音乐、美术教育的研究;着重介绍我国美育及艺术教育理论着作、学校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教育机构、主要教材等,以及外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教学经验、主要学派等。

    3.课题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美术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是人类通过特定的手法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艺术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通过音乐、美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艺术学科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理解艺术美与生活美的联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理解艺术学科的广延性,关注艺术作品中的文化现象,激发人的潜在素质。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总结、吸取和借鉴国内外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中学音乐、美术教师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趣,发展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从课题组成立至今,这期间我们经历了明确指导思想、开展交流、提高认识水平、组织指导学生实施、师生共同积累成果的渐进过程。

    第一阶段:教师准备阶段

    1.学习理论:广泛收集并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2.设计方案:共同研究探讨制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课题实施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实践,明确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音乐学科研究性学习在高一进行,美术研究性学习在高二进行。

    3.挖掘、编写出艺术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化分阶段任务,分阶段实施。

    4.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音乐美术实施研

    究性学习的教案

    5.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筹备阶段

    首先,我们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围绕教材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挖掘了艺术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同时将每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将研究素材和信息提供给每组学生,让学生自主选题,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求每组同学的选题应结合本组同学的实际做本题目的可行性调查,在筹备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全员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探索性原则等研究的基本原则。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实施研究性学习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确定本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采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最后确定实施的策略。然后通过上网查询法、亲自参与实践等方法,组织本组学生进行排练,将知识内容、对艺术类别的研究与学生的演唱、演奏、舞蹈、音乐剧、诗歌、绘画等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课型,以备在课堂上展示。完成学生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作业。

    第四阶段:学生自主实施研究性学习小组成果展示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每班每周一节音乐、美术课的时间,将每班一个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拓展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正确结论。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烈的参与的意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

    三、研究的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研究性学习教案、艺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材料,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等成果资料作为本实验报告的附件的形式一并上交。

    四、研究的结论:

    高中音乐、美术实施研究性学习,为我们探索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教师树立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应时展的需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挖掘探讨艺术学科自身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使艺术教育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最终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

    本课题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至此顺利结题。

    参考书目:《外国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附件:美术研究报告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研究

    引言

    《美术课程标准》最值得肯定也最有意义的,就是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它的人文性,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和媒材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里绝对的权威,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对学情和生情的了解很有限,师生缺乏互动和沟通。形成的结果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学学生的,老师觉得上课很累、没有情绪,学生听的没意思,所得很少。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理解和逐步实施,美术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应用,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研究,换位思考,对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尝试。

第7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1.1非指导性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

1.2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理论指导,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物理问题展开,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1.3非指导性教学观指导下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观指导下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是指高中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自主地确定适合的物理方面的研究内容,学生通过实践及情感体验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仅提供材料、创造情境,使学生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挖掘的一种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观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强调“非操纵”、“非窒息”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对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从而对今后行为产生影响,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以求得学生在学力和人格上的最大发展.

2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与以往的研究性学习的区别

2.1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区别

以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一般都是教师在活动前预设好的,包括三个层面:从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研究方法、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体验或经验、在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知识.而非指导性教学理念主张研究过程通过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帮助澄清学生所考虑的问题和希望做的事情,使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内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的内容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2.2教学方式的区别

非指导性教学理念较以往的研究性学习理论更重视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这里的“非指导”并非“不指导”,而是一种不越位、不包办、不指令的指导.指导策略是教师循着学生的思路并提出质疑,提供可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思路或方向,供学生思考、判断和选择,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3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观下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3.1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的更新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突出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形成了一种以协调活动为主线,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理论,使人们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它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明示指导、直接组织设计学习活动等而言较多地应用间接的、暗示的、不作详细指导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挖掘,在不断的挑战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可见,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对克服我国目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社会功能、忽视培养个性发展功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弊端,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积极意义.

3.2有助于创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开展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都体现出“非指导”的教学思想,通过理论和实践探究,将努力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3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对话机制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构建和谐的教育交往.应当承认,研究性活动中学生如果仅仅是机械的学习研究,而没有同时投入丰富的情感,那它就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性化的学习,也是教育的悲剧.非指导性教学观主张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公开、坦诚、相互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保持心灵上的自由沟通,使学生情感和学力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促动.非指导性教学观下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构建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对话机制.

3.4有助于课内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验学科,要让学生在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就必须协助学生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学校图书馆、各科实验室、校外工厂、社区等各种优势资源,做好课内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3.5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学力”的提升

通过非指导性教学观下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主体性、创造性,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掌握自主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促进高中物理的学习.高中物理学习的进步又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热情,使研究性学习活动与高中物理学习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研究性学力”的提升.

4非指导性教学观下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策略

非指导性教学观下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与以往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非指导性教学观始终贯穿于活动的全程,那么如何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这一教学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4.1指导的柔性化

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强调的隐性的指导,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典型提问设计研究来实现.

如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阶段的典型提问设计例见表1.

如笔者所任教的高二理科班的“蓝精灵”小组在进行题为《机械能守恒的实验验证设计研究》中,小组的成员们成功地设计出了不少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如长木条通过光电门的机械能守恒的验证、金属小球竖直下落依次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机械能守恒验证、悬挂定滑轮两端的质量不等的两重物机械能守恒的验证、摆球的机械能守恒的验证、利用压力传感器验证带有小孔的金属小球在1/4光滑圆弧轨道上机械能守恒的验证、利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的摆球的运动轨迹验证机械能守恒验证、“U”形管内金属小球的机械能守恒验证等.学生们还以PPT、现场演示实验、纸质报告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汇报现场,学生们研讨交流的热情超出笔者的预期,在对各个实验的评价环节中,大家踊跃发言,并提出了不少好的实验改进意见,同时也延伸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磁场中的机械能守恒验证实验的设计等,激发了学生新的研究热情.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非指令的、非明确的、非直接告知的提问,一步步地帮助、促进学生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成功地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起了隐性指导的作用.

4.2管理的个性化

非指导性教学观下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物理素养的参差不齐,而教师要能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释放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就要做到因人而异,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的“非指导”.

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有的学生物理知识学得很扎实,但不善于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要教师“启发”的次数可能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要求他们对研究方法多总结,对研究的问题多思考、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参与的热情也很高,处处想着为所在小组争得荣誉,这类学生往往兴趣范围很广,但思维的跳跃性很强,很少能单独将某个问题研究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对感兴趣的诸多问题作出科学的选择,更多关注他们的研究进展、对所选择问题研究是否透澈、对他们的活动作个性化的评价,帮助他们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有的学生本身物理素养不太高,由于对物理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畏惧、自卑,表现出活动中相对比较呆板、随大流,过分依赖教师的引导,这部分学生最需要老师的关注,教师应当为他们设计一些低难度、多台阶的引导,建议小组分配一些如搜集资料、记录研究日记等工作交给他们完成.

4.3评价的多元化

非指导性教学观下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关注是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这样的一种研究过程,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融洽的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物理问题的幸福感.因此,非指导性教学观下的物理研究性学习评价更侧重于学生活动过程中方法的获得、投入的程度、团队的协作等.当然,教师在作出评估的同时,还要指出未来的努力方向.

具体实施评价的三个环节见表2.

评价的部分依据在表3中列出.

5非指导性教学观指导下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

活动对象:江苏省高邮中学高一(8)班“美好时光”活动小组

活动背景:①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已经结束;②动量定理已不作为高考考纲的要求;③该小组成员相对物理素养较高,物理研究兴趣较浓.

活动内容:由“飞鸟撞机”事件延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次活动:

新闻回放:“愤怒的小鸟”撞扁波音757机头

2013年6月5日上午,国航一架执飞成都-广州航班的波音757飞机在起飞后不久,飞机机载雷达罩在数千米高空被飞鸟撞出一个大凹洞,机组随后立即决定返航,在半个小时后航班安全回到成都双流机场,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

教师同时向学生展示图片(飞机机载雷达罩被撞出一个大凹洞).学生对该新闻表示惊讶,在他们看来,飞机遇到了小飞鸟,就跟飞行中的子弹遇到了粉尘颗粒一样,大多数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学生怀疑是一则假新闻,一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鼓励学生就这一事件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们踊跃发言,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飞鸟撞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2)能否有办法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3)如果遭遇飞鸟撞机,飞行员该怎么办?

针对问题1,教师提醒学生: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运动情况,反过来,也可以由物体的运动情况推得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师要求就这一问题,写出理论论证的过程,实验论证不太具有可行性,可用相关事件的链接来间接证明.

针对问题2,教师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该问题,同时指出,提出的方案要具有可行性.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讨、思考等多种研究方式,写出有效减少此类现象发生的研究报告.

关于问题3,要求学生就该问题作出相关猜想,提出一些可能的猜想,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用实际验证假设.没有实际验证的,也可以理论上简单证明可行性.

以上对学生提出的相关任务都是要求在下一次的研究性活动中交流、讨论.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还不是很成熟,教师要求相对具体一些.

第二次活动:

学生分别就上面的三个问题作了交流:

问题1的主要交流内容:

(1)理论推导: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又有飞鸟与飞机的作用时间极短,理论推导出飞鸟对飞机的冲击力极大.(略)

(2)已有实验论证:经专家测试,一只500克重的鸽子与一架飞行中的飞机相撞,产生的冲击力有10吨-30吨,相当于10辆汽车撞击的力量,一旦击中飞机要害部位,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2的主要交流内容:

在尽可能不伤害鸟类的前提下,学生们提出了不少方法,让人惊喜.

如:用声波威慑鸟群,让其远离机场区域;在机场周围设置捕鸟网(从捕鸟网上救下的活鸟可送往远处放生);飞行区内固定的15门驱鸟炮每隔20分钟就自动鸣炮;经常在周围的树林、草丛除虫,减少鸟儿的“食物”; 割草和灭鼠、射杀兔子,以消灭老鹰的食物链,不让老鹰出现在飞行区;根据候鸟迁徙的路径来调整航线……

问题3的主要交流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飞鸟不会对机身造成太大损伤,但能让发动机失灵,不过机毁人亡的惨剧还是可以避免的.普通民用飞机一般不会仅依赖一个引擎飞行,一旦引擎出现故障,飞行员会调节机尾方向舵来产生一个反作用力,用以驱动飞机的前端引擎运行.与此同时,飞机的副翼会自动维持机身平衡.

第8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新、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说的开放性是指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课本知识的照本宣科,而是来源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相对于课本知识而言,它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为学生展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他们创造了非常开放的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可以具体为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无论什么知识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来进行研究;教学空间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只要能最终实现学习目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受限制,可以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来服务于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不再是单一的从课本上获得,任何渠道都可以获得知识;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共同完成课题的参与者,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的教和学的关系,甚至教师还要时刻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 研究性学习过程便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论后回归实践,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已经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目标,具体如下:

研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自己查询资料、自己动手实践,对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帮助,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笔者一直赞同从小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并且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和其他人配合才能最终完成课题,又很好地培养了集体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分享。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带有严肃性,所以学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和不屈不挠的科学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社会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老师会认为夸大其词,笔者认为潜移默化中能够起到作用。

有的数学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适合数学学习,更不适合初中学生,笔者不能苟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数学学习中的有机组合,对于初中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数学知识,对于拓展性知识也有所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有可能进行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探索,相互学习的学习氛围,数学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自主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老师抱怨学生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根源在于数学老师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脱离学生的能力实际或者拔高或者低估学生来进行研究性学习,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之上的,稍微拔高一点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才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挖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过是学习的拐杖。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就能置身事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问题,如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思维是否得到拓展,拓展的方向在哪,学生在每个阶段获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实质性的收获和内在的进步,学生自己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在教师的掌控中,如果学生脱离了方向,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

数学研究性学习有个难点,一直困扰着各位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评价呢?研究性学习看重的是学习过程,并不能完全依靠结果来评价一个学生,但是没有结果怎么进行定量学习呢?笔者认为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并不能只看重结果,过程也应该纳入考核标准,定量的评价和定性的评价应该结合起来,互为参考,同时教师最好避免一言堂,毕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果能有效的将以上四项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好的体现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以及他的努力和成果。

哪些问题适合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如果切入点在于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还能和生产实践相联系,那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笔者认为美国日本的数学开放题很适合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自7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界认为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日本也在其后进行数学开放题的推广和普及。我国也逐渐开始应用开放题来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开放题本身就体现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而解答数学开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由于只要学生付出努力一般都会有所收获,所以数学开放题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通过所获得的成绩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更好地刺激学生开展下一个阶段的研究学习。所以笔者建议初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多利用数学开放题。

第9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研究性学习报告开题报告。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

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内容是否能为成为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选题。《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这个开题报告,在课题背景中就提出了"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观点联系起来了。很好地解决了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这个研究选题变得更有意义。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开题的素材,然后我们怎么将学科教学深化呢?这个任务就要交给研究性学习来完成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会取得什么预期效果呢?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选题中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证题和结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历史教师外,其他各个科目尤其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关教师都可以做为该研究选题的指导教师。这样就使得原本让一个历史老师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变成了一项计划周密、步骤严谨的集体活动。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有很好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将各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有意互补呢?我认为应该重点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人员配置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学科,首先要设置一个专家组来保证其师资的质量。这个专家组应该由各个科目的科组长和任教该年级的备课组长担任。这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专家做指导。其次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组的成员。除了师资以外还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才行。所以学校各行政领导要对研究性学习予以高度重视。在各个场合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还可以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名誉专家等。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成员要广,宣传的力度要大,毕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师资培训问题

专家组的老师要定期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让其在各具体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到研究性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具体学科教学,把具体学科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供给研究性学习做开题参考。

三.合作与交流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是通过学科教学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提出来,让研究性学习去研究达到

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要求各科老师互相合作配合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服务。这个时候各学科的老师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四.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要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体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专刊上发表。对于发表的成果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某些学校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还是第一次被列出来。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其他资料:

以下是关于如何适应高中生活的资料:

参考资料如上:

一、放松自己

面对一个不熟悉的陌生环境,人们会有一种紧张不适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在一种新的环境里,无论是人的肌体还是心理,出于自我保护需要,人都要对环境加以观察、了解,作出判断,然后选择。不管新的环境跟以往的环境有多么不同,我们都要面对这一现实,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尽快融合到新环境中去。

新学期马上就要到了,很多的同学会从原来的学校毕业,到新的更高一级的学校去深造。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同学却因为换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觉得特别不舒服。有的同学说,新学校、新班级、新老师、新同学使他们感到紧张,不知应该怎样去应付。

曾经有一位同学说,开学第一天,老师让每个人介绍自己的情况,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轮到他时,他却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个手心都是汗,出尽了洋相。后来,那个场面不断地在他脑海中浮现,他便认为同学们一定瞧不起自己了,老师对自己也有成见了。于是他不敢跟同学在一起交往,有时恨不得一放学就马上回家。由于过分紧张,课堂上的听课效果不佳,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也出现了问题。开学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也考"砸"了,他越想越害怕,不知该怎么办。

其实,从这位同学叙述的内容分析,他存在着社交障碍,他没能从社会交往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加之因家庭、学习等影响,"客观"上导致他们的内向性心理特征倾向。由于在众人面前"交往"失败而极易导致自卑心态,越想交往成功就越易出现紧张心理,甚至焦虑、恐惧,以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心里非常苦恼,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

此外,具有社交障碍的同学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自尊心极强。这种强烈的恐惧感,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说话语无伦次,口齿不清,行为拘谨。而面部表情和行为通过反馈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和恐惧感,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者不仅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不敢出户一步,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

交往不适或交往障碍的中学生还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动性比较差,在其内心深处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所以也就使他们产生希望别人或外界的力量去帮助自己,使原有的自卑被逐渐消弱,如果一旦没有外界的鼓励和指导,他们交往不适的症状就会更加显著。

因此,从内心里摆脱依赖,表现自信,是他们战胜自我的关键。加强主动性,不要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到他人的身上,则是他们行动的保证。

为此,建议:

第一,要敢于面对现实,承认自己交往的失败。因为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其认识和行为是不能脱离现实的,并时刻与现实相接触的。相反,心理有障碍的人,总是想尽办法逃避现实,甚至希望生活在假想的环境当中。

第二,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在出现问题时,中学生应首先了解自己,解剖自己,特别是对自己的不足不要"讳莫如深",而要敢于"暴露",同时还要寻找自己的长处以增强自信心。

第三,发挥自己优势,在人多的场合表现自己,及时抓住各种能锻炼自己的机会,每一次交往的成功,都将有效地加强对自己交往能力的正确认识。用"我能行!"这样积极的语言暗示自己,即使偶尔失败也没关系,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具体办法:

一是发挥自己的优点,增强信心,知道自己原来也不差。

二是找出学习榜样或能激励自己发奋的格言,作为自己追求的方向。

三是肯定自己的能力,重新振作精神。

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在初中时,你也许是一位学习出众的尖子生,而进入高中后,你突然发现周围高手如云,自己并不出众,你是否为此感到伤心和懊恼呢?

在我们中学生当中,有一种常见的毛病或叫"通病",就是自我期望过高,而自我评价过低。也就是说,有些人志向很高,心气儿很大,可是一提起自己的条件,又觉得这也不行,那也太差。这种"过高"和"过低"的反差就造成了一些人产生消极的自我意向,从而失去了应有的自信。

这种反差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是横向和别人比较形成的。例如拿别人的高智商和自己的普通智商比;拿别人的高个子和自己"二等残废"的身段比,当然会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心理学家指出,几乎所有人情绪的消极反应都仅仅是由于自信心不足的结果。一个缺乏积极的自我意向的人,会轻易夸大那些微不足道的过失和不足,自己吓唬自己,就像面临天塌地陷的灾难一样。例如一个女同学仅仅因为在人前唱歌走了调,而感到无地自容,难以抬头。所以,简单点说,一个人万万不可拿自己的弱处去比他人的强项,这样除了自寻烦恼,越来越自卑以外,再无所收益。

我们提倡的比较,是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只要是有一点点的进步,就是成功。积少成多,你慢慢就会有大的进步。这样去想,我们就会产生获取进步后的欣喜,自信就会油然而生。如果和别人比,也应在羡慕别人的同时,看到自己身上特有的长处,正视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明白在现有情况下怎样去努力进取。

目前,同学们在学校里最经常的比较是比较学习成绩。学习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中的名次如何。在这种情形下,不少学习上落后的同学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因在班上名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重大突破,因此也就得不到同学、老师、家长乃至周围人的肯定。虽然自己和自己比是进步了不少,但是和别人相比,仍感到灰溜溜的。这种学习上的处境和由此造成的失败心态,使这些同学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或恐惧,以至认为自己真无能,天生不是学习的材料。有一些学校,每次大考小考后都要排名次,排座次,造成一种非让你和别人进行比较的局面,这种做法,无论是对哪一个座次上的同学,都没有太明显的积极意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同学们自己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意识:自己和自己比,只要有提高,就是胜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自我鼓励,而尽量避免因和别人比较而产生自我贬低。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只麻雀,它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孔雀高贵。瞧,孔雀高高地昂着头,挺胸阔步,抖开尾巴上美丽的羽毛,开屏的样子简直漂亮极了。麻雀想它一定要学孔雀的样子,到时候所有的鸟儿都会赞美它。麻雀伸长脖子,抬起头,深呼吸,让自己胸脯挺起来,并开屏似地伸开尾巴上的羽毛。麻雀学着孔雀的步伐四处踱步。可是这样做,使麻雀感到十分吃力,脖子和脚都疼得不行了。最糟糕的是,什么黑乌鸦、金丝雀,甚至蠢鸭子,全都嘲笑这只学孔雀的麻雀。不多久,麻雀就觉得受不了了。麻雀想,这游戏太不好玩了,我当孔雀也够了,我还是当麻雀吧!遗憾的是,当麻雀还想像原来那个样子走路时,已经不行了。它除了一步一步地跳以外,再也不会走了。可怜的小麻雀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迷失了原来的自己。这个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三、适应寄宿生活

目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而要寄宿学校,这对许多中学生来说,起初会感到诸多不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能适应学校的这种集体生活的。因为青少年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并且离家住校的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成长都是很好的磨炼。

为了能尽快适应住校生活,你可以作如下的准备:

一、在进寄宿学校前,你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如独居一室,每天起床整理房间和内务;自己学着动手洗衣服、洗碗等,争取早日扔掉父母包办的这根"拐杖",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二、进了寄宿学校后,要与同寝室同学搞好关系。不要事事斤斤计较,要努力做到"对己严、对人宽"。别人遇到困难时,你应主动关心帮助,这样你就能与同学和睦相处。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矛盾时,还可向老师求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