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G633.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训练是必要的,这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首要的工作任务。本文就如何对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时,才会去进行认真的思索和研究,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数学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到问题的思考当中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学生非要将准确答案说出,而是要学生在举一反三的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锻炼。其次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提问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学习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数学习题,数学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寻找答案,具体如下:在我国玉树地震之后,灾区情况严重,急需要大数量的帐篷,为灾难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江西的一个服装厂为了支援抗震救灾活动,决定转产,工厂原来有5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6条儿童服装生产线,他们计划在三天时间内制作1000个帐篷提供给灾区人民。如果使用1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2条儿童服装生产线,每天可以制作帐篷105个;如果使用2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3条儿童服装生产线,每天可以制作帐篷178个;问题: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2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平均每天可以制作帐篷多少个?同学们在阅读完这道数学习题之后,给出了不同的两种解法:
甲同学:设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y个。
x+2y=105
2x+3y=178
根据题意得出x=41,y=32
所以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32个。
乙同学给出的解法为:178-105=73(个)
105-73=32(个)
73-32=41(个)
所以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32个。
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让其他同学们针对两种解题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鼓励提问的方式引发了学生对于这道一元一次方程题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解法更加符合题目要求,使用一元一次方程组进行习题解答,准确性比较高。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乙同学的解法简单明了、不繁琐、不嗦,口算就可以得出答案。在这样激烈的讨论氛围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开阔了他们的解题思路,并加深了他们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
二、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以“填鸭式”的教育为主,教师一直“讲讲讲”,学生被动的“听与学”,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已经习惯了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也不喜欢进行提问,更加别提数学思维的培养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这有利于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例如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展开同桌一对一的数学互评活动,让同桌之间找出对方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错题,因为学生本身可能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回避,但是利用另一方进行纠错,进行提问。长此以往,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训练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本身是具有拓展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由于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初中教材中关于几何部分的内容所占比例比较大,而学习初中数学几何部分这一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在解答几何问题中,关于辅助线的添加问题是关键所在。当学生面对一道几何题苦苦思索而得不到解题思路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辅助线的添加问题。但是往往在几何图形的证明题中都不会明确的告诉同学是否应该添加辅助线来帮助解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添加辅助线之后能否进行几何体的证明,以此来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例如在探索平行四边边形内角和的问题上就可以利用辅助线的添加来证明这个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进行连接,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将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为两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那么平行四边形包括两个三角形,所以其内角和为360度。
四、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一定要注重对数W教材的掌握和了解,挖掘数学教材中适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红囡.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进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本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简单的讲就是让学生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的思维活动,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但是我还认为,创造性思维不能脱离其他的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结合的产物固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也必然遵循它思维的活动规律,可以说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逻辑思维是指通过遵循逻辑规律,对事物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则与逻辑思维基本相反,它不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与推导,而是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互相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直觉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高度成熟的产物,因此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条件
集中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路朝一个方向进行,形成唯一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一个目标出发,思维呈扩散状,从而实现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出多种方式的解决办法。有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性思维,我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发散思维纵然可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不会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所以我的看法是创造性思维还包括集中思维,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发散是为了进一步集中,只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学生的创造性水平才会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营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首先需要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1.学校各级领导及教师都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提出和制定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广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2.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确立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水平及思维潜力,使用能够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3.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专业素质修养,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经验,营造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相交线》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线能够相交”,学生对对其产生疑问,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举例,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与举例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注意培养想象力和猜想能力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密切相连,引导学生联想和大胆地猜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如由分式与分数在形式上的相同,就猜想分式也有与分数相同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性质;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去猜想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想问题结论、解题方向、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还可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一方面强调要归还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强调的是要任课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其发展也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依然会很低下。这就如同,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若教师为伯乐,就要去发掘学生的优势,去培养去点拨。因此,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具体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位任课教师应注意捕捉学生们的新想法新灵感。例如:在教初中《几何》解直角三角形时,课末设置了如下“悬念”:“你能不过河而测出河宽,不上山而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得敌我之间的距离吗?任课教师通过引导,不断为激励学生思考创造条件,启发灵感。
(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常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能够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也能够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勾股定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情景: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15cm、20cm、25cm,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研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育实践,重视各种思维能力间的联系和渗透,积极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念楼.试论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7(7): 309-310.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 后进生 转化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先天因素的差异和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样就出现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进生”。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初中数学后进生学习心态分析
1.厌烦自弃的心态。他们总觉得数学太抽象、太枯燥,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太高,并由此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烦、急躁情绪,作业、看书、上课缺少耐心,甚至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或数学教师的教学有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他们对课堂提问不关心、不思考,更不想回答问题。
2.紧张焦虑的心态。他们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思考,但不深刻,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心中经常担心老师喊他回答问题,表现为表情拘束紧张。一旦教师喊他回答时,常因过度的紧张使问题表达缺乏层次。他们害怕数学检测、考试,得失心太重。过度的焦虑使得他们在复习考试中常出现思维凝固现象,情绪上惶恐多思、抑郁沉闷。
3.自闭孤独的心态。他们喜欢自我封闭,在觉得数学抽象的同时更多地抱怨老师讲得差、别人不肯帮助他。性格孤僻、羞涩、敏感、易怒,不愿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淡化、疏远化,不能融入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4.依赖懒惰的心态。他们学习不主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教师,或者扔在一边不管,就等教师讲解;做作业时喜欢对答案,不适应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5.意志不强、放松型心态。他们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控能力欠缺,会因偶尔的考试成功,便自我陶醉,看不到自己与优生的距离,并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使自己的学习停滞不前,甚至不断退步。
二、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数学能力分析
1.在数学表达能力上,大多数数学后进生难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概念,理不清概念之间的联系,说不出公式的来龙去脉;解题时文字说明少,缺少必要的分析。
2.在思维能力上,大多数数学后进生的思维水平较低,他们对概念常常片面理解,缺少数学想象力,解题思路不畅,分析综合能力薄弱,缺少思维策略,对数学知识难以迁移、转化,思维常处于定势状态。
3.在数学自学能力上,大多数数学后进生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有缺失,既整理不出知识的结构,又把握不了重点和难点;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看书浮于形式,不敢主动检测评价自我;读书、作业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自我调节。
4.在数学探究能力上,大多数数学后进生不善于反思和课后小结,不喜欢问问题和被提问,不适应变式练习,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更谈不上寻找到新的数学方法,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
三、初中数学后进生转化的探索
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有学校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因此,转化工作既艰难又复杂。仅从认知的角度,初中数学后进生可分为智力因素方面的后进生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后进生。
对于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应当围绕“智力开发”这个中心,针对各种心态,因材施教。要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引导他们挖掘数学思想。通过形象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思维训练,逐步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对非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应以增强其对数学的兴趣为突破口,调节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优化其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
1.激发非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步改变其固有的不正确的数学观,促使他们重新分配学习资源。获得成功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愿望。兴趣是人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后进生在看到班上其他同学取得成功之后,内心羡慕之余,也会产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也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因人而异,扬长避短,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遇。这样,通过成功激励,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促进自身的转化。
2.重视非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动机水平的调节,以提高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同时改善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品质。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发动并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要降低迁移坡度,让非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循序渐进地把知识加工、内化。由于后进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在布置作业时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作业,使他们在认真听课后都能按时完成作业,这样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就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由此使他们感到能学、愿学、乐学。其次要注重课堂反馈,在反馈的基础上,引导非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对数学学习正确归因,使其正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及其它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努力重塑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再次在课堂上要创设数学问题解决的情境,让非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在尝试性数学实验中养成数学兴趣、发展数学情感,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非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与其他同学的个性互补,通过让他们发展不完全的数学认知体系、选择冲突情景,使他们感受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3.对非智力因素方面数学后进生除了对他们降低迁移坡度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个别辅导,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性培养。个别辅导一方面可体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个别辅导还可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学生辅导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初中学生年龄还小,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因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其自我转化内因的形成,又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严格要求,转化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1.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当今时代,创新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即便在中学的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教育领域,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初中数学是连接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因而在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数学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数学教师改变原有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新课改明确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事件能力。”因而,当前初中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开展创新教育。要想开展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数学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旧有模式中走出来,树立创新意识,建立新型教学理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改变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工作的中心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上来。数学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定理进行证明,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心中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要突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2.2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不论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进行创新的过程,都需要学生拥有良好兴趣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工作。中学生已经拥有基本完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带有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的域欲望。因而,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教师要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要给学生造成老师高高在上的感觉,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开展教学工作。只有营造出让学生感觉平等、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积极的投入数学学习中去,学生才会更积极的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不断培养起来。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与学生开展互动活动,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同时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互动,让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对于学习上的难点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
2.3确立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创新热情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本机械的传授知识,而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抛弃原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课堂的从属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要与学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学习的主人。
2.4加强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不仅要求打破现状、推陈出新,还要有客观事实作依据。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还要讲基础性的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的教授给学生,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直觉思维状况。对数学方面来说,直觉思维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情况有关,对问题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以及质疑能力和探索钻研能力。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同一题目进行不同方式的解答,可以进行正面推理,也可以进行逆推,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先了解大纲上的解析,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逻辑性的尝试推理,加强对逻辑性思维能力的锻炼。此外,学生在学习时还要具有质疑精神,对于数学问题要用于提出不同的建议与看法,而不论质疑正确性如何,教师到要对学生的质疑给予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对数学问题要用于提出自己的看法。[3]
3.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数学教师抛弃原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旧有的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工作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平等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才东,让“思维之翼”展翅飞翔—刍论创新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29(9)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化原因解决措施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学科,但同时数学也是一门内容抽象并十分复杂的功课,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则接触数学,通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可以说数学在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推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下滑,甚至成为了数学的学困生,数学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而究其原因,不仅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还受到诸如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于初中数学分化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分析,是我们当前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初中数学分化的基本原因
(一)思维方式与数学学习要求相背离。
产生数学分化现象的原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当前初中数学的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做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学习阶段里学生们正处在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还没有形成,并且由于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直接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了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差的情况。
(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志薄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于学习失去兴趣,那么再简单的知识点也会变得晦涩难懂。对于我们的初中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自身攻克数学难关的勇气和毅力。其中学习兴趣的低迷则是造成数学分化的主要原因,初中数学同比小学数学来说,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辅导锐减,在学生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学生由于畏难而放弃学习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的主要表现是死记硬背,不会举一反三,死读书的情况很普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较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也更为细致,知识的类型归纳的十分系统,学生已经熟练了小学的学习和考试模式,只需要记清楚公式、概念以及教师平时所讲解的主要例题类型,都可以凭个人的能力取得一个好成绩。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围着教师转,一旦到了初中,没有了教师的扶持,学生则难以将大量的知识归纳和整理,无法将数学规律进行系统地总结,许多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进行题海式的大量练习,但是成绩始终平平。
二、解决初中数学分化、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成长阶段,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逐渐铺垫学生的研究情绪,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相连,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适当地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交由学生解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继而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感受到自身的个人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表现优秀时,及实地对于学生的行为予以肯定性的赞扬,用鼓励、表扬、引导和敦促代替责罚和批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增强数学课堂的心灵归属感,继而不断地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指导。
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模式,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让学生们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怎样去学习。面对当前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的情况,教师必须要加强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比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就不适应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并不接受,他们只要求教师告诉怎么做就好,并不愿意花时间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要注重重点知识的研究,不仅要转变学生的思想,更要采取科学的指导方法。
(三)充分地运用分层教学法。
对于学生出现数学分化的不同原因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适时地采取分层教学法,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基本要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将学生分成包括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的三个层面,对优等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中等生要求他们熟练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学困生要放低标准,要求他们认真听讲,做好力所能及的基本习题,对于他们要予以必要的鼓励和单独辅导。设计的问题应简单一些,着重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学生实现更好学习的基本前提,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教会学生解题的思想与方法,强化“联想、想象、转化”的思维训练,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拓宽想象空间。可以说数学学习的思想与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秘密武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加强对于初中数学分化的原因与解决措施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关系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最终成败。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构建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从而更好地解决初中数学分化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49-01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其存在极强的逻辑性,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极高,如果学生可以掌握学习规律,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完善思维能力,继而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研究表明,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单一教学模式将会禁锢学生思维,长此以往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变弱,而如果对学生施以逆向思维培养将会获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简要介绍了逆向思维的定义及具体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1.逆向思维概述
所谓逆行思维,从本质上分析属于创造思维,是正思维的对立面,与以往的思维模式具有极大的差别性,是从问题结果着手进行反向思维思考,然后得出结论。逆向思维是传统思维的一种反面,探索方向正好相反,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学生固有思维,这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大,可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变得清晰简单,同时还可以从日常的解题中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基于整体教学考虑,教师应该关注这一方面的教学引导,将学生逆向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对于其日后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逆行思维培养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数学概念应用。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教学渗透让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完善学习。但是基于现状分析来看,很多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他们在理解数学概念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对其抽象性难以有效分析,存在片面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解题方向。例如:教师在进行相反数概念教学时,可以先从正面渗透,如相反数是什么?然后再从逆向思维方面进行教学渗透,什么数属于相反数?例如:b=-6,则-a=();假如-b=-6,那么b=()。教师通过上述逆向思维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逆向思维,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起到助力。实施补角内容教学时,教师基本上都会正面进行引导,α+β=180°,就可以推断出上述α、β互为补角;反之,假设α、β互为补角,就能推断出α+β=18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逻辑思维对学生的帮助极大,对于概念的学习非常完整,加深概念理解对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解题技巧应用。学生逆向思维的形成是需要自身努力的,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作用,只有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累积经验,通过锻炼总结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逐步向学生渗透解题策略,继而从最大限度上提升其解题能力,完善逆向思维训练。
逆用运算律,例如:139×(-60)+139×52-10×139-84×61-69×66,当学生看到这一题时通常会觉得是难题,这其中涉及到运算律,并且是逆用运算律,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混合运算,这道题对于学生而言容易出现误区,教师需要在其中发挥关键性的引导工作,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帮助学生借助逆用运算律解决,从而简化解题步骤。原式可以这样解,即=139×(-60+52-10)+61×(-84+66)=139×(-18)+61×(-18)=(139+61)×(-18)=-3600。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逆用运算律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节省习题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从而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在日常的解题训练中不断优化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2.3 难题解答中的应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涉及部分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通过正面讲解无法帮助学生理解透彻,这时可以借助逆向思维方式去重新理解题目,将会获得不一样的解题思路。例如:在以下三个公式中,X2+4ax-4a+3=0,X2+(a-1)X+a2=0,,X2+2ax-2a=0,至少有一个公式,具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这道题学生从正面思考相对而言问题较多,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情况极为复杂,假设从反方向思考,三个方程式均没有实数根,从这个角度分析,a的取值范围就很好确定,即Δ1=(4a)2+4(4a-3)
疑难问题是现阶段初中生极易遇到的类型,很多学生运用正向思维不能理解题意,并且难以有效解决,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扰,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挫伤学生学习自信心,造成学生成绩不能有效提升。从另一角度分析,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题思路更为明确,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弊端,从长远角度分析,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为提高学生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逆向思维对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积极引导,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真正使学生具有逆向思维,提高解题效率与质量,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同时,逆向思维的培养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专门研究,如果操作不当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困难和困惑。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需要对学生的学情充分掌握,因人而异。最好能够进行分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逆向思维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昭,李文铭.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01).
[2] 刘赫.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
[3] 陈光萍.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 学周刊,2015(35).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数学教育要给予每个人在未来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目光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讲解和解题方法的运用上,而应以它们为载体,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是数学思维教育素质化的重要内容。思维培养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互相作用并按一定规律产生和发展的。数学思维的种类有很多,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直觉思维到辨证思维,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从再现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从中体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发散性等。我认为,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应通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
高一学生,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将经历一个和很大的跨度,主要表现在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不自然,对高中数学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形式极不适应。比如第一册第一章的集合与简易逻辑,表面上看似很简单,而实际运用中却不能准确把握那些用集合语言所描述的题目含义。再如第二章函数,这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会花很大的精力去讲授,学生会都会下很大力气来做题,结果却不如人意。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在解具体题目时很难与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如经常遇到的二次函数问题,有时是求值域,有时是解方程或不等式,学生感到茫然。我把它们统一在一起,强调二次项系数对称轴、判别式等几个因素,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的无序性。这一章内容是思维方法从直观到抽象、从离散到凝聚的过渡,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的重要阶段。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高中数学的四大数学思想和十几种数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与灵魂。一是解题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的基本方法、步骤。二是数学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把不同章节、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统一了起来,如数形结合思想培养了思维的形象性、创造性,化归思想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辨证性等。如换元法是一种常见的变形手段,它不只限于解某一章或某一类的问题。注重对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及联想能力,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十分有益。
三、挖掘数学例题习题的功能
在高三总复习时,教师往往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形式练习,向学生讲解大量的习题与解题方法。但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教师给的越多,思维越混乱,结果适得其反。这一时期,教师除了精选习题,重点讲解之外,更要在讲授方法上有所创新。在讲解习题时应注重以下原则:
1.让学生主动学习原则。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很多,但是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学生想的与做的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思想应在学生的头脑里产生,老师只是起一个催化的作用。习题课尽管时间有限,但应尽量让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首先,应让学生学会阐明问题。科学地阐明问题本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阐明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需要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其次,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面对一道新题时,让学生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把握题意。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隐含条件。本题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本问题的设计与哪些题相似,有什么联系,可否归为同一典型类型。如果是同一类型,再看看有什么区别和变化,要采取哪些对策应对这些变化。
2.让学生合情推理与猜想原则。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是一部经典名篇,解题表启发我们应如何利用习题的潜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学生审清题意,弄清了思路之后,可指导学生在做题之前猜猜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答案。这种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解题的兴趣,更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还有了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习题课虽然占用了学生做题的一些时间,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思考意识,长久以往必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关键词:反思能力 思维训练 初中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在于教学不仅仅要讲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作为培养数学解题能力的核心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
反思作为数学思维中最主要的思维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以数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为基础,对数学对象进行解析、反馈、调整的过程。反思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思考,寻找解题规律及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有很大影响。
一、数学反思能力概述
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对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锻炼数学思维具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说,初中数学的反思能力就是对数学知识基础、数学思维能力的反思,包括对数学学习状态的认识、对数学学习状态的评价以及对数学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整。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态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才有可能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以及创新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该学科对于各种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抽象性,并且需要学生具备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且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具体来说,初中学生在数学反思能力的锻炼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意识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初中数学更具抽象性,其问题在题目设置中减少了像小学数学应用题那样实际生活的数学背景,在题目理解中只是单纯的数学思维过程,并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比较注重逻辑推理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的学生就需要快速转换数学思维,而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却只是单纯地为了得到正确答案而解每道题,缺乏对题型之间的对比和联系,缺少对所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缺乏必要的数学反思能力。
2.缺乏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虽然部分学生有进行数学反思的意识,在做题时能够注意到题型之间的对比和联系,但是却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反思。由于缺乏途径,不能及时地记录自己的反思成果,数学的反思能力往往止于意识而得不到应有的实效。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不仅要靠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当引导,还需要在课下不断对学生提出要求以指明反思方向,为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要对其反思能力的程度有所掌握,不能以不切实际的要求在课堂训练中进行拔苗助长的训练。对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
1.将错题当作课堂资源,引导学生自我否定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不应只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数学答案及让其反复地进行练习来强化数学思维,而应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否定”,让学生将在课堂中做错的题发展成课程资源,通过对错误题型的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对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思维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修正。这样不断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加深对数学题型的认识,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讲“绝对值”这一节时,有一个经典题型如下:如果a>b>0,ca,请计算|a-b|+a-c-a+c的结果。让学生自主做完该题后,可以发现有的学生经计算得出3a-b,有的计算结果却为a-2c。这其中无疑有学生算错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抓住这一问题,就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行分析和讨论,且对错误答案的思维方法进行适当点评,相信算错的学生会对其错误思维进行反思。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再次思考,从而能够主动地去修正自己已有的数学解题思维,让学生对这一题型的印象更加深入。
2.注重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为了解题而解题,缺乏必要的思考,以致难以意识到各题型之间的联系,缺乏评价解题方法优劣的意识,从而在解题过程中思路狭窄、逻辑混乱、过程无序且烦琐等。因此,在解题后教师应当对题型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的梳理或点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题型之间的关系,树立起题型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意识。这样,学生在遇到相同题目时,才能够很容易地联想到相关题目,促使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时,有这样一道习题:ABC中,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ED∥BC,求证BE=DE。
本题的解题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四边形,如果把 ABC换成平行四边形、矩形,它们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此类题型的共性:有平行线和角平分线存在的时候,通常伴随着等腰三角形的存在。
3.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有很多数学问题都是可以一题多解的,并且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多,解答同一问题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在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过程中,目的不在于单纯为了解决这道问题,而是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将思维触角伸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发展发散思维能力,为将来会学数学、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例如,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方法1:从多边形的任一顶点出发引多边形的对角线,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方法2:在多边形内部任取一点,并和所有顶点连接,同样是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方法3:在多边形外部任取一点,并和所有顶点连接;
方法4:在多边形的其中一边上任取一点,并和所有顶点连接,也同样是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等。
4.建立反思日记,训练学生的归纳意识
引导学生对数学题型之间的联系进行反思,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反思,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中的不足;通过对学习漏洞产生原因的反思,可以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学生解题之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题型进行反思,找出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建立整理本,把平时做题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归纳成反思日记,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能力。整理本的建立虽然简单可行,但是贵在坚持,贵在养成做题后反思归纳的习惯。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数学学科尤为如此。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以及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初中学生很难对数学题型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掌握。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反思性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能力,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数学活动中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劲.加强思维过程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M].南宁:广西教育学会基础教育研究出版社,2000.
[2]段训明.增强反思意识优化思维品质[J].数学通报,2009(6).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一数学;学习特点;学习心态;学习策略
高一数学教学要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重点问题重点讲,常考问题反复练,合理利用单元复习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效率和自信心。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实际出发,由平时分层指导尖子学生完成,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感悟,突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尖子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兼顾学法指导,重点是消化解决曾经错的题,争取不犯重复性错误。高一数学学习是学生人生的一次磨炼,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基础体现,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目标,长计划、短安排,学生会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数学学习自然会获得好的成绩。这是老师辛苦的回报,教师与学生的“双赢”。本人在数学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有效的辅导方法:
1.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特点的变化入手,帮助学生主动调节学习心态。
1.1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1.2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应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当然,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高一新生能努力摆脱初中的思维定势,就能较快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思维。
1.3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第一,要每天做好课前预习、课后的复习工作,并努力记牢重点知识;第二,要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改差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2.学会区别正常学习心理状态与不良的学习状态。
2.1 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体会 “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
2.2 正确区别正常的心理与异常的心理状态。经过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同学,甚至错误的认为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拨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我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定高中三年学习计划:高一打好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出成绩。有利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三年各有侧重,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2.3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 “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我在开学初,请在高考成绩优异的同学,向高一新同学介绍高中学习心得,让高一新同学有个改变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准备;同时,在课堂中研究讨论各种困难问题,让高一新同学体会强化良好的学习方法。
2.4 重视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如二次函数,参变量问题,三角公式的运用,空间与平面,实际应用问题等,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需要高中补救,查缺补漏,否则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要重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发展健全的人格。
3.优化学习策略,强化成就动机,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3.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1.1 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
3.1.2 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3.1.3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上课更能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3.1.4 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3.1.5 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3.1.6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
3.1.7 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3.1.8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
3.2 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
3.3 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其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思考,优化运算策略;逻辑思维能力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使用归类、网联策略,区别好几个概念:三段式推理、四种命题和充要条件的关系;空间想象能力对平面知识的扩充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立体几何,体会图形、符号和文字之间的互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重视应用题的转化训练,归类数学模型,体会数学语言。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岗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