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看法范文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看法

第1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看法范文

第一,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他通过讲述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了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讲述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第二,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他通过讲解摄影的特点、技巧和效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取校园内外美与丑、善与恶的镜头。学生们俨然像报社的记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他讲工艺美术的艺术特征时,结合服装的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做到仪表美。

第四,注重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介绍油画艺术时,他指出,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国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高质量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学生原来认为,高二面临五科会考,自己又不学美术,对新开美术鉴赏课不大理解,有的学生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上课。现在,多数学生改变了看法,我们曾在高二学主中搞过问卷调查,80%的学生认为通过美术鉴赏课,在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方面有了提高;62%的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美术作品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提高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课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引导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寓美于德。首先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并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少教师做了有益的探索。如语文教师启发学生将课文中描绘的场面、人物、景物用绘画的形式做成投影片,不仅使学生较深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初一的政治教师在讲“培养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一节 时,组织学生做冷菜拼盘,看谁设计得色、香、味俱全,然后互相观摩,评出名次,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物理教师在讲杠杆的平衡、物体的摆动、平面镜的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知识时,引导学生领会直观、空间的对称美不仅表现在物质运动的直观形象上,而且更深刻地表现于运动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感受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在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课改以来,我校连续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学生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去年三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400多名学生演了剑术操,场面恢宏、热烈,表达了学生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青少年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学生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美与丑的大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学生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炎黄艺术馆,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宙美能力。

第2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看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4.2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07-02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对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如果没有兴趣,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失去了观察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求知状态。

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 、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这优化教学的过程,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课程结构改革呈现出整合化的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创造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方向。CAI课件的应用在新课改教学课堂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注意过多动态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扎实进行教学,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件作为一种用来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时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要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那么,在设计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进行媒体构建之前要先充分考察教学双方的"供求"关系: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然后以此进入媒体设想。

要有的放矢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

例①笔者曾经和一位地理老师探讨教学困惑,谈到具体课堂实施时,该老师抱怨学生思维能力较差,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天体运动。学生对于天体运动的过程缺乏了解,这儿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这时笔者建议并协助制作天体运动的相关CAI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从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学生仿佛来到了天体运动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融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例②有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请笔者帮忙制作课件解决《琥珀》难题,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CAI课件创设一种特殊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此后又在课堂上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就容易地得出了形成琥珀的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地点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通过这个多媒体实例演示,课文的难点迎刃而解。

例③一位化学老师跟笔者探讨关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如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在盛有4毫升蓝色硫酸铜溶液的量筒内,小心倒入4毫升的水。这一实验需静置几天后,才能发现硫酸铜溶液和水的界面变得模糊不清,得出硫酸铜溶液的扩散这一结论。由于现象发生需要的时间太长,在课堂上不能迅速、清楚观察到结果。因此笔者建议该师通过网络下载、实况摄像、摄影、Flas设计等手段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演示实验教学随时调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制作课件应不拘泥课文,要努力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相对于传统课堂模式更好的教学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课堂直观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

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在教WPS2000应用教程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份用WPS2000编辑得很美观、精致的晚报,晚报中既有形象各异的文字、图像,又有各种不同的表格,学生们看后立刻发出惊叹的声音,并且各自展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这种浓烈的学习气氛中,我给学生概括讲解WPS2000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个个跃跃欲试,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做好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既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训练能充分到位,自然而然地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这也充分地贴近了新课改的精神。

三、为新课改的终端实现,准备了丰厚平坦的起飞跑道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一位老师谈到学生学习中国民间美术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悟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留传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文字、建筑和工艺美术等等,它们无不蕴藏着美。如果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各种民间美术珍品,自主地理解发表自我的看法。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本之外有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迭起。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丰富多媒体演示手段和形式

CAI课件程序界面一定要友好,按钮、菜单、对话框等交互区要醒目而又和谐,美工要简洁大方,内容主体要突出,装饰性的小图标、花边不可喧宾夺主。效果声音要慎用,因为不适合的效果声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被吸引,影响正常教学氛围。例如有专家来我校开专题讲座,由于内容太多,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幻灯片,对于文本的出现,采用了默认的声音和动画效果。结果在上课的时候,每当有文本出现的时候,就伴随着一阵不合时宜的机关枪的响声,导致讲座效果大打折扣。

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要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需要符合科学性。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宜粗不宜细,要做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必然趋势,依托宽带网络,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再是一个梦想。

在CAI方面,就有很多成功的远程教学例子,例如非典期间,全国就有数十家学校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结合当前编程思想和教育实际,今后CAI课件发展趋势是发展插件,开发模块(在这里我们将它称之为积件)。

在windows下开发工具有很多选择,powerpoint可以成web格式、authorware、flash、directo都能很好的流媒体,其他开发工具也都附带有网络工具,结合asp动态网站,可以构建完美的课件库,实现远程教学。

第3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艺术领域 审美文化 商品经济 人类文化活动

进入21世纪商品经济社会,审美文化作为人类全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也逐渐融入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审美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审美需要与物质利益的矛盾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认为文学的精神价值与商业利益的追求是对立甚至不相容的,这基本上可说是经典的文学价值观念。这个问题在中国当代的再度发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到了90年代前期,在文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发生的关于“抵抗投降”的号召和“人文精神”讨论,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涉及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商业利益追求的矛盾。在艺术领域中,作为人类文化活动整体中的两个方面,这二者之间相互发生联系和影响应当说是很正常的,并且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商品经济的市场化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种形式,由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所以,伴随大分工的发展,社会生产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也就逐步扩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商品经济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从特定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仍然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形式,但是,由于公有制的建立,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计划和市场都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二者均只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以达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二、审美文化的商品化

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具体地说,美的本质由表及里、从浅到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美的本质论意义、美的根源论意义和美的中介论意义。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人们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通过一代代人对周遭世界的评判,不断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对事物的看法,剔出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发扬真、善、美。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尤其是对人性中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的审美,不断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满足他们因为物质丰富而带来的心灵空虚。

人们对审美文化的界定也各有不同,如姚文放在《当代审美文化批判》一书中指出,“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特指概念,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现在习惯把当代审美文化称为“大众文化”,但就其内涵来说,当代审美文化恰恰只是一种“小众文化”,它的生产者、制作者恰恰不是“大众”而只是“小众”,只是在人口数量上所占比例极小的制作人、策划人、广告商和经纪人,而大众只是其推销和牟利的对象。虽然大众在市场上作为买方常常倍受奉承,但在文化上恰恰不具主动性和支配权。只有审美文化发展到了商品化,社会需求才能达到审美的高标准。

三、艺术审美文化与社会商品经济的和谐化

审美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就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是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非就是市场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商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都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从小的范围上说,商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人们对审美的认识,而人的审美观念随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会有所差异,例如:大众高尔夫是大众在欧洲畅销几十年的车型,此车型为两厢在欧洲市场上已经有四代,而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后的几年,高尔夫却怎么也精神不起来,就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国的消费者比较热衷于三厢汽车这也是大众普桑畅销中国20余年的原因。同样是大众的经典车型因为审美观念的不同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就有着不同的结果,这种一个地区的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我认为就是所特定的审美文化。商品经济与审美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审美文化从一定的意义上也影响着商品经济。

在当今时代,艺术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自然是一种文化功能,这种文化功能不仅是指雕塑、油画、国画、舞蹈、展厅、园林等可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种种形式,它能通过商品经济来反映某一国家某一时间的历史再现,也就是审美文化。

比如通常所理解的大众审美文化主要是同各种大众传媒相联系的,如广播、电视、通俗读物、广告、互联网等等,一般都具有传媒的商业性、技术性、消费性、视觉性等特征,可以称之为传媒审美文化。在艺术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审美生活化趋向,这种审美生活化是直接受大众传媒引导和制造的,主要渗透和体现在大众的物质消费生活里。而这种审美生活化是在大众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在大众真正拥有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的时候,审美的因素才开始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审美文化的出现正是体现了大众日常生活的这种自发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审美真正成为生活的衔接、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众“审美生活化”与历代所追求的“生活审美化”不一样,后者是力图把生活提升到理想的审美境界,前者则是将审美世俗化,将审美拉低到日常生活。只有把二者适当的联系在一起,大众的日常生活才有可能和审美真正交融在一起。

艺术家艺术创新的重点在于给人从感官到心灵的和谐享受。著名的古典艺术家对人类艺术潜能创造性地发掘、发现或运用,几乎达到了令人的叹为观止的完美水平,并且借助这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贝多芬的交响曲便是人类古典艺术的颠峰。艺术审美文化与社会商品经济的和谐,造就了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反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水平,也就达到了人类强化艺术的文化社会价值的内涵。

在如今的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审美文化的地位也更加重要,大多数人对商品的要求不仅限于商品的实用上,对商品的“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这种 “大众文化”的艺术品位,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向21世纪,我们将会迎来新的追求和谐复合美的现代艺术。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审美价值系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米切尔、W J.伊托邦,吴启迪等译,上海科技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