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菏泽;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住房建设;问题研究
总的看,我市对新农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全力搞好农村住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以来,菏泽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整村迁建、镇驻地开发为主,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有序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到2012年底,我市共启动整村改造建设项目567个、涉及村庄995个,开工建设总户数达到231 970户,累计完成投资301.9亿元;完成危房改造102 815户, 累计完成投资63.6亿元。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农村住房建设的政策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把农村住房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使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结合我市煤矿项目建设,对压煤村统一实施搬迁,按照“征地统一补偿、农民集中安置、土地集约利用、设施配套建设”的原则,集中建设居住区。对乡镇驻地或周边村庄,按照小城镇总体规划,逐步集中建设改造成为城镇社区,并将周边村庄有条件的农户吸纳进来,既扩大了小城镇规模,又改造了“空心村”。如曹县庄寨镇丁寨社区、东明县陆圈镇陆圈村、单县李田楼中心社区实施镇边村向镇驻地聚集,集中规划建设了城镇社区。目前,丁寨社区共建设完成440户,陆圈村已开工建设500户、完成434户,李田楼中心社区共建设完成1 800户,已全部入住。野巨县今年以来,改造项目14个,涉及村庄24个,在建5 786户,完成3 269户,开工总户数9 055户,改造危房3 579户。使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呈现出了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农民生活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单县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会议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工作思路,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严格拆迁标准、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使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把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作为一项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整村迁建涉及到44个村庄,计划完成6 500户,实际完成6 965户,完成投资近5.6亿元,2010年整村迁建设及127个村庄,计划户数15 000户实际完成17 000多户,完成投资13亿多元。2011年整村迁建涉及69个村庄,计划完成12 400户。几年来共完成34 365户, 节约土地6 000亩,完成投资26.8亿多元。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我市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村住房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对推进我市农村住房建设,还缺乏积极性、稳妥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形式和多种渠道住房培育试点村还需要加强。对基本达到住房标准的村,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还需抓紧搞好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对开工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工作建设质量。
(二) 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够。农村住房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重点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道路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农村住房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住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确定的住房建设示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如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等,相对达不到农村住房建设的标准;所以,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农村住房建设标准,还需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四)物业管理不够。虽然2011年9月份以来,我市农村深入开展了居住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但全市农村相对达不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标准;对农村物业管理,不够规范,农村物业管理“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还有一定距离。
(五)工作督导调度力度相对不够,详细了解农村住房建设进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农村社区住房建设的目标任务。
(六)个别地方对改造农村住房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如和青岛市,滨州博兴县、滨城区,德州平原县、齐河县等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住房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七)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二、加快我市住房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住房改造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农房建设工作,继续坚持两个“聚集”(乡镇驻地周边的村逐步向小城镇聚集,距乡镇驻地较远的村适度向中心村聚集),引导更多农村适度集中建设住房,助推小城镇发展,切实提升我市城镇化水平。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房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房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资金投入方面重点是统筹各方力量,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采取经济强村自建,对部分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的村庄,要由政府出面,统一规划、设计方案,由群众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案,依托自身实施改造。如郓城县黄安镇于楼村通过发展木材加工业,实现了群众富裕、集体增收的目的,该村统一规划建设了于楼新村。单县杨楼镇苏门楼村通过发展建筑业,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建筑施工,群众比较富裕,该村统一规划建设了苏门楼社区。目前,于楼新村共建设完成550户,苏门楼社区已开工建设1 400户、完成900户。
(三)进一步搞好设施配套。对已经实施整村建设的项目进行“回头看”,补齐配套设施的“欠账”。同时,对目前和今后的新建项目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四)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加强新建农村社区物业管理,配备专门服务人员,搞好安全保卫,卫生保洁,水电维修,市政设施及绿化养护等工作。
(五)要强化督导,严格考核。把将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城镇化工作观摩的重要内容,坚持 “一周一通报、一旬一调度、一季一观摩、年底总考核”制度。并要组织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形成督查组,对各县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召开座谈会,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现场解答,进一步坚定各县区搞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决心。
(六)进一步做好技术指导。强化对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施工的技术指导,印发农居设计图集,组织农村建筑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市财政可以列出专项资金,印制“新农居”住宅设计图集,并进行免费发放,引导农民建设节能、环保、抗震、宜居的“百年住宅”。同时把农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纳入工程建设程序,完善各项规划建设审批手续。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实施全程监管,在项目选址、地质勘探、建筑设计、施工组织、建材选用等环节严格把关。还要加强了对各县区农房整村改造建设现场定期拉网式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七)进一步开展建材下乡。加大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建材(水泥)下乡工作,规范运作,严格监管,保证补助资金专款专用,集中力量补助符合条件的农户。推广使用散装水泥,限制使用袋装水泥;推广塑钢中空玻璃门窗,限制使用单层玻璃窗;鼓励使用新型节能砖,尽量使用混凝土浇灌,不用预制楼板;增加外墙保温层,多建连体房,尽量少建或不建独院房。
(八)要完善政策配套,加大支持力度。要加大用地支持,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涉及新增的建设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拿出适当比例用地指标予以保障。还要规费优惠及产权的支持,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城边村和建制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按规定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和镇驻地以外的旧村改造、整村迁建和农民自建住房,只作备案,不收任何费用。对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涉及新增的建设用地,比照乡镇村公益事业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并对新建住房依法办理房屋产权证明。
(九)与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相结合,努力实现农村社区住房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良性互动。抢抓“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示范县”机遇,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全市要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程。如曹县李路相社区、单县高韦庄镇大徐庄村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实施整村改造。目前,李路相社区共建设完成900户,大徐庄村共建设完成706户。
(十)要加强建设管理,打造样板工程。在建设农村社区住房过程中,要委托专业监理的基础上,对每处新村建设均选出村民代表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监督。在设施配套方面,从全局高度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城中村、城边村和镇驻地村的改造,纳入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范围,按照城镇社区标准进行配套;对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新村建设,同步硬化道路,完善供排水设施,配套简易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并依据周边环境最大限度的配建养老、托幼、中小学等服务设施。严格执行省市要求,把建筑节能环保要求贯穿农房建设全过程,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
关键词:文化站;农村;文化作用
一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在我国持续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向农村的财政拨款逐年递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相继上马、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但需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强于西北内陆地区。这也造成了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的地域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内陆农村而言,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落后,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再加之村中大多数年轻人都前往东南沿海地区打工,导致村中老年人和小孩儿居多,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各类封建迷信、低俗媚俗现象也呈现抬头之势,村中群众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也逐年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本身有限是有一定联系的。由于当地本身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短板,这就造成在文化场所以及各类设施的建设上面临困难。但不能将经济水平有限作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借口。面对有限的设施设备和经济条件,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组建优秀文化宣传队伍、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配合国家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二乡镇文化站重要意义和工作方法讨论
在农村之中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要持续完善文化站的各类设施设备。部分地区由于对乡镇文化站建设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导致在文化站之中缺少各类设施设备,或者有的设备年久失修难以使用。这就使得农村中的群众缺少了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开展乡镇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通过配套包括电视、电脑、各类图书以及体育设施设备的方式,做好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硬件工作,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村群众前往文化站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
三乡镇文化站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作用分析
乡镇文化站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推动农民自主开展相关文化建设活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而已,有“送文化”和“种文化”两种情况。所谓“送文化”就是乡镇文化站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文艺演出和相关文化活动的方式带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这一方式只能单纯的依赖乡镇文化站的组织。而所谓“种文化”就是将乡镇文化站作为一个造血干细胞,通过在各个乡村之中培养文化骨干,进而在各个乡村之中引导组建自己的文化队伍,并以此为基础在乡村之中开展各类娱乐和文化建设工作。这就是所谓“以一点带动一面”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设好乡镇的文化站,可以使其在周边众多的乡村之中起到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通过结合当地不同乡村所具有的不同民俗文化,乡镇文化站在建设过程中设立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进而真正起到“种文化”的作用。目前,各个乡镇文化站已经将“种文化”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而逐渐转变农村群众的工作和学习思路、引导其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结合自身村落之中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进而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山西祁县就涌现出了包括“权勇文化大院”在内的诸多典型案例。“权勇文化大院”是当地农村自发组织建设的一个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基地。其中藏书超过五千册、电影拷贝超过一千部。前往权勇文化大院读数、观影的农村群众络绎不绝,已经成为了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张鸿超.锦州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50-51
[2]李永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33-34
加大投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农村的规划建设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下大力气健全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全镇新增文化大院23个、农家书屋12个,农村图书总量达到8万多册,建设文体健身广场21处,建设文化墙70处,制作安装各类文化宣传看板1600多个,为龙泉大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以庄户剧团为平台,搞好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在全镇范围内建成文艺演出队52个,剧团6个。积极筹措资金购置演出服装、乐器,实现文化队伍建设专业化。
完善基层文化站点建设。建设包含农家书屋(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在内的文化大院,配置文体活动广场,建立相应规模的文化活动中心,并充实完善设施设备,向群众提供图书、报刊、文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服务;筹措资金改扩建镇综合文化站,设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多媒体演播室、多功能活动厅等,使之成为以文化娱乐为主体,集教育培训、信息共享、健身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推进群众文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镇农村闭路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推动了我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镇52各村全部设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受站,规范接收站建设工作,配备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定期组织群众观看相关节目,学习相关理论政策、技术技能、文化卫生等,丰富了村民的知识,开拓了村民的视野,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贴近群众,开展惠民益民工程
开展“四德”工程。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全面深化群众道德教育。在机关,从党员干部的个人礼仪入手,加强了公共礼仪、见面礼仪、公务礼仪、文明言行规范等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共计开展培训活动18次,累计达450人次。在各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依据,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依托,开展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道德讲堂”活动,共计开展活动32次,涉及全镇52个所有行政村。
全面启动“夕阳红”工程,一是加强生活补贴,为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的生活补贴,10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生活补贴;二是送去免费体检,为全镇60岁以上老人送去免费体检;三是开展亲情慰问,每逢节假日,为老人送去米面油,送去政府的温暖;四是开展“结对子”,全镇机关干部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分帮照顾全镇老人,倡树尊老爱老之风。
举办“生态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全镇生态文明家庭率达92%。重阳节隆重表彰全镇20位“孝德之星”,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倡导尊老爱幼,弘扬孝德文化。
开展“六送”活动。深入各村开展“送科技、送知识、送文化、送种子,送健康、送温暖” 的“六送”活动,组织专家向村民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出资67.8万元为全镇百姓订阅《农业知识》,为各类各层次人群订阅报纸杂志4000多份:为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送去了《致富快报》、为教师送去了《教育报》、为小学生送去了《学习报》、为乡村医生送去《医师报》、为镇直单位负责人、农村干部送去了《领导文萃》、为老干部送去了《健康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从群众出发,为群众着想,对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的工作思路。
开展文化汇演活动。聘请区文广新局为龙泉量身定做剧本、谱写歌曲,在全镇组织了生态文明大巡演活动。目前,全镇已组建37个文艺演出队,6个庄户剧团;成功举办“庆三八文艺汇演”、“五一文艺调演”、“庆七一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参演人员达1500多人。
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全年共在社会各类媒体发表稿件300余篇,不断完善龙泉政府网,并开设官方微博,形成舆论宣传强势,极大提高了龙泉的知名度。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整体谋划,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繁荣乡村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艺术下乡;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目标,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文化提升并重、改善人居环境与弘扬农村人文景观并重、建设美丽乡村与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并重,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核心,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迹文化和民俗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和新时期特色文化,全面丰富新农村建设文化,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精心打造新农村“软实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主要目标
以村屯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等特色文化为主题构建吉林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张扬新农村个性,打造乡土亮点,2017年全省上下要集中打造百花齐放、绚丽多姿、魅力四射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160个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挖掘和整理我省农村特色文化。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本辖区内的古迹建筑、历史名人、当代名人、祖训家教、民俗风情、农耕历史和神话传说等12类我省特色农村文化进行广泛调查、收集和整理。主要是:一是吉林省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二是吉林省革命烈士和红色旅游文化;三是吉林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吉林省特有的关东文化;五是中华神话传说;六是国学精粹;七是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八是中华孝文化;九是世界和中国历史人物、伟人等;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一是自然知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等一些常识;十二是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警句和格言、漫画、图画,还有摄影书法等。
(二)聘请专家广泛开展“文化大讲堂”宣讲活动。通过聘请专家进行文化讲解和宣传,挖掘整理当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现代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开拓视野。
(三)打造农村文化“四窗”、“五廊”。各地要积极利用休闲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小庭院、小公园、艺术长廊、博物馆、展示馆等农村文化活动场地,积极开展“四窗”、“五廊”建设。“四窗”,即:政务公开窗,政策宣传窗,文明礼仪窗,科普知识窗。“五廊”,即全景式展示村情村史村貌,打造传承优秀文化、弘扬道德文明新风的教育阵地。主要包括:历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文艺廊。
(四)强化农村文化品牌特色建设。一是创建一批精品文化村。突出典型示范,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行政村,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打造精品文化样板。精品文化村要达到“十个一”标准,即要有一所文化礼堂、一个百姓舞台、一个门球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室内电影放映点、一个文化广场、一个农家书屋、一支农民文艺队伍、一首村歌和一片文化墙;二是评选一批乡土文化村。立足各地实际,评选出一批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具有较好乡土文化特色的行政村。通过梳理文字、图片、影视等资料,进一步提炼特色村文化内涵。并进行宣传展示,促进各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三是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村群。各地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以高文化内涵影响人,提升区域文化品牌内涵;四是建设一批休闲生态文化村屯。要坚持规划高水平,建设有品位,落地出精品,加强农业农村独有的民俗保护、文脉传承、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等文化资源,在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同步建设休闲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展现现代田园风光,真正实现美丽乡村与休闲生态文化紧密结合,努力让美丽乡村实现文化的提升、财富的提升和品牌的提升。
(五)丰富农村院墙文化展示。充分利用农户房屋墙体、围墙栅栏等宣传阵地,将农村民族团结、道德规范、设施农业、生态环保、村规民约、和谐社会等主要内容,充分展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面貌,使文化墙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代言人”和文明的“传播者”。
(六)积极保护古树、古井、古建筑等。加大对古村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对古树、古井、古迹等历史遗产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发扬,通过建立村史馆、修建保护遗址等,定期组织活动对村民进行宣讲,加强村民保护意识,传承先贤精神,激励村民向先进典型学习,形成崇尚榜样之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充分认识开展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活动的重要意义,统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分解落实。要加大品牌打造宣传力度,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社会各界要积极主动参与,形成共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科学推进,分步实施。2~4月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指导意见,制订切实可行的细化工作方案,开展文化普查,收集有关书籍和相关素材,确定今年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名单。5~6月份,完成文化专家聘请沟通确定工作,并深入美丽乡村谋划文化品牌打造计划。7~8月份,完成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打造,达到有图有形有表有栏有名,有展示有宣传。9~12月份,搞好完善提高,总结经验,提升工作,并填报打造文化品牌年度情况表。
(三)精心指导,营造氛围。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将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加大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力度。新闻媒w要开辟专题专栏,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资料,是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文化建设,5月下旬,县财政局与县文广新局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著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提高,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供给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向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进取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资料。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经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构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供给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经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进取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欢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此刻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赌博、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礼貌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资料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
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进取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欢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景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并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团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仅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异常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资料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此刻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资料缺乏创新,可供给的文化服务的资料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提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进取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进取性高、贴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资料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经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供给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进取性。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进取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进取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礼貌户、模范夫妻等礼貌创立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理解的方法,促进礼貌新风进万家,这样的礼貌创立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进取性和主动性。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我认为,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不能从思想文化上关心农民的精神需求,关注农民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切农民的文化承传与创造,是难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社会的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我们在成都一些乡镇调查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伏,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经营方式,仅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关键词]辽宁农村 文化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62-02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它具有凝聚、规范和整合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功能。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出现了严重失衡,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其滞后性严重制约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文化,从建设的角度讲,包括教育、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以及思想道德、信念、觉悟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作来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设文化人才队伍。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建设程度可以说一个村庄文明程度的“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与之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农村文化设施,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功能,提高利用率。
(二)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村民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这也是文化建设的关键。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懂科学、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村民是村庄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通过文化建设,培养有素质的村民,进而形成村庄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同时,加强各个村庄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民之间的凝聚力,使他们增加对村庄的归属感。
(三)建设自己的文化队伍
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来满足文化的日益发展,通过吸纳各类人才,建立和发展一批文艺队、活动中心等群众文化组织。各文化站通过开办艺术学校、举办各类培训班等途径,为农村培养一批音乐、舞蹈、书法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四)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村庄形象
要以地方文化为基础,融合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二、新时期辽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成因分析
辽宁地处东北大地的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农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一)辽宁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农村“非遗”保护不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对生命和世界的历史认知及现实感受。辽宁少数民族众多,多民族融合与交流,使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显得丰富多彩。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多个种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具地方特色。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面临濒危的状态。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迎来了传承的契机。
2.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设施是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方面。近年来,围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中心任务,辽宁省先后实施了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全省现有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821个,县级电子阅览室73个,乡镇电子阅览室574个,省文化共享工程模拟频道覆盖涉农县区260万户,在全省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3.加强农村人口素质培训力度
近年来,全省举办读书节“进乡村”活动,在各市开展捐赠图书、讲座培训、读书征文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千名农业科技专家、成立科技下乡服务小分队,共培训各类实用型人才320万人次,发放各种科技书籍、资料115万册,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4.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一道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风景线。在丹东大孤山经济区黄土坎镇赵家岭村,村民自办群众文化艺术节,赵家岭村及附近农民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展现着农村的新生活、新变化,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
辽宁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达到新农村建设中对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建设的道路依然很艰巨。
(二)现阶段辽宁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总体上来看,虽然辽宁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些进步,但从目前辽宁的整体文化建设水平而言,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发展的速度仍然相对缓慢、范围不够广泛,辽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1.农村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人才队伍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开展好农村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人员编制不到位。在人员队伍建设和经费的投入上应当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地区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一些地区因各种原因,文化建设队伍已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文化工作者大多由于个人兴趣的原因加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没有经过专门业务培训的文化人员难以应付实际工作,大大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说我省的文化建设人才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健全
农村社会文化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过低。第二,乡村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乡村社会文化市场本身就是比较分散的,而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所以增大了管理难度。
(三)辽宁省文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辽宁省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重工业城市,倾向于以政府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没有像江苏、山东等形成城市和农村共赢的局面,农村发展整体滞后于城市发展,农村整体意识落伍,而农村的文化建设更缺少导向性的指标。基层政府很多领导干部完全割裂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以牺牲环境、破坏地区历史遗产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府、农民、社会三大主体都存在缺位现象。
三、推进辽宁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以农民群众的切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传统文化传承为建设依据,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尽可能保留农村发展的特色和文化遗产,重视发展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文化。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育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
1.明确政府职能
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为此,领导干部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正确引导农村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农村未来长远发展的根本,领导干部要想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将文化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逐渐解决农村当下面临的诸多问题,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广大农民,因此农民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增强农民对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只有做到深度认同、喜闻乐见与保护发掘相结合,才能活跃广大农村的文化气氛,才能真正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3.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可以和基层的农民密切接触,能够更好地向他们传达国家的有关文化的理念和方针政策,尤其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他们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逐渐吸引企业参与具体项目建设,把农民和市场连结起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撑,为辽宁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注重制度建设,促进新农村文化体制创新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适用于全体的固定模式,需要充分重视地区的差异性,体现地区的特点。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农民创新,吸引和增强农民群体的凝聚力,通过试点和统一认识来打破固有认知束缚,更多地改变小农思想,同心同德为本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充分与当地的人文传承、环境、资源、市场相结合,逐步形成地区特有的文化制度。
(四)弘扬文化主旋律,促进新农村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要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思想文化,提倡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在目前的中国,很多农民对科技、法律等新鲜事物认识程度不高,还没有真正走出传统小农思想。因此要大力弘扬主旋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籍、公告栏等文化载体,广泛开展农民自己的文化活动,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要,进而提升农民整体的精神风貌。
四、结论
辽宁农村具有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理环境资源,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复杂环境,小农意识强烈,农村发展整体落后于发达地区农村。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保留和发掘传统的文化、重视和保护环境、加强立足于具体现实的多元化制度建设;重视和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平台建设来引资引智;注重和发展基层培训和交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人口众多,也关系到农村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工作,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只有很好地进行文化建设,才能推动中国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以有效地打破发展的局限性。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必须从城市向农村倾斜,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走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恩远,赵学昌主编.社区建设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细数“亮点”看辽宁:这里的乡村日渐美[EB/OL].中国文明网,http:///syjj/dfcz/ln/201512/t20151201_2989707.shtml.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钱穆.文化与生活[M].台北:世界书局,1969.
[5]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F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
[6]王春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2).
[7].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8]欧海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9]吴莹.辽宁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政府创新作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2-0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灵魂的发展。同时,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方向定位问题
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农民自身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大多数农民都感觉农村文化无关自己。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应是方向定位问题。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谁服务。文化农村就是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农村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农村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
(二)农村文化资源匮乏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落后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体活动贫乏单调,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部分文艺作品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不能较好地反映当代农村的精神风貌。
(三)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实现文化农村、提升文化“软实力”往往不能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他们忽视文化建设,也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繁荣是国家文化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建设农村文化,实现文化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可以学习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农村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运用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文化农村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更是文化农村的受益者。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正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活力。
.(二)加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交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乡土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交流,有助于建立农民所需要的现代乡村文化。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
(三)挖掘培育民间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农村建设
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认识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农民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变,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农村社会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变。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农村社会要进步,中华民族要振兴,我们自当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共同来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