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埃及工艺美术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平面设计;创新发展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概述与现状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其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在社会发展沿革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四大文明古国”是在中国流行的对世界四大古文明的概称,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也在朝代的更替中有了更广阔更深远地发展与延伸,更加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其广度和深度上来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都被勤劳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成长着。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历朝历代存在着多种艺术形式,早在商朝的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陶器上的纹饰、符号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的陶器已不局限于盛物器皿,在其应用上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等。到了隋朝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增添泥片贴花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史前的陶彩、商周的青铜器、战国及秦汉的漆器、汉代的画像砖、魏晋隋唐的石窟、唐宋的陶瓷、元朝的寺观、明代的家具等,歌舞、器乐、漆画、泥塑,蜡染,皮影、绘画、剪纸、木雕等,都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其中的造型、图案、色彩,都带有原创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具有极高的借鉴性。
(1)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剪纸艺术、皮影艺术、年画艺术,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传承的文明,而且这也是平面设计未来在中国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众所周知,剪纸艺术、年画艺术、皮影艺术都是一种二维的平面表达艺术形式,应用在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应用方式也极为灵活,是生命力较强的艺术形式,这一传统艺术元素直接推动了后来中国flas的发展。
(2)宝鸡凤翔的泥塑艺术、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元素之一,不仅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更有较高的实用性。我国的国粹中的陶瓷艺术,我国精湛的制瓷技术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青瓷和白瓷通体无暇的作品中,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但表现在将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巧妙地运用到外包装上,还运用到生活用品及工艺品的设计上,彰显了这种“回归情结”。这种回归情结呼唤了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风格,不只是针对了本地那些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回应。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回归不是对“传统”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运用传统的形式符号,用新材料、新技术,以新的方式表达包装设计风格。
(3)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我国古代诗人将其用于诗词中表现意境,而将其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也同样具有新的创意和新的意境。传统美术在处理色彩时,主要是用各种材料去装饰色彩。我们常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的组合和变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人民装饰色彩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每个人都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怡红快绿”,也可以是“绿肥红瘦”。
从世界的广阔角度来讲,传统性的工艺美术主要活跃在19世纪中期以前,之后逐渐萧条,到了20世纪初设计这门学科已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心中,不断成为了主要的学科,也逐渐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引入设计变革中站上了重要舞台,而传统工艺美术在这个变革中只能保护性的延续。
传统工艺美术是在传统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一种造型文化实践的,呈现出鲜明的地区、族群的实用、民俗、宗教和审美特征。如剪纸、刺绣、雕刻等传统工艺美术,与当地的民俗、信仰、审美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社会要求出现各种冲突,如作为族群文化的传统工艺美术与跨民族的人需求相冲突,作为民俗、宗教、实用功能的传统工艺美术与人的现代审美、投资需求相冲突等,显然,这些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限制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继续发展。
2、现代平面设计的概述与现状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包括很广的设计范围和门类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等,而平面设计现在的名称在平常的表述中却很为难,因为现在学科之间的交壑更广更深,传统的定义,例如现行的叫法“平面设计”(graphics design)视觉传达设计、装潢设计……,这也许与平面设计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设计无所不在、平面设计无所不在,从范围来讲用来印刷的都和平面设计有关,从功能来讲“对视觉通过人自身进行调节达到某种程度的行为”,称之为视觉传达,即用视觉语言进行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而装潢设计或装潢艺术设计则被公认为极不准确的名称,带有片面性。现在,在了解了对平面设计范围和内涵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看看平面设计的分类,如形象系统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型录样本设计、DM杂志设计、新闻报刊设计、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可以这样说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设计。另外,商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很显然是存在的。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平面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你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观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经久不衰,就要勇于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萌芽还是直至达到汉唐文化的顶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学习外来文化,才能博采众长,只有继承交融才能最终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在我国,平面设计历史悠久;战国时的“矛与盾”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论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发展的“传单”等,都可以看作是平面设计的雏形,是我国广告历史久远的例证。但是,平面设计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生产才开始的,在这个层面上讲,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可以说是引进西方的。西方设计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的,而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发展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跟进,众多外来西方艺术设计家来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强化了中国设计师的竞争意识,参与国际平面设计竞争和交流已经是家常便饭,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奖也已经不是凤毛麟角的事情了。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使多元化的国际并存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意境中,这是中国平面设计事业成熟的表现。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平面设计思想影响的视觉语言,甚至出现了充满浓郁西方特色的符号,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如何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这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表现方式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现代设计在富有现代特色的基础上充满历史色彩。
3、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融合的必然趋势
当代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路线始终要遵循市场规律和生活发展的需要。现代设计需要民间艺术来充实和丰富其底蕴,同时又要创新,使设计作品既有民族感,又兼具现代感。经济已步入全球化时代,时尚也不例外。当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时,一向引领风气之先的时尚领域更是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
时尚界从来不放弃对任何一种可能带来话题、吸引眼球的灵感。民间的东西质朴而贯穿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既给设计的想象带来巨大张力,也容易带来心理认同。因此,作为设计师必须掌握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既要前卫、时尚的元素,也不能我国优秀的传统元素。中国是世界不可分割的关键部分,同是中国也不能离开世界这个大家庭。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内涵丰富、题材广泛、流传久远、形式多样,是外来文化难以汲取和替代的,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它以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吸引着众多外来文化前来交汇、融合。因此,我们应取民族的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保留发展,在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交汇中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用现代化国际化语言表达出来,把代表中国精神符号的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让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两条小溪共同汇成一条不会干涸的大河,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以此,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变得越发“苛刻”了,因此,要避免人们审美疲劳现象的出现,也为了吸引到人们关注的眼光,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就需要体现其独具一格的特点,也只有拥有独特风格的平面设计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设计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放眼现今的平面设计市场,平面设计表现形式的创意更新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在感受到其中的设计内涵的同时饱尝一顿设计大餐。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设计时代中,成功的平面设计就需要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拥有一枝独秀的平面设计创意并逐渐形成大众所能接受的独特风格。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为平面设计创意提供了思想源泉,可以说,离开了传统文化的平面设计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方式
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好的设计应着重于人与人、人与空间和人与自然的融合上,再对传统的东西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者用传统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来表达现代设计理念,同时也彰显了民族个性。现代设计师将中国传统的平面艺术和造型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文化的结合,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的艺术精神,更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的进程。设计师们只有深入了解千年沉积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后,才能充分改造提炼和运用传统的元素,从而更好的利用它。而如何利用传统的造型艺术和平面艺术特点来表现现代商业社会的时代潮流,如何在新的信息时代推动传统艺术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并赋予它更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并创造新的富有特点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理念,是摆在设计师眼前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大众普遍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普遍方式有以下四种:“意识”的承前与启后、“形态”的变化与继承、“色彩”的感悟与升华、“质感”的传承与锻造。
(1)“意识”的承前与启后
儒、道两家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兼收并蓄的历史传承与自然无为的思想观点深入人心。产品的形态、色彩、功能无不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思想境界,强调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统一。
(2)“形态”的变化与继承
形态伴随着古代文化的历史沿革,在不同时代有其特定用途,从盛物的器皿到祭祀的圣物,形态结合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含义。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方与圆元素在众多钟鼎、器皿中交相呼应。在现代产品设计的理念中,根据产品的功能特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产品的功能定位与美学思想,这是现代产品设计对传统精神的深度创造,这种创造是以设计者对现代审美观念与传统造型手法完美结合、提炼、运用的呈现,并使得现代产品富有时代与民族文化特色。
(3)“色彩”的感悟与升华
人类在完善自身进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认识物质世界,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促使了色彩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从而创造了一个人类感知的精神世界,中国古代色彩观从崇尚单色运用再到五色体系,包含了阴阳、五行、中庸、感悟的精神内涵,理想主义成分充斥其中,在精神层面意象传神“随类赋彩”。在现代社会的产品色彩应用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4)“质感”的传承与锻造
中国造物历史源远流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领域的开拓,创造出的器皿品类众多,功能愈加完善。从原始石器的简单到陶器的粗放,再到瓷器的细腻通透、金属器皿的独具匠心,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社会的产品生产不仅要满足其使用功能,更多关注的是其思想与意境的传达,只有深入领悟传统历史文化,才能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创造出更加契合现代人类社会需求的艺术产品。
5、总结
总而言之,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更多地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嫁接民族工艺。使珠宝首饰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设计作品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平面设计作品。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像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烙上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产品使得中国的平面设计得以在世界浩大的设计园林中占有稳固的一席之位,而其所散发出的独有的民族气息则使得中国设计在世人的面前又多了一份骄傲。平面设计师只有在进行设计主题创意的时候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足够的营养,立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情趣,深刻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创造出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风,使得中国的平面设计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国伦.《平面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出版社
[3]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1.1社会与自然环境要素
首先来看社会与自然环境方面,它包括两个内容即社会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其中社会要素又分为政治,文化,宗教等;自然环境涵盖资源和能源等大自然本身提供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人类出现的初期因为生存的需要打造石器。氏族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定居下来,居所的建造和陶器的出现体现出人类群居的社会现象。阶级的出现在历史上对于任何方面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最初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利用各种方式禁锢人们的思想。古埃及的法老时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其政权服务,金字塔就是这一时期的辉煌见证。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这时的古埃及人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教,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早期的皇帝利用了原始的拜物教,皇帝被宣扬为自然神。于是,就把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皇权的纪念碑。在埃及的自然环境里,这些特征就是宏大、单纯。埃及的壁画雕刻也反映出当时埃及发达的手工艺,多为手工艺制作场面。著名的吐坦哈蒙随葬家具中,金壁辉煌的法老椅上,雕刻着主人生前的生活场面。以“哥特风”标新立异的中世纪风格一直是设计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主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是基督教,它宣扬世俗生活是罪恶,人欲是万恶之源,并有意识地诋毁含有现实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古典文化。教会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深刻地体现在设计上,他们宣扬禁欲和清教徒般的生活,因此,这时期的产品都是质朴与不加装饰的,不过这使得它们显得更加实用。而建筑上的哥特式风格有别于产品的设计,它独特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教会企图控制人们思想的要求。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
自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以后,封建社会和宗教的思想被驳斥,文艺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它提倡“人文主义”,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这种思想使得人们一改中世纪刻板地设计,关注于更为亲切的产品设计。
工业革命的完成带领人们进入了工业时代,机器地出现使设计界一度为之迷茫,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欧洲的设计当中,这与欧洲悠久的手工艺文化是分不开的。他们怀念传统手工艺带给他们的高质量享受,痛斥机器生产的粗制滥造。为了提升公众的审美趣味,重新建立一种审美标准,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者们展开了探索。然而,工业发展的趋势是不能逆转的,逆潮流的改革必定要失败。与欧洲的社会文化不同,美国对待机器的态度也不同,他们顺应机器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发展了影响世界设计的美国制造体系,最终第一个走进了工业设计的门槛。
在大批设计改革和美术改革的探索下,现代主义酝酿而生。它极力赞美机器的特点,并产生了一种机器美学,纯几何化的形式适应机器生产,从而形成了“国际风格”,尽管这种风格被视为忽略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冷漠,刻板,但它毕竟将设计与批量生产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解放,体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新奇的波谱风格悄然兴起。不过,因为它无法适应工业化的生产不久便消失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是对社会与文化生活中潜在意识挖掘的启发。
随着工业的发展,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人与自然如何共生成了社会化的新问题。绿色设计应时而生。它提倡人,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环保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付诸实践。
众所周知,现在是信息时代,无论任何方面都可实现全球化,那么面对社会文化的相互冲击,如何立于本土,将是我们设计师要面对的另一棘手问题。
1.2技术要素
其次是技术要素,我们且来解读技术要素中的材料,能源和加工工艺。可以说技术要素是最直接制约设计实现的要素。在金属如青铜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使用天然的材料制作生活必需品,这些天然材料包括石头,陶土,兽骨,木材等等。其实我们现在也在使用这些材料,只是由于加工工艺的影响,当时的人们只用手工。我国明代的家具是手工艺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由于当时木材的丰富,木工工艺的高超,打造了完全靠榫接而成的家具。使得结构完美,意匠独特。随着工业化的出现,批量生产的需要使手工艺人逐渐从经济中消失,蒸汽机的发明为时代注入了动力,英国小五金商人保尔顿在发展蒸汽机,并使之适用于制造产业方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使工厂可以远离水,不在受地域的限制。人类从此有了另一种能源。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的广泛应用是工业发展的基础。18世纪中叶,由于军备的需要和造船业的扩展,加上冶铁业不再依赖于木炭,生铁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冶铁业成了大规模的产业。1779年,在冶铁业的重要基地柯尔布鲁克代尔建造了第一座大型的铁结构桥梁。这座桥梁提供了一个使用新材料的范例,从而使整个设计的手法发生了变化。18世纪中叶,英国向机械化迈进了一步,并且将之运用于纺织业,各种关于纺织业的新技术开发随之产生。20世纪早期,电气化时代的来临可以说是人类的福音,各种电器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这些产品以一种新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例如,贝尔的电话机,爱迪生的电灯。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的发展是使产品设计发展起来的基础,从木材来讲,从原木发展到胶合板,层积木等,随之也产生各种木材新的加工方法,这些都广泛地影响了家具业的设计发展。例如,芬兰的家具设计师阿尔托,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形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从金属来说,无缝钢管的产生让米斯椅得以诞生,包豪斯的设计师才会有那么多经典钢管椅的作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轧钢逐渐取代了铸铁和其他类型的钢材生产,铝、镁等轻金属也日益普及。福特公司使冲压技术处于领先,并产生了机壳的概念。塑料的产生对设计的影响不容忽视,最早的塑料叫赛路硌,1909年的酚醛塑料的发明,使部分金属有了代替品。总之,塑料的出现让产品设计有了更多样性,多色彩性的发挥。走进信息时代,集成的概念激起了设计界的波澜,产品可以不受本身解构的局限,有了更大的形式发展空间。同时,信息时代带动了有关信息产品诸如电脑,手机等的发展。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的imac与日本的索尼公司的walkman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们都是信息时代设计的典范。
1.3审美要素
再次是审美要素。审美要素的决定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象的社会环境,教育程度,价值观念,个性等,在这里我们就从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看历史上的设计师们提炼出的审美要素。
人们真正将产品的实用性转为审美性是原始装饰艺术的出现,包括兽牙,贝壳等制成的装饰物。中世纪的哥特风格主要为高直式,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寻求一种更亲切和理性的风格成为设计的方向,新古典的意义就在于此。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流行代表了上层社会炫耀与浮夸的风气。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或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洛可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可以说工艺美术甚至包括新艺术运动以前的产品都带有手工艺制造的特点。早期的新艺术运动喜用卷曲的线条,到了麦金托什,他运用高直式的线条的风格让他的设计别具一格。可以说他的设计以及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因为简单的几何型更适于机器生产,使之成为由手工艺转为批量生产的设计风格转折点。
现代主义因为崇尚机器美学,以及受到诸如构成主义,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的影响,它的风格趋于几何化,这种适于批量生产的设计风格很符合现代主义的宗旨。现代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做为大众的设计,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是他们忽视了过于刻板的几何化磨灭了消费者对于多样化的选择性。
现时代的时尚设计更注重人的情感化和个性化,消费者面对多样性的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说现在的产品设计形式已经几乎不受技术的约束了,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对于它是否被市场所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某个群体消费者的需要。
1.4人的要素
“以人为本”是工业设计的宗旨,但纵观设计史,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在现代设计出现以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以人为本”的概念要建立在为公众服务的基础上,手工艺时期的设计是服务于少数上层社会群体的,因此我们不能归其为“以人为本”。当批量生产出现后,使得商品空前繁荣,低廉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也有了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设计公众服务打下基础。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是设计“以人为本”的依据,它的发展已经涵盖了人的生理与心理部分。科学人机工程学是由经验人机工程学和现代人机工程学发展而来,今后,它的发展将更关注于人,机,环境的协调发展。
1.5中国的产品设计
回顾完设计史中各设计要素的影响与发展,我们将镜头拉进我国的产品设计。就我们周围的设计做一简要分析,体会设计要素的提炼带给我们产品设计的灵感。坦白说,中国的产品设计处于年轻阶段,加之早期经济体制的制约,让它的发展尤为缓慢。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外来品牌凭借种种优势占领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产业的冲击显而易见。巨大的竞争让企业家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产品设计的重要性。于是一些较大的企业身先士卒,打开了中国产品设计的大门。海尔是我们必须要提到的典范,它拥有独立的产品研发中心,将产品创新作为竞争的主题。海尔推出的产品无一不具有创新特色,或靠技术,或靠文化,或靠造型。在刚刚结束的第27届国际制冷空调及通风产品展览会(即德国IKK展)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尔''''07鲜风宝空调,凭借创造A级空气质量的高差异化卖点备受瞩目,现场许多欧洲客商在看到海尔''''07鲜风宝空调后都赞叹不已,发出同样的感慨:“这款空调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有发展潜力的空调,它的‘AIP电离净化’、‘双新风’、定温除湿三项独特健康技术非常吸引人,正满足了我们欧洲人对家居健康环境的需要,再加上获得IF国际工业设计大奖的时尚外观,欧洲的消费者一定会喜欢它!”海尔近期推出的新产品——风幕油烟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风幕这一成熟的技术引入吸油烟机,使人与油烟有效隔离,像一道防护墙有效屏蔽油烟,彻底避免了油烟对人体肌肤、呼吸系统的侵害。此外,还有环保双动力,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和为农村家庭开发的“家家乐”电脑。海尔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吸纳着各种创新的设计要素,使得海尔的品牌不仅充斥中国消费者的脑海,同时也走向世界。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水平的不够无法让我们的设计深入每个企业,但至少我们可以把握其中一方面,其他为辅。千万不可一味走模仿之路,那样不仅放弃了我们周围丰富的设计要素,同时也将中国的产品设计带入产品复制的恶性状态。
参考文献
述了纤维壁挂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并指出它在当代中国的广阔发展前景。
关键词:纤维材料 编织 肌理 装饰 情感
Abstract: Fabric wall hangings are handcrafts of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interior decorations.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ir functions, aesthetic value and development future present China.
Keywords: Fabric material, weaving, decoration, feeling
何为纤维壁挂
纤维壁挂是纤维艺术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纤维艺术,顾名思义就是以纤维为材料的艺术。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棉、毛、丝、麻、棕、草、竹、藤)和各种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等具有纤维“质”的材料,铁丝、铜丝、鱼线之类具有纤维“形”的材料,甚至某些仅具有纤维“观念”的材料,都可用于纤维艺术的创作。
其技法方面则有编、织、缠绕、打结、缝缀、堆迭、拼贴、彩绘、印染等多种手段可以单独运用或混合运用,并可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自创技法,自由发挥。
材料、工艺技法不同,纤维艺术作品的形式必然多种多样――挂于墙面的平面织物称为壁挂,进入空间的三维立体造型称为软雕塑,融入整个空间环境的装置艺术品称为景观织物。壁挂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其小,可仅十几厘米见方;其大,可延展数十米甚至更多。不同的作品都以其基本的物质材料(材)、材料所组成的形态结构(形)、形态所显现的肌理、色彩(色),展示出独特的美感。
纤维壁挂历史悠久
纤维壁挂的历史极其悠久,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15世纪的古埃及壁挂,其编织技术与现代织物相差无几。
我国汉魏时期也已有了精毛织物,后来出现的缂丝,是以仿山水花鸟人物画为主的极其精美的丝质编织画,传入欧洲后即成为最受欢迎的织物。
中世纪始,以羊毛编织画为主的壁挂在欧洲迅速普及,欧洲各国的王宫、教堂、城堡和其它各种建筑都装饰着与其环境特点相适应的壁挂。
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壁挂天然具备的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难得的物理性能,加之高度的艺术性,使它成为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物。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是壁挂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包括拉菲尔、鲁本斯在内的一批著名画家和宫廷画师都从事壁挂画稿的设计。
当时的壁挂追求油画效果,绘画风格写实,多宣扬宗教精神、反映王公贵族生活,许多作品规模巨大,织造不惜工本。它们既有装饰性,又有纪念性,既有绘画的丰富表现力,又有纤维编织的特殊魅力,产生了一批传世的经典名作,其编织技艺之精湛,更是令人咋舌。
如取材于“圣经”故事的《奉告与祈祷的启示录》,作品高6m,全长140m,是法国现存最古老、幅面最大的壁挂,表现力极其丰富,被西方美术史家评价为可与同时代优秀绘画、雕塑相提并论的杰出艺术品。
20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壁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壁挂艺术的发展更多注重纤维与编织本身的艺术语言,织物的材质与编织结构纹路所展现的肌理特性在作品的美学价值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
许多作者在一件作品中运用不同的编织手法,将材料和工艺之美发挥到极至,并有一些壁挂开始摆脱传统的平面形态,趋向浮雕式的塑造。
而此时,壁挂和整个纤维艺术领域日益显现出创作宗旨的分化:一部分作品成为以纯粹的美学为前提的独立艺术品;另一部分则成为以特写的环境为前提的室内装饰品。
纤维壁挂与建筑环境
从纤维壁挂的历史可以清楚看到,它和建筑始终相生相伴,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而与其他种类的室内装饰物相比,它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纤维壁挂多采用天然纤维材料和手工编织工艺。纤维和编织,也许是古往今来世人最熟悉的事物了,结绳记事、编织鱼网、篮筐等等远古时期就已普及各地。如用荣格心理学分析,对纤维和编织的感觉早已沉积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以纤维为主要材料、编织为主要制作手段的纤维艺术品也势必同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性。
尤其在当今时代,生活在“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越来越怀念大自然,一切与大自然有关的事物都可能引起相应的情感和联想,因此,建筑设计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师们无不将建筑环境中如何融入自然因素作为项目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而作为环境装饰的纤维壁挂恰恰以充满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手工编织的朴素韵味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情感需要。同时其独特的视觉美和温暖柔软的触觉美使人产生生理上的亲切感,对生活紧张疲惫的现代人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充满人情味,可使建筑本身的一些“硬”、“冷”之感得到缓解,以至融化。
在艺术家的创造中,纤维壁挂的表现力是无穷的,它可以承载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传达极其丰富的精神情感。
壁挂的风格可古典可现代,可具象可抽象,从史诗般震撼人心的宏篇巨制,到无标题音乐式的抒情作品,有的气势磅礴,造型厚重,肌理粗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的情调柔和深沉,呈现梦一般的虚幻空间;有的作品庄重理智,有的作品轻松活泼。它们置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建筑相辅相成,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层面的美,获得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因此在欧美国家,纤维艺术长期以来就是环境装饰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纤维壁挂是装饰建筑室内墙壁的,不同材质、不同编织方法的壁挂既可以像壁画一样布满整个墙面,也可以像油画一样装在画框中挂在墙上。而同时,它又与建筑本身分离,属于附加之物,因此和与建筑连为一体的室内壁画、浮雕相比,它有着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当室内装饰需要更新,艺术氛围需要重新营造的时候,这种不必破坏建筑便可轻易更换的装饰物就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在需要的时候,壁挂也可以离开墙面,自成一“壁”,起到空间隔段的作用。
纤维壁挂是一门装饰艺术,其设计必然受到它的装饰对象――建筑环境的制约,建筑用途、建筑风格、建筑尺度、室内家具的布局、风格等等都是壁挂设计的前提,它们决定了壁挂的尺度、形式、题材、风格,并进一步决定采用何种材料和制作工艺以实现设计意图。凡成功的壁挂设计无不是与建筑本身及室内家具在线、形、色等视觉要素上高度谐调,获得理想的形式美感;它以或具象或抽象的方式体现出“这一个”建筑所需要的艺术感觉,这样的壁挂和整个室内环境融为一体,又是环境中的点睛之笔。
纤维壁挂与当代中国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打开了国人的眼界,人们对环境装饰的要求日益趋向格调高雅,趋向讲求文化品位,趋向和世界接轨,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纤维壁挂已陆续出现在一些高档公用建筑中。一些知名画家和大专艺术院校的设计力量都参与了装饰壁挂的设计,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先后为联合国总部大厦、世界妇女大会、北京昆仑饭店、长城饭店、五洲大酒店、金朗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社、IBM中国总部等大型公用建筑设计了大型壁挂。与此同时,不同形制和风格的壁挂也进入了一些中国人的家庭,成为居室装饰的组成部分。
壁挂在历史上一度是只有王公贵族、有钱人才可能享用的物品,因其使用的是纯羊毛等天然材料和耗费大量人工的编织工艺而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财富的象征。现在,由于科学的高度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建筑本身已具备很好的物理性能,加之暖气、空调等设施的普及,纤维壁挂的功能已大半归于精神范畴。
在建筑中使用壁挂,人们看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是它装饰室内环境、烘托艺术气氛的作用,而不多在意其原本的保暖、防潮、隔音等物质功能,所以现在的壁挂在材料和制作工艺的选择上都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如本文第一节谈到的,各种天然的或人造的、实质的或具有其“形”甚至“观念”的纤维材料都可以使用,制作手段也可千差万别,自由创造。
对艺术家来说,壁挂设计已不再有技术方面的禁锢,广阔的空间任艺术想象尽情驰骋。
对使用者来说,正像地毯在若干年前还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现在因有了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地毯可供选择而使广大百姓都可能拥有一样,壁挂将不再清一色的昂贵,以往的外国贵族艺术将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空间,并可能形成新的时尚。
参考书目:
1. 黄丽娟著《当代纤维艺术探索》
(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2. 林乐成著《纤维艺术》
(吉林美术出版社)
3. 施慧著《现代壁挂设计》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4. 《现代工艺美术指南》
(日本京都书院)
[关键词]长沙窑 装饰纹样 釉下彩 铜红釉 模印贴花
长沙窑位于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大致兴起于唐中期,于五代逐渐衰落。即“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盛于晚唐,而衰于五代”,长沙窑是岳州窑的继续和发展,受唐三彩和大食、波斯、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它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一、装饰纹样题材丰富
唐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生产力大大提高,思想意识得到解放,推动了唐代工艺美术的高度繁荣。长沙窑装饰艺术的形成与唐代开放的社会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唐代长沙窑把绘画、剪纸、雕塑、书法等艺术形式都运用于陶瓷装饰之中,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沙窑在装饰素材上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抽象纹样等几个方面。既有植物花瓣形器物,也有动物形瓷器,还有人物(番人即洋人)肖像,可见唐代工艺美术上的审美导向,直接影响了唐代长沙窑绘画装饰题材的审美取向。
长沙窑的产品遍及海内外,长沙窑的装饰纹样除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纹样之外,也由于产品的外销,一部分吸收了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长沙窑独特的装饰风格。在长沙窑的装饰人物中的传统图形形象生动,自然洒脱。比如手持莲花童孩的纹饰就是一例,它用笔挺健,整个画面清秀、自然、仿佛能感到丝带在童子的奔跑中飘动而莲花莲茎也随之颤动。在装饰图形中,还有些是釉下彩绘的波斯人,模印贴花的骑士、吹笛的胡人、骑马俑的雕塑。长沙窑产品上骑马者常作击节技状或腾空作特技表演。这种造型在印度古代雅塑中极为常见。长沙窑中的植物纹饰在它的釉下彩中大多是中国传统的纹饰,如:莲花纹、纹、折枝纹、蕨草纹等,这些纹饰舒展生动,简练洒脱。除了釉下彩的植物纹以外,在模印贴花图形中还出现了在唐代铜镜与波斯金钱器屡屡出现的椰枣纹、棕榈纹、铁树等纹饰。其中,椰枣树是西亚的主要树种。而这些地区也是长沙窑的外销国,可见长沙窑也是为了迎合外销市场,这些纹饰深受西域文化影响。具有浓郁异国风情,开辟了我国商品根据海外用户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装饰、生产和销售的先河。
长沙窑的装饰内容广泛。尤其是以诗词、理语作为瓷器的装饰形式,开创了诗词装饰瓷器的先河。现已出土的长沙窑陶瓷器中,许多都是以诗歌、理语作为装饰的,它们大多用毛笔以铁绘于器物上,大多以行书居多,也有少量草书。如初唐杨师道的《南行别弟》,盛唐张氲的《醉吟三首》,杼彬的《丹阳作》、晚唐贾岛的《遇海联句》等在壶上都有所见。
二、 首创铜红釉,发明釉下彩
唐代长沙窑在陶瓷装饰上,从以往的注重瓷器的釉色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上,釉下彩的发明,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有不褪色的特点。釉下彩的产生象征着中国陶瓷烧造技术的整体进步,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色彩绘器物上。自唐以后,我国瓷器从品种上来说,青瓷、白瓷、彩瓷门类齐全了。从风格来讲,五代秘色瓷,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瓷,元代枢府瓷,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素三彩、墨彩等,都能出奇制胜,着力于釉彩艺术效果的追求,精工于装饰技法的创新,这些都可以看出长沙窑曾经独步一时的深远影响。唐代长沙窑釉下彩是以氧化铁和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从最初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褐彩的成色剂为铁,用其描画,色泽稳定,绿彩为铜。铜由于在高温下容易流散,因此往往用来填彩或晕染。铜官窑在烧制铜绿釉的过程中偶然出现了红色,窑工们通过调整着色剂比例以及高超的热工技术,终于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长沙窑高温铜红釉的出现,为以后宋代钧红、元代釉里红、明代霁红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釉下彩的发明,在瓷器装饰领域开启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是一座里程碑,旧打破了以往“南青北白”的格局。从此,瓷器生产进入了青瓷、自瓷、彩瓷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三、首创模印贴花
长沙窑的装饰手法除釉下彩绘外还首创了“不仅与吉祥这种楚文化的模印贴花长沙窑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
在模印贴花装饰中出现了佛教形象,是湘楚文化对佛教文化对纯洁高雅佛教文化吸收的反映。莲花,是佛教圣花,它象征佛教教义的。在长沙窑的模印贴花中有很多莲花的造型,特别是在有的模印贴花中莲花内还有孩童形象,据推测“不仅与吉祥语‘连生贵子’有关,而且很有可能是象征‘莲花佛陀’”。除此之外,模印贴花中还出现了佛教人物纹饰造型,佛塔模印贴花、以及观音菩萨的坐骑鱼龙――摩羯及狮子等。这些形象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在印度雕刻和绘画中摩羯的形象常常出现,长沙窑中模印贴花狮子常做人立状,并往往与佛塔和菩萨状的舞蹈者组合到一起,甚至有些狮子蒲团之上,我们知道,狮子形象在古埃及和希腊雕刻中多有出现,而且在印度佛教中狮子也是护法神兽,
四、绘画融入装饰,开创大写意先河
在彩绘装饰上,长沙窑的器具上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画、写意画、题材丰富、色彩艳丽,生动简洁,对唐以后瓷绘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绘画方面,长沙窑陶瓷绘画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文人高士的逸品画风,同时反映了唐代百姓生活、环境之美。长沙窑釉下彩的这种写意效果,是由当时的环境决定的,长沙窑当时产量很高,画工在坯上画彩是就要追求数量,由数量的加大而提高速度,由于速度提高自然就对所绘的形象进行概括和提炼,致使所绘形象更简洁,从而出现了空灵生动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见到的颇得写意之妙的长沙窑瓷器了。可以推断,后来发展起来的写意画是受其影响的。虽然长沙窑陶瓷画工在文化修养上不及文人画家,没有很深的绘画理论指导,但其艺术的创造精神与文人画家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感情淳朴、率真,没有任何艺术理论的约束。为了生活,画工们在数以万计的陶瓷作品绘制中,练就了一手挥洒自如、十分娴熟的绘瓷技艺,为创造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精品提供了必要条件。长沙窑陶瓷绘画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非常接近,都是使用毛笔进行描绘。由于釉料发色的原因,瓷器烧制完成后,产生了近似现代水彩效果的写意画,它大量运用勾勒、勾花点叶、点垛、泼彩等技法,达到了“画人欲语,画花欲滴,画鸟欲飞”的境界,颇具艺术感染力。应当说长沙窑陶瓷画工与文人画家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一同开创了大写意中国画的先河,在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一个开放和吸收的时代,中西文化互相渗透,从长沙窑瓷器中,我们可以略见,长沙窑的各种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洒脱、随意、放松的意味,有别于其他窑区的装饰,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其装饰风格融合了绘画、染缬、书法、雕塑等手法,又具中西亚地方特色和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某些装饰于一体,从而形成长沙窑独特的艺术语言。长沙窑陶瓷产品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个里程碑。它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装饰内容上,大量采用异域题材,吸收国外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国人民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长沙窑最具特色的釉下彩、铜红釉装饰,以及文字装饰,更是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意义。
(基金项目:2010-201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唐代长沙窑瓷器装饰艺术的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0YBB070)
参考文献
关键字:首饰设计工业革命艺术
ABSTRACT
Jewelrydesigninhistory,occurredinthemiddleoftheeighteenthcenturytheindustrialcivilizationoftheornamentshaveasignificantimpactondesign.Industrialcivilizationistheindustrialrevolutionbroughtaboutbycivilization,humansociety,whichhasenteredanewhistoricalperiod.With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revolution,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ndjewelrydesignisacarrierofculturalandartisticcreation,trytomakeliteraturethanvisualart,thencarveditcanbesaidthatthenovel-becauseitisaboutstructure;paintingistheprose-itcanbelyrical,long;andjewelryisapoem-itisconcentratedandthenconcentrated,extractedandthenrefined.Preparesummarystatement,andthelivesofuptobecomeasymbolicandemotionalintegrationoftheoriginalparticle.Ourdesigner''''smissionistoactivateit!Brightspotcanmakethelevelofawarenessoflifeandhelpupgradethelivesofthehopethatsomeonewearingsuchajewelryanddifferent!
Keywords:IndustrialRevolution,Art,JewelryDesign
引言
早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原始社会即设计的萌芽阶段,人类己经开始用兽骨、羽毛、贝、砾石、鱼骨等材料制成首饰。这时的首饰没有繁复的加工却也是经过了人们对天然材料的筛选,钻孔,刮削,磨光等一系列过程,多数色彩鲜艳亮丽(大多为赤铁矿染过的红色),硬度低,被打磨成几何形体或者忠于原形,相似的形状重复组合,大小便于携带,虽然在造型设计的各个因素上还显得不成熟,但己经被有意识地塑造成一定的形体,具备一定的形式美。可以说这样的首饰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审美情操下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后期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这是漫长的手工艺设计时期。在这段时期,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饰品基本都是手工作业,设计者和生产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这就成就了很多极富个性的产品。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设计者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产品。这就使这时的设计与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首饰的象征意义也更加鲜明,成为地位,等级和财富的象征。随着制陶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首饰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精进,开始广泛使用雕刻和镶嵌技术。如图3一1所示,此时的首饰制作己经比较精细,色彩也较为丰富。黎花、镂花工艺和叠丝、盘丝、编织工艺相辅相成,更有镀金、上漆、抛光、镶接等工艺技术孕育而生。运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以及玉石、钻石、琉璃等天然材料,或者以贵金属为骨再叠丝盘丝镶嵌宝石,或者以玉石为骨镶金包银,如图3一2,图3一3所示。造型上遵循各个时期及地区的文化特点,或者采用抽象化几何化的纹样,或者采用云纹雷纹警餐纹等民族徽记,或者采用反映多神崇拜和人神同形的兽形人形神样的抽象化形象,或者运用自然题材如花草等,或者一线一面皆洗练简洁,或者线条简洁强调比例与对称,或者强调垂直向上的动势地饰以尖角尖端,或者运用优美的线条和起伏的层次,或者运用繁复的涡形纹样以突出流动性和夸张效果。
第一章工业文明的概述
1.1工业文明的定义
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贯穿着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等六大基本原则.这种文明被简单地称为工业文明.但工业化只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现代化应包合整个的社会变动.NeLlmanMicroTechnologies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公司用一种正在申请专利的称为NuSphm‘e的加工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社会是唯一的一个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生存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一旦停滞,工业社会就丧失了合法性。由财富的不断增长所要求,工业社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工业社会生死攸关的基础。由创新所要求,工业社会中的知识增长也是无止境的。农业社会也曾有过发明和改进,有时发明和改进的数量和规模还相当大,但是,进步从来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续不断的,即使是进步最快的农业社会(如唐宋时的中国),其创新的数量、水平和影响也远远不能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当静止的社会和稳定的分工,工业社会的本质要求永远的创新和变化。
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社会是唯一的一个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生存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一旦停滞,工业社会就丧失了合法性。由财富的不断增长所要求,工业社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工业社会生死攸关的基础。由创新所要求,工业社会中的知识增长也是无止境的。农业社会也曾有过发明和改进,有时发明和改进的数量和规模还相当大,但是,进步从来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续不断的,即使是进步最快的农业社会(如唐宋时的中国),其创新的数量、水平和影响也远远不能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当静止的社会和稳定的分工,工业社会的本质要求永远的创新和变化。
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中的劳动有下列特征:绝大多数劳动是体力劳动;绝大多数劳动都是直接和作为劳动对象的物体打交道,而较少和人打交道;较复杂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体力劳动的专业化程度很强,特别是在手工业中,这类劳动及其产品的复杂性和艺术性要求劳动者具有长期的训练和娴熟的技能。因此,农业社会劳动者所必备的知识主要是关于作为直接劳动对象的特定物和作为直接劳动过程的特定技术的特殊知识。农业社会的教育属于私人而非公共领域,与农业劳动的这一特征有直接关系。在工业社会中,由于技术进步,类似农业社会中劳动所具有的体力性和智力性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消解。工人操作机器,机器才直接作用于生产对象。机器越来越自动化,劳动的体力因素也越来越少,工业劳动特有的智力因素则越来越重要。就后者来说,主要不是关于机器和控制机器的知识,而是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原因有二,一是频繁的职业变换;第二,由于工业经济在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后的所有环节中都具有的社会性,工业社会的大多数工作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总之,工业社会的劳动主要是并且越来越是交流性和语义性的,离不开与人、意义而不是与具体事物打交道,只有极少数专家才需要真正专业的知识。换言之,工业文明的较之农业文明发达的专业化,仅仅体现在专家和物化的专家即机器中,工业社会对绝大多数人的要求仅仅是识字。笔者以为,工业劳动的上述特点可以称之为劳动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与之对应,农业社会中的劳动充满了特殊性。
1.2产生背景
工业经济决定了国家需要它的成员们在文化上具备相同的特征,或者说,经济增长需要一种由国家维系的普遍识字的大众文化,盖尔纳把它理解为近似于农业文明中的高层次文化的世俗化和普及。是这种跨社群跨地方的大文化而非社群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国家内部的约束力。“在农业社会里,高层次文化与低俗文化共存,需要一个教会来维持。在工业社会里,高层次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需要的是国家而不是教会。每一种文化都需要一个国家。”[⑩]这意味着文化边界和政治边界的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一种普遍的和共同的、与政治单位同一的现代文化的世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就变成了自然的社会单位。
这种单位就是近代国家。就像他没有具体分析农业国家的政治统治的效果一样,盖尔纳也没有刻意去列举近代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细节。由于了解这些细节对理解盖尔纳的思想是不可缺的一环,因此笔者以为花些笔墨对这一几近常识的领域作些勾画还是有必要的。近代国家的特征是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始形成的。理想的近代国家都有下述特征: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对其人民直接统辖,不存在任何足以妨碍流动的中间统治环节;国家对人民进行普遍的读写文化和公民准则的教育,但几乎都不宣扬宗教;由于普遍的教育、迁徙和就业使几乎每一个国民都成为现代经济的成员,由于等级和身份的废除和经济社会差距的缩小,使得所有人都被赋予纳税的义务和能力,现代国家的财政制度得以建立;由于人民是税收和军队的主要来源,由于平等,近代国家必须时时关注其人民的意见,不得不允许人民参政议政,只有获得人民的认可近代国家才能维持下去。这意味着,和农业时代相比,现代国家或多或少必须是民主国家,至少是大众动员和参与的国家。而在农业文明中,民主属例外,专制是常规。发达的分工和健全的社会与政治网络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了解和控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较高的行政效率。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盖尔纳所指出的工业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的以上种种特征的话,笔者首选同质性或同质化。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一个工业社会是一个同质的社会,一个农业社会则是一个有着许多异质的亚文化的不同质的社会。统一市场,统一语言,普遍的社会流动和平等,无处不在的标准化等等,都是同质化的具体表
第二章首饰设计的文明的变迁
2.1工业革命之前的首饰设计
早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原始社会即设计的萌芽阶段,人类己经开始用兽骨、羽毛、贝、砾石、鱼骨等材料制成首饰。这时的首饰没有繁复的加工却也是经过了人们对天然材料的筛选,钻孔,刮削,磨光等一系列过程,多数色彩鲜艳亮丽(大多为赤铁矿染过的红色),硬度低,被打磨成几何形体或者忠于原形,相似的形状重复组合,大小便于携带,虽然在造型设计的各个因素上还显得不成熟,但己经被有意识地塑造成一定的形体,具备一定的形式美。可以说这样的首饰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审美情操下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后期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这是漫长的手工艺设计时期。在这段时期,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饰品基本都是手工作业,设计者和生产者往往是同一个人,这就成就了很多极富个性的产品。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设计者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产品。这就使这时的设计与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首饰的象征意义也更加鲜明,成为地位,等级和财富的象征。随着制陶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首饰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精进,开始广泛使用雕刻和镶嵌技术。如图2一1所示,此时的首饰制作己经比较精细,色彩也较为丰富。黎花、镂花工艺和叠丝、盘丝、编织工艺相辅相成,更有镀金、上漆、抛光、镶接等工艺技术孕育而生。运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以及玉石、钻石、琉璃等天然材料,或者以贵金属为骨再叠丝盘丝镶嵌宝石,或者以玉石为骨镶金包银,如图2一2,图2一3所示。造型上遵循各个时期及地区的文化特点,或者采用抽象化几何化的纹样,或者采用云纹雷纹警餐纹等民族徽记,或者采用反映多神崇拜和人神同形的兽形人形神样的抽象化形象,或者运用自然题材如花草等,或者一线一面皆洗练简洁,或者线条简洁强调比例与对称,或者强调垂直向上的动势地饰以尖角尖端,或者运用优美的线条和起伏的层次,或者运用繁复的涡形纹样以突出流动性和夸张效果。
十八世纪在英国开始的商业化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起点。工业革命带来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文化被引入工业,“情趣高雅”的商品被认为是彰显个人财富、社会地位和艺术趣味的标志。劳动分工使设计更加专业化,而象征时尚、趣味的流行趋势既受文化思潮、美术流派的影响又影响着设计风格。首饰设计在美术流派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卜产生’之相似的风格,在这些风格形成众多样式。
2.2向现代化转型中的首饰设计理念
2.2.1新古典和浪漫主义
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末,受到建筑风格的影响,复古思潮盛行,人们企图利用历史式样从古代文化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此时的代表风格是新古典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追求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特别是东方)情调。浪漫主义首饰的款式和材料不少都表达着人们的某种情感或者意念。人们用发辫编织首饰,或者把头发镶嵌到首饰中作为纪念或者信物,如图2一5所示。图2一6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中世纪自然形式,取自植物的线条相纠缠,黑色的煤玉材质赋予其
哀悼韵味。多层次、立体的设计,长线条的流苏,不昂贵的珐琅、镀金金属和外来宝石成为受欢迎的材料是浪漫主义首饰的特点。蛇形首饰在此时深受人们喜爱,富有东方色彩的士耳其风格也倍受青睐,粗大的手镯,坠形镶银镂金别针,镶嵌浮雕一E石、玛瑙和珊瑚的发梳和挂坠颇为流行。
与此同时,人们对装饰抱有的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达官显贵的更为华丽的用品装饰,使宫廷里、上流社会刮起一股铺张浮华的风气。光彩夺目的经过雕刻琢磨的多琢面弯月形、花束形镶钻金银首饰成为上流人十显示情趣、地位与财富的喜爱之物,如图2一7所示。洛可可式的不对称图案,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型的装饰效果和柔和艳丽的颜色,钻石、彩色宝石和珐琅彩釉让首饰尽显华丽本色,如图2一8所示。相较于之前的巴洛克风格,更加华丽雕琢,且纤巧繁琐。
2.2.2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
十九世纪,设计的功能主义趋向越来越严重,受到工业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合理化的影响,首饰的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了可变首饰。一个大的项链可以拆分成几个小的部分,如一个小的项链,一个手链,一个戒指或者一枚别针。或可变化成手镯和项链的耳环。人们可以买少量的首饰而获得多种搭配,为那时出入众多的社交场合提供了方便。
十九世纪下半叶,主流风格销声匿迹,人们对古代各种式样进行模仿和拼凑,设计思想杂乱无章和纯形式堆砌,不问内容和时代背景,所有古希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一股脑儿和盘托出,这就是风格更加混乱的折衷主义。这种风格的首饰,手镯形体较大,腰带显示出异国情调,胸饰为坠形镶银镂金首饰别针,发梳上饰有宝石和竖立成金字塔形的王冠状物,上面都镶嵌有流行于当时的浮雕玉石、编玛蹈、珊瑚和紫晶。
同时,十九世纪下半叶,由英国人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它对首饰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首饰在生产之前可以通过周密的思考与细致的作图等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设计方法,使首饰的设计与加工更加科学合理。首饰制作也逐渐分化成大批量生产的低价平民化首饰和少量生产的贵重首饰。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它拒绝历史风格和自然主义,用抽象的自然花纹与曲线,表现华美精致的装饰,使产品充满生命活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饱含幻想色彩。在造型上它采用上宽下窄的结构,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藤蔓、昆虫翅膀等动植物的生命形态以及女性、神、怪兽等其他优美的波状形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如图2一9,图2一10所示。此时首饰别针和坠饰成了超越项链和手镯的受欢迎的饰品。珍珠、玛瑙、玉石、珊瑚被用来镶嵌在腰带扣,扣帽发针等饰品上面,象牙、雕刻玻璃等新材料也被运用到小饰品上。
2.2.3两战之间和战后的设计
二十世纪的设计一思潮复杂而多变,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几年里,一系列欧洲艺术运动蓬勃兴起。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构成派等设计思潮蜂涌而出,并融会形成现代主义。他们源于理想化的机器信念,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强调忠实于材料,构建在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上,以抽象的儿何造型为特征。这些思潮影响下的首饰在色彩J几强调三原色与非彩色,反对沿袭历史和附加装饰,造型运用大量夸张、抽象、变形手法,通过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要素的组合与配置表现结构、空间、力学与美学上的均衡与和谐。
二十世纪20一30年代主要的流行风格是艺术装饰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出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强调立体主义,异国情调,原始情调,并适当运用机器美学,使产品适合于批量生产,推动产品的平民化。非洲原始艺术、美洲印第安艺术、俄罗斯芭蕾、古埃及艺术都是取材的源泉。这时的首饰大都是儿何造型,圆形、椭圆形、方形、几角形相互交叠,且不强调对称,简洁朴素且采用优美的流线型,色彩明快,多种色彩的宝石相互映衬。放射状线条以及金属表面的反光形成一种反叛性的特质,线条被处理成金字塔状的台阶式构图、棒状成为流行元素,如图2一11所示。铂金取代黄金成为首饰的常用金属。各种颜色且几何形状的宝石与天然材料相互搭配,冷暖轻重动静对比强烈,色彩悦目,视觉落差鲜明,如图2一12所示。艺术装饰风格的项链和戒指数量很少,然而小饰品与佩戴首饰却大量生产出来。打火机、香烟盒、口红管、手袋、烟嘴等都饰有宝石、玉石与钻石,如图2一13所示。
(l)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二十世纪30一50年代,洋溢着纯粹、优雅、简约风采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逐渐成为国际上大受欢迎的设计风格。其灵感的源泉是北欧古老、丰富而浪漫的神话,波光闪闪的湖泊,闪熠动人的山峰,结成冰雪的山边瀑布,层次夸张的冰河,温暖的光圈曲线与独一无二的草木精华等。在造型上以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为主,几何形态的边角皆被柔化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如图2一14所示,乡野气息的粗糙质感、天然的材料和自然的渐次调和的色彩体现出浓重的怀旧色彩,红色金和黄色金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三章当代首饰设计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将人类带入了高科技、一体化、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把首饰单纯作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反而更加追求首饰的新奇美好及艺术品位。人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为了审美和情趣而品味首饰,为了展示个性而欣赏首饰。当今首饰设计的发展特点大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3.l材料多样化,广泛应用新材料
由于现代首饰更加强调佩带者的个性展示,设计者的理念展示,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就不再仅仅被束缚在贵金属和珍贵珠宝玉石上,而是有更广阔的选材空间。一切随手取之的材料都可以巧妙应用,各种高新技术下诞生的新材料利用率也很高。除了天然宝玉石和贵金属,塑料、玻璃、树脂、纤维、硅胶、布、竹木、纸、人造宝石、铁、铜及各种合金都可以运用在首饰制作上。
3.2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除了少量高档昂贵首饰仍然采用手工制作,现在的首饰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加工,既可大批量加工,降低制作成本,又能保证加工精度。在对首饰的加工中,现在广泛采用的金属加工工艺:冶炼,强化,热处理,铸造,锤锻,拉拔、轧制,焊接,铆接,切削,抛光,电镀;金属表面处理工艺囚:契花工艺,压印,雕刻,酸蚀,喷砂,做旧,熔烧褶皱肌理,金珠粒工艺,电镀;金属镶嵌工艺:拼接组合,错金,木纹金属;非金属镶嵌工艺:框架嵌填,胶合,树脂粘合,针栓,铆合;宝石镶嵌工艺:随形宝石,缠绕镶,包镶,爪镶,闷镶,树脂粘合,针栓等。另外由于新材料的介入,首饰制作也有了缝纫,粘接,编织,印刷等新工艺。新的生产工具带来激光成型,辐射敷色,离子溅射,塑料电镀等新方法,既给首饰带来新的表现活力,也能让设计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3首饰新概念
首饰不再仅仅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反而在这方面逐渐弱化。人们更多关注首饰的时尚性、新奇感、个性化、艺术品位及品牌文化。随着文化的融合,很多首饰的宗教文化象征意味减淡,相反的是带有民族色彩的装饰性增强。随着技术的发展,首饰不但佩戴方式翻新,更和其他科技产品相结合,达到一物多用。加工技术的进步和首饰的成本低廉化使人们对首饰的选择性和购买度变宽,比以往更加快速变化的流行风向使流行首饰不断推陈出新,人们时常都在选购新的首饰佩戴新的首饰,首饰早已变成生活必需品。首饰的情感功能也更受到人们的关注,设计者通过首饰传达他的理念,佩带者通过首饰传达他的情绪,首饰成为一个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首饰的设计者群体扩大,用多元的眼光与角度进行创造,为首饰的设计注入了活力与新鲜感。
3.4当代首饰设计风格
(1)简洁凝练
简单的几何形体与线条是这一风格的最佳体现,轻巧的体感与镂空的结构使首饰显得内敛含蓄,柔美的流线形体带来婉约的气质,透明材料的运用和中性色彩使整体呈现出通透感与简朴的美感。
(2)夸张大胆
同样是简单的几何形体,体积较大,但因为采用镂空和薄壳设计使得整体并不笨重,且强化过的金属不容易变形,戴上既轻便又神采飞扬。在配色上采用夸张的对比色,用色彩鲜艳的宝石和不同的材质来加深对比,通过表面处理工艺的不同得到不同的反光效果,获得跳跃性的视觉差,让人印象深刻。
(3)风格融合
同一件首饰或者同一套首饰中融合多种设计风格,或者融合多个民族文化元素,让人在觉得似曾相识的同时又有新的发现。
(4)复古风韵
古代文明带给人神秘感,追溯文明使人迷失沉醉,无论何时,复古带给人的都是对遥远文化的惊叹和沉迷。古代埃及艺术、两河流域艺术、美洲印第安艺术、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浪漫的爱琴海文明……人们对这些文化的憧憬使得复古首饰充满了感性魅力,民族色彩浓烈的纹饰、图腾,精雕细琢的繁复造型,粗糙的材料搭配粗犷简单的造型,让人体现别样气质。
(5)回归自然
不只是采用自然花草的抽象曲线,而是更广阔地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得到灵感,高山湖泊、一草一木、阳光露水、动物与微生物,或者抽象,或者具象,结构并不固定,材料没有界限,体现出灵动与淳朴,和谐与自然的气质,与人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使人得到心灵上的抚慰。
(6)色彩斑斓
多种风格的并行使人们对色彩的接受度变宽,善变的流行趋势带动主流色彩的变化,彩色的金属、彩色的宝石和五颜六色的天然材料被精巧地组合到一起,用颜色加深材质的对比,加强情感表达的张力,带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3.5首饰的设计发展整理与归纳
经过整理,如表3一1所示,可以发现,首饰设计的演化与发展,和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等诸因素紧密相连,同时也取决于意识形态、生活习俗、流行时尚、文化艺术思潮的变化,主流艺术的革新总是会对首饰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让其在此美术流派或者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相应的设计风格。
结论
工业文明是以人尊重机器为代价的人类文明的极端表现形式。从机器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起,机器便以一种救世主的尊贵,在这个社会里中独步天下,人们像现在崇拜金钱一般崇拜它,把它作为现身的上帝来对待,许多游戏规则便以它作为参照来制订。如同神台上供奉的神,尽管只是一尊泥塑,或许压根儿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面残垣断壁,但是,它在人们心里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
工业革命对首饰的设计是有极大的影响,她决定了首饰发展的方向。也决定了,也是对首饰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影响的继承。它是一个枢纽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首饰的设计有深远的影响。
致谢
四年的艰苦跋涉,半年的精心准备,毕业论文终于到了划句号的时候,心头如释重负,但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辗转反侧和力不从心之感却挥之不去。论文写作的过程并不轻松,工作的压力时时袭扰,知识的积累尚欠火候,不过幸好我遇到了毛敏老师。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她的悉心指导。毛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毛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使我终生受益无穷。对毛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同时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成都学院和大学期间的各位授课老师,是他们传授给我方方面面的知识,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培养了我的文化功底,对论文的完成不无裨益。我还要感谢学院的各位工作人员,他们细致的工作使我和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井然有序。
感谢我的室友和同学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姐妹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了,不过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能和你们相遇、相交、相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谨向我的父母和家人及亲戚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我生命中永远的依靠和支持,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殷殷希望,激发我不断前行。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参考文献:
[1]张永俐,李关芳.首饰用开金合金的研究与发展(1):彩色及白色开金合金[J].贵金属,2004,(01).
[2]张永俐,李关芳.首饰用开金合金的研究与发展(2):首饰用开金合金的冶金学特性及强化机制[J].贵金属,2004,(02).
[3]赵莹,张晓熙.古埃及首饰浅析[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03).
[4]张荣红.首饰艺术的科学性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02).
[5]张帆,郑立波,彭静.形态的创造与设计——立体构成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04).
[6]庄纾.风格与比较——关于装饰艺术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2).
[7]张敢.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学思想初探(下)[J].世界美术,1995,(02).
[8]文汉.现代设计的多元态势[J].齐鲁艺苑,2003,(04).
[9]戴云亭.少数民族首饰文化[J].上海工艺美术,2002,(03).
[关键词]色彩情感 社会因素 民族因素 联想
一、色彩情感的属性
服装的美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状态美,在形成服装状态的过程中,最能够创造艺术氛围、感受人们心灵的因素是服装的色彩。因此,色彩是构成服装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是靠视觉而传递信息,这一色彩信息已广泛地深入到我们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服饰中给人的第一感觉首先是色彩,而不是服装。色彩在服饰中是最响亮的视觉语言,而常常以不同形式的组合配置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同时色彩是创造服饰整体艺术氛围和审美感受的特殊语言,也是充分体现着装者个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色彩是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可以说色彩是整个服装的灵魂。
色彩到底是什么?光是色彩发生的原因,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我们能看到某物的色彩,是物体在光的照射之下所透过、反射及发出的光刺激我们的眼睛而产生的现象,这一现象所导致的“色”则是人的感觉的结果。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色彩既是客观存在,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不同的色彩,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人们在与色彩的反复接触之后,便在大脑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形成了概念,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这就是所谓的色彩情感。但是色彩的情感不是绝对的,它要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性别、年龄、文化修养、文化程度、对色彩的偏爱等等的不一样,对色彩的情感联想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色彩联想是相对的。
二、影响色彩情感的要素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饰作为精神物化的社会文化载体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和审美倾向。那么,作为服饰构成要素之一的服饰色彩同样负载着历史的痕迹,诠释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色彩情感。
1. 社会因素对色彩情感的影响
人类着装的目的除了实用外更是为了装饰和审美,根据装饰目的的不同又分为“社会表征”和“自我表现”。然而在阶级社会中衣着色彩的功能被局限在“昭名份,辩等威”的阶级理性范围,其功能性是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如我国周代推行的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政策,官方将色彩纳入其“礼治”的轨道。从汉王朝对服饰色彩用色数量的限制到唐王朝服饰用色的规定都是统治阶级为了政治功利性目的以法令形式推行的,人们没有支配服装色彩的权力。在国外,从古埃及到巴比仑,从罗马帝国到中世纪,统治者同样是或多或少地推行色彩政治功能性作用,如紫色就是从古埃及到中世纪被一些统治者专用,而罗马则用法令规定紫色和白色的使用范围并禁止男子穿着黄、白和绿色的鞋子。这种牵强附会,人为地强加给色彩的政治功利性局限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启蒙思想家和仁人志士,他们以人文主义思想向被扭曲的色彩功能观念发起冲击,服饰色彩从严格的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使色彩功能性意义不断地扩大,人们可以从个人的审美观念出发,自由的选择、决定个人的服饰色彩,可以尽情地享受色彩带来的自由和愉悦,充分地用色彩来表现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在我们的周围不难看到曾是古代帝王专用的黄色、紫色等,如今在百姓中自由地流行;曾是劳动者标志的“牛仔服色”如今也能在国家总统身上出现,这是前所未有的自主和超越,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社会的审美理想。人们摆脱了几千年来陈腐的色彩观念的束缚,使服饰色彩审美呈现出空前的民主化态势,同时也给服饰色彩审美倾向带来了勃勃生机。
2. 民俗因素对色彩情感的影响
中国各民族服饰的色彩,表现的是唯善唯美、自然和谐的意味。尽管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崇拜,但是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永恒的追求。各少数民族服饰中大胆应用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这不仅反映出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更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色彩理念。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如:土家族妇女的彩虹式花袖,则由五节很宽的蓝、红、白、绿、黑或红、黄、绿、蓝、紫等布圈或彩缎镶接而成,她们以彩虹为模式,并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向有“素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虽然成年男女衣着多以素衣为主调,但儿童穿的“七彩衣”却分外鲜艳亮丽。这是一种追求绚丽色彩的类型。其二,服饰色彩虽鲜艳明丽,却不繁缛杂乱,一般以浅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优雅恬淡的审美情调,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以东北的朝鲜族和西南的傣族、白族、彝族的妇女服饰为典型代表,尤其是白族妇女的服饰,堪称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该民族青年女性的服饰,由头帕、上衣、领褂、围腰、长裤等几部分组成,以上衣为主色调,多为白色、嫩黄、湖蓝、浅绿等颜色,间以红色点缀。这是一种追求明快和谐色彩的类型。其三,崇尚黑色和蓝色,在服饰上常以此作为主色调,显得庄重严肃、沉稳朴实。如:壮族服饰多以黑与蓝为主色 ;仫佬族则不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衣服均为黑、蓝两色,可谓崇尚黑与蓝的典范。
除以上几种民族服饰在色彩方面大的趋向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风格和特点,其情况比较复杂。如:满族传统服饰用色中,是以白色为崇尚色,象征纯洁善良、吉祥和平;哈萨克族服饰中则以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它被运用于各种喜庆日子,是吉祥、幸福、成功、忠诚、兴旺发达的象征。传统婚礼的红色就不必再多说了。此外,逢年过节,汉族人爱挂红灯笼,贴红色对联。“红娘”是一个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女子,“红尘”则是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红色还象征着美丽、漂亮,女子盛装为“红装”或“红妆”,美丽女子为“红颜”,“红袖”。
可见各个各民族在服饰色彩的应用与追求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也导致了各民族之间长期共生存的外部空间联系,及其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相互间的互容与互补。同时,各民族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产生和保留了各自不同支系源远流长、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由此积淀发展成为有意味的服饰色彩形式。
3. 色彩联想和心理感应对色彩情感的影响
世界上任何东西,其形象和色彩都会影响我们的感情。某一种色彩或色调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妙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色彩视觉通过形象思维而产生的心理作用。色彩本无注定的感情内容,感情的发生只是在人与色彩之间的色彩联想和心理感应。人们的联想、习惯、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给色彩披上了感情的轻纱。
歌德曾说:“颜色对人的心灵有一种作用,它能刺激感觉,唤起那些使人激动,使人痛苦或使人快乐的情绪。”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每一种色相都有着各自的表情,如将这些色相和深浅、浓淡的色阶相搭配、组合即可形成无穷无尽的色彩情调和情感。红色,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色相,不同的环境赋予人们不同的联想。在革命年代,红色常常被认为是斗争、光明、力量的象征;在民间,红喜字则使人联想到吉庆、幸福。绿色,给人以青春活力、健康向上、静谧舒适等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花草树木、青山碧水、勃勃生机。黄色,是一种温和的暖色,轻快、明亮、富丽,它又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寺庙的建筑、服装也往往采用黄色。同是黄色,又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嫩黄色的东西,给人以天真、稚嫩的美感;成熟谷物的橙黄色,则又意味着丰收与欢乐。蓝色,让人感受到的是深远、悠久、平静、理智、素雅、清爽,还暗含着冷淡、凄凉、冷酷。玫瑰红色具有爱情、友谊、美好的意义。粉红色具有飘逸、轻盈、娇嫩之感。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暖色(红、橙、黄等)可以引起瞳孔放大,心脏、脉搏跳动加快,心情兴奋,有扩张炎热的感觉;冷色(绿、蓝、紫等)可以引起眼睛的淡漠感觉,心脏、脉搏跳动平稳,心情沉静,有收缩、寒冷的感觉;中间色(介于暖色与冷色之间)处于兴奋和冷静之间,眼睛不过于疲劳,给人以柔和、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三、总结
色彩包含有无穷无尽的色相和深浅、强弱的色阶,这些色相和色阶相互搭配、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联想,产生趣味和魅力。诗人和艺术家常赋予不同的色彩以特定的思想、情感内涵。画家、诗人闻一多写过一首题为《色彩》的诗:“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赐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多么强烈的感彩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作者使本无生命的色彩带上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和强烈的感情因素。
各个因素之间不是独立起作用的,都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色彩情感。最终使人们形成一种个性化、自由化的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张殊琳著:服饰色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2]杨越千著:时装流行的奥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
[3]李当歧著:服装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
[4]黄元庆著:服装色彩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年8月
【关键词】有效性 教材 互动 知识整合 探究学习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97-02
高中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其区别于一般的文化课,具有艺术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美术学科这一非高考科目处于弱势位置。同时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所处的环境缺少文化氛围,审美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阶段也未能完整、有序地完成美术课程学习。因此,美术知识基础薄弱,审美标准较为单一,联想空间狭小;在课堂上常表现为精神涣散,没有主动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给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教学效果堪忧。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着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艺术想象空间,开启智慧、促进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欣赏课必须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以开放性、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探究,促使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益最大化。
所谓教学效益,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是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唯一指标。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而有效的美术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质量更好的效果。具体的教学实践如下: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有效开启学生求知欲
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要使得教学有效,教师必须要有效备课,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核心。这样学情能有效把握,教材能有效利用,预设能有效审视,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能更有效地施展。
(1)灵活地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是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载体。同时又只是“一种育人的媒体和手段”。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其进行选择、补充和必要的调整。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不迷信权威,不拘泥成法,创新地使用教材。现有高中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涉及范围广。有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美术。要完成如此多的教材教学内容,通过每周一节课的欣赏课教学是难以实现,教师有必要对教材内容作一些提炼和重组。同时,教师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被学生所乐于接受。
如上高中美术鉴赏《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时,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显得陈旧,在学生眼里有一种陌生感,无法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一些科技与美术相结合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前瞻性。在课堂上播放了音乐喷泉,动画片以及北京798艺术区的装置艺术等内容。这些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材料,把光、电、声、色等通过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引发学生对科技与美术交融、创新的思考,诠释了“美术作品”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课本教材中有关17―18世纪欧洲的巴洛克与洛可可两种艺术风格内容,内容繁杂,风格亦难以区别,学生兴趣不大,我只作简略的介绍。
(2)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一堂课的导入环节至关重要,能快速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犹如磁铁般吸引着学生的心,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总结了一些常用的导入方法,如:故事、谈话、生活、音乐、演示等。选择什么内容和采取什么样的导入方法,教师课前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而进行精心设计,使导入的内容充满生机与诱发力。
如在高中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我采用故事情境导入方法。上课时,我在黑板上潦潦几笔画出了一位老者蹲坐在岩石上,当我在这位老者手中一节一节地画出一根渔竿时,顿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姜太公钓鱼。”以此情景,引发出深藏在学生记忆里的历史故事。由于创设如上故事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西周初期的“鼎”造型多为圆型,显得平和典雅,纹饰也较为朴素而端庄。接着,教师有意识地提起《封神演义》中所描写的商朝纣王,学生就议论纷纷开来,什么“剖心”、“炮烙”等酷刑,一个荒无道的“暴君”形象浮现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商朝的“鼎”造型多为方型,器型厚重,是追求具有威慑力量的“狞厉之美”。运用故事导入是为了烘托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必须做到简明厄要,要收得住。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新课程改革重中之重,新课标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来加以重点强调。为此教师要践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1)加强鼓励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于怎么“教”,而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知识过程。学生在教学中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无趣。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充分体现新课标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善于营造活泼有趣、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到“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感悟、探究和实践中获得知识。
如欣赏毕加索的经典画作《格尔尼卡》时,教师先不急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有的同学说看到了一种愤怒的情绪;有的说看到了一种反抗的力量;还有的说图像怪异,感受到凶狠与恐惧不安;有的说画面杂乱,好像剪贴画……等。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观点,讲解了《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创作的原由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
(2)有效运用现多媒体 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美术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使教学手段具体、生动、形象。尤其是图像、影像、动画、音乐等综合运用,使凝固在教材中静态美演化为动态美。那绚丽多彩、逼真可人的画面,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感知,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愉悦,激发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知。
如在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古典名曲《高山流水》进行课堂气氛的渲染,引发出一种思古情绪。运用段落式的画面对开封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使学生对作品文化内涵理解得更深入、更精准。在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拉奥孔》时,则穿插播放片断古希腊神话《诸神之怒》中希腊士兵巧用“木马计”攻打特洛伊城时兵戈交刃的战争场面。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作品的时代气息。教师点击视频图片,局部放大拉奥孔及两个儿子身缠巨蟒面部所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尤其是拉奥孔那扭曲的身体,全身的肌肉都处于高度痉孪状态,整个作品弥漫着紧张而惨烈的气息,使学生感受到古希腊的经典雕塑作品在今天依然焕发出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3)软化学科边缘,增进知识整合
美术作品是一定社会现象的反映,是依托一定的文化环境、条件和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解读美术作品。运用跨学科知识来讲授,分析、解读作品的艺术内涵,使学生懂得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在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比如欣赏《步辇图》时,就需要学生了解关于唐太宗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画作才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介绍民居建筑时,就需要学生运用地理学科中关于气候、环境等知识,来赏析民居艺术风格、特点。如欣赏中国画,就要学生学会体味“诗、书、画、印”相融合的艺术特色。在赏析《韩熙载夜宴图》艺术时,我刻意让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时代信息。如古人宴会的座席安排,唐代人的服饰特点,女子以胖为美的审美风尚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等等。通过不同的欣赏角度,引导学生更全面的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教师以跨学科来讲授知识学生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学生乐学,爱好,教学效果很好。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其可持续发展。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以单元形式来编排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单元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选择研究课题,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的探究和知识建构。让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得到体验和思考,形成多种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如在高中美术鉴赏《辉煌的美术历程》这一单元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我设计了如下课题:1.如何理解宗教与美术之间的关系?2.比较秦始皇陵兵马俑与古埃及金字塔宣扬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服务对象的异同。
单元性课题设计要做到:以单元教学内容为知识背景,设计出开放的,没有现成“正确”答案的,必须要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才能回答的问题。旨在引发学生大胆假设,论证,并得出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和创新方法,促使知识创生。另一方面。要注意设计问题要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达到拓展课程容量,深化课程知识内涵的目的。
四、实施有效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改变传统评价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标准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评价方式。以民主、开放和协商的评价方式,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美术学习过程性评价,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合作精神、审美意识及想象力创造成力等方面作综合评价。教师要注意评价策略与方法,以和蔼、诚恳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就是论事,好的要表扬,存在不足的地方也要以指导性的语言予以指正。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上的差异,以多维的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做到优生以高要求,好中求异,优中求新;中差生则降低标准,寻找闪光点,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受到表扬和鼓励。评价主体要多样化。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要善于评述个人的作品的优、缺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以旁观者身份去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这样显得更加客观和理智。最后教师作指导性点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评分,等级、评语、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小到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肯定学生的成绩与发展的方向。
农村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农村高中美术教师当前所面临着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所述都是笔者平常实践所得,希望对农村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开展有所帮助。更希望与我同行的美术教师们共同来研究、分析致使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可行之道以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益,真正实现农村高中美术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学熹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知名规划师和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3]或许,中西文化的碰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解放后我们产生不少优秀作品,特别是1959年北京兴建的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后来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前苏联建筑文化的影响、国民经济困难时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本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期,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有一种误解: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我们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建筑领域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形式下,更要把握住自己,不能迷失了自我。梁思成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当今建筑市场的紊乱也是导致建筑文化品位低落的原因之一。建筑业繁荣是事业发展的标志,是文化高涨的象征。但由于专业篡行,专家错位,给建筑的文化品位带来不幸。工程师多但真正行家里手少,开发商承包商多,而建筑师设计师少,楼盘多而有个性的少。学建筑的要受非学建筑的制约,方案竞赛中选中的不是最佳方案,而是钱能通神,怪现象多。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乡村拙劣仿造大宾馆,到处是钢筋水泥,没有一点乡村味道。云南丽江竟盖了几个像希尔顿那样的星级宾馆。一座座花费了大量金钱却无个性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面目雷同的新兴城市遍布各地,原有的古建筑群落受到新建筑的污染和破坏,完全忽略了民族建筑风格的发扬和保护。到处都是白瓷墙,蓝玻璃,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建筑,外国人称,这是厕所瓷砖贴错了弄到外墙,而国人以为这就是气派,就是豪华。北京城在不断的拆迁建设中把旧城风貌改造得支离破碎,令人痛心。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21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往哪里去?中国建筑协会副理事长张祖刚对于北京老城的快速消失深感痛心,对于北京一些新建筑的出现无比遗憾,缺乏品位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
建筑不但是艺术,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强势文化,中国建筑显得无所适从。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建筑大师”称号的张开济,几年前与吴良镛、贝聿铭等一起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呼吁北京不要大拆大盖了,写字楼、大宾馆先不要盖了,否则,古老的有价值的建筑还没想好怎么办就一片片消失。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是永远的!英国伦敦这些年城市发展很快,但建设部门总是努力保持着这些街巷古老的特色,即使是扩建街道,兴建新的公共设施,也要在保护这些古街巷的前提下进行。这些小街巷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步行。伦敦人这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这些看上去很丑陋的小房子,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城市的品位和城市深厚的底蕴了。德国的柏林也是这样。作为首都,柏林只有一百多年。正因历史短,他们才更加珍惜仅有的东西。100年以上的建筑都是历史文物,须无条件保留。即使是拆除一栋没什么特色的民居,都必必经城市建设部长的批准。走在柏林,仿佛走在19世纪的大街上。他们原汁原味地保护了原有建筑群落,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叹这座城市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你觉得不仅仅是在赶路,而同时是在参观一座巨大的古迹陈列馆。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学”与“中学”的根基都不够,相比之下“中学”的根基尤为薄弱。还原历史,修旧如旧。如果我们在建筑文化研究中能以审美的意识发掘遗产,当能另辟蹊径,丰富建筑的文化内涵。像中国这样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与地段俯拾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发挥,去构想,去创造。要正确处理好名城保护、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名城既有传统感、又具现代感,做到两者交相辉映,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提高名城的文化品位。“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体系是以西洋建筑为主体的构成体系,其中,以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欧美建筑发展的主导潮流。这样一些代表世界建筑发展方向的摩登建筑能够同时性地出现在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中,这在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5]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黄山是中国的名片,在1000多年的建设历史中,留下的古观寺庙、险塞关隘、游道平台、亭阁、桥梁、门坊等数不胜数。这些建筑已成为黄山文化景观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是一个趣味低级的城市;一个不懂得保护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6]
1建筑艺术与艺术建筑
作为动词,在土木工程范畴,建筑是指兴建房屋之类或发展基建的过程。但这些描述远没有揭示出建筑的内涵与外延,建筑实际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不过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车尔尼雪夫斯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于美感要求”[7]。由此看来,建筑是不能不讲究艺术的。就总体而言,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在闽西南山区腹地,客家人聚居的一带山庄,遍布着一座座环形的圆楼,它以其古朴、粗犷、庄严、雄浑的风格与精巧玄妙的建筑工艺,吸引着中外建筑专家与游客前来参观、访问,它被赞誉为“遗落的古月”、“建筑的奇葩”、“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独一无二的世界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成败不仅在于建筑者自身,还在于使用者对于建筑艺术语言的共识度。建筑者通过美学的感悟和艺术分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设计出了大量有特色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文化、有内涵、富有人情味,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把建筑艺术推向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进而产生了众多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按国家地区与民族分,有欧陆风格、地中海式风格、非洲风格、拉美风格等;按建筑物的类型分,有住宅风格、别墅风格、宗教建筑风格等;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有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欧洲中世纪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等。建筑艺术是环境艺术。环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筑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无论是工作、生活与学习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建筑艺术追求的就是和建筑环境的高度和谐。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到中国的长城,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彩。建筑艺术是空间艺术,合格的建筑师对建筑空间要有自己文化上的理解,建筑在存在意义上可以说是空间意义上的延长。建筑艺术的元素是光、影与墙和空间,表现形式是四维空间。建筑美不仅在于实体,更在于虚体;不仅在于时间,更在于空间。外部空间组织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艺术不能不考虑外部空间。与今天杂乱无序、建筑与环境失衡的城市空间相比,和谐、有机的传统建筑外部空间逐渐吸引了各类学者的关注。人类需要艺术性强的建筑,哪怕你搭一个最具有实用价值的谷仓,也还是要讲究一下为好。建筑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它用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构成深刻的对应关系,世界上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作家果戈里说:“建筑是历史的年鉴。”我国侗族建筑就很有讲究。“侗族杆栏式建筑门的结构,既有遮风挡雨、隔湿避瘴的生态适应功能,又具有文化功能、建筑审美功能和艺术特色。它蕴含着侗族生态建筑宇宙观和原始信仰体系中的‘生命神性’,其开放性空间结构构成一个人性的封闭空间。
它既是建筑空间人性化的表述,又是对‘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天人合一’生态建筑宇宙观的深度表述。”[8]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他在《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们无时无处不在感受着建筑的美。漫步街头,你会为仪态万千、新颖别致的现代高楼大厦所吸引,你也会被绚丽多姿、闻名遐尔的古代建筑艺术所陶醉。建筑具有双重属性,教皇亚历山大有名言:“真的有价值的是实用,华丽的光环却是跟感官借来的”。其他品类比如文学、音乐、绘画与建筑是不同的,它们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其艺术性体现在建筑的功能、目的和方法、手段的和谐统一之中。建筑作为物质产品,体现着一定时代的物质文化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其视觉形象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我们追求艺术性的建筑,是为了让建筑给我们带来适用的同时,也带来美的享受。哪怕是最简单的、最实用的建筑,我们也不希望看到劣质的材料,不合理的设计,混乱的架构,面目可憎的外形。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塔是给人以“建筑美”的建筑类型之一。“位于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是一座典型的辽代八角密檐砖塔,其造型优美,古时从西南方进北京城远在十几里外即可见到这座佛塔耸立在地平线上,是北京城的重要地标之一。”[9]再如桥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观赏功能,为城市起到美化作用。优秀的桥梁作品常被视为城市的标志与骄傲,甚至成为时代的象征、历史的纪念碑和游览的胜地。桥梁美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既有美学基本原理,又有桥梁工程的结构概念。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砖石结构的技术条件下从梁板结构,发展到拱,发展到穹隆,到高直建筑的砖石框架结构;古代劳动人民,运用简陋的技术创造出了诸如金字塔,斗兽场,雅典卫城这样气势宏伟的杰作,古代西方能工巧匠的智慧在各类建筑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审美迷失,艺术缺失,只有建筑而没有艺术,只有居住功能不具备审美功能,肯定会被历史所忽略。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但最终是艺术。
2生态建筑、节能建筑与环保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是指将建筑看成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的三大生态目标,还必须实现生态健康的“五化”(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指标,达到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标准。2008年10月25日,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主题,《城市、建筑与生态》论坛在北京序幕。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业界最关注的如何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这一热点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同志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搞好城镇村的规划和建设上,我们应切实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去。[10]生态一词,古代是显露美好的姿态,或者指生动的意态。后来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是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要完成一个建筑项目,有效的计划是必需的,无论设计乃致最后完成都需要考虑到整个建筑项目可能会带来的环境冲击。莱特是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全美20世纪十大传世建筑,他一人就占了四席,非科班出身但奇思妙想不穷。他的落水山庄名列十大传世建筑之首,这是一座建在瀑布上的房子,美得绝伦。建筑是不可能脱离空间而进行的,所以不能不考虑环境;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因而又不能不顾及生态环境。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兴建了大量的节能建筑。建筑节能是一门跨学科的技术,它集成了规划、建筑学及材料、土木、环境、机电、设备、热能、信息等工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与之密不可分还有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但是,建筑节能领域存在很多技术及质量问题。节能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建筑是一门艺术,节能是一项国策,艺术与国策完全可以统一于建筑中。什么是建筑学?国际建协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学是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艺术和科学。因此,建筑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建筑总是在特定环境中,是整体空间结构的一部分。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之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发表了“二十一世纪行动纲领”,提供了更详尽的发展蓝图,可持续发展包含的“需要与限制”、“进步与极限”等内容,赋于建筑学一种新的环境意识及认识世界的角度,它是建筑师的职业责任核心之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1]建筑时一定要将建筑节能融入设计中,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商为了住宅销售和价格定位,往往偏重有利于销售的要素,使住宅面向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方向。通透外飘窗、落地窗比比皆是,而对节能要素不予考虑。许多购房者在选购住房时,往往注重房子的价格、户型、位置、环境等,几乎不去过问节能等工程质量的问题,甚至根本不懂什么是建筑节能。目前我国新建建筑有99%是高能耗建筑,只有不超过5%采取了节能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小区规划布局时未从节能角度考虑建筑的最佳朝向,只是简单考虑日照和通风等影响。夏热冬冷地区盲目套用国外寒冷地区的建筑方案。有的地方建筑设计只考虑护结构的隔热和加强建筑的严密性,而忽视由于封闭阳台带来的附加温室效应,导致南向过热以及各不同朝向房间严重的热力失调。对亚热带气候特点的节能技术,主要有自然通风、遮阳、隔热以及自然能的利用。自然通风优良的住宅,空调能耗也会大大降低。建筑业有一种说法:“浪费就是美”。在这种思想下,很多建筑徒有美观却不节能。除了设计之外,建筑材料是否节能也值得考虑。比如屋顶材料,外墙材料都十分重要。提倡利用自然资源,遵循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原则,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而非改变自然,特别是具有特色的自然地貌,应充分利用。如车库、公共区域以及住宅的客厅卧室都尽量使用自然光,利用太阳能技术为室外广场灯、草坪灯提供电源;利用风力发电补充公共照明的电源,将自然光源引入地下一层,减少公共照明负荷;采用雨水回用技术进行绿化灌溉及清洗车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