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教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154-01
一、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把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
二、注重数学理念形成,把握数学教学本质。
众所周知,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师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巩固理解数学概念,精选例题形象解读。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四、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而素质教育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所以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展示课改的舞台,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迫切的任务,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摒弃长期惯用而与现行创新教学相悖的陈旧思想方法手段。创新教育没有范例可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一种教育改革,而改革就有可能失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吃透《数学课程标准》,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备课、上课、实践等方面做一些改进,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与总结。为了方便教学,教师应充分设计问题情境,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问题中探究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又能训练他们用多种方法或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的关键要求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具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策略
一、前 言
初中数学包括几何和代数,涉及很多抽象的立体图形,学生不易理解. 数学概念反映了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立体感,体现了两者的本质. 数学概念的掌握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们学好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数学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计算、解答和证明数学习题的根据,数学概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同时对数学概念进行实际的对比和联想,学生和老师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实际经历去对照数学概念,这样把书本和现实结合起来,学生们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轻松去认识数学概念. 因此,概念教学应该得到推广和应用.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目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同数学概念的作用和性质不相同,有些概念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而有些概念内容复杂,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还有一些概念对于学生整个数学知识的掌握具有关键的作用. 概念具有的不同特征要求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应变. 具体说来,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概念,明确初中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学生们通过初步的认知达到对概念的基本把握. 二是巩固概念,学生在认知概念之后要对该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通过具体的练习题掌握概念的应用,概念所表达的本质意义,通过自己的记忆熟练掌握每一个概念. 三是对概念的整体和系统把握,初中数学概念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毫无联系的,初中数学概念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如果不能理解一个概念,就会影响到其他概念的理解,因此学生要系统掌握,从整体角度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头脑中要形成对概念的系统认识,注意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 四是灵活应用. 数学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概念应用到数学习题的解答中去,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理论结合实践,最终能够把知识应用到现实问题中,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和宗旨. [1]
三、提高概念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1. 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入数学概念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概念的教授过程中,不能死板地灌输概念,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老师应该在概念的学习之前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猜想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识状况,从直观的、具体的现实出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把现实联系起来,进行对某一事物的推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数学有种直觉. [2]例如在对圆这个概念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设定问题,引发学生想象,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不是方形的,能不能把车轮做成三角形、梯形等. 这样的提问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们会在老师提问之后进行讨论,大家一阵窃窃私语之后,就会有同学站起来回答说车轮设计成其他形状就会不稳定,颠簸. 经过一步步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积极猜想,就得出了圆的概念:圆上的任何一点到圆心距离相等. 这样,通过实例的引入学生们很快地掌握了圆的概念,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2. 揭示概念的背景和本质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从现实中发展而来的,是具体现实的抽象概括,老师在给学生教数学的过程中,要说明白概念的来源,讲清楚来龙去脉,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模糊,就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不感到概念抽象,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掌握概念就会很快. 例如数轴概念,如果老师单纯地跟学生说数轴就是方向、原点、单位长度直线,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抽象,即使教师重复讲一百遍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数轴的概念. 但是老师如果联系实际,跟学生们讲现实中的实例,例如我们买东西经常用到的杆秤,有度量起点、度量单位、增减方向,这些具体实例的再现给学生以感官认识,从而更容易掌握数学概念. 学生对于一个概念的掌握要经历从质疑、判断、比较、联想到掌握的过程,还有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综合过程,学生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对其他事物的联想之上,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 那么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就要重视这一点,多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 丰富学生的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反对应试教育,以灵活应变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概念学习能力. [3]
3. 概念的表述要准确
每一个概念的语言都具有严密性、准确性的特征,因此,学生掌握概念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述概念,抓住概念的关键词、核心词语,让学生张口说出来,根据学生的表述老师进行纠正,告诉学生正确的表述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避免混淆. 不仅利用文字、还可以利用图像、图表等.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老师要掌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应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本孝. 怎样进行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17-18.
一、在直接经验与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从直观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可以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采用教具、模型、演示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直接经验,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这样学生才会兴趣盎然,积极思考。
如在教平均数概念时,一位老师用6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三堆,第一堆1个,第二堆2个,第三堆3个,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一看都明白。这时,又把这些小正方体混在一起,重新平均分成三堆,每堆都是2个,然后告诉学生“2”这个数就是这三堆正方体的“平均数”。同时让学生说说“平均数2”是怎样得到的。这个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渗透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摆成最初的样子,让学生将平均数“2”与原来的数进行比较。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很快就能看出,平均数2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即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这一概念。再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特征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各种不同的实物,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进行概括。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用绳子或其它方法量出各种圆的周长,算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学生通过操作与计算发现圆的大小虽然不同,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入“圆周率”的概念,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并记住。
二、在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关注概念表述的精确,强调定义定理的字斟句酌,而忽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忽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学生也会对这种经过简约化提炼的概念知识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于1厘米的长度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通过有层次的设计,让学生经历厘米概念的认知过程,从而理解掌握厘米概念。有位老师先让学生观看“小裁缝做衣服”的动画,小裁缝用与师傅同样的柞数做成的衣服,客人根本穿不下。通过讨论学生知道,虽然柞数一样,但两人每一柞的长度不一样,从而知道必须要用统一的计量工具,从而引出直尺。然后在尺上认识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在学生测量时,有些学生将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对齐,另一端与7对齐时,认为共有8个数,就是8厘米。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因此可以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尺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理解厘米的长度表象。先让学生用几根1厘米长的小棒去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比如桌子的长与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到用多根1厘米的小棒连起来量会更加方便,从而引出直尺;接着设计让学生用直尺量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估计线段的长度。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设计,伴随着学生经历直尺的生成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三、在重点知识的引领下掌握数学概念
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这些重点知识在每节课的知识点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是这些知识的核心,同时又与其他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要高屋建瓴,善于将众多的一般知识聚焦在相关的重点知识上,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深入细致的加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重点知识对一般知识的引领作用。
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掌握用圆规画圆,会画指定大小的圆,通过比一比、折一折等操作理解同一个圆的特征。在这些知识点中,认识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画圆的原理是重点知识,教学中应以此为突破口,抓住理解画圆的原理这一核心知识,明白用圆规画圆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以及圆的特征的联系。可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圆,选择不同的工具画圆,产生优化画圆方法的需求;展示体育老师操场画圆的视频,体会到画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建立起与圆规画圆的初步联系;命名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认识圆规画圆的原理;比一比、折一折相同的圆,理解同一圆中所有半径、直径都相等的特征。
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完善数学概念
关键词:聋校;概念教学;实践与思考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而正确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迁移能力的增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由于聋生的听力障碍、知识面狭窄、缺少实践经验等因素,使聋生的思维缺乏形象性;加之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数学概念的教学必然成为聋校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效地开展聋校数学概念教学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当前聋校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聋生的语言障碍及其抽象思维的束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概念教学。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死记硬背――“假性理解”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聋生学习增加了难度,不少学生对概念只是简单地记忆和表面地理解,在教学中若提问学生概念时,聋生能按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复述,但一到解题,就无从下手。例如:有的学生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保持不变,只需分子相加减的道理,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这说明学生虽能复述,但却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未能深刻领悟,更没有形成应用能力。这是聋生概念学习中常遇见的一种现象――“假性理解”。
2.重计算、轻概念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依据聋生理解能力弱、直接模仿能力强的思维特点,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模仿例题的解题练习上。这种教学方式是希望学生能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中形成数学概念和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但是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种重计算、轻概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制约了聋生的发展,影响了聋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聋校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知识面狭窄,又缺少实践经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1)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聋生从认识数到建立数的概念到掰手指和简单地运用计算器,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聋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聋生的生活环境。如建立减法的概念,在讲“2-1=1”时要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让学生认识“1”是从“2”这个物体中拿走1个,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拿走的1个与剩下的1个不同,从而认识到减数与差的实际含义。在让学生看演示“2-1=1”时要讲出哪个是减去的“1”,哪个是剩下的“1”,这样一开始就建立准确清晰的概念,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香皂盒、牙膏盒、粉笔盒、饼干盒等。学生踊跃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再利用教具进行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作为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应该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字和形象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概念。
(2)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苹果、梨来理解“平均分”及10 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 四边形等探索规律,这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3)利用直观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语言缺陷是聋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功能,注意发挥学生直观模仿能力强的优势,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实物,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感知、表象、分析、综合、比较,逐步形成数学概念,理解算理。在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进一步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如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观察认识米尺,然后直观地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指导学生将米尺与课桌面、书、铅笔、文具盒等的长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而后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米尺量窗台、黑板、教室的长,不但使学生对米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且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又一次锻炼。如在讲解圆周率“π”的知识点时,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自己找一个圆形的物体量出周长和直径,并做好记录。课堂上,要求学生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周长÷直径”算出一个数值,然后把全班得出的十几个数值,进行了约等于3.14的讲解及求周长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比单纯用视觉感受老师的教具演示、板演、总结出的“π≈3.14”效果好,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周长=直径×π”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聋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加强直观性在聋校教学中尤为重要,直观的运用更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这些概念,并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从而缓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聋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冲突。
总之, 在教学概念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教材和对象而定 ,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模式或方法。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71号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Z].2007.
一、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定义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试验等思维形式,将客观现实反映出的理性认识过程,同时又称之为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是通过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思维的作用及规律的分析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人们只有先把握物体本质,才能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
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途径
1.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中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从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逐渐形成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这是抽象思维的功劳。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有物理概念,更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
2.从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中培养
初中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既是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通常是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计算,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从物理实验及探究活动中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需要掌握的物理实验探究逻辑关系有三种:科学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以及科学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几种逻辑关系,让学生将这几种逻辑关系运用在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新课程标准 概念教学 实践与探讨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新形势下的素质教学要努力实现认知、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教学,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改进和完善,在于倡导把对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情感的培养放在与知识教学的同等位置上予以重视,而并非完全否定。对于化学课程来说,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如果失去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把握和接受,又怎能谈得上对概念知识的应用?再说,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又怎能谈得上学习能力的发展呢?显而易见,化学概念教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就新课程教改中如何开展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结合自身的实践与体会,粗浅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作为初三年级刚刚开设的新课程,化学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学科。说化学简单,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而说它困难,又因为它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尽快走进入门,需要教师循序渐进、认认真真地指导,同时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平步实行地学习。在由浅入深地学习中,让学生慢慢感悟和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内在魅力及其化学学习的兴趣、信心,逐步把兴趣转化为乐趣和志趣,用内动力促进“内涵发展”,最终走上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的探究发展之路。化学概念教学就是初中化学教学乃至化学教育的奠基之作。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学好化学概念,对学生进行以后的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发挥很大的帮助。反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那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化学课程则是难上加难,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拥有极其重要的垫底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首要和关键。
二、开展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做法
俗话说得好,教无常形、教无定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概念教学的一般方法就是抓住基本概念中的重要词句和关键说法,分别研习其基本要义,然后从整体上进行有效把握,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控化学概念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
1.加强对化学概念的本质要义教学。对于化学概念,一是要全面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否则会产生片面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二是要深刻理解,不然的话,就不能灵活运用地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换言之,死记硬背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和促进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要义。比如,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习,要强调有无新生物质是判别两种概念的根本标准,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没有的则是物理变化。
2.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直观形象教学。初三学生一般介于14—16岁之间,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因素,他们的思维能力状况还处于直观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实际,尽量实施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比如,关于原子、分子结构的内容教学中,因为它们是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学生是想象不出来的。对此老师可以用结构模型来帮助学生来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此外,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演示、形象生动、立体可感的优势和功能,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化学概念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重要的辅助功用,我们应当认真加以利用。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的确不易理解,如果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述或者借助一般的教学用具,是很难奏效的。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形象的直观地动画演示,把化学反应的过程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是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很大,而且数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习,在将来社会生活中,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计算机以及将数学思维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数学基础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至关重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数学教育进入新的时代。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两个现象:基本概念不知道,学了就忘,比如简单的等差数列、椭圆、双曲线等;记不住公式、定理和一些必要的数据(如三角函数值)等。
二、强化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有双重作用,既给出了事物是与否的标准,又给出了该种事物所具备的性质。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一般说来,对数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表现形式(包括定义、名词、符号),还要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数学知识体系中不断加深扩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之成为系统的知识,并能运用概念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即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运用。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
数学知识的“根”――基本概念都没有掌握,怎么能指望再“开枝散叶”?万变不离其宗,要学生真正能学会数学知识,还得依靠教师强化数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把“根”留在心里。
三、强化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联系现实原型,对概念做唯物的解释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离开了客观存在,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或模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
2.抓住事物的本质,对概念做辩证的分析
(1)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些概念涉及的面比较广,教学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对本质特征的分析,带动对整个概念的理解。
(2)揭示概念中每一个词、句的真实含义。有的概念叙述简练、寓意深刻,有的用式子表示、比较抽象,对于这类概念,必须深刻揭示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如数的定义是:“如果ab=N,那么幂指数b叫做以a为底的N的对数,记作b=log■■。要使学生切实理解对数概念,必须指出定义中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特别要讲清楚对数的实质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对数才有意义。可以这样分析:①通过具体事例,阐明对数实质上是一个指数,是对应于已知幂的指数,所以,把“对数”看作对应的指数,有助于揭示对数的本来面目,使学生一遇到对数,就往相应的指数式中的指数位置上想(逆过程)。②对数概念初步建立以后,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利用对数运算与指数运算的互逆关系,进一步指出对数定义中规定的原因。③进而指出真数和对数的取值范围;④对于log■■要特别强调,这是一个完整的记号,表示以a为底的N的对数,而不是与N的乘积。经过上述分析,学生对对数的真实含义,就能有清晰的认识。
(3)注意概念的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对于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概念,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像差不多,例如乘方与幂、平方的和与和的平方、数与数字、大于与不小于、正数与非负数、直角与90度等,学生常常分辨不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之点,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区分。
(4)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充实、逐步完备的,教学时要把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辩证统一起来,恰当地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例如角的概念,最初仅局限于平面,并在180度以内,有锐角、直角、钝角,而后发展到平角、周角,规定了旋转方向以后,又有了正角、负角的概念,在空间研究的时候,又有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处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等。这样,角的概念在发展中逐步完备。
3.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一、角色干预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生产的需要,产生不同社会分工,从而导致社会分层,于是个体在社会分层关系中会占据一定的角色和地位。角色是指某社会单位中对占有某种职务或身份的人的一组行为期望。角色概念是角色确定后,角色的责任、角色的义务、角色的权益的综合反映。角色干预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角色意识,促进教育对象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转化和主动学习的一种教育手段。角色教育是学生通过对角色进行学习、理解、认识和冲突等,使学生在不同角色生活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认识和鉴别不同角色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学生角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为形成未来公民的现代道德素质、良好行为和优秀成绩奠定基础。
二、角色干预的方法
学生角色可分为两种:一是学生本身的主要角色――学生。学生角色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行为规范。学生的言行应遵循《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学习规范;③学生角色应履行的各项职责和义务;④学生应享受的权利;二是学生之外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有校内社会角色和校外社会角色两种。
1.学生角色干预的方法。正确引导角色践行的步骤为认识角色―进入角色―践行角色。①认识角色。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社会对一定角色行为模式有特定的规范和期望(理想角色)。认识角色是个体在外界力量引导下了解和领悟理想角色,建立角色概念的过程。新生入校后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是学生,必须遵守《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以及学校一切规章制度。认识角色可用如下方法,如利用军训培养学生的守纪意识,学习《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学生理想角色的言行应遵循的规范,明确学生角色的主要任务、职责和义务,逐步建立角色概念;②进入角色。进入角色是指学生认识角色后,按角色概念行事并进行自我评价。如学生在校的言行要符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对照规范认真评价自己的言行,逐步加深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力图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范;③践行角色。践行角色是指学生个体理解角色概念后,处处以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按角色行为模式规范自己的言行。
2.社会角色干预的方法。社会角色干预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角色游戏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不同角色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了解有关职业的角色特征、责任和义务;二是角色模拟法。学校组织开展角色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有关职业技术和操作方法。如模拟教师、记者、、交警、演员、公安、税务、炊事员、理发员、服务员、个体户、清洁工人以及科学家等。[2]通过模拟角色的践行,使学生认识到劳动者永远是发展经济的主体力量,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明确学生角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履行社会赋予学生的责任。扮演社会角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教育响应力,服从学校管理,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三是角色换位法。让学生熟悉几种校内角色有班干部、团队干部和值日生等的特征与技能,使角色活动由单一趋向普及化。如进行“今日我当家”,轮流当值日班长等,可使学生体验校内角色在践行角色时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服从管理的意识。
三、角色干预的意义
角色干预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当学生深刻理解角色概念后,就会按角色行为模式行事,从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身份;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学习后,学生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促使学生彻底完成各项任务。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学生就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从而追求更高目标,彻底完成各项任务;四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当学生追求高目标时,就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随着知识量和能力的增加,智力潜能就逐步变为现实,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五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由于学生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活跃,知识内化速度快,能力提高迅速,再加上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的影响力强,学生的言行和非智力因素发展能按教育者的计划顺利发展,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从而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概念 认识 理解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另一方面,新教材有的地方对概念教学的要求是知道就行,需要某个概念时,就在旁边用小字给出,这样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造成学生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如何搞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苦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 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①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②三角函数线。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④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⑤三解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转贴于
三、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是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像、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四、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的基本理念,概念教学是数学“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概念课教学,要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服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 )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目前,课时不足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这会使数学概念教学受到严重冲击。既便如此,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干扰概念教学的例子要更换,对脱离学生实际的概念运用问题要大胆删除,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本质的目的。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对概念的具体要求,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以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本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