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廉政教育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廉政文化;企业管理;措施
一、企业廉政文化概述
廉政文化是对廉洁从政行为的客观反映,即与其相关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反映了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核心是清廉为民。
建设廉政文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尽管它的提起常与从政行为有关,但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也有很大的渊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企业的生产者代替生产资源、生产工具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资源要素,在商业经济的发展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和更多的主动权,个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解放,也来越不受组织的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不断产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严重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及时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倡导公平、正义、诚信的企业廉政文化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廉政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廉政文化是企业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意识形态的体现。廉政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早在
2500多年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向他的弟子详述了他“廉政”思想,诸如“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理论。这些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被不少开明的统治者奉为安邦治国之道,也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现代企业管理积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意识形态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环境。
(二) 廉政文化是企业保证生存兴盛的精神支柱。企业管理者的廉洁与否,是关系到企业存亡、兴衰的关键。企业管理与国家治理是有共通之处,统治者好比企业管理者,国家好比企业。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吏的廉洁问题,把廉洁问题看作是关系到政权巩固、国家兴衰的关键问题。《管子・牧民》篇说:“国有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以礼、义、廉、耻为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而四德之中,“廉”实际上处在核心地位。可见,国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生存兴盛的必然要求。
(三)廉政文化是企业营造和谐氛围的助推动力。企业的和谐包括企业员工身心、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在企业中大力倡导廉政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充实员工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促进员工的身心和谐;通过倡导廉洁文化,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凝聚力强,受员工爱戴的领导班子,建立紧密的干群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将廉洁文化贯穿于企业发展之中,不仅净化了企业的人文环境,规范了企业的生产行为,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能,更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形象,实现了企业发展、员工受益、客户信赖的共赢局面,有利于促进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四)廉政文化是企业立足现代市场的有利条件。一是廉洁文化影响企业组织机构的优化。企业的组织机构不仅能够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规范,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更能够改变整个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廉洁文化促使企业建立合理、规范、充满活力的组织机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带动企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廉洁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廉洁文化渗透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对员工的行为起引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在长期的影响下,廉洁公正的品质必将内化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要求。高素质的员工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三是廉洁文化增强企业活力。廉洁文化提倡克己奉公、勤劳奉献,要求企业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共建中,为企业发展担起责任。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给企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五)廉政文化是企业深入反腐倡廉的坚实保障。多年来,反腐倡廉都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以往的反腐倡廉主要依靠教育和制度的手段,存在很多问题。单纯依靠教育时,教育内容陈旧和教育手段落后,使教育缺乏感染力和号召力,教育成果无法真正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的行为。单纯依靠制度时,缺乏文化的支撑,再科学严谨的制度都会在执行中失去约束力,成为腐败分子利用的保护外衣。只有大力开展廉洁文化建设,让廉洁文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起到导向作用、辐射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促使企业员工理解、接纳并自觉遵守树立廉洁奉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与教育和制度一起,建立教育、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机制,增强企业防腐拒变的能力。
三、廉政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廉政思想教育。思想决定目标,旗帜指引方向。廉政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第一步,加强全廉政思想教育。重视继承和弘扬党廉洁勤政的优良传统,在全企业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观念。常提常新,注重落实。思想教育形式上,避免单一的说教,力求多变创新,丰富教育形式,比如讲座、书画展览、知识比赛等。坚持“以民为本”的人本观、“修身正己”的自律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把廉洁、勤政、守法、和谐等廉政思想的要义贯穿到日常生产和管理中去,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名利观。
(二)抓好廉政文化建设。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且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也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得意保全的有力武器。从建设企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廉洁文化是在企业中得以贯彻实施,必须找个有效载体和实行工具才行。而企业文化就是这样的载体和工具,同时廉政文化也是对企业文化的补充和完善。企业廉洁文化以营造公正廉明的企业氛围为内容,将反腐倡廉落实到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有力地促进了廉洁企业的形成和发 展。企业文化中只有具备廉洁文化的意识,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先进性;从企业发展前景的来分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进的企业不仅体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硬件设施的雄厚,还体现文化、价值理念、社会公信力等软件设施的雄厚。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软件设施的核心,而企业廉洁文化是对这一核心的补充和完善。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企业的监督制度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完善。对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应坚持职代会会议制度,对企业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应该对职工进行公开化,对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情,员工应该有知晓权,这样企业在广大全体员工的共同监督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就不容易走错路,现象也会大大降低。同时职工享有了对企业管理、发展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他们会有当家做主的感觉,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在企业工作上。而对企业外部来说,这监督的重任就要依靠出资人了。在出资人的监督下,企业建立了完整的分级责任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国情和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资产委托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国资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内外共同携手的条件下,这样企业的监督工作就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
(四)完善廉政法制建设。廉政建设要常规化、规范化,就需要制度保障,加强企业廉政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廉政法制制具有强制原则,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严格执行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法律制度,也相当于把企业管理领导干部置于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是企业民主管理的体现。廉政法制史强化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监督检查机制,通过领导的民主生活会、廉洁勤政的谈话、“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职工群众监督等渠道,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禁止出现领导、乱用权利的现象。企业法制的建立,要求企业管理者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是保证企业领导干部行为廉洁法律依据。同时廉政法制从权力设置、权力运行程序两方面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作出规范,进行制约,以防止权力滥用,从源头阻制消极腐败的滋生。
(五)建设网络电化教育平台。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已不再是个人专有,而是共享。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与廉政有关的官方网站,购买廉政教育专题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利用远程教学等载体定时组织企业党员干部进行观摩和学习,及时了解国家廉政建设的现状和要求,同时也可以引导广大职工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廉政有关的材料,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思想觉悟性和树立正确的廉政理念,使网络成为企业党员干部和和广大员工及时反馈反腐倡廉工作信息的重要渠道。建设网络电化教育平台,还可以建立本企业的官方网站,接受非本企业人员的督促,有时候还可以考虑他人的出谋划策,这些都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这也是对企业的监督制度的完善。
四、小结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企业廉政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对廉政工作的深化和延伸。企业廉政文化对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集成和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是企业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它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整体反映,集中表现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崇高的精神境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上,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廉政观和形象观,坚守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给企业创设良好的领导环境风尚,永葆企业的健康发展活力;要求企业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政思想引领企业思想文化方向,以鲜明的时代性、明确的目标性、极强的渗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帮助广大企业职员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更多正确有效的策略和建议。并且,企业廉政文化的良性发展,对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纪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运用文化的力量,让廉洁的理念渗透到企业内部,营造企业和谐的氛围,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经受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久考验。
参考文献:
为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我院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卫生服务。院党委决定,在全院范围深入开展“学习‘八荣八耻’,争当健康卫士”主题教育活动。
一、活动内容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讲话,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当健康卫士。
二、活动安排
1、学习教育(3月27日——4月30日)
医院4月上旬举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服务为民健康卫士”专题讲座,同时各支部要以“学习‘八荣八耻’,[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争当健康卫士”主题教育为载体,组织干部职工通过党团组织生活会、主题座谈会、讨论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学习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做到人人有笔记、人人有体会。(党办负责)
2、主题征文、演讲(5月1日—5月30日)
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学习‘八荣八耻’,争当健康卫士”为主题,“我与医院共发展”为内容的征文、演讲比赛(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引导干部职工把“八荣八耻”内容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工会负责)
3、实践教育(6月1日—12月31日)
继续开展“以一带五”、“青年志愿者”、“我与医院共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医院蔚然成风。(团委负责)
4、总结表彰(2007年元月)
各支部认真总结活动开展情况,民主评选、支部推荐2至3名健康卫士,并将活动总结和健康卫士事迹材料于12月20日前报党委办公室,经院党委确定,给予表彰奖励。(党办负责)
三、活动要求
1、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荣辱观念是善恶、是非、美丑等价值理念在一个时代的具体体现,是人们赖以行动和自律的标尺。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从法律、操守和信念的高度,以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科学定义了我们时代应该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辨和美丑界限,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指引性。“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引导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理清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紧迫问题,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坚持不懈地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全院干部职工。各支部要在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中贯彻“八荣八耻”,要把干部职工引导到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热情和力量的道路上来,把干部职工引导到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道路上来,鼓励干部职工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激励干部职工在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两个层面与错误的观念作斗争。
3、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工作实际和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全院干部职工要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争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者和促进者,以实际行动忠诚于党的卫生事业,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4、坚持与当前开展的学习贯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各支部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引导广大党员认真践行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切实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严格规范思想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做出表率。
5、坚持与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医院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各支部要狠抓已经制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建设、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措施的落实。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教育,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让何以为荣、何以为耻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做人做事的准则,树立人民群众健康卫士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企业管理;效能监察;工作体系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科学的决策系统、高效的执行系统、灵敏的信息系统和严密的监督系统,是构成企业管理的四大核心要件。严密的监督系统是其余三个系统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臻完善,效能监察工作不断建章立制,深度参与国有企业管理,内容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展,覆盖面逐步扩大,在规范管理、提高执行力、预防腐败、防范风险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企业的经营环境、目标、手段、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国有企业中,由于体制和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和监督不够到位,围绕重大投资决策、成本管理、产权转让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效能监察工作未能得到深入持续开展,渎职、腐败、侵吞国有资产等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如何治本抓源,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体系,发挥其约束和促进的双重作用,遏制违规违纪现象蔓延,推动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管理之路迈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效能监察工作体系,不失为国有企业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1 效能监察的内涵与特点
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对效能监察给出了明确定义,“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机构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过程,监督检查相关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行为的正确性,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控工作。”在西方制度经济学“路径理论”的视阈之中,企业只有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避免付出沉重代价。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科学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围绕管理效率、效果、效益等问题开展效能监察,对企业管理进行再管理,无疑是一条理性路径。
1.1 效能监察与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公司治理结构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委托”理论认为,股东出资者是公司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公司全部控制权归出资者所有。但随着股权的日益分散化和多元化,股东们只有支付薪金聘请专业人才进行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并凭借严密的契约和监督手段对经营者行为进行限制。这样,监督就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成为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完善的必然结果。因而,通过效能监察,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情况进行常态化的监督检查,能够及时有效地降低公司治理中的委托风险,节约成本,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1.2 效能监察与管理控制
经典的控制理论认为,所谓“控制”,就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通过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并加以该受控对象上的作用”。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就是通过明确的行动计划和完善的组织机构,不断地反馈信息、发现偏差、纠正偏差,改进工作,进而推动管理组织目标的实现。效能监察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监督检查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为途径,将监察职能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监督约束管理人员行为,提高管理人员履职效能,并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查处,严肃组织纪律,实现企业管理控制的目标。
1.3 效能监察与廉政监察
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须会产生监察”。在政治生活中,“监察”特指行政监察,也就是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监察对象)遵守和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纪律情况进行监督的活动。在国有企业管理中,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都是监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均具有防范风险、预防腐败、提高效能、增加效益的作用,但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从目标来看,前者侧重于对员工履行行为和履职效能的监察,后者侧重于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工作的监察。从特点上来看,前者偏重于动态监督和综合监督,后者则偏重于静态监督和专项监督。认清这一点,对于做好效能监察工作至关重要。
2 效能监察工作实践中的误区
2.1 效能监察的认识尚有偏差
近些年来,国家从政策层面将效能监察工作置于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但受传统观念和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对于效能监察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有一种明显的倾向认为,企业应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开展效能监察应该无条件地服务于追求经济效益这个大局,甚至认为过多地开展效能监察会束缚企业的发展。受这种观念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国企领导者表面上热忱支持效能监察工作,但实质上却认为它只是一种“摆设”,不理解,不重视。还有一种倾向认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核心职责是防治腐败,将效能监察工作过多介入企业经营管理是“越俎代庖”。因而,在一些企业管理实践中,效能监察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产生这两种错误倾向的根本,都是因为一些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对于什么是企业效能监察,为什么要开展效能监察,如何开展效能监察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效能监察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没有准确的理解。
2.2 效能监察的机制尚不健全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其内容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要保证效能监察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就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一些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起步较早,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机制运行不力、制度刚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效能监察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完整的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尚未形成,相关制度配套不够完善,大多数企业对于效能监察的领导体制、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成果评价以及激励制度都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致使工作中出现操作难度大、责权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凭借主观经验武断从事等问题,阻碍了效能监察工作良性有序运行。另一方面,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效能监察制度实施的刚性不足,责任追究不力,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形成敬畏制度、敬畏规则的氛围,没有形成不能违规、不敢违规、不愿违规的风气,使违规者心存侥幸,制度威慑力弱化。
2.3 效能监察的合力尚未形成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组织、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共同构成企业监督系统的监督主体,这些组织和部门在不同环节工作,行使着各自的监督检查职责。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在诸多监督主体中,处在组织协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综合作用。但由于企业管理实践中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这些组织和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监督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彼此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衔接和互补,有些部门甚至处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双重角色之中,职能和定位没有充分明晰。再者,由于“多龙治水”,责任体系不完善,对于各个部门如何参与效能监察,参与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致使实践中一些部门对效能监察工作有抵触情绪,没有把效能监察工作与企业的业务工作同安排、同布署,行动迟缓,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2.4 效能监察的方法相对滞后
效能监察的核心是对企业各类经营管理行为和过程的控制和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由于监督方法的滞后和对企业管理关键环节介入的不充分,导致效能监察浮于表面,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立项,轻落实。一些企业效能监察项目的上报非常及时,但因为方案不够细化,缺少量化和硬性指标,造成工作部署和实施“两张皮”。二是重专项,轻综合。专项监察,是指对某一专门问题或监察对象的某一行为进行的效能监察,如对专项基金使用、某项重要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察。专项监察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相比之下,综合监察则涉及内容广,更能反映监察对象的全面情况。由于缺乏系统的方案设计,一些企业的效能监察总是停留在专项监察的层面,不能通过综合监察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貌进行系统监控。三是重结果,轻过程。一些企业没有积极打主动仗,而是等到出现问题、接到举报后,才组织事中、事后的效能监察,不能积极有效发挥企业效能监察应有的预防作用与过程监督作用。
3 治本抓源,推动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1 扩大效能监察范围
只有将效能监察由单项监察向综合监察延伸,由事后监察向过程性监察拓展,才能克服企业管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有效提高企业整体应对经营管理风险的能力。一是要注重对企业决策的监察。要加强对企业总体目标、发展规划、大额资金使用、重大项目投资,重要人事任免、工程项目招投标、主要物资采购等重大问题进行监察,确保企业决策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注重对管理过程的监察。要将效能监察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力求通过过程监管规范一类工作,完善一项制度。例如,应当强化对企业重大资金调配和使用的监督,对资金使用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程跟踪,及时纠正违规现象。三是要注重对执行环节的监察。要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的监督和奖惩功能,着重解决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执行不力和执行梗阻现象,确保企业各项决策落到实处。比如,对于企业重大工程的投资建设,要从工程设计、预算、招标、施工、质量、验收、结算等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效能监察,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2 健全效能监察制度
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只有强化效能监察制度建设,才能编织出严密的制度网络,避免各项违规操作行为游离于制度和监督管理之外。一是要按照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效能监察领导机构,完善效能监察工作体系,创建公司效能监察工作管理程序,使企业效能监察的流程更加清晰,工作更加透明,确保遇到问题有纪可依、有章可循,不断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威慑力。二是要推行效能监察项目组责任制,通过细化指标,明确任务,完善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促进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其有机纳入国有企业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之中,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实现企业由效能监察向效益型监督的转换。三是要强化效能监察的制度执行,严格按照量化、分解、检查、落实、考核、评价的流程,对效能监察工作实施过程控制,严格奖惩,适时督办,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
3.3 形成效能监察合力
效能监察工作要有效整合国有企业内部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能动性。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组织的协调配合。要通过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沟通协调作用,有效整合财务部门、法规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以及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和部门的监察力量,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把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与监事会的法定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党政协调、权责分明的监督体系。要充分整合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力量,通过内部审计的方式重点进行财务管理的审计,重点在建账和入账等程序缺失中发现违纪问题,并及时进行查处。二是要强化民主监督。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将企业重大生产经营管理事项、重大决议、人事任免、大额资金往来、与企业或职工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事项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企业全体职工公开。要健全民主评议、民意测评、职工代表审议等由职工发表意见的民主监督渠道,让广大职工群众通过有效形式,对企业的事权、物权、财权、人权进行评议监督,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三是要积极发掘外部监督力量。创造条件自觉接受上级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新闻媒介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监督,使内外部监督力量有机结合。四是要国有企业思想道德和廉政文化建设。要积极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力度,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制高点,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制度约束为保证,进一步强化廉政教育深度,拓宽廉政文化广度,使廉政理念真正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制度建设之中,在企业形成廉洁从业的文化氛围。
3.4 提高效能监察能力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效能监察队伍,是做好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一是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通过多种渠道组织现有专职效能监察人员进行企业管理和业务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并掌握企业管理、财务审计、工程建设等相关专业理论,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要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水平。要通过开发、完善和推广效能监察相关技术和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统计汇总分析自动化、信息处理网络化、综合查询便捷化和监督制约智能化,为现代国有企业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打下基础。三是要建立完善效能监察评估和考核体系。要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效能监察评估计划,设计效能监察评估项目,量化、细化效能监察评估标准,形成完善的效能监察评估和考核体系,以此对效能监察工作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充分调动纪检监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美】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国权威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为达成经营的效果及效率、财务报道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至少反映了几个基本观念:一是内部控制讲求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本身;二是内部控制是由“人”执行,受“人”影响整个过程,并非仅是政策手册与表格,而是来自组织内各个分支机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岗位的人;三是内部控制只能为企业管理阶层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四是通过不同类别的内部控制相互配合,以一种、多种或重叠性的组合类别达成多项管理目标。
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在实现单位目标时借以保全所获得资财、有效地利用资财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就是有效地执行经营策略的一种管理控制。在不断的重复经营过程中,管理人员在特定的环境和期限内,按照内部控制的相应要求,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去完成作业或工作任务,从而实现整体经营策略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用以规定和指导经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包括业务、财务、理赔等事项在内的一切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管理功能。有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决策领导信赖各级经营管理者、上级机构信赖下级机构的管理人员、干部信赖员工,而且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也能充分理解和执行上级的意图,进而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因此,完善的内控体系对于保险公司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突出有效发展、发挥服务保障功能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保险业务规模的高速发展,保险公司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指导和影响下,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方面逐步形成了比较好的局面,合规与效益主题日益突出,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从思想认识上看,内部控制的观念逐渐被广泛认同。得各级管理层进一步认识到了不断加强和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从制度建设上看,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得到规范。近些年,保险公司加大了包括业务、财务、理赔、中介、行政、人事、党纪等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做了良好的铺垫;三是从实践过程上看,各项内部控制举措一并实施,在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近年来,由于少数保险公司的规范意识薄弱,不仅加大了行业竞争,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有的地区甚至存在普遍性、阶段性的恶劣市场环境。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尤其是具有领头羊作用的国有保险公司必须在巩固基本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带头加快内控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是要大力推广内部控制理念。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众多、层次不一,包括一些管理人员在内的员工,在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上认识仍然不到位,这对于内控体系的建设十分不利;二是要尽快完善具有适应性、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个性化内控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在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基本”制度前提下,逐步完善、健全、设计基于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要亟待解决内控岗位人员不足、内控部门独立性不强、内控建设覆盖面不广、内控执行强度不够等问题。
二、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认识
从目前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任务来认识,应在“五个需要”上深刻理解、充分认识。
(一) 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需要。保险公司在行业内和市场上是否有好的表现,首先反映的是经营能力。是否具备对生存条件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是否具备对经营前景的自我改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否具备对来自外界刺激干扰的自动反应能力和排除干扰能力,关键在是否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增强企业活力,充分挖掘潜在的内部潜力。要取得最大经营效率和利润,就必须/!/具有相应完备的行为约束机制。但无论是激励机制,还是约束机制,都离不开相应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要想增强活力,提高经营效率,达到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的需要。保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能仅仅看当期或阶段性的保费规模有多大、市场份额有多高,更应该关注这个企业控制经营风险的程度和能力。作为金融行业,保险业较其他行业具有更高的经营风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险公司在面临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经营风险加大、竞争更加剧烈的挑战。这就更要求保险公司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应对市场环境、减少经营风险、增强竞争能力。
(三)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规范管理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业务增加、规模扩大,各种专门的业务和技术需要处理,员工的行为能力需要组织,决策领导及其管理层不可能实现个人事事直接监督,在这种面广、线长、点多、庞大的组织机构下,仅凭个人的领导和管理,不可能指挥好整体经营管理活动;仅凭个人的观察和发现,不可能完整评估经营活动状况及其成果。要使各经营单位、各部门有秩序、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必须建立完善严密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能够协调、组织,控制经营活动,调整、处理各部门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使各级领导和管理层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相互协调、执行决策、遵纪守法、财务状况、效率效益等多方面情况,便于分析改进过去、调整把握现状、有效指挥控制。
(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整体统筹的需要。在一个经营组织机构中,虽有不同的作业单位,但要达到经营目标,必须全面配合、发挥整体作用。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利用业务管理、财务 会计、系统控制、理赔服务、审计监督等部门的制度规定以及有关信息报告等作为基本依据,以实现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内部控制并非以某个分支机构或组织中的个别活动、个别单位为其控制对象,它涉及到所属所有机构和所有活动及其具体环节,使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结合、统御整体。
(五)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纠偏补缺的需要。公司的有效运转离不开恰当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而这种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步形成或推进闭环控制方式,这种闭环控制十分有利于各种管理领域和渠道信息的及时反馈,而这些信息的反馈又有利于采取准确、有效的奖惩措施、有利于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信息的准确反馈,使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政策的执行差异和目标任务的推进程度,通过适时的措施和有力的纠错,防范过程失误和风险。
三、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
当前,中国保监会和各地保监局全面部署了打击非法经营行为、规范保险市场秩序、推进依法合规经营等各项监管措施,大力营造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保险公司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条件。保险公司应充分把握有利时机,着重在四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和促进内控制度体系建设。
(一)在认识上下功夫,强化风险意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是加强和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公司的发展壮大要依赖于高素质的全体员工,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为内部控制管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忠诚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防范化解风险的牢固基础。通过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党团组织、职代会及群众性的民主监督作用,通过有计划的内部控制培训、组织自查自纠、典型案例分析、组织学习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全认知和高统一。
(二)在协调上下功夫,加强组织保障。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重要性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建设,不仅要体现精简高效的要求,关键是要把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制衡的原则落到实处。在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应有效发挥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集中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为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防范风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与此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党风廉政教育和执法监察等各项监督措施,实施对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的有效防控,在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的同时,要求关键人员签订《依法合规经营承诺书》,使关键人员更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从而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
(三)在创新上下功夫,突出长远战略。内部控制既是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外部市场和监管环境在不断变化,内控制度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逐渐适应形势需要,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现有的内控机制会被突破,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不一定适用。
内控机制既要有宏观上的战略稳定,又要有微观上的不断调整,以形成完善——提高——再完善——再提高的良性循环,坚持业务开拓、内控先行、合规有效的原则,凡是新业务操作规程、制度和办法均要通过内部控制部门审查会签后方可印发执行,以确保新业务安全、有序、稳步发展。特别是综合业务系统的应用与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管理部门要及时加强对内控管理环节的探索,力求从制度层面消除隐患,确保业务和制度的更新同步进行。
(四)在监督上下功夫,强化内控作用。要使内部控制系统运转真正有效,就必须健全监督体系。
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优化依法合法稳健经营的运行秩序,建立和强化统一的内部控制监管模式,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权威体系,对各级经营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在职权范围内对其业务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全面监管。加大现场和非现场审计、检查监督力度,提高防范和抗拒风险的能力。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公司系统范围内保持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避免因管理层的变更而影响其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字】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审计管理,关系,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更加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因此,处理好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内容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直接决定了项目的规模和方向,根据项目建设意图进行项目的定义和定位,以便在项目建设活动的时间、空间、结构、资源多维关系中选择最佳的结合点,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的最优建设方案,并展开项目运作,保证项目完成后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投资决策阶段的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减少和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努力提高工程投资的效益。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作审计主要包括:
1.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审计
前期策划工作审计的重点是项目构思工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项目日标系统的完备性和实现的可能性;项目定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否编制项目管理规划方案,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建设工作结构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里程碑计划实施的程序性和可行性等、
2.可行性研究工作审计
可行性研究工作审计的重点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主体资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的客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
3.项目建设决策工作审计
在本阶段审计重点包括:项目建设决策工作程序的合法性;项目的建设标准的客观性;建设地点选择的准确性等。
三.建设项目管理审计与审计管理的内涵
1.管理审计的涵义
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建设运行期间,审计主体跟踪建设基本程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 运用审计技术从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行研究、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工程进度款、竣工验收等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 同时还对项目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以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为目标, 通过建设管理的内部审计, 充分揭示建设项目内部组织管理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促进管理水平与投资经济效益的提高。
2.审计管理的涵义
高效的运作来源于良好的管理, 内部审计对建设项目的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十分重要, 审计工作的本身也需要加强管理, 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建设管理服务的作用。内部审计管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管理内部审计工作, 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实现审计工作目标。无论管理审计还是审计管理, 最终的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帮助组织实现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
四.建设项目管理审计的工作思路
1.管理审计要以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为核心
建设项目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进度、效益”和谐统一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咨询与服务是内部审计的一大特色, 管理审计的目标与项目管理的目标一致, 投资效益审计则是贯穿管理审计的一条主线。内部审计独立于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之外, 通过对项目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检查, 对建设项目组织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与评价, 评价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 挖掘潜力, 化解管理风险, 改善管理环境, 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 从而起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
2.管理审计要将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最有效的审计手段
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项目管理状况, 在建设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对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跟踪审计, 比事后审计更能及时地发现与解决问题, 从而起到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审计的目标。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是围绕建设程序的全过程跟踪的审计, 跟踪审计则是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最有效的表现形式。审计资源缺乏也是跟踪审计突出的一大矛盾,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借助社会力量, 委托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负责对咨询单位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由综合能力较强的内部工程审计人员对其审计工作全面掌控。
3.管理审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工作原则
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工程技术复杂, 参与建设的部门和单位多,有限的审计力量已无法对建设项目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因此, 内部审计必须采取“全面审计、重点突出”的工作思路, 选择投资大、专业技术复杂等重点工程项目, 抓住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材料采购、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工程决算等对工程造价控制最有效的关键环节进行审计。
五.建设项目审计管理的实施
1.建立审计管理控制制度
强化审计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规范审计程序和行为, 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内审机构除对工程内审人员进行廉政教育和业务培训以外, 还必须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 1 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制定完整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如《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建设及修缮工程审计实施办法》、《建设及修缮工程委托审计项目安排实施细则》、《审计工作纪律与职业道德》等。
2.规范和监督审计程序
推行项目负责制与三级复核制,审计项目实施前, 要确定项目负责人, 严格执行项目负责制。审计工作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及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指南规定程序实施。工程审计实行三级复核制度, 即先由审计人员审计, 再经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 审计处负责人审定, 最后将审核无误的审计报告报分管领导审批, 审批后的审计报告报有关上层领导, 发工程管理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是内部审计部负责人的责任, 内部审计部负责人不一定对所有的审计工作直接监督, 但可以指派有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审计检查, 对于涉及金额较大和敏感的审计问题,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直接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监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监督过程应从审计计划开始, 持续在审计检查、评价、报告和跟踪的各阶段, 直至审计项目的全面完成。
六.项目管理绩效审计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特别注意指标的可度量性,尽量使非数量指标定量化,以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2.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相结合
建设项目管理绩效审计,小但要对项目全生命期有关指标进行纵向分析,而且要对同类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3.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
进入施工以后,项目管理范囚小断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增加,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小断增强。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可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如挣值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以保证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4.注意项目管理与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区别
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一般从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方面进行,其重点是从整体上评价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是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结果是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度量,而项目管理绩效的结果则反应了建设项目绩效的形成原因。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理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审计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成本控制,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秋梅 我国政府公共工程管理审计研究广东审计2008-04-15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