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齐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等同于“儒家文化”或者“孔孟文化”,这种概括是不正确的。从发源上来说,齐鲁文化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两个发源,自从西周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设立了“齐国”和“鲁国”以来,逐渐在两诸侯国的辖域内形成了民风重经济、尚武功、好胜尚气、追求实利、标新立异、见异思迁,对工商活动的热衷的“齐文化”和性情温厚、淳朴、安逸、自足,民风重道德、尚礼仪,安贫乐道,清心寡欲,安土重迁,墨守成规的“鲁文化”,虽然在以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两种文化有了非常多的交融,但在本文的研究中,区分这两种文化是有必要的,具体区分形式上,本文对这两种文化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核进行研究,进而研究其内部的“次文化”,从而进一步分析两种文化特质的异质性。在历史上,以齐文化和鲁文化为发源,山东大地上陆续形成了多种“区域次文化”或者叫“地域文化”,其中主要有“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浓厚”的泰山文化;“开拓创新、坚忍不挠”的黄河文化;有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有孕育了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有“仰慕忠义、秉性刚烈”的水浒文化;有“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这些“区域次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但都或多或少包含了春秋战国时期“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特征,并且和狭义的“齐文化”和“鲁文化”一起构成了广义的“齐鲁文化”,亦即本文研究的“齐鲁文化”是包含在山东大地上形成的各种地域文化的统称。
综合看来,区分“齐文化”起源和“鲁文化”起源是必要的,然而对于齐、鲁文化以后形成的各种“区域次文化”,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也同样重要。为此,本文提出“区域次文化集”的概念:“区域次文化集”是同区域内的具有相同或相似起源、一种或多种相同特质、文化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具有较大的交集不同区域次文化的集合。属于同种“区域次文化集”的不同区域次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隶属于同一区域内;第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起源;第三,形成于相同或相近时期;第四,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第五,同一区域次文化可以隶属于多个“区域次文化集”。分析“齐鲁文化”下衍生的多个地区文化,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以下四个“区域次文化集”,“泰山孔孟区域次文化集”、“黄河沂蒙区域次文化集”、“海洋运河区域次文化集”和“水浒墨子区域次文化集”。其中,“泰山孔孟文化区域集”主要包括“泰山文化”和“孔孟文化”;“黄河沂蒙区域次文化集”主要包括“黄河文化”和“沂蒙文化”;“海洋运河区域次文化集”主要包括“海洋文化”和“运河文化”。“水浒墨子区域次文化集”主要包括“水浒文化”和在战国时期一度风行后来影响仍在的“墨家思想”。总结每个文化集中的区域次文化的共同点,并从经济绩效上分析他们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必要的。上述各种“区域次文化集”的分类与概括有助于了解整个“齐鲁文化”的特征,这些区域次文化的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现在的“齐鲁文化”,也形成了山东人的“价值观念”,对山东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虽然上述每个“区域次文化集”都在山东省域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是,由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推崇,“泰山文化”和“孔孟文化”还是占据了“齐鲁文化”的主体地位,其他的各种区域次文化也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上述对各种“区域次文化集”的分析,再加上对各“区域次文化集”的地位的区分,可以概括出“齐鲁文化”的主要特质:强烈的政治意识,忠君、重仕、重农、轻商,较强的等级观念;崇尚传统、缺乏破坏性的创造精神。具有法古尊先的保守态度,敢于反抗的水浒精神始终没有占据齐鲁文化的主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倡吃苦耐劳,具有自强不息的传统人文精神;崇尚气节,重义轻利。
二、“齐鲁文化”特质的经济绩效分析
针对“齐鲁文化”的区域文化特质,本文将在下文中结合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超长期经济增长理论,从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与运作、人力资本的开发等角度对“齐鲁文化”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
(一)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分析一个地区的有效劳动投入可以直接分解为以下几个因素:人口数量、劳动参与率(该地区人口中参与劳动的人口比例)、劳动时间、劳动效率(包括客观的劳动能力和主观的努力程度)。这些因素都受到文化的显著影响。具体从“齐鲁文化”来看,“齐鲁文化”中整体观念、家庭观念非常浓厚,“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观念深受山东民众的欢迎。而“齐鲁文化”中所固有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使山东人的劳动参与率较高,自愿延长劳动时间的意愿较强,地域文化的熏陶使得该地区人民多勤劳能干,由于封建社会劳动力投入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因而山东地区的单位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劳动效率,对于同等的人口规模,有效劳动力供给相对较高。此外,“齐鲁文化”中还有着比较浓厚的“重农轻商”的色彩,而我国封建社会整体上是一个农业社会,这种区域文化特质也使得农业社会时期的山东经济在除去有较大自然灾害的年份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对资本积累以及运作效率的分析克鲁格曼说:“马克斯韦伯的著名论点就是用‘新教教义’解释西北欧的经济增长;可能高储蓄率和崇尚教育的儒家思想就是亚洲经济成功的共同主题。”以泰山文化和孔孟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文化对于山东经济发展在资本积累上的影响也体现在高储蓄率上,勤俭节约使得自古以来山东人都有着较高的储蓄率,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盘剥,对于底层民众来说,个人和家庭财产的剩余相对较少,勤俭节约导致的高储蓄率无从体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以年末城乡居民的存款余额与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来看,也一直在全国各省中处于前列,其中,“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有一定作用的。韦伯说:“一旦限制消费与谋利行为的解放结合起来,不可避免的实际结果显然是: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在财富消费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够通过生产性资本投资使财富增加。”然而,较高的资本积累并不等于较高的资本利用效率,“运河海洋区域次文化集”所蕴含的重视商业活动的文化特质并没有成为山东文化的主流思想,重农轻商的思想还是一直占据着山东文化的主体,而保守传统、老实本分、不敢冒险的精神也使得即使那些从事商业活动的山东人不会有太高的负债率,资本运作的效率比较低,没有较好地利用社会中的闲散资本,有一定储蓄的人没有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去,而需要大额资本进行社会生产的生产者缺乏良好的融资渠道,并且有一定的舆论压力,使得山东省商业的发展饱受掣肘。当然以上分析更多的是针对封建农业社会的分析,现代社会融资渠道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上述分析更多的是针对受“鲁文化”影响的山东地区的分析,对于深受“民风重经济、尚武功,好胜尚气,追求实利”的齐文化影响的胶东半岛地区,情况还是相对较好的。
(三)对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的分析教育,或称人力资本形成,关系到劳动力的智力素质,它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是,实行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该区域个体价值观的形成、群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以致区域文化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不同。“齐鲁文化”历来重视教育,孔子是我国私立教育的开创者,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而孟母择邻的故事也体现出山东地区自古以来对教育的重视。但是,由于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齐鲁子弟从小就被灌输的是忠君报国、重仕轻商的理念,虽然在历史上齐鲁大地出现了很多的能臣良相,但优秀的商人十分少见,更没有形成一个“鲁商”群体,就是现当代时期,山东学生毕业后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的学生比例在全国比较来看也是相当高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齐鲁文化里对教育的重视是重视“德育”,而对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匮乏的,墨子曾经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小孔成像”的古代学者,但是墨家思想在汉代就基本失传了,对后世影响比较有限。
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约古宗列盆地,一股清泉涌出,启开洋洋大河之源。自此,黄河揽雪山、越高原、辟峡谷、纳百川、造平原,九曲十八弯,流经9省区,绵延5464公里,在山东垦利入海。
黄河是大自然的杰作。她是中华文明之母,炎黄子孙之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浩浩黄河穿越漫漫岁月,给流域及沿河人民带来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中华文明的基本象征与旗帜。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则是其心脏的动脉,与祖国身心相连。黄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和智慧的中华儿女;而炎黄子孙犹如滔滔黄河之水,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黄河不朽的荣光,影响着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对黄河水利的开发利用,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我们对黄河水患的治理管理,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黄河的壮美景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人文情怀;黄河的恩惠与润泽,养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
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在利用和治理黄河的实践中相继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黄河的恩泽,需要通过我们的辛勤劳作,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黄河的洪水,需要通过奋力抗击,才能够化险为夷。黄河历经九曲十八弯而流入大海,她以其自然规律告诉我们,顺境中要自强不息,逆境中要迎难而上;只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才能够历经坎坷而薪火相传。
黄河滔滔奔流、是炎黄子孙创新灵感的寄托和启迪。人类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必将顺应大道、与时俱进。在与黄河的相依相处中,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
例如,我们顺应自然,就会得到恩赐;我们悖逆自然,就会受到惩罚。这些是黄河给予我们的启示,这些也在不断丰富着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文化的经济价值
在人类居住的神秘地球上,流淌着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大江大河。从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大河的流域、两岸以及三角洲地区都比较繁荣。河流孕育了当地发达的农耕文明和手工业生产,河流支撑着流域以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经济研究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黄河文化又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
黄河文化是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史的文化。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文化的核心吸引力,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产与工作的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
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黄河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农牧业、工业、文学艺术、水利、建筑、风俗习惯、制度礼仪、、舞蹈绘画等各个方面。
黄河文化是已经融入全球价值体系,并且是可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文化。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明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始祖的四大文明中,尼罗河文明沉寂在时光的寂寞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掩埋在亘古的沙尘里,印度河文明徘徊在虚无的忧伤里,只有黄河文明,仍然奔腾传承着五千年的生命密码;她打破了地域边疆界限,成为流传千载的不竭动力。
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上看,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地理单元的中间地带,介于草原和长江流域之间。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河文化特殊的历史作用。她不仅不断接受融合北方的游牧文化,持续向南方输出自己的文明;而且,以其博怀吸收着域外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地把自己的文明推向世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人类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
向东,她与朝鲜唇齿相依,与日本一衣带水;向南,她与长江文化相互依存,深入东南亚,并且漂洋过海,把黄河文化带到海外;向北,她影响辽河流域,与北美、中美发生了关系。以中原为中心,对外交流规模最大的还是向西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织品、漆器、铁器、瓷器、麻织品及造纸、火药、印刷等技术源源不断传往西方,西域的毛皮、香料、银器、艺术、佛教、西亚的伊斯兰教等也传向东方。
黄河文化是持续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文化,是真正的先进文化典范。这种引领既涉及中国国内,也引领着世界发展潮流。
究其原因,这是由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早熟性和发达性决定的,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和农业经济丰富复杂的内涵,对较为低级简单的草原游牧文化和较为粗放的长江流域的稻鱼文化有着明显的优势。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泽润神州并远播寰宇,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她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旗帜,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比如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五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即是草原、黄河和长江三大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三种文化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黄河文化在政治上的正统性,使其高踞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
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
黄河流经齐鲁大地628公里,在山东垦利县汇入大海。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在山东大地融合,二者相融相通、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历史上,山东号称“一山一水一圣人”,形象地概括了山东的大好河山与文化神韵。现在概括齐鲁文化,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这“一山一水一圣人”,精确地概括了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齐鲁文化与黄河的关系。
黄河经千转百回,纳千溪百川,在山东集大成,在齐鲁大地汇成滚滚洪流奔流入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壮气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与大海的交汇融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文明与蓝色文明的碰撞、融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百折不挠后的归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文化那磅礴宏大的愿景。
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讲,齐鲁文化表现为以“仁”、“礼”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崇尚气节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政治意识、重道轻器、重视群体关系的和谐等特征。
关键词:现代;室内设计;装饰风格;统一
物质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层次内容要求的提高在现代室内空间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而且愈加的强烈。从而导致了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个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现代空间环境不断压缩。居住空间使用群体年轻化趋势使得使用对象对个性化的要求加强。具体表现在设计理念、设计思维的个性化;空间布局与划分的个性化;装饰风格与装饰手法的个性化。
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的个性化是源头。好的设计理念、好的设计思维应该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只有在对居住空间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之后,结合实际状况进行规划,实现设计理念与思维的创新,才成奠定个性化要求的基础。
空间布局与划分的个性化亦如此。根据个性化的要求,要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进行空间的布局与划分,同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性和个性化的需要。
装饰风格与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装饰风格有着不同的感悟,也就有着不同的选择。即便是同一种装饰风格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来进行表现,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装饰风格的个性化更多是通过装饰手法的个性化表现出来的。因此,将不同的装饰手法融合到各种不同的装饰风格当中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二、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统一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满足生活起居的生理需求是基础。但是对现代居住环境的要求已远超基本需求的范畴。原始社会人们过的穴居生活已满足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生理需求。发展到现在社会,居住环境更多的是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要满足心理方面的需求。
不同使用功能空间决定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办公空间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满足基本的办公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心理方面的需求。有一种加紧工作的心理上的内在动力。住空间更要求在外奔波一天,回家之后有一种温馨的感觉,从心理上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因此,同时满足空间环境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实现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统一也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三、空间环境与功能性的统一
空间环境包含了建筑外部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外不同的空间环境决定了建筑空间功能性的不同。
对建筑外空间环境而言,所处环境清新优雅、树木葱郁,则更能够满足人们居住功能的需要;假如处在人员噪杂、车水马龙的商业区,就不适宜作为居住空间来使用。反言之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作为居住空间来使用,尽量的选择一些相对安静、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环境。
就建筑内部空间来讲,不同的空间分割,不同位置的空间,其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以酒店为例,任何一家酒店进门之后宽敞明亮的大空间是酒店的大堂。当然在大堂中会有前台、会客区、休息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划分,但是绝对不可能步入酒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酒店的客房,这也是空间环境决定了空间的功能。同样在家庭居住环境中进入内部空间之后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玄关或者客厅及餐厅,没有哪家会是第一眼到的是卧室。这也是有空间环境的不同划分决定了不同空间环境的空间功能。
空间功能的确定很大程度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充分考虑建筑空间所处的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环境,实现空间环境与空g功能性的统一。
四、地域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地域性与文化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类型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则代表着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东夷文化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山东――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源泉,齐鲁文化是东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管是东夷文化还是齐鲁文化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都有非常明显的海岱文化的特征。
地域性与文化性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古代人们的居住环境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所受文化影响不同,展现给世人的文化形态也不同。例如提及皖南的建筑,都会想到“粉墙黛瓦”。皖南的建筑无论是外部建筑还是内部空间都非常典型的反映出了徽派建筑所特有的地域文化风格。
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大潮的引领下,最能够体现空间环境地域性与文化性的典型代表也很多。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同出一人之手,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却是各有特点的。苏州博物馆作为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却渗透着南方古典私家园林的气息。香山饭店则更多的运用了中国“圆”和“方”的设计元素,整体设计恢弘大气。
因此,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无论对哪种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地域性与文化性对空间的影响作用。要时刻注意空间环境地域性和文化性元素的运用和体现,实现地域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勇.个性化创新是室内设计的生命线[J].山西建筑,2009(34).
[2]张轶.传统元素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潘娜.室内设计的地域性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4]廖夏妍.室内主题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与思考[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8.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思想业务素质
(一)认真学习外事法律法规,学习领会
和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学习外事管理基本理论,并积极探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二)通过参加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举办的地方院校教育外事干部培训研讨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势和任务,了解了各项外事工作的新要求,新规范,加强了与各高校的交流和学习.
(三)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灾区,积极捐款捐物抗震救灾.工作中坚持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任劳任怨,自觉遵守工作纪律.
二持之以恒做好外教聘请管理工作
学院共招聘使用3名语言外教.外教管理中,注重经常沟通,交流,服务周到细致,与外教使用单位相互理解与支持.与外教关系融洽.本年度顺利通过省市外专局的检查评估.
(一)中,为3人次外教到省市有关部门办理聘任,离任及其它有关手续14次.坚持重视合同尤其是附件合同的签定和履行,多年来从无合同纠纷,合同执行情况好.
(二)适应新情况,新需要,积极履行外教聘请专办员职责,严格依照规范要求办理外教手续.今年,山东省外教聘请从审批到入校等一系列手续由原来到省市四个部门办理增加至五个部门,并开始使用《山东省外国专家工作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预审批制度.工作中,积极熟悉业务规范要求,及时,认真,熟练办理各种手续.
(三)积极调动,保护外教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最大发挥聘请效益.如今年我们聘请的日语外教八幡老师在日本曾做过大学日语教师,校长,教学管理经验十分丰富且工作主动性,敬业精神特别强,我就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动员鼓励他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我校年轻的日语教师队伍进行业务培训,教学指导,督导,一学期下来,既丰富了日语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又提高了日语教师的业务教学水平.这样有利地配合了学校对年轻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扩大了聘请效益.
三,积极开发,畅通国际间交流合作
(一)一年中,为四批国际友人的来访或讲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实际接待了两个访问团22人.为12名干部办理因公或因私出国手续20项.
(二)本年度,注重畅通,加深与友好学校的关系,对合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沟通交流,为下一步的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今年,为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强化师生国际交流意识,在国外或境外来访团的接待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大了系部师生的参与力度.从出方案,接待仪式到交流商谈,注意向系部倾斜,把更多的接待项目放在了系部,效果非常好.如日本八王子市访问团来访时,把接待重心放在了外语系,日语教师和学生成为主角,别开生面,隆重的欢迎仪式,让国际客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泰山学院学子们的朝气蓬勃.
四认真做好侨务,港澳台事务工作.
一年中,独立或配合省市有关部门接待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代表团,台湾高校访问团及台湾齐鲁文化补习营等港澳台客人70余人.并组织安排了周郢老师在学院国际交流中心报告厅为台湾齐鲁文化补习营开讲的泰山文化讲座.
五加强自身修养,廉洁自律,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剪纸艺术 文化 继承性
在源远流长的齐鲁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出博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齐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民间文化,烟台剪纸便是这个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胶东民间乡土味道,带着朴实、真挚、积极向上的感彩,直接反映出胶东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最真实、最质朴的艺术语言和思想。
在古往今来世代相传中烟台剪纸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吸收和发展,留下一代一代的时代烙印。传承的历史、延续的民间文化,体现了胶东民族浓缩的本性,包含了胶东半岛发展的灵魂。烟台剪纸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沿袭,而是以生活为纽带,以习惯为程式,在自由自在的思考中发展。
一、烟台剪纸艺术文化的传统传承
1.烟台剪纸艺术的文化传承
烟台剪纸发展的时间特征是文化的传承。烟台剪纸的传承性是胶东民间美术的延续性,是胶东民间文化发展的时间特征传承。它借助胶东民族大众不断结合自身生存实用和精神需要进行创造和积累,将胶东民族本原文化与胶东民族群体精神加以继承和延续。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宗教血缘网络中,烟台剪的传承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通过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中,通过“口诀”、“秘方”来传递的技术性手艺,是父子、师徒、母女关系的直接传播方式。技巧是靠“祖传”获得,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胶东民族初期文化的审美特点。传统的烟台剪纸艺术在审美价值上对胶东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继承,成为后人艺术创造中富有生机的精神参照。
2.烟台剪纸艺术的符号传承
恩斯特?卡希尔说“符号是人与文化相联结的中介,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有相应的‘符号形式’,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等都是符号世界的一部分。”胶东民间美术的文化审美意识与胶东民间社会的背景、观念等是浑然一体、交融渗透一起的关系。烟台剪纸作为胶东民间文化的符号,反映了胶东人民的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其精神特征强烈地呈现出齐鲁文化信息、哲学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特征。并具有传递、记录、保存胶东民间文化的媒介和载体作用,所以剪纸的符号在历代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并在固定的程式的符号图形下用借喻、双关、比喻、谐音、暗示等方法,在“符号的程式”下含蓄传达出美好祝愿并传承下来。
3.烟台剪纸艺术的心理传承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烟台剪纸是胶东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创造物,从思想上反映了胶东人民的审美心理和情感需求。早期受到孔孟儒家礼教、礼节思想的影响,在题材与内容方面,注重其提出的“知足常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重视家族延续的思想,因此在剪纸作品中表现子孙满堂、人丁兴旺题材内容的剪纸是最为丰富的。例如金玉满堂、麒麟送子等。同时在信奉儒道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所有事物圆满、和谐的精神状态,以及在塑造时讲究精细华丽的表现手法。后来受佛教和道教中的信仰,人民群众信奉天命,祈求长寿、富贵、安康、好德、善终为表现主题。胶东半岛为道教文化产生的源头,因此这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民间剪纸的影响是最强烈的。道教追求的福禄、喜庆、多子、长寿、吉祥如意的思想普遍成为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观念。
烟台剪纸经历了长期历史变化,使得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心理倾向并传承延续至今,体现了文化观念的延续和反思。烟台剪纸包含了浓郁的胶东乡土气息,在沿袭远古艺术同时又渗透时代的特色,或粗犷豪放,或细腻精巧。
二、烟台剪纸艺术的现代传承性思考
伴随社会的发展民间美术传统的继承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必须立足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现代文化传播途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烟台剪纸继承新思路。
1.非遗保护传承“活态”艺术
烟台剪纸成功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说明烟台剪纸传统文化价值和未来发展意义,“保护”不是“封存”,而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剪纸作品是有形的,但剪纸的技法和作品的寓意、剪纸艺术的美感是无形的,借助有形的剪纸作品来表达无形的剪纸艺术,这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烟台剪纸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是生命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烟台剪纸传承和发展需要人的参与,由于人的思维、审美水平的差异,同一个题材的作品,由不同的人来创作,其表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我们在传承剪纸技术和艺术文化的同时,就需要不断发展创新,创新是对烟台剪纸的现代性继承。
2.系列活动推动人文传承
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种形式的剪纸艺术节或文化活动,聚集各地剪纸老艺人进行现场表演和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并走进烟台剪纸。定期举办各类烟台剪纸艺术比赛活动,挖掘创新人才,激发创作热情,开拓创作领域,承认艺术地位等。从而推动烟台剪纸的人文精神,打造烟台剪纸人文传承的习俗,传承烟台剪纸精神文化。
3.产业链建设推动市场传承
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化是烟台剪纸继承与发展的成功道路。在加大烟台剪纸宣传力度同时利用交通、环境等有利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成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剪纸公司,打造烟台剪纸品牌。把剪纸嫁接烟台苹果、烟台旅游、烟台制造等优势品牌,开发嫁接产业和边缘产业。成立高素质的专业剪纸研发团队对烟台剪纸进行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创新性的剪纸衍生品,如烟台剪纸与旅游结合生产各类旅游工艺品;烟台剪纸与民间文化结合创作不同的居家装饰品、收藏品、纪念品等;烟台剪纸与烟台农产品相结合,生产各类饮食、娱乐文化用品等。
4.科技推动技术传承与创新
剪纸是一种艺术品,也是一种商品,烟台剪纸的市场是发展的必然和社会需求,当然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决定了烟台剪纸的生命力,但科技进步有助于市场的形成。在当代,随着计算机、印刷机、雕刻机等高科技产品和工具的大规模出现,传统手工制作剪纸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传统的剪纸艺术加工技术需要进入“机器时代”,达到精品手工制作和机器批量相结合。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烟台剪纸的科技革命,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快科技工具创新,迎合市场需求,打造烟台剪纸品牌,发展高科技烟台剪纸艺术产业化。
5.现代教育推动人才传承
剪纸作为传统民间美术的一个形式,将其纳入幼儿园、小学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中学课堂中融入剪纸艺术历史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理论知识,并开设手工制作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为烟台剪纸的未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把烟台剪纸融入地域高校术专业课程,开设独立剪纸专业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研究剪纸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并在嫁接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剪纸进行创业。对烟台剪纸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烟台剪纸未来发展趋势。在社会上,各地成立剪纸艺术协会,开设剪纸艺术培训学校,吸引社会剪纸爱好者交流学习和创新。通过多种现代教育手段培育更多的烟台剪纸优秀人才,在继承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烟台剪纸艺术的传承不是个人行为,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继承中创新才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雯雯.试论烟台民间剪纸艺术及其传承、保护与发展
[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刘志刚.天下一绝―烟台剪纸[J].走向世界,2014.
[3]王越.烟台福山剪纸调查与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5。
[4]王鹏飞.烟台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策略
[D].烟台:鲁东大学,2012
[5]魏蜻,李涤尘.浅析高校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J].
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应当摆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济南市城镇经济活动人口199万,农村还有50万相对富裕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而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91万个,供需之间存在大约50万就业岗位的缺口。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存在那么多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却无业可就的人群,社会和谐将无从谈起。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发展思路,注重把加快发展同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抓金融、抓物流、抓旅游、抓会展、抓文化、抓中介、抓软件、抓新兴业态、抓房地产、抓老字号等措施,着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空间。同时,市里还研究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如有针对性地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推进就业援助活动;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试点,准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济南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教育。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着重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上学贵、上好学校难”的问题。为此,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实施教育资源优化升级工程,坚持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义务和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公办和民办教育,推动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跨越,使1000多所学校得到优化升级,努力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坚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政策,深入实施振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具体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化、校舍升级改造、师资水平提升、城乡帮扶、贫困生救助等工程。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在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和专门学校建设,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爱心助学”工程,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高中生上学难问题。
让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和救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坚持通盘考虑、分类施保,逐步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最近,我们采取加大财政支出、加强征缴征收、动用历年结余等办法,调整了离退休职工待遇。按照“分类实施、低缴低保、保证基本”的思路,解决了破产、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我们特别关注那些下岗失业、生活无着、因病因灾致贫、处于社会边缘的困难群体,加快建立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建立和实施廉租房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让最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最及时的救助。
让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还不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努力方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近年来,我们积极建设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93.4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9%。实施“惠民医疗工程”,以优抚对象、特困职工、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民为优惠对象,启动惠民门诊44个、惠民病房21个、惠民社区卫生机构51个,落实医药费减免政策,让患者花最少的钱,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救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让各阶层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合理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利益得到维护,社会才能和谐。因此,要建立健全正常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心态和动态。为了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解决机制,我们推行了群众、领导公开接访等制度,在全市乡镇街道推广了“政法机关群众涉法诉求工作站”。全市群众上访总量、非正常上访量都大幅下降。同时,我们大力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坚持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特别是要让为改革与发展付出代价的群众得到利益补偿。在城市化进程中,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城市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社区群众的正当利益;在深化改革中,把利益、好处留给最大多数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近年来,我们从国有资本金的收益中,向困难企业支付改革成本缺口和帮扶救助资金3.2亿元,认真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使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山东正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在新的历史机遇中寻求发展新空间。
山东工匠点亮非洲
1304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乘船横跨半个地球,完成了摩洛哥人的首次中国之旅。而711年后的2015年,一直致力“走出去”的山东电建三公司,成功从欧美日韩的竞争中,突破重围,签下中国人在“一路一带”末端国家摩洛哥的首单电建项目。
“为了这一时刻,他和他的工友们,已经奋战了将近一年时间。” 唐玉震是整个海外项目中600名中国员工的一员。他的工作,是为山东电建三公司在摩洛哥的首个电站项目进行燃煤锅炉的建设与调试。在山东人超过四分之三的员工比例中,他们远离家乡,将山东人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带到了非洲大地。
“国际标准是≤7.6丝,我们的标准是≤7丝。”汽机专业主管姜继亮表示,“精于丝”是搭建这个国际标准的电厂蒸汽机组的基本要求。为了让汽轮机组获得最佳的运行效果,机组安装的精确度都是以丝为单位,也就是0.01毫米。除了对工程质量要求的“精于丝”,“山东速度”已经成为跑赢欧美日韩的关键。从2015年启动后,到2017年底提前完工。“山东速度”比欧美和日韩均要快上1-2年。
“这个项目是350mw燃煤机组,全部采用中国设计和中国机电设备,这是中国电建企业第一次进入摩洛哥电建EPC市场。”山东电建三公司杰拉达项目经理任远波表示,经过积极努力,业主同意了⒅前建设要求的“欧美标准”改成了“中国标准”,这对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偏见意义深远。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作为中国运作国际电站的EPC最早、在建项目最多、市场竞争力最强的专业化电力工程公司,自2002年开始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从齐鲁大地,漂洋过海,先后进入包括摩洛哥、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以EPC方式承揽了39座海外大型电站工程,总合同额超过230亿美金。
在摩洛哥杰拉达,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当地的失业率高达60%,除了来自国内的工程师,电站项目雇用当地工人超过4000余人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就业难的问题。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让“山东建设”赢得沿线国家认可。2016年山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513亿元,完成营业额425亿元,增长34%和45%,占总额的近六成。今年一季度,山东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2亿元,增长9.6%,居全国第二位。为了点亮非洲,越来越多的山东人克服重重困难,扎根非洲大地,他们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正一步步将山东制造推向全球。
鲁企的跨越升级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山东全省并没有被整体提及,只有青岛和烟台作为重要的沿海港口节点城市在列。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省都是“一带一路” 重要的参与省份,都要对接“一带一路”规划。“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路和一条带,而是多条路和多条带的组合,最后形成一个贯穿大洋洲、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经济网络。
事实上,山东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双向桥头堡,其战略地位其实不言而喻。
承载着“一带一路”赋予的使命,山东通过全方位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实现了对外经贸合作、国际产能合作、海洋经济合作、快联快通和人文交流共五个方面的新突破。尤其在对外经贸合作上,山东目前有4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包括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海尔―鲁巴经济区、山东帝豪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在数量上位居全国第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山东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以浪潮集团、潍柴集团、如意集团、常林集团、科瑞集团为代表的山东大型企业将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升级。
近几年来,浪潮集团为发展中国家培训10000余名技术人员和官员,在海外举办了300场培训和宣讲活动,承担了4次援外多边和双边“云计算培训班”,成功为浪潮集团“理念输出”迈出全新的一步。
此前,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曾表示,当前云计算中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IT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沿线各国在互联互通方面均离不开云计算中心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建议将云计算中心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并支持中国企业承接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这是不可或缺的。
据统计,2016年,山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623亿美元, 占全国总额的6.5%。今年1到4月份,山东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1618亿元,同比增长35%。东盟、俄罗斯、印度成为前三大贸易伙伴,山东主要向这些地区输出机械设备、钢材、果蔬等货物;并从这些地区进口液化石油气、橡胶、原油和粮食。
从高僧取经到文化“出走”
山东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山东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货源地之一。
唐代山东丝绢在中国外销丝绢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山东的丝织业依旧一枝独秀。同时,山东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之一。1600年前,东晋高僧法显经陆上丝绸之路赴印度求经,10年之后沿海上丝绸之路北上登陆青岛,写成《佛国记》,留下了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珍贵历史记忆。1400年前,唐朝在胶州湾设立板桥镇,从此开启我国北方海上贸易的大门。1000年前宋朝在此设置具有海关职能的“市舶司”,成为当时全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根据周宪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的说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官方文化,也是一种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文化自1949年建国后一直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存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仅就其作为一种文化经验来说,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思想对我国的文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唯物主义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中国甚深,其对物质客体的尊重,对精神主体的扬弃,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中国思想领域中全面现实主义化的精神取向,实践美学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提出并得到发展的。另外,唯物主义对神圣、神秘性力量的驱逐跟中国儒家文化中固有的“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传统相吻合,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主义的与非宗教的成分”[2]。二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在看来,艺术并非是自律而自足的,它有着深刻的阶级属性及政治内涵,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与日常现实生活的审美经验紧相联系。三是对底层民众生活经验的重视对我国文化亦产生重要影响。底层民众作为边缘群体,在过去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对底层民众生活经验的重视在一定意义上适应了现代社会的文化诉求,即对大众作为一种重要政治力量和文化主体的重视。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底层民众的生活经验及文化趣味开始在中国文艺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和表现,这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有的人民美学原则。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劳动解放的强调,对人作为自身最高目的的吁求,这些都具有永恒而积极的价值内涵,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讨。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实,甚至作为一种文化无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一般来说,儒家文化是一套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本建立起来的伦理秩序与道德观念,它以格物致知始,终于内圣外王之道。但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儒家文化并不以功利境界为最高,而以天地境界为终极追求。冯友兰故此说儒家亦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有形而上学的冲动。然而自五四“”以来,由于受各种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儒家文化是专制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阻碍,必须作为衰朽之物受到摧毁。虽然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唐君毅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在20世纪依然坚守儒家的文化阵地,但从整体看,正像余英时所说,以熊十力及其门人等为代表的新儒家承续的只是宋明理学中陆王一系的心学而已。他们强调“心体”和“道体”的哲学本体地位,重视体道的“体证”功夫,并认为从道统可开出政统和学统。
新儒家的学术努力是有目共睹并有积极意义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思想支持与价值保证。在当代,儒家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儒家文化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儒家伦理文化是否与工业化企业精神相契合。对此,钱穆和林毓生都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儒家文化与现代化不仅不相对立,儒家的价值系统完全可以经过创造性地转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基础。杜维明亦认为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性很强的人文主义,完全可以和流行于西方的世俗人文主义形成对话,并对之进行有力地补充。客观来说,儒家以“仁”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泛道德主义观念、“以天为则”为基质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天命无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观,坚持“为学”对于人性自我完善的决定意义,以及强调“知行合一”的行动主义精神,都是儒家文化至今依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晚年的冯友兰更进一步认识到,“儒学作为一个确实的文化存在,有助于激发中国人的自我意识。”[2]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人进行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存在,其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大众文化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长期以来,大众文化饱受批评,苏珊•桑塔格愤愤不平地说:“大众文化(甚至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归于这一范畴)的作品之所以被看得一钱不值,是因为它们是被大量生产出来的物品,不带有个性的痕迹———是为那些没有多少个性特征的观众之作的大路货。”
桑塔格没有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强调大众文化作品的意识形态性,而是看到了大众文化作品的“物品”特性,并认为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性。桑塔格甚至认为,“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从来就不只是(或甚至主要不是)某些思想或道德情感的表达。它首要地是一个更新我们的意识和感受力、改变(不论这种改变如何轻微)滋养一切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的那种腐殖质的构成的物品。”[3](P329)桑塔格由此否定了关于艺术必须是生命个性自由表达的观点,否定了艺术仅仅是思想和道德情感表现的观念,从而肯定了当代艺术的“物品”特性及“对感觉的分析和对感觉的拓展”。只是面对盛行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陶东风还是表现出了其忧心忡忡的文化忧虑。在《畸形的世俗化是现时代的病症》一文中,陶东风指出,当前盛行于中国的大众文化实在令人堪忧,因为这种文化是以对公共世界的疏离,对封闭性私密经验的迷恋,以及对物质文化的消费及身体的无限度追求为特征的。按照陶东风的原话,当代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大众的政治冷漠、犬儒主义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深度结合。”由此陶东风提醒我们说,在当前“一个亟需争取与扩大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里,而大家却在那里津津乐道地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热衷于美容化妆,打造自己合乎时尚的身体。这未免滑稽与悲哀。”[4]陶东风的文化忧虑及政治关切是切中时弊的,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亦是从另一个向度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作出的深刻反思及批判。
地域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化构成中的作用,往往被研究中国当代文化格局的人们所忽视。其实,对生活在具体文化情境中的人们来说,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生动的场域和语境,往往具有深刻的精神构成性,会无意识地影响和宰制人们的语言和行动、思维模式及精神想象,甚至生活方式。因此,地域并非一个纯粹的物理空间,在很大的意义上是一个充满了情感和想象、记忆与欲望的场所。正像加斯通•巴歇拉和一些现象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均质而虚空的空间里,而是相反,我们是生活在充满了种种质的空间,也许还是幻想出没的空间。”[5]这些独特的空间藏匿着巨大的激情与个性,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情感方式,而人们也往往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对生命个体进行文化想象和情感定位。就这个意义而言,地域文化也许比其他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作用更大。就当代中国而言,鲜明的地域文化主要有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秦陇文化、东北文化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等。这些文化各具特色,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个性,因此,我们必须以严肃的眼光对之进行文化审视。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有“灵晕”特质的文化遗存,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但在后工业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就其对人的精神影响而言,因其影响力有限,恕不赘叙。
作者:程勇真 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1.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高校在对学科建设进行投入时,如果采用平均投入、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就容易造成各学科齐头并进、发展均相对缓慢的结果。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学科研水平的竞争,也就是学科专业建设的竞争。女子本科院校必须突出重点,在优势、特色学科上有所侧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思想,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努力培育特色学科群,并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
2.准确定位,差异发展,凸显女校特色
女子本科院校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凸显自身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学科,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就是指学校在学科建设时,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色,求异存同,关键是发掘异质和特质,并做大做强,引领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错位竞争就是在学科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细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构建学科平台、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针对性,并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侧重,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女校特色,只有在“女”字上做文章,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定位,女校的学科设置既要与男女混合院校的学科设置有所区别,女校与女校之间的学科设置也要有所不同,各具自身特色。
二、女子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核心,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而言是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学科发展规划以大力发展重点学科、优先发展特色学科、适度发展一般学科为原则。高校应以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以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学科,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我国现有女子本科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女子本科院校紧紧围绕“女”字做文章,始终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以促进女性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在女性教育与文化、女性礼仪与家政、女性心理与健康等领域形成了突出的学科优势。
2.加大学科带头人培育力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团队
师资队伍是支撑特色学科大厦的人才保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必须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女子本科院校今后应更加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形成梯队的学科团队。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注意避免教师“单兵作战”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尤其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及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和各类学术活动,引导青年教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湖南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新建女子本科院校近年来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加大了人才的内培外引力度,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授、博士,特别是加大了女性学、家政学、现代礼仪和社会工作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这些特色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凝练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打造女子高校学术特色
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新建女子本科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往往存在着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关联性,力量被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所承担项目散而小,经费短缺,无后续研究,现有研究呈零敲碎打、散兵作战的状态,没有抱团合作精神的问题。因此,女子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的选取与组建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性,努力将教师个人的分散的研究方向统一整合为学科研究方向,集中科研力量进行集体攻关,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在整合学科研究方向时,应尽量体现女校特色,坚持以女性教育与女性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力争使科研成果也能充分体现女校特色。例如,湖南女子学院现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企业管理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还有设计艺术学、旅游管理、社会学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东西方女性文学与文化以及性别文化的比较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中华女子学院在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就。山东女子学院在性别平等理论研究、齐鲁文化与山东女性发展、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4.坚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养特色女性人才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女子本科院校坚持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结合,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的学科建设之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和遵循女性成才规律,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省级、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为龙头,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社会工作、英语、音乐表演、旅游管理、会计学等20多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既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女校特色。同时,这些学校还根据女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和身心特点,开设了女性经济学、女性心理学、女性与社会、女性与法律、现代礼仪、家庭生活科学、女子形体学、插花与茶道、手工编织、女性职业形象设计等一系列具有女性特色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凸显女校特色,从而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和传统美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搭建特色学科平台,推进学科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