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规范。它是出版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与出版业职业特征的结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需要深入理解和领会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与编辑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和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说,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是编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指向标,是编辑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编辑的职业道德是编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它由编辑的主观道德标准和客观道德标准构成,并受到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规定的制约①。根据《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及编辑工作的实际特点和要求,可以将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归结为以下主要方面:
1、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道德内容
编辑工作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②,在整个出版工作中居于中心环节的地位。编辑工作是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是制订和实施出版计划的核心,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必然要求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遵守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编辑工作的作品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可以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因此,编辑工作者一定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在实践中维护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秩序,自觉地运用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念,指导编辑工作实际,把好政治方向这一关③。
(2)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出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各项法律法规、纪律和规章制度,是做好编辑工作的重要保证。编辑人员应该自觉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不买卖书号、刊号,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不参与违法出版、印刷和发行及其他经营活动,自觉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
(3)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两者沟通的桥梁。编辑要善于捕捉广大读者的心声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引导和帮助作者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秀文化作品和精神作品。
(4)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社会效益是出版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将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最终只能是被广大读者和市场所抛弃。因此,作为一名编辑,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实现的目的。
(5)坚持质量第一。质量是出版物的灵魂,也是衡量一个编辑工作质量的最显性因素。从各个方面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出版高品位、高质量、符合广大读者实际需求的出版物,是对编辑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实现精品出版,不仅需要编辑有较高的职业能力作为基础,还要求编辑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良好的自我道德修养。
每一名编辑都有自己对所从事工作的独特理解,也会形成与自身工作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和各种标准、要求。但是,依据对《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理解,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从事编辑工作必须具备如下个人道德修养:
(1)具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正确的职业态度应当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公平公正,艰苦奋斗,勤俭创业……这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行为准则。
(2)具备与人交往、合作方面的优良品质。作为一名编辑,不仅要成为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还要协调与出版物生产、营销相关的制作、出版、印刷、宣传、销售等各方面的关系,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此外,有些图书产品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实现和完成,同样需要编辑人员做好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编辑,就必须养成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中的优良品质,如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甘于奉献,等等。
二、如何用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指导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1、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编辑业务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充分发挥编辑工作的各种功能,就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做基础。培养这些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和有意识地加强各种学习。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选题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加工能力、营销能力等。
当前,编辑的继续教育和日常培训越来越得到本行业的重视。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及与本行业、本专业相关的政策、新闻等,可以开阔编辑的视野,提高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对策划出优秀的选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参加各种编辑业务培训、讲座、会议等,可以夯实编辑的业务能力基础;参加相对于自身文化程度更高水平的正规学习,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知识水平,并有助于实现博中求专;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向身边的老编辑、老专家请教,学习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可以帮助编辑更快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更快地走向成熟。
这里的选择,主要包括选题策划、作者选取、审读方案的选择等。选择的出发点是广大读者的实际需要。选择的标准,包括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编辑要时刻紧绷“政治”这根弦,决不允许有影响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作品及腐朽、落后的文化作品得以出版,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要多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作品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坚决抵制认稿唯“亲”而不是认稿唯“贤”,以自己个人好恶决定稿件取舍,盲目崇拜名家而忽略新人,“只管赚钱、不管内容”及买卖书号等不良现象。
编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和作者、读者打交道。能否处理好与作者、读者的关系,是衡量一名编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对待作者,编辑既要真诚、热情、守信、尊重、谦虚,充分为作者着想,重视作者的各项权利和劳动成果,公平公正地对待各种层次的作者,甘于奉献,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作者提高作品质量,要有使别人名扬四海而自己终生默默无闻也心甘情愿的精神④;也要保持原则,不能无条件地迁就作者,放弃编辑的权利,丧失编辑的功能;更不能借职务之便向作者谋取个人利益。
对待读者,编辑要真诚,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损害读者的切身利益;坚决杜绝出版格调低下、内容庸俗、质量差的作品,杜绝欺骗读者、单纯为经济利益进行炒作、定价过高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要做好读者的“代言人”,想读者之所想,将读者的需要及时反映给作者;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充分重视读者对作品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重视读者来信的处理等。
4、注重团队合作,协调好各方关系
一个优秀作品的实现,从市场调研开始,要经过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制作、出版印刷、销售等一系列过程,涉及作者,出版社行政管理人员,其他编辑、校对人员,绘图、排版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他们的付出和心血。因此,一名成熟的编辑要以尊重、理解、关心、帮助的真诚态度,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编辑之间、工序之间、人际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⑤;要善于处理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善于协调整个团队中的各种关系,为出版的顺利实现创造团结、和谐氛围,同时有利于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提高,从各个环节上实现对出版工作的整体把握。
总之,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既需要依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的支持,依靠社会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依靠全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更为重要的是编辑自身要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自重、自检、自省、自警、自励,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用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①许海生,《浅谈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J].《青春岁月》,2011(12)
②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③任俐:《浅谈图书编辑的基本素质建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④檀津生,《编辑职业道德之我见》[J].《新闻世界》,2009(8)
⑤郑海燕,《浅谈编辑职业道德要求》[J].《中国编辑》,2009(4)
关键词:师德师风;三三模式;高校;工会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90-01
高校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的特殊环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创造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行业性质,既要教好书、育好人,又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处处展示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就客观上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很好的教育技能,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昂扬向上的精神。
为此我们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师德师风“三好标准”,着力搭建师德师风“三个平台”,力求做到师德师风建设有看得见的目标,有摸得着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受到了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而德育很大程度是在学校完成,由教师去实施,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在工作中,学院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上级师德建设有关文件,并把学校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作成标牌在教师办公室悬挂,让教师一走进办公室就很自然地接受教育。同时,我们还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开展了以教师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针对教师课程多,工作紧张,很难学习这种情况,向教师推荐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一书,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集理论、问题、思考于一体,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独具特色,从多维角度提供师德教育的理论与指导,很受教师的欢迎。
二、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通过科研能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并通过这种认识来拓宽教学思路和内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工作中积极配合学院行政开展了“青年科研基金评选”和“博士、教授报告月”活动。青年科研基金是针对青年教师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每年申报一次,申报的同时对上一年度的基金获得者进行中期考核,在评选考核中把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参与人数作为一项指标,把科研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博士、教授报告月”活动就是组织我院博士、教授和邀请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大学学者面向我院教工做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报告,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营造学术氛围,引导教师之间加强沟通,促进合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学院科研项目质量和数量有了很大提高,科研经费是2005年的近13倍。与此同时,我们还以工会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了教师讲课大赛预选赛,预选赛前几名参加学校大赛。通过这种形式,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讲课技能,在我院选派的队员中,基本都获得了奖项,其中孙成金老师获得唯一一个一等奖,王建平老师获二等奖,冀亚丽老师获三等奖,秦素玲老师获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夏斌老师获三等奖。
三、建好教工小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良好的师德师风要靠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体现,只强调呕心沥血而忽视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不全面的,也很难体现以人为本,很难做到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我们学院是学校适应新形势在原有校现代教育技术部计算机专业、基础部数学专业和机电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基础上,于2005年优化组合的新建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管理科学、物流管理五个专业(方向),年轻人多,35岁教工占教工总数的70%;学缘关系广,80个教工分别来自全国42所高校。为加强沟通交流,丰富业余生活,引导教工强身健体,在工作中我们提出了“让更多人参与,让更多人快乐,让更多人健康”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2007年,学院为投资3万多元,为“教工之家”添置价值音响、健身器等,创建“模范教工小家”,学院2007年被省教育工会授予“模范教工小家”。学院以“教工小家”为依托,结合教工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秋季趣味教工运动会、乒乓球擂台赛、文本输入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教工参与率达到95%以上。按照“精心组织,积极参加,争取成绩,树立形象”的思路,积极组织学院教工参加校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先后取得了校教工保龄球赛第一名;获得校教工排球赛男排乙级冠军;校教工男子篮球赛冠军等好成绩。通过组织参与活动,大家不仅愉悦了身心,而且增进了交流,加深了友谊,有力的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也使师德师风建设由高不可攀变成了生动的实践。
四、开展“十佳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师风典范
学院每年坚持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以此带动学院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2007年,学院在青年教师优秀奖、讲课大赛优秀奖等评选的基础上,对各种教师评选活动进行了整合,针对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展了“十佳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制定了详细的评选方案,并把“师德师风”作为评选的主要内容。经过个人申报、民主推荐、学生评议、听课评议、组织评选五个程序,评选出2007年度“十佳优秀教师”,并进行了表彰,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导向作用。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使我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和进步,广大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争先创优,在教师指导下,我院三年来共获得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一等奖9项,仅2008年就有4件作品获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一二等奖,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在全院形成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工作和我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仅2007-2008年,就有两位老师先后获校“十佳师德标兵”和“十佳巾帼建国标兵”,有两位老师获校“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有三位老师获校“优秀班主任”,有四位老师获校“优秀工会工作者”和“先进个人”,该项工作也因此获2008年度校“分工会工作创新奖”。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道德及其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社会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应该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1]。它反映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对从事各种职业的所有人员的道德要求,是一种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各种关系,以维护各职业的存在,并促进其职业及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在任何时代,职业道德都是社会一般道德的在特定职业或行业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当时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在各种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贯彻和特殊化表达。职业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二是履行职责的特殊素养。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构成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不可能自发的形成和发展,它必须遵循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将职业活动中的许多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加以总结归纳,使之上升到道德原则的高度,然后以此作为从业人员在职业实践中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再传授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去,使之转化为个人的自觉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而在以后的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过程。
要使一种职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的自觉意识和道德品质,既不可能仅仅依靠职业活动本身,也不可能凭借职业活动的经验,而必须进行必要的甚至是严格的教育和训练[2]。只有通过经常性的教育训练,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建立其内心信念,其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才能普遍转化为从业人员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从业人员中的素质,既包括精通本职业工作的业务素质,又包括本职工作所需要的道德素质。前者靠专业敬业教育达到,后者靠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其未来职业活动中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道德责任感。为此,高职院校都必须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系统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全方位、广角度、系统性的特点。但其核心内容只有一个,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行业的根本宗旨。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之一“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化和补充,也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光荣传统的弘扬。我国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规范。在遵循核心内容总原则下,还必须强调几方面的教育内容。
首先,进行职业责任心和道德义务感的教育。职业责任心是对个人对实现职业责任所持的态度;道德义务感是个人对履行某种道德要求的高尚情感。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职业从业人员,只有认识本行业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性质、职责、意义、服务对象与手段,才能形成和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思想基础,进而才会自觉地让自己的道德行为合乎规范,产生达到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感。道德义务感的建立,主要取决于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而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用有多大作用,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以无私的服务精神和自觉行动,为集体和国家作出贡献。
其次,培养敬业乐业的道德情感。敬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即职业荣誉感。以业为荣,就是除了明确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任务、社会地位、作用和道德价值外,还必须在其职业实践中克服各种陈腐偏见,树立劳动光荣,爱岗敬业光荣等新的道德观念。所谓乐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热爱自己的职业岗位,乐于为人民服务,为本行业服务,并且以做好本职工作为最大快乐,即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而乐业精神,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就是能正确对等苦与乐、劳动与报酬问题。认识到不论任何行业职业和岗位,都会有其苦与乐,其正确的态度就是要乐于吃苦、敢于吃苦,苦中求乐,而且要有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其三,培养勤业创业精神。职业责任人和道德义务感,还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的勤业和创业上。所谓勤业,就是要能为发展的职业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平凡的职业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在职业实践中养成忠于职守、克勤克俭的良好习惯。实践经验表明,许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杰出人物的事迹,证明勤业是其共同美德,也是他们成才和取得优异业绩的关键。所谓创业,就是要以主人翁情怀,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并积极参与其企业管理,推动改革开放,使其行业得到更大更健康发展。创业精神的获得,有赖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化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活动尤其工学结合的实践行动,既培养学生的思想职业道德,又培养其实践创新思想和实践创新能力。
其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一个人为自己的祖国、人民、社会和事业而英勇奋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每一个中国人只有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才会有国家的持续繁荣昌盛。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激发其在校为祖国而学习的激情,工作后为祖国而奉献的工作激情。
三、余论
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已占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未来却要为实现祖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而战斗。高职院校为培养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高素质人才中的地位重要,为此,必须抓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加强其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其职业道德的培养。故而要根据各专业职业要求,有的放矢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也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熟悉职业岗位,培养职业责任心和道德业务感;更要通过专任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以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教育学生、关心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代高职学生及其毕业生,其主流是好的、积极的。但也不能否认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作为学校、教师,为了每一个学生成才,都必须以社会的责任感,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贺顺.以德国治国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J].汉南社会科学,2002(3)
(吉林大学 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价值。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知行脱节严重、教育理念不适应大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问题,对此,我们要吸收前人经验,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师德建设等,真正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关键词 :“知行合一”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20-03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指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主要是对道德修养、道德实践而言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王阳明的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它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二者如影随形、紧密结合。“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①“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②从道德教育层面上来看,王阳明坚决反对教育上知行脱节,主张知行合一,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不可能离开道德意识独立存在。“知”与“行”必然是统一的。“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的话,就不能算作“真知”。
其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③就是说,道德意识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思想指导,按照道德意识去进行道德践履就会达到“良知”的工夫,实现真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普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一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但同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脱节比较严重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大多数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准确的理解,有较强的理性认知。但部分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和他们的价值观认知却有很大的差异,知行不一。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在面临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更要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内化的价值观外化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实际情况存在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突出为政治教育,却将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忽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着极大的差距,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
(三)学生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整个高校教育都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现实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并不明显。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灌输,学生只得成为接受政治观念、思想观点、道德知识的容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使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教育效果离教育目标相去甚远;而且,这种做法也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低下,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行为养成的迟缓。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受教者自身出发,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循序渐进地诱导和启发,而非照搬课本或者经验,这样只会让受教育者更加厌烦。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突破了前人的“先知后行”的思想,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不离行,行不离知,知行并进。这种思想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走到今天,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特别是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它以独特的智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良知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突出了人的价值。王阳明把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和悟出的道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认知。正如其所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④王阳明这种思想反映了其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破除对权威的迷信,不唯上,不唯书,主张张扬个人认知真理,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忽视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需要以及自我创造,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脱节以及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的分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知行合一,促进教育实践
王阳明主张要通过内省、直觉去体悟自己的良知,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王阳明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不仅要有静的功夫,还要有动的功夫,因为静的功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自身存在的不良问题,还需要“道德践履”。基于这一点,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⑤也就是说,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通过日常的具体事务来磨练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信念。同时,王阳明认为,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并充分发挥道德认知对学生道德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通过知、情、信、意、行,提高自身修养,实现完美人格。在这一过程中,王阳明坚决反对只重认知而不重践行的思想与做法,认为一切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只知不行必然会导致知行不一、只注重表面的不良风气。
王阳明理清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之间的差距,并且突出了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价值呈现多元化,利益更加多样化,增加了个人道德选择的困难,使提高个人自觉性显得更为重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手段变成了目的,德育实践的后果只能是知行脱节。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行,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解决当前知行脱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现代高校德育必须重视知行合一,促进教育实践,把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注重道德实践、提升个人品质放在首位,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服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通过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志愿活动、咨询服务、教学实习,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的道德情操,从而增进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主张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
王阳明在道德践行中始终围绕着“知行合一”思想做文章。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教育内容,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践履,王阳明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启发诱导、环境熏陶、顺性道情、内心体悟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得其心”。
王阳明用这些因时而变、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教学方法、突破教育困境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知行脱节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破方法单一的局面,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差异,充分利用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传播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因地施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减少盲目性、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增强正确运用方法的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从而减小知行差距,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重视“以身示教”,加强师德教育
王阳明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师“以身示教”的作用,认为教师的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能让学生在教师健全人格影响下感悟道德精义,革除自身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进而陶冶情操形成完善人格。
王阳明认为教师必须具有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精神。1528年,时任总制、督御史的王阳明,军务繁忙且已病入膏肓,但是作为老师,他却并没有忘记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自己学生的学业。⑥王阳明以身示教、道德事功的职业道德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品德塑造活动,需要教育工作者以人格感染为手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用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用高尚的道德规范自己,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用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自己”,⑦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具体说来,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从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知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具备深刻的知识内涵,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科学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广泛的影响力的。再次,完善师德评价与保障机制。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保障机制加以维护与督促。
总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要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注 释:
①③④⑤⑥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0,30,249,31.
②王阳明全集(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9.
⑦廖和平,周雄文,王卫方.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究,2003(10).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张锡勤,关键英.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J].道德与文明,2012(5).
〔5〕谢四平.强化知行合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5(3).
〔6〕陆文敏.“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关键词: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农业机械;阅读能力
1提高专业技能
1.1提高专业知识
农业机械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农业装备作业对象的特殊之处,在农业装备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业装备作业对象的物理性能、土壤-植物-机器的相互关系。研究现代农业所需的关键装备技术,包括现代化农业装备的工作原理、工作部件、机器系统、性能试验和产品设计开发,以及农业装备和植物、土壤相关的力学问题。就专业知识而言,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的学习中机械类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专业素质能力中最为基础的两个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专业是机械专业的一个分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生产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维护。因此,掌握机械制图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可以在机械制图课堂中引入像Solidworks等三维教学软件,通过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这类软件的强大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积极探索软件的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步[2]。授课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后任务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熟练地掌握3D软件的运用[3]。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3D设计比赛,以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软件应用技能,在实践中认识到绘图软件对提高设计能力的重要性,在软件的辅助下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能力。另一方面,设计能力是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的又一必备能力。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基于装配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提高设计能力必须要有正确的设计理念,设计理念的形成不只是依靠平时学的软件和设计方法,或学了几门课程、明白了几个问题就行的。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设计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不只是用计算机绘图,而是一个全面的逻辑规划。机械专业所包含的课程几乎包含了所有设计中要采用的方法,如优化计算、有限元计算和分析和可靠性设计等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缺少的是综合应用这些方法的能力和实践的训练。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如针对工程设计过程、机械产品设计过程等的课程,并结合具体的产品样例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这两方面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帮助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提升专业水准,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2培养动手能力
目前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偏弱,在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中不仅要学习理论课程,还要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验证和创新。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去田间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去企业了解生产的方法与工艺,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通过实践的过程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科技的创新。
2提高基础能力与兴趣
2.1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农业机械化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知识点所覆盖的范围也大,课程种类多样,学习任务较重。专业教师们若仅仅采用严格课堂纪律、加大作业量或加强考勤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不够的。一线教师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讲授,课堂的主要甚至唯一任务是知识讲解,教师是主导,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理论的灌输,授课过程中,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模式,课堂上时有走神、瞌睡或看手机等现象。而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是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愿意且有途径探索、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提出问题,引导、指导、总结和强化,而学生的任务则是探索、认识、掌握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不同问题的提出和不同任务的下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还应通过教育者的激励和帮助,培养和增强自我塑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有待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有待在学习实践中培养[4]。实践与创新要在有学识的基础上方可做好,学生应当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做到与时俱进,不是坐等现成的知识和理论成果的灌输,而要能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汲取前沿知识、锻炼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创新与实践中收获知识、丰盈自我。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
2.2提高外文文献阅读能力
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时刻掌握国内外农业的先进装备、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学生也需要认真去完成阅读的任务,主动把握国外最新动态,对比国内外农业地块与装备的不同,在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将所学应用于科技创新中,为我国农业装备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力。
3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每一项职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农机操作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职业道德表现出与其他职业道德不同的鲜明特征。农机操作人员主要在农村,面向“三农”服务,其职业道德必须坚持一个核心,即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有待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有待在学习实践中培养。通过教育者的激励和帮助,培养和增强自我塑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全体农机操作人员必须警钟长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时时刻刻注意安全,不负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农机操作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广大农机手必须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认认真真扎根“三农”,时时刻刻为“三农”作贡献,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提倡公开、公平与公正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来促进农机队伍素质的提高,坚决反对贬低同行,抬高自己,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互相拆台的不良竞争。另外,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于农业工程类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启迪与学习尤为重要。农耕文化本身就对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改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教师应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农耕文化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发扬。在学习中注重对文化的尊崇,在实践中注重文化的指导作用。
4结束语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解剖学
0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兽医工作者保障人民健康的地位日益突出,使得兽医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社会需要基础知识厚实、动手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畜牧兽医工作者,但是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师资力量的紧缺,以及部分学校与师生轻视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下降,根本不能满足工作实践的要求。
1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职业责任感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畜产品安全问题屡屡可见,像是瘦肉精及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应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从我国现代经济化社会发展中的事实看来,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者光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际沟通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穿插一些职业道德教育,始终对学生坚持进行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同时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脏、不怕累的积极的工作态度。
2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般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灌入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完全掌握动物解剖学中的各名词概念。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形式,针对动物解剖学中的各名词概念的命名原则进行总结,简单介绍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开拓性学习,在每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使其通过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活动而不断进行重要学习内容的重复,进一步记忆并掌握重要的知识内容。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并讨论
可以在临下课时,故意设计一些问题、悬念,例如为什么给犊牛用桶喂奶会容易发生腹泻?下次课堂可以此作为开场讨论,学生们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在课下一定会进行大量的查阅,这样既促进了淀粉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讲课时,也可以提出相关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可以布置一些有关下次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进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注意难点重点的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的教学改革方向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并勇于创新。
(1)对动物解剖学中概念与术语的学习方法
在动物解剖学中,有很多难理解的名词、概念及术语,这时就需要多培养学生们动脑思考的能力,有时可以将概念或术语进行分解记忆,例如鼻窦,就是在鼻腔旁边肌肤的内外骨板之间的腔隙,它主要有额窦与上颌窦,完全可以记成鼻腔旁边的窦。有关于动物解剖学中的很多概念和术语都可以这样去理解并记忆,学生们不但能充分理解名词的概念意义,同时记深刻。
(2)对动物解剖学中各器官位置及形态构造的学习方法
在动物解剖学中,各个器官的位置以及形态构造都是比较复杂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多结合挂图、活体以及尸体标本等素材来加深记忆与理解,同时有条件的话,可以与畜牧生产以及兽医临床紧密联秒到一起,切忌死记硬背。
(3)对动物解剖学中细胞组织的学习方法
在动物解剖学中,各个器官的组织结构都非常抽象,在学习器官的细微结构中,细胞组织部分由于肉眼看不到,所以一直是学习中的难点,因此,要利用到显微镜,由低倍到高倍,注意观察器官部位的典型构造,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其动手能力。
4 重视解剖学中的实践操作
想要学好动物解剖学,必须要注重对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两部分的结合,理论是由实践操作中获得的,同时实践也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动物解剖课程,既要认识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又要能够充分掌握对实物的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标本都是用福尔马林浸泡进行保存的,由于其发出的味道较为强烈刺激,在进行观察的时候有部分同学只远远的望上一眼,更有胆小的同学因为害怕不敢用手去触摸,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教师,在进行讲解操作教学时,应当有意识的不戴手套来触摸,并引导学生们对标本的准确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用手触摸并他细观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5 强化师资力量
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由从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亲教师进行工作上的指导,也可以录用有教学爱好的从事动物解剖相关工作的人员,统一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同时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办相关的教研活动,展开教师之间的理论学习与思想讨论,有条件的还应积极深入各种实践场所进行实践锻炼,强化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文化;核心竞争力;农业科研
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对于农业科研单位而言,也是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技竞争也包含文化竞争,文化是促进科技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剂。创新文化是科研单位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资源”,是单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单位创新文化建设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实践,加强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也是加强科技软实力竞争的一个客观需要。
1农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一个具体的法人组织,是单位文化、历史文化的交融地,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科技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的科研工作精神和优良传统。实践证明,创新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从农业科研单位来讲,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构建适应单位发展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科学精神、学术思维和行为规范。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建设,形成特色体现精神内涵的理念文化;加强环境物质建设,构建以所徽为核心的标识文化(视觉文化);以制度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夯实“爱国、科学、奉献”为核心的价值文化;从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营造适合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有利于创新或者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管理运行架构体系、组织机构和单位内外环境氛围。
2创新文化建设的主题目标
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具体情况,应积极借鉴7C理论,建议从工作理念、行为和形象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以“7C”为主题内容的创新文化,7C是涉及IQ、EQ的七种能力和目标:① 核心能力(Core Ability);② 实践技能(Capacity);③ 创新(Creation);④合作(Cooperation);⑤ 个性(Character);⑥关心(Concern);⑦ 交流(Communication)。总体上建立以制度文化、园区文化、标识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体系文化。具体包含:
2.1建立以和谐单位建设为目标的人文文化。包括人文文化(关怀)、激励文化、生活文化、工作文化、理念文化、工作关怀、个性文化等等。
2.2建立创新理念为目标理念文化。包括单位历史文化、院歌(所歌)院训(所训)、单位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操守)等等。
2.3建立以绩效管理为目标的绩效文化。包括奖惩文化、目标管理文化、绩效考核与评估等等
2.4建立以工作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文化。包含科研协作、技术推广、科技实践、对外交流、工作流程等文化建设。
2.5建立以形象标识为目标的物化文化。包括单位标识导引、单位形象标识、单位旗帜、单位宣传资料等等。
科研单位要紧紧围绕创新文化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时代特点、要求,可以通过上述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体系建设,把创新文化与科研工作实践相结合,与科研主体功能相适应,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的氛围化、活动化、文艺化、感觉化和情感化。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自觉成为创新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3创新文化是农业科研单位构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3.1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新科技革命和发展对农业科研单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一流科研机构的进程中,创新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是重要力量,要想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农业科研单位就要用创新文化、创新理念思维等凝聚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着眼单位未来长久发展,建立和培育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建设“宽容、竞争、协作、流动”的工作文化,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倡导学术诚信,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反对弄虚作假,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性的科学思维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农业科研单位应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作和任务,从服务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度,使职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单位的创新文化建设更加具体灵活,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体现出单位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2赋予创新文化新的内涵
单位文化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是以单位全体成员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全体成员的工作意志,规范成员行为,凝聚力量,为单位发展的总目标服务。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文化是科研单位长期发展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先进的创新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研究人员的根本利益。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传统的优秀文化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符合时展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要科学分析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主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把制度文化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实现制度管人管事,营造出与现代科研制度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创新文化,发挥好创新文化“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素质 知识 基本功 能力
人才使用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培养,有计划、科学地培养人才,才能长期地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在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型的教师,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
一、职业道德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诚实正直,庄重热情,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等方面。
在职业道德方面对教师的要求要比一般组织对其成员的要求要高得多,严格得多,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教师高尚的师德既是他本身工作的动力,更可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影响学生,因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他的思想品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而且这种影响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中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不仅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且直接证明着教师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能性。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因此,不加强
教师本身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难担当教师的重任,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业务知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意味着他必须精通所授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要熟练地掌握教材、胜过教材,就不仅要掌握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对这门科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都要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所任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在授课时做到化难为易,深刻生动并注入激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训练,作为主管部门或单位要积极引导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利用多样的形式,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光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一门是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一门就是教育工作本身的科学知识。这两门学科对教师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教学,不是学者的效率和教育者的效率之和,而是二者之积。如果其中一个系数为零,那么结果必为零。”
四、教育能力
1、言语表达能力。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传给学生,这些信息是否容易传给学生,经过学生头脑的筛选、整合转化成为他们自身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言语表达的能力和技巧。“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教师要善于运用精简扼要的讲述和适当中肯的譬喻,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2、观察能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您就应当首先全面地了解人。”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他们,而观察则是一种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最有效的办法。
3、独创能力。如前所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在教育工作中开辟新途径。提高教师的独创性,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有意识地去加以训练,养成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习惯;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者也要为教师提供发展独创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一)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农业专项资金从立项、审批到拨付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涉及多个部门,手续繁琐、关系复杂。各部门、机构、科室和人员之间很容易因为沟通、衔接不畅而延误资金审批、拨付,制约因素多、滞留时间长,许多农业项目因此而延误开工日期,耽误农时和农业生产。如有的农业项目年初立项报批,拖到年底才有资金到账;有的中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因为要经过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资金在途时间较长,要经过许久才能到达用款单位。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建设项目多、资金吃紧,不少政府借用各种理由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有些上级单位也出于自身资金需求而截留部分资金,导致农业专项资金往往不能足额及时拨付到位。
(二)资金申报、使用和管理不规范
一些农业单位在申报项目时,虚报项目规模和资金需求数额,想着先把资金要下来再说。有的农业单位在申报农机补贴时,将不属于农机补贴目录里的设备也纳入农机补贴范围,违规申报、套取国家资金。有的农业单位在资金到付后,擅自改变项目性质和资金用途,将资金挪做他用。有的建设单位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前期项目预算编制过粗、没有全面考虑项目进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后期频频调整、更改预算。有的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资金申领、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如用假发票入账、票据管理不规范、管理费用支出控制不严等。有的农业单位在资金到付后,不按规定和要求管理使用,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如未按政府采购规定要求进行集中采购和招投标等。
(三)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当前涉及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的部门有农业、林业、水产、水利、地震、粮食、森林公安、扶贫等多个农口单位,还有诸如发改、财政、国土、科技、气象等综合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管理部门众多,彼此之间统筹协调困难,导致资源分散,不少项目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并且,农田水利等农业资源具有外部性和全局性,而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存在协调障碍,如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导致区域隔断,区域农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重复投资建设,降低了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在申报建设农业项目之前,没有进行严谨的科学调查,盲目上马动工,后期施工过程中遭遇许多问题、困难,影响了资金效益。
二、导致农业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原因剖析
剖析原因,导致当前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监管混乱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没有调研资金使用现状。农业专项项目众多,而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又没有理顺关系、理清条目,缺乏必要的调研和摸底,使得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缺乏真实资料支撑。二是资金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缺乏制度规范,各自为政。在农业项目申报、审批上,缺乏对项目的严格审核,以书面审查为主、缺乏实地走访调查和专家论证。资金使用过程中也没能及时监控,事后又缺乏效益评价机制。三是相关责任追究力度不大。各部门、各单位权责不清、责任主体模糊,有利就一起上、有责就互相推;对问题单位和官员的查处力度不够。四是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对农业项目的运作、管理缺乏必要了解,无法做到科学、严格监督。相关农口单位、农业机构、建设单位的财务人员对财经法律、财务系统不熟悉、不专业,影响工作效率。有些财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容易受外界不良诱惑蛊惑和影响。
三、完善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全面摸排,清减整合专项资金
一是全面摸排,厘清域内农业资金支出项目规模。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在辖区内开展一次农业项目全面摸底活动,对当前已经立项的、准备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即将收尾的农业资金项目进行汇总整理,协调沟通对口单位。二是清理压减,在摸排基础上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优化整合。明确农业发展目标和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原则,对投入资源少、产出效益低、资金管理乱的项目,要控制、减少和取消专项资金支出规模。逐步退出竞争性比较充分的农业发展领域,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杠杆优势。三是部门联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农业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周期长、环节多,牵扯到不同部门的权责和利益,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内部和跨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包括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等,积极盘活农业专项财政资金。
(二)建章立制,构建资金监管体系
一是统一制度,建立起全面、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以《预算法》、《会计法》、《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信息公开条例》、《关于积极盘活农业财政资金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本地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实际,建立起统一、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夯实资金监管的藩篱。完善规范农业项目申报、审批流程,优化农业财政资金审批、拨付手续环节,下放部分财政资金审批权限,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二是完善监督,构筑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监督体系。加强资金审核,及时组织专家对专项资金项目依据、规模、金额、使用范围、绩效目标等进行审核和评估。转变现有的“以拨代支”管理模式,推进支出报账和国库集中支付,缩减中间环节,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加快财政资金监管的信息化建设,设计、构建农业专项资金监管系统,实时、动态监控。加强账面检查,年底核对账目。完善项目竣工验收结算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优化资金支出效益。
(三)严格责任,加强问题查处追责
一是严格责任,厘清各部门、各环节权责关系。细化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明晰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内容和管理目标,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相关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二是健全考评,建立完善的绩效奖惩机制。将地方农业专项资金支出管理纳入年终考核,通过奖优罚差刺激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合理安排项目资源、优化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增强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力度,将其作为来年预算审核、项目评估等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稽查,严肃问题查处。财政稽查部门要加强对各地方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稽查监督,要综合运用实地考察、账面检查、财务审计等多种方法进行监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金财工程”等加强财政资金分析与风险监控,及时排查发现问题线索。与此同时,要加大对责任单位和相关人员的查处力度,建立终身负责制,严肃责任追究,将违纪违法违规线索及时移交纪检、检察部门。
(四)优化队伍,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一是优化内部,从财政系统内部入手增强财务人员素质。财政部门要加强辖区内各级财政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从人员选拔、使用、管理等多个层面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大力优化财政机构干部队伍,促进干部结构年轻化、高学历化、合理化。注重业务骨干培养,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和专家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二是加强外部,重视对其他单位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财政部门应当重视对其他单位尤其是农口单位、涉农机构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可以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班、开展远程教育等方式,指导各单位财务工作者熟悉同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有关的财经法律、软件系统使用、会计核算、项目申报审批等,提高效率。同时,要加强对财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者的自律意识和职业技能水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