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建设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应和非职业类高等教育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能力载体上。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为例,阐释能力载体的选择和基于能力载体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和组织。
关键词:
能力载体;高职专业课程;市场营销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课程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怎样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是将学科体系资料的简单删减和修补,而是基于职业能力对相关知识体系的解构和重构,要制定全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设计全新的教学任务,精心组织教学。下面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组织管理技能》课程为例,具体说明基于能力载体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本文中,能力载体是指职业能力所依附的外在形式。
一、课程的确定要充分体现职业性———从能力体系到能力面
通过调研、分析市场营销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能力体系被确定为“懂市场、精销售、能策划、会管理”。《组织管理技能》课程是为了实现“会管理”的专业能力面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组织管理技能》课程和《管理学》课程有本质区别。后者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导向,突出知识的介绍,职业能力在课程中得不到系统的体现,不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性。而前者突出职业能力的系统性,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和系统。
二、课程标准主要明确能力线载体———项目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应该是基于职业能力的标准。离开载体的能力是空中楼阁,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首先应该明确能力线载体。选择能力线载体须遵循的原则有:承载的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对象对能力载体从熟习到陌生。例如,《组织管理技能》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线载体:简单(规模和管理幅度小)非盈利性组织管理、较复杂(管理幅度较大)非盈利性组织管理、复杂(规模和管理幅度大或层次多)非盈利性组织管理、非公司制企业管理、公司制企业管理。根据选择的能力载体,结合实现能力目标中可能用到的主要知识点,制定完整的能力体系目标如下:
1.简单(规模和管理幅度小)非盈利性组织管理技能能组建结构合理的团队,制定科学的领导标准,选出团队领导,进行简单的分工和科学的决策,完成简单的团队任务。
2.较复杂(管理幅度较大)非盈利性组织管理技能能对团队任务进行科学的分解,能进行合理的授权,能迅速高效地处理够沟通中的障碍,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团队任务。
3.复杂(规模和管理幅度大或层次多)非盈利性组织管理技能能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能选择合适的领导,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进行科学的分工,能对活动过程进行控制,能制定合理的评判标准,完成较复杂的团队任务。
4.非公司制企业管理技能能运用滚动计划技术对企业工作做计划,能对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能对企业任务进行分解,能为企业设计岗位,招聘适合的员工。
5.公司制企业管理技能能运用网络计划技术为企业做计划,能确定公司的治理结构,能为公司确定长期计划,能为公司确定分支机构并选择合适的职业经理人。
三、课程设计主要明确能力点载体———学习任务
课程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具体的能力点载体,即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例如,《组织管理技能》课程设计包含了14个学习任务。其中,第三个项目———复杂非盈利组织(管理幅度大或层次多)管理技能根据课程开设学期的活动安排选择了3个学习任务:推销竞赛组织技能训练、系奖学金评比活动组织管理技能训练、高校学生会活动组织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和学生活动相互配合、相互呼应。课程对相关学生活动起到了指导、训练的作用,学生活动对课程起到了强化和考核作用。
四、实施方案以学生任务为导向
实施方案是课堂组织的关键步骤。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两部分:学生任务和教师任务。学生任务是学习任务的引领,工作任务书是学生完成课堂工作任务的纲领性文件。工作任务书中要明确每次任务的任务目标、任务步骤、需要用到的辅助工具、参考资料、任务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方式等。教师的任务是辅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包括:解释任务、介绍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讨论和练习、答疑和考核。在任务的实施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任务的难点,深入到任务团队中和学生一起解决疑难,及时控制任务的进度。例如:在项目三的第一个任务推销竞赛组织技能训练中,难点是学生制定的竞赛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其中包括组织结构、分工、授权和控制。因此在学生通过演练发现竞赛现场组织混乱后,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混乱的不同方面的原因,指导学生找到解决办法。
五、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和问题
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以能力载体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方法已经覆盖了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好评。但是,该方法也有局限性,即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微观层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推销实务》、《统计与市场调查预测》、《组织管理技能》、《促销方案设计》、《商务谈判和礼仪》等课程应用该方法的效果较好。而理论性较强或较宏观的课程则不太适合使用此方法,比如《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基础》等课程应用该方法的效果差强人意。同时,采用该方法的课程是以职业能力的系统性为导向,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欠缺,甚至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建议配合增设一些知识性较强的选修课或者增加学生课外阅读任务,以弥补学生知识体系的短板。
作者:谢泽力 单位: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自主的,才是有动能的
学校从2008年起,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始开发版画校本课程。美术老师们自主学习、刻苦钻研,不仅使自己成为了版画专业人才,还历练成了资源开发者和课程设计者。编写课程标准,编制教师用书,研究版画创作、教学和辅导。《儿童木刻版画的教学与辅导》专著公开出版发行,既是开发过程的小结,又成为课程实施的引领。
在版画课程里,了解版画艺术的发展及特色;欣赏著名版画家的代表作品;逐步熟练地掌握版画的工具材料、性能和表现技法;体验版画创作的乐趣……孩子们传承民族文化,拓宽艺术视野。师生都成为了版画艺术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二、发展的,才是充满活力的
(一)教师的发展更好带动学生的成长
十年来,老师们一直重视增强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确保版画教学高效开展。多幅版画作品参展获奖,刊登于《中国美术教育》杂志,论文案例执教课获省市级奖和发表15次。姜玲成长为长沙市校本课程骨干老师,作品获全国一等奖。
(二)课程建设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
与时俱进,我们修改课程标准,新编教师用书,探索版画与文化的传承、版画与情感的表达、加强版画与生活的联系,在湖南省2017年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一)四个层次,逐步推进,学习版画的丰富多样
课程实施中,为适应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我们由浅及深,由易而难,先从对印版画入手,接着学习纸版画,然后进行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学生能尝试多种版画媒材和表现技法,掌握多种造型方法,在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中,提升艺术实践能力。
(二)五个坚持,大力普及,落实课程的面向全体
一是三年级每周开设一堂版画课,抓好常规教学;二是每周两个时间段版画辅导,有兴趣的孩子自选参加提高班、精英班和社团;三是每月一个“版画周”,面向全体组织以版画教学为主的系列活动;四是每季度一次美育大课堂,进行版画欣赏、文化熏陶;五是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特色活动,张扬版画特性,浓厚艺术氛围。
这样,从点到面,普及到深化,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版画的艺术时空里,不断探索,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项目荣获长沙市课题成果一等奖、友谊教科研奖,第三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有品质的,才是更有价值的
艺术是表现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与手段。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和推陈出新的动力。所以,我们举办版画课程特色活动,会特别关注文化与生活,让艺术承载文化,让艺术走进生活。
(一)充满意趣的版画创作——让版画凸显艺术魅力
如“创意芙蓉”艺术展,积极探索运用各种媒材和形式,制作方体、卷帘、艺术瓶等立体造型,精彩亮相。
(二)富于人文的主题活动——给版画充实文化内涵
将多元文化融入儿童版画,让学生了解文化中的版画艺术和版画艺术中的文化。并将版画运用到校园文化中,师生在艺术的创造与愉悦中沉浸和享受。
如“墨香沁心 ˙书韵留痕”版画藏书票设计活动,倡导学生由爱书而藏书,由藏书而设计藏书票,以票会友。再如“书香笔墨﹒刻画时光”校园文化艺术角活动,先亲子阅读,再围绕一个核心文化原点、选取一个场景进行美术创作,涵养了人文精神。
(三)融入生活的作品应用——用版画装点生活
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收集版画的创作元素,另一方面强化版画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作用与转换,获得用艺术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如 “我爱我家” 创意DIY家居设计活动,用版画原板材料等,设计制作家居用品,提高了创意实践等能力。
这样,课堂内外相结合,版画与文化与生活相结合,版画校本课程发挥出更大育人功能,学生素养得到多方面增强。
五、开放的,才是广泛共赢的
【关键词】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策略
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时代的进步,现代化城市进程加快的同时更加注重数字化的城管建设发展,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传统的城市化管理模式难以适当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根本需要,而数字化城管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时展的必然。
一、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难以和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而基于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更是借助于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以及事情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分析和管理,并从根本上保障城市人流、信息流以及交通等的协调,并推进时代性先进的城市化建设,加强城市化的高效管理。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不仅仅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有着一定重要意义。
二、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虽然推进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同样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信息资源整合度差,共享度低
对于小城市而言,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对于信息资源的建设整合中,仅仅注重硬件设备的建设,往往将各个行业之间的信息连接加以忽略,同时各个系统间的信息资源以及业务的交换也难以实现共享,以至于信息建设仅仅流于形式,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产生,信息网络资源有着相对较低的利用效率。
2.缺乏高技术性信息人才
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中,对于人才同样也有着大量的需求,而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对于高技术性的信息人才有着一定的缺乏,人才的业务素质能力相对较低,数字化城市建设法制体系缺乏完善性,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着小城市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发展。
3.信息建设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中,同样也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建设,而数字化城市建设发展中,虽然有着相对成熟的地理信息,但是对于地理信息数字化的适应性和实际的变化有着一定的缺乏。我国政府在小城市网站建设中,有着普遍较低的电子政务水平。
总而言之,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同样也存在更多的问题,企业有着缓慢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存在不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同样也严重制约着小城市数字化城管的建设发展。
三、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的具体策略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范围相对较广,企业、个人以及政府均有参与,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不仅仅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基于小城市实际情况,通过对小城市的各项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技术,综合加强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就其实质性而言,做好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中,就要对信息化数字化专业人才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做好人才工程战略的实施工作,为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进程,积极的引进人才,对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专门人才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并将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进而推动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人才资源的相关准备工作。
2.做好已有资源的整合工作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就要加强对建设的重视度,全面调查小城市已有的资源,保证资源的共享,依据于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在数字化城管地理信息建库中,对数据和坐标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并为数字化城管数据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对数据采集范围合理的确定
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中,更要合理的确定数据采集的具体范围,合理的规划市区的面积,并对旧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确定时,就要适当的调整正在建设区域内一些公共设施的相关处理工作,一旦旧城改造完成,对其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并实现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的实时管理。
4.做好系统平台和中控大厅的合理建设
系统平台建设中,就要对集中建设和集群发展模式加以采用,并做好资金的节省工作和系统的维护工作,保证有着相对较强的数据通用性,对不同城市的个性化管理需求加以满足。在当前系统平台建设中,更要对模块化结构设计加以采用,对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加以保证,做好系统的升级工作。而中控大厅的建设中,就要对大屏幕加坐席的形式加以采用,采取高清投影仪对资金投入进行合理的控制,将初期建设费用着重降低。
总而言之,小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中,更要对系统建设加以避免,结合现代化数字化城管的具体要求,并做好小城市数字化城管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建设发展。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当前城市管理形式也在处于不断的转变中,而对于小城市的城管建设发展而言,更要基于数字化的基本发展方向,顺应时展的潮流,结合小城市城管建设的现状,加强城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的监督力度,做好数字化建设各个管理部门职能的有机整合工作,有效节约初期建设费用,进而推进现代化数字化城管建设发展,为小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鸿祥,王德峰.浅谈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5):132-134.
关键词:课程教研小组;实施方案;基本原则;考核评估
作者简介:马文忠(1968-),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王艳松(1965-),女,山东蓬莱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教授。(山东?青岛?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59-02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内部的院系调整,许多院校将原来的教研室大部分都升格为教学系。但是,教学系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后,教研室原来所发挥的教学研究等功能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弱化,课程教研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为了消解这一影响,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基层教研组织的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电气工程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组建了课程教研小组,并对在教学系中组建课程教研小组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组建课程教研小组的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教研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近年来一些学校教学系的集体教研活动弱化的问题,笔者在承担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过程中深有感受。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尽管他们的学历高,但教学经验欠缺,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深,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在从事相同专业课教学的同行中,将所讲授的课程进行研讨,以便与同行们互相讨论、切磋,得到同行们的指导和评价。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重新恢复原来教研室的作用,做好课程的教研工作,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在此形势下,电气工程系成立了基层教研组织建设督导组,并申请了学校教学改革立项。督导组经过不同层面的讨论和进行校内、校外的调研,认为在教学系中成立课程教研小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
组建课程教研小组的基本目的应当是:明确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规划,完善各课程的相关体系建设,优化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不断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1]具体来说,教学系的课程教研小组建设能够达到如下目的:
1.完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系来讲,组建课程教研小组就能够以电气工程系已有的师资力量为基础,确定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及发展规划,明确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挖掘各专业的特色课程,探索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完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2.优化师资力量配置
组建课程教研小组能够逐步明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系已有师资力量的长处和不足,并根据专业的培养特色与发展规划,完善已有教师的教学发展目标,建设各课程的教师梯队,优化电气工程系的师资力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3.使课程教学安排更为公正、公平
组建课程教研小组能够使电气工程系的课程教学安排更为公正、公平和公开。能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使各位教师在不同层次(如硕士、博士、副教授和教授等)、或不同课酬(如下达的教育发展中心的课程和本系的课程等)的教学安排方面有相对公平、公正的机会,以便使教师适应各种层次的教学活动。
4.完善教学档案建设
组建课程教研小组能够逐步完善电气工程系的教学档案建设。可以根据专业各课程的特点确定各课程教学档案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条例,使各位教师在建立完备教学档案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和方便实用的操作程序。
5.实现资源共享
组建课程教研小组能够使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成为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
二、课程教研小组建设实施方案
在对整个课程教研小组的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督导组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方案。
1.组建课程教研小组的基本原则
(1)不能是长期固定的教师群体和基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教研小组是一个由同一学期担任同一课程的所有教师组成的、非长期固定的教师群体和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小组完全依据课程界定并以课程命名,其成员往往随课程变动而变化。原则上应对每门课程成立课程教研小组,但对于某些选修率较小的选修课,就应当归并到相近的课程进行小组建设。教研组内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会议制度、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等,以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2)每门课程教研小组的组员配置要注意结构合理、角色互补。组建每门课程的教研小组时,应当根据课程教学的规模、条件,教师的教学特点、个性,以提高教研效能为宗旨,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性格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进行组员配备,实现教师的年龄、个性、能力上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队伍应该形成老、中、青梯队,并兼顾教师职称、科研繁忙程度进行组建。要使课程教研小组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保证分工协作、人尽其才,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实现师资力量的最佳配置,最大化地发挥每一位组员的潜质,形成教研的凝聚力。
(3)应对每位教师参加课程教研小组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每位教师应至少参加1个课程教研小组,也可以同时参加多个课程教研小组,但最好不要超过4个。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162-02
作者简介:杨素妨(1979—),女,河南临颍人,百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测量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性,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有一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师范类、财经类院校转型而来的新升本科院校,缺乏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因此该类院校如何科学合理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横跨工程与管理两大学科。工程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既要求从业人员懂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又要求其熟悉工程专业技术知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室主要包含两大类实验室:一是工程技术平台实验室主要包括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二是管理类平台实验室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工程招投标软件。
2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1)工程技术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工程管理是基于工程技术之上的管理,因此工程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的根。工程技术平台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这里面的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均包含了大量的实验。目前国内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校已经普遍具备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等,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对于从师范类、财经类院校转型而来的新升本科院校,缺乏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历史,下面以测量实验室为例,说明实验室如何合理规划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是非测绘类专业,主要了解地形图的测绘方法,正确使用地形图,重点掌握工程放样和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即可,所以测量实验室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出的实验有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全站仪放样、GPS认识等实习项目。根据这些项目需要购买的设备主要有自动安水准仪、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RTK(GPS),对于新升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建议选用国产品牌,RTK建议选用可接收北斗系统频率的设备。一般测量实验3~4个人一组,以一个标准班级50人为例,每种设备可购买13~17台左右可以满足一个标准班级的测量实验需求。建设一个普通测量实验室基本实验设备投入约180万元左右,再加上仪器柜等设备需10万左右,实验室建筑面积需要80平方左右。至于测量机器人等设备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适当购买,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另外力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有电子万能试验机、电子扭转试验机、多功能组合实验台、电阻应变仪等,建筑材料实验的基本设备有水泥测试设备、混凝土实验设备、砂石料实验设备、沥青实验其他设备等。对于经费短缺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需要建设投资高达上亿元的结构试验大厅。
(2)管理类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管理类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系统;另一部分是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是台式电脑包含服务器、教师用机、学生用机。电脑采用工作站,比平时办公用的电脑配置略高,除服务器外,每台工作站单价为8000元左右,可以满足运行CAD等绘图软件。软件系统主要包含操作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和工程招投标软件、AutoCAD绘图软件等。其中工程造价软件有广联达、鲁班、清华斯维尔、PKPM等。该实验室学生用机60台,比一个标准班50人多出10台,建筑面积需要120m2左右。通过以上建设方案可以看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购买仪器设备时首先应保证本科生需要的基础实验设备充足,其次才考虑昂贵的科研实验设备,最后选择比进口设备便宜并且质量有保证的国产品牌。
3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能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望能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静,袁永博.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2):30-32.
[3]郭志涛.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体系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6(3):76-78.
一、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意义
(一)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数量已达150多座,主要分布于北京和上海,其次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苏等地。高校博物馆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考古、历史、民族、艺术、地质、生物、医药、交通、纺织、服装等类别。它是我国博物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博物馆分类,一般根据展品性质而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技类、综合类等四种类型。
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对高校博物馆支持力度日趋增大,且很多高校对大学博物馆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和提升,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正进入一个发展较为快速的时期,面临新机遇,渴求新思路。硬件设施及服务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经扩建的标本室、陈列室及陈列馆已成为初具规模、功能齐全的博物馆;更有的已成为规模宏伟、管理科学的现代化高校博物馆。
2012年5月30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联盟、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等代表发言,他们均认为:高校博物馆在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高校博物馆是文化的“富矿”,育人是博物馆的责任。目前,高校博物馆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挖掘,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今后高校博物馆将发挥整体合力优势,在扩大规模、提升内涵、扩大影响、加强文化交流、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夯实文化育人之基、铺就文化育人之路。
(二)高校博物馆建设的积极意义
1.提升社会文化层次,促进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其功能之一就是进行文化传承,而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进行文化教育及传承。比如社会历史类高校博物馆能够丰富高校学生的社会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学校、国家的感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可以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高校社会文化层次的提高,能够引领这个社会的文化方向,促进社会的文化传承,提升文化层次。
2.利于开展学术交流,丰富校园文化
高校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它辖于高校,展示藏品的同时,又具有教育教学的作用。
高校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设施,它的展品往往蕴含着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它的建立,可以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文化交流的平台,为青年学生的文化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比如历史悠久的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品4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历史文物,民族、民俗、书画等精品;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等,其藏品、科研和展览独具特色。
除此之外,高校博物馆还可利用其身在高校的特殊性,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不仅可以吸引其他高校学生前来进行参观交流,更可以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学者、专家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提升本校知名度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
3.有利于科研教学
高校博物馆是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迎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拥有博物馆的实物资料和高校的优秀科研人才两大优势,这两者若能有效结合,将极大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高校是科技力量、科研成果聚集的地方,作为高校的博物馆,从机构到基本工作都应辅助于科研。在我国,各种历史、地址、人类学的及综合类型的高校博物馆,都有丰富的藏品和资料,可供广大师生进行科学研究,因此,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高校的科研教学。
二、高校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重视度不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博物馆在资金、人员等方面普遍面临一定困难,这与管理部门对高校博物馆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相关。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形下,大部分高校狠抓教学的同学,又在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实验室的建设、设备的更新、科研经费的投入等方面,都投入大量资金,而对于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还是重视的不够,认为博物馆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大部分高校博物馆仍然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利用率不足,相对封闭
我国的高校博物馆大多是封闭型展出,主要对象是本校的师生和校内关系单位的来访者,利用率极低。
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大多是为配合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由于人力、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很少对外开放,甚至连本校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参观过本校的博物馆;加上相当一部分高校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专业性过强,高校博物馆之间也缺乏必要的相互交流。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博物馆较为封闭,鲜有人知,对于高校和社会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三)管理和服务较欠缺
目前,很多高校都努力尝试更好发展博物馆,但是因为没有稳定成熟的高校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作为保障,以致博物馆开放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志愿者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的服务意识仅仅局限于本校内部,且相当一部分服务人员工作状态欠佳,本身对高校博物馆的认识也有偏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博物馆的整体质量。
三、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认识
高校博物馆如今在大学教育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很多学科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平台,也是大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相关部门交流的平台,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因此,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导学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把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提高到学校发展规划的层面。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有水平很高的博物馆,有的大学甚至有多座,并且馆藏资源丰富、科研水平高。只有提高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才能保证高校博物馆的长期健康发展。
此外,高校博物馆区别于社会公共博物馆,其主要功能是辅助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但就其富有特色的馆藏资源和专业学术人才优势而言,如果仅仅服务于本校教学,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只有面向社会开放,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硬件建设
1.增加资金投入
高校博物馆隶属于所在的高等院校,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学校的事业拨款,并没有政府的经费支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资金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博物馆的设施陈旧,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开展活动,影响高校博物馆的发展。
因此,高校领导层应重视高校博物馆的资金投入,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改善高校博物馆基础条件,努力提高博物馆建设水平以及藏品的展陈水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校内外的师生、学者、专家前来博物馆参观、交流,从而充分提高博物馆的利用率。
2.拓宽藏品征集渠道
藏品是高校博物馆的主要内容,其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因此,拓宽藏品的来源渠道,不但可以节约资金,还可以提高高校知名度,丰富藏品种类。
高校应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资源,不断的拓宽本校博物馆藏品的征集渠道,如鼓励校友捐赠,吸引社会各行各业有兴趣者进行藏品筹集;扩大宣传,申请国家拨款等等,进一步丰富本校博物馆的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
3.加强现代科技的应用
现今各地博物馆,无论在博物馆管理方面,还是在藏品的陈列方面,都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多,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也应重视现代科技的应用,将更多的新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之中,利于博物馆更好的管理,提高本校博物馆整体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拉近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传播效果因此也得到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三)软件建设
1.提高理论研究
博物馆要建设并稳定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水平。高校博物馆的学术水平不仅是衡量博物馆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衡量本校的一个标准,因此,加强博物馆学的研究,提高学术科研水平就尤为重要。只有提高理论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高校博物馆的办学层次和建设水平。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首先是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的选择。以馆长为例,馆长是一个博物馆的领导核心,馆长的任用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博物馆都是由校内领导兼职,而在国外,大多高校博物馆馆长都是这一领域的教授、学者或专业人员。
其次是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志愿者是博物馆的主力军,良好的志愿军队伍,对于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高校博物馆虽然拥有良好的人才资源,但志愿者的选拔不应仅仅局限于本校师生,而是应该扩大到对博物馆有兴趣的社会人群当中,同时还可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
关键词 ERP 实验课程建设
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目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了ERP理论课程并开始筹建各自的ERP实验中心。现笔者结合辅导ERP实验课程的亲身体验,从开设ERP实验课程的必要性、完成ERP实验课程中的困难、指导ERP实验课程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设ERP实验课程具体方案等方面介绍个人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1 开设ERP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1.1 ERP迫切需要在高校开设ERP实验课程
有统计显示:在发达国家,ERP实施后库存资金占用下降30%~50%,交货延期减少80%,设备利用率提高12%,生产成本降低12%。但在国内,ERP的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成功率非常低。学界和业界存在一个共同的观点:ERP在中国水土不服。主要原因:企业对ERP的认识不够充分、国内企业需要管理创新和业务重组、本土化的ERP产品有待完善、企业短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等。ERP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而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高校开设ERP实验课程是ERP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开设ERP实验课是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新思路之一
科学家预测,中小企业是世界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ERP在中小企业中的实施是ERP发展的重要机遇之一,高等院校的培养计划也应把握这个机会。目前,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通过ERP实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模拟实际企业业务流程,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1.3 ERP实验可作为专业的总结性课程,加深专业学习
ERP实验是一种综合性课程,要求必须有管理科学、计算机操作、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实务、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运筹学、财务管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课程的基础。因此,可以把ERP实验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总结性课程。
2 开设ERP实验课的困难
2.1学生
2.1.1 完成ERP实验的最大困难是不熟悉企业具体业务流程
ERP是一种管理软件,它的数据流反映企业的业务流程,各个子模块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由于学生不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在实验过程中就会经常遇到流程不能通过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实验效果和学生实验兴趣。所以在辅导学生ERP实验时一定要解释清楚企业流程的上下逻辑关系。
2.1.2 ERP试验的思维障碍是多数学生习惯于验证性的实验
现在很多学生作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理论,培养实验技能”;但是ERP实验并不是验证性实验,而是一种应用性的实验,目的是“利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ERP实验应属于“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常识和理论知识解决不同侧重点、不同复杂度的问题,例如:熟悉销售子模块的同学可以扮演销售员的角色,学过《会计学》的同学可以完成财务会计任务。ERP软件一般都比较庞大,涉及的面很大,学生在实验角色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主动性,而且多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配合完成同一个ERP实验,这样既发挥了不同学生的专业优势,又可模拟ERP的多个子模块。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包括部分老师,很容易用验证性实验的思维套路对待ERP的应用性实验,这是应该避免的。
2.2教师
在学生ERP实验中,教师扮演ERP软件、ERP原理、企业业务流程、学生之间的桥梁角色,因此教师必须融会贯通上述操作、知识、业务和背景。但是很多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工作经验,要讲好ERP系统,实属困难。加之他们工作量大,进修机会少,又缺少必要的具体ERP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2.3教材
虽然有关ERP的专著很多,但是适合教学的,尤其是能直接作为实验指导书使用的书几乎没有。此外,很多课程的教材中都有ERP的介绍,但是都过于简单。在ERP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熟悉某一个具体的ERP软件,并把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ERP软件上,应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两次跨越。上述两次跨越都需要学习者的积极“创新”。我们在指导学生实验中发现专著教材上讲述的ERP知识与具体所使用的软件有着很多的差别,如在名词术语、细节流程、计算方法等方面。
2.4软件
由于发达国家的政策、企业管理模式、业务处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国内存在差别,国内中小企业都倾向于选用国产的ERP软件。近年来,国产的ERP软件举不胜数,但是针对教学的ERP软件几乎没有。因此寻找合适的ERP软件非常困难。选择适合的ERP软件后,根据培养计划,必需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成教学版后才能在实验室中使用。
3ERP实验中应注意的方面
3.1 ERP基本概念的掌握
我们在指导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ERP的原理、MRP(材料需求规划)、MRPII(制造资源规划系统)、BOM(材料表)、库存管理、材料主文件、负荷、JIT(及时供补)、虚拟件等重要概念理解不充分,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无从入手、思路不清晰、操作混乱等现象。对此类问题在辅导学生实验时要注意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讲解。
3.2企业ERP培训方案不易直接用于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ERP实验的一大困难是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每一个ERP公司都有自己的培训师、实施人员及培训方案。由于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加之这些培训人员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多,企业培训方案在高校学生实验指导中很难使用。
3.3 ERP实验应属于“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
笔者认为,ERP在国内行不通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并不认为实施ERP是一种创新和二次开发。ERP实验不是传统、经典的实验,而是体现现代管理理念的实验;不是验证性的实验,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应用性实验;不是内容单一的实验,而是综合性强的实验。因此ERP实验必须是“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关键。
3.4注意现实世界和虚拟实验环境的区别
学生在实验室中通过某一具体ERP软件模拟企业运作过程,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虚拟环境下可能出现一些现实世界中极少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时间先后顺序上。例如完工时间比开工时间早、库存缺货状态下开工导致软件出错等。
3.5培养计划的调整
ERP实验工作是个不断积累经验和完善的过程。为了顺利进行ERP实验,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ERP理念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特色和培养目的,我们必须适当调整传统培养计划或修正个别课程的教学大纲。例如:在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ERP的内容或单独开设ERP原理课程。
4 ERP实验实施方案
4.1软硬件基础及实验准备阶段
4.1.1软件的购买、二次开发、试运行
目前各种ERP软件不少,但是专用于国产教学版的ERP软件几乎没有。针对中小企业开发的ERP软件很难在实验室中直接使用。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ERP软件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产的ERP软件中企业版用友、金碟、金盛都不错,但要当作实验软件来使用还得作一定的调整,比如增加学生管理、成绩管理等模块。图1为ERP实验实施方案流程图。
4.1.2基础数据的准备
ERP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的数据,有人说ERP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用意正在于此。要顺利进行ERP实验,让学生能够模拟操作企业各种业务,在ERP实验之前必须配置基础数据,如调整库存、人员权限配置等。
4.1.3师资培训
在教师培训方面,可以外派人员去学习,也可以请有关ERP咨询机构、软件公司的ERP培训人员或实施顾问来授课。笔者认为,较好的方法是请进来,而且是请ERP领域的咨询机构。因为通过咨询中间机构,可以了解更多的ERP行业动态:ERP的软件开发、实施力量、售后服务的保证等。另外,通过请进来培训,可以让更多的老师接触ERP最新知识;同时可以在自己的实验环境中安装、调试和试运行ERP软件。
4.2实验进行阶段
4.2.1 ERP实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ERP实验中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讲解ERP软件的方方面面。ERP实验过程是一个“创新”与“二次开发”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演示并讲解ERP软件的三大关键模块(包括分销、制造、财务),之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配合(15人一组,每人扮演若干个角色,每组都有自己的独立数据库)模拟实验一个中小企业的方案。
4.2.2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
学生实验中使用企业版ERP系统,难免出现异常情况。例如:网络中断、数据库并发与恢复、订单作废或被别人生效等,导致整个实验或部分同学的实验很难进行下去。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应付各种各样异常事件的出现,解除学生实验中的瓶颈和障碍,保证整个实验的顺利进行。
4.3考核总结阶段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成长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使得聚集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建制镇数量为19683个,建制镇数量占全部乡镇数量比重为59.2%。由此可见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上,发达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引以为戒的失败教训,可以说为我们建设小城镇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开辟了一条捷径。
突出规划的指导地位
在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方面,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农民、商人、教师等直接利益相关群体积极建言献策。在美国,公众可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并设有许多官对民和民对官性质的机构,以保障民众能充分参与城市规划,如“小区规划办公室” 不仅向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也为市民提供规划技术服务;“小区规划理事会”属于民间组织,但是市政府在做有关发展项目决策时必须向其咨询。
同时,必须立法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澳大利亚的城镇规划一旦在议会上表决通过,就形成地方法律,由议会监督实施,如果实施过程中需要调整,任何人无权擅自决定,需经由议会讨论通过后方能修改。
再一点,规划的制定具有前瞻性。如美国小城镇的市区规划不仅强调功能个性、布局合理,而且注重规划的长期性。从长远考虑投资较大、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建设,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垃圾处理等,规划制定时即为今后的改扩建留出余地,避免重复建设。
最后一点,注意保护环境。德国在小城镇建设时,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立法将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制约小城镇建设所有环节,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对产业选择严格把关,让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产业在小城镇无立足之地。
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首先,加强自然、人文环境建设。德国的城镇建设最具代表性,德国政府在建设用地上控制非常严格,城市建设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修建楼台亭榭上,而是进行大范围植树、大面积栽花种草,以绿取胜。为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凸显小城镇文化品位,德国政府拨专款用于维修和保护建成200年以上的建筑,使每座城市都显得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和谐之中彰显出个性。
其次,完善公共服务。美国为增强小城镇吸引力,在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配套上下功夫,在小城镇建设学校、医院、银行、商场、宾馆等设施,还建设有图书馆、各类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休闲活动设施,创造了一个比大城市更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次,构建环境卫生治理体系。发达国家的环卫管理通常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规划、法律、经济、技术等各种方法构建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控制体系。
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