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1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 实施工作 执行情况 困难和问题 工作建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于2008年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的设立和实施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提供了持续稳定支持,对推动重点实验室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开展创新性的自主研究和自由探索、吸引优秀年轻人才和对外开放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实验室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提升。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专项经费的实施情况、执行进度和具体效果,帮助管理决策部门和相关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笔者面向有关高校对专项经费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分析情况总结如下:

1 专项经费执行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对象涉及47所高校、1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合建),调研内容主要包括:2008-2010年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

根据调研结果,截至2011年上半年,各高校专项经费执行情况较好,平均执行率为81.17%,其中专项资金执行率为100%的重点实验室有7个,执行率在90%以上的实验室有43个,执行率在70%以上的实验室有100个。

2 专项经费实施基本情况

相关高校自获得专项经费支持以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高度重视专项经费的使用、组织与实施,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并全力推进专项经费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

2.1 注重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所调研高校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基本保证了专款专用。有些学校为加强管理,专门成立了校级领导小组,明确了专门管理部门,并形成了相应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据统计,40%的高校成立了校级专门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专项资金实施的重大问题,组长多由校级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人事、财务、资产、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担任。70%以上的学校将科技处作为牵头部门,全面负责重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2.2 明确经费使用,规范管理监督。为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各相关高校根据科技部要求和财政部下拨的年度专项经费指标,将专项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按用途分类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制订重点实验室日常管理和运行的经费支出计划,同时,优化经费管理模式,加强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和考核监督,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在实践中,各高校形成了符合各自特点、灵活多样的具体做法,例如,北京大学专项经费的重大支出必须经过教授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经费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专家咨询组监督与评估专项经费使用情况,促进提升了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2.3 合理设置项目类别,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相关高校根据各类专项经费的建设内容及目标进行项目设置和资金分配,并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和经费实施办法,以发挥专项资金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设备购置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例如,北京科技大学通过设置自主研究项目支持有潜力科研人员开展持续深入的基础性和交叉新兴学科研究,并以此为种子基金推动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和承担;北京理工大学定期通过信函和网站向国内外开放课题指南,积极鼓励相关研究领域人员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南京农业大学将专项经费的60%用于设立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系统性研究的固定化支持自主研究课题上,促进了人才团队的培育和成果的持续、稳定产出。

2.4 强化使用效率,注重绩效评估。专项资金使用“零余额”的账户管理方式,这给高校经费管理带来难度和挑战的同时,也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科研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所调研高校高度重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在充分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经费使用额度和经费支出预算,明确各项经费使用的责任、验收和审计主体,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提高经费执行效率,确保专项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同时,为加快执行进度,重点实验室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经费的使用。例如大连理工大学财务处与实验室按月整理经费使用状况并形成明细表,定期通报给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与实验室经费使用责任人,以方便随时掌握经费的执行进度和状况。东南大学定期通报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对使用进度较慢的责任人分阶段及时提醒并实行负责人约谈制,确保专项经费的合理使用。复旦大学定期对于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于专项经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北京理工大学与课题负责人签订承诺书,办公室人员按月督促和提醒加快经费的使用和验收报账。

3 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中,多数高校严格依照科技部制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完成科学研究任务、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为目的,按照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资源的效益发挥、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原则实施,基本做到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但是,由于专项经费的实施时间较短,在具体实施思路和方式上缺乏一定的借鉴经验,导致在专项资金实施工作上存在的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3.1 专项资金的拨付时间与实际使用存在矛盾。由于专项资金采用“零余额”管理模式,经费使用时效性强,而不同类型项目或课题需根据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相应支出,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项目或课题经费的支出进度可能与经费计划支出不一致,容易导致突击盲目花钱的现象。

3.2 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管理不够合理。目前,部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必须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进行招投标,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对于分期付款的仪器设备,依照合同约定未支付尾款的,无法进行设备报账,影响经费执行进度。

3.3 开放性课题经费使用方式有待改进。实验室设置的开放课题由非实验室人员承担,课题负责人有不少非本校或者外省市科研人员,而按照现行规定课题经费不能外拨至承担人所在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开放课题经费使用和报销存在困难,影响了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

3.4 部分学科更新设备需要不能够及时满足。部分学科(如生命、信息等)发展速度较快,对实验设备更新的需要较为强烈,但是,现有相关管理办法只允许每年提交一次设备购置或更新申请,限制了上述学科的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专项经费的实施主体分为两个层次,财政部、教育部作为宏观管理主体承担制定政策、分类指导和进行绩效评价的职责,各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校作为具体实施和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微观管理、自我评价和基层创新的职责。如何进一步提高两个主体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和实施水平,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进一步做好专项经费实施工作的重要课题。针对两个主体承担职责和具体分工的不同,笔者分别提出如下建议:

4.1 针对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

4.1.1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和拨款方式。由于专项经费按照“零余额”方式管理,在每年的年底经费要使用完毕,而距离下一年度拨款还有一段时间,因此给实验室的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建议部分经费可跨年度使用,适当延长其中少部分经费的使用期限,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同时,为适应快速发展学科(如生命、信息)实验设备更新的需要,建议在一个评估周期内做两次设备购置的申报工作。

4.1.2 进一步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边界和范围。目前,依托单位和多数实验室均参照国家基础类纵向科研项目的支出比例来使用,造成经费实际使用与目标实现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既能突出专项资金的导向性,同时明确经费使用的若干边界和范围,以利于实验室健康持续的发展,提高专项资金效益。

4.1.3 改进专项资金外拨机制,促进学术资源共享。根据科技部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所有开放课题经费不能下拨到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这大大增加了课题负责人用于经费核算的时间和物力成本,建议将用于开放课题的经费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分批划拨到开放基金承担者所在单位,降低经费使用和核算的难度和成本,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开放共享率。

4.1.4 增加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和引进水平。为引导并保障科研人员安心基础研究工作,吸引年轻科技人员投身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建议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比例或设立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基金,鼓励部分科研人员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进行自主性探索,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学者在实验室从事开放课题研究,为实验室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针对相关高校的建议

4.2.1 完善专项资金的体系化建设。目前,国家对学校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主要由“985”工程、“211”工程、“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等国拨资金组成,是提升高校学科创新水平、科研综合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学校整体条件的经济来源。上述专项资金建设内容互为条件和基础,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建设体系,不能割裂单独发展。各相关高校应根据各专项的建设内容和目标,从学校战略发展全局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统筹配置,不断完善现有经费管理体制,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办学能力和效益上水平。

4.2.2 加强以科研基地为核心的科研创新能力一体化建设。专项经费的设立归根结底是用于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相关高校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是学校自主创新体系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汇聚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的重要载体,如何真正发挥其作用,形成领军人才――科研团队――重大项目――创新基地一体化建设格局,对于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综合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稳定支持外,应为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优化学校学科总体布局进行战略谋划,重点考虑充分利用专项经费,资助有潜力、并与“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研究方向,加大扶持力度,筑就高校新的科技高峰。

4.2.3 加大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人才是科学研究的关键,专项经费设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用于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各学校应制定灵活有效的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机制,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侧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资助,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估体系,在实验室范围内设立更多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科研项目,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有能力在科学道路上健康发展。

4.2.4 加大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培育力度。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学科和科研特点,对部门专项经费的使用进行调整和完善,更要凸显重点学科布局和发展,重点支持前瞻性创新性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加大问题导向类项目的培育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科研发展相对接,培育一批原创性科学研究项目和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光明日报,2006-

02-10.

[2]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 531号,2008-12-26.

第2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论文摘要 :新疆大学在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和实践。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实现了实验室建设跨越式发展。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如何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科学化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大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国内外有关大学积极沟通,广泛调研,以国家“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扎根实际,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信息化手段,依托校园网,对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信息化、现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 充分利用国家“九五”“211工程”专项资金,打好基础

1996年,新疆大学“九五”“211工程”立项,全校有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 46个 ,“211工程”所属重点实验室 12个,公共教学有计算中心、电教中心、理化测试中心等公共实验室 6个,公共实验室建设基础落后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条件较差,大部分设备为七、八十年代产品,不管数量还是质量均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科研需求,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仅 2000余万元。为保证学校“九五”“211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经专家论证,使用“211工程”专项资金 4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

重点建设了网络中心 、计算中心 、电教中心、理化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对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中文系等下属基础实验室也有所加强。通过建设,完成基础实验室新增设备近 1000台件套,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规模到 2000年底达 5000余万元,是建设前的2.13倍,全面提高了学校公共重点实验室基础装备水平,基本保障了全校基础课教学实验的需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 了良好的运行环境。1996年至 2001年,重点购置 了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扫描电镜、电子能谱仪、全谱直读 ICP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质谱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毛细管电泳仪、DNA测序仪 、定量 PCR仪、凝胶成像 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近 4o台件套 ,价值 1700余万元,其 中 80%以上按学校规定 由校理化测试 中心统一管理 ,专管共用。

1998年起,我校尝试推行分析测试基金制度,至2000年底,共完成 校 内科研测 试项 目 6210项,校外274项 。虽然投入金额不高,但效果较明显,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积极性,对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

经过“211工程”一期建设,新疆 大学实验室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经过补充和更新,为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构筑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2 在国家“十五”“211工程”支持下。依托地方政府上水平

“十五”期问,新疆大学得到“211工程”专项资金的继续支持,另外,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新疆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4亿元的由政府还本付息的贷款,其中8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 。

2004年 3月 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在新疆驻京办事处签署了共建新疆大学协议。从 2004年起,新疆大学获得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年均 1000万元建设资金的投入。

2000年,原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成立新疆大学。在院系整合的基础上,为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减少重复建设和条块分割,强化资源共享,我校对 100多个实验室进行了整合。经过整合,有公共教学中心 4个,教学实验室54个,并建设了校内实习基地 6个 ,校外实习基地 82个,建成省 (部)级重点实验室 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5个 ,涌现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实现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

为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资产管理处依托校园网,搭建了基于WEB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www.gzc.xju.edu.cn)。该系统采用先进、易用的 B/S架构 ,不仅将全校所拥有的仪器设备名称、型号 、单价、厂商、购置 日期、管理单位、使用人等信息公布到互联网上,还实现了跨 3个校区仪器设备信息 网络录入、审核 、查询等。理化测试中心也专门建立了相应网页,将所管理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各项信息公布到网上,并附设备照片、设备管理人员联系方式等,校内教职工、其他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有关人员 ,可 以通过电话预约或网络预约方式测试样品,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为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和设备的管理 ,学校于 2005年重新修订了实验室管理制度 ,出台了新疆大学实验室管理制度汇编,内容包括“新疆大学实验室工作条例”、“新疆大学 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新疆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关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对校内外有偿服务的管理办法”、“新疆大学分析测试基金发放的有关规定”等。

通过重点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截止2005年底 ,学校单价 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4亿元,生均占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到教育部优秀标准;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实现了校内资源开放和共享;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建立了校、院(系)两个层次的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并逐步建立重点学科 的信息、环境、名师名课等共享资源体系,形成了学校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为自治区的社会繁荣、各民族共 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以“211工程”三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正式立项实施。2006--2007年,在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以及 自治区专项资金到位前,新疆大学自筹资金1000余万元,对“211工程”三期建设的 6个重点学科所属实验室进行了重点建设,主要购置了学科发展急需的小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套设备等,为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新疆大学完成 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2007--2010年规 划。从2007年起 ,累计已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1950万元。

2007年底,“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计划”(2007--2010年)正式启 动,在自治 区重 点建设 的 16个紧缺专业 中,新疆大学就有 8个 ,获得自治区专项建设资金 2800万元,其中大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 。2008年,国家财政部、发改委 以及 自治 区专项资金都陆续到位 ,为充分发挥“211工程”三期建设 资金的使用效益,规范相关仪器设备 的购置、维修等 ,在学校原有的“新疆大学仪器设备购置管理办法”和“新疆大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基础上,国有资产与后勤管理处起草了“新疆大学 ‘211工程’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暂行)”、”新疆大学 ‘211工程’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暂行)”,为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的采购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提高大型设备的管理水平 ,我校参与了高等学 校仪器设 备和优质 资源共享 系统 (China E—quipment and Education Resource System——简称为CERS)项目进行 的 CERS“十一五”调查及预申请,其中新疆大学 申请入围大型设备 7台套 。如 申请 成功 ,将极大地提高本校大型设备的利用率,增强对新疆地区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与周边地区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争取到一定的项 目建设经费及设备维持费。

“十一五”建设过程 中,我校将重点放在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上 ,与其他高校也进行了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实验室资源整合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 。2008年 ,我校获批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 3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实现 了历史性 突破。截止 2008年底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突破 2.5亿元,是 1996年的 12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4 结束语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新疆 大学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与许多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在 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和实践,扎扎实实抓建设 ,促管理。当前我校要以“211工程”三期建设以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 ,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使我校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一个 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秦骁强,刘静,程远征.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质量保证 [J].科技创新导报 ,2008(29):201.

[2]王国强,赵月琴,朱永飞.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55—159.

[3]徐洪民.加强条件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开放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54-156.

[4]章奕晖.加强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的监督与管[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3):93—95。

[5]夏春阳,袁欲彬,王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新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05(3):18-19.

第3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化工专业 教学 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haring Resources and Building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New

System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 Chemical Specialties

LIU Yu, HOU Zhaohui, ZHU Zhengbi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hu College implement resource sharing, building model, the use of high quality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 of parent university, and built an experimental skills train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y train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capacity of the three platforms to support innovative specialty chemi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laid a good foundation, but als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types of professional and Nanhu college in the "turn set" of other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hem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new system

虽然教育部2009年2月的编报《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已对独立学院的“独立”办学已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要求,①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很多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仍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前景堪忧。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滞后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成了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实践教学缺乏体现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要求;实践教学缺乏强有力的各类支撑平台,学生看得多,动得少,导致实践教学走过场;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有限,仪器设备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动手的兴趣;教学人员配备更多的是由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教学。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高投入,需要理工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师资队伍,这对努力向“独立”靠近、但基础薄弱的独立学院仍存在诸多困难。

1 实施资源共享,是独立学院建设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可行选择

教育部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可以有偿使用母体举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这为缓解独立学院的资源投入压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解决途径。②独立学院某些专业招生规模小,母体高校有相同学科门类的专业设置时,可以考虑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融合各自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出适合于双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和方案,共同建设,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南湖学院由湖南理工学院于2003年发起创立,设有建筑与化学工程系等8个教学系和37个本科专业;拥有500多亩完全独立的校园,基本教学设施完善。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南湖学院具备了“五独立”的基本条件。

南湖学院建筑与化学工程系仅有制药工程一个化工类专业,年招生规模约50人。为一个小规模招生的专业建设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科技训练在内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显然投入产出比严重偏低,且造成资源浪费。

南湖学院的母体高校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升本科院校,该校有制药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负责这些专业教学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同层面院校中科研教学实力相对领先的师资队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的教学平台: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高校优秀实习基地、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示范点、省重点建设专业、省重点建设学科等;拥有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市重点实验室及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在内的一批科研平台。

母体高校湖南理工学院在建设这些教学、科研平台之初就兼顾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与独立学院资源共享共建,邀请独立学院参与这些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利用教学、科研平台组建化工类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2 南湖学院资源共享模式的化工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图1 “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经过多年共建,结合岳阳地区化工产业的优势,建成的化工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三个平台组成,各个平台由若干具有特色的各级各类教学与科研平台支撑。其中,实验技能训练平台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构成;工程能力训练平台由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成;学科科研课题组、组建的各级科研实验室可成为天然的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平台。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为南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需的基本实验能力形成、工程能力拓展、实践能力提高三个阶段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通过课堂、实验室、社会(企业)三点一线完成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学院与母体举办高校共享机制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如母体高校化学化工学院2010年的实践教学人时数为155640,其中南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占比为18.2%。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建立起了学生重视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熟练、知识集成运用、重视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显著提高。独立学院制药工程教研室因实践教学体系和共享机制建设成果,被评为2010年湖南省高校优秀教研室。

资源共享背景下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式,将为南湖学院其他类专业和正处于“转设”期的其他独立学院提供有益的参考。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0508

注释

第4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唐宁宁(1983-),女,吉林四平人,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工程师;苏晓敏(1977-),女,甘肃庆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10-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自身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实验室建设的程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水平。[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点实验室不仅具有科研功能,还具有对外开放、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科研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教师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2]高校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实验室在开放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及仍需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几个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一、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方法经验

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我室”)于2006年12月验收合格开始运行。实验室面向我国节能减排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大型火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安全、高效和清洁热功转换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集动力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于一体,探索复杂能源动力系统多尺度输运机理、多因素耦合特性及能耗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全方位状态监控与运行优化理论方法,为我国电力能源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大厅、分析检测室、状态监控中心、学术报告厅及研究人员工作室等组成。主要仪器设备有扫描电镜+能谱+EBSD、X射线衍射仪、色谱质谱联动仪、激光粒子图像仪(PIV)、高速采集系统、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综合热分析仪、红外热像仪等。

1.健全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从建立之初就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安全防火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考核考勤制度、仪器管理制度及细则、仪器借用流程、网络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学生须知、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安全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要实行落实到个人,实验室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场所和仪器设备的安全负责,该措施有利于加强每个人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这些制度可依,实验室才能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2.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是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转制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立的,是对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放、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园区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3]开放实验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园区企业,列入该工程的实验室将为园区企业提供分析与检测的技术服务,也将与园区企业共同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以及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开放实验室还将为园区企业创造知识产权、创制先进标准提供服务,参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此外,开放实验室还将与园区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研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并帮助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难题。[4]

实验室于2009年申请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2010年正式挂牌运行。在正式对外开放运行的三年来,作为研发类实验室,我室对外提供的研发服务逐年增多,累计对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服务活动150余次,其中包括中关村园区企业、十百千企业、瞪羚企业等,合同总金额达7000余万元。实验室将一项核心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给北京某一企业,使该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达40%以上,且我室在短期内帮助该企业设计、开发和建设了一套实验平台,并通过了专家的验证,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该平全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为企业的技术开发节约了成本,为企业的技术保障和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后,我室参加了许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举办的各种展览、成果对接会、对优秀实验室的开放参观等活动,学到了很多其他优秀的开放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开放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与方法。同时,开放实验室也根据我室的研究特色积极帮助寻找相关领域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的合作。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实验室与中关村园区企业的合作给予大力支持,不仅政策宽松,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这项政策使企业更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开放实验室合作,从而使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程度更大、更深、更广,对实验室来说也是一个进步和提高的机会。

3.设立开放课题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用于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完成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促进本科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现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我室设立了“能动之光”研究计划,作为学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条件。本计划支持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优秀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研究,鼓励通过学科交叉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动之光”研究计划以研究项目的形式对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经费资助,每年一次。此项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纷纷组成研究小组一起参与项目申请。项目的结题报告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展现,包括论文、专利、装置等,且需经过实验室组织的专家严格评审。

4.实验室建设了对外开放的网站

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让实验室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和沟通的窗口,让工作效率更高,成果展示的更全面。实验室建设了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实验室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实验室新闻、对外交流情况、学术报告的通知及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申请的通知,也可以通过网站对实验室开放的仪器设备进行详细了解。

二、实验室建设中的不足

1.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激励机制,加强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与奖酬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实验人员潜能的进一步开发。[5]实验室虽然具备比较完善的运行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人员激励制度方面还比较欠缺,没有建立一套全面的考核实验技术人员的政策与激励政策,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实验员要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升级等工作,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室其他事务性工作,其工作零散,工作量不好统计,但确实又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工作还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和充分肯定,这样才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实验室管理者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因为实验员是设备的直接使用人和管理者,只有实验员的业务能力更高,仪器设备才能更充分的被利用,才能对实验仪器进行二次开发,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开放实验室才得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2.完善信息化网络技术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沟通的工具,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网络管理软件,才能方便的记录工作。实验室虽然已有网站,但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略显不足。目前网站上只有仪器设备的介绍,而预约仪器设备和使用仪器设备记录却需要手工操作,这样极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使用记录不准确,给将来统计和分析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与成果产出造成困难,不能准确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措施去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改进方案,从而给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开放造成影响。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网站,增加仪器使用网上预约和管理、记录的功能,使仪器设备的管理更高效、准确、方便,这也为日后开放实验室大量承接对外服务项目做好了准备。

三、结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制定完善的运行和管理制度,保障了实验室安全有序的稳步发展;通过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使实验室更进一步的开放和共享科技资源,增强了与外界同行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设立开放课题,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实验室开放不单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开放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涉及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实验队伍优化以及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其目的是更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掘更大的潜力为学校基础学科建设、社会节省资源、国家科技进步做基础性的研究和探索。因此,开放实验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共同去建设、完善,使之更好的为科研工作者服务,培养更多的人才,更高效的为社会服务。[6]

参考文献:

[1]杨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理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赵国臣,杨德生,程玲.教学服务型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2,(5).

[3]吴炜.凝聚资源,协同创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五年结硕果[J].中关村,2012,(1):54-55.

[4]傅映霞.中关村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启动[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2).

第5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今天,我们召开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参加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是:安排和动员20__年度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提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稍后,计划处的同志还将对20__年度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布置。下面,我就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重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

科技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政府管理科技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通过资金运用和政策调控,直接引导,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办法和必要手段,体现了政府发展科技和经济的意志。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愈加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特别是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为我们更好地开展科技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必须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切实管好、用好科技经费,真正使科技经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树立科技工作的良好形象。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我们工作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计划项目的工作,按照科技项目申报的要求,确保此项工作按时完成。

二、要发挥科技计划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支撑作用、引领作用和导引作用,是新时期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准确定位。目前,我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科技成果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其质量提升不够,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成果却很少,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发挥科技计划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政府目标、政府导向,使第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快速发展。在20__年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中,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要突出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发达国家及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坚持以企业为核心,组织产学研联合创新,可以发挥相互间的优势和资源集成,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科技计划项目,要重点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项目,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二是要突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市科技进步的重点,这是由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决定的。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实施工业技术创新’2662’和农业技术创新’5212’2项计划,打造制造业信息化、科学数据资源、农村信息化3项重点工程,构建科技管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农村科技信息、技术成果交易等4个科技服务平台,抓好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基地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科普工作等5项重点工作"的思路开展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会有力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条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是要强化县(市)区科技工作。县市科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至关重要。去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都已列出专项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给予支持,并要求省辖市科技局,也要给予一定的匹配。今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为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做好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各县(市)区,特别是巩义、新郑、新密、登封和荥阳5个扩权市科技局一定要借此机会加大力度,做好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要选择技术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产业规模,有利于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做好科技成果推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要切实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质量

组织好科技项目申报是做好科技计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好的项目挖掘出来,才能为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搞好与省厅科技计划的衔接,提高工作效率,从今年起,我市的科技计划工作将与省厅同步实施,一是有利于财政资金尽快地用到科技攻关项目上来;二是利于企业能够更加主动地争取上级的各类科技资金;三是有利于我们拿出更多的时间,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中、后期的监督与管理。

20__年度在继续做好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基地建设和重大专项的同时,我们将逐步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管理,拟建立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信用制度,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对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对信用等级较差的单位,将采取有力的制约措施。

今年我们还将对计划项目工作,进一步进行改革:一是拿出350万元左右的资金,对2-3项课题进行招标;二是继续完善重大项目遴选机制,使真正优秀的项目能脱颖而出;三是对拟支持的重大项目实施运行监测;四是改进和完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要求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成通过验收后,挂牌运行,并给予经费的支持。鼓励已建、在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提升运行水平,创建为省级中心和实验室。

同志们,今年省科技厅对重大科技项目将全部采取招标方式进行。同时,还设立了数额每年200万元连续支持三年的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希望在座的各位要认真筛选项目、推荐项目,力争把好的项目尽可能地挖掘出来,积极争取省厅科技经费的支持。对于我市企业争取到省重大项目的工业、农业项目,我市在经费支持上也将重点地给予考虑。

第6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实体;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1.引言

产学研实体的功能是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传播职业文化,实现服务地方和经济发展的宗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而发展产学研实体应坚持“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基本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生产、生产与实习实训、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我院产学研实体发展应坚持以实习实训性生产和带有产业化背景的研发为主要发展方向,坚持以产促训,以产养训,产训合一,以产促研,以研带产,以产助学的经营管理方针,建立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等相关的实验实训场所。产学研实体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产学研教育形式可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产学研实体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是实训与生产、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教育面向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系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又成功入围全国100所高职骨干院校。近几年来,院实验室建设以产学研实体发展为方向,以专业特色为龙头,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建设目标,全面科学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入围全国骨干院校的大好时机,规范管理,以改革创新求发展,把实验室建设成为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2.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由娄底原五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而成,共有各类学科的教研室50余个、实验室138个、实训工厂2个和测试中心1个、电教中心30个、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50多个。从当时的状况看,各校有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专业和实验室,且有较强的互补性。如原工业学校有会计专业,但实验条件较差,而原供销学校有实力很强的会计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如在机电控制方面,原机电工程学校有很好的实验系统,这正好弥补了娄职在这方面的不足;各校都有仪器设备较为先进的测试中心,但由于教学任务不足,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2010年学院成功入围全国骨干院校给实验室的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学院党委及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结合产学研实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先后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设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实训工厂、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室、PLC等实验实训中心和计算中心(CAI微机站),使实验室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和长足发展。在学院未来五年工作计划中将建设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3个研究所,2个公共服务中心,10个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15万m2,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生均8000元,仪器设备1.8万余台(件),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2.9%。经过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目的,提高了办学效益。

3.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打破原有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的格局,由合并前的100多个实验室调整为15个基础实验中心和6个系部实验室(中心)。按照“发展产学研实体、加强素质教育和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整合优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实验室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调发展,提升实验室的技术含量,提高了综合实力和效益,提高了实验室的档次和水平;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验室功能拓宽,内涵更加充实;促进了相互间的协作共建,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院级实验中心为骨干,系部实验室为主体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使实验室管理体制由单一的、分散的和以课程设置的模式,向以学科类别或学科专业设置的模式转变。通过实验室体制改革,全面地推动了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长期以来,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教学模式单纯等问题,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导致了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生产和社会实际要求不相适应,教学模式与新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实验多数开出的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比例较低,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训练的机会很少,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学院以创新教育的观念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总体优化设计”的要求,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主线,配以相应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形成基本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创新探索,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一套新实验教学体系。

4.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事业心强的实验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目前,我校有实验人员9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1人,占41%;中级职称人员42人,占45%;本科毕业人员80人,占70%。近几年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进速度加快、范围拓宽,体制改革后实验室的任务量和工作难度增加。很多实验室主任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兼职的实验室主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用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上的时间太少,或管理方法欠缺,给工作带来一定损失为此,将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充实到实验室主任等关键岗位上,选配一名好的实验室主任,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的关键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要有一名好的带头人和组织者,他们应热爱实验室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对相关学科有很深入的了解,并对前沿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对刚分配来院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应规定他们必须到相关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定,然后再回到教学或研究岗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年龄结构的调整是非常有益处的。同时,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工作,他们的动手能力、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会非常有好处。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既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又要提高实验能力。培训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集中培训、校内听课、校外进修等。只有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了,实验室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调动起管理者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培养一流的人才,有利于出一流的成果。

5.实现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实现对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为确保实验室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有关部门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制度建设。依据国家和教育部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结合学院的实际,教务处与实训中心先后制定了《实验室工作规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及《实验人员工作量试行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实验室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建设一流的高职,必须建设一流水平的实验室。

6.结语

经过多年实验室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教研及科研成果。多门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多项教研项目获奖,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其他奖项。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院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技能抽查中多次获奖,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在我院五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实验室建设的目标是:建成1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公共教学实验室。今后实验室建设遵循的原则是“装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相信有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娄底市人民政府的强力支持,有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有广大教师和实验人员的不懈努力,我校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运波.工厂电气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凤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刘凤泰副司长在第二次全军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

第7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五”期间,列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41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科技成果自主技术含量高,荣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64项,比“十五”期间增长39%;获奖成果层次有质的飞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长特别奖2项;培育出国家、省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9个,比“十五”时期增长30%,全市整体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到“”末,建成博士后工作站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3家,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明显加强

围绕钢铁、煤炭等传统优势产业,制定了煤炭-焦化-钢铁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和煤化工产业技术路线图,在30家重点装备制造业推行了“两化融合”技术示范工程,开发了十大类产品,其中17个产品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为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在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五大高新技术领域,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先后有办公自动化耗材、碳纤维、功能陶瓷、电子特种气体、高纯度氧化铝粉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以新材料产业为特色,新能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共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23家,产业增加值84亿元,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和推广

第8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院系);人才资源;配置

一、高校人才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21世纪初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高科技竞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新形势的双重考验;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面临着新世纪的信息化、国际化、高科技和市场竞争的多方面挑战,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与国际接轨的双重任务。

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已经有一百年历史。在这一百年里,我国社会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计划经济中,市场经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虽经百年沧桑,但是大多数时间里是在相对落后和封闭的历史条件下艰难发展的,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发达国家的高校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长期运行,取得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经验,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体制。本文针对目前高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形势,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对高校(院系)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高校的人才特点

1.高学历。对某高校基层单位学历统计表明,高校的人力资源以人才资源为主体(占80%以上),其发展更趋向于高学历,可谓人才济济。

2.高职称。高校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占1/3以上,职称结构比较合理。

3.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众多的原因,高校教职工的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44-55岁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且以35岁下的年轻人居多。

(二)我国高校人才分类

1.综合型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在教学、科研以及管理三方面,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才能。

(1)A类人才(全面型人才)。此类人才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三方面都非常出色,无论把他们放在哪个岗位上,他们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类人才数量不多。

(2)B类人才(科研与管理型人才)。此类人才擅长科研,学术上有一定的水平和地位,同时也在管理上有一套,能够经常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心得。但他们的教学效果不太好,有人称他们是:肚子里有货,但没法表达出来。如果让他们主要搞科研兼管理(如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

(3)C类人才(教学与管理型人才)。此类人才与B类人才一样,具有两方面的才能,擅长教学和管理。他们的教学效果优良,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他们发表的文章不多。

(4)D类人才(教学与科研型)。这类人才虽然不具备有管理方面的才能,但他们具有科研和教学方面的才能,他们在科研上常常取得成果,并且能将这类成果用于教学中,其教学效果优良。

2.专业型人才。这类人才在科研、教学、管理这三个方面中,只具备一方面的才能。

(1)E类人才(管理型人才)。此类人才擅长管理,具有很好的管理才能和管理水平,人际关系优良,但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自身的管理才能相比较,则显得一般。此类人才主要集中在校职能部门、院(系)机关及领导岗位。他们又可以称为“管理型人才”。

(2)F类人才(科研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科研项目或实验项目,而且长期在实验室或研究室工作,他们的教学课时较少,教学效果一般,他们擅长做科研和实验方面的工作,在这方面经常有科研,获得各种奖励。他们是高校的科研精英,可称作“科研型人才”。

(3)G类人才(教学型人才)。此类人才主要是搞教学工作。而且他们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他们的教学效果优秀,学生评教分数高且能在教学方面获得一些奖项。他们非常愿意做教学工作,不愿意做其他科研或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这类人才居多。

3.危机型人才。也称H类人才(危机型人才),这类人既不擅长科研,又不精通教学或管理。应该说,随着高校竞争的日益加剧,这类人正面临着严峻的适职危机。根据人本原理关于“人人是人才”的观念,他们必须通过进修、

学习、提高,才能成为符合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以适应高校工作。否则,必将被淘汰出局。

三、我国高校人才资源配置的一些设想

(一)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经验,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高校在这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工作任务,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人才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通过深化改革,更新观念,转换机制,提高效益,逐步建立起新的人才优化配置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事制度、用人观念和师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的需要存在巨大差距。在建立新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运行机制过程中,要在思想观念和工作实践中实现以下转变:

第一,转变配置不讲效益的思想,树立效益观念;通过深化改革,努力逐步建立高水平、高效益、高待遇的良性循环;

第二,转变计划经济下人才资源配置的观念,加强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开放、流动、竞争”中充分利用和吸引人才;

第三,转变人才资源封闭的思想,树立合理流动,稳定骨干的观念,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加大引进智力的力度;

第四,转变计划经济下单一人才资源使用模式,建立人才资源多途径使用的复合模式,提倡解放思想,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精兵简政,提高效益;

第五,转变单纯靠行政手段进行师资管理的思想,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用“看不见的手”调配人才资源。

(二)合理政策的制定

高校在进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时,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我国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

等学校教师状况、运行机制、高校师资管理办法和体制、教师素质和待遇等互相联系和影响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力求达到深刻了解,以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促进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为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通过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方法,才能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转变用人观念,才能营造出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广揽优秀人才,才能促进学校的队伍建设和稳定:合理配置人才,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才能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使得办学和科研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人才资源质量的提高

第一,依托重点学科,提高人才资源质量。重点学科是学科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或同类高校中学术实力较强的学科。这样的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大多具有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教授,人才资源的配置也相对合理。

第二,依托重点实验室,提高人才资源质量。重点实验室是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支持条件,是培养学科骨干的生长基地。许多高校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省、市的重点实验室和中心。

第三,注重人才资源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高校的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科研水平的高低代表了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注重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平,蔡立.试论知识经济对高校人才流动的双重影响.理论与改革,1999,2.

[2]毛卫民.改进高等学校人才管理制度,促进办学效率大幅度提高.科技导报,1998.

第9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提升层次,强化内涵,加快发展,奋勇争先”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以规范管理引导学科建设

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指导全院的学科建设工作,组织实施学科建设项目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的论证、遴选、申报、评估、验收、管理工作。为规范学科建设工作,制定了《学院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和《学院学科建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2、以骨干队伍支撑学科建设

努力培养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更加注重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在科研项目申报与经费匹配、研究成果报奖等方面对骨干队伍给予倾斜,积极资助学术带头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3、以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

鼓励教职工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每个系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组建若干学术团队,有计划地组织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学院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逐年增加,学术数量稳定增长,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篇数不断再创新高。

4、以平台建设带动学科建设

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科研平台建设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平台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建成机电一体化、结构与振动、精细化工等3个市重点实验室和机电液一体化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五是以经费投入保障学科建设。每年投入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省重点发展学科和院级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围绕打造“廉洁高效、群众满意”的教育环境,深入实施“教职工作风建设工程”

1、加强制度管理

在机关干部中实行“担任一项工作、分包一个乡镇、联络一所学校、救助一个贫穷学生”的“四个一工作职责”;在基层学校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岗位交流、年度考核”制度,严格执行选拔任用干部的程序和纪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效能建设

以落实《教育系统效能建设九项制度》为重点,实行全员挂牌上岗,以落实不让事情在我手中延误、不让办事同志在我面前受冷落、不让单位形象在我这里受影响、不让党员称号在我这里玷污、不让党员作用在我这里削弱的“五不让工作态度”为重点,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