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体育教学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学技能

第1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应急避险技能;强化教育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人身事故伤害、校园暴力事件等,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已经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将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不断强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面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进行有效的自救和互救行为,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1 应急避险技能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1 概念

人的一生中会处于多种不同的环境,既包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也包括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环境,当然也有车祸、食物中毒等人为灾害环境。为了生存,人们要具备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而体育教学成为传授、学习、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选择。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不仅能够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的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考试要求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传授内容,在紧急的情况中使应急避险技能充分发挥作用。

应急避险技能是指人体在遇到紧急情况或环境突然发生恶劣变化时,能够根据自身已积累的应急避险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自救,使灾害对自身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事发突然并且能够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称之为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又可以被分为公众类突发事件和职业类突发事件:公众类突发事件是指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职业类突发事件是指从事某一类职业的人可能容易遇到的突发事件。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类突发事件。根据以上情况,应急避险技能可以分为公共类应急避险技能和个体类应急避险技能:公共类应急避险技能是指应对公众类突发事件的技术和能力;个体类应急避险技能是指应对职业类突发事件的技术和能力。

1.2 构成要素

应急避险技能的构成要素包括:1)应急知识,即遇到突发事件时所具备的知识,既包括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也包括基本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例如,当地震发生时,要具备对地震特征及自身所处环境的了解,根据应急知识的积累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自救或是救助他人。2)身体素质,即身体的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体处于较为危险的环境状况,实施自救或互救行动会极大地消耗人体的能量,这就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基础。3)运动能力,即走、跑、跳等的能力。如前文所说,突发事件会极大地消耗人体的能量,同时需要不断的进行挖、爬、跑、负重前进等能力,所以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至关重要。4)应急技能,即面对突发事件时进行有效自救或互救的技术和能力。5)心理素质,简而言之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尽量保持冷静,勇敢的战胜困难。

2 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2.1 现实需要

现代社会,灾害频发,尤其是不可预防和抗拒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2005年6月,黑龙江省宁安市发生洪灾,死亡106人,其中学生102人;2008年1月10日,我国发生特大冰雪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损失严重;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八万七千五百余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2008年6月中旬以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部分地区遭受雨袭击,造成严重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164人,失踪68人,紧急转移安置187.3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73.9亿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等等,这些例子还有很多。

面对频发的灾害,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迫在眉睫,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学生们都进行过有效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掌握了相关灾害的必要知识以及基本的应对技能,那么在上述灾害发生时相信能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现有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有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相关安全管理办法,但是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局限于形式,往往只是在所谓的“安全日”或者“纪念日”进行一些相关活动,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起到有效、长远的作用。

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学习内容和课程,但是大多局限于简单的课堂传授。如果想要真正的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有效的训练。只有在模拟的实战状况中,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育目的。

3 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的可行性

体育教学与应急避险技能教育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二者都是通过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不仅能够增强体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教育具有强大的优势。

首先,体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体育教学中会涉及到跑、跳、攀爬、游泳、负重训练等内容,而在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中同样会涉及到这些内容。二者的区别就是进行这些活动的环境不同,前者是在体育场馆中,而后者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中。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了解、适应技能,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熟练的运用。其次,体育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例如,进行某项应急避险技能的教育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某一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有初步的了解,再将学生带出教室,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在日后的突发环境中真正发挥作用。再次,体育教师的素质更适合进行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体育教师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因为体育教学就是遵循这样的教学步骤。而且对于实践训练,体育教师也具有更好的指导经验和能力,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面对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体育教学是伴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课程,能够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的应急避险技能教育,而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1] 邓若锋. 从关注生命到生命体验——从汶川大地震来反思学校体育教学[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7):41-43.

[2] 王强,闵彬彬.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

[3] 靳春菊. 学校体育应加强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 体育教学,2009(9).

[4] 但艳芳. 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 (1):79-81.

作者简介:

蔡继云 河北联合大学 讲师

第2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一、体育教学中迁移的基本形式

1.学习态度的迁移

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和技能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身的学习态度,而这种学习态度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正面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正迁移,而负面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负迁移。例如,学生成功地完成了一段武术动作练习,教师当众给予肯定或表扬,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他对武术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可能成为终身从事的体育锻炼。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因此,教师要注意扩大视野,努力寻求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他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赞美和鼓励,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和技能的兴趣,使之多产生有效的正迁移效果,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力。

2.知识的迁移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又具有动态、非自然的特殊性,纯知识性的教学甚少,绝大部分体育知识寓于体育技能学习或身体素质练习提高之中,教师的讲解、示范、辅导既是教授动作技能,也是将传授体育知识两者融于一体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应努力扩充教师自身的智能结构,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不限体育知识)、认知结构,因势利导去促进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学习短跑起跑的练习时,教师简洁地重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支撑反作用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跑的动力,以及为什么在跑的过程中要加强后蹬的道理,使学生将物理学的力学知识迁移到体育教学的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动作技能的迁移

每一项运动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经验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有赖于过去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将来运动技术的学习也有赖于过去运动技能的形成。这种先前的学习影响后来学习的现象就是学习迁移。然而也存在这样一种事实,后继的运动技能学习也可能对先前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应当看作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现象。因此,我们将运动技能的迁移定义为:一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对另一种技能形成的影响。在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过程中,凡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凡是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1]。

两种动作技能之间基本环节相同时,新旧两种动作技能即可发生转移,即前一运动技能的掌握对学习和掌握后一运动技能有良好的助长促进作用,是运动向运动的迁移,是从一个运动技术学习向另一个运动技术学习的迁移现象。如,一个实心球投得很好的学生,让他来学习足球的“掷界外球”,往往有立竿见影的迁移效果。而一个篮球技术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排球的扣球时,又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行进间上篮式的单脚起跳扣球。这时要改变他这一动作非常困难,即破坏一个旧的动力定型要比建立一个新的动力定型难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规律,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避免、防止和消除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是教师应该把握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们就是“为迁移而教”。

二、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

1.部分与整体迁移

在运动技能的训练中,有些动作细分为各部分进行练习可能意义不大,但有很多动作将其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分解练习,对于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难度、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动作技术质量是十分有效的。这种将部分练习的效果迁移到整体技术中的教学,效果有时要明显优于先整体后迁移到部分的教学。即各个分技术相加之和大于总技术本身的迁移效果[2]。比如,排球教学可分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不同技术教学,如果仅进行比赛式的综合教学,教学效果则很难提高。

另外,很多老师发现,指导女生在学习篮球的行进间投篮时,采用完整动作教学,学生很难掌握这一动作技术,而男生学习这一动作技术时则相对容易。因此,在教学中运用部分与整体迁移的原则时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

2.难易程度与迁移

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迁移应当发生在从容易到较为困难的运动技能学习中。因为,可以发生迁移的两种技术必定包含有技能的相同成分和相同的原理。这种由简单到复杂技能的迁移容易完成,这种情况也符合教材所呈现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

当然也存在复杂运动技能到简单运动技能的迁移。有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也证明,在铅球的教学中,采用背向投掷的教法,因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而有利于铅球投掷成绩的提高。因为复杂的任务包括了简单任务的全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刺激和反应”的相似性与迁移

在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中,重要的是影响运动技能两项任务的“刺激和反应”的相似程度。如果先学习的技能的刺激与反应同后学习的刺激与反应相似,则可获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如,较好掌握了跑、跳的动作技能,在学习篮球、排球技术时显得更快更好;体操技能掌握好的学生,武术成绩也会很不错,这就是这种相似性迁移的结果。

三、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教学要求

第3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根据学前教育教学现状,客观地审视了课程标准下幼师体育技能教学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阐述了体育技能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一些体育技能。使学生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体育技能是指人们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所获得的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

幼师要树立“师当头,能为本,零对接”的教学理念。“师”就是师范性,“能”就是全面提高学生技能,“对接”就是指幼师体育教学要与幼儿园体育活动衔接。体育技能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

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以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幼儿师范学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教师,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观察了解幼儿,有随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组织管理能力;三是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包含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幼儿师范学校学前专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中心。

一 观察指导与帮助能力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幼师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观察教师示范动作,而且要观察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学会和会学,甚至会教”。学生每节课都要想如果自己组织课堂,该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有危险的教学内容更要组织好教学、随时进行提示和保护帮助。幼师体育教学中的学生试讲课,学生们相互帮助配合,能激发学生潜力,展示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学生自己当幼儿配合同学进行试讲,有自己是幼儿的亲身体验,为以后的教学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二 口令指挥调队能力

口令指挥和调队能力是幼师生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基本功考试内容之一,口令要求洪亮、短促、有力,调动队伍要随机应变。

在队列教学中,动作单一,口令枯燥,反复地重复几个单调的动作和口令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只要能正确发出口令,正确掌握队列动作就可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下降,从而容易忽视调动队伍时应变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分组练习、交换练习、抽查展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口令、队列动作和体操队形来指挥调动队伍,在指挥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在多次实践中反复指挥、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并灵活应用。

三 领操、编操能力

幼师体育教学中操类内容较多,结合幼儿特点让学生做一些幼儿模仿操,增强了学生的幼儿意识,体验到幼儿的动作与情绪,这也反映了女生的特点。结合幼师生的实际要求学生正确喊口令节奏,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音乐、儿歌伴随做操,并把操融于游戏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各种形式进行准备活动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氛围中完成练习,既提高了做操的质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掌握动作后要进行同学们领操练习,要体会在队伍中练习和站在队伍前领操练习的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编操能力,在讲解创编各类操的原则方法后给学生统一音乐,规定学过的几个动作,让学生自己创编整套动作,并对整套动作提出要求:动作协调、舒展大方、节奏感强。同学们根据平时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通过自己的想象编成套路,自己表演,做到人人参与,并将编好的操进行展示比赛。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同时她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为她们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游戏实践能力

游戏是具有一定动作、情节和竞赛因素的一种独特形式的体育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广大青少年、儿童和幼儿的喜爱。体育活动中的游戏,主要是由各种走、跑、跳跃、投掷、越过障碍和各种对抗性练习等基本动作所组成的身体练习,是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游戏的最大特点是能使人们活泼愉快、情绪高涨,比其他身体练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天性的表现,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师体育教学中,游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师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是学生较喜欢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和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跑、跳、投等各项运动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控制力、注意力、记忆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智力的发展;并能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机智、果断、顽强等优良思想品质。

体育游戏是学前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为了未来幼儿园工作职业训练的需要,应熟练掌握将体育课儿童化和艺术化的能力。幼师生应熟练掌握组织游戏的方法和创编游戏的基本技能,并在游戏实践中体会童趣的快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实现体育课“汗、会、乐”的目标。在游戏的选编中提倡游戏目的明确、运动量适当、符合年龄特点、内容新颖有趣、难易适中、因地制宜选择游戏场地和教具。游戏的教学分为三个过程:游戏体验、创编理论学习、自编游戏的教学实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类型的游戏,得到游戏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对游戏的概念、意义、分类、特点、游戏创编的要求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学生从理论上得到提升。最重要是第三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编游戏的教学实践,由一名或几名学生组织游戏教学,最后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作为能力实践的成绩。学生能够在掌握游戏的基础上自己组织创编游戏,为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五 动手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突出,平时注重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也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各学科都有体现,美术课可能更加突出。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动手习惯,我们让学生自己进行游戏的改编和创编、进行体育活动的试讲、学生自己制作体育器械,并讲述其用法。比如学生在学习投掷练习时,自己制作纸飞机,用废纸团做实心球;在游戏中学生自己做道具;废旧的矿泉水瓶的利用等。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去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释放创造的潜能,让学生看到创造想象的魅力。

队列、游戏、动手能力相结合,创编幼儿操与健美操、形体训练、模仿操练习相结合;组织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等,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进一步探索幼师体育教学的新路子,培养出能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幼儿教师。

幼师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目标和组织幼儿进行基本体育活动练习的拓展目标;幼师体育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发展幼儿教师体育基本技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占春主编.体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9

[2]高玉祥、程正芳、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7

[3]廖远秀.幼师体育优化课堂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4):59

[4]赵昀.幼师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3):138~140

第4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兴趣 运动技能

课程改革把体育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促进运动爱好和专长形成,奠定终身体育基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会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同时指出:“运动技能学习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方面”。应该说这样的定位更能切合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性的完善,更要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让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思维、行为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而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只强调技能教学,或者只注重学生的个人满足和人性的完善。对技能教学的尺度把握程度不一,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让这两种不同理念能够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这是课改的要求,更是课改的必然结果。我个人认为,要切实贯彻落实课改理念,加强技能教学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某个学年,某个单元完成某项运动技能的教学,其中包括运动技能教学项目的课时比例、技术动作、战术动作、考核项目和方法,甚至技术教学的辅助练习;而《新课标》则打破了以技术为主线的安排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方式,要求老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校的校情和学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应该说课标让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更科学化、合理化、更具人性化。《新课标》更好地指导教师在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的场地与器材合理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让学生有效地得到锻炼。每个运动都有它的锻炼价值,选择得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运动技能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反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不高。

二、技能教学必须遵循运动形成规律

不管哪种运动技能教学都必须遵循运动形成规律。我们在教授不同的运动技能时,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教授对象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处理运动技能教学与运动兴趣之间的关系

武术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学习、学好武术既有很强的自我锻炼价值,又有很强的观赏性。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武术的基本动作是需要规范并反复练习的,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在反复的练习中大大降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比方说我们在教授24式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如果我们就一味地在原地反复地进行一个动作的练习,这样显得既枯燥又乏味,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动作是掌握了,但学习的兴趣却没了;或者我们只是向学生介绍动作方法,完全由学生自主练习,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的动作肯定都不会太规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先示范并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在集中练习一段时间后进行分组自主练习,引导并指导学生两人一组之间进行攻防对练,让学生在实战的对抗中体会和运用所学的动作,学生则会更好地掌握此动作。学生只有掌握了动作方法,了解动作攻防含义,才有可能对此项运动感兴趣,学习的热情才会更高。所以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技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技能教学与运动乐趣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在非常快乐、宽松的环境下完成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再比如:去年我做了一个对比实验,我选了两个班,对于男生喜欢的篮球项目,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是实验(1)班我每节课向学生介绍篮球的有关技术,然后分组由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刚开始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可渐渐地由于没有老师的系统指导,很多学生对相关技术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从而学习篮球的兴趣自然逐渐下降;而实验(2)班从开学初我就开始带着他们从篮球的基本技术开始学起,其中有我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也有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一学期下来,实验(2)班的学生的篮球技能与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实验(1)班。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实践来考证,体育课程改革也一样。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课程改革的解读和理解不同,很多体育课堂出现了运动量过大的课不上了,有危险因素的课不上了,学生不喜欢的不教了。体育课上学生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技能教学因此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甚至有很多课堂根本没有技能教学。没有了技能教学的体育课,就像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应有的灵性,失去了它对学生应有的吸引力。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一线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我们课堂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摘自《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以前提及的“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我个人理解是指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应在技能教学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应淡化竞技项目的教学与专业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技能教学仍需进行系统性地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使其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今后终身参与体育并受益于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技能教学误区进行反思,是学校体育界专家教授和教学一线体育教师的共同任务,特别是对形成误区的缘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理性反思,有利于在不断调整中推动体育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对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法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第5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当前,“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并在实践中所应用。它与掌握运动技能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正确的应用和实施快乐体育教学,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现在将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探讨。 “快乐体育”是从生理、心理与社会的三维空间来把握体育教学的特性与整体效益的。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变革、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及参与状态的变化,在吸取外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里要强调指出,对“快乐体育”的含义决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来片面理解,“快乐”二字是针对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要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学苦练,而且还是勤学苦练等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和发扬的必要条件。“快乐体育”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就是"寓教于乐",这当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以苦为乐、乐此不疲则是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事情能够持之以恒,进而得以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快乐体育学习内容兴趣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新颖,难度,深度安排适当,是培养和激发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少年的好奇心不完全取决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要看他和主体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太熟悉,因为司空习惯,不为人注意,完全陌生的,又因为与主体有经验联系不上,也无法使人感到兴趣。因此体育教学中学。对新颖适度和已有经验联系的知识,技能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所有知识似曾相识而又陌生,需要经过主管努力,反复练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掌握时,伴随这一学练的过程会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比如:在练习技巧中的“前滚翻”时,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学习,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胡乱滚翻,在滚翻的过程中体会各种东西,寻找到快乐。然后用一个篮球和一个方木块给予演示,这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培养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学。从来他们轻而易举的掌握运动技能,成功的,同伙的合作,意志的磨练等。这种体验又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更加关注,投入和参考,因而教学内容安排的适意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二、“快乐体育”与掌握运动技能实施的途径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有意识有计划且系统反复的,快乐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这就反应出快乐练习是掌握运动技能的桥梁和基础,离开了快乐练习,枯燥乏味的练习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如同空中楼阁,无从说起。而快乐体育整是以快乐练习为载体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运动技能由低级到高级,由初步形成到熟练掌握过渡,最终以自动化的运动技能掌握为标志显现出来。在练习这方面,快乐体育与掌握运动技能可谓是有着殊途同归的关系,他们的相交结合在于都依赖一个共同实施的途径,即;快乐练习。我在低年级投掷课上就运用了让学生投“纸飞机”游戏时目的在与让学生来学习肩上投掷的动作,通过练习纸飞机的游戏,体验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区别,让学生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在课中紧紧围绕“飞机”这一主题展开教学。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玩“纸飞机”,来结合学生肩上挥臂投掷的动作,然后与游戏展开联想,采用小组方式进行活作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掌握投掷的技术,达到教学目标。再如:在篮球训练急停快速运球时,我是这样做的,在场地上摆上标志杆,每通过标志杆就做一次急停,然后快速运球前进,要比单纯的做急停快速运球效果要好的多。再如:在练习滑步时,单纯的练习滑步太单调无味,所以就采用二打一进行防守来提高滑步的质量,这样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滑步的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攻防的意识,并且学生在练习个过程中感觉的了快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和快乐气氛

建立良好的学练环境和快乐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培养。一个班机如果有良好的学练风气会宁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的吸引和摧动学生自觉的进行学练,教师要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练的良好环境。

(1)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可以防止练习中学生怕累,怕苦和怕脏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厌学。动作敏捷又有风度,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优雅,灵巧和优美会使学生自儒自染,受到美的熏陶。通过美的启迪,会使体育课中的“苦学”变为“乐学”。例如在教第年级跳绳时,由于孩子协调性不是很好,所以教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行,这时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会给他们以信心百倍,所以要多给他们鼓励的话语。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掌握知识。

第6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1广西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及现状

1.1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合理

目前广西在校的中职学生有46万,占全区在校高中生人数56.8%。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技能的学生。。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因此,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目前,广西中职学校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明显的不合理。

1.2广西中职体育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滞后,难以适应中职技能教学的特点

有的老师用放羊式教学误当成自主学习教学;有的老师只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却没有其真正内涵。这种出现偏差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中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学习。

2广西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几点对策

2.1结合中职的职业特色,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编和搭配

中职学校具有职业的专业特点,学生毕业后将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学生们会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劳动者身体活动特征,确定有针对性的各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比如将来从事电脑、文秘、财务、家电维修等职业的伏案型工作者需要增强手指、手腕的力量以及眼手的协调能力.因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安排排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项目。这些专业的体育课程可以多增添球类、健身跑、游泳、引体向上、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课程,以便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身体畸形。

结合专业选编和搭配体育教学内容,有助于各专业的中职学生发展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有意识地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运动项目,有助于学生适应本专业工种的要求,提高对职业的适应力,能够很好地就业工作,让学生终身受益。

2.2.根据中职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进行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很多,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我们认为所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应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比如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属于人类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身高、体重、器官等发育很快。在心理方面,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习基础差,被迫进人中职学校学习。所以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厌学、叛逆。但在能力上,他们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行为特点上,中职学生控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比较叛逆,但操作能力强。

根据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如何因材施教,增强中职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首先中职学生个性比较突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角色,放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愉悦地进行体育锻炼。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中职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根据中职学生崇尚新潮的心态,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新颖的、多变的、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如,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体育语言艺术.通过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述教学技巧。在进行篮球投篮的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NBA投篮大赛.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充满投篮的兴趣.跃跃欲试。另外,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和训练,体育教师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选择、编创一些体育游戏。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可进行“传球”、“接力”、“打点”、“绕物”、“对抗赛”等游戏练习;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接力”、“跑城”、“你追我赶”等游戏练习。课堂中插入游戏等等,营造学生“乐学”、“爱练”的氛围。我们通过以上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表明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将其选择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已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第7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技能 能力 协调发展

1.引言

长期以来,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体育教学传统的三项任务之中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所涵盖的部分。因为在发展改革过程中各个时期教学思想都有所变化,所以时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即“三基”的内容也因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我们根据下表1分析比较教育部在不同时期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任务中对于“三基”的表述。

2.分析比较

通过分析比较,在表中不难发现各个时期的体育教学大纲关于三基这一项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和一个结论,问题是各个时期内容的变化依据是什么?从大纲、课程标准变化的表面看,没有明显的趋势,但熟悉大纲及课程标准的人会发现,课程内容的安排,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自选的部分逐渐增大,直至课程标准的出现,给予学校教师、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逐年扩大。再有,能力发展部分的权重有了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度逐年增加。结论无论怎么变化,它构成的基本要素都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和能力。先分析这一项教学任务构成的几项基本要素。实际上我们发现,如果把基本技术拿掉的话,剩下的三项内容急:知识、技能、能力恰恰是构成智能的三个层次。而基本技术实际上是构成体育学科的独特要素。

简单地说,智能就是人的智力和能力的总和。在构成智能的三个层次中,知识是基础,它的获取比较简单,一般来说知识获取的量是与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成正比的。技能的主要特征是有顺序性和可进行反复的训练。我们在学任何一项运动技术时,从开始接触到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直至自动化阶段。也就是从不会到基本学会至熟练程度的提高过程。从分化阶段,至自动化阶段也就是从学会至熟练程度的提高过程,是靠反复的重复,多次的训练获得的。这种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在训练的初级阶段,水平提高得会很快,但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水平提高的速度会越来越缓慢,最后可能会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这种现象无论是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随处可见。就像体育运动界常说的“高原”现象。而这种“高原”现象持续时间太长而得不到突破,会使训练者长期得不到训练成绩的回报而丧失训练的欲望,甚至会导致水平下降。如果总结一下技能提高发展的过程特点,应该是:“先快后慢甚至停滞。”

能力与知识、技能显著不同的一点是,知识技能可以靠传授和训练,能力是不能教的,而能力具有难以言传身教的特点。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范围,能力可以分很多种,我们常提到的有创造能力、学习能力、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等。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培养、引导,主要靠学生摸索、尝试、总结、反馈这样的过程获得。可以说学生学一项技术动作或运动项目容易,但想发展一种或多种能力难。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尤为如此。

所以很多教师愿意一招一式地教学生,不愿意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因为教师的教法与步骤是经过检验的,内容是精练的,可以说,如学生用心按照教师教的去学,效率是可以保证的,但如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学生无疑会走弯路,而走弯路后自我发现与调整是需要时间的,而学生自学能力的获得就是靠这种弯路、调整的过程中获得的,但是开始阶段效率一定是低的。所以有时学生自学某一项技能或运动项目时,遇到困难太多、知识技能基础差,本人意志不坚定,导致自学行动的夭折。教师也是一样,尽管几乎都知道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一是怕学生自学,造成错误定型;二是发展能力在开始阶段会投入太多精力,效果不明显,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尽管初级阶段能力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但一个人的自身能力是可以迁移、借鉴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一个人自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加快他自学的学习速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速度,所以说能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提高能力发展的速度。例如一个人刚接触体育运动,可能学哪一项运动都很困难,但如果坚持下去,长期参加多项运动的学习,运动能力产生积累,那么再学习新的运动项目就容易多了。所以说能力的发展特点是先慢而后快的。

3.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训练技能和培养能力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克服两者的劣势,发挥两者的优势,人们设想了一个理想的模式,把训练技能先快后慢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先慢后快的过程各划一条曲线,如把两条曲线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理想模式(如下图1)。也就是说我们应以训练技能为基础,在技能掌握过程中穿行能力培养,关键在于技能训练与能力发展的转换,也就是图中两条虚线与实线连接的部分,顺利通过这一阶段就能由技能型转化成能力型,就可以不受技能掌握特性的控制而提高效率。

(引息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体育教学中如能很好地处理训练技能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以技能训练为前导,融汇能力发展。

因为技能的掌握速度在开始阶段较快,易激发学生兴趣,且它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所以不管学习哪一项运动或技术动作,应以技能训练为前导,融汇能力发展。比如球类项目教学,如想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应首先使学生掌握球类项目中的基本技术、技能。但这个结合点应掌握好,否则,如单个技术练习时间过多,必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发展。

3.2发展学生能力,目的性要明确,手段要有针对性。

如要发展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就要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的技术、技能的其中一项,然后让他们把在这项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其他技术动作的学习中。比如先教学生掌握单杠高杠的“悬垂摆动屈身上”,再引导学生戏谑单杠矮杠的“悬垂摆动屈身上”,再迁移到双杠的“悬垂摆动屈身上”,等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3.3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世实际上就是掌握间接经验和获得直接经验的关系。

从教学过程特殊性来讲,学生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因为传授间接经验的效率高,但绝不能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种直接经验的获得就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自己去探索、尝试必定会走弯路,走弯路就会影响学习效率。解决的办法是,一是要肯为此花费一些时间;二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处理好掌握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3.4教学中待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后,就要逐渐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出现错误动作,几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或那种的错误动作,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现的错误动作,并去纠正它,这个过程无疑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选择好时机。学生一点基础没有,不可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全部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也无从谈起。

3.5培养能力发展,要注意营造适宜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创造空间,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两人行进间推进上篮,从篮球场一端起动至另一端球篮投篮,规定只能传球4次,学生首先想到是会加快跑动速度,继而会发现传弧度较高球会省力,但如这时教师禁止传弧度较高的球,就会有人发现加大两人之间的距离是完成练习的好办法。这个过程如控制得好,无疑会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龙安编著.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3]徐方瞿编著.创新与创造教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第8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1.前言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一直是体育教师、教练员们研究和关注的问题,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使青少年运动员得到全面快速的提高才能在当今强手如云的运动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体育训练讲究的是选材和训练手段及训练后的恢复,中长跑是一项艰苦的体育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和精神负担的压力也很大,枯燥的训练和大运动量是中长跑运动不可躲避的事实同时也是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而不科学的训练会给运动员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更会带来不可预计的伤害,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设计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更加科学,合理,谨慎。

2.研究结果和结论

2.1 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

要培养较高水平的中长跑后备人才,首先必须在选材上下功夫:1、从身体形态上讲上身形状呈竹筒形窄髋,上下肢的比例下身下肢长为佳大小腿的比例小腿稍长些,脚的形状扇形,挖心,脚跟窄跟腱深而长,颈细两眼有神,鼻孔稍大些,而且头脑清晰对突发事件反应快,应变能力较强,中长跑运动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2、从生理角度上看要有良好的抗酸能力红白肌的比例适中,具备良好的速度和耐力以及柔韧素质3、具备良好的上肢力量4、跑步时能控制双腿的位置节奏感强5、摆臂动作真确上身不左右晃动6、跑步时脚下利索动作轻盈放松协调不紧张

2.2 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

(1)重视动作的技术结构。许多教练员往往不重视中长跑技术动作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中长跑的技术动作往往能决定一个运动员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这方面在中场跑训练的初期应该加以重视可以通过教练员的示范和观看教学录像让运动员对中场跑动作的技术有一个直观正确的印象,对技术动作有错误的运动员要及早纠正,养成真确的动作后方可进行正常训练。

(2)合理安排训练,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切勿拔苗助长。教练员请为运动员的将来多打算,在训练中切勿激进,一些教练员为了应付比赛或者为了运动员能在自己训练时出成绩往往会采用激进的训练方法这是极度不可取的对运动员的将来影响教大甚至会断送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一味加大运动量,进行强化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的运动员或许能在短时间能出成绩但是一但到达一个高度那么成绩也就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了,青少年运动员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间作为教练员应该配合身体发育的规律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能力,而且盲目的大强度训练会对青少年照成身体的伤害例如:骨膜炎、骨骼变形等等还会对运动员心里上照成很大的压力不利于今后的训练,我认为在训练中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效果会更好,或许大部分教练员认为以别的形式来代替训练效果不理想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教练员与其让运动员被动完成练习十分之中顶多达到六到七分的效果但是例如运用球类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运动员的积极性高练习效果自然好那么即使你的预期效果只有八分他们完成的效果至少有七分也不容易产生精神疲劳何乐不为呢!

(3)量固然重要,但质更重要。很多教练员认为没有大运动量就出不了成绩但是这个度的把握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例如多少时间内有一次大运动量我相信每个教练员有不同的做法但是我个人认为一定要适度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更要把握分寸,很多教练为了提高运动员成绩多采用越野跑、长距离跑等手段刺激运动员机体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试验表明:中短距离高强度同样也能达到中长跑项目所需要的有氧氧化系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可在训练中交替使用,当然话分两边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也要加强训练量的监督只有强度和量都有保证才能刺激运动员达到更高的水平。

(4)多些鼓励,少些责备。在中长跑训练中很多运动员会产生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因为太苦太累无法坚持,那么促使教练员要把思想教育贯穿在全年训练中,有些教练员在训练中运动员一犯错教练员就大喊大叫有些甚至大声的辱骂,青少年是比较敏感的在训练中应该避免,即使犯错也应该单独交流效果更好也能体现出教练的人性化得一面。

2.3 训练后的恢复。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我相信这是所有教练员都知道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做尤其是业余训练队,中长跑运动员由于训练量较大体内乳酸堆积也较多如果不及时放松在训练中受伤的几率也较高,虽然从运动负荷量和强度的产生和汗液的排出人体就已经开始了进行恢复,但也应该引起教练员的高度重视,恢复的方法也比较多,exmapie:在训练结束后10到15分钟先慢跑后然后再进行相互的按摩放松,也可采取放松跑后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桑拿或泡热水澡可以达到尽快消除乳酸堆积,保证第2天的训练,也是对运动员精神上的一种放松。

2.4 营养补充很关键。营养是训练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家都知道人体就像是一台机器没有足够的营养再好的方法和训练手段也是徒劳,在这方面专业队做的比较好,有条件的专业队配备专门的营养师对不同的运动员搭配不同的膳食,但是在业余队和学校训练队中这个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也可以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铁的流失量是普通人的两倍但是吸收却是普通人的二分之一,所以要多补充铁质,除了正常的膳食之外要有1-2次的加餐,除了补充适量的蛋白质之外还应有适量的脂肪可占总热量的百分之30-35之间,蛋白质含量应占食物的百分之12-14之间,多吃些粗线类的蔬菜,羊肉和牛肉等优质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C在膳食中也应多吃含维生素B和C的食物在膳食之外应吃一些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营养品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补充中长跑项目对身体的特殊需要。

3.结论

3.1 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应科学合理具备青少年身长发育的特殊性合理的安排训练全面的发展身体素质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9篇:体育教学技能范文

一、为体育老师搭建提升教学技能的平台

首先从地方教研室来说,应该定期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测试、考核,关注面要广,不要局限于少数参赛优质课的老师。观摩优质课是看的多,而普通教师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较少,长此以往,就自暴自弃,永远没有提升的机会。诸如外出培训学习,要关注在职的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其次,学校从大局出发,尽量缩小学科间的重视程度。对平时的学科教师发展要一视同仁,把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最后,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要把体育教育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平时多与优秀教师、名师沟通交流,寻找相互间的差距,经常反思,不断提高自己。平时加强运动技能的修炼以及执教能力的提升。

二、正确引导体育教师教学角色转变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的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的扮演新的角色,才能成为新课程的适应者。这可从四个方面考虑,由传统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从传统教学的支配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从传统教书者成为适应新课程发展的研究者。从冷面裁判员成为学生活动的热情欣赏者。教师以旁观者出现,就等于暗示学生他们之间必须保持距离;教师以权威者姿态出现,就等于告诉学生他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要把握和利用好各种提高教学技能水平的渠道与方式。如客观认识自身在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主动去观察、学习和模仿其他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的长处;积累个人教学经历,写好课后反思。

三、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要从宏观与微观两大块操作

从政府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体育教师成长的环境与氛围,譬如对体育教师的待遇、职称评定、同工同酬等,确保体育教师身心愉悦、有一股内驱力去参与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为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技能提升提供动力,防止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合理,体育教师受到不公待遇,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信心等;从微观上,关键是自身,自身提炼,自我学习、反思、实践、拜师等都是很好的路径。以上结合起来,体育教师用动力、用具体提升的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升就如鱼得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体育教师应努力在教学中体现自身的个性化,个性化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依赖于教师自身个体经验和个人特长,并深深植根于教师思想中的教师个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那种高度个体化的行为。

四、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1.制度引领,搭建平台。建立并完善一个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的激励机制――教学技能比赛体系。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一个有国家顶层设计的比赛机制,必将大大激发全国体育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2.专家引领,团队研修。教学技能的获得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经验积累和悟性是远远不够的,有计划地开展青蓝课程、专题研修、同课异构、名师展示等活动。专家引领,团队研修,对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应该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3.规划引领,自我发展。当然,上述这两个措施都是外因,体育教师要发展,关键还在内因。职业的荣誉感才是职业生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因此,对于体育教师个体而言,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的有以下三点:准确定位,使长处更长,短处更短。聚焦攻关,找准突破口,寻求增长点。坚持坚守,创新是根本,研究是保障。

4.在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中,运动技能是必备的先决技能。除此还要具备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等的基本教学技能,其中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偏重于心智技能,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偏重于运动技能,教学研究则是教师综合的提升技能 。 这里特别强调教学研究的技能,它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向高、向大、向宽发展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