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人生价值的实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1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关键词:劳动 贡献 人生观 价值观 人生价值

1.相关概念概述

要讨论“为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 “是什么”,回归概念,从源头找线索。

1.1 劳动及劳动的特征

广义的劳动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

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劳动即特定“人”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并且劳动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劳动的特征:第一,劳动的本质: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第二,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第四,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第五,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体施加的劳动即为剥削。

1.2 贡献的含义

根据字典解释贡献有三种含义:第一,进奉或赠予他人,一般指下级向上级的贡献,多为无偿的;第二,进奉或赠与,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论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如: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贡献即第三种含义。

1.3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即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即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内核,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的准绳。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具体可分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有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并随之不断变化着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以及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笔者认为:价值观是由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人生观指导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并贯穿人生观实现的整个过程。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是指在人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从主客体上说,主要体现客体(人、物)对于满足主体(人自身、组织、社会、他人)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绝对价值和人的相对价值的实现。劳动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2.1 劳动是实现人生绝对价值的途径

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绝对价值实现的过程。存在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着眼点,强调人有主观能动性、意向性,能够超越自身和创造文化,能够自我实现价值和生成意义。那么我们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的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人不会自动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更不要提自我实现。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转化器的角色。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人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动过程就是人个体、人类整体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人的绝对价值在此过程实现升华。

2.2 贡献是实现人生相对价值的手段

人生相对价值主要表现为本位人对他人的需求的满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须臾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与他人他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供有求,实现可持续循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实现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正是相对价值的内在要求,两者体现内涵的深层契合。另外,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较高层次的人相对价值的要求。两者是彼此的内在的统一。

3.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也没有定式。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是由其客观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具体体现的。

3.1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客观必然性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单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劳动和贡献是实现这两种价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也得到补给。

3.2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可能性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计量的,它能够量度出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通过劳动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具体标准。我们以人生的历程来做一个具体分析:人一生下来并不立即具有劳动和贡献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费,同时通过社会的培养和自己的学习,逐步获得适应社会和劳动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初期有一个逐步社会化和逐步具备社会预应力的过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够也应该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和创造的时期,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索取和消费,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当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费以安度晚年,这也是社会应予以保证的。这就是说,不索取和不消费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时劳动和贡献就自觉的充当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社会予以实现不断积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3.3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现实性

既然劳动价值分单向劳动价值和双向劳动价值,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劳动也被赋予特殊意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第一次赋予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崇高地位,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得到认同。个人与国家利益是内在一致的,双向劳动价值在社会中占主导。正因为这样,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与阶级社会不同本质的变化,转化为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公正、进步的人生价值评价即劳动和奉献。劳动和奉献强调把对社会的贡献摆在第一位同时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社会得以进步,人朝全面发展方向迈进,最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度量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根本尺度。

参考文献:

[1]杨胜修.对哲学与人生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8-41.

[2]石峰.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6(4):67-71.

[3]石峰.对人生价值的认识[J].研究与探讨, 1994(4).

第2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参考答案一: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参考答案二: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自己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

要求我们要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在为社会、他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附2020年成人学历教育变化主要有:

1.部分重点大学取消的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网络教育、成人高考以及自学考试)的招生工作

2.部分重点大学取消了网络教育的招生工作

3.未取消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的高校(包括网络教育的高校),全日制未开设的专业不允许成人教育招生

4.原则上本科院校只能接受本科报考,全日制未开设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准许专科招生,专科下放到专科院校。(就是说很多本科高校的网络教育取消专科招生,但并不是网络教育不能报专科,仍然有别的学校可报考)

所以说网络教育仍然有了改革与变化:有大部分的重点大学的网络教育停止招收高起专的考生。甚至还有很多高校停止了网络教育的招生(网教本科也停止招生了)。

总结起来成教改革对网络教育专科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如下:

1.专科专业少

专科专业一个学校顶多5个左右,大多都是些冷门专业;所以不能随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看有啥学啥了。

2.专科名额少

专科不仅专业少,招生名额也有限,所以稍微犹豫可能就错过了报考,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尽快做决定,切记犹豫。

3.专科可报院校少

之前专科招生的有68所高校,现在68所中全日制未开设专科层次的高校将陆续不再招收大专层次学生。大概看了下,明年网络教育大专招生院校数将下降至18所。

4.报名条件严格

已经有部分院校,明确规定报考专科必须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目前以同等学力的方式可以报考专科,不用高中毕业证书)

2020年网络教育报考技巧

1、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注意有效日期

考生在高考报名时都必须提供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用于采集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等)。

如果身份证遗失或者将于2020年6月9日前过期的,考生必须尽快到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

2、及时更新个人身份信息,尤其家庭住址

高考报名时,通过二代居民身份证采集的考生个人信息应该与户口簿一致。

考生如果因为家庭住房搬迁、行政区规划调整等导致户籍发生变更的必须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新户口簿和二代居民身份证,确保信息一致。

3、随迁子女和家长要关注报考资讯

外省户籍学生如果不符合流入地高考报名条件,须及时关注户籍所在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有关高考报名信息,并在规定时间返回户籍所在省(市、区)参加高考报名。

4、已被高校录取的考生不能有高校学籍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在籍生)或已经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不得参加高考报名。

凡涉及上述情况的学生必须尽快联系招生学校办理学籍注销手续,否则即使2019年高考录取了也不能注册新的学籍。

5、考生必须对填报信息负责

考生在报名时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填报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考生对自己填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凡不按规定要求报名,在网上填报信息错误、漏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影响考试或录用的,责任由考生本人承担。

第3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一、引领学生认同历史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以往的历史教学我们毕竟重视的大都是历史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应当说也不为过。时至今日我们应当觉醒再这样则不够符合人才培养之需求了。所以,必须努力思考高中学生学习历史价值观念实现问题,如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理想的个人价值,首先必须促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应当说历史教材的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当今学生认同的,但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脑袋里也有着而且可以说是不少的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深刻思想。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则毫无疑问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不予以正确的引领,学生将会因不去理想地认同历史而产生一些心灵扭曲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对学生学习历史的个人价值视而不见,我们也不能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引领抱持不闻不问的态度。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当代社会的现实,应当说实现学生对历史的认同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但再复杂,解决的办法总会是有的。譬如教材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尤其是一些悲壮的历史事件,不少学生不会对此持有正确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会认为那些人是傻子。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充满柔情美的环境中,根本就没有领略到悲壮现实所产生的原因,根本也不会去得以充分领悟充满柔情的美丽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完全可以朝生夕灭的,而柔情的美丽有时也完全必须赖于悲壮的行为予以支撑。因此,平时的历史教学作为高中学生引领是关键,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当今相关事实逐步建立学生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认同感,真正意义上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当代一些人物欲钱欲观念极强,功利主义盛行的前提下去认同历史,在认同历史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个人价值,树立理想的人生坐标。

    二、引领学生借鉴历史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历史上的人物,应当说都是以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可能是我们理想主义的。一些人对推动历史文化的进程可以说是建立了光彩照人的丰功伟绩,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也不可能就是完人。正如一代伟人在《沁园春·雪》中所描述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的事件也是这样,应当说也是以往,它们对人类的贡献也不可能是我们理想主义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改革一样,也完全不可能是臻善臻美的。作为我们高中学生学习历史,以历史形成自身的个人价值,既不能去全盘否定历史,也不能完全接受或者照搬历史。理想的做法是借鉴历史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我们平时所教学的课文一般来讲大都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实施教学的流程,应当说教学中的文本资源以及我们所能挖掘的资源也是比较广泛的。作为高中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后将走向社会,借鉴历史去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应当是十分必要的。

    三、引领学生超越自我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想使得我们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创造,学生必须努力超越自己,学生能够超越自己的先决条件应当是课程学习中的善于思考和探问、探求。以往的历史教学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学生们是没有探究可能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学生高考质量未曾产生过大的影响,但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极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地形成自身的个人价值。所以,历史教学中必须还教学的本来面目,把发现权、探究权、结论权去严格意义上地交给学生,甚至是交给每一个学生。这里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的一些事,譬如学生在进行前置性学习时发现了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便于教师进行梳理。应当说学生所提的问题有的是不足以具有探究的价值,或是比较浅易无需探究,或是十分深奥根本就探求不出。教师梳理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实现探究问题优化的过程。如教学《》时,学生对的成果提出一定异议,并不是对其成果的否定,而是感到还不具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学生经过一定意义上的资料搜索便明显地发现:二战以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提升,我们的国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出席了世界性的会议——布类顿森林会议;还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的成员等。这里使我们学生形成的人生价值是在正义面前是不能懦弱的,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是血雨腥风的战争,但打出我们民族的雄风,应当引起我们民族的自豪。我们也必须为真理而斗争,为和平和更为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第4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关键词:沙滩文化 黎庶昌 人生观价值观 研究

黎庶昌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是中国历史大动荡的年代。、、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他六岁丧父,自小家贫,又体弱多病。但是他熟读经史,酷爱古文。意气超迈,抱负不凡。二十六岁得到赏识,四十岁赴英、法任使馆参赞,后又两度出使日本,任驻日本公使。他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赢得日本朝野敬仰。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他不仅是通达敏健的爱国外交官,也是一位富于革新思想的社会活动家和学识渊博的文人学者。在他的思想、品格、学术与创作中,有许多东西值得研究和借鉴。

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许多学者都对黎庶昌进行过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近年来对沙滩文化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研究趋势更向着文化资源利用特点、利用价值、利用对策方面

沙滩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不朽的,它是遵义和贵州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黎庶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及品格情操,对后世影响很深。如学术研究上的刻苦自励、昂扬奋进的精神,都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研究它,能够丰富国人的理想、信念。

我们研究黎庶昌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为贵州、遵义、沙滩的经济发展、人文传承提供理论支撑。让沙滩文化引领遵义人民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1、从黎庶昌日本抚养遗孤,看他的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在晚清曾经两度出任日本国钦差大臣,他首次使日期间,结交了一批日本友人。特别是他与藤野正启的友谊更是让世人敬仰。他们谈古论今、谈西方科学、饮酒品茶、弹琴诵歌,相见甚欢。可是黎庶昌第二次赴日任职不久,就传来藤野正启先生去世的噩耗。黎庶昌先生十分痛惜,为藤野先生写《墓志铭》、为其作品写序。藤野留下女儿、幼子,孤苦伶仃,黎庶昌主动承担起抚孤责任,将其视为己出。黎庶昌先生“不关国之东西,海之内外”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震撼着日本国朝野。

2、从黎庶昌的诗酒睦邻邦,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两任出使日本国,任钦差大臣,他敦睦邻邦,不辱使命,是外交使节的典范。黎庶昌先生认为:各国使节,言语不同,服饰不同,政俗各异,要增进共识,互相了解。要“达款诚、联情好”,他主张以文会友、借诗酒唱和增加接触,交流思想,才是较好的途径。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交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被日本国朝野尊称为“大邦明贤”、“全才君子”。

3、从黎庶昌诗赞左宗棠收复南疆,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清代后期,落后的中国备受列强欺凌。沙俄对北方和西北疆土虎视眈眈。左宗棠奉命帅兵西征,虽历尽艰辛,但捷报频传。这个时候,黎庶昌任驻德国使馆参赞。听左宗棠告捷,欣然赋诗一首:

轻车度幕不惊尘,矫矫将军号绝伦。

回准降幡齐入汉,图书旧版复收秦。

雪消葱岭鸿难度,草长蒲梢马易驯。

索地陈兵君莫让,乌孙西去付行人。

此诗称赞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由此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出黎庶昌的人生观、价值观。

4、从黎庶昌的文学小样,看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黎庶昌先生崛起边陬,遍历中外。学富五车,早著勋劳。文学生活丰富多彩。现录数则,看他文学生活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重庆云贵会馆题戏:

黎庶昌出任四川川东兵备道,当时道署驻节于重庆。重庆当时已经开为全国通商口岸。黎庶昌资助,建成《云贵公所》。会馆建成后,庭院宽敞,建有戏台,黎庶昌题一联:

溯二千年汉祖雄风,犹留此地巴渝舞;

历数万里欧罗列国,仍爱中原雅颂声!

由此联可以看出黎庶昌的文学思想,也可看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时宜变、经世致用。

我们今天研究黎庶昌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可以学习借鉴先生的思想、品德。

第5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关键词:山水画;都市生活;人文价值;恬淡典雅;清新自然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自古以来,人人喜爱游山玩水,文人雅士更是以山为德、水为性,山水画代表了中国人内心的向往与寄托。更重要的是山水画紧随时代一直以来被人喜爱。当今,都市生活气息浓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面对生活压力,享受山水乐趣的时间也变珍贵。此时,山水画仍然能够存活于拥挤的都市之中,并且给人带来无尽的情趣,让都市人在工作之余心情得以愉悦放松,可见山水画虽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但仍可作为现代人的时尚珍宝。观赏一幅山水画仿佛漫步于山水田园之中。

1 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独特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都是通过笔墨表达出来的,早期国画家便利用简单的笔墨语言把内心情意转化为形象,形象中流露了画家的内心情感,表达出对自然的情意。

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这与当时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迅速传播,道教的基本形成有极大的关系,为中国山水画创作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当时的山水画虽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但山水画作为一种绘画种类已经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和审美价值。当时宗炳的《画山水序》便讲述了山水画在早期阶段包涵的无尽情意。宗炳“精于言理”,对玄学、佛学均有很深研究,他的《画山水叙》主要论述的是圣人与道以及与山水审美的关系。他提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以形媚道”,主要含义是圣人以“道”立于心,同时通过万物变化领悟“道”;山水以其自然形态体现和赞美着“道”,圣人、贤者可以通过观赏山水而体悟“道”,山水画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这表明中国古代山水画绝非仅是对自然审美的产物,而更主要的是受道家、玄学思想的影响的产物。

中国山水画自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千年历史。不同于西方风景画,中国山水画始终所要描述和表达的是一种情意,是自然山水的情意和作画者内心的感受。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传统山水画体现了我们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蕴,是人的性情与自然造化最形象的艺术结合。每一幅山水画都是画家综合审美观念的体现。山水画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它既是运动的,又是具有音响效果的,每幅山水画都是画家捕捉到的具有最佳审美效果的动势,而且这种动势通过视觉感官引起听觉感官的共鸣,山水画具有空白美,它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虚实互动,共同完成对山水画意境美的创造。由此可见,早期山水画家就追求山水画的情意,以“意在象外,情在画中”作为作画目的。

传统山水画,在表现山川之妙中流溢着我们民族人法自然的精神追求。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当时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真实。山石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山水画发展至唐代又开辟了的新天地。画家张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历代山水画家都是从山水中领悟人生,以作画抒发自我情怀为目的,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借物咏志,倾泄胸中逸气的主观情绪,画家心灵与自然万象的交融,构建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气韵生动的景象景观。

元代山水画达成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山水画新格局。元代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大家,深受赵孟审美理论的影响,他们“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旧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明代的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画派林立,画家无数,如“浙派”、“吴门画派”等,据记载山水画家就又400余人。大部分都是文人画家,他们以画为乐,抒发个性。

山水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发展,与时代接轨。近代,山水画继续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2 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力量

第6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四川省劳动人事厅、总工会、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业以川劳人险〔1988〕00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中反映的问题,在其他一些地区也同样存在。我国现行的保险福利制度存在不少弊端,亟待进行改革,以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险福利体系和制度。但这项改革很复杂,又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为了使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和商业企业更好地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并在实行经营方式转变时注意保障职工应该享受的保险福利待遇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将四川省劳动人事厅等三个部门的上述意见转发给你们,供参考。

关于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的意见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省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小型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加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同时,一些企业对于职工劳动保险福利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配套改革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忽视了职工应该享受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损害了职工的合法利益,加重了职工的负担,影响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改革顺利进行,为此,对国营企业在承包、租赁以后保障职工保险福利待遇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国劳动保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生活,保护职工健康,减轻职工在生、老、病、死、伤、残时的困难,通过立法,为职工所提供的一项生活保障和医疗保健的重要措施,也是宪法赋予职工的基本权利。现行劳动保险制度,存在着不适应当前情况的一些问题,必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相应改革。国务院国发〔1981〕166号《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明文规定:“要保障职工正当的劳保福利待遇和劳动保险条例等法令所规定的职工个人待遇,除国家明令修改者外,不得自行变动。有些规定根据当前情况需要改进的,经过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个别试点”。因此,改革劳动保险制度必须稳妥地、有步骤地进行。对现行劳动保险制度中确实不合理的地方,可报省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有重点的、分阶段的改革试点,在国家(包括中央、省)未作出新规定前,原则上仍应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不要随意改变。

二、承包、租赁企业的承租人,必须把执行国家劳动保险、福利制度规定,纳入承包、租赁合同,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原合同没有纳入的,必须补订入承包、租赁合同中。

三、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职工病假、伤残、死亡待遇,特别是对因工负伤和患职业病的待遇,不准随意降低甚至取消。

第7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关键词:劳动 贡献 人生价值

1.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表现

“价值”是指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们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马克思说“‘价值’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既可以做为主体向社会、他人索取自己的需要,又可以做为客体向他人、社会提供某种需要,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人生价值问题。

而从概念层面上理解,人生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或其他行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是通过个人的劳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人生价值还体现在他对社会或他人的作用方面。即一个人只有以他的贡献为人类谋利益才称得上有价值,依照贡献的多少评价价值的高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就越能得到个人价值的升华。这贡献主要是指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人生价值应当以贡献社会和造福人类的多少为准绳,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为最高标准。

因此,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是通过贡献来衡量的。

2.人生价值的结构

人生价值从纵向上看可以分为生命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三个组成部分。

人的生命价值,就包括了健康的体魄,发展的智力,旺盛的生命力所具有的价值,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为人们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在生命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够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才能为自我、他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生命本身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着很大的价值,的唯物史观对认识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就做出了相关的阐述。

人生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一个人具有的潜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个人能力与素质的综合体,既包括了一个人的理论学识,又包括了他的人格素养。

人生的外在价值,就是人生内在价值的外化,是人生内在的知识才能、品德等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转化为为他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且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发现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生价值结构的重要特征,外在价值就包括了我们所讲的社会和自我价值。

这三个价值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且相互转化的,构成了人生价值的内部结构。生命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同时又是人生实现价值的目标和归宿;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人在现实世界不断自我满足、贡献社会,才能不断提升人生的生命价值。

3.人生价值评价的二元指标

人生价值的评价可以从谁在评价、评价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三方面入手具体讨论。

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人生价值的评价者也就是评价主体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任一社会时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前进方向的,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评价主体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是真正的评价主体。由于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总和。因此,人生社会价值的主体就是社会中的人、集体、他人,而人生自我价值评价的主体就是自己本身。

其次,人生价值评价的客体就是评价的对象,是客体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现实结果,也是主客体之间反应出的一种价值关系,这个对象同样是要置身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

最后,任何一个评价都有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历史演变上来看,奴隶社会是以血统价值的标准来作为当时的主流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血统的高贵与否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价值或者有多少价值的唯一原则,这种标准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封建社会主要以等级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把财产的占有和金钱的多少看做人生价值的砝码。但是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缺陷,比如:血统的高贵与否并不能代表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血统的高贵与否不能决定人是否具有才能,况且人具有才能未必对社会做出贡献;另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来讲,金钱的多少未必能够反映其拥有者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也不能反映拥有者的社会价值,同时作为精神层面的贡献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这种评价观也是不合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也应该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即从劳动出发,劳动就是劳动者个人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主体评价客体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

综上,个人的自我价值,就取决于他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和贡献,其实现过程,就是劳动、贡献于社会的过程。劳动和贡献,就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下面就从劳动和贡献这两个指标来浅析它们为什么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3.1劳动是获得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对于劳动,我们首先要把它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展开讨论。同时,人们要想获得人生价值,就必须进行劳动,这是获得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因为劳动能创造一切,包括人生价值。每个人通过体力的或脑力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贡献给社会或他人,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些劳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是人生价值的结晶,是一定人生价值的物化表现。所以人们是在劳动中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认为,纵观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在劳动的推动下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劳动不仅可以使人全面发展,而且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劳动促成了人的价值的产生。劳动创造了价值的主体——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也赋予了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人的劳动能力使人具有自我价值;劳动在创造人类社会,创造人的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即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把自身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使潜在的变成现实的,这就是人的现实价值,即社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劳动积极性得以充分提高。劳动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人的价值在劳动中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实现。

劳动是人的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是因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其对社会的贡献中,人生的价值是通过人所创造的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价值来表现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劳动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这点就把劳动和贡献相联系了,一个人劳动贡献和创造成果的大小,标志了他人生价值的大小。创造的价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那么他的相对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的相对社会价值的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首先要通过劳动为社会作贡献,然后社会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及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给予个人相应的满足及肯定。因为,没有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人生价值就失去了实现的必要条件。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应该从社会得到他所应有的利益。若片面地强调贡献,忽视人的自身利益,最终是不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

3.2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尺度

人生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自身贡献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可概括为: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做出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给予其尊重和满足——实现人生价值。由此看来,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和其贡献密切联系。

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等级和地位,不在于金钱和财富,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财富。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想索取而不思贡献,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灭亡,个人的生存也无法保证。因此,创造和索取、贡献和享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共同维系贡献和索取的内在平衡。

人生价值的实质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作为集中体现个人人生自我价值的“索取”和作为集中体现个人人生社会价值的贡献,在人生价值体系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索取推动了贡献,贡献满足了索取,又刺激进一步地索取。索取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光贡献不索取,个人无法生存和发展,最终也就谈不上贡献;而贡献是个人索取的现实保证,光索取不贡献,不仅无处索取,而且即使有所索取也会坐吃山空。因此,索取和贡献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同时,贡献和索取并不是并列的,是有主次的,社会要能够提供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各种条件。首先,先贡献再谈索取。要把这些条件创造出来。贡献是索取的基础,只有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社会才能发展,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才能得到保证。其次,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整个社会价值是全部个人人生价值的集合,表现为社会对其成员需要的一定满足以及对自然界的合乎规律地改造。社会价值制约和统摄着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价值是高于个人的人生价值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而作为个人价值的组成部分的个人社会价值也应是高于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即个人的自我价值应服从于个人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生的价值就看人们做出的贡献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因此,每个人都应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尽力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要客观、谦虚谨慎的看待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断地创造新成果,为社会做出新贡献。(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艾永发.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初探.法制与社会[J] 2007.04

[2]彭伟忠.人生价值的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4

[3]陶富源、李华平.论人生价值.皖西学院学报[J]2004

第8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

1、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首先要开展内心对话,自己向自己敞开心扉,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声音,了解真实的自己。

2、接受他人和生存环境。一个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必然寻求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相协调,既不被外部因素所左右,同时又努力把一切外部因素转化为有利自身成长的因素。

3、明确的目标,责任和使命。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就无从谈起。人生价值就是人生目标,就是人生责任。每承担一次责任,就是一次人生价值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生命积累实现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人生价值的实现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着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功利至上等误区,学校要积极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评价的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他们在获得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大学生在朝着文明、健康、向上方向发展的同时,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当今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某些原有的观念和规则被废弃或搁置,而某些新树立起来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很快建立健全,加上封建腐朽观念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甚至产生以下的误区:

1.个人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他人之上。有的同学直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关心他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而有的同学则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主动关心集体、同学,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客观为他人”未必总是给他人带来好处,尤其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马上回到“主观为自己”的出发点,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2.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大学生唯利是图,忘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找工作看‘钱途’”“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梦寐以求地以大学文凭为跳板来谋取金钱和地位。

3.享乐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事”,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惰,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而是用于上网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追求超前消费。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高消费,不能安心学习,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4.功利至上。有的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个别同学为人处世以是否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比如青年入党是一件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好事,但他们把入党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和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实用主义功利性促发的投机性政治热情,是入党动机不纯的一种体现。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绝不会参加第二次相同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盲目溺爱,使他们很少面临困难、挫折;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束的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种种误区,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1.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纳入德育课。要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伴随着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人生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你索取的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

2.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重视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学校要狠抓师德教育,让教师首先要成为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增强教师的育人观念,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学生的表率,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3.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抽象灌输,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应该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打造互联网上的教育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把“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鼓励学生把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这样才能让一切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所遁形。

4.学校要重视与社会沟通,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各行各业的榜样,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请一些杰出的人士来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的门路,积极引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多地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调整到正确轨道上来。

5.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成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大学阶段,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目的一致而手段不同,造成学生不知所措,最终没有收到效果。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多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学校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育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自己的孩子。鼓励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和竞争与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人生道路,明确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争取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基础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对社会的贡献为真正价值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