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保基金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保基金的重要性

第1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入市背景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的“入市”,是指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上购买除国债以外的公司债券、金融债券以及股票。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关于社保基金入市的问题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允许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序幕到2001年,我国对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严加限制的。比如,就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而言,要求养老基金节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医疗、失业、工伤等项目的社保基金遵循类似的规定。国家之所以做出如此严格的投资管理规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养老保险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不敢将其贸然投入风险甚大的股市;二是我国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投资工具匮乏;三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甚少,没有投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阶段: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试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2000年底,国家为了弥补困难地区社保基金的缺口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并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全国社保基金。

    全国社保基金的来源为由国有股减持划入的资金和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2001年,全国社保基金期初权益为200.17亿元,期末权益增长为805.10亿元。当时可能认为,要保证规模如此庞大的全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再靠存银行和买国债是不行的,因为这二者的利率很低。于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了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是: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并规定理事会直接运作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从一级市场上认购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

    于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于2001年7月以特殊战略投资者的身份申购了中石化A新股3亿股,申购价4.22元/股,成本12.66亿元,年底该股票投资浮亏2.31亿元。同年11月,理事会在一级债券市场上认购了部分金融债和企业债,由于当年这些债券还未上市交易,因此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债券当年暂不反映浮动盈亏。

    总的来看,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出师不利。有鉴于此,从2002年到2003年年中以前,国家对社保基金到底能否进入股市没有明确的规定,全国社保基金在实际操作中,其新增资金大量选择了银行储蓄。与2001年相比,2002年社保基金的银行存款增幅达到了80.5%,是各项资产中增长最快的一项。尽管在这期间,国家对社保基金是否入市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些地方社保基金在股市上悄然试水。

    第三阶段:社保基金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全国社保基金2002年年报显示,当年社保基金运营收益为21亿元,其中,存款利息收入和国债利息收入占社保基金运营总收益的98%;股利收入占社保基金运营总收益的1.4%,但以2002年12月31日中石化股票市值计算,股票投资浮动亏损3.63亿元。

    可见,社保基金收益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存款和国债利息,单一的投资渠道使这笔庞大的资金缺乏增值能力,当年基金年收益率为2.75%.而按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养老基金30年实际收益率为4%时才能达到该组织102号公约确定的最低支付标准(替代率为40%~50%),8%时才能达到大多数工人认为正常的75%的支付标准。根据国外的经验,谨慎地放松社保基金的投资限制,是提高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因为据对一些国家的长期统计,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在各项投资项目中是最高的,因此,不少国家对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解了禁令。作为借鉴,我国决定放开对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的限制。可见,寻求较高收益率是我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动因。

    2003年6月,我国社保基金正式入市。至此,社保基金不仅从一级市场申购股票、债券,而且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证券。2003年6月中旬至8月初,全国社保基金在二级市场购买了沪天化、华菱管线等股票,由此拉开了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序幕。

    迄今为止,虽然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上是有赚有赔,但笔者认为,由于社保基金的投资主体错位,将难以保证它在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收益。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构成及其投资主体的选择

    在社保基金中,有些要用于近期的支付,有些要用于远期的支付,所以基金中的不同部分其流动性不一样,由此,基金的资产结构呈梯级形式:

    第一级: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部分。基金管理机构只能以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的形式持有。

    第二级:具有相当流动性的部分。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将其投入货币市场,或购买一年期以下的国库券。

    第三级:具有中长期性的部分。基金管理机构可将其用于中长期的投资,如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国库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委托存款贷款、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这部分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

    可以看出,上述三部分社保基金要求选择不同的投资工具,能够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的主要是第三部分基金。从养老保险项目看,养老保险基金里的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年金部分应是进入资本市场的主体,但这两部分基金都极为匮乏。

    其一,就个人账户部分而言。我国从1997年起统一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每位在职职工都按同一标准设计有一个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础养老基金,二是个人账户基金。但现已退休的职工要么没有个人账户基金,要么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甚少,他们的退休金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而目前我国退休人口有4200多万人,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其退休金,于是我国就挪用了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基金去支付已退休者的退休金,使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到2002年,空账规模已超过4000多亿元(2004年新的空账已达7400亿元),且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也就是说,个人账户基本上是名义账户,而没有实际资金,无法投入资本市场进行运营。

    其二,就企业年金而言。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制定了建立企业年金的规定,2000年就企业年金做出了具体的政策规定,但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3年公布的数据,截止2002年底,我国企业年金覆盖人数仅为650万人,只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6%,覆盖的企业户数仅占我国企业总量的1%左右,实属风毛麟角。企业年金积累总量为260亿元,占GDP的0.25%。可以说,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作用在我国基本没有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的养老保险基金。从2000年底开始我国为弥补地方社保基金的不足,设立了全国社保基金,到2002年末,其资产规模已达1242亿元,我们就将它作为了社保基金的入市主体。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妥的,原因如下:

    第一,全国社保基金的性质决定它不宜入市。全国社保基金的功能主要是补差、调剂和应急,它要求极强的流动性,并不适合于在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如果真有用不完的资金,为什么不用它去填补已经很大且在不断膨胀的个人账户的空账窟窿呢?

    第二,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工具应是短期性的。也许有人会问,暂时没用的一千多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总得找一个保值增值的渠道吧。笔者认为,如果全国社保基金硬要进入资本市场的话,它的投资工具的选择应是如货币市场基金等短期性的,而不宜投资于股票等长期性工具。

    从整体上看,由于可投入资本市场的社保基金本身的匮乏以及投资主体的错位,难以选择长期的投资工具,必将导致社会保障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投资效益不高。事实也已证明,由10家管理人管理的委托投资,特别是股票委托投资在2004年出现浮亏。

    三、重新定位社会保障基金的入市主体

    社会保障基金的主体是养老保险基金,它由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等四大部分组成。笔者认为,能作为机构投资者长期进入资本市场运营的是其中的后三个部分,而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不宜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下面将逐项分析:

    第一,全国社保基金。到2004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为1711亿元,其中财政拨入基金累计为1 539亿元,占基金总量的90%.可见,全国社保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其设立的目的是弥补困难地区的社保基金缺口,具有补充性和应急性,因此要求有高度的流动性。另外,全国社保基金可以说是财政对社保基金的兜底基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安全性的要求尤其强烈。以上两点决定了全国社保基金在选择投资工具时首先应考虑风险性,具体来说,应选择银行储蓄和短期国债,而不应进入资本市场运营。在这一点上,美国的“联邦社保信托基金”的投资方式能给我们以启示。美国社保基金的相当一部分也进入资本市场,但从 1935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案》至今,它的“联邦社保信托基金”一直不被允许进入资本市场,而只能购买政府债券。

    在所有的投资工具里,储蓄存款和短期国债的收益是最低的,但风险也是最小的。从其安全性和流动性看,是最适合我国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

    第二,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统筹基金。社会统筹基金的基本功能是收入再分配,它的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基金用于当年的支付后不会有多少剩余。因此,统筹基金在管理上的重点是基金的按时、足额征缴及支付。为增加基金收益,对在收支过程中形成的剩余资金可进行短期投资,但必须确保资金的流动性,保证支付需要。因此,这部分资金适宜选择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目前,我国由于转制成本没有解决,即使把统筹资金全部用于支付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都不够,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资。今后,即使有了剩余资金,就其功能来看,这部分资金也只适合投资于货币市场或短期国债,不宜进入资本市场。

    第三,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基本功能是个人一生中的收入再分配,其筹资模式是完全积累制,从职工参加工作到退休,资金不断积累。由于其间的时间跨度长,如何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就成为基金管理的重点。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收益率直接影响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因此,需要让其进入资本市场,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多元化的投资工具,提高收益率。目前,我国由于将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用于已退休职工退休金的发放,使个人账户基本成空账,无法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运营。但如果转制成本解决了,个人账户做实了,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了,它应该是我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企业年金。在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方式是个人账户式,其筹资方式是完全积累式,其性质类似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所以,其投资运营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的要求差不多,需要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以获取较高收益率。当前,我国企业年金规模近500亿元人民币,再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近500亿元,企业年金存量规模约1000亿元,但能够直接和间接进入股市的资金不超过150亿元。不过,随着 3004年国家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改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落实,企业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企业年金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有人估算到2010年,企业年金的规模将会达到 10000亿元,它将是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第五,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个人自愿投保。其保险形式是设置个人账户,其筹资模式是完全积累,因此,它的资本运行方式应该与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相似,应该进入资本市场。需要说明的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与个人的一般储蓄不一样,通常应由政府制定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国,政府在20世纪 90年代初就提出要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但时至今日,有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未明确。如果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再加上人们自我保障意识增强,商业保险公司改革的深化,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人会不断增多,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2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一、社保基金投资理念

1.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社保基金投资资产配置的核心思想为均值回归。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基金,社保基金具有长偿债期限的特点,一般不需要在短期内偿还,故适用于长期投资的理念。投资机构应采取理性、稳健的投资行为,审时度势,避免短期盲目的投资。此外,从满足价值投资的角度,投资必须取得适当的收益,这是基金投资的目的之一。证券市场中这样的长期投资机构越多,越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只有满足这两个理念才能保证社保基金的财务平衡和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2.专业规范性社保基金的投资需秉承专业规范性的理念。不仅需要公平、谨慎地选择基金管理机构,还要选择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投资组合应科学、合理、透明、规范,能有效进行风险控制和获得技术支持。同时,严格地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坚持客观精准的绩效分析体系,用专业谨慎的思维操作,而不能通过市场炒作等违法乱纪的行为来获取暴利。

3.安全性安全性理念是指针对可预见的不同风险,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保障资金安全。在资金操作过程中,针对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通过完善工作体系、加强合同管理予以控制;针对操作风险,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岗位监督予以控制;针对风险,通过设计信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与委托人和人的沟通交流予以控制。

4.责任投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投资收益的关系是责任投资理念的范畴。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养老金投资收益的根本来源,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养老金的积累结余。由于社保基金越来越多地投入到证券市场中,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高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社保基金投资的管理者作为市场的中间力量,要规避损害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投机行为,担负起指导市场、稳定市场的责任。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体系构建原则和过程

平衡计分卡(BSC)是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将公司的策略转变为可执行且可衡量的指标的一种绩效管理体系。它从四种不同的角度,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对组织发展战略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由于社保基金的投资运作需要同时保证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即既要着眼于当前投资的经济性、效益性,又要关注该投资的长远发展和对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故引入平衡计分卡对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进行评价。在构建该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和绩效审计过程。基本原则是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和依据;绩效审计过程是绩效评价的具体化,从根本上体现了投资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运作机理。

1.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3E”原则是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评价的基础和核心。绩效审计通常以“3E”原则为基本原则,包括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icient)。其中,经济性是指社保基金筹集成本与管理成本是否经济,它是在实际投资活动进行前进行计算制定。经济性主要监督在社保基金投资活动中,能否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效率性是指能否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率性主要监督投资项目的资金运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效果性是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更多地表现为事后审计。效果性主要监督投资的实际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投资预期和社会效益。

2.绩效审计的过程从资金流转的角度可以将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划分为五项内容,即投入、使用、产出、结果和影响。首先,社保基金是由财政部门进行归集再委托给基金管理部门,由基金管理部门对社保基金进行委托管理,并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对基金进行运作,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最终完成对社保基金资产的管理过程。在上述基本原则和审计过程的约束下,可进一步地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平衡计分卡管理体系一般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衡量企业的战略管理,但鉴于社保基金投资的特殊性,其最终的受益对象为社会公众,因此,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客户”层面应该表述为“公众”层面。故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四个层面即为公众、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1.公众层面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趋于严重,全国社保基金的设立有助于弥补现有保障的不足,为民众提供更稳定的退休福利。其在公众层面的投资合理性和收益水平和人民的利益需求息息相关,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能否顺利地开展和实施。虽然社保基金在投资过程中也有效率要求,但是放在首位的应是投资运营时资金的安全性,其次是实现稳健的增值。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需求,以及社保基金投资对象是否可行和可靠。因而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中应将公众层面所设的权重最大,故将公众层面置于平衡计分卡的最上端。社保基金的投资产出是指社保基金用于投资部分的收益额,产出绩效指标是用来衡量社保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投入与产出之间效率高低的指标体系。首先,这种绩效是社保基金投资活动追求的直接目标,体现为公共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即投入产出比。社保基金投资的投入产出比用净收益率指标来衡量,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除2008年外,全国社保基金净收益率均为正值,且净收益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基本实现稳健增值。2008年主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影响,中国股市大幅下跌、资本市场低迷导致全国社保基金股票资产大幅缩水,出现历年以来的首次投资亏损。

2.财务层面财务层面的指标通常是绩效评估的一般指标。通过各项财务性指标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计划的实施和执行结果能否达到最初目的。因此,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社保基金在筹措和管理期间会产生一定的管理费用和相关人员工资,社保基金投资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获得收益,使各项费用的支出之和小于社保基金本金与收益之和。由于社保基金投资存在管理成本及其他各项费用支出,社保基金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引入成本——效益机制可以关注投资的效率性、合理性,有助于改变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财务层面指标用费用率来衡量。从图中可以看出,除2008年外,全国社保基金费用率基本维持在0.5%以下,且呈逐渐上涨趋势,这与我国社保资产总额逐年增长有关。总体来说,我国社保基金费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3.内部流程层面社保基金投资项目流程评价是为了实现投资预期目标,对委托资金实施的从投入到产出内部活动过程的评价。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受托管理全国社保基金、制定基金的投资经营策略并组织实施运作、同时负责基金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社保基金的内部流程层面应涉及横向和纵向两个部分,纵向是各部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它是不同部门依据不同职责设立的管理制度;横向是相关部门之间协调的控制制度,它是各部门为了保证基金运作的合理性、合法性、效率性而设立的管理制度,应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内部流程层面评价可通过社保基金投资违规率和社保基金违纪资金率指标进行衡量,即:当期社保基金投资违法(规)率=当期社保基金投资违法(规)总额÷当期社保基金投资总额

4.学习与发展层面学习与发展层面是基于长远发展的眼光,如果说以上几个层面是站在静态角度刻画,那么学习与发展层面是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动态刻画。它确立了要创造长期的、可持续的成长和进步就必须建立的基础框架。学习与发展层面是前三个层面的基础,促使其获得期望的效益。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为了抵御利率、汇率等一系列系统性风险,我们需要掌握社保基金投资在未来收益的趋势,这样才能安全、及时地配置投资组合,抵御风险。学习与发展层面的指标可以用社保基金收入增长系数和社保基金支出增长系数进行衡量。社保基金收入增长系数=(当期社保基金收入量-上期社保基金收入量)÷上期社保基金收入量社保基金支出增长系数=(当期社保基金支出量-上期社保基金支出量)÷上期社保基金支出量由图3可知,我国社保基金收入增长基本维持稳定水平,但社保基金支出却波动较为显著,且至2012年起支出增长系数为负数,说明我国社保基金支出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四、结论和建议

第3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2009年基金监督管理科成立以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工作得以稳步有序开展,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将2009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2012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保基金和就业再就业资金监管内控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基金和资金管理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性。

为进一步规范各项基金及就业再就业资金支出,防范基金风险,根据各项支出特点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在局党组的安排下,在相关科室的支持协助下,重新组织修订完善了社保基金各项支出及就业再就业资金具体操作流程,确保了基金管理和各项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二)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社保基金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实际,拟写了《清镇市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清镇市社会保险基金和就业再就业资金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并及时呈报市有关领导审阅,并及时开展了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三)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2、严格按照有关操作流程对就业再就业资金及社保基金各项支出进行审核,并深入企业进行实地核查。一是从5月份以来,认真审核每一笔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各项支出;二是每月下旬按时会同社保局退休科审核拟退休人员资料,并对拟退休人员有关情况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核查,保证拟退休人员符合退休条件,确保基金支出安全完整;三是对2009年每季度、每月的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有关支出进行审核;四是及时组织召开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联席会议,保证有关资金的及时拨付。 3、加强与社保局、就业局相关部门的业务工作对接,对各项基金和资金操作流程各环节内容进行熟悉了解,以便更能结合实际开展监督工作,使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基金和专项资金安全。

4、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保基金和就业再就业资金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及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工作等。

5、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及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对2005年、2006年、2007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及经费拨付情况进行了详细核查并及时报告检查情况。二是对2009年每期开班培训情况进行现场督察,及时填写培训质量统计表,及时准确了解每期培训质量等情况。

6、对各乡镇劳动力分市场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一是会同市财政、审计有关部门对百花湖乡劳动力分市场建设工程进行验收。二是对新店、卫城、流长劳动力分市场建设有关事宜进行现场查看。

(四)其他工作开展情况。一是按时向局办公室报送科室工作动态信息、工作周报、月报及工作总结。二是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及本局组织的有关活动。三是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政治理论及业务知识的学习

(一)深刻认识基金和就业再就业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职能定位,不断加强监管人员的从业素质。

社会保险基金和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管理使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规定性和严肃性,只有熟悉掌握社保基金及就业再就业资金各项法律法规及实际业务操作流程,才能真正发挥基金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基金及就业再就业资金安全运行。工作之余,基金监督管理科科室人员学习了大量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基本掌握有关业务处理要点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应重点监督内容。

(二)积极参加我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各项学习活动,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双促进”。

三、基金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目前基金管理尚未制定统一规范的监管体系和就业再就业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在基金监督管理中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财务内控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业务操作还需进一步规范等。

(二)由于就业再就业资金及社保基金有关政策和规定较多,加上自身时间有限,对社保及就业工作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尚在熟悉中,导致对有关政策的把握尺度不准,基金监管工作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工作主要是从社保

基金征缴、社保基金各项支出以及社保基金节余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如何有效监督基金征缴、各项支出以及基金节余一直是基金监督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工作量较大、人员较少的条件下,要真正做到对每笔基金征缴、支出进行有效监督还存在一定困难。

(四)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与社保和就业部门有关人员的交流沟通还不够,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沟通还需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4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控制;分析

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通过强制手段由社会和个人按照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筹集的专项资金,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类型,是老百姓的“养老钱、救命钱”,关系到社会群体的生老病死。因此管理、运行好社保基金,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保基金财务控制概述

所谓社保基金财务控制,是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和措施,预防和减少管理漏洞,监督制约基金结算的诸多环节,防范和降低管理风险,有效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保证基金安全、完整运行。目前,挤占挪用、违规投资发放、虚报冒领社保基金的现象屡屡发生,社保基金亦面临着巨大的支付压力,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

二、社保基金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从领导到职工,普遍存在重核算轻监督、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现象。由于编制所限,一般社保机构财务部门人员较少,但事务繁杂,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日常工作中,领导往往忽视财务工作,财务人员只完成做账记账业务,不能参与基金支付审核的过程,这就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监督功能。有些地方尽管设立了基金监督部门,但没有赋予实际的监督职能和权限,只是敷衍应付,流于形式。

2.业务流程不规范。未建立健全基金支付的科学、规范流程,关键岗位、人员权力缺乏制约,审核、复核、监督环节不完善。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到账由业务科室独立完成。财务印章保管通常只有一人,即使分人保管亦使用不严格。出纳人员往往直接根据业务人员和部门领导的同意就能随意拨付大额资金,内控制度不能有效落实,缺乏执行力。

3.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缺乏。社保经办机构财务人员普遍缺乏综合会计能力,甚至有的是半路出家,会计核算不规范,专业化程度不高。账目处理不清晰,随意性大,对账后不作余额调节表,不进行差异审核分析,对票据和相关有价证券缺乏应有的检查、登记、管理。

4.基金保值增值、安全管理存在盲区。社保基金自纳入单独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对防止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起到了一定监督作用。但对小额多期挪用仍缺乏制约,社保经办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向财政部门虚列用款计划,恶意套取基金支出。对冒领、非支出范围列入报销等难以审查。由于受财政专户、专管的影响,社保经办机构无法掌握社保基金的第一信息,管理上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实现基金的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社保基金财务控制的策略

1.强化领导,健全组织,提高重视。首先要建立领导责任制,社保经办机构主要领导是基金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财务控制对基金管理的重要性,从制度上明确财务控制对基金管理的职责,从组织上落实财务控制的人员配备,配优、配齐财务人员,用组织管理人,用制度规范人,实现基金财务的有效控制。

2.建章立制,科学设岗,规范程序。必须建立与基金管理相适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对涉及的岗位、人员、职责予以明确要求,尤其是重点岗位和人员,因岗设人、合理调配,实现责任追究终身负责制。财务部门应设立会计负责人(主管)、记账、复核、稽核、出纳等岗位,明确职责范围,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各核算部门需定期对账,确保每笔支付合法、合规,对社保基金的审批范围、权限进行科学界定,未经授权不得越岗、越权代办业务,实现出纳岗位与会计岗位相分离、业务办理与审批相分离、资金支付与审查相分离、信息数据处理与会计处理相分离等。建立独立、健全的内审机构,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

3.提升能力,定期轮岗、加强监督。目前社保经办机构财务人员由于受岗位、编制限制而相对固定,无法实现轮岗交流,容易滋生松懈思想甚至腐败行为发生。实现定期轮岗交流,一方面可以全面熟悉社保基金财务管理,提升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轮岗中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监督。另外要着力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为社保基金法制化管理保驾护航。

4.加强协调,健全网络,全面监管。社保基金监管涉及社保、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公安等多部门,只有加强沟通和协作,才能提高基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对财政专户的基金支出,应在银行环节设置“双控”程序,避免部门间单独决定资金去向。公安、社保部门应尽快实现公民相关信息资源共享,防止冒领等基金流失现象发生。审计部门应主动、定期进行基金审核。社保部门要通过不同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基金动态信息,如征收支付政策、欠缴单位及金额、结余情况等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事项,接受社会监督,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另外,社保、财政、金融部门应加强合作,统筹安排,努力实现基金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

四、结语

总之,社会保障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社保基金的管理具有专业化、系统化、复杂化,财务控制在社保基金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重视和管控模式创新,加大管理力度,规范业务流程,强化财务控制,才能有效规避社保基金运行风险,保证社会保障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华.社保基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

[2]李晓远.浅谈县级社保基金财务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第5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2009年6月19日,国务院《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一时引发市场无限遐想,其中,国有股转持后的社保基金能否激发公司治理效应,尤其值得玩味。

前世行行长沃尔芬森对公司治理在现代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性做了极致的描述:“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已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环节,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促进资本市场治理机制的发展与完善,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

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时间较短,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不少缺陷,如股权结构不合理、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健全等。此番《办法》规定,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IPO的含国有股的公司,须按IPO时实际发行股份的10%转由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表面上似乎减缓了“一股独大”并增强了社保基金的实力,因而主管部门和市场对社保基金改善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寄予厚望。但转持国有股后的社保基金能否承载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期望呢?

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积极监督假说,即机构投资者通过“用手投票”的主动方式监督公司管理层;另一种是被动投票假说,即机构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被动地应对公司的治理问题。“用脚投票”对机构投资者来讲非常容易,但在公司治理层面的“用手投票”则复杂得多。“公司治理”是一种公共物品,因此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愿意提供治理的人一定是治理效应的受益者。由于小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公司治理”的供应不会达到最优。只有当社保基金持有的份额足够大,提供“公司治理”这种公共物品才可能成为一种理。

与发达国家市场不同的是,我国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多数不是内生于市场,而是在政府安排下外生于市场。国家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初衷是鼓励“用手投票”,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避免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办法》规定的转持比例只是IPO发行时国有股发行额度的10%,只是使原国有股的第一大股东减少了10%的表决权,社保基金在上市公司中仍然处于小股东地位。因此,社保基金并没有足够的激励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往往采取一种被动的“用脚投票”的策略,其盈利模式仍是通过买卖股票来投机获利。

第6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一、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包含的积极意义

(一)加快社保基金信息的传递速度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保基金会计信息的及时传递对广大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稳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发展能够将社保基金的相关信息按要求精确地分类汇总和迅速地传播。社保信息是许多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处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保基金的利用效率。各部门间可以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实现参保缴费和待遇享受的信息共享。在过去手工操作的条件下,大量的会计信息全部靠手工记录、整理和汇总,相关部门间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参保缴费信息,影响了待遇的享受;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待遇享受的信息,无法及时进行基金预测和监控。实现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后,互联网下的会计系统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大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得到迅速的录入、汇总、分析,并通过网络得到及时准确的传递和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了社保基金的管理水平。

例如,某区社保中心对政策不允许移交地税征收的公务员医疗补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过去在前台由各家单位自行缴纳,社保中心工作人员手工征收,不但劳动强度大、差错风险高,而且还给各家单位增加负担,每个月的固定时间都要排队来前台缴纳。手工核算的低效率也会影响参保群众及时享受养老、医疗待遇。自从加入了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代收付系统和开发了相关配套软件后,社保中心可以实时地从签订缴纳协议的单位账户扣缴社保费,系统及时入账后,各家定点医院药店能实时看到参保群众的缴费信息,保证医疗待遇的及时享受。诸如此类的还有地税征收单位社保费实时联网系统、银行网银和微信缴纳自由职业者社保费系统等不胜枚举。

(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在手工条件下,一笔业务通常要经过社保经办机构的很多人重复核算,加之社保基金本身数据量大,劳动强度也大,得到的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计算错误。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只要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开发软件,确保操作系统本身的可靠性,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输出的财务信息的正确性。财务人员所要做的仅仅只是正确输入数据,甚至可以实现从业务端口直接传导数据。财务人员只要按时间序列选择好发生的数据,所有的数据处理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三)促进基金核算的规范化,提升工作质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校正,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化要求成为可能。在输入时可以采用多种检验手段,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得基金核算规范、统一,并降低差错率,解决了手工处理条件下的错行、串行、随意涂改、会计资料不清晰的问题,保证了工作质量。特别是在社保这种大数据处理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其天然的优势,系统对会计数据的计算、分类、汇总、传递瞬间完成。会计电算化系统运用电算化程序就可以避免手工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在社保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政策要求和单位工作的实际,设置每一名经办人员的操作权限,并设置登录密码,遵循相互牵制的制度,并把每一条操作数据记录在系统中。不但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更要确保每一条数据有人负责。

二、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产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问题

社保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是指社保经办机构为切实有效地防范经办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保证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的贯彻执行、经办业务程序的规范、社保基金的安全等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程序和办法。

要完善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就要坚持分工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控制和机器控制相配合的机制,使社保会计工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的内部控制之中。

在工作的实践中,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薄弱点:

(一)数据的安全性差

(1)操作人员口令管理。社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每个经办人员都被授予不同的工作权限,都要设置自己的口令。每个经办人员都应保守自己的口令秘密。但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经办人员不重视自己的口令,或者对口令设置简单。系统的安全性也过于依赖经办人员的素质,对于安全观念较差的经办人员,口令很容易被盗取。

(2)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合理分配操作权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权限分配不合理,甚至身兼数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3)现代电算化系统的发展,特别是网银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其具有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会造成新的风险――技术风险。

(二)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

在传统的手工处理条件下,会计数据的处理往往是由多个环节、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每一项数据都需要进行重复的计算,都需要多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下一个环节就能发现。这就造成一定条件下,不会发生较重大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条件下,只要程序的预先设定出现疏漏,由于计算机系统处理数据的集中性和高速性,就会造成差错在数据中的大规模爆发,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簿出现失真,导致差错反复出现。

(三)风险控制的难度变大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纸质介质下的数据大幅度减少,电子介质的数据大幅度增加。加之电子介质下的数据非常集中,而且容易被泄露、伪造和篡改,造成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这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都造成了威胁,也威胁着参保群众的隐私,严重影响了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容易造成计算机犯罪。

三、加强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系统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要深刻认识社保基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实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强化系统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应把风险教育的工作重心和着力点放在增强基金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风险研判和风险控制上,推动内部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坚持风险意识教育,立足本职岗位,切实履行职责,自觉执行系统操作要求和法律法规规定,加强风险意识教育,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二)加强社保基金系统开发控制和日常维护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和日常维护控制是一种预防性控制,目的是确保社保基金系统开发过程及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要求,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在系统开发之初,要进行逐层审批,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参与系统开发及权限分配的研究和设计,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案并实施;在系统维护过程中,系统维护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设置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维护的原因和性质必须要有书面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所有与开发维护有关的记录都应打印存档。

(三)强化会计信息系统人员的职能控制

会计电算化所要强化会计信息系统人员的职能控制,要适当分工,并明确岗位职责,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计算机系统下的岗位信息责任制。从而避免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或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影响参保人员或社保基金的信息安全。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不能一人兼任的岗位。不相容岗位职务的分离就是这些岗位职务由两人以上担任,以便于相互监督。一般有授权审批岗位与业务执行岗位,业务执行岗位与监督审核岗位,业务执行岗位与出纳记账岗位,空白票据保管岗位与出纳岗位。在社保基金核算中,重点是:第一,专用收据的分离控制。第二,待遇审核、发放的分离控制。第三,基金银行印鉴和网银权限的分离控制。

(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控制

加强用于社保会计系统的电脑控制,应尽可能做到专用,保证每一个人和每一台电脑都只做应该做的事情。重视用户登录口令管理,改变登陆口令单一的状况,引入U盘登陆、指纹登陆等多种登陆方式。在会计软件系统中设置防止重复操作、遗漏操作和误操作的控制程序,违反规程和时间的操作应及时予以提示和制止,建立操作日志制度。系统程序中应对所有操作留有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员姓名、操作内容等。

(五)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技术风险控制

社保会计系统中的电子数据很多属于保密的范畴。应加强落实国家有关计算机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定并实施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安全办法,进一步完善系统软件管理、机房硬件管理、会计电算化人员管理以及进入计算机系统的电脑操作管理,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况的应急对策。

建立健全对病毒、木马、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将社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互联网分割开来,成为局域网。采用诸如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技术、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技术等。建立社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实行异地多重备份,保障数据安全。

第7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社保资金;管理水平;途径

中图分类号:F40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和政府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一项专项资金,它不仅是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还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对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以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失去生活来源时给予一定物资帮助的保障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的设立至关重要。而且,国家和政府也一直很重视社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一直在探寻提高社保资金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我国当前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保基金监管法规不是很完善,管理力量和手段有限,社保基金管理人手少,法制政策观念淡薄,监管不到位,地方政府社保部门既当监管者又同时成为委托人、投资人和资产管理者,角色模糊不清,政企不分,容易使基金缺失独立和足够的行政监管。就城市而言,许多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的征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参保人数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在参保的缴费基数上也出现了普遍的“缩水”现象。尤其在个体私营企业之中,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更为普遍了。在农村,参保意识的相对薄弱。而且,近几年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大部分不参与养老保险的缴纳,这对社会建设都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2.企业收支不符,矛盾日益扩大化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袭来使得各大企业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状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竞争能力,导致企业效益每况愈下,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不能保证及时发放,更不用提社保基金的缴纳了。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企业只能选择“缓兵之计”,对社保基金的缴纳一拖再拖,最后“积土成山”,庞大的缴费数额使企业根本无法支付。而且,伴随着社会诚信的江河日下,加剧了收支矛盾的爆发。

3.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

监督是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一种手段,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及时下发了《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 《社会保险审计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来提高社保资金的管理水平。然而,在社保资金现实的运行之中,这些法律法规似乎只是“一纸空文”,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效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社保部门都没有成立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成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监督,这样社保资金的运行也就显得“自由自在”,约束力弱化了。

4.缴费基数的增长速度过快

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缴费基数增大过快的矛盾使得社保资金的征收更是雪上加霜。甚至有许多企业和职工都面对着工资标准低于缴费基数的尴尬局面,社保资金的征缴难度可想而知。

5.相关部门没有实现统筹合作

在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仅仅对已经征缴到账的社保基金实施财政专户监督管理,而对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实际支付情况的监督管理并不到位,同时对一些享受上级养老保险资金补助县而言,财政部门为考虑能得到更多的上级补助资金,减少地方财政配套支出,在审核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时,往往不能从应收尽收的角度去思考,而只是从实现当年收支平衡的角度去考量;审计部门虽然经常安排社保基金审计项目,但基本上只对社保经办机构在基金财务管理方面实施审计监督,对缴费单位参保缴费情况未能作跟踪审计。尽管许多地方出台有关规定,要求各部门实行齐抓共管,但事实上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仍然是劳动保障部门一家唱戏,没有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二、提高社保资金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强化宣传力度,提升企业与公民缴费意识,为提高社保资金的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企业和公民是社保资金的主要来源,其缴费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保水平的高低。国家和政府和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要不仅要加大《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劳动合同法》等社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企业和广大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缴纳社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缴费自觉性和广大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营造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氛围。

2.建章立制,完善社保基金信息上报制度

为及时掌握社保对口部门会计信息的动态数据,建立完善的社保资金会计信息的上报制度,严格要求凡纳入社保基金预算编制范围的经办机构、项目单位,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向上级社保管理机构报送信息资料。

3.建立完善的社保预算体系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保险有关政策,按照规定范围、程序和方法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细化专项支出预算编制,切实提高专项支出预算编制质量。加大整合专项资金的力度,对资金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加大对预算基础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核查力度,特别是对人头、身份信息、经费定额的核查、各保险基金的预算编制要细化,将所有保险基金纳入预算管理。

4.加强社会监督,为提高社保资金的管理水平提供动力

法律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监督体系的有效推动,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不仅可以促进法律的贯彻执行还可以全面提升社会对于社保管理的关注度,从而为提高社保资金的管理水平提供保障。监督体系的建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人大对社保资金预决算的审批。社保资金纳入人大的预决算是公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家财政管理的客观需要。每一级政府的支出行为都应该接受人大的监督,作为与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保资金更是需要人大的监督和审查。

其次,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这就要求适当削减地方社保部门的对于社保资金的管理权力,避免社保部门“一手遮天”现象的发生。地方社保部门应只承担社保资金征缴和发放的责任,具体的监督职能应当由其他部分予以承担。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就可以加以提倡,不仅可以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利用其职权为难监管部门工作的情况出现,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最后,重视新闻监督和社会群众的监督。任何的管理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央垂直管理模式也不例外,也存在监督缺失的角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闻监督和社会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视了。新闻监督具有实效快的特点,而且其影响力较大,可以有效地对社保部门、监察部门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敦促机关工作人员能够一丝不苟地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能够使广大公民提升对社保管理的关注度,进而产生覆盖面较大的群众监督。然而,在当下,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健全,也使得社会群众监督受到制约,社保基金的最终受益人无法及时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力。可参考国内外基金业信息披露的规定,增加诸如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表、社会保障基金财务变动表等财务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相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每月或每季度以委托契约、基金定期报告的形式,按照证券投资的类别分类公布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使公众可以借助网络或者其他大众媒体获取相关的信息,了解社保基金的投资成本、收益、积累、运营和其他重大事项。

5.相关部门应统筹合作,密切配合,为提高社保资金的管理水平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

社保费用的征收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进行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明确自身的责任,优化社保资金管理。社保部门应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建立欠费企业资料库,并进行及时地监控,保证社保资金的和全额征缴和及时到位。在此基础上,各部门还要通力合作,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切实遵守国家规定,将征收的社保资金如实地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为社保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第二,社保资金支出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不得以任何客观理由来增加支出项目或者偏离支出标准,更要坚决杜绝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第三,资金支出形式必须合法有效。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记录资金的去向以及收好各种凭证,以保证社保管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结束语

社保资金管理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提升社保资金管理水平是社会的需要。国家和政府都应予以重视,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秀华.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9(12).

第8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社保;基金;管理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简称,它的内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五险。社保基金是由单位和个人缴纳、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管理的专项基金,人们通常把它看作自己的“救命钱、养命钱”。社会保险基金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基金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社保基金的完整,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既要严肃纪律,严格执行基金管理法规政策,又要加强基础财务管理工作,做到凭证完整、记账及时、摘要详细、账目相符,核算准确,报表清晰。在基础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应用财务电算化技术,可以有效的管理好社保基金,防止人为的“跑、冒、滴、漏”。

一、基本情况

目前,淄博市机关事业保险处及各区县机关事业保险经办机构财务均应用了财务电算化技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社保基金财务信息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其好处在于:一是实行财务电算化后,原始会计数据的处理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由于财务软件有禁止修改他人数据资料的功能,避免了实际工作中任意篡改数据的可能性,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二是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处理的效率。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经过多方考察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论证,淄博市机关事业保险处申请上了企业网上银行。网上银行的开通方便了财务人员随时掌握基金账户余额、单笔业务的到账情况,方便了银行与单位间的对账工作,减少了人为的出错率,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质量,同时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实行财务电算化后,会计核算工作从凭证录入、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完全由计算机完成,工作效率成倍提高。三是能有效提高社保基金监管水平。聘请专业财务编程人员,根据社保财务工作的需要,开发软件将业务核心平台二版与财务软件系统进行了程序对接。经过编程,直接将业务数据转出生成财务数据,不单替换了财务人员频繁录入、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财务和业务工作中起到了监督与制约的作用。从内部监督的角度讲,财务软件与平台二版的对接,能有效地发现各社保基金的流入流出情况,有效完成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对账,大大提高了社保基金的监管水平。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从我市情况看,在财务电算化上虽然各区县均已应用,但有的区县计算机是混用,这样就很容易泄漏财务数据,降低了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另外,部分区县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版本不一,如果安装对接程序,必须要升级或更新版本。个别区县经济状况不是太好,个别社保机构的领导对实行良好的社保基金财务电算化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以为有台计算机就是实现了财务电算化,有的甚至还认为即使使用了更高级的财务软件,也还是记账、算账、报账,况且升级、接程序还要花好多费用,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不值得。存在这样的认识,推进社保基金财务电算化完善财务软件系统的难度就增加了。第二,各保险经办机构财务软件版本不一,不便于财务系统的维护。从当前的情况看,我省金保工程建设取得了大的进展,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也随之成立了信息中心,为全市劳动保障工作搭建起了一个平台,但能支持财务电算化工作的网络系统还没有,市处与各区县保险经办机构间财务业务不能实现共享,即使现在全市各保险经办机构都实行了财务电算化,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还有不足。由于各区县保险经办机构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版本不同,功能和操作上也有差异,不能有效对财务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另外,市处和个别区县虽已经安装使用上了社保财务业务一体化接口系统,但金保工程项目组经常对核心平台数据升级和更新,使得业务和财务数据有时不能有效对接,无法进行数据转换,系统维护不方便。第三,专职财务人员的配备问题。财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技术工作,它不仅要求每个财务人员要熟悉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具有丰富的财务工作经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实际情况是,个别区县由于牵扯人员编制和经费的问题,还没有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有的雇用学过电算化会计的临时工,有的身兼数职同时兼着财务和其他工作,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责任心不强、创新意识差、工作质量上不去。比如,每月、每季区县要向市处报送财务报表,每次都要催,由于情况各异,各区县报送的方式也各不一样,有的直接送报表,有的发送邮件和传真,汇兑报表时遇到数字不清晰不正确,要一遍遍电话落实,这样很难保证报表报送的及时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因而,缺乏专职、专业的财务人员,成为制约个别经办机构财务电算化发展的障碍。

三、对策与建议

第9篇:社保基金的重要性范文

什么让年轻人有钱也不敢花

小张是我的一个网友,他以前曾经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回到家乡南昌工作去了,但是,他向我诉苦说,以前缴纳的社保基金没办法转移,实际上损失了自己的未来,自己退休后不知道能够拿多少退休金,来确保自己有一个较为幸福的晚年。“年轻的时候累一点我不怕,怕的是年老了社保基金不能挂钩,我在上海缴纳的社保不就白白浪费了?到了晚年还在为银子发愁,这就不值得了,现在确实不敢消费”,像小张这样的社保无法省际转移而损害农民工、白领的一些做法,实际上很普遍,这是由于制度性的缺憾而引起的人们的担忧,也是我国长期内需不振的主因。其实,年轻人还普遍担心自己老了之后,两个年轻人要供养四个老人的问题,人口红利的枯竭将使中国经济面临一个“坎”,到那时,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金已是昔日记忆,中国人将活得相当疲惫,中青年阶层将发觉,他们面临沉重的上有老,下有小的赡养负担,而他们自己必须非常精打细算,才能还得上房贷、车贷以及其他的一大堆账单。这样的情形并非理论推导,日本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制定完善的社保,趁着人口红利尚未消失,多储备一些钱财,以备全国性老龄社会的出现。 事实上。高层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关注。近日,高层正在抓紧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社保关系转续办法。2009年5月9日,总理在与71岁的蔡秋目先生聊天时指出,如果说我们克服经济困难,政府下一步采取的最大措施就是完善社保体系。完善社保体系才能够进一步刺激经济、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总理说,人老了要有人管。统筹级别低制约社保的发展

前段时间,有关部门曾经声称,全国统筹社保,需要30~50年的时间,看来这个时间要缩短,因为要到30年或50年后才能全国统筹社保,确实要让民众等太久了。

社保统筹级别很低,是造成农民工和白领难以使得社保基金省际转移和存续的重要原因。以前的社保基金有的是县级统筹,有的是市级统筹,这样的级别太低,再加上行政划疆而治的行政壁垒,使得全国性社保统筹很困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化,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快,人们不可能一辈子只固守一个地方或工作,社保基金不能存续转移,确实给劳动者的后半生带来了威胁。

对于一些农民工来说,由于流动性更强,再加上户籍这一纸障碍。使得农民工退保潮愈演愈烈。农民工要进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比较困难,而退回到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地方财政同样没有动力进行配套资金支持,农民工的后半生也确实难以得到保障,人人都有远虑,制度性的缺憾让农民工的远虑更是如建立在沙盘之上,难怪农民工缴纳社保基金的积极性不高。

事实上,现在的划疆而治的社保基金制度,推进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官员也考虑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由于农民工和一些白领,现在的流动性比较大,原单位为其缴纳的20%的社保基金,既不退给本人,也不退给原单位,大量社保资金就这样明目张胆地沉淀下来,成为当地政府一笔不小的“预算外收入”。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使得社保基金难以发挥自己的保险功能,也让占据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白领感到无奈。

其实,拔高统筹层次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难题,全国联网也不是不可能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上解决省际转移和存续。并不存在天堑,主要还是因为那种行政壁垒是一条鸿沟,这牵扯到不同省、市、区之间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协调。在欠发达地区工作缴纳的社保基金在绝对额上当然要比在发达地区少,一旦迁徙到发达地区,发达地区要为其补贴。这或许是我们统一社保的现实障碍。但我们有没有考虑到,如果说他能够迁徙到发达地区,也说明他的能力比较强,真正能够迁徙的。还是少数,况且。一统社保还要有配套限制,一统社保的意义不在于平均主义,而在于有―个保障劳动者幸福晚年的正义制度。

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角度来说,如果中国想真正改变所谓外需拉动型增长模式转抟向内需推动型增长模式,就必须像西方国际爱那样,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保体系,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花钱花得放心。

事实上,主席日前也在强调解决社保转续问题的重要性。主席强调。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把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优先目标,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

期待我们一般人的晚年都有所保障,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公务员、商人以及普通职员,这份保单需要我们拥有完善的社保体系,要有持续性和可操作性,要能够随着个人工作的迁徙而自动转移调整,社保部门还要考虑以后由于计列生育导致的人口红利消失之后的社保基金的来源问题,不要在人口红利很多的时候使劲花,因为未来中国劳动力的趋势肯定是减少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把这一代人缴纳的钱都填补到上几代人身上,造成代际失衡,要有一个统筹规划。

社保系统性考量很重要

社保基金的来源可待续性还太看人口红利因素,因为劳动人口的多少决定着缴纳社保基金的数量,一旦人口红利消失,社保的资金来源就成了问题,如果一旦我们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么,社会保障支出就很大,就会对社保造成冲击。

所谓人口红利,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中适龄劳动力比较多,有助于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行为模式,影响商品,资产的价格,进而改变―个国家的经济格局。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在过去的20多年里,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和高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可观的“人口红利”,其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