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化学核心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

第1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秋侵人影瘦——《浮生六记》人物陈芸小评

世变缘常:新世纪文学中的乡村现代性转型

人品、官品与书品——读《颜真卿评传》

论生态文明城市法律价值冲突及解决原则

贵州省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为例

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行为准则之辨

理性与自由: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维度

网络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

媒介融合的背景、现状与展望

略论版本学、目录学知识在研阅古文献中的运用

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

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情商调查

网络境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论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能力的培养——以贵州大学为例

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

对高中历史教材“启蒙运动”章节的比较和建议——以四种不同版本为例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思考

贵州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苗乡教育的奇葩——松桃民族中学

重庆市女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1978—2009年贵州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测度与分析

试论县域电力营销策略

证据调查鉴定观及其展开

论苗族理词在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运用

论《诗经·君子于役》对后世田园诗歌的影响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叙事艺术

状语还是主语?——从用在句首的介宾短语谈起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哲学解读

论《回乡偶书》的押韵及“鬓毛衰”的“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音乐特性比较性研究

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试论战神和梅山始祖蚩尤

高校图书馆办理新生图书证的问题与对策

任务教学法中交际背景和内容的真实性

从修辞的角度探究如何提高笔头交际能力

基于权变策略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

浅论高职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方法

“起衰幸有昌黎手,劝学频年意未阑”——浅论贺长龄对贵州教育的贡献

一种改进不规则采样信号频谱分辨率的算法

直线的一个参数方程及其性质

文科生数学学习焦虑分析与教学对策探讨

“极限”教学浅析

中学趣味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探究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绿色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西江苗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定向越野对体育专业学生注意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定向越野训练理论研究综述

公安院校游泳教学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

略论陈式太极拳的核心思想

高校本土武术文化传承模式初探

由导数的定义引起的若干思考

新课改视野下的课程评价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流变

知识管理视野下教研组长的角色再认识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特色专业建设探究

第2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高校;化学教育;绿色化学理念;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3-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改造和利用的能力,同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包括过度开发资源、过量排放废弃物,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原生态结构与组成体系,导致人与自然几千年来的和谐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良的生态现象有: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有机物污染、臭氧层损坏等,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生存。因此,绿色化学理念的推出无疑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方针,也是现代化学学习者和工作者的一个挑战。各个高校越来越重视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理念,这也是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挑起的重任。

一、绿色化学理念的含义诠释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的高消耗,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人们所能占有的资源也是屈指可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摆在我国面前最大矛盾就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牺牲”来换取经济的“腾飞”,还是更好的限制人均资源的消耗来保护目前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破坏。工业在我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其中我们所熟悉的化学工业为其他行业持续不断地提供更多的科学服务和产品支持。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整个大自然也受到了空前破坏的问题。生态失去平衡和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健康,不断加深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出现更多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就必须让我们通过改变研究模式来改变生产模式,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化学工业中,将能从源头控制和防范污染。

绿化化学无疑是“无害”为基础的环境化学,通过化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更大限度的消除或者降低有害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原料、产物、副产品、催化剂、溶剂等生产和使用。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是倡导不要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质,更加不能产生过量的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废弃物。这是一门从源头加强防范和控制污染的化学,或者说这是一个更有层次的化学理念。从绿色化学的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产生的理念。

绿色化学理念引导人们更加重视环境。早在1996年美国就以“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作为美国绿色化学挑战计划中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奖项的设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敢于探索绿色化学,积极使用和推行绿色化学的科研成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主要力量还放在经济发展上,也在1996年举行过以“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为主题的研讨会,通过这个小小的研讨会也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绿色化学工业成果研究和开发。后来的一年,在香山会议上宣布了我国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为主题的研讨工作机构。从这些资料来看我们在进行高校化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思想体现出来,做到更好的借鉴。

二、绿色化学崇尚的发展思路及模式

基于目前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技术积极采用各种无毒、无害的原材料替代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对工艺流程进行改善,对“原子经济性”的反应进行开发;在使用各种原材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和效率转化,在排放过程中尽量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一)绿色化学追求的目标是高效

高效的核心思想是尽量使用最少的原材料,创造更多成品;最大限度地降低排废弃物,提高转化率。我国在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主要根据假设每一个化学工业行业都以高效生产操作作为大前提的。

(二)对“原子经济性”的反应进行开放

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是属于近似理想的反应,是将原料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原子经济性的反应完全地转化为产物,实现废物“零排放”的目的。从目前各大化学工业来看,特别是有机原料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开始推行原子经济性反应的使用了,例如乙烯、丙烯的聚合等。还有一部分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采用的是一步的原子经济反应,例如生产环氧乙烷。

(三)积极推行无毒、无害溶剂的使用

化学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污染问题,其污染源不仅仅是产品和原材料引起的,而且还来自于在制造过程中所采用的部分物质,最常见的是反应制造过程中所采用的介质与溶剂。目前工业制造过程中溶剂的使用是最广泛的,但是大多数溶剂都是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水源污染、地面臭氧形成等。因此,要积极推行无害、无毒的溶剂来代替有害、有毒的溶剂,这些都是绿色化学重点研究的内容。目前研究主题是研发超临界流体,其中我们特别关注超临界中的二氧化碳,它的优点是无害、无毒、成本低,还不具备可燃性。

(四)加强回收和重复利用材料

回收是以降低节约资源理念为基础的,而重复利用材料是降低成本的体现。两者都是以资源节约型为主题的,从而更好地改善工业企业的经营成本。针对自然环境难以回收或者在短时间内难以回收的各类材料,应该实施重复利用的方式;而对于污染度高的化学制品,如我们熟悉的电池应当尽量做好回收而加以利用。倡导回收利用材料的意识也是绿色化学实施的重要途径。

三、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一)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育中有助于培养辩证统一的良好思想

“先污染再治理”的落后只会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出现诸多问题。绿色化学理念以全新的改革方式,重源头抓源头,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化学造成的污染与破坏,简单来说绿色化学理念是以源头为基础从而进行治理的无害化学。在这里绿色化学还特别强调了,绿色化学理念的全新推出以及实施,并不是对传统的化学方式进行所有的否定,必须要坚持以客观为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唯物主义观,将传统化学的精华与绿色化学理念充分的结合起来,逐渐消除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的危害因素,这才是绿色化学的精髓。

(二)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加强学生更加爱护生命

根据目前几年食物中毒相关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下我国食物中毒人数已经达到了四万人。剖析其原因“食物中毒”的原因:过量使用农药杀虫剂、剧毒残留严重等。在高校化学部分教材涉及到了农药的知识,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DDT、六六六、有机磷农药等,根据目前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实现绿色产物为目的,全方面的对农药进行评价。例如:六六六和DDT具有很高杀虫性的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其环境,而且具有很高的毒性,对人类与牲畜的健康都具有很大的威胁。而这些具有危害性的农药正逐渐被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内源性的昆虫激素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农药所替代。这类新型的农药不但高效、而且不会污染环境,降低了毒性不会危害到人类和牲畜的健康。最大限度避免了因为农药的滥用而出现大量鱼类、益鸟益虫的死亡的现象。为学生举出绿色化学具体教育实例,从而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去倡导和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三)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发展观

高校化学教育工作者要一直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更好的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整个高校化学教育细节中去。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体现绿色化学的原则性,让学生知道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地球上的能源和物质都是有限的,要善于应用和珍惜。例如:学习“烯烃与溴的亲电加成”相关知识时,对于连结电子取代基的烯烃与溴的加成反应,烯烃可作为麦克尔受体在阳光引发下与溴进行自由基的加成反应。而这里的能源绿色化就体现在对太阳辐射能的直接利用,它为解决目前化学能源的污染性、有限性以及温室效应等能源问题开辟了更多的出路。通过以上绿色化学的实际例子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和关心生态环境、珍惜能源等问题,逐渐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绿色化学理念是对传统化学一次全新的改革。将化学理论作为基础课程的内容,然后将绿色化学的先进理念融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大力实施实践和强化。例如:高校有机化学相关知识中,大部分教材在介绍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的时候,只介绍了酯化反应。但是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的时候存在诸多问题:对设备进行腐蚀、产生大量的无机盐废弃物、收率低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介绍提升产物收率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查阅并提出了一些方案:一是用高效催化剂替代,可以用杂多酸、固体超强酸、无机路易斯酸等;二是建议使用绿色溶剂:三是用微型实验进行替代。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敢于亲自动手操作进行验证,这样开拓了学生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原子经济性反应进行研究、对净化原料进行选择、大力推行采用无害无毒的溶剂和催化剂、倡导环保意识等。企业应该重视控制污染,应该将治理污染的费用转化为对绿色新成品进行集中研究的费用,要树立狠抓源头的意识,将污染扼杀在摇篮中,这样经营模式才能促成企业和社会形成“双赢”的局面。高校有机化学相关知识中,介绍了很多这类的教学重点,例如对氧化进行选择性反应,教材中通常会介绍使用大剂量的强氧化剂,如K2Cr2O7,但是在工业生产实际情况中采用的是催化氧化,如H2O2,O3也是氧化剂,用来进行催化反应是非常合适的,可以更好地进行清洁,而且产率极高,没有出现“三废”的现状。通过这些实际绿色教育实例,学生能明白,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市场竞争力。

四、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一)改变观念,加强认识

身为高校化学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要掌握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认识到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提高绿色化学理念的宣传力度,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内心,通过列举更多的绿色化学实例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什么是绿色化学理念,明白绿色教育的重要性。

(二)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的基础是实验。实验是化学进行讲解和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掌握知识最直接的方法,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废物”处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废物,为绿色化学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大力推行微型化实验,倡导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微型化实验的主要特征是,它从节约出发,可以降低污染程度,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从而控制了污染,也让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学生敢于动手,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增强环保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开展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

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需要加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的活动,其目的是打开学生眼界、提升知识量,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中的内容渗入。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开办绿色化学教育专题报告会;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化学问题,这些对开展绿色化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长盛不衰的科学,它始终走在各个学科的前沿。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化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才能加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提升创新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彭秀丽.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4).

[2]仲崇立.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贡长生,张龙.绿色化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朱清时.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10(6):12-15.

[5]李竹凤.在化学教学中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1):121-122.

第3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氯化氢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新物质。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与化学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设计试图从设计问题链的角度入手,运用实验等方法,科学、直观、形象地演绎教学内容及其要求,帮助学生建构物质学习的思维导图,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理解氯化氢喷泉实验原理;学会描述喷泉实验的现象和设计简单的喷泉装置;掌握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的方法及学会其实验装置的装配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种气体实验室制备的条件、反应状态和收集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学习氯化氢喷泉原理和设计喷泉装置,拓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氯化氢水溶液――盐酸的重要应用,让学生感受化学使生活更美好。

三、教学过程

[视频一]创造化学新作用。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调整状态,进入化学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化学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的正能量,逐步改变谈化学就是爆炸、毒气等负面新闻的社会印象。

1.由喷泉实验引发的问题。

[创新实验一]在一烧杯水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仔细观察现象。

[设置问题链]①溶液为什么会变成红色?②溶液为什么会进入试管?③压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④试管中的压强为什么会减小?⑤减少的氯化氢气体分子到哪里去了?⑥瞬时减少了多少呢?⑦由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性,预测课本第28页图2.7实验装置的现象。⑧溶液有没有充满烧瓶?可不可能是真空?若不是真空,会有什么气体?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链,创造思维阶梯,建立逻辑链,层层递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释实验现象,进一步巩固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喷泉实验烧瓶中溶液上部气体的讨论为后续的气体实验室制法作铺垫。

2.氯化氢常温下能参加反应吗?

[创新实验二]T型管的两端分别用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眼药水瓶顶住,同时轻轻挤压,观察现象:产生白烟。

设计意图:以方便操作、现象明显的创新实验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创新实验设计的信心。

3.实验室中如何制得氯化氢?

[设置问题链]①从氯化氢的组成分析,哪些方法可以制取氯化氢?②比较H2、SO2、HCl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③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学生搭建自制模型:发生装置+收集装置。④氯化氢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如何解决简单的收集装置的气体外逸?⑤如何收集起来?学生调整自制模型: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⑥结合氯化氢的相关知识,分析这样的装置可行否?⑦如何防止倒吸?⑧分析氯化氢气体中可能存在的杂质,设计实验制取纯净、干燥的HCl气体。

[学生调整自制模型]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改为倒扣的漏斗)。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对比,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问题链,创造思维链,让学生自己到达终点,建构思维导图。体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形成实验室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考方式的同时培养学科素养、提升思维能力、实现知识与学科教育价值的有效结合,同时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

4.化学让生活更美好。

[视频二]氯化氢的水溶液――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味精的制取过程中需要大量盐酸;爱国实业家吴蕴初老先生的部分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的贡献,进一步认识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课外兴趣活动。

请用生活中的器材设计一些喷泉装置。(例如:雪碧、泡腾片、矿泉水瓶、盐水瓶……)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解决问题,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联系生活,拓展应用能力,提高实践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简易的创新实验引入课题,与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产生学习兴趣。

第4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必修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既不同于有机合成,也不同于药物化学,是有机反应理论和药物合成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体。课程内容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对化学合成药物生产和研发中常用的反应作了重新分类、概括和总结。该课程从有机药物分子官能团与化学键的形成为主线出发,系统学习药物合成的基本反应及应用。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保障授课的质量,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反应”的教学方法

药物合成会涉及到很多种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千差万别。许多同学对于药物合成反应的学习不知道如何入手。有些同学单纯地记忆反应来进行学习,试想有机反应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记忆力再好的同学又能记住多少!即使记住了,还很容易互相混淆!因此,单纯地靠背大量的反应不是学习药物合成反应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理解反应机理,了解反应本质,找出反应规律,才能很好地掌握药物合成反应。在讲授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时,首先对它们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怎样应用空间结构和电子效应对有机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掌握其组成。例如在讲到特殊芳香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时我们首先来分析它的结构:当卤素的邻、对位有强吸电子基团(如:-NO2,-SO3R,-CN,-CF3等)时,这些基团通过吸电子的共轭效应会削弱其邻、对位碳原子上的电荷密度,进一步提高了碳原子的电正性,因而容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并以图示来进行说明。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培养不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课。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主导式”教学法等。对每一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单靠任课教师的讲解学生未必理解得很透彻。这时可以考虑采用探究式教学进行授课,让他们主动思考来解决,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个小组上台讲解自己的研究方案。如: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如何合成对硝基苯乙酮?首先给出这样一个实例,然后让学生用已学反应来设计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学生就要思考:该化合物中的硝基(-NO2)和乙酰基(-COCH3)两个基团具有什么电子效应?通过什么反应来引入这两个基团?这两个基团在引入时是不是有先后的次序问题?这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单单停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面,更加深了对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理解。通过这种有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的换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注入新知识,理论联系好实际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将国内外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地为学生介绍药物合成中的一些新反应、新技术及新试剂,如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在构建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绿色催化氧化反应在氯霉素合成中的应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较多的补充和更新,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加明确了药物合成反应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向学生讲述它们在药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例如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特别是丙二酸二乙酯在抗癫痫药物普瑞巴林、非甾体抗炎药物洛索洛芬等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尤为重要,它使教师在课堂中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书写化学结构式,使授课教师节省板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内容,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解决了内容多课时不断减少的矛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也不是最理想,学生不太容易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不容易领会有机反应的过程,特别是在进行反应机理的推导,多步骤合成反应这些信息量较大的内容时,就需要适当地结合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这样通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建立药物合成反应理论框架,强化归纳总结能力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框架,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经分析综合后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学习主线,让学生看到整个药物合成反应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和创新,激发学生探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为此,在授课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要求、考核方式及主要参考书。从电子理论的角度认识有机物结构,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酸碱理论在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及路易斯酸碱与亲核试剂、亲电试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对有机酸碱概念有一个整体、本质的认识。课堂教学多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马氏加成规则时,提出一个问题:马氏加成规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类化合物的合成或官能团的构建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把相对分散独立的内容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讲授硝基还原为氨基的各种反应试剂时,对药物合成反应中构建伯氨基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总结工作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如碳碳双键的形成、环氧结构的建立、醇羟基的氧化方法、丙二酸和乙酰乙酸乙酯等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等。

六、教师应该坚持好的学习习惯

不 同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是和老师的讲课激情离不开的,否则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一潭死水,索然无味。笔者发现,学生的好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感悟于教师授课时的那份激情。老师应该做到可以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保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1]闻韧.药物合成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2]李西安.浅析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56-59.

第5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低碳标识;视觉符号;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40-02

随着全球污染日益严重,“碳”污染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这是因为“人类在追求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忽视了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1]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仅有的生存空间,增强人们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需要一种从观念到行为的深度探讨。

标识(英译:Sign)和海报(英译:Posters)都是以图形符号的形式传播明确的观念和思想主题,从视觉上给予人们明确的符号指向,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及观念意识。基于标识和海报的文化传递特质,“环保标识”和“环保海报”就成为最具信息力和视觉力的大众媒介之一。面对“低碳时代”,“低碳标识”的开发,以特有的内涵通过视觉符号传达“低碳”观念,提高人们对低碳的认知能力,促使人们做到自主低碳,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质的改善。

一、倡导生态环保下的“低碳生活”

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南北两极的冰川不断溶解,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面临生态系统遭受的严重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平衡,更加关注“低碳生活”。

“低碳”(英译:low carbon),直译为降低“碳”,“碳”则是指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气体。“低碳”包涵“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这两个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2]其实人们对低碳环保生活的认识早已经开始,例如统一归类在“生态环保”中汽车尾气排放问题、“白色”污染(塑料袋污染)、节约用电等等。在国际方面,各国对“低碳”问题非常关注:英国在最早提出了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文件,并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日本随后在2007年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同年美国也提出了经济发展文件《低碳经济法案》等。在低碳的实施上,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日本发起了“碳中和”行动;哥本哈根推广节能建筑;丹麦打造自行车之城;德国“电动交通”等等,足以看出国外对此的重视。就我国而言,我国是打造“低碳生活”行动最快的国家,较为完善的“低碳”相关文献,如《低碳之路》、《低碳经济论》、《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以及《中国低碳年鉴》等。但因为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普及速度慢,导致我国仍然是一个“高碳”国家。“低碳生活”作为这个时代与环境之间摩擦而生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倡导生态环保下的“低碳生活”,以正确的态度认知“低碳”与生活的关系,更是社会肩负的传播责任。

二、“低碳标识”引导高效的“低碳生活”

标识,即为“标志”,是指具备设计意识,并通过设计所完成的视觉表述,从而传递信息或吸引注意力,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标识涉及领域广泛,例如:交通安全标识、商业形象logo、公共导向标识等等。法国符号学家皮埃尔·吉罗在其《符号的概论》中说过:“符号的功能是靠讯息来传播观念。”[3]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接收并认知的信息是有限的,通过把信息浓缩进“标识”的手段,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信息潜移默化的传播给人们,置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在传媒飞速发展的当下,“低碳标识”作为一种图形符号,依据“碳”污染问题的相关信息来向人们传播有关“低碳生活”的观念,从而广泛并高效的引导人们“低碳生活”。

从行为和心理学上来说,人们大多时候会受其所看到图形的影响,在潜移默化的受影响过程中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或是方式。而“低碳标识”的系统设计就是通过对标识的核心开发,展开系列的具有“低碳”内涵意义的标识设计,以图形符号影响行为,告诉人们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终实现全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当一部分人受到“低碳标识”影响而实行低碳行为的时候,其他一部分人也会随之去做相同的行为,这一部分人通过实践低碳行为,从而使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变得更加美好。“低碳标识”促进了人们认知并实现自主“低碳”。“低碳生活”更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重视,指导人们的行为模式。当一种行为成为了习惯,就会持续在周围扩散,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这时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一种“低碳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观。可见“低碳标识”体现出信息传播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转变,让“低碳”标识成为共创“低碳生活”,共建美好家园中具有民生意义的一种推动、促进作用。

三、“低碳标识”视觉符号系统新开发

标识是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独特存在价值,“它以精炼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4]从设计角度上来说,设计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手段或者说是内容的活动。低碳标识的设计则是通过满足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活动。低碳标识的设计离不开低碳理念的启迪,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更多的引导与重视,更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配合与实践。完整的“低碳标识”符号视觉系统的建立是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的视觉符号设计。

1.“低碳标识”的符号视觉设计

(1)注重设计理念的信息传递

“低碳标识”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低碳”主题内涵的独特信息基础之上,以视觉瞩目率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充分体现图标的核心价值和延展价值。低碳、环保、可循环,这是“低碳标识”设计内涵的出发点,展开各领域的主题信息设计,充分体现节能、节源等子主题标识,例如“低碳饮食”、“低碳出行”等,发掘其设计的内涵指向,所以,“低碳标识”设计必须做到图形简练,表达直观,涵义明确。

(2)注重视觉元素的简洁表达

独特、鲜明的视觉图形,是低碳标识区别于其他标识的属性体现,必须通过策略性的思考,简化提炼最合适的图形语言传达给观者。“低碳”标识的设计需要做到简洁生动、以少胜多,从复杂的事物中凝练表现出来,这是对信息的高度概括,以达到内涵丰富、形体简单的目的。

低碳标识的图形表达必须通过简洁精妙的创意获致,为了能够与其他的绿色可循环设计的图标进行区分,“低碳标识”设计的基础图形摆脱了一直以来的绿色可循环标志的圆形框架,采用了组合构成模式,以英文单词“CO2”的首字母“C”作为“低碳标识”的主体框架,并置入简洁的“节能、节源、节电”等相关图形,带有箭头的“C”字母经过艺术处理,形成同心圆的半环状,既表达出循环的低碳生态资源利用的理念,又传达出降低“碳”污染、保护家园的理念,在中心位置加入提炼的各方面的简化图形,经过艺术手法的几何抽象图形明确地展示出独特的造型特色,凝练出寓意深刻的内涵。在规整统一的主架中加入凝练出的图形符号,旨在让人们认知该行为的实施是可以降低“碳”污染的,使人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做到“低碳”观念的置入。

(3)注重标识色彩的警示表现

“低碳标识”大胆使用了黄色与黑色的搭配方式,摒弃传统绿色的大量使用,目的区分其他环保标识。从色彩与印象的视觉角度看,色彩的识别作用是标识设计中增强视觉传达力的重要元素,黄色与黑色的视觉对比更加突出“低碳标识”的色彩警示,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瞩目的视觉效果通显色彩的情感张力,从而高效的引导人们的“低碳生活”。

(4)注重设计开发的整体性

“低碳标识”设计是一整套的系统图标开发,即VI视觉设计开发,通过二维的视觉识别符号,以及各种不同的应用形式,展开全面而有效的传播。在“低碳标识”VI视觉开发中,以标志为核心展开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设计,标准的图形、标准的字体、标准的色彩构成了不同组合的形式,体现出标志基础要素的规范性,在核心标志的引导下拓展“低碳标识”的应用性设计,并运用树形方式视觉呈现,这对“低碳标识”规范化设计、规范化应用具有指导作用,更具有传播意义。

2.“低碳标识”的海报设计

“海报艺术作为信息传播的交流媒介,以图形语言和注入文化理念的主题设计碰撞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领域,成为最具精神浸透力的传媒之一。”[5]通过公益海报创意传递低碳标识的主体信息,引发人们的低碳生活行为,激发人们低碳生活观念的转变。

(1)主题创意表现

海报主题创意表现,是对主题创意策略的形式整合,通过主题理念的支撑把多样的想法归类提炼,旨在达到易于人们理解和展开联想的目的。在实践中,“低碳”公益海报的设计通过三个方面的主题展开,即:低碳足迹、我的低碳生活、低碳饮食。立足这三个方向的主题定位囊括范围之广,使人从自身出发思考“低碳”的价值意义。系列化是主题海报内涵体现重要手段,从视角上更易捕捉,除了关注生活中的水电或是汽车的排碳,更加关注关于低碳食物和出行时的洁具使用等内容,以间接形式传授低碳生活更多的观念信息。

(2)视觉语言表现

“图形设计的依据是基本的平面构成原理,而图形设计的灵魂则是创意。”[6]在“低碳”公益海报的设计中注重创意在整个设计的生命动力,联想、置换、同构不同概念的运用为海报设计注入视觉张力。

在海报的形式上,采用了最简化的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手法处理,力图通过最简化的图形传达最多的“低碳生活”理念。在创意中巧妙运用了点、线、面元素的版面经营,运用平衡、对比、节奏、组合、变形、强调等构成手法,例如将图标中“C”字母组合上藤蔓,置换中间图形,改用实物,再将设计理念与图形文字组合创意,实现图形语言的视觉创造。舍弃具象的形象,注重图形的简洁设计,简化的线性图形,通过对现实物体的图形提炼,体现了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系列海报色彩的表达充分调动色彩的属性,通过色彩语言传递海报的内涵,突出设计主题,延续阅读的新鲜感,体现出统一的视觉风格,更好的为主题服务。文字最具说明性,也最能技法思考,设计中采用了最简化的文字与图形结合的手法处理,力图通过最简化的图形传达最多的“低碳生活”理念。

四、结论

低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实现低碳生活要从身边做起,关注低碳理念的包装设计,让随处可见的标识logo加深人们的低碳意识,这是必要的。“低碳生活”时代,立足于低碳符号性的视觉系统开发,倡导“视觉观念行为”的思维开发模式,探求以“低碳标识”为核心的视觉表现与广告媒介宣传,以寻求“低碳”观念对人们视觉上的认知以及行为规范的一致性。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创新“低碳标识”的VI视觉系统开发及公益媒介的传播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

通过视觉符号的内在置入性观念,引导人们外在行为。倡导视觉影响观念,观念带动行为的思维开发模式,从内在的观念意识去体现“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这一核心思想,并通过视觉引导触发观念的改变。围绕“低碳生活”开发设计一系列的低碳标识,并以图标元素拓展一系列的环保类广告研究,融入到生活中,使公益广告的视觉传播能像爱心一样被传递,而这探究的过程,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指导教师:屈梅)

参考文献

[1][5]屈梅.感悟信息时代公益海报蕴涵的文化特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6).

[2]邓凤艳.谈如何在化学课外活动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J].教师:海南出版社,2013,(4).

[3]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M].怀字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

第6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室内环境;概述;重要性;优化设计策略

1室内环境设计概述

室内环境设计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学的任务是构想一个带有可用空间的立体并使其尽量地漂亮和实用。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装饰在建筑的个性化、建筑传统的继承以及满足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意义。

建筑装饰设计不仅仅是考虑到建筑作为的六面体问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配合物质手段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气氛。它包括各种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以及小区建筑环境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它应该是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风格)相适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灯光、艺术品配饰等进行综合性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2室内环境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渡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等等。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人们对于室内环境除了有使用安排、冷暖光照等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常有与建筑物的类型、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风格文脉等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显而易见,室内环境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室内环境设计的优化策略

3.1重视室内环境设计的功能多样性

之所以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其目的在于将建筑内部的空间合理应用与开发,帮助人们能够在舒适、美观大方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设计者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除了对空间的使用功能加以考虑之外,同时还需要结合用户的生理与心理要求来实现最佳设计。因此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对家具摆设合理设计,同时还要注意室内色彩的搭配以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结合用户生活习惯后,对空间比例等关系要素妥善处理,使室内环境整体布局在满足需求者要求的同时实现科学化、合理化、舒适化的生活居住空间环境。

3.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室内环境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生活等各方面需求为目标,以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进而帮助用户感受人生的真谛。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设计思想要求设计者必须将室内环境设计的主体转移到需求者身上。当代室内环境设计已不再是仅追求使用功能,而逐渐延伸到文化、审美功能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不断疏远,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希望回到一个能够带来温暖亲情的家。这就赋予了设计师承担人类心灵与精神安抚的任务。因此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人的尺度,实现人与建筑空间的和谐相处。

3.3建立简洁、自然的室内环境设计观

自然简洁已成为当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趋势。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宣扬以及绿色生态的健康设想,社会已呈现出回归自然环境的社会风气。此外,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以及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简洁设计的主流思想。基于简洁设计理念下,其要求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到功能搭配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将设计思想的精髓与文化理想形构图,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自然、简洁设计。所以,怎样利用最少的材料、最环保的材料来呈现自然、简洁的装饰效果,已成为所有设计师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3.4.坚持绿色生态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随着环保观念的大力宣扬,人们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认识逐渐加深,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球人们的共识。绿色生态设计可以帮助人们营造良好的、高质量的室内环境。室内拥有良好的调节气候能力,不仅可以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室外资源的再生,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设计学角度来讲,绿色生态设计主要是指以建筑与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地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在装饰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靠近自然,避免有毒的化学材料使用。这样不仅做到了绿色、理性消费,同时还能够节省业主不必要的开支。

3.5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物理生态环境

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物理生态环境,就是在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中把“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三种设计理念的精髓经过选择性的优化,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将艺术、人文、自然进行适性整合,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室内空间环境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室内空间的光环境也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方面。设计光照充足、光影变化丰富的室内环境,既拓宽了视觉空间也构成了室内环境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渗透交融;在用色方面以大自然的色彩为室内装饰环境的基调,配以生态植物、人造小景等自然景观元素,可让人通过视、听、触、嗅觉产生心灵联想与审美情感,恍若置身与大自然之中。

气、光、色、物与室外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自然化处理,是形成良好室内生态环境和自然意境氛围的基础条件,也是满足当代人类天人合一审美理想要求的重要设计手段。

4室内环境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配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总之,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气氛的欣赏和追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引进,购物行为和经营方式的变化,新型装饰材料、高效照明和空调设备的推出,以及防火规范、建筑标准的修改等等因素,都将促进现代室内设计在空间组织、平面布局、装修构造和设施安装等方面都留有更新改造的余地,把室内设计的依据因素、使用功能、审美要求等等,都不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以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认识和对待。室内设计动态发展的观点同样也涉及其他各类公共建筑和量大面广居住建筑的室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为各类人为活动应重视有利于今后在生态、环境、能源、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到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和创造,设计者必须不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而要确立节能、充分节约与利用室内空间、力求运用无污染的“绿色装饰材料”以及创造人与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即要求室内设计者既考虑发展有更新可变的一面,又考虑到发展在能源、环境、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5结语

室内环境设计行业是一项系统,它与整体功能特点、自然气候条件、城市建设状况和所在位置以及地区文化传统和工程建造方式等因素有关;它需要以有机建筑的设计理论和生态建筑的设计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居住生态环境及现代人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进行动态研究,进而进行全方位的室内环境最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第7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室内设计

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筑室内设计融入生态环保思想,能够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1 室内设计中生态理念相关概述

生态理念主要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理念设计是指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人工操作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代谢等科学系统的设计,来达到保护环境、关爱生命、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对于室内设计来说,传统的室内设计理念对居民的生活影响较为深远,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潜意识里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整体方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传统的室内设计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应该向生态理念方向逐渐转变,达到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变化。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体现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重要思想,将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等思想观念融入设计的整个过程,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空间设计的个性化与绿色环保。

2 当前室内设计出现的问题分析

2.1 风格多样但缺少艺术特点。目前,我国的室内设计方面追求多样化发展,欧式、美式、日式、复古式等装修风格经常被采用,设计形式追求多样化,以及个人需求化,但是这种风格多样的装修形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用户多数的风格需求和选择趋于简单的依附性,设计形式更多的是盲目模仿,缺少对室内实际环境的考察与设计应用,导致艺术观赏性不足,缺少艺术特点。导致空间设计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室内设计工作者没有核心的设计理念,缺少核心思想的设计不能体现目的性和创新性,进而导致设计艺术特点不足。其次,用户对自身需求了解不透彻,没有对室内装饰的观点,导致室内设计缺少艺术性。

2.2 室内设计材料缺少生态性。目前,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建筑装饰材料的绿色环保性引起人们的重视,应用绿色环保材料不仅对环境有重要作用,更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形势下,国内的室内设计中应用的装饰材料较为绿色环保的材料相对较少。室内装饰过程中,对装饰材料的选择上,人们往往选择价格和性能均等的材料。虽然环保材料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其本身成本和市场运作不成熟,导致在实际选择上得不到应用。装饰材料的实用性盖过了人们对装修材料环保性能的需求,这也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落后的重要体现。这种装修材料选择上的不明智导致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健康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人们身体健康,降低了居住环境标准,越来越不符合人们对生活水平的和生活质量的需求。

2.3 传统空间设计布局影响深远。在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室内空间布局的设计,通过对室内空间格局的分割与组合来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满足学习、生活的多方面要求。在传统室内设计思维的影响下,室内空间设计在固有思维的禁锢下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空间组合的灵活性。而且一部分地区还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注重风水讲究,从而在空间利用上受到较大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进步,人们对空间的渴望更加迫切,在有限的空间上进行最大的利用率是当前空间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传统僵化的设计理念影响下,空间处理上没有运用生态理念和个性化观念,将室内设计作为一种框架填充到人们的生活需求中,这不利于室内设计的长期良好发展。

3 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生态理念已经是一种全球意识。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良好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更加受到关注。总结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不断进步过程中,环境变化对其提出更大的挑战,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依附于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生态环境的破环、资源的匮乏已经让人们尝到恶果,所以要建立健康积极的社会发展秩序。在室内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有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顺应社会的自然发展。其次,是个人生存的重要需求。个人是社会的最基础的组成元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随着人们对物质的较高需求,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生态理念更能帮助人们体会环境的重要性,有利于保障个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最后,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留下不同的记忆,新的历史时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时代精神更加提倡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倡人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4 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4.1 与室内空间布局相结合。室内设计中,空间布局的利用对整体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室内设计师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思想,将空间设计布局灵活化,结合用户对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设计出采光、通风等性能较强的居住环境,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性良好,适宜四季居住。对于厨房设计要根据建筑的实际地点、通风方向,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等进行设计,有利于厨房内油烟的扩散,避免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生态理念的应用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居住功能性、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性等,融入多方面元素,既要体现居住环境的空能性,又能体现空间设计的艺术感,在房间的外观设计上讲究深层次的人文化和生态理念。

4.2 强化设计材料的选择。装饰材料选择方面,用户应增强生态意识,选择性质优良的绿色材料,避免影响家人健康。在家居用品方面,也要选择材质健康道德绿色材料,例如窗帘、油漆、沙发等家居用品的选择,减少化学用品的使用,尽量选用自然材质制造的用品,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室内设计中,最大程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减缓资源紧缺的状况。在人们适度的消费下,创造了人文性、绿色环保的生活空间,极大限度的协调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更好的发展。

4.3 打破传统设计,运用新型科技。传统设计观念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因此,生态理念的应用必然要打破传统设计观念,开辟出符合社会发展、环境需求,人类进步的新型设计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科技的运用改变的人们的命运,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应用带来的便利性、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在室内设计中,通过新型科技手段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体现生态理念,将室内空间格局更好的体现出来,加强空间的多重利用。新型科技手段的应用还可以在装修材料上进行应用,开发出质量优良、性质环保的材料,为室内装修设计开辟新天地。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最大化,对社会、环境发展和个人需求都有较大帮助,是未来建筑室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丁翠.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

第8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循环经济作过相关探讨的学者为数不少。学者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和描述循环经济。例如,张忠华、刘飞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①施春梅则认为:“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②郭晓岩和王玉辉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重新定位了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不仅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且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生存方式。”

③尽管学者们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或者说,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事实上,生态经济具有多种具体样态(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循环经济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读者要再进一步追问生态经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呢?对此,复旦大学肖巍教授作了深入研究,肖教授在《可持续发展进行时》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工艺流程,使自然物质得以多重利用和循环再生。如果人们能够以高效、循环和友好的方式来利用自然,使之进入生生不息的代谢循环(metabolism,即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形成生态化的运作模式;那么,人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在地球资源的承载范围内进行良性循环,促使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均衡地、可持续地发展。”

④从肖教授对生态经济的这番论述不难看出,生态经济的核心思想也恰恰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所以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对应的英语单词分别是“Reduce”,“Reuse”和“Recycle”,而这三个单词均是以字母“R”开头的,故通常简称为“3R”原则。学界一般认为,“减量化”是就“输入端”的角度而言的。我们知道,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效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即“产出/投入”。很明显,提高效率就意味着“产出相同的情况下投入减少”或者“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产出提高”,二者至少要满足一项。如果“减少投入”和“提高产出”二者能够同时满足,那当然是提高效率的绝好方法。“减量化”正是从“减少投入”的角度来说的,“减少投入”意味着节约成本,旨在“从源头上”节约能源资源。如果说“减量化”是就“输入端”而言的,那么“再利用”则是从生产过程来说的。所谓“再利用”,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原料。要实现“充分利用”,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通过多次利用才能实现。充分利用原料,目的就是提高原料的使用率,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废料,使工农业废料尽可能地减少。一方面要努力将生产排泄物的量减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将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事实上,在原料和辅助材料的利用率都提高的情况下,客观上也就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物)的量,所以说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再循环”原则,通常具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些地方也称作“资源化”原则,二者名异而实同。“recycle”这个单词显然是由“cycle”和前缀“re”这两部分构成的。我们知道,“cycle”具有“循环”的意思,而前缀“re”则表示“再次”、“又一次”。可见,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的话,“recy-cle”确实应该翻成“再循环”,然而这里的“再循环”实际上却内含着“资源化”的蕴意。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再循环”意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将垃圾重新转化为资源。所以,“recycle”原则无论是翻成“再循环”也好,译成“资源化”也罢,它们实际上所表达的蕴意是一样的,二者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再循环也就是实现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过程。当然,要实现生产排泄物的回收与循环使用也是有条件的,其中一项重要条件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会进一步谈到,故此处不赘。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三个原则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内在联动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客观上都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料)的量。而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还是“再循环”,都是为了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而这也正是我们现阶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旨归。

三、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循环经济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来的,而事实上,这一思想在马克思那里早就有了。尽管马克思生前并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但他确确实实提出过许多有关“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完全可以看作是当今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奠,或者说,循环经济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在现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生产排泄物可以循环使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被重新转变为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①马克思甚至还这样说过:“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当然,生产排泄物重新转变为资源,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这一基础之上的。对此,马克思解释得非常清楚,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

③“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④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以阐释:“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当然,马克思相关的论述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马克思关于“物质循环利用”思想的经典性表述。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永无止境,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则是实践的先导,我们还需要不断从马克思那里获取更多的思想资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结语

第9篇:绿色化学核心思想范文

江西省赣县中学 吴晓玮

[内容摘要]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撩起其“神秘”的面纱,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以“自主—合作—创新”三维教学模式的建构,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改革做出有益的尝试与实践,希望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信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建构 自主—合作—创新 三维教学模式 绿色课堂

教学模式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构建和完善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自主权力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近年来,如何改革当前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摆正学与教的关系,研究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我们每位政治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建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给沉寂多年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但欢呼雀跃之余,亦有令人堪忧之处。

表现一:每节课都是“合作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所倡导的,是新课堂的标志之一。因此,此法便运用于所有学科的每一节课,分组、交流、讨论、协作,热热闹闹,掌声不断。课改的本意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连最起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都无法达到,又谈何创新与实践?

表现二:媒体进课堂。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媒体进课堂无可非议,但是有的课件制作也的确精良,从动画设计到配音效果极为老道,令学生流连忘返,只顾欣赏而乐不思“课”,冲淡和淡化了“中心思想”,这恐怕不是教者、更不是课改的本意。

表现三:廉价的表扬。由于要体现尊重学生的思想,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话俯拾皆是。表扬是把双刃剑,尊重学生更不等于放弃原则。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无原则地尊重和肯定容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

二、模式界定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实效从而扭转政治课形象的迫切要求。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教学模式的建构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试图打造一个反对污染学生的情感、控制学生的身心、窒息学生的灵性、羁绊学生的创新,顺应生命自然,协调平衡各种主客观因素,以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绿色课堂。

“三维教学模式”的内涵为:以素质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建构在教师导学情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具体说来,首先收集问题材料,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具体的问题背景中,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产生学习的需要,引发求知热情;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通过诱导质疑、鼓励求新来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学习追求;在此基础上,教师释疑解惑,归纳织网,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过程;最后在检测评价中矫正偏差,明理笃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流程如下图:

三、模式操作

(一)备课:教师促进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

教师作为学习促进者,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上,而是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个性,照顾学生学习的个性;要把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时各自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能富有想象地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提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他们可以选择的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同时,在备课时,应尽量让学生参加学习的设计和实施。如讲授高一“价格与供求关系”前,可做出如下设计:

案例:《反季节服装消费》调查计划

前提:1、季节因素影响服装价格的下调。

2、价格下调吸引消费者反季节消费。

调查时间:课后业余时间。

调查项目的持续时间: 4—5周

教师与学生反馈和指导时间:每周一,如有需要,可另加。

成果汇报:5—6周后政治课回答提问和整理展示墙报或课件。

活动步骤:

(1)利用网络、图书馆查资料,从教师处得到有关资料、见解准备基础知识;

(2)找人交谈,设计问题,做访谈,问卷调查积累第一手资料;

(3)利用墙报、课件等形式向全班发表个人的调查结果;

(4)回答教师和班上同学有关这个问题的提问。

事实表明,如果真正给予学生自由的话,他们常常能得到由他们自己设计的,令人兴奋的学习经验,并能从中大有收益,他们可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深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成为一名自主学习者。

(二)授课:学生自主、合作、创新与教师主“导”的结合

经过选材设问的准备,模式进入到核心阶段:授课过程。在这一阶段,老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作为导师,首先要抛弃新课堂上老师少讲甚至不讲的错误观点,而是应该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环境。

1、自主学习:自我验证的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助者。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在自学中验证材料的正确性,在验证中感知。例如,在讲高一“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以“三菱帕杰罗事件”作为验证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学去验证:三菱公司侵犯了中国消费者的哪些权益?三菱帕杰罗越野车用户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去验证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为合作学习中的自我展现做好准备。当然,为了使学生的自学具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应预置自学任务及自学方法,同时保证学生自我验证的必要时间,

2、合作学习:自我展现和群体配合的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仅生生互动发生不了,反而给课堂带来混乱,起到负面影响。

在本模式中主要采用讲演和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即以一个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材料来论证相关知识内容,其余的学生提出质疑或评价,同时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材料来反驳或论证。这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同时也利于教师控制课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进行点拨、提示、分析,以避免“冷场”和“跑题”。比如在高三“国际关系”讲授中,学生紧紧围绕世界上的冲突和战争来展开,此时就可以提示:“当前国际关系就只有战争一中形式吗?那我们岂不是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样就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反思,完成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同时,要在学生的讨论过程总善于抓住学生的“眼球”的变化,如果不关注学生“眼球”的变化,往往会失去教育的机会。如在上述事例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便是伊拉克战争。那么就可以利用伊拉克战争中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战争中世界各国的态度变化,最后又引导学生怎样看待这些变化,最终将答案落到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上。

3、创新学习:探索创新的学习追求

在自学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寻因究果;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关系;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就进入到模式的探索创新环节。

在此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鼓励求新的工作。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因此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由“是否正确”转变为“是否合理”和“能否自圆其说”。就求新的“抓手”而言,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利用课本中有关思考题质疑;②引导学生在新知旧识的综合、比较中质疑;③将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综合从中质疑;④联系当今社会热点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展开质疑。

(四)结课:课堂知识终结与课后知识延伸的结合

检测评价是结课的一种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模式主要运用的是开放式检测评价。开放式检测评价将考空间从教室延伸到操场,延伸到校园乃至社会。其主要形式有:政治重点小专题研究、社会生活热点小论文、时政小辩论和讲演、政治基础知识竞赛和政治课周报。

比如:在完成某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后,要求制作一份相关内容的《经济小报》。有的同学只是收集报纸,剪贴成报;而有的同学还进行艺术加工,甚至利用电脑排版,以更自由的方式对现有资源做出反应。应当看到,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只要都在负责地学习,都应加以肯定。由于各人情况不同,应该允许他们有因地制宜的选择的自由。同时,开放式检测评价也必然会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应当鼓励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