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1篇: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2篇: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三农”;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解决了接近14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空心化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不断下降、农民增收困难等诸多问题日益显现,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涉农工作的突破口。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

1、水利设施破旧。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很多的水利实施成为摆设,有的还得到人为的破坏而未能给及时的修缮,导致水利设施的抗旱、排涝等功能逐步丢失,大量的塘坝、小型水库等水利实施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

2、基本农田遭到破坏。农田是农民口粮保障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中国乡镇一级的政府大肆搞工业园,发展工业获取财政税收,为了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土地,不得不将手伸到基本农田,将基本农田直接或变相的变更为工业用地,导致农业生产用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产出不断降低,“十八亿亩农田”岌岌可危,红线已经被超越。

3、农业生产配套措施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被重视,农业生产所需的道路、供电、水利、信息化建设等配套措施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脆弱。

(二)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脆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三农”事业稳健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但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脆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经不住市场风雨的考验,很多的农村集体经济融资困难、经营不善,面临关门歇业,甚至有的背上沉重的债务抱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拦路石”。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撑不过五年,鲜有华西村、南山村这样成功的案例。

(三)农村土地政策不合理

农村社会空心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很多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进城务工,农村人口逐步被转移到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数是妇老病弱,大量的农田被限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土地流转制度,但这项制度仍然不成熟,不科学,不完善。在农村,很多的村民宁愿落荒,也不愿意将自己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因为流转土地的政策不透明,产权不清晰,收益分配不明确。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双翼,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让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因此,我国的各级乡镇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动承担起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和义务,重点做好农村道路、农村通信、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供电、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将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到“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这个刀刃上,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政策上的、资金上的支持。

(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力,是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农村基层管理者赢想尽一切办法来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力,从而更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1、采取多元化模式。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鼓励有实力的农民开展合作社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比如建立特色种植合作社、特色养殖合作社、工艺品加工合作社等,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增强市场抗风性的能力。

2、采取规模化发展模式。规模化发展能够彰显规模效益,从而带来一个上下游和终端消费完成产业链的形成,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基层乡镇政府要大力培育农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力。

3、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作为乡镇政府,要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农村信用社、农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交流,提供政策支持,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贷款,确保农村集体经济“供血充足”。

(三)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秤砣”,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鉴于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农村留守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不高,速度不快,模式单一,形式粗放,体量不大,还存在着空间狭小、资金和政策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到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大力支持、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发展突破瓶颈,跨越式、稳健发展。

作者简介:郝琛玮(1987-),女,汉族,湖南衡阳,研究生在读,湖南省衡阳衡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融行业工作。

参考文献:

第3篇: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联合等方式,将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主体,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有助于农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竞争,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科技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壮大我国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应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不容乐观。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1.管理者思想陈旧保守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合作组织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另外,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和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

2.外部监督措施缺位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有的组织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合作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合作组织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的权利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内部审计弱化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也是内部控制的宏观因素。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经济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制约,收支上又有随意性,支出不合理的超预算等问题层出不穷,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等违纪现象难以查处。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设立审计部,并且审计部多数是由董事会、监事会或者主管财务副总经理领导,而且多数审计人员都是领导的“好帮手”。

4.组织规模过小

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不到10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也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带动力也不强。

因此,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三、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提高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行为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组织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管理者有积极的态度和高水平的管理理念,无疑可以极大的有利于控制环境的优化。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合作组织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3.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审计部,设置应高于其他部门,以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其职能也应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上,建立全程监控防线,在财会部门常规性核算基础上,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争取找到一条适合组织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配备内审人员时,不但要配备懂得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而且还要配备掌握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从而优化内审人员结构。

4.加强组织规模建设

要改变组织规模过小的状况,首先,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用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创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三是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排忧解难,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都应确立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内控指引》的规定看,建立健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农业 电子商务 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和中国加入WTO后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的“三农”问题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三农”的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体现,就是农业上网、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村要发展,前提是要农民致富。农民要致富,离不开信息,在信息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农业电子商务凸显其重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一 )解决信息鸿沟问题

入世后,中国的农产品生产已融入全球化的市场中,农产品市场所面临的国内、国外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现实情况中,农民对农产品买卖的信息难以完全了解,信息不对称导致在交易过程中增加了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农业电子商务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有计划生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 )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农业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农业开拓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打破了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电子商务24小时全天候的应用及交互式的销售方式,能够使农户找到更多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从更大范围内解决了生产和市场的矛盾。

(三) 减少各种成本提高效益

农业电子商务,首先减少了农户生产成本。在购买生产资料之前,农户可以通过网络对所需购买的农资价格、服务进行比对,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交易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获得生产技术、气象预报、法律法规、病虫害预报等信息,有助于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其次,农业电子商务减少了交易成本。我国农产品的零售价和收购价之间差距巨大,在3~10倍之间,农业电子商务可以使买方和卖方直接进行沟通,减少了第三方或中介组织的参与,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最后,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精准广告,减少营销成本。

二、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就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来说,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建立了“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金农工程“的实施和开展,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全国所有的省级、97%的地市级、近80%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47%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81%的地级和38%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近年来,我国农业电子商务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上网的农户少。虽然我国网民总数达到1.11亿,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城市网民,达到9168.6万。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2%,却占有网民总数的82.6%,普及率达16.9%。农村网民的总规模1931.4万,占全国58%的人口中却只有17.4%的网民,普及率仅为2.6%。从行业分布看,农、林、牧、副、渔业仅占2.3%,从职业分布看,农、林、牧、副、渔业仅占1.21%。由于农户整体素质偏低,上网农民少使得广大农民不能从信息时代的主干渠道获得信息,还停留在传统的电视、广播方式上。除此以外,现阶段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我国在农业商务中建立了一些大型数据库,但真正投入运行的不多,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软件方面,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限制,使得一些相关人员不愿意去农村去,因此导致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短缺,影响其发展。

(二)农产品的属性、标准化、品牌化障碍

农产品具有易腐烂、易变质的自然属性,鲜活农产品在标准化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和要求,导致在农产品交易中掺假、鱼目混珠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信息开放程度低且有实用价值的少

尽管在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上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大部分网站内容和形式雷同,缺少特色,能够给农户提供决策、指导生产的信息就更少。

(四)商务立法滞后

电子商务的特性,使其的运行涉及到海关、税收、知识产权及个人隐私等诸多法律问题。但我国的电子商务标准、法规尚不健全,使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缺少法律保障。

三、发展新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新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带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要发展,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只有使农民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推进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培养新一代农民

要借助新农村建设中“村村通工程”,将农业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其中。解决好影响农业电子商务在信息传递方面的网络技术、通讯速度、资费水平等因素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在农村真正推行义务教育,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

(三)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

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包括质量标准体系、包装标准体系和品牌管理等。有了标准,产品才能对比,就有了衡量产品质量的标杆。虽然我国于2004年已经启动农产品分级标准的制定,但只有11个农产品分级的行业标准涉及的农产品种类太少,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只有标准化工作的完成,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电子商务质的飞跃。

从传统面对面模式的农产品交易转变到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设施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充分把握住契机,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好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玲. 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对发展我国西部农业的启示[J],2005.

[2] 赵俊杰. 对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 经济问题探索, 2005(01).

[3] 黄晓晖, 成汉健.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J]. 商场现代化,2007(01).

[4] 李立威. 农业:被电子商务遗忘的角落[J]. 电子商务世界, 2005(01).

[5] 王利华. 浅析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7(08).

[6] 朱兴荣. 新农村电子商务及实施模式的探索[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2).

第5篇: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1农机监理的作用

一是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农机监理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有一技之长,成为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农机监理人员与机手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者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找农机监理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了致富步伐。四是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存在问题

2.1农机监理工作难度大

由于祥云县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开通客运车辆的乡村,农机驾驶员违章载人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广大机手文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拖拉机使用管理不善,加之安全意识较差,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存在“黑车非驾”、拖拉机违法载人等现象,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也为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2机管与路管脱节

拖拉机、农用车分布在农村,点多、面广、线长,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很多。目前大多乡村道路上公安交警无人力管理,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因没有农机执法标志,降低了农机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很难针对农机作业的特点进行重点防范,重大农机事故隐患再度加重。

2.3机构不健全,事业经费无保障

农机监理机构还不健全,无其他经济来源,监理装备差、效率低,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在农机安全生产方面宣传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强,给农村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与原来农科站合并,人员结构发生改变,又属于双重领导,经常被镇上抽调,造成管理脱节现象。

2.4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混乱

全县各地均有农机销售和维修网点,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市场混乱,产品参差不齐,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注入市场,给农民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3农机安全监理对策

目前,农机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部的《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地位和农机监理机构职责范围及权利义务,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因此,必须与时俱进,调整工作思路,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3.1 加强宣传教育

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加强农机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村里广播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产法》,深入主要场所开展农机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教育,达到普法教育的效果。以“农机安全示范村”作为示范和带动,通过发放安全传单、播放安全宣教育录像录音等形式。加大农机安全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效果,提高农民机手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在农机手相对集中的企业、集市及乡(镇),采取多种措施对机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以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录像等方式,教育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农民朋友进行农机安全教育,使全社会都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加大上路查处力度,对拖拉机驾驶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加强“无牌无证”清查工作,杜绝各类违法现象的发生,只有加强路面管控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2增强服务意识

农机监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转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力提高服务质量,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开展服务,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目标。

3.3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从实施规范管理人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主动地争取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恢复各乡镇农机管理机构,增加农机管理人员,加大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投入,加强队伍素质培养。农机监理部门应把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严把监理人员素质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理队伍。要求监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正确履行政策法规,还必须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服务“三农”、服务机手的思想意识,自觉摆正监理与服务的关系,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3.4加强农机市场监管

加强农机打假护农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积极协调各级管理部门,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与公安、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协调联合行动,严厉打击,保证农机市场的正常化经营。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机市场,消除农机安全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第6篇: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供水工程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TK284.7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基调,而要想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稳定和农村社会发展体系。在这其中,农村供水工程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不断提高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①为此,我们需要结合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促进新时期农村工程持续、健康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 新时期农村供水工程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新时期,我国农村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尤其是一些山区地区,地势险要,再加之农民居住得比较分散,而且不少地区水资源非常匮乏,很难有效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第二,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差。发展水利工程,需要相当多的资金作为支持,而现阶段如果单纯依靠各地农民自行集资,以及地方政府拨款,资金缺口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第三,农村供水工程的经营和管理问题比较多。很多地方建设供水工程时很积极,但是建成后的维护成了大问题。由于各地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五花八门,包括政府、集体、企业,甚至还有个人投资的。由于农村供水工程基本上都属于公益事业,很难有盈利,因此后续的维护和保养费用就成了大问题。不少地区的农村供水工程修好了就没人管了,最终是荒废了不了了之;第四,农村供水工程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近些年来,各地农村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农业供水工程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最终使得工程不能够彻底地建成,严重影响了各个地区水供应方面的要求,使其工程的效益难以发挥。②

2 新时期农村供水工程发展的几点建议

2.1 逐步完善融资机制,保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供给

传统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是由财政负担,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全额由财政支付。但是由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均衡,有很多地区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好。尤其是在农业税被取消以后,很多乡镇一级政府的资金状况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拿出资金来发展农村供水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上一级政府加大资金供给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用资金。除了要加大政府拨付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居民自筹、集体与居民分摊等很多途径,也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直接将农村供水工程改成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运转模式,完全企业化运作。当然,融资直接关系到管理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企业投资以及其他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必须要有相应的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让企业在管理中取得一定的效益。具体来说,要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③这就需要做大做强农村供水工程,使供水工程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

2.2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将农村供水工程工作纳入工作考评体系

我国大部分市县政府对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体制都没有进行统一制定,对其管理散漫,水厂采用私人承包的方式来进行基本运营,这造成平时的维修改善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并且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运营额进行监管。另外,由于很多地方的农村比较偏僻,再加之一些供水工(下转第133页)(上接第131页)程都在比较偏远的野外,这给日常的巡视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基于此,为了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把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之中。对于那些,不能尽职尽责管理和发展农村供水工程的干部职工,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相反,那些真正一心一意扑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中,胸怀百姓,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兢兢业业付出的干部职工,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奖励。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并且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法规条文,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相关的干部职工,真正使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工作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发展,并且才能逐步为农村供水工程实现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④

2.3 与时俱进地融入新型技术,提高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效率

供水工程施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对于供水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效率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甚至在某些环节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旧的供水工程为了节省投资,使用的管材多半是水泥管、钢筋水泥管或塑料管,质量不好,使用年限一长,老化漏损严重。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比如目前的PVC、聚乙烯管、球墨铸铁管、钢管等材料,其耐老化程度、耐腐蚀程度都要优于传统材料,而且可以有效减小输水过程中对水的污染。比如使用PE管,就具有不生锈、耐腐蚀,而且其中水的流速比普通的水泥管快约30%;另外,新型材料普遍质量比较轻,维护方便,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效率明显可以提高,而且使用年限也会延长。⑤另外,其他的一些新型施工机械,也可以更多地应用,这样也可以辅助提高供水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供水管理也要加强巡查,应用新的探测技术和传统的巡逻相结合,加强对管网破损所带来的跑、冒、滴、漏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地维护修补,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水厂设计规模应超前适度,充分利用老的水厂、管道等建筑物。

3 结语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任务。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供水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导致农村供水工程“欠债”太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因此,在新时期,要想真正有效地发展农村供水工程,还需要以加强投资为基础,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转变对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思路,逐步形成在政府指导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建设,市场化运作管理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和建设体系,更为高效地服务于三农工作的发展。

注释

① 刘涛,李建华,李慧敏.新密市山区修建农村饮水工程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9).

② 张锦辉.山区农村供水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与处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

③ 张林海.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管理[J].内蒙古水利,2011(4).

第7篇: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调查;规模化;草畜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065-03

陇东地区目前仍属传统因素占主体的农业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缺乏长效机制,增长困难,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2005年全区13个县(区)中5个县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县。解决“三农”问题是该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最突出、最困难的问题,其核心是发展经济。依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笔者认为,草畜产业在陇东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应作为农业核心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突出发展。为准确掌握该区草畜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对策,我们利用本校大学生2005~2006学年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开展了本次调查活动。方法是随机选点(自然村),上门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三种:一般农户、学生所在乡畜牧站工作人员及经营草畜产业的企业或种草养畜专业户。其中一般农户作为调查的重点,要求将被调查自然村的农户分为三类:较富、中等及较贫,对三类农户各调查一户。整个调查活动涉及庆阳市8县(区)76个乡(镇),228户农民,71名乡(镇)畜牧站或乡(镇)政府工作人员,73户经营草畜产业的企业或种草养畜专业户。

1.对庆阳市草畜产业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

1.1 被调查农户种草养畜的种类及规模

被调查农户228户,家庭人口合计1 152人,承包耕地总面积5 016亩,人均耕地4.35亩,种草总面积790亩,占耕地面积的15.7%,人均种草0.69亩,最大规模户种草90亩,种草5亩以上的户71户,占被调查户的31%。养殖方面,主要养殖种类有牛、羊、猪、鸡、兔等,规模普遍较小。另外,调查显示,在228户农民中,有29户没有任何养殖,71户养殖1种,57户养殖2种,养殖种类数达3种以上的71户,占总户数的31%。

1.2 被调查农户草畜产业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收入差距悬殊,结合收入来源分析,低收入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畜牧业等,且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而高收入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有经营收入、工资收入及畜牧业、林果业等,专业化程度较高,草畜业对高收入户家庭收入的贡献较大。

1.3 草畜产业区域化发展状况

调查涉及庆阳市8县(区)76个乡镇,从调查结果看出,8县(区)牛、羊、猪、鸡几乎均有养殖且分布比较普遍,但规模化养殖趋势区域性分布较为明显。北部以羊为主,南部以牛为主,其他均有发展。显然这种分布与当地土地资源、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等紧密相关。

1.4 对总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本判断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该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规模仍比较小,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价值增值空间小,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条件,草畜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远没有得到发挥。大多数农户生产经营中草畜业仍属于副业,在农业中处于补充地位,作为种植业剩余物的转化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存在,在以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中,草畜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得不到有效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条件的支持,其发展受限,应有的经济价值也不能体现出来。②草畜产业生产经营中“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仍占主体地位,总体上以农户散养为主,饲养管理不规范,技术含量低,传统因素比重大,养殖种类多、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水平低,现代科技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受到“小规模、多品种、分散化”生产现状的阻碍。③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依然较高,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传统思想和生产经营模式仍很普遍。④规模经营是草畜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但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阻力。⑤当地畜牧业发展区域分工的传统格局没有大的改变,北部环县、华池、镇原以羊为主,合水、宁县以牛为主,中南部川塬区则以猪、鸡、兔规模养殖为主。⑥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支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矛盾突出。⑦虽然政府很重视草畜产业的发展,但许多地方仍停留在“被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上,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实际工作中强调技术的多,对总体上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重视不够。⑧缺乏有效的发展模式,发展机制不活。⑨草产业(尤其是紫花苜蓿产业)在一些耕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很快,而畜牧业发展滞后,本区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草产业进一步发展也将面临效益下滑及市场风险的制约。实际上,许多已经发展起来的紫花苜蓿产业基地,近两年由于经营单一加重了市场效益的约束,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产草规模都已明显缩减。

2.庆阳市草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自然条件

一方面土地资源丰富,全区土地总面积4 082.95万亩,其中有效耕地面积仅1 07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43%,草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广阔,草畜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短缺是最大的限制因素,绝大部分地区靠天吃饭,广大山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旱、涝、冻害、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

2.2 市场条件

从宏观上讲,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会不断变化,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必然增加。现阶段,不论全国还是庆阳市居民肉类消费水平仍很低,2003年庆阳农村家庭人均消费谷物和薯类203公斤,而肉类及其制品仅5.2公斤。我国居民牛羊肉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仅及发达国家消费水平的1/10~1/20。国内市场对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空间很大,增长很快,有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牛羊肉消费量以80%的速度增长。牧草产品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国内外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草畜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较好。

2.3 生产条件

对“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生产因素”项回答中,175人选择“缺技术”,112人选“生产工具落后”,107人选“劳动力不足”。在回答“规模化种草养畜主要面临哪些困难”时,有42人提到缺乏技术(包括疫病防治技术),29人提到资金短缺,12人认为劳动力不足。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生产工具落后显然是本区草畜产业发展中生产方面的制约因素,但“劳动力不足”与传统认识有些偏差。一般认为,庆阳市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存在短缺的问题。调查结果说明,立足于长远发展,从改变山区“广种薄收”现状,从耕地之外人均超过10亩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土地资源着眼,实现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劳动力不足”确已成为制约因素,盲目的劳务输出无益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2.4 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封山禁牧工程对草畜产业发展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封山禁牧工程是恢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工程实施覆盖面广,投资巨大,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回答“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评价”时,52人选择“成效显著”,138人选“有成效但不大”,25人选“没有成效”,还有提到“管理不严”、“形式主义”等。就“封山禁牧对畜牧业的影响”回答是:111人选择“限制了畜牧业发展”,83人选“基本没有影响”,只有32人认为“促进了畜牧业发展”。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退耕还林(草)工程,特别是封山禁牧工程在短期内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对羊产业发展的限制)。同时也说明,这两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宏大工程,实施中存在运行机制不活、形式主义等问题,虽然工程本身社会、生态及经济意义重大,但实际成效并不显著。

2.5 自我发展措施方面

庆阳市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完善,制度性约束较多,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色明显,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才能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目前,草畜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当地政府重视不够或缺乏有效的自我发展措施已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3.陇东地区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推动该区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应坚持如下几条原则:①科学规划,非均衡发展原则。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原则。③立草为业,种草养畜,草畜协调发展的原则。④农户主体参与原则。⑤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具体对策建议:

3. 1 制定草畜产业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陇东畜牧业在大农业经济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畜牧业发展没有专门的战略规划,通常是在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一些具体的数字目标,但因缺乏持久、可靠、科学的保障措施,受很多因素干扰,发展方向摇摆不定,设定的目标约束力也很弱。因此,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陇东地区草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制定长远发展战略重点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战略定位。要放眼国内国际市场,充分考虑陇东处在黄土高原中部的地理位置和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区位优势,以“朝阳产业”和当地农业核心主导产业来对待发展草畜产业,经过努力,争取使陇东成为黄土高原草畜产业“发展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草畜产业基地。②准确分析该区草畜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克服困难,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③确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④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进行区域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区域。⑤制定战略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3.2 创建草畜产业开发区,构造区域经济发展极

陇东地区草畜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是:小规模,分散化,多种经营,小生产方式特征明显,市场适应能力差。目前,受多种因素限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使本区草畜产业走上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只能选择重点区域,通过资源的倾斜式配置,首先取得“点”上的突破,以点带面,扩张发展。借鉴工业经济领域“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等作法创建“草畜产业开发区”应是可行的。当然,农业发展同时受到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双重支配,客观上要求一定的土地、光热、雨水等自然条件,因此,“草畜产业开发区”的地域界限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考虑以一个城镇或交通枢纽点或市场汇聚点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形成一个同心多圆区。在中心区将逐渐聚集大量的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而周边则是某一或某几种产业产品的生产基地,整个区域的大小视发展规模动态调整。以创建产业开发区的方式构造区域经济发展极,遵循了非均衡增长规律,也符合陇东草畜产业当前发展实际。

3. 3 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打破了农工商部门对立的传统格局,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有机衔接,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促进草畜产业发展须具备和不断完善以下几个基本要素:①建立草畜产业产品生产基地。这种基地不能是小生产方式条件下的“小规模,大群体”的聚集,必须具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特征。②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效益原则,组建或引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龙头企业。③通过合同契约、入股经营等各种形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创建一个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市场环境和让农户、企业都能获得各自利益的分配机制。④从产业发展、企业经营和农户生产三个层次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产业化健康运行。在这一运行模式中,草畜产业产品基地是基础条件,龙头企业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没有必要的产品规模,产业化经营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龙头企业也无从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户生产的产品不能转化增值,难以进入市场。产业发展的实质是企业的发展,陇东草畜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直接原因是缺乏具有真正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从创建龙头企业入手,并把产品生产基地当作龙头企业的“延伸车间”来建设,同时扶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推动该区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突破口。

3. 4 在草畜产业集群框架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产业集群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产业,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集结成群的一种地缘经济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草畜产业链条可以延伸很长,涉及到草业、饲料、肉类加工、皮革、纺织、药品、运输、服务等许多关联产业,围绕这些产业相关企业、关联机构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于某些特定区域,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之间全方位的合作需要,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顺应产业发展的这一规律,预先设计草畜产业集群,并在产业集群框架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具体思路是:把草畜产业发展工程作为一个大的产业项目,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草畜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展构造草畜产业集群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对大产业项目进行分解、细化,形成一个个具体项目,组建草畜产业项目库,按产业集群发展演变的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要求确定各具体项目实施的先后顺序,并根据产业总体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管理。

3. 5 借鉴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创新草畜产业开发工程项目的运行机制

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功之处在于这种制度和具体经营模式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真正将生产经营的责权利统一于农户主体,无须政府推动、监督,农户自己愿意而且能够搞好生产经营活动。当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封山禁牧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等所有农业综合治理或产业开发项目都可以借鉴家庭承包制的成功作法,只有把责权利统一于农户主体,让农民成为这些工程项目的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参与者,才可取得预期成效。比如“退耕还林(草)工程”,许多地方由林业部门及乡(镇)政府直接操作,农民只是被动执行者,种与不种,种多种少,是否成活与农民利益没有多大关系。政府对这些工程项目的直接实施是对农户主体参与的排斥,造成了投资巨大、不讲效益、事实上无人负责的局面。因此,必须创新草畜产业开发项目的运行机制,在政府统一规划、扶持、鼓励、引导下,农民要愿意做,有能力做,并最终成为他们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

3. 6 整合资源,加大扶持,“投资推动”与“补贴引导”同时并重

目前,有关农业方面的治理及开发项目较多,但这些项目工程来自不同渠道,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项目实施相对独立,各自为政。这样做,一方面管理损耗很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处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中,影响因素多,关联性强,某一局部改善不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即使短期内取得了好的效果,在其他方面没有相应改变的情况下,也很难保持。因此,要尽可能使这些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得到整合,集中配置,减少无效损耗,发挥出更大效益。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起步阶段,政府在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个方面投资推动是必要的,但实践中许多产业开发项目没有成功的关键不是生产方面的原因,而是生产的终端――销售市场方面的原因。政府应加强对农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的扶持,通过合理补贴人为创造“市场需求”,引导草畜产业发展。

3. 7 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发展能力

陇东地区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当地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任最终必须落在农民的身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是问题的关键。农民群体大,农村地域广阔,生产、居住分散,农民自身对科技的需求动机千差万别,在短期内提高所有农民的素质显然是不可能的。要结合项目工程的实施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建议在规划的草畜产业重点开发区域内,每一个自然村选拔一名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有自主创业愿望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大学创业教育,让他们走出农村,开阔视野,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力争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较高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使他们首先成为当地草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发文号:省社科规划办[2005]5号)。

参考文献:

[1]郝兴中等.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业发展前景浅析[J].草业科学,2002,(5).

[2]贾幼陵.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J].农牧产品开发,2003,(3).

[3]孙鸿良.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J].草业学报,2003,(6).

[4]塔布那.贫困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考和建议[J].内蒙古草业,2005,(1).

[5]顾兴树等.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战略初探[J].特区经济,20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