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1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记忆 重要性

1 精通音标,打好记忆基础

所有的词汇教学都要以国际音标教学为前提,而这一步往往是很多英语老师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步骤。个别老师觉得没有必要,其实不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国际音标,就如同送给学生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那些现成的金子。而只有拥有了这根手指,才能使学生以一变应万变,自学单词。所以,花点时间让学生掌握国际音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掌握国际音标的使用将使学生受益一生。在掌握国际音标后,接下来的集中识词步骤就顺理成章了。

2 探索必要的技巧与方式

以一个单元的词汇作为一个课时,利用课后的词汇表。每个单位约30个单词和词组,根据单词记忆的五步曲:拼读英译中-中译英-拼写-使用。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拼读(在掌握国际音标的基础上),老师纠正发音然后进行跟读然后记忆中分别进行英汉互译最后才是拼写。这使大多数学生只会拼不会读的错误学习方法就彻底解决了,还养成了记忆单词的良好习惯。

完成以上五步曲之后,给学生限量时间,当堂巩固,并进行当堂检查。检查形式有多种。集体测试,个别测试互相测试等等。在此期间,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记忆细胞高度活跃。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检验教学效果。可以以听写形式,或其它各种形式。每次所学的单词或词组将在接下来的整体教学中进行反复循环,尽量在课堂上提高它们的再现率,加大它们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从而达到复习效果。

集中教单词时,第一课时要求会读,第二课时英汉互译并会默写。要求记住一词一意,用法暂不要求,待到学课文时再解决。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为强化单词记忆,我们注意复现单词,进行反复循环。每组单词,要求学生当晚复习,第二天检查。以后每隔数天,均要重新再认,复习巩固。我们还坚持了三个阶段的循环。①在集中识词后转入对话,课文教学时,在教学之前把全部单词、词组循环一次。②在期中、期末总复习时再循环一次单词、词组。⑧新学期开始时,在上课之前再循环一次单词、词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集中识词,滚雪球似地反复循环,学生一次比一次熟记,记单词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尤其是一些差生,在反复循环中,把原来夹生的单词重新记忆,不断巩固,不断进步,逐步赶上好的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越来越足。

3 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3.1 幻灯片词汇教学法。操作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实用。①将词汇中英文一一对照,打在各自的文本框内。②设置自定义动作,手动操作。③先将一张由约30个生词(中英文)构成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跟读2~3次。④要求他们在5分钟之内记住,如单词简单可记拼写。⑤放映第二张幻灯片,只有英语,抽查英译中然后反之,中译英。

效果:这种方法很适合高一新生,学生反映也很好,比起背词汇表,效率提高了很多。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结合一些游戏,比赛等,使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3.2 金山词霸词汇教学法。对于高三的学生,可采用笔者在试用的一种新方法利用金山词霸的一种特殊功能――金山词霸迷你背单词,可以结合电脑辅助工具放大镜进行词汇教学。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将本课时可能碰到的生词全部输入金山词霸的词汇库。②预备铃一响,启动词霸自动播音系统,同时启动放大镜,把词条放大在屏幕上(包含中英文),以便学生边读边看边记。⑧反复几次后,再启动只有英文的词条,让学生读出英语单词,并说出中文意思,或只启动中文,让学生说出英语单词。

效果:能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因为涉及到接下来的课程,学生记忆的积极性特别高;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学生的记忆力达到了,当然,这还局限在短期记忆,但在随后的阅读理解中,单词的再次浮现将巩固生词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同时也给了他们无比巨大的成就感。

笔者发现,前面两种多媒体教学法其实可以有机结合,具体如何操作要以学生的水平而定。

3.3 联想图式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准备相关的图片,有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感性的理解,也可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在网上寻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英语内容,扩大知识与词汇量,也可运用多媒体,将可联想到的有关单词以图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直观、易懂,便可使词组得以延伸与记忆。以diseases为例,显示有关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而使学生在交流及语篇中学会运用新单词。然而表面直观的图,只能是刺激感观的临时记忆,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散及综合记忆。教师鼓励学生联想与diseases有关词组,以图式的形式列出,教师可以进行修改及延伸。

第2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要意义;可行对策

On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Enhanc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to non-English majors in college English,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ranslation teaching to non-English majors should not be marginalized any more,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it in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current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nd furthermore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translation teaching;importance;feasibility

引言

翻译是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然而长期以来,翻译教学一直都只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低位,形成了“教材不讲,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尴尬局面,即便是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翻译能力也严重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人才越来越紧缺,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有重要意义,顺应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同时也顺应时代需求,对增加翻译人才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后,本文还将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对策。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长期受到冷落,处于教学的边缘化地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大纲、教材及课程设置方面。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列入其中,将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定义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提出“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看出“读的能力始终是第一位”,而翻译能力的培养“几乎是可有可无”(蔡基刚,2003)。新的四、六级考试虽出现了翻译题型,但分值只占总分的5%。作为英语教学的“指向标”,四、六级考试对翻译题型的弱化,直接导致了翻译教学长期受到忽视的状况。同时,大学英语的绝大多数教材几乎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对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讲解,仅仅只有课后的几个句子翻译练习。而这仅有的几个练习题也只是对重要知识点的巩固,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练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限制,再加上重视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能顾及翻译理论与技巧,即便偶尔涉及,也是零碎杂乱,难成体系。

2、教师方面。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大纲、考试等的指挥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注意到翻译教学,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抓好听、说、读、写就足够了。另外,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重,大部分老师都没有时间、精力来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因此缺乏翻译实践经验。

3、学生方面。在思想上,很多学生对翻译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只要读写能力跟得上,能够看懂、理解原文,翻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专门学习。由于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翻译技巧等方面知识的严重缺乏,学生所谓的翻译就是词义堆砌、罗列,欧式汉语、中式英语、误译等在学生的译文中比比皆是。另外,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表达能力欠缺也增加了翻译教学的难度,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缺乏各方面的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边缘化低位长期得不到改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二、大学英语中的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

第3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英语口语 重要性 策略

“能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进行劝说和争论;能表达观点、信息和意见;能在熟悉的情景中参加讨论、进行采访和制定计划;能就一般的话题作出简单的演示;能用恰当的方式;在一般场景中与他人开始交谈并维持交谈;能理解他人的意思,并能在适当的时机作出恰当的反应;能就询问和要求作出恰当的肯定或否定反应;能当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等。”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的口语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对英语口语教学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活动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虽然能熟练地再现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有效地控制学生进行各种教学学活动,但缺乏组织语言交际活动的能力。由于高考的导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度忽视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哑巴英语”是目前困惑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问题,而且仍没得到彻底改善。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难题,也是外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症结。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

英语师资与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的制约。“终身定一纸,卷上见高低”的评价手段,沿用至今,它一直在制约着英语口语交际教学,要谈发展不容易,中小学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多年来教改的主题,虽然人人对应试教育痛恶,但我们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当今推行了新课程标准,可使考试制度的改革有了更大空间!可是,考试命题的权威与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话题―“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然而,这里面存在着的都是很大的“?”。教学实践过程没有不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而考试命题真的依据了新课程标准吗?面对这种情势,还有谁来实践这英语口语教学的发展性评价?

另外,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大城市比中等城市好,中等城市比小城市好,而小城市又比农村好----师资条件的制约,这是环境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英语口语人才?大中小学要不要为社会发展的培养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人才?毕业后的大学生的工作究竟哪方面离不开英语口语?这些很少有人去理会。因为,只要在纸上过关就是人才!无论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包括家长)只关心他们学了多少语法、词汇以及能够通过一个什么等级而已。

但是,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使用交际工具的能力是在使用当中培养的;这种能力是否培养起来了,也是在使用当中检查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英语教师在工作里必须时刻注意和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应当重视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要求,首先得让他们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产生这一浓厚的兴趣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敬重老师的人格,佩服他的学识,甚至欣赏他的特长及言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勇于开口说英语,并且能够达到经过长期的训练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的目标。

1. 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敢开口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想说的兴趣,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耐心加以启发,适当引导,诱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焕发学生讲英语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加英语口语练习。

例如,我们班在这学期分来了许多新同学,在第一次英语课上我让部分学生上讲台简单介绍自己,让其他同学有机会了解他们,并且也是一次让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机会。话题非常的简单,而且是学生非常熟悉,故此他们都饶有兴致地说开了。虽然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单句,没什么特别的形容词修饰,但学生们还是大胆地讲了。作为教师,我在旁边加上一些启发性问句与连词,使学生能够较连贯地叙述,并不时地给予适当的鼓励,通过教师的鼓励以及赞扬,学生慢慢消除了紧张感、恐惧感,增强了自信心。

2. 选好口语训练材料与定好训练形式,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

要发展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在选材上就要注意选那些真正能上口的材料,如生活会话或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简单有趣、易懂的图片,避免了技能训练的枯燥;形式方面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概括文章段落、复述课文、谈感想、情景对话、小组讨论、讲小故事、看图说话、接龙游戏等等方式进行口语训练。同时,必须以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前提,尽量为学生创设语景,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并有信心把话说下去。

3. 排除不良因素,培养自信

口语课堂上,学生在进行会话时,除了采用身体的手段(如点头、摇头、微笑)外,极少有反馈反应。以小组为例,通常会看到一个学生在滔滔不绝地说,而别的学生只是静静地听,或是在思考自己将要说的内容。出现以上情况,就使到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得到了锻炼,而其余的则充当了忠实的听众。作为教师,应尽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并有意识地走到该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给予适当的词汇提示,不应过多地强调语音语调的标准,当学生说出一个好的句子,不时地鼓励、表扬他们。相信持之以恒,学生会慢慢培养出自信,乐于表达想法。

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我们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难题,因此在这里给出几点训练口语的建议

1. 要说好口语,平时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也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学生普遍反映: “老师,我想说,但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讲,只能用中文代替了……”,基于这点,就应该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造句子容易得多了。

2. 听力理解的因素。听力水平同样在交际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的听力水平如果远低于口语能力,就会在会话中因为听不懂或没把问题听清楚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广泛的听说练习等。

第4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意识 重要性

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可以这样界定“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1]在学习中文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元素,语言是植根于文化的,同样语言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所以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习得语言背后文化的了解过程。

一、如何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体现跨文化意识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如何把文化融入教材,如何用文化带出知识点,用文化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适应有不同的阶段,有蜜月期、沮丧期、恢复期、高涨期等,那么在编写教材时就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学习者的心理来合理安排文化的输出,才能帮助学习者渡过艰难时期,同时在有利时期最大限度地取得进步。在文化适应的蜜月时期,因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在高动机的条件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教材安排上,可以加大文化的内容的广度,让学生多方位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在语言知识的安排上,应该注意难度的安排,不要过早提高难度,而应降低门槛,让学生轻松入门。比如汉字的教授,这一时期就可以规避,特别是对于欧美学生,欧美学生学中文很大程度是为了交际,他们对于汉字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所以,在蜜月期,不需要立刻导入汉字教学,而是主要以语音和语法为主,让学习者可以立竿见影地感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从而尽可能拉长蜜月期。在文化知识的编排上,应该注重文化的对比,针对性地国别化地展示文化的异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对日本同学的汉语教材中,可以从中日文化上的异同入手,如两国都有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和中国的品茶,可以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到了文化适应的沮丧期,这个时候是语言学习的一个瓶颈期,也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高原期。在这个时期,语言学习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学习者对于新文化很有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语言的难度在不断地提高,可是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并没有随之提升,因此这个时候就要适时地改变教材的编排。在知识点的选取上,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两国语言的相似点、文化的交集点,从而拉近学习者本国文化语言和中国文化语言的距离,帮助学习者找回自信,从而渡过学习的瓶颈期和高原期。特别针对欧美学生,由于欧美学生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这段时间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多对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从而让学习者更容易把握知识的脉络,理清思绪。而在文化适应的恢复期,这个时期学习者逐渐感觉到语言能力的提高,逐渐恢复了学习的兴趣,教材的编排便应该注意文化知识的深度,提高语言知识的难度,并且注重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时感受语言背后承载的中国文化,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因为这段时间,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接受度,所以可以加大学习的深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二、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第5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一、英语学习中“语言意识”培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语言意识的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语言意识运动。针对当时教学界过分推崇交际教学法,忽视甚至完全放弃语言形式教学的现象,以Hawkins等学者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意识的概念。现已逐渐被人们运用于外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意识是指处理语言信息的一种内在能力。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言意识的概念作了界定。Tomlinson认为,语言意识是学习者逐渐学会如何洞察语言本质,关注语言的作用,进而促进自身的语言发展。良好的语言意识对语言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语言学习者获得关注语言作用、洞察语言本质的能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目标语,处理语言使用时遇到的障碍和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使用打下基础。教师应重视培养高中生自己发现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使他们提出关于语言的各种问题,并主动收集语言素材;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James&Garret认为,提高语言意识能力能使语言学习者意识到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认知自己的要求与不足,从而促进语言学习,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非常重要。但是,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过多地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意识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身入其境”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获得洞察语言本质,关注语言作用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语言意识应是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一大目标。目标语语言意识的培养对语言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了目标语言意识,外语教学和学习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应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意识的途径

笔者认为根据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1.收听英文广播节目,接触纯正英语

收听英文广播节目使学生能通过学习新语言和认识新世界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积极反思,形成思考与判断能力。许多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学习了多年英语,但一旦有机会到英语国家学习或者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交谈,他们既听不清,也说不出。这说明学校所提供的听力教材不是很地道的听力教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接触英文广播节目中纯正语言和英美文化。指导他们每天翻阅当天的报纸,了解国内外动态。然后再去收听英文广播新闻,使学生的语言意识充分内化,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和认同。中央九套的英语新闻节目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每天可以在课堂上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他们所听的新闻,使学生养成习惯,在应用中更快更好地对其语言意识进行培养。

2.从视觉信息设计入手,调动良好情感因素

从视觉信息设计入手,培养学习者对语言现象的注意力、敏感性、好奇心、兴趣、鉴赏力以及热爱世界的情感态度。从而增强其语言意识。视觉信息不仅形象生动,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文字信息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长时记忆,而且视觉信息本身可以传递大量的相关信息。但在我国高中教材中,提供的视角信息,传递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量较少,视觉效果较差,缺乏大量的有效视觉信息。学生们只能从文字信息中获得抽象空洞的概念。导致对英语文化和英语语言的理解不到位,并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尽可能的利用各种资源,收集与语料,话题相关的视角信息。这些视觉信息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图片,视频截图等。在学习中,形象、直观的提供与英美国家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内容相关的视觉信息。还可以涉及到英美国家的真实生活的细节。如此大量细节和真实的视觉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书面信息的理解,同时激起他们对英语文化的注意力、好奇心,进而提高对语言现象的注意力、敏感性和观察力,使他们提出关于语言的各种问题,并感受到外语学习的真实目的,“身如其境”的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获得较高学习动机和良好情感因素。同时,大容量、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有利于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目标语语言特征,培养内化规则,洞察语言本质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语言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3.创新的任务设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认知技能

教师在教案准备时,应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思考技能,并注重语言应用的理念。在教学语法时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语法规律。教学写作时,应提供具体的思考技能的训练模式,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新。这些语言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语言素材,学习语言知识和总结语言规律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运用语言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处理语言素材的能力。

第6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1.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商务英语,是一种有着专门用途的实用英语,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如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商务习俗、礼仪习惯等。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商务英语课堂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具备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熟悉本国的文化传统,又要熟悉目的语国家即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及文化传统等。这说明,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同时具备三方面的知识:语言知识、商务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有了更多的交集和互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强,这就使得涉外商务活动更频繁,进而决定了人才市场对这种既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又懂国际商务英语规则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学习商务英语课程中,更意识到具备语言能力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具备完美的交际能力。事实上,许多商务活动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结为语言能力,很多商务活动的参与者不乏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究其根本,主要是文化能力的欠缺。因此,在商务英语课堂上对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首要目标。

2.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在日趋频繁的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交流沟通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言语交际方面造成的。(1)思维方式。首先,东方文化重演绎推理,注重统一,强调整体观念;西方文化重归纳推理,侧重个体差异,强调部分优先;东方文化偏好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往往对全部问题首先进行宏观的考虑,注重建立长久的、和谐的业务关系;而西方文化偏好分析思维,即看问题时,先部分后全局,他们习惯从具体事物入手,因此在他们的合同中,各项条款的确定比东方人更细致明确。另外,东方文化中的思维是以螺旋形加以展开的,尽量避免直入主题。英美文化则偏向线性思维,喜欢开门见山地先陈述其观点。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人采用的是含蓄迂回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含蓄更委婉,也更能让对方接受;而英美国人由于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更直接和简明,他们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偏重从小处着眼。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会鲜明地体现出两者直接和迂回形成的对比。(2)价值观。千百年来“孔夫子主义”是我国的文化传统核心,所以中国人更崇尚集体主义,把家庭、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要,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在我们国家是会受到尊重和敬仰的。而如美国是个很强调个性的国家,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东方文化强调群体意识,认为注重个人利益是自私的表现;而西方文化崇尚自我意识,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人会将自身看做是群体的一部分而服从群体的意志,并且会为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相应的个人选择。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被赋予相应的权利,谈判时面对问题不必请示上级就能当场做决定,效率提高了,个人也因此而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3)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性。语言意义上的商务沟通,是指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更要有敏感的语境意识,注意语境因素的变化,如语音、语速、词汇、语法、语篇等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因素对言语信息意义重大,标准的发音、适当的语速、巧妙的停顿等这些细节都会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营造轻松和谐的商务氛围。与语言性文化相比,非语言性文化更为直观,并且据统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所占比重远远大于语言的分量,用身体、手势及其表情表达意义就属于非言语信息层面。不同的体态语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候意思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要慎用非言语行为。

3.跨文化交际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从以上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国际贸易交往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会相互碰撞和冲突。在商务活动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轻则闹出笑话,让人贻笑大方;重则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造成谈判破裂,更有甚者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贸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就是英语,商务英语的目的是要培养国际型的商贸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相当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要熟知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商务英语教学活动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外,也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国商务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各大国际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实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要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和谈判的成功率,将跨文化交际融入商务教学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

1.商务特色并没有在传统商务英语课堂上体现出来。商务英语属于实用型专门用语,商务英语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既熟练使用英语进行磋商交流,又掌握广而深的经济贸易专业知识。目前商务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旦毕业后受雇于贸易公司,接触实际业务时或是纸上谈兵,或是手足无措。因此,商务英语课还应具有鲜明的商务特色,如大量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创造浓厚的国际交流氛围,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严重缺乏这些特色。

2.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加上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上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输出方式,侧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忽略培养实际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使学生丧失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3.师资力量。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从事商务英语工作的教师趋向两种极端,一是具备很高的英语水平,但对商务知识接触甚少,更谈不上拥有相关实战经验。这导致他们走上讲台只能照本宣科,使教学内容缺乏生动,这样就容易迷失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另一类教师是直接从经济或贸易专业转过来的,他们有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但问题是他们普遍英语水平较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三、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英语课堂的模式探究

1.转变教师观念,强化专业教师素质。传统外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的方法为主,且偏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操练,这样学生就难以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很难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冲突在商务活动中的危害性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输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优秀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知识基础、实践知识及跨文化交流知识三方面的知识。实现这个目标,第一,英语专业教师和商务专业的教师进行交叉学习,以互相补充。除此之外,建议集体备课,共同切磋,取长补短,这样就能给学生一个跨文化交际情境下的商务英语教学的完美体验。第二,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到国内有关外经贸部门实践,使之了解实际的商务操作过程,或到商业发达的国家接受培训。

2.改变课程设置,加强文化植入。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与时俱进。就商务英语专业而言,在大学一、二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即要求学生能听说读写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大三开始,应有系统开设商务类的课程,如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等。除此之外,还应特别强调跨文化交际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建议开设跨文化交流、国际商务礼仪、商务沟通等课程。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辅设施。建议运用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制定目标,最终通过学生的努力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要一改从前的粉笔+黑板的陈旧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多媒体课件以其内容精炼,背景真实,图文并茂,视、听、说同步,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国际商务活动氛围,有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商务场景,以方便学生直观地学习和模仿;也可以定期给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其文化,从而更便于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

4.多方接触目的语文化,深化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作为了解西方文化最生动丰富的材料,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清楚地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性格、心理特征、文化及风俗习惯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全面和成熟,进而可以顺利地进入另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身临其境地帮助他们理解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还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时事评论等材料,从而提升文化素养,拓宽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丁金珠.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第7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论文摘 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始终博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口数量膨胀与资源稀缺之间地矛盾锐化,其所蕴含的传统经济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更无法对现在盛行的循环经济体系给出合理解释,呈现出一种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的趋势。而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渗透特性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弊端。因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目前大学西方经济学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转贴于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第8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摘 要 本文对羽毛球意识的涵义、羽毛球意识的内容、影响羽毛球意识的因素及如何培养羽毛球意识都作了介绍,这些内容都是培养羽毛球意识所必须了解的。而羽毛球意识即所谓的“球感”,它是羽毛球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1]。因此,培养羽毛球意识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羽毛球 技战术 训练

一、影响因素分析

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技术、身体素质、战术及心理素质等的训练水平,以及在比赛中综合运用这些因素的竞技能力。一场比赛的胜负可能是某一两种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但是,要想经常取胜,就需要不断的努力训练,全面提高和完善各种制胜的因素。

(一)技术要全面、熟练、并要有特长

无论是发球与接发球还是后场的高、吊,前场的搓、推、勾、扑、挑以及中场的接杀、平抽、平挡等,加上左右前后的步法,都要全面掌握,熟练运用。羽毛球技术的特点是手法一致性、灵活性、突变性强。例如:杀劈对角的特长是与杀直线或平高直线相结合形成的;网前假动作勾对角是与网前推相结合形成的,等等。

(二)专项身体素质好是比赛制胜的重要保证

羽毛球运动的快、狠、准、稳、多变的技术和战术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要突出速度,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等专项素质。在场上表现为:转体侧身和弯腰动作快,下肢各种步法的变换、连接、重心的交替迅速协调,上手击球出手快,手腕,前臂及肩爆发力强等。

(三)战术意识好,应变能力强,才能掌控比赛主动权

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千变万化的比赛过程中,能准确地观察场上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准确地决定自己应如何行动的能力和同伴配合的能力。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心计、摸规律、求实效。要增强使用技术的目的性。出手瞬间要有变化,力求动作隐蔽些,打法诡异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去干扰对方的判断,造成对方的判断错误,使对方防不胜防。

二、策略分析

(一)控制后场,高球压底

从发球开始就运用高远球或进攻性的平高球压对方后场底线,迫使对方后退,当对方回球不够后时,以扣杀球制胜;或当对方疏于前场防守时,就可以以轻吊、搓球等技术在网前吊球轻取。轻吊必须在若干次高远球大力压住后场,对方又不能及时回到前场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打法主要是力量和后场的高、吊、杀技术的较量。

(二)打四角球,高短结合

在后场,以高远球、平高球和吊球,在前场则以放网前球、推球和挑球准确地攻击对方场区前后左右四个角落,调动对方前后左右奔跑,顾此失彼,待对方来不及回中心位置或回球质量差时,向其空档部位发动进攻制胜。这种打法要求进攻队员具有较强的控制球落点的能力和灵活快速的步法,有速度,否则难占上风。

(三)下压为主,控制网前

主要通过后场的高远球、扣杀、劈杀、吊球等技术,先发制人,然后快速上网以搓、推、扑、钩等技术,高点控制网前,导致对方直接失误,或被动击球过网,被进攻队员一举击败的一种打法。通常也称“杀上网”的打法。这种打法是进攻型的打法,能够快速上网高点控制网前,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也要求较高。这种打法,体力消耗较大,如果碰上防守技术好的对手,体力就往往成为成败的关键因素。

(四)快拉快吊,前后结合

以平高球快压对方后场两底角,配合快吊网前两角(或运用劈杀)引对方上网,当对方被动回击网前球时,即迅速上网控制网前,以网前搓、钩球结合推后场底线两角,迫使对方疲于应付,为前场扑杀和中、后场大力扣杀创造机会。这也是一种积极主动、快速进攻的打法。这种打法,要求运动员身体素质好,特别是速度耐力要好,技术全面熟练,而且还具备突击进攻的特长技术。

(五)守中反攻,攻守兼备

以平高球和快吊球击向对方前后左右四个角落,以调动对方。让对方先进攻,针对进攻方打的高远球、四方球、吊球等,加强防守,以快速灵活的步法、多变的球路和刁钻准确的落点,诱使对方在进攻中匆忙移动,勉强扣杀,造成击球失误,或当对方回球质量较差时,抓住有利战机,突击进攻。

三、技战术意识的训练

羽毛球运动,它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全面技术,而且还需要有智慧和能力,而智慧和能力来自于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作为一名羽毛球运动员,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作基础,专项理论水平有限,只靠打几场比赛来培养和提高羽毛球意识,这显然是不够的。此外,从心理学中得知人的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缘于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羽毛球意识,仅靠理论教学和简单的技术战术训练是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自参加比赛或亲自观摩高水平的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一场重大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往往是一次技术和意识上的提高过程。由上可见,羽毛球意识是运动员提高羽毛球训练水平和竞技水平不可缺少的一项积极健康的心理活动。羽毛球教练,应通过教学、组织训练、带队参加比赛等形式来培养运动员的羽毛球意识,为提高羽毛球运动水平和今后的教学能力打下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

一、 上好生物实验课,必须做好课前教育。

1.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上第一次生物实验课之前,应首先编好实验小组,按小组序号和座位对号入座,并使之固定下来。这样以后学生进到实验室,就能很快地坐好,可避免出现学生因争抢座位而出现秩序混乱的局面,同时又有利于对实验用具的保管,一旦发现丢失或损坏,很容易查找。

2. 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重要性及意义。

有些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就是去玩去了。所以不认真对待实验课,课前既不预习,课上又不注意听课,在下面和同学交头接耳,或摆弄桌上的实验用具,等到动手做实验时,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做起,就瞎做,乱做一气,违反操作规程,有的拿材料乱切,有的拿用具或水打闹等,造成实验课混乱不堪。为此,教师应反复讲清实验课的重要性及意义,使学生对实验课的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注意力集中,按规范操作。

3. 每学期第一节课都应学习实验室制度,使学生明确进到实验室应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上课应注意听讲,而且要做到爱护公物,轻拿轻放,如果用具损坏,应按制度赔偿。

二、 上好生物实验课,教师必须备好实验课。

1. 备教材。

在进行每一节实验课前,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设计好板书和教案,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教材,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准备好实验课所需要的挂图、标本、幻灯片等辅助教具。

2. 备学生。

在学生上实验课前,教师应对实验技术至少要操作一遍,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并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合理解释。

3. 精心设计最佳方法。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就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指导。目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同步教学法,即教师边讲解、示范、学生边做,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

4.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创见性。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操作更加方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教师要有创见性,不拘于书本。比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书上要求隔水加热,如果只把装有酒精的小烧杯放在装水的大烧杯里,水沸腾后两个烧杯就会碰得叮当乱响,既不符合隔水加热的要求,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给学生错误的知识。为了避免上述现象,事先用细树枝做成“十”字形木架放在大烧杯底部,效果就很好。再比如,在观察叶下表皮气孔时,很多叶片的表皮是不容易撕开的,这时可以利用指甲油涂抹在下表皮的表面,几分钟后,待指甲油干燥时,用镊子撕下它,指甲油就做成了一个叶表面的精确的复制品,把它放在载玻片上的一滴水中,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样能见到保卫细胞和气孔,这样不但达到了实验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

三、 上好生物实验课,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

很多学生对实验感兴趣,认为很好玩,有意思,学生一开始什么都放到显微镜下去看,包括手皮、头发等,这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如果引导得法,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验证种子成分的实验,教师问:“种子里究竟含有哪些成分呢?”然后让学生把一些小麦种子放到干净的试管中,再用酒精灯烘烤,问:试管壁上出现了什么?经过观察学生回答:“出现水珠。”老师问:“水珠是从哪来的?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水是从种子中来的,说明种子含有水分。”这样很轻松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假如教师在课上不注意引导学生,做实验时,必然会出现看热闹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