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富保值增值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汇储备;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8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今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依然动力不足,美国受次贷危机困扰,欧元区经济体面对财政紧缩,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可能增大,外部环境的影响将对我国外汇储备造成严峻考验。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近几年由于持续贸易顺差、国际热钱的涌入和外商的直接投资,我国外汇储备量持续增加,外汇储备不仅规模过大,而且增势迅猛。2010年6月突破2万亿美元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上涨了1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已达到3.31万亿美元,快速的增幅让世人瞩目,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财富积累,但大额度的外汇储备也面临着巨大的管理成本和较高的亏损风险,调整外汇储备相关政策刻不容缓。
从结构上来看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仍旧以美元为主。而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导致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美国政府大规模财政赤字的救市和美联储加大运钞机转动,代表着美元资产面临着贬值风险,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深,对我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当前环境下影响外汇储备因素分析
(一)贸易顺差的影响
70年代之后,我国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战略,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常年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因为外商进行直接投资所引起。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相继出台各项利好政策、各地方政府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投入力度,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逐渐扩大外商的投资领域,外商投资增加,大量外汇流入我国。
(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我国经济形势环境持续稳定,造成人民币信誉不断提升,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人民币各种理财产品不断增多,导致居民和企业对外币持有的热情不高,外币慢慢向政府集中。加之国际游资的涌入,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人民币升值后又促使国际游资向我国聚集,进而使外汇储备再次上升。
(三)政策制度的影响
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使我国外汇储备的形式和积累有着“双重强制性转移机制”的特点。第一次转移是对企业超出一定限额的外汇强制结售给外汇专业银行,而不管企业是否愿意;第二次转移是将外汇专业银行超出结售汇周转限额的那部分强制转移给央行,而不管外汇银行是否愿意。同时我国制定如出口退税等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出口贸易,这些优惠政策促进了出口企业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
(四)金融危机的影响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影响已经蔓延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无法在短期内缓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减慢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作为我国重要贸易对象的欧美、日本由于受到波及,导致失业率增加,购买力减退,进口需求量下跌,造成我国出口订单不可避免的下降。
三、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对策建议
(一)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
在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比例中,美元资产大约占70%,欧元和日元大约占20%和10%。在币种的管理上,应进一步降低美元的比例,但转变应该从我国外汇战略布局出发,稳步的实行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转变原则,进而对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当前美元呈贬值趋势,我国应减少外汇中对美元的持有量,增加欧元或其他货币的持有量,在满足国际贸易结算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形势特点和各国的经济预期变化,适当调整币种份额,还应随着金融市场各种产品创新不断更新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由此降低因美元贬值造成的外汇储备损失,减少外汇储备对美元的依赖性。
(二)坚决反对欧美国家宽松的财政政策
只有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才能提高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才能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与上升。政府进行大量的公共投资,实际上可以让没有钱的人也能消费,社会的福利制度实际上能把富人的钱通过税收进行转化再用福利的形式给予穷人,所以我们在实行公平效率相符合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础之上,坚决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让人民币购买力提升,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就有充足理由反对欧美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即使我国大力发行人民币可以暂时让人民币汇率稳定,但表面的稳定不能绝对让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只有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把人民币的比较优势降到30%左右,让市场来决定是否对其升值,这样便保障了美元的国际购买力,侧面实现了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三)缓解外汇储备压力,控制外汇储备增长
我国国内储蓄率过于强大是导致外汇储备偏高的主要因素,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让居民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储蓄存在银行,银行存款多了就为出口企业贷款进行出口贸易,进而变相的增加了外汇储备。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粗放型出口经济为集约型出口经济,通过升级外贸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扩大内需,转型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只有控制外汇储备的增幅和增速,才能缓解外汇储备压力,才能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效率和价值。
(四)加大外汇储备实物资产多元化
在保证外汇储备安全流通的前提下,做好外汇储备的保值是关键,在保值的基础上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使其增值。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中的差距,就要努力开创外汇储备应用新途径,如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通过国际资产调配把钱投资到诸如矿产、黄金或石油等实物资产中,来实现储备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我国外汇储备即将面临严重缩水的情况下,只有制定稳健的经济调控政策,完善外汇储备的管理制度,采用积极的外汇储备经营策略,合理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才能达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目的,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能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显.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其建议研究[J].商业研究,2010(06):24.
[2]顾六宝.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因素分析[J].财经论坛,2012(02):84.
201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牛市的强势启动和持续演进,A股总市值大幅跃升。股市赚钱效应明显,投资者跑步入场。但就算身处亢奋的牛市,也有股民赚不到钱,这本身就说明投资市场充满风险。股市本来就是一种零和游戏,所谓“一赚二平七亏损”,何况现行的游戏玩法和规则,更有利于机构主力充分运作。散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追涨杀跌,处处被动挨打,往往赚了指数亏了钱,一把辛酸泪。
投资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投资之道,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股海中脱颖而出,从而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值得学习的投资对象很多,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合伙人,比尔・盖茨曾说,“没有芒格,巴菲特不会是今天的巴菲特”,可见芒格也非等闲之辈。事实上,巴菲特对微观行业的把握能力很强,但只有芒格能够做到将微观表现纳入整个宏观环境中,而且看出该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陆游曾说,工夫在诗外。他要求诗人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这样才能提高诗歌品质。投资也是这样,成天看股评家分析,不一定就能成为操盘高手。
作为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和幕后智囊,芒格与巴菲特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芒格极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不同的学科,能够在投资时考虑到许多普通人不会考虑到的因素。芒格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不同学科的不同思维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格栅模型。“你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许多思维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将其安置在格栅模型中。”芒格告诉我们,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融会贯通的格栅,是投资的最佳决策模式。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思考同一个投资问题,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结论,这样的投资决策更正确。懂得越多,理解越深,投资者就越聪明智慧。
2007年起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无论政府、金融机构还是个人都面临考验。继冰岛等国家破产,雷曼兄弟倒闭,美林、美国国际集团、汇丰、花旗等公司均爆危机。个人同样难逃厄运。投资理财亏损,未来生活堪忧。据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金融风暴已经使美国人的退休金账户缩水2万多亿美元。
保险,作为一种规避风险、保障安全的有效工具,是个人理财规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安排一个合理的安全保障规划,借助其规避风险、经济补偿的重要功能,可以确保个人或家庭具有合理的经济安全和财务自由。面对后危机时代,必须有效控制风险,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建立一个安全保障规划,是完全符合个人和家庭理财目标的。
个人保险理财需求增长产品丰富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险理财需求日渐增长 2009年我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7175元,需求水平增长,使人们的购买力增强,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使人们的保险需求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购买保险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中一项必备支出了。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人们进行保险理财提供了购买力的保障。
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理财观念渐入人心 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国家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各项制度的改革与不断深入,促使城镇居民风险意识增强,对保险产生了新的认识,尤其对医疗、养老有较强的保险愿望和需求。许多居民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商业保险,重新制订个人理财规划,以寻求自身的保障,人们对保险理财需求呈不断增长的势头。
产品创新活跃,选择空间增大 从产品供给者保险公司来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较为丰富,涉及养老、医疗、意外、储蓄、分红、投连等多个险种,个性化产品不断涌现。据初步统计,保险公司新开发或修改完善的保险产品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均在2000个以上。这些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层次的理财需求,为居民制订保险理财规划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个人保险理财存在几个误区
虽然目前我国个人保险理财的发展有着许多有利因素,但从保险理财主体即投保人角度来看,其保险理财行为和观念,仍存在不少误区,直接影响其整体理财规划的完善和科学。
将保险与储蓄比较的错误观念 保险与储蓄无论在行为性质、资金支配还是资金回报诸方面,都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保险的行为性质是互助合作,每个投保人可能是帮助别人的人,也可能成为被别人帮助的人。而储蓄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存款人对其存款具有完全的资金支配权,保险则不允许投保人随意支取已经交纳的保费。储蓄是为未来确定事件,如教育、养老、医疗等确定事件的准备,而保险则恰好是防范未来不确定事件而作出的财务安排。储蓄到期只能收获本息,而保险则可以小额的保费支出,换回大额的保险保障。有些人总是习惯将保险与储蓄对比,并根据所谓的收益率作出投资选择,这种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
重投资轻保障的错误观念 诚如前述,购买保险的目的,首要是获得保障,其次才是投资收益。这里保障的含义是:消费者购买保险以后,无论其保费交费期限是短期还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也不论投保人已经交纳了几年的保费,被保险人只要是在保险期间内遭遇意外事故、疾病或身故,就可从保险公司获得合同约定的保险金,甚至未交纳的若干年的保费,还可以免于缴纳。保险的这个保障功能,是其他理财方式不可替代的。保障功能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应该是最关键的消费目的,但在实际中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保险理财应注重安全稳健
理财是为了追求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规划,安全稳健应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高额的保障和稳健的收益,是保险区别于其他理财工具的最大特点。
保险在家庭现金流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理财是个人财产管理安排的活动。理财是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按照顾客的愿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订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理财的动因在于资本要素的稀缺性,理财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收支,使家庭财务经常处于“收人大于支出”的状态。因此,现金流的管理,成为家庭理财的核心。
保险理财是合理避税的有效途径 居民个人交纳的“四险一金”法定社会保险等费用,是税前扣除的,而对于社会保险之外投保的商业人寿保险保费,目前国家并没有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在国外,这种商业人寿保险费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我国税法规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投保的财产保险、运输保险等保险费,是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对于人寿保险给付,实际操作中,居民个人所获得的寿险给付不必交纳个人所得税。保险受益人得到的保险金,也不属于遗产税的纳税范畴,这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也是保险的本质决定的。
保险理财可以规避通胀风险及利率风险,兼具保值增值的双重功能 投资理财是现代家庭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投资渠道极为广阔,人们可以选择存款、债券、股票、房地产、外汇等多种投资方式。但这些投资方式,易受通货膨胀及利率波动的影响,而保险产品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理财行为,其预定利率具有前瞻性,且一般对国家的利率变化并不特别敏感,能帮助投资者在不断变化的资本市场中,顺利实现其理财需求。
保险可为投保人提供融资渠道,具有经济附加值功能 保险,尤其是长期寿险,可为投保人提供临时的融资功能,比如保单质押贷款,一旦投保人有突发的现金需求而又无其他途径可筹资金时,可凭保单到保险公司抵押贷款。此种贷款额度以保单的现金价值为限,且贷款利率一般较市场利率略低,属于保险的一种附加值服务,无须提供其他抵押与信用担保,就可获得短期融资。
后危机时代百姓如何理财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百姓如何理财?应身处危机看危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把所谓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看得太严重。家庭理财的首要一点,就是财务安全,可通过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多元化投资渠道,进行家庭财务管理,把赚到的钱放在安全的金融工具里,变成未来可以用的钱。家庭理财应遵循“三三制”原则,即三分之一用于保险,获得风险保障;三分之一通过中等风险投资,达成理财目标;其余三分之一用于高风险投资,实现未来财富人生。各类保险是家庭理财中必不可少的塔基,真正的投资策略,应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个人理财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必须在观念上对理财有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明确理财的根本目标在于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要注意个人财务风险管理,为个人及家庭的经常开支和意外开支做好准备,要安排好中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比例,为经常开支和临时性开支留出一定的空间。
其次,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要密切关注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在综合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而言,高收益相对于较高的风险水平。但是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可以采取选择多种投资方式,实现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相结合,高风险投资与普通投资相结合,这也是目前人们常用的可以有效化解投资风险的一种理财方式。
关键词:通货膨胀;个人投资理财;投资理念
在经历了“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一系列高物价浪潮的冲击之后,拿死工资的普通老百姓意识到物价的上涨使他们账户上的存款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个人的购买力严重下降。正如温总理对通货膨胀做出的一个合理而形象的比喻:“它就好似一只猛虎,一旦将它放了出来,就再难把它关回去。”如今的通货膨胀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手中的钱越发变得不再值钱了,如何通过个人投资理财来使自己的财富不缩水已成为普通老百姓不的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现状
当前,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中国的通货膨胀过高并且压力越来越大早就是不争之事实。如果你问一个人普通人,为什么通货膨胀是坏事,他将告诉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剥夺了他辛苦赚来的美元的购买 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避通货膨胀的压力,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就成了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想要了解通货膨胀对我们造成的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利用怎样的方式来规避和化解它对我们不利的影响,那么我们必须先清楚它的概念及现状,正所谓“追溯其根源,才能解决其问题。”纵观经济学界,笔者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普遍物价水平上涨,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就是CPI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在我国2009年30%的货币扩张基础之上,2010年又将近20%的货币扩张。也就是说过去两年的货币扩张以50%的增长速度扩张。但是我们知道GDP累计增长速度肯定没有这么快。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是货币扩张速度的一半,通货膨胀也就必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2010年我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加速了通货膨胀。同年11月,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中国国外的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2010年CIP增速超预期。今年3月份CPI同比上涨5.4%,涨幅之高出乎人们的预期。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中国经济在延续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的同时,通胀压力依然严峻。
二、通货膨胀下个人投资理财的困境
通货膨胀的日益严重,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生活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状况随之窘迫。要找到合理的投资理财途径,我们首先应该找到通货膨胀下个人投资理财有哪些困境。
1.传统的银行储蓄方式不能抵消通货膨胀对个人财富的影响.
勤俭节约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过去我国居民较为稳健的投资风格和稀缺的理财产品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储蓄曾经是我国居民主要的资产保值增值途径。然而凯恩斯在其著作中曾提出了著名的“节俭悖论”,即储蓄率升高,虽然使得个人储蓄增加,但却使得国民收入由于消费的减少而减少。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过大,致使在人民币升值周期中外贸促出口企业损失非常严重。而储蓄率过高,内需不足,导致产品市场上供大于求。这本身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持久发展。从微观上看,即使是定期存款,所得利息也少的可怜完全不能跑赢CPI。虽然存入银行的利息上调了,可是靠利息的收益率远远低于如今的通货膨胀率,个人账户上的存款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而若算上资金的机会成本,负利率的阴影始终笼罩着银行存款,使得它们在通货膨胀下不断贬值。
2.投资品种难以选择.
通货膨胀下,人人为了规避通货膨胀,都在不停的炒作实物和金融产品。面对央行不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抵挡通货膨胀的影响,加大热钱的回收力度,那么流入股市的资金必定在不断的减少,这就导致股市在很大程度上趋于萎靡的状态,面临2011年股市低迷的现状,不少投资者把投资方向从金融产品转向实物的炒作。“豆你玩”,“蒜泥狠”等网络词语以表对当前高昂物价的不满、嘲讽和调侃,近几年来以蔬果、肉蛋、粮油、蒜、绿豆等为首的农副产品呈现疯涨之势,其涨幅速度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一些日常基本必须的农副食品已经被炒得很离谱,完全违背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是普通老百姓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他们不仅不能抓住住来势迅猛的一轮轮炒作的,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还成为被别人掠夺财富的受害者。
三、通货膨胀下个人投资理财的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大的生活压力,也给广大老百姓的切实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那么面对这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应付呢?在如今高通货膨胀时代,合理规划自己手中的钱就显得格外重要,个人投资理财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既然投资理财是老百姓减少财富缩水的方式,那么我们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理念是体现投资者投资个性特征的、并促使投资者正常开展分析、评判,决策并指导投资者行为,只有正确的理念才能指导正确的投资,最终导致较高的投资收益,也才能避免在投资中被别人掠夺财富的对象。如何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投资者明白,就可以做到的。它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在实践中经过历练才能得到的真谛。而普通的老百姓在现实的投资中往往因为缺乏对投资的基本认识,很容易落入投资的陷阱。因此作为一个投资者在准备投资之前,应该有意识的学习与投资有关的基本知识,才能形成一套正确的投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投资。
(二)投资目标上定位于获取长期的稳定收益。
由于普通的投资者处在信息不对称、资金量小、心态不稳定以及投资技巧不成熟的弱势地位,因此笔者建议其定位于长期投资而获取稳定的收益。从上证指数1991年至2010年的历史数据看,如果在历史上的任意一点向前推算10年,会发现10年后的大盘点位基本高于10年前,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长期投资的意义。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沃伦.巴菲特,便是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坚信者。巴菲特长期投资一家公司,不搞阴谋诡计,正大光明,他每年的投资基本上都能保持20%左右增长率的业绩来看,并不是最高、最耀眼的。但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除少数亏损的年度,他的收益率却一直很稳定。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有句名言:股市短期是投票机,但长期是称重机。短期投资收益主要靠运气,长期投资收益才能看出实力。连巴菲特这样具有深厚投资知识功底的人尚且坚持长期投资,那么我们普通的投资者在缺乏专业投资知识的背景下,如果盲目的选择短期投资,几个月之内急切得期望从投资中得到高额的回报,就很容易浮躁、盲目信任、听个信息就像抓个救命稻草,最终的结果往往与期望值正好相反。因此,笔者建议普通投资者不要过多的追求短期的利润,要明白投资是有风险的,更多的享受长期投资为你带来的稳定收益。
(三)正确认识各种投资品种。
在通货膨胀中,货币和财富是贬值的,与此相对应,商品和资产价格却是上涨的,所以持有随胀而涨的资产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目前市场上有各种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普通投资者如何才能挑选到一款适合自身的呢?投资者惯用的做法是根据市场热点消息来选择投资品种。比如当上证指数涨到5000点的时候,市场上的热点是股市,此时每天到证交所开户的新股民剧增,因为他们根据市场上的消息选择了投资股票,但这些新股票往往被套牢在6000点左右。而解释这一现象的答案是: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诱导。诱导越大,投资越大;反之亦然 2。因此根据消息来选择投资品种的做法是相当危险的,笔者建议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品种之前一定要认清其本质。
1.金融类资产投资。
金融类投资的对象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是一种以凭证形式存在的信用权益,如股票投资、基金投资、期权投资、期货权益及债券、理财产品(计划)等资产 。
历史经验表明,在通货膨胀初期,上市公司通常会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带动股价上涨。投资者投资股票,除去获得买卖价差外,还可能获得较高的股息回报。因此股票投资是取得资产保值增值的良好途径之一。但股市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更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投资者还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把握股市的投资机会。
因为知识、信息、精力等原因,一般的投资者无法从投资理财中赚取高额的收益,因此进行基金定投资是个不错的选择。基金是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资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也就是将自己的资金交给更专业的投资人士帮你管理以弥补自己在知识、信息、精力等方面的缺陷。
据从事个人理财行业多家的专家介绍,按照风险和收益特征,目前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保证收益型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三大类。普通的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期望的收益与可以接受的风险。如果是风险偏好者则可以更多的选择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如果是风险厌恶者则可以更多的选择保证收益型产品。
2.实物类资产投资。
实物资产就是有形资产,如对固定资产、贵重金属、玉石等商品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属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或者影响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是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对于个人而言,固定资产一般指房屋、商铺等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对于不喜欢虚拟经济的投资者而言,固定资产投资是非常好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比较适合个人投资者的贵重金属投资是黄金投资。马克思说过,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黄金在货币市场上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而使得黄金在流通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近年来,黄金价格随着美元的贬值逐步走高,而由于其稀缺性和良好的收益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对于普通大众居民来说,虽然当期黄金价格过高,但是从保值的目的出发,笔者建议每年固定的时刻买入50克左右的黄金,每一年买一次,不用担心未来的涨和跌。比如居民从40岁开始购买,每一年买买到60岁,那差不多是20个50克黄金单位,那么从60岁退休的时候,我们建议他每年卖出50克,这样就可以补充他的退休的那部分收益,从一辈子来看,其实是最保值的。
总之,在通货膨胀下,财富的创造源泉只我们的双手和大脑,任何投资都要从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正确认识所要选择的投资品种,不能仅看潜在的回报
参考文献:
[1]李忠贤、邱继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效能评价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6期
[2]章铁生、王锴、林钟高.《财务治理》.2005年1月第1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注释: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
随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高等学校逐渐呈现出办学格局的多元化,很多高校拥有多个校内经济自立的单位和校办企业,其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局面日益复杂,承担的责任也日益繁重。为了规范校办企业等校内经济自立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对高校旧有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强化校级财务监督职能。实行会计委派制就是其中的一条有效途径。
1 高校校办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的必要性
(1)保护国家利益和学校利益不受侵犯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办企业大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经营自主权,学校不能随意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在这种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体制下,校办企业立足市场经济必然要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甚至受利益的驱动和追求短期效应,因此,许多时候与企业所有者利益——代表着国家利益的学校利益不一致甚至产生矛盾。面对这种局面,正确的做法是保护国家利益和学校利益不受侵犯,在赋予校办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也要强化对其管理和监督。在实行“校企分开” 与“放权经营”的同时,学校决不可放弃对校办企业的宏观管理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机制。推行校办企业会计委派制,就是加强对校办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一种有效措施。只有对校办企业进行经济监督,消除校办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规范校办企业健康地经营发展,才能保证国家和学校资产保值增值,使经营管理者操纵的企业行为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达到一致。
(2)健全校办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需要。很多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对校办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很难有力保证企业行为符合学校整体利益和在法律法规的轨道上运行。这主要是由于现行校办企业会计管理机制的先天性缺陷造成的。因为作为监督主体的会计与作为监督客体的校办企业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后者管理前者的情况下,前者监督后者当然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这里,会计缺乏监督所必需的独立性。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会计受制于校办企业,会计人员个人利益与校办企业紧密连在一起,而且其行为处处受到企业负责人的支配。这种会计领导体制必然使校办企业会计人员不敢正常行使监督职权,他往往被迫按企业负责人个人意志行事,那么对校办企业及其负责人的监督自然是形同虚设。所以,实行会计委派制,改变现有的校办企业会计领导体制,能够使会计人员摆脱受制于企业的被动局面,从而正常行使监督职权。
(3)统一校内会计领导体制的需要。尽管高校内部部门与单位很多,但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校内的政策和体制要保持一致。如果只是学校实行了事业会计委派而校办企业不实行会计委派制,这就造成了校内会计领导体制的不统一。其后果不可避免地拉大了校办企业会计与事业会计在会计监督地位、会计人员利益保障上的差距,容易引起校内会计队伍的分化,不利于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监督及其会计人员的管理,从而也不利于学校整体会计队伍的建设。我们应该理顺学校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尽早在校办企业中推行会计委派制,实现统一全校会计领导体制的目标。
[关键词] 资本 区域创新能力 选择产业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要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首先搞清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深层次经济根源。本文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根源的分析,揭示出资本驱使区域创新能力选择产业机制,可供区域提升创新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时参考。
一、资本增值是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原动力
1.资本具有增值性
就资本的自然属性而言,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增值性是资本最重要的自然属性。所谓增值性是指资本能够产生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要求,是资本运动的目的所在。投资者进行投资,资本以货币形态进入生产领域后,分化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态存在的固定资本,另一种是以原材料、燃料的中间投入等形态存在的流动资本。只要投资行为发生,资本形态就发生变化。由货币转换形成的实物资本,只有通过生产经营,与活劳动结合,才能实现增值。如果资本离开货币形态后不能进入生产领域,由于货币资本与其物化资本的差价及资本的时间价值,资本随时间变化不断折旧,资本将出现贬值。所以,资本只有增值,才能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免受损失。
从资本增值的信仰驱动因素而言,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地区的教民是上帝的仆人,是上帝财富的人间看守者,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就必须把上帝让他看守的财产保值增值,只有让上帝的财产保值增值,才是通往天国的坦途。那么,为了实现这种保值增值就需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节俭。在这种新教伦理观的支配下:“一切封建的奢华与非合理的消费之抑止,促进了资本的累积与财产为达到收益目的的不断重新利用”,即把资本的增值财富的努力归结为拥有这种财富的资本家对上帝号召响应的结果。这是西方国家资本增值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从微观层面讲,资本是企业中最具增长能力的生产要素,而且它的增长是一种主动性增长,其他要素的增长可以看作是资本的派生增长,因为这些要素不具备内在的增长动因和禀赋。所以,资本具有增值性,增值性是资本最重要的自然属性。
2.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原因
区域创新能力是某一区域创新主体在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市场、新的材料来源和新的企业组织等方面所具备的素质或本领。施穆克勒(Schmookler)在考察了四个不同行业中的近1000种创新后得出结论:推动创新的动力一是解决昂贵的成本问题,二是为了抓住潜在的获利机会。熊彼特(Schumpeter)在此之前也认为,技术创新的业绩来源于对利润的追求,企业家经常是技术进步的助推器。其实,创新主体不管是为降低昂贵成本进行技术创新,还是为了抓住潜在的获利机会进行技术创新,都是为了获取创新受益。从资本的角度讲,都是为了使资本增值。因此,就投资者的投资目的而言,创新和资本增值是一致的。
然而,区域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和创新环境可以制约创新外,R&D资本是最重要的创新制约因素。实践证明,致使中国科技竞争力一直处于中等水平的不是技术创新不足,而关键在于资本对技术的支撑力度不够。由于企业是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R&D资本主要来源于其资本增值能力。如果企业资本增值能力强,则R&D资本增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快,技术创新进展也快;如果企业资本增值能力差,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受到R&D资本约束,技术创新进展必然较慢。所以,区域企业资本与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是一种正反馈的关系(如图1)。区域资本增值能力是制约其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
图1 区域资本、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的正反馈关系
3.资本增值是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原动力
区域资本增长是一种属性驱动下的增长,从微观层面上看,增量资本的增长受制于它的边际收益率,存量资本的增长受制于生产技术。当资本在企业内部的增长受到阻滞后,增值的“冲动”并不会因此减弱,他要寻找其他要素的替代。但由于生产要素间的关系受到技术的约束,所以替代弹性是有限的。因此,资本必定要寻求更有效的增长途径,这一途径就是技术创新。
现在假设区域R&D资本增值能力强,则区域R&D资本增加快。以北京等13个省(市)2005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分析抽样区域2005年的区域创新能力与资本增值的关系。在变量选取方面,根据国内外惯例,选取授权专利、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量代表抽样区域的创新能力,选取R&D经费代表R&D资本。现将北京等13个省(市)2005年R&D经费与授权专利、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的关系绘成折线图(如图2~3)。
图2 北京等省(市)2005年R&D资本与授权专利的关系
图3 北京等省(市)2005年R&D资本与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的关系
图2~3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数据整理
由图2~3可知,北京等13个省(市)2005年R&D经费与授权专利、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这说明区域资本增值不但能诱致大量的R&D资本,还能使区域授权专利、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的数量同步增加。即区域资本增值可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区域资本增值能力差异直接影响或决定区域R&D人力资本和创新环境的差异。所以,资本增值是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原动力。
二、资本流动是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转换的助推器
1.资本具有流动性
除增值性外,资本还具有流动性特征,流动性是资本另一种重要的自然属性。资本流动性是指资本的具体形态可相互转化,资本的数量可增减变化,资本的产权可随时转移。资本之所以经常处于流动状态,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趋利性。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能。由于自然资源、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分布的差异,致使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投资利润率必然存在差异。这样,资本就不断从投资利润率低的地区或产业流向投资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地区或产业。不同地区或产业投资利润率的动态变化诱致资本位置和形态的动态变化。所以,资本具有流动性特征。
2.区域创新能力转移原因
决定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R&D资本和适宜创新的环境。这三个条件既是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又是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关键支撑。由于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和R&D资本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区域创新环境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也时刻处于变动状态,所以,区域创新能力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支撑条件的转移不断发生转移。在世界技术发展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南欧曾经是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但到18世纪末,西欧取代南欧成为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20世纪初,美国又成为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世界创新能力中心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支撑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R&D资本和创新环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在以上三个地区发生了转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中心也在不断变化。建国初期,由于国防安全需要,国家的主要研发中心都分布在“三边”地区,那些地区曾经是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后来,随着经济建设重心的转移,国家的研究发展中心陆续转移到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成为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改革开放后,受优惠政策的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R&D资本大量流向沿海“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是开放地区,创新环境相对优越,所以,这三个地区分别成为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
3.资本流动与区域创新能力转移
现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分析工业资本流动与区域创新能力转移的关系,分析区域资本流动与创新能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在选取变量方面,由于大中型企业是区域工业经济的支柱,所以,选取江苏省大中型企业1999~2005年的科技固定资产构建费作为工业资本的代表变量。同时,根据国内外惯例,选取企业申请专利代表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中的工业创新能力。现将江苏省工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绘成折线图(如图4)。
图4 江苏省大中型企业1999年~2005年科技固定资产构建与申请专利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1999~2005)整理
由图4可知,除2000年缺少数据外,江苏省大中型企业1999年~2005年申请专利变化与科技固定资产构建变动方向基本一致。这说明资本和区域创新能力在产业内的流动或转移具有同向性。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在产业内的同向流动决定了它们在产业间的流动或转移也具有同向性。
产业之间的利润势差是促使资本在产业间流动的根本原因,也是促使区域创新能力在产业间转移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产业革命时,创新能力从钢铁、机械工业转向飞机、汽车、化学工业,第三次产业革命时,创新能力又从传统产业转向高技术产业,从产业利润角度讲,都是产业之间的利润势差使它们这样。资本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区域创新能力随资本的流动而转移。资本流动是区域创新能力转移的助推器,推动区域创新能力不断从投资利润率低的产业转向投资利润率高的产业。
三、资本驱使区域创新能力选择产业
1.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原因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产业内部构成及产业之间的关系。从长期看,区域产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需求层次的不断演化和提高。当人类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为满足人类吃饭方面的生存需求,农业最先得到发展,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最早体现为不同形式的农业文明。当人类吃饭需求得到满足后,穿衣和住房需求成为迫切需求,致使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工业中的纺织业首先得到发展,而后重工业也相继得到发展。当人类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发展需求开始提上日程,因此,为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相继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面考虑,人类需求层次越高的产品,技术含量越高,产品附加值越大,产品中凝结的人类智力劳动越多。由于智力劳动的稀缺性和复杂性,智力劳动成本比体力劳动成本高,智力劳动的价值比体力劳动的价值大,所以,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技术含量更高,产品附加值更大,利润率更高。
2.资本驱使区域创新能力选择产业机制
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行业利润不同,形成区域产业之间的利润势差。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行业平均利润就如同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根据利润等高线可以绘出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利润分布图。在地形图上,水受地球引力作用,会从地形高的地区流向地形低的地区。同样道理,在区域产业结构利润分布图上,资本受利润引力作用,会从利润低的产业流向利润高的产业。区域资本在产业间的流动又诱使其他创新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区域创新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必然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在产业间不断转移。这是区域创新能力选择产业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驱使区域创新能力选择产业的深层次机理。
资本驱使区域创新能力选择产业机制是一种客观规律,这种规律要求区域管理者必须合理处理区域资本、创新能力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在供求规律作用下,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是一种受约束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受到资本供给的约束。一定区域的资本供给条件对其产业发展的支撑具有一定限度。在支撑限度内,区域资本能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如果超过这个限度,资本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将受到约束,突破这种约束的最好办法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创新。
由于资本的增殖性和流动性,资本驱使区域创新能力在产业间不断转换,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四、结论
资本增值性和流动性驱使区域创新要素不断从投资利润率低的产业流向投资利润率高的产业,由此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从投资利润率低的产业转向投资利润率高的产业。资本驱使区域创新能力选择产业机制要求不同区域在配置创新资源时应有效利用经济手段,通过调整资本投资收益率调整创新收益,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与主导产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M.,Timothy J,Vincent J. Selecting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s explanatory factors of emerging stock market returns[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1,9(4): 401-426
[2]尚会永:资本增值动力来源探索[J].企业研究.2005(12):28-29
[3]张二震蒋佩晔:国际贸易、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再配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0):53-57
[4]金雪军刘汝姣: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模式分析及应用[J].软科学.2004(5):26-32
【关键词】负利率 通货膨胀 通胀指数化债券
通胀指数化债券( Inflation - Indexed Bonds,IIB), 它的本金和利息的到期支付根据通货膨胀情况的相应变动而调整,以规避长期债券投资购买力风险的债券。英国称之为通胀指数公债(Index-Linked Gilts),美国称之为通胀保护债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TIPS),虽然命名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能保证固定本金和收益的实际价值不变,以下用IIB代指各国通胀指数化债券。
虽然我国内陆目前没有IIB,但它并不是新生事物。1945年芬兰就成为了第一个由政府发行IIB的国家,之后许多国家陆续的推出了IIB,包括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
英国自1981年发行了IIB以后,引领了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加入,如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等,美国于1997年开始发行。新兴市场中,以色列为最早发行IIB的国家,随后巴西、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印度也与20世纪末发行了IIB。结合宋永明发表的《指数化债券的理论与实践》补充近十年发行的IIB,见表1。在近10年的历程中,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选择了发行IIB,如土耳其、波兰、南非、南韩、泰国等[1]。
目前,从规模上看,美国(39%)、英国(24.6%)、和欧盟(27.0%)是全世界指数化债券市场的主要构成者,三者占世界指数化债券市场份额的90%以上[3]。至2011年末美国已发行指数化债券7053亿美元,占其未偿还债券总额47201亿美元的14.9%[4];英国共发行公债规模10330亿英镑, 其中指数化债券2337亿英镑, 占比22.6%[5];法国作为欧盟区域内已发行指数化债券规模较大的国家,2011年发行的债券总额为1840亿欧元,其中指数化债券为207.8亿欧元,占当年债券发行总额的11.3%[6]。
一、通胀指数化债券设计原理
Roll Richard在1996年发表的“一种新型证券的设计:美国通胀指数债券”一文中指出,通胀指数化债券的设计包含以下基本要素:1.基准指数的选择;2. 现金流结构;3.滞后期;4.拍卖机制;5.发行数量[7]。
(一)基准指数的选择
通胀指数化债券的指数应该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本国的通货膨胀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CPI指数,一些国家根据国情选取微调后的CPI作为IIB的基准指数。
(二)现金流结构
Roll对四种现金流的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有本金指数化现金流结构、利息指数化现金流结构等,其中本金指数化的现金流结构(Capital indexed structure)具有较大优势,其息票的支付根据通胀指数调整后的本金计算出。目前加拿大、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采用这种法[1]。
(三)指数化的滞后期
各项指数的统计与现金流指数化调整之间有一个时滞,从长期来看,只要通胀调整的结果能够使得票面价值跟上通胀的步伐就不影响IIB的保值功能。对滞后期的选择,各国应根据本国情况来规定,加拿大、美国、法国的最新调整,他们的滞后期均规定为3个月[1]。
(四)拍卖机制
IIB的拍卖方式与其它债券基本相同。以美国TIPS为例,都采用单一价格拍卖和非比例配售方式,由交易商、中间商、共同基金和外国投资者进行认购。TIPS的二级市场与一般国债相似,其交易是通过多变交易商的OTC市场构成。
(五)发行数量
由于各国债券市场行情、通胀情形、投资者需求等的不同,IIB的发行数量要根据各国的情况而定,目前大多数国家发行IIB数量不超过其国债总额的10%。
(六)税收待遇
各国对IIB因通胀带来的本金和利息的增值部分是否征税的处理有所不同。美国将增值部分看成收入,所以对其征税,而英国对这部分是免税的。
二、我国发行通胀指数债券的必要性
(一)投资者的客观需求
根据我国1991-2011年的5年定期存款利率和国家统计局的CPI统计数据,用r名义利率,R表示实际利率,由实际利率计算公式:R=r-CPI,绘出我国实际利率走势图1。我国负利率分别集中在以下四个个阶段,1992年12月~1995年11月、2003 年11月~2004年10月、2007年7月~2008年7月、2010年9月2011年10月。根据具体数据显示,在1991年1月~2011 年12月这252个月中,约有90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由图可以看出第一阶段负利率持续时间最长、负利率现象最严重,最低达到-10%;近两年我国的实际收益率再度呈下降
趋势,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有13个月呈现负利率现象。由于CPI的基期5年一调整,所以实际负利率现象要比图示明显。
一、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
近代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始于16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家庭手工业逐步向工场手工业过渡。特别是在蒸汽机发明之后,工场手工业又进一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19世纪中后期,这种过渡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带来了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机器的发展和利用,使得大批量地生产商品成为可能,并且由此建立了现代工业组织。这些拥有巨大潜在生产能力的组织很难被人理解,特别是在187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迫于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寻求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组织成本,制定科学的标准,实行有效的监督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泰勒(Frederickw.Taylor)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法约尔(HenriFayol)的“现代经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的《一般工业管理》开创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先河。人本管理思想就此诞生了。
二、揭开人本管理内涵的奥秘
人本管理思想诞生以后,它的概念和内涵也逐渐步入世人的眼中,人本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假设之上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管理学派,它首先对企业中的人作一个基本的倾向性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不可否认,这就把人的因素当作了管理中的事实上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这无疑就是一种人本管理,即首先确定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的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我们姑且将这种人本管理称为第一层次涵义的人本管理。
随着对“人为什么要创办企业,为什么要从事经济活动”此类问题的探究,我们发现,停留在调动企业人在创造财富和盈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提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索的使用效率的层面来描述人本管理的本质和最终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里的人力资源,无疑就是西奥多·W·舒尔茨所说的人力资本,它显然是一种物,而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人,因而也不是我们所说的人本管理中的人。正因为此,我们所提出的人本管理,即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才是人本管理应有的哲学涵义和理想境界。
三、电信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
如何运用人本管理?接下来笔者针对我国电信企业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用人观念
人本管理的运用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的目的所在,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归宿。而要用好用活人才,就必须改变用人观念。
1.实行岗位竞聘制度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为了最大限度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潜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使企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必须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和国际通行规则,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细化岗位描述,确定岗位职数,在明晰岗位职责和权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企业各类人员竞聘办法,双向选择,择优录用。针对目前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结构性缺员的现状,在关键岗位人才的引进和选聘上,应充分注意面向社会吸纳一批企业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市场开发人才、具有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内部人员结构。
(二)构建与战略相适应的开发培训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会相对老化,而社会对人力资源质量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终身教育,并着力于寻求有效途径,加快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更新电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证研究和技能素质的提高,以避免、减少人力资本无形损耗,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根据人力资本相关理论,对电信运营业来说,强化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意识尤为重要,因为电信运营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运营主体,电信运营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应用开发人才。电信运营业的竞争,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间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的主体是人,由此决定了竞争的焦点必然是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中国入世后,电信运营企业日趋严峻的竞争形势加大了其高层次人才流动和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其人力资本无形损耗的速度。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力资源外流,并实现企业现有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成为现代电信运营企业需要时刻加以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电信运营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永恒动力和赢得竞争的真正资本。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无疑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减少和避免人力资本无形损耗。但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这样的大型电信运营企业而言,员工培训不能停留在零零散散的粗放状态,而必须着眼于构建科学有效的员工岗位开发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于企业经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本管理的特色之一,无论一个企业拥有怎样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除非由被激励起工作动机的员工所掌握,否则这些资源不可能被付诸使用。所以说,“管理的关键是激励”。
1.在物质激励方面
建议电信运营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位评价系统,不断完善薪资体系改革,实行有差别化的薪资政策;制定差别化的企业福利政策,重点向有贡献的员工倾斜;扩大股票增值权的发放范围,向业绩评估结果优秀的员工倾斜。
2.在精神激励方面
建议电信运营企业应注重企业文化激励的重要性,在工_作压力和紧张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中,企业应考虑带薪休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的调整;结合各类电信员工的特点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重点激励,并为员工提供可供选择的激励包;大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
1)目标激励法
2)尊重激励法
3)参与激励法
4)工作激励法
5)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法
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马斯洛把人的多种需求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为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所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逐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满意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才会自觉地把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一致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尽心尽力。
总之,电信运营企业必须认清新形势,围绕从规模型发展向规模效益型发展转变的任务和目标,改进、完善和建立新的人才管理机制,更好的运用人本管理理论,加强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员工三支队伍建设,落实精细管理要求,提高执行能力,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素质,,从而确保电信运营企业未来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电信竞争与入世对策》,刘红等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电信管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黄海波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陈代云著,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电信营销制胜:为客户创造价值》,沈阿强等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自然资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Pearce和Turen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将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称为人造资本,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资本,从此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经济学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无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资本和另外两种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将自然资本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观点。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的研究报告,将资本划分为4个部分: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包括自然资本,并将土地、森林、湿地等作为自然资本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2000年,保尔•霍根等出版了题为《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著,自然资本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所接受。2011年联合国《迈向绿色经济》报告中认可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认为自然资本是人类福祉的贡献者,是贫困家庭生计提供者,是全新体面工作的来源①。然而到底何为自然资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包括自然资本(产)、生态资本(产)、环境资本等,但本质却基本接近,他们对于自然资本的论述大致从三个角度进行。
1.将自然资本直接等同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丁认为自然资本指一切自然资源。EISerafy(1989,1991)指出生态环境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自然资本,把自然资本分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资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总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②。Hawken(2000)指出自然资本可以被看做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③。王健民等(2002)认为,生态资产从广义来说是一切生态资源的价值形式;从狭义来说是国家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带来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利益的生态经济资源从生态资产价值的角度,指出生态资产的构成包括生物资产、基因资产、生态功能资产和生境资产(以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适宜度来度量其价值)四大方面④。
2.将自然资本界定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和环境存量。
Constanza等(1997)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他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⑤。Daily(2000)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本的存量⑥。黄兴文等(1999)将生态资产定义为“所有者对其实施生态所有权并且所有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生态景观实体”⑦。董捷(2003)指出所谓生态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也就是能为未来产生有用商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存量⑧。
3.将自然资本范围扩大到纯自然资本和人造自然资本。
孙冬煌等(1999)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其实物形态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臭氧层以及各种环境和生态功能等。按照是否有人类劳动投入,又可分为纯生态资本和人造生态资本⑨。李萍,张雁(2001)将环境资本分为有形生态资本(或硬环境资本)与无形生态资本(或软生态资本)。有形生态资本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交通、电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无形生态资本则更多地强调制度(或体制)、机制、观点等因素⑩。武晓明等认为生态资本是指人类花费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其实质就是自然的生态资本存量和人为改造过的生态环境的总称瑏?瑡。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角度不同,然而关于何为自然资本的结论则有几点共识:其一,自然资本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要素,具备一般资本的特性,即增值性。其二,自然资本都具有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认为自然资本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其三,自然资本能够带来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
二、自然资本的特殊属性
自然资本是生态经济时代的特殊资本,作为自然和资本结合的概念,自然资本兼具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和资本的一般属性,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市场规律,具有二重性。同时也表现出自然资本自身所独有的,不同于人造资本或者其他资本的特殊属性。
1.自然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
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指其不可被人造资本或者其他资本所替代,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源资本与生态环境资本两个方面,它们均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资源资本的自然再生产周期较长,且受到各种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因素影响,其供给数量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增长。生态环境资本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例如良好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等,这种资本更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生物圈2号”计划的失败就是很好的例证,表明人类即使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可能替代自然所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自然资本能够承载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经济功能的需求,但是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自然资本具有刚性和有限性,对人类的需求并不是无限满足的。因此,有限的自然资本供给能力与无限的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就成了自然资本运营中必须重视的挑战。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必须建立起自然资本的补偿和投资机制,通过自然资本的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功能,通过自然资本的多方投资机制,实现资本的增值功能,从而保证自然资本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2.自然资本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不同于人造资本主要存在于技术化、劳动化的物品中,自然资本的存在形式更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自然资本既可以以具体的资源形式存在,也可以以生态系统服务的形式存在;既有物化的存在形式,也有非物化的存在形式。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对自然资本的基础成分和典型服务进行了简要归纳,足以体现自然资本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就自然资源的存在形式来讲,资源的多种形态与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同时,自然资本的生态服务形态又使得自然资本不断变化,决定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剧了评估难度。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关于自然资本价值的评估方法虽然很多,包括意愿调查法、享受价值法、旅行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能值分析法等,然而由于这些评估方法的应用范围、使用标准不尽相同,无法对形式多样的自然资本进行良好的价值评估和定价。因此,目前的生态经济理论研究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适应自然资本特殊属性的定价和评估体系,只有实现自然资本的量化和货币化,才能使自然资本进入市场流通,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3.自然资本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传统经济学家之所以未将自然资本纳入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之中,不仅是因为他们深信人造资本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稀缺性因素,同时也因为自然资本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所谓的公共产品特性是指自然资本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且某些自然资本(例如清新的空气)在产权界定上属于国家资本甚至全球资本,明显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本形态可以私人拥有的特性。一直以来自然资本的边界并不清晰,在数百年的工业经济发展中担当了公共产品的角色,如今工业经济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自然资本的负外部效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类陷入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困境中,这些都是自然资本无法明确边界,确定产权所产生的结果。自然资本要发挥作用,实现保值增值就必须明确产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自然资本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产权界定只能是使用权、保护权、收益权等产权的界定。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资本形态确定不同的产权,形成多种产权相结合的一个产权体系,从而化解自然资本的“公地悲剧”,充分发挥自然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本的特殊属性为自然资本的运营带来了现实挑战,其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自然资本不仅稀缺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物,必然会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本供需不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挑战,要破解这一挑战必须建立补偿和投资机制,实现其保值增值。存在形式多样性会导致难以估算自然资本的价值,而价值估算和清晰定价又是自然资本补偿的前提,因此必须迅速建立起定价和评估系统。公共产品特性导致自然资本成为无偿使用的公共产品,边界模糊,因此需要诉诸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制度改革来确立清晰的产权,为自然资本的有效运营做好准备。
三、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学理论的生态变革
自然资本的提出引发了资本结构的深层变革,为生态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奠定了生态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在经济增长的稀缺性要素、资源价值、研究范式以及发展目标等四个方面影响着传统经济理论向生态经济理论的生态变革。
1.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增长的稀缺性要素
从人造资本到自然资本的变革传统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最基本的假定,主张对经济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但是传统经济学所主张的“资源稀缺”只是特定的“资源稀缺”,即认为人造资本是稀缺的,同时认为稀缺资源都具有可替代性,即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或其它资源来代替,当一种稀缺要素的供应量逐渐降低,或者其价格高到无法接受时,经营者就会寻找新的替代物。而现实中有些资源很难找到替代物,尤其是在自然界中,无法为不可再生资源找到替代物,即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量超过其再生能力,它也将变成不可再生资源,而无法找到其替代物。因此人们才开始关注并重视自然资本。自然资本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约束条件,延伸了传统经济学的关注范围,成为生态经济学之所以区别传统经济学的最关键因素。生态经济学理论将自然环境视为一种资本,认为自然资本是有限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相对于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现时代的稀缺要素,并将其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中,试图解决人类需求无限性和生态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生态经济学并未完全抛弃人造资本,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具有互补关系,快速地消耗自然资本会使人造资本变得越来越有限制性,主张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自然资本引发资源价值从单一价值体系到多元价值体系的变革
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逐渐演化,价值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的价值体系均属于单一价值体系,农业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是原始的自然资源,部分可以转换为交换价值,因此其价值形态主要是以实物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工业经济时期,经济发展建立在不可再生的化合物资源基础上,化合物资源所产生的人造资本具有可分割性和排他性,能够进行充分的市场定价,因此工业经济时代的价值体系是以货币为主的价值体系。随着能源环境的约束以及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人类逐渐进入生态经济时期。由于支持生态经济的能源资源来自复杂的生态系统,主要以可再生生态资源为主,具有多样混合性质,决定了生态价值的多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既包含可货币化的价值,比如目前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就是将碳排放量实现了市场定价,表现为一种货币化的价值形态;也包含不可货币化、不可交换的使用价值形态,比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减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等;还有已经融入生态自然一部分的文化价值,其具有遗产价值的特性,比如自然景观、珍惜物种等。生态经济所追求的最大化价值,应该是可货币化的价值、使用价值与遗产价值等均衡基础上的综合最优价值。自然资本理论的提出,使得生态系统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导致传统单一价值体系丧失了对复杂生态系统的解释力。因此,突破工业经济时代的单一货币价值的实现和评价体系,是加快传统经济学向生态经济学变革的一大重要变量。
3.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学研究范式从单一范式到系统范式的变革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最优的分配方式及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充分地表明其关注的重点是经济系统,注重对经济系统本身内在规律的研究,常常在研究过程中将经济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舍去,不同程度地忽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可以说传统经济学是一种线性的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是一种只进行纯经济学研究的单一范式。随着由此带来的能源环境危机的加剧,以及自然资本概念的提出,经济学家开始在研究过程中将作为常量舍去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还原,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经济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系统过度扩展必然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本,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最终影响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家中也逐渐将系统科学整体研究的思维方法导入经济学的研究中,使经济学研究走出工业经济时代追求局部最优、短期最优的思维局限,走出单纯经济的研究思路,从单一范式向系统范式转变,促进传统经济学向生态经济学的变革。
4.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发展目标从单一追求
经济效益到同时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变革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逻辑起点以及研究范式等,都最终导致其发展目标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传统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认为无限的物质需求才是人类的最大需求,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传统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有限的人类认知和追求生存的人类需求,使得人们认为只有无限增长的经济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然而不断恶化的环境给了人类当头一棒,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也影响人类的生存状况。随着自然资本的提出,经济学家们倡导进行自然资本的保护和投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修复生态环境,甚至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人类日益多元化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由此,经济发展的目标逐渐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自然资本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
生态经济学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上提出了自然资本,将其嵌入经济发展中,为生态经济的内生发展模式提供了核心变量,将外部成本内化为生产动力,催生和支撑了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联合国环境署于2011年的《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绿色经济是基于自然资本增值的经济,这里的绿色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上提出,要健全和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为自然资本的产权明晰化提供了战略和制度保障,开辟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1.自然资本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造资本,而生态经济的发展将依靠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资本,基于自然资本的生态经济与基于人造资本的工业经济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建立在人造资本基础上的产业,是造成环境污染、导致负财富效应的产业,而正在兴起的自然资本将引导的产业,则是同时满足经济收益和生态收益的产业。通过明晰自然资本的产权,可以发挥自然资本的优势,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建立自然资本定价体系,健全自然资本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破坏成本的内在化,可以发挥自然资本的保值功能;加强自然资本投资积累机制,提高自然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例,有助于实现自然资本的增值功能。通过对自然资本的一系列的改革,将会从制度和机制上发挥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推动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生态产业的发展。这些生态产业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传统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在传统产业中加入自然资本考量,对其进行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二类产业是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第三类是满足低碳消费的生态产业,例如生态旅游业、生态住宅等;第四类是发挥中国五千年生态农耕文明优势的生态农业。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产业将极大地促进生态经济的迅速发展。
2.自然资本促进生态市场模式的形成。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充分竞争是市场均衡的唯一机制和动力,这一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工业经济建立在人造资本基础之上,基于竞争动力的市场理论只适用于人造体系的经济系统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不是单一的达尔文式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竞争与共生相互作用机制的结果。由于生态经济是建立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经济,生态经济资源的配置需要的市场自然不再是单纯竞争的市场,而是在竞争与共生制衡基础上的新市场。事实上,市场经济从其诞生第一天起,竞争与共生两个机制就同时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工业经济时代的时代背景、资源特性、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更需要竞争机制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自然资本基础上的生态经济时代,市场模式将是共生与竞争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新市场模式(见表3),其中纯竞争和纯共生将产生两种模式,即内部共生与外部竞争相结合,外部共生和内部竞争相结合。
3.自然资本有利于生态国民财富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