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者的逻辑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结构方法;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电视节目的编辑思维是指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电视制作人员运用技术和人性化的思维对从各方面收集到的视频、音频信息进行剪辑、加工、处理。其实,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的编辑融合了很多人为地思想在里面,而电视节目正是很好的体现了他们的想法。与此同时,这些视频和音频资料正是编辑工作者的编辑对象。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技术的运用对于节目的制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有更好地播放效果,要结合人的思维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两者的优点,两者相辅相成。下面分三个方面大体介绍一下电视台后期制作的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和思维要求。
首先,在电视节目的宣传方面,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显得很重要。好的宣传可以增大节目的影响力,增加收视率不在话下。工作里面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刚刚讲过,思维方式和结构方法是电视台后期制作中编辑视节目的编辑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结构方法,电视节目的播出完全归结于人为地宣传,这种思维方式在节目的播出之前有很好的铺垫作用。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为地想法当然也会有负面效果,比如,有些极端的想法或者消极的想法,没有被及时制止,会在节目播出后造成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以后节目的人气。与此同时,电视节目的编辑思维也随着节目特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总体来说不会影响大局。
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和语言,可以通过编辑人员的奇思妙想进行有序的组织,在增加节目效果方面有很大帮助。电视节目在播出之前需要很多步骤,需要进行选择画面,切换视频,字幕的设置,信息选择等等。最后的输出需要很多的准备工作。工作人员再利用自己的思维编辑制作过程中,必须以思维作为具体支撑,因此,在电视台后期制作编辑过程中,思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这就要求编辑工作人员有着积极向上的思想,较高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维观念。电视台的管理者要在这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可以组织大家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工作不停,学习不止。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行业都有比较激烈的竞争局面。尤其是在电视台节目播出方面,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古代考取状语。电视节目之间要保持良性竞争,在相互激励和刺激的情况下,可以为大家创造制作出更加唯美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让人们在饱眼福的同时,也会在心灵上的产生共鸣。为了更好地发展,各个电视台一定要积极竞争,相互提高。
其次,人类对于现实的记录有很多方法,电视节目就是其中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不像是日记,记录的只是语言,电视节目记录的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形象。与文字不同,电视节目的画面更为直接和明确。当然,人类一个个体,每个人思维方式都不太相同,对一件相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见解是很平常的事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面对同一个电视节目的画面,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有的时候,一些镜头的特写很多人都不知道内涵,这时,编辑的任务就是在这些镜头适当的位置加上自己的解说,为了让人们体会到更优质的服务。电视节目是通过将不同的视频和画面进行组合和剪切,同时,在细节方面,更需要工作人员的详细描述或者说是一些温馨提示。
最后,每个事物的发生都需要符合一定的逻辑思维或者是时间顺序。在电视台节目的后期制作方面,还需要加入很多创造性思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在竞争的市场洪流中独善其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是电视台后期制作方面的两大重要思维。下面具体说一下电视台节目编辑里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以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接入点组织和构建信息的思维活动。逻辑思维听上去比较抽象,这并不代表逻辑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不重要。逻辑思维的合理运用,可以让抽象的含义更加的丰富,比如一些抽象难懂的镜头,可以应用编辑的逻辑思维很好的把它们表达清楚。
知识和技术才是硬道理,要想更好地做好电视节目的编辑工作,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编辑技术。计算机技术近几年来广泛应用。看似编辑之前,电视节目是一个个独立的镜头,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后,与此同时,利用逻辑思维,将这些所谓的独立的镜头连接起来,使他成为一个真实的故事,引人入胜。电视台后期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是为了创造出更好地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需要很多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好的电视节目它能把联想线索暗示给受众,传达深刻的思想并激起受众审美情感。电视节目的会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当然,这个过程中,如果创造性编辑思维利用的好,这个是不成问题的。
结语
经过上面的陈述,大家都会对电视节目的编辑制作有一定的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并不只是把视频或者画面经过简单的整合和相加,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上很多特效。当然,抽象一点的方面,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和结构去进行构思和编排。为了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的制作,电视台编辑制作的工作人员一应要好好掌握这种技术。这样才能在电视节目的编辑过程中,熟练的把应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合理的运用。为了让自己的电视台具有更强劲的竞争力,管理者还需要在结构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研究,这样,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超理性决策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决策模式。从超理性决策的界定、管理者采取超理性决策的原因以及影响超理性决策的相关因素等视角,对超理性决策予以初步的学术探讨。
一、对于超理性决策的界定
超理性决策是一种特殊的决策,目前学界还未对其作深人地探讨。笔者认为,超理性决策是基于学校管理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前提下,凭借直觉和灵感来做出判断的过程。超理性决策除了具有一般决策的特征之外,还需要说明的是:
(1)超理性决策不是非理性行为。R. M克朗认为:“当没有理性逻辑推论过程或者超理性过程超过前者的时候,超理性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超理性过程不是非理性行为,后者常由在恐慌状态下产生的紧张和焦躁所引起,但是在超理性过程与非理性行为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可见,超理性决策与非理性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2)超理性决策不是超出理性的决策。超理性决策是基于经验和知识的决策,不是没有理性的盲目决策。它在实际决策中也进行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纯粹的无理性选择,整个决策过程中始终伴有逻辑的推测和判断,只不过是没有按照理性逻辑推论的步骤进行而已。之所以说它是超理性的决策,也主要是由于它的非常规性,在决策时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和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瞬间顿悟。
(3)超理性决策不是神秘主义决策。超理性决策过程中确实有凭借一种无以名状的直觉或灵感来判断的成分,但依据的主要是管理者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采取具体行动前,管理者通过直觉思维对决策问题已经心中有数了。超理性决策并不意味着决策与某种超自然的神秘主义有关,更不是完全由人力之外的神秘力量来主宰决策的。
(4)超理性决策过程主要是直觉思维过程。美国现代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中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它不是以仔细的、按规定好的步骤前进为其特征的。……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多少需要以后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二、采用超理性决策的原因分析
1.环境的复杂性
当前学校的管理者们面临的决策环境与过去相比复杂得多,诸如:政策导向的变化、学生家长的诉求、社会对学校的期望等等,都对决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许多问题根本无先例可援,管理者只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抉择。而理性决策者往往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希望用线性关系找到所谓的最优的解,而我们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复变函数关系,很少可以找到哪个关系是线性关系,因此,那种纯粹的理性决策模式对学校的实际决策意义不大,它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纯粹的数学模型也许只能在理论上找到满意的答案,但却很少能为学校现实问题找到正确的办法。
2.事件的突发性
学校的任何一个事件是不会因为人为的安排而按时发生的,它们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如学生的打架事件、学生的意外伤害、教师的教学失误、急性传染病传播等等都是不可预期的。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和决策,如果按照一般的理性决策处理的话,往往是既没有考虑的时间,又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果,而基于学校管理者经验的超理性决策,常常可以得到尽管不是最好但却令人满意的结果。
3.信息的缺失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信息纷繁芜杂、瞬息万变,学校管理者们也许永远处于信息缺失的地位,在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完全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满足这个条件,那将意味着决策者永远会因信息缺失而无法进行决策。同时,任何一个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在既缺乏信息又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具有普遍承认的绝对最佳决策是做不到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最佳决策。事实上,管理者并不是在得到全部信息后再作决定,而常常是在掌握了相关决策状况的基本信息后就做出对应的决策。
4.时间的紧迫性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们即使有可能完全收集到以确定地解决某一个复杂的问题的相关信息,但也会由于时间的限制,而不得不在信息还没有能够收集齐全的时候,就被要求做出决策。另外,由于事情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发展的,即使花很长时间得到了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找到最佳方案,也可能因为错过时效,而使最佳方案变得毫无实际价值。例如:校内的意外骚乱,决策者一定是先控制事态,稳定学生的情绪,避免扩大化,然后再调查事发原因,找到有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不会是一味地去追求信息的准确和全面。
5资源的有限性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以前大大增加,学校的资金、校舍、图书、用地等都严重不足,可控资源明显短缺,很多学校都在超负荷运行。在这种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决策的成本和代价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管理者不会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不惜代价的一直讨论下去,在关键时刻,会根据所能掌握的现有资源在最后的期限内做出相关决策,这个决策很可能是权宜的,但却是符合实际的,它可以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
可见,一向被传统观念视为属于非常规的超理性决策在学校实际管理和决策时含有合理的成分。
三、影响超理性决策的相关因素
1全面的知识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学校管理者知识的多少对于形成超理性决策具有基础性作用,它直接影响决策的成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懂得教育和管理学科的理论,还要学习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外历史、人文、地理,并对文学、艺术、体育等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观察敏锐,善于明辨是非,具有远见卓识。否则,对问题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或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准确的决策。 转贴于
2丰富的经验
经验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总结,是理论的直接来源。学校管理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超理性决策具有很强的决定作用。当前学校都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机遇稍纵即逝,关键在于谁能把握住,而这时经验就显得至关重要。管理者要善于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决策经验。那些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全部,实际决策中最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什么都搞一刀切,决策要有针对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综合能力
管理者越来越处于复杂而多变的决策环境中,学校决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意见整合的过程,看准问题是一个方面,能否采取统一行动是问题的另一方面,这都需要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针对各种偶发、随机和不确定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战略思考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能使学校管理者统观全局、权衡利弊、兼听多谋、通达权变,说服不同意见者,并最终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创新的精神
今后学校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每所学校能占有并控制的资源将逐渐减少,学校要想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强项和特色。学校管理者要能不被传统思维、习惯势力和环境压力所束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对认定的正确目标要百折不挠地去努力实现。学校管理者要有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中抢先一步开辟出新路径。那种等等看、慢慢来、随大流的保守思维永远也不会催生出超理性的决策,也就无法产生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与进步。
5.超凡的胆略
学校管理者在关键时刻要具有超凡的胆略,这是管理者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品格。胆略不是鲁莽拍板,不是赤膊上阵,不是盲目冒进,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超理性决策能否进人执行阶肆,执行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怎么解决,由谁来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学校管理者胆略的考验,管理者要敢于当机立断,果断决策,要敢于承担责任,顶住压力开拓前进。否则,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势必错过决策的最佳时机而贻误大事,痛失发展的机遇。
四、对超理性决策的评价
关键词:中学;人文;教育管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教育管理则是教师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人文教育管理是中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贯彻在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体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把握中学教育管理,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下面,笔者将就人文教育管理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教育中的一些看法。
一、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贯彻人文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所谓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性格培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为社会输送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转变旧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管理制度。
在中学阶段,人文教育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人文教育管理就要督促学生在青年时期进行足够的知识储备,着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2.帮助学生培养、提高各项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学生正处在独立思维等能力的深化阶段。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建议及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扩展思维,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自我分析思索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会学习,能够独立学习、探索事物,走上社会后也能够对事物进行自我分析判断。
3.引导学生进一步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管理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育中践行人文教育管理
(一)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师的“威严”占主要地位。似乎只有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威严的教育管理者形象,学生才会产生畏惧感,才能“震”住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旧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少得可怜,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学生真正从教师身上学到东西。践行人文教育管理制度,要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坚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二)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民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教学、民主管理,是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位人文教育管理者,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来,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民主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管理环境。只有打破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才能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在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后,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学生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堂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比如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就十分有利于积极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例如,“数学建模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吸收大量对数学建模有兴趣的同学,而学生在一起自主交流研究,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开展学生活动是贯彻人文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在社团、小组中学习,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而这是当今社会求职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高雅健康而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锻炼自主能力。
(四)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践行人文教学管理模式,就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自我陈旧教学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探索性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传授知识、提高课堂质量,使教育工作顺利展开。
【关键词】思维定势负效应;评判性思维;护理管理
【中国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84-01
护理管理者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医院要发展,医疗护理质量是生命线,医疗护理管理是永恒的主题。一个合格的护理管理者除了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广博的专业知识、卓越的管理才能,还应注重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培养。管理思路和方法随着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护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1 思维定势负效应
“思维定势”又称为“心理定势”或“心因”。指的是人们受己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在护理管理中利用一定的思维定势分析处理相似的问题,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情况,由于思维的惰性和“功能僵化” ,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造成判断失误、对策不灵,导致思维定势的负效应。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对每次发生的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正确的假设与结论,在处理差错纠纷时,改变以往的处理方法,采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让大家畅所欲言,找出症结,拿出对策,采纳好的建议,形成良好的护理管理氛围。
2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实践告诉我们,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束缚我们的精神枷锁。我们应从几方面着手,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2.1培养评价思维的习惯: 评判性思维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护理领域以来倍受重视,被认为是护理专业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 .评判性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护理管理者认知技能和情感品质的统一,其核心部分是分析、评估和推理能力,其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广泛接受他人意见也很重要 。也就是说,评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上,要有较全面的认知技能、质疑态度和探索精神。
评判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是对所学知识的性质、价值及真实性、精确性所进行的个人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批判性思维"理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护理管理人员及时修正固有的工作模式,在临床中对病人实施最佳的循证护理。护理人员要认真、明智、深思熟虑地运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定出合适病人个体需要的完整护理方案。目前,临床护理工作者都是循证护理的实践者,在循证护理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应用批评性的思维模式对资料的准确性、证据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充分的评价,并不断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思路,以取得适合病者个体的最有效的实证,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要完成评判性思维倾向的培养,技能的掌握,乃至评判性思维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行为改变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优化护理管理过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者要长期培养评判思维习惯、处理复杂临床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
2.2提高发散性思维的水平: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赖常规,而寻求变异,从各方面寻答案的思维方式。当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答案,但又不能肯定哪一种是正确的情况下,运用发散性思维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众所周知,护理质量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在防范护理过失中,当事人应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倡导主动报告差错,使之形成风气,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管理者要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定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改变护士认识误区;要调动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护理安全管理的思维意识、护理风险评判意识,出现差错及时上报,保障患者安全。
2.3 多听取不同意见,倾听别人争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用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越多,则换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困难就越大。作为护理管理者固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千万不能成为自己的包袱,必须遇事多与大家商量,多听取相反意见,从相反意见中吸收精华转化为自己的意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形式可多样,如外出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到病人中间调查研究,倾听同道们各抒已见,利用聚会时的“谈天说地”等等来审视自己的观点。这些对于克服心理定势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必要时采用“酝酿作用”即暂停思维,消除定势,以便拓新思路,产生新方法。
护理管理内容涉及面广,涉及人员多,在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较复杂的问题时,有时候常需采用“退步法”来解决问题。“退步法”是逆向思维的一种方法。正向思维即通过不断进步,不断积累去达到目标,所选择的每一项措施都要有利于实现目标,否则就不采用这种措施。某些措施尽管它的效果不可直接逼近目标,但不一定要放弃这项措施,有时适当退步,适当偏离目标的做法并非无奈的选择,而是必要的或有益的措施。“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比死拼硬抗导致满盘皆输的鲁莽做法要明智的多,也比全面放弃的消极做法要积极的多。
3.结论
在护理管理临床实践工作中,炼就良好的思维品质,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因为思维创新触发了管理创新,护理管理者为了解决各类问题,在选择最佳途径时培养自己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可有效推动医院护理管理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雯,辩证思维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7):64
[论文关键词]法律逻辑 司法实践 现代逻辑
一、何为法律逻辑
目前,法律逻辑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提到法律逻辑学,仍被视为一个怪异且冷门的研究,许多个人学术观点大量存在。由于法学家们不愿意把精力放在一种方法论上,而那些熟通方法论的人,又未必对法律有兴趣,所以法律逻辑学的困难使其裹足不前。
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逻辑就是普通逻辑在法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其理论基础就是形式逻辑所阐述的原理。”同意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逻辑并不具备什么特定的研究对象,其只是在形式上,运用逻辑原理在法的理论、法的规范和法的实践中的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就是法律中的逻辑问题,法律逻辑就是形式逻辑在法律规范或法律活动中的应用。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应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现在很多学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这些学者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是应该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而其作为逻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法律逻辑的研究应是与一般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相对应、相关联的。
由支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法律逻辑定义为:法律逻辑是一门主要研究法律思维形式及其逻辑方法的科学。
法律逻辑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以传统逻辑或一阶逻辑内容为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法律思维领域之中;
第二阶段主要是从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了法律发现或获取问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主要是对事实发现、法律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证成的规律、规则与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渐地建立以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判决推理与法律论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不同于传统逻辑与一阶逻辑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事实的发现、法律的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的证立之中。
二、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遭到质疑
美国的大法官霍姆斯断然指出了“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的结论后,各种批判法律与逻辑关系的理论,在法律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许多有影响的重大疑难案件,形式逻辑的作用在下降,而本应独立性非常强的法律,却因其外在客观环境,诸如正义、人情、情势等因素的作用在强化。
于是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遭到质疑,其对法律工作的影响并无法量化,甚至能感受其在法律适用当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面对这种实践和种种批判理论对法律逻辑的影响很大,其权威地位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动摇。而且一度,在法学院的理论课堂上,逻辑与法律的密切关系被撕裂了,二者似乎变成了并不相关的两个概念。
一些法学类的高校专业课中并没有“法律逻辑”课程,即便学校设置了这样的课程,那么也是课时量、人员配备相对薄弱的。更多的是被作为选修课而开设,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都对法律逻辑学不重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法律逻辑学研究十分欠缺,还没有研究出适应我国法学教育的法律逻辑学体系。
在学术界,许多法律人总会提出:“现代逻辑对法律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似乎并不显著的作用也正是许多法学家并不愿意将精力投身于这一学科的原因之一。
现代逻辑提供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表达和分析思维的全新原则和方法,而这种思维是正确、有效地完成法律工作所必不可少的。这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回答上述问题的答案,但是也许这并不能彻底消除对现代逻辑在法律中应用的困惑。那么,如果希望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就必须深入到一些相关分析之中,它们从多个方面证明了现代逻辑对法律思维的重要作用。
三、法律逻辑应当受到重视的原因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借助于法律逻辑,法律思维的合理性得到增强,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人的思维借助法律逻辑思维实现
法律思维不能违背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按法制模式的设计要求,法律人的主要思维形式应该是借助逻辑思维规律来完成的。在形式逻辑中,有许多对思维规律构成了一般的思维模式,指导着人们的思维,而这一点在法律思维中也不例外。
通过法律语言表达和法律思维是一个法律人存在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认定上述定义中的两个条件呢?法律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不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即条理清楚。而法律思维则强调依据法律规范进行思维,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强调程序优先、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等。
此外,法律思维不能与人们的日常逻辑思维明显违背,对法律判决的结论必须是依据推理的方式逻辑地得出,否则判决就缺少了说服力。
(二)法律解释依赖于法律逻辑
现代法学法律解释的方法论,必须以法律逻辑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在解释法律的时候需要运用逻辑规则。法律解释学是通过彻底的理性本质与那些直觉的解释形式加以区别的,其是逻辑的解释。
近代成文法主义非常推崇法律逻辑,但是他们研究的是司法格式,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技术。这一点最明确的体现就是三段论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以司法中的三段论为例,通过在许多简单的案件中直接运用,便可以推出判决结论。部分学者认为80%的案件都可以通过三段论推理加以解决。而在法律解释中其明晰性原则也是靠三段论来支撑的,即对明确的法律就必须坚决执行,不需要解释的就不能随意添加意义,这是法律解释的重要原则。而三段论的推理是法律解释的基本方式之一。
(三)法律逻辑巩固法律发展
法律逻辑可以巩固法律的发展,其可以在法律适用的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在法庭辩论中,双方辩论的逻辑是一种出自法律的论证和反驳,该内容并不关心立法者想什么,而通过这个案件我们能够从法律条文中援引什么。通过法律逻辑的指引是法制能够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在诉讼事实的论证问题中,人们期望通过了解法律上的论证的性质,继而推断出证明的可能性是什么样的,并且证明的技术和手段是什么,要得出上述结论,就需要通过逻辑规则甚至反逻辑规则来证明证据的相关性,而这种结论的得出依赖于法律逻辑的运用。
在刑事案件侦查中,案件的正确侦查既需要侦查人员认真勘查现场、确定侦查范围、否定嫌疑对象,而案件的定论需要在掌握既有案件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追溯案情发生的真实时间、地点、作案动机等,再通过正确运用逻辑推理,对案件的性质、作案的手段等进行合理推测和断定。要从上诉案件线索中作出正确的侦查判断,就必须通过借助于一定的逻辑推理形式来完成。这样可以得出,逻辑推理是分析案情、案件侦查的重要工具。
四、如何加强法律逻辑的适用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学者、工作者需要拥有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要素,其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法律逻辑的适用问题上,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呢?
(一)在态度上正视法律逻辑的重要地位
法律逻辑作为一个基本要素,在人们适用法律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作用并不直接外在地表现出来,所以法律逻辑的重要地位被忽视。
如果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比作一座摩天大楼的话,那么法律逻辑就是这个法律体系的内部设计,只有当内部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的时候,这座大楼才会在时间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下,稳固地保持其体态。基础是每一个专业在达到巅峰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正视法律逻辑的重要性,在态度上将其视为法学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总体后,才会给予其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不能因为法律逻辑在表现出来的外在重要性不够明显时,将其忽略。只有真正地端正对待法律逻辑的态度,才能在接下来的法律逻辑教育及应用中使其得到发展,也为今后法律逻辑的适用提供了保证。
(二)在法律教学中注重法律逻辑的教育
在现在的法律教学中,对法律学者的法律逻辑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多学校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目,这使得法律逻辑学渐渐淡出了法律学习者和爱好者们的视线,然而如果想要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在现实的社会问题中很好地应用法律,拥有一个正确的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是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逻辑是法治社会中法律评价的逻辑起点。在呼吁端正对法律逻辑的态度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普及法律逻辑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以使得法律逻辑学在法律应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重视对法律逻辑的教育和研究,这也是提高法律逻辑地位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给法律逻辑在法律适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在实践中应用法律逻辑
条理性和逻辑性是决定一件事情完成效率和效果的有效保证,在态度上端正了对法律逻辑的认识,在接受了深入的法律逻辑教育之后,我们就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法律逻辑。
其实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多会应用法律逻辑,只是其表象并不明显而被忽略,然而拥有一个正确的法律逻辑会提高法律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法律工作的质量。所以定期对法律工作者的法律逻辑进行培训也是提高法律逻辑地位的一个重要措施。
后续的教育和学习,会使得在接触实务后的法律工作者们更好地了解以前所学习的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工作带来了更好的改善。更多地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法律逻辑的适用价值,在更加有效地提高法律逻辑的同时,也会为法律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基础。
五、总结
什么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答案无疑应该是创新,无论是在动漫、影视、游戏等新兴领域,还是在工业设计、会展等传统领域,支配其飞速发展的核心因素都是创新。有了创新,即使是低成本的电影,如《布莱尔女巫》,也能迅速登上票房榜首;有了创新,即便是缺少核心技术优势的产品,如韩国三星的手机,也能做到相当出色的市场表现。
那么,创新的核心动力又是什么?
答案是创意人才。无论多么伟大的产品,无论多么成功的商业模式,其起源都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想法。离开了创意人才,任何创意产业都将迅速失去生命力。就本质而言,创意产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它不过是众多传统商业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的结果。而完成这些要素的排列组合的,还是拥有创意的人才。在创意产业领域,人力资源显得尤为珍贵。
于是,如何培养创意人才,以及如何让既有的创意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就成为了整个创意产业的核心命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创意人才?
目前,我们培养创意人才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学校教育,二是在企业接受锻炼和培训。从学校渠道来看,通过正规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进行培养是困难重重的。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以培养和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然而创造性思维恰恰是建立在对逻辑思维的挑战和解构基础上的。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本游离在我国的教育目标,尤其是考试的考查目标之外。近年来,很多针对中国与外国的教育体制的比较文章,都清晰地谈到了这一点。
而反观国外的教育体制,虽然在形式上也无法摆脱应试选拔的路子,但在教育理念上却领先我们许多。在创造性思维教学领域,最为著名的学者当属英国的爱德华・德・波诺先生。其在70年代创建的水平思考体系,确立了系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此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和提高的神秘能力。但德・波诺先生通过其系统的理论和大量的教学实践打破了这个神话。利用水平思考中的一系列工具,我们可以让一个普通人也能产生大量的不平凡的创意。
另一位著名的英国思维学家托尼・巴赞先生,更是以其独创的创造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著称于世。通过全面发挥左右脑的功能,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寻找各思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而形成创意。现在全世界有超过两亿人在使用思维导图。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批出色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家的努力,英国才迅速崛起成为创意产业的大国,短短十年间创造了93%的惊人行业增长率。在我国的科研体系中,有如此建树的学者还寥寥无几,这也是中国的创意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原因。
其实,就官方的教育体制而言,我们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大,很多在国内接受良好教育的学生在国外也可以拿到奖学金和高分。但欧洲及北美列国的非官方教育体系十分发达,它们的努力有力地弥补了官方教育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并对官方教育机制的改良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接下来,我们再从培养创意人才的第二条渠道―企业渠道来看。从本质上讲,培养人才并不是企业的目的,人才的培养只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但一个无法培养创意人才的企业,也不会有能力长久地保持并增进它的价值。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各种培训机会,是培养创意人才的一条途径。上面提到的德・波诺先生和巴赞先生就曾经在很多企业做过培训,并进而把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理念培植进企业员工的头脑里。这种结合具体工作来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培养,将能够产生更贴近于产业实际的良好效果。而带着实际工作问题去学习的员工们,也会比泛泛地学习理论的学生们成长得更快。
但是,这种培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时间的安排和系统性。思维培训不同于技能培训,它需要长期的、连续的学习方能看到成效。但企业给予员工培训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在国内,除了一些以获得职业证书为目标的培训周期稍长外,大多数培训都是一个周末的时间。能够拿出大块的、且是连续的时间进行思维培训的企业少而又少。时间无法保证,效果自然要打折扣。再加上思维培训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将结果量化和直观化的一种培训,企业管理者们又大多抱有急功近利的心理,所以即便做了思维培训,很多企业也不买账,觉得思维培训太玄,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除了企业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培养员工的创意技能。比如,从事工业设计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向上级、同事,甚至是竞争对手学习创意技巧。这种学习相比前面的系统学习稍显零散,但日积月累之后的进步反而会更大。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把日常的工作看成是学习的机会。通过实际工作学习创造性思维还是需要一点耐心和悟性的。
培养创意人才,只是创意产业向前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有了人才,却未必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企业的产品和经营行为之所以缺少创意,并不是因为缺少创意人才,而是缺少发掘、任用和提升创意人才的意识和体系。如何为创意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是摆在创意产业面前的一个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阻碍创意产生的最大障碍,就是企业的管理层。管理者对于创新的真实态度,决定了有创意的员工在企业的去留和生存方式。在口头上,几乎没有哪个管理者会旗帜鲜明地反对创新。但是在实践层面,很多由员工提出的创意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管理者枪毙掉,胎死腹中。尽管管理者今后还会一如既往地提倡创新精神,但是那些因为提出创意而遭受挫折的员工却早已心灰意冷。当这个企业再也没有人提出创意的时候,管理者又抱怨自己的旗下鲜有创意人才。
这是个怪圈。一旦陷入,便很难自拔。企业想要走出去,就不能仅仅依靠喊喊创新的口号,最关键的,是要付诸行动,给创新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
在以创新著称的美国3M公司,有一个广为人知的15%原则。即允许每个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内用15%的时间来“干私活”。这样有魄力的举措绝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做到的。而3M的员工也果然没有让他们的老板失望。许多极富创意的产品,如及时贴,就是员工在这15%的时间内研究出来的。为了鼓励员工创新,3M公司甚至还允许员工向部门求助资金,一旦创新成功,员工们不但会得到优厚的薪金报酬,还有可能获得提升。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员工们在创新方面毫无建树,反倒成了咄咄怪事。谈到3M公司的创新文化时,很多管理者都比较看重3M说了什么。但无论是3M公司的员工,还是我们国内企业的员工,更关心的,都是管理层做了什么。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卸给管理层。好像缺少创新意识,就只是管理层的错,但管理层无疑是决定创新成效的决定性力量。他们掌握着企业的资源支配权,决定着员工的升贬去留,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极大地影响着员工们对于创新的认识。
即便有了管理层的支持,也不意味着创意人才能够顺利发挥作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是否能够识别创意人才,并让创意人才居于合适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识别创意人才是门大学问。创造力强的人并没有非常普遍并突出的外部特征,这不像外貌、资历、专业技能那样便于考察。没有创造性的考察手段,是很难发现创意人才的。而国内对于员工创新能力的考核,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其人事考核的试题,多数都是封闭式的选择和简单的问答。很多貌似开放的问题,实际在主考官那里都早已有了确切的答案。无论你的回答多么富有创意,如果与主考官的答案不符,都会让你的考核变得比较不利。市面上随处可见的《招聘面试大全》之类的书便从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
而反观国外很多企业,在招聘创意人才时,都不拘一格地设计了许多创造性的考核方式。比如微软招聘软件工程师时,很少考查其专业知识,而是问些诸如“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之类的问题。
拥有了创意人才,如何让其发挥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起用富有创意的人才,并让其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既是对创意人才的考验,也是对管理层的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很少是高而全的。很多创意人才,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比如性格孤僻,偏执,缺少团队精神等等。既然决定任用创意人才,就一定要能忍受他们的缺点。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李将军手下有一位将领常不按照命令行事,往往使李将军预定的计划完全改变。李将军屡次都忍受了,但终于有一次他忍不住大发雷霆。当他平静下来时,一位幕僚问他:“你为什么不将他革职呢?”据说当时李将军不禁一时愕然,无以为答,好一会儿他才说:“多么荒唐的问题!把他撤了,谁还能打胜仗?”管理者应该关注的是创意人才的优点和他们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关于创意人才的使用,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薪酬待遇。很多人都说中国目前的创意人才供需极不平衡,人才缺口比较大。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加大创意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力度。可是即便培养出足够多的创意人才,却无法为这些人才提供足够优厚的物质待遇,还是会有很多人才流失掉,最终人才供需紧张的矛盾依然存在。
以产品设计为例。目前我国已设立的工业设计学校有200余所,单纯就培养的人才数量而言也为数不少。但很多国内企业里相关的工作薪酬太低,使得很多学生毕了业就转行去做广告和装修等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从事了与所学专业相符的工作。而一些国外企业却瞄准了这些学校里的高材生。如摩托罗拉每年都要包揽中央美院前五名的优秀毕业生。如果企业不采取措施改变这种情况,这种人才结构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在创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政府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及对民间着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机构进行扶持,是政府首先要做的事情。这些在创意产业源头所做出的投资,其影响是远比其他任何环节都要深远的。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所谓管理案例是对某个企业的管理情景作出现实的描绘,是将管理实践用文字反映出来,它记录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了故事当事人喜怒哀乐的内心情感体验。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请受教育者进入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以这个企业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管理艺术的升华。积沙成塔, 使受教育者培育出智慧的灵性, 提高经营理事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管理学教育以来, 已为多年的职业学校管理学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面笔者就自己近年来从事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案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管理学案例教学价值的一点浅见。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从教学实施的效果来看, 管理学案例教学起到了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第一, 案例教学可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管理的艺术性来源于实践。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 必须把管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 从实践中升华、提高。但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学生不可能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管理实
践, 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 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 对企业管理怎样管、学习管理学有没有作用, 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是非常茫然的。采用案例教学以后, 由于提供给学生的管理案例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实际上等于进入了企业现实情景。这样, 管理
案例教学实质上为学生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管理实践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有效地缓解了学生接触管理实践难的矛盾。学生对管理学有用与否也不再感到茫然了, 认识到管理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 通过案例教学所学到的知识是活的知识, 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第二,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 他们由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 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 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案例课上, 老师布置案例讨论的内容后, 学生们就立刻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 认真思考、分析。有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找佐证, 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 有的学生为了写出分析透彻的讨论稿而不惜熬夜。总之, 学生们这种学习劲头, 在讲授教学中是很难见到的。
第三, 运用案例教学, 弥补了单纯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课堂以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必要的, 但是, 以往老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单纯应付考试的授课方式, 学生是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运用案例教学后, 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分析案例材料中的问题, 一方面锻炼、提高了自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又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 很多学生都感到通过案例教学真正学到了知识。
第四运用管理案例进行教学, 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学会管理的本领和艺术。
人们常说: “ 管理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性。
实践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企业管理中,在一定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如何管,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管理模式。同一个管理情景,可以这样管理,也可以那样管理,各有各的管理效果。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去管理为好,就大有学问。任何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管理的本领是通过学习管理的科学知识得来的,是通过、长
期管理的操作实践培养得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更可贵,因为,它经受了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洗礼和考验。一旦掌握了这种知识, 将会受用不尽。
第五运用管理案例进行教学,符合人类的思维运动规律, 从而更有利于开发人的智能。思维科学揭示出:人的智能是由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认知能力、直观认识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实践决断能力所构成。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呢?教育家普捷洛夫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正因为管理案例总是附有大量的问题, 思维从问题来,运用管理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对管理管理案例中涉及的大量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就能锻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运用案例法教学应把握好几个教学环节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最完美的,案例教学法也是如此。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其达到预期目的, 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1、精选案例。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没有案例, 案例教学无从谈起, 但案例太多,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 也不可能把所有适合的案例都纳入教学过程中去分析, 教师所选案例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选择案例,选择什么样的案例,对案例教学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 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首先将学生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 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针对教学目的, 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有助于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现实性原则。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将学生带入管理“现场”, 进入管理者“角色”, 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现实的管理情境去摸索, 学习处理各种管理问题的经验, 得到处理各种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训练, 培养对现实管理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3) 典型性原则。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 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在实际运用时, 举一反三。
(4) 差异性原则。选择案例时, 应了解、分析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性,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难易程度上有层次性, 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2、授予方法。在确定了教学使用的案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1) 案例教学前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预习有关管理理论、原则,使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所要学的理论有个大概的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大胆地去思考、去发挥、去创新。告诉学生不要害怕与“标准答案”不一致而束缚自已的思维, 案例分析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答案, 这是由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策略的权变性所决定的。
(3) 教授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即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必须指出的是,初始阶段, 教师的示范极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思维模式将对学生今后的管理思维产生重大影响。
3、组织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
(1) 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自由交谈的渠道。这时, 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态度, 学生也应该有敢于与教师讨论问题的胆量, 要做到教学相长。
(2)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使学生始终将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内, 深入案例、体验角色、积极思考。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 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思路的启迪、不同角度的论证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广开思路, 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在学生已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时, 教师应发挥敏锐的洞察力, 及时对学生分析情况, 进行总结, 对所学理论、案例做出现场总结与评价。此时应注意, 不可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结论, 应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4、评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是案例教学法最终环节。由于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案例成绩通常从下列三个方面评定。
(1) 创新能力。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即想象力的丰富、见解与主张的精辟与独到、洞察力深邃等。
(2) 分析能力。指分析的全面与深入、逻辑的严密、主次划分的准确等。
经省自考办批准,1998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考增加非形式化试题。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日常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类试题既不是考核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考核逻辑的专业知识,而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每一题由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共有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知其然,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答对得分。显然,整套逻辑试题的难度比过去有所下降,考生会感到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很有用。我相信这种新变化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考生欢迎的。
我国有些外资企业招聘员工也用这类试题来考核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应聘者感到很陌生,无所适从,结果不是在外语和计算机,而是在逻辑考试中被淘汰。今年开始江苏逻辑自学考试一改,今后应聘外资企业遇到的这种尴尬就会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但从题干中所问的问题,可以分为六类:
一、由前提确定结论型
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
例1、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哪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题析与答案]交警的处理决定,其形式为“pq”,司机不同意,即(pq)。(pq)等值于(p∧q)∨(p∧q)(见《普通逻辑自学指导》第49页)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所讲之蕴析律,上式又等值于(p∧q)(p∧q)。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
例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题析与答案]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所以,本题答案是B。
二、由结论寻找前提型
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能得到此结论的前提。
例3,如果张英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那么,他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上述断定是基
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A、张英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B、张英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C、人民大学研究生都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D、只有人民大学研究生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E、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一定有人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由D推得:“只有张英是人民大学研究生他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的公式,就可得题干中的结论。
例4,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么该企业的领导肯定不懂管理心理学。
若要上述断定成立,必须以下列哪一项为前提?
A、企业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就会人心涣散。
B、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C、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管理,就能使企业形成凝聚力。
D、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E、不学心理学的管理者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的假言易位律,C就能得到题干中的结论。
三、加强前提型
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推得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
例5、小王和小李关于抽烟有如下对话:
小王:“我想,你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小李:“这很难说。”
小王:“至少我没有反对你抽烟啊!”
小王的话中隐含着的前提是什么?
A、抽烟有害健康。
B、抽烟对健康没多大危害。
C、抽烟者对不抽烟者没有多大影响。
D、如果我不反对你抽烟,那么你也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E、如果我反对你抽烟,你就可以反对我抽烟。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有了D,加上题干中小王的第二句话,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才能得到题干中小王第一句话这个结论。
例6、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的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论?
A、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象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B、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谷氨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
C、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D、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
E、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题析与答案]题干中所述之实验为差异法(求异法)实验,其特点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其他先行条件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实验组食用大量味精,对照组不食用。所以,本题答案是E。因为有了E,这实验才可靠。
四、反驳型
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那么,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一)确定选项以反驳结论。
例7、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疗效的药物,目前只能从一种叫ibora的树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棵树的皮才能提取1公斤药物。因此,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以下哪项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把从ibora树皮上提取的药物通过一个权威机构发放给医生。
B、从ibora树皮提取药物生产成本很高。
C、ibora的叶子在多种医学制品中都使用。
D、ibora可以通过插枝繁衍人工培育。
E、ibora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区。
[题析与答案]本
题答案是D。A、B和E都可以减慢该种植物的灭绝,但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是D,既然可以人工培育,该种植物就不会灭绝了。
(二)确定选项以反驳论据。
例8、地球外有没有生命是科学家长期探索的课题。1996年美国航天局对火星陨石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表明火星上36亿年前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并向全世界科学家挑战,欢迎他们证明这一论点是错误的。科学界对此反映不一。以下是一些专家的意见:
在这些意见中,哪个是对美国航天局的挑战?
A、这是证明地球外生命的最令人深思和浮想联翩的事情。
B、德国一研究员说,36亿年前太阳系中有众多陨石,很难确切断定哪一块真正来自火星。
C、对陨石上取下一小片金色样品进行化学、显微和组织检查表明,36亿年前这里有过原始生命、微生物生命的存在。
D、如果已发现36亿年前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我不会特别感到意外。
E、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生命从火星来到我们所在的这颗行星。
[题析与答案]这题的答案是B。因为B对美国航天局论证的论据——这块陨石提出了质疑。
(三)确定选项以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例9,只有患了肺炎才发高烧,小红患了肺炎,所以她一定发了高烧。
以下哪个推理最有力地说明上述推理的不成立?
A、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好,所以,我一定有资格当三好生
B、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有资格当三好生,所以,我学习一定好。
C、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说明我学习不好。
D、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不好,因此,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
E、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因此没有资格当三好生的,不见得学习成绩一定不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A。因为它与题干中的推理一样,都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B、C、D和E均不是这种推理式。A这个推理的两个前提均真,结论明显不必然真,因为有可能学习虽好而其他条件不够而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这种反驳可称类比反驳,即按照相同推理形式构造一个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推理,从而表明原推理式是非普遍有效式。
(四)确定的选项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会削弱整个论证。
例10,全校的湖南籍学生都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李华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因此,李华是湖南籍学生。
以下哪项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湘江联谊会”实际上是湖南籍学生同乡会。
B、有不少非湖南籍的学生要求出席周末“湘江联谊会”。
C、如果缺乏办事人员,周末“湘江联谊会”将邀请非湖南籍学生出席担任办事员。事实上周末“湘江联谊会”当时确实缺少办事人员。
D、李华曾经出席过其他联谊会。
E、李华对组织“湘江联谊会”提出过许多合理建议。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由C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可得出:“周末的‘湘江联谊会’事实上邀请了非湖南籍学生出席”,它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将C加入题干原前提中去,显然就削弱了结论和整个论证。
五、类比型
(一)推理形式的类比
例11、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木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
试分析以下哪个推理的结构与它最为相近?
A、凡真理都经过实践检验,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经过实践检验。
B、凡恒星都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
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D、所有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E、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D与题干一样,都是三段论第二格AAA式,它是非普遍有效推理式。
(二)逻辑错误的类比
例12、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这个推理中的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
C、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D、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算不得是个人。
E、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C和题干中都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
(三)逻辑方法的类比
例13,在50年代,我国森林复盖率为19%,60年代为11%,70年代为6%,80年代不到4%。随着森林复盖率的逐年减少,植被大量破坏,削弱了土地对雨水的拦蓄作用,一下暴雨,水卷泥沙滚滚而下,使洪涝灾害逐年严重。可见,森林资源的破坏,是酿成洪灾的原因。
以下哪项使用的方法与上文最类似?
A、敲锣有声,吹箫有声,说话有声。这些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而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B、把一群鸡分为两组,一组喂精白米,鸡得一种病,脚无力,不能行走,症状与人的脚气病相似。另一组用带壳稻米喂,鸡不得这种病。由此推测带壳稻米中某些精白米中所没有的东西是造成脚气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东西就是维生素B1。
C、意大利的雷地反复进行一个实验,在4个大口瓶里,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一个蛆都没有。另4个大口瓶里,放进同样的肉和鱼,敝开瓶口,苍蝇飞进去产卵,腐烂的肉和鱼很快生满了蛆。可见,苍蝇产卵是鱼肉腐烂生蛆的原因。
D、在有空气的玻璃罩内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的变化,铃声越来越小,若把空气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可见,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E、棉花是植物纤维,疏松多孔,能保温。积雪是由水冻结而成的,有40%至50%的空气间隙,也是疏松多孔的,能保温。可见,疏松多孔是能保温的原因。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D和题干都使用求因果联系的共变法。
六、语义分析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日常语言表达的较为复杂的内容和含义有敏捷而准确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例14、,“我倒不是对知识分子有偏见,实在是你们把他们捧得太高了,他们有什么了不起?大学毕业才几天。”
下述哪句语句的意义结构与上述最不同?
A、我倒不是主张平均主义,实在担心这样下去“两极分化”,拿多了会不会变资产阶级,拿少的岂不叫人可怜?
B、我倒不是反对改革,这一班新人太嫩,缺乏经验,我看他们步子一点不稳,大刀阔斧会带来巨大的危险!
C、我倒不是说他犯了错误,但他的行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应负直接责任!
D、我决不是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只是觉得其表述方式上尚有欠缺,希望进一步改进。
E、我决不是对政策有抵触,但不能忽视“另外一点”,砸掉大锅饭,操之过急不太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A、B、C、E与题干一样,所断定的形式是:“我倒不是认为p,但我主张p”,自相矛盾。只有D与题干最不同,不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反对的是这本书表述方式上的欠缺。论点与表述方式是两个不同方面。
考生把握以上六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对正确的答题是十分有利的。
最后还应叮嘱考生,解答这类题,第一要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第二要清楚题干中问的是什么问题,防止“答非所问”;第三确定选项,既可以从题干出发找选项,也可以先假设某一选项真由此加以推导,如果推导的结果与题干提供的已知条件发生矛盾,考生就应否定该选项。五个可能的选项,否定四个,从而肯定正确的哪一个。这两种解题方法争取用第一种,它比较简便,第一种方法做不出来而且考试时间又较充裕,可以试用第二种方法。不论试用哪一种方法,都应在草稿纸上计算一下,千万不要凭着感觉走,那是很危险的。
有的考生可能认为解答这类非形式化试题可以不必象过去那样认真研读逻辑书和记逻辑公式了。这是一种误解。第一,这类非形式化试题仅占30分,还有70分的试题与过去历年差不多,当然,题量会大大压缩。要答好这些试题,研读逻辑书和逻辑公式是必要的。第二,对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考生凭日常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答对一部分,但日常逻辑思维能力是自发的,答题慢,复杂一点题就会答错。考生的自发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为自觉的逻辑思维能力,知其然再去答题,这样答题快,准确率高。
经省自考办批准,1998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考增加非形式化试题。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日常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类试题既不是考核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考核逻辑的专业知识,而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每一题由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共有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知其然,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答对得分。显然,整套逻辑试题的难度比过去有所下降,考生会感到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很有用。我相信这种新变化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考生欢迎的。
我国有些外资企业招聘员工也用这类试题来考核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应聘者感到很陌生,无所适从,结果不是在外语和计算机,而是在逻辑考试中被淘汰。今年开始江苏逻辑自学考试一改,今后应聘外资企业遇到的这种尴尬就会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但从题干中所问的问题,可以分为六类:
一、由前提确定结论型
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
例1、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哪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题析与答案]交警的处理决定,其形式为“pq”,司机不同意,即(pq)。(pq)等值于(p∧q)∨(p∧q)(见《普通逻辑自学指导》第49页)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所讲之蕴析律,上式又等值于(p∧q)(p∧q)。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
例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题析与答案]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所以,本题答案是B。
二、由结论寻找前提型
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能得到此结论的前提。
例3,如果张英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那么,他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上述断定是基
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A、张英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B、张英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C、人民大学研究生都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D、只有人民大学研究生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E、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一定有人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由D推得:“只有张英是人民大学研究生他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的公式,就可得题干中的结论。
例4,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么该企业的领导肯定不懂管理心理学。
若要上述断定成立,必须以下列哪一项为前提?
A、企业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就会人心涣散。
B、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C、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管理,就能使企业形成凝聚力。
D、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E、不学心理学的管理者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的假言易位律,C就能得到题干中的结论。
三、加强前提型
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推得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
例5、小王和小李关于抽烟有如下对话:
小王:“我想,你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小李:“这很难说。”
小王:“至少我没有反对你抽烟啊!”
小王的话中隐含着的前提是什么?
A、抽烟有害健康。
B、抽烟对健康没多大危害。
C、抽烟者对不抽烟者没有多大影响。
D、如果我不反对你抽烟,那么你也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E、如果我反对你抽烟,你就可以反对我抽烟。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有了D,加上题干中小王的第二句话,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才能得到题干中小王第一句话这个结论。
例6、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的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论?
A、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象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B、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谷氨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
C、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D、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
E、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题析与答案]题干中所述之实验为差异法(求异法)实验,其特点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其他先行条件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实验组食用大量味精,对照组不食用。所以,本题答案是E。因为有了E,这实验才可靠。
四、反驳型
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那么,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一)确定选项以反驳结论。
例7、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疗效的药物,目前只能从一种叫ibora的树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棵树的皮才能提取1公斤药物。因此,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以下哪项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把从ibora树皮上提取的药物通过一个权威机构发放给医生。
B、从ibora树皮提取药物生产成本很高。
C、ibora的叶子在多种医学制品中都使用。
D、ibora可以通过插枝繁衍人工培育。
E、ibora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区。
[题析与答案]本
题答案是D。A、B和E都可以减慢该种植物的灭绝,但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是D,既然可以人工培育,该种植物就不会灭绝了。
(二)确定选项以反驳论据。
例8、地球外有没有生命是科学家长期探索的课题。1996年美国航天局对火星陨石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表明火星上36亿年前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并向全世界科学家挑战,欢迎他们证明这一论点是错误的。科学界对此反映不一。以下是一些专家的意见:
在这些意见中,哪个是对美国航天局的挑战?
A、这是证明地球外生命的最令人深思和浮想联翩的事情。
B、德国一研究员说,36亿年前太阳系中有众多陨石,很难确切断定哪一块真正来自火星。
C、对陨石上取下一小片金色样品进行化学、显微和组织检查表明,36亿年前这里有过原始生命、微生物生命的存在。
D、如果已发现36亿年前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我不会特别感到意外。
E、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生命从火星来到我们所在的这颗行星。
[题析与答案]这题的答案是B。因为B对美国航天局论证的论据——这块陨石提出了质疑。
(三)确定选项以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例9,只有患了肺炎才发高烧,小红患了肺炎,所以她一定发了高烧。
以下哪个推理最有力地说明上述推理的不成立?
A、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好,所以,我一定有资格当三好生
B、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有资格当三好生,所以,我学习一定好。
C、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说明我学习不好。
D、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我学习不好,因此,我没有资格当三好生。
E、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当三好生,因此没有资格当三好生的,不见得学习成绩一定不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A。因为它与题干中的推理一样,都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B、C、D和E均不是这种推理式。A这个推理的两个前提均真,结论明显不必然真,因为有可能学习虽好而其他条件不够而没有资格当三好生。这种反驳可称类比反驳,即按照相同推理形式构造一个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推理,从而表明原推理式是非普遍有效式。
(四)确定的选项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会削弱整个论证。
例10,全校的湖南籍学生都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李华出席了周末的“湘江联谊会”。因此,李华是湖南籍学生。
以下哪项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湘江联谊会”实际上是湖南籍学生同乡会。
B、有不少非湖南籍的学生要求出席周末“湘江联谊会”。
C、如果缺乏办事人员,周末“湘江联谊会”将邀请非湖南籍学生出席担任办事员。事实上周末“湘江联谊会”当时确实缺少办事人员。
D、李华曾经出席过其他联谊会。
E、李华对组织“湘江联谊会”提出过许多合理建议。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由C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可得出:“周末的‘湘江联谊会’事实上邀请了非湖南籍学生出席”,它虽不直接反驳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但将C加入题干原前提中去,显然就削弱了结论和整个论证。
五、类比型
(一)推理形式的类比
例11、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木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
试分析以下哪个推理的结构与它最为相近?
A、凡真理都经过实践检验,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经过实践检验。
B、凡恒星都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
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D、所有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E、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
[题析与答案 ]本题答案是D。因为D与题干一样,都是三段论第二格AAA式,它是非普遍有效推理式。
(二)逻辑错误的类比
例12、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这个推理中的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
C、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D、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算不得是个人。
E、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必费力学外语。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C和题干中都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
(三)逻辑方法的类比
例13,在50年代,我国森林复盖率为19%,60年代为11%,70年代为6%,80年代不到4%。随着森林复盖率的逐年减少,植被大量破坏,削弱了土地对雨水的拦蓄作用,一下暴雨,水卷泥沙滚滚而下,使洪涝灾害逐年严重。可见,森林资源的破坏,是酿成洪灾的原因。
以下哪项使用的方法与上文最类似?
A、敲锣有声,吹箫有声,说话有声。这些发声现象都伴有物体上空气的振动,因而可以断定物体上空气的振动是发声的原因。
B、把一群鸡分为两组,一组喂精白米,鸡得一种病,脚无力,不能行走,症状与人的脚气病相似。另一组用带壳稻米喂,鸡不得这种病。由此推测带壳稻米中某些精白米中所没有的东西是造成脚气病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东西就是维生素B1。
C、意大利的雷地反复进行一个实验,在4个大口瓶里,放进肉和鱼,然后盖上盖或蒙上纱布,苍蝇进不去,一个蛆都没有。另4个大口瓶里,放进同样的肉和鱼,敝开瓶口,苍蝇飞进去产卵,腐烂的肉和鱼很快生满了蛆。可见,苍蝇产卵是鱼肉腐烂生蛆的原因。
D、在有空气的玻璃罩内通电击铃,随着抽出空气量的变化,铃声越来越小,若把空气全抽出,则完全听不到铃声。可见,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E、棉花是植物纤维,疏松多孔,能保温。积雪是由水冻结而成的,有40%至50%的空气间隙,也是疏松多孔的,能保温。可见,疏松多孔是能保温的原因。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D和题干都使用求因果联系的共变法。
六、语义分析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日常语言表达的较为复杂的内容和含义有敏捷而准确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
例14、,“我倒不是对知识分子有偏见,实在是你们把他们捧得太高了,他们有什么了不起?大学毕业才几天。”
下述哪句语句的意义结构与上述最不同?
A、我倒不是主张平均主义,实在担心这样下去“两极分化”,拿多了会不会变资产阶级,拿少的岂不叫人可怜?
B、我倒不是反对改革,这一班新人太嫩,缺乏经验,我看他们步子一点不稳,大刀阔斧会带来巨大的危险!
C、我倒不是说他犯了错误,但他的行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应负直接责任!
D、我决不是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只是觉得其表述方式上尚有欠缺,希望进一步改进。
E、我决不是对政策有抵触,但不能忽视“另外一点”,砸掉大锅饭,操之过急不太好。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A、B、C、E与题干一样,所断定的形式是:“我倒不是认为p,但我主张p”,自相矛盾。只有D与题干最不同,不反对这本书的论点,反对的是这本书表述方式上的欠缺。论点与表述方式是两个不同方面。
考生把握以上六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对正确的答题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