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第1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 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 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 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11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 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 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 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 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 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 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 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 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 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 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 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 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第2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会计领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发展,学术界提出了新的理念,即“会计电算化过渡为会计信息化”,但是这种过渡并不是简单的概念上的过渡,而是实践环节和认识在质上产生的飞跃的基础上的过渡。无论在教学还是学术研究领域,眼下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并没有明确区分其概念,对两个概念正确区分于我国现阶段的企业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定位与发展以致学术机构的确切命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同会计电算化的差异

必须看到,失去会计电算化在过去20多年的积累的丰硕成果,现在的会计信息化也就无从研究与说起。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确切的边界没有划定,只是随着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范围和深度的差异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信息技术为两者的特征,不一样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导致其各自应用的内涵和外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1.区别信息输出

电算化条件下,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输出方式;信息化条件下,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通过划分权限级次、授权,从信息系统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机构直接获取。随着在大型系统中深入研究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逐步应用和推广,在Internet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上把其财务信息公布。

2.区别信息输入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记账凭证是其输入系统,数据输入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实施;而会计信息化大量数据的获取可直接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获取,可以预见,随着网络安全技术及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方式日臻成熟,原始凭证经过数字签名会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直接进入。

3.区别数据处理

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数据主要通过批量处理方式,而会计信息化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企业的业务部门开展协同工作,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在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储存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对数据库进行实时访问。

4.区别系统层次地位

会计电算化属于部门级应用,主要为财务部门的管理与核算提供服务;而会计信息化属于企业级应用,是组成企业信息化的有机部分,除了为财务部门提供服务外,还要为决策支持层、信息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

5.区别系统目标

在会计领域里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工作效率的提高、生产力的解放为出发点,第一着重强调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对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予以改变,对开发的会计软件、运行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必须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按规范生成财务报告;而会计信息化则对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和效率更为重视,这种依赖于网络环境下的增值效应,是会计数据的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快速搜集及实时传递。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是会计信息化的成效的基础。

6.区别信息技术环境

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感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时期,人们为了解决会计领域的整体核算工作或单项工作的困难不断谋求开发新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硬件方面为主的主要是F/S(文件/服务器)架构或单机环境,对感测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少有涉及。会计信息化时期,人们需要对诸多子系统如决策支持和财务、生产、人力资源、供应链等管理的集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属于其重要的子系统,这个时期都是在在通信技术和网络基础之上提出并建立了的ERP(企业资源计划)、MIS(管理信息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产品和概念。

说明,信息化和电算化都是对计算机技术采取了应用;电算化对通信网络技术使用较少,信息化则对通信网络技术的支持依赖的更多地;电算化的感测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信息化则会随其迅速发展对感测技术如智能感测、条码感测等的使用越来越多。

二、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教学领域、学术领域对这两个概念都在同时使用,导致的结果是人们疑惑丛生,继而只能盲从,盲从会导致企业对自己的信息化进程无法正确定位、学术机构对自己的工作和研究的方向不能正确定位、教学概念继续模棱两可,上述结果最后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1.有利于教学中的模糊概念的澄清

会计信息系统把系统论、信息论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吻合在一起,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应为首选的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

2.有利于正确定位学术机构职能和名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工作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更多地予以利用,此外,它同样对会计的实践工作和基本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会计信息化产生与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相顺应的,它要求人们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以新的视野来对信息化工作加以认识,使新一代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得以构架,促使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最终积极推进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凯.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30.

第3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比较分析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2.1 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 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人们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差异概念。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 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3.1 有利于澄清教学中的模糊概念

目前,计算机会计教材比比皆是,名称不一,有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诸多称谓,笔者不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但教学过程的授者是教师,受者是学生,名称和概念过多会导致授受双方无所适从,会使教学缺乏说服力,也会使学术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思想,这可能是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参差不齐、内容相左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系统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吻合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会计教材名称的首选。

3.2 有利于企业正确定位自己的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作,阿尼塔。s.霍兰德所谓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手工会计的翻版“即是这个意思。20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3.3有利于学术机构名称和职能的正确定位

为学术机构冠名以会计信息化并非文字游戏,学术机构担负着对本学术圈内学术研究正确引导的重任,学术机构的命名体现着时代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水平。因此,适时转换名称是学术机构的必然选择。

第4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1.1 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曾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的新阶段,这是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快速开展的根底上产生的。

在会计范畴,信息技术逐渐深化的被应用,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理念早已在会计理论界里被提了出来,这不是一种在概念层面上的过渡,而是在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缺乏和会计信息化的优势的根底上,而发作的会计形式本质上的过渡。

近年来,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学术研讨范畴,大多数人总会将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互相混杂,以为两者是同一概念,或者是很类似的概念,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以至能够交换运用;也有人以为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是会计电算化概念的改良和延伸,但并不晓得改良和延伸在何处,只是理性的了解到会计信息化可能将完整替代会计电算化。因而,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了解仍旧停留在概念和口号的程度。

1.2 研讨意义

会计电算化曾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了,假如没有这期间所积聚的丰盛的成果,往常的会计信息化也就没有可能被提出与研讨。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没有划定的界线,只不过是由于二者在会计范畴应用的深度和范围不同,还有信息技术的快速开展,而在认识的角度产生了飞跃,二者都是以信息技术作为特征,所不相同的是,由于在不同的时期所依托的信息技术不同,而使得其在各自应用的外部延伸和内涵产生了比拟大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终究该如何辨别?会计电算化为会计工作做出了怎样的奉献?会计电算化开展现状如何?目前呈现的问题有哪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有什么必要性?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有什么样的可行性?会计电算化应该怎样向会计信息化过渡?两者的先后呈现对企业信息化这个最终目的的完成具有哪些意义?本文正是在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以上几点想法展开的研讨。

1.3 研讨内容

第一局部 绪论

经过查阅近几年有关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文献,发现大多数的文献都是单纯对会计电算化,或者单纯对会计信息化的开展情况停止剖析和研讨。而本文不只分别对两者停止了剖析,而且将两者联络起来,研讨它们的区别和联络,并进一步研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论证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理论

2.1 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理论

2.1.1 会计电算化概念提出的背景

工业社会是会计电算化产生的背景时期,同时进步的工业化水平,经济业务的数量也不时增长,会计工作日益冗杂,当时的会计形式就不可以满足工作的需求。

为了顺应企业飞速的开展,加强会计数据的处置才能,计算机开端渐渐的被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一词在中国的提动身生在 1981 年 8 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的“财务、会计、本钱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首先提出了这一词,并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随之,有关专家在理论上和实务上关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讨和讨论,得出了大量的结论,对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和完善具有严重意义。

2.1.2 会计电算化的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根底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应用电子技术的手腕对企业的会计要素、财务收支的增减变化停止核算,是对企业的预算、物流本钱和资金流等停止管理的信息操作系统。会计电算化使得会计从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会计工作的效率进步了,会计工作的质量程度提升了。

2.1.3 会计电算化的特性

(1)数据的精确性进步。精确性较高、逻辑性较强是计算机最大的优势,因而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对数据停止处置,最终处置后的数据就会更具精确性和逻辑性。比方,制造一张会计凭证,假如制造完成后,在保管凭证的时分,计算机提示这张凭证没有满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准绳时,这种错误的凭证就不能被保管。在会计电算化下,减少了人为要素形成的错误,进步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2)数据的处置速度进步。计算机具有高速处置数据的才能,会计电算化软件使会计数据的处置速度大大进步,极大地进步了数据处置的效率,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同时,会计人员能够应用会计电算化,轻松得到本人想查询或者想计算的数据,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

3.会计电算化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8

3.1 会计电算化的贡献 ....................................................... 8

3.2 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9

3.3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4.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可行性分析 ...................13

4.1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必要性.........................13

4.1.1 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信息需求的变化..................13

4.1.2 会计电算化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13

4.1.3 会计信息化能够满足现企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14

4.2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可行性........................15

4.2.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进步 .......................................15

4.2.2 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 16

第5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也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会计工作和会计教学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首先要解决好会计手工账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在教学中的关系、有效途径及其意义等问题,这也是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

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同步实训教学研究

一、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含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算化会计逐渐运用于会计账务处理中。手工账务处理是指利用手工操作,利用纸笔、算盘、计算器等传统的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使用纸质文档做好相关的记录,再将其储存。而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原始的资料转化为信息和数据将其储存在电脑磁盘中。这两者的实训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和选择这两种方式,根据工作的具体特点和需求来将两种账务处理方式结合起来。

二、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特点及关系

会计手工账务处理采用较为传统的核算方式等,总的来说,这种方式处理的速度较慢,占用空间大,且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文件也容易损坏等。但此处理需要学生具有细心、耐性、责任心强等特点,因此手工账务处理实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工作态度等,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电算化会计相较于手工账务处理要快很多,储存量很大,且占用空间小,方便快捷,具有很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如很多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导致信息遭到盗窃、时常受到黑客和病毒的攻击等。总的来说,电算化会计是手工会计的延伸,要使会计工作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将二者适当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的同步实训。

三、解决会计手工账与会计电算化同步实训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电算化实训教学和手工账务处理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实现二者的同步实训。而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的同步训练,要做好相关的计划和组织工作。例如重新建设实训场地,购买实训设备,设计教材和实训软件,选择专业教师等。要做好实训前期的工作,使学生了解关于实训的一切,如实训的目的和意义,并记录好实训的安排、措施、责任和进度等,让学生有身处实际工作岗位的体会。在教学之中,要随时将两种处理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到真正的账务处理技能,了解二者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等。

(一)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运算方式首先,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好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的运算方式。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运算主要是使用算盘、计算器等,利用相关的账证纸笔表格等来做好相关的记录。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主要是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熟悉相关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运算更加的精确和快捷。

(二)让学生了解数据的处理过程与手工账务处理方式相比,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原理有很多新的特点,运算速度比起手工处理要快得多,核算的过程形成了一体化。学生不仅要了解传统手工的数据处理过程,还要掌握应该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相关账务工作的处理,清楚处理的步骤,使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的结合。

(三)让学生掌握并区分好会计账务处理核算程序和会计工作岗位分工,实行小班式教学在进行手工账务处理时,要求根据各个单位的规模大小、业务性质、经营管理特点要求等的不同,来相应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同时还会根据各个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进行具体的科目账务核算处理和审核,学生可以先选择自己的岗位,再根据岗位职责来进行账务处理。而电算化账务处理是选择、借助某种会计电算化软件将原来的经济业务转变为数据来处理,学生在处理时应该注意到要将有关的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之中来处理保存即可,不存在会计核算程序选择问题。要解决好这一关系问题,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师资和实训设备,实行小班式教学。

(四)认真负责地做好会计信息的收集存放保管工作无论是手工账务处理还是电算化账务处理,都要做好信息的存放与存档。手工会计的信息数据是以纸质文档等进行归集、分类、整理、装订、保存和交接等,占用的空间极大,且容易出现错漏和误差,因此学生在进行手工账务处理时,要注意很多细节问题,避免出错。而电算化会计中,大多是以磁盘等形式进行信息数据的保存,占用空间较小,查找也方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提高账务处理的效率和使用安全。

四、将手工账务处理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相结合是适应现实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工作的进行中,如果要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相结合,首先要安排更多的师资力量和时间精力等。由于这种相结合的账务处理比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更为复杂,就需要通过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以及学生的配合才能完成。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能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束语

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会计电算化同步实训,对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保留传统会计手工账务处理方式的同时,还要对账务处理方式进行改革,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会计工作中,使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手工账务处理方式相结合,提高账务处理的效率,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覃志伟.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2):78-79

[2]韩丽平.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手工和电算化同步实训教学改革探析[N].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3):67-69

[3]曹献雨.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探析[J].商业会计,2012,(17):124-125

第6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当然也在会计领域广泛使用。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使用正在由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工作逐步高效、准确,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计算数量和劳动强度,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良性发展。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会计行业内电算软、硬件不断完善,为会计信息化过渡做好了准备。在信息传播迅速,工作效率要求极高的今天,会计电算化进行的简单会计电子计算,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已经呈现出了与信息时代的种种脱节现象,只有加速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才能充分共享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度是信息时代对会计行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机遇;挑战;过渡策略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辨析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行业中使用时间长,为会计行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化正是基于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专业人才等前提下才能展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在具体使用和对会计行业的促进作用上有着众多区别。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对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手工完成较为困难或者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进行计算机层面的计算解决,主要是针对会计工作中的单个任务,操作环境也多为封闭操作,不与网络信息交互。会计信息化阶段时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为解决会计问题,而是与企业各部门实现会计信息共享,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合理决策,实现企业良性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重点强调其在信息间的共享。会计电算化是会计部门内部解决工作问题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主要用途是优化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在企业中使用时涉及部门少,对公司其他部门工作产生影响小。而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会计信息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职能除了优化会计工作,还包括向企业内其他部门及决策层提供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会计电算化使用中数据处理结果、财务报告等数据材料主要为会计部门内部使用或者提供企业决策层,但是在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企业的财务共享程度,促进企业进行信息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更高阶段

会计电算化针对会计工作中人员手工难以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工作进行处理,是一种机械计算的模式,主要目的是解决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但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信息,并不能促进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的良性进步。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会计电算化软、硬件设施、技术条件、专业人才等,加入网络互联和网络共享技术实现的深层次计算机信息财务工作,会计信息化不仅满足了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行业效率提高的作用,还能在会计信息共享过程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更全面的实现,企业管理必须借助于有效的信息实现信息化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渡,更体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会计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质量

会计信息化促进了会计信息在企业间各部门的共享程度,也提高了决策层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率,在有效的监督下,可以实现企业财务质量的提高,促进企业对其财务的控制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电算化下会计部门单纯从事会计数据计算,账务记录、审核,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部门工作效率更高,企业财务管理可控程度增加,更有利于开展会计审计,实现对企业财务质量的监督和提高。

3.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财务质量对于企业能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工作决定企业的财务质量,随着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决策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提高。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会计行业也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企业面对会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如果仍坚持会计电算化,将会导致企业财务质量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影响企业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质量优化、企业管理意义重大,成为企业会计工作优化的必然选择。

三、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途径

1.会计信息化观念的强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计算机信息软、硬件的支持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支持,而这些条件的实现都需要企业管理者的的决策和资金技术支持。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企业效益增加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信息化的效率,不局限于模仿,真正实现对会计信息化的信息的利用。

2.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经过20年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国家对会计专业人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有一定的重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国家、企业以及会计人员自身三方面努力寻求自身素质的提高机会。首先,在国家层面要重视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养,会计人员考核增加会计信息化相关知识的考核,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程度。另外,企业要注重内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多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会计人员要明确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必然趋势,注意会计知识与信息化知识的良好结合。

3.完善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

完善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结构,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有效发挥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指导作用。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需要结合企业整体信息化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构建企业整体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把握信息时代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会计信息化与企业整体信息化的管理的联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增加。

四、总结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下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的信息化必然促进企业财务质量的提高,加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盛国杰.浅论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9(S1).

[2]王锴,汪家常.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贡献与趋势[J].财政研究,2010(02).

第7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比较转换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计算机来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相同点

1.会计目标一致。

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会计电算化,都必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营管理,参与并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和履行会计工作职责。

2.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共同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

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的结晶,会计方法是会计工作的总结。会计法规是进行会计工作的法律依据,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会计电算化,都要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从措施、技术、制度上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防止舞弊行为。

3.复式借贷记账原理相同。

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会计电算化,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运用复式借贷记账原理,设置账户,填制和审核凭证,再进行排序、分类、计算、记录、判断等加工处理,然后编制会计报表。

4.都需要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手工会计的档案由装订成册的凭证、账薄、报表等构成。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了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外,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和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都必须按规定期限妥善保管,以方便查阅与审计。

二、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的不同点

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不同。

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账户、建立会计科目、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且带有一定的难度,其内容主要有账套的设置,网络用户的权限设置,操作员及权限的设置,公共基础资料的设置,会计科目引入,凭证类型设置,期初余额的录入,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

手工会计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会计电算化科目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因不同的软件而异,完全满足了会计明细核算方面的需要;科目的设置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了与中文科目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

3.凭证审核签字方式不同。

手工条件下,审核凭证由审核人员审核后亲笔签字确认。电算化条件下,只有凭证审核权限的会计人员调出凭证并“签字”确认,确认后才能记账。若审核发现问题,计算机程序将拒绝签字,并告知填制凭证人员修改或删除。已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不能修改,只能取消审核后才能修改。

4.账表的存储介质不同。

手工条件下账表是书写在纸介质上,无论订本式、活页式、卡片式还是账薄都要顺序编号。电算化条件下,账表存储在磁性介质上,内容不是永久存在于计算机中,而是在需要查看、打印时临时生成的,它既不影响使用者获得资料的速度,又节约计算机存储空间。财政部要求把相关账表打印出来,日记账天天打,明细账、总账至少一年一次。

5.资料的查询速度不同。

手工条件下,要查询历史会计业务,必须一册册翻,不仅速度慢,而且准确性难以保证。电算化条件下,计算机根据查询资料应满足的条件,就能准确、快速查到数据。数据资料的不断积累,还为账务分析、预测、决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对账工作的要求不同。

手工会计核算的对账工作,一般可分为账证、账账、账表和账实核对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在电算化条件下除账实核对以外,其他三个方面的核对要求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账证核对,需进一步加强。这是由于从原始凭证的归集、整理、审核到填制记账凭证,这一系列过程是依靠人的处理来完成的,因此差错必然会出现。同时由于计算机对资料的自动处理和共享调用,使记账凭证向计算系统的录入近乎是会计核算的惟一数据输入环节。它的正确决定了后续其他各环节。账账核对基本可以取消,因为登账工作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资料是一致的,以核对为目的的账账核对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由于各单位业务情况千差万别,会计科目的设置也不完全相同,账表核对应区别对待。

三、手工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的转换

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学校应将手工会计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与转换,将学生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系统化、整体化。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训。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金蝶或用友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

2.学校应将会计模拟实训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手工会计模拟实训,要求学生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第二层次是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与转换的模拟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手工会计模拟实训中使用过的实验数据改编成一套适合某个具体财务软件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数据,按照商品化财务软件功能模块,增加账套、操作员、科目编码、辅助账、查询、自动转账、报表及工资表计算公式等财务软件实训资料。会计电算化实训可分成若干个单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输出会计报表等工作流程。第三层次是实训总结,学生通过比较手工会计实训及电算化会计实训的结果,写出书面的《实习报告》,总结实训过程的经验,同时找出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手工会计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的结合与转换,增强了学生对两种会计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巩固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和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对会计电算化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文献:

[1]薛云奎.手工会计的技术特征及其对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会计研究,1997,(11).

第8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1.知识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

知识经济最早于1992年由联合国机构提出的。尤其是从1996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次明确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来,我国一直在思考面临知识经济的对策。知识经济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迅速产业化。它不仅仅对、经济以及个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必将对提供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管理也产生诸多。从会计界的反思来看,知识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会计获得新的活力的大好机会。

(1)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挑战。第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挑战。在传统的经济,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确,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更加复杂化,使得会计的典型主体-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在世界中,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并存在“虚”、“实”两个空间。特别是网上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面对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以及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的实体,会计主体的假设显得力不从心。第二,持续经营假设难以“持续”。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的突然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会计分期假设缺陷凸现。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的补充,人为的将企业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便于账务处理,出具财务报表,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还勉强胜任这种方式的核算工作。而在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估计,随时有意外收入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导致会计失真的制度性原因。

(2)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原来的会计电算化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新的会计信息化脱颖而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经济以信息传递的快捷、开放为特殊条件,因而在加工与输出财务信息方面,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知识经济中的新产业将蓬勃发展,它们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信息依赖型的、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这对于现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尤其对现行会计工作是一个很大挑战,随着新会计模式的出现及运用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便获得了新的,并在新的业务处理中得到完善、提高和革新;第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这一企业财务信息加工系统,向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预测,知识经济将是会计电算化极其普及与繁荣的时代,企业的会计只有实现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对财务信息的高要求。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有力手段,是未来企业会计输入、加工以及输出其财务信息的主要作业形式,企业的内部业务处理和外部信息输出都将全面采用网络处理。因为每个公司都有网址,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都可以被投资者上网浏览到。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对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必将缺乏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是人力资源会计等新的会计模式流行和发挥作用的时候,新的会计模式必将要求新型的电算化软件来完成新的业务处理。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产生及流行,也会推动以其为平台的会计软件的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的产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会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进而引起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的革新,逐步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正是新兴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外部条件。

2.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内在因素

人类正在步出工业社会,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会计在内,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传统会计模型提出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的存在和发展方面,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受信息技术的制约。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型中的所有规则都应当与其所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所有这些规则的建立,却又都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手工会计技术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的地位,仅仅是记账、算账的工具,如果把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仅当作自动化,而不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建,那就如同当企业面临困难时,只要花钱添购一些计算机,所有的就会迎刃而解一样。

会计模型是会计实践的反映,是按照会计实践的一定特征对会计所作的描述。植根于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会计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虽然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模型,但是的各种会计模型,抛开、经济、文化的不同外,究其实质来说都是建立在亚当。斯密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会计模型(传统会计模型)。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当然相差甚远,因而传统会计模型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必将在所难免,传统会计模型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无法提供恰当充分的信息,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它信息来源。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输等功能,它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便展现出一种广阔的前景。由于现有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虽然在处理手段上有了明显变化,可是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并未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会计模型,而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和规则并不是因为有了计算机以后才出现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具有适应性和协调性。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信息时代的会计模型,这是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3.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国家信息化,企业是基础。没有企业信息化,根本谈不上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所以企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现行的大多数AIM已本能地成为企业MIS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普遍存在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的弊端,而且会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造成数据与内外子系统之间均不能共享,信息不畅通,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软件与其它软件相融合,达到内外数据共享,这是对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此外,企业信息化还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为其它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又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一般是指在会计领域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通俗说法。主要包括电算化会计制度的确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如下:

1.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剧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所以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此外,知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由原来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发展,谁拥有高新科学技术谁就拥有财富。总之,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会计占有企业70%以上的信息量,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2.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3.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所产生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4.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会计程序是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就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的,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5.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电算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6.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7.基础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环境,是与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多层次的等级管理机构,是在亚当。斯密的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工业理论的会计模型。而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可靠、快速、合理的会计信息,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有上述区别和差异,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核算的机处理之后,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由此可见,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信息化是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为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必须首先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系统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培育良好的发展和运用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原理、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制度、财税管理制度的和改革政策,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规划和发展21世纪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本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

知识经济的产生,给会计带来巨大影响,影响到了会计系统的硬件(信息处理的工具)、会计系统的软件(信息处理的程序)和会计信息的(技术资产)三个方面。现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正在改写建立在只读寄存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循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改写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交换方式。而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则正在改写以有限资源确认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涵义。由此看来,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和特点:

1.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的主要产出,它所提供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与传统会计的系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传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手工会计系统,具有只读寄存的技术特性,从而决定其生成信息属性的单一性。尽管已普遍将计算机于会计系统,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手工会计系统属性的单一性。因此,在过去的近百年中,财务报表体系虽几经变革,但仍然是在原基础上的完善和改进。如果我们根据计算机具有随机寄存的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将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允许用户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如同他们选择电视节目一样方便,那么未来的会计系统就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用户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由会计师来决定,会计的生存空间将得到拓宽。

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由会计信息不同用途所决定的。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同时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以满足分配和决策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会计系统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讲,只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一来,试图用单一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实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的要求,无疑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利用上面提到的多元报表体系,来揭示和解决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从重视可靠性转向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3.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

传统会计系统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会计主体的确立是系统建立的前提。

与此同时,工业的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垂直控制也为这一前提提供了所必须的外部环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机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这使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合理性。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恰当地提供主体及关联方信息,从重视主体信息到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代表着未来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4.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及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来展开。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条件开始转向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争夺,有形资源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地位日趋下降。在这种趋势下,促使新的会计系统的建立必须从重视有形资源,转向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5.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表格式信息揭示的框架,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能够数字化,且具有能够汇总的经济意义,即会计信息货币化的要求。但实际上,会计信息的计量并非只能具有单一属性,其信息揭示也并非只局限于报表的方式。这种变化,将导致会计计量向非货币延伸,从货币计量转向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6.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

因为在用户的财富分配用途的导向下,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但是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在客观上便要求会计必须突破传统的约束,提供更多具有决策性的信息。国际上流行的现金流量表虽然反映的是过去现金流量的信息,但却是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而设定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必将实现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的转变。

7.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历来是会计惯有的传统。随着会计信息决策用途的不断增强,一个年度的信息揭示必然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进而使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所以,年度信息揭示必将被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

综上所述,未来的财务会计必将朝着会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为我国会计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实现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1]涂建明。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电算化[J].会计电算化,1999,(2)。

[2]刘忠玉。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9,(6)。

[3]张瑞君。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广。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2,(10)

[5]臧慧萍。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11)。

[6]胡冬鸣。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设想[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8)。

[7]葛家澍。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2)。

第9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

1 前言

随着的不断进步,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也应运而生。会计电算化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所有工作的简称。它是运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会计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同时也由于会计电算化计算手段和会计管理决策手段的化,既提高了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速度和准确度,也提高了会计的决策能力,使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基于会计电算化本身的特点,其与原始的运用账本记账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空间小、存储容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编制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优点。

随着会计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由起初的试点转向普及,并不断向深层次发展,其先后经历了尝试、发展到目前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也由于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对会计电算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将我国企业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待解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本文拟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几点拙见。

2 我国企业在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不少企业在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由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还不长,所以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电算化的认识还很肤浅。他们应用电算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他们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未能从根本上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导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从而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和管理服务中的作用性大打折扣。

(2)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需要大量既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同时又懂得会计知识的全面人才,但这样的人才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加会计,而是根据企业实现不同电算化方式,对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区别。然而,我国不少企业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的,即使有一部分人经过培训,通过了会计电算化,也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他们对财务软件处理会计数据的许多功能还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熟练地运用会计软件去对财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也就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3)我国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降低了会计工作所要求的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融原则的重要性。实施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致使许多在传统会计中的许多岗位合并,也使手工记账的一些手续能够合并在计算机上统一执行;也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并且由于岗位设置混乱、权限不明、串岗操作,有的单位由于人手缺乏,将计算机的维护、数据的输入与修改、凭证的审核交给同一个人完成。这样就导致大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遵循职权不相融的原则,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差错和作假舞弊的可能性。

(4)企业财务会计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分离,大多财务软件是由计算机专业程序员开发编制的。由于这些编制和维护财务软件的计算机人员对财务方面的知识知之较少,软件编制者和使用者之间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配合,虽然专业计算机人员编制的软件也能实现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但由于其对财务知识的欠缺,他们编制的软件在实际运用中集成化程度低、通用性差,使这些软件很难使用,并且由于计算机人员对会计行业特征和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充分,导致不少实行电算化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做部分的人工辅助工作。同时,这些会计软件大多也只是实现了简单的会计核算功能,仅仅是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并没有满足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全面管理和预测要求,也就谈不上实现真正的效益和管理效益。

(5)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脱钩状态,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运用计算机技术,同时审计软件开发速度跟不上会计软件的开发,并且相关审计准则的制定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也滞后于会计工作的发展,这都了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同时由于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能够不留痕迹地被篡改,当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某些安全漏洞时,也存在安全隐患。

3 几点建议

(1)首先应增强对电算化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将机技术于会计核算工作中,以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不仅减轻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企业应加强会计电算化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各级业务人员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另外,还要抓紧对电算化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企业电算化管理的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完善。既要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人才培养也要重视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后续。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涌现,操作系统不断升级,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也存在升级、追加新功能等一系列,这都要求企业应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发展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及相关知识的再教育。

(3)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来增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性。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职责分工,对各类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权限资格进行严格的控制,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有效、正常地运转;建立操作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哪些人员能上机运行系统,哪些人员不能上机运行系统,确保有操作权的人对系统进行操作,避免非法操作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破坏等不安全现象发生。

(4)培养一批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拥有众多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知识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真正促进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会计电算化人员既熟悉计算机软件的编制与维护,同时也精通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能自行编制财务软件。他们能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会计软件存在的具体问题,在自己编制的软件中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改正处理,这样就能编制出一些实用性强、通用化程度高的优质会计软件,也就能实现财务软件的改进,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5)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检查电算化部门的各项规章是否符合整个单位的基本政策和规定,对会计信息处理、记录保存、报告产生和环境安全等相关的控制进行评价和验证,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测试,以检查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可靠性。同时国家也应加快防止电算化犯罪的相关法制建设工作,应制定专门的法规,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保护,制定惩治利用会计电算化犯罪的法律,明确规定电算化系统中哪些方面应受法律保护及如何保护,同时规定哪些行为属于违规违法行为以及对其的惩罚方法。

4 结语

会计电算化已发展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新型科学和实用技术。它的实施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事业是一件新兴的事物,能否在一开始就用制度引导其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关系到会计电算化事业是事半功倍或是事倍功半甚至失败的大事。通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会计电算化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将会愈来愈昭显,它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