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知识全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用电设备如变压器、交流电动机、荧光灯电感式镇流器等均是电感性负荷,绝大多数用户的自然功率因数低于考核标准,都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无功补偿来提高功率因数。安装电力电容器是广大单位无功补偿的首选方案。
一、无功补偿的经济效益
1、提高输变电设备的利用率
有功功率,当线电流I和线电压U一定时,功率因数cosφ提高后,有功功率P就提高了。供电部门同样的变压器容量和输电线路就可向用户输送更多的有功功率。当用户设法提高负载终端功率因数后,上述利益用户也将共享。
2、降低电压损失,提高末端电压水平
输送功率的过程中,线路产生的电压损失为ΔU,可用下式计算(1)式中:P———输送的有功功率,kW;Q———输送的有功功率,kV;R———线路导线、变压器绕组电阻,Ω;X———线路导线、变压器绕组电抗,Ω;Ue———线路额定线电压,V。
由式(1)可见,电压损失包括有功部分损失(PR)及无功部分损失(QX)两部分,而且对于导线截面较大的架空线路来说,主要是无功部分损失。当采用无功补偿技术后,降低了Q,无功部分电压损失就明显降低了,从而提高了末端电压。
3、降低线路损耗
电流在供配电线路及变压器绕组中传输过程将产生功率损耗。三相交流电输变配损耗功率ΔP由下式计算:
(2)式中:I———线路电流,A;
U———线路电压,V;
P———输送的有功功率,kW;
R———每相线路电阻,Ω。
由式(2)可见,ΔP与I的平方成正比,与cosφ平方成反比。所以在采取无功补偿后,电流减小了,cosφ提高了,可明显降低ΔP,达到降损节电的目的。
二、无功补偿的方式
按并联电容器在用户供配电系统中的装设位置,并联电容器的补偿方式有3种,即高压集中补偿、抵押集中补偿和单独就地补偿。补偿范围的合理性主要从补偿范围的大小,补偿容量的利用率高低,以及电容器的运行和维护管理的方便来衡量。
1、高压集中补偿
高压集中补偿是指将高压电容器组集中安装在总降压变电所的6~10KV母线上。该补偿方式只能补偿总降压变电所的6~10KV母线之前的供配电系统中由无功功率生的影响,而对无功功率产生在企业内部的供配电系统中引起的损耗无法补偿,因此补偿范围最小,经济效果较后两种补偿方式差。但由于装设集中,运行条件较好,维护管理方便,投资较好。且总降压变电所6~10KV的母线停电机会少,因此电容器的利用率高。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应用相当普遍。
2、低压集中补偿
低压集中补偿是指将低压电容器装设在车间变电所或建筑物变电所的低压母线上。该补偿方式只能补偿车间变电所或建筑物变电所的低压母线前变电器和高压配电线路及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对变电所低压母线后的设备部起补偿作用。但其补偿范围比高压集中补偿要大,而且该补偿方式能使变压器的视在功率减小,从而可使变压器的容量可选的很小,比较经济。这种低压电容器补偿屏一般可安装在低压配电室内,运行维护安全方便。该补偿方式在用户中应用相当普遍。电容器也采用形接线,和高压集中补偿不同的是,放电装置为放电电阻或220V~25W的白炽灯丝电阻。如果用白炽灯放电的话,白炽灯还可起指示电容器组是否正常运行的作用。
3、单独就地补偿
单独就地补偿(个别补偿或分散补偿)是指的个别功率因数较低的设备旁边装设补偿电容器组。该补偿方式能补偿安装部位以前的所有设备,因此补偿范围最大,效果最好。但投资较大,而且如果被补偿的设备停止运行的话,电容器组也被切除,电容器的利用率较低。同事存在小容量的电容器的价格、电容器易受到机械震动及其他环境条件影响的缺点。所以这种补偿方式适用于长期稳定运行,无功功率需要较大,或距电源较远,不便于实现其他补偿方式的场合。其放电装置通常为用电设备本身的绕组电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内容连贯性强,良好的开头是一节好课的必需条件,但是完善的结尾,却能对全课内容进一步的总结和升华,使学生的理解、消化和形成知识网络更加快捷有效。在这里就对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总结的功能、方法及需注意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叙述。
一、生物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教学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使新知识更有效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使全课锦上添花。
1.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总结可以使全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的加以归纳和梳理,从而使学生对新接触的知识理解更准确、更深入并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的牢固把握。
2.指导实践,培养能力
新课结束后,适当的用一些生活实践来应用课堂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形象理解,再有针对性的加以练习,能明显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并从而提升学生用知识服务生活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总结的方法和功效
1.归纳总结法
新课内容结束后,我将全课内容按板书顺序有条理的,简明的归纳出来,并特别 标明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分清主次,理清纷乱的思绪,归建知识网络,学习更有针对性。
2.首尾呼应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导入时我经常会用一个问题引出全课,而在结课中对此问题进行回答即解开学生心中疑问又总结了全课知识。
3.讨论比较法
生物这门学科有一个特点,有很多内容具有很大的联系及相似性。在课堂总结中,适当的将新学习的知识和旧知识进行讨论比较,找出不同点和联系,并理解出背后的本质原因,使学生区别相近内容时得心应手。
显然,好的课堂总结能使全课锦上添花,但是一个优秀的总结也来之不易,我觉得生物课总结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准确性
总结必需以科学性为原则,不能为盲目追求质量放弃专业术语。
2.明确性
总结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教学目标、重难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清主次,使学生理清思路,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落实,不必盲目求全,面面俱到。
3.趣味性
过近40分钟的听课,学生精力已经逐渐分散。结课时应尽量生动活泼,使学生乐学,切忌简单口头重复。
一、利用“三书”,落实“双基”
“三书”是指《会考标准》《会考导引》和生物课本三书。教师要认真研读《会考标准》,发挥《会考标准》对学科教学和复习的指导作用。《会考标准》明确规定了会考的范围、等第标准、试卷结构,并界定了各项具体要求。课本是复习的主要依据,但会考是参照《会考标准》进行的,因此课本对其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并未列出,所以教师要抓好课本内容的复习,并且在每章内容复习的同时,充分利用《会考导引》,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出题方向、题型、分值等,再根据《会考导引》中的题目,让学生回忆与题目有关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1.构建知识网络,巩固知识的网络性
会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基础性,如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观点等是复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利用好课本这一主要工具,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我们在教学中将生物学科知识依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综合,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体全的生物知识网络体系。在会考复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结构和网络体系,加强学生对所复习的零散知识点进行重新的联系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记忆和迁移能力,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复习孟德尔遗传规律这节课内容时,对于相关的概念可以构建下面的知识体系。
2.利用比较法突破重难点,提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有效性
比较法就是对有联系的事物、同一事物的相关面进行类比,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存同的目的,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正确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相近概念知识点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以防混淆。如在复习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时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一些过程的比较,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通过列表比较,可加深学生记忆,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把容易混淆的内容与相近或相反的知识进行对比,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反应与碳反应、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DNA与RNA、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及复制与转录……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加深理解,有助于记忆,对于知识的应用也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复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课堂上,可以利用PPT,列出如下的对比表格,将两种调节机制加以比较、区分。
调节类型
调节机制
举例
神经调节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调节
体液中激素和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影响 影响神经活动体内激素水平行为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望梅止渴,引起体内激素水平提高
体液――神经调节
刺激 引起血液中CO2呼吸中枢呼吸反射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3.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近几年会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的好题,主要是将课本的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或给予信息作为题干,或利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两种类型的试题。针对这样的命题方式,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以详细的分析、解答,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技巧,使生物学的复习课达到最大的有效性。
(1)生产实践的运用。
生物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其目的还是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问题分析以及表达的能力。例如,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解决农作物增产问题;利用遗传规律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达到优生优育。
(2)社会热点和最新科学研究的信息题。
将近段时间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等作为课堂知识点讲授时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更主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将教材内容与身边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缓解复习课上的乏味枯燥,同时能培养学生解题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技巧。例如,在复习衰老癌变的内容时,讲解诺贝尔生物学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端粒学说等。
4.分类指导,加强知识点拓展的有效性
虽然只是会考,但是会考成绩作为高中学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加上一部分报考一类、二类的学生在高考中要参加生物考试,因而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教师可采用提优补差的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拓展知识点的深度,确定等级A的目标;对于成绩较落后的学生,应当成立特别指导班,对会考必考内容和热点题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确保会考的通过。
例如,同样是细胞分裂图像判别。
(1)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在理解细胞分裂所有过程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并能充分说明理由。
先数染色体条数,如果是奇数,则为减Ⅱ;如果是偶数,按照下图所示判断。
是否含同源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减Ⅰ联会――减Ⅰ前期四分体――减Ⅰ中期平均移向两极――减Ⅰ后期有丝分裂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有丝分裂前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分裂平均移向两极――有丝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减Ⅱ染色体杂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减Ⅱ前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Ⅱ中期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减Ⅱ后期
(2)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对于下面的“九宫格”反复看,并加以熟记,在练习过程中,看到图时直接判断。
三、利用好练习,有效巩固知识
众所周知,复习离不开练习巩固。为了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把好精选习题这一关。选题时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综合性较强及学生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方面的习题,而不选有科学性错误或不严密的习题,以避免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综合摸拟练习以书面形式进行,做到全批全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点拔,对成绩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在会考复习时,教师应该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保证会考复习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观察能力不只是用眼睛去看,如果只单纯地用眼睛看,获得的知识具有片而性,不但不能总览观察对象的全局,而且不利于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至关重要。
1.综合全面的观察
指导学生“先整体,后局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综合全而的观察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以及实验过程。例如“:植物根的生长”内容中观察植物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植物的根和根毛,掌握根尖的位置及形态,然后选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直观地认识根冠、伸长区、分生区、成熟区的位置和形态进而掌握各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学生在进行“局部”观察时要仔细地观察,发现其最本质的特点,并对各结构内容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再如,在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结构的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根毛的形态结构,同时向学生提问,根毛是成熟区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的,对于成熟区来说有什么作用?进而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到根毛能增大成熟区的吸收而积。
2.反复观察
无论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是实验操作,反复多次的观察更能保证观察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反复观察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由于生物是不断更新发展的,因此更应该根据不同时段生物的变化进行重复观察,进而更深刻地了解知识内容的本质。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如今的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缺少通过实践来验证、改进的过程。而知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牢记,将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才是生物学习的精髓所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动脑、亲手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设置情景、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例如,“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中学生要亲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血液在小鱼尾鳍流动的情况,思考血液在人体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否相同。在实验后,让学生将小鱼放生,进而教导学生要真爱生命、保护小动物。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物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还能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密切联系和发展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当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鼻腔内部结构时,结合生活实际设置问题“生活中用口呼吸和用鼻呼吸哪个卫生?为什么叩;在学习呼吸道结构时设置问题“为什么生活中不能随地吐痰叩这些问题都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不断变革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学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初中阶段,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和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去追求新知识、探讨新问题,从科学角度发现其本质并进行探究和解决。
1.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应意识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潜能。在课堂上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全体学生,转变思路,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实施创新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规律,实施创新教学,全而且有针对性地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途径。
(1)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当今社会,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方法更多地侧重于死记硬背或是题海战术。而这种负担、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内心的压抑、焦虑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鼓励,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学生头脑才会清醒,思路才会清晰,学习效率也就更高。
(l)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人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服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分析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酶的专一性、缓冲物质的作用、蛋白质的鉴定等知识,同时着重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能将所学知识、实验方法技能灵活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按照要求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能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能抓住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设计思路。本题全样统计数据如下表:第(l)题在实验情境中考查基础知识,要求考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设计中。第1空考查酶作用的专一性,有30.3%的考生没能得分。绝大多数考生因为没能理解设问,错答为“苏丹uI”、“温度”、“m丑-NA”、“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蛋白质”、“活细胞”、“脂质”“甘油”、“脂肪酸”等,体现出部分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有所欠缺;第2空考查缓冲溶液的作用,有86.6%的考生没能得分。大部分考生略知答题方向,却不会规范、正确表达,错答为“碳酸氢钠”、“NaZco3”、“酸碱纸试液”、“酸”、“碱”等。部分考生没能掌握高中生物学教材(全一册)中“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的知识。部分考生不会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第(2)题考查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有14.6%的考生因为没有掌握该知识而没能得分,错答为“糖蛋白”、“DNA”、“专一性”、“能分解脂肪的酶”、“‘催化剂”、“脂质”等。
第31(3)题考查探究性实验设计,及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实验思路的能力。少数学生将实验思路写成实验原理。考生的具体作答情况分析如下表:32题(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l)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的关系。(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绘图)分析本题以水域生态系统为背景,考查种间关系、食物网等相关生态学知识,同时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用图解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全样统计数据如下表:
第(l)小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种间关系的基础上,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引人外来物种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推理,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该小题的平均分为4.2分,有28.6%的考生得满分,5.4%的考生得0分。考生的典型错误有①表述不规范,不会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如“种间斗争”、“斗争”、“互斥”、“排斥”、“互食”、“吃与被吃”、“捕与被捕”等;②没有理解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关系,或审题不清(“造成不良后果”),而在此处错答了“互利共生”、“合作”、“互利”等;③审题不清,没有看到限定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而错答“种内斗争”、“种内竞争”;④不知道什么是种间关系或没能理解题意,错答为“迁人和迁出”、“资源共享”、“生殖隔离”“内环境、外环境”等。
第(2)小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及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推理及用图解表达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但要从抢眼的表格数据中找到规律,还要由题干文字“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推理得出“重金属将随食物链传递,逐级积累”。
该小题的平均分为2.1分,37.7%的考生得满分,51.7%的考生得O分。考生的典型错误及错因是:①大多数考生没有理解食物网中“*”表示的含义,把全部箭头画反;②没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逻辑推理;③审题不清,食物链画不全;④部分考生没有将表格中具有相同数据的生物的关系确定为“处于同一营养级”,而使食物链画不全;⑤不知道食物网的表示方法,在食物网中没有用“、”表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只画线段连接。
33题(n分)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侧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回答问题:(l)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的光解。(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直接能源物质是_,后者是通过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人N:,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有、无)淀粉。
分析本题以实验为载体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及对各种代谢内在联系的理解。在能力方面,要求考生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关键信息,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探究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预测、解释和推理。全样统计数据如下表。
第(1)小题第1空要求考生能从题干文字和实验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光合作用的条件,判断产生淀粉的代谢;第2空考查“水光解产生氧气”的知识。该小题的平均分为1.8分,有86.8%的考生本小题得满分,约3.2%的考生得0分。说明只有极少数的考生没有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第(2)小题考查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考生的作答发现绝大多数考生能根据设问要求“黑暗条件”,将范围锁定在组2、4、6、8中,且相当部分考生没能结合有氧呼吸的条件准确分析表格中所给的实验处理(即环境条件),推断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2、6。该小题的平均分为1分,19.2%的考生得满分;58.4%的考生答不全;有22.4%的考生得0分。大部分考生是错答组4或组8,说明没有掌握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的知识。少数考生则是错答了奇数的组别,说明审题不清。
第(3)小题,考查淀粉、ATP、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及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求考生要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的差异进行合理解释。第1、2空,参考答案为“葡萄糖、ATP’’,得分情况为46.4%得满分,36.4%的考生答对其中一空,17.2%的考生得0分。考生的典型错误,第1空:“CO:,呼吸作用产生的CO:,空气,丙酮酸,C3,CS”等;第2空:“葡萄糖,NADpH,ADp、[H〕,糖类”等第3空参考答案为“有氧呼吸”,2.8%的考生得满分,47.2%的考生得。分。典型错误:“葡萄糖分解、氧化分解、水解、光反应、暗反应、光合作用、线粒体”等第4空参考答案为“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ATP,,,ro%的考生得满分,39%的考生得1分,51%的考生得。分考生的典型错误:“暗反应产生的糖类太少,只能供应呼吸作用”、“组4溶液中通人的是COZ和N:,不是空气”、“没有0:,无法进行有氧呼吸”、“溶液中通人的是C仇和N:,阻碍了合成淀粉”等。
34题(10分)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回答问题:(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_或_,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或。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
1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
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照本宣科;思考;评价
职业学校公共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有着明显教学劣势,尤其在教学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今天,学校普遍关注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影响,因此,生物与其它公共课程教学面临着毋庸置疑的尴尬。结合生物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生物教学的出路在于真正走内涵发展之路,教师惟有确保“三不”原则才能化不利为机遇,实现生物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不越俎代庖
中职学校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总是通过不同方式将学生置于自己严密管控下,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学习空间。分析教师上述教学动机,我们得出的结论近乎一致,即,教师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效率的种种不放心,正是由于患得患失心理甚嚣尘上,教师无论对课堂的控制,还是对学生的束缚都达到了较高程度。诚然,我们无法否认职业学校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学习问题,薄弱的学习基础及较差的学习习惯更是暴露无遗,但是,教师不给学生机会调整,他们如何改正、怎能成长?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过去一味包办的教学惯性中走出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主成长,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作相应补充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自主探寻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同时,学生对教材以外知识的获取不可能全完合乎逻辑的实践,更不可能体现完全的系统性,教师还应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指导学生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不照本宣科
生物作为源于并发展于自然界的一门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切入点,尤其要有机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精选和拓展学生有着深刻感知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素材,避免单一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生物科学与自然环境保护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森林植被由于人为破坏急剧减少并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例,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结合生物教学实践,不照本宣科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非单一文本教学形式,即,文本教学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无论宏观性生物教学策略,还是微观性教学特征都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知识仅仅通过学生阅读文本和教师讲解难以达到学生完全掌握的目的,诸如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教学中,学生难以根据教材描述有效领会其微观世界,而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则可以达到放大与动态的教学效果,既增添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又有效实现了生动的教学效果。诚然,生物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职业学校生物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黑板加粉笔的粗糙型教学模式,要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诸如,生物模型演示;挂图展示;生物标本呈现;实物展示等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过程,增加生物教学的形象性,保持学生课堂持久注意力。第二,非简单文本知识诠释,即,教学内容的外延。生物教材蕴含信息的简洁性以及文本知识呈现的严谨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显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把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顺畅学生思维的知识进行呈现。
三、不缺失评价
中职学校学生无论在学习进步、情感激励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都逊色不少,但是,学生的各种压力并未得到应有释放,他们仍然在家长期待、学校要求、工作预期等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诚然,急躁与不安并非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它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排挤压力,让他们始终以正常心态参与学习、面对未来显得尤其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正面评价既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生物教学中,教师正面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学生都是爱好表扬的,尤其公共课程教学中,教师正面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还可以延伸至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它不仅能够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保持学生高昂学习热情,还可以敦促学生有效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自己学习策略;正面评价还可以保持教师和学生良好的关系,缩小师生间客观存在的距离,使学生从尊重、喜爱教师延伸至对教师所执教课程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基础上,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善于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捕捉学生闪光点,力争通过正面评价达到鞭策与激励学生生物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评价要始终体现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即,教师教学评价策略的运用要体现客观和公正基本思想,只有实现全面而公正的评价才能达到学生信服的目的。职业学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以及学生相互评价相互结合,体现多元评价思想,以此推动学生关注自我、欣赏他人,从而实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总之,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抵制教学本位主义思想,通过不断评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兴明.一堂“下水课”的教学处理及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12.
[2]谭永平.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模型方法及模型建构[J].生物学教学,2009.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生物新课改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这种新的生物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新授课有一个学案。老师要精心制作学案,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好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填空或者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环节由学生自己思考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人结合自己的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做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
习的成果,通过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教师一定要给表达者和倾听者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这样,既可以解决倾听者的问题,使他们从同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又可以让表达者有补充、完善的机会,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在这种交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进步。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情感、知识通过实践得到了提升,它也是学生体会成功的过程,得到别人的肯定,给别人提供学习借鉴的过程,通过总结交流,学生能够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感受,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情感上的动力。
3、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一是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巧设预案 精批精讲 当堂训练 活用多媒体
山东课改的不断成功,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触动了我们心灵,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创新,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由于近期学生周末不补课,在校时间减少,而教材内容基本未变,我们不得不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建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预案
预案是由任课老师主编、生物教研组定稿,并印发给学生,用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文字材料。预案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难点、预习内容,并给出一些基本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解答。预案操作过程:提前一天下发,并收回批改(全批全改或抽查部分学生)。教师根据预案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动学案。预案能使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提前开始学习行为,学习本该在课堂上学习的大部分内容,解决一些基本问题。预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形成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新旧知识,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以光合作用(一)为例,根据考纲要求,预案学习目标确定为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的,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进而确定自主学习内容:
(1)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由此推出光合作用实质、反应式;
(2)光合作用过程:填表比较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转换,并填写光合作用图解,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的产物C3、C5的变化。
该预案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既有学习的方向,又有思维探索的空间;既注重扩大学生知识面,又注重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在指导学生预习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批精讲
要构建高效课堂,老师就需要精批精讲。讲什么?讲学生不会的内容:
(1)包括上一节课练习中存在问题(当堂课收并且批改,通过点拨让优生讲解);
(2)预习中存在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归纳为几点,进行精讲。
怎么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动力。”针对学生上节训练的结果,首先真诚地肯定同学们劳动,并对做得较好的同学给予适度的表扬。然后利用相应的方法(如实物投影)呈现预案中的正确答案,让同学们及时纠正错误,产生好奇:为什么这样做?
接着趁热打铁,根据问题特点,利用列表法,如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板图,如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体,DNA的变化归律,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讲解要注重引导、点拨,语言要精炼,要直击重难点,要解决疑点,要关注考点、热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必须尊重知识规律,既有理解知识的过程,又有内化和运用的过程。训练就是内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在“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实施“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在前两个环节结束后,训练环节要紧紧跟上。要达到训练的目的,选编训练题时必须掌握两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所选的训练题必须具有明确的训练意图。训练题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来选择,即应紧扣课程标准、紧扣教材,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能离开实质性内容去考查没有意义的东西。
2.层次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和丰富的层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困生,选编基础题、中等题、提高题,题型可以是模仿型、熟练型和创造型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二是一些推断、简答、计算等大题目,设计问题要有层次,如第一问题为最基本,第二问题难一些,第三问题再提高些……选题注意了层次性,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使优等生练出水平,练出积极性;后进生也在练习中看到希望,练出信心,掌握基础。同时训练的形式可视教学内容而定,除了笔练的形式之外,可以是口头训练、实验操作、智力竞赛、组织社会调查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交换作答、交换评价。
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同时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契机,是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标。
四、活用多媒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与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神经调节》时,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Flas引出“神经调节”一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了解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神经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兴奋是如何传导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知识,接着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知识具有更强的接受性。课文图文声像并茂,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对象并突出重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经过点拨和追问层层质疑化解难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学生分析讨论后,总结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和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课堂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课堂改革的呼声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观念,然而观念的改变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教师素质的提升,要练就持续胜任的教学本领,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感悟。
参考文献:
[1]于迎春.优化生物课堂讨论环节.中学生物学,200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