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宗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科技创新训练项目(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STITP)的顺利进行,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技创新训练工作的开展。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1)组建STITP工作委员会。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担任组长,下设科研、教学、学生工作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宣传动员、立项、检查和监督。通过加强指导,制定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等提高师生对科技创新训练的认识,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创新训练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2)成立STITP学术委员会。将具有良好科研背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组建成STITP学术委员会,负责STITP的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等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举办科技创新讲座与咨询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保障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
(3)创建科技创新模式。学院成立了5个以专业学科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大团队和相应的五个学术委员会分支,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评审和遴选推荐,形成“学院-优势学科-创新大团队-创新项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4)将STITP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与素质拓展能力,学院将科技创新成果作为选修课学分记入学生总学分,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以规范其认定工作。这些举措均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结合。
2.强化宣传和动员力度
通过班主任主题班会,辅导员、本科生导师的宣讲,专业教师课堂上的渗透等多渠道以及科技创新训练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做到人人皆知。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并从自身专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
3.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
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4.确立导师负责制
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
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
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关键词:科技传媒;科技创新;推动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7-0057-0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不懈普及,科技传媒越来越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视,特别是科技企业在依托科技创新牵引企业发展中,受益于科技传媒已成共识。科技传媒的核心能力是进行科技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使命的科技企业,则承担着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设计、生产、销售,以及科技成果商品化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为公众提供科技服务的重要职责,这两者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特别是科技传媒对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的状况依然突出,这就促使我们必须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科技传媒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传媒的服务功能。本文拟结合山西科技传媒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科技传媒的概念与特点
1.1科技传媒的概念
何为科技传媒,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有研究人员认为,“科技传媒是指以传播科技新闻信息为宗旨的媒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技传媒是指以传播科技新闻信息为宗旨的专业科技类媒体(如:科技报、科技期刊和科技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出版社以及新兴的科技手机媒体等)和综合类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开设的科普专栏、专版、科普栏目、科普网页,以及影视业、图书业制作、出版的科普音像制品、科普图书、挂图、图片等;狭义的科技传媒则是指以传播科技新闻信息为宗旨的定期、连续出版或播出、更新的专业科技类媒介。”[1]本文比较赞同这一观点。在本文的论述中,科技传媒的概念则是指这一观点中的狭义的科技传媒。
1.2科技传媒的特点
1.2.1传播的信息具有科学性
科技传媒所传播的科技信息,是向广大受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与精神,“科学性是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本质特征之一。”[2]科技知识信息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否则,科技知识的广泛普及就达不到根本的目的。
1.2.2传播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科技传媒的对科技信息的传播,是以满足广大受众对科技新闻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范围传播活动,它的传播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1.2.3刊载的信息具有全面性
科技传媒所刊载的科技信息是比较全面的,新领域、新学科、新进展、新发现等方面的科技知识比比皆是。
1.2.4受众接受信息具有教育性
受众在接受科技传媒的科技信息传播时,实际上就是在接受一种科技教育。
1.2.5科技新闻信息产品通俗化
科技传媒在向受众传播科技信息时,都是科技专家将深奥的科技理论再度开发,转化成大众易于接受的科普产品,让广大受众易读、易懂、易操作。
2科技传媒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1传播知识,提升素质
科技传播在知识经济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它联接着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赖于科技传播,科技传播使科学技术越来越渗透到现实生产力的三要素中,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科技传播也是重要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包含科技创新成果本身,还包括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扩散与应用的过程。科技传媒向科技企业传播科技知识,帮助企业提升创新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生产发展。尤其是企业中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因素的科技人才,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水平,才能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而科技传媒正是公众和科技人员获取科技知识最有效的渠道,科技传媒为科技人员技术进步提供知识传播服务,科技人员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2.2沟通信息,搭建桥梁
科技传媒作为科技信息双向流通的媒介,一方面是把科技企业新近开发的技术产品和正在发生的有价值的科技新闻事件,及时地有规划地进行深入报道,让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些具有科学性与专业性的科技事件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科技传媒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把科技工作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与受众的科技需求报道出来,帮助科学技术成果投入企业生产,并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市场开拓。比如《科学导报》、《山西科技报》和山西科普网,近年来对山西太钢集团、山西太重集团、山西兰花集团、山西潞安集团等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地进行宣传报道,不仅使这些企业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而且为企业产品的市场开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解读科技,服务百姓
科技传媒是科学技术的翻译者,特别是针对生硬的科技知识,科技传媒在进行报道时常常会精益求精,小心“求证”,不允许有对科技的误读传播,否则会贻害百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科技传媒在进行科技传播时,追求将生硬科技知识转化为通俗生动的科普知识进行传播,让普通大众都能接受,也易于接受。在太重铁路工业园项目第一期工程建设中,《科学导报》记者进行深入的现场采访,详细报道了高速车轮生产线的建设过程。在之后的宣传报道中增加了大量有关高速铁路的科普知识,不但使制造业科研人员获得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也使广大读者享受了一次丰盛的科普知识大餐。
2.4打造品牌,塑造形象
科技传媒对科技企业品牌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传媒通过新闻信息传播的手段达到为科技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目的,这是一种科技新闻信息营销的新模式。
科技新闻信息营销,就是在具有真实性,不损害公众利益前提下,利用科技新闻事件吸引公众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科技企业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企业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
山西五色土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山西科技传媒集团的科技传媒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其中“山西土特产走出娘子关”、“山西土特产抢占上海滩”等系列报道更是引起了山西、北京、上海市民的广泛关注,使五色土公司产品在这几个大都市具有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3科技传媒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3.1不断加强专业化科技服务
科技传媒的服务是建立在科技企业对科技传媒的专业认知,以及对科技传媒深入了解科技行业基础上的。科技传媒加强专业化服务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专业化的科技传播模式建设;
二是加强专业化的科技传播策划团队建设;
三是加强专业化的科技传播采编力量建设,从而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的科技服务,实现科技信息传播效果最优化。
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近十年来不断加强专业化服务宣传,建立了一套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全媒体”运营模式,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科技传播策划团队,这支团队有专业的全媒体科技编辑、记者,有专业的科技传播策划人才,有专业的科技传播设计与市场拓展队伍,还依托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遍布全省的一流专家建立起科技创新人才专家库,同时农科110服务中心、健康365服务中心在全省聘有近200名一流专家,能够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科技传播服务。
3.2整合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
在今天数字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已呈现多元化格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博弈中越来越趋向融合,构成了信息时代的立体化传播体系。”[3]
因此,科技传媒必须对相关媒体资源进行多方面整合,让同一条科技信息通过不同传媒渠道,辐射性地传播给企业并作用于企业,才能使科技传播为企业科技创新真正发挥效力。
2012年,山西科技传媒集团为延伸科技传播效应,积极整合科技传媒资源,进行集团化运作,实现了新闻生产的集约化,报刊、网络、影视、数字等全媒体生产、全介质,能够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企业提供科技与经济信息咨询、品牌策划、媒体宣传、组织产品、举办科技论坛、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鉴定和企业宣传影视摄制、大型画册编辑出版等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全媒体现代科技传播服务机构,其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质量、传播力度等都已达到非常专业的水准,为科技企业实现了非常快捷、方便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力。
3.3策划新鲜选题吸引关注
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呈几何级数而非倍数增长的时代,人们没有精力去区分这些信息,尤其是科技类产品。”[4]
所以,科技传媒必须不断地策划具有独家视角的科技新闻选题,这样才能使科技信息抢人眼球,在受众心目中赢得最有利位置,从而成功地为企业科技产品开拓良好的市场。
科技传媒策划的这些科技新闻选题,必须新鲜有趣、生动独特,才能抓住受众眼球。同时,对新闻选题策划具体落实实施后,还要进一步做选题的跟进报道设计,对报道选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才能使企业科技新闻得以持续的受众关注,进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度。
今年,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整合资源开发了中科云媒全媒体科技传播中心,将集团生产的平面、影视、数字科普资源,通过一个平台统一传输,满足了公众对不同形态科普产品知识的需求。
大家上午好!
百花争艳春意浓,桃李满园竞芳菲。正值中国*高新技术博览会举办之际,在全市团员青年广泛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青年争先”大讨论,满怀青春激情喜迎团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邮电大学,隆重举行第四届*市大学生科技节开幕式暨“青春动力•挑战杯”*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培训会,这是我市大学生响应党的十七大号召、投身自主创新洪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际行动。借此机会,我代表活动领导小组,代表团市委、市学联,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向对本次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电信*分公司和*邮电大学的各位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科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创新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发动机。由团市委、市教委、市科协、市学联联合主办的*市大学生科技节,得到各高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活动项目不断丰富,活动成效不断显现,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工作品牌,在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氛围,引导大学生培育科学精神、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举办第四届*市大学生科技节,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实践、科技普及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为大学生朋友展示敏锐的创新思维、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施大开放大创新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作为本届大学生科技节的重头戏,“青春动力•挑战杯”*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青春飞扬,动力无限”为主题,面向全市50所高校的40余万大学生,组织开展校级选拔赛、市级复赛、市级决赛等竞赛活动,还将组织全市优秀获奖作品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复赛和决赛。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相信,在广大老师、同学的积极参与下,在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在评委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活动一定会办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盛会,也一定会进一步推进我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深入地开展。
同志们,科技创新大潮激荡巴渝大地,大开放大创新战略的实施和“314”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为我们投身创新、创造、创业实践提供了宝贵机遇,搭建了广阔舞台。希望全市高校各级团组织抓住有利契机,以“创新开放、追求卓越”为主题,广泛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准确把握活动宗旨,始终突出活动主题,不断丰富活动形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努力把大学生科技节和“挑战杯”竞赛活动办成大学生培育科学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练兵场,办成大学生展示创新智慧和交流创新成果的大舞台;希望大学生朋友们积极参与到科技节的各项活动中来,以创新的意识、思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从事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拓展国际视野,探索未知世界,主动迎接挑战,不断超越自我,以创业促进就业,努力成长为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辅导员 张力模型 素质化育人
作者简介:刘涛(1986-),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面对在校生以“90后”为主的群体,其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存在思想创新化、关系网络化、视野开阔化、思维敏捷化,但同时又因为教育内容相对稳定化、接触社会单一化、情绪反应化等两极新特点,这些对我们当代辅导员素质化育人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有学者将“张力”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研究中,认为张力模型能够成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
一、张力模型概念
“张力”原是物理学的一个术语,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与相邻两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英国学者罗吉・福勒把“张力”一词界定为“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认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力量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张力”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是高等教育研究中分析辅导员素质化育人的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二、辅导员素质化育人的张力模型构建
将“张力”模型引入到辅导员素质化育人的领域当中,把学业建设、创新引导、职业规划作为辅导员育人工作当中的“主张力”,紧抓主要矛盾分析三者之间对立互补的关系,着力培养辅导员的张力素质和张力思维,进一步提升素质化育人能力。
由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从新生入学就用严谨专业的态度和学风建设的新思维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知识体系;调动资源努力营造辅导员工作坊、公开实验室等学生主导的开放式的科技实践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切实做到学实结合,知行合一,增加科技创新在育人实践当中的权重性;加强高年级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或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加贴切的把握好学校知识体系与企业发展动向的衔接过程。
张力一:学业建设
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协调的运转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诸多因素,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长期的齐心协力和通力合作。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班级与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执行与创新意义重大。
正是由于与学生接触紧密,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有着明显的教育、威信、亲和力等优势,但同时也容易在工作中形成相反的劣势,因此在高校学风建设中辅导员能利用其自身优势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学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在面对90后大学生的新形势下,应当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善于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开展名师讲堂、博雅论坛等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风建设衍生活动,更加行之有效的促进学风建设。
张力二:创新引导
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立体综合复杂的过程,始终贯穿于四年的本科生教育当中,首先从新生开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逐步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辅导员们首先要解放思想,注重创新教育,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
辅导员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以及贴切的教育全面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群众性,发挥学生骨干分子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立足“造氛围、强素质、育人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立足以学生为本,从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贴近学生成才需求、注重教育实效出发,构建长效机制,搭建育人平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张力三:职业规划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培养为平台”的教育理念,科学系统的部署、统一有效的规划,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各种校园企业文化活动,并积极主动地邀请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开辟企业大讲堂,让学生打破“两耳不闻企业事,一心只读高校书”的闭门学习的局面,走出去,引进来,引进先进的企业文化更好的促进学生建设和科技创新,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让校园文化和企业的创新、科技、市场等先进意识有效的渗透与融合,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顶岗实习中的管理冲突,增强学校与企业间的相瓦信任,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从而缓解学生角色认同冲突。
【参考文献】
[1] Ek A C, Ideland M, J nsson S, et al. The tension between marketisation and academ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 (ahead-of-print): 1-14.
[2] Doiz A, Lasagabaster D, Sierra J. Globalis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multilingualism and linguistic strains in higher education[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 (ahead-of-print): 1-15..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教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为目的,主要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的尝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重要内容及重要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因为学生要参加一项科技活动,不但要完成科技作品本身,还需要书写制作报告,就必须具备思维清晰、文笔流畅等,而且有些活动还需要接受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所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协作公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
1.2 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科技领域的很多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能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并举,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意志和毅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大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候,还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这样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味的坚强阵地,最主要的就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的舞台[2]。
2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3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3.1 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2 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3]。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3 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
[2]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杨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一 科技创新大赛的意义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面向全体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的科技竞赛,它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也是集中展现我国中小学校园中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优秀成果的一种形式。创新大赛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有效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并能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并能提高科技辅导员队伍整体技能与素质,进而有效地推进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 科技创新大赛的活动内容
现有的科技创新大赛主要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两个板块。活动内容也主要分为:竞技类活动和展示型活动两个系列。
1.竞技类活动
竞技类科技创新大赛汉族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
竞技类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因为有赛事结果为依据,所以有很多分类形式,主要包括如下:按项目申报人数分(个人项目、集体项目);按年龄段分(小学项目、中学项目、高中项目),其中小学中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通常会按研究学科分(生命科学、技术与设计、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中学中举办的科技创新竞赛则通常会按研究的学科进行分类(如数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学、植物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动物学、医药和健康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科技辅导员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通常会按照项目的类型来划分,大致分类如科技教育方案(科技教育教学以及科技教育活动)、科技制作类(包括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五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教制作项目)、科技发明类(包括外观设计项目、发明项目、实用新型项目三种)。
2.展示型活动
这类活动通常包括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以及科学幻想画展两大类。(1)科技实践活动:指青少年围绕某一主题,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的名义,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具有一定科普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综合、群体性的科技实践活动。(2)科学幻想绘画:指少年及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畅想未来的科学发展状况,展望未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情境,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参与者常为5~14岁少年儿童参加。
三 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审标准
1.“三项自主”的原则
第一,自己进行选题策划:即选题必须是由参赛者自己经历发现、筛选的过程,然后自主提出的。
第二,自己对选题进行设计和研究:参赛作品中的创造性的贡献必须是由参赛者本人进行构思,并自主完成。支持主要论点的论据也必须是参赛者本人通过有效的研究手段(观察、考察、实验)亲自获得的。
第三,自己完成选题的实践过程并撰写出来:参赛者本人必须参与到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2.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
第一,新颖性:包括对选题的独创程度、先进程度、新颖程度的规范,以及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的要求。
第二,科学性:包括对选题及其成果的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其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等。
第三,实用性:指该项发明和创新技术其中包含的可以预见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其中包括课题研究及该项论文的应用意义、影响范围以及推广前景。
四 教师如何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
1.指导学生自主选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选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出创新的思维,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科学和社会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改造学生身边的物品等废物制造活动,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率。在这种改装的过程中,一项项发明创造也就产生了。
引导学生多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提出疑问。青少年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找出原因,从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钻研的兴趣。
2.教师要指导学生勇于动手,进行实践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培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但从近年来看,大规模扩招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在医药学、农牧学、园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工作岗位青睐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迫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除了在相关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外,还专门在大学二年级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组团形式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笔者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之一,全方位地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工作,颇有一些体会,本文就谈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初步培养实践效果。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
(一)科技兴趣小组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因为志趣相投而组建成科技小组,在业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海洋兴趣小组,曾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每年展开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插花花艺兴趣小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协会的大力支持,多次主办了省、校级大学生插花花艺比赛,参与了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内插花花艺比赛和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室内)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还有环保兴趣小组、网络兴趣小组。在这些科技兴趣小组中,既没有老师的严格监管,也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唯有的是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围,这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社团
本着“共同缔造校园文化,携手保护自然环境”的服务宗旨和“让我们的‘蓝眼睛’,蓝色而不再忧伤,美丽而不失和谐”的服务理念,我院于2002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蓝眼睛”协会。该社团以国家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立足于服务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致力于“青海湖湿地保护”、“母亲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公益环保活动,用大学生饱满的热情,成为新时代的“绿色生力军”。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拼搏,现已成为国内高校知名学生社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中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省级优秀学生社团”、“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青海省保护野生动物先进社团”等。
(三)科技项目团队
青海师范大学自2012年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制度以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积极组团申报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了近30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药用植物独一味的植物组织培养”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种大小鼠固体制剂的灌胃器”获青海省201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湟水河水质分析与检测”项目于2012年获资助10万元,这是我校获资助的首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此外,学院以生物技术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每个老师围绕科研项目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涵盖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充分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的构建有力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校企所合作团队
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当今高校的发展方向。近3年来,学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与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余家企业及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研究所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围绕企业或研究所的特定研发项目“,教师+学生”组成技术团队进入企业、研究所,帮助其提高产出效益。此外,学院正在与西宁市城南某社区协商筹建“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创团队,如果该团队能成功组建,则会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服务功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
(一)实施导师制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与热情,学院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以及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介绍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设立本科生科创导师制,对学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了本科生科创导师聘任制度,每5年为一聘期,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年终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在科创活动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制,导师可以选择学生,组成科创团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科创项目,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技术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创导师,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在导师的点拨下自主申报科创课题。自2013年学院实行科创导师制以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余名教师担任本科生科创导师,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30余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增强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学院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在导师和学生工作组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实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具体分解给每位团队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并迸发出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团队目标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资金为保障。学院通过以下途径以尽量满足大学生科创所需物质和资金:开放实验室。学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中韩野生花卉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大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随时进行使用。依托青海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创团队成功申报科创项目后,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学院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基金,如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导师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近3年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创团队已获各类资助达20多万。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创团队维系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要立项,如何资助,如何考核,怎样奖惩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其有条不紊、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学院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科创团队的良性发展。此外,学校、学院设置了良好的奖励机制,既有团队奖也有个人奖,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譬如:学院将参与科创团队的成员按其贡献大小,在年终操行评定中加一定分值;获得科创奖励的同学优先推荐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按照论文级别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金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申报与获批的数量每年位居学校前列,获奖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学校资助,有12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
作者:王慧春 王文颖 杜军华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培养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郑明涛,刘应亮,罗颖,卢其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4):153-154.
[3]韦原莲,杨振德,廖秋玲,彭琼,黄秀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85-88.
[4]王慧春,王文颖,杜军华.基于开放性实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6):212-213.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概念内涵、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而对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尚浅,只是粗略概括各个主体的大致角色,并没有去深究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也没有关于各个创新主体联动机制的模型。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创新主体的角色分工的重要性,并提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创新主体联动机制模型,以此来说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提出促进创新主体联动机制对策建议。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都已经处在成熟时期,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法律的规范作用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成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具备公益性体系市场化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尽管在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数量上以及质量上的飞跃,但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制约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于落后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共享建设以及科技创新素养普遍偏低。而在我国,当下区域发展落后地区却是资源的集中地。这些资源急需科技创新使之得以利用并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2.配套政策与行业规范不完善
政策与法律环境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政策与法律的完善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但就目前而言,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我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尚不如意。首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政策与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出台的关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规章条例,内容相当粗略,没有做到细化,且界限相当模糊,甚至某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相关方面法律与政策几乎是空白的。其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执行不规范,表现为扩大或缩小政策法律范围与严格度、歪曲政策法律意图、钻政策与法律漏洞等等。这些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必然带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运行的低效率,甚至增加创新主体的创新风险。最后,关于科技创新体系主体之一的科技创新中介组织的法律认可尚未明确,这就造成了科技创新的中介组织地位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利于科技创新体系运行达到“零距离”与“零成本”。
3.缺乏战略规划,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
美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直重视战略规划,从而一步步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相对美国,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战略规划欠缺,这不仅带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带来了科技资源重复建设以及科技资源浪费问题,由此加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本。
4.市场供需不景气,服务利用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与变化,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大多局限于技术咨询,而这与企业的需求往往并不匹配,表现为现实服务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即供给与需求差距问题;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认识不够,意识不高,由此导致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需求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健全。
5.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偏低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科技新兴产业,这种产业需要的是能够跨学科的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而在我们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工作人员专业结构存在偏颇,年龄结构达不到优化,经验欠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工作专业化导致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缺乏整体认识,可能出现对技术咨询在行但无法实际操作等问题。
6.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宗旨和目标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是,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科技成果由于与企业的现实技术水平无法进行转化,更无法产业化。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中介在进行难题对接时,发现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技术难点脱节。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创新主体由于资金有限,在研发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技术还处在“青苗阶段”就被进行交易“套现”,这样的技术风险使得企业在交易时也心存顾虑。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根源性问题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根源性问题在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磨合性,即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以及角色边界性问题。创新主体之间的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就导致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内部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体系内部运转的不协调、无效率。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主体指的是为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以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开发、利用以及成果转化为共同目标,致力于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行动的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部门,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协调、导向主体;第二类是企业组织,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应用以及科技产业化的主体;第三类是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中心主体;第四类是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主体。四类创新主体之间的角色意识以及角色边界问题是产生问题的根源。首先,政府部门的角色应是致力于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供政策与法律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而现实中的政府部门职能出现“错位、越位”现象,导致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应有职责。其次,企业本是市场的主导,应该积极探寻市场需求,主动寻求市场供给,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供需提供市场感应器,但是现实中企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大,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对自身的职能以及角色的认识不足。再次,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科研主体以及人才队伍的输出主体,但是往往由于其对市场实践尚浅,导致对企业需求认知与现实的差距,进而带来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问题。最后,科技创新中介组织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走向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桥梁,但现实中科技创新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成了行政隶属关系。
三、创新主体的创新联动机制框架
创新主体的无缝隙磨合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互流
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无形的手”对于创新主体之一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互动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政府应该站在战略规划的高度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政策与法律环境,为其发展提供导向、规划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政策与法律引导,形成高校、科研机构严谨、科学以及具有科研精神的运作体系。第二,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分配与激励作用,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运作。第三,政府作为科技创新服务的需求者之一,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可通过外包方式、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设备进行研发。第四,高校、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报于政府,结束一轮政府与高校、科研机构互流,在这个环节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成果上报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成果改进这一循环。
(二)政府与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组织的互流
政府与中介组织的互流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向社会化、市场化的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中,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与中立性,其运作却遵循着市场化模式,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并优化资源配置。而在中国中介组织一部分是由对科技创新服务的市场需求而建立起来,另一部分则归功于政府的放权,由原本隶属于行政机构向社会服务机构转型。第一,政府进一步出台与完善关于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法律条文。目前而言,关于规范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法律尚且不足且不完善,尤其在规范其运行、赋予合法权威性等方面。第二,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服务进行考核监督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绩效与长远发展。第三,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应该为政府提供相关的信息反馈。例如,市场对科技创新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服务提供过程中的颈瓶等等,以便政府作出进一步规划。第四,政府与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同样存在外包互流。
(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织与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的互流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组织与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三者不同于政府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三者相对独立平等,但是三者之间相互存在互流关系,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织而言,两者对市场中科技创新服务的供需双方角色是相对的。为了更好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市场企业组织的相关信息与科研资金,例如,现实需求、现实技术等,此时高校、科研院所是需求方,而企业组织则是供给方。另一方面,企业组织需要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并将这一成果转化,进而产业化以实现自身对利润的追求。这时,企业组织是需求方,而高校、科研院所是供给方。就科技创新服务中介与企业组织,相对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运作更偏向市场化,两者都属于市场主体的一部分,遵循着市场的运作规则。一方面、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更多的是为企业组织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咨询、机器设备等相关服务,企业组织享受相关服务并支付服务费用;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的需求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服务内容丰富化、服务水平高效化以及管理机制完善化。
(四)政府部门与企业组织的互流
政府部门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主体的一部分,同样也承担着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职能,但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政府提供的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属于公有资源,更偏向的是公平性与资源共享的多元性,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因此,加强政府的开放性,增强与企业组织的互流是必要的。首先,政府提供给企业的是一套规范性的法律条文、资金补贴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组织要将科技创新服务资源进行物化,实现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并提供相关的反馈信息。
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主体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界定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职能范围与角色
创新主体间的职能范围与角色直接关系到各自的分工,尤其是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任务分配。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职责,促进政府更好的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服务,以此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二)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流,让资源充分流动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存在供需关系,这就要求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相互交换信息与资源,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以此来实现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探索创新主体间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创新主体联动机制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基于创新主体发展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激励与考核是各个创新主体寻找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积极探索创新主体间的激励与考核联动机制具有迫切性。
(四)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科技进步;企业管理;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24-01
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对外竞争的实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如果将这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就能更高效地推动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刺激如果将这两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那么就能够使科技更加进步,从而推动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有利于本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的提升。现代企业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十分深刻的重要作用,而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性作用。所以对于未来企业管理中怎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我们接下来可以对于这个问题做出深入分析,简单说明改进途径,推动科技发展,促进企业管理完善。
1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管理的积极意义
1.1 科技的新发展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当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科技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局面就导致了企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特别是现代管理企业,如果想要顺利地度过激烈的竞争,并在其中占据较高的水平地位,企业就必须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并且将它作为市场上的准则。从这个角度,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地探索前进,不断的引进开发并且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将引进并发现成熟的创新科技知识转变为企业特有的新的生产力,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力量支撑[1]。除此之外,企业最不能忽视的就是科技的创新发展水平,因为科技的创新能够保证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利抢占先机,拔得头筹,取得最有优势的地位,为将来的竞争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发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为企业顺利地实现价值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举例说明,假如某矿产公司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大大地提高了精矿的档次,而且其将选矿回收率作为中心,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冶炼回收率、高产率,从而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是利用科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面例子,值得我们学习。
1.2 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促进现代企业生产元素的充分利用
我们可以这样说,现代管理企业将多种科技和创新理念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个人将企业的竞争划分为两类,分别是低成本优势竞争和差异化优势竞争。通过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这两类不同竞争方式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管怎样的竞争都离不开先进的科技支撑和创新的精神的融入,没有这两类元素的参与,那么后期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徒劳的。然而也正是这两类元素的竞争,才推动着现代企业能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得完成发展。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现代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为了更好地发展选择相互结合,同时也必须要紧密依靠着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主题来开展工作。
2 利用科技促进企业发展的途径
2.1 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科技创新
效率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将效率作为管理的宗旨,放在工作中的中心和突出地位,这是效率管理的关键所在,只能提高企业效率,才能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发展。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管理不可能完全没有效率,之研究管理效率的高低并且分析原因及其对策,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效率分析法以及以及影响企业低效率的原因,从而提高企业效益,改善管理业绩。所以工作人员就应该意识到管理效率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这方面效率的提高,就有利于企业资源的节约,从而可以投放更多的资源到科技创新中去。
2.2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科技
高科技企业的知识和技术的来源都在于企业中的人才补给,所以人力资源也是尤为重要的,如何挖掘优秀员工,激发员工创新能力,提升团队的智慧,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企业用该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重视技术的关键职位人物,创造各种宽松有利条件,激励他们主动传递知识。在招聘员工时,在绩效考评、激励机制、薪酬等方面都应尽可能的给予他们一个比较优厚的条件,来留住人才。提高整体员工的工作素质,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创造良好的工作的氛围,促进利润增长,推动企业发展[2]。
3 结语
在这次探讨中,我们就怎样推动企业的科技水平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提出了简单有效的措施,希望有所帮助。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最后,希望我国的现代经济企业都能够更好地应用创新的科技和进步的科技,不仅在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也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