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

第1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状;问题;分析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今新课改的重要指示,美术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到不论是高校教育还是小初教育的重视。当今美术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从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何正确的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一、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课程的定位不明确

现在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对美术课程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的意识中,美术课程仅仅是作为一个“副科”而存在于教学之中,它的重要性远远不如“主科”,所以对在美术课程上的投入小之又小,使美术课程的实际定位偏离了原来的设定,无法发挥美术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美术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当前美术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对于现在的师资分配,地区差异性极大,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有剩余,而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力量却不足。还有就是美术教育师资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从各个高校毕业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都只是为了一张大学文凭,他们在毕业之后没有走向教育岗位,有近九成的学生选择重新就业,仅剩下一成的学生愿意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新生的教育师资力量极其匮乏。

(三)美术教育的教学思想偏离

美术教育是通过一系列完整的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但是当今的美术教育的教学思想已经偏离了教育主旨,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模式下,形成了“艺考热”的奇怪现象,将艺考作为一种升学途径,让它成为高校的敲门砖,学生们学习美术只是为了考取高校,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从不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致使现在美术教育思想演变为以应付考试、应付升学为主导思想。

二、当前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正确定位美术课程,发挥其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课程是学生阶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具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课程和美术课程相融合,把二者的重要性放在一个同样的位置上。改变学校和家长在意识中对于美术课程的误解,放开长远目光,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发挥美术教育课程的真正作用。

(二)加大培育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工作在教育岗位的第一线,他们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在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今天,加大培育美术教师是首要工作。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教师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就要鼓励教师前往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政府要加大投入,设定良好的待遇和正确的指导理念鼓励教师,社会也要加强宣传力度。高校是师资队伍培育的主要地方,转变学生思想,留住更多的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继续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高校要加大力量转变学生思想,对美术教育也要加大投入,使学生认识到从事美术教育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为美术教师的新生力量提供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三)树立正确美术教育教学思想

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思想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线,为应付考试应付升学而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这样的思想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立的,如果单单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就辜负了美术教育这门课程的初衷。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的主导教学思想,是发挥美术教育本质的基本途径,只有教学思想路线正确了,教学措施才能更好实施。

三、结语

美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方式,在当今的发展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是只有正确的分析,合理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现状问题。虽然美术教育的现状发展不容乐观,但是要以足够的耐心去改变它解决它,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发挥美术教育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代晴.当今应试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5.

[2]刘加坤.关于大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优势探讨[J].大众文艺,2016(18):250.

[3]班掌印.浅议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133.

第2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措施创新能力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66-02

创新可推动民族进步,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自身亦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发展及完善。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体制变革的深入,学校将素质教育置于首位,尤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体系的关键内容。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环节之一的“体育教学”,可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因其“教学目的”及“培育目标”特殊性,亦表明了其对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具特殊性。在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中,要充分考虑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能力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要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特征为基础,优化整合传统体育教育,创设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理论及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进而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变革的深入发展。

一 创新能力教育理论的概念

创新能力,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经有效运用“社会经验”及“理论知识”,为人类社会发展给予具“经济、社会、生态”等价值的新“理论、思想、方法、发明”的能力,可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民族进步。人的综合素质里,“创新能力”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人类“社会及自身”价值显现的关键前提。

创新能力教育,指经培养及修正学生创新的“意识及动机”,激发其创新欲望,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首要任务的素质教育,是我国为了加快开展“科教兴国战略”而推行的重大决策,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导向。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教育,务必需理解创新能力教育理念,洞悉其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间的差异,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规避其“即时效应”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教育”思想,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及发展规划”的创设,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以便其能快速地“融入、适应”社会,推动学生健康发展。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务必与时俱进,以创新教育理念为背景,更新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实施变革,探索更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二 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及基本策略

1.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认知水平。教育实施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学体制变革的如火如荼,教师由“主体向主导”地位转换,但教师教学组织者的地位永远无法替代。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引入的全新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务必提升素质教育理念认知水平,转变教学理念,在实施创新能力教育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引导”教学,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创新能力教育快速发展。

第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强化教师创新体系的创设及完善。教师置于媒介地位,其素质能力直接关乎教学效果。创新能力教育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务必强化创新能力体系的创设及完善,让“教学理念”、“组织模式”与“教学方法”等,顺应素质教育需求,符合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素养”的要求。此既为开展创新能力教育的基础,亦是促进素质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关键。故此,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需构建“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革创新”的教学理念,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以便让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创新能力教育实施的主要策略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创造力”、“完善人格”及“个性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其颠覆了传统“重视传授专业技能,强化培育单一技能”的教育理念。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理念需及时更新,需构建“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其是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前提,启示学生“创新意识”为基础条件,培育及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形式。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需懂得体育教学不仅只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还需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确立学生终生体育的习惯。

第二,把握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体育教学主要特征有下列几点:其一,实践性。体育基本的“理论与技能”,在传授活动中其实质皆为“实践”,是经教师与学生的引导及自主参与而一同实现的教学活动。其二,整体性。体育教学为完整的“动态体系”,于教学的“内容、目标及实践”等皆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其三,社会性。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关联密切,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育,更加突显出其社会性特征。其四,灵活性。教学形式上,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差异显著,于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内容”的选择及设置上,则突显其特有的“灵活性”特征。

三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的途径

1.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相融合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多以传统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于教学活动中为被动接受角色,无法发挥及培育其独立的“个性与自主意识”,有悖于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需求,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故此,需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重视培育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调动及启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释放个性,培育学生形成“自主意识”,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形成与发展,受外界刺激及影响,与环境密切相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依据内容需求,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可给出个性化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发挥自身的“引导、辅助”效用,支持学生的独特见解,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展开归纳、讲解,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修正见解的偏差,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调动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及学习自信心的提升。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创新水平

自主学习,为学生经独立的“探索、实践、质疑及创造”等手段获取知识与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依据体育教学内容需求,将与学习有关的要求展示给学生,并提供足够多的学习时间,诱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活动。在此学习活动中,将会相应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探讨、思维、创新”能力,促使高职高专学生生成全新学习理念,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4.创新教学评价

体育的课堂不仅仅是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的空间等变化。因此,创新教学评价可以采用诸如:设立创新附加分,设立自我表现分,改变课堂提问方式,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等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岩、陈凤英、金连坤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第3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有效性;探究;自主

1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基本原则

1.1自主学习原则:现目前,高中生物教学大多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知识的热情,面对学习十分被动,其学习效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就需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积极诱发学子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子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1.2互动性原则:高中生物现实教学中,互动交流性不强,这不仅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也十分欠缺,不难想见学习中没有如切如磋的探究交流其学习效率自然相对较低。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将矫治“师本位”错误思想,并帮助教师摆正姿态,从教学的“统治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应该建构良好的互动交流体制,并给予学习更多思考的空间。

1.3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高中生物由于功利思想之束缚,教学实际中理论与实际剥离程度较高,学生通过书本汲取知识,但却无法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薄弱,这即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教育。不仅如此,教学形式单一生硬之特点,不仅仅抹杀了学生之热情,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还禁锢了学生思维拓展,导致学子思维固化,习惯于按部就班,从而丧失积极探索之能力,长此以往也就抹杀了其创造性思维。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应该以培养学子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促使学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钟应用策略

2.1积极联系实际教学,激发学子探究意识: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需重点培育学子的探究意识,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奠定基础。然而知识来源于实际也能作用于实际,生物知识同样是历经中外数千年历史探索研究之成果,毋庸置疑生物知识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自然学科,鉴此在教学之中促进抽象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是其最优的教学策略。然而高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师本位教学下“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应试教育功力思想之束缚,教学实际往往过度重于总体概括以及抽象化体现,严重阻碍了理论与实际之融合。然而在如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之学习兴趣也将逐渐被磨灭,最终趋于消亡。鉴此在现实教学中,师者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科学合理教学氛围,促使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譬如讲解《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可视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意识。鉴此,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子回顾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有关知识。紧接着引出问题“如何实现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的交流,以植物培育为例”。通过如此的提问,学生便会积极的思忖,并且也易找到答案,那就是“嫁接”。随后教师有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仅仅希望A桃树具有B桃树果实大而脆的特点,该如何做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学中,联系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学子探究意识,以此深化知识内化。

2.2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传统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课程教学往往由老师来完成,并且存在大包大揽的现象,学生缺乏参与性。然而互动性是实践教学的具有要求之一,而实践教学又是高中生物教学标准之一,因此于实际教学之中教师也应采取积极措施,突出生物教学互动性特点以此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要求。此外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摆脱“师本位”教育思想束缚,正视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积极融入互动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遇,以此提升其实践能力。在教学阶段可以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良好平台,并在此过程中积极与学子进行互动交流,帮助学子矫治认知层面问题,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譬如,讲解“植物生长”有关知识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因为教师与学子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有着较大差异,教师容易理解的问题学生抑或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引导学子参与教学,积极与其保持交流沟通,以此掌握学生学习难点,并结合实践活动深入讲解知识。如部分学生对“种子结构”有关知识缺乏理解,此时教师即可以组织利用显微镜观测,并做好记录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育学子实践能力。

2.3创设教学情景激活生物课堂:高中生物教学,应该正视学子主观能动性,并采取科学措施提升学子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施行与高中生物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主体,以学子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鲜明导向。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着实有效提升学子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到新媒体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并搭建互动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子视野,并有效提高学习资源流动率,以此增强学子自主学习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教学之中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将枯燥的生物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学生爱上了学习生物,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作者:冯文宏 单位: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陶久悦.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4,(10):30-35.

第4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的创新意识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较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性力量,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欲攻创新教育之事,首先需先“利”教师素养之“器”。即首先需具备以下几点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创新过程是一个追求新事物的过程,是求异的过程,是打破陈规的过程。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创新即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创新意识则是勇于探索新“途径”的主观意识。譬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一课时,该课文即论述了创新的积极意义。课文中讲述了“爸爸”与“聪聪”辨析“骄阳似火”的内涵,佐证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真知灼见。如此课文有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内涵,教师还需引导积极秉持“求异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爸爸”的解释基础上,根据自身认识重新诠释“骄阳似火”的含义,如“太阳的光像火一般刺眼,温度像活一样炙热”,这样的解释即涵盖了“光”和“热”两重含义似乎更加贴近实际。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求异思维”,如此方才能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2.质疑思维。创新过程是基于旧事物基础上将其推向新的发展局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旧事物的必然性提出疑问,这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就需要敢于质疑,并将此思想传递至学生思维结构中,帮学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然而在传统教育思维束缚下,诸多教师思想固化,程式化教学思维严重,教学过程不提出质疑,不变通思路方法。为打破这样的教学僵局,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思维特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并鼓励学生探究创新。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中的“以收促育”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育需有意识的训练提升,教学实际中切不能急于求成。同理,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有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首先需充分审视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等主体因素,其次是结合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客观因素,综合分析研究,从而采取合理措施。就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等主体因素特性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至少应该包含两个重要阶段,简单而言即是一“收”一“放”。小学语文教学初期,“收”应该体现在教师细心、耐心、贴心地引导学生实践创新,而提升阶段的“放”则是激发学生主体潜能,深化教学实效的必要措施。下文主要由“收”及“放”的阐释了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之措施。

1.适当减负合理增效,给予学生参与空间。传统小学语文实践创新教学之中,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学习“疲态”。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初级阶段,部分教师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审视学生认知能力,误判学生实际能力,时常布置学生难以完成的作业及任务。创新教学中学生疲于应付,如此一来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时间则小之又少,为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良性回归,就应该适当减负,给予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空间。然而为保证减负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具体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管理办法,以此避免反复机械的赘余训练,而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耽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升。

2.深入研究教材,收敛探究范围。小学语文教学初级阶段,组织学生创新,不能偏离实际、毫无目的的随意发挥,这样创新活动虽然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却内容空乏,既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此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创新也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并加以探究,而其他无关紧要的问题,则应该适当收敛,否则按照小学生跳跃的思维模式,一旦放任其肆意探索,那么极其可能偏离主题,从而降低实践创新实效。

第5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高职教育注重培育专业性人才,注重引导学生就业,注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及就业竞争力。然而现代高职教育中存在就业导向思想严重,教学实际趋于功利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术氛围淡化,教学实际机械刻板等现象。如此教学模式,严重抹杀了学生主体观念,阻碍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为,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进入岗位之后,其工作激情、效率自然都相对弱化。此外,单一机械的工作模式也会使之丧失思辨能力,导致其无法认清自身的社會责任。究其根本,在于就业为导向的单一教学模式挤压了人文教育空间,导致高职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从而致使学生思辨能力弱化,精神世界空虚,无法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修养。

(一)功利教育侵蚀人文精神

现代高职教育目的性、功利性较强,教学评价功利化,将学生就业情况作为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标准,而人文教育却备受漠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工作缺失。诚然,现代高职教学中,为确保学生拥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诸多院校都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对学生考证、考级等事项提出了较高要求,上到学校主要领导下到各个班级辅导员,都在不同程度向学生施压以促使其积极考证、考级,并且为对学生考试保驾护航。诸多院校甚至不惜牺牲人文基础课程而加强专业课程安排。然而如此教学现状,严重削弱了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及汲取心理,长此以往便造成了高职院校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二)扩招工作使生源质量下滑,阻碍人文精神的建设发展

不可否认,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越演越烈,在政策刺激下及高职院校发展需求双重因素影响下,诸多高职院校纷纷踏入扩招之路。然而根据目前成效来看,随着扩招政策的深化发展,我国每年高职新生总数呈不断上升态势,学生逐渐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鉴于此,院校为获取生源甚至不惜降低招生标准。据有关报告,高职院校录取率近年来稳定于75%左右并有逐年上升之势。可以想见如此招生策略,必然会导致院校生源质量下滑。而生源质量的下滑必然会影响教学风气,会造成课堂纪律松散、厌学逃课现象增加等。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之中,我们应该加强人文教育,促使人文精神回归,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助益高职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人文精神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人文精神主要指重视人和人的价值的思想态度,注重人的尊严、价值、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等。人文精神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的高职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精神对于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当前人文精神对于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精神关注个体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也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当代高职教育中,就业导向 功利思想漠视学生主体性发挥,忽略学生个人成长。然而在人文精神视角下,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尊重,其个人成长也将得到关注。此外,人文精神也关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这是给予学生重要的导向的有效形式,是促使学生矫治个人问题的高效措施,是佐助学生建构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体系的必要助力。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体成长,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建构良好的人文风气,全面提升校园形象,提高院校影响力。

(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人文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培育,而且有利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诚然,身处高职功利教育泥沼之中,部分教师的精神世界也逐渐空虚化,其人文建筑也逐渐坍塌;部分教师故步自封,不思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在教育工作中自由散漫,不思进取,大大降低了教学实效。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精神宣传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同时也有益于教师主体。在高校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及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促进教师对学生主体成长的关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对教师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精神建设的策略

(一)全面建设校园文化,带动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做好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建设,一方面需要优质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校园文化的助力。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为了保证人文精神建设的实效,应该从整体视角看待二者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人文精神建设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对学生自我认识有着关键性作用,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由此可见,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物质环境都对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总而言之,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为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做好特色文化建设,增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实效性。

其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了契合高职人文教育,各个院校都应该做好物质文化建设,譬如在校园内建设人文教育长廊,以版画及语录等形式展示人文理念及思想。

其二,做好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包含院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等内容,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准绳。由此观之,做好精神文化建设对高职人文教育也大有助益。

(二)加强师资建设,深化人文精神建设

纵观当下人文教育体系,教师以及辅导员是一线教职工,诸多高职院校都十分依赖一线教职工的力量,却缺乏对其工作压力的认真审视。从实际上看,高职院校教师以及辅导员人数相对较少,在人文教育中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凭借微薄之力想做好人文精神建设工作存在局限性,其实效性也必然较低。因此,为有效建设高职院校人文精神体系,首先就应该加强人文教育体系人力资源建设。

各个院校党政领导应审视并认同人文精神的关键作用,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从人文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选拔、培育、管理机制改革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吸纳优秀教职人员,并激发其工作热情,从而提高人文教育效率。要想见到成效,就需校方党政领导采取积极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建构保障机制。首先,在人才遴选上,要尊重客觀事实并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为优秀人才选拔奠定基础。其次,在人才培育上,需采取定期培养与不定期培养相结合,专业培养与综合培养融合等有效措施,以全面提升人文教职员工综合素质。再次,在人才管理上,应加大资金投入,壮大师资队伍。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奖励积极优秀人员,惩戒散漫落后人员,以此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人文精神关注学生个体成长,而学生个体成长需其自我意识推动。一言以蔽之,为深化高校人文精神建设的实效,就应加强高职学生职业个性心理体系建设。首先需要对学生专业及有关就业岗位职业特点进行分析,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契合该职业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应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反省自身的不足,并集合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全面构建职业个性心理结构,以提升职业能力。

第6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培育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是现代教学培养学生的一个目标。因为学生学习好坏的根本是在于学生本身的内在力量的发掘,而培育学生优良的英语学习习惯就是调整和提升学生的自学本领的重要措施。跟据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结合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教育理念模式使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是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说明着在平常的教育及教学模式中应注意指导和渗透这两方面的方法,并且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主动学习的过程来掌握好学习的方法,最后达到随意运用的目标。想要培育好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本领还要从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来入手,也就是说培育学生上课前自主来预习知识的学习习惯。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也能提前发放出课本预习的提纲,好让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时间有一个依靠,而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本领。

所以在英语日常教学当中为了培育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的本领,我采取了这样的授课方法,例如我在讲解Unit 6 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A时,我将自学提纲设计为:

(1)预习单词及词语组,对于重点的词汇要求会读会写;

(2)熟练掌握表示建议或意见的句型及语句;

(3)熟练掌握下列日常用语等:

1.Tina is taller than Tara.

2. 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

3. 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并且在授课过程当中,我将大量的形容词变比较级的形式罗列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和认真的观察,小组讨论其变化规律。为了大力扩充学生们的知识储存量,我还在知识拓展这一方面下足功夫,为了使学生在预习知识点的同时,还扩充了许多相关的知识点与课文内容,并且还设计出一些自学用的检测题,目标是让学生自己来检查自己的预习的程度与其效果。就这样的自主主动学习的方法,培育了广大学生们懂得如何看书,怎样看书和怎样做好预习的方式方法,最后达到了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这个目标。在上课之前,学生们可以跟据自学时所列的预习提纲来主动预习所学的新课文,并通过消化理解以及自主记忆等一系列的过程,从而逐步地发现学生自身所拥有的疑问。从而,一定程度来说这有助于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并及时解决发现的疑问,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来自己主动去发掘与探索课内外知识,同时也真正的培育了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本领。

总体上来说,学生在主要方向上的发展也并不是完全依赖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严格要求,而且还要适当性的宏观的从整个班级来调控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比如说,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内,老师可以在课堂内大体观察一下,并对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大力赞扬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好的同学,督导不按时、不按要求完成的同学。按照这样的方式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就会养成了自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也渐渐地培育了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本领。

其后,在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增强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的方法,来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本领。

增强以小组形式相互讨论的重要性的主要目标是用来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共同利用好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和学习经验,通过同学们在共同研讨中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在研讨活动中取得了意见的统一。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地自主主动学习的空间,将本身相对简单的学习转换为大家一起合作型的学习,然而怎样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完成以上的授课方法就得靠教师自己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来处理。让学生来彼此互相讨论,能使学生们认真地将语言来作为相互沟通的通道,可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非常及早地发掘出学生们在课内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问与疑问,才能由全面的情形来整理好授课计划和授课方案,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相互帮扶,团结协作的团体意识。比如在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使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将学生8人分为一个小组进行学习,让一个英语成绩还是平时课堂表现相对来说最好的学生来充当本组的小组长。相信在小组长的领导之下,对应所列的提纲和自学时的自我检测题并在小组之内互相交流学习。学生们积极地参加整个学习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懂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从而也解决了当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疑问。教师此时再来到学生之间来查看各小组完成疑问的情形,并对各小组之间无法解决的疑问做出引流导向,先不用公布答案,再将小组里没能解决的疑问放到各个小组之间再一次进行互相沟通学习,像如此的学生与学生内的多方向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讲解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型的学习本领,并完成了学生的充满主动性的学习目标。像这样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组别之间沟通使学生能真正的掌控所学习的知识。培育学生该拥有的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方法,成功的由被动性教学到主动性学习的改变。学生与学生之间所拥有的沟通还有利于团体合作精神的培育和个体所得到的经验的沟通。所以说相互学习这一方案的顺利施行逐步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的本领。

第7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以《邱村中学*-2009学年度工作计划》对教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为总体框架和研究方向,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努力从深化管理和开展行动研究两个方面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和途径,初步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研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它作为培育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打造品牌教师,支持和鼓励骨干教师迅速成长,推动我校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努力改变教科研作为职称评审的附属品的尴尬局面,使教科研成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内在需求,引导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体验到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

具体措施

<一>以培育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工作。以打造品牌教师为突破口。以研促教,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和途径。

1.大力开展校本研发。

巩固和提高书写、写作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转变并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科学合理的需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实行教学研究的常规化,学习新理论,积累经验,结合教学案例,解决问题,进行课题研究,获得成果,形成论文。

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已立项课题的开题及研究工作,并做好下一年度的课题的申报工作。

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行之有效的开展研修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打造品牌教师。

鼓励闲聊式的教学研究,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和教学反思。

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

2.积极外出考查学习,开展校际交流,举办教学开放周,培养我校骨干教师,推出我校品牌教师。

<二>制定教科研常规检查量规,对业务学习,研修活动,教学竞赛,论文(含多媒体课件)交流评比,课题研究,辅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及其它教研活动,进行量化赋分。每项只计一次分,零分起点,上不封顶。

<三>制定明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能及其考核办法。

<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五>继续办好邱村中学教科研博客(qczxjky*.blog.sohu.com),出版《邱中教研》校刊。

<六>加强自身学习,为创办品牌邱中,向校长室提供一些建议。

第8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

中图分类号: G5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69

1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质发展的群体特征

与所学专业相联系,农业院校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相对独特的群体特征:在知识结构上,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集中。学生的知识往往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聚焦于其所学的专业,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一点也可以表述为“隔行如隔山”,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知识面略显不足,知识广博性受限;在思维方式上,农业院校大学生与其他学科学生相比,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学习环节体系相对集中,这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趋于理性,有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能力。相反方面,学生的但想象力不足,人文社科、审美艺术等素养相对欠缺;在行为方式上,农业院校大学生强调遵守规范,关注行为后果。由于强调知识运用,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注意对行为后果的关注。由于农业要考虑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所以学生能够脚踏实地,按照程序循序渐进地完成工作,具有严谨、遵章守纪的观念。但行为方式上也存在保守,发散性较差,欠缺灵活性的特点;在意志品质上,农业院校学生肯吃苦耐劳,具有坚毅品质。受农类学科特点及未来职业面向的影响,农业院校学生对未来职业所面临的劳动强度、艰苦程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学生喜欢知难而上;在气质性格上,农业院校学生往往更加内敛。学生的气质性格受后天的影响明显,普遍不太张扬,观察事物比较细致细心,态度严谨;他们不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交流。

2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模式实施策略

探索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模式,要根据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从教育教学全方位出发,研究细化每一个环节,再通过各环节的有效组织来完成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这里要建立“五元联动”的培育模式,为培养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树立新观念、调整新思路,切实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工程素养。

2.1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遵循“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相一致”原则,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对人才工程素养的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重视实践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使之与经济社会生产发展要求相适应。针对学生工程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基于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设定,既要有面向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也有面向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管理人员,还要有面向到农业企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线人员。所以针对多科性农业院校对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当“三着眼”:着眼社会需求。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就是要立足于农业发展状况, 借助区域发展平台,服务农业产业经济。高校要准确把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人才需求状况,了解农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增强高等农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着眼学生的个性发展。前述提到,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具有共性特征,但每个人又各具特点,每个学科又有差异。因此,要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在保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发挥不同学生或学生群体的优势;着眼农业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由于农业院校各个学科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的不同,想要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就要考虑到各种条件,尊重实际客观情况,发挥了自身优势,制定务实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优化专业设置

高等农业院校通过专业设置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相应学科建设、课程组合方式、知识构成决定学生的工程素质,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人才培养应从专业设置出发,从专业设置角度分析如何建设具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的专业设置应遵循4个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面向市场,量力而行、脚踏实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地设置专业;可行性原则,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建立在有学术积淀、条件保障和办学经验等因素的条件下,要寻找社会需求与自身办学的交叉点,适应时代特点和需求,立足培养学生具备农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不能盲目跟着市场跑;特色性原则,对于多科性农业院校,要实现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就要巩固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做好农学类专业和涉农类专业等特色专业,形成特有的优势,设置出的具有针对社会发展的优势专业;超前性原则,按照实际需求和办学规律,注重专业的超前性,立足长线专业的建立,办好短期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效益的短线专业,形成长短线互补的发展战略。

2.3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决定受教育者所形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大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完成,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树立当代人才培养理念,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方面进行完善和创新,构建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农业院校应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认知的基本规律,重组优化课程体系,保证课程间的衔接呼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构建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资源的优化上,应注重综合性课程的开发,把相关同类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保证课程资源的精炼和全面;重视基本理论技术的同时,开发应用实践性强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在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上,鼓励教师多用互动、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和教学案例相结合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上,以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根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参加科研,不断创新和紧跟先进理论,为教学工作提供支撑。在实践教学上,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构建完善的实践创新体系,第1课堂与第2课堂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开展实习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2.4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高校需要建立合适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需要构建科学、多样、可行的能真切反映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这就涉及到评价理念、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当前,根据人才的要求,要实现原有单纯的知识化评价向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的转变。农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应当根据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恰当的定位,依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确立知行并重的评价理念,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评价:创新考试形式。转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多采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放性试题和分析类试题,多设计一些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和应用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和创新;采用多元化评价形式。农业院校应实施灵活多元的评价形式,增加教学过程考核,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除了基本考核外,还应把学生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科技文化的参与表现也纳入学生考核评价,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引入社会化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需要引入社会化力量,打破旧有的单一行政评价体制,加入“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让第三方中的众多主体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调查分析农业院校学生素质,进而促进农业院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3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取得实效的保障措施

多科性农业院校大学生工程素养培育要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备的执行机制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专业化教学团队。工程素养是学生培养的一个子项,但融合了众多技术门类的“工程”中,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工程教育平台的优势,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主导作用,组成跨学科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能力,构建一流教学团队;注重教育教学的系统规范化。努力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工程素养提升体系,对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准备详细的教学实施方案,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一致性和规范性;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通过采用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确保工程素养内容能让大学生“入脑入心”;执行教学质量反馈完善机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实时掌握师生的反馈,及时认真处理反馈结果,分享成功经验,确保学生的工程素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育措施范文

 

前言

 

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发展为高等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检验科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纽带对高职医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讲述的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课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且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以及血液学检验技术作为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的重点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与心态,而且需要具备相应的手工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且教学方式也需要改善,所以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应将其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并在其基础上对检验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一、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与改革,但是在其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即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医学检验专业的丰富经验,但是其教学理念与环境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即传统的教学理念与环境阻碍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的进度,所以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还处于最初阶段。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缺乏优秀的师资团队,目前就任的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重点灌输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手工操作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进度与质量。因此,改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与提升教学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二、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即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其教育目的相一致:以技术水平培养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三、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是在学生素质和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创建出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与有原则有个性的检验专业课程。

 

1.课程改革构想

 

1.1改革教学方式

 

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其教学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较为枯燥,所以改善教学方式是目前高职检验专业课程的关键内容,在教师实践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情景模拟教学与检验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是现阶段普遍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即依据教学目标将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临床检验,免疫检验以及血液学检验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手工操作能力,所以合理的诱导式与交互式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改革,另外,临床试验的教学方式也很重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

 

1.2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即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市场人才的需求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需求,即将学生的理论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标准;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式,即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手工操作能力以及个人素养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式。

 

2.课程改革措施

 

2.1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即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和综合性人才的培育。尤其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因此高职学院应采取现代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发展与寻找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员;其次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职业技能考核;最后取得向相关证书。

 

2.2加强教学检验中的手工基础操作

 

教学检验中手工基础操作的加强不仅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关键,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对学生的手工操作性与实践性有更要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灌输固然重要,但是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光靠理论知识的灌输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是教学检验中手工基础操作加强的重点。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放大校内实训室的资金投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所有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操作能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临床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的知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医学检验的实例,或者邀请一些医学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进行医学检验的专业讲解从而将优秀医院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带入教学实践中。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需求,因此其检验专业课程的改革是高职院校检验专业人才培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观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更新至关重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