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范文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第1篇: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儿童 保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6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82-02

儿童保健工作作为当前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衡量国家、社会多维发展程度的指标。我国现有儿童、青少年2亿多,每年新生儿在1600万左右[1],促进儿童的健康保健工作的良性发展,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在卫生工作方面的具体要求。现在就当前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 当前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儿童保健服务的严重缺位,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后,直接导致当前“重治轻防,越治越忙”的局面。目前,国内部分镇级医院(卫生院)已经设有独立的儿科专科病房、门诊,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具有相对充足的儿科中高级职称临床医生,儿科疾病的医疗救治水平基本达到要求。然而,当前儿科临床医生则基本上只是履行儿童躯体疾病的诊疗工作,对儿童保健的任务一直没承担,大都普遍缺乏预防医学、行为儿科学、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儿童疾病谱改变、儿童生长发育态势间的变化、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复杂化因素都缺乏足够认识。

1.2 儿童保健服务水平过低。儿童保健基本上依然停留在免疫接种这一层面,保健医师的水平不高。由于人员以及工作条件有所限制,妇幼保健工作多数经过地段医院的医务人员来完成。这些地段儿童保健业务人员,往往学历低、刚毕业缺乏经验、或者由转岗而来,没有真正的受过系统培训、且有过相关经历的人员不多。即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学历儿保医师在知识的更新上也是缺乏的,他们多存在知识老化、观念陈旧,难以满足人们需求。儿童保健服务更多的局限在进行简单的身高、体重测量以及生长发育评价等基础内容上。难以规范的开展专科保健以及早期婴幼儿的智力开发、营养评价、心理咨询工作等。健康教育更是缺乏。由于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更难以吸引广大群众,因此对基层儿童保健工作顺利进行造成困难。

1.3 对儿童保健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家长依然认为,孩子只要能吃上营养品,保健是多余的,孩子没病则不需要进行体检,医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2]。此外,各地卫生服务中心(站)中,配备了儿科高级职称临床医生。但是,传统的儿科临床医生基本上都只是履行儿童躯体疾病诊疗工作,大多不重视预防医学、行为儿科学、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儿童疾病谱的改变、儿童生长发育态势变化、对影响儿童健康因素复杂化认识水平低下。

1.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乡儿童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与发达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明显偏低,城乡差异逐年不断缩小,但却依然受到当地自然、社会条件、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的束缚与阻碍,农村儿童生长发育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儿童。近10年以来,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营养不良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下降,但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农村,营养不良仍然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健康的主要因素。

2 基层儿童保健工作新思路

2.1 加大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充分了解国家基本政策,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保障。以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主要有:依靠乡村医生和母婴保健员进村入户进行宣传;集中群众开展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课,并给予相应的小奖励,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放卡通宣传卡片;把儿童保健知识纳入孕妇课等。

加强儿童保健指导(或基层指导、群体保健指导等)部门建设。儿童保健部门就是儿童保健科的主要成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高素质、具有丰富儿科临床经验的儿童保健专家组成,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掌握当前儿童保健与儿科发展的动态,并能承担保健专科门诊,维持正常发展。据考察了解,现阶段医院中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师,文化水平普遍是大专、中专学历为主,受教育程度限制,对儿科专业以及相关边缘学科了解甚少,在解决儿童保健服务中产生的新问题,包括:促进心理健康、肥胖儿童干预、工业化食品选择、亚健康问题等,都不能够提供科学高效的方法。

2.2 坚持预防为主,加快儿童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古语有云:“上医治未病”。可见,加强预防保健,才能从源头上去控制疾病,最经济、有效的卫生投资。儿童保健途径主要为预防,良好的预防,能降低疾病入侵的几率。现代医学模式已逐渐从生物医学技术方向,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疾病预防是维持健康的有效手段

2.3 重视儿童精神卫生以及心理行为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目前我国接近2亿的儿童,当务之急则是在观念的转变,陈旧陋习存在,使得家长、社会参与意识淡薄,只关心孩子生病,心理、行为、精神健康检查怀有无所谓态度。

总之,加强完善基层儿童保健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稳定服务队伍,加强宣传,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2012-01-18

第2篇: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范文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社会支持;孤独;儿童;暂居者和移居者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80-03

孤独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指标,是个体认识到其期望达到的和实际达到的社交网络模式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1]。孤独感会对儿童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产生消极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孤独感有显著相关[2]。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付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自信心。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中一个与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有紧密关系的概念[4-5]。

目前,国内多数研究者认为,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和城市适应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6]。本文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流动儿童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探讨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预研究抽取合肥市建设小学四~六年级的5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89份,收回有效问卷171份。其中男生96名,女生75名;年龄为9~13岁。正式施测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合肥市星火小学等3所农民工子弟小学抽取309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5名,女生144名;四年级104人,五年级96人,六年级109人。同时以学校为单位从合肥市青年路小学等3所普通小学中随机抽取292名9~13岁非流动儿童为对照,其中男生141名,女生151名;四年级93人,五年级102人,六年级97人。2组的年龄、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1.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7]。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分为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2个因子。经预测将鉴别力不高的第8题删除(α=0.269)。修订后的总量表、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21,0.658和0.777。同时,对11个项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KMO=0.894,球形检验在0.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按照预想抽取了2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6.325%。11个项目在各自维度上的因素负荷都在0.40以上。

1.2.2 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Schwarzer等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C)”中文修订版[8],共10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措辞进行修改。修订后量表的α系数为0.804。

1.2.3 儿童孤独量表 采用Asher等[9]1984年主编的儿童孤独量表(CLS)。主要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58。

1.2.4 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Baron等[10-11]提出的3步骤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对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验证。第1步,求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上的回归;第2步,求因变量在自变量上的回归;第3步,求因变量在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上的回归。在第1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显著影响中介变量;在第2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在第3个回归方程中,中介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同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值)减弱。若上述条件都满足,则存在中介变量的作用。同时,在第3个方程中,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则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如影响仍显著,则为部分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Kenny所提出的方法[12]证明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即若a×bb2Sa2+a2Sb2+5a2Sb2>1.96,说明在α=0.05水平上此中介效应是显著的。其中a是中介变量对自变量进行回归时中介变量的非标准回归系数,b是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中介变量的非标准回归系数,Sa和Sb分别是标准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t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孤独得分比较 由表1可知,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而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

2.2 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相关分析 流动儿童孤独、自我效能感和领悟支持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9和-0.383,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396,P值均

2.3 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表2显示,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作用为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05×0.596/0.338=36.15%。

将表2中的数据代入Kenny所提出的公式[12],结果为4.18(>1.96),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之间的中介作用是显著的(α=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相比,其孤独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然而,两者在领悟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和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均呈负相关。这一方面说明自我效能和领悟社会支持等积极心理有利于减少流动儿童个体孤独情绪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说明与非流动儿童相比,虽然流动儿童同样体验到来自于家庭和朋友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但他们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和实际达到的社交网络模式仍存在较大差异,并相应产生了更多消极、负性的情绪体验。提示影响流动儿童孤独的因素很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说明领悟社会支持对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3-14]。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在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3者之间的关系中,自我效能感是领悟社会支持作用于孤独的中介变量,即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领悟社会支持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对孤独产生影响。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相信在需要的时候亲人和朋友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会不断增强掌控周围环境的信心,进而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保护自己免受孤独等不良情绪的困扰[15]。也就是说,提高流动儿童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孤独感的降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因此,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内外两手抓,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给予充分的社会支持,保证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认知、行为训练等手段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发掘、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以利于降低流动儿童孤独情绪的发生,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PEPLAU LA,PERLMAN D.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Wiley, 1982:1-18.

[2] PAVRI S,AMAYA LM. Lonelines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Self-perceptions, coping strategies, and preferred intervention. Learn Disabil Respr, 2000,15(1):22-23.

[3] 马伟娜, 徐华.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 14(3):303-305.

[4] QUIMBY JL,O'BRIEN KM. Predictors of well-being among nontraditional female students with children. J Counsel Dev,2006,84(4):451-460.

[5] 徐含笑.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14(1):45-46.

[6] 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心理科学, 2007, 30(6): 1426-1428.

[7] 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刊):131-133.

[8] SCHWARZER R,BABLER J,KWIATEK P,et al. 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eliefs: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Spanish, and Chinese version of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l applied psychology. Intern Rev,1997,46(1):69-88.

[9] 刘平.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3-305.

[10]BARON RM,KENNY D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 Personal Soc Psychol, 1986,51(1):1 173-1 183.

[11]谢义忠, 萧爱玲, 任孝鹏, 等.程序公平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的影响:工作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 2007, 15(2): 138-141.

[12]PATRICIA AF,ANDREW PT. Testing moderator and mediator effect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J Counsel Psychol,2004,51(1):115-134.

[13]叶俊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 2005, 28(6): 1468-1471.

[14]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14(4):378-380.

[15]PETER S, ALEXANDER JR. Emotional states and physical health. Ame Psychol,2000,55(1):110-121.

第3篇: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范文

作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2011年至2015年相关文献274篇,可见课程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反思都有全新发展。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主要集中在:

1.先进课程理念和指导理论的探讨,如积极心理学、建构主义思想、行动研究等指导下的课程建构;

2.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体验、互动式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等的探索“,慕课”、微课等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的引入尝试,团体辅导、实践活动课教学试验和效果验证等;

3.特色课程及教学模式设计,如生命教育、情商教育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全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等。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心理需求,课程设计趋于优化,师资、教材质量逐步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如大班教学、课时局限等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整体课程体系科学、规范、标准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和课程科学实用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这些方面美国已经在中小学成熟运行的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及其启示

(一)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概述

社会情绪学习是美国学者应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和儿童心理问题,旨在开发积极有效的课程学习,教授学生情感、社会和生活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新兴研究,是情商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它是指发展技能、态度、价值观以获得社会与情绪能力的过程,教导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了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学习网站。”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并不断推进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列出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旨在提升个体的情绪管理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课程教学也已经比较成熟。”“对于提高学生情商、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态度、降低他们问题行为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了社会情绪学习的十大基本原则。2007年,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在纽约召开了第一个社会情绪学习论坛,之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其中2011的主题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情绪学习———让我们出发吧。”越来越多国家重视社会情绪学习。目前,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数10个国家都已经引入了社会与情绪学习项目,并积极进行推广。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将社会情绪能力纳入21世纪人才优胜力框架的核心,全面启动社会情绪学习并纳入学校必修课程。

(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成功的启示

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提出缘于社会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断增长的暴力、吸毒、酗酒等问题行为。而目前,我国社会也处在改革发展深水期,社会转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青少年学生也面临学业、就业、创业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压力及由此而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压力,其中与情绪困扰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单纯专业知识的培养、简单的课堂心理健康知识和应急技能已无法满足他们未来日益严峻的各方面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完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特色课程项目势在必行。以下三方面是美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有益启示。

1.以情商教育为切入点解决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视角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提出是基于现实社会问题背景,但项目的设计并非纯粹问题干预模式,而是从全体学生的情绪素养和实用社会技能出发开发普适性、预防性的情商教育课程,着眼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适应和幸福人生打基础。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样的理念和模式是科学、可行的。国外相关研究利用巴昂情绪智力测量量表,在对学生进行社会情绪学习干预之前和之后,分别测量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结果表明,社会情绪学习计划能够显著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智力,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压力管理、适应能力、情绪认知和表达等方面的发展,减少青少年学生问题行为(打架、酗酒、暴力犯罪等)的发生,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学习环境中。情商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潘明军的研究也表明,情绪智力中的情绪自控能力和运用情绪能力强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的质量更高。因此,社会与情绪能力更能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他们未来生活的成功与幸福。情商教育内容契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它的内容着眼于社会、情绪、学业、问题解决等社会性发展课题,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契合度高,相比传统心理问题视角,情商教育接受度更高、适用性更强,实施社会情绪学习计划,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情绪、认知、行为等各个领域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校本课程开发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的有益尝试。

2.源于问题高于问题的发展性、预防性课程设计思路和理念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着眼与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预防性和实际问题解决。社会情绪学习的提出开始关注全体学生的情绪认知与调控、关心他人、与人交往、问题解决及责任心等方面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是进行社会情绪学习的核心目标与任务,也是学生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从关注问题,关注少数,零星、零散的问题干预模式转向心理发展、指向适应和问题解决,适合全体学生,不仅关注部分问题学生或存在问题倾向学生的需要,更关注到所有学生情绪管理与社会适应技能。旨在通过一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建立和维持积极人际关系以及具备获得幸福感的能力。美国中小学将社会与情绪学习的目标定位为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学生取得学业和终身的成就而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技能;第二个目标是学生运用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技能,建立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第三个目标是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具备决策能力和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它着眼预防,知识而外,为其一生幸福奠定基础。致力于培养正处于发展期的全体学生的社会情绪技能,预防和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标本兼治,更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情绪学习项目面向全体、着眼预防和发展的设计理念值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鉴,需要契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设计人人受用、人人受益的科学、实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兼具科学全局性和灵活实践性的体系设计创新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到评价具备完整指导体系和标准化模式,既有科学理论指导,又兼顾实践操作。既有科学标准的总体参照实施体系,又鼓励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特色子项目。从1994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社会情绪学习组织,到2003年,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制定“社会情绪学习标准”,再到200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成为全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将社会情绪学习列人学校必修课程的州,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还有社会情绪学习联盟和论坛,一起推动项目的推广实施。项目是以系统的形式开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情绪基本技能,预防并消除问题行为的产生,而不是直接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社会情绪核心技能也整合了学生学习和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它主要以系统项目运行,会整合先前的有效经验或成果,即整合课堂教学、组织活动、联系家长与社区力量等有效措施,给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营造,安全、建设性环境,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等,促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社会情绪技能。但同时不同的具体实施项目又有丰富灵活的设计内容,其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如PATHS项目侧重强调问题冲突的解决、促进有效情绪控制;CDP侧重对全校学生的社会技能、道德、学习学习等进行培训,以创建学习共同体;ECL致力于情感文学的阅读等。所有子项目都在大框架范围内灵活运作,接受科学、标准化的理论指导、进行小范围实践验证,再反哺充实理论框架,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下涌现出丰富的创新实践子项目和理论验证成果。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有框架性和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体系,也要鼓励整合资源、开发实效特色课程子项目,理论研究和实践实证探索互为促进。

三、优化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定应“走脑更走心”

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丰满个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应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融会贯通应用,更加注重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注重心与心的沟通与影响,立足全人发展理念,课程必须包含明确的能力和情感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光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和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及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等人生态度。总而言之,情绪情感能力作为提升个体心理社会适应、幸福生活品质的基础素养,应该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重要目标。

(二)课程内容设计应实用、有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应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接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源于学生实际案例。作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外乎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能力两大块,前者是日常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常识及心理问题救助意识和途径、技巧等,后者包括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工作所需的心理品质养成和心理能力学习内容,均为实用生活适应常识和人生发展技能,关键要实用、有用。1999年,美国劳工部的2份报告总结胜任工作所需要的不同能力与性格特征,主要为:人际交往、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力与沟通、个人承担责任、自尊、倾听、自我管理技能等,大部分都涉及到实用社会情绪技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挫折承受能力差、认知、智力日趋完善,但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弱,学习、恋爱、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心理困扰和问题。这些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与期待、大学生实际心理困惑和需求,正是课程内容设计的落脚点,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设计社会情绪能力方面的指导性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实用和有效性。

(三)课程教学方式应灵活、丰富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中众多成功教育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课程实施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尝试丰富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载体。总体,课程教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体验和实践、注重资源开发。其中如小组合作学习、如“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作为主人翁参与,在合作探讨中促进知识内化和感悟;教学方式上,案例讨论、情景表演、文学、影视赏析等是都是很好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思考;活动课程、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社会实践等也是有效的课程形式和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拓展传统课堂的时空,借助实践作业的安排、网络互动平台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等,实现第一课堂和课外第二课堂衔接,课上内容和课后实践体验衔接,借助丰富的形式和载体打造“无边界心理课堂”,实现学习和生活的融合。

(四)课程模式设计应重科学、系统

第4篇: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范文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