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旅游规划设计

第1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历史村镇;文化空间;旅游规划设计;麻城古孝感乡都

Abstract:The theory of culture space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It means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begin with studying regional culture then deal with the space according to the culture. The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Xiaogan Village in Macheng County”in Hubei province so as to describe in detail that how this theory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is method is aimed at reaching the unity of culture and physical space.

Keywords: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culture space;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Xiaogan village in Macheng county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11-03

1问题提出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有相当一部分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村镇之中,它们反映了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目前对这些村镇的保护以开展展示当地文化的旅游业为主,既能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又能把地域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但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常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些历史村镇虽存在居民的文化认同却没有或者鲜有物质文化遗存,所以进行物质空间更新设计时往往缺少本土建筑的形式约束,以至于用笼统的中华建筑文化来阐释不同地域文化与人居形态,这与真正的地域文化貌合神离。因而旅游规划设计如何以地域文化决定物质空间,使空间具有独特性是值得思考的。

2理论概述

面对缺乏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重新找到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若要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村镇建筑形态及其空间组合方式,必须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活动,以此作为规划设计的基底。在这里我们引入了文化空间的概念对此过程进行解读。

文化空间(culture space,或称文化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5次大会上被定义为:“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 [1] 因而我们可以把文化空间理解为具有文化形式的外在物质表征。

文化空间属于人类学的概念,表示发生文化活动的场所,它与该场所是否具有历史建筑无关。文化空间肯定了缺乏物质文化遗产但存在其地域文化这一类特殊的历史村镇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空间保护的角度,要求历史村镇的规划设计应着手于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活动的保护――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其设计适于开展相应活动的物质空间,并在开发过程中坚持开展特定活动以实现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项目案例――麻城古孝感乡都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3.1项目概况

麻城市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从水路上看,麻城地处江西中部赣江――举水直通长江进入川东三峡的通道上,而孝感乡位于麻城城区西南部。两湖在明清两季大移民中处于轴心的地位,很早就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而麻城孝感乡是大量明清两代迁川移民后裔的祖籍地,是中国移民圣地之一。

麻城古孝感乡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地,具有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山寨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但当地鲜有有特色的物质遗迹。鉴于此,项目在进行旅游规划的空间设计前必然要从全面挖掘当地文化入手,充分研究孝感乡的历史,丰富麻城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既可以继承、保护、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满足四川等原当地移民后裔回乡寻根的需求,并通过寻根之旅促进鄂渝川三地文化交流。

3.2文化空间的文化基底分析

3.2.1历史人文文化

(1)寻根祭祖文化。寻根问祖是中国人、尤其是迁居他乡或飘零异国的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 “我从哪里来,故乡今何在?”湖广填四川这一段规模浩大的移民史,为无数四川人留下了世世代代的追问。麻城孝感乡是当年湖广填四川的出发地,是无数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故乡,因而寻根祭祖文化是当地文化空间最重要的底蕴所在。

(2)乡土民俗文化。麻城孝感乡人文历史悠远,乡土气息浓厚。无论是当地人文风情、农耕劳作活动还是当地乡土美食都是弘扬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展现故土家园风土人情的重要元素。

(3)山寨文化。基地内四望山顶有一处古城墙遗址,曾经是梅之焕家族抗击清军的山寨要地,现仍保留有一部分遗迹,是山寨文化的遗留。

3.2.2自然景观文化

(1)护城河(图1铺头湾村内)。在铺头湾村,有一条围绕村庄呈半环形状的河流,与建筑共同形成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类似古老的防卫城镇格局,这是地区内最具特点的自然景观。

(2)四望山(图1)。四望山面积七百余公顷,山川峻美。清初抗清时东林党复兴总社遗址就在山上,冯梦龙、钱谦溢主持讲学的白果书院也坐落在这里。明朝著名学家、甘肃巡抚梅之焕故居遗址犹存,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李贽,明代著名僧人无念都曾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足迹,亦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场所。

(3)月亮湖(图1)。月亮湖由四望山南麓的溪涧汇聚而成,浓荫蔽日、山泉淙淙,景色清幽宜人,是纳凉避暑、清修养生的所在。

4设计理念

麻城孝感乡作为移民圣地之一,规划以厚重丰富的移民文化,结合乡土文化和山寨文化为基础,注重文化与空间的交织性,为游客提供寻、访、游、憩的多元空间;同时注重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

5文化空间视角的设计实践

设计实践以古孝感乡都的文化空间为依据,围绕文化基底分析引申出的四项旅游活动――寻、访、游、憩来展开。“寻”指怀乡思土、寻根祭祖,重温“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回归先祖耕作生息的土地。“访”指探访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体验乡土生活图景。“游”指游自然山水、赏禾苗稻花,感受田园清新之美。“憩”指居特色客栈、尝农家美味、品老酒新茶、购乡土特产。

5.1景区整体布局(图2)

通过对麻城古孝感乡的文化基底分析及文化空间定位,旅游规划设计共包括四个景区:川之源景区、本源祠景区、休闲度假区以及山寨文化区,分别体现民俗文化、寻根文化、自然山水文化以及山寨文化,构成连续的文化景观序列。项目一期主要针对川之源景区及本源祠景区进行详细设计。

5.2川之源景区(图3―图6)

川之源景区意喻川渝本源。景区东北部以铺里头湾为主体,恢复村庄圆形城池风貌。规划设计突出旅游区作为历史上重要移民之乡的文化特色,使隐型文化显形化,自然环境景观化,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总体风貌,使回乡祭祖的游客能够在景区有强烈的回归故乡的感受。

规划设计利用原有水塘,疏通萦绕于铺里头湾的水系,结合村庄的农田山体,共同塑造景区“水围山望”的自然景观格局。布局肌理的设计结合原有村落基址,利用现有建筑及周边空间形成的广场集中体现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提供展览、住宿、餐饮、休憩等综合服务功能。川之源景区布置了包括乡都门、磨子场、思源里、都碑巷、稻香坊、孝感乡移民博览区、湖川广场综合服务区、乐农轩休闲餐饮区、耦耕苑农作体验区、农家小院客栈区、望月驿站迎宾区等景点,这些景点都与特定文化活动相配合,形成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空间,现对主要景点的设计具体阐述:

(1)“思源里”。思源里原为铺头湾村沈家庄经回澜桥(举水河桥)通往四望山的公路,规划设计为步行街区,完善村落商业服务设施,增设售卖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店面,体现乡土文化特色。在铺头湾村西侧设置 “裕柳堂”茶社,取其谐音“欲留”并含有古人折柳送别的美好意蕴。

(2)“都碑巷”。都碑巷为思源里的一条支路,改造建筑立面,用开辟的院落、绿地等休憩空间丰富道路景观。主要景点设置有都碑亭、民俗博物馆和茶坊。民俗博物馆主要陈设老家具、农具、戏曲文本、地契、匾额、门联、书籍、老水缸等,展示麻城孝感乡的历史和民俗。都碑园,主题为都碑亭和园林式茶坊―岩绿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品茶的场所。都碑亭位于茶坊后的庭院里,所立乡都碑镌刻了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展现孝感乡移民的诸多史实。

(3)“孝感乡移民博览区”。移民文化展示区主要由麻城孝感乡移民博物馆和广场组成。移民博物馆集中展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广场除具有人流集散和室外展示功能外,还作为村内居民日常休闲、民俗节庆和表演的场所。

规划建设后川之源景区将成为融游览、购物、体验、休闲、认知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移民文化特征的特色景区。规划中的各景区设置、景名策划、建筑形式、雕塑小品都围绕文化主题,彰显丰富的文化内涵,生发归乡游子触景生情、身临其境的感受。

5.3本源祠景区(图7)

本源祠景区包括牌楼、本源祠、归根林、春晖园等景点,主题为弘扬移民文化、追怀乡土情结,为思乡游子营造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空间的营造是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移民文化出发,在提高空间使用品质基础上提高其文化品质。

(1)“本源祠”。在四望山麓规划一座以寻根、祭祀和展示民风民俗为主要功能的宗祠。通过展示民风民俗唤起人们的思乡记忆;通过回溯移民的历史轨迹激发游子问祖归宗的寻根情怀;通过祭拜神灵祖先抒发回归故土的心愿和期冀。宗祠严格遵照中国传统祭祀建筑的布局形式,这样的轴线序列,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既能体现建筑雄伟壮观的气势,又不失祭祀礼仪的严谨规范。

(2)“归根林”。环绕本源祠辟出一片山林,作以广植树木、祭祖留念用。取名“归根林”,意寓“叶落归根”,圆了移民先祖魂归故里的夙愿。归根林中现有一座熊式家冢,在规划设计中予以保留。

(3)“春晖园”。园林命名春晖园,取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寓移民后裔缅怀先祖历尽艰险、福泽子孙的历程。其中设廊架、园亭和春晖茶社,为回乡祭祖的游客提供一个抒怀、聚会的场所。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历史村镇中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旅游规划设计的源泉,对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文化活动的挖掘研究不仅为空间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作用,而且能引发设计的灵感。 因而在文化基础上的空间设计可以产生贴切当地真实文化的空间场所,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6结语

本文的意义在于提出文化空间这一概念的相关知识对历史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的指导。通过设计实践,认识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物质空间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实现文化与生活空间二者互为表里的综合性和交织性,才能产生真正富有当地文化的空间形态。实现从文化到空间、从非物质到物质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历史村镇的旅游规划设计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02-106.

[2]“湖广填四川” 湖北麻城、孝感寻根探秘[EB/OL]. .2008-10-10.

[3]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9):178-181.

[4]王纪武.地域城市更新的文化检讨――以重庆洪崖洞街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7(5):19-22.

第2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旅游策划与规划目标

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点,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社区参与,农游兼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利用塞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形成集休闲度假、塞外运动、农业耕作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度假的塞外风情基地。主题:大驿马、慢生活、生态乐农庄;发展目标:都市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摄影、观光的最佳去处。开发项目:农家乐、生态农庄耕作、生态果园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营、田园观光、垂钓休闲、湿地观光、滨水运动、木屋度假、特色小吃乡村特产一条街。开发项目:骑马重游古驿道、婚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游赏、民间竞技项目娱乐。开发项目:戏曲大观园、民间艺术品参观选购、乡野风光写生摄影基地。

规划主要内容设计

按照规划战略,以及区内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条件,规划形成“四心带五片,二轴串多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四心:位于片区北段的综合服务核心节点、游憩娱乐片区的次要服务节点、农业观光片区的次要节点和休闲度假片区的次要节点。二轴:沿着水系的两条功能发展轴和景观带,贯穿基地内部。五片:旅游服务综合片区、综合娱乐游憩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运动娱乐区。充分考虑基地现状、景观特色等资源,打造张家口市高档旅游休闲片区。基地分为18个详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片区、果园采摘区、农家乐片区、乡政府、驿马图乡学校、绿化景观广场木屋度假区村民安置区、学校现状变电所、生态果园采摘(生态农庄耕作)、垂钓休闲、湿地观光区、旅游小镇田园观光、经济项目娱乐区、花卉种植区、登山滑草、野外宿营区。规划区的景观结构为“:一核二带,点轴结合”。一核:湿地景观核心。二带:滨水绿化景观带。当地环境的方法,有机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和旅游发展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确定相应机构和法规,明确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全体居民参与到改善生活与发展旅游的过程之中。

第3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旅游,这个从第一家旅行社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行业,因为创意产业而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职业》专访旅游规划设计界知名本土企业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邀请副院长朱虹女士把脉旅游行业及新兴旅游规划领域的人才需求。

新的发展新的需求

目前,旅游行业受经济危机影响下滑比较明显。但朱虹女士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旅游行业的发展仍然呈上升态势。因为人口和居民的闲暇时间、可支配收入、旅游需求,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体现了不同的旅游主题,对应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有力地促进了旅游行业结构的优化和行业的发展。

行业的发展催生人才需求,但朱虹女士强调,必须注意到旅游需求个性化趋势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景点不再是景点景区的开发,更多的是土地的综合开发,娱乐、文化、生态环保这三大主题目前最受追捧,其中的旅游地产开发、文化主题高端会所、大型国际品牌入驻等工作,都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旅游管理流程、旅游规划技术,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而从整个旅游行业发展来看,随着国内一些大企业开始着手建立连锁旅游集团,还急需高端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旅游投融资人才。

在谈及旅游行业带动的人才需求时,朱虹女士还特别介绍了旅游行业与相关行业的互相带动作用。从游客出发到抵达的全方位旅游服务囊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直接相关的就有餐饮业、酒店业、旅行社和旅行交通、景点景区、度假区和娱乐场所以及零售商业,休闲娱乐业、广告会展业也同旅游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旅游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和互相促进,还会催生对相关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旅游规划设计师走俏

作为本土知名的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大地风景麾下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本土旅游规划设计人才。但朱虹女士表示,这还远远不够,延揽高级旅游规划设计师将是大地风景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之一。旅游规划设计人才的炙手可热由此可见一斑。

旅游规划设计人才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旅游规划设计助理、旅游规划设计师、高级旅游规划设计师、旅游规划设计总监。目前,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薪资增长速度达到了每年10%~30%,入门薪资为年薪6万元上下(本土企业稍低)。朱虹女士介绍说,目前高级旅游规划设计师很难招聘,企业间的争夺已近白热化。

第4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 原生态性 休闲旅游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在规划设计中更应该保持自然地貌、生态的原始性,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是我们艺术设计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课题。本文以广西毛南族环江县中草屯生态农场规划设计为例与各位同行进行规划设计原生态性的探讨。

一、项目简介

广西毛南族环江县中草屯生态农场位于县城西北部45公里处,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8公里,紧靠河池市重点打造的旅游区——牛角寨风景区。项目内有深山、弄场、溪流、山洞等。在规划之初,笔者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提出进行原生态性的规划设计:①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改。将农场多地进行整改填平;在农场中心位置修建主题木楼;修建生态停车场。②依据地形,修筑水坝、水库。修建水坝蓄水;利用水库区进行野鸭等水生动物的放养;水坝下游进行休闲游泳等;修建人工滑水道;在库区上游设立生态放养区;在后山修建休闲垂钓鱼池。③规划区域,依据要求规划成为梯田果林区、休闲娱乐区、烧烤区、生态畜牧放养区、水库区、畜牧农舍、游泳区等。④植树造林。种植相关果树、名树、青竹等。

以上设计全部依据地形进行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每一个区域并认真考虑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及循环性。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两大战略,即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本文所进行的中草屯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正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研究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生态农场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个系统内,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投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实现生产全面协调的发展。

生态农场的特点主要是:①因地制宜。生态农场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基础上的。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只有对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生态农场。②综合性。生态农场与普通农业生产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通过能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规划来提高生产率,从而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③稳定性。包括营养物质和能量平衡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两重含义。

在规划设计当中,应根据生态农场的特点来进行。根据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考虑规划设计后的综合运用能力,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三、规划设计的原生态性

原生态一词的出现,首先基于将自然做一种生态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自然具有生态性。自然生态即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原生态性,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原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全球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方向。原生态文化不等于生态文明,然而生态文明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对原始文明和人工文明的扬弃,原生态文化则是原始文明中一粒粒闪闪发光的民间瑰宝,是生态文明大厦建设的天然材料。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方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发挥,但也不是异想天开。必须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原始文明的影子,在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2、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

原生态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与独特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近年来在各地的旅游开发中,人们不仅开发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更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使其成为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明民族民间文化正走向世界,而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在规划设计中,不光要考虑因地制宜,更要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原生态文化等,这样才能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规划作品。

第5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三元论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 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 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 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 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 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 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 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 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 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 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 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 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 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 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 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 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 动场地才适合,就 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 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转贴于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 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 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 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 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 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 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 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 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 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 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 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 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 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 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 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 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 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 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 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 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 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 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 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第6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滨海公路 景观设计 空间结构 生态种植 文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98-02

1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况

本项目是辽宁省滨海公路锦州市西海口至前三角段全长16.040公里中K10+660-K18+540段,本次道路景观规划路段是7.88公里,是“五点一线”辽宁省滨海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80公里/小时时,路基宽20.0米―23.0米,景观概念规划宽度为120米,绿化设计宽度为63米。其与陆续建成的滨海公路相接后将促进锦州市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及临港工业建设、推动临港经济快速发展。本项目是滨海公路锦州段起始段,项目沿线分布有锦州港、笔架山风景区,海滨浴场,以及工业项目及旅游度假休闲设施,本项目的建成必将加快沿线工业及旅游业发展,加快锦州市城市现代化进程。

2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

辽宁五点一线滨海路是集旅游观光路、产业经济路、港口运输路、科技示范路于一体的综合性公路,所以该景观设计定位于公路景观的生态廊道形成、交通运输安全、市容环境质量综合提高,具有示范功能的海滨景观路;锦州市西海口至前三角段滨海路7.88公里路段位于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特定的区位条件使该景观项目具有一级公路景观和市政道路景观的双重属性,景观设计的艺术审美特质尤显突出,公路景观和市政道路景观的特色并含,公路景观和市政道路景观的功能并重。7.88公里滨海路道路景观段环绕锦州湾临近海湾浴场,西南连接开发区城区,东北延至低山丘陵自然地貌,沿途有龙王庙、老龙头公园等人文景观斑块,所以景观设计强化旅游观光,突出自然风貌、地域文化、乡土风俗,强化海洋景观特质,强化景观休憩功能、道路景观应与周围环境景观融为一体。

3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体现于于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系统,项目规划设计应充分思考服务于开发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系统性体现于滨海旅游区系统,项目规划设计应充分思考提升旅游服务职能,加强区域内的景观特质体现,全面提高视觉景观质量和地域文化景观质量;系统性体现于五点一线道路系统,项目规划设计应充分思考道路系统的整体性,完整设计起点及终点与整体道路的链接关系。

3.2 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安全要求:司机的安全要求――改善行车的视觉环境,减少司机疲劳,增强夜行的导视性。游客及行人安全要求――完善道路安全设施,解决混合交通的行车安全矛盾。景观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人对环境的生理、行为、心理要求,设计可观、可嗅、可听、可用的,便利、舒适、宜人的滨海景观道路环境。

3.3 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化种植群落化、种植树种乡土化、城市生态景观有效恢复。景观效能利于旅游景观持续利用,景观效能利于生态补偿量的持续增长,景观效能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3.4 地域特色鲜明及景观实现可操作原则

景观突出海洋景观特质,突出地域文化景观特质。因地制宜,客观改变,经济、适用、美观,

4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此景观项目是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景观的延展,是风景优美的城市景观大道,是实现风景旅游城市的重要环节;此景观项目是自然景观的恢复,是飘扬在锦州湾的绿色彩带;此景观项目是地域文化景观与海洋文化景观相互融合的交响曲;此景观项目是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旅游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是连接锦州港、笔架山、海滨浴场的宏观轴线,是“五点一线”滨海路的亮点。

5 锦州市滨海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5.1 景观的空间结构规划

5.1.1 景观纵向空间总体采用“双轴相合、五区相接、多节点分布”的布局方式。(图1)

双轴,以滨海路及两侧20米绿化为生态轴,以沿路旅游文化景观规划分布为文化轴。五区,依据7.88公里两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点分为五区,分别是耸翠干寻、游岸听涛、碧浪浣沙、祥龙探海、鹰舞渔歌五区。多节点,以道路交叉的现实问题为设计依据,设计多个景观节点,解决交叉口的美观与安全问题。整体上形成连接自然的道路绿化生态轴同连接城市的风景旅游文化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系统完整的景观效应。(图2)

5.1.2 景观横向空间总体采用“层次鲜明,因借自然,三级递进,近、中、远相结合”的景观布局方式。(图3)

5.1.3 景观竖向空间总体采用“层次丰富,主景突出”的景观布局方式。

5.2 景观的生态种植结构规划

5.21.着力解决水平生态问题

以滨海路的植物绿化为人工生态廊道,与前三角山及后三角山的自然生态斑块相连接,楔入城市本底,形成整体的生态链接,使城市人工绿色廊道同自然生态斑块的有效结合,提高风景旅游城市的绿色生态效能。

5.2.2 因地制宜建立层次丰富的垂直生态系统。

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垂直分布林带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油松、侧柏林,主要优势度类型是油松、栎木林,侧柏林。在山海关――医巫山地区油松、栎木林可以出现在很低的海拔高度(100米以下),依据本地的植被立地条件和群落的生境,华北植物区系的油松、侧柏、栎类以及械树科、杨柳科、桦树科、榆科、次生灌丛等都适合该地区的地带性种植。以本地优势群落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建立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相结合的垂直生态分布,是本项目设计在绿化种植方面的指导性思想。(图4)

5.2.3 设计整体美观的沿路绿带。

设计负于节奏韵律的林冠线和林缘线,追求自然舒展的曲线之美;设计针叶阔叶搭配,常绿落叶搭配追求负于变化的形态之美,四季常青之美;设计追求花期,果期的分期搭配,追求长效的植物色彩变化;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间配种植,利于沿路绿色景观的(图5,图6)

5.3 景观的文化结构规划

依靠开发区大风景旅游区的建设,构建本区段景观设计的旅游文化景观轴线,融合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丰富旅游区的文化景观要素。

辽西地区文化历史悠久,发源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红山文化是锦州地区重要的文化现象,是较典型的中华龙文化的代表,此外红山文化还有彩陶、石器、石雕等生产、生活用具及艺术品,文化元素丰富。适用于老龙头公园区段的文化景观建设,提示出入文之龙的理念定位和形象设计。(图7)

辽西地区是古生物化石分布较广的地区,西起葫芦岛建昌,横跨锦州、朝阳,东到阜新不断地有古生物化石发现,包括恐龙、鸟、鱼、两栖、爬行、昆虫、植物等共二十几个门类。尤其在辽宁西部北票、朝阳、锦州义县等地,发现了保存相当完好的丰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群。将古生物化石物质特征设计运用于旅游景观路的建设,能够充分展现本地域生物历史文化特征。

锦州港的历史悠久,在本路段的设计中充分展现航海文明也是本地域的文化特征,沿线布置“中国古代航海船舶”,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景观。

6 景观的持续发展与影响预测

6.1 对动植物群落自然过程的影响预测

近期影响(1年-3年),1年-3年是植物种植维护、保育阶段,经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植物群落格局基本形成,为五点一线的绿化增量奠定基础;远期影响(3年以后),3年以后区域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活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的提高环境因子的质量,对地域微气候质量有效改善。随着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生长增量,昆虫、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环境和迁徙通道得到有效的改善,昆虫、鸟类会逐渐出现,种类会不断的增加。

第7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跨院在我国古典建筑群中广泛分布,大到皇家宫殿,小到民居建筑,包括各种寺庙建筑中都很多见。我国古典建筑群中建筑布局大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其中沿中轴线方向南北延伸布局的称为“进院”,而与中轴线垂直在东西方向延伸布局的建筑就称为“跨院”。因此跨院又多称“东跨院”、“西跨院”。

1.1跨院的建筑功能

相比于政治、等级地位非常重要的中轴线建筑而言,跨院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是:用于面积较大的建筑群,在中轴线建筑之外,拓展整体空间;作为家庙、祠堂等家庭祭祀地点;正房之外其他人口分宅居住、生活;来客居住;学馆、库房、厨房、花园等其他用途。[1]相比于中轴线建筑正规礼制性的用途,跨院更多用于生活和休闲娱乐,因此布局风格轻巧、亲切,生态优美、园林小品意趣盎然,建筑没有非常威严的礼制规范,体现和谐、交流和个性化的空间氛围。

尤其在近现代建筑中,跨院的休闲娱乐和生态功能日益突出。在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中,越高级的四合院院子越多,有前院、后院,还建有跨院。建筑大师张开济说,跨院就是后花园,是家庭的多功能空间,发生过许多浪漫的生活故事![2]

1.2跨院的旅游开发定位

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古建筑作为文物旅游和遗产旅游中重要的吸引物一直受到旅游市场青睐,我国的观光旅游市场上古典建筑群也一直是国内外游客争相前往的热点。古典建筑群在遗产价值之外,对其旅游价值的探讨和开发更值得关注。

认识古典建筑群的旅游价值,就是改变已有的对于遗产价值认知的专家视角,而是从大众游客的体验视角出发,将建筑的文化、科学、社会价值充分的展现给每一位游客,尤其是发掘出文物建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将蕴含在古典建筑空间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传达给游客,实现游客的深层次体验。

但是由于我们对于遗产保护的人类学社会学责任,和我国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古建筑的旅游开发必须受到遗产保护的诸多约束,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单纯的观光成为最主要的旅游产品,文物建筑旅游产品以静态、观光为主,气氛沉闷、内容单调枯燥,或者深奥难懂,与当前游客休闲愉悦为主的旅游动机相悖,与当前参与型、活动体验型的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脱节。

针对这一市场现状,旅游学界的专家提出对文物旅游的“活化”战略,就是通过多种旅游开发手段,将静态、物化的文物中蕴含的活态文化挖掘展示出来,或者以活态的方式展示给游客。活化战略是文物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运用中关键是活化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从旅游开发视角,运用活化战略,将跨院定位为文物建筑旅游中的重要活化空间的规划思路,不但基于跨院本身在古典建筑群中的休闲娱乐区的建筑功能,跨院建筑与生态景观的紧密联系,而且突出体现了对于旅游市场需求的关注,对于游客体验的关注,是文物旅游作为遗产文化传承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的规划创新。

2洛阳关林东西跨院的规划设计

洛阳关林是武圣关公含元之所,是中国最早的关庙和中国封建级别最高的关庙。作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的关林,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4A级旅游景区,多年来与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并称洛阳三大人文景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是国内外游客来洛阳旅游的必到景点之一。

2.1 关林景区规划现状及主要不足

关林景区目前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2006年,关林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大众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以及洛阳在建设“山水城市”进程中城市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关林景区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形势。

目前的关林景区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1.1景区游览空间狭小,生态环境欠佳。

关林景区的有效游览空间仅仅集中在中轴线上,长度不足500米,宽度不足百米,游客的足迹范围和视阈空间都比较狭小。

作为拜祭型古建筑群,景区的主要绿化以侧柏为主,树木八百余株。与孔林10万余株树木、孟林近万株树木的规模相比,相差太远,难以形成浓厚的拜祭空间的场所感,也与大众旅游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符。

2.1.2旅游产品以静态观光为主,体验欠缺。

目前关林的旅游产品,基本是观光型,欣赏古建筑、文物,游览殿堂院落和墓冢,参与性的活动只有自发祭拜祁福。一年一度的关林朝圣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其他旅游时段内游客是无法欣赏和参与体验这样的文化活动的。

2.1.3游览氛围沉闷,文化展示不足。

游客目前所有的游览活动都在中轴线上进行,并且是围绕祭拜主题进行参观活动,因此中轴线景观肃穆威严的氛围贯穿在游客游览活动的始终,使得旅游活动压抑、沉闷,与大众旅游休闲愉悦的市场需求脱节。

景区现有文化展示手段和方式主要是依靠讲解员讲解、殿堂塑像、壁画、碑刻,过于静态和艺术抽象,缺乏具象、生动、活态的展示手段。文化展示内容也是故事、情节,甚至传说,并且依靠导游口口相传,或者购书籍,缺乏系统、科学、生动和场所性的文化体验。

2.1.4线路单一,游时过短。

目前的景区游览线路就是中轴线的不足500米的单一路线,从舞楼、大门一直直线延伸至墓冢,游览时间在半个小时。而且墓冢游览结束后,游客原路自由返回大门的线路,浪费了一半的游程。

2.2 关林东西跨院的规划思路和原则

着眼于关林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关林管理处提出东西跨院开发利用要紧紧围绕三国暨关公文化主题,依据洛阳关林的地位与特点,在不改变现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结合东西长廊的改造与展示内容,以及整个景区的环境特色,立足长远,立足发展,将东西跨院开发成为东西对称、服务设施健全、旅游休闲功能完备的以园林小品为主的吸引游客驻足的文化休闲园区。

综合考虑关林现有的不足和管理方的开发思路,在关林东西跨院规划中,我们创新性的以“活化”战略为指导,将东西跨院定位为“游客体验的活化空间”,激发出古建筑跨院旅游规划的新思路。在关林东西跨院规划设计中注重活化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确立了生态活化、文物展示活化和参与性文化活动活化的基本思路,并具体化为规划设计中的四项原则:

2.2.1 生态性原则

关林景区的生态建设规划以树和水为主,将之融合在古建筑园林中。

树,尤其是柏树,一直是我国寺庙、祭拜类景区的重要绿化植被,能够很好的烘托肃穆庄严的气氛。目前关林的树木八百余株,与孔林孟林的树木规模相比远远不足,景区提倡见缝插针种树,也要在跨院中集中种植有纪念朝圣意义的树林,打造今日的生态绿荫明天的古树名木。

跨院中水景的加入,一是为活化景区沉闷的氛围,营造更加轻松亲切的环境气氛,更好的实现生态活化;二是从文化内涵上,关公是民间的财神,水在民俗文化中代表财源茂盛,求财的活动安排在水景园林中强化关公财神的体验。由于跨院空间限制和在建筑群中烘托地位的限制,水景园林不宜采用体量过大的设计,以小巧的水池、环绕的清渠为宜。

2.2.2 市场性原则

跨院规划设计的市场性原则体现在关注游客的消费点。在东西跨院南部设计不同功能的服务休闲设施,东跨院规划为古典艺术茶座,主要供境外团队游客休闲,主要内容是关公文化的评书、皮影戏,背景音乐选择播放古典乐曲。西跨院南部规划旅游纪念品超市和小型电影院,主要针对大众游客市场,出售具有关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关公春秋大刀的系列复仿制品,关公像等。小型电影院播放一部关公故事和文化的影片,出售影碟和书籍。规划的这两处服务休闲设施,既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至两小时,相应增加景区内的旅游消费;又能将游客留在关林庙门口的镇上吃午餐,解决现有线路中游客午餐问题,增强关林景区的关联带动效应。

2.2.3 场所协调性原则

东西跨院规划既要考虑与景区现有的文物建筑协调,保持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格局,保护中轴线祭拜区庄严肃穆的氛围;又要着眼于长远,与规划中的民俗展览馆连接呼应。因此,在建筑设计、园林景致、活动场所等规划设计上秉持古朴、清净,尤其是亭、台、雕塑等建筑设计采用古典建筑,并且与现有主建筑群呼应协调,保持与景区其他场所的整体和谐。

2.2.4 体验性原则

跨院规划中对游客体验兴奋点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对关公“忠义仁勇”的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展示。规划在深入研究关公其人及历史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将关公文化精华概括为“忠义仁勇”,即以忠报国、以义友朋、以仁立身、义勇建功。在规划设计上,落实在东西跨院的“忠”、“义”、“仁”、“勇”四个景观点上,并且结合东西两个长廊进行文化展示。其中,东长廊按时间线展示东汉、宋、元、明、清等朝代对关公的由公侯、到关帝上升至神、圣的步步加封历史;西长廊展示关公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经历典故。东西长廊展示系统的关公文化,而“忠、义、仁、勇”四个景观点展示的是关公文化的精华,并且配合有游客参与性活动的设计,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体验效果。

2.3 关林东西跨院的规划创意

2.3.1 空间策划和功能区的划分

关林东西跨院是沿景区中轴线对称分布,规划根据《周礼》东文西武的礼制,将东西跨院分为四大功能区,即休闲区、服务区、东西长廊文化展示区、“忠义仁勇”文化景观区。设计东跨院布局“忠”、“义”两个景观点和针对高端境外团队客人的休闲区,园林特色以庭院水景、桃树、牡丹、竹子营造清静、富足安宁,含有文化深意的环境。西跨院布局“仁”、“勇”两个景观点和针对大众旅游市场的服务区,园林特色以侧柏等树木,配合圆雕、春秋台营造朴直、大气、阳刚的氛围。

2.3.2 东跨院的规划设计

东跨院北部与墓冢区相连,向北开圆洞门。由北向南布局为“忠”、“义”两个景观点,南部设立休闲区,规划为主要针对境外团队游客的音乐茶座,休闲区开西门与文物核心区和景区入口相连。

北部“忠”景观点设计关像的砖雕门楼,正面为关像,隐喻洛阳关林埋葬的是关公首级;背面是关公著名的“风雨竹”,画中竹中藏诗,表现关羽忠的气节。周围种植竹子,烘托人物操守气节。周边设石质座椅,供游人扪思。

“忠”景观点向南是“义”的景观点。这一景观点的核心是三个小型水景池环绕的“结义亭”,周边种植桃树,隐喻“桃园三结义”的以义友朋。游客可以在此与亲朋结义,可以以关林管理处的名义颁发结义证书和结义纪念品。莲叶田田的水池中养殖锦鲤,象征富贵求财。

东跨院南部是休闲区,设计为主要面向境外团队游客市场的音乐茶座。音乐茶座为古典建筑,外有外廊,可以临窗看到结义亭及水景,周围种植洛阳牡丹,象征富贵。茶座内部为古典装修,弹奏古琴,游客可以根据兴趣点唱关公评书、观看关公皮影。

东跨院的园林特色以庭院水景、桃树、牡丹、竹子营造清静、富足安宁,含有文化深意的环境。

2.3.3 西跨院的规划设计

西跨院北部与墓冢区相连,开北向圆洞门。由北向南布局为“勇”“仁”两个景观点,西围墙保留原有的柏树,东部的西长廊作为展示关公经历典故的文化展示区,南部设立服务区,布局关林特色旅游纪念品超市和展示关公文化的电影院,服务区开东门与文物核心区和景区入口相通。

北部“勇”景观点设计关公骑赤兔马圆雕一尊,周围侧柏环绕,命名“朝圣林”,选择历届朝圣祭拜活动中的名人手植签名的纪念树,以名人效应烘托对关公神勇的崇拜。在朝圣林中可以开展游客参与活动,“过五关斩六将”,林间小道设计成军阵,辅以篱笆,扑朔迷离,敌军将领和统帅由工作人员扮演,游客手持木质青龙偃月刀,点到为止,擒住敌军统帅者赠送纪念品。

“勇”景观点向南是“仁”景观点。“仁”景观点主要通过“春秋台”表现。《春秋》是关公最喜欢的著作,“关公夜读春秋”是流传很广的经典故事。春秋台是古典建筑格局,台四周木柱上镌刻有春秋名句。台中放置青龙偃月刀的复制品,鼓励游客搬搬,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习套路舞大刀。春秋台还可作为民间关公戏的小型表演舞台,可以定时表演。

西跨院南部服务区是体量较小的古典建筑,用于旅游纪念品销售和关公电影的放映厅。主要针对大众旅游市场,出售的旅游纪念品以关林特色商品为主,例如关公像、春秋名句挂件、青龙偃月刀复仿制品等。关公电影设计为关林管理处专门投资拍摄,在放映厅循环放映,同时出售影碟。

西跨院的园林植被以侧柏为主,因空间面积有限,保留西围墙原有的树木,在各景观点见缝插针式种植树木,增加生态绿化,营造出朴直、阳刚的武院氛围。

第8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低山丘陵 ;农业生态园 ; 生态园规划设计

【引言】:现阶段农业旅游已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体验旅游发展,使得探索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相关理论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对低山丘陵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理论探索,主要通^利用低山山丘陵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项目,对促进丘陵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协调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现状研究

1.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源于世纪上半叶,开始建设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都市农业的形式出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一部分。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市民农园法制化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发展,市民农园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转为注重体验的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态和生活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是德国休闲农业的代表之一。日本土地资源虽然十分有限,但其休闲农业相当发达且类型多样。农业特区是日本开发山地农业的特色模式,能让城市市民租用土地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并且注重其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国外发展休闲农业对我国的启示有三个主要方面:特色鲜明、政府扶持作用较强、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

1.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相比起国外对休闲农业应用性的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则注重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有关休闲农业的性质,大致分为三种主要观点,台湾学者多数认为其属于农业范畴,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有些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属于旅游业范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最主流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我国内地休闲业兴起于改革开发以后,第一阶段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第二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主要兴建了具有采摘、垂钓、野餐等各种旅游活动的休闲园区;第三阶段是休闲农业项目多将“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创设很多既新颖又具有生态性的体验项目,极大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2.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特征

2.1地形

地形构成了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骨架,也可作为重要的造景元素,利用地形的起伏和高低变化可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植被也相应的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错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空间。

2.2水文

山地丘陵地区通常降水量较大,形成的地下和地表径流若处理不当会对山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应合理规划设计丘陵山地型农业生态园的排水路径和排水方式,也可巧妙利用地表沟壑营造独特的景观环境。

2.3植被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山地丘陵地区原生植被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上表现出丰富的植物群落特色。经过后期规划,在原自然植被景观的基底上种植规划果树或茶树等品种,使人工植被镶嵌在自然之中,韵味知足。

3.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3.1结合地形优势明确规划目标、达到最优规划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基地现状分析首先应了解其高差变化,明确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最重要的是局部高差变化,为园区各分区的布局和各项设施的建设位置提供重要依据。结合丘陵走向考虑汇水方向和方式,从而得出水系规划。

3.2明确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目标是结合特殊的丘陵地形,开发休闲体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为目的,并增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事体验作为园区的核心内容布置安排,并且结合地域文化打造以休闲体验为灵魂的综合性农业休闲观光园。

3.3内外交通联动、特色突出

休闲农业园一般位于市郊,交通不是太便利,并且与周边环境相近,出入口不明显。所以,合理解决外部和内部的交通显得尤为重要。外部道路引导线规划应以便捷为主,主入口要选位得当,易于发现,设计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同时给游客留下深刻且向往的印象。内部道路规划设计应主要考虑人流量,根据接待能力的估算值来确定道路承载能力,确定道路宽度、景观设置等内容,主要分类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游步道。

5.总结

随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生态园园是休闲观光农业的载体,在全球发展迅速,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的矛盾。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将生态农业和循环理念融入到农业生态园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何斌,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D]河南农业大学,2010,1-40

[3]程红波,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探索[D]南京林业大学,2001,5-6

[4]林文雄,吴志强.农业生态设计与评价[J]福建农业科技,1990,42-52

[5]刘小龙,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农业[J]生态经济,2001(8):30-33

[6]杨金娥,张建林.以山地景观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探[J]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56-10557

[7]刘黎山.地型观光农业园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2,49-56

第9篇:文化旅游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总体规划;概念规划;设计

0.引言

我国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模式即: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相对于现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形势,显然传城市规划模式已经力不从心,制约着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而概念规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类型,以其更加灵活、富有弹性、以目的为导向、淡化时间期限等特性,在中国的当下应运而生,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规划设计分类,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到详细规划,概念规划设计在其各个层面均可体现。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周边的组团,即城市分区层面的概念规划进行研究。

1.概念规划设计研究

1.1研究目的与适用对象

城市分区级概念规划,其研究目的是站在城市整体角度,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研究土地开发,挖掘用地及周边环境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自身要素,形成适合项目的设计理念,以前瞻性的视角引导用地开发。

研究对象主要以城市的片区或城市组团为主,一般情况,这个级别的城市用地的功能定位、具体布局尚不明确,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研究。

1.2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是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前瞻性原则:是以未来的角度研判项目的发展,通过对自身各因素的分析,对规划用地的未来发展作出创新性判断。

(2)合理性原则: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根据自身条件及特点对用地进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项功能。

(3)可操作性原则:充分了解并研究用地的现状情况,在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注重项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以上原则是概念规划所注重的规划设计准则,其并非空洞无内涵,是我们完成规划设计的技术底线。

1.3成果表达

概念规划的成果,一般包含规划文本和规划图集。规划文本是对项目的前期研究分析、规划理念与目标、空间布局、各项设施建设、开发建议等详细阐述;而规划图集是规划意图的图面化、概念化表达,强化概念,弱化细节。

1.4运作形式与组织操作

概念规划设计运作形式一般都是邀请多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编制,最后通过专家评审出最优方案,其目的是多家设计单位可以提供多种的设计思路,实现设计理念的交叉互补。另外也可以只邀请一家编制单位对项目进行编制,甲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

概念规划的组织操作,通常情况下是甲方下达设计任务书,编制单位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概念规划的成果。其中设计任务书中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是项目能否达到其期望值的主要因素,组织编制单位需予以明确并体现一定的高度。

2.案例介绍――调兵山市锁龙沟发展总体规划

2.1项目概况

调兵山市,原称铁法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铁岭和法库之间,行政辖属于铁岭市。它西依绵绵燕山,东瞰浩瀚的辽北平原,是融入东北各民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集散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丰厚的特色文化,其中以金文化最具代表性。

自十七大以来,国家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调兵山市历史文化浓郁,自身特色明显,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积极引导下,极力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项目地位于调兵山市市区的西南侧,规划用地面积5平方公里。用地地处山区,属于石质低山丘陵地貌,规划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大,地势总体上两侧高中间低。规划用地紧邻城区,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

规划设计要求:充分研究现状条件,深入挖掘辽金文化特色,合理布局用地功能,完善道路交通体系,营造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

2.2规划原则、理念及布局

2.2.1规划原则

生态自然原则:充分体现生态理念,以保护为前提,以建设辽金历史文化体验、自然山水娱乐休闲旅游渡假区为规划目标,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原有资源,使一切人工设计都融汇在自然环境之中。

特色原则:通过特色功能分区、景观环境塑造、慢行系统设计以及休闲空间的创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旅游度假区及宽松、温馨、幽雅的休闲空间,强化空间多样性与感染力。

合理原则:准确定位,合理布局,根据需要及特点对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定位,建立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项功能,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做到结构明晰、用地合理,并为以后的发展需要留有余地。

可操作原则:加强规划设计的弹性,在保证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便于分期实施和经营。提供合理、可行、便于操作的开发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之中,便于循序渐进,滚动开发,适应市场的变化。

2.2.2规划理念

体现地缘特征,充分挖掘辽金文化的人文资源和当地良好的自然资源,强调山水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性,打造亦农亦游、亦居亦商的空间发展大格局,并在山谷中享受回归自然的、体验人文文化的休闲生活方式。

2.2.3空间布局规划

①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带、两心、五区、十二景点”

一带:是指以现有的水系作为生态脉络贯穿整个景区,形成一条环境优美的滨水景观带。

两心:是指景区主入口的服务接待中心和滨临调兵山大街商业服务中心。

五区:是指根据现状用地特点,结合未来发展需要,规划形成五个功能区。分别是:

a居住生活区;b综合服务区;c户外活动区;d农业观光体验区;e金文化体验区。

十二景点:规划景点的布置,主要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规划设计手法打造金文化历史体验感较强、互动性较好的旅游景点。

②功能分区:

居住生活区:是以原有居民点以及小树林拆迁安置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综合服务区:是以游客接待服务、金文化展示、商业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户外活动区:是以戏雪场、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为主的功能区。

农业观光体验区:是以水果、蔬菜采摘、森林住宿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金文化体验区:是以萧条孤馆、拓展中心、跑马场、渔猎等金文化体验为主的功能区。 用地规划:以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功能结构对各类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及配置,明确用地增长边界、用地性质、交通骨架、景观结构、功能分区。

3.结语

目前在我国城市如此快速发展建设的大背景下,概念性规划类型的出现,是形势所向、时代所需,在现阶段的规划设计中,其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必有其用武之地。同时概念性规划对我国的规划体系的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倪娜.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概念性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2]项冉,谭婧婧,时静.浅谈城市概念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3]张睿斌,张远平.浅谈城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以成都新都区新城中心概念规划为例.《四川建筑》,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