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一、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审计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审计工作既维护着市场经济合理的秩序,也利于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因此,审计工作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企业审计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认清形势,着力解决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目前,审计部门尚未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而是仅仅进行表面化的象征性的研究。审计部门要及时约束和控制审计风险,建立健全审计风险相关责任制度,培养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审计的完全独立性,并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审计模式。
二、 新时期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引入先进审计技术和方法,推广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首先,企业审计工作应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大力普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里提及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主要是指在审计工作全过程植入审计风险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包含风险的辨别、分析、约束三个阶段,以分析性检查和实际性测试为基础,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能辨别审计对象所面临的风险,然后对风险的性质、危害和破坏程度、是否可约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管理层制定出合理完善的应对措施,最终帮助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的破坏性。正是得益于其能够规避或降低风险的优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发达国家中早已普及;其次,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要广泛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过去审计工作主要分为就地审计和送达审计。伴随着网络构架的完善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线审计已逐步成为企业审计工作的第三种选项。审计工作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可实现相关资料通过网络的快速传输,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企业传递到审计部门。以计算机等信息终端为依托,审计人员可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手工审计操作。直接在计算机上对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审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地对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最后,将数据挖掘最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审计工作中用以控制审计风险。该技术的研究以及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将在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开展审计风险管理工作,形成有效地企业审计监督
首先,加强对会计责任的监管力度。目前,许多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审计工作是建立在会计信息处理基础上的,故也具有较大的风险。会计信息如果不真实、不准确,则审计工作也会缺乏有效性。因而,要想使审计风险得以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必须严肃处理在财务工作中出现违规违纪的工作人员;其次,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外部监督。美国目前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措施可以对我国该行业监管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模式。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
为有效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实现推动企业审计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对企业审计队伍予以完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才。首先,注重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企业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审计风险意识,并能够始终以正确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公正、谨慎、负责;其次,加快企业审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完善和贯彻落实。特别是针对审计人才的引入,更要严格把关,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格认证才可以上岗。同时,企业要做好审计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为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提供人才保障;再次,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重视后续培养。如可以定期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广泛涉及审计相关的政策、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做到熟练的掌握和应用。此外,还可通过培训扩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让他们掌握多学科知识,如信息、管理、工程技术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最后,为审计人员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审计人员经历实践磨练可有效提高的执业水平。通过工作或学习提升自身对政策的熟悉程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洞察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可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通过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行业发展的一场革命,会计电算化能够帮助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得到了简化,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极高的意义,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审计方式不在适用于现代的财务情况,会计电算化中存在各种新的审计风险,这就需要审计从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降低会计电算化给企业造成的审计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
一、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会计行业是用手工记账和计算的,在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会计通过计算机软件将数据录入其中,而软件就可以进行校验、加工、保存、检索,这样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保证工作质量
手工记账由于假以人手难免会出现纰漏,在计算机软件中,会计人员把数据录入之后,软件会自动对数据进行纠错,有效避免了会计工作的失误,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提高财务水平
由于传统会计工作比较烦琐和复杂,记账、算账、报账都需要人工去完成,因此会计人员往往很难有精力去关注财会中其他更重要的方面,而现代化的会计只要通过软件就能完成以往的工作,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可以分析和研究数据,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帮助。
(四)加快管理进程
通过财务工作人员针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和管理,加快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系统环境风险
会计电算化由于应用到计算机软件处理工作,计算机软件在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推广,市场上可见的财务软件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非常之快,从开发平台到数据处理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为企业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计算机与网络相连接,系统内部的数据库资料时刻会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威胁。
(二)财务数据风险
传统的财务数据记录在纸张上,任何的涂抹、更改、增删都会留下痕迹,但是在计算机中进行更改则不会留下痕迹,另外,财务软件的计算是基于软件内部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如果企业财务人员人为的更改其中的公式和数据,就会出现虚假的数据,给审计追踪带来一定的困扰,审计只能靠经验判断,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人员操作风险
在会计电算化中,财务人员将数据逐一录入到计算机软件之中,财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审计层面,审计人员不仅仅要了解审计软件,还要要了解电算化财务软件的各种情况和处理过程,各种不同类型财务软件的数据库也有所不同,而审计工作就是对于数据的审计,如果不了解财务软件就难以对于财会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计。
(四)审计软件风险
会计电算化的软件更新速度较快,但是审计类的软件更新的速度较慢,这种情况会造成一定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在审计软件的开发过程当中,开发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流程缺乏深入了解,致使软件自身有着一些缺陷,最终影响审计效果。
三、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审计标准
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之下,原来的审计标准已经不再适用,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计算机审计标准,这是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保障,可以借鉴外国计算机审计标准,同时结合中国企业财务情况,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控制评价、对于审计人员技术的考核、对于电算化审计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全面的标准和规范,同时也要涵盖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及维护标准,建立起适用于现代财务工作的审计标准,同时在实施过程之中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起到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
(二)开发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是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在电算化审计工作中,数据的采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审计工作人员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因此审计软件的采集功能要有所加强,同时由于审计工作软件应该被审计系统相互连接,财务审计软件可以直接进入到被审计系统中进行数据采集,能够大大降低审计工作的难度,需要审计软件研发人员不断进行研发,针对现有的财会软件进行分析,令审计软件能够访问不同软件的数据库,采集其中的原始数据,这种完善的审计软件能够给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提高人员素质
在现代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关键之一,现代的审计工作不仅仅要求工作人员了解审计相关的知识,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数据处理知识,还要了解各种财务软件,在审计过程中要对于不同的财务软件进行判断,因此电算化的审计人员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质,这就需要企业重视审计工作,积极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结语
会计电算化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对于审计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审计工作内容不足以满足当代的财务审计需要,这不仅仅需要审计工作从业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审计软件工程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等相关人员的一起努力,同时国家随着财务工作的进步也要完善审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帅帅.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与防范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5(07):302.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与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目前来说,工程造价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然而在工程造价管理界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可是在工程造价管理的经济过程中,不应该出现一词多义混用的现状。在建筑市场尤其是建筑产品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来说应该研究产品特有的规律。然而我国工程项目出现与建筑市场规范需求相违背的现象真是屡见不鲜,如“三算三超”。由此,如何提高工程造价审计质量已成为拭目以待的事情了。
一、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种类
做好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重要前提是注重并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在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对相关的审计风险防范是必须的。目前有很大的风险存在于我国工程造价审计领域,因为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被审计的内容,审计工作采取的技术以及审计环境等多个方面。按照成因,工程的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于审计单位缺乏内部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或者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审计之前,可能存在部分的审计人员不能充分把调查和查证等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审计资料没有进行及时整理和收集及归档,或者没有执行三级审核的制度,或没做好审计的记录等情况,这些都可能诱导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发生。由于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不能规范管理工程项目,实际操作中,执行力度显得非常不够,很多情况是应付外部的检查,这都是给工程的造价审计带来较大风险的因素。
2、增加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另一种原因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由于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而且缺乏执业经验。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知识面要广、经验要丰富,这样有利于降低审计的风险。还有的审计人员由于欠缺职业道德、责任心不强,对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发现的问题可能知情不报或者是视而不见,这给工程造价的审计也会带来风险。另外,基层的审计机关缺乏人员,大多数人员工作任务较多,遇到复杂问题,不够专业的审计人员较难做出一些合理的、准确的判断,工程的造价审计的风险就会增加。
3、增加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还与工程造价审计的方法有关。如果实际方法不合理,需要对工程造价计价的规范进行不断修改,很容易发生施工方和建设方的利益冲突。目前在我国,工程造价的审计依赖于送审的资料,经常是事后的审计。如果业主资料不够完整,或者不真实、合法,不能及时的对工程造价设计进行变更的报审和签证,也会导致审计的结果和实际造价出现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质量。因为,一般情况下,施工方是想得到较高的利益,建设方又是为了尽量的把建设成本降低,所以,双方在合同和相关的签证上出现不一致的理解,就会导致审计方对出现的问题作出一些错误认识和计算。
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
1、建立健全相关的造价审计制度
首要任务是要对造价文书进行充分的确定,完善造价审计文书在司法和财政工作部门的鉴定程序,确定造价文书在鉴定系统中所拥有的法律地位,这是对工程项目造价审计的制度性规范;其次,要明确工程造价与成本管理制度,工程项目部门与造价审计部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全方位配合,建立和健全有关工程项目建设与工程造价审计结合的制度管理,明确每一个施工流程中的建筑支出与成本分析,明确造价审计中所负有的责任情况,强化对造价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第三,是要完善造价审计制度在建筑施工方面的运行机制,以造价审计与成本控制二者紧密结合,并对造价审计问题在具体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方法进行科学界定,充分约束不规范的回宫成本管理手段,降低造价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成本。
2、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建立一支复合型工程造价审计队伍是确保工程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首先,继续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合理地规避审计风险;其次,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必须具有一批年轻的、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工程审计人员,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
3、创新造价审计的工作方式
革新工程造价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用更科学合理、更利于防范风险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鉴于工程造价确定的特点和近年来审计工作新趋势,工程造价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应当突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做到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职能。还要善于总结经验,加强行业间工作交流,研究工作中的难题,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推广先进审计方法。
4、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
完善的行业规范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健全,可以降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约束工程建设的不合理行为。首先,完善工程建设行业规范。明确的、合理的、有效的工程建设行业规范,可以使得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不但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监督和企业之间的监督,同时更加有利于审计部门对工程建设企业的审计监督;其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对工程建设的最大外在约束力,能够确保企业在工程建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降低审计风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5、完善审计主体内部运行机制
它能够保证审计主体的各项工作有序、合理、科学地进行,更加有利于不断修正审计主体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完善此机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不断完善现有的审计制度。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审计规章制度,建设科学的.合理的新的审计制度,才能在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时候找到合理的依据;其次,做好审计质量检查工作。
6、规范审计报告的完整性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终止的书面说明,能够指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工程造价问题。但一般的审计报告只是单纯注重报告审计结果,而不标明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建议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对于其他审计工作的借鉴意义不大,更加不利于改正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因此必须首先完善审计报告书写制度。审计报告书写制度能够规范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对于其他审计工作有借鉴意义;其次,把切实有用的信息纳入审计报告中来,这样不但可以帮助防范审计风险,还可以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
结束语
总之,工程造价审计是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它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是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工程造价审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审计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及时了解有关的新法规、新工艺,努力学习先进施工管理办法,掌握相关的政策与业务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审计经验,从而及时发现并加以防范各种潜在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提高我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刚.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分析及对策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7).
【关键词】信息泄露 信息不对称 内审外包机构 内审外包合同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已经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选择,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其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要研究上市公司内审外包风险以及防范措施,应从研究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着手。
(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意义
1.基于委托―理论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单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依据一种明示或者隐含的契约形式,雇佣其他行为主体(人)为其服务,并提供给人一定的信息、授予其一定的权利,根据人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针对上市公司内审外包业务,一方面上市公司由于人才的缺乏、公司业务精力有限等原因,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完美的实现。另一方面,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催生了许多机构的产生,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行使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能够使企业更好利用其优越的人才资源、审计资源。
2.基于受托责任观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包括两方面:一是受托方接受委托方的委托,对委托方提供的资源进行管理并承担有效管理与使用受托资源的责任;二是受托方负起真实可靠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与结果的责任。受托责任双方应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积极履行双方责任。
3.基于成本费用理论的意义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也是基于成本费用理论的选择。成本费用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达成交易应支付的费用总和。成本费用来自各个方面,对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其成本有:搜寻成本(搜寻会计师事务所信息以及整理审计资料的成本)、议价成本(与会计师事务所商讨服务价格过程中的成本)、决策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中约定的服务价格)、信息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成本)、监督成本(审计过程中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进行监督需要的成本)、违约成本(对于可能发生的违约情况支付的费用)。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意义
1.获得高水平的审计服务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咨询业务不断发展。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聚集着大批专业的审计人才,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审计经验,他们能够在内审的过程中敏锐洞察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将精力集中于公司主要业务
现在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是公司主要业务的竞争力。内部审计业务以外包形式能够使上市公司集中主要精力发展公司的主要业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企业的核心业务中。
3.适应审计业务的新变化
内部审计外包能够使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审计技能、获得更加先进的审计技术,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的具体表现
上市公司将内审职能外包出去既基于委托理论、受托责任理论、成本费用理论,又是为了获取高水平审计服务、集中精力于公司主要业务、适应审计业务新变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面临着一些风险。
(一)信息泄露风险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公司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企业重大经济事项的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到位等。调查表明,上市公司在考虑企业内审外部时首先会考虑内审资产的专用性,日常的财务审计工作专用性程度低,只需用规范的审计技术,而风险评估审计以及企业绩效审计则更加复杂。上市公司一般愿意将日常的财务审计工作交予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而对于其他资产专用性强的审计交给内审机构则是出于信息安全保密的需要。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弊病,在市场中,与相比买方,卖方能够更加了解相关信息。通过给信息数据缺乏的一方传递真实可靠信息,掌握较多信息数据的一方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获益;同时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尽力从另一方获得信息。
(三)审计机构选择风险
上市公司选择的审计机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效果的好坏。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选择合适的审计机构是为了降低审计成本、利用外部优势资源,提高内审效率,发挥内审评价和建议功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成功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基于审计机构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造价审计;审计风险;风险特点;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50-2
0 引言
工程造价审计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监督和审查手段,通过审计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资产的分配以及建设成本投入的科学性、全面性。工程造价审计是由专门的审计机关监督、核实以及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所有的费用。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降低,导致造价审计错误而产生的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如果其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工程造价审计单位必须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保证造价审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概述
1.1 工程造价审计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在遵循国家和建筑行业相关规定,利用专门的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审计方法有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益以及分组计算法。近年来审计工作强调五审并举,主要目的就从“工程、财务、效益、质量、管理”五个方面入手,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到工程决算的结束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程中不合理资金使用,并且检查工程造价的真实性。
1.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我国相关条例已经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做了明确的指示,并且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中没有遵循审计要求,使工程造价结论缺乏准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审计人员并没有发表出正确、合理的审计意见,这也就所说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最终的审计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有效防范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特点
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目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由审计工作的风险以及审计职业的风险两部分构成,其中审计职业的风险主要是由工程造价中不确定因素引发的。下文将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奠定基础。
2.1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
工程造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数字资料比较烦琐,在资料收集和存档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可以通过人为主观因素进行控制,但是无法彻底的消除。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全过程跟踪参与项目建设,往往不能够发现这些误差的,结果就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并且这种风险是不可消除的,具有客观性。
2.2 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真正显现出来,一般都是在工程预期结果与审计结论存在明显误差之后。出现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每一个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在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控审计的每一环,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于工程造价审计影响因素造成的。工程造价审计影响因素包含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制度、工程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工程假设质量评估的公正性以及施工人员数量失真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审计结果,增加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使审计工作的效能无法正常发挥。这也说明了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特点,所以要认真把控审计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2.3 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由于审计风险是由各种因素以及审计人员主观意识所导致的,不是审计人员故意而为之,审计人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审计风险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特点,如果审计人员想要减少审计风险产生的概率,就会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审查力度,全面、仔细的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才会促使国家颁布的审计风险控制制度更有意义。
2.4 审计风险的可控制性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结果承担首要责任已被人们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审计风险理论思想转化为审计风险具体制度规范,工程造价审计行业并未因此受到审计风险制度的控制,但仍然向审计风险制度规范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可控制性特点。
在审计工作中应充分意识到审计风险可控制性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必对审计风险的出现而手足无措,对于审计风险的出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造成的经济的损失,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3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对工程项目的了解
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就应该对工程建设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量、工程预算、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内容,并且还要对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社会信誉、管理体系、人员配置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保证审计的科学性、全面性。同时,还要重点了解工程建设单位以往的工程审计报告,对工程建设单位的审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为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选定以及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3.2 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进行治理,从而有效保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消除外部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完善管理制度的配合下,审计单位才能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误导,从而有效、全面的掌握工程建设信息,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地把控。同时,审计单位还要加强与被审计主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后的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与配合,提高审计效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人员管理制度都会对工程造价审计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一定要这种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联系,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3.3 正确认识审计证据的重要性
审计证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审计结果以及审计意见形成的主要资料信息,例如,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账簿记录的信息等。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采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以及有效性。工程造价审计需要被审计方提供设计资料、招标资料、施工合同工程资料以及工程结算记录等审计证据,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的资料,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3.4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体,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必须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及时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其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使其在审计的工作中保持独立,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4 结语
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有效监控款项的落实。但是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效能,做好审计风险防范是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王倩文.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4):358-358.
[2] 董清波,张建设.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解析[J].科技展望,2015,25(34):42.
[3] 王鸿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经济视野,2014(18):404-404.
【关键词】基层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应对策略
一、审计风险嬗变的因果构成
由于受险因素不同,各地审计干部素质存在差异,各有着不同的共性和个性。(1)审计技能不足产生风险。在新的形势下,审计服务大局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免疫功能”作用的需求越来越宽泛,审计的科学发展需要向更高层次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绩效审计、成本审计、工程审计等要全面深化推进。这些高层次的审计,明显不同于初期查错纠弊式的账项审计,需要较高的审计技能才能应对,其固有风险难以从账项上去分析判断,而风险嬗变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基层审计干部的思维定势还是传统性的,审计技能仍是低水平的,显然还不适应高层次审计的需要。稍有不慎,审计风险就会伴生在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2)科技手段运用伴随风险。计算机审计项目在基层逐步推开,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有利于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但是,仅限于科技手段对数据的采集并依赖数据进行判断,并不全面综合分析,同样伴随着一定系数的审计风险。因为信息数据不同于账项依据,干部在运用科技手段中有着主观性和随机性,在信息数据利用上,有的因为“作为”不当而采集了不客观或不需要的数据,有的因“不作为”而遗漏了相关或重要的数据,这些现象都有可能成为审计风险因素。主观臆断或技术操作产生的风险,其结果将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质量或背离客观事实。(3)社会因素采用潜伏风险。随着高层次审计项目的推进,需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化的社会调查,以多方面的证言证据印证审计项目的各种现象或审计发现的问题。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上,履行着坐谈、问卷、评议、调查等程序,采信着一定比例的非审计证据,有时会直接引用非审计材料。由于社会因素比较复杂,基层审计干部分析判断和辨别、敏锐力不是很高,在采信社会因素证据上往往潜伏着较大风险,而这种风险不是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所能概括的,在控制起来比较有难度。如果因社会因素的采用与否而发生风险,审计机关或当审干部仍然需要承担风险责任。
关键词:国家审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46-01
国家审计是一种强制性审计,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所作出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处理意见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恰当,不仅可能造成对某些人员和单位的重大损害,还可能影响市场经济顺利发展。所以说,研究国家审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法律法规体制不健全,审计体系落后。目前的审计法规体系尚不够健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急剧变化。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时期,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这倍增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经济法律法规不可能涵盖经济生活的全部,即使有所涵盖,也有部分法律法规存在着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法律法规范围外的经济事项的存在、诸多合理不合法问题的存在及部分审计活动过程中对技术、操作上的理解偏差,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须依赖职业判断,这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另外,审计管理体制较落后。独立性是审计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条件。《审计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在总理和地方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与此同时,法律又要求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监督,这从体制上就行不通,审计机关也不具备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职能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使结果与事实存在偏差。
2、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欠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审计人员应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注意识别风险,保持必要的技术和职业关注。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即须具有高尚品德、正直人格和高度工作责任心。在我们的审计人员中,一部分人没经过足够的专业训练,一部分人学历较低,审计专业知识欠缺;此外,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经验不足,风险意识淡薄、识别风险能力有限、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等情况较为普遍、更有极少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差,对工作缺乏责任心,这必然影响审计质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存在一定风险。随着审计规模扩大,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运用不仅必要且成为可能,但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人员如不能驾驭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或运用带有缺陷的技术方法,就极易导致技术风险。这为审计人员提出新要求,要不断熟练审计方法和技术,否则高科技下的审计技术可能带来的是更多风险。
二、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风险的处理,费雪哈夫(B.FISCHHOFF)等曾倡导三个前后连贯策略:一是预防会引发不利后果的事项发生。二是事项发生后防止事项发生的不利后果。三是减轻不利事项所造成的后果。三者中最重要的是避免或引发事故。由于审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管理目的在于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控制对策涉及到主客观因素的控制,一些控制对策涉及风险管理程序的方方面面,严格划分不易作到,综合起来有:1、树立正确的国家审计观念。只有树立正确思想和观念,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使审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树立起公共受托责任观念。国家审计是代表国家开展的审计,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应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另外,树立法制化、规范化观念。国家审计是依法审计,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依法行政的要求。2、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有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首先提高执业能力。具有相应执业能力是从事审计职业的基本前提条件,鉴于我国国家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现状,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执业能力,包括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制定和实施更为严格的后续教育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晋升制度等;其次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审计人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审计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由审计人员具体操作完成的,从执行计划的制定到最终发出审计意见或决定的过程都存在潜在风险,只有审计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审计风险才是可控的。3、严格加强对审计程序方面的管理。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涉及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每个阶段和几乎所有内容,涉及到参加审计项目的全体人员和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与审计工作程序密切结合,将风险控制的每一个环节置于具体审计工作之中。应该严格把握好审计中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严格遵守法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管理范围的规定,从严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在实施审计前送达审计文书,以供被审计单位有时间来配合审计,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同时审计机关要抓紧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2)实施阶段。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行承诺制度,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以明确责任,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在审计中,正确运用审计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分析与主观分析相结合,指标分析与非指标分析相结合。(3)报告阶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审计报告,并在向审计机关提出报告前,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正。审计机关派专门机构或人员复核审计报告,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审计决定和处理处罚决定,或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处罚意见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学院审计处
参考文献:
[1]李长水.试论国家审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理财.2007.2
[2]薛林生.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4
[3]刘波.浅议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科技资讯.2006.5
【关键词】审计 风险 原因 对策
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制定并实施以后,国内审计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机构改革以后,民间审计面临的任务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审计活动风险也大大增加。如何理性地看待审计风险并且积极加以防范,对于民间审计质量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及存在形式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但是,审计风险不能包括所有的审计失误。
(二)审计风险的形式
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审计计划阶段,如果事先不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就下达计划,就会使会计责任转化为审计责任,产生审计风险;在审计进行阶段,依法取证对审计人员日后的审计报告公允发表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收集的审计证据可靠性、及时性和代表性不强,则会导致审计职员错误的判定,造成审计风险;在审计报告阶段,判定风险和言语表述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审计职员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题目的判定要求其自身具备较深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如果审计人员不能正确地判定题目性质,或者在撰写审计报告时用词不够准确、表意模棱两可,造成报告使用者误解,则很可能因此把自己推上被告席。
总而言之,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形式也多种多样,民间因审计风险而造成的纠纷事件屡见报刊,因审计风险宣告停业也时有发生。因此,分析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民间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被审单位在生产过程、产品经销、经营环境、领导层的素质等方面不尽相同,导致对被审单位了解不够清楚,从而导致审计意见错误,发生风险。
二是民间审计职员往往低估自己提供的审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表面上看,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审计委托人,实际上是与审计信息有厉害关系的一个群体,而审计职员往往会忽略了这个群体,使定制的业务目标与实际应该提供的审计信息不符,造成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较低。审计工作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因而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应较高。现实中很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技术水准不够标准,导致开展的审计工作发生失误,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是由于被审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力造成审计风险。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而审计人员并不能及时觉察,而即使察觉并提出修改意见,其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并不一定能适合被审计单位,造成一种修正风险。
五是受到不健全不成熟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引起审计风险。由于当前我国的法律尚不完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失去统一的标准,造成审计风险。
三、民间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通过上文对审计风险的阐释和发生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一点,审计风险在审计工作中是时刻存在的,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是探讨审计风险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措施如下: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民间审计工作涉及范围广、利害关系复杂,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规范和整治。法律法规能够规范民间审计职员的职业标准,也能保护他们的利益,从而为民间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而有秩序的环境。审计职员也应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在审计工作中加强法律意识,严守职业道德,尽可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加强民间审计队伍整体建设。民间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风险的高低,审计职员除了应该在工作中强化风险意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意外,还应适当运用不同审计意见,谨慎处理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是进一步完善审计执法中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权责明晰、责任到人,强化从审计组长到审计职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四是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实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存有一定缺陷,这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被审计单位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以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并能有效地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03).
[2]邓笑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北方经贸,2010(03).
[3]刘全林,浅谈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与防范措施[J].价值工程,2010(07).
[4]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2010(05).
[5]云娜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0(02).
[6]李亚光,国家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和民间审计风险之比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7]庄智华,民间审计的博弈均衡和失衡——对美国萨班斯法案经济后果的一种解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1).
[8]杨晓磊,构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免疫系统”体系——对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02).
1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内涵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对“审计风险”做出了确切定义:“所谓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大小,受制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所谓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所谓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可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成反向关系。
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
2.1 执业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水准不高
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参差不齐,大都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审计执业资格,甚至有非会计或审计专业者从事审计业务,专业知识不成体系,审计技能水平较低,职业判断能力良莠不齐,而且存在“纸上谈兵”现象,有些注册会计师只负责审计报告签字,具体审计工作一般由中级会计师代劳,直接导致注册会计师实务经验匮乏,专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必然增加审计风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准不高,不能真正做到勤勉尽职,职业操守屡遭突破,审计责任心并不坚不可摧,只要有利可图,便会随意接受委托,违背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甚至直接参与企业舞弊,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不但导致审计风险横生,阻碍审计行业发展,而且严重损害相关厉害关系人利益,甚者会搅乱社会经济运行秩序。
2.2 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审计技术存在局限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审计环境日趋复杂,无形中也让审计风险大增。首先,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经济业务类型也日新月异,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被打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日趋边缘化和拓展化,向注册会计师审计发起了挑战,审计风险应运而生;其次,法律法规和准则环境不完善,审计责任界定模糊,审计监管不到位,审计违规处罚力度不够,变相放任了审计监督,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3 审计独立严重缺失,恶性竞争难保质量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民间审计,而且属于付费审计,高昂的审计费用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再加上审计“灰色收入”的诱惑,往往会对企业的舞弊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故意隐瞒或协同作案,审计压力较大,审计独立性荡然无存,可能被迫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同时,加之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与政府关系密切,存在政府部门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现象,无法保持真正的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必然被推高。
2.4 财务欺诈推陈出新,内控薄弱放大风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首要影响因素即是企业的财务欺诈行为,没有欺诈,何须审计?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股票价格,吸纳更多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往往会粉饰财务报表,虚增利润,瞒报债务,误导利害关系人的相关决策,这就增加了审计难度;同时,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应用,财务欺诈手段不断更新,会计造假不留痕迹,舞弊行为很难被发现,必然加大审计风险。
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提升审计执业素质,拔高职业道德水准
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对于控制审计风险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培训,完善审计专业知识架构,提高审计执业素养;其次,要建立长效自主学习机制,与时俱进掌握审计行业发展方向,把握审计动态前沿,及时关注法律政策变化,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再者,要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参与度,全面把握不同行业企业特质,优化设计和创新审计流程,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审计实务水平,逐步积累审计经验,减少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
3.2 打造良好审计环境,有效创新审计技术
打造良好的审计环境,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首先,要加强边缘审计研究,实时把握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的发展变化,真正认知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为降低审计风险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强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加大审计监管力度,规范审计程序,打造良好的外部审计环境,助力审计风险防范。
3.3 切实保证审计独立,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独立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首先,要果敢切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企业的利益链条,借助行业协会和财政部门等监管机构,加强对审计费用的检查和监督,设立专门举报渠道,防控“灰色收入”泛滥,从经济根源上防止联合舞弊,进而确保审计独立性;其次,要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减少政府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干预力度,为审计抹掉行政色彩,同时
,适时引入第三方审计招标平台,避免被审计企业对审计的影响干预,真正保证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3.4 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构建风险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