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

第1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侧重应用兼顾基础理论

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创性思维,将被动接受地知识为主动地参与教师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理论之外,更应该突出实用操作的教学。对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方面,应该采用“加强、补充、提高”的教学方法,只要使学生们基本掌握就可以了。

对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方面,应该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精讲操作,并且让学生们多练多操作。最后,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结合教育部对学生们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要求、国家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当今职场对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要求等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计算机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例如,笔者根据学生今后就业的需求,将办公软件应用的教学要求,由初级应用提高到高级应用,使学生由基本的会用提高到用好用活用精,使他们能够超出一般人的电脑办公的操作水平,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快、做得更好、做得更规范,这样在择业时就有了明显的优势。

因材施教

1.不同专业不同对待。学生因为学习专业的不同,往往在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如果对待不同的学生都统一用一个教案,那么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时,我们就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教案的调整,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比如在上EXCEL的课程时,对理工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笔者分别采用“EX-CEL的理论知识概论”与“直接应用”的两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来设定不同的学习案例,让学生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实际应用的能力。

再比如,在上POWERPOINT的课程时,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贴近他们专业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讲解,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规定既定的课题,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喜好制作PPT课件,让他们将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学习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到教学案例讲解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本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中。

2.不同水平不同对待。由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造成学生本身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兼顾好上中下三个水平的学生,尽量避免出现高水平的学生无兴趣,中等水平学生没提高,低水平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为此,我们在制定教案和教学方法时必须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制定。

比如,对待计算机基础好,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专门为他们开设“思考课堂”,用稍有难度的、课外实用的教学案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待中等水平的绝大多数学生,在他们接受完课堂知识之后,让他们多多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和实用技能,鼓励他们多学多练;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为他们“开小灶”,补补课,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多为他们进行演示,让他们多练习,以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

利用网络辅助计算机教学

如今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来辅助计算机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2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下面是由本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所提炼并加以有机整合而形成的出的精髓教学框架:

(1)系统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当前技术发展潮流追踪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讲解操作系统课程时,往往局限于介绍具体方法和技术细节,忽略对技术发展历史和当前技术潮流的诠释。既不能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又无法对专业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本门课程争取使用3-4学时的时间详细讲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著名人物、分类体系和技术发展趋势。这样的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使命感,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2)作系统基本设计原理与核心技术方法的分析讲解本门课程注重对基础专业理论的讲解,从五个方面详细剖析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对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基本的设计原理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设计原理中包含了大量的算法设计与技术实现优化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剖析算法设计思想和优化教学法的差别,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僵化的向学生灌输思想。

(3)真实操作系统案例的组成结构与实现特色剖析对比。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要注重选用真实操作系统作为学习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进程管理”时,将Linux系统与WindowsXP系统进行对比;讲解“文件系统”时,对Linux、FAT32、NTFS等各类不同的文件系统进行对比;讲解内存管理时,对Minix、Linux、Win-dowsXP系统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备课难度大,但是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4)操作系统原理与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关联。《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和知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专门讲解“操作系统硬件基础知识”以融合《计算机原理》课程知识;重点分析“应用程序编译链接过程”以融合《编译原理》课程知识;在“进程同步互斥、I/O设备同步阻塞-异步传输”的内容中有机融合《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关联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贯通,有效的促进了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的系列化分类,在选用优秀计算机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教学方式的科学与合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定位于专业基础必修课,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计算机领域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建立扎实完整的软件基础理论体系。《操作系统原理》是讲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应用程序运行控制、人机交互接口实现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投入,积极完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计划、建立完整实践环境、主动追踪技术发展潮流,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面向应用、软件等各专业学生授课,实现“承上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方向主干课。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对低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3)原理、实践、现实应用相结合,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服务。《操作系统原理》是综合了基础理论讲授、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追踪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建设存在教学工作量大、上机实践环节重要、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原理讲授与上机实践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剥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此,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建设中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内外经典操作系统教材,努力搭建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上机实践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督导力度,加强对技术发展潮流的追踪。

(4)“启发式、关联式”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对基础性的操作系统原理进行讲解时,要注重讲授与讨论的结合,教案的内容组织并不完全遵循各类教材的内容安排,在讲解顺序、思路整理方面均体现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把握和指导。在详细讲解各类原理之前,安排小规模“课堂讨论”分析猜测设计思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能力;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不断的问“为什么”,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在原理讲解完成后,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展望,指导学生建立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为激发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对讨论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小额加分”的激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

第3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上海市

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从高职类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通过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是为学生对将来的学习打下计算机技能的基础,考证通过率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同时把提高考证通过率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1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性很大,这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薄弱,office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基本技能不高,距离计算机应用教学目标差距较大,因此教学任务很繁重。

2课程建设的实施

2.1改革学期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新标准

在综合考虑了课程学习目标、学生现状以及设备资源等问题后,对120课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安排为:44+64+12课时,分别在三个学期进行。明确了教学目标: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对学生的应知要求;把office软件操作、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技能作为对学生的应会要求。

2.2围绕任务组织教学,完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什么,接下来的教学方案设计则是解决怎么学、如何教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该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的实体案例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设计教学任务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些任务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模仿学习,重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些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检查指导,重在熟练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任务是开放性的创新任务,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学,实现了更加充分的实践教学,边讲边练、边学边做,有利于实现双向互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利用广播功能,教师把授课内容与操作步骤实时传送到每台学生电脑的屏幕上,清晰直观,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利用监控功能,则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利用录屏软件将实例的整个操作过程完整清晰的录制下来,使学生在自己操练时可以重复观看;利用文件传输和作业提交等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师生交互,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部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差的问题,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校专门安排课外补习班,使那些零基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以便他们跟上课堂教学水平。在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与全校性的技能比武,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加灵活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里的这些操作软件。在第三学期,除了正常的12学时的课程外,为了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排课,老师们牺牲课后时间,留下来为学生开放机房安排课后辅导,每班每周有一次课外上机时间,在参加市统考前每班能有4次课外上机练习,每次2小时。这些措施对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与促进作用。

2.3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

2.3.1选取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及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选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同时补充自编的上机习题集一本。

2.3.2制作课件

通过多年的授课实践,通过集体备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案、课件,所有课件均由题目、素材、样张、操作视频组成。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考试环境,在平时上课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案例转成电子版教案,让学生一边看电子教案,一边做实验操作。

2.3.3开发试题库与学生练习软件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仅有操作部分还有理论部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题的知识,我们开发了web版的理论题考试系统和单机版的试题库,让学生能够随时练习和自测。

2.4建立相对公平的考核机制

2.4.1严抓平时成绩,合理组合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由出勤、纪律分与练习、测试分组成,每次上课老师都需要点名,每次课结束都需要学生提交当天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中还有一部分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10%)和期末考试(50%)成绩三部分组成,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45分以下的,总评直接定为不及格。

2.4.2坚持教考分离、交叉阅卷的考核模式

统一出卷:由任课老师轮流出每年的期末试卷,每年由4-5位老师组成一个出卷小组,每位老师出同类型的试题12份,然后由组长将试卷再重新编排。这样能够确保12份试卷在难度上相对统一。规范考场:每个机房作为考场时,安排25-30人一个考场,以确保学生之间相互隔离,考前30分钟监考人员到场做好考前准备:开机、发放本场考试试卷、控制学生机。考场中都安排一名担任该门课的老师在场参加监考,以便回答学生合理问题、解决试卷错误或电脑故障。考试结束要做好相应记录并备份数据,整理上传学生考试数据,最后清理每台电脑上的本场考试的数据,为下场考试做准备。交叉阅卷:每位任课老师在考试结束以后都将按照规定拿到非自己班级的学生数据,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卷,并将成绩交给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完成最后的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录入并打印,再完成试卷分析表,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做出一个整体评价。这些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信息会公布给所有任课老师和相关班级的班主任,通过这些信息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后续课程里加以强化训练。

3总结

在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中,运用了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深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方案,编写配套的教案、学习资料、试题库,编制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风与学风相互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保证了学生在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在2016年度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全市49所)合格率排名第一,以下是近几年我院与全市高校的数据比较: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老师在课程上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支持、教务部门的协作、各班辅导员的配合。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技能的要求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4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1.1教材与教案

遥感课程的教材较多,其中《遥感导论》在内容上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条理清楚,阐述准确,适合各类专业学生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概论》内容安排合理,重视遥感科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两部教材可结合使用,保证遥感知识的全面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统一制定一本教材,其他教材作为参考教材推荐给学生,同时将一些专业的遥感资讯网站推荐给学生,以便学生自学使用。教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教材以外最新的遥感前沿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补充遥感技术在该专业中的应用案例。动态更新的教案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材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随着互联网资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与教案,也会及时的推荐专业的资讯平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后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2教学内容

本科生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及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应用遥感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包括:遥感概论、遥感的物理基础、遥感技术原理及特点、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遥感应用和3S技术应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尽量使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数据案例进行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包括: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遥感图像基本处理技术、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以及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的应用实践。同样的,在实践教学部分,也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尽量使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数据;在实验环节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设计与专业应用有关的实验步骤,争取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完整的进行一个与专业相关的遥感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3教学方法

传统的遥感教学主要着重于课本的理论教学并辅以相应知识环节的操作练习,实践教学各环节主要对应理论知识点进行独立练习,缺乏系统完整的应用实践,更没有联系学生专业,做到与实践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应用遥感课程更注重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实践,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理论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堂上以理论讲述结合实例讲解为主;重点问题以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互联网资讯平台进行查阅思考,再在课堂上以讨论提问的形式将课外查阅信息和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并增加遥感知识在其专业应用的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设计不同的实例应用操作,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遥感应用实例中进行遥感软件操作、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以及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等练习。学习遥感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了一个遥感应用项目是如何实现的。这样结合学生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为毕业设计或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

2遥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1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

遥感的基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遥感图像基本处理技术、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以及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等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这一部分教学是不区分专业的,也是遥感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只是考虑到实践教学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完整的应用实例操作练习,因此在基础应用练习中所使用的数据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专业有一定的针对性,也保证后续操作练习的连贯性。

2.2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遥感的专业应用能力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遥感基础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的遥感应用能力,也是遥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提升。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遥感在其专业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理解遥感知识在其专业中的位置;也通过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学习遥感在其专业中的应用案例,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对遥感应用的专业认知;同时在学生课外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遥感在其专业中应用案例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或改进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教学部分,会在遥感基础应用操作练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课外学习的反馈,制定对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遥感应用实例操作练习。如水土保持专业的基于遥感技术的水土流失监测,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绿地遥感调查分类,环境科学专业的水域分布变化监测,土地管理专业的土地详查及土地资源动态监测,草学专业的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与估产等应用案例。通过针对性的遥感应用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遥感应用的动手能力。

3结语

第5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93-01

1目前的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和2004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之后,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新世纪之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了充分利用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多元化办学渠道,独立学院这种新型高校才在我国应运而生。独立学院类型的高校既不同于传统的公办普通高校,又有别于已有的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是借助公办普通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社会和民间资本,采取民办高校运行机制办学的新型本科高等学校。作为新型高校的独立学院,其办学定位显然是与公办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的,应该另辟奇径,走“中间道路”,形成自身特色。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走“中间道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也是应对现阶段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明智之举。

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母体高校,同时通过招聘逐步加强自有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独立学院的本科招生一般按第三批录取批次进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跟一、二类院校相比有差距。而目前独立学院建校时间不长,师资和教材大部分照搬母体高校,不适应独立学院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化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须从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材模式改革入手,研究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

2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既有它的广泛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如何成功开设一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就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组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独立学院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对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不加区分,一些学生反映学无所用,或者难度偏大,掌握不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独立学院总体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素质现状,针对市场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排和制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掌握有关技能的人才,走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选择十分重要。当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普遍采用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通用教材,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来说比普通高校低,且培养的目标也大不相同,因此,编写合适的教材的任务十分紧迫。原则上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根据计算机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教学生最新的知识、最流行的软件,因此。独立学院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教材中去。其次,独立学院编写采用的教材在基础性层面上应当反映当今最新应用成果,实用性强。也就是说,它应该将反映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内容及时引入课程,如将因特网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系统安全等引入课程内容体系。对于某一模块采用完整的案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教材应当配套各章节的电子教案和教学案例素材,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有些独立学院将多年积累的完整的经典应用(含案例实现过程和操作技巧)出版为上机实验教程,其中包含了样例素材的操作过程和上机作业题,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避免了学生出现“盲目的”个性化学习,这对于那些缺乏计划和监控自己学习过程的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由于学生的特点和学院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独立学院在搞好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下面几个方面的训练。①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指法打字训练,现在的计算机键盘指法就是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一支“笔”,因此,是否熟练掌握指法是计算机操作考核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一段的学习,达到每分钟输入40个汉字。这也是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打下基础。②通过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使用一种流行的操作系统,熟练办公自动化,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加强办公软件Office教学和实践。在学习了Word、Excel和PowerPoint软件之后,要求学生交一份实验报告,即做一个综合的幻灯片文件,要涵盖文字排版、表格、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元素,从而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办公软件。③教学中,除加强每个章节的课堂实验环节外,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验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时候,要求学生分组到市场查看配置一台学生用的微机需要什么购买什么部件,各部件的型号、性能指标和价格,这样既了解了市场行情,又对计算机的各大部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通过强化能力的培训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后,基本上能够独立处理和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应用,这不但增强了他们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后面继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好计算机的兴趣和信心。

第6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节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呢?

根据我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

对于正在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渴求对新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操作的热切期望,即使文化课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也充满了期待。

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的真实想法,作为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教学工作清除障碍。我结合我的工作经验和生活体会,合理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累积正能量,让学生对学好信息技术充满信心。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同此理,只要学生们思想认识到了,良好的课堂外部环境创设好了,没有学不会的基本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搞好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主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上好信息技术上机的第一课。

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为了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通常根据每节课的特点多渠道收集资料,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课的教学要求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力争每节课都能调动学性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运用多媒体将教案做成课件,使学生有新颖感、独特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又运用游戏的形式或竞赛的形式,使用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掌握新的信息知识。

为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良好的兴趣,我精心准备上机第一课。我设计了几种操作题目,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新奇,并对他们的手指的功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鼠标的一点一击中感受计算机的神奇。

2.课堂教学依据教材又不完全受教材约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讲“复制”一节时,除了按教材要求进行复制操作外,我将计算机中所有的“复制”方法都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上机中一一实践,充分感受到计算机学习中也同样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境界,调动学生学好计算机的积极性。

另外,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互动方式的教学方法;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教学。

3.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忌要求统一,在评价时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第三,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点是应用,一个不会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合格学生。为此,在学生的思想工作通畅以后,我把计算机的操作实践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的操作计算机,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做了以下几点:

1.学好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是操作计算机的基础。

在理论课上,凡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都要求学生一一记准,严格要求,绝不迁就。并创设问题情景,先让学生在教室的课堂上“纸上谈兵”。

2.上机操作一定要指导到位,辅导到位。

上机操作一定要指导到位,辅导到位。并采用激励机制,预先按要求完成操作的给予精神鼓励。对于动手慢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甚至手把手的教,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3.学以致用。

第7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8-1853-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开设目的是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然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尽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仍是以教材为主、演示为辅,学生参照课本或教师演示机械性的练习。因此应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减少或杜绝学生上课玩电脑游戏、玩手机等已成为独立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

1 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强的特点,课程内容丰富且广泛,学生知识水平层次不齐。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采用分层次教学,在每堂课中注重培养与引导学生自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都是本课程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1) 学生的问题。我院是全国首批独立学院,受我国高考招生政策的约束,只能第三批录取,学生普遍都存在自身基础较差,自学能力教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等一些共同的问题。通过每年的新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底考试成绩显示,因家庭条件、城乡等差别,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再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在大一开设,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等帮助学习、促进学习,有些学生认为此课程只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没有什么作用,学习中不愿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只求成绩合格,如遇到困难不愿思考,甚至放弃。

2)教师的问题。目前独立学院由计算机系专职教师和大量外骋教师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教学中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教学方法传统和案例老化;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未能采取分层次教学,授课内容、进度“一刀切”;教师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学习热情的指导,不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导学”等。

3)学习资源的问题。学院机房由于害怕感染病毒或避免学生玩游戏,常实施网络禁用,因此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目前网上资源虽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低、重复率高,甚至在下载网络资时经常碰到需交费或下载速度慢或经常中断,因此资源获取并不容易。

2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其着引导、启发、监控、管理教学过程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与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虽然混合式学习形式上是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混合,但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混合,如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引导角色与学生主体角色的混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学习的混合,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因此,混合式学习,首先应是学习理论的混合,其次是学习环境的混合,再是学习方式的混合。

3 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1)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应熟练计算机相关技能操作,熟练网络上相找课程相关资源,熟练掌握独立学院数字化校园在线网络学习平台相关课程资源的使用、操作等,能够使用QQ、E-mail和 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2)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综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的应用,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条件,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单元、设计学习活动与过程。3)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师除了具有较强的传统面授课堂的组织能力外,还须具较强的多媒体课堂、机房课堂中的教学组织和控制能力。

4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可定义为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计60课时,一周4学时且都安排在多媒体实验机房,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中设计与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

为便于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与管理,需要充分利用校园数字化网络,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在线交流和教学管理,学生可以在线协作学习、在线练习、在线考试和在线讨论等。在多媒体课堂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PPT课件、习题等;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如在线资源浏览、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同时师生还可利讨论区,与教师进行在线提问,教师在线答疑。通过在线讨论、在线测试等系统实现多方面的教学交互。课外,学生还可利用此平台随时阅读学习、巩固和强化知识。

2)混合式学习模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这是混合式学习重要环节之一,包括以下方面的实施:①学生熟悉教学环境,在第一堂课应培训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学习平台下载教师的教案、课件等,如何进行在线练习、测试、提问与评价等。②教师讲授课堂主要内容,课堂上教师需讲解理论与演示操作,只需点到为止。一节课教师讲解与演示的时间应不超过20分钟,讲解完后,学生根学习要求,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下载教师的教案、演示视频,展开操作练习。③布置学习任务,建立学习协作小组。教师可将上机学生按3-6人划分学习小组,安排各小组组长,教师此时是学习的指导者,通过来回的巡走,发现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在课堂中讲解;若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则可个别单独讲解。使学生每堂课的知识点当堂接收与消化。同时,每章知识讲解结束合,安排一次综合测试,其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考核重要组成部分。

3)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

混合式学习中除课堂教学外,课后学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后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成。①网络平台交流学习。教师和学生可对课程知识进行交流。②利用QQ、E-mail等交流。学生可以将课程布置的练习、未解决的问题,利用QQ或邮件方式发送给教师。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提问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可在线回答和交流。③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一个完整学习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可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总结与评价。

5 结束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最先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对于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一年实践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也将推广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刘亚军.混合学习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3).

第8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课程体系 分层分类教学

一、前言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全校的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建设好该门课程,将使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轻松学习并掌握一门编程技能,因此建设好这门课有着积极的意义。我教学研究组通过五年的实践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门课程的建设进行探讨。

二、优质课程建设的几个方面

1.确立本课程体系设计思想和改革的主要方法。

响应学校“学会计算机”的要求,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认证相结合。

“学会计算机”指的不应仅仅只是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还应该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有一定的了解。Visual Basic采用面向对象与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思想,使编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是一个较好的入门级程序语言。目前国内许多院校都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公共课。该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外,还要让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编程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Visual Basic课程还与全国计算机考级考试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Visual Basic语言能报考相应的计算机二级考试进行认证。该证书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的国家级证书,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一个权威的认证,对学生以后就业也有帮助。

2.成立课程组,建立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

成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课程组要组织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开展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互相交流,通过讨论,使每个教师能发现和深刻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组开展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规划”研讨会,组织课程组老师参与“确立课程建设方向;确定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的研讨。同时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不同途径。每年有计划安排教师去进行交流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打造一指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

3.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统一前提下开展个性化和差异性教学。

统一规范教学内容。由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涉及的授课班级多、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大、授课教师多,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计算机系成立了课程组。课程组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每个层面坚持统一大纲、材、学计划。

根据课程大纲和学生的现状,由课程组明确划分出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对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上机内容、作业要求等。以案例为依托,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构建课程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首先给出案例,然后提出问题,最后讲解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方法。

采用分层分类的教学。根据本、专科层次的不同;理工科与文科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的接受能力的不同,提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将本科生与专科生的教学要求相区别,文科和理工科的教学内容侧重点进行区别。

例如,对于VB课程第一章节的VB程序概述部分,本科生要求掌握知识点焦点和Tab顺序的内容,而专科生的教学不要求。理工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编程设计能力,更注重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文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界面的设计,更注重对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4.加强教学资源库与立体化特色教材资源的建设。

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现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提供的资源有:教材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案、教学录像、题库、教学课件、教学计划、项目案例等多种教学材料。同时通过课程网站,给学生提供自学、自测的机会,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编写自适应性教材,创建特色化立体教材资源库。在教材建设上,自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材,并自编配套实验习题指导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适用教材,同时根据实验教材创建配套的实验指导、课件、教案习题等,创建立体化教材资源库。

三、课程建设工作主要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

1.以应用为宗旨,改革教学方法

确立以应用为宗旨的教学内容,以案例为依托,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构建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首先给出案例,然后提出问题,最后讲解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如下图所示),将教学内容融会到实际工作案例中,全程采用案例教学法。

2.以编写自适应教材为契机,建立三位一体立体教材资源库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也是所有非计算机学生应该掌握的编程技能。现有大部分教材往往只是针对知识点而出题,忽略了案例的实用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偏轻,实践性不强。同时,一般教材虽有配套光盘,但只包含课件,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料,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做很多重复工作,给教学和学习带来很多不便。为满足不同要求、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教学需求,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发展的方向。

从实验、考级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编写教材:编写出版实验、习题配套教材;编写出版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相关教材;编写出版理论教学的教材

认真设计应用性案例,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综合应用,并能够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工作、学习和生活设计,教材认真设计了多个综合案例,将多个部分的知识融会到一个案例中。

3.建立立体化教材资源库。

在教材建设上,为了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课程组在编写了实验教材《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习题解答》的基础上,还制作了配套的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习题集等教学材料,形成以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为主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库。

4.建立一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鼓励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承担《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教学任务,确保教学的质量,使教师团队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将教育理论因地制宜的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从实践中总结良好教学经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经,取他人之精华为我所用;积极开展教学专题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效果与成果

在建设与改革《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由于注重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头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中强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并严格地用制度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有效的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有效的培养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能力,打下了坚实的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并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取国家认证的证书,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或者是走向社会都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门计算机编程的技能,了解了编程设计的理念,建立了程序设计的思想。尤其是文科学生不旦掌握了这门编程技能,还培养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技能一生受益。

虽然《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门公共课程,涉及教学的老师很多,但经过课程组老师几年的不断努力,已经课程团队基本成熟,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大家已经能统一把握重、难点;对所授内容掌握熟练,很多老师摸索研究了不少适合公共课教学的方法,并相互学习,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力量已经成熟,其中成长了不少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

四、结束语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作为一门编程语言,对完全没有程序设计思想的非计算机专业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文科生,因为平时思维习惯的不同,在刚接触到这门课程时普遍都觉得该门课程比较难。但随着讲课的深入,一个个生动而与实际相关的案例的出现,学生逐渐被该门课程所吸引,特别是在机房亲手调试出一个程序时,能体会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学生虽然觉得这门课有难度但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门课是他们打开计算机编程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欧明璜.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VB教学的创新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1)

第9篇: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探讨

引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教学内容践性和用性也比较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学生动手组装计算机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理论知识,更为自己能独立组装计算机而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开始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作为选修或开放实验课程来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由于现行的理论或实验教材,作者从编写到出版,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在不断升级,性能日益提高,带来了计算机新技术、新产品与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相矛盾,要使学生能跟上硬件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要使实验内容跟上市场计算机硬件的变化,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该课程是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开设。该课程的特点:

1.1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实践性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其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部件、硬件安装、硬件测试、系统BIOS设置、优化、硬盘的分区规划、软件安装、局域网的建设、计算机日常维护。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更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2计算机硬件产品知识更新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课程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产品最前沿的地方,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把握市场的发展动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

熟悉当前市场的各计算机配件的流行产品,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了解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1.3课程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要达到学习的效果和课程的目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

因此,通过本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应能够掌握现代计算机组成结构与内部部件的连接,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拆装、操作系统与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测试和使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在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方法的基础上判断和处理常见的故障。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不明确

该课程的教学有一个较传统的指导方案,理论教学一般安排一定的学时,再加两周的实训,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组装、调试与维修。虽然这种培养指导方案总体安排比较合理也很系统,并且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从近几年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该课程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遇到问题不能具体分析,不会举一反三。不仅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自行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知识也相当缺乏。

2.2课程教材内容滞后

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虽然遵循计算机业界的摩尔定律,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课程教材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柏比严重滞后,甚至有的学校几年来一直采用同一版本的教材。这样学生拿到教材后,发现其内容已经陈旧,不能与时代同步,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实验设备陈旧,配套设施不足

许多学校实验条件和硬件设备不足,不仅在数量上不能保证学生实训使用,而且多是比较陈旧的硬件设备。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较多是纸上谈兵,老师通常是介绍CPU、主板、显卡以及一些外设的型号品牌、技术指标等,都是通过网络上的图片进行讲解,没有较新的设备给学生展示。在做实验时没有相应的设备就造成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所以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解决计算机的故障仅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理论知识,而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更新,一旦计算机系统出现新的故障,就无从下手解决。

2.4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以章节讲述为基础,以基础理论为核心,知识广且杂,没有重点的学习。考核仅为理论考试,没有实践环节的考核。导致学生不重视动手能力的训练,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方向,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

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现行的教学方案存在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流于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连重装系统也不会。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定位,明确教学目的,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摒弃过去普通高等教育中强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要向学生介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最后,其次,改善教学条件,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借助于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把教案制作成图、文、声、像并茂,趣味性强,有吸引力的课件。利用投影机、视频展台,把一些较新的硬件设备清晰地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部件的结构。这样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

3.2做好教材的选定和更新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迅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特点是学校规模大、数量多、专业设置广、办学条件优越和招生人数多。但作为中职院校核心建设项目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中职教材的选定成为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据笔者在本地图书市场上了解的情况,该课程比较好的教材不多。为此,要做好以下三点:(1)应选择适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最好选择理论和实训分开的高职系列教材。(2)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破原有的教材订购机制,由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教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如果时间上不允许,也可编写课程讲义或资料作为简易教材。(3)需要强调的是,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的编写不能脱离实际。编写者要首先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行业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高职教学中所需要的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新教材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注莺实践能力的开发。

3.3实验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

专业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践基地,通过此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验室为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实践,锻炼学生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验室提供学生组装平台,平台所用计算机是用来实现拆卸、组装与维修教学的,可以一部分使用各个计算机实验室接近淘汰的电脑,另一部分使用具有最新技术的新电脑,使用旧电脑当然需要另外购置一些硬件配件。维护平台所用计算机是用来安装软件、测试、维护、网络应用的,对硬件和速度的要求较高,且硬件软件在不断更新,所以应该购置新电脑。学校可充分调动教师探索使用仿真,模拟软件的积极性,积极拓展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计算机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可把部分实训项目安排在企业中进行。特别是可充分利用学校内计算机资源,可将学校计算机机房,行政办公用的计算机出现故障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维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既有基本的理论,也有实际操作,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由于本门课程以培养技能为主要目标,所以其考核也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实践操作为土,口头问答为辅。 以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检验考核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四、结论

总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随时掌握计算机硬件发展行情,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就业要求,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工作。

参考文献:

[1]韩桂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