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生物遗传知识汇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遗传知识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遗传知识汇总

第1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遗传病主线;高职学校;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

医学遗传学是介于医学与遗传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也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难度偏高。为了提高高职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建设质量,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以遗传病为主线的课程建设策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方面进行了优化,现将具体的教学措施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纳入到本组研究中,均为女生,共計128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人。对于观察组学生,以遗传病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教学模式,两组采用同样的教材,由同一老师授课,学生基础成绩、课时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二)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用的理论+实践的授课模式。对于观察组,以遗传病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成立研究小组

成立《医学遗传学》研究小组,制作出玻片标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针对医学遗传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遗传病调查资料,编制论文集,并将相关知识力所能及的传递给亲人、朋友等。并普及《医学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开展义诊活动与知识竞赛活动,结合教学目标来改革教学评估方式。

2.重构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将遗传病作为教学大纲,从遗传病原理、分子基础、遗传病细胞、遗传病临床表现、传递方式、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教学。并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内容来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满足高职《医学遗传学基础》教材规划,介绍学科的发展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课件中有大量的遗传病资料图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在与主动性。同时,设置网络虚拟课堂,建立微信群,为学生提供关于遗传病理论、实验教学、教学课件、遗传病视频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习题、教学视频、参考资料、课件和教学大纲等,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复习。此外,以遗传病为主线,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遗传咨询门诊,成立诊断见习基地,在成绩评价上,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也增加了实验与社会实践内容,提高考核的全面性。

3.建立遗传咨询门诊

遗传咨询即根据咨询对象的遗传病发生情况、诊断、防治问题进行商谈与讨论,让患者对自己家族的遗传病有系统地了解,选择合理的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中,遗传咨询门诊已经非常普遍,是遗传病治疗的重要内容,负责为患者提供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遗传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建立遗传咨询门诊,学生可以感受医生、患者的双重身份,从而知道怎样有的放矢地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4.举行社会实践活动

在节假期,组织学生上社区、街道、特殊学校、社会福利院等,举办义诊活动,宣传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在寒暑假,为学生发放调查表,为学生介绍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与注意事项,让学生利用假期来进行调查,写出报告汇编。通过调查,有的学生拍摄了珍贵的照片,最后由教师负责汇总。在一个个的实例中,学生感受到了消除传统封建陋俗、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观察内容

对比两组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满分均为100分,60分及格。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结果显示,无论是理论考核成绩还是实践考核成绩上,观察组成绩都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学生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对比示意表

组别例数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

观察组6486.4±7.688.4±6.1

对照组6473.9±8.275.9±7.8

三、讨论

医学遗传学是高职护理教学的一门重要内容,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知识,内容复杂、抽象度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与积极性均受到了影响,不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育人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遗传学课程既包括基础知识,也包括与遗传病防治相关的内容。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我院以遗传病为主线,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构了教学内容,包括成立研究小组、重构教学内容、建立遗传咨询门诊、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也对实验、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改革。以“遗传病”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再将其付诸于自己的实践中,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的时间,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研,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理论考核成绩,还是实践考核成绩上,观察组成绩都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遗传病为主线的高职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真正结合起来,借助于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常有益。

作者:赵忠桂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 

[2]张咸宁,俞萍,祁鸣,等.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 

[3]冯浩,沙保勇,景晓红.浅析高等医科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2015(12). 

[4]米亚静,张妮,刘洁,等.青年教师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4(17). 

[5]张淑红,张金波,刘爽,等.提高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 

第2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是风声大雨点小了,而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全面实施了。以后的高考大形势是不分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都得好好学好好考,那么长期占据学生心中“副科”的位置的生物学科教学效率如何保证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包括生物学科教学在内的每个豆芽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基础,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例如在学习“人的由来”时,学生不仅知道了人的由来,知道了胚胎的发育过程,更明白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与分娩的痛苦,从而增强了感恩之情,对宏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学习了“人的性别遗传”后,就很好的了解了生男生女决定于男性,这对于 “重男轻女”思想传统观念无凝是最有力的抨击。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后,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对男女平等的认识,还可以广为宣传,对促进家庭和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它与医学、现代农业、林业、牧业上和渔业等方面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年都有一些天灾,像干旱、水灾、火山爆发、地震等,最令我难以忘怀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触目惊心的破坏和死伤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在各种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那些面对地震能保持良好心态,懂得利用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自救的人给我们关注灾区灾情的人们带来一次次意外惊喜。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惊了全世界,震起了中国全民族空前的团结,震醒了人们面对自然灾难渴望学习预防灾难和在面临灾难如何自救等知识。通过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强化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优化教学课堂,向课堂要效率

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我认为要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1)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生物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例如:我们在讲授“人的性状和遗传”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子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与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回忆:你有哪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与你父母相似?在大家所列举的性状中有哪些性状可以遗传,哪些性状不可以遗传?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提上去了,汇总学生列举遗传性状和非遗传性状,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要问为什么有的性状可以遗传,而有的性状不可以遗传?学生根据己有的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2)借助实验进行实验教学: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

(3)借助投影、视频等有效教学

生物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也可以利用投影、视频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吸引学生注意力,是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中,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生物教学语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我们知道生物教学语言是指生物学语言和一般课堂教学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有机结合。虽说初中生物主要讲述的是学生最熟悉的动植物和人体生理卫生的有关的浅显知识知识。可由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影响,在初中学生的脑海中储存着很多不完整、不系统、似是而非的生物学知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生物时会遇到“理解容易,表达困难”的麻烦,这个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要进一步的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是注意使用正确的生物教学语言。例如:“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正确,但仔细一想就不对了,因为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如果照前面的说法,病毒就不属于生物了。又如:羊和草的关系,我们平时可以说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用生物学术语应该是捕食关系。总之生物学语言在初无论是在教学模式单一化的以前,还是在现代教具、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生物教学最后都必须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

3、优化反馈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学习任务比小学要重,加上生物学科分值不高,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学习都尽量放在课堂。无论是新知识学习,还是旧知识的复习,都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能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所以反馈是学生知识输出并不断矫正的认识过程,是认知的重要环节之一。反馈练习的题量要适中,题型要新颖,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及时补偿教学、拓宽知识面;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笔答,个人口答;可以是小组竞赛等。

总之,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又要减负又要全面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物的学习就要充分的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医教改革;医学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31―02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核心学科,并且是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传递方式、发展规律,从而为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任何人才的发展都只有依托合理、深厚、开放的背景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在在专业技术上有更精尖的水平,这就是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原理,医学类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而医学人才的培养又有其特殊重要性,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医学遗传学,对于医学类大学生来说就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为什么说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很重要?因为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根据调查的结果,结合理论推算,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累于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约有15%~20%的人受累于某种多基因病,约有0.5%~1%的人受累于某种染色体病。这三大类遗传病汇总合计,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有某种遗传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些疾病已得到基本控制而显著下降,而遗传病的发病率却相对升高,人类的疾病组成已发生很大的变化,遗传病的危害性日益增大。遗传病和先天畸形已成为我国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体细胞遗传病中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不同地区人群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一位或第二位。所以在临床上,遗传病是医学类大学生从事专业时遇到的非常常见的疾病。所以懂得遗传学的知识,弄清楚它的发病机制,搞清它的遗传方式,就是治疗该遗传病的关键。分析它的遗传方式,就能对有关患者进行生育指导,这对提高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遗传病都有哪些种类?从遗传物质的突变方式和传递规律的角度看,目前遗传病可分为五大类:(图1-1)

试举几例说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症:患者结、直肠壁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息肉,症状主要表现为血性腹泻,这是一种癌前病变。而白化病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佝偻病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病,患者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和小肠对磷、钙的吸收障碍,造成尿磷增加、血磷降低,而使骨质钙化不全而导致佝偻病。常见的红绿色盲是一种X连锁隐形遗传病,患者不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Y连锁遗传病。还有一些遗传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例如,唇裂、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等。我们对于人类的自身的认识就是通过观察其生命物态所表现出的种种的性状,而人体的各种性状都和遗传密切相关。例如人类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等等,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关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最新的有关数据:截止2013年10月23日的统计数据,OMIM(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网址是http://ncbi.nlm.nih.gov/ )收录的总条目数为22 057个,与人类疾病或性状相关的序列明确的基因座为14 403个(在MIM 号前具有“*”号标识),其中具有已知表型的基因座(在MIM 号前具有“+”号标识)有117 个。分子机制明确的遗传性状有3 934 个,分子机制未知的孟德尔遗传性状有1 728 个(在MIM 号前具有“%”号标识);其它可能以孟德尔方式进行遗传的性状有1 875 个。在分子机制未知的孟德尔遗传性状中,常染色体遗传1 592 个,X连锁遗传131 个,Y 连锁遗传5个,线粒体遗传0 个。(表3-1)

从国际范围上看,医学遗传学,也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一种遗传病的遗传机制的揭秘,都意味着会给全球的患者的治疗带来福音。可见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不可或缺的。希望医学类院校在医教改革时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给与更多考虑,这样会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事业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晓慧主编:医学遗传学(第2版),2010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赵华东等: 三年制护理专业《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2012(7)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3] 陈育民主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1版),2006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第4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 生活化;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育的目标一直偏重于书本知识的授予,即重视知识目标。教育除了应该让学生受到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但是要让学生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一切为了升学而教学,严重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和比较问题,通过调查、实验以及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主建构,将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从而使他们学会解决和解答生活中有关生物方面的疑难问题,获得成功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物新课标的教材图文并茂,大大丰富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每一个章节开始处都会以美丽的图片、名人名言或者动人的诗篇来引导我们进入生命科学的学习,使我们感叹生命的魅力和奥秘。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知识,又有我们未知的前沿科学,这些方面的研究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生活化设计方式,如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技术社会专栏、与生物有关职业等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新课标的教材特点之一,就是每节内容前都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探讨。问题探讨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比如:必修1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时,教材给出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的图片,并结合以下问题:①、你能说出生活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吗?②、你知道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吗?③、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呢?通过这一问题探讨学生从生活中熟知的蛋白质入手进入学习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以及蛋白质的功能这些生物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学会鉴定食物中得蛋白质。教师还可以结合三聚氰胺事件,叫大家讨论蛋白质的重要性,以及生活中相应的食品安全事件。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观和实践中教学任务被直接规定为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形成学习知识的技能、技巧,教学过程被简化为教师以讲授为主导,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忽视了文化知识与人类及儿童经验世界的丰富关联,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新的教学价值观需要我们重新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重新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起新的教学观,课堂教学形式要实现生活化。合作教学不仅指师生合作,通过对话交流互动,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师生间建立平等互助的生活关系。合作教学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必修2的课题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因为涉及的面比较广,必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每个小组成员调查周围熟悉的4-10个家庭(或家系)中遗传病的情况,可以是色盲或高度近视这种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为了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数据要在班级和年纪进行汇总,小组再进行发病率的计算,遗传方式的判断。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既然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那么,就要重视评价主体的交互作用,关注评价过程的动态情境性。新课程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方面来给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而且评定时也不是只凭一次观察或一次考试来完成,应该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来全面地评价学生,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生活化。评价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关注学生的生物课堂生活质量,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学生的生物课堂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要以生活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多以生活化的问题、运用及问题的解决来评价学生的知识目标的达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参与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评价学生的情感目标及能力目标的达成。

总之,生物科学源于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的实践,它至高无上的目的,是要造福于人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生物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国秀.贴近生活紧扣热点,体现课标核心导向[J].中学生物学.2012(8):35

[2]王富平.素质教学评价引论[M].西安:西安出出版社,2003

[3]张明.在购案中生物新课程中落实“生活化教学”的矛盾与困惑[J].中学生物学.2012(3):61-62

[4](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编译:杜殿坤.《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7-18

[5]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北京:中国和平教育出版社,2005:195-196

第5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概念图定义及理论基础

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古温等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诺瓦克和古温认为,概念图是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的工具,是将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形象化、结构化、系统化和图示化,是一种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方式。概念图的4个图表特征为: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

概念图的构建过程 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也是有区别的,但总体来说,构建概念图时,教师应当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概念图基本的概念、制作规则,再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完善、提高建构技能。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总结如图一。

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健全已有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复习课是指依据记忆规律,通过适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生物学知识框架进行巩固、深化、发展能力的课型。复习课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依据教学目标――自主梳理与构建网络――疑难点拨与典题辨析――达标训练与提升能力――总结反思与巩固提高。其中,知识的自主梳理、框架的构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知识梳理的是否清晰、框架构建的是否有效,都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几个环节的学习。与传统复习课中知识梳理方法相比较,概念图更适合作为学生复习的工具,可将零散的概念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通过类比、归纳、整理,呈现出更为具体、系统的知识结构。下面以“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这一章的复习课为例谈谈概念图的构建过程。

教学思路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及模型构建的一般流程,设计了如图二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一是构建概念图前准备。东汉哲学家王充说过:“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则割不深。”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难以获得工作、学习上的最大效益。概念图的构建亦如此,要想让学生构建一幅比较完整的概念图,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是构建理论上的准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下定义、举例等向学生简单介绍概念图及其建构的步骤。其次是知识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变异这一章中的重要概念,如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进化的原材料、遗传病、育种等,并帮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概念间的层级关系,如变异属于核心概念(一级概念),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属二级概念,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属三级概念。最后,教师把这些概念书写在黑板上,一级概念写在最上端,二级概念在中间,三级概念写在最下端。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建构横向分支的概念图。

二是概念图构建过程。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按照座位分成4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构建概念图。学生在构建好之后,选出一个代表展示本组的构建成果。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达成共识。各组构建的模型经过讨论、修改后汇总如图三。

概念图教学中的问题思考

概念图应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唯物辩证主义的发展观中提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那么,作为对客体研究而建构出的概念图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认识成果。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此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已建构的概念图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和创造思维技能。

第6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1.做好对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夯实,加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重视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现在考试的基本思想理念和一大特点,但能力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之上的。初中生物课本中基础知识的构成离不开各种基本原理、概念、原则、方法、科学事实等元素,它们是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理解、解决和掌握的基础。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就会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清晰透彻、掌握缺乏全面性,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对问题内涵和本质的分析和掌握。所以,生物课的复习第一步就应当是“固本”———从教材的系统再学习为重,以求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以近几年的生物考试题为例,考题中有关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始终是受重视的部分,且要求越加增强和提高。考查的形式不再是单纯记忆力的知识再现,而是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检测。

2.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知识性质的相关相近性,在教学中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复习,使学生建立起具有联系性的全局知识体系。

(1)在生物课的总复习中,教师首先要对初中4册生物教材内容进行相近知识的梳理、归纳,最终整合成几大主干知识结构体系———“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构造和功能”“动物的结构及功能多样性”“人体生理卫生”“遗传、变异和进化”五个大的专题,让学生对所要复习的知识内容和基本脉络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

(2)将五大专题知识进行发散和延伸,形成树干的枝叶脉络。4册教材的专题又有着各自更加详尽的知识内容,形成了五大专题又可形成更多、更细的分支,例如“人体生理卫生”这一专题包含了七年级下册的“人的身体、皮肤”“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新陈代谢和排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和发育”和八年级下册“免疫和计划免疫”的内容,且在这些分支之间又有着相互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对生物复习加深兴趣和自信。

3.教师要有所侧重地对生物复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使他们对知识能够更好地融会贯通

(1)重插图,善用插图,涵盖教材重点。插图常是教材中的重点,这是现在教材的一大特点。而考查学生的实际识图读图能力,也成为近年来考试的一大题型,并逐年在增多加强。因此,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并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外延的适度拓展是尤为关键和需要重视的。

(2)精挑细选典型题型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把题目中隐藏的难点进行讲解。教师在日常中也要注意典型、高质量题型的搜集和积累,减少教辅资料中反复、重复性题型,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实现复习效率的提高、效果的提升。

4.教师要善于将知识点石成金,在复习教学中抓住教学技巧

第7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新课标中图版必修《遗传与进化》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自由组合规律试验。

二、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是: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于减数分裂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因此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角度来讲,符合知识的递进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应当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探究为主线,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结合假说演绎法,使学生领悟对于自由组合规律试验的解释,同时培养学生质疑、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通过观察、统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讨论、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设计探究实验验证已知规律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探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五、教学难点

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解释。

六、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验证自由组合规律试验标本(玉米)。

学生: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预习课本;划分小组。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一对相对性状的试验现象。

师生共同回顾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内容。

生活中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如果将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放在一起研究的话,会有什么规律?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孟德尔的探究之路继续前行,探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一)探究之路

引导学生回顾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课件总结展示科学探究的一般历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孟德尔提出遗传的基本定律时,是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我们也可以利用其他实验材料,比如同学们手中的玉米,来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玉米作为杂交试验材料的优点:玉米具有多对相对性状;属于单性花,便于去雄和人工授粉;子代数量多,有利于数理统计。

1.发现问题

学生观察玉米标本,总结亲本、F1、F2的表现型。

联系―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设疑激发学生对于F2各性状间关系的探究兴趣。

学生分组活动,统计F2数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表格设计能力。

投影两组学生的表格设计及统计结果。学生讨论分析,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汇总各小组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F2性状间关系:9:3:3: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比例呢?孟德尔在用豌豆做实验时,也发现同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孟德尔,你如何去解释呢?利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提出假说

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性状深入到基因,分析亲本、F1基因型。

由F2的变化联系到F1配子,指导学生分组讨论F1配子的可能性,提出自己的假说,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假说猜想的能力。

设计师生互动游戏:教师和三位同学每人提供一张卡片:A、a、B、b,排成一列。其他同学做导演指挥四个基因演示自己小组的假说。演示过程中讨论:A与a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为什么不是单个A或a?还有其他的可能吗?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什么变化呢?

通过游戏与讨论明确假说的关键在于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发生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指导学生根据假说自行完成遗传图解的构建,并进一步通过对于F2的分析说明假说的合理性。

3.验证假说

一个假说如果正确的话,不仅可以解释已有现象,还应该能够预测未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设计测交试验验证假说,领悟假说演绎法。

学生观察测交试验结果,领悟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4.得出结论

测交试验的结果也证明了假说是正确的,即F1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二)能力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讨论,回顾本节课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探究历程,并提出相关疑问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总结试验探究历程,体会对于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解释。

(四)课外探究

1.是否任意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都会出现和刚才同样的现象呢?

2.通过课堂的探究试验,我们通过假说演绎法证实了F1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从而产生了四种配子。请你结合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探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

第8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 科学本质 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课堂教学

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而科学素养的核心组分就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课程的一个分支,在科学本质的教育上,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道义。人们一般认为,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课堂学习必然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影响着他们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站在生物学科责任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尝试,努力构建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于一体的生物课堂,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沐浴科学理性的光辉。本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具体内容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进行科学本质教育的。

1. 关注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凸显概念教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教授曾说:“客观的规律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概念去认识的,而这些概念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规律的本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也多次提到:“在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的要领搞清、记牢。”《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主题下,都增加了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如果关注科学知识的学习,就毫无疑问地要在教学中凸显概念教学。

例如在整体上,我们注重“概念梳理”。济南版初中生物学《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教材首先在引言中描述了遗传的定义,然后编排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两目内容。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针对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我们抓住“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主线,围绕“遗传”这一概念,将“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这一组概念由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按照四个层次前后贯通起来,并融合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等知识,使得学生也能围绕“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内容,发掘本节出现的概念(如遗传、染色体、dna、基因等)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使学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整体上予以把握和理解概念的本质,形成知识体系。

又如在细节上,我们着力“概念理解”。如在学习“基因”这一概念时,教材只是给出这样的文字“dna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生物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显然,这样的简要描述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们使用了拼图的方法,即用卡通画的形式分别画出人的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各三种,并且在每一个特征的旁边都写出了其特定的碱基序列。操作时学生两个人一组,每一组都得到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各三种图片和一张空白脸的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把选定的特征剪下来拼成一张卡通人物的脸,并在其左侧按照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的顺序把相应的碱基序列贴上。然后小组依次把画贴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因为选的碱基序列不同,所以拼出的脸也不一样。学生惊奇地发现全班的卡通人物居然没有人拼得一样。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请学生来计算这张脸的组合方式共有多少种,大家通过计算发现竟然有35即243种之多。其实这才涉及五个特征,人的形态、生理特征远有成百上千之多,都考虑在内的话又有多少种组合呢!此时,学生对于“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的重要概念已深有感触并且深刻理解认同。

再如在练习中,我们加强“概念巩固”。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作为一门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毫无疑问,生物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回归生活的。学生学了生物学概念后,我们还要设法使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走向生活和更为广阔的社会。在练习巩固阶段,我们有目的地选编一些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题目,用概念和原理去解答问题,使概念教学落到实处。如我们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同卵双生者长得几乎完全一样。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学生们分析的结果是:“因为同卵双生者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这对双胞胎就具有相同的细胞核;因为细胞核相同,所以染色体相同;因为染色体相同,所以 dna相同;因为dna相同,所以基因相同;因为基因相同,所以贮存的遗传信息相同;因为遗传信息相同,也就是建造生命的‘蓝图’一样,因此同卵双生者长得几乎完全一样。”很显然,这样的回答很精彩,这样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的分析、推理,体现了学生对科学知识从表面感知到本质理解的思考过程,深化了本节课中的概念学习。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物学本质属性及特征的形式,是构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学科知识最为本质和中心的地位。我们在求学生涯中,会学习很多的生物学知识,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知识渐渐地被淡忘掉了,但总是有那么一些知识依然清晰地保存在我们的脑海之中,甚至伴随我们一生,这就是一些重要概念,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相关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凸显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彰显探究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科学家进行科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探究活动,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在探究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应该是探究活动,学生理解科学及其科学本质的学习活动也应该是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无论是《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都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所不同的是,后者更加关注科学探究与科学本质之间的关系,其中增加了这样的文字描述:“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显然,通过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本质,并将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科学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生物科学素养。

例如,在课的总体设计上,探究理念是“神”。《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教师将整节课置于一个大的探究背景下,让学生在探究理念的指引下,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从中认识和学习科学方法。①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环节。课开始,当学生明确了遗传的概念之后,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遗传同生物的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那么它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②科学探究的“猜想假设、实证推理、得出结论”环节,其大体过程如下: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迅速进入一种“探索”状态,开始探究的“旅程”。师问:“除病毒外,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生命的奥秘也一定藏在细胞里。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那么,你认为细胞中与遗传有关结构会是什么呢?”学生大胆猜测,之后通过分析“伞藻嫁接实验”和“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得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于是,“探索”线索转向“探秘细胞核”,“那么,细胞核里又有什么呢?”在观察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装片,找到了染色体后,探寻的目光继而转向“探秘染色体”,“染色体的组成又是怎样的呢?”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得知,染色体包含蛋白质和 dna。“那么遗传物质又会是谁呢?”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上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在对dna的研究探索中找到了dna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基因,最终控制遗传的“秘密图纸”终于被找到了,那就是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生物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又如,在课的细节处理上,探究活动是“本”。在学习“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是选取了教材上的伞藻嫁接实验作为素材,并作如下处理:借助多媒体动画,说明实验的基本处理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可能的结果。通过问题情境的呈现,学生容易得出新长出的伞帽形状由基部的假根来决定,为什么由基部的假根来决定,学生也容易猜测到是因为假根中有细胞核。这时教师设问:“在假根中不仅有细胞核,也有少量的细胞质,你能设计一个补充实验来进一步证明伞帽的形状是由假根中的细胞核决定的吗?”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增加了一个核移植实验,即将其中一种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去“帽”的另一种伞藻中,看其“帽”的形状。此时,这个实验不仅是对教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入,在思维爬坡中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途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探究学习是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过程,这是因为学生不可能简单地通过听教师讲授和自我记忆来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的体验中,才能感悟科学方法,领会运用的精髓,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3.感悟科学精神——在教学中融合科学史实

科学作为人类的发明和思想方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事物。在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特定时期,都有许多科学家倾注大量精力,遭遇各种困境,经历无数失败,但又凭借着顽强毅力、聪明智慧和通力合作,才在科学的历史长卷中写下辉煌的一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的生物学家、科学教育家施瓦布曾在bscs的“教师手册”中写道:“应提倡科学史,因为它关注的是人和事而不是概念本身……”。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显然,在生物教学中融合科学史实,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客观、创新、合作、质疑、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等科学态度与精神。

例如,可以针对教材栏目完善生物史实。《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鲁版教材安排了栏目“相关链接”——dna奥秘的揭示,其文字描述如下:“1953年4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里,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对dna的x衍射照片进行研究,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揭开了dna的奥秘,使遗传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水平。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众所周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可是说是生物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项重大事件。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谈家桢指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仅是生物科学的重大突破,也是整个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其意义足以同迄今已有的任何一次科学发现相媲美”。因此,抓住这一生物学历史事件,挖掘其中蕴藏的科学精神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亮点。

于是,我们对这一科学史实进行了相关完善,鉴于dna双螺旋结构中很多生僻的专业术语超过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处主要针对科学家的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行设计,补充了弗朗西丝?克里克、詹姆斯?沃森、莫里斯?威尔金丝、罗萨林?富兰克林等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重大贡献的四位科学家的史料。又如,还可以针对教材知识点拓展生物史实。对于教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我们抓住“主要”二字,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史进行简单补充,目的有二:一是展示dna 发现的科学历程,让学生感悟科学家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精神;二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开放性,即科学是无止境的,承前启后的不断完善过程。据此,我们补充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发现史”这一资料。因为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我们对有些事件只是提及而已(如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等),但当问到:“从上述生物学史当中,你有何收获或是感受?”时,学生们普遍认为:生物学的发展,凝结了无数科学家艰苦的劳动。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在课堂上再现科学发现历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与幸福,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实事求是、务实严谨、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已悄然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学生心灵也得到了科学精神的点化和润泽。

第9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生物课堂;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70-1

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讨的热点。“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模式,以充分地发挥“小组”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合作”的手段,真正实现“小组合作讨论”的高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课堂模式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从而有效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然而,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足,笔者就如何推进生物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紧抓问题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探索,疑问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因此,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高质量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分离定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血型是遗传的,那么一对血型是A型和B型的夫妇,他们有一个O型的孩子,这个孩子是亲生的吗?需要做亲子鉴定吗?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亲代的性状能传给子代?学生兴趣很浓,小组讨论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本来难讲的章节在学生讨论交流下竟轻松解决了。之所以成功在于问题设计能针对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不断激发他们产生新的疑问,进行新的思考,从而把课堂讨论推向纵深。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口,紧抓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把课堂一步一步推向纵深。

二、采用科学分组,调动学习兴趣

科学分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分组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人人参与学习、参与探索、参与讨论,实现共同进步为目的,因此,小组成员的安排一定要科学合理。不少教师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看似尊重学生的自主,实则容易拉大小组间成绩、能力的差距,性格活泼的小组课堂表现会很积极,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性格内向,成绩平平的小组很容易出现不敢发言而冷场的局面。笔者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时,就考虑到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将全班分成十个小组,有男生有女生,有善于言辞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有成绩优异的也有基础较差的,小组成员间取长补短,配合默契,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因此科学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别差异、能力差异,还要选择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担任小组长,组织讨论,归纳汇总。

三、明确任务分工,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只分组不提要求的课堂是形式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只有任务分工明确,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失。任务设计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设计要有梯度性,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浅入深的安排学习任务。任务浅显,失去讨论价值;任务过难,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分析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实验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按照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控制白眼的基因实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2)如果在性染色体上,又有哪几种可能?第一问相对较简单,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范畴。而第二问就有一定难度,笔者假设了三种情况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讨论,在模拟探究过程中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评价恰当及时,激发探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