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社会发展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信息增长与传播速度加快。近几年,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数量暴增,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会利用新闻传播工具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与世界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向外界传递信息?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机构都要配备专业的信息传播人才,利用媒体平台将企业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因此,公共关系离不开新闻传播。其次,社会在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高度分工,各种新型技术的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信息更加专业、复杂。新闻传播也因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新闻传播机构由于受到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影响,加上记者的精力大多集中于自己对口的专业领域,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信息都进行深入研究,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诸多涉及新兴行业的单位,应培养具备传播专业知识的人才,将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因此,新闻传播在某种意义上也离不开公共关系。
2新闻传播运用公共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质上来说,公共关系属于一种传播活动,它会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体表达形式,具备双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是开展各项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公共关系活动得以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公共关系的影响,因此,在新闻传播中运用公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效应,媒体经营亦然。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品质和形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除了注重新闻质量外,还要有自我宣传的意识,提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在新闻传播中,加强公共关系的运用,打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提升社会影响力,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3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最为主要的应用便是引导其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已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新闻传播本身便是舆论,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媒介与媒介之间缺乏竞争,传播者往往只需要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进行传播即可。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公众逐渐形成自己的媒介价值观,新闻传播需要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选择。公共关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体现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受公共关系的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在选取时一般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例,在每日的播出中,该节目都会与公众进行互动,不仅保证了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影响媒体机构的发展方向。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不同,则传播的内容也会不同。一个只会追求眼前利益、娱乐大众、忽视公共关系的媒介,最终的结果是被社会、受众所淘汰。因此,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介自身还是新闻人角度,都要注重公共关系的运用。
4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发展
新闻工作应积极引入公关意识,吸收积极因素,弥补自身不足,促进新闻工作的长效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其中,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积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不能因为团队以及局部小利益,使整个新闻工作失去客观性,使其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双向交流,在多方参与下,让新闻报道更加可信、可亲。由于播发载体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在过去基本是单向传播,很难与读者、观众、听众进行互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新闻报道在运用公共关系时,不仅能够避免新闻传播的片面性,也能使新闻传播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使整个报道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可信。丰富新闻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新闻追踪以及策划。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将新闻作为一个已然结束的事件进行报道,常常采用
5总结
所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各个新闻网站首先开始推出自己网站的APP服务(Application 第三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随后其他的传统媒体也及时跟进,《三联生活周刊》等纸媒也迅速推出了自身的APP软件。那么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这种渠道是否会成为决定一个新闻媒介的未来的最重要因素呢?本文结合目前新闻媒介推出的APP的发展状况,探究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对新闻媒介生态产生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
1、定义及概况
移动互联网平台是指通过吸附各类开发者、服务商资源,可以增强用户黏性、干预流量走向,进而提升其商业价值,实质是信息的增值通道。也就是说移动互联信息平台是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的信息平台,唯有成功驾驭这一平台,才能够拿到现在整个新闻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门户网站巨头纷纷开放自己的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平台化,如腾讯、百度、奇虎360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移动网络平台化战略,其中作为中国目前最赚钱的开放平台的腾讯也承认腾讯的开放平台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会产生更多的革新与机遇。
2、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新闻消费方式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是毕竟只是技术催生的一个更加便捷的渠道,至于如何发展还要看基于这种技术手段之上的内容的质量,以及渠道和内容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
到目前为止,各种新闻媒体的APP通过消息推送等方式使移动中的受众群体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最新的新闻讯息。这种便捷性也导致新闻媒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受众在大幅增长。美国报业协会2012年1月20日至2月1日的10天间,针对美国2158名报纸读者所做的 “报业多平台使用”(NewspaperMultiplatform Usage)调查显示,受众使用智能手机阅读新闻的比重从5%提升至77%①,这种大幅度的增长使各大媒体不得不对这一渠道备加重视。因为受众在选择移动互联网的同时也选择了新的新闻消费方式,这种新的方式势必要有更加新颖的内容加以配合。
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各大新闻媒体均有所建树,其中以推出网页手机版和APP最为主要,而就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速度来看,对于一些大的新闻媒体来说推出媒体自身的APP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运营手段。
二、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新闻资讯类APP的现状
2012年,媒体集团、互联网公司以及草根创业者都在加速进入移动互联网,而新闻资讯类APP也成为争夺的第一焦点。2013年4月28日的《2013传媒蓝皮书》对国内新闻资讯类APP予以关注,《蓝皮书》在总体情况中指出,根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梦工厂对iOS和Android平台上的新闻资讯类APP的监测,具有新闻、资讯等属性的APP应用超过1300个②。
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运营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通讯社;二是网络媒体,主要包括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垂直类网站以及地方门户;三是新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从新闻资讯类APP的数量上来看,这类APP的发展状况可谓蓬勃,各大媒体也为了争抢用户的流量,更多的把APP当成一个数据流量的入口来经营。
而目前就新闻资讯类的新闻媒体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市场基本被网易、腾讯、搜狐三大门户网站所瓜分。通过这三大媒体APP的现状也能大体看到新闻资讯类APP的整体状况。
(1)三者当中网易是最早涉足APP领域的,用“无跟贴不新闻”的策略赢得了一定的用户粘性,并定期向用户推送重要新闻。
(2)腾讯新闻APP最大的优势是腾讯QQ和微信的巨大的用户量,并且强调APP的互动化应用,每天会通过QQ和微信向其用户推送消息,并可通过微信朋友圈、腾讯微博、QQ空间等进行转发和评论,增强用户间的互动性。
(3)搜狐新闻APP将重头戏放在了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上,充分利用博客、自媒体以及微博热点话题等内容,将自己变成一个平台化的内容集成者。
从上述三个媒体的APP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来看,我们也可以总结出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的特点:
第一,目前新闻资讯类APP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新闻信息的推送来达到吸引受众数据流量的效果。
第二,在新闻资讯类APP中,对新闻原创性的坚持在移动平台上依然被强调,数据显示在新闻资讯类的新闻中随机抽取10 条,原创条数的平均值为7.04,而网络媒体同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5,表明传统媒体的重原创性在移动移动互联时代同样被强调。
2、新闻资讯类APP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011年2月世界上首个针对平板电脑开发的新闻APP——《The Daily》诞生,这种新的新闻传播形式被寄予厚望,随后各个新闻媒体开始效仿《The Daily》推出自己的APP,但是随着2012年12月15日《The Daily》在其创办22 个月后宣布因巨额亏损停刊后,我们也应该意识虽然APP行业的市场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orbes》(福布斯)在评论《The Daily》的消亡时这样说道:“除了纸质版本变了彻底的数字版本之外,其他的内容基本没有改变——高成本制作、内容收费、还有广告、内容封闭、观点不详”,这或许也是我们在APP战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新闻资讯类APP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新闻缺乏编排设计。一定程度上的精编能够起到降噪的作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尤其在各个APP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有效的新闻编排会在一定程度上使APP能够在定位上被标签化。这里的标签化是指APP也能像传统媒体一样树立起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新闻风格。
目前的APP中的新闻依旧是按照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等方面进行分类,这种分 类方式和其本身媒体的分类基本无太大区别,基本是做一个网站首页、或是杂志目录、或是报纸头版的手机版,编排方式上并无太大的创新。
(2)对用户需求关注的缺失,用户体验差。《The Daily》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受众对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新闻需求,据悉每期《The Daily》的内容量动辄几百兆,有的甚至超过了1G,这让订阅用户在下载时苦不堪言③。因此,APP必须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互设计,流量、网速都应该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新闻类APP的受众使用它进行新闻浏览时多处于移动状态,在我国无线网络的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这就会导致受众的流量成本上升。而目前我国的新闻资讯类APP的首页还推新大量的新闻图片,图片的流量负担都会成为APP将其用户拒之门外的原因。
虽然技术被认为已经不是现阶段 APP开发的主要瓶颈,但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字号选择、横竖屏显示等功能及用户体验上,传统媒体的APP 应用表现欠佳。比如,在“有无阅读模式选择”一项中,只有13%的传统媒体APP 提供了此项选择;在“有无环境选择一项”中,只有4%的传统媒体APP提供了可根据网络环境自动选择最佳接收方式的功能;在“是否支持离线阅读”中,支持离线阅读的传统媒体APP只占30%。④这种细节性的用户体验设计是APP抢占用户市场的重要筹码,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也表现在此。
三、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PP发展的建议
1、加强企业内部APP之间的配合,加速自身平台化过程
所谓企业内部合作是指同一家企业推出的不同的APP可以打通,这样不仅增加了APP的流量入口,也增加了新闻资讯类APP的新闻源。
2012年1月至3月间,对美国1015名受众的“移动媒体新闻消费全国调查” (Mobile Media News Consumption National Survey)显示:在使用移动媒体的被访者中,85%的人用它们满足个人交流的需要,这其中40%的人每天使用超过1小时⑤。可见移动互联信息平台上媒体的社交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几款新闻资讯APP应将评论、分享的功能添加到自己的APP功能当中,但是还应该注意的是如何利用各个平台在新闻源上得到补偿。
2、利用LBS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在APP使用的黄金时间加快新闻信息的更新速度
LBS是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⑥。由于移动互联信息平台的移动性这一特点,受众在某一特殊位置时,会希望看到周围与自己接近性更强的新闻。如同新浪微博中某一地点的人刚刚发送的微博内容会显示在微博页面中一样,这种基于位置的服务更能够提供给受众他们最接近且需要的新闻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新闻资讯类的APP虽然因为云技术的跟进、无线互联网的逐步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些用户使用成本上的问题,看似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否就能够说明未来的APP将成为新闻市场上占据最大的用户数量和市场份额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从上述新闻资讯类APP的发展状况和目前遇到的问题来看,一个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是占有一个更加便捷和高科技含量的渠道,媒体的内容质量、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以及对受众需求的把握才是一个媒体发展过程中决定成败的因素,而对于上述因素的探索和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未来的新闻市场将是内容和渠道共同主导的,二者之间的配合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①⑤郭之恩,《多平台时代美国受众的新闻消费方式》,《新闻与写作》,2013(4):68
②晋雅芬,《传统媒体涉足新闻资讯类APP》:http://zsnews.cn/zt/zs-
media/News/2013/05/07/2421255.shtml
从广义上讲,新闻作品包括了时事新闻、通讯、专访、特写、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新闻形式。本文所采用的新闻作品一词是从狭义上来理解,即指除时事新闻以外的其它新闻形式。
我国著作权法把时事新闻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而新闻作品则符合著作权保护的标准,所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本文根据著作权保护的基本原理,阐明著作权法为何不保护时事新闻、而新闻作品却受到著作权保护的问题,从而界定著作权法保护新闻作品的法律限度。
时事新闻
为何不享有著作权
时事新闻是指狭义的新闻,即单纯的事实消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的解释,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法律不把时事新闻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条不适用于……时事新闻”。我国已经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公约第二条第8款规定:“本公约提供的保护不适用于具有纯粹消息报道性质的日常新闻”。这说明我国立法与国际惯例也是一致的。那么,时事新闻为何不享有著作权保护?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理由。
1、从新闻的本质特征来看,时事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缺乏著作权保护所要求的“独创性”,不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范围。
新闻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真实性和时效性。这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的“独创性”特征要求相去甚远。在进行时事新闻报道时,记者只能在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略加润色。新闻的主体信息集中于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须的材料,也就是通常说的五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就是要求这五个要素必须真实并得到快速地传播。
2、从著作权法原理来看,时事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唯一表达形式,所以不享有著作权。
著作权仅保护特定表达形式,而不保护思想或事实。而且,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某种思想或事实只有唯一的表达形式,那它也不受著作权保护,因为唯一的表达形式是对客观事实、规律的“发现”,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同样的客观事实、规律的“发现”所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我国著作权法采纳了这种立法精神,在第五条中明确排除了受到著作权保护的类型,其中第二类的“时事新闻”与第三类的“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它们都属于唯一的表达形式,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虽然时事新闻的报道形式存在差异,但是其主体要素方面的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实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背景等主体信息不可能存在差别。而且,从受众角度来看,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及时获得真实的信息,即在什么时间,什么人,由于什么原因,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就同一时事新闻的传播效果来看,受众不管是读报纸,还是听广播或看电视,他们所获得的新闻信息应当是一样的。由此来看,新闻报道只是对这些信息的客观反映,这种信息传播总的说来属于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唯一表达形式”。
3、从公众利益角度来看,排除对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能够促进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有利于保护公众的知情权。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公共信息,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对公众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影响。从内容属性方面来看,时事新闻属于公共信息。所以,不管是谁先“发现”了它,都无权占有该信息。此时,公众的知情权是第一位的。如果保护时事新闻的著作权的话,其后果将会对广大公众的利益造成损害。
新闻作品
享有著作权
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并无明文规定保护新闻作品,但根据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的标准要求,新闻作品完全符合这一标准,因此,新闻作品具有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了八种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其中并无新闻作品一类;不过,第九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是概括性的标准,只要符合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的标准,符合著作权的立法宗旨和基本精神,那么新闻作品就能够得到著作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按照这条规定,能够获得著作权保护的“智力成果”――作品,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二是该作品必须以特定的表达形式存在,即具有可复制性。
新闻作品与单纯反映客观事实的时事新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时事新闻不具有独创性,新闻作品在时事新闻的基础上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具有独创性。“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如评论、杂文、散文、通讯、特写、述评、调查报告、采访札记、报告文学、理论文章、小品文以及有相当部分带有记者研究思考的分析性新闻、解释性新闻等,或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学色彩,或是具有一定的对现实社会的科学研究的价值,具有独创性,都不属于时事新闻,适用著作权法的保护。”新闻作品是作者在付出许多创造性劳动之后的智力成果,它具有独创性且表达固定在特定表达形式之上,可以进行复制传播,所以尽管著作权法不保护时事新闻,但却保护新闻作品。
新闻作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所规定允许合理使用的“时事性文章”,它主要是在时事新闻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深度报道或新闻评论。这类新闻作品通过对时事新闻的分析、评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了作者的认识和个性,具有独创性,所以受到著作权保护。但同时,由于这种“时事性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事性,其中的新闻信息以及各种相关的思想观点都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所以,著作权法对这类作品的保护又设定了限制,其他新闻媒介或个人可以依法对这些作品合理使用(尊重作者的署名权,并注明新闻作品的出处即可)。这样,通过合理使用的规则,著作权法既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又保障他人的合理使用权利,以保护广大公众的利益。
著作权法所保护的第二类新闻作品,是受到完全保护的新闻作品,包括时事性文章以外的其它新闻作品,如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故事以及其它纪实性作品、传记类作品等等。这类作品不同于时事新闻及时事性文章,它基本上与时事性不相关,而只是作者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再创作,表现了作品的思想观点,具有独创性,完全符合著作权保护的条件,因此应当受到与其它文学、艺术作品一样的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法
保护新闻作品的法律限度
不少研究者由于没有清楚地界定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结果根据新闻作品之中的独创性因素来质疑著作权法不保护时事新闻的立法。同时,也有一些新闻媒介或个人,没能够准确地理解著作权法不保护时事新闻的规定,错误地认为一切涉及新闻信息的作品都是不受保护的。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限度作进一步的界定。
[关键词] 品牌 宣传 传播 广告 媒体
随着中国服装业的纵深发展,服装经济正处于感性与理性的混合状态。中国服装品牌经济处在速度营销阶段,怎么使品牌在最短时间拥有最快的发展速度,使企业运用最低的成本来做大做强,这是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21世纪,各种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服装企业竞争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企业想在众多服装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得树立自己的品牌。而品牌的提升要靠内在的产品质量和功效。产品的质量可以在企业内部造就出来,但品牌绝不可能在企业内部造就出来,一定是在市场上.社会上造就出来。怎么样在社会上造就出来就要靠传播,只有传播出去才能让企业树立起品牌,产生效益。因此传播是打造品牌.扩大宣传的最有效的手段。传播有三个途径:广告.新闻公关,这三种主要渠道都离不开媒体。
一、媒体广告的作用
传媒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产需,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特点,创造销售机会。
对与一个服装品牌,消费者从认识到普遍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美国著名的学者罗杰斯提出事物扩散与被采用的过程理论,必须经过知晓,兴趣,进而才会产生购买心理,发生购买行为。人的某些潜在需求可能受到特定情景或是刺激物的作用而增强。比如:人们会受到商品广告和商店橱窗中精美陈列品的诱导,从无需求变为有需求,直至产生购买行为,使需求得到满足。因外部原因,人们看到服装杂志,电视广告等所展示的流行服装时,产生购买欲。这就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服装企业应该与传媒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增加自己的销售业绩。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的品牌是日益繁多,新品牌也层出不穷,这个时候,作为服装产业,就应该借助与媒介,及时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知识,帮助他们认识商品,宣传产品,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新产品。 作为一个已经立足于社会的知名品牌企业,虽然市场定位已经很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和媒介紧密联系,随时宣传自己的品牌,有可能会被新品牌所代替自己在消费者心理的位置。所以,作为知名品牌的产业也必须与媒介紧密相连,时刻保持联系。时时宣传自己的品牌,从而使消费者不会遗忘这个品牌,企业也就提高了自己的销售业绩。产业重视媒介,就是树立全方位的竞争观念,借助传媒,企业可力争舆论,树立企业信誉和产品形象。不断改善服务,加强竞争。
广告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受到现代企业的高度重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些广告并不能直接带来利润,而且还要增加企业的经费开支,加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在公众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它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有力的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提升品牌价值,与顾客建立持久关系的沟通方式之一。
二、广告的分类
根据广告的目标,我们可以把广告分为品牌广告(或者形象广告)、产品广告和促销广告三类。品牌广告以品牌为中心,目标是树立品牌形象从而有助于长期销售,产生长远利润;产品广告和促销广告则主要以产品为中心,目标是引导消费者产生对产品的购买行为,产生特定时期的利润。而现代广告艺术,不管怎样变,它都离不开用美的形象去征服大众。广告符合审美心理,才易为人们所接受认可。塑造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用“形象”说话,由完美的形象引发人“喜爱”的情感。因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为众多品牌的同时、同地点的存在,所以服装品牌彼此间的竞争就是直接的。要想在众多品牌服饰中被顾客选择,广告就表现的十分重要,因为广告主要对消费者的购买产生着提醒、引导等效应。
从目前的市场现状看来,现在大部分企业对于品牌广告和产品广告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把促销广告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据调查 消费者接受商品信息的模式为:注意--兴趣--欲望--行动--满足。注意、兴趣、欲望都是在消费者头脑市场中的活动,加上目前的消费者越来越试图在商品大潮中寻求各自爱好、趣味和审美价值的落脚点,故而怎么能够将比较繁琐枯燥的促销信息转化为消费者的兴奋点,就非常重要。例如: 一个服装品牌曾经使用三个专卖店的店面POP针对其服装促销活动做了以下三个不同的广告核心诉求,以对比不同促销广告表达方式的效果:(1)价格优惠50%;(2)买一送一;(3)打对折。在进行一个月后,该服装企业发现,使用第二个促销广告的专卖店的销售额比其他两个店高出40%。可见,消费者都比较喜欢“贪图小便宜”,因此人们对价格优惠和打折总是会产生很多疑虑,加上价格优惠和打折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超值”的享受,消费者就会怀疑产品的质量问题,甚至会想到是不是因为企业亏损等等。而对第二个店的广告,消费者却感觉到商家给予消费者带来的实惠。因而这种促销广告在不同程度上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且加深了对该品牌的认识,这就是广告所产生的效应。总体上看,服装广告遵循的模式为:抓住产品卖点,表现为一种感染力,寻找直接的感染途径,激起购买者的欲望。一般认为,当这种感染过程发生的时间与消费者购买服装的时间非常接近或相互重叠的时候,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并促成即时购买。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和新媒介数量的激增,随着品牌的不断发展和销售区域的扩大,随着整合营销理论的不断完善,服装广告应当不断地汲取不同媒介的力量,打造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知名品牌。
三、服装广告媒体的选择
广告媒体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各种印刷物、电视、广播、电影、邮寄信函等。根据使用媒体的不同可以把广告分为: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交通广告、邮寄广告、路牌广告、实体广告、橱窗广告、飞行广告、霓虹广告等各种形式。其中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这四大媒体为主要广告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广告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特点,创造销售机会,沟通企业、中间商、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联系。服装业是广告业发展的一块新天地,充满了盎然生机。要想在众多的品牌中让更多人认可,就要在提升内在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宣传。而要想扩大宣传,就要在大众传播中选择一个目标消费者接触多的广告载体,服装广告一般都采用彩色杂志,电视,电子屏幕等来传播,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专业杂志,这些杂志一般都有特定的读者群,比如:《上海服饰》、《听薇》、《瑞丽》、《世界时装之苑》等时装杂志,所以宣传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彩色杂志用一张精美的服装广告照片就能表述服装的款式、细节、意味。黑白报纸更适合选用插图或线描图加文字佩饰做服装广告。而电视、广播、电子屏幕、电子信息网络各具特色,但有一个“时间段位”的共通点,如电视广告以黄金段和非黄金段区别效果和价位;如男装品牌“七匹狼”,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的服装行业刚刚起步,国内的服装品牌还未对广告行销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当时中国的广告行业也处于刚刚起步的时候,七匹狼就重金一举拿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多个广告段的投放,而七匹狼这个名字也是在那个时候被大多数消费者铭记在心的。这一举措的问世也使得其他服装品牌纷纷效仿,使更多的服装品牌开始了以央视没媒介投放广告做为打开市场的一种手段。
广播以语言思维感染听众,电视以动态构思、画面创意影响观众。比如金利来广告系列一般都选在黄金时段播出,广告新颖,且一句“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广告词充分显示了其广告用意精究,让更多人记住了金利来这个男装品牌。
报刊杂志是出现的很早的媒体,它传播信息的主要特点是完整、清晰,不过相对来说,传播信息欠直观、感染力弱些。但是一些户外、专业性的刊物、杂志仍然是服装广告的主要媒体,也服装厂商和销售商带来促销效果。这样的服装广告强调款式特点、色彩效果,对整个画面进行气氛渲染。由于服装宣传对印刷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媒体都选择在杂志上做广告。这些杂志一般都有特定的读者群,广告宣传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在服装业也采用有线电视网。卫星电视等先进的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这一媒体对年轻人这一服装消费主体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媒体弥补了报刊杂志的不足,图文并茂、生动刺激、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重要的是,电视媒体的受众不受区域限制,绝对数量巨大,它适应高节奏的现代生活需要,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中国服装业正在关注广告的魅力、作用,名牌西服圣达菲的机器厂房并不先进,却能凭广告占有西便装市场的很大份额。令人欣慰的是,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服装系列广告大有与酒类、化妆品三分天下之势,仕奇、富绅、步云、瑞彪、万乐信等国产品牌纷纷登台亮相,服装广告传递的美的信息令荧屏璀璨、生辉。这也证明着电视做为受众最广是最有效传播信息的一种传播媒介,其影响力之大是不容置疑的。
企业要想以最低的代价达到最高的效果,采用陈列广告和橱窗广告比较合适。因为陈列广告和橱窗广告代价比较低廉。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做到美观,醒目,丰满整洁,而且代价比较低,它们不需要太多费用,只需把橱窗做到美观,醒目,吸引人即可,而且可以扩大销售。
另外一个代价比较低廉的宣传方法就是参加各种公益性的活动。比如:捐助运动会,捐资助学,扶贫基金捐献等各种公益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影响比较大,都比较万众瞩目,可以吸引各种新闻媒介进行报道,可以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信任,进而使消费者爱屋及乌,信任企业生产的产品,达到促销的目的,而且可以扩大企业的 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使企业从中得到特殊的利益。具有长期的效应。对于企业做品牌,新闻的传播效果比广告更好,花费也能省去不少。因为公众总是更加相信有独立来源的客观报道,因此企业应当争取一切机会和新闻界建立联系。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提供给新闻媒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不是靠夸耀取得的,而是应靠行为感染获得,以便在公众的交口称赞下,扩大影响。而新闻媒介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而各种公益活动又最吸引新闻媒体,所以,作为一个服装企业,要想宣传自己的品牌,就要多参加公益性的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一心为大众服务的形象。企业还应该积极举办会,展销会,博览会,看样定货会,给新闻媒介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资料,从而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合来说,服装业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在不断完善自身品质的基础上扩大宣传和影响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服装企业打造品牌离不开媒体,双方要学会如何开展由内到外的合作,企业应提高对媒体的认知程度和选择能力。21世纪是多种媒介共生共荣的时代,不同的媒介会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不同是作用,并会拥有一批特定媒介的忠实使用者。消费者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个体也会倾向于同时使用越来越多的媒介,这就要求服装市场和服装品牌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须同时使用多种媒介,形成一种统一的形象或风格,巩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
参考文献:
[1]何修猛:现代广告学.中国科技出版社
[2]纺织信息周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期刊
[3]曹亚克王亚超马翠华:服装市场营销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
力,是现代医院管理中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1 品牌塑造策略
1.1 医院品牌经营战略
医院品牌建设是一个确立医院品牌的理念,建立代表医院品牌形象的院徽及医院标识系统和其他的广告宣传品,整合医院品牌传播系统的过程。从医院竞争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医院之间在医疗技术、质量、价格、服务等因素之间日益趋同化,而且许多优势越来越容易模仿,如果单靠某一方面的优势来提升医院的竞争力,显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医院的品牌设计,打造强势医院品牌就显得相当重要。只有独具特色的个性品牌,医院才能与其他医院明显地区别开来,才能增强就医顾客对本医院的忠诚度和可信度,才能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一旦消费者在你提供的医疗服务中形成“消费满意”,他往往会与医院建立起长久的良好的医疗供需合作的关系。医院的品牌,除了固有的技术含量,服务质量和价格三大要素外,还应有专家知名度、专科特色、高精尖仪器及技术水平等要素形成的无形资产,包括医院的社会信誉度高、专家知名度高、人群中口碑好等等。
1.2 医院品牌的塑造方式
1.2.1 强化CI理念
C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英文缩写。塑造医院整体形象重在宣传策划,大力强化CI理念,强化医院整体形象。医院CI理念要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医院CI理念要表达医院整体形象的内涵,包括医院精神、院徽、院旗、院歌,医院建筑、室内陈设与设计、院内各种标志物、会场、车辆、文件、员工制服以及各种印刷品等。使医院从理念、行为、视觉等方面形成自身形象的特色和优势,并被社会和群众识别、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品牌是医院最重要的资产,具有较高的认知品质,统领其他所有的竞争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能够使医院保持赢利能力。对于患者来说,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可以感知的实在利益,而品牌竞争力就是这种利益的最佳表现。
1.2.2 构建多种媒体宣传平台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面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如何将医院的专家和医疗技术特色乃至医院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加以传播,采取怎样的形式宣传医院的整体形象,这是构建医院多种媒体宣传平台的发展战略问题。因此要对品牌进行包装,医疗服务认定的是技术,评价的是医院,所以要重视好马配好鞍、精品宜精装,营造品牌的外环境。要在创立名学科、培育名医、名护和名管理专家、发展特色技术和创新技术等方面下功夫,把好整体宣传、策划、包装对象和效果的各个环节。依靠媒体宣传塑造医院品牌形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多媒体光盘等,大力宣扬医院的技术特色、重大医疗成果,介绍新业务、新技术,宣传医德新风和好人好事,以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医院的了解,减少群众求医治病的盲目性,扩大医院的知名度。
2 宣传媒介策略
2.1 新闻策划
医院新闻策划是按照新闻普遍规律,结合医院特点和需要,通过新闻媒介,树立医院服务品牌形象,营造医院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等宣传目标的相对独立的传播手段。最重要的是要寻找新闻焦点,制造关注效应,但必须有社会性、有新闻性,必须符合社会需求,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步。
2.2 新闻宣传的特点
新闻宣传是医院宣传工作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策略,是指利用新闻媒介对医院发生事件进行传播的过程,以达到与社会沟通和树立良好医院形象的目的。医院新闻宣传内容包罗万象,要求新闻素材客观真实,时效性强,既要突出医学专业特点,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融学术性、新闻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组成新闻的事件可以是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也可以是医院管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可以选择体现医院急救能力和水平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也可以选择医院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所采取的措施等社会热点。
2.3 新闻宣传的引导
医院宣传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经常沟通,深入交流、真诚合作,方能确保医院有一个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环境,方能实现宣传工作为医院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撑的目标。
2.4 新闻宣传的方式
“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传媒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针。而要达到最佳宣传效果,采取有效的宣传方式至关重要。医疗卫生领域的新闻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新闻采访写作的要求,即要严格把握真实性,讲求时效性,还要突出重要性和可读性。
医疗卫生领域的新闻又有它的特殊性及专业性要求,因此,在写作医疗新闻尤其是医疗科技成果新闻时,应着力于对专业术语的“翻译”和解释。既讲求报道的科学性,又要注意追求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人、说服人,不要让成堆的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术语成为读者接受新闻的障碍。凡是有利于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的新闻,应充分利用不同的传媒方式,多渠道、立体交叉、全方位加大医院宣传报道力度。
3 公共关系策略
3.1 医院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
医院作为一个公共事业单位,不是以赢利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塑造医院美好形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单位,要通过与社会各类公众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其主要职能包括:(1)让公众了解自己。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渠道,将医院与公众有关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让社会各类公众更快、更好地了解自己。(2)了解公众需要。收集公众对医院的需要和反映,使医院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公众信息又能及时迅速反馈到医院中来,形成双向沟通。(3)密切同公众的联系。医院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组织,必然要与其周围的各类组织和人群发生联系,这也是医院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4)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各种义诊、咨询、宣传等活动。如支援农村卫生、开展扶贫义诊等。扩大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有利于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3.2 医院公共关系的主要特点
医院开展公关活动的目的是争取有利医院的宣传报道,帮助医院与社会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3.3医院公共关系的主要活动
医院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是强化医患沟通的过程。利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节假日等定期举办专题活动,扩大健康知识传播覆盖面,扩大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次,加强对外部组织的联络协调工作。医院要同政府、新闻界、学术团体、兄弟单位以及药品设备供应商等建立稳定、公开的沟通关系和信息联系,如通过赠阅医院的介绍、专家简介、多媒体光盘、院内报刊等资料定期与他们交流医院的发展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争取最大理解和支持,通过他们的宣传,加强品牌形象。此外,要广泛开展、参与公益活动。医院作为公益性社会福利事业,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任务,需要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如为社会慈善机构募捐等;为老年人免挂号费和诊疗费,为老干部、老教师、劳动模范等做健康宣讲、送医,开展卫生下乡义诊活动,到社区进行健康宣教,设立济困病房、向公众表示节日致庆、感谢等。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一方面充分体现医院对社会的一片爱心,展示医院良好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亲善人际关系,从而使医院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3.4 医院公共关系的有效途径
首先,医院公共关系离不开“媒体”宣传,这是公共关系最重要的活动方式。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加强社会公众对医院的了解,以达到树立医院美好形象的目的。利用医院主办院报、制作视听材料以及上街发宣传材料等形式直观、迅速地将医院的内部信息传送出去,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使医院健康、稳步、持续地发展,让医院“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4 广告宣传策略
4.1 广告内容策划
医院进行广告宣传要定位清晰,选准关键,让受众接触到广告以后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4.2 媒体方式选择
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目前可以利用的广告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广告和网络,各种媒体各具特色。每一种媒体各有优缺点,选择一种媒体具有局限性,通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组合起来进行使用。媒体组合方式通常有广播电视、瞬间媒体与印刷品等畅销媒体的组合,电视、杂志等大众媒体与户外广告等促销媒体的组合。媒体组合使广告受众增加,增加了广告的传播深度,实现了重复效应。同时,媒体组合增加了广告传播广度,延伸了广告覆盖面,实现了延伸效益。
5 网络宣传策略
5.1 医院网站定位
医院网站建设应定位于一个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网站,强调服务为本,突出知识经济。医院网站的建设模式,应将服务作为网站建设的基本宗旨。这对于提高医院整体的形象、诊疗水平,改善医患间的关系,扩大与同行的交流,降低医疗成本,推动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加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样的医院网站应当能够提供网络特色服务、全面展示医院风貌、沟通医患双方的联络、提供全面的医学信息情报服务。
5.2 医院网站带来的效益
医院网站的定位,对医院网站的建设来说,提供了可靠的开发依据。同时,也为医院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它给医院和社会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1)经济效益。医院网站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网站的网上挂号、网上预约、网上会诊、远程医疗等医疗服务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患者到医院就诊,提高医院的收入;(2)社会效益。医院网站可以广泛地宣传医院,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网站开展的各种咨询和服务可以给求医的人们提供各种便利和选择,为医生对外交流技术与知识创造良好环境。网上会诊、远程医疗的开通可使疑难病症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国内、外各大医院的有名专家为其制订治疗方案。
5.3 医院网站内容的策划
作为一个综合型网站,其宣传展示内容必须是全方位的,既能反映医院概况,又充分体现网站为医患服务性的交互性。
总之,作为新形势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医院宣传不仅能直接吸引病源、增加经济效益,更能积累无形资产,创造社会效益,对于医院良好公共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医院宣传策略的许多问题都还在进一步探讨中,讲究宣传策略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医院品牌、树立医院良好的公众形象,这不仅是新形式下医院宣传工作的主题,也是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和群众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共同开创医院各项事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罗刚,齐德广,李长青.浅谈医院的品牌建设.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1):65
关键词: 英语新闻 遣词用句 现代英语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成百倍地拓展了现代英语的涵盖范畴,以至于有人戏言,倘若莎士比亚再生,恐怕也要沦为文盲。而英语世界里这一日千里的变迁和由此带来的新生事物,除了报刊这个英语新闻媒体外,几乎找不到更好的手段来记录了。现代英语已与我们的长辈几十年以前从课本上学到的英语有了很大区别。虽说是大同小异,但小异在哪儿?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从英语报刊等新闻媒介中寻找。可见,新闻英语无疑将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现代英语的各种实用文体与风格,扩大学习视野,丰富各方面的知识。
新闻英语中会出现某些人们日常言谈中或一段时间内风行一时的“时髦词”(vogue word)。这些字眼常在一夜之间不胫而走,风行流传,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则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得以长期使用,成为普通字眼,不再含“时髦”之味。这犹如中文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出现的“气管炎(妻管严)”“大款”“下海”等之类的词语,它们因在含义上带有某种特色而能增强表达能力,使人过目难忘。
同时新闻英语中,新词语往往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中总是发生着新的变化,原有的旧词汇往往很难适应新的现实生活,这时,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词语就应运而生。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往往最先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创下先例,经人效仿成为时髦词,如果达到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后,便被收入词典,成为现代英语的一部分。如下面的例子中,为了表现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关于巴以战争问题的讲话时,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态度,就用了这个词multitasking:
――Each time he speaks,Bush has to be mindful of the need to preach hope to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cajole moderate Arabs,warn rogue states,reassure European allies and point a finger at would-be terrorists.It’s a huge piece of multitasking for a man who is best at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Time, May 6,2002)
布什在发表关于巴以争端讲话时,他要同时考虑到对以色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欧洲同盟国和的不同语气和态度,所以用计算机的快速的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这一词,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现列举几则摘自英语报刊含有这类新词语英语表达的实例,以资佐证:
1.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lled on every region to develop its own export-oriented hit product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
中央政府号召各地利用本地优势和特点开发当地的出口型拳头产品。
2.In order to fully tap the human resources,the rational flow of trained personnel should not only be allowed but also be encouraged.
为了充分发掘人才潜力,不仅应该允许人才合理流动,而且还要鼓励人才流动。
3.To further develop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Shanghai is to make a number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soon to encourage business peopl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 set up more enterprises in the three forms of ventures,i.e.enterprises for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for Sino-foreign co-production and enterprises with sole foreign capital.
为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海最近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国内外经营者创建更多的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4.The disappearance of such materials as pornographic and obscene books,periodicals and tapes is proof that China’s campaign againstis making progress.
黄色书刊及音响制品现在已难觅踪迹,这证明了中国的扫黄运动正在取得进展。
5.Some auste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heck the unhealthy tendencies,which according to the press exposures,were rampant in some localities.
从新闻媒介所暴露的情况来看,不正之风在一些地区已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严格措施刹住这股歪风。
以上诸例显示,阅读英语报刊不失为接触现代英语脉搏的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这是传统教科书和一般双语词典所望尘莫及的。这一特点无疑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紧紧跟上现代英语的发展步伐和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有些在英语中早已存在的词语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新词,这时它们原有的词义往往得到扩展和引申,其结果常造成它们的引申义得到强化而掩盖了本义。遇到这类旧词添新意的情况时,最好多加留意,切不可望文生义,产生误解。例如:
――In Barcelona,office space in one of the new 44-story towers (the other is a hotel) at he Olympic Village has helped to ease the office crunch.(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Feb.12,1992)
上例中的crunch一词原义通常表示“压得嘎吱作响”等词义,在此均被引申借喻为“危机”“困境”或“紧缺”之类的意思。又如“source”这个词,原意为“来源”“源泉”,现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常被用来表示提供消息来源的有关“人士”或“官员”:
――Hu Jingtao met Bush in Beijing last February,but according to a source familiar with the encounter,the Chinese political heir came across mostly as a blank slate. (Newsweek,May.6,2002)
类似的新词英译在英语报刊中俯拾即是,再举数例,以飨读者: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中国国情
bonded area 保税区
be honest in performing one’s official duties 廉洁奉公
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廉政建设
abuse of power for personal gain;misuse of power for private interest
corruption reporting centre 举报中心
be responsible for one’s own profit and loss 自负盈亏
jack up price 哄抬物价
with the inflation factors deducted; inflation adjusted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bureaucrat profiteering; bureaucrat racketeering 官倒
single youth above the normal matrimonial age 大龄青年
agricultural people to be given non-agricultural status 农转非
除此之外,新闻英语词汇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经常掺用外来语,尤其是新闻报道中记者提及外国或新近出现的事物时,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注意,或更贴切地表达某词语的内涵。如:
Some busloads of Iraqi pilgrims were still en route to Mecca,birthplace of the Prophet Mohammed,when the first buses turned back.(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Mar.22,1999)
en route 是法语词,意思是“在途中”。
――The shipping company,starting from scratch in 1952,has blossomed into the doyen of the maritime freight industry.(Asia Week,Mar.5,1999)
Doyen,是法语,原意是“资格最老的元老”,转义为“龙头老大”。
――Hong Kong cinema audiences are dwindling,tired of smashed-up Kungfu blockbusters.(Asia week,Mar.5,1999)
Kungfu源于中文,表示“功夫,武功”,指那些打斗的动作片。
一、经济新闻记者要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和“逆向”思维
前总编辑艾丰剖析经济报道时说的一段话对写好经济新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什么“内行不愿看”呢?就是因为记者没有抓住经济工作中关键的或要害的问题,自己首先没有钻进去,没有弄懂,怎么可能把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反映好……为什么“外行人看不懂”呢?就是因为记者没有能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研究,消化经济报道的经济内容。
采写经济新闻,记者往往喜欢到发展快,效益好的地方去,认为这些地方才是出新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报道才有指导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先进地方的探索、经验固然有示范作用,但记者不能因此束缚了自己的新闻视野,从普通人、老百姓身上挖出的新闻,从老百姓身边挖出的新闻,将会使新闻对广大普通读者更有接近性,更能引起广大普通读者的兴趣,对普通受众有更强的指导性,对他们更有用。
二、主题上要能“导虚入实”
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
经济新闻本身专业性和行业性较强,经济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从具体经济现象提炼出一般的经济学规律的“就实论虚”的能力外,还要能做到“导虚入实”。所谓的“导虚入实”是要把抽象的经济政策、经济理论与具体的经济行为联系起来,经济新闻要找到经济政策、经济理论和受众日常生活的结合,以此切入,用受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帮助受众了解复杂经济学事理,从而使经济报道鲜活起来。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5位一线工人代表“生活压力账本追踪”》,通过5个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的真实生活写照,深刻地反映经济发展中重视一线工人的劳动和价值。
三、经济报道结构推陈出新
(一)巧起题
标题是新闻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读者在阅读新闻之前,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标题,标题的制作成为经济报道是否吸引读者的首要因素。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新闻媒体的丰富,受众不可能详细阅读每份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以接触标题为主的“标题受众”在逐渐增多,“先浏览一遍标题,再选有兴趣的看”是当前受众获取信息的新习惯。同时由于经济新闻本身具有的一定抽象性、理论性,“标题受众”现象在经济新闻比较突出,只有改进标题的视角,增强受众意识,增强可读性和亲和力,将受众作为表述的出发点或落脚点,作为表述的重心的标题才能够激发受众的兴趣。
同时要加强新闻标题的信息化,如新闻标题《制裁下的俄罗斯圣诞季:物价稳定 抢购鲜见》、《大宗商品投资回报分化严重:咖啡领涨 原油领跌》、这些标题信息含量大,使得受众能够迅速地获取信息。
(二)巧开头
俗话说:“有了好的开头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万事开头难”。经济报道的开头不好写,这是不少经济报道记者都普遍认可的,报纸上关于经济报道开头也基本上固定为一个模式:记者从***获悉,***取得了***样的好成绩。“文贵新”,只有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开头,才能抓住受众的心。
2012年《参考消息》的经济新闻《温州小企业难挡经济寒流》,新闻导语为:温州箱包生产商蒋湘松(音)的企业命悬一线,他只有18天时间了,如不在限期内还清欠银行的200万元债务,他的箱包公司就得破产。但他在“娘家”――温州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寻求援助时却没有看到希望。“这一点用也没有:要是我有关系,还上这儿来干吗?”新闻导语从一个现场的场景描写展开,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如闻其声的话语让受众感同身受。
(三)巧结构
有的经济新闻报道通篇都是枯燥的数字,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普通的受众是很少有耐心去看完这种报道的,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媒体从结构上入手,出现了不少既讲清了道理,又吸引了普通受众阅读的好结构。
华尔街日报体来源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这种文体开头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引入,可以是这个大主题下的小故事、小场景,然后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分析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报道最后是回应导语的结尾,找到导语中的故事和新闻的主题的深层次关联,华尔街日报体对于经济报道文体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闻;词汇;特点;原则;汉译
0 引言
英语新闻集现代英语之大成,总统庄严的申明,民众轻松的谈话,各学科的术语、各领域的行话、风土人情乃至市井俚语,英语新闻无所不包。这使得新闻词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就大大增加了其翻译的难度。因此,在对英语新闻进行汉译时,在巧妙运用英语新闻词汇特点的同时,应遵循词汇翻译的原则,熟悉词汇翻译的方法,做到语言表达准确,内容阐述完整,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传播效果,实现英语新闻翻译的最终目的。
1 英语新闻词汇的特点
1.1 新词语层出不穷
新闻追求的是新,作为报道新闻的载体之一,新闻语言的生命也在于“新”。新闻中的这些新词语的来源有不同的渠道,有自创的,有借用的,有旧词派生新词的,等等。这些词语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英语是一门开放的语言,它比世界上许多语言更具开放性和容纳性,它随时随地接纳着新的事物和新的变化。英语吸收的新词新义,其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科技的、社会的,等等。无论是哪一种,一般都是通过英语报刊等新闻媒介才得以广为传播的。
例如:
Haves and have-nots 富人和穷人
Low-keyed,cost-effective approach更有节制,花钱更有效的搞法
This past June, Congress authorized $2 million in seed money for a fund-raising compaign.
今年6月,国会批准了一笔2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发起一场募集基金的运动。
1.2 生造词新颖别致
出于表达新闻事物和适应特殊场合的需要,新闻英语还会出现大量由记者即兴生造的词语。这些生造词,是记者根据英语中一些单词的现有词根、词缀或构词成分,通过联想或推理类比仿造的。例如:
rapee : the victim of a rape 受害者
Ameritocracy: American-economics 里根经济学
moneywise: with regard to money 在金钱方面
1.3 频繁使用缩略语
英语新闻中还大量使用缩略语,缩略语是现代英语报刊中主要的构词手段之一,尤其活跃于新闻标题中缩略语不仅节省时间和篇幅,而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英语缩略语的构词是选用词的适当音节或字母或数字对原词加以省略或简化而成的。例如:
WB:world bank(世界银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
biz: business(商业)
1.4 简短小词广泛运用
小词(midget words)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新闻报道的特点是时效性强,越快越好。要提高新闻传播速度,就必须使用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词语,避免冗长的词语。力求用有限的字数表达新闻的内容。例如:
China Vows to Ensure Food, Drug Safety: 中国决心确保食品药物的安全
(这里用vow代替determine)
UK Parliament rejects a bid for wage increase: 英国议会拒绝加薪要求
(这里bid代替的是proposal)
1.5 借用词语
英语新闻文体用词的一个显著倾向是广泛借用体育、军事、商业、科技、赌博以及文学、娱乐业等方面的词语。来自其他领域的词汇不仅能准确地表达意思,而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形象生动,给受众留下深刻影响,唤起各类读者的“亲切感”。例如:
A package deal is impossible on each of these four battlefields. What people want is a government which can do most things more right than wrong.
句中a package deal(一揽子交易)是商业用词。
Hong Kong expects bull run.
香港经济渴望回升。
1.6 大量掺用外来词语
英语新闻词汇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大量掺用外来语,尤其是新闻报道中记者提及外国的或新近出现的事物时,为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注意,或更贴切地表达某词语的内涵,往往选择使用外来词语。例如:
blitz: 闪电似的动作(德语)
visa: 签证(发语)
kungfu: 功夫(汉语)
tsunami: 海啸(日语)
regime: 政权;政体(法语)
简而言之,大众性、趣味性和节俭性构成了新闻英语在语言风格上的共同特色。了解新闻英语用词的特点,有利于新闻词汇的翻译。
2 英语新闻词汇的汉译
新闻报道是包罗万象的,它将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之于众,使得新闻词汇涉及面极其广泛。另外,英语新闻词汇新颖、广泛的特点也大大增加了其翻译的难度。因而,如何翻译新闻词语越来越成为翻译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由于新闻具有面向大众、真实准确生动及时报道新事物这个最基本的特性,因此,新闻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生动有趣但有准确无误的译文,迅速吸引广大读者,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出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传播效果。(庄起敏,2005: 32)在对英语新闻词汇进行翻译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1 直译
直译指在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考虑原文形式,在译语条件许可时,按照字面翻译。在多数情况下,直译可以成为达到原文和译文对等的一种翻译方法。
例如:Internet bar--网吧
Mad cow disease--疯牛病
Comparison-shop--比较购物
tube baby--试管婴儿
hot dog--热狗
Green card--绿卡
white-collar worker--白领工人
Soft-landing--软着陆
2.2 意译
意译指忠实于原文内容,在形式上另有创新的翻译方法。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必须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解释。对新闻词汇翻译增添解释性文字,最常用的形式是在需要解释的词汇前后,采用同位语结构或增加定语,作适当的补充说明。例如:
Graduate entry into advertising is largely confined to the milk round which starts in December.
此句中,“milk round”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指(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巡回招聘,不可硬译为“牛奶轮”或“牛奶回合”。全句可译为:“毕业生涉足广告业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每年12月开始的大学毕业生巡回招聘会。
2.3 词类转换法
词类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中的一种词性的词语用目的语中另一种词性的词语进行翻译的方法。换言之,当翻译中词语的词性在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中出现不对应时,就出现了词类转换。在英汉翻译中,词类转换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孙致礼(2003:81)指出“离开必要的词性转换,势必会导致生硬拗口,甚至晦涩难懂的译文”。例如:
The abuse of basic human rights in their own country in violation of the agreement reached at Helsinki earned them the condemnation of freedom-loving people everywhere.他们违反在赫尔辛基达成的协议,在国内侵犯基本人权,因此受到了各地热爱自由的人们的谴责。
原文中的abuse和condemnation都是名词,如果在译文中仍保留名词,译文的表达习惯显然不被读者所接受。将这两个名词译为动词,突出了它的意义,又使得译文表达更通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语气。
2.4 音译
音译法也是英语新闻词语翻译过程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音译指的是根据英语新词的读音巧妙地译成汉语的对应词。音译的词语,一方面保持了原词语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又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例如:
clone--克隆
Hacker--黑客
cool--酷
IEILTS--雅思
talkshow--脱口秀
3 英语新闻词汇的汉译原则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新生事物不断产生,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反映这些新生事物,大量新词脱颖而出,成为庞大词库中的最新成员。由于这些新词总是最先出现在传媒等新闻媒体中,在了解这些词特点和汉译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把握新闻词汇的汉译原则。
3.1 准确规范原则
新闻报道涉及社会政治生活、金融商业活动、军事冲突、科技发展、外交斗争、文化体育动态以及宗教、法律、刑事、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面对题材范围如此广泛的报刊新闻材料,翻译者必然会遇到词语不熟的问题,此时应倍加谨慎,力求准确地译出各行业使用的词语。例如,英国报界在报道法律诉讼新闻时,常用recorder一词。此时,切不可望文生义,将其翻译成“记录官”。Recorder在法律术语中还可用以指“律师”或“事务律师”。Proceedings在刑事或民事法律新闻中也经常被译者误解为普通术语,而将它译为“程序”、“手续”等。其实它是一个法律名词,指具体的诉讼案件,可翻译成“诉讼”。因此,为准确翻译词语,译者必须细查词典,包括专业词典或参考书。
3.2 简明易懂原则
西方新闻学对新闻媒体语言的要求是The simpler, the better。新闻语言追求浅显易懂,广泛运用小词正是这种文风的生动体现。译者翻译时,要吃透目的语的这个特点,尽量在语言形式上贴近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
3.3 背景解释原则
新闻英译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编译,即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对西方读者可能不太熟悉的有关信息和文化背景知识加以适度阐释,对可能引起误会、不符合国外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通。编译新闻英译时经常运用的策略,也是新闻翻译与一般文体翻译的区别性特征(许明武,2003:26-27)。
4 结语
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因此新闻英语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的文体翻译。与其他文体的语言不同,新闻语言的词汇准确、通俗、时效性强。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坚持严谨的翻译态度,巧妙运用词汇的特点,把握汉译的原则,利用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主题。新闻报道务必真实可信、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给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张健.新闻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冯庆华.报刊语言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谭卫国,蔡龙权.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董晓波.实用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6]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仍显弱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迅速发展,传播能力显著提升,国际传播体系初步形成,在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扩大中国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世界一流媒体相比,我国媒体还存在着差距,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相适应,还无法满足国家总体对外战略的要求。
尚未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传媒集团。当前西方主要传媒集团均以跨媒体、跨地域发展为基本特征,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等多种传播业态,搭建起业务多元、实力雄厚的“传媒帝国”。美国新闻集团拥有400多家子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170家平面媒体,拥有近40家卫星和有线电视频道,具备覆盖全球2/3人口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国媒体基本还处于报纸、通讯社、电视台等单一媒体发展的状态,且以国内发展为主,总体实力不强。
尚不具备世界范围内全天候采集新闻的能力。信息采集能力是传播能力的基础性因素,与西方主流媒体相比,我国主流媒体在驻外记者站覆盖面、人员配备和技术装备上明显不足,很难第一时间发出独家的、深度的报道。美国CNN在全球拥有42个分社400多名记者,其国际电台有32个驻外分社60名记者;英国BBC有40个驻外记者站250多名记者;而中国中央电视台只有19个驻外记者站约60名记者。新华社虽然在驻外分社数量上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三大通讯社差距不大,但人员配备相差悬殊,例如新华社驻韩国分社只有2人,而路透社驻韩国分社有60人。此外,我国媒体驻外机构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多媒体信息采集能力和实时移动传输能力严重不足。新华社多数驻外分社没有配备摄像设备,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站普遍缺乏小型卫星转播和高清远程传送设备等,严重制约我国媒体国际新闻采集能力。
新闻信息产品海外有效落地不足。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我国媒体在新闻信息产品的有效覆盖、落地入户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截至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节目的落地入户播出,其中整频道落地项目的用户总数约为15058万户;而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可以收看到CNN。截至2010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拥有51家整频率电台,有153家海外合作电台;BBC在世界150个国家通过调频广播实现节目落地,在全球拥有2300家合作电台;美国之音在全球80多个国家、560多个城市,通过800多家电台实现了节目落地。新华社在海外共有各类产品用户1.6万家,其中媒体客户约1万家;路透社在全世界共有37万个信息终端,其中包含各国主要媒体约2万家;美联社为世界121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新闻媒介供稿。
对国际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偏低。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媒体在报道内容、形式、时效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进,但传播的实际影响力仍然有限。主要表现为,在国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报道中原创率和首发率低,在重大舆论斗争中争夺话语权的能力不足,对国际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偏弱,没有掌握描述“中国形象”的主导权。而国际一流媒体通过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把全世界发生的新闻置于西方思维和价值观的评判之下,形成了话语垄断,对国际主流人群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和影响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困难;既有主观认识不到位,又有客观投入不充分;既有内部体制机制不适应,又有外部国际传播格局制约。
思想观念与传播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媒体要在激烈的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深刻变化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据主导,就必须面向全球进行信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传播渠道,从而实现传播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传播效益的最大化。传播全球化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任何媒体如果不能及时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将失去在国际传播市场同场竞技的机会,也意味着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自动弃权。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适应国际传播发展新形势,还没有充分认识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还较为缺乏,市场观念和营销意识还比较淡薄,存在重国内发展轻国际发展,重对外宣传轻国际传播的现象,对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统筹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播能力建设的统筹不够,对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考虑和战略规划不够,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
部分体制机制因素对媒体做大做强形成制约。现有的一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媒体在新闻采编、信息传输、产品营销等方面自成一体,重复建设和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同时,这种管理体制使大多数媒体以单一业态发展为主,不利于媒体从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此外,媒体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运用市场手段拓宽投融资渠道方面存在障碍,已有管理机制未能给予媒体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的足够空间。人才引进方面,我国媒体主要沿用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编制内人员与聘用制人员在培养使用、薪酬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灵活机制。现行政策对媒体聘请使用外籍专家、雇员,以及在薪酬支付等方面的限制,也制约了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国际化。
媒体发展壮大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新闻媒体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对国际传播的投入总量不够,增长速度缓慢,以至于很多发展项目因为自身资金不足难以实施。相比之下,国际一流媒体都有较充足的资金来源。如1996年卡塔尔政府以1.3亿美元启动资金建立半岛电视台;2007年英国外交部对BBC国际广播部门的拨款达2.4亿英镑,而BBC同时还可利用市场经营所得发展其广播业务。
媒体对传播规律把握不够从而影响国际传播效果。在国际传播中,对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区别把握不够,对国内外政治文化差异认识不深刻,未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把国际传播简单地等同于对外宣传,当然就很难收到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当前,我国媒体普遍缺乏对国外目标受众长期有效的跟踪研究和专业分析,尚未建立针对国际传播内容的专业评估和信息反馈系统,对传播效果缺乏准确清晰的研判,不能根据各国受众的思维习惯、接受特点对传播内容进行调整,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国际一流媒体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如英国BBC自1996年成立顾问小组专门负责节目评估工作,每年对各语言广播依次进行评估,三年一轮,通过评估提出整改意见,对改进对外传播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几点思考
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事关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国家安全。当前,加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现飞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世界对我关注度大幅提升,为我国拓展国际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我国媒体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实现重点突破,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传媒集团。国际传播实践证明,真正对国际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都是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实现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质的飞跃,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保障措施,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重点媒体,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着力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传媒集团,打破西方媒体垄断格局。根据基础条件和实际需要,可以考虑打造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综合性传媒旗舰,形成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为代表的专业性传媒集群,推动这些媒体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从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同时,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着力在采编网络、信息内容、营销体系、传播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幅度提升媒体整体实力、市场竞争力和传输影响力。
二是突出发展新兴媒体,抢占全球传播制高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是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具有跨越时空、天然落地的特点;网络传播是一种非对称传播,可以迅速汇聚分散的声音,急剧放大弱小的力量,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显示出独特优势。我国在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发展较快,新闻网站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仍须在战略布局上突出互联网的地位和作用,下大力气发展新兴媒体,从而更有效地突破西方信息壁垒。要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为主体,扩大基础设施规模,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网络电视台,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搜索引擎,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网络媒体。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更好地参与全球话语权争夺。
三是实施本土发展战略,切实增强传播实效。在全球传播背景下,实施本土化战略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大型传播机构的通行做法。通过实现本土化发展,能准确地了解当地受众需求,充分适应当地环境,有针对性地提供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从而增强对本土受众的吸引力,打破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阻隔,提高舆论竞争能力。要扎实推进海外本土化发展战略,大力拓展海外传播阵地,逐步实现机构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实现信息采集、编辑制作、印刷发行、信号传输、产品营销等在当地完成,提高传播效率,增强传播实效。要把本土发展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树立世界眼光,体现中国视角,传播中国理念,发出中国声音,以我为主采集播发国际新闻信息,坚持用我们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报道世界,逐步形成一套独立、成熟并有别于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争取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受众的认同。
四是发挥市场基础作用,有效配置传播资源。市场在媒体传播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充分利用市场配置传播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媒体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要重点加强广播电视媒体资源的整合,逐步推动各新闻传播机构整合功能重复、市场同质的媒体资源,实现集约化、科学化运营。要培育一批独立的传播市场主体,逐步将新兴媒体、海外新办媒体等推向市场。要积极进军国际传媒领域,支持重点媒体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在海外参股、并购或投资创办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传播企业和文化中介机构。要加强海外营销工作,建立专业化海外营销机构,提高我国新闻信息产品的覆盖率、落地率和竞争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