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2013 年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立项以来,根据《河南省民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按照申报书和专业建设方案,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完成了建设目标和任务。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 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烹饪学院是2010年成立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共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088人,中职生2870人,专任教师245人。设有烹饪技术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食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电梯维修等30多个中、高职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文化厚校、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国家职教方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量餐饮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国家专利6项,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50多项,省级奖项80多项。
几年来,学院先后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单位”、“河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国烹饪名师大师注册培训基地”、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烹饪工艺与营养)等荣誉称号,原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徐济超、中烹协副会长冯恩援、高炳义等领导先后莅临学院调研与指导,对学院的特色办学、就业创业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专业建设情况
烹饪专业自招生以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高职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等称号。学生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屡获殊荣。2016年9月,烹饪专业93名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G20峰会,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该专业现有高职在校生1256人,中职在校生1657人。专任专业课教师64人,兼职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1人,“双师型”教师25人,中国烹饪大师7人。有校内实训基地33个,校外实训基地45个,专业图书10万余册。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烹饪专业以“优基础、适口径、强技能、多方向”为指导,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立足餐饮行业,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开设中、西餐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增开中西面点、雕刻、营养配餐等方向,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二是增加了《国学教育》等限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公修课程的开设力度,促使学生人格等全面的发展。四是进一步改革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时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对课程中老、偏、旧的知识及时摒弃或更新,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备了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1、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根据学院要求,烹饪专业2014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了章程,确定了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目前,该专业与开元名都、河南大厦、上海望湘园餐饮有限公司等45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施、学徒制建设、订单培养、教师挂职锻炼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2、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成立企业冠名班
2014年起,烹饪专业先后与迪欧咖啡、望湘园餐饮公司、喜河南大厦、香港云顶集团等企业成立定向培养班。根据协议,学生第三年到签订企业进行带薪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派教师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了“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专业发展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3、依托行业力量,积极探索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6年6月份,学院被中国烹饪协会批准为烹饪与餐饮服务大师名师注册培训基地,挂牌为中国烹饪大师工作站。2016年12月,学院牵头成立中原烹饪职教集团。烹饪专业充分依托集团、工作站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启动学徒制培养班,制定了《学徒制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学院每年选拔100名学生,组建“学徒制试点班”,主干课程由大师授课,学生在寒暑假和顶岗实习期间跟随大师工作和学习,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三)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该专业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一主线二主体三循环四模块”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即以培养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单位为主体,采用职业素质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理论—单项岗位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交替进行的三次循环,以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的职业素养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的高度吻合。
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按照企业对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化实践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目前,烹饪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设置了纯实践课程,课程门数达到5—8门,校内实践课时达到校内总课时的35%以上。根据要求,烹饪专业第一学期设置基本功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后方能够进入第二学期的菜品制作等综合实践课程,基本功不达标,不能进入综合实训室进行实训。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烹饪技术系采取“招聘、引进、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先后从行业引进32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院的专兼职教师,从高校招聘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20人。
学院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体系。颁布实施了《校本教师培训方案》、《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采取“传帮带”、企业挂职锻炼、专家讲课、督导听课、教师外出培训等途径和办法,从专业认知程度、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展开了系统的培训。截止2017年,烹饪技术系共有6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2名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五)加大投资,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的实训室建设原则,学院不断加强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烹饪专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升级。截止2017年底,烹饪专业共建成各类校内实训基地33个,总面积达3615平方米,总值1418万元,生均6192.14元,涵盖了基本功、热菜制作、中西点、西餐等所有烹饪专业的岗位技能,校内实训开出率达100%。
(六)积极申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促进专业建设
立项以来,该专业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促进专业建设。2015年,该专业先后申报了“技能大师工作师”、“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范基地”等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该专业又通过了“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骨干专业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烹调工艺与营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三个省级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的立项。目前,各项目负责人正在按照方案积极推进,争取早日通过验收,促进专业建设提档升级。
(七)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
该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一是2015年与韩国全州大学签订“2+2”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前两年在我院进行专科的课程学习,通过韩语(TOPIC)三级后,即可申请进入全州大学本科3年级进行学习。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二是与法国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从2018年起,学院将每年选拔25名优秀大专生赴法国学习交流,为中法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八)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我们不断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教师日常教学规范》、《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了教案、教学大纲撰写、实践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了一套高效、完整的教学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的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了查课、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有效整改。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烹饪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监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成果显著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并能不断根据餐饮市场发展的要求,重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效果显著。近几年烹饪专业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省级课题3项、国家级专利6项、校本教材5本、校级精品课程3项。
(二)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副高以上职称21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43.5%;“双师型”教师25名,占31.3%;硕士以上研究生2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专业带头人3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校级先进教师19人,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26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了3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烹饪大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建设期间,烹饪专业先后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共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同时,学院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将考证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程和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考前的培训和指导,烹饪专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就业率分别为94.69%、93.35%、90.39%。2017届学生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2.97%。用人单位对我院2017届毕业生满意度达92.31%。2017届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3983元/月,个别毕业生月薪达到1万元以上。
3、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院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提供创业帮助。一是建立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学生寻找项目,制定创业规划;三是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2014—2017年,学院相继举办“美团杯”创新创业大赛、户外生存挑战大赛等项目比赛,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掌握。
(四)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该专业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中国烹饪协会培训基地,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承担人社、扶贫等部门交付的培训与鉴定任务。建设期内,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100多人次,许多学员拥有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致富和自主创业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事,学员还积极承担县内、县外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为御膳苑、望湘园等企业提供定制服务。牵头组织了《中国烹饪通史》编撰工作的第一次年会,为长垣籍大师吕长海大师举办了“从业68周年技艺研讨会”。参与编辑了《中原特色餐饮文化》、《长垣烹饪技艺系列名菜标准汇编》等书籍。一系列活动展示了烹饪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1背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技术变化的速度非常快,但是职业教育训练发展的速度却较为缓慢,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及时地根据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调整,培养出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往往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这种反差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不能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化的改革是非常迫切的,其改革核心就是要根据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开展一体化教学,培养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全面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1.2意义
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一目标,尤其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不能够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所以职业院校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教学由“知识的传递”转变为“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转变为“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教师从“单一型”转变为“行为引导型”等。
2.职业院校烹饪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模式不合理
中国烹饪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术,中国古人用智慧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烹饪方法和食物,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科学技术,烹饪的理论工艺体系独特且完整。当前职业院校在烹饪专业教学上,存在着在一些不足之处,普遍都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老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使得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抑制,所以必须加快烹饪职业教育的创新步伐,以一体化课程教学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高效的烹饪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职业院校在对烹饪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招生规模、实习条件、实习经费、师资素质等,在进行烹饪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比例占到80%左右,实践课只能占到20%左右,这就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理论不能够在实践中去验证,这必然会造成学习效果不佳。这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是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烹饪人才时候的首要问题,这样也就导致职业院校很难培养出全面优秀的烹饪人才,所以创新教学路径,设置合理的课程教学方案,是职业院校非常重要的任务。3.3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亟待提升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烹饪教师的综合素质都不强,有的是理论知识能力很强,但是实际操作技能却较低,有的是实际操作技能很强,但是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职业院校缺少“双师型”的烹饪专业教师,这使得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提升。
3.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烹饪职业教育创新路径
3.1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在开展烹饪专业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先了解烹饪行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然后根据烹饪行业的需求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出发,烹饪岗位需要什么就在教学中教什么,在岗位上如何操作,在实践教学中就要如何培养学生,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在院校所学能够在实际岗位中得到运用。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要先根据实践教学要教的内容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用多少就教授多少理论知识,要将“必须、够用”作为教学的原则,使学生可以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3.1.1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确认新的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在进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确认新的培养目标,应该将培养素质高、文化好、理论强、操作能力高的综合型技能人才作为目标,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能够满足烹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烹饪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首要的就是可以体现技能型,同时还应该体现理论性和知识性。在对烹饪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该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全面优秀的学生。
3.1.2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在培养烹饪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点。“一体化”教学指的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整理和融会,将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显著。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烹饪技能作为教学主线,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借鉴餐饮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模式来实现对烹饪专业学生的培养,并借鉴经验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可以选用“菜品主体、任务驱动”、“角色转化、自主培训”等“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按照“菜品开发准备-任务分析-菜品设计-菜品试做-成品质量评价-任务小结-菜品岗位试用-顾客意见反馈-总结改进-市场推广应用”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课,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实际的工作流程,还可以感受到职业化的训练氛围,这样对于学生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是非常有帮助的。
3.2对于烹饪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不断强化
烹饪专业教学体系要想能够发挥出最优的效果,需要良好的实训条件作保证,完备的实训条件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对烹饪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强化,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对烹饪专业人才进行基本功训练的要求,还应该有热菜制作实训、凉菜制作实训、面点制作实训等场所,除此之外还应该创建“模拟厨房”,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学习。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去合作酒店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锻炼实践能力,这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现代厨房一体化模拟训练教学,具体分析如下:①基本理念。依据现代餐饮经营的需要,并和厨房管理理念结合,对厨房进行设置、布局以及设备分配,以厨房生产的过程和环节为主导,对原料,加工、烹调、冷菜、点心进行研究,还应该能够体现出人力资源、卫生和安全管理等方面。②教学方法。可以实行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一课多教师法”、“项目活动教学法”和“实际情形模拟”,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建立酒店和厨房的类环境,同时模拟工作项目或情境,探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③组织教学方面。提供给学生扮演主动角色的机会,例如,模拟学生担当“餐饮部经理”、“厨师长”、“食品雕刻师”等角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分工,协同完成。相反的,教师转变角色,只作组织协调的工作。④教学效果。采用以上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⑤教学思考。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实际考量现代厨房的情况,并对学生的菜单设计、制作情况报告、菜肴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发现实际效果突出。此外,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在必要时进行合理的分项教学,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成本。
3.3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职业院校在进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烹饪专业对于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注重,这就需要广大的职业教育院校自身拥有数量众多的,具备“双师”素质的老师。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对专业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正是因为有了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初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聘请酒店有丰富工作经验并且烹饪水平较高的厨师上课,同时,派遣校内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师深入酒店进行实践学习,在充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走出去”就是让校内授课教师到酒店企业进行顶岗学习,校内授课教师一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通过在酒店的实践学习,充实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水平,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也指日可待。“引进来”政策,就是指学校聘请酒店精英人才参与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课一定要请酒店企业后厨人才来参与,他们是长期工作在烹饪行业一线的精英人才,精确掌握着烹饪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精英人才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校的教学结构,将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4.总结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融合下,探索对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共担。
1.有助于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化解了人才供需矛盾,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2.有助于探索高技能烹饪人才培养体系
在烹饪中职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学、做”为一体,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根据双方制定的培养方案,试行工学交替学习,即对学徒制培养学生实行分时段交叉的理论和技能教学,实现教室与厨房、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试行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即学徒制培养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通过“教”可以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并运用一定的烹饪技艺。不仅如此,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传授专业理论和烹饪技能的同时,尤其需要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师傅”通过讲述自己和周边的一些真实案例来启发并告诫“徒弟”们,使参与学徒制学习的学生“懂行规、有厨德”,徒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师傅的“认同作用”,感受着来自师傅德艺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提早接受企业文化,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重要特点。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师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培养任务的一种教学制度。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职烹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现代学徒制”旨在通过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厨德立人、厨艺立身、厨技立业”,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基本功扎实、烹调技艺娴熟的现代厨师。
2.培养内容
(1)培养思路。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烹饪技艺培养为基础;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其中实践实习课程应该占总课程的1/2以上,力求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从师傅的指导,在“做”中学到更多实践技能。
(3)工学交替。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目前可采用“1.5+0.5+1”的形式。即:前两年主要在中职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第一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三天在学校、两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的学习方式,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训的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最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培养方式
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亮点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以往师生关系中“一对多”的弊端以及实习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发挥传统“师徒关系”中“一对一”的充分培养优势,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有利于提高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现代学徒制实施有一套标准的教学工作流程:提出学徒制教学改革方案成立学徒制工作小组聘请烹饪师傅师傅专业技能表演确定学徒名单与师傅签订培养协议公开隆重的拜师大典实施学徒制教学学徒制教学期中检查及研讨学徒制教学期末检查及研讨。“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专业教师和烹饪师傅双管齐下,学校与烹饪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烹饪厨师作为学生的“师傅”,学校赋予“师傅”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师傅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烹饪师傅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讲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带领学徒深入行业一线学习调研。同时配备专职班主任或指派若干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
4.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衡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尺。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要接受双重考核,既要接受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接受企业师傅的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核评价内容上,除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毕业宴席设计和制作,以及参加各类全国、全省烹饪技能大赛等项目的综合评定,考核合格者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其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1.选好企业是前提
中职招生之前,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由合作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工作,按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面试的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学徒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随着学徒制的不断推进,笔者所在的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就规定:今后就读中职学校的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或者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方可入学就读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举办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签好协议是保证
在实施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协议,在协议中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重点负责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和师傅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日常管理工作等;企业重点负责学徒招生、师傅选聘、带徒传艺、学徒聘用等;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和企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实习期间要遵守安全制度。
3.聘好师傅是核心
要使学徒制真正发挥作用,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因此,企业和学校应通过相关制度,对师傅的选聘、指导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并对师傅的工作教学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一方面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给师傅颁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优秀师傅评选,增强师傅的社会责任感和带徒育人意识。
4.建好机制是关键
在校董事会和院务会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不断深化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改革,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通过全系老师的团结合作与努力,认真对照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认真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校企合作,做到正真校企融通。
我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引进校外知名企业及行业技能人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引进紫燕轩烘焙连锁技术人才和悦华酒店行政总厨进入我系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同时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进行了现场教学,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并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2、完善二元制教学,继续完善酒店管理“二元制”教学计划
为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18〕94号)精神,推动产教协同育人,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管理,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系继续准备2019年酒店管理“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申报。在此同时继续把17、18年的酒店管理“二元制”工作总结和完善。
3、积极举办技能大赛提升专业知名度
2019年11月8日,武夷山市首届“醉美武夷、山水茶宴”暨茶菜品赛在武夷山职业学院举办。在我系老师、学生和武夷山餐饮烹饪协会积极努力的准备下和成功落幕。通过本次大赛提升了我校烹饪专业承办大赛的能力与水平,拓宽了我校烹饪专业学生的知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校本专业与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校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行业认知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
我系积极响应学校的专业改革计划,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去掉理论性强对学生指导意义不大的课程,加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形象素质修养,加大学生形体、礼仪等素质课;引进行业外聘教师教学,同时把课堂开到企业,学生从而能够在实战中全方位得到提升。
5、积极参加各项比赛提升师生教学水平
我系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不断提升老师和学生的参赛水平。先后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烘焙技能大赛,福建省高职技能大赛--茶艺大赛,福建省高职技能大赛--导游讲解比赛、中华茶艺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经过一系列比赛,教师教学技能方向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学生技能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6、举办学生专业展示活动,提升学生专业信心
积极开展学生专业展示活动。我系烹饪专业从学初到期末先后开展了食品雕刻花卉展、食品雕刻动物展、西点烘焙作品展、中式面点作品展、花式拼盘作品展等;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技艺力和实战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长沙;人才培养
人才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关键在人才。长沙作为全国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从总体来看,它的人力资源在全省具有领先优势,但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富有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现代服务业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如何突破长沙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从国内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虽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培养来解决。作为长沙职业教育的龙头――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以“立足长沙、服务‘三湘’(湘商、湘旅、湘菜)”为办学定位,立足把学院打造成为“长沙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沙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中不断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长沙现代服务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
(一)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长沙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从2009年开始,长沙服务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强。2012年,长沙获批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成为中部唯一试点城市。2017年长沙将建成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将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技术咨询、工业设计等生产业和商贸、餐饮、旅游、休闲娱乐、家庭服务、教育培训等生活业,未来五年长沙将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增值将达5300亿元。要实现长沙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现代服务业人才,未来长沙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会急剧上升。
(二)长沙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高科技和制造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后,为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而出现的知识型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特点。现代服务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才能胜任工作需要。复合型人才正好具备基础宽厚、知识面广的特点。因此,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持续创新是现代服务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需要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创新素质,主要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变革和挑战中具备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长沙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这大大削弱了长沙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在重视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引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大长沙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力度,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为长沙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我院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一)对接产业需求设专业,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
抓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契机,围绕“三湘”,我院设置了会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29个专业,形成了以财经和旅游两个专业大类为主体的专业布局。有会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三个央财重点支持专业和省级精品专业;确定会计、旅游管理、投资与理财、会展策划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五个专业为省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的重点建设专业;确定会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三个专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形成了“三湘”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三湘”行业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职业活动主体、双系统结合、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完成了旅游管理等专业的技能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全面对接长沙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体现“三湘”(湘商、湘旅、湘菜)特色,学院与知名商贸旅游类企业合作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每年毕业学生近2000名,80%在长沙就业,服务长沙的现代服务业。
如,学院与进入中国五百强的长沙饮食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办学,开设了“长饮烹饪班”,采用“计划招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形式。学生进校后与企业就签订了就业协议,企业参与课程设置、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和节假日打工岗位。第一批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毕业生全部在该公司“定向就业”。学院旅游管理系还与湖南新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湖南省亲和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湖南华天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了“新康辉”订单班、“亲和力”订单班,企业参与共同制定2011级、2012级模块化、“多学期、三段式”、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订单班人数已达到85人。2013年,与长沙鑫远白天鹅酒店合作开设了订单班“鑫远白天鹅班”,学院与企业共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培养人才,合作共赢。
(三)实施合作交流战略,行企校共建湘菜学院
2013年4月,在省教育厅、长沙市政府指导下,学院借助湖南商贸旅游职教集团,联合湖南湘菜产业促进会成立了湘菜学院。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立项为省示范性特色专业,2014年湘菜产业专业群立项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群。2014年7月,学院与资兴市职业中专共同组建“湘菜学院湘南分院”和“东江湖长寿饮食文化研究中心”,不仅在湘菜职业教育领域开创了中高职对接的先河,更是以“职业教育”和“产业培训”带动地区基础人才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整合新模式。湘菜专业群累计已培养了10000多名毕业生,目前在校生1500余人,每年为湘菜企业输送500多名毕业生。另外,我院对接市场,开门办学,与环保科技园签订全方位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两园(环保科技园和校园)。我院引进长沙友阿集团、通程集团、长沙饮食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入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
三、对我院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4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湖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湘政办发[2014]47号)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坚持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高素质人才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的优化离不开创新。只有革新和原创才能够使现代服务业具有更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实践,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的领导才干与合作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与知识传授不同的是,能力培养更强调实践的训练和个性的发展。因为能力培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是不可能单靠灌输而实现的。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推进教育改革,构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岗位培训和培训机构等途径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要加强企业岗位职业培训和大专院校的专业培养,逐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其一,通过发展高校中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等学校要有步骤地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增加紧缺专业规模,建立学校与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科技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其二,通过企业的岗位培训,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促使企业职工岗位成才%要指导企业制定技能人才发展规划,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培训制度,构建国际化的继续教育体系,推动企业职工培训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迈进;其三,建立培训机构%将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与建立技能人才培训机构相结合,培养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技能人才。
(三)搭建继续教育平台,构建现代服务业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从一般人才成长为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必须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大力构建现代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的继续教育体系。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和培训师资,更好地满足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强与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采取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引进国外一流的专业培训机构,建立与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紧密接轨的继续教育平台,让高层次人才不出国就能获得国际水平的继续教育。要鼓励、支持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开放他们的培训资源,更多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培训服务。要围绕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知识更新需要,大力开展培训工程。
参考文献:
[1]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世界大学城,http:///blog2012.aspx?bid=10570445
[2]《湖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湘政办发[2014]47号)
一、让师生担当主角,教学成果精彩纷呈,一鼓作气谱新篇。
2020年,面对疫情,学院第一时间制定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方案及线上教学攻略,对外学习先进经验,对内培训青年教师。第一时间调整教学计划和授课课程表,保障了242门网课、236名教师、186个班级、5961名学生的正常授课。据统计,网络授课期间,学院学生网络到课率保持在95%以上。面对复学及逆势增长的招生人数,第一时间拟定复学方案,制定复学授课计划,本学期完成329名教师、每周1,134余门课程的统筹安排。
全院立项市级以上课题65项,198篇,出版及参编教材、著作40本,发明技术专利19项。师生获奖上,本年度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人次,国家级39人次,再次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双赛引领促发展,本年度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目前技工教育领域代表师生发展水平最高层次的两个大赛,学院成绩斐然,在山东省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谋新篇,打开教师大赛新局面,第二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学院斩获文化艺术与综合类、工业综合与农业类两个一等奖,服务类三等奖,刷新参加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的最好成绩。久久为功破难题,开启世赛发展新格局,在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选派参加烹饪(西餐)、光电技术、木工、美容、餐厅服务及餐厅服务(国赛精选)6个项目的6名选手全部获奖,3名选手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也是我院历史上首次一次性荣获3个全国技术能手;同时,我院选派的5名世赛选手,有4名进入国家集训队,占选手总数的80%,战绩辉煌,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以项目促发展,高职进程更进一步,一张蓝图绘到底。
本年底,学院以“高职攻坚”行动作为年度发展任务,组建高职项目小组,完成《xx学院高职申报材料》、《xx学院创新发展“一校一案”方案》等材料,主动对接教育厅,上交《申报转设高职的基本情况》表格。2020年12月,《x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指出:“支持XX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我院高职申报工作迈出坚实一步。
在高职项目引领下,学院教学工作对标高端,蓄力启航。
其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本年度引导专业群以“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对接”为核心,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全面提升学院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统筹各专业完成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组织了专业研讨会,各院系迅速走出去,到重点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展开专业调研30余次,并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及专业发展报告,在我院专业建设上,属首次。
其二,筑牢品牌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对于4个品牌专业,6个特色专业及1个特色课程体系进行了验收及中期汇报工作。以验收全面推进专业发展。
其三,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上半年,以疫情为主线,重点推进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本学期,增设劳动课程,有效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形式呈现劳动实践效果,重视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本文为湖南省省级教改课题:“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5日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为国家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各行各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同样不例外。无论从行业提品的形态还是服务类型和质量方面都需要大幅度地提升,在此背景之下,对高素质的综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是大大增加。过去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可能仅仅要求在某一领域比较擅长,例如理论、语言或者技能等,但随着行业的日渐规范和成熟,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过硬专业技能、拥有较高创新意识与能力、能迅速适应社会角色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成为了旅游企业青睐的对象。
(二)旅游高等教育现状的使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是位于工商管理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从属的学科地位便限制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等关键环节设置的自由度。尽管各大高校一致认为旅游类专业本身非常强调应用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由于某些原因,在教学环节中,大多数高校注重的是学生如何获取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如何让学生参与与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但像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规划等要求学生具备较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就少有重视,大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一般化,很难适应旅游新时展的需要适应。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学科的应用性决定了创新能力培养在旅游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旅游教育产生并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本科阶段教育的重要取向更应是基于职业经理人价值导向的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和时展的需要。
因此,注重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推动高校强化旅游专业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有效整合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限制因素
(一)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关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时比重太小;教师在相关课程的教授中,忽略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忽视专业本身非常强调的应用性以及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的特征,沿用传统教学中的过度强调理论教授。
(二)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不够。个性是创造性的动力源泉,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才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出学生个人的创造性。但是,目前我国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不够,基本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而采取统一的教育模式,根本谈不上个性教育与个性教学,这种培养理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限制,创新能力受到抑制。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采用魍车目纬躺柚茫即由学校或学院专业负责人征求教师意见事先设置好了整个专业的课程,然后按照课程衔接及专业特点,分配在大学各个学期,然后学生按照培养计划修满所需学分。尽管大多学校也将课程分类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专业限选课,但是学生真正自由选课的机会几乎为零,学生能自由选择的课程也相对较少。这种专业课程设置,必然的弊端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即只对本专业知识相对比较了解,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学生将具备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素质必然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模式不合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授过程中强调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只是象征性地穿插,实地考察更是因为各种原因而一再压缩,甚至形同虚设;课程考核时,一方面强调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另一方面强调各种标准与要求,最后大多以传统试卷的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了考核。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仅为应付考试修满学分而已,并没有得到能力上的真正拓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在积极营造创新教育氛围、优化旅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构建“课堂+实验室+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及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积极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1、学校要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首先,学校、学院应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师资建设从人员、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如: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本行业相关师资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其次,结合本专业特点,学校应积极举办或参与创新类竞赛,更从竞赛的角度有效地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或⒐鄞笱生课外创新成果展,有利于促进各校之间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为本校本专业学生获取“知己知彼”的机会,扬长避短。
2、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和合作。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时,在主题上,鼓励学科结合;在参与方式上,鼓励跨专业合作,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各学科本身的优势,又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拓展思路,实现综合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鼓励创新性教育课题的申报与开展。一方面鼓励教师申报和主持创造性教育方面的课题,在经费、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上给予极大的支持;鼓励教师撰写与创新性教育有关的教改论文,实现在教学与科研并进;鼓励教师带队参加各层次的比赛,通过观摩的方式为教师创造同行交流的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检讨自己的不足,学习更优、更有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应用在实践教学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在经费、指导教师的配备及学分的获取上予以倾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相关课题,共同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优化旅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不仅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增设创新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增设一些创新课程,诸如创造力开发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设计与实践等,比如为“旅游企业方向”的学生开设“旅游产品设计”这门课程,通过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有关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术方面的训练,有针对性地为各旅游企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来说,大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而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大多强调的是应变与实践能力,在学生在读期间相应增加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这样将有利于学生迅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程,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课设置时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如:教授《旅行社管理》时,教师可适当增加实践课时,一方面要求学生走访当地知名旅行社,了解当地知名旅行社具体的组织设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借鉴分析知名旅行社景点旅游线路,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条五日游及其以上的旅游线路,这样相对全面地考核了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考核了学生对产品设计、营销等知识的掌握。
3、增强选修课的自由度。当今,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包含了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及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一般是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等,专业限选课一般是针对大三大四进行专业方向选择时而开设的课程,比如说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文化等,景区管理方向开设旅游景观与设计、生态旅游等,专业任选课和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一般由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大多院校为了统一管理,专业任选课一般是由学院或系部指定相关课程在统一时间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在专业任选课方面根本就无自由选择而言,所谓的任选课只是换了属性而已,和限选、必修课没有自由度上的区别;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学生感兴趣的不多,比如茶艺、花道、烹饪、风景鉴赏等,而且受到上课时间、专业设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选修课方面大多处于被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设专业任选课和大学生通识教育时就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尽可能减少众多因素的影响,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真正想学的课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知识的整合与渗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课堂+实验室+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专业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科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构建“课堂+实验室+企业”,即:理论教学在课堂完成、综合能力培养在实验室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在企业完成。学校或学院除了重视课堂理论讲授之外,可以通过创建专业实验室的方式,通过模拟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景区、酒店或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实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建立资深旅游专业管理者进入课堂、进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培养机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四)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除了课堂理论教授之外,创新竞赛、创新项目申请、课题申报等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创新创意的提出,到具体旅游产品的设计,具体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功能分区、旅游规划方案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活动策划、旅游营销方案设计和成本核算等,都由学生自主参与,指导教师仅宏观把握研究方向,掌控研究方案的框架及建议可采用的研究方法,并负责解答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旅游市场需求的要求。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玉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摘要:中职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践性较强的一个专业。面对当前的生源质量,应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烹饪;就业导向;职业素养;路径方法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下简称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掌握现代烹调操作技术和营养膳食组配制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满足餐饮业需求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烹饪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强、技能特色明显、就业率高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对饮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受关注度也不断攀升。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在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如专业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等)还达不到企业需求。
因此,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针对当前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性、整体素质,进一步开展专业规划,通过那些路径和方法来培养造就适合行业需要的毕业生,让毕业生实现专业和职业发展无缝对接。通过我们与广东省梅州市内外的餐饮行业、企业的座谈、交流,认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重点加强学生职业忠诚度、职业技能、踏实肯干与沟通协作的工作态度、善于学习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一)何谓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如图
其中,职业伦理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职业伦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在人的一生中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就I为导向”的特点是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应与所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征最根本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贴近企业、贴近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准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重要前提,是关系着职业教育规范、有序、有质发展的重要改革思想。办职业教育不转变这个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生命力和市场的。
三、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其对烹饪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期盼
(一)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据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美食导报》报道:2015年,在北上广深,每天新增的餐厅数量超过150家,一年就增加近60000多家餐饮企业。根据餐饮行业资深媒体―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的监测数据,2016年上半年,餐饮企业用工荒断崖式需求明显,用工缺口迅速扩大。以北上广深为例,厨师缺口达到1:8,即一个厨师8家餐饮企业抢着要。
厨师需求大,目前大多数通过内部介绍为主,故而求职的活跃度不高。根据市场规律,稀缺的物品价格会上涨。餐饮用工紧张,其稀缺性则主要体现在薪酬方面。
根据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公布的数据(以北上广深为标本),2014年餐饮行业平均月薪为4200元/月,2015年为4600元/月,2016年上半年为5030元/月。厨师的月薪平均为6590元左右,厨师长、店长的平均薪酬则在6000-9000元的区间。
由此可以看出,烹饪专业毕业生就业潜力大,而且后续发展空间大。
(二)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
按照《美食导报》的上述数据说明:烹饪专业毕业生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必将终生受益。然而,近几年来,好大一部分烹饪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走得更远,一部分毕业生仍然碌碌无为,一部分则转到其他行业另谋出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有些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对专业、职业不忠诚。好大一部分学生入读中职学校成绩相对较差,对专业了解不够或者根本就不了解,选专业存在跟风现象。同学选这个专业、我也读这个专业;或者是听父母说“这个专业好”,就选这个专业。盲目选专业的结果,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不想学,知识能力匮乏。
2、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在当前这些学生中,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在家悠闲自在惯了,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一旦工作无质量或者是工作过程中产生失误而受到批评,往往不是从自身工作失误中查找原因,而是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立马“炒老板”、抑或是立马辞工走人。
3、基本功、技能不扎实。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讲多做少。在理论学习上,静不下心来,普遍存在学习理论“无用论”;在实操课中,也是凭自己的好恶有选择的学习;对实操课程学习也不上心、不认真、不虚心,特别是对于烹饪基本功的学习,毫不在乎。
4、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些学生在校不好好学,而在工作上则要求多,一上岗就要上锅炒菜、做大厨,根本不愿意从水台等基本岗位做起,或者是干基层岗位没几天就不干了。
5、学习缺乏原动力,对社会缺乏奉献精神、感恩思想,等等。
(三)餐饮行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诉求
1、对职业有较高忠诚度
面对当前中职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或就业过程中易产生跳槽、工作懒散、挑三拣四、缺乏进取心等现象,很多企业都认为学校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行业的业务特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在工作中应如何应对社会、企业,自己在企业中应怎样准确定位。
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学生职业发展、创造财富的根本。所谓腰缠万贯,不如薄技一身。在校期间,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方向,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学生爱上专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加强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所谓正确的职业态度就是指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与善于沟通协作。餐饮行业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单打独斗难有作为。在工作中,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沟通,才能有所发展。
所谓正确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学会感恩。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工作中除了要具有好的态度,还需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善于向同行学习,虚心向师父请教,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同时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打破传统的“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应采用“0.5+0.5+0.5+0.5+1”以就I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在校学习的2年,按4个学期划分即4个0.5,每一学期保证学生有8―10周的企业实习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专业氛围、职业氛围。每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围绕“在校学习10周企业教学实习8―9周期末总结考核”这样一个螺旋上升式专业学习循环开展,确保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整个周期能够掌握岗位技能、岗位标准。最后一个“1”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通过这样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为保证此种模式的学习成效,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细化在校专业学习过程,细化企业教学实习的每一个岗位的时间、要求和应达到的目标、效果。
(2)要把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带好学生,管好学生;
(3)改革评价模式。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2、改革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课程体系也要打破传统,校企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在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的方针指导下,增加专业技能的课时比重,突出抓好技能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外引内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提升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加强教师执教能力,即“内提素质”;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能人参与学校教学,即“外引人才”。通过外引内提,学校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
4、完善实训场室设备设施。
成功的专业教学,需要有良好完善的实训设备设施。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主动聘请企业能人参与到实训室建设中来,不断完善实训设备设施,让实训室就是五星厨房。
5、多轮驱动,强化专业建设。
中职烹饪专业建设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通过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多轮驱动,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力量。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好的榜样。
2、行业管理精英、名师、名厨引导作用。聘请业界精英、名师名厨定期到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故事分享、成功典型案例教育,教育学生、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成人、成才、成功。
3、成功毕业生示范带头作用。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来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教育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学有榜样。
4、与时俱进,开创德育工作新路子。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职业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吸引烹饪大师、名师进校园,有计划地让学生进企业,双向培养学生技能,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 人才培养模式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1979年,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大学本科旅游专业教育则起步于1980年,以杭州大学招收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为标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由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道路。截至2007年底,中国大陆共有1641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其中,高等院校770所,100多所高等院校可以自主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等职业学校871所,现有在校学生约79万人。不同层次的旅游院校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旅游界有关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旅游人才培养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理想、急需人才缺乏、人才外流严重等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到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而两年后能继续在旅游行业的本科生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约有80%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后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对学生来说,是对大学学习几年积累的旅游专业优势的一种浪费;对高校来说,是旅游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对旅游企业来说,会提高其专业培训成本;对社会来说,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在国外,随着旅游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相关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角度出发,探求并总结了国际著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在瑞士,1893年创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才的学校。它独特的教学模式驰誉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洛桑模式”,强调:人才培养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产教结合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宗旨。因此,借鉴国外模式,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其影响因素,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地扭转这一局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突出办学特色、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四个方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特色是旅游院校的生命。本来,每一个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都可以而且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突出办学特色,而许多学校正是分别依托于如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外国语、农学、林学等不同的专业背景来办学,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人们多不愿意积极创新,大家几乎都生搬硬套旅游管理专业统一的人才模式,丧失了自己特有的学科背景特色。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应该根据学校特点、生源特点、地域特点,安排自身的特色课程,突出对学生特殊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可以锻炼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课程设置上应重视专业理论、应用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落实,应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规律和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理论主干课和实践主干课。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绝大部分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扩招的最好选择,在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基本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开展培养和教学活动,无论是列入国家重点的985院校、211院校,还是省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都没有从塑造特色品牌出发,都在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课程设置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各个高校很少按照市场的需求,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对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一味追求教学规模,存在牧羊式教育的倾向。
对于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定位不切实际的问题,学生俨然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对于学校来说,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作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一些学校已率先尝试的“定单式培养”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长,准确地把握区域环境和评估优势师资力量,即集中和整合自己最优势的资源去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这也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实践性教育,增加和优化实习课程
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演练为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选择能够代表酒店行业先进水平的经营实体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深刻感受实际工作的气氛,熟悉酒店的具体运作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学校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的性。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学校服务社会和向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创新培养高效人才模式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优化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合理安排校内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如不定期地邀请旅行社、酒店、景区等行业人士走进校园,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注重培养职业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本职业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热爱旅游行业。要引导旅游管理本科生扭转进入服务业是“大材小用”、“最下等的选择”的观点。另外,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更重操作技能,作为本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在开始工作就走上管理岗位,从基层做起,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很有必要。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社会各方对服务业的认识偏见也必将逐步减少,形成更加开放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的转变也会为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期待。
参考文献:
[1]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国家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08-09-15(3).
[3]梅虎,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9,24(6):76-81.
[4]申洪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特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