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流动性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流动性对于企业的意义犹如血液对于人体一般,是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资源,充足的流动性可以用来满足预期和突如其来的现金流出,满足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反,因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及时满足债务偿付义务,将会危及企业的活力,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流动性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那些负债较高、固定资产占比较低,拥有大量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其活动的本质就是作为流动性的通道,故而对流动性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
流动性的含义和来源
流动性的含义。对流动性进行系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流动性的含义,准确的定义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内容。流动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流动性特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它们在性质上属于容易变现的资产;广义的流动性是指需要货币时获取现金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及时性、价格上的合理性以及数量上的充足性。美国银行业协会对流动性的定义为: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加拿大财政部金融机构监理局将流动性定义为一种能力,具体指一个机构可以及时地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应对到期的承诺。这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定义都是广义的。在广义的概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一项资产,是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性来源之一。目前对流动性的研究也大部分泛指广义上的概念。
流动性的来源。流动性的来源渠道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如销售产品回笼的资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到期收回的本金、利息或分红即属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该来源是一种基础性的流动性来源;二是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包括短期筹资、中长期筹资以及权益筹资。不同的筹资来源可以应对不同的流动性需求,以金融机构为例,短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回购、隔夜拆借等手段解决,长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信用借款、发债或股权等方式解决,对于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则要采取非常措施,如担保筹资、向央行借款等。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通过负债获得资金是一种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是当发生系统性危机或者机构自身的信用受到市场质疑的时候,筹资困境会诱发资金的流出,增强现金流入的困难;三是通过销售资产获得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资产能否及时地按照账面价值变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资产所处市场的深度(反映承受大额交易的能力)、广度(反映参与者的多少)等。其中容易变现的资产可作为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储备是所有流动性来源中最可靠的。企业为了应对意外的流动性需求,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但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回报率是最低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尽可能地降低此类资产,合理的流动性储备规模是在流动性风险和盈利之间寻找平衡。经营活动和销售资产取得的现金属于内生流动性,筹资属于外生流动性,流动性储备犹如水池中的水一样,现金的流入似水池的进水口,现金流出似水池的排水口,当资金的流入大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增加,相反,当资金的流入小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相应减少。
应对需求时流动性来源的安排顺序。一般而言,以上三种流动性来源在满足需求时,未担保的筹资安排是在经营现金流之后的第一道防线,出售资产变现是最后一道防线。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抵押或者卖出资产,尤其是那些固定的或者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资产,将减小企业的财务弹性,降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当然,这样的一种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综合考察各个来源的特点。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正常情况下,银行借款是一项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自身经营、声誉发生重大损失和变化时,银行借款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出售资产将会成为获取流动性的首选途径。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若在流动性概念的基础上来定义流动性风险,那么流动性风险的概念将更为具体,它是指企业不能根据需要而以正常的价格(合理的融资成本和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时获取现金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企业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尤其对于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其被称为“最致命的风险”。在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资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充足的流动性来应对债务,被迫进行合并或者被收购,甚至走向了破产清算的境地。这次危机证明了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然性和严重性,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成为金融机构持续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及分类。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流动性需求。流动性需求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流动性缺口,即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二是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金。
其一,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从流动性缺口产生的原因上,可以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错配型流动性风险和突发型流动性风险。错配型的资金缺口是指由于资产负债期限和规模错配导致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出大于现金的流入。如短债长用的情况,短期负债到期后需要偿还,但资产期限尚未到期无法及时回流现金,从而导致净现金流出。对于提供流动性转化的金融机构而言,这样的错配是无法避免的,是由金融机构的经营性质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本身决定的,从性质上讲是内生的。突发型的资金缺口指资金的需求超出了金融机构的计划,或者现金的流入低于金融机构的预期,导致没有充足的资金应付突发的现金需求。造成突发型资金缺口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归为四类:一是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二是不利的法律或者管理部门的裁决;三是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和企业的负面印象。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中,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一些在时间或者数量上无法预测的现金流量,如居民储蓄存款、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性投资等项目在时间和数量上均不确定,并且无法预测的程度越高,突发型流动性风险也就越高;四是不利的法律或者部门裁决会带来紧急的支付、赔偿和停业的成本。这会对经营活动和相关的现金流量造成暂时的或者永久的破坏。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无法预测性,如果管理不规范,就会增加预测企业现金流的难度。企业的负面印象会改变利益相关人的行为方式,降低交易和减少资金供给,使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变动不可预测。总体而言,突发型的流动性风险往往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或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而引发,是一种“间接的、结果性”风险,从性质上讲是外生的。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流动性风险早已蕴含在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中,而一些触发性的事件会将其暴露出来,流动性缺口的产生往往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二,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从获取资金的方式上也可将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类: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在成本合理的程度上获得未担保的筹资而遭受损失的风险。造成筹资流动性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负债不具有连续性;缺乏融资市场渠道;负债筹资来源过度集中和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当信用资金的提供者不愿意将到期负债继续提供给企业使用,或者企业被迫接受增加的成本来保证负债来源时,往往表明企业的筹资流动性风险已经存在了,信用资金的连续性可以作为筹资流动性风险的早期信号。缺乏融资市场渠道意味着企业无法进入特定的融资市场,从而被迫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比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无法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那么短时间的资金需求将被局限在需要资产抵押的回购市场上。企业过分依赖单一的产品、市场或者贷款方也会增加筹资流动性风险,因为过度集中的筹资来源一旦停止,企业想要寻找到替代性的融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当然,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比如金融系统流动性趋紧,同样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能根据需要按照账面价值将资产变现从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以不合理的贴现折扣比例将其资产作为抵押品,或者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其资产组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方式包括抵押无负担的资产获取贷款、出卖流动性资产获取资金、进行资产证券化、变卖非流动性资产等。这些方式一般与资产流动性风险的高低相对应,如果企业拥有充足的营业现金流量和筹资来源,就不会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当资产流动性风险较低时,企业可以通过抵押资产获取现金,如果企业通过变卖非流动资产来获取流动性,则意味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已经很高了。影响资产变现的因素包括资产市场性的缺乏、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资产过度集中、企业自身高估资产价值、贷款抵押物不充分等。资产市场性的缺乏意味着资产不容易或者根本无法变现,比如厂房、办公楼等固定资产的售卖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容易及时变现以满足流动性的需求;缺少无负担的资产表明企业缺乏可处置的资产,那么通过资产获取流动性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资产过度集中存在两个含义,一方面指企业拥有的头寸相对于市场容量来说占比较大,另一方面指某一资产的头寸在企业整体资产规模中占比较大。过度集中的资产可能会由于市场深度不够而无法按照账面价格整体变现,例如企业某一金融资产进行大规模抛售时,市场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资产变现的价值。过度集中的资产也有可能遭遇因市场突然变化而无法变现的风险,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次级债券”交易几乎停滞,大量持有该类债券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而如果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被高估,那么企业以该项资产为基础获取流动性的数量必将低于企业的期望值。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果贷款项目出现风险,那么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来回收资金;但如果抵押物的价值不足以弥补本息金额,那么金融机构将会遭受损失。
其三,流动性漩涡。筹资流动性风险或者资产流动性风险的出现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带来财务困难。但在某些情况下,筹资流动性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会同时出现,形成流动性漩涡,造成失去偿付能力的危险。流动性漩涡可以由内部或外部因素诱发,企业首先出现筹资困难,被迫出售或抵押资产,从而降低财务弹性,引起利益相关人的担心,抽离资金,导致企业筹资更加困难,进一步出售资产变现,最终进入财务困境,造成偿付危机。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应对未来流动性需求,确保企业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其核心是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虽然极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漩涡)发生的概率极低,但破坏性极高。正常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能始终储备足够高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极端的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是将流动性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保持快速发觉流动性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生异常情形,可以采取措施迅速获取流动性。
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式。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的覆盖方式不同(详见表1),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会造成资产损失,侵蚀企业的资本,需要通过资本来覆盖损失,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段的累计净现金流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现金的流入,资本在这方面的作用有限,应对流动性风险需要靠高流动性资产的出售或借贷市场上资金的融入。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是减少净现金流出和用流动资产抵消净现金流出的风险组合。如果一定时间段内,符合条件的流动性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入超过了该时间段内的现金流出,那么流动性风险就能实现完全覆盖。而某时间段的现金净流出和可变现资产的现金流入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市场地位以及市场的状况息息相关,所以流动性风险必须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分析。
影响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包括内外两方面。以金融机构为例,内部因素包括资产配置结构、筹资能力和经营状况等,非流动性资产占比较高、过多的流动性负债支持长期资产、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经营亏损等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变现和筹资来源,引发流动性风险。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发展状况等,经济增速下滑、紧缩性货币政策、金融行业的周期性变化等会对个体金融机构产生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就个体金融机构而言,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属于系统性风险,而内部因素是可掌控的,也是企业控制流动性风险需要努力的方向。
流动性管理的原则。流动性管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流动性管理必须面向未来。流动性风险是未来发生的事件导致不利结果的风险,流动性管理必须估计未来的资金需求,并寻找相应的资金来源。二是流动性管理必须为突发的现金需求保持一定资金作为缓冲。突发的现金流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影响成反比,发生率越高,企业准备充分,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小;相反,发生率越低,企业准备不足,造成的影响也就越高,因此为突发的现金需求预备资金对于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三是流动性管理要尽可能地平衡成本和收益。流动性不足无法应对极端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过多又会提高成本,降低收益,故此流动性管理是在成本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生成机理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整体上尚未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但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是大量存在的。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搭配上的缺陷,即把大量的短期资金安排了长期的资金运用,是造成流动性缺口的主要原因。在资产与负债期限非对称搭配的同时,又未安排充足的支付准备,以致资金周转失灵。此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环境看,作为我国金融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体经营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其承受的产品优胜劣汰、更新换代的压力较大,同时面临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新形势,以致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而且,受区域经济规模扩张的影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企业效益低下,这些都成为银行收息困难、资产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造成资金周转灵活度下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呈不断扩大之势。
从企业经营管理看,国有企业在成立时就普遍没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对银行有较强的依赖性,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的策略,这些企业用银行的资金进行周转,却很难按期归还贷款,造成了各商业银行资金的大量沉淀。
从政府行为看,一方面政府通过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信用活动的直接参与,往往把政府风险转嫁到银行自身。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的项目有些并不一定符合银行贷款标准,尤其是各级政府在不承担项目风险责任的情况下,各银行的贷款往往是没有安全保证的。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企业即使能还贷款也要拖欠,其直接后果是使存量流动性风险积累和增量风险叠加。
从内部控制与管理看,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制度牵制乏力,同时,制度不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尚未建立流动性风险甚至经营性风险的分离管理机制,经营行与管理行承担着完全相同的流动性风险。而且,对决策者的决策权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控制,内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从而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隐患。
三、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1.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①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②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③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2.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①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②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力争使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占比逐年增加,保证债券投资每年以3%~5%的比例递增。③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要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同时,由于资产结构固态化严重,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着力盘活存量,压缩不良贷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④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方便、迅捷的融资渠道,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论文关键词:资产流动性,资本结构
一:引言
资本结构是公司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公司的资本成本、收益分配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对其的研究也是相当广泛。但正如Myers在其198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TheCapitalStructurePuzzle》中所指出的:“什么样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我们还是不知道。”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最优资本结构,是因为能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是特别多的。在这些因素之中资产流动性就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最早对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进行研究的是Keynes,之后又有许多相关的研究。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研究能够为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找到部分原因,也能为资本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鉴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自身特点(如拥有大量的非流动资产、自身盈利能力较差等),通过研究其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优化其资本结构,提高其财务行为的合理性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回顾
Keynes(1930)最早开始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关系的研究,认为公司的融资成本过高或
者因为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企业发行的债券容易被低估时,管理层会选择持有更多的现金或高流动性资产。
Myers&Majluf(1984)运用优序融资理论对公司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认为现金或高流动性资产只是企业债务的负数,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有足够的资源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时,管理层会选择偿还到期债务,积累流动资产,因此当企业持有较多的现金和流动资产时,这也就意味着其资产负债率较低。
Williamson(1988)针对企业资产流动性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指出,由于更具流动性或更有重新调配性的资产抵押功能更强,外部融资成本更低,因此,资产流动性越高,债务融资数量越大,从而提高了公司资产负债率。
Harris&Raviv(1990)指出,债务提供关于公司盈利能力的信息,投资者就会利用此种信息来观察公司在不同资产负债率区间的契约支付能力,从而对公司经营政策的变动做出相应的反应,且此时投资者会权衡预期的违约成本和公司经营政策的潜在改善。因此,随着资产流动性的增加,预期的违约成本降低,投资者越愿意使用债务来获得公司经营政策的相关信息,进而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
DeAngelo&Wruck(2001)认为,管理层往往能够通过变卖公司高流动性的资产来偿付暂时的债务利息,这也为其在发生财务危机时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公司的经营策略而不受债权人的干预。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债权人往往会通过缩短债务契约期限,如要求公司偿还所有的主要债务而不仅是利息;或增加偿债基金或强制债务条款来避免管理层逃避债务压力,从而使得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
(二)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对于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徐冬和冼国明(2002)考察了破产对公司产品市场行为的效应,发现无形资产较多的公司会进行更多的债务融资。余哲等(2005)从资产结构的角度探讨了资产流动性对财务危机重组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考虑资产流动性的财务危机重组模型,研究表明债权人会容忍某些程度的投资无效率以避免无谓的资产流动性损失。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结合我国特有制度背景和制造业上市公司特征,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较之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性以及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性,现提出研究假设: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时,资产流动性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
(二)样本数据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650家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所用分析工具为Eviews以及Excel电子表格。
(三)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根据资本结构的定义,可以采用资产负债率来代表公司的资本结构,并作为被解释变量。之前研究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广泛使用的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但这些指标仅判断了资产在某个时点上转换为现金的能力,没有考虑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因此本文引入“动态现金产生速度”这一指标来作为资产流动性的变量,并作为解释变量,这也是本文较之前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文研究的是资本结构与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关系,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因此,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引入控制变量对以上因素进行控制。于是引入盈利能力、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实际税率、固定资产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的指标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
指标符号
指标定义
资本结构
zcfzl
总负债/总资产
动态现金产生速度
dtzb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总资产/365
盈利能力
zcjll
税前利润/总资产
公司规模
gsgm
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股权集中度
qsm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
实际税率
sdsl
所得税费用/年末总资产
固定资产比例
【关键词】流动性 盈利性 Wilcoxon 秩检验
一、引言
流动性已经成为公司正常经营的保障。公司往往为了交易性需求、投资性需求或谨慎性需求而持有流动性。流动性(liquidity),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含义,这里特指公司资产的一个属性,是指公司资产转化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即变现能力。著名财务管理专家范霍恩认为,流动性有两层含义:(1)变现所需的时间;(2)变现比率的稳定性。狭义的流动性只包含第一层含义,广义的流动性则包含两层含义。企业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现金的流动性最好,其次是有价证券,再就是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
流动性对于企业非常重要,流动性过高过低都可能从短期或长期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一般流动性好的资产收益率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过高,企业资产增值的能力就不足,而资产收益率低,企业就可能陷入困境。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4/5的破产企业是获利企业,它们倒闭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因为现金不足。
但是持有流动性也需要付出成本。这些成本包括交易手续费和成本。在内控制度不很完善的市场中,这种成本尤其高昂。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中国南方航空委托理财和占用资金达43亿元(新华社,2006年10月16日),造成了巨额资金损失。
正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公司遇到流动性需求时并不能很容易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尤其如此。但公司持有的流动性并不是越高越好,公司持有流动性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外部融资很昂贵时。为了满足将来的生产性需要,投资于流动性资产就是外部融资的一种变通。外部融资成本包括发行证券的成本、因为潜在的冲突产生的成本、因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产生的成本。因此,投资于流动性可以看作是减少外部融资依赖性而采取的一种经济方法。当然,这样的收益必须要能平衡持有流动性带来的成本。如何确定持有流动性的水平成为很有意义的事情。
有两个研究试图解决公司持有一定流动性问题。Myers (1977)用权衡模型(trade-off model )解释了持有流动性问题。他认为,持有现金会产生成本和收益,持有现金的主要收益就是构成了一个安全缓冲(safety buffer),使公司避免了外部融资成本很高时不得不融资,或遇紧急情况不得不出售公司质量好的资产。由于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公司常遇到有好的投资项目而融资成本却较高的情况。较高的融资成本可能会使公司放弃投资项目或接受高成本融资。持有现金的成本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一致(最大化股东财富),持有现金的成本就是现金的低收益;如果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不一致,提高现金储备意味着提高他们支配下的资产,以提高管理谨慎性(managerial discretion)。这样,持有现金的成本包括现金的低收益和管理谨慎性带来的问题。而且,持有流动性更容易带来问题(Huberman,1983)。
Myers 和 Majluf (1984)的优先顺序模型(pecking order model)认为 ,公司为投资项目融资遵循先内部资金,然后债务融资,最后才是权益融资的顺序。当经营现金流很高时,公司就用来投资于盈利项目、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当留存收益不够新项目所需投资时,公司就动用现金储备,然后发行债券,最后发行股票。
二、数据与研究设计
本文样本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GICS(全球行业分类标准)行业分类标准挑选的在沪深上市的A股制造类公司,这些公司在2001年到2005年间正常经营。为排除新上市公司因为通过发行股票得到了巨额资金,因而现金资产特别充裕,会掩盖实际经营中的流动性需求。因此,本文的样本公司都是至少上市两年后的公司,所有初始数据都来自上海万得资讯(Wind)。
流动性(LIQRAT)用现金加短期证券比总资产的账面价值表示。假设LIQRAT与下面假设的流动性决定因素相关。盈利性则用总资产收益率表示,总资产收益率等于息税前利润除以总资产。
我们选取了2001年到2005年间在沪深正常交易的制造类上市公司。其中,2001年的制造类上市公司为310家,2002年315家,2003年318家,2004年306家,2005年304家。2001年公司流动性平均为0.1861,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0398。2002年公司流动性平均为0.1892,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0659。2003年公司流动性平均为0.1828,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0587。2004年公司流动性平均为0.1726,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1085。2005年公司流动性平均为0.1534,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0585。各年流动性与资产收益率走势见图1。
图1
为了比较流动性对资产收益率是否有显著影响,我们按流动性将2001年到2005年各年样本公司分为两类,即高流动性公司和低流动性公司。各年流动性在平均值以上为高流动性公司,流动性在平均值以下为低流动性公司。具体而言,2001年样本公司中流动性高于0.1861的公司被归类为高流动性公司,反之则为低流动性公司。2002年样本公司中流动性高于0.1892的公司被归类为高流动性公司,反之则为低流动性公司。2003年样本公司中流动性高于0.1828的公司被归类为高流动性公司,反之则为低流动性公司。2004年样本公司中流动性高于0.1726的公司被归类为高流动性公司,反之则为低流动性公司。2005年样本公司中流动性高于0.1534的公司被归类为高流动性公司,反之则为低流动性公司。然后分别计算了各年高流动性公司和低流动性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得到2001年高流动性公司有126家,资产收益率为0.04581,低流动性公司有174家,资产收益率为0.04664;2002年高流动性公司有142家,资产收益率为0.05663,低流动性公司有158家,资产收益率为0.06872;2003年高流动性公司有141家,资产收益率为0.07254,低流动性公司有208家,资产收益率为0.0691;2004年高流动性公司有134家,资产收益率为0.0712,低流动性公司有216家,资产收益率为0.091;2005年高流动性公司有102家,资产收益率为0.0737,低流动性公司有218家,资产收益率为0.0856。从统计中可以看到,流动性与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在不同年份表现不同,流动性高并不一定资产收益率高(具体见表1)。
表1、两类公司的平均收益率
三、两类公司比较结果
为从统计上说明两类公司的收益率差异,我们对两类公司进行了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检验)。该检验的优势是非参数的,所以没有必要对数据的分布作出一些特别的假设。假设用ROAH表示高流动性公司的资产收益率,用ROAL表示低流动性公司的资产收益率。 我们想要检验的原假设为ROAH=ROAL,备择假设为ROAH>ROAL。
记nH为被分为高流动性公司的数目,nL为低流动性公司的数目。如果将高流动性公司和低流动性公司结合,就可以对它们排序,对每个观察值都赋予一个整数秩,该整数秩范围为从1到nH+nL,定义W为高流动性公司的秩和。在原假设下,统计量
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在选取的2001年的样本中,nH=126,nL=174。2001年计算的Z统计量为-2.151,对应P值为0.03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高流动性公司与低流动性公司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的假设。类似地,计算出2004年计算的Z统计量为-3.621,对应P值为0,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高流动性公司与低流动性公司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的假设。 计算2005年的Z统计量为-2.539,对应P值为0.01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高流动性公司与低流动性公司资产收益率无差异的假设。设定显著性水平为5%,2002年和2003年差异不显著。2001年和2004年低流动性具有显著的高收益,2005年检验结果也证实低流动性具有高收益。2003年低流动性平均收益低并不显著,因此不接受低流动性公司产生低收益的结论。
表2、Wilcoxon 秩检验结果
因此,综合上面5年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验证低流动性具有高收益,即低流动性公司将资产配置到收益率更高的投资上去,取得了更好的经营效果。从而流动性和收益性确实具有反向关系。
【参考文献】
[1] Chang S. K.,David C M. ,Ann E. Sherman.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Liquidity: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8,vol.33 ,No 2
[2] Myers, S.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5
一、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存款者的提现需求和借款者的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1]。提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会想到盈利性,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越强,盈利性越低。
现金持有量越多,现金机会成本越高,短缺成本越低。这是因为,如果大量现金留在银行手里,那就放弃了投资其他盈利性好的投资机会,机会成本就高;但是一旦银行面临储户的大规模取钱,现金的不用变现,直接可以付给储户。所以,两者一定会有一个交点,那就是现金最佳持有量。但是对银行而言,肯定不愿意把大把的钱留在柜台,而是能尽可能多地用于投资,这样就会导致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准备来随时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或满足贷款需求,从而引发挤兑风潮或银行信誉丧失的可能性[2]。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十分重要。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分析
(一)流动性综合指标
1.存贷比率
为什么说存贷比率是一项综合指标呢?这是因为存贷比率等于贷款数比上存款数。贷款数代表了流动资产,而存款数代表了负债,因此两者的比率综合地囊括流动资产以及流动负债。该比率值越高,证明企业流动性越差,因为数值越大,表明存款数较贷款数少,一旦储户大规模从银行体现,那么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上面三家银行近三年,中国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很高,它近三年的数据都在75%以上,表明商业银行大多数的现金都用于贷款。建设银行次之,但是数值也是很大,农业银行相对于前面两家的数值较低。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存贷比不得超过75%,但是我国为了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增强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心在2015年拟取消存贷比这一限制[3]。虽然国家政策放开了存贷比的限制,但是证监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做到防范于未然。既然存贷比率范围没有数值限制,那么应该用什么来表示流动性比率呢?
2.流动性比率
前面存贷比率没有数值上的限制,但是流动性比率是规定了限制的,人民币和外币的流动性比率都要大于等于25%。另一个方面,流动性比率是流动性资产比上流动性负债,站在资产负债表宏观的视角,更能表示流动性综合指标。
(1)人民币流动性比率
根据图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的流动性比率变动不大,总体趋于45%左右,大于银监会规定的25%,所以这三家银行近三年的偿债能力还是不错。
其中,中国银行更胜一筹。
(2)外币流动性比率
这三家银行近三年的偿债能力不错,总体趋于60%左右。其中农业银行表现的格外突出,所以,在面临短期偿债能力(外币)方面,农业银行更稳定。
(二)资产的流动性指标――贷款与总资产比率[4]
建设银行从2014年到2016年贷款与总资产的比率依次为:0.55、0.56、0.55,中国银行依次为0.54、0.53、0.54,农业银行为0.51、0.50、0.50。可以看出,这三大行的贷款占据了本商业银行资产的一半。主要是因为,从2014年国家开始降息使企业贷款成本降低,企业更愿意向银行寻求贷款。另一个方面,“互联网+ ”的推动下,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即使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时期,但是互联网企业的运行成本相对于实体经营企业成本低,少了各种房租、水电费等,所以虚拟环境下企业的定价可以相对低一些,消费者更青睐虚拟消费。所以,各种因素的驱使下,使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占据了总资产的一半。
(三)负债的流动性指标――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的比率[5]
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在财务报表中称为股东权益比率。该值越大,表明商业银行偿债能力越强。中国银行2014年到2016年股东权益比率依次为:0.10、0.08、0.07;农业银行为:0.06、0.07、0.07;建设银行为:0.07、0.08、0.08,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负债重,企业资产90%以上都是负债为主。从长期来说,这严重影响到偿债能力。
三、结语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出现的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除了流动性比率表现出较好的偿债能力,其他方面表现出的偿债能力很弱。我国银行的流动性主要是央行在掌控,信用也是靠央行在背书。央行出台的各种政策是从大局考虑整个商业银行,而缺少对单个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有个具体规定。而且商业银行缺少独立性,靠着央行这个大家长的庇护,所以即使股东权益比率等数据表现出的偿债的能力不强,也没有很强烈的忧患意识。相比较国外,外国银行注重内部自行管理,从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都是商业银行内部应外在环境变化主动采取的流动性管理手段[6]。
(二)对策及建议
1.商业银行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情况,自身的?Y产、负债具体是一种怎么样的结构,而不应该全按央行规定的准则执行。可以制定出适合自身的流动性标准。它不仅能够解决商业银行目前的流动性问题,还能按照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结构进行业务规划。
2.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合理的贷款方针,减少因为过桥贷款而跑路的现象。针对不同层次的贷款客户,提供不同的贷款服务选择方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股市;中小企业;通货膨胀;次贷危机
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成本,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越强。存货比例、存贷变动率、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都是可以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而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规定主要有:存贷比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产比不得低于25%。据统计,1999~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从99.7%下降为56.7%,流动性资产比从2001年开始上升,至2005年超过25%。
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原因,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归其根本原因于我国当前结售汇制度,认为我国外汇占款的迅猛增加导致了流动性的大量投放。二是商业银行作用的货币乘数的扩大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推动因素。综合以上说法,即是商业银行内部资产的优化以及经济大环境的推动共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几点思考
首先,中国股市在近两年创造的“奇迹”使大量的资本在瞬间蒸发,在股市火的时候银行连连提高利率,以此回笼货币,效果甚微,此时中国商业银行还能处于流动性过剩的一个状态。笔者认为,主要是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政策及中国各大商业银行上市的作用,再贴现、再贷款及黄金和外汇的政策促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形势大好,而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先后上市,创下发行记录,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股市的钱回不来我们也要去“圈”回来。
中国历来有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贷款多又快的风气,商业银行既要完成一定的贷款任务,也要承担不能按时收回款项的风险,因此贷款给国有大型企业便是双向的保障。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经营及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性,使得银行在处于对自身利益考虑的情况下审核严、发放贷款谨慎。因此,笔者认为无论在哪种流动性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贷款都是相对较难的。为此,国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专门扶持该类型企业的贷款及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声称我们的通货膨胀是轻微的,是正常范围的。现在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在中国政府的监控下确实是可控的。但不可否认,近两年来中国一直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股市市值、物价等问题都是了大家关注的问题,但总结到一个现象就是通货膨胀,看起来中国的一切东西都更值钱了,甚至是人民币,但是人民币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笔者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切合点就是货币。中国各商业银行遵循着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就是针对货币的控制。
再者,笔者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信用问题,基层的贷款者无法还款,信用是金融事业的基石,基石出了问题,那各个环节都会震动,那么资产证券化涉及的环节越多牵连就越广,在聪明的资本家转嫁风险的时候自己就进入了危机的一环,只要起初在这里拿过好处的,势必谁也逃不过。因此,美国各个商业银行迅速地出现流动性过剩甚至危机的转换是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性质的。在现今的中国,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种类并不多,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仍然比较传统,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机会面对这种瞬时的转换。
参考文献:
[1]杨学莱.流动性过剩、中长期贷款与银行稳定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6).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次贷危机产生了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国际投资银行因此而倒闭,这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盈利能力和股票市值稳定。可以说,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我国银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有限,但是银行业仍应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不断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继续表现疲弱,系统性风险的各项指标依然没有好转。
这场始于美国房价暴跌的信贷危机已经触发全球经济“恶性循环”,经济增长放缓周期将进一步延长,次级贷款损失万亿美元。美国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经营要遵循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原则中,流动性处于关键的地位,资产流动性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巴塞尔协议和现行的监管规定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对银行业的要求虽然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并未强调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现在,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风险带来的代价是惨重的。因此,中国银行业应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即使是在目前存贷比都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应做好充分准备,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
一、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加剧了银行业资金回收的困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金紧缩,从而引发其对外放贷更加谨慎,贷款总量也由持续稳定的增长转为呈现出近年来首次大幅减速的趋势。据美联储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对国内工商业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约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放贷紧缩使得美、欧等国的进口商融资难度增加,资金周转情况比以前明显恶化,而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外进口商的偿付能力下降,货款收回的风险加大。据调查,信用较好的进口商在过去交货后20~30天内会将预付款以外的货款结清,但自金融危机以来,付款周期普遍延长到了40~50天。这极大地影响了出口企业资金流动性,甚至波及国内供货商,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影响到我国银行资金的回收,加剧了资金回收的困难。
另外,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减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企业尤其是对
危机的严重程度没有准确预测的企业,生产的大批产品出口无路,库存积压,占用了大量资金,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资金回收更加困难。
(二)金融危机加大了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风险性
1.银行资产组成方面
从资产组成看,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现金包括存放中央银行和存放同业、托收未达的现金等。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固定资产流动性最差,现金资产的流动性最强,贷款和证券视期限和性质而具备不同的流动性。一些针对基本客户发放的短期流动性资金贷款,虽然期限较短,但往往不具有流动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大部分表现为贷款,结构单一,基本没有流动性二级储备,一级储备的大部分又滞留在中央银行里,银行很难根据流动性需要,随时抽回,做自主性调剂。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危机导致银行的贷款回收难度加大,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银行资产期限方面
从资产期限上看,由于信贷资产占据了资产的绝大部分,该部分的资产的期限结构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流动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中长期贷款增加、短期贷款收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金融危机使企业的经营进入一个“寒冬”阶段,货款回收困难,企业在短期内都不可能筹集大量资金,而有可能靠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过冬”;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行业骤然降温,国家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支持房地产消费。结果,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并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发展进程有所放缓
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一种既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关系,金融市场越发达,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竞争就越激烈,对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就会越困难,但从流动性来源来讲商业银行可以更加容易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取得流动性资金来源和变现自己的流动性资产以弥补自身流动性不足。
之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远远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金融危机使我国的政策制定者更加偏于谨慎,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发展进程有所放缓,束缚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二、银行相应对策分析
(一)透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的目的
宏观经济顺应经济形势适时的调整,是避免经济和金融市场过度波动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救市举措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走势和最新变化,努力应对并化解次贷危机风险和负面效应,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及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救市和治市,包括建立平准基金或暂时以汇金公司代行平准基金职责,财政政策刺激方案,以减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冲击。银行业要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抓住调整的实质,以预测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走向。
例如,面对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随后面对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央行又加强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的力度,自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也相应调整;自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中央银行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调控货币供给。利率和准备金率的“双降”表明政策操作已经由“防通胀”转向“保增长”。上述降息举措无疑放松了银根,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配合全球央行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房地产等资金链紧张的行业无疑是“雪中送炭”。这一货币政策的调整也预示着未来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开始,包括减税刺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降低印花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等财政政策的出台。
(二)加强预警
针对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现状,金融机构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
首先,外汇管理方面。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要实时关注手持主要外汇的汇价变动情况,必要时通过调整资产组合的种类或者比率及时止损。
其次,抵押信用债券市场方面。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保持对相关风险的敏感程度,及时评估,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相机抉择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再次,对国际游资的关注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对国际游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保持警惕,关注其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的加大,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另外,也要注意美元反弹后游资回流美元市场导致国内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灭的风险,合理分析和判断利率、汇率走势,为把握投资和交易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
作为银行自身,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要充分利用社会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在评估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银行系统的相关规定,避免任何“地下贷款”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不良资产比率。
2.推行资产证券化、改善资产结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银行业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要求下,资本充足率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很大问题。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结构单一,资本补充渠道狭窄,在暂时不能有更好外来资本补充渠道的时候,推行资产证券化,不实为降低资产整体风险权重的有效方法,能相对提高资产充足率,同时对盘活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也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最大因素就是个人住房抵押信贷的高速增长,加上国际游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对银行房信资产价格的潜在影响,建立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关的法律法规,稳步推行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是实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良好开端,也是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改善资产结构的有效方式。
但是同时我国银行业应该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证券化资产的质量以及杠杆比率,把资产证券化变为银行业改善流动性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加大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孙迎芬.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财政金融.2008第9期.
“流动导向”让位给“风险导向”,表现最为强劲的莫过于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分类。先前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曾经不约而同地把流动性作为对资产和负债分类的核心标杆,即将全部资产根据其流动性特征,依次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全部负债,也根据流动性特征,划分为流动负债、应付债券、长期准备金和其他长期负债等。但是,世间万象更新,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再到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长期与短期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流动性也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了,传统分类标准越来越无法真切反映出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属性。因此,新准则开始侧重于强调资产与负债的持有目的和功能性,更加重视风险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始终如一地保持了风险第一的理念:初始确认时,金融资产应该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而金融负债也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与其他负债。从流动性分类到风险性分类,这种改变预示着管理思路的变化,即管理层在做出经济决策形成资产、负债前就要对即将形成的资产负债确定管理意图,确定承受风险的方式和后续管理的方法。
从“流动导向”演变为“风险导向”,表现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计价模式的推陈出新。既有会计制度均采用实际成本计量,而新准则规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其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与负债,在后续计量中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交易性资产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其他负债,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本利得与损失,直接记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记入资本公积,直到终止确认时转出,记入当期损益。
从“流动导向”演变为“风险导向”,表现最为显著的莫过于衍生工具的正式入堂。原会计制度下,衍生金融工具只能通过表外披露,而新会计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的一种,这就意味着衍生金融工具将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表外业务的风险纳入表内核算,从而使会计系统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业务的风险和盈亏。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A和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B是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A的流动性不小于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Haan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T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②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③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DouglasW.Diamond和PhilipH.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与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W,Diamond和RaghuramG.Raj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和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和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和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Diamond和Dybvig,Allen和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Deep,Guido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当20世纪30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②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③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其主要思想就在于不是通过单一的资产来储备流动性,而是倾向于从负债方面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它认为持有现金资产和变卖流动性资产并不是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唯一方法,银行可以通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主动负债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性,而且在市场资金充裕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但是这种做法的风险较大,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银行就可能到期不能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从而陷入困境。
3.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平衡流动性管理理论)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银行的经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凭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已经不能保证银行的流动性,因此出现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主张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动态的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以确保储备一部分流动性的同时能够从外部购入一部分流动性,这样既增加了资产管理的盈利性又降低了负债管理的风险性。我国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正是处于上述理论中从单纯的资产管理或者负债管理向资产负债管理的过渡阶段,比起以往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