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

第1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班主任管理;问题;措施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时期,而处于该阶段的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叛逆期,个性特征非常明显。尤其是对留守儿童而言,本来就缺乏家长的影响教育,如果再没有人对其实施有效管理,这些学生便很容易误入歧途。而在现阶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班主任就承担了管理中学生的重任,但是由于中学生人数过多或者管理方法不合适等原因,中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成效并不明显,亟待加强。

一、新时期下中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

很多农村父母不得不迫于生活的压力外出打工,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成了留守儿童,而这些留守儿童有一部分成为了问题学生。这些学生从小就缺乏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在中学这一非常重要的社会化阶段,却没有人予以其正确的引导,最终使得这些学生因为爱和有效引导的缺乏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变得孤僻、极端和自卑等,极大地加重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负担。

(二)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农村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水平方面,相较城市而言,都要落后很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大部分农村的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都比较低,年轻的父母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家中的老人独自抚育孩子,然而这些老人的教育和管理能力又相对较为低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学生在接受教师的管理时,很容易因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与祖辈教育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感,从而加大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难度。

(三)班级文化氛围的影响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所以班级的文化氛围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留守儿童,相较于在没有父母陪伴的家庭,其在班级中更有可能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班级的规章制度、班风班训以及班级环境等,都是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体现。当这些学生都受到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的影响时,自然就能够更加听从于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难度也会被大大降低。然而,就目前看来,大部分班级都还没有形成这样一种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所以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不强,这也就加大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难度。

二、新时期下中学班主任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重构师生关系

在对待中学生时,班主任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时刻扮演着一个不容置疑的权威者角色,而是要以一种相对较为平等和亲近的身份,饱含真情地对中学生予以关怀和爱护。人难免犯错,尤其是对正处在性格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而言,不可能一个错误也不犯,就算是学习成绩再优异,性格再好,也有可能会因为自己一时情绪的影响而犯错误。这个时候,班主任就不应该采用原有的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其加以谩骂和处罚,而是要用一种感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这一阶段的中学生的自尊心都非常强,所以班主任必须要注意这一点,要给予中学生充分的尊重,要经常对其进行鼓励,使其能够发现自身的长处。

(二)做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对自由的向往更为强烈,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进行着一定的发展和蜕变,这些中学生既想抗拒班主任管理,又想挣脱父母束缚。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迷惑和困难,而如果其一直不能认清这一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就极其容易误入歧途,形成较为扭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极大地降低了其与社会的相容性。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做好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对中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正确地看待事情和问题,增强其抗挫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对待中学生所犯的错误,要予以更多的理解与包容,要将直接通过处罚让中学生承认错误的方式转换成为鼓励其积极承认错误并予以改正的方式。

(三)提升班级凝聚力,创建和谐班级氛围

班主任可以组织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一来,中学生在出现问题时,还可以有一个相互倾诉的对象,也不至于长期憋在心里,产生心理问题。处于中学阶段的大部分中学生对外界的接触较少,性格相对比较内向,非常不愿意主动与人打交道。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中学生创造一些能够促进彼此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其在这些活动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产生共同语言,形成一种较为和谐的班级氛围,这样也会更容易进行相应的班级管理。

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一次野炊活动,野炊主要考验的是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如果团队成员不能够通力协作,这些学生便无法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当然这也是其所不愿意看到的。野炊时,班主任可以中学生分成三五个小组,每组成员都自主制定野炊计划,野炊所有相关事宜都交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完成之后,将成品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在分享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诸如真心话、大冒险之类的趣味性活动,以活跃气氛,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班主任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所有活动完毕之后,班主任可以适当发表感言,强调这个过程中班级这个团队和凝聚力的重要性,告知学生,只有在这样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氛围中,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班主任是班级的发展的风向标,班主任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评价班级整体实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强,班级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就会相对更高。任何一个初中班主任,都应该积极地、主动地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缓解自己的压力,不能让这些压力影响自己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不仅仅是工作对其本身的要求,更是班主任对中学生负责人的一种体现。班主任可以通过重构师生管理、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升班级凝聚力等方式,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一、语文教学对校园文化的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有校园物质文化,校园里的各种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语文教学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校园内的各种语文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这一门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在点化整个校园的人文气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参加校风、校训、校徽的编写和设计;为学校的道路和教学楼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按照班级顺序,每一个班级负责一期学校橱窗的展览等等,它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一所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首先得从语文教师做起,语文教师的文化素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从积极健康的讲授内容、精美的教案及板书、流利的普通话、规范的教学、交际语言等方面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做到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做的事情,自觉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因此我认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切入点应该是语文教师,从他们身上展现出一间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亲近阅读,享受阅读,这些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的每位教师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等特点,分层次向他们推荐优秀图书。学校举办诗文朗诵比赛、古代成语故事表演、读后感优秀作文评选、阅读图书排行榜等一系列的活动,还针对学生开展“我为图书馆作贡献”的活动,倡议有条件的学生向图书馆捐赠一本图书,要着重说明自己为什么捐赠这本图书的理由,把自己的书跟别人分享,享受助人为乐以及与人同乐的快乐。

二、语文教师要做校园文化有心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语文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在开学之初,面对新生、新班。我发誓“当新班主人,做最好自己”,精心组织一场语文主题课外活动。如共同商议制定班训、班规、班歌、班徽、班旗、励志标语、班建目标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组织了学生自我介绍、班干竞聘以及“怎样让高中生活精彩”等。通过聆听、介绍、演说、商量、访问、调查、报告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一年来,班上学生基本丢掉了身上的“娇骄”之气、“懒散”之习,抗挫折和抗打击的能力明显增强,语文能力和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我们借助语文教育的具体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增添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还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育人的天然教材,走进我们团溪中学的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卫兵似的树木,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再仔细看看,在花坛里、树干上、盆景里都挂有标识牌,标明了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别等。这些标识牌是我校师生共同完成的:牌子是学校制的,牌子上的内容则是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了解到的。在这些地方挂上牌子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当然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也需要语、数、外、理、化、生、史、地等各门学科的通力构建。

三、语文教师要弘扬校园文化的真善美,拒绝假恶丑

班级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氛围的主要载体,语文老师必须从内容上、形式上周密地考虑、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室的空间,开辟一个励志文化建设专栏。比如利用前面黑板或小黑板,每天写一则励志的故事、名言警句或格言标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办一些励志的专栏、墙报等。如我班上的“创绿色班级,做环保少年”“我心中的真善美”等墙报。

第3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一、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等的主要场所。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从学生发展需要角度出发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才能助力学生发展和成长。首先,打造个性的教室墙壁,让墙壁“会说话”。目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个性缺失,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多是“一手操办”,学生未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打造个性的墙壁,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家”,布置教室。在大家的努力下,本班开辟了“信息窗口”,里边张贴着课程信息、值日卫生安排、班规等;还开辟了“学习园地”,学生可以分享各类学习信息,包括阅读建议、每日笑话、每日佳句等;还开辟了“争章台”,展示学生的争章表扬信息。其次,打造独具特色的图书角。“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角的建设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发动全体学生将自己的图书分享到图书角,每天安排人员负责图书角的管理工作,保证书籍的整洁。教师可以督促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定期举办“经典诵读”分享会,让图书角“活跃”起来。最后,定期更新黑板报。在营造文化氛围过程中,黑板报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黑板报堪称“一方宝地”,但只有充分利用,其价值才能凸显出来。黑板报的主题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让学生拟定,灵活多样。例如,以“经典诵读活动”为黑板报主题,宣传“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性,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

二、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精神文化对人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教师要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以良好的精神文化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首先,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利用目标指引学生向前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奋斗目标。有了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探讨后,本班定下以“乐学,向上,人人争做好学生”的班级奋斗目标。教师将奋斗目标挂在教室正前方,时刻提醒学生。明确了班级奋斗目标,学生在一起交流班风,同样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最后定为“静、净、敬、竞”。其次,开展多元活动。例如,利用午睡前20分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午饭之后,一般都会觉得无所事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20分钟,选取经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通过这一活动,形成良好的习惯,引领班级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建设班级制度文化,调动学生参与制订

以往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教师过于“强硬”,以主观意识为主,“一手操办”色彩严重。为了让班级制度更人性化,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一起参与制订,实施民主管理。首先,班级公约的制订。班级公约可以与众不同,但要行之有效。例如,对于上课迟到者,“罚”学生连续当一周的“图书管理者”,并负责记录这一周班里其他学生的上课迟到、旷课记录工作。这样一来,学生需要承担两份工作,既要免费当好“图书管理者”,又要做好记录工作。这样的公约非常有意思,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罚”不是真正意义的“罚”,而是“罚”得有价值。其次,实行民主化班级管理。从班级干部的组建,再到管理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例如,本班的班级干部都由学生投票选举,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强的话,还可以大胆自荐,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潜能,引领班集体蒸蒸日上。当然,班级干部要定期轮换,确保学生都有“当干部”的机会,让学生在各个岗位中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从而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共同努力,致力于班集体的发展。最后,建立班级“惩奖”制度。奖励与惩罚公开透明,具体细化,学生才会恪守规定,不触犯班规制度;学生才会积极向上,认真努力。例如,本班设立各种奖项,激励学生努力上进,如:“学习进步奖”“互帮互助奖”“热心公益奖”等。而对于违反纪律,不思上进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劳动”,将功补过。

第4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宿舍文化

近年来,大学教育由英才型向大众型过渡,全国大多数高校在逐年扩招。随着招生人数的激增,教室资源相对紧张,现在多数高校实行流动教室制,在校生已没有小班的固定教室,而是多个班级在同一个大教室,甚至有的班级被拆开。另外,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同班级的同学也很少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作用逐步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宿舍。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住所,也是大学生文化学习、思想交流的重要场地,具有家庭、课堂、社会等多项功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宿舍文化品位,创建温馨和谐的育人环境,对于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推动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高校宿舍文化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即感染性、动态性、潜在性。感染性是指宿舍成员这一特殊群体在感情及情绪相互交流、相互感染中形成的心理上的认同,常常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动态性是指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心理、情绪等方面易变;潜在性是指大学生宿舍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外部强制力量来完成,而是通过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高校学社宿舍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教育功能――宿舍文化以强大的心理影响、文化熏陶和思想感染影响着学生。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教育作用,从而从知、情、意、信、行诸方面综合塑造大学生的品德。2.导向功能――宿舍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同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一样,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正确的宿舍文化使大学生健康的成长,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就会把在学校培养的优秀品质带入社会,转化成为祖国建设、民族振兴的巨大精神动力。3.凝聚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宿舍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谐共处,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每位大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宿舍的整体潜能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释放。4.激励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能调动每位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保持高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5.约束功能――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能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如果个体行为与共同行为准则发生冲突,不符合宿舍文化要求时,个体行为就不会得到承认和赞扬,那么个体行为就会受到宿舍文化的必要约束,这种约束力有利于引导个体的健康成长,对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在思想认识上,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宿舍仅仅承担着生活起居的功能,忽视了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在工作上,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工作经常是处于形式,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2.宿舍物质设施建设,忽视宿舍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在评价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却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3.宿舍文化建设与学生自我管理脱节,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宿舍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级学生组织来进行。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实际运作中,强调以“物”的管理为中心,忽视了宿舍中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宿舍文化的这种功能,最后导致宿舍文化毫无特色。不少高校热衷于开展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例如每年都进行大同小异的“宿舍文明建设月”之类的活动,常常把这看做是高校创建宿舍文化的全部内涵,而将平时的宿舍建设工作落实在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卫生的检查上。这种过密过多的做法,易流于形式,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实效。

三、加强高校学社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

1.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活动,突出精神内涵,形成宿舍文明建设良好氛围。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常抓工程,必须按照巩固、深化、提高的方针,坚持不懈地搞好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要形成宿舍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宿舍文化建设中所显露出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决不能采取“一阵风”、“走过场”的做法。

2.进一步健全完善宿舍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宿舍管理工作是育人的手段,要把宿舍的文化氛围建设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并将贯穿于全部校园生活之中。改变单纯靠突击性检查、硬性规定等做法,健全完善激励机制。

第5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首先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导向

“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行为”,先进的理念指引着方向,但它与现实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善待学生,要承认差异,可现实是有优秀的生源就有优秀的成绩;理念告诉我们有创新能力,可现实是为了成绩忙碌的我们常常是“坐井观天”;理念告诉我们要做学生心理的保健者,可现实是我们因工作压力大而常常情绪失控……班主任要有责任心、细心、耐心,教师要对学生倾听,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希望,要细心地听。

教育,要让学生感到快乐,首先老师要会自寻欢乐。有位老师说过:“把美丽挂在嘴边,把微笑挂在脸上,把美丽穿在身上,把真心捧在手心。”将这些无形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留恋你的课堂,喜欢你这个人!要探索自己的特色。(班主任 banzhuren.cn)这些老师精彩的演讲,朴实的话语让我得到了更多的启迪.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以大量的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地叙说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及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技巧和应具备的素质.这次锻炼让我们学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方法.在这个社会发展快节奏的时期,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必然存在的,现在的我知道不应一味地指责与抱怨,也不是盲目地听从专家的舆论,现在的我要积极地去探索、去实践,把班主任工作做出自己的特色!

再次、明确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走进鑫星小学就被那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所吸引,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都起到育人的作用,再走进每个班级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名字,班级文化建设更是丰富多彩,让我们感觉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真是一种幸福。

最后、知道成长为专业班主任的努力方向。

作为专业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和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的接触他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是丰富而又复杂的,许多时候,班主任与学生的身体距离近在咫尺,而心理距离却远在天涯。对于班主任来说,只有认识和了解你所教育的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成为一个专业胜任受欢迎的班主任。

第6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某一地区某一时代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广义的文化指所有体现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存在,包括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人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鉴于文化的复杂性,课堂文化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和分类,只能随着研究者的侧重点而有所区别。这里我们把课堂文化分为教室文化、班级文化、教学文化、纪律文化和精神文化五个方面来考察,希望能比较全面地描述高职工科的课堂文化现状,使读者对高职工科的课堂文化现状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作为工科的专业教师,研究我校工科的课堂文化我们采取了如下三种方法:文献查阅法、调查问卷法和行动研究法(包括观察法和访谈法)。教室文化。教室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场所,教室里面的教室布置和教学设备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表现。我校两个工科专业开办于2007年,经过几次建设,实训装备已初具规模,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5%的学生认为工科实训室教学的文化氛围很浓,50%的学生认为实训室教学的文化氛围不足,有14%的学生认为实训室基本上没有教学文化氛围,以上数据说明工科实训室需要在学习性和审美性方面进一步提高,学校实训室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也需要进一步落实。

班级文化。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理想的班级应该是全体同学共同生活在带有归属感的气氛中。当被问到班里的气氛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时,有48%的学生持肯定态度,有1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39%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以上数据说明,学生之间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生活伙伴,需要正确和有效的引导。

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是课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最内在、最深层、最隐蔽的东西,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范式这一层级链最后的决定者,它不单指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还包括决定师生教学行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结构和方向的综合表现。在被问到“你认为在上课过程中学到知识和得到愉快体验两者之间的重要性时”,有84%的学生认为同等重要,10%的学生认为前者重要,6%的学生认为后者重要;在被问到课本上内容的取舍时,有12%的学生认为应该全部讲完,全部学会,31%的学生希望能接受多少就讲多少,讲一点要会一点,57%的学生赞同精讲多练;在被问到“你喜欢哪一种教学方式”时,有24的学生认为老师要多讲,学生主要听讲和记录,超过65%的学生支持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笔者在理论课上观察到的情况是,遇到比较难的不容易听懂的内容时,学生倾向于爬在桌上睡觉,而实践课有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指导时,学生就在下面自己玩手机等,老师走到下边来巡查学生的操作时,玩的同学就停下来,但很少主动问老师问题。不论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知难而退的现象相当明显。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进入师生和谐默契的教学状态,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然而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引导,师生才能体会和享受真正意义的教学。这不是简单地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原则下建构学生的知识,而更多是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中和谐的动态生成。

纪律文化。纪律文化属于制度文化。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面非常强调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教师不能迟到和早下课,上课时间不能使用手机,学生除了不能迟到、早退和旷课外,上课不能玩手机、睡觉和交头接耳,不准把食物拿进教室。事实上教师几乎没有违反学校规定的,而学生不守纪律的情况倒是经常发现。每一次上课都有几个学生迟到,尤其是第一学期以后。学生上课玩手机和机房上课玩游戏的很普遍。正在进行的考试改革主要是用形成性评价来取代终结性评价,学生的出勤是一项重要指标。平时不缺课、不缺作业的学生,最后即使成绩低一些,一般也能通过。如果学生的到课率低,在公告栏和学校网页上公示的不是缺课学生的名字,而是任课教师的名字和班级到课率。每个学期末都有学生评教,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必须讲究善巧方便。

第7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足球 教学计划 实施方法 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84

足球运动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运动方式,林茵场上的奔跑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传递出富有朝气的精神。小学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法还不够明朗,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研究和落实,从小培养足球人才。校园足球的开展需要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真正认识到足球运动的重要性。在足球校本课程开设之际,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爱上足球活动,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

一、制定校园足球课程教学的计划

每个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校园足球训练计划,并有序开展足球课程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领导重视并开设足球课程,是校园足球训练的第一步。

1.领导参与校园足球管理

校园足球要融入学校体育课的范畴,在课程实施中要以少年足球的普及为重心,成为体育大课间的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有专门的校园足球负责人,学校教师要组成教师足球队,为学生做表率。学校领导要调查各位老师的身体状况,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组成两个足球队,让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到足球运动中。课外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可以当学生的“临时教练”,为学生指导基本的运球、控球知识。

小学生足球运动处于初级阶段,最初的练习只是基本的动作训练,找到球感。领导参与校园管理体现了学校对足球运动的重视,可以为校园足球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校园足球运动的正常开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玩”足球,也会有更大的兴趣。所以,校园足球训练的开展需要有专门的领导负责,随时调度足球训练情况,便于足球训练的提升。

2.开设校园足球校本课程

校园足球的训练不能仅穿插于体育课程中,要有专门的课程设置。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需要几位体育教师和分管领导进行课题研究,并根据班级课程设置,树立“寓教于乐”的课程理念,制定详细的课程目标,设计基本的课程内容。足球课程的实施要有明确的组织形式、任务分工以及课程评价措施。只有开设校园足球校本课程,才能更加系统地教给学生足球知识,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

二、实施校园足球运动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足球运动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所以在训练中更多的是应用游戏方式。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学校要定期举行足球运动比赛,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

1.降低难度,培养兴趣

足球运动有着非常多的规则和技巧,老师在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活动时,要从最基础的足球运动常识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为学生制作动感足球场,模拟动画为学生生动讲解足球运动的知识。如课件展示足球场的效果图,让学生明确球场是长方形,长度不能超过一百三十码,也不能短于一百码;球场的宽在五十码到一百码之间。PPT效果图非常明显标出球场的界线、球门的区域、罚球区域、角球区域等。认识球场最好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鸟瞰整个球场的效果图。

刚刚接触足球时,学生可能连每个球队的人数都不知道,教师可以找出班内11名学生,分别站好自己的位置,前锋、中锋、边锋、前腰、前卫、边前卫、后腰、边后卫、中后卫、清道夫、门将,这样学生站好后,教师喊到位置名字,相对应的学生便要响亮答“到!”。经过几次训练,其他学生根据熟悉的同伴,逐渐分清楚每个位置上的称号。然后教师再讲解每个位置上的球员应该具备的职责,学生可以比较愉快地接受,最起码每个位置上相对应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运动职责。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去尝试每个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开展活动,增强乐趣

校园足球不可能在短时间就可以训练成一支比较正规的球队,可以在每个班里先普及足球的知识,组成每个班级自己的球队,在足球课上,自己班级里的两个球队可以先进行模拟比赛,巩固所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乐趣。正规的足球比赛分两个半场,每个半场为4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和学生的年级段适当压缩每个半场的时间,开展微型足球赛。每个队算上替补人员需要23名同学,这样全体学生都要参与,每个学生还可以轮回体验不同角色的球员。教师还要保证替补学生及时上场,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绪和训练强度。

在班级上课时,也可以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分小组开展活动。如班里一半的学生参加模拟比赛训练,其他的学生可以进行“射门”比赛,根据进球的个数定输赢。这样,足球训练活动变成了游戏活动,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足球课的乐趣,课堂学习的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

3.定期比赛,激发潜能

比赛一直是小学生比较热衷的活动,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举行足球比赛活动。相同级别的学生进行比赛活动,分期分批进行。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运球比赛、射门比赛等一些比较初级的足球活动,高年级段则要组织球队,进行比较正规的比赛。比赛结束以后,学校要召开发奖大会,以示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很多学生在赛场上会有超发挥的表现,有利于学校发现“草根小球员”,组建有力的“学校足球队”和“兄弟学校”打比赛。

为了增加比赛的乐趣,学生比赛之后要有教师的“友谊赛”,一方面教师在比赛中可以切磋球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做示范,身体力行教导学生比赛场上的技术发挥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小学校园足球是为以后的中国足球打基础,从小学校园开始培养学生的足球爱好,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发现和储备更多的人才力量。

4.科学评价,完善管理

校园足球课的开设和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保驾护航。足球运动虽然是一项强身健体的有益活动,但是当今应试教育盛行,课外活动只是表面文章,真正有上级检查也是拍几张照片,做做材料应付,很难落实到实际教育活动中。如果相关领导能够真正认识到校园足球的重要性,则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措施,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校园足球的开展奠定基础。

如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展可以纳入学校督导范畴,根据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给学校打分。校园足球常识测试可以与期中期末的文化课考试同时进行,像对学生可以进行足球基本知识方面的书面测试,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可以采取抽测的形式,直接抽取两个班级的足球队到操场上打一场比赛。负责抽测的领导直接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足球素质直接打分。这样,每个学校的领导都会重视校园足球的开展,切实为学生的足球素质的提高设计课程方案,保证校园足球课程的正常执行。根据抽测的情况,学校对每个班级的足球水平的考查也可以制作出比较详细的评价细则,完善管理措施,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校园足球是学生在绿茵场上“跑”出来的,而足球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了解足球知识,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

1.普及足球运动基本知识

对于初入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足球常识”,学生对足球常识以及足球规则知之甚少,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对足球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查找与足球相关的知识,了解世界足球现状。国际足联在2004年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有史料记载的“蹴鞠”就是足球活动的前身,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说明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足球”。这为学生发展中国足球、振兴中国足球增强了信心。

普及足球运动知识可以借助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的方式。黑板报,可以根据足球赛事实况,每个月出一期,也可以单列出一个角落作为“足球专题”,每一期板报都附带着足球的相关知识。手抄报则可以根据足球常识的每一期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如足球规则、足球基本技术、假动作技术、头顶球技术、运球基本战术、足球越位解读、黄牌红牌警告规则等。手抄报的制作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除了中心话题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足球相关内容。如世界足球明星:里奥・梅西被称为“足球记录粉碎机”,罗纳尔多是影子前锋,大卫・贝克汉姆曾经6次成为英超冠军,陈晓毛是登陆英超的足球小将,邵佳一被称为“亚洲金左脚”等。这些内容出现在手抄报上,丰富了学生的足球知识。

另外,还可以通过足球知识竞赛、足球摄影大赛、足球绘画比赛等文化活动,营造足球文化氛围,彰显足球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奋斗拼搏精神。

2.打造校园足球活动特色

校园足球活动要常玩常新,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其中,所以打造校园的特色活动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学校由副校长、教导副主任、艺体组教研组长负责成立了“足球俱乐部”,组织了诸多校园足球配套活动,如“快乐足球教学法”、“足球大课间”等。学校各科室负责人牵头成立足球活动策划部、活动部、学校足球球迷协会等。每个部门协作调整工作计划,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都会推行一项足球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有足够的足球活动时间,为校园足球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第8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一、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日常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简单的对事的管理。管理人主要是管理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要靠教育、靠引导、靠规范、靠转化和调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

(二)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

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某些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需要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学生多事,强调客观理由太多,太强调个人利益,这种思想有碍于学生正当需要的解决,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党的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低不断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四化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三)实施情感渗透,升华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辅导老师说心理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作用。同时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确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抱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对学校班级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把能为祖国和集体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在审美上不断升华对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追求和修养,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属较高的社会知识层次,他们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进入大学,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参与社会的意识逐年提高。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有所暴露。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如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讲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使其成为意志坚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过用正确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学生,用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二、强化班级常规管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在班级管理中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管理,感情上认同管理,行动上参与管理,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管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最直接体现就是班委工作。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参谋助手,他们与同学学习、生活在一起,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愿望、要求、存在的问题等,在班级管理中既可以帮助辅导员管理好班级,又可以帮助辅导员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辅导员在对班干部的选拔与任用上要最大限度的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建设好班委队伍,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而大学的学了老师引导外,更多的是靠自学,所以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努力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德育与学习要双赢。通过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经常召开主题班会,向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形势和竞争的激烈性,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症下药。通过和任课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了解学生的真正内心想法,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和兴趣的结合点。

3、根据学期考试成绩组建班级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成绩较弱的同学提高成绩。

(三)建立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应利用各种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信任、互助的师生关系。例如:经常参与学生的文体活动,与学生们共同分享快乐,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节假日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经常关心鼓励他们。对于部分心理状态不好的同学,与其进行了长期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实际困难,如家庭条件差,学习压力大等问题,通过做思想工作,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帮助使他们尽快消除压力。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想,情是辅导工作中的情感力量;义是辅导员的桥梁,情深义重、情义兼善的辅导员一定能受学生的欢迎。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条件优劣对人的活动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环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并对人的教育产生一定影响的外部环境。而班级、寝室的文化氛围无疑是最微观和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它也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和谐、健康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好途径。这种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优美清新的学习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整齐清洁的居住环境可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对学生有一种价值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形成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的良好风尚。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可以起到规范制约的作用,有利于班级正常的教学、生活、管理秩序的维护,有利于良好的生活秩序、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还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能够增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自觉性。

(五)做好任课老师与学生的桥梁

与任课老师相比,辅导员对本班学生状况有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作为辅导员,要想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要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把全班学生对学习方面的需要和愿望及某些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出身,最近有哪些学生有思想波动等及时反映给任课老师以便利用教师群体力量,全方位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辅导员也应该及时掌握并适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配合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去征询任课老师的意见,另一方面又要耐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多做疏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顺畅,更为融洽,进而激发起任课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极大乐趣。

三、要善于分析和不断总结

第9篇: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德育班级文化教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总体精神风貌,可以对学生产生激励、规范和引导等作用。班级的文化不能够只流于形式,应该发挥其原有的功能和意义。要提高班级的管理效果,就必须将班级文化内涵渗透到平时的德育教化过程当中去。古来贤之,都注重道德的重要性,一个人良好的行为操守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的形成会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正确的处事态度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初中的班级文化中渗透德育的教化功能,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一、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化的功能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处事习惯对我们非常重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品性会是我们受益终生。学生步入初中学习之后,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孩子们因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形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宣传教育引导,运用良好的班级文化来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与道德操守。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德育的教化引导作用,将宣传德育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实处。教师应在班级里加强德育宣传工作,提高全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为我国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国的整体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德育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应该有针对性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一些德育的相关例子,利用各种具体的案例来教导学生们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学有所得并可以学以致用。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初中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和约束,加强德育教化,通过宣传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让他们懂得为人师表的意义,促进本班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形成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初中生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规范了自己的言行。教师应以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为契机,组织各种班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班级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闪亮舞台。教师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引导与教化,促进班集形成正确的风气,推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监督。把德育的理念贯穿到班级文化活动中,有利于让初中生从内心去感受班级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优良的班风班纪。

二、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创建当中去。比如,班级黑板报的绘制,可让学生分组轮流完成,每一期都有特定的主体,在班会上可以上绘制成员进行展示与解说。或者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朗读优秀文章,然后交流感悟,让学生自主的获取德育教化知识。良好的德育教化工作可以规范本班学生的品德和操行,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追求更高的思想文化境界。教师在引导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班级规范的落实,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自觉维护本班班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笔者认为,出现了挫折个困难并不可怕,坦诚、承认错误、承担脆弱才成长,学会敞开心扉、互相理解,是最为难能可贵的。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沟通的作用,沟通的最高境界便是无言的理解,那时静默的温柔注视,是寸寸感动尊重的瞬间。

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以德育人,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班级的整体管理效果。教师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立足于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充分的调动学生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实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研究小结

班级文化建设少不了具体的班级口号,它作为班级和学生的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对学生成长有教化和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时最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为师生创设了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了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使得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有效的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2] 陈国梁. 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 当代青年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