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9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24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当前的心理健康课堂上,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对心理健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不学心理健康都行,反正自己心理很健康。针对这样的现象,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必须严格设计教学目标,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像等的观察和了解喜欢上心理健康课。比如,在给学生讲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会首先利用电子课件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学案例,让初中生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坚强,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要从点点滴滴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利用偶发事件进行心理教育,规范初中生的行为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偶发事件,这种出乎意料的事件往往会对教学产生影响。而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灵活机智地解决,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偶发事件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偶发事件的处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我带领学生到机房去上课。在课后总会发现地上有包装袋、纸屑等垃圾,影响了机房的整体环境。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运用事实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次课程结束前,我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从他的脚下捡起几个塑料袋,然后对着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是有素质的初中生,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呢?”学生都摇头,然后有的学生会立即检查自己座位周围,捡起身边的纸屑等垃圾。从这件事以后,再到机房上课,学生带零食的现象越来越少。这种用行动来改正错误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构建虚拟的学习社区,锻炼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限制了初中生的个性发挥,使一部分初中生对心理健康课感到厌烦。在新时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和高科技,如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虚拟的学习社区,为课堂教学做好拓展工作。虚拟学习社区是近年来逐步被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为初中生建立心理健康论坛或者心理健康聊天室等,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意见和感受,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等。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叛逆,与父母的关系在空间上有了疏远,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别人,在无形之中就会感到孤单。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还会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室”,初中生不仅可以在网上学习心理知识,还能够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四、为初中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辅助教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在学生心中,教师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更需要注重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有的初中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有问题也不找教师沟通,最终就形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们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用真情实感去感化学生,锻炼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还可以给初中生播放校园里的三好学生或者文明标兵的先进事迹,以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初中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五、集体辅导与单独辅导结合,让初中生受到心灵的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面对数十名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阻碍初中生的成长,难以满足初中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采用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让每一名初中生都可以受到心灵的教育。如在班级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分析网络的利与弊,让他知道初中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合理利用网络。我还会结合教学实际,定期组织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大讨论活动,让心理健康深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改进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在不断增大,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限制颇多,致使其发展缓慢且效果不佳。近些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让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以微信、微博、网站论坛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简化了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数亿用户实行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兴宠儿。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自媒体的涵义

关于自媒体的定义,至今还仍有许多争议,“自媒体”最早由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可分为三个阶段:web1.0即传统媒体或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web2.0指新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新闻门户网站等;web3.0指现在的自媒体,即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为代表的可以实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媒介。

2初中生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叫做“心理危机时期”。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初中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影响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锦州市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到,虽然有的学校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存纸质档案,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跟踪再调查;部分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相应的心理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找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3时展的需要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学校中心理健康咨询室设施配置不足,心理健康教师能力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寻求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针对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一个预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方式是对锦州市几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共130份,收回11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共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二是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况;三是对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通过调查,在被试的初中生中73%的学生存在着各自的困扰,有的同学会选择通过跑步或者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排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不排解压力,顺其自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用智能设备上网的同学更是达到了测试人数的98%。对于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仅有0.8%的同学表示不是很支持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而78%的同学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匿名咨询的效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授课范围与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活动课程或者融合课程来接受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在固定的时空内以书本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授课范围有限且传授知识的速度缓慢,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是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故无法根据自身心理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致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范围与授课内容受到局限。

3.2师资方面的匮乏

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依然处于匮乏阶段,许多中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而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某些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也令人堪忧,甚至不乏是兼职教师。不仅如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一个咨询师每次只能接待一个来访者,以此来看,要想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就变得极其困难。

3.3社会偏见

很多学校都设有一间布置得非常温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暖色的墙壁,舒服的座椅或者沙发,专业书籍、鲜花一应俱全。一些学校还专门购置了沙盘等测试的工具,与教室相比较,更显安静舒适。然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认为,心里有秘密,但是没法说。老师不能懂,也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探索是有一定偏见的,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还是在社会心理咨询室中,都不敢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害怕受到他人的排挤与质疑。学生们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得到排解,如此往复便会使问题扩大化。

4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4.1方便灵活,形式新颖

现如今,网络是青少年接触、认识、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途径,而自媒体更使得青少年能够方便快捷地融入信息社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能动性,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度。这样的变通,不仅可以让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教育,也可以使教育更具灵活性。

4.2形象温暖,立场中立

青少年时期正是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如今的青少年拥有更多,同时也背负更多,繁杂的世界,快节奏的步伐,高速流动的信息,充满压力的竞争,使得青少年时期既充满生机又充满困惑与彷徨,然而这许多心理困扰,不少学生既不愿意让身边的同学知晓,也没有勇气向家长倾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角色。利用现在的移动自媒体平台,学校可以设立一个QQ群,群内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让同学们可以在QQ群中通过匿名的方式向老师求得帮助;也可建立QQ群小组,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或者学校可以事先申请几个公用QQ账号,如果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可以自行登录此QQ账号向老师寻求帮助。由于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或者独自坐在电脑前,与他人产生了距离,会产生安全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可以真实地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减少了传统心理咨询中的阻抗问题的发生几率,使心理咨询得以顺利进行。

4.3顺应时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也就是说通过现在的网络自媒体可以适当缓解当下师资贫乏的问题,现有许多专业化水平高的微信公众号和心理辅导网站可以供大家学习。微信公众号有:北京大学心理中心,简里里,你好妈,NLP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第一人,时代心理TIMESMIND,心里有术,心理测试,壹心理等等。这些公众号会定期推送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文章或心理测试,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家长、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小文章。有的还提供在线咨询、电话倾诉等服务。然而经过调查得知,除了一些心理相关工作者会关注这一类的公众号之外,少有家长会关注这类消息。这说明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了,却未形成良好的体系,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要想使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还需要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学校系统,才可以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聂智.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D].中南大学,2013.

[2]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1-34.

[5]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

[6]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或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对初一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对初二年级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初三年级则应侧重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帮助学生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①面对面交谈,这是一种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直接性沟通,是一种最为简单但具有互动性的咨询方式。②电话咨询,是咨询与被咨询双方通过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的咨询方式。③信函咨询,信函咨询对于初中生的一些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可以较好较快的解决,是一种较为隐蔽的间接咨询方式。④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

(3)注意其他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渗透

学习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科互动与渗透心理教育方式。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学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是指学校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游戏、交往的全部空间。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学校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精神环境、社会化环境、互动性环境等。创设精神环境应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入手,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师生情感关系;社会化环境的创设应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契机,调节学习的压力,从而改善由于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的初中生厌学、恐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构筑喜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2、家庭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后方

(1)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教育、引导孩子。随着初中生身体的发育、自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常采用夸张和偏激的形式来表达反抗和独立的愿望。如与父母发生冲突、抽烟、染发、服装怪异、喜欢扮演成人角色等。

(2)关注孩子的“心理闭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这样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心理闭锁”。初中生“心理闭锁”常表现为喜欢上带锁的日记,不愿与家长进行交流等,但他们的内心又渴望“开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以不断的寻找朋友、迷恋偶像明星或上网找朋友聊天作为寄托。他们反而最不爱向亲人说心理话。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为此,家长不要夸大这种心理特征的消极影响,这样会给孩子们增加压力,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孩子创造自己的空间,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从他们心理上解除阴影。

(3)正视“代沟”冲突。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产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在面对与家长的不同意见,孩子首先觉得是家长不理解自己,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传统的东西视而不见,家长一提传统就生气。那么,作为家长应运用一些可行的引导策略:①理解和平等对待孩子。②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和方法,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对话。③家长、教师尝试接受孩子的某一项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探讨有关问题,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请孩子来当老师。④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4)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抵制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是孩子避风港湾,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后盾。它是以家长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子女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3社会应给予初中生的心健康更多关注

第5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时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可见,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成为中小学的重要工作来落实,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是空白,尤其是贫困的民族地区。

以笔者所在学校――一所少数民族独立初中为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再加上生活条件、复杂环境等原因,很多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如何针对民族地区的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学习底子薄,认知能力差,再加上初中课业负担加重,升学压力加大,很多学生恐惧考试,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于厌学逃课。焦虑心理又会导致学生自卑胆怯、孤独苦闷、不堪挫折、自卑自虐、引发交往障碍。当极度焦虑时,还会产生心跳加快、直觉异常、肚痛失眠等身体状况。由于少数民族于汉族学生存在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差异,易导致关系敏感,使一些学生产生过敏倾向、敌对情绪与暴力倾向。这类学生人际敏感,经常攻击他人,打架逃学,说谎盗窃,甚至暴力抢劫等,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品行障碍;又因习俗经济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不强,易于辍学;还有些贫困学生因担心失学,所以存在忧虑恐怖倾向和强迫症。

二、影响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与民族心理的影响

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地处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大约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42%。人口结构的复杂导致了社会环境的复杂。学校位于集市附近,学生便于与社会青年频繁接触往来,易于出入台球室等场所,导致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容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又因少数民族注重经商诵经,又有早婚早嫁的习俗,所以学生容易辍学去经商或诵经或准备婚嫁。这种潜在的民族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另外,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还存在敌对情绪,学生之间易于拉帮结派,造成人际敏感,出现暴力事件。

2、经济状况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当地百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多家庭刚解决温饱。因此,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中途辍学回家务农或打工的现象仍不乏其例。这种因贫困带来的失学恐怖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疾患。再加上“重男轻女”现象的存在,很多女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生总是处于害怕失学的恐惧焦虑之中,学习时显得忧虑重重,注意力涣散。另外,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容易忽视无知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与智力开发的严重失衡。再加上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外出打工,留守少年与单亲学生的心理疾患更为明显。

3、学校的影响

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校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考试成绩、升学档次仍是衡量学生优异与否的唯一标准,以“成绩轮英雄”的单一评价机制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健全。同时,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易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而与此同时,一些教师用警告、讽刺、揭短、遗弃等手段来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科学耐心的管理指导。这种教育方法的失误,更加加重了学生失误心理障碍。另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

4、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导致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心理较为敏感脆弱、自闭压抑、冲动极端。再加上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理变化的冲击会使得心理变化也错综复杂;产生自尊与自卑、独立与无奈、交往与封闭等种种矛盾。另外,由于处于青春萌动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期间会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如疏导不当或受到伤害,极易造成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地区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有效运转,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首先,国家教育部应正式出台有关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同时,组织专家编写师资培训教材与适合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与科普读物。其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指导性。再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

2、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

第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会在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团体咨询。第三,要开展全体教师心理培训,尤其是班主任培训,强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每位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第四,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开展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咨询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推进民族教育,建设和谐班级

加强民族教育,消除民族心理隔阂,促使各民族学生间的和谐相处,友好往来。通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助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广泛交流,结交朋友,逐步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心,提高学生人际交际能力,共建和谐班级,有效克服紧张敏感、自卑孤单、敌意恐惧的不良心理倾向。

第6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摘 要:在一个班级中,看班级的素质高低,要看学生的整体成绩和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在一个年级中,看他们的素质高低,就要看陌生的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以小见大;而看一个学校的管理情况,就要看学校的管理者互相之间的配合以及他们的管理理念,很多学校在管理时只抓学生的成绩,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或者身体素质都视而不见,这样一来,先不说学生的成绩能否提高,就连他们最基本的身体状况能否保证都有问题,所以学校的管理中,必须要以人为本,尤其是中学学校,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忽视这个阶段对他们的管理,就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主要讲述了中学管理中人本化管理模式的运用。

关键词:中学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运用;方法

人本化管理即在管理中把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口碑和核心的人群,对他们进行人本化管理就是要在管理时除了科学文化修养,还要注重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素质,不单单只看他们的成绩,把学生当做分数的机器,一味给他们施压,中学生十分敏感脆弱,同时也不喜欢表达,如果在这个时期的管理中稍有不慎,就会让他们一辈子活在阴影中,中学的管理者不仅仅只有领导,还有教师,他们都是学生和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双方配合才能让学校的管理更加完善,那么如何把这种人本化管理模式运用到中学管理中呢?我们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是多组织户外锻炼;第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多组织户外锻炼,管理学生的身体素质

开展户外锻炼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户外的锻炼必不可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身体在学习中垮了,那么学习多好都没用,对于多组织户外锻炼,管理人员还存在争执,认为初中有体育课,不需要再进行多余的户外课程开展,但是初中的体育课一周只有一节,学生的锻炼得不到满足,所以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开始重视户外锻炼,组织学生在户外多活动,比如可以在每天早晨规定他们晨练半个小时左右,也可以让他们在做操时尽量多活动,多举行全校性的运动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他们对运动就有了热忱,刚开始锻炼时可能是痛苦的,学生承受不住太大强度的训练,跑400米就会觉得太难,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的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好,这样他们在学习中也会更加高效,管理起来也更加容易,学生得到锻炼之后精神面貌就会大大不同,管理时他们就会更有效率去执行一些事,这样就可以提高学校学生的整体面貌,外界对学校的评价也会是管理有序,那些不注意学生身体素质的管理的学校,一味逼迫学生学习,这样的学校学生都是两眼无神、无精打采,大家就会对这个学校的管理产生怀疑,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被下降很多,所以要进行人本化的管理,多组织户外锻炼,管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学生的心理素质

很多人在看到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都嗤之以鼻,认为对于一个中学的学校来说未免太小题大做了,r且中学生也没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不会在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开设心理课程或者是建立心理服务中心是多此一举的事。的确,我们所知道的新闻报道出来的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受伤的大部分是高中生,因为他们的学习压力很大,虽然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不是很大,但是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心理有很多需要解开的疑惑,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排解,还有很大一部分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是从初中开始就有的。所以不能忽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在这个阶段很正常的现象,也让他们的问题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防微杜渐,不能等悲剧发生了再亡羊补牢,管理好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本化管理的必修课之一。

中学人本化管理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管理是重中之重,而不是学习的管理,当然也不是要学校放任学生的学习不管,而是要在保证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情况下再抓学习,这样能够更有效率。只有在中学管理中时刻以学生为主,时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学校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学校管理并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校不懈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王景忠,高明杰,梁艳玲,等.试论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10):184.

第7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对策

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能不能进入一所重点高中在初三这个阶段十分关键。初三学生不仅受到来自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还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压力,使得他们感到很迷茫,久而久之,这些压力不仅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学习成绩退步,而且在他们的生理、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很有必要。但是由于目前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使得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以下就探讨一些具体措施,即关于加强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整个初中教学中,初三可以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初三学生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他们后期的升学考试。因而学校对初三学生的教学也格外重视。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三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满足了新课标下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以下将具体分析这些问题。

1.教学方式单调

对初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看重的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清楚自己遇到了哪些问题,经常性地受到哪些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又如何采取解决措施,能起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成功的教学。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经常性地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听着很乏味,久而久之,对这一门课就会很反感,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也就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管如此,很多老师上课还是缺乏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没有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整个课堂依旧枯燥无味,学生自然而然就没有学下去的兴趣。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表现。教师自己没有起到表率的作用,也就不可能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也没有说服力。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素质。综合这些不同方面的表现,可以对教师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不仅需要掌握这一门课有关的知识,与此有关的学科也都要有一定的掌握。毕竟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比较明显。教师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都需要一定的提升,才能不断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二、强化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具体对策

1.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自身做得好,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对学生自身有着一定的督促作用。在上课期间,教师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这种机械式的课程听起来容易让人产生反感情绪,听久了甚至会失去继续学下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事先制订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讲课的时候,善意地引导学生,将其自身感受的压力说出来,与同学分享,讲出来之后就不会那么痛苦,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极有好处的。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各位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文化知识,更包括他们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教师可以不定期进修,努力拓宽自身的视野,这样在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改进。而且,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适应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效果。

初三这一学年是初中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合理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缓解了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将学生从悲伤的情绪中拉出来,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面对新课标的新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改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敖淑清,王杏英,徐济达.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5).

第8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 考试焦虑 乡镇中学 干预方法

对于初中生而言,考试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考试作为评估成绩和选拔人才的工具,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考试焦虑是当个体遇到评估成绩的情境时,以紧张和忧虑的感觉、焦虑的思维,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为特征的一种使人不愉快的状态[1]。它不仅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发挥,而且极大地制约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乡镇中学更是如此。

因此本研究在对两所乡镇初中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是否住校等因素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类学校缓解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方法提供指导性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两所乡镇初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其中男生149名,女生130名;初一年级93名,初二年级104名,初三年级82名;住校生101名,非住校生178名。

1.2方法

1.2.1评估工具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中文版:TAS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中文版量表于1999年引入我国,该量表共有37个条目,按照“是”“否”回答,具体内容涉及个体对考试的态度,个体在考试前后的感受及身体紧张等状况,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考试焦虑的症状越严重。

1.2.2研究方法

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2](TAS)对两所乡镇初中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期末考试前一周。

1.2.3因变量指标

此量表中的37个条目均为1―0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是或否。评分时,“是”记1分,“否”记0分,但其中第3、15、26、27、29、33题6个项目为反向记分,即“是”记0分,“否”记1分。评分标准:TAS>20分为重度考试焦虑,TAS15分的则可视为已明显感受到了因考试而产生的不适感。结果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总体情况

表1显示,乡镇初中学生考试焦虑总体情况为:低焦虑水平的学生77人,占总人数的27.6%;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118人,占总人数的42.3%;高焦虑水平的学生84人,占总人数的30.1%;有明显焦虑感觉的学生176人,占总人数的63.1%。

2.2不同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比较

表2显示,从初一到初三考试焦虑的平均分呈下降再回升至最高点的趋势,对各年级的考试焦虑平均分进行One-way ANOVA的成组设计方差分析,得出F=4.65,p=0.01

2.3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

表3显示,男生考试焦虑平均分为16.48,女生的平均分为17.52。对男女生的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t=1.30,p=0.20>0.05,初中男女生考试焦虑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女生考试焦虑平均分略高于男生。

2.4初中学生住校生与非住校生考试焦虑的比较

表4显示,住校生考试焦虑平均分为18.60,非住校生的平均分为16.04,对住校生与非住校生考试焦虑的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t=3.14,p=0.002

3.分析与讨论

3.1乡镇中学学生考试焦虑情况总体分析

从研究结果看来,总体上低度焦虑学生占27.6%,中度焦虑学生占42.3%,重度焦虑学生占30.1%,其中重度焦虑比率与卢欣荣[3]等研究报道的32%接近,这说明考试焦虑在乡镇中学中普遍存在。而明显感到有焦虑感觉的学生有176人,占总人数的比率高达63.1%。考试焦虑不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发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尚未定型,可塑性大,因此在此期间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合适自我期望值,正确坦然面对考试及挫折。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较为欠缺的乡镇中学则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抓好学生的成绩,而且要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

3.2不同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

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分表现为初二最低,初一其次,初三最高。介于这种变化趋势,我们认为: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于中学生活还未完全适应,因此考试焦虑相对较高;初二学生对于课程与各科考试模式相对熟悉,加之身心各方面发展更为成熟,且没有过多的外界压力,因此考试焦虑最低;初三学生虽然身心方面比初二学生发展成熟,但其面临着中考,因此升学、家长与教师等各方面压力导致他们考试焦虑比初一初二学生要高。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导致这种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任务等合理地开展各方面教育。

3.3考试焦虑性别及是否住校的差异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男女生考试焦虑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考试焦虑平均分女生略高于男生。但王忆军等的研究发现男女生考试焦虑存在显著差异,黄高贵[4]等提出可能与研究对象和使用工具不同有关。

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对比发现,住校生的考试焦虑显著高于非住校生。这可能与乡镇中学对住校生疏于管理有关。初中生身心机制发展尚未成熟,而由于路途遥远又不得不住校的学生平时就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和指导,所以教师应该对住校生的教育工作更为关注,同时注意改善住校条件,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3.4考试焦虑干预方法讨论

关于考试焦虑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测验,关于考试焦虑也有完整的研究体系。Ergene指出早期关于考试焦虑的疗法旨在通过行为疗法降低生理唤醒水平。后来,认知疗法开始流行。近期的疗法趋向综合疗法,Sud[5]等认为有效的考试焦虑治疗方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认知重构训练、注意能力训练、个体模仿训练及学习技能训练,往往这些方法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乡镇中学学生的考试焦虑确实严重存在,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应该针对乡镇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缓解其考试焦虑状况。

参考文献:

[1]Ergene,Tuncay.Effective interventions on test anxiety reduction[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3,24,(3):313-328.

[2]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第1版)[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13-218.

[3]卢欣荣,王忆军,夏薇等.哈尔滨市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45-646.

[4]黄高贵,吴燕,张丽琼.高考学生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的探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8.

第9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我国,初中毕业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即青春期。这一时期的身体发育正处在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急剧的生理变化会带来极为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变化。而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青春期的学生都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的地位,这使得他们成为社会学上所说的“边缘人”,地位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学生既要经历“心断乳”危机,又要感受自我意识的觉醒,加之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的不适应。同时,内心深处的许多矛盾也等待着他们的处理,如:渴望被理解和选择自我封闭的矛盾,渴望人际关系和拥有独立空间的矛盾等等。基于这种特殊时期存在的矛盾,笔者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初中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笔者利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并结合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对本市几个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了考察。本次调查随机抽取本市初中毕业生300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86份。结果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学习的压力感过重。初三毕业生在学业上的负担无疑是很重的,许多学生表现出对课业负担无法承受的状态。这种不适应加上对未来抉择的迷茫,让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敏感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毕业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未来有了自己的认识,而当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存在落差时,许多学生会产生压力过大、自卑感强和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模式依旧是应试教育,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主科课程让路成为主流,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第二,强迫症状。对于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及行为的强迫症状,通常都伴随着焦虑及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因为担心成绩,在学习中反复训练及检查,同时总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的情况。通过调查后期的面谈,发现这一时期的强迫症状与学习压力及对未来选择的压力有关。第三,人际关系不适应。在由童年进入青春期这一过程中,中学生开始逐渐摆脱父母和师长的束缚,想用自己的方式结交朋友。但有些学生因在家中习惯了被照顾和关注,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很好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加上没有有效的社交技巧,导致在学校没有知心朋友,如果回到家里再没有人理解,就会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第四,在情绪上的不平衡。根据调查问卷的测评结果显示,情绪不平衡上的得分明显偏高。这是因为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情绪上会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成熟与幼稚、依赖与独立、闭锁性与开放性以及成就感与挫折感之间存在着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及时,就会造成情绪体验不平衡。

二、对初中毕业生心理模式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

根据以上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对初中毕业生的心理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在临近毕业的这一年,学习成绩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过度紧张。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通常满怀信心,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面临中考,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既有考出好成绩的自信,又有发挥失常的思想包袱。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导致了他们产生焦虑,继而过度紧张。第二,迷惘无助。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但到了毕业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失衡,会经常考虑是否能够如愿考上高中;如果中考失败,是否能顺利就业等问题。这些忧虑导致了迷惘无助心理的产生。第三,失落而导致的对抗行为。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以往的学生生活中大多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到了毕业阶段,由于成绩始终不能提高,他们对自己升学感到毫无希望,此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进而表现出对抗行为,如利用骂人、打架、故意违反纪律、故意破坏公物等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三、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