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服务业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业的好处

第1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服务外包 战略

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很多为制造业服务的一些服务业价值链也跟着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不断加深,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服务业的转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制造业的要求以及提升服务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价值链也开始走向了大规模的转移,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有关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FDI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约占2/3,2005年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与此同时,制造业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0%;目前,全球1,000强企业中有95%制订了服务外包战略(胡景岩,2007)。可见,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全球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进而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国家级发展战略

服务业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如果要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借鉴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从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来看,1978年我国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1992年进一步明确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每一次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变迁都是围绕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目标展开的。总的来看,国家层面制定的各种战略政策是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国也应该根据对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国情以及比较优势,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发展服务外包不能遍地开花,应该有选择地把部分省市培育成承接服务外包的重点地区,不同的省市发展不同的业务,使不同的省市成为我国各类服务外包的集聚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地区问的无序竞争,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又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来看,1991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3%,2007年所占比重增加到39%,16年仅增加了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慢且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所以说,我国要想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基础。另外,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效率比较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和其他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影响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也要求我国尽快发展服务业(江小涓,2004)。

3、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

(1)承接方式战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比较缺乏,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服务外包市场上,我国在承接战略上就要有策略性,如同制造业外包一样,服务外包一级承包商在获得一级发包商提供的发包合同后,可能把有关业务进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级厂商发包,形成二级甚至更多层次的外包关系。因此,中国内资企业可以选择从二级或三级承包商做起,这样比较容易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外包市场。少部分实力比较雄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也应该主动地与一级发包商接洽,直接以较高的起点融入国际市场。

(2)承接国别战略。目前,在开拓欧美外包市场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弱势,例如,既懂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综合性人才较少,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美欧的市场已经被印度、菲律宾、爱尔兰和捷克所占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承包国的选择上,我国应该以开拓亚太地区市场为主,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台湾以及邻近的其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地理上邻近、文化上相通、经济上频繁往来以及中国有200万会讲日语和韩语的语言人才的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另外,还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在和印度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印度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

(3)承接领域战略。在承接外包领域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优势。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但是,中国要想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就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外包。这就为我国采用生产外包模式发展服务外包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时要特别重视生产外包的承接。除了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业务,生产外包的业务还包括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产品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等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我国承接的重点。目前,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外包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外包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何骏,2008)。可见,以我国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我国承接生产外包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第2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胡先生是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近日,笔者参加一个商务会议后回家时,和他同乘一辆车。途中,胡司长指着车窗外的一片空地说,“要是把这里建成一个服务外包基地,效益肯定不错。”

服务外包是中国商务部未来几年的一个工作重点。为此,商务部新成立了服务贸易司,把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外包作为该司重要工作之一。最近商务部还专门推出了“千百十工程”,在未来的3~5年里,每年将至少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建设10个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推动1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将近1000家中国大型承接外包的企业,来全方位接纳国际外包业务。

据相关人士透露,为了保证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开发银行将对进入此工程的企业,提供大量的贷款支持。

今年6月底,商务部在大连市主办了“2006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年会”。相隔仅一个月,7月26~27日,商务部又在成都市主办了“第三届国际投资促进论坛”,其主题还是“服务外包”。

种种迹象表明,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已经在中国政府高层达成共识。

对于中国来说,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意味着巨大的产业升级和发展机会。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信息交流的便利化,全球跨国公司纷纷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到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服务外包发展迅猛,正逐渐形成又一次产业转移浪潮。

离岸外包的最大好处就是成本显著降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通过在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的离岸外包将节省35%的成本。一家美国公司在本土做一个项目可能需要100万美元,但是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只需要5万美元,巨大的成本差别使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得以迅速壮大。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服务外包最重要的领域。2005年,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为9500亿美元,其中美国、西欧和中国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37%、30.16%和5.1%。而据IDC公司、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机构的预测,到2008年,国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将超过13000亿美元,有望达到15000亿美元。

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发展服务外包奠定了基础。2005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其中,软件出口额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已经达到257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9家。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软件产业发展迅速。

在竞逐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由于社会政治稳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等诸多优势,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发包的选择地。有业内专家认为,印度服务外包公司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几年内,欧美市场5%~10%的软件外包业务就会从印度转移到中国。

事实上,中国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产业提升。

第3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出席今天的论坛。作为这个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向大家表示深深的谢意,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大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闻名中外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济南是举世闻名的泉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潇洒似江南”就是对她的真实写照。

据我所知,济南市正处在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服务业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经济。众所周知,商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显然为济南商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环境。

值得高兴的是,济南服务业和商业发展将面临重大机遇。7月1日,饱赚中国乃至世界眼球的京沪高铁将正式开通。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条高铁意义非凡。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快、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之一。它连接中国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全长1318公里,设计年输送旅客1.6亿人,开通后京沪间可实现4小时到达。

京沪高铁的开通把济南纳入了北京和上海的3小时经济圈影响范围之内。济南刚好处于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黄金分割点上。因此从改变时空距离上来说,济南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作为沿线五大始发站之一,济南这座悠悠古城即将搭乘疾驰的现代列车,进入一个崭新的高铁时代。

生产要素向交通节点城市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京沪高铁本身具备速度快、运量大的优势,同时连接了环渤海、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势必带动沿线区域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更欣喜地看到,济南做好了迎接这个重大机遇的准备,这个论坛的举办即是证明。京沪高铁即将开通,济南商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外埠商业会在济南寻找到何种机会?济南的商业格局将有何变化?济南的商业体系应该如何创新性地“对接”这一历史性机会?相信这些都是每一家商业企业在思考的问题。我想,通过这个论坛,大家将都能找到答案。

我知道,最近几年,济南承办了全国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第七届园博会,城市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持续带给人们惊喜,极大提升了济南在国内和国际的地位,“天下泉城”城市品牌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传播。我们祝福这个城市能够继续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并希望商业在其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第4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一、服务业小微企业的调查难点

服务业小微企业在服务业整体中所占比重很大,具有经营方式灵活、转行快等优势,但同时也给我们的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变化快,联系难度大

从实际调查工作情况看,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不稳定,转行、消亡等变动频繁,而小微型服务业企业则更甚。因此造成了入户成功率低,调查样本消亡率高等情况,这样就会影响到整个调查的推算结果。

(二)企业自身素质不高,人员变动大

由于企业规模小,自身素质不高,因此在运行中很多方面都不规范,财务指标不健全,人员流动大,员工不稳定,统计基础薄弱等。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有少部分企业有会计人员,基本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一般都由会计人员兼任,而会计人员的变动也很大,往往是上期报表一个会计填,下期做报表时会计又换人了,这给查询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在服务业小微企业中,上述情况尤其普遍,企业填报报表时,随意性很大,且企业的历史数据往往会出现无法衔接的情况。

(三)统计意识淡薄,配合程度低

相较于工业、住户等统计调查,服务业调查的认知度不高,很多业主不了解甚至是没有听说过服务业统计,小微型企业尤其是。可以说,小微企业是统计法宣传的盲点和重点。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统计意识淡薄,认为调查与自己无关,只会增加负担,不会有任何好处,还会露富,因此,拒报、瞒报及迟报现象严重,且上报数据与企业真实数据误差较大,影响了数据质量。

(四)数据评估难

由于小微型服务业规模偏小,无账务,仅凭企业主本人或流水账提供数据,调查人员对填报数据很难把控,加之服务业的行业特点,致使调查人员仅凭营业面积、员工人数等无法进行数据的准确评估。

二、提高小微型服务业企业调整质量的方法

(一)总结经验,摸索方法,以解决财务不健全企业的调查难题

针对服务业中部分企业没有财务报表,我们可以借鉴中加经济统计项目中对没有财务报表的企业的处理方法,对于这部分企业需要通过调查员询问取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数据,通过调查员的推算、整理获得所需的调查数据。

假设某小企业A,业主1人,雇员2人,没有专职会计人员和财务报表。

通过询问业主取得以下资料:

1.业主期末手存现金1.4万元,银行存款10万元,没有负债和存货,每年银行利息0.5万元;

2.2010年初开业,开业时购置设备(电脑、空调等办公设备)15.5万元,按5年计算折旧,平均每年虚拟折旧3.1万元;

3.房租3.8万元;4.水电费1.6万元;5.电话费、网络费等3.9万元;6.各种耗材0.6万元;7.各种税金每年约1.1万元;8.其他费用(设备维修维护费、垃圾清运费等)0.8万元;9.本年营业收入18万元;10.从业人员(含业主本人)工资支出4.4万元。

那么,我们在填报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表的时候,可以按下表中的填报方法填写:

(二)加强行业调研,提高对数据的把握和评估能力

服务业行业众多,且行业间差别较大,很难用单一的评估标准来评估数据。因此,进行分行业分地区的调研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为我们评估数据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下转第95页)

(上接第92页)我们曾选择一个地级市的市辖区做过网吧业的专项调研,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深入、直观地了解了当地网吧的经营状况、盈利情况、成本费用构成、每天分时段的客流量等。调查中发现,网吧应文化部门的统一要求,全部实行了电子计费系统。网吧全年营业时间大约在300天左右,每天营业时间15小时左右(早8时至晚24时)。各网吧的营业收入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受到网吧的地理位置、营业面积、网吧规模和管理等条件的限制。从调研走访中大致可推算出网吧营业收入的平均水平,利润水平等数据,为在审核评估数据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三)加强统计系统自身的基础工作建设,逐步提高调查员的素质

调查员是数据获得的第一人,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无论是对财务不健全企业的数据获得还是调查数据的评估,成功的关键因素都是调查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调查员接受专业培训少,变动频繁,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调查员队伍对于整个调查工作至关重要。一要加强调查员业务培训,确保基层调查员严格执行调查方案,熟悉调查指标、口径等;二要加强调查员的数据评估能力,通过现场估算、成本倒推、相同条件比照等办法客观评估被调查企业的上报数据;三是加强调查员的职业责任感,使调查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做到依法统计,避免弄虚作假行为;四是稳定调查员队伍,使调查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四)利用系统审核,提高数据的质量

数据上报系统的审核设置往往比较宽泛,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异常值或错误数据无法审核出来。利用stata程序编写异常数据检测程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有异常情况的数据。比如,利用stata程序可以检测样本数据多类指标的异常值情况,以此发现当前报告期下,样本企业各项指标情况;同时还可以利用程序关联往期上报数据,比对检测样本数据两期变化情况,发现数据异常情况。

(五)加大统计宣传和统计执法力度

第5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目前,中国制造业物流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同时也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物流难上议事日程

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影响制造业盈利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供应商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市场准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等,哪一个似乎都比物流重要,因此,现阶段物流还很难成为制造企业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重要话题。真正像海尔这样高层重视物流的公司还凤毛麟角,制造业还需要提高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

2007年9月25日国家发改委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这次会议直接点燃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火种”,从此,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被提到国家层面。

物流外包“说”比“做”容易

物流外包是能让制造业和物流业都感到兴奋的口号,制造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业,能增加物流业的总市场份额,这令物流业兴奋;制造业将物流业外包给物流业,制造业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这令制造业兴奋。制造商对外包的好处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制造商在物流外包决策上总是犹豫不定,物流外包困难重重。中国制造业物流外包调查表明,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5%以下,自营物流仍是主流。

供应链难协同

大家都知道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了供应链,供应链应该协同。在多数情况下,目前中国的供应链由制造商主宰,制造商过分强调博弈,较少考虑“双赢”或“多赢”,因此,供应链难以协同。目前形成的供应链关系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制造商一味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获得运输、仓储等服务,由于客观上目前中国是“制造强,物流弱”,处于弱势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只能被动地降低报价以获得这些业务,导致运输价格、仓储价格不断走低,但同时供应链成本可能越来越高,并且供应链的合作与协同关系没有建立。为了更好地发展制造业物流,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第6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趋于活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服务贸易相比,我国服务业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商务部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的数据显示,1982年至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2倍,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在增长的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在10%左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务贸易长期逆差。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2004年逆差达到95.5亿美元,虽然2005年逆差比2004年略有下降,但仍高达92.6亿美元,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3个出现逆差的国家之一。这说明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比较劣势。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进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当今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要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文中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研究,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此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其行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二个辅助因素(机遇及政府)则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发展。

1、高级生产要素缺乏

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单就劳动力资源而言,我国应该具有比较优势,但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中,技术人才却相当缺乏。目前,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方面,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而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在服务业和服务领域的比较优势仍依赖于传统要素。

2、国内服务需求的水平不高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国内市场的大小及性质不但影响生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本国公司对产品或服务更新创造的速度及范围。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内市场对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本国服务业发展的水平,进而影响该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而且由于收入分配不平衡,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对服务的需求。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产业支持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不重视甚至压抑服务业,导致我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低,截至200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只占到39.3%。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印度的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中国,但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却高于中国。1980年到2000年间, 印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6%增长为48.2%,比中国高15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比重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国家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必须突破国内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4、国家对服务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

我国的服务业管理体制不完善,服务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业法律法规不健全。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中国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现有立法未成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处于法律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5、服务业整体开放度较低

我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服务业的行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而且,我国目前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程度低的领域,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服务业的发展和市场自由化程度,影响了整体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策略

1、发展高等生产要素

首先,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重视教育投入,加强专门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培育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对一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技术和人才;二是加强国内人力资源的保护,防止人才的流失;三是要建立一个尊重人才、科学评估人才的机制。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我国的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国家和企业都应加强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通过直接引进外资高科技企业等方式获得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加快我国技术的发展,为服务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2、扩大国内服务需求,优化服务产业结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因而扩大内需、增加服务消费需求对于我国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具有重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需求;二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服务需求的发展提供空间;三是重视提高农民收入,培养农村潜在的服务需求;四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进社会福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对服务的需求。

3、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一国服务贸易的基础,要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乃至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挖掘其潜在的比较优势,使服务贸易真正享有货物贸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二是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转移,从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中获益,并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重视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产业,从而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与支持,发挥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4、强化政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政府行为对要素条件、需求、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这四个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要强化政府对服务业的监管和引导作用,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完善制度环境。设立服务业全国性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具体管理并加强协调配合。同时,政府应对服务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为鼓励服务贸易的出口,政府给予企业很多优惠,同时非常重视研究和教育。

(2)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规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加强为新兴产业立法,缩短其无法可依的经营时限。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修改滞后的法规,使其适应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

5、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度

市场开放度是服务贸易市场自由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反映一国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服务贸易自由化会推动一国服务贸易的专业化,而目前我国服务市场的开放度还比较低,服务贸易的专业化程度也较低,这些都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解决。第一,加大服务业中一些行业引进外资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又可以培育新的服务行业,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第二,打破行业垄断。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过度保护和行政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要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减少市场准入的限制,使我国的服务市场保持充分的竞争环境,增强服务领域的行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修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徐婧: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

[3] 史自力、谢倩怡: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

第7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粘性;市场适宜;低水平陷阱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1-0105-06

收稿日期:2013-10-3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文化变迁分化与整合视域下我国新农村建设研究”(13BJL063);财政厅重大财经应用研究项目“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支持政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作者简介:商海岩,男,山东平邑人,经济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业经济。

农村服务业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研究证明,农村服务业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推动农民就业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1,2],对农村产业来说,农村服务业可以增加农业效率、激活农村市场,促进新农村建设,并且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等[3,4]。另外,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村服务业的工作,也提出了“发展多元服务主体”的重要战略部署,使得农村服务业建设成为当今一个比较迫切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相比城市服务业,当前农村服务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农村服务业自身特色没有得到有效伸展,农村服务业的理论建设更是相对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对农村的服务业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农村服务业演进的理论回顾

相比一般的服务业,研究农村服务业的文献并不多见。梳理已有的研究,关于如何从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之间关系的视角理解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国内外文献主要有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农村服务业依附于城市服务业,是城市服务业的延伸。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认为农村服务业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为城市服务业提供上游产品,需求的中心属于城市,农村服务业由于需求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等,形不成服务业的规模优势[5]。国内的陈志武等[6]认为农村服务业主要依靠城市服务业的转移,特别是生产业,这种转移造成了农村地区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二是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的共生理论,认为农村与城市各具特色,因此服务业也各有各自的特质,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二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作为扎根于农村的农村服务业,应该具有农村区域的本地特色,并且这种具有农村特色的服务业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7]。

关于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文献也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一是自由主义观点,认为服务业的自由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高容易引入更多的资本、高素质劳动力等,提高服务业的效率,反之则由于相对封闭落后而被锁定于低水平均衡陷阱[8,9];第二种则认为政府应该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积极进行干预,主张结构主义发展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农村服务产业等由于服务品的“契约密集”性质,要求信任度高,因此交易费用也高,产权保护起来比较困难等,单靠市场机制难以发展,适度的政府规模是必要的,过度放任自由反而容易陷入低水平陷阱[10,11]。

然而在农村服务业形成的路径方面,国内并没有相关研究,一般服务业方面的文献有:张国强、郑江淮[12]提出了依据不同的公共支出结构、法治水平、服务业开放程度、产权结构和财富结构呈现出异质性路径的观点,认为破解服务业路径的核心因素就是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问题;郝寿义、郝大江[13]关注了要素适宜性对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影响。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已有文献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自由主义的文献分析脱离了中国长期城乡分化的现实,忽视了农村服务业的产业异质性;而结构主义在研究方面忽视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脱离了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历史联系的现实,同时研究方法上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侧重于战略研究,没有将数据与理论结合起来研究。

(2)已有的文献一般侧重于静态分析,片面地只看到阶段性的影响,如产业依附关系等,没有从演进视角研究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的关系。这样对农村服务业的形成也就缺乏历史的全面的认识。

(3)国内的文献对于农村服务业的特殊性,特别是农村服务业对农村特有产业粘性特征等,揭示不够充分,多数是用战略分析方法分析农村服务业,缺乏实证的支持。

从演化视角来看,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有历史的偶然性,也必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以自身的发展突破历史的局限性,正是产业演化路径的一般规律。对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必须既要认识到其发展的历史原因,又应该看到其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农村服务业成长历史条件局限性及演化路径

(一)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限制性

农村经济本身基础薄弱,这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事实,而且这种事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经济基础的薄弱注定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起点低,发展障碍更多。主要包括:

1.农村人均收入长期相对较低,农民居住分散

非食品消费支出占比较低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图1是城乡之间的恩格尔系数对比,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村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用于服务消费的份额远比城市少,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小,限制了服务消费的增长。这也是农村很多地方将服务看做奢侈品的原因。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甚至有些居住在偏远的山区,这样一方面加大了服务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服务业缺乏规模经济,服务业消费成本相比城市要高得多,这样更加大了服务消费的难度。当然,农村也具有一些零星的高端服务消费,且与城市服务业与相似性比较大,是城市服务业的延伸,这应该是农村的一些相对富裕人员支撑的零星服务业。

2.自然经济意识浓厚,缺乏契约精神,自给自足又造成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单一

由于农村长期的地理分割,交通物流等条件落后,商业活动不发达,封建意识、小农思想严重,习惯以宗法亲情替代契约,缺乏市场经济尊重法律、尊重契约的精神。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更加具有契约密集性,缺少了契约的保护,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加艰难。

另外农村产业偏向于农业,自然经济意识严重。与大工业相适应的生产业形不成市场,而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生产业外包也缺乏相应的利润空间。服务业的缺乏又加剧了农民对农业的依赖性,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和家庭经营,收入来源单一(见表1)。

3.储蓄水平低,资本难以对服务经济前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农村的储蓄水平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相对较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附加值低,由于金融具有富裕偏向、城市偏向的毛病,金融对农村服务业的扶持相当微弱。如图2、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与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差距逐年拉大,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看做是专用性投资,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主要方面,投资水平低,使得农村产业的附加值低,发展水平落后,利润较低,这也就限制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村服务业无论是消费服务业还是生产服务业,水平都相对较低,特别是消费方面,基本处于城市服务业的延伸阶段。产业的发展,往往经过萌发、发展到成熟几个阶段,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

1.城市服务业的延伸阶段

由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的先天不足,其服务业的发展一开始必然要嫁接城市服务业,城市服务消费、城市生产方式,历来是农村居民向往的生活,少数农村富裕人员率先具备了消费城市服务的条件,刺激了农村对服务业的零星需求。

2.农村服务业市场适应阶段

农村具有农村的特点,农村的文化、农村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情况都与城市有着较大差别,农村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当地的市场环境结合,逐步发育出具有当地市场环境特色的服务业产业特色。如,消费服务业偏向于农村的禀赋特点:住房宽敞、天然资源较多、居住比较分散等等;生产业则侧重于与农林牧渔结合,产生高附加值的农林牧渔产业,形成服务业的良好局面。农村服务业能否独立,取决于城市服务业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

3.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共生的阶段

农村服务业逐步去除城市服务业的特色,与农村实际结合,由于城市服务业更具有开放性、集聚性,农村服务业可以从城市服务业中获取发展的模式、思路、知识;又由于农村服务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丰裕的文化资源,城市服务业也要不断吸收农村服务业的资源禀赋,提升自己的产业发展潜力,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形成共生演进的局面。

三、中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产业的市场适宜性验证

由于消费业数据相对难以获取,这里我们选取农村生产业作为分析对象。从分析农村服务业对农村相关产业的效率出发,得到农村服务业与农村产业的粘性水平,进而推断出农村服务业的市场适宜性。这里我们选取了两组数据,一组是农村生产业,另一组是农林牧渔的产值,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选取1998-2012年的数据,并剔除了历年的物价影响。运用deap软件,以农林牧渔产值作为产出项,结合农村生产业的投入数据,得到的农村服务业DEA效率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的相关服务业不是不足,而是相对过剩,出现了规模经济递减。在第5期达到最佳,以后各期都出现了投入的冗余值,这与我们对农村服务业发展不足的一般判断不对应。

如何解释这样的结果呢?从农村服务业的市场适宜性角度来看,尽管农村服务业发展比较快,但是,与农村市场的适应性效果并不好,对农村主要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更进一步说,农村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与农林牧渔产业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过剩,农林牧渔的产值没有从农村生产业的发展中得到好处。

这显示出市场我国农村服务业还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起步阶段,生产业大多属于城市服务业的延伸,对农村的“农”字特点适应不足,与农村的产业发展脱节。

四、结论与建议

农村服务业是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农村具有中国最广阔的市场,没有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整个服务业的崛起,从前面分析看出,中国农村服务业不是发展不足,而是与市场的适应性不足,不能与农村主要产业形成良性共生关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重农村服务业与农村主要产业共生关系的培育,促进农村服务业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反哺农村服务业的良好局面的形成。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扶持农村服务业:

(1)积极扶持农村的主要产业,制定政策促进科技下乡。通过城市科技与农村主要产业的结合,提高农村产业的附加值,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生产生存空间。也只有农村农林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形成规模经济,才能发展农村服务业。

(2)促进农村服务业的本地化,激励农村服务业对农村相关产业、弱势产业提供服务,采取财政补贴形式,多方面启动与农林牧渔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根据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可以积极推行农村服务业的集聚规模,鼓励企业之间的兼并,尽快形成具有规模的农村服务业。

(3)引导金融下乡,与农村产业结合,积极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同时采用多种合作形式,探索农村金融发展的可行性方法,鼓励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产业的扶持。

参考文献:

[1]HAGGBLADE S.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R].Food Security Collaborative Working Paper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Food,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7. NO.54487.

[2]沈艳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探究[J]. 北方经济,2007(4):13-16.

[3]杨杰,宋马林,叶小榕.生产业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关系研究[J]. 理论建设,2010(6):35-41.

[4]张颖熙,夏杰长.促进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思考[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6):53-61.

[5]SINGELMANN J.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1920-1970[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8(5):1224-l234.

[6]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卖的是硬苦力[J]. 新财富, 2004(9):6-11.

[7] DRUCKER. The New Realities [M].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9(12):136-137.

[8]SMITH F J, VAN S R, BECKER P J. Head Size and Body Mass in Infants With Hydrocephalus [J].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Anesthesiology, 2010, 22(1):80-81.

[9]FERNANDES A M.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J].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2009.vol. 17(3): 467-501.

[10]DARON A. Constitution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 Review Essay on Persson and Tabellini’s――The Economic Effect of Constitutions[R], NBER Working Paper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2005. NO.11235.

[11]JOSEPH F F. Producer Services, Scale,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1990,42 (10):715-729.

第8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当代历史已证明,不能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来推断中国经济的走向。

但中国不会轻而易举走向成功,如果要继续保持它的发展奇迹,就必须优先注意以下十个方面问题。

战略:“十二五”规划很可能是一个战略转折点――从过去32年非常成功的制造业模式,转变成欣欣向荣的消费社会。制造业模式已遭遇瓶颈难以持续――资源消耗、环境、收入分配、低于平均水平的新增就业等来自内部的问题,以及后危机时期全球需求疲软所带来的外部影响。中国必须把增长重心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模式。

调整:没有任何战略是可以一成不变的,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当前正是如此。中国在多个层面面临着不同的中短期问题,政策必须从当前的控制信贷总量,即使用数量型工具,转向控制信贷价格,即使用价格型工具。中国的短期利率过低,必须提高。现在需要采取更为进取的反周期措施。

金融:超过30年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的经济活力,中国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其中,企业与金融市场化改革是关键。中国应提高消费、抵押信贷、基金管理和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建设水平,否则中国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步伐就会拖延。

储蓄:超过50%的国内储蓄给中国带来很大好处,给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投资提供资金,加强外汇储备的缓冲能力,减少中国受到外部经济冲击。如今,中国准备利用剩余储蓄来促进经济由外需型变成内需型的转变。在这一方面,利率自由化显得格外重要,它可以为私人收入带来渴望已久的迅速增长。

城市化:过去30年,中国城市人口从20%上升到46%。未来20年,中国将有3.16亿从农村进入城市。这样一个空前的城市化浪潮,将为基础设施投资和商业及住宅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3.5倍,城市化进程将因此大幅提高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为总体消费者购买力提供巨大的助推力。因此,要完成经济平衡的使命,那些进一步促进城市化的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

消费:私人消费约只占中国GDP的37%,这一比率是当今主要经济体中最小的。通过创造就业、增加工资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消费占中国GDP的比率可能将增加5个百分点。

服务业:服务业仅占中国GDP的43%,远低于全球水平。相信未来5年,服务业占中国GDP的比率的增长幅度可能超过4%的目标。这种劳动密集、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的发展模式,恰恰是中国下一阶段发展所需要的。

外资:中国一直对环球跨国企业具有强烈吸引力。中国即将实行的增加消费再平衡,意味着涌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策略可能调整――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在中国,服务业贡献的每单位GDP比制造业和建筑业要多创造35%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经济越来越依靠服务业,即便经济增速放缓到6%~7%的水平,也仍然可以创造出同样多的就业机会。靠服务业拉动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慢,但也消耗更少的资源、产生更少的污染。

教育:中国已在建设人力资本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的成人识字率接近95%,中学入学率高达80%。现在,中国的大学每年毕业超过150万名学习工程学和其他科学的专业人员。这个国家正稳步朝知识型经济稳步前进。中国在教育上的努力必须予以保持。

第9篇:服务业的好处范文

影响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及以双边甚至多变的投资条约。其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与市场准入有关的措施

这一类措施是只对进入东道国建立各类服务性企业和机构加以种种限制、管制,甚至禁止;或者采取自由放任态度。限制和禁止的措施具体包括有:(1)对于国内特定的服务业部门或企业,完全禁止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2)由倾向性的限制或鼓励某类投资方式;(3)对服务业投资的地域限制;(4)对服务业投资的企业数量的限制。

2.与国民待遇有关的措施

这一类措施会影响服务业外国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些措施决定了外国投资企业在东道国所得到的待遇是否高于、地域或等于国内企业。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的税收、外汇、借贷、进出口、投入产出和进入当地市场的种种规定,很多方面使大多数跨国服务企业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的关键因素。另外,这类措施中很多涉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中所禁止或限制采用的内容,主要有关原材料采购和进出口平衡等。

3.其他有关措施

这一类措施虽然在理论上不像上述措施那样会对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造成影响,但在实际上可能会发生作用。如,对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鼓励措施;对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保护措施,与外资资本安全相关的以及与外企撤出权相关的措施,包括保护措施和担保,有关政府强制没收、国有化、赔偿和争端解决的规定;一般性法令框架,如对垄断的规定,竞争政策,审慎性的规定及对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保障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间接影响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工具主要是法律、法令、规定、规则、政府文件等,可以通过公开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以达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以上各种政策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进入采用限制措施,这是从整体的政治经济状况考虑,实际上却是会给服务业带来损失的,因为这一措施主要保护了国内服务业的低效率、低技术水平、低发展速度和高昂的服务价格。如果单纯从经济方面看,这类措施对东道国服务业的伤害是很大的。但如果从一国整体来看,该类措施对一国的国家安全、和文化的完整性所带来的好处却不是能够简单加以衡量的。当然,随着国家目标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些措施都在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放松。这一点在最近金融业的政策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二、我国吸引外国投资服务业的政策阶段

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政策调整和外商直接投资低速稳步发展时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开始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方向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为了引导外资投向,使之更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1995年6月联合颁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外商投资的项目做出明文规定。1995年国务院决定将金融领域外资试点城市在原来13个的基础上扩大到24个,即深圳、汕头、珠海、厦门等。到1996年底,全国已经批准建立各种金融机构148家。保险业利用外资,以1992年中国允许外国保险机构在上海有条件地试办保险分公司和合资保险公司位初始,1995年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广州。1997年12月又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修订,使之日趋合理和完善。产业目录调整后,我国重点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

第二,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向结构优化发展,政府进一步扩大了外商投资领域,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例如,外商获准对金融业的投资范围不断扩大;中外合资外贸经营和商业零售业企业获准试行;允许设立中外合营合作进出口商检机构;对外资进一步开放会计市场;允许设立中外合作航空公司,逐步对外资开放国内航空市场等等。在加入WTO后的前五年内,每年有四个新的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2003年7月10日中国开始全面实施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制度,截至2004年11月26日,已有23家境外金融机构的QFII资格或中国证监会批准,批准投资额度总计31.75亿美元。这表明中国证券投资吸引外资的步伐迈出了重要一步。

不止如此,金融业开放领域还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2003年10月2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向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公告。自2003年12月1日起,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外资金融机构可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商务部公布自2004年6月1日开始实行《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规范商业零售业对外资开放。此外,我国政府按照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扩大对外资的准入,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允许外资在华设立投资性公司。

三、我国吸引服务业外国投资的政策传导

从最初颁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相关政策开始,政府通过对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外商投资的项目做出明文规定来指导服务业外商投资的方向。1997年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调整后,对外资的鼓励重点转向基础设施等领域。而对外商金融业投资获准范围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外商在这一领域的直接投资,中外合资外贸经营和商业零售业企业的运营也获得准许。由于政策调整后,部分优惠政策的取消,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在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1999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仅为113.65亿美元。其占FDI总额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2001年降至20.21%。这一阶段服务业内部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与上一阶段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商投资于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及仓储业投资比重上升,成为该时期外商投资的热点。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全面与国际接轨,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也在加深,这对我国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深远影响。从2002年至今,服务业利用FDI合同额一直稳步增长。这与我国这一时期实施的吸引服务业外国投资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在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投资的重点逐步转向服务业,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服务领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90年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为20.06亿美元,而2004年则达到了33.59亿美元。而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在逐步上升,其占总值的比重却一直较低且有下降的趋势。1998年服务业利用FDI流量的比重为29.7,而2004年则下降为21.9,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