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手抄报绘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走出固有的教学环境,走入社会,“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生涯‘必需、够用’的语文能力”。
(一)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升
我们应让学生到“活的知识宝库”中自由探索,激发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兴趣。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中获取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由被动的“信息接受器”转变为主动的“信息处理者”。如在开展“走进端午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自己通过搜索网络、采访身边人等方式调查端午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端午节想到的等问题;“走进家乡”、“‘低碳生活’——社区宣传筹备”、“走近鲁迅”等活动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得到了图片、数据、评论等众多信息,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主题加以分析整理,最后完成各自作品,效果明显。平时我也指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关注身边的信息,并制成自己的“收藏夹”,扩充个人的“知识仓库”。凭借这些收集、整理的活动可以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与能力,加快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在众多的活动中我都设计了上台展示的环节,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信心及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事先设计的东西。几乎所有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组织好文字,完成底稿后才能展示,这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结合节日、学校活动让学生练习写书信、通知、简报、活动总结、广播稿等,也是不错的方法。
(三)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与协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恰恰顺应了社会需要,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过程需要分组进行。本人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水平进行搭配分组,力争做到组内优势互补、各组水平接近,利于任务的完成,也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如“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活动,各小组同学有的承担查找资料的任务,有的负责执笔,有的负责演讲,有的负责PPT的制作与演示,而草拟提纲、指导演讲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互相启发;又如“手抄报的编写”,可以充分发挥组内同学在写作、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不同优势。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在出色地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与协作。
二、多元机制,积极、合理评价学生
(一)注重过程评价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过程,评价要注重全过程的考查,看学生是否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以上认识,本人对过程采取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要求学生把活动计划、笔记、搜集的资料、成果等分类整理,在活动的过程中,只要学生有一点上佳表现,一点成效,都充分给予肯定。
(二)重视学生评价
鼓励学生自我批评和互相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小组成果展示的情况做出点评,找出自身和他人的优点与不足,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的互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
(三)评价内容全面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府文化;通草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42-02
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学校本身就是当地文化的产物。从地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呼应学生与时代的发展需求,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思路。学校地处广州市越秀区,这里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千年商都之核心。如何用厚重的广府文化滋养学生,引领学生在传承广府文化中成长,学校在探索中不断思考。
一、以通草学堂为阵地,在学习中感受广府文化魅力
广府文化即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中原文化乃至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生于斯长于斯,学生对广府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学校与社区、少年宫等建立合作关系,领着学生走进千年商都,了解广府文化,寻找自身的根脉。在广州博物馆,学生“巧遇”了通草水彩画(下简称“通草画”)这一广府艺术瑰宝,其艳丽的色彩和极具旧广州风情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学校慧眼独具,顺势创设了“通草学堂”,引领师生在创作学习中感受经典民间艺术的魅力。
通草,又名通脱木,其茎髓颜色洁白,有丝绒般的质感。清末广府艺人将这种植物树心切成薄片后代替纸张,运用西方的绘画原理和水彩颜料,制作成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的外销画。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成为展示广府文化的一名出色的“外交家”,诉说着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旧广州风俗文化和民生百态的点滴。在历经百年荣耀后,因其易断、不易保存及绘画的局限,通草画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到英国人伊凡将外销的通草水彩画藏品带回中国送给广州博物馆,它才再次出现在广州人眼前。通草画跌宕起伏的演变历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再现通草画辉煌,传承与弘扬广府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学校邀请广州博物馆程存洁馆长和越秀区少年宫杜宏安老师走进通草学堂,与师生一起鉴赏清代通草画作,研磨绘画技巧。清代通草绘画素材包罗万象,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烈,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既融合了西方绘画原理,又富于广州本土风情,为学生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广府民间民俗生活画卷。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巧妙引领,精心设计,耐心示范,对学生在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个点拨,针对水彩的浓淡层次及渲染,帮助学生学会专心、细心、用心;并从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在通草学堂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不断感受着广府文化的魅力,从“我不行”到“我能行”,不断增强学习通草画技艺的自信。
二、以节日文化为载体,在生活中传承广府文化特色
在新形势下,广府文化的传承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寻找适切的载体,引领师生在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精髓,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节日根植民俗民生,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天然载体。学校发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了“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探索之旅,引领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广府文化特色,唤醒学生身为广府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肩负起传承广府文化的使命。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选择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这六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挖掘节日内涵,开展系列活动。节日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以出墙报、学习园地展示、手抄报展示、班级网页资料上传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校特聘广州博物馆程馆长、民俗专家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副主席、青年美协梁副主席等为德育辅导员,并请他们为学生做讲座,“老广州的历史传说”“广府人如何过传统节日”……让学生真切感受老广府人的传统节日情结,初步感悟如何传承传统节日。之后,结合节日主题开展活动。活动尊重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层设计。
例如,“春节”主题传统节日活动,一、二年级突出尊重学生兴趣,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收集各种奇趣“利是封”,了解春节有哪些好吃的食物;三、四年级鼓励学生尝试设计特色“利是封”,了解春节有哪些习俗,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习俗;五、六年级则让学生尝试创作、书写春联,用画笔或相机记录春节的美好一刻,并图文并茂地创作自己的《春节喜庆篇》。
多姿多彩的体验活动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通草画创作素材,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赛龙舟》《中秋赏月》《迎新春》《闹元宵》……孩子用创意画作展示了自己眼中广府人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等生活场景,表达着自己对广府文化的理解。
三、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在创新中擦亮“品味广府”品牌
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走向广袤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并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基于这一思考,通草学堂走出校门,开展创新性的社区实践,借助更高、更广的社会平台,弘扬广府文化。
学校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与“三・二九”纪念馆、都府社区、广州博物馆等单位签订共建协约,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草学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社区定期举办绘画、画展和画作义卖等慈善活动,并在社区广场设立创意通草画体验摊位,让社区居民体验通草画的魅力。在“广东红领巾・幸福传万家”――“广东红领巾基金”2013年春节公开募集活动中,通草学堂的小画师们历时一周,创作了33幅形态各异的“福”字,拼成大型通草“福”字组画,募得3000元善款。通草学堂的学子们向社区居民传播着广府民间艺术,更传递着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中华美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减轻负担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其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社会呼吁教育行业要“减负提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当前,多数教师注重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作业教学的改革却相对滞后,挤占他课,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第一,作业要求“一刀切”。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班学生的层次是不整齐的,但是无论学生的差异有多少,全班同学必须面对教师安排的同一类型同一要求的题目,这就造成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差的学生“吃不了”,常常出现学有余力的学生早早做完无所事事,学习吃力的学生却到了时间却还在没有完成的现象。
第二,作业形式枯燥单一。由于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备课的充分程度、教学时间的安排等等原因,导致语文作业被简单地表现为以“抄写”、“按课文内容填空”、“造句”等类似的过于常规、一般甚至是枯燥的形式,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可能或者已经直接导致了学生简单重复、疲劳应战等现象的出现。
第三,作业数量失控。语文作业数量失控,可以用“量多类杂”来形容。当前,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教师的职称评聘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导致了教师急功近利心切,作业量大。还有不少教师另行指定一两本练习册让学生课外完成,造成份量过重,时间过长,学生厌倦。
针对以上现状,对如何设计有效作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分层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如果学生把每天的作业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抑或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去解决,那么学习对于学生将毫无生气、毫无乐趣可言,学生没有乐学,教师那来的乐教呢?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在爱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作业。
1.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量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新课教学练习,作业量一般在15分左右;第二种是练习课教学练习,作业量一般在25分左右,第三种是家庭作业,作业量一般在30分钟左右。
2.作业难度的分层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层次内容和数量: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双基”训练,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分A层次面向优等生,B层次面向中上等生,重在发展语言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①摘抄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语句。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西沙群岛写篇导游词或设计旅游广告词。③模仿课文总分总的写法,以“西沙群岛美在……”为总起句写片段。这三道题一个比一个难度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适应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既可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又可使中下等生练有所得。
通过分层作业,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只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加特长的新型人才。
二、作业趣味化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例如,如教学《荷花》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作业:①爱习作的你不妨写一写对荷花的感想;②爱画画的你不妨画一画荷花的美丽;③爱读书的你不妨将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读一读;④爱科学的你不妨查阅一下荷花的用处有多少。再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我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课文内容,或用图画表现课文的某个场景,或选择角色演一演,或加入适当的想象把课本剧改写为叙述体的历史故事等等,以此使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这样的作业不统一,不枯燥,激发了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展示他们的潜能,获得并放大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
三、作业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每天耳闻目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都可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2011年,美国苹果董事会主席乔布斯去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那些日子里,我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些课外作业:“在笔记本上收集有关乔布斯的信息,剪贴有关图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的法定假日和传统节日也是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如在国庆期间,结合学校开展的庆祝国庆等活动,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爱祖国、颂祖国”的习作小练笔,或让学生去搜集反映祖国发展的各项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进行展览交流;过母亲节,就安排学生作业给妈妈写贺卡,讲心里话;过端午节,就安排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认识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中秋节就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以上的作业形式来源于生活,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感受真切,思维活跃,有话可说,乐于完成。
四、作业开放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中,实践尤显重要。开放性的作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教学《长城》后,我让学生采集、剪贴、展评与长城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书法、绘画创作。
再如教学《将相和》,我把全班分为四组,安排以下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演课本小品剧,看图讲故事,课文内容的续说、漫谈,课文吟诵。
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课后,我安排了以下作业:①思考:你觉得扬科是怎样的孩子?完成填空:()的扬科,然后围绕所填的词语写一两段话。②想象作文:如果扬科生活在我们班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与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践能力。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学科性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的指导和实施、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过程、能力发展以及活动成果的评价方面注定要表现出它的综合性、广泛性及特殊性。如何使综合实践课程的四大领域有机融合起来?如何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任教这门学科教师一直致力探究的课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是在主题研究过程中多致力于研究性学习的现象。知识获取层面体现的多,实践操作层面体验的少。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这两个领域或多或少还有所表现,但劳动技术教育则很少涵盖其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个领域也是少之又少的学生能够参与。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教育制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要用在应试学科上。在小学阶段能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生只占所教学生的1/4左右。所以,这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主题的选择方面入手,要注重主题涵盖领域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四大领域的融合,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性训练。
一、要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主题,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动脑的习惯
知识的来源与能力的培养发展都离不开生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选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密切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探秘动画》这一主题确立之后,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了近30个小问题。经过归类概括,最后从“动画的起源与历史”、“动画的发展”、“动画的制作过程”、“动画片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动画片中的经典主题曲”、“同学们最喜爱的动画片小调查”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因为动画片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从学生最喜爱的电视娱乐节目进行研究,会让他们觉得生活处处皆学问。
在活动中,学生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动画的起源和各国动画业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外著名动画制作大师,表演了动画主题曲,绘画了动画片中一些经典人物形象,制作了简单的动画flash,还了解了动画制作过程中各个阶段人们工作的情况,渗透了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调查小组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了调查小问卷,深入到学校内各年级选定的班级进行调查,最终统计结果后撰写了调查小报告。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走进花的世界》更加深入地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与训练。此主题从“花儿与科学”、“花儿与生活”、“花儿与艺术”三大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了10个问题。其中,研究性学习领域包括“花的生长过程、花的种类、花的象征意义、与花有关的文学知识、插花艺术、绣花、花卉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在研究“花的种类”时,学生选择进行访谈调查、实地拍摄和问卷调查,收集人们喜爱的对身体健康有利的花的品种与图片,注重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在“种花、绣花、插花、折纸花、剪纸花、雕塑花、画花、制作花卉饮食”方面的学习活动中,既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训练,又着重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主要是针对劳动技术教育领域考虑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美育。在“唱诵、赞美花”方面,主要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方面的熏陶与培养。这一主题的设计活动时间长、涵盖领域多、能力训练全面,从知识积累到技能培养,从情感渗透再到动手实践,综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域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学时要沿着从研究性学习再到实践运用的主线进行,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二、要选择体现学科整合方面的主题,加强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交叉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愈紧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得到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与锻炼。例如,《神奇的石头》这一主题,可以让学生在研究石头的构成元素、石头的种类、石头的价值、石头的艺术加工创作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科学课的知识、化学知识、地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有趣的石头进行组合、粘接,创造出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让自己在美术课上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又如,《太阳的研究》这一主题则和科学课密切相关。在活动中还通过制作简易太阳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太阳光能和热能对人们的生活所发挥作用的理解。在《电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观水电站,了解电的生成,学习完电的作用,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科技作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要学习一些用电时的自我保护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作出决定的意识与能力。这些主题的开展不仅和小学的科学学科学习内容有相关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初中学习物理、化学知识做了渗透,奠定了基础。
三、从历史文化方面选题,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和传统文化认知的结合
有些主题的研究,既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探究与追寻。如,《走进传统节日》这样的主题研究,就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探索、研究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和禁忌,既可以让每个小组自己研究其中的一个节日,也可以全班共同研究一个节日,每个小组来研究与这个节日相关的不同内容。这一大主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不同阶段、不同年级,跨度大、时间长,既可以研究祖国的传统节日,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研究一些外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一下异域风情,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扩大学生求知的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尤其要选择一些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相关的一些节日来研究。如, 春节可以让学生动手创作春联、学习包饺子,元宵节让学生制作花灯、猜灯谜,“三月三”风筝节让学生动手制作风筝,端午节让学生学习包粽子等等,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识。
四、从品德修养的培养方面选择主题,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将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把综合实践课程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也体现了综合实践学科的特点。在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进行《好习惯伴我成长》这一主题的研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惯,好习惯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名人们都有哪些好习惯,怎样才能养成好习惯?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及实际访谈、问卷调查,得到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一些资料和数据,并探索出养成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可以通过故事会、手抄报、歌曲表演、制作要求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标语等形式来汇报交流,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汇报交流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形成了善于探究发现、表演展示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兴趣。而在小学五、六年级,则通过《文明礼仪伴我行》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学习各种礼仪。如,家人之间交往的礼仪、师生交往的礼仪、餐桌礼仪、购物礼仪、参加公共集会应遵守的礼仪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亲自实践、观察、了解身边的人对文明礼仪遵守的情况,从而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五、从自然界方面选题,使学生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