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活动的创造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一、 物理教学对学生知识素质的培养
物理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严格的定量科学,研究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其理论己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一不是在物理专业各个分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大气物理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生态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离开物理学这个基础,其它学科的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物理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由于物理学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介绍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既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也充分说明了在知识素质的培养中物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等将集中体现在创造性人才的竞争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教育,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所谓创造性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这种教育不须设置专门的课程形式,但必须依靠改革现有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来实现。创造性人才一般具有如下的素质特征:
1.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从创造性来说,创新意识属于创造性人格中的概念,其本质就是智力好奇心或探究心。创新意识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才可能树立创新目标,产生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从而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2. 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能开展复杂的智力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集中思维等要素。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它包括了创造活动的闪念、灵感、诀窍和洞察力等。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方向多样变化的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起主导作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辨证思维主要是为解决高难度的问题提供哲学指导;集中思维则是把思维过程的信息引向某一特定方向,使问题得以解决。创造性人才往往能通过以上各要素交替地启闭信息而展开创造性思维,并且能在实践中开展复杂的智力思维活动。
3. 基础扎实、能开展创造性实践
创造意识不能凭空产生,必须以基本的知识、技术为基础,经过分析、综合、比较与概括等思维过程而形成创新思路。并利用逆向构思、移植、转换、嫁接、联想、组合等创新方法对相关信息、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成果。所以创造性人才必须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技术,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创新方法开展创造性实践。
4. 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
尽管知识量与创造能力之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但知识越广博,构成新事物、新产品的基本元素就越多,就会在更多的层面、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出创造性意象并以较大的概率使之转化为创造性成果。故创造性人才不仅要了解本学科、还要了解相邻学科、交叉学科,不仅要熟识理工,还要兼懂人文,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
5. 具有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内在较为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造性情感,创造性意志和创造性理智等要素。表现为对创造性活动的热爱、求实的科学精神、持久以恒的勤奋和不屈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能理智地判断创造性活动是否有价值、方向是否正确、水平达到什么层次,适当取舍,以保证创造性活动确有成效。创造性人格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是在后天实践中反复磨练而形成的。
6. 重视非智力因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心理条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创造力的形成,创造活动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需要坚韧不拔的创造意志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构,帮助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能开展复杂的智力思维活动,同时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技术,能开展创造性实践,并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人格。
三、 物理教学对学生实验能力素质的培养
摘要:从目前我国教育的实践来看,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高职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文章以创造性理论和人格理论的结合为基点,对创造性人格作了界定,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推论出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现状的一般结论,探寻高职生创造性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培养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对策。
目前学术界对于“创造性人格”的理解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有的从整体的角度对创造性人格进行界定,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指个体创造行为中的人格因素,反映创造者的整体精神面貌”①;有的侧重于创造性人格的非理性特征,把创造性人格作为创造性的一个动力因素,“是影响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智能表现的风格与特征。”本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是指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也可以称为创造个性,由创造性人格倾向性、创造性人格心理特征和创造性的自我意识三部分组成,其中,创造性人格倾向性是创造性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本动力;创造性心理特征是创造性人格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是构成创造性人格差异的重要方面;创造性自我意识是人的创造心理能动作用的体现,对人的创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调节、控制,有利于创造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创造性人格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对人的创造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学生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高职生的创造性人格除了具有一般创造性人格的共性外,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强烈的主体意识、充满成功的自信心、良好的合作精神、求异性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不断的自我超越、适度的冒险精神、充足的勇敢精神。
一、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现状
本研究以某市高职生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科学处理了性别分配、生源分配、学校类型分配,还对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掌握了大量的创造性人格问题的个案材料及各种相关信息,其研究结论能较真实地反映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一般状况。综合调查、访谈结果,研究表明高职生创造性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缺失,主要表现在质疑精神的欠缺、勇敢精神的缺失、好奇心的丧失、想象力的匾乏等;二是高职生创造意识淡薄,创造精神不足,创造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创造性人格所需要的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兴趣的广泛性、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合作精神等方面的人格特征,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生创造性人格形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
1.忽视个体发展的价值观。我国部分传统文化认为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准则与群体一致比自我表现更有价值、更为重要,人们应努力去迎合他人的期望,以集体利益为重,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严格按照集体规则行事、按照各自所任角色及所处地位行事,主张步调一致,排斥个性张扬。传统文化对集体利益的重视,不仅使高职生养成了较强的集体意识,促使他们从小懂得压抑自己的欲望以顾全大局,也使高职生形成对规范的强烈遵从意识,从而缺乏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冒险意识及敢于打破陈规的思维意向。
2.强调自抑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传统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巨通过积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潜在并且全面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更加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尊重长辈,强调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行为表现上,不愿出头露面地表达不同的见解,不敢别出心裁地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得高职生往往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最终导致创造性的埋没。
3.轻视独立性训练的社会观念。西方的年轻人生活在自立的文化环境下,渴望独立于家庭;我国的年轻人生活在家庭关系紧密联系的文化环境下,希望靠父母的帮助减少开始步人社会时的困难。西方的文化传统使年轻人遇到困难时首先考虑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父母的帮助,我国的文化传统使年轻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取得父母的帮助。高职生成年后过度依赖父母的现象,说明了高职生在成年前的教育中独立性训练太少,而一个没有独立欲望、没有基本生存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有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的。
(二)家庭因素
1.过于偏重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应该是对高职生的全面教育,智力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品德、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合理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家庭早期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教育,就是在智力教育方面也存在着重视听觉、视觉训练,轻视身体运动训练;重视语言能力训练,轻视动手能力训练;重视知识记忆训练,轻视思维能力训练等现象。
2.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随着家庭子女数的减少,原本就很重视安全、不喜欢冒险的国人对子女有了更强的保护意识,导致培养高职生勇敢性格的社会条件越来越有限,导致高职生缺少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机会,形成过分依赖、胆怯、保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性格特征,这种保守型的性格必然导致高职生缺乏探索精神。
3.过高的家庭期望。当今,我国的父母大多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完成自己没能完成的愿望。父母渴望将高职生的一切设计得完美无缺,他们既设计高职生的现在,也设计高职生的未来,从高职生的幼年起就精心设计了技能培训内容,以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为使他们在将来的求学、就业中具有优势。但并非父母的所有期望都能促进高职生创造性的发展,如果不考虑高职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味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就会使高职生感到压抑、困惑,甚至自卑。
(三)学校教育因素
1.教师权威过于强大。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的思想影响颇深,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权威的地位,习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以长者的身份引导和支配学生,而高职生也习惯于盲从教师,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指导,不敢冒失地怀疑和否定教师的观点。在教师权威过于强大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易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最终影响高职生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2.过度追求正确率的教学方式。当前我国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材里的知识,并通过反复做习题而熟记这些知识,我国各类课程的教学训练都过度追求正确率,不能容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以消灭错误为目标的训练过程,容易使高职生形成谨小慎微、害怕出错的个性,这与敢于冒险、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性个性品质是相对立的,另外,过度追求正确率使高职生在害怕出错的同时,也使高职生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慢慢减少甚至消失。
3.忽视个体差异。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个性化教育非常薄弱,高职生表现出思维方式趋同,创造意识不强。我们的教育成了模具,我们的教师成了“园丁”,人学前学生充满幻想、活力和童稚,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就像从一个模子里走出来那样,单调机械,丧失个性,我国统一的教学体制,仿佛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标准件,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的考试来规范学生。
三、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21世纪是不断创新的时代,国家的兴衰直接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创造,培养高职生具有创造性人格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更新教育理念
1.改革异化的考试方式。考试的主要功能是评价,考试作为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无论是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还是以记忆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都决定了学生在考试前必须背诵、记忆大量的知识;以课本为限的考试范围,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在狭窄知识范围内的机械强化训练,考试只是测查了人脑的知识储备能力,而不是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任何事业的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头脑内是否装了足够多的现成知识,而是取决于是否会利用多种途径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并恰当地综合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得出独创性的结果。因此,我们的考试应从考核学生储备知识的能力转向考核学生搜集信息及创造性地加工信息的能力,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改变落后的教学评价机制。教育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创造教育的发展。现在,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现在的学校评价机制,评价的是学生的成绩、数据,而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心情、和谐、幸福。上级主管部门应从培育人的大计出发,真正倡导弘扬一种培育人的教育,给我们的后代一种良好的教育,让高职生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创建者。
3.改变陈旧的学生观念。孩子上学时,家长叮嘱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听老师的话”,一部分中小学老师也喜欢听话的学生,由此使高职生从小就形成了“在家听家长的话,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课间听学生干部的话”的习惯。当我们以“听话”为标准管理学生时,“盲从”由此而生,老师的话全是对的,听从老师的意见就不会出问题;课本和参考书上写的全是对的,不用再去探索、研究,慢慢地大多数高职生变得不敢独立思考,不善于探索创新。教师和家长应利用一切教育机会,使高职生逐渐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在独立思考、追求真知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否定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批判现有的知识。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1.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由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所共同创造的一种无形的心理氛围。家庭气氛的差异,会使高职生形成不同的性格,在家庭关系和睦、气氛融洽、宁静偷快的家庭气氛中,高职生经常体验到安全与愉快,容易形成乐观、自信、友善的性格特征;处在气氛紧张的家庭中,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吵闹不断,高职生从小就提心吊胆,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害怕,容易形成悲观、自卑、抑郁、多疑等不良隆格特征,甚至导致其心理变态,表现出性。可以看出,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不融洽的家庭气氛容易使高职生服从、懦弱,甚至产生精神疾病,阻碍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2.采取民主型的养育模式。父母的养育态度和养育行为在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创造性儿童的父母,很少具有专制性,重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而高智商儿童的父母更重视礼貌、好学、上进等社会外部特征。父母的养育模式对高职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如果父母对高职生采取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高职生大多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既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高水平健康心理的形成,而心理水平高的高职生比其他高职生更善于对待他人的批评和社会的压力,因而他们的创造成就也更高。
3.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家长应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存在的环境,给高职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高职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为创造的产生提供机会。家长应采取多种手段,全面开发高职生智力,鼓励他们奇思妙想,发现高职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引导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创新性,使高职生各方面的天赋和能力不受压抑,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为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让课堂教学焕发创造活力
1.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每一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兴趣狭窄的人往往孤陋寡闻,缺乏创造性;兴趣庸俗的人往往品德不良,不可信任;兴趣肤浅的人往往意志薄弱,不思进取。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激发高职生的兴趣,利用高职生的兴趣,引领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本人就得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善于设计问题情境,上课时让高职生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创造力 概念 培养
一、创造性人格的概念
1869年Galton出版的《遗传的天才》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创造性研究的文献,由于研究者们的研究方法各异,所以对创新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关于创造性的定义,比较认可的是指个体或群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个性的心理品质。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多方面因素构成,是个体进行创新活动必需的内在心理素质。
心理学中,创造性人格这个课题被研究者研究得更多而被人理解得很少,至今,人格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198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ergenhahn在其《人格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同意人格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惯常行为模式加以描述的。创造性人格,是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来对创造力发挥作用。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旨在从人格的角度来探讨个人创新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包括:人格是如何来影响个体创新行为的;哪些人格特质影响个体创造力;如何测量创造力人格;能否并通过人格的测量来预测创新的绩效等。
综上所述,创造性人格,就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创新的内在依据,创造能力的形成,是以创造性人格的培育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就是以创造性人格的养成为重要目标。
二、创造力人格的培养
对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重点在于探讨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等几种途径来培养创造性人格。综观国内外研究,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具体措施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运用正确的评价机制及积极开展实验教育等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造性人格的基础。戴冰、张惠、张庆林等提出五种与创造性人格相关联的重要心理品质:(1)意志。在日常生活的那些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和行为中,意志的因素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一旦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去排除和克服时,意志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就表现得异常明显。可以说,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复杂的意志活动。(2)内部动机。这是由心理学家阿玛拜尔提出的创造性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有无创造意识和创造意识高低是与内部动机紧密联系的。外部动机要发生作用,必须转化为人的内在需要,如果外部压力没有变成个人的愿望,创造意识便不可能活跃起来。(3)自信。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从事创造性活动尤其需要自信。(4)心理安全。罗杰斯提出心理安全这个概念,是针对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来表达出他的理解的。个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而心理安全是内部环境的核心内容。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
在家庭中创设民主氛围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中国父母的权威自古就受到尊崇的文化背景下,父母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就应该对传统观念加以扬弃,民主地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儿童才会积极地和父母交流,父母才能发现孩子创造思想的闪现并加以挖掘和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独特而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
在学校教育中营造创造氛围,要大力提倡开放教学,坚持教学民主。首先,摒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鼓励学生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多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教材自己进行一些问题的研究。再者,教师要勇于创新。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教师将以最具号召力的榜样,带动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具有高创造性的学生个体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点,例如顽皮、淘气、荒唐与放荡不羁,行为常逾常规等等,而这些个性特点在传统的教育中通常是不被重视,甚至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教师出于管理的方便,往往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个体。但是,任何一项创造活动都是对已有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与创新,能不能寻找到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独立自主等人格特征。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都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他们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积极思考并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怀疑、反驳甚至否定前人的理论,要给他们发挥自己特点的机会。即使他们的见解有错误,也应给予充分尊重,和他们一起讨论,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敢于质疑,乐于求异,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创造性。
(四)积极开展实验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一线教师对其做出的贡献。创造性人格教育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各种实验教学中寻求最佳培养方法。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创造性人格进行培养的最直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发成就动机、培养自信心等训练。总之,将培养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戴冰,张惠,张庆林.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J].教育探索,2004(6):81-8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乐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1 营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探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出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可怎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造氛围呢?
1.1 正向激励法。任何活动起步的成与败,将直接影响幼儿能否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的每一次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如:当孩子创编歌词、动作不尽人意时,请大家来讨论并帮助他;当孩子断断续续说不清时,应尽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说清楚,并鼓励孩子以后要好好说话,说完整话。孩子年龄小,常会出错,并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耻笑而产生压抑感。对这些孩子,应激励他们,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也能学会悦纳别人,不挑剔别人。
1.2 自由创编法。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由创编能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如:在音乐《有趣的生日晚会》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因而更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1.3 互动游戏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创设环境,还应重视幼儿的交往、互动。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相互熟悉,增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间、同伴间共创的融洽氛围,促成了轻松愉快的创造环境,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创造才能。
2 丰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射等。而教师只有多带孩子走出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和教育幼儿,引发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2.1 谈话示范法。“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大自然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同时,把孩子们听说的一些事做示范、用动作表演给他们看,不断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
2.2 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变化和活动。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丰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3.1 扩散法。“扩散法”是对事物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借此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3.2 表扬鼓励法。对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评价培养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对孩子创造的评价与培养的多个层面,以抛砖引玉。
一、评价幼儿创造的三方面
1.评价孩子是否有创造性,要看孩子的创造是否新颖独特
儿童有许多行为在成人眼里是非常独特的,把太阳画得色彩斑斓,说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语,对着蚂蚁说话,冬天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放在暖气片上,拿一根木棍当马骑等。但对儿童而言,这种行为是否具有独特性,关键要看这种活动或行为反应对幼儿自身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心理结构而言是否新颖,是否是以前未做过、未见过、未听过......如果是,那这种行为就具有创造性。如果这种行为只是按照成人的要求重复这些活动,或者是自己早已见多不怪的模仿,即使在成人眼中看来是多么独特,对儿童而言也没什么独特之处,也就无创造性而言。
2.评价儿童是否有创造性,要看儿童的创造是否有价值
创造性不但要求儿童的行为反应或作品要有独特性,也应具有价值。比如:儿童在沙堆里堆物做“蛋糕”、拿瓶子排队、玩水、把积木推倒重新建构一个物体......这些活动在成人眼里觉得毫无意义,还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多认几个字、学几个计算、背几首唐诗来得实在。但对儿童来说,这些活动意义则十分重要。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丰富了儿童的感知,发展了儿童的思维,陶冶了儿童的情操,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看似简单的玩水,这次与上次用的工具不同,玩的花样不同,玩的伙伴不同。这些都体现了儿童的主体性,具有了“个人价值”,这种对自己来说具有“个人价值”的创作就是一种创造,儿童从中真正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而那些成人看来有价值的东西对儿童的发展未必有这样的价值,儿童也未必会像成人想象中的那样热衷。所以说,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性最主要之处就是它对于儿童创造主体所有的价值。
3.评价幼儿活动的创造性,要善于发现其目的性
“儿童的创造应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但儿童创造“目的”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儿童在活动中的潜意识水平。儿童往往不会意识到“我在创造”,他知道的是“我要做什么......”、“我在做什么”等等。儿童是以一种“忘我”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之中,去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儿童的创造性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
这种潜意识直接表现为儿童创造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如儿童不经意地说出一些在成人看来具有哲理的语言,不经意中画一个圆就是蛋糕......假如这些活动中没有儿童的有意注意,这些想法很难说它具有创造性。
因此,我们在评价幼儿的创造性时,要善于了解儿童出现这种行为反应的原因。通过观察、询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发现儿童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机。
二、培养幼儿创造的方法
1.培养幼儿创造力,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良好的环境能使孩子性格活泼、乐观,心情舒畅,孩子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权威思想,把孩子看成和自己地位平等的成员,要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需要,虚心向孩子学习他懂而自己不懂的东西。其次要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允许孩子质疑,鼓励孩子质疑,提供机会让孩子大胆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见。
2.幼儿的创造力要注重在游戏活动中培养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而且还是学习。我们不能以成人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游戏,孩子往往通过游戏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游戏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幼儿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重视孩子的游戏,为孩子的游戏创设良好的条件。首先要保证孩子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其次要让孩子有一定的游戏空间,给幼儿提供游戏场所,使孩子自由地玩。天气晴朗,应尽可能让孩子在户外游戏。再次要保证孩子有合适的玩具和游戏材料。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孩子往往在玩中产生联想。
3.培养幼儿创造力,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
在活动中,我们应把幼儿看作具有独立性的主体,尊重幼儿的意愿,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从小树立“与众不同”、“与己不同”的观念,培养幼儿不墨守成规、破旧立新的意识,活动、游戏时,能以这种思想要求自己。如体育游戏《捕小鱼》,小朋友捕到“小鱼”,以前总是唱个歌、跳个舞才能再次游戏,可这次我却问:“我们捉到‘小鱼’后怎么办呢?”“炒着吃”、“晒成鱼干”、“拿去卖”......“炒着吃,没有锅怎么办呢?”、“围成圆圈当锅,胳膊当锅铲”、“炒的时候小鱼会在锅里乱动,放佐料的时候鱼儿就不可以动了”,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个新的《捕小鱼》游戏就在孩子的提议下完成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培养创造力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意识的先从、心理的自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的意识决定行动,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要有创造意识,所以要想使我们所培育出的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让学生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实现自我的一次又一次突破,而创新意识的培育,学生的兴趣是先决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学生去自主的思考、观察和探究,同时中职学生对德育课是否产生兴趣,也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明确教与学的位置,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空间,在此情景中学生就能以一个最佳的心态去展开德育知识学习,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第二,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德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黑板教学方法,而是要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有一个自我充分发挥的天地,才能将自己所想、所知表达出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我们德育教师要掌握好这个度,宽松并不是让学生放纵。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有的人认为:“刨造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刨造性思维”;还有的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直觉、灵感和发散思维”;也有的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我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用新颖的、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思维活动。大多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培养、挖掘才能实现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体做到:第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断提出问题,设置障碍,引导学生爬坡。课堂上多设问、提问、反问。要能经常激励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进行激烈争论。在思辨中发展创造性。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和建摸思想的灌输。第二,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比如有些问题,鼓励学生果用有别于人的独家方法,多研究存在性和探索性问题。第三,在质疑问难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有所疑,然后有所发现,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试卷。
三、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经常的参与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例如:学习了经济常识中创立企业部分,就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利用节假日到—些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诃查研究,收集有关创业者的案例,找—些创业成功的典型,了解其成长和御业过程、创业的经验教训,写出采访手记,在班级交流;同时。结合自身素质,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富有创造性的刨业计划,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护理专业 创造力培养活动 创造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74-04
我国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的关键期,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技术人才。总理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创造力是指人类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1]。对创造力的研究主要从创造性产品、创造性过程和创造性人格这3个方面展开。对青年学生应该更多注重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只有在青年期激发出具备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才可能在未来工作中产生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人格推动、引导和调控着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成分和前提[2]。
研究表明,高创造性的个体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独立性强、不盲从、敢于冒险等人格特征[3]。此外,他们通常注意力集中、兴趣广泛、意志坚韧、善于自控、自尊自信等。青春期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发展期;但同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会束缚他们的想象力,情绪易波动会削弱意志力,降低行为的坚持性,独特性则可因盲目从众丧失,这些都会对创造力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某卫生高职校五年制高职护生的调查发现,创造力是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之一[4]。该研究通过―系列针对性的培养活动,促进五年制高职护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1 创造力培养活动内容
辩论赛:我们需要冒险精神吗?游戏:真心话大冒险。
15天想象力训练手册、海马想象力训练软件、观看想象力系列电影10部。
好奇心主题活动:观看好奇心讲座视频、分享好奇心故事、好奇心游戏。
创意活动系列:变废为宝创意比赛、“绿色时尚,你来创造”环保设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策划&演讲比赛、创业・创新・创优(三创)活动、创新金点子比赛、艺术创作系列赛(书法、绘画、摄影等)、“卫校好声音”歌咏比赛。
团体辅导系列:插上想象的翅膀、谈谈从众现象、培养意志力/面对挫折、担当责任、自信的力量、优势大转盘、自信演讲训练、自我意识辅导、自制力测验+时间管理。
家长学校:培养自信的方法、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一、二、三年级(中职阶段)和五年级(高职阶段)分别随机抽取100人,通过抽签平均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50人,两组总数均为200人。实验组男生8人,女生192人,年龄为14~22周岁,平均(17.23±1.89)周岁;控制组男生11人,女生189人,年龄为15~23周岁,平均(17.56±1.98)周岁。
2.2 研究过程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活动前后均完成《威廉斯创造性个性倾向量表》。实验组接受为实验研究目的而设计的创造力培养活动,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实验组的活动时间根据年级分为两种情况:全年均在校的一、二、三年级为2015年10~12月及2016年3~4月,总历时4个月;五年级因第一学期实习,培训延期至返校后(2016年3~5月),历时3个月。高职四年级因中途离校实习,无法参加全部活动,故未参加该项研究。
2.3 研究工具
王木荣等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个性倾向量表》在我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它由50个条目、4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冒险性是指勇于面对失败和批评,敢于推测,勇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能在杂乱条件下完成任务;好奇心是指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肯深入思考事物奥妙;想象力是指能超越感觉和现实的界限,幻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挑战性即愿意探究复杂问题,喜欢寻找各种可能性,能从杂乱中理出秩序。50个题目中40题为正向题,“很符合”记3分,“部分符合”记2分,“很不符合”记1分;其余10题为反向},上述选项分别记1、2、3分。
2.4 研究程序
以年级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和无记名方式集体施测,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五年制高职护生创造性人格发展基础状况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活动开始前,中职阶段(一、二、三年级)护生创造性人格的4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和想象力(见表1),而高职阶段(五年级)得分从高到低为挑战性、冒险性、好奇心和想象力(见表2)。中职阶段创造性人格总分为108.92,显著低于南通多所中专普通学生平均水平(110.72,t =-3.74,P 0.05)[6]。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创造性人格维度中,只有冒险性(F= 2.83,P
3.2 活动前后实验组创造性人格得分比较
配对样本t 检验显示,实验组活动后在冒险性(t =-5.88, P
3.3 活动后实验组与控制组创造性人格得分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别比较前测、后测中两组的得分差异。结果表明,前测中两组在各维度和总分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后测中实验组在冒险性(t =5.10,P
4 讨论
4.1 五年制高职护生创造性人格总体状况
五年制高职护生创造性人格水平低于同龄中职生和大学生,说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创造力有待提高。同时,各年级的创造性人格水平存在差异,但仅有冒险性和想象力有显著差异。除挑战性外,二年级在各维度和总分上的水平最低。之所以出现这种“谷底”现象,主要与创造动机下降有关。二年级对职校生的身份认识更为清晰,对前途也更为迷茫,对待学习和创新劲头不足[5]。这一结果启示,护理教育应该加快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让传统的“传帮带”教学模式禁锢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4.2 创造力系列培养活动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实验组的创造性人格得分在活动后比活动前有显著提升,也比没有参加活动的控制组得分更高,说明该系列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五年制高职护生的创造性人格水平,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但每个年级的培养效果有所差异,一年级(15~16岁)相对最为明显,可能与这一阶段的人格可塑性更强有关。4个维度中,想象力在多个年级都无显著变化,说明这一特征可能较难改变,需加大培养力度。三年级有3个维度(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活动前后无显著变化,培养效果相对较差,今后应重点加强对该年级的培养。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7]。该系列培养活动即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为主导,为实验组专门设计了创造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解决活动中的困难磨练意志力,更好地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自信心、独立性、责任心等创造性人格特质。此外,还针对想象力、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自信心等创造性特质,举办了数次团体辅导。
要培养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因此,其创造性人格培养比创造技能的训练更重要。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实质是让学生做积极进取、独立、自信、坚忍不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自控力的人。要注重引导个性的发展,不能因怕冒险而扼杀创造性人格的萌芽。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实验时间较短,培养活动只能作为引导,难以达到持久效果。虽然实验结果说明了该系列培养活动的有效性,但人格是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创造性人格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环境支持,而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其次,因为高职四年级学生在外实习,无法参加活动,缺乏对这一年级的创造性培养和评估,无法完整地呈现全体五年制高职护生的创造性人格状况。最后,尽管活动内容包含对自我意识的培养,但实验设计缺乏对它的测量。
5 结语
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关键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但目前高职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认识和投入都不足。许多研究证实,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可以塑造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应该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类校内外实践,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存峰,曹光法,葛明贵.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59-61,70.
[3] Torrance,E.P.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Directions Manual:Figural A and B[M].Publisher: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1990.
[4] 潘云波,朱馨侬.五年制高职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J].科技资讯,2015,13(33):193-195.
[5] 王灿明,殳德明.职业学校学生科学创造力与创造性人格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3,29(5):130-135.
[关键词] 创新教育;英语教学;学习方法
传统的英语学习只重教法而轻学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形式。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广大职专英语教师应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根据英语教学目的和原则,对职专学生进行英语创新学习教育,注重学法指导,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英语创新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英语创新学习意识,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和创新学习热情,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英语学习,全面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一、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和预期结果,培养创新学习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它是创新学习活动主体必备的素质,是创新学习活动的重要心理机制。因此,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个体对自己状况和行为的自我意识。追求知识必须具有创新的方向性和选择性,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及预测其发展规律,使学生进行英语创新学习活动之前,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和预期达到的结果并使其以观念的形式储存在自己头脑之中,这样可使学生预先根据创新目标制定英语创新学习计划并使其指导自己的英语创新学习活动,做到有目的地进行英语学习,养成符合英语创新学习活动的求新、求异、综合、发散性思维方式,从而使英语学习达到预期的创新目的。
二、培养创新情感,激发创新动机,形成创造性品格
创新学习过程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此,如果没有创新的情感和顽强的毅力和驱动力,创新活动就无法进行。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信号和调节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从而产生某种目标的意向和欲望。因此,没有创新的伟大情感,缺乏吃苦精神,就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满腔热情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明确21世纪的人才应必备创新素质,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创新价值和隐藏的创新潜能,树立创新的理想与信念,积极进行创新探索,勇于拼搏,勇于献身,具有顽强的战胜一切困难的毅力,这些都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根本动力。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形成创造能力品格,为其进行创造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突破思维定势,加强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想象性等特征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因为创新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疑问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突破其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影响,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
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它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可使学生由一点产生广泛的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全部调动起来,让其灵活地创造性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发散性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加强语言功能的教学大有裨益。如在讲“so……that……”和“such……that……”这两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句型时,我采用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产生广泛联想,通过简单的基本句型逐渐引出一系列相近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达到灵活掌握语言知识的目的。
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活泼的创新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
创新学习首先应有适宜的创新学习环境。而传统的“一言堂”枯燥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器,使其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受到限制,扼杀了其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其缺乏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导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
创新学习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活泼的创新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和创新,敢于打破旧框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有效方式积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交际情境,通过用英语组织教学、简笔画、英语小品、英语幽默故事、英语游戏、英语歌曲、英语绕口令、英语谜语等使学生置身于愉快的创新学习氛围中,可使其发挥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使左右脑处于同步状态,使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语言运用自如的目的。因为研究表明:左右脑同步,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
五、加强学法指导,掌握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促进创新学习
传统的只重教法而轻学法的教学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人格模式化,成为书呆子,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当今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知识更新以及信息膨胀,迫切要求人们必须进行终身学习,具有终身自学创新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英语学法研究与指导,使学生逐步认识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使其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其敢于进行英语创新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获得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总之,只有让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学会创新学习,掌握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将其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