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课堂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虚拟实验;计算机网络;评价;李克特量表
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感到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教学难度很大。往往是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越困惑,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笔者发现,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虚拟实验,如组建一个网络、安装和配置一台服务器、分配用户访问文件和目录的权限等等,并同时讲解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而不是空洞地讲解理论,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会增强。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很多文献的支持。围绕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两款网络虚拟平台,笔者设计了一些虚拟实验作为课堂讲解的材料,也可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资料,学生评价较高。
虚拟实验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环境
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每个实验室都有50台高性能PC机,能同时供49名学生和1名教师使用。这些PC机通过高速交换机相互连接,每台都装有微软Windows XP 操作系统以及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网络虚拟平台,都配置相同网段的IP地址、相同的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DNS,构成了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并且和因特网相连,如图1所示。
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两款虚拟网络平台是完成本文所述虚拟实验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们的功能相互补充。Packet Tracer主要模拟网络的拓扑图、交换、路由和网络测试,而Virtual Machine主要用来模拟网络服务、通信和测试。如按照OSI七层模型来划分,则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层的工作,Virtual Machine模拟主机层的工作,如图2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Packet Tracer和Virtual Machine是两个不同公司开发的软件,二者无论是在同一台物理机中还是在不同的物理机之间都是不能相互通信的。它们只能通过真实的物理机器平台和真实的网络硬件平台来实现相互通信。
一个虚拟实验案例
实验的拓扑图图3是使用Packet Tracer构建的网络拓扑图,图中有三个不同的网络或子网。PC1和PC2在左边的子网中,通过交换机Switch0和路由器Router0连接,PC3和PC4位于右边的子网中,通过交换机Switch1和路由器Router1相连,两个子网通过Router0和Router1连接。图4是根据图3应用Virtual Machine构建的网络拓扑图,在Virtual Machine中没有交换机和路由器这样的网络设备,但是根据硬件和软件逻辑等价性原则,可以使用装有Windows Server 2003的Virtual Machine来充当路由器,至于网段的划分可以根据Virtual Machine的网络接口卡的IP地址来确定。
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构造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络,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和原理。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有:(1)对网络进行规划,会选择合适的终端和网络设备以及线缆构建网络。(2)配置终端接口、路由器接口以及服务器接口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3)配置路由表,使整个网络达到连通状态。(4)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5)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6)理解ARP、ICMP、CSMA/CD以及网关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7)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实验的组织和管理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介绍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以及实验使用的工具、方法和命令,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实验。学生可以独自完成实验也可以结对完成实验。为了防止网络上IP地址发生冲突,学生实验所采用的IP地址可规定为192.168.X.0/24的形式,X为每个学生的序号,这样不仅解决了IP地址的冲突问题,而且方便学生查找错误,使实验能顺利进行。
实验的数据分析和原理讲解本次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局域网的规划、组建和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局域网的通信原理,相同网段主机之间和不同网段主机之间通信的过程,网关、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局域网通信的相关协议等概念知识。如果仅凭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知识的。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在PC1上向PC4发送一个数据包,让学生观察整个网络通信的过程。可在数据包经过每个网络节点时把它截取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让学生不仅能掌握如何连通一个局域网络,而且能知道网络连通背后的“故事”。
实验的评价为了评价本次实验的有效性,以匿名调查的形式,笔者在课堂上对这次实验进行了一次评估。笔者给学生提供一个问卷,问卷中包含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进行这次实验之前,你会组建和配置一个小型局域网络吗?(2)你认为这个实验容易吗?(3)你能接受这样的实验教学吗?(4)这个实验是否能有效地帮你理解局域网通信的过程?(5)在这门课中你需要更多这样的实验吗?(6)你愿意在课外时间做这样的实验吗?
针对上述六个问题,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被使用在问卷调查中,对于问题1~3,第一个刻度代表极差,第五个刻度代表极好;对于问题4~6,第一个刻度代表否,第五个刻度代表是。在一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校网络专业86名大一学生完成了这个问卷调查,他们的回答结果统计图如5所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虚拟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热情,他们比以往更加喜爱这门课程了。
对虚拟实验教学的再思考
目前,虚拟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虚拟实验和物理实验的比较在很多文献中都有阐述,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除去经济因素,笔者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虚拟实验最大的好处是方便、灵活、安全、容易实施和扩展,学生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并且安装了这些虚拟软件,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实验,从而摆脱了真实实验环境的束缚,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采用虚拟实验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一开始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快速理解“机器中的机器,网络中的网络”这一概念,让学生具备虚拟学习的思维。学生完成虚拟实验一般用两种方式:(1)每个学生在一台物理机上打开多个虚拟软件独立完成网络实验,这种实验方式是通过一台物理机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2)把一个实验划分为多个模块,这些模块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上,学生通过协同方式来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式是通过多台物理机和真实的网络平台来实现的,只要物理网络连通,学生就可以在物理网络里随意组建虚拟网络。学生对这种实验方式通常理解得会慢一点。另外,学生最终要工作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因此,还需在一个真实网络环境中来验证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所学到的知识。
综上,笔者开发的这套虚拟实验用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学习中,学生对这些实验的评价令人鼓舞。这些评价表明该实验方便、好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开发出更多的虚拟实验并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其他网络课程的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Sarkar N I. Teaching TCP/IP Networking Using Practical Laboratory Exerc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6,2(4):39-50.
[2]Cecil Goldstein,Susanna Leisten, Karen Stark,Alan Tickle. Using a Network Simulation Tool to Engage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Enhanc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Data Communications Concepts[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Education, 2005:223-228.
[3]Javidi G,Sheybani E. Content-Base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a Networking Course: An Assessment[J].Journal of Computers,2008,3(3):64-72.
[4]李华,孙智勇,吴中福.虚拟计算机网络组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8):258-260.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Kearsley,2000)。这种方法既能使教师引导、启发、监控并主导整个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体现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交际技能的形成。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课堂将代替传统的课堂。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网络课堂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课堂教学。这是因为,缺乏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想象那么理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等方面的优势,就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余胜泉、陈声健,2005)。大学英语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和E-learning学习方式反思后的融合。
具体地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课堂+网站+光盘。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课后学习包含(学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等三部分组成。课前:教师要在课前提出每单元的学习计划,学习重点,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抽查。课上:用课上学时进行集中辅导,由教师进行课堂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设置与课文有关的引导性问题以及主题讨论、操练等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出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精讲和细讲,然后通过或读、或写、或听等检测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再用课上的时间就每单元进行深化学习,例如,在充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后: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在线进行答疑和解惑。课后自主学习是把数字化、网络化学习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学生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个体化的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向学生布置明确而且具体的预习要求,要求他们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辅导光盘及虚席软件等查找与上课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指定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完成网上自主听说训练,阅读教程的语言知识点和语言技能的练习,拓展阅读技能及并以学习日记、学习报告等形式完成作业。
混合式教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首先要做到: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要由共同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合作学习为主的总设计师、引导者和评价者,然后再向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中的咨询者和辅导者转变。其次,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学生要改变一味地、教条地、全盘地接受教师将受到知识的模式和方式以往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递知识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在教师的辅助下主动去建构知识。
再次,转变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改变,将以往的由教师给学生教授英语(教师———大学英语———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混合式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可以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原则,“学教并重”,促进了两者和谐统一和紧密结合。基于web2.0的在线大学英语学习可以轻松实现知识数据共享,实现不同的学习者在异地,同时进行英语学习,而在同一地方,学习者也可以分不同学习时段进行异步学习。由于在线学习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建立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互动,提供及时反馈,并能为其它在线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提供互动,所以颇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但是,课堂面授教学可以有效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授课时可以进行因材施教,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监督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等优势。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由于混合式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终生学习能力,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都开通了广域网和高校局域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地支持了混合式学习,其优势是显著的。例如:
1.在BL中实施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写作学习、案例分析、资料收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地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师转变的培养和教师能力的提高。
2.借助web2.0平台可以实现对学习者在课程、技术、学习方法、情感和实践性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3.通过这一教学平台,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和教学上的在线评价,而这一评价又不仅仅局限于对学习者的评价,所以有效地保证教学实施的成功。
问题与前景展望
网络环境有利于自学,但是网络学习材料急需进行分级,而且我们的大多数学生还是需要教师作指导和给予一定的任务。混合式教学可以实现网上学习和网下学习的结合,不但可以达到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缓解由于设备缺乏带来的一系列相关的困难,还可以达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此外,利用电子教案和课件,通过对语言要点、文化背景的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或利用课余时间,快捷、准确地对所学过的内容有所侧重地进行检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引导学生来完成次重点的学习和掌握。
关键词:教学资源 校园网络 网页 多媒体 交互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65-02
网络教学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指教室扩展到局域网(校园网)乃至互联网上,使教学资源在全校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学,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
网络教学的意义主要是推进了开放式和协作学习式的教学新方式,是一种跨地域、超越时空的教学,是一种真正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是一种真正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是一种真正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它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
1 校园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建设中的软件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
许多学校在硬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目前较为先进的网络硬件环境,但在软件建设、人员培训与教育资源建设上却投入很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网络优势难于发挥,设备浪费和闲置,成为参观的展品。
网络教学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如计算机普及率偏低,网络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高,上网费用过于昂贵,致使教学双向交互信息严重不对称,交互式技术媒体的交互作用与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地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中的许多地方还不能建设宽带网,或暂时通不了网络,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使网络教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系陷入一种悖论状态:一方面,人们期望通过网络教学使欠发达地区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另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太差,在那里或向那里开展网络教学面临着空前的困难,从而使网络教学不能真正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工具。
教学软件制作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有关网络教学的适用课件太少,特别是适应网络教学本质特点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几乎还是空白。
1.2 网络优势功能难于发挥,设备浪费和闲置
还有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动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进行网上考试,既要保证质量,又要简化操作,提高效率;普通高校如何与电大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发挥已有更大系统的作用;引入境内外资金如何处理公司的合作与利益分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校外远程教学与校园内教学的关系等等。
1.3 教师对网络设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网络教学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而是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教师能力相匹配的适用技术最好。技术变化很快。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教师队伍,并依靠这支队伍成功创造出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师对网络课程建设投入的力量很不够,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予以引导。今后教师的聘用和晋升必须考虑是否接受过有关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或是否掌握了网络教学技术。扩展网络教学,除了软件和硬件的投资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培训。1998年美国电信学习会议提出这方面的投资不能少于25%,即要高于软件方面的投资。我们应该用计算机、网络武装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教研室。
1.4 教学资源的建设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参与
关键的教学资源建设常被片面地认为是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参与,计算机教师既要教学培训教师,又要维护及开发软件,有的还要参加课件的制作,因此,校园网站的制作大多数停留在学校新闻、学校介绍、相关制度等信息相对变化不大的静态网页上,根本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的网络教学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网络教学应做到不仅要关心教育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总之,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角色并不只是教学材料的提供者,而是每一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如创设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指导、交流和反馈学习策略等。
1.5 校园网络没有被充分应用
校园网虽然建成,但教师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不能充分体验和感受到网络对教育教学的深远影响,加上缺乏教学资源库与合适的应用软件,因此,就谈不上进行网络教学和进行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大部分的教师还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网络应用,比如通讯,邮件等。
2 解决方法
2.1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传统教育思想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不知道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了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这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他们体验着探究带来的乐趣。教师不再是板着面孔灌输,学生不再是无可奈何地接受,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在民主的氛围中讨论、探究、争辩,充满了生命活力。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新型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2.2 加强实验环节,改变实验内容与方式
借助网络平台,通过课堂实验建设,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例如课堂上,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交互手段启发学生探询所学知识。课后,利用网络课件帮助进一步消化课内知识;利用BBS及电子邮件提供答疑解惑途径;利用网上自测试功能实现自我检测和习题解答;利用虚拟实验室提升兴趣、动手能力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其次,课堂实验设应达到服务教师教学的功能。例如提供便于应用与下载的理论、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适于网络教学的网络教案、多媒体环境的电子教案;教师授课用例题库和例题题解;教师授课用可选教学素材库;实验实训项目指导书;考试组卷功能等。通过课堂实验网络平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双向服务功能。
2.3 实现网络教学关键是网络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教师是组织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好坏,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此,一是高等学校要有计划地选派担任管理学的教师到企业、乡镇任职,以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胜任案例教学的水平;二是分期分批地组织管理学教师去机关下工厂、调查研究,从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以提高案例教学质量;三是积极开展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聘用企业管理人才为高校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或机关实习,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空间和学习场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充实案例教学内容。
2.4 采用网上授课和集中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难点的讲解,面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学员的反馈,并且针对问题有侧重的讲解。特别是财经专业的经济法基础可中,学员大多数对法律方面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概念缺乏了解,对于如何应对法律规范来分析案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所以这些问题要有侧重的讲解,可以采取网上授课和集中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作业是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学员在完成了作业后如果能集中进行讲授,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对于存在的问题就会有印象更深刻。
2.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对网络教学所需的资金,除了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之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明确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例如,对用于网络教学的通讯费用,政府可按网络教学毕业生或招生的人数用一定比例返回的方式给予支持。在税收方面就明确参照非网络教学给予减免。政府方面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大的发展,利益最大的是国家,网络教学实质上为国家节省不少开支,所以政府应当通过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补贴。日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前对私立学校基本上不给予什么经济的支持,但后为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有关政策方面相应地作了一些变化,事实证明这种变化相当于政府出一份钱比以前多做了三份事,何乐而不为呢!从长远看,网络教学可以节省相当多的教育资金例如房屋建设费、教师工资、教材费等,但在最初的一个阶段,网络教学还是很花钱的,至少在目前,国内外的网络教学赚钱的还不多,即使有些收入也得马上转入再投资。因此,至少在某家机构开展网络教学的头几年,应该给予其比较优惠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
3 结语
网络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是激发和强化头脑思维的过程,又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网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的消极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参与分析决策的主动性学习方式,并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上培养学生管理与创新的实际能力。鉴于目前教学效果和现状,从宏观上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今后的网络教学教科研当中,将进一步从微观的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网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得我国网络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沈军.网络教学中个性化策略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发以来,我国各高校都在探索采用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的需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主张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研究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其出发点:一是缓解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所引起的大学英语教师短缺的矛盾;二是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三是改变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黑板、粉笔、书和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从《要求》中可以看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网络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其实质是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直言不讳:“多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扩大招生以后,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据两年前(2003年)对340所高校调查表明,40人以下的教学班只有37%,2/3的高校英语教学班都是40人以上的,甚至有20所高校教学班人数在80人以上。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模式、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师资队伍建设巫待加强、与中小学教学相对脱节以及应试教学倾向依然存在等五大问题。”
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程式化,缺乏活力,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点的教学上,热衷于应试教育,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英语的目标是通过四级拿学位,通过六级考研、找工作。教师上课大多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还有一段差距。
2.随着各高校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其先进、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许多教师开始依赖于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大容量、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吸收不了、消化不良,提高不快。
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课堂教学效果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改进,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将会落空。因此,如何合理运用先进教学设备,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Model)还可译成模型、范例、典型、样式或模特儿。按照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某一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使人照着样子去做的一种标准样式”。美国两位著名的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在研究了一般模式后下的定义是: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定义。1972年美国教学研究者乔经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在教室或其他环境中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教学模式”一词在中国英语教学文献中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宽泛的概念,以至于有学者担心这一概念的滥用会成为“一种误导”(罗伟,1999)。赵有斌(2001)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隋铭才(2001)对英语教学模式的解释是:对语言教学理论和英语教学过程各主要因素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等的形象性表述。查有梁(2003)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抓住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过程的组成方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组合、变换、重构。
对教学模式的概念不同的学者还有很多不同的叙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体现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活动程序”,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王才仁教授(1996)将现代英语教学归纳为三个不同层面的模式:宏观模式(语言教学模式),中观模式(教学大纲设计层面)和微观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微观模式,是最基本的模式。
1.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遥(ConstruetivismLearningTheory)的核心要求教学迁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尤其强调创造真实情境,而多媒体和网络系统技术能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声音、图像动画、音乐、色彩的优组合与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提供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二—演示型课堂教学。演示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界Powerpoint`L''''ord或Frontpage编写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并利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投影、大屏幕或桌面显示器等设备进行演示课教学,也可以选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程软件,如《大学英语教学光盘》等,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AuthorWareVisualBasic等软件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影、录音、录像以及网上下载资料作为辅助材料,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三—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应产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相互作用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于一身,用于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从而创造学习者最理想的意义建构环境。目前,全国各高校试行的体验英语(ExperiencingEnglish)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座位上的电脑直接从控制台主机中提取各种学习资料,按照课程总要求自主学习,教师起到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从整体上控制和协调课堂的学习活动,对教学内容不作详细讲解,只是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程。体验英语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视听说为主,学习内容编排由浅人深,分成不同等级,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必须一关一关地过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画面进行双向交流。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或发现式的学习,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四—大班十网络+小班课。大班+网络+小班课这一新模式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以纸质教材为主,网络资料为辅。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大班面授: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精讲课文,组织各种课堂活动,以英语语言知识及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及翻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信息的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网络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网络教室进行自主上网学习,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各种听说练习任务及其他相关的教辅材料,学生在网上可做测试,用来保证教师能够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估。网络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作为面授课的有益补充,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小班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检查大班课和网络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系统化的英语口语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学习,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和教学。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中心、主导论
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及信息提供者来体现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参与各个阶段的语言活动和交际活动,并从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交际能力。简言之,教学是由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的过程。
1.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立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英语教学应该以谁为中心的讨论似乎早已有了定论,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然而,这种理论共识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特色,原因之一在于理论上的讨论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实践中的中国国情。中国的社会文化模式、教育传统、师生关系的定式、教师思维和行为模式、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规章制度等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不能把西方的“learnercenteredness”简单地移植到中国英语教学中来,国情不可违,实践与理论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一个流行的折中口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肖礼全2005)。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及本校资源,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工具,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实际效果,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双主模式是对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各自角色的重要作用,“双主”是指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避免在传统课堂上的教师成为知识的灌输者,也避免在建构主义课堂上的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产生的无序化学习。
(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德语 教学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教育。
随着中国和德语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德语人才在中国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德语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德语教学手段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如果能在大学德语教学中引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网互动的特点,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德语教学的相关信息,广泛阅读德语文章、运用德语沟通等综合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本文从互联网在德语教学中的优势,德语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中转变教学角色两方面出发,阐述了互联网在德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互联网在德语教学中的优势
学习德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互联网教学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网上丰富的德语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传统的德语教学相比,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互联网上有丰富的德语教学资源可供利用
(1)德语教学网页
通过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提供的强大检索功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到许多德语教学的网页,它们一方面能为德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课外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教学网页包括阅读、听力和语法练习,德语写作、德语国家国情等专题,还可以让学生在网上对自己的德语水平进行自测。值得推荐的网址有:
省略
home.省略/user/xianjun/german
deutsch-als-fremdsprache.de
daf-portal.de/index.php
edition-deutsch.de
goethe.de/cgi-bin/einstufungstest/einstufungstest.pl等等。
(2)学术机构
许多和德语相关的学术交流机构在互联网上都设有自己的主页。大学教师可以通过浏览相关站点,了解德语学术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了解国际上德语教学发展动向,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促进语言学习。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德学院”goethe.de和“德国学术交流机构”daad.de。
(3)德语媒体
打开德国著名的“德国之声”网站dw-world.de,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在网上收看和收听到最及时的德语新闻报道,了解德语世界动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设计成新闻阅读和听力的练习题,学生既可以了解世界时事,听到原汁原味的德语,又可以提高语言运用技能。
“德国之声”广播电台还专门针对中国学生设计了一套听广播学德语的节目,将最新的时事新闻用比较慢的速度播放出来,让中国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听力,同时了解最新的德国新闻。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语速过快而丧失练习听力的信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循序渐进培养听力的环境。
2.克服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丰富了现有的德语课堂教学形式
学习德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多中国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德语语法和词汇知识,有的语法熟练程度甚至超过了德国人,但他们的听说能力还是很差。究其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我们大学中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有关。
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也就是西方19世纪普遍采用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在课堂上先是讲解语法和词汇,然后逐句翻译课文,并在翻译中讲解语法的难点。“教学环境单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是大多数德语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很难形象生动地将所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方法,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要求;教师提供的信息量有限,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使教师可以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和基础,设计符合该类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将教学计划放在网络上,让学生自行下载。由于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可以照顾到每个学习者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认知习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引入互联网教学,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统治课堂的局面,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目前国外不少学校已经开始采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LL-即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即是。这种教学方法出现于八十年代的美国,它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以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并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教学的形式,使外语教学更具有交际性和趣味性。
3.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发挥创新能力
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多具有很强的交流与互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和学习,还可以参与到过程中去。以往大学教师使用的教学媒体是录音机和录像机,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听和看。而学生在应用互联网学习过程中则是处于主置,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面对互联网这个信息海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互联网以其技术手段上的优势,使教学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学生能够自己把握课程的进度,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互联网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能跨越时空,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许多德国的网站,都设有德语的文字聊天室和语音聊天室,如“德语角”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本校的德语学生和外校的德语学生一起,或者和学习汉语的德国学生共同进入网上聊天室,畅谈各类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学习的经验和心得。
互联网上有很多德语论坛。如:“学桥论坛”abcdv.de;“德国热线”dolc.de;“北冥论坛”省略;学生可以通过在论坛上留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获取所需的答案。不仅是德语学习,各种有关于德国的问题都可以在论坛上找到答案。
4.知识更新快,内容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实用性强
传统的德语教学以固定的教材为主,为了保持教学的稳定性,一套语言教材往往要使用好几年,这样,有的语言就会显得比较陈旧。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上的德语语言发展,同实际的语言发展同步。在互联网上很容易读到最新的德国电子版的报刊杂志,像spiegel.de,zeit.de,stern.de,focus.de,tagesschau.de,welt.de等,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它获得最新的德语语言知识。我们学习语言,只有及时掌握最新、最具时代感的语言,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而互联网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有趣。不但有新闻时事报道、经济社会常识、网络游戏聊天等,还有专门为学习德语者开设的“故事阅读理解练习”、“经典电影片段精彩对白听力练习”、“看动画学德语”、“听歌学德语”等多种激发学生学习德语兴趣的节目;教师如能灵活运用这些资源,不但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德语,而且实用性强。
二、德语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中教学角色的转变
利用互联网开展德语教学,对大学德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将促进德语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和转变。为了更好运用互联网开展德语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具备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众多的网络信息面前,教师自身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德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具体而言,就是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开展互联网德语教学。
1.通过互联网获取新的教学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互联网缩短了信息老化的周期,同时也为更新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迫使大学教师走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道路。教师如果没有对新信息的自觉及时吸取,只凭原有的知识授课,是远远不行的。因此教师需要培养敏锐的信息触角,善于捕捉互联网上有用的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按教学需要编辑成听力、阅读、写作方面的练习作为教学的补充,充实教学的内容。
2.使用新的教学软件,丰富教学手段
互联网提供了很多适合德语教师使用的辅助德语教学与学习的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根据教学需要轻而易举地用它编出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词汇拼写、段落写作等多种练习,丰富教学手段。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德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hot potatoes就是其中一个教学辅助软件,在其主页 web.uvic.ca/hrd/halfbaked/上就可以免费下载并附有详细的使用说明。
3.融入网上交际,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培养学生网上交际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技能。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网上的德语学习电子论坛、订阅电子版的德语新闻、参加德语竞赛、寻找网上笔友,引导学生进入虚拟的德语教学课堂,在网络空间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在自然、真实和快捷的交际环境中提高德语应运能力。当然,教师自己也要与学生一起同时融入到网上交际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德语教学的效果。如网站brieffreunde.de就提供了结识德国笔友的信息。
4.利用互联网扩大交流、改进和提高德语教学研究水平
大学教师的德语教学研究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资料短缺、信息陈旧的限制。教师通过互联网,阅读德语教学研究成果,参加德语教学研究讨论,可以缩短与国外同行间的时空距离,跟踪国际德语界发展的最新动向,学习和研究新的语言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与世界各地的德语教师一起收集、整理,共享练习题库;不断改进和提高我国德语教学的研究水平。
5.建立德语教学网站,开设网上课堂
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形象化的知识网络融入网络课堂教学。将教学信息连接在网络上,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教师可以将教学讲义、课堂笔记等重要的需要学生课后复习的资料、供学生课后练习的题目上载到网络上,供学生课后下载。也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一个德语的聊天室或德语论坛,让师生在上面交谈,解答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课外的指导等等。掌握了网页制作技术的德语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取特定专题的教学内容,制作教学专题网站。
诚然,互联网无法完全取代课堂教学,但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从而大大丰富我们语言学习的形式和内容。遨游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把德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改进传统的德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也正是德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的一种“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Doring,N.(2002):Online-Lernen,in:Issing,L.J./Klimsa,P.(Hrsg.):Information und Lernen mit Multimedia und Internet.Lehrbuch für Studium und Schule,3.vollst.überarb.Aufl.,Weinheim:BeltzPVU,S.247―266.
[2]Dorr,G./Strittmatter,P.(2002):Multimedia aus pdagogischer Sicht,in:Issing,L.J./Klimsa,P.(Hrsg.):Information und Lernen mit Multimedia und Internet.Lehrbuch für Studium und Schule,3.vollst.überarb.Aufl.,Weinheim:BeltzPVU,S.29―44.
[3]Grüner,M./Hassert,Timm(2000):Computer im Deutsc-hunterricht,München:Langenscheidt(Fernstudieneinheit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