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普查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原则
(一)普查的主要目的
全面调查我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镇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镇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健全统计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张广集镇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撑。
(二)普查的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以摸清各类单位基本情况,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底数为主,辅之以其他必要的内容。
2、优化方式。清查和普查登记一次完成,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以提高普查效能,减轻基层负担。
3、统一组织。在普查机构的集中领导下,统一设计方案、统一布置培训、统一实施调查、统一处理数据、统一数据。
4、创新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和电子地图,实现普查数据的采集、报送、处理等手段的自动化、电子化,提高普查的信息化水平。
二、普查的对象和范围
普查的对象是在我镇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的内容和时间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及主要资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以及个体经营户基本情况等。普查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普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普查准备阶段:2013年12月31日前。主要工作是:组建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制定普查方案,进行普查试点,准备数据处理环境,选调和培训普查人员,划分普查地理区域,单位清查,进行普查宣传动员等。普查登记和数据处理阶段:2014年1月9日。主要工作是: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登记,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处理汇总,对普查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各级普查机构进行数据质量抽查等。数据、开发阶段:2014年10月至2015年。主要工作是:普查公报,编印普查资料,开展分析研究,更新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等。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各村、社区、各单位要按照“全镇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统一组织,突出重点,优化方式,创新手段,认真做好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为了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镇政府成立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和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由镇政府镇长陈新担任,副镇长汪光阳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政府办、统计站、派出所、财政所、工商所等相关单位。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镇统计站,负责普查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镇财政所负责和解决;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村、社区、各单位要于8月底前成立以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辖区内的普查实施工作。对于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并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普查机构要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或者从有关单位借调符合条件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及时支付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稳定经济普查工作队伍,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五、普查的经费保障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所需经费由财政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普查所需的手持电子数据采集设备的购置,要根据上级部门统一安排,做好采购,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各普查机构要管好用好普查经费,专款专用,厉行节约,防止浪费。
【关键词】GIS服务;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应用
一、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空间基础上,通过使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来实现对空间及其相关动态地理信息的监测,是计算机技术与地理空间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能够为相关地理研究和决策提供高效服务。该技术能够把各种表格形式的数据以地理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能够对该种图形化的数据结果进行浏览、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并且成为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为工程、资源管理及其防灾和减灾工作等带来了诸多便利。
GIS技术能够把描述地球的所有空间信息的数据进行整合,并且进行一定的分类及分层的叠加,以一种完整的形式将客观的地理世界表达出来。它通过对相关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为其服务的领域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并且该种技术能够将数据借助网络进行共享,能够更好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在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的及时采取有着重要的影响。灾害的多源性及其与地理空间位置的关系,使得灾害信息与地理空间形成密切的关系,GIS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灾害信息数据等的直观、有效的分析和管理,从而为应急指挥部门提供一种更为直观的可视的决策辅助技术平台。
此外,GIS技术在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的应用尤其优势。这主要体现为:(1)GIS服务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及其指挥的能力;(2)能够快速的对灾害发生源头进行快速的定位,包括自然及人为原因所产生的灾害;(3)GIS服务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应急预案的规划能力,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4)GIS服务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相关培训的效率;(5)该技术服务中对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自动分析能够为应急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提高应急决策的及时性;(6)GIS服务中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实时高效的监测,能够实现对户外数据的有效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GIS技术对于灾害的定位、周围环境的分析及避难所的位置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等的分布情况的确定以及应急预案的快速确定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应急措施的采取提供信息支持。
二、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构成及作用
在我国,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一般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应急测绘保障的相关预案、一定的组织机构以及资源中心和指挥中心。就目前我国的应急测绘保障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基础测绘条例》及其与之相应的国务院指导意见,上述法律法规为应急测绘保障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其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具规范性。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的预案其应急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建设该体系的首要任务。该种预案的建设应该将应急测绘的保障范围、相关的组织体系、具体措施、对于应急方案和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等。应急测绘的组织机构即实现对应急测绘工作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该种机构的建设应该实现各司其责、密切配合,保证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资源中心是应急测绘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急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它包括相关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即系统运作的支撑环境的建设等,为应急测绘工作提供相关地理信息数据,为多样化的应急测绘工作的开展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回应提供较为可靠的测绘结果。
上述应急测绘体系建设的作用在于通过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应急测绘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基础和保障的同时也为其工作开展提供规范;组织机构的建立能够保证各项应急测绘技术的应用及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资源中心则是各种技术综合应用的地方,能够实现灾害资源的集合和分析,是GIS服务等技术综合应用建立的一种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为应急测绘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规范,保证应急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GIS服务在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的具体应用
GIS服务因其自身技术的特点及其优越性在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GIS技术基本功能在应急测绘系统中的应用。在应急测绘系统中,GIS服务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基本图形的操作,比如实现对地图实体的单个的选择、不同形状的地图实体的选择和改变、对地图大小的调整以及对相关地图场景的浏览等,并且能够实现对相关地理信息的输出。这在应急测绘系统中,能够更好的展示灾害发生地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为应急方案的确定提供更为直观的信息。
在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GIS的空间分析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GIS技术能够实现对于地理空间距离、面积等的量算,并且能够实现地理定位。这在应急测绘系统中,对于灾害具置的确定、灾害影响范围、受灾情况等的确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相关空间数据的分析及其搜索等能够为应急预案提供更为准确的有效的数据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专题分析的功能为应急测绘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便利。将地理空间数据库资源中的某一或者多项与灾害相关的指标性数据与GIS地图中的数据相结合,我们可以制作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专题图,比如对灾害范围确定的专题地图、对于密度的分析图、相关独立值的专题图等。该种专题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对行政区划不同级别的分析,并且可以结合其叠置分析的功能来得到与应急测绘相关的地理区划内的交通及人口分分布情况等,从而为应急处置方案的确定以及具体的疏散等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是GIS数据采集系统。改系统由外业数据采集系统及内业修测系统组成,前者有相关的移动测量系统、超站仪以及全站仪等设备组成,能够实现对相关地理空间数据的全方位获取,并且对灾害和事故发生区域的实景拍摄及三维成像等,通过系统组成设备的综合应用以图像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现现场的具体情况,从而为应急测绘工作提供最为直接有效的数据和资料;而后者则是通过修测技术的应用对于一些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快速的修测更新,实现相关图像的制作,保证相关地理空间数据的有效性。
应急测绘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是相关信息的。该种是以数据库系统的方式来实现的,该种数据库则综合应用的数据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及GIS技术,它对于既有测绘成果数据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相关信息的查询、数据的查找和下载等,并且地理信息数据库所具有的自动更新的机制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GIS技术在应急测绘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还应该注重相关数据的导入和输出问题。GIS技术服务系统的设计是以数据库所具有的不同文件以外部形式批量导入的功能而设计的,而查询到的统计数据可以以表格文件等形式输出或者可以直接打印,而GIS相关的图形数据等也可以以上述形式输出。
对于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要从其设计和相关组成部分出发进行综合建设。设计上,要将各种可能的灾害充分考虑,设置不同灾害种类的数据库,使其尽可能包含可能发生的灾害信息;而系统具体的组成部分可以利用GIS的专题地图进行设计,对于不同的灾害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使各种信息资源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现,为应急测绘的实现及应急预案和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殷福忠,张延波.信息化测绘技术在灾害应急服务领域应用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6).
[2]米红,杨帆,曾东海.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在城市应急系统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5(1).
[3]林富明.GIS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
变速增长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滨州“工业兴市”战略的深入、全面实施,可以说,没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今天滨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山东全省前列的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滨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节能降耗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全力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升级。期间正逢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与滨州的城市发展理念和途径不谋而合,因此滨州的两化融合工作显得水到渠成。
作为山东省的两化融合试验区,滨州的目标是到2015年,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两化融合对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关键性作用,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倍增和助推作用显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为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滨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刘秀忠说,滨州希望借两化融合政策的推进使传统产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所在。根据他的介绍,滨州两化融合工作有重点工程。
行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围绕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纺织、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骨干行业为重点,以解决行业共性和基础性问题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在技术、产品、工艺、设备和业务战略等方面的融合。
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扎实推进省两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建设,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信息系统集成好的企业为载体,培育认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数字化装备制造中心、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能源监测自动化控制中心35家以上,培育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5家以上,推动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引导企业实施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绿色制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倍增和催化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工程。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和需求,组织各通信公司和重点信息服务业企业,为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设计,开发综合性、针对性的通讯和信息产品,积极提供先进适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积极促进中小企业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和示范,促进基础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等云服务类型和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
物流信息化应用工程。推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调度优化系统等运输领域新技术,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设区域性物流控制中心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施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项目,研究农业物联网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探索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建设高效生态农业高端研发与现代服务相连接的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中国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种养经营大户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食品安全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支持骨干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密集区建设示范性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全市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应用B2B、B2C等电子商务、远程技术服务等,连接企业内部物流与企业上、下游及社会物流,实现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建立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生产新业态信息化系统。
两化融合服务支撑工程。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关键领域的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和研发企业信息化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发展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项目。建立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产学研结合,集成技术、人才、设备和研发优势,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支持。组织建立“信息化助企联盟”,开展两化融合“助企服务行动”,组织信息化专家、通信公司和知名软硬件提供商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同时,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继续加强电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推进有线和无线宽带网建设。加快普及数字广播电视业务,推进三网融合试点。
近年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突破革新及其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流程作用机制,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电子商务成为了国民经济模式的重要支柱和形式,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物流产业作为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和价值增值服务的部门,在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求其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可以对传统物流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整合和重构,以提升其竞争优势。因此研究和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对原有物流作业环节、流程、框架和作用机制进行重新定义和优化调整,以及进行基于竞争优势导向的模式创新,成为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基本导向,它有助于提高物流产业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益和运行效率,同时物流产业的电子商务改造可以反过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物流产业基于电子商务的改造重组和服务模式创新是提升其关键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趋势。
2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对物流服务和流程环节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改造,具体来说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流程、生产制造流程、包装再加工流程、运输仓储流程、搬运装卸流程、配送发货流程等实体业务流程进行电子商务改造以对各流程中产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进行有效的集成和共享。目前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主要有下面四种类型,即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联盟和物流一体化。企业自营物流系统一般是大型生产制造实体企业依托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构建的,旨在满足自身产品货物配送需求的物流服务体系,同时由于虚拟经济的兴起,也使得一部分虚拟企业介入到了企业自营物流服务体系之中,比如一些物流信息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既可以发挥生产制造企业所拥有的相对完备的物流设备体系和物流渠道的优势,也可以弥补其电子商务技术和手段的不足,因此在企业自营物流系统中,一般是生产制造企业关注于实体物流配送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把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企业资源规划统筹问题交给虚拟企业。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产业专业化发展和分工细化的结果,同时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及其在物流系统解决方案中的应用,也驱动和加速了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的出现。第三方物流在向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专业的仓储运输等服务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对整个物流环节信息流的控制,可以实现企业对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从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服务水平质量、价值增值能力以及对生产制造企业营销战略的支持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物流联盟的出现建立在电子商务基础上,以降低交易费用为目的的多家物流企业或生产制造实体企业构成的联合体,费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是这种物流模式的主要特征。各参与企业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共享联盟内的物流设施、生产要素、物流运输和仓储设备等,这就通过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单个企业内部而又无法单独完成物流功能的资源和配送体系有效地链接了起来,但是这种电子商务物流方式缺乏长期可持续合作的战略协作基础,因而表现得相对不稳定。物流一体化是建立在第三方物流成熟发展和电子商务高度应用的基础之上的,旨在消除物流链条体系上下游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物流一体化中信息技术平台和系统的充分应用,保证了整个链条成员、物流资源、信息资源和合作机制以及利益关系等都得到有效的安排和均衡处理,物流一体化可以使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服务和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和优化,物流一体化体系中电子商务方案提供商、生产制造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最终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条。
3基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的第三方物流模式解析
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变迁和内容框架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介入到了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规划和构建中来,诸如物流咨询公司和物流信息技术公司等,以其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优势为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和先进物流管理理念的传输等提供了可能,同时物流技术服务公司可以为物流系统提供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技术的集成解决方案,这就导致了具有更高更强竞争优势的新兴物流组织模式即第三方物流的出现。第三方物流专注于提供物流服务的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货物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作业服务。第三方物流业务活动和运作的内容主要包括配送信息整理以及对信息资源服务商和技术提供商等主体之间的协调。协同模式、物流行业创新模式和动态联盟模式是第三方物流在电子商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运作模式。协同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下构成了一种动态合作的博弈关系,他们之间地位平等、相互监督;物流行业创新模式又称为整合型,即这种运作模式强调在电子商务基础上强化对外部物流资源的整合集成能力,为同一客户企业同时开发和管理几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这种模式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具有的实力和资源整合所需要的规模优势,通常情况下这个角色由那些初具一定规模、商业经营模式成熟且客户资源丰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充当;动态联盟是拥有相关物流资源和专业物流解决方案优势的企业主体,基于物流资源互补性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取得而组成的资源共享、利益风险共担的物流战略联盟,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和架构取决于相关物流主体的市场价值和地位,当一个物流项目启动时物流联盟就形成了,随着物流项目的终止,物流联盟也随之解散。包括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联盟和物流一体化等在内的各种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和组合模式各有其优势、劣势,其各自的物流运作成本、专业化程度、物流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等属性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物流作业成本与其电子商务专业化程度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企业基于电子商务的自营物流风险相对较小,受企业物流运作能力影响和电子商务技术水平的制约一般物流外包的风险会较大一些,物流联盟和自营物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最高,而一体化物流由于其能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和电子商务水平最高,也使得其灵活性最高。
4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企业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根据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的基本内涵及现有模式组成,在分析了基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参考信息技术和物流产业以及竞争优势组合因素的相关理论,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新形势下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竞争优势模式创新策略。第一,电子商务下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和实施中,应该突出和强化对现代新兴物流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培养和认识。电子商务时代下的物流组织模式和竞争优势创新,必须着眼于物流管理理念的前沿领域以及物流和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新进展,这是有效提高物流组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物流业务模式的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必须要以先进的物流理念为指导,并将其物流理念的要求进行细分,贯穿到物流业务开展和运作的实践细节之中,从而创造性地打造适合企业自身的、具有更高竞争优势的物流运作模式。如果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物流渠道和客户资源,则宜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如果企业的电子商务基础比较优良,则可以采取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织形式。第二,电子商务下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和实施中,应该加大对先进物流技术和先进物流设备的集成和整合应用,从而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自动化和运作效率。现代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集成的物流信息系统和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如何将体现物流管理理念的物流系统和代表着有效技术运作手段的物流技术设备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发挥物流业务运作的优势并产生高效的经济效益,成为目前物流企业物流解决方案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因素。将GIS系统、GPS系统和RFID货物识别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集成,可以有效地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实时化和同步化。从目前第三方物流的实施和运作实践上来看,其主要就是凭借强大的物流信息技术占据竞争中的主导优势,这对于那些专业物流企业和自营物流系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第三,电子商务下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和实施中,应该注重复合型、技能型、实用型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电子商务物流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是复合型的,其中专业物流知识和操作技能是核心和基础,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原材料采购、企业生产制造、货物包装再加工、运输仓储和货物分发配送等环节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保证这些物流环节有效协调和衔接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掌握,对物流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必备的工具和手段,这就需要从业人员电子商务技术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技术水平。而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专业设置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需要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培养机构设置好相关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规划。
展望四季度,我国各地加大宽带网络建设力度,将进一步推动“宽带中国”战略落地实施;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需求日益迫切,其经济价值愈发凸显,微博、微信等移动政务服务将成为政务服务新渠道;繁荣的4G终端市场将带动信息消费新的增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
基本情况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第三季度,我国宽带建设速率明显提升。截止到2014年8月31日,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922.2万户,总数达到1.98亿户。4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超过85%,8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提升到33.6%,用户占比突破三分之一(见图1)。光纤接入FTTH/O用户总数达到5757.2万户,占宽带用户比重达29.1%,比上年末提升7.5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8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9亿户,同比增长6.2%,比上年末净增7192.1万户。95%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手机上网,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6.4%,创今年以来最高点(见图2)。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净增357.9万户,移动宽带用户(3G/4G)净增1211.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中2G、3G和4G用户总数占比分别为59.8%、37.9%和2.4%。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仍在快速深化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并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百度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动态传感技术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研发了百度眼,可应用于探索导览、商业购物等场景,为佩戴者实时提供各种信息、知识、解答、提示、解决方案、服务等;大众、奔驰、沃尔沃、路虎、东风、比亚迪、红旗、长安标致、启辰乘风、奇瑞等众多品牌汽车依托物联网技术纷纷推出新能源智能汽车,开启汽车互联新时代;李嘉诚持股的Facebook推出Atlas新广告系统,开始利用大数据增加广告收益,其股价曾因此冲至79.71美元的历史高点;北京市将以云计算为基础,建成健康云市民体验中心,接入100家智能设备厂商,帮助普通老百姓建立数字健康档案,持续跟踪和服务他们的健康情况;广东省推出4G智慧医疗系统,为“登革热”疫情防止提供4G网络远程会诊、信息快速收集。
移动政务服务悄然兴起
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智能手机等新技术的兴起和普及,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体验到移动政务带来的便捷、高效,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
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开通了微博、微信“工信微报”;国家税务总局开通了微博、微信;南充市已开通政务微博账号1121个,初步建立起覆盖市、县、街道、社区四级的政务微博矩阵体系;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开通了新浪、腾讯政务微博70个,政务微信26个;湖北省130个检察院全部开通了微博、微信,形成了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博客五位一体的“鄂检网阵”;佛山市政务微信数量已达212个,其中市直机关34个、禅城29个、南海60个、顺德45个、高明15个、三水29个;九龙坡区分局开通重庆首个微博、微信“失物招领”平台;贵州省日前也了《贵州省政务微信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在年底前认证开通300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推动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运用即时通信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山东临沂市印发了《关於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市、县各部门于10月1日前,全部开通政务微博。
智慧城市应用覆盖多个领域
随着住建部和科技部两部委联合推进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申报试点工作的启动和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应用于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城乡住房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建设和推进阶段。
日前,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2016年行动计划》,以生活、经济、城市管理、政务、区域示范等五大领域为着力点开展应用;长春市将重点打造宽带长春工程、智慧政务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医疗工程、市民卡工程和智慧长春体验馆工程;辽宁省大连市政府了《大连市城市智慧化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将在公共管理、民生服务和经济发展等领域深入推进智慧化建设;为缓解公众看病难问题,宁波市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启动了“云医院”建设;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遂宁市搭建了与智慧城市系统对接的智慧食药监管平台,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监管对象电子信息档案库,实现执法助手、远程食品安全监管等功能。
各地积极探索促进信息消费
为拓展信息消费领域,各地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信息消费总体发展态势稳步增长。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0%,上半年网络零售额超过1.0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7%,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统筹协调方面,许多信息消费的试点城市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如,北京市构建了四级组织领导体系,由市领导统筹协调、市有关部门协调推进、各区县组织落实、重点依托企业实施保障。吉林省建立了信息消费项目进展情况每月定期上报制度,形成了省、市(州)、县(区)以及企业的上下联动、逐级督办、分片负责、协同推进的联动工作机制。政策方面,北京、四川等20个省市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的意见或者方案。石家庄、厦门等38个试点城市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同时,各地纷纷开展重点工程建设。如蚌埠市实施了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惠民、政务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等六大工程。广东省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推动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13年全省突破1900亿元,同比增长40%。
主要问题
信息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完善优化
虽然,各地政府和电信运营商加大了信息基础建设的力度,但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用户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以4G为例,由于4G频段高,自由空间损耗、穿透损耗、馈线损耗均增大,在商业楼宇、地铁、机场、小区、政府等公共区域的内部深度覆盖尚难达到令人完全满意的程度。此外,一些小区住户担心基站辐射,往往也不愿意运营商将基站建在附近,使得运营商的深度覆盖实施进展容易受阻。据ITU统计数据显示,移动通信发生在室内的业务占比达70%,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的业务占比达80%。室内深度覆盖问题仍是运营商4G网络建设的一大难点。
政府网上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是政府网站的核心内容,能否让老百姓能更方便地使用政府网站成为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但从目前社会公众对政府网站的普遍反映来看,对政府网站的满意度和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打开一些政府门户网站的首页,新闻动态类的信息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过多的篇幅,而一些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信息则放置在页面不太明显的位置,大量多至3、4屏的政府网站首页设计使得老百姓经常找不到所需服务的具置。
另一方面,政府网站难以为百姓提供全流程网上办理服务。各级的政府网站能够实现网上预约和网上申报的事项非常少,难以找到能够实现全流程网上办事的政府网站。
网络空间行为效力亟待法律法规认可
当前,网络空间的应用正在向深层次发展,很多新行为亟待法律和制度的认可。例如,网上办公、网络会议、电子发票、网上投票、网上民意表达等,都亟待通过制度和法律的认可,只有认可了,网络空间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转移到网络空间中。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如果能够依据法律制度认定行为的性质和有效性,就打破了实施这些网络行为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信息化的应用。
四季度走势判断
宽带网络建设将推动“宽带中国”战略逐步落地
进入第三季度以来,许多地方围绕宽带网络建设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方案,预计第四季度,“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将不断深化。
如,河南省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宽带中原”战略,依法加强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通信需求;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提出了山东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推动宽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宽带广西战略行动计划》,计划明确提出了广西加快宽带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广东省印发了《宽带广东发展规划(2014~2020年)》,对广东省的宽带建设制定了三大阶段目标。资金保障方面,青海省为扶持宽带青海建设,制定了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黑龙江省引进民资1.3亿元参与驻地网建设。日前,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确定了39个城市为2014年度“宽带中国”。预计下季度,随着本年度示范城市的确定和各地政策资金的支持,将大力推动“宽带中国”战略逐步落地。
公共信息资源经济价值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对数据开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数据的价值将愈发凸显。通过对北京、上海的政府数据开放网站和其他信息服务网站的调查发现,地理位置类信息和气象信息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应用呈上升趋势。以地理信息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地理信息企业间并购总额超过100亿元,企业并购重组趋于活跃。预计,今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将超3000亿元,增长率达20%以上。
另外,如气象信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将对“中国气象网应用软件”进行开发,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气象服务年产值。此外,已有百度、方正国际、九州联宇、医行华夏等很多企业表示希望能利用并开发公共信息资源。预计到第四季度,企业关注度和参与度将不断提升,将通过拓展公共信息资源应用释放巨大经济价值。
移动政务服务将成为服务新渠道
以移动终端办理业务的移动政务充分满足了公众无处不在的服务需求,作为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新途径,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014年9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网信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积极运用即时通信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工作。”根据通知要求,第四季度,我国政务公众账号将达到6万个。
据2014年7月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80.9%的上网率。从国家政策支持和手机上网用户使用情况来看,我国移动政务服务将全面覆盖,发展趋势已显而易见。
4G终端繁荣将带动信息消费新一轮增长
随着4G的全面商用,电信运营商加快了4G终端和业务的部署,丰富的4G终端将带动信息消费一轮新的增长。
目前,我国4G移动电话用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8月净增942.7万户,创单月净增规模新高;总数突破3000万户,达到3005.3万户。截至7月底,中国移动的4G手机已经超过了400款,预计年底将超过700款;中国联通计划到年底将150款双4G终端;中国电信计划投入40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2014年度的4G网络建设,年底将有70余款天翼4G终端全面上市。
由此可见,国内三大运营商竞争日趋白热化,加之人们期盼已久的IPhone6即将在国内发售,预计到第四季度,4G终端市场将呈现繁荣景象,成为信息消费新的增长点。
企业信息化环境将持续改善
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应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极富含金量的政策措施,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各地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2011年7月,成都市了《成都市云计算应用与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该《规划》指出,到2015年,云计算将成为智能成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应用模式,并推动形成云服务基础软硬件设备和云终端产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3 000亿元,从而使成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成都高新区是成都市云计算产业的核心聚集地,目前承载了全市70%以上的ICT企业,具备发展云计算IaaSPaaSSaaS三大核心环节的优势基础。落户于成都高新区的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项目总投资10亿元,是中国电信在中国西部最大数据灾备中心信息安全中心,也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通信交换和信息处理核心枢纽。
作为全国性的第三方数据中心托管和灾备服务提供商,万国数据成都数据中心占地83.5亩,具备提供集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为一体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成都云计算中心已于2009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达到3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已有成都市生猪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成都市流动人口服务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都市地理信息系统等成功应用。
卫士通作为云安全企业,依托30所资源,已发展成为拥有六大类新产品体系近20个新产品族类100余个产品/系统的国内最大的信息安全产品供应商之一。华赛作为云存储企业,是领先的网络安全及存储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在重要的网络安全及存储技术领域拥有已授权和受理的专利总数超过900个。
在媒体云方面,索贝是国内领先的媒体解决方案提供商,2010年收入超过9亿元,目前正积极推进集成播控平台。在社保行业,银海软件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社保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成功实施了全国15个省的社保项目,系统覆盖人口超过4亿。
此外,华西公用在医疗信息化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领域,九州电子在RFID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无线宽带通信等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任我行在中小企业SaaS应用方面,云点科技在云支撑和平台研发方面,派沃特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及相应的私有云企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方面,静水飞云科技在云计算系统部署解决方案的提供方面,国科海博在行业管理软件控制软件及相关产品研发方面,梦工厂在网络游戏领域的云计算应用方面,均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应用模式。
据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高新区云计算产业发展基础良好,2011年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 456亿元,同比增长48%,成为四川省第一家“千亿工业园区”。同时,作为其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实现总产值1 220亿元,成为其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增长25%,聚集企业总数达7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
据成都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尹朝银介绍:“成都高新区已建立了从底层的芯片硬件网络通信到上层的软件应用信息安全数字娱乐服务外包的完整产业体系,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构建更大规模的云计算产业链系统,发挥集群效应。”
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平台和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共识,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对铁通河南分公司的管理信息化需求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在Maps API的基础上对可视化分析系统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分层展现,最后对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Maps API 可视化分析系统 信息化建设
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电信运营企业在服务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保障信息安全方面负有重要责任。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对通信和信息技术服务提出了安全、稳固、快捷、可靠等新的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电信运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作为一家电信运营企业,铁通河南分公司深刻认识到,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科技信息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才能赢得市场认可。近年来,公司着眼于以科技创新带动服务创新,以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改造升级,实现了企业服务保障能力的显著提升。
1 铁通河南分公司概况及现状
铁通河南分公司是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的直属分公司,成立于2001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具有覆盖全省的优质网络、业务种类齐全、技术水平一流、用户群体多样的大型电信运营企业。近年来公司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除自有固话和宽带业务外,还为移动上市公司提供代维业务。
铁通河南分公司目前的运营组织架构与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运营层级过多,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反应不迅速等问题,不能满足公司转型发展的需要。如何高效配置网络资源,准确分析市场经营数据,合理配给经营单元人力,最大限度降低运行成本,是铁通河南分公司在企业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铁通河南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平台和重要工具已经成为共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需求,铁通河南分公司现阶段的主要需求如下:
2.1 信息集中化
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企业内部分工日益明确,出现部门化分工,并开始通过专业化的领导者去管理若干部门,这就是企业发展的集中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上的主要变革是从部分管理者驱动的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变,为此需要建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团队,其主要职责是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对部门和员工进行指导,引导员工执行领导层的决定,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通过集中化管理可以解决铁通河南分公司存在的管理体系复杂、运营层级过多、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2.2 维护专业化
当前电信市场中,各运营商在产品、服务、网络等方面都展开了全面激烈的竞争。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其生产过程与它的消费过程不可分割,所有的服务都基于网络,网络的质量决定着服务的质量。铁通河南分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规模十分庞大,网络类型也较为复杂,其运营组织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分散,组织能力成为战略执行的关键。专业化维护实际上就是采用垂直的管理模式,对承载业务的网络和设备进行集中维护的一种方式。铁通河南分公司拥有一支技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维护队伍,而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维护力量,提高网络支撑能力,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3 机构扁平化
扁平化管理是企业为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模式之所以目前被广泛采用,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运作;二是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传统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实行扁平化。利用机构扁平化高效运作的特点,可以解决铁通河南分公司存在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反应不迅速等问题。
3 可视化分析系统的设计过程
铁通河南分公司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对信息化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了建立《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的决定,以期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对公司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市场资源的统一管理,使各种生产资源向集中化、专业化、扁平化进行转变,进而实现由信息化带动集中化、专业化、扁平化的“一化带三化”的目标,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经营效益的根本目的。铁通河南分公司将“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用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贯穿于系统建设全过程。
系统建设分为五个阶段:
3.1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工作是做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前提条件。为了做好需求分析工作,项目小组深入基层单位,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整理出200多条信息。在对这些信息汇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整体设计,并将整体设计方案发往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在整个项目调研过程中充分遵循软件工程的原则,做到了“需求分析精细化,方案设计不盲目”,为系统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技术筹备阶段
项目小组在以往的开发过程中尚未使用过地理信息技术,采用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可视化平台的开发技术对于项目小组是个挑战。项目小组成员不畏艰难,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地图API提供的上百个函数进行测试,搭建模拟环境进行试验,掌握了地图展示、平移、无级缩放、拖拽、不规则图形绘制等技术,为程序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3.3 程序开发阶段
在需求分析和技术攻坚完成的基础上,进入了紧张的系统开发阶段。项目小组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对每行代码进行仔细检查,每个函数进行测试,每个功能进行反复验证试验,高质量的完成了开发任务。项目小组选择许昌分公司作为试点,负责系统功能的实际测试,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使得系统经受了实战的检验。
3.4 系统部署应用阶段
为了保证系统顺利部署使用,铁通河南分公司专门下发了关于严格规范使用《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的通知,从制度上保证了系统的推广使用。项目小组通过编写系统使用手册、培训使用人员、设立热线电话、建立系统使用经验交流群等措施为系统的推广使用提供技术上的保证。截止到9月底,全省市场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数据录入完毕,系统正式运行,为铁通河南分公司的扭亏攻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3.5 系统完善阶段
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河南铁通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对于这些需求,项目小组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需求进行快速评估,评估完成后马上进行程序开发,使得系统切实满足铁通河南分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正是在循序渐进的修改中,系统功能日益完善,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要。
同商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同,由于在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研发的各个阶段,都紧贴河南铁通的实际需要,所以《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可以说是量身定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使用中的优异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4 可视化分析系统的使用效果
《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上线后,显著提升了铁通河南分公司的信息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及资源使用率得到极大提高,经过近2年的使用,对铁通河南分公司的业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4.1 成效一
《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结合铁通河南分公司的业务特点,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和市场、网络、人力资源等数据资源。使省分公司决策层实时了解市分公司、经营部基层班组的市场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准确、及时提供基层经营单元市场发展需要的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实现省分公司、市分公司、经营部层面的市场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实时的监管,有效避免了省分公司对地市分公司的监管漏洞。
4.2 成效二
系统将省分公司各种资源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图、表、网格层层直观展现,适应布局调整、业务转型、人员调配的需要,为省分公司管理者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管理手段和决策工具。各种信息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省分公司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各种资源信息,将原有分散的信息源进行了高效的整合、集中,提高信息管理效率。通过资源整合,释放了省分公司生产力,实现了在不增加人员和投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4.3 成效三
系统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对省分公司最小管理单元“网格”的成本核算,通过精确地成本核算,可详细了解每个管理单元的盈亏情况。网格的每位员工所负责的市场区域、在网客户、营销进程、营收结果、网络资源及利用情况进行实施掌控,随时根据现场动态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劳动效率,提升经营效果。同时通过机构扁平化,将原有富余人员调整到其他生产岗位,充实到生产一线,创造更大的价值。
4.4 成效四
《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该系统完全由河南铁通分公司自行组织人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系统的自行研发,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系统采购费用。根据市场同类产品报价,节省采购资金300余万元。同时采用该系统后,市分公司经营单元人力资源得到释放,为一线充实调整人员共计80余人,按每年每人工资4万元计算,仅人工工资成本每年节约320余万元。
5 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铁通河南分公司通过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的建设极大的提升了管理水平,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对企业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铁通河南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实例,为同类企业提供了有效借鉴。主要有:
5.1 掌握信息化主动权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铁通河南分公司管理层思路开阔,勇于创新,以管理信息化手段创新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提升。铁通河南分公司《可视化资源管理分析系统》的研发证明,必须主动以信息化手段作为管理、考核工具,将信息化的效率性、效益性充分展示出来,调动各经营层级使用信息化手段的积极性;被动的或者消极的等待信息化的浪潮来推动信息化建设,企业会丧失主动性,失去信息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沦为信息化的尾随者,企业发展也会丧失动力。
5.2 信息化建设应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
在推动信息化升级过程中,应防止单纯追求技术先进,与企业经营目标脱节的倾向,始终围绕公司总体发展思路,力求涵盖业务、网络和运营管理主要领域,提供网络、市场、人员、协同和财务状况等企业管理资料分析处理能力,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5.3 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
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管理流程、工作流程的简单电子信息化,而应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管理理念与手段,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在目前的电信运营企业发展趋势下,企业应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推动企业向管理集中化、维护专业化、机构扁平化的方向改革创新。
5.4 信息化建设应切合企业实际需要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系统的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持续完善。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用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避免贪大求全,不追求一步到位就,注重持续投入、分段投入。
5.5 信息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信息化系统牵涉到众多部门和基层单位,需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仅靠系统开发小组来推动是不行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由主要领导挂帅,在信息系统建设全过程跟踪、协调、推进,确保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保证项目成功顺利实施。
5.6 信息化建设要注重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信息化成功之本和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不管是信息系统建设、维护、运行,都离不开专业队伍的技术支持。因此,要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同时,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运行,着力培养一支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电信业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5.7 系统开发要有前瞻性和开放性
系统在开发时考虑了系统后期升级改造的客观需求,严格按照模块化、标准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可以满足后期升级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系统在设计时遵循开放性原则,制定了相关接口标准,在保证系统安全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与其他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做到综合效益最大化。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公私兼有的多元化土地所有和分级管理体系。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土地管理方面同样贯穿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公众的理念和意识。
1 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充分体现管理的服务新理念
美国土地管理局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支撑国有土地的健康、多样、多产开发与利用,满足当代及子孙后代对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对应任务主要有三方面:服务当前及未来公众、恢复和保持土地健康和提高管理绩效。“服务当前及未来公众”具体指提供环保型休闲及娱乐机会;提供环保型商业活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资源;降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公众卫生、安全及财产的威胁;提供土地资源信息;提供经济、技术帮助。可见美国土地管理一切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而“提高管理绩效”所涉及的十项具体工作别提出一条即“收集和评价顾客、所有者及雇员反馈意见”,将客户服务质量作为管理绩效的重要评价内容。
美国土地管理工作有十大指导原则,从这些原则中更可以看出关于土地管理服务的重要思想。
(1)对自然资源进行多目标利用与长期价值管理,承认已经批准的土地用途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存在利用变化。
(2)承认国有土地在提供开阔空间及保护文化、自然遗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或者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4)借助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及其随时间的推移是如何变化的。
(5)理解与土管局管理的国有土地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对国有土地使用者和地方社区的影响。
(6)充分认识到土管局与其他组织及个人分享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土地及其利用如何随时间变化而进化的重要性;共同承担的人力、财力资源对实现长远目标的重要性;分享和理解新的信息对如何监测改进方案的实施,以及如何对管理进行调整的重要性;并与其他部门或组织建立长期的工作伙伴关系。
(7)建立高效的工作程序和服务传递系统。
(8)作出正确的商业决策,理解成本及税收状况,避免预料不到的长期债务。
(9)对土管局拥有的公共信息――国有土地状况及其利用情况,土管局管理与商业实践,国有土地及其资源是怎样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等信息提供公共接口。
(10)建立起一个全民参与、鼓励竞争、力争生存、适应能力强的组织。
第一条原则实际上从最高层面明确土地管理应以土地的多目标利用和价值提升为目标,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紧紧围绕服务于此目标的实现;第三条和第七条原则直接阐述了顾客至上的服务目标;第二条和第五条原则强调了土地管理服务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目标;第六条和第十条强调了土地管理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多元化的新观点;第四条和第九条表达了土地管理的信息数据服务使命。
2 细化的法律法规保障管理的服务导向性
二百多年来,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县、市,自上而下都有配套健全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联邦法律明确界定了各级政府对于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内容和权限,将细致的管理措施予以立法,使得土地管理不是事后控制干预而是事前引导控制,体现新型的导向特征。以下述的几个方面为例,可以看出服务导向型的政策措施特点。
(1)在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设置了土地发展权,政府通过购买耕地的发展权,使这些土地不再具有改变耕地用途的其他发展权利。在规划许可的条件下,土地产权人或受让人也必须向政府购回发展权之后才能改变土地的耕作用途。
(2)实施用途管制的农地保护制度。美国的农地保护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西部荒漠化的日趋严重,美国政府进一步重视对农地的保护。1981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农地保护政,策法》,并据此将全国的农地划分为四大类,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①基本农地:最适于生产粮食、饲草、纤维和油料作物的土地,总面积1.588亿公顷,禁止改变用途;②特种农地:生产特定的高价值粮食、纤维和特种作物的土地,禁止改变用途;③州重要农地:各州的一些不具基本农地条件而又重要的农地,可有条件改变用途;④地方重要农地:有很好的利用和环境效益,并被鼓励继续用于农业生产的其他土地,可以或有条件改变用途。1983年至1994年,各州、县、市完成了对农地的划分。农场主在与政府签订协议保证农地农用后,可获得政府减免税费等一些优惠待遇和政策。
(3)建立土地利用区划制度。区划最初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20世纪在北美得到发展。区划属于规划的范畴,实质是一种地方法规,由地方政府或立法机构批准,具有法规性、程序性、公开性、公共性、确定性等特点。地方政府主要以土地利用区划法规为手段,以土地细分规定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土地资源利用。进入六、七十年代,区划技术由“控制性”转化为“发展管理”,在控制的同时,通过各种鼓励措施,促进开发商提供公共设施,遵循城市设计准则,引导城市开发方向,并增加了许多包含环境因素的新措施。
(4)美国联邦通常会通过设定特定的土地资源管理标准和条件,并出台政策鼓励各州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努力实现这些标准和条件,并为达到标准和条件的州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引导他们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体现管理的服务导向意识。
3 普遍的公众参与制度确保服务质量和多元性
公众参与始终贯穿到美国土地管理的各环节。如,土地利用方针或规划都是自下而上、在公众参与下完成的。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是从基层的社区、市做起,逐级向上归并,一般只到县一级。公民有权决定是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主要通过公告、召开听证会等形式,让专家学者、社区民众提意见,一般要经过半数以上民众讨论同意,方可进行。
美国土地管理的公众参与,不仅保证土地管理相关政策措施的有序进行,同时也确保土地管理始终服务各层次多元主体,不会偏离其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和目的。
4 规范的业务流程和开放的信息系统奠定服务基础
美国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非常注重规范和透明性,政策制定的每个环节都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流程进行,保证公众能够了解到其政策是如何制定及实施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特别注重信息的公开性和服务
性,让公众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方便的获得想要知道的信息。
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
美国土地管理部门在进行土地管理的时候非常注重建立规范、透明的业务流程和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与土地相关的规划信息、产权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公开。例如在圣地亚哥市,地理信息中心建立地理数据库,并向公众提供各种类型的清晰地图和每块土地的权属状况。地理信息中心甚至保留有被制作成电影胶片的170年前的土地权属证明,而所有的这些资料都能在公开的资料库中查询到。
加拿大:分权分级管理下的土地管理服务理念
加拿大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形式:联邦公有土地、省公有土地和私人所有土地,联邦和省公有土地又称皇家土地。联邦公有土地占全国土地的40%,约4亿公顷,其中有近9万公顷在大城市地区。一般都是港口、机场和联邦办公机构及其他重要设施用地。省公有土地占全国土地的50%,约5亿公顷。私人所有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0%,约1亿公顷。联邦政府负责管理联邦公有土地;省政府负责管理省公有土地;私人土地则由所有者自主经营管理。各级政府和业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均根据联邦和省的有关土地法规行事。
联邦政府对省公有土地和私人土地基本上不直接参加管理,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手段,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提供指导。
1 明确服务意识和服务内容
自然资源部负责加拿大的能源、矿产和金属、森林及土地科学方面的管理事务,并明确规定其四个方面服务内容:
(1)向加拿大人提供最前沿的地球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引导和帮助加拿大人合理使用国家资源,减少成本,保护环境,开发新产品,提供完善服务;
(2)建立和维护国家级的加拿大土地和资源方面的知识库,以便所有的加拿大人都能够很容易地得到最新的经济、环境和科学信息;
(3)执行和落实环境、贸易、经济、国土、科学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确保加拿大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作出最大贡献。同时确保这些政策和法规对加拿大人起到保护环境、健康和安全的作用;
(4)同国际机构及其他国家一起,提高加拿大的国际影响,帮助加拿大实现其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承诺,为加拿大产品、服务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通道。
加拿大土地管理机构通过制定详细的土地管理服务内容,提高了土地管理的服务功能和意识,保证了土地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实施。
2 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保证服务的高效率
加拿大的国土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此外加拿大又是一个联邦国家,各省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理拥有相当大的权力。联邦政府除直接管理部分国土资源外,主要是通过制定计划和政策来指导联邦国土资源的规划、利用和保护,这些政策和计划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为了协调联邦各部门间、中央与地方、产业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政策,联邦政府与地省政府建立有一些协调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类协调机构大致分三类:
(1)专门的政府协调机构。由于资源管理涉及联邦和地方政府以及政府内的多个部门,为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问的关系和部门间的关系,加拿大组建了许多专门的政府协调机构,如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加拿大海洋事务机构委员会等。
(2)主管部门兼作协调机构。对加拿大的某一类资源或某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加拿大联邦政府设有一个主管部门,但其管理同时又涉及其他多个政府部门,如海洋资源管理。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是联邦政府的海洋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它又是有关的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部门的协调机构。
(3)产业部门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构。加拿大在资源产业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也建有相应的机构或协会,用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各种类型的协调结构,加拿大土地管理相关部门能够有效地沟通、共享相关的经验和信息,提高土地管理部门的服务效率。
3 实行规划管理,确保服务导向
对于土地资源,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进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权主要集中在省以下地方政府,大体分为省级、地区级和市(包括县和乡镇)级规划。
(1)省级规划,又称省级政策宣言,以白皮书形式下发。这是一种政策性和战略性文件,主要是划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界线,强调保护农业用地,增强土地管理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等等。如安大略省土地政策宣言主要坚持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确定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强劲增长的土地利用模式;二是保护自然资源以确保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别强调1~2类农用地不可用于非农业用途;三是通过引导对公共健康和安全潜在危险的开发项目远离居住区来减少潜在风险。
(2)地区级规划,又称土地利用大纲或者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大纲由地方政府制定,省政府批准,是政策性文件。主要目的是省级政策宣言变成自己的行动纲领,以指导地方政府以下几项工作:制定《用地分区管理法》;对分成小块出售的成片开发地产进行控制和管理;制定公共建设和基础设施计划。
(3)市级规划,又称《土地分区管理法》,由省政府授权市级政府制定。与省级政策宣言和地区级土地利用大纲不同,《土地分区管理法》是法律条文,非常详细和具体,具有强制性。主要内容包括:用途(住宅、商业和工业)、密度、建筑体积等。
4 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土地信息系统,降低服务成本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先锋,在资源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加拿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在加拿大,“电子政务”是其管理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信息技术时,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解决,一是数据源;二是标准;三是经费。前两者对于政府不成问题,但在资金方面,由于数量太大,比较困难。在这方面,加拿大有独到之处,采用“公私联营”的方式,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例如加拿大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政府非常注重与一些公司的合作,如DMR公司、Teranet土地信息系统公司和MGP信息系统公司等。政府提供数据,私人公司出资建立加拿大资源信息系统。这样在加拿大就出现了一批半政府半私人的公司,既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又降低了信息系统建立所需的投入,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保证政府运行的低成本。
5 注重土地管理的公众参与意识,提高服务参与性
加拿大政府在一些重大的资源产业项目管理中,鼓励公众参与意见,
政府认真听取,并酌情采纳。例如在矿山项目上马之前,对矿业开发的环境评价要求非常严格,矿业公司必须向联邦政府或省政府有关部门提交环境评价报告,在有关专家组成的环境评价报告审查组通过之前,项目是绝对不能开工的,审查期间允许任何对该环境评价项目有兴趣的公众参与审查意见,政府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批准。许多很有前景的项目,因环境问题未通过而被放弃。
新加坡:推进土地管理服务的典范
新加坡政府根据国情建立了现代的公共管理理念,突出公共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了顾客至上、市场导向、讲求绩效、创新求变、廉洁高效、选贤重能、运作规范的公共服务特色,大大增强了国家竞争力,提高了政府管理的质量。
1 土地管理机构服务理念
新加坡土地管理职能主要是由法务部下的土地管理局来承担。土地管理局由新加坡的土地管理相关4个部门合并成立于2001年。
在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其特别强调对土地管理的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并视为其最重要的目标和核心的任务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注重不断对现有的政策、制度进行再思考和再评价,并及时作出修改,保证土地管理的服务功能。
(2)强调服务质量。新加坡土地管理部门强调无缝服务,为每一个顾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新加坡提出了“一站式柜台服务概念”,提出顾客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到新加坡土地管理局贯穿于土地交易各个环节的持续服务所带来的便利。
(3)精简相应程序以提高服务效率。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的各个组成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精简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步骤,以降低行政费用及缩短服务的周期。在过去的两年里,新加坡土地管理局以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精简了许多政策手续,如产权人变更登记、共有产权出售等方面的一些手续都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简化,给顾客带来了便利,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在世界银行的商业环境调查报告中,新加坡在“产权登记”方面名列全球第15位,在“产权登记管理最便捷”方面列全球第10位。
2 土地管理服务推进措施
新加坡是一个政府管理效率高、服务意识强的国家,土地管理的服务功能及土地管理的服务意识体现得尤为明显,并且通过各种内外部措施来强化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1)复核土地政策、精简程序
新加坡国家土地管理局通过削减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降低交易成本及消除过时的法律法规,致力于为新加坡创造一个透明、友好及负责任的氛围。该局定期对土地的相关政策及程序进行评估,以确保它们是紧密相关的并且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例如,2006年,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取消了临时占有许可证从一方转让到另一方时所需交纳的转让手续费,因为在进行土地政策复核中所得到的公众反馈认为,这一费用已经包含在临时占有许可证处理费用当中。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获取临时占有许可证所需的费用,也简化了相关的程序。
(2)土地管理注重各方的协调参与机制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注重和顾客及相关伙伴建立合作关系。除了注重土地直接相关的一些政府机构和人员如注册测量师、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城市再开发组织等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之外,土地管理局还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新加坡旅游局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例如,,2006年5月,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合作,为在旧区上建立140公顷的航空园区的用地提供便利条件,预计2015年完工的这一项目将为新加坡提供超过10000个新的就业机会和33亿新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3)土地管理注重信息共享和服务
综合土地信息服务是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的信息服务门户,为公众提供土地信息查询、土地测绘、土地规划、土地地图等方面的信息,保证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土地相关信息服务。包括:
提供更精准的土地信息系统。2006年9月,新加坡成功地建立了卫星定位参照系统,可以为测量、制图、导航等提供精确的服务。
提供即时的土地查询服务。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在更新升级之后重新了新加坡综合土地信息服务系统,为普通大众提供包括产权信息在内的土地信息在线免费查询系统。
提供信息网上申报服务。新加坡的物业测量师能够在网上方便的提交相应的勘察报告和工作报告等,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便捷。
(4)携手其他部门,充分了解顾客需求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制定并实施了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调的计划,以了解不同的顾客对其业务的不同的需要。如,土地管理局和同属法务部下的土地政策制定委员会的人员开展人员借调制度,使双方都能增进了解,满足对方的需求,同时也为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5)强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提供更多的敞开空间。新加坡土地管理局致力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合适土地,主要是为社区和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敞开空间。例如土地管理局改造一些荒废或者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如足球场、小型体育场等等,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社区生活环境。
保障社区安全和健康发展。新加坡国家土地管理局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社区生活环境。新加坡国家土地局和新加坡国防部队合作,对新加坡的国有土地进行安全防火方面的检查。同时,新加坡国家土地管理局还和环保机构开展相关的疾病防疫方面的合作,如预防登革热等传染性的疾病。
关键词: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 卫星定位 GPS RTK 单基站多基站
一、CORS的概念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简称CORS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NSS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的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NS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的GNSS服务项目的系统。
二、CORS的优点
与传统的GNSS作业相比连续运应参考站具有作用范围大、精度高、野外单机作业等众多优点,目前国内一大批城市、省区和行业正经历着一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系统的建设。其优点如下:
1.具有跨行业特性,可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再局限于测绘领域及设站的单位和部门。
2.可同时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在实时性方面的差异,能同时提供RTK、DGPS、静态或动态后处理及现场高精度准实时定位的数据服务。
3.能兼顾不同层次的用户对定位精度指标的要求,提供覆盖米级、分米级、厘米级的数据。
4.覆盖范围广、作业效率高、一次投资长期收益的特点,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方向。
5.提供稳定、统一的参考坐标系给所有用户共享,规范基础测绘数据。
6.提高作业区域的精度一致性,降低系统误差,提高作业数据质量。
7.提高生产效率,单人测量系统成为GNSS主流作业模式。
三、CORS的分类
CORS技术在用途上可以分成单基站CORS、多基站CORS和网络CORS。
单基站CORS:就是只有一个连续运行站。类似于一加一或一加多的RTK,只不过基准站是由一个连续运行的基站代替,基站同时又是一个服务器,通过NRS-SERVER软件实时监控卫星状态,存储静态数据和实时发送差分信息。
多基站CORS:是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多台连续运行的基站,每一个基站都是一个单基站系统,由控制软件自动计算流动站与基站间的距离,将距离近的基站差分数据发送给流动站。
网络CORS:就是采用网络参考站系统软件,对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多台基准站的坐标和实时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综合误差改正建模,尽可能消除区域内流动站观测数据的系统综合误差,从而获得高精度的实时定位结果。
在范围、复杂性和投资上单基站CORS、多基站CORS和网络CORS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下表:
四、CORS的用途
由于GNSS技术已得到广泛认同,GNSS的应用具有跨行业特性,CORS系统的服务也不再局限于测绘领域,它同时可以被用于检测地壳运动,提供测量控制,支持测量、GIS数据采集、机械控制以及精密定位和监测等。
(一)测量控制
与传统的常规仪器和GNSS作业相比,CORS系统的效益要高得多。对于一个局部区域、镇、市、漏天矿场或施工现场,可能一两个独立的参考站就可以满足要求,若要为一个大中市区、地级市或全省提供完整的GNSS服务覆盖,则需要一个多参考站。
(二)GIS数据采集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各种应用的提出,GIS数据采集也成为测绘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种应用,GIS数据包括有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两方面,CORS可以满足GIS数据采集的应用要求。GIS数据采集应用可分为事后处理和实时两种方式。
(三)全国土地二次调查中的应用
CORS系统可分为RTK和手持GNSS提供所需的差分信息,将广泛用于土地调查数据库的更新、新地形的测量和现有土地调查信息的复制,高效快捷,确保数据的精度。
(四)变形监测
在可能发生地震、滑坡的地区,常采用分布适当的GNSS参考站来监测地壳运动,通过对CORS网中的各参考站天线位置的计算来进行地壳运动的分析。
(五)车辆监控和调度管理
将尖端科技领域的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新、透明、可视、实施、互动、形象化的车辆跟踪调度管理服务。
(六)气象分析
利用GNSS无线电信号穿越大气圈时受到电离层与对流层的弥散效应和出现的折射现象,进行数值分析,特别是可以精确的提取大气层中的水分含量和分布,从而对可能出现的降水时间和强度作出前所未有的精确预报,服务于当地的农业、交通、旅游、体育和社会公共活动的精密部署,减少灾害性天气给各行各业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五、CORS的原理及指标
(一)单/多基站CORS的原理
单基站CORS:类似于一加一或一加N的RTK,只不过基准站有一个连续运行的基准战代替,它将尖端科技领域的卫星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了全新、透明、科室、实施的测量服务。基准站上有一个控制软件实施监测卫星的动态,存储和发送相关数据,同时有一个服务器提供网络差分服务和用户管理。
多基站CORS:使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多个单基站,他们都将数据发送到一个服务器。流动站作业时,只要发送他的位置信息到服务器,系统自动将距离近的基站差分数据发送给流动站。这样就确保了流动站在多基站CORS覆盖区域移动作业时,系统总能提供距离流动站最近的参考站数据。
(二)单/多基站CORS的特点
1.投入较少:随着单/多基站技术的成熟,只要投入较少的资金即可在一个较小的城市建立一个或多个CORS基站,满足当地测量用户不同层次空间信息技术服务的需要。基站建成后,基站所在城区及近郊区、城市进出口主要交通沿线,以及以基站为中心三十公里范围内区县、城镇、城乡地区实现快速厘米级实时定位和事后差分。
2.随时可以升级和扩展:单/多基站系统可以随时增加新的基站,加大实时RTK作业的覆盖区域,一旦建立网络CORS系统的条件成熟,只要进行系统软件升级,单/多基站CORS系统即可轻松的升级成网络CORS系统。
3.数据可靠、稳定、安全:基站可连续观测,静态数据全天候采集,点位精度高,数据稳定;用户登录采取授权方式,数据中心可以管理登录用户,数据安全性较高。
4.作业范围广:作业半径可以扩大到40公里,能够实现快速厘米级实时定位及事后差分。
5.施工周期短:单/多参考站技术经过实践表明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从方案落实开始采购设备、安装调试,到验收运行整个建设周期基本上在一个月之内。
(三)单/多基站CORS的技术指标
(四)网络CORS的原理
在网络CORS中,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多台基准站将所有的原始数据传回中心,通过系统软件对收到的各基站的坐标和原始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综合误差建模。RTK移动站在工作时,先向控制中心发送一个概略坐标(GGA数据),控制中心收到这个位置信息后,根据用户位置,由计算机自动将该位置改正的GNSS轨道误差,电离层,对流层和大气折射应起的误差发给移动站。这个差分信号的效果相当于在移动站旁边,生成了一个模拟的参考基站,从而解决了RTK作业距离上的限制问题,并保证了用户的精度。
(五)网络CORS的技术指标
六、结束语
作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连续运行卫星定位(CORS)系统的建设逐渐成为数字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城市已将CORS的建设列入政府基础设施计划。随着CORS在我国的普及,城市CORS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如何拓宽系统的服务领域,开展多层次的服务内容,丰富系统用户,在稳定的地区建立永久性基岩参考站,开展区域地壳变形及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服务等。此外,还需要逐步探索并完善CORS的服务和维护模式,建立有关CORS的建设规范,开拓并引导市场。
参考文献:
[1]刘经南,连续运行参考框架网络.大地测量学论文集.测绘出版社.1999。
[2]刘经南等.连续运行多功能差分示范站的建设与试验.测绘通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