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绿色生活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生活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生活的理解

第1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重要基础保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是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河北”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河北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河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宣传和引导,省政府从今年起,将每年9月份的第3周确定为“公交出行周”。今年全省“公交出行周”以“优选公交、绿色出行”为主题,目的就是引导广大市民牢固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理念,培育“低碳交通、绿色出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文化,优先满足广大市民“行有所乘”的基本需求,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服务。我们诚恳地希望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公交出行周”活动中来,积极支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大力倡导“优选公交、绿色出行”,共创文明和谐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

为此,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一、多乘公交,低碳出行。坚持把公共交通作为日常出行的第一选择,多乘一天公交、少开一天车,努力养成绿色、健康、环保的出行习惯,让我们共同生活的美丽家园多一些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争做绿色出行的宣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大力宣传“优选公交、绿色出行”主题活动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出行的浓厚氛围。

二、理解公交,支持公交。尊重公交车驾驶员工作,听从驾驶员劝导,不与驾驶员闲谈,不要求驾驶员乱停靠上下客,保障行车安全;对驾驶员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请您善意指出,不要恶语谩骂,侮辱人格;当车内出现紧急情况,请您给予帮助和配合;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在公交车道内行走、候车,遵守交通信号指示,不翻越交通隔离设施。

第2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自2004年开始,江苏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七年一路走来,那披在高考作文题上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步被揭去,江苏的高考作文命题正在以愈来愈清晰的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

回眸七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给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与坚持:

一是从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的转变。命题作文已经成为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主角。七年的高考作文题,前三年的试题均是话题作文,后四年都转入了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日益成为主角。从话题向命题转变,主要原因:首先,话题作文一度备受宠爱,主要是话题相对比较宽泛,给考生的束缚与限制较少,给考生以较多的写作空间和自由,使考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个性才情,从而让一部分写作能力强的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能够脱颖而出。但与此同时,因话题过于宽泛而造成考生的套作与宿构的弊端在话题作文后期日渐凸显,从而影响了作文评分的信度。针对日渐暴露的问题,命题组予以纠正,这是必然。其次,针对话题作文暴露出的套作与宿构问题,命题作文更加突出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着力考查学生对题意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程度,考生只有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写作,才能够不偏题,这样能够较好地避免考生用考前精心准备的套作去蒙骗阅卷老师获取高分,从而更有力地保证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第三,命题作文在题目的关键词设置上,不仅考查考生对题目理解的准确程度,同时还着力考查学生对写作对象本身的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把握得愈准确,理解得愈深刻,作文才愈可能得到高分。这样使作文评分能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二是命题从最初追求作文题目本身的大气和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逐步向简明平实、平稳出新转变。首先,表现在题目本身,从“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的虚实结合空灵飘逸,到“好奇心”的平实简明质朴精炼,体现了命题者对优良文风的追求。从追求积淀深厚、文采浮华,逐步向追求严谨朴实、生活气息浓郁的文风转变。那种一度在高考中盛行,并深受阅卷老师青睐的,看似“文采飞扬、学识满腹”的所谓文化散文,正逐渐失去市场。那种“在古人堆里‘讨生活’,在名人典故中‘乱打滚’,到处引用名言警句滥抒情瞎议论”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必须转变。其次,表现在作文的选材方面,特别是最近三年的作文题,命题者不断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贴近自我,贴近生活,关注社会,保持与时代最紧密的联系,强调作文一定要抒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不要胡编乱造。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必须从生活的源头抓起,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这进一步凸显了高考作文对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三是关注时代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是命题者的不懈追求。从2008年的“好奇心”到2009年的“品味时尚”再到今年的“绿色生活”,连续三年的作文命题,无不紧扣时代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写作。这期间,尽管也遭到一些人对猜题押题和过于“跟风”的质疑,但命题者坚定不移,不为舆论所动。连续三年高考作文始终紧扣时代热点与焦点话题展开,命题者的用意可谓十分明显。就是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出书斋,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并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用思想去思考生活,用行动去创造生活,再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记录生活,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平实而富有张力是高考作文命题一贯保持的特点。从2008年的“好奇心”开始,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一改前几年作文题虚实结合比较空灵的表现形式,命题显得平实朴素简洁明了,考生在进行作文审题时,不再需要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考生只要阅读作文题就能够一下子抓到其中的关键词,而且关键词一般都指向明确,清楚明白地告诉考生命题人对作文的要求是什么,考生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写作,写作的着力点是什么。比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题目中的“时尚”清楚地为考生划定了写作的范围,考生只能在“时尚”的话题内进行写作,超出这个范围即为偏题。“品味”则清楚地告诉考生作文应该在品味、感悟与思考上下工夫。“品味时尚”不是简单地叙写时尚,追求时尚,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时尚”话题认识与理解的深刻程度,使试题既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又富有张力,确保作文能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确保那些平时会思考、多思考和善思考的考生能够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同样,2010年的“绿色生活”,作文题中的“生活”直接告诉考生作文必须要贴近生活,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同时,题目中的“绿色”又给考生非常大的想象与自由发挥的空间。考生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切入,抒写自我对当前全球范围内提倡的“绿色环保”生活理念的思考和认识,做一个关注人类共同家园的21世纪公民。同时,也可以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采取微观叙事的方法切入,比如写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小见大表现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也可以写自身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在美丽绿色的大自然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对“绿色”的内涵既可以作“自然绿色”的理解,也可以作“人文绿色”的领悟。所有以上这些,无论是从文章的选材立意,还是在表达方式的选用和文体选择上,命题者都给广大考生以非常广阔的空间,让考生能够自由尽情地发挥,以充分展示考生的学识、思想和才情。

展望

为让高考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和展望。如果我们能从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对江苏自主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年的作文题尽在意料之外,但细细想来又都在情理之中。因为命题者透过作文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信息,其实就是在表达命题者始终不变的追求。

一是高考作文虽然是应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考作文却绝不仅仅就是为了应试。高考作文是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展示,也是对学生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次全面检阅,是生活中“真人”的显现,所谓“文如其人”。所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全力抓好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真正定位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上。这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的根本要求。加强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是中学作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回归作文教学的本源。“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大语文观念,在高考作文中正日益彰显。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作文其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引导中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能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让写作成为我们中学生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当前高考作文复习与训练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往那种单单瞄准高考应试所做的各种考场作文的技能技巧训练,只能是“末”而不是“本”,高考作文的复习与训练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第3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长 生活 生命 效益

《学记》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课堂,是绿色生态课堂。

“道而弗牵”“学贵自得”诱导中创造效益的课堂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育不是一种告诉,而应该是一种探索,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做学习的主人,亲历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十一册)

师:孩子们读完课文后,可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整体感受吧。

生:“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再默读全文,谈谈地球怎样可爱?

生:地球美丽壮观,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地球的资源有限但它又对人类很慷慨地提供生活资源。……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初步接触一个文本,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之进行心的交流。只有带着问题自主地读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所得才是真正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对文本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构建绿色生态课堂,关键在教师。绿色生态课堂中的教师,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而不仅灌输和表演。

2、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

外国文学《穷人》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把课题齐读一遍。谁能围绕题目提问题呢?

一生:“穷人”指的是谁?

一生:文中写了穷人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

一生:文中哪些内容写了穷人真的很“穷”?

一生:从哪些内容又可以看出穷人不穷?

师:让我们再边读边走进穷人的生活,请你为大家描绘一下穷人的生活片断。可以用简单的三四个字报幕。

生:“盼夫归来”—“探望邻居”—“抱养孤儿”—“不谋而合”

师:孩子们,给文章加小标题也是学习课文的另一种快速理解课文的办法。下面,我们就找出有关语句走进穷人的贫穷的生活以及感受穷人不“穷”。

[“想象画面读书”,这是高年段学生常用的方法。让学生把文中的语言在脑中像拍电影似的展现出来。感受它画面。这调动孩子人生活的已知,围绕文本所描绘的内容进行再创造。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成鲜活的画面。这是一种学习的本领。也是引导学生独特感受文本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凸现对语言的整合,创造性地学习文章,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适应瞬息万变、知识全新的社会,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全面的语文素养。

3、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生态的课堂更应该让孩子们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富有个性的语言。

教学“鼎”字片段:

师: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字,说说你可以怎么把他记牢。

生:底下就像是一个支架。

生:我记得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成了火眼金睛。中间是个“目”字。

师:丰富的想象力能帮我们牢记这个字。那大家能给“鼎”字组词。组成四字成语吗?

生:人声鼎沸,大名鼎鼎,……

[“言词应该只是精心定做的、与思想相适应的衣服。”——勒纳尔,机械重复的课堂不是绿色课堂,要做出灵气来;墨守成规的课堂不是绿色课堂,要做出思想来;人云亦云的课堂不是绿色课堂,要做出个性来;浮光掠影的课堂不是绿色课堂,要做出实效来。由字到词到句段,这就是孩子思维的飞跃过程,是一种内部语言的加工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孩子有所发展。]

“强而弗抑”“教学相长” 激情飞扬中张扬个性

“生态的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移情入境,唤醒遗忘“磁场”,还生活的课堂:

在引导学生读文之前,我常常针对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景进行一定的描绘,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般地读文学文。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荔枝》教学片断:

师: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生:“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读这句话时,我抓住了重点词“抚摸”“小心翼翼”体会出母亲非常喜爱荔枝。

师:这是一种好方法,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母亲,边读边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下,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母亲托着荔枝像托着一个小生命,有不舍,因为这是自己最爱的荔枝;是儿子买回的荔枝,这包含着儿子对母亲的爱,所以母亲、也在品味着自己儿子的孝心。

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将心比心,而这境似乎又是那么的真切,那就像在昨天,那就像是自家奶奶做的一幕……读文章想画面更是一种好方法。老师今天收获也不少。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

第4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一、情境教学是构建充满绿色生活的数学课堂的支点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使学生心动情发,学得轻松愉快,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富有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认识除法》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坐缆车的生活情境:星期天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电脑放映登山坐缆车的情境,那山清水秀的优美景色,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排队上缆车的情景,那熟悉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仿佛也置身于其中,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融入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又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创设了植树的生活情境,教学“确定位置”时又创设了“排排座”的游戏情境,而“观察物体”的教学中又设计了“拍照”的情景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有自己一定的生活经验,由此入手,自然贴切。那亲切熟悉的生活情境,生动活泼的画面,多么富有情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2、情境教学,蕴育理趣。

蕴含在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事实往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所以,新教材在安排内容时也非常注意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而知识的教学都是在情境中伴随问题,引导学生提取教学事实,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抽象概括出新知。情境教学,不单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更是充满了情趣,蕴育着理趣。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校的一位老师创设的情景是:摆一只小船用了7个三角形纸片,并随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纸片,摆3只呢?~7只呢?在教学中,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允许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以用三角形,也可以用圆片,只要一个图形所需的数量是7个就行.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个个富有情趣的、为自己喜欢的图形。这种理趣将有力地维持着后面阶段编口诀的学习。接着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创设的情境是摆1个大的正方体用了8个小正方体,随之提出与7的乘法口决类似的问题。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小正方体,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里探索。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一个大正方体里有一个8,2个大正方体里有2个8的事实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样,学生的操作不再是被动的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机械操作,而是随着数学思考的、富有挑战性的意义操作。这样的情境教学孕育着浓浓的理趣。

3、情境教学,充满活力。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它赋予知识鲜活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实践、创造的环境,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1)情境激发思考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熠熠生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在情景中教数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环境:学校的早晨,随着公鸡报晓的声音,一轮红日从东方缓缓升起。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到学校门口,面对太阳朗诵儿歌。一轮红日、一首儿歌构成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它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数学一点也不陌生。同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方位知识和经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亲历辨别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并将已有的方位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2)情境利于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7的乘法口决时,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海中帆船点点的画面,并配上音乐和诗文:大海大海,象只摇篮,摇过去白帆点点,摇过来鱼虾满舱。多美的意境,学生被深深吸引了,情不自禁地融入情境之中。由于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决,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编制口决的经验和方法,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7的乘法口决的探索中去,我又不失时机地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探究、发现、整理,即注意了知识的连续性,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3)情境提供开放的空间,让课堂赋予真正的生命。有趣的七巧板是一次实践活动。利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创设了小明在玩拼图游戏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电脑将人、鱼、帆船各拆开成七块图形,再将这七块图形旋转、移动拼成一幅七巧板,然后介绍七巧板,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小组内合作,尽可能多的拼出不同的图形。这样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的探索、交流活动,不仅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真正做到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这样的情境教学赋予课堂真正的生命。

二、自主探索是构建充满绿色生活的数学课堂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通过引导他们自主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在发现、交流、分享、调适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

1、意义由学生自己构建

例如,在教学素数和合数时,我采用了徐斌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先独自找出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看谁的因数个数最多。顿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纷纷找起自己学号数的因数。学生兴趣浓厚,有的找到3个因数,有的找到4个、5个等等。教室里热闹开了:有的说:“老师,我发现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立马有人反对:“我是43号,可是还不如同桌6号的因数多呢。”又有人笑说“1号的因数只有1一个。”(全班都笑)于是我顺势把几个数的所有因数写在黑板上,学生发现并非数越大因数的个数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给这些数分分类。由于有了学生自主探索“寻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有效支持,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有些数的因数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于是很自然地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学生也很主动地得出“1既不是素数,又不是合数”的结论。新知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得以主动理解和建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素数和合数的内涵。

2、方法由学生自己生成

何仲秋老师在教学《鸡兔同笼的问题》时,课前先与学生玩猜年龄的游戏,在自然轻松的交流中把本课的重要数学思想蕴含于其中。新课教学时,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后,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猜测。接着又从随意猜测导致的错误结论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有根据地猜测、然后调整。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枚举法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调整技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最后何老师一声号令,让所有的兔子都站起来了,顿时,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有趣的情景:那些可爱的兔子们前腿都抬起来了,只有两条后腿站着。这样生动的画面一下子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简单。那本难以理解的假设法顿时迎刃而解,学生很易于理解和接受。于是学生又主动地找到了用方程解的方法。何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加上幽默的教学语言,在循循善诱中使学生自主找到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有效交流是提升数学理性思考水平的保证

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因此,建构和谐的课堂,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慢慢地学会起飞。我们的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对话”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充分交流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平年和闰年的知识时,我通过比较2004年和2005年的2月各有多少天,让学生理解平年、闰年后,于是出示1997-2008年2月的天数,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那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并结合底注,理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此时发现学生有点糊涂了。于是,我对教材适时做了一些补充,利用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365天5时48分46秒进行相关的估算、笔算,从而初步理解“一般逢4的倍数的年份为闰年、遇整百年份要看是否是400的倍数”的含义,学生听的很认真,并不时表露出疑惑、顿悟、惊喜。于是我紧接着问:那么如果不看日历你能判断哪年是平年哪年是闰年吗?你有什么好方法?有学生马上说:只要记住其中一个闰年的年份(好记一点的,都说2000年),然后在这个年份上往前一直减4,往后加4,就可以计算出闰年了。我及时肯定:对,记住其中一个闰年的年份,根据每4年一闰的规律,可以往前或往后推,真是个不错的主意。立马有人表示反对:如果和记住的闰年相隔很大的话,就比较麻烦了!我故意:有道理,那该怎么办呢?戴安琪不请自说:老师,我有办法!比如1960年,就用2000减1960是40,40除以4是10,没有余数,所以1960年是闰年。方法正确,很多学生点头称是。看来有时学生的话比教师的直接输入更管用!虽然交流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尊重学生,合理引导,适时讲解,给学生充分交流的平台,课堂中时时处处呈现精彩。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的数学交流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将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在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

第5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一、源于生活的化学课堂情境

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课题,将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生活化,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理解化学知识,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学习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案例1在讲《物质的量》时,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是:18 g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这些数目的大米如果给全球60亿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你知道可以吃多少万年吗?6.02×1023是个非常庞大的数目,如果10亿人,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你知道要数多少万年吗?你能从实验室里“数”出6.02×1023个水分子吗?

(学生带着这些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进行,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抽象概念的学习掌握,以及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案例2在讲《氯气》时,教学情境设计是:放一段某化工厂氯气泄漏,消防队员救援现场的视频或者图片,问题①为什么有人伤亡?为什么人们都用毛巾捂住嘴和鼻子?②为什么消防队员将人们转移到地势高的地方?③为什么黄绿色的气体没有了?当同学们听到有人伤亡,看到现场的人都捂着口鼻向高处转移,那黄绿色的烟雾在消防队员的水枪下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感叹的同时,氯气的性质一下子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头脑中了.氯气是一种常温下呈淡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氯气比重比空气略重. 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巧妙的将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和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化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充满了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了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服务于生活的化学知识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课堂上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学们能深刻的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巨大意义,学习起来会更加带劲,有动力.例如:我们学习了氯气的性质以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如果我们不小心遇到了氯气泄漏事故,应该怎么办?顺风跑还是逆风跑?为什么可以将氯气“倒入”田鼠洞里杀田鼠?大家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用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如果可以在毛巾上放些Na2CO3溶液或者水,跑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可以用水和氯气反应,氯气比空气重而且有毒所以可以将氯气“倒入”田鼠洞里杀田鼠.大家在说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非常兴奋.再如:在学了乙烯用途后,同学们知道了在生活中如何能将香蕉存放的更久?能够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香蕉存放在冰箱中反而坏的更快?学习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可以在玻璃上画美丽的图案,写我们想写的字?为什么铁和铝很活泼,但是能够存放浓硫酸和浓硝酸?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钠着火的时候用水灭,反而着的更旺?学习了有机化学以后,终于知道平时感冒生病时吃的药物说明书上那一串串看不懂的化学符号是什么东西了;学了电化学后,明白了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电池的工作原理甚至可以自制化学电源,找到了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明白了为什么轮船后面为什么要拖着一块锌板而不是木板;学习了蒸馏后,明白了我们所喝的淡水是如何从咸咸的海水中提取出来的;学习了硫的性质后,我们知道了用硫粉处理摔坏的温度计散落的汞. 所有这些最真切的感受,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三、回归生活的化学作业

为了能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一次体验成功的,在教学中我们布置了一些可操作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回归生活的作业,让大家真正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后,我们让同学们根据所学到的原电池原理自制音乐卡送给同学们作礼物;学习了基本营养物质后,让同学们为减肥的女生、健身的男生设计营养均衡的食谱;学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后,大家一起用浓硫酸在纸上作画,一起到实验室做“黑面包”实验;学习了氯水漂白性后,用氯气将红色的玫瑰花漂白成白色的实验.

生活处处皆化学,作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要积极地对教学内容加以研究、选择和重组,不断地积累教学材料,在教学中化学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不断的寻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D.a点对应的Ksp大于c点对应的Ksp

错误分析通过蒸发溶液有不饱和(d点)变成饱和溶液(c点).选B.

答案C

纠错在该沉淀溶解平衡图像上,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Q=Ksp,曲线上方的点则是Q>Ksp,形成的是饱和溶液与沉淀共存的体系,曲线下方的点则是QKsp,有沉淀析出,但剩余溶液仍然饱和,溶液应由a点移动至c点,A错;蒸发溶剂,溶液中SO2-4浓度及Ba2+浓度均会增大,在图像上,溶液如果由d点变到c点,SO2-4浓度不会改变,与实际不符,B错;a点与c点是处于相同的沉淀溶解平衡状态,因此a点对应的Ksp等于c点对应的Ksp,D错.正确答案:C.

解决图像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1)溶解平衡曲线类似于溶解度曲线.在温度不变时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外的点;

第6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绿色化学;电力电子;化学工业

化学行业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的发展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它也是把双刃剑,化学行业的发展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与舒适空间,但是也给我们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通常在污染都很难被看见,只有当它破坏我们周围的环境,开始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时,我们才会发现,污染地问题原来如此严重。因此,为了避免产生污染,人类必须要懂得如何发展“绿色化学”,在保证污染问题的条件下发展国家经济。

1.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

何为绿色化学,通常来讲主要是运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消除对人体健康,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所以,我们也可以叫它也可以叫做环境友好化学或洁净化学。事实上,绿色化学早已不是一门全新的科学绿色化学课,它不但有占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同时化学工业带来的负面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到最小,以此来显现对化学人的能动性。绿色化学结合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用,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它也是迄今为止化学科学的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产物,这对化学来说是一个新阶段。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应该要有能力去发展全新的、对环境更和谐的化学工业,以防止化学污染环境;同时也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同时也要接受绿色化学,我们一起为绿色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1]。

2.将“绿色化学”的概念引入高中课程教学

我国的化学课程教育最早是从初三开始教学的,但是初三的化学教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是让初中学生对化学学科做一个基本的概念了解,当然,这也是为高中的化学教育进行铺垫。所以说高中的化学才是我国化学课程教育的开始,高中生在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很容易被高中生所汲取所吸收的,如果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举一反三的说明,并且用以往化学物质带来的环境污染作为教材,是能高中学生更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也会让高中生加深对“绿色化学”的概念更加明确、更加容易被接受,让高中学生在思考环境的问题的时候首先就能想到要保护环境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将“绿色化学”的思想贯彻落实在高中生的脑海中。

3.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3.1酸雨对牧渔业产生的破坏

不管是怎样的课程教学,我们都应该贴近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育教学。特别是“化学”这门这种到处都是方式,符号的课程,假如不运用实际案例对其进行分析教学,高中学生对化学的了解基本就是抽象的,没有办法在生活中运用到在化学课堂上学习到化学的知识,因此,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丝毫的意义了。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们应该多举例子,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化学污染对环境、对生活的严重性[2]。比如我国近些年来频繁降落的酸雨问题,酸雨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由于化学工业的污染导致的。酸雨的产生对于我国的牧渔业来说是及其重大自然灾害,其带来较大的破坏不言而喻。酸雨不仅影响种子萌发、还会导致叶植物出现看得见得伤害、同时生物量减少、生长也会受到抑制,一般来说酸雨能够使叶绿素减少、胞膜透性增、光合作用下降,而且酸雨能够让叶绿素减少、叶植物的细胞膜透性增加、它的光合作用下降、而且落花落果的现象增加,从而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而酸雨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由于在酸性水体中,鱼类的繁殖能力会逐渐衰退甚至说丧失,而酸雨酸化水体与金属离子浓度增加在酸性水中同样会导致鱼类的性腺发生变异,所以繁殖能力大大衰退,也是由于在酸性水中鱼类的性腺发生了变异,精卵的产生减少了,从而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于对鱼卵孵化的重要破坏,直接影响了鱼类群体的数量。从鱼类死亡、繁殖能力衰退水产减少等问题也让高中生学生认识到化学污染带来的问题严重性。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酸雨的分子结构于其形成的基本原因,通过相互探讨,共同思索,一起寻求一个完美的“绿色化学”的解决方法。

3.2在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通常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生们经常有很多的化学实验要做,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东西常常会被高中生们所忽略,其实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经意间就已经制造了化学污染。打个比方,在制取乙烯的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的副反应物SO2,强烈的气味会引发学生咳嗽等问题,进而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3]。

3.3应当选取无污染的实验材料

通常在刚了解化学这门课程时我们就应当做的一个实验“自燃”,这个实验其实也是具有污染性的,它实验材料是白磷和二硫化碳,两者都具有毒性,在燃烧时所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也会直接对自然环境进行污染,而为了解决这个实验带来的污染问题,通常最为直接了当的办法就是更改实验的材料,比如说采用无毒的镁粉和石英粉末,可以先制取Mg2Si,然后将其投入水中,Mg2Si水解产生SiH4,与空气接触即可自燃,从而进行无毒的自然实验。

4.结束语

化学行业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的发展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它也是把双刃剑。虽然它能给人来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的地方,但却也给也给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为了减少化学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应当积极发展“绿色化学”教育,致力将“绿色化学”这一概念传达到每一代的高中学生思想中,以这样的方式让大家爱护环境。

作者:周文扬 单位: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谢秦欢.新能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32-232.

第7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浅谈 高中 化学 教学 学习 思考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深刻理解并倡导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在此,谈点浅薄之见。

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常用模式为:教师说实验,黑板上写实验,接着演示实验,然后把实验现象和结果归纳总结。教学中观察实验和做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印象。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实验知识,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角度来看,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显然有很大缺陷。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优势和特色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化学实验模式变成:“实验―问题―讨论―总结”或“问题―讨论―实验―总结”,这样的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思路

1.努力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要求教者所设计的实验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实验做出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能自觉的深入思考。在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如教师勇于探究,将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究活动的实验方式,精心安排设计一些小悬念,通过问题启发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之中,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及规律的形成。

2.设计的实验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活处处有化学。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的实验。例如,“智力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当人体较长时间生活在缺碘环境中,会患碘缺乏病――甲状腺肿大。目前我国在食盐中加碘就是防治碘缺乏病的一种好方法。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做如下设计:假如你是一名质检员,你怎样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来检测市场上卖的加碘盐是真品?列出所需试剂;什么现象可以告诉大家所卖得是真品?当上“质检员”的学生积极寻找化学原理,试剂,仪器,动手操作、记录所观察的现象结果,这样的实验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倡导绿色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化学,其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中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并注重绿色化学教育,培养绿色化学意识。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和化工模拟实验都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内涵,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实验中提倡绿色化学,并强化绿色化学的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在生活中预防化学污染的思想,学习消除或尽可能减少毒气污染的实验技术。

4.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并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化学之美和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起观察和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其次,应教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观察原则。观察要有目的性,要全面,还要教给学生灵活的观察方法。

5.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一旦遇到危险大、费用高、耗时长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展;化学上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是人类用肉眼所不能看到的等,多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此刻在计算机上“做实验”成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动态形象进行实验教学。

四、听讲方法

听讲方法主要包括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和总结巩固这三个环节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一样,听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根据化学学科特点,这四到各有其特点。对于眼到,除以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看得全面外,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分清主次现象,能迅速捕捉一瞬即逝或现象不够突出和不够明显,而又属于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这就要求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要记住这些现象。不论有趣与否,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自觉提高观察能力。

第8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平面影像;视觉传达;视觉元素

对于平面设计,无数的先辈一直在探索与扩展,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无疑推动了平面革命。设计影像基于影像有独立于影像,基于平面又独立于平面,平面中的素材60%都是来源于影像,当我们走过一个地方,美丽的风景,独特的画面总是吸引我们,这一瞬间的定格,让我们留恋其中,各种视觉的冲击,色彩的变化,随着心情起伏跌宕,把它看着一种语言,传达给我们的是怎样一种美。

一、设计与影像中的视觉元素

(一)色彩:平面与影像中所提到的色彩多指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是一种视觉现象,并不是物质的客观成分或特性,色彩是视觉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心理反应。

(二)图像:图像有多种含义,其中最常见的定义是指各种图形和影像的总称。在理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的学习或统计中,图像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为人类构建了一个形象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学习、思考问题。图像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的视觉化。任何一个图像都是思想概念的结晶,通过对图像的分析理解、演化、重构,届时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从而构成视觉上的独特语言

(三)文字: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无论在何种视觉媒体中,文字和图片都是其两大构成要素。文字排雷组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因此,文字设计是增强视觉效果,提高作品的诉求力,富裕版面审美价值的一种重要构成技术。

二、设计与影像的元素运用与互动

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主要是写实和表意,在平面色影像中主要以对比构成,调和构成的形式出现,艺术家除了要反映客观世界的色彩表达,更重要的是用色彩营造氛围,表达情感,色彩具有高度的精神价值,对人们的视觉感受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对色彩的运用,是作品的主题表达观者的精神层面,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利用色彩表现主题,营造气氛,表达情感是艺术家共同的追求。色彩是把我人的视觉第一关键所在,也是一幅作品表现形式的重点所在,一幅有个性的色彩,往往更能抓住光泽的视线,色彩通过结合具体的形象,运用不同的射雕,让观众产生不同的胜利反映和心理联想。通常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色彩设计。

1色彩的色相: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的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于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比较沉静。可见,不同的色相对人的 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

2色彩的明度:色彩的明度,也成为色的亮度。在五色彩种,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最低的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色彩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一中明度特征。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人们对于不同明度的同样色相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暗沉色彩带给人的情绪多为不愉快或者郁闷,明亮的色彩则能给人带来一份轻松和愉快。

3色彩的纯度:纯度是指的色彩的鲜浊程度。它取决于一种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具有绿色相似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色时,鲜艳度也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平面和影像的题材都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论是平面还是影像,创作的原型都不能脱离客观世界,都是通过反映现实,将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绪通过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影像直接描写生活,再现生活。在影像中表现艺术的真实,不能逾越生活的真实。平面是直接表现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高、更理想。

文字在传播信息方面是图形的百分之十,但是并不能而抹杀文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文字是准确传达信息的最好元素之一,因为它直接而具体的告诉光中说宣传的内容。当然,信息得以传播的前提是:公众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又或者传播人具备这种基本的文化水准。不难看出,由于文字对公众的文化选择性导致了它在传播中不如图形的信息容量。文字设计意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精心安排,是人类生产与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成熟的。语言和文字不仅仅能够提供信息,他们也能构成美妙的图像元素,能够赋予作品某种色彩或质感。当某种语言出现在作品中时,它们也会将这种独特的美感赋予作品本身。

结论

平面设计与影像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可以谈完的,当今的信息时代,如何在诸多繁杂的信息环境中,通过图形、文字、色彩三者的创意设计传递信息,对公众进行消费指导和文化感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设计师的责任。作为设计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公众的接受心理为界线,利用平面视觉传达的主要元素――图形、文字、色彩进行各种创意设计,将信息最为有效的传达给受众,提高受众对于所展示产品的认知程度,使其有效地棘手展示信息,以期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第9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在应试作文功利性的驱使下,如今的作文教学几乎全力投入“怎么写”的“技术”指导,一些报刊也在大肆兜售所谓“作文技巧”的秘诀,诸如怎样拟题,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安排结构,怎样打造“亮点”,怎样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等等,甚至有老师给学生面授“机宜”――“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于是乎,一些学生便抛开对作文“本真”的追求,抛开对社会生活的体悟,抛开对名著时文的阅读,而去潜心研究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招式”,挖空心思在作文形式上“翻新”,以致把作文搞成了“文字游戏”。

诚然,“怎么写”很值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予以关注,但是“写什么”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且它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写文章就是反映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就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就是服务于现实生活。因而,“写什么”即文章的内容肯定是第一位的,只有当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产生了反映,只有因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而有话要说,人们才有了表达的意愿,才开始动笔写文章。至于“怎么写”即用怎样的形式来写,那要看对何人表达,在何种场合表达,为达到何种目的而表达,不必刻意去“包装”。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亘古以来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指出:“我们不能只思考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的,是完好的,才动手去作的。而这原料是否合理与完好,倘若不经考定,或竟是属于负面的也未可知,那就尽管在法度、技术上用工夫,也不过虚心耗力,并不能满足写作初愿。”他还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作文论》)叶老的话深中肯綮,十分突出地强调了“写什么”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一共识,教育部制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从中学生写作实际的情形来看,“写什么”一直在困扰着他们。确如“绿色作文”的倡导者赵谦翔先生所分析的,由于某些惟分是图的家长的怂恿,由于某些惟利是图的媒体的诱惑,由于某些惟考是图的教师的误导,当今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受三种流行病的侵害:“一为‘贫血’――亲情冷漠,激情偏执;二为‘缺钙’――胸无大志,意志薄弱;三为‘脑膜炎’――缺乏理性,跟着感觉走。”(《作文应该是绿色的》)这样就导致中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积累不足,作文的原材料十分贫乏。没有丰厚的积淀,就没有作文的悟性、灵性和个性,那种“技巧性”的东西自然也就运用得笨拙,写出的文章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花架子”。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以“人本”思想统领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关注学生的认知层次,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生活,以和善之心对待生命,以细微的感受体验生活的“水珠”与“枝叶”,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健康的情感徜徉在书页之间。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了,情感领域活跃了,认知层次提高了,便会萌生作文的欲望,灵活运用一些作文的技巧了。

再重申一下我的观点,“写什么”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奉劝只在“怎么写”上出“招”的老师,好好读读叶圣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