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当前地方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的现状
(一)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以来,陕西省在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
一是相继举办了多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计算机利用程度由最初的简单制表统计到现在的业务数据分析处理,由利用简单的excel表格到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sql server等大型通用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而不断深入;二是开展了多次地方金融机构审计培训班,增加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三是在审计实践中,利用计算机审计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疑点,提高了审计效率,确保了审计质量;四是发现了很多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案件线索;五是审计人员撰写了多篇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AO应用实例及专家经验,在审计署获得了优秀奖、应用奖。
(二)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开展程度不深入。全省大多数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尚停留在数据的简单处理上,在结合行业法规制度等约束条件,利用数据库系统编程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深度也不够。其次,开展范围不全面。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尚未对全省的金融机构业务数据分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审计,制约了全省金融行业审计的开展。以全省农村金融机构审计为例,五年来,没有出具过全省综合的宏观审计报告。第三,软硬件环境不到位。一是内外部环境不匹配,即审计对象的部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与现场审计系统等审计分析软件环境不匹配,在搭建数据转换环境上,审计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尚需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二是外部环境不确定,由于未开展过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审计,影响了审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完整有效、内控制度执行、系统本身漏洞等情况的审计判断。三是内部软硬件环境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审计的频率和范围,加大了监督风险,削弱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改进地方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计算机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前提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无论如何应用,都是达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手段,它的作用只能是分析处理数据。审计的关键因素始终是人,所以,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其次,计算机的作用是分析处理数据、辅助查找审计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和风险点。但在审计过程中,计算机分析处理的数据是根据人脑的指令完成的,可能存在指令误差,需要人工核实验证,所以,不能盲目依赖计算机。
正确认识计算机审计的地位及作用,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配置最优化的审计力量及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开发专用的审计分析软件是深入普及计算机审计的基础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金融行业审计领域里,计算机审计无法全面普及和深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较少。解决的办法无非两点:一是对具备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熟练掌握通用分析软件。客观上说,这部分审计人员从年龄、计算机应用基础、逻辑语言接受能力等角度讲,达到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比较困难。相对此办法,另一个办法比较切实可行,就是开发专用审计分析软件。根据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核心技术,在能够及时取得完整、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针对各行业金融机构成熟的审计方法,依托金审工程各应用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符合审计需求并面向对象的审计模块,形成专用审计分析软件系统。这样,只要提高审计人员对专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便能够利用成熟的审计方法分析处理复杂数据,使各层次审计人员都能够通过计算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
在开发专用的审计分析软件时应注意可行性、操作性和服务性定位。一是能够取得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完整数据信息,这是可行性需要;二是审计需求应符合地方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并能够随之不断发展而陆续更新,这是可操作性需要;三是做好专业审计分析软件的定位,主要面向于非高端复合型审计力量,这是服务性需要。
(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是开展好计算机审计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基础课程;分级教学;职工培训
前言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由攀钢(集团)公司全资办学,是攀钢(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每年承担了攀钢(集团)公司2000多人次的职工培训任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职工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成为了每位参加培训职工的必修课。但企业岗位对职工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要求侧重点不同,职工本人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根据企业要求,同时针对每一位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组织教学,成为当前职工培训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根据我院多年承担职工培训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在职工中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职工培训的教学新模式。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一、职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任务模块化。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出台就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院根据企业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整体要求,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化分为七大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以及网络基础知识与技能等。对于每一个模块,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侧重于一般知识的了解,课时较少。B级为基本技能,使学员掌握基本的应用技能,达到全国计算机考级考试一级相应模块知识点的要求。C级为强化级,一般以综合训练为主。使学员具有运用的能力。以文字处理模块为例,如表1。
*
专项训练。达到、具备综合图文混排、企业内部报刊的编排能力。
针对每一个模块,组织教师编写电子课件,并结合企业实际应用,设计模块实验案例,综合应用案例等相关教学素材。真正达到了教学标准化,案例实用化,综合训练专业化的要求。
2.培养目标具体化。在学员进校前,我们与企业职工培训的管理部门进行充分协商与沟通,根据他们的培训要求及学员今后岗位的需要,与他们一起,选择合适的模块及相应的级别进行组合,计算出总课时量。这种方式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他们感到,通过灵活组合,即可以对职工有侧重的进行培训,达到岗位要求。又能通过部分内容的裁减,节约培训经费。
(二)构建“以学员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服务于企业”的教学模式
职工培训有其自身的特点:(1)年龄相差较大,知识接受能力差异也较大;(2)学员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3)学员参加培训的方式有所差异,部分学员是企业根据岗位的需要,强制要求学员参加培训,因此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都会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娴熟的课程教学技巧在这些学员面前全然不奏效,导致师生双方都不满意。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成人教育及职工培训的特点。
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职工培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学员的特点,构建“以学员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服务于企业”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由于职工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掌握程度较好的职工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基础较好的学员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职工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分级教学承认职工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员的"学";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员,使教学适合每个学员的岗位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员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施项目驱动,案例化教学。职工培训主要是为了满足学员自身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岗位需求,要始终以实用为主,理论围绕实际应用来讲,以“够用”目标。教学设计中努力挖掘教材,力求采用趣味性强、能激绪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学员都产生愉悦的学习心理。例如在授课讲解时,使用案例教学法,该方法能使有基础的学员能围绕着具体的案例思路观察分析,乐在其中;使没有基础的同学能够通过讲解逐步揭开案例迷团,知其所以然。在实验课时,使用任务驱动法,并将任务分多个层次,一般的学员完成“基础任务”,基础好的学员完成“提高任务”,这样每位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上机需要完成的任务,获得满意的心理感受。
3.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由多媒体系统构建而成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基于如上诸多优点,学院建成了多间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全校范围内的普及,这样达到了以下效果:(1)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2)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员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3)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
4.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以“校园网”为依托,构筑一个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
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5.实行“学院教学,企业考核”的教、考分离制度。为了切实的检验培训效果,让培训的企业放心、满意。我院采用“学院教学,企业考核”的教、考分离制度。由受培训企业出面,组织企业中的工程师及技术人员,根据培训大纲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组组命题考试。成绩合格者,方能正常结业,回企业上岗。
二、结语
目前,职工培训已经成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根据不同培训内容的自身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开设出让学员和企业都满意的培训课程,服务于企业,是当前企业培训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培训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实践证明,灵活运行该教学模式,对计算机基础的培训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窗体顶端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4,(5).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频率逐渐加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计算机在我国还很神秘,我们国家曾经引进或者自己制造的计算机仅能提供给数学基础研究,石油勘探,天气预报和核工业等领域使用,这种属于高精尖设备的老爷计算机大、笨、慢,用的是穿孔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首先要用纸带打孔机把程序和数据按照二进制数据打到纸带上,然后排号等着用把这打在纸带上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本来并不复杂的运算项目,这种老爷计算机也要吭哧瘪肚的算上几个小时乃至一天半天才能出结果。这种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的清楚,因为就连这种老爷计算机一个省恐怕也没有几台,进机房之前要进行一同安全教育不说,还要更换衣服穿上鞋套才能一睹它的风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的电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个人计算机(PC)286、386、486、586。软盘(FloppyDisk)是最早使用的可移动介质,最早使用的是八寸、五又四分之一寸、三寸半软盘,后来3.5英寸容量为1.44MB软盘使用时间比较长。那年代计算机硬盘一般以兆为容量单位,后来发展到GB,如今TG级的硬盘比比皆是,内存速度也从8兆、16兆等等级别发展到GB,如今1GB、2GB乃至十几GB的内存也很普遍。再说计算机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简称OS),微机上常见的操作系统有DOS、OS/2、UNIX、XENIX、LINUX、Windows、Netware等等,最早的操作系统为DOS,后来微软公司(MicrosoftCorporation)开发出了Windows1.0、Windows3.1、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me、WindowsXP、WindowsVista、Windows7、Windows8操作系统。纵观计算机发展历史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乃至应用软件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要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发展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人才。
二、计算机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
计算机职业技能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不同,计算机职业技能教育侧重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重点要考虑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上。必须结合目前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切入点,精心设置课程内容,突出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改革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工作和学员就业密切相关,至少应涵盖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和Internet应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模块,计算机简单维修和计算机外接设备连接驱动等内容。
三、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说如今的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当中,基础模块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技术在模块化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单元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
当下,自动化办公和无纸化办公是一个广泛的趋势。人们用微型电脑编辑文件,创建汇报,查阅资料,电子邮件,产品设计,网络视频会议举办大师电脑的使用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计算机基础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基础技能。职业学校主要培训的是学生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什么技术的人才,我们就要在课程上做出调整,以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快速,高效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职位是实现上述创建的对象。职业学校,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电脑技能的人才培养,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模块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评估方法上,应使用动手操作的形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单元模块+过程能力评估模型的模块化方法。
1 按照知识结构划分
1.1 操作单元模块
基本内容:教导正确使用计算机技能培训,技能培训键盘操作,操作系统的文件操作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和文本输入法,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文字输入速度技能鼠标培训,主要作业系统环境配置操作。该模块的目的:研究和培训上面,快速熟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以完成式文字输入,工作,键盘实现和提供各种零件的操作系统通过熟练的学生在使用鼠标和功能。
1.2 文字处理模块
基本内容:文档的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文档排版技能培训;表单设计技巧; INFOMATION技能培训;页面设置和打印技能培训。这个模块的目的:通过以上内容的培训,熟练的文字处理能力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报告,如文件的输入和处理。
基本要素:技能培训的基本文件,排版技能培训,表格的设计技巧,INFOMATION,印刷和技能培训的页面设置。内容文字处理学生的能力,如处理和文件输入等多种上述独立训练,研究,完成报告,并完成该模块的操作。
1.3 数据处理模块
基本要素:培训工作簿的基本操作,数据录入的培训,培训的工作表培训图表数据,打印数据处理培训培训工作表的工作表被格式化。在此模块中的数据的学生的专家来处理上述的训练内容的目的,对未来的能力,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简单的进程统计。
1.4 演示文稿模块
基本要素:在幻灯片的格式,操作培训幻灯片演示文稿的基本训练基本的操作,设置幻灯片母版,动画设置和移动插入的幻灯片,编辑,培训对象的筛选和培训的操作培训,对象解压和培训包培训演示滑动开关。该模块的目的:培训的内容上面显示的生产能力物体的运动和训练的动画设置滑动开关和筛选培训。
1.5 网络模块
基本要素:通过培训信息,搜索引擎,培训进修的e-mail软件,是常用的工具,通过IE浏览器实时多媒体通信的培训资源。通过培训这个模块的目的如上所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学习和信息工作,使用互联网访问都涉及到使用互联网的能力,获取信息的工具,与他人沟通,并使学生熟练的使用多媒体通信工具和实时电子邮件。
2 进行交互式技能训练
这是模块化教育的主要部分。在本环节中上,老师有相同数量的技能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工作,由子目标的各种设计工作。教育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为主要方式,技能培训,教师个别指导负责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在这个阶段,完全自然的教学,所需的讲座,老师指定目标模块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的实验室或在机器上教给学生的大部分技能。强调简洁,学到手,除非它是突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作业设计的是标准化的,并利用综合技能训练集的应用程序的功能,学生们利用这些软甲来学习和操作,同时来执行相同的任务。教会学生把学习任的完成的过程是很考验教师能力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完成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惊醒个性化指导创造了相关的条件。
3 模块实践
由于知识隐含在学生能力评估,而不是对知识的掌握在我们的主营业务的运营能力,这种评估方法被称为程序评估。评估考核是贯穿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这种方法是允许失败的,不只是要记录失败,还要提供相应的纠错机会,一直到它成功为止。在一个独立的模块,通过考试后所需的各种技能,根据学生模块设计部分的工作要求和自身的利益,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工作设计,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综合运用学到的技能和玩法,模块在电脑室的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测试的机器上。学生认可后,通过本模块末尾的机器设计和测试工作,就是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将被纳入整体评估之间的考试淡化期末考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后进行评估。在机上包括的组织,命题,确定考试形式,给出评估的评估过程。组织:评估一定要在教学部门的负责下进行。任课教师要组织学生上机操作,并且要参加指导。命题工作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形式:以学生动手回答的方式,记录考试成绩由电脑评估。评估:评估结果分为分为两种合格与不合格,三考试合格的,以通过。学生谁没有通过个人参与这一评估下一版,直到它通过评估结果合格的学生毕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培养创业人才,是运营商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全面查清认证过程。近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成为垫脚石求职者,许多雇主和就业条件,在计算机应用评估方法的基本过程的第一个,你也可以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评估方法。模块化教学前,已通过学校老师教,学生学,然后在机器上完成学业,教师辅导这种模式,学生操作机器知道什么和怎么练,教师无法找到通过实践学生的疑虑和缺点。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创新环境。
4 结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职业院校的学生们今后要用到计算机的地方非常多,这也将会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一个硬性指标,如果计算机的操作使用不过关,将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模块教学可以将一些复杂、抽象的计算机知识变得简单与直观,便于学生们去理解。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的调整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实施模块化教学,对此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教学的相关内容是值得深入分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2]陈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J].科技资讯,2011(23).
[3]钟经经.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J].职业(下旬),2012(02).
[4]刘瑜平.模块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08).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问题;对策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显得滞后,特别是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现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习实训场所的欠缺,造成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恰当,偏重理论。
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1,经调查,90%高职生对老师讲授的枯燥乏味又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且有些理论与他们的专业根本不相干,完全没必要去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感兴趣,但是实践的课时偏少,学生动手较少,难以很好地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结果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理论与实践均达不到社会的需求。
2.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
一方面,教学的内容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加之课时量有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势必加快进度,学生学习任务重,难以消化并掌握,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教育要面向市场,教育内容也要不断更新,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所用教材一经采用,往往几年没有更新,因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素质等各个方面。
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理论课优于实践课,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感纯理论课程,枯燥乏味又不实用。“纸上谈兵”式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固然是不理想的。如:计算机基础中的关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及计算机的组装维护,仅通过理论讲授机箱内的CPU、内存条、硬盘等,学生仍很陌生,但如果通过具体实物进行教学以及师生共同演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学习的效果会好得多,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课和实践环节,才能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采用实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教师队伍素质也是造成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教师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现有的高职计算机教师队伍中,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征的师资梯队还没有形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迫切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必须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非常熟练指导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同时,学生基础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高职学校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从而导致理解知识能力薄弱,学习效果差。另外,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职以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差。
二、应对措施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机构或部门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择、实验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这需要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关调查显示,虽然高职生相对于非高职生来说,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指出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普遍离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目标上应以实际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实际技能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教育观念。
(二)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计算机教学要打破原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程服务于技能培养的思想,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技能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专业特色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同时改变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状况,突出实践课。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理论验证性实验内容,转而代之以综合性的、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验内容;编写针对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变实验为技能实训,对实践环节应独立考核,依据技能培训的特点,对同一技能培训目标的实验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以强化技能培训效果,以技能培养模块为中心,整合实验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职业技能。
首先,用案例、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形成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他们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善于通过科研和项目去提取适合教学的内容,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要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化教学,让计算机切实成为日常教学的工具。彻底摆脱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以校园网为依托,
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并尝试网络化教学模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
首先要不断开展教师培训。对现有教师有计划、分阶段地抽调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有针对性的更新或拓宽专业知识,以满足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其次要选送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培训,增加教师实践方面的经验,使教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及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优秀所规定的要求,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科研,并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高层次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用人才,在许多高职学校,由于现实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等各种问题,这一目标还难以实现,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了浅显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期望能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有益贡献。由于作者水平的限制,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问题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这既是本文的缺陷,也是笔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红艳.实战式教学在计算机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4,9.
【2】张秀萍.关于高职教学教材建议的思考[J].教学论坛,2004,1.
【3】李敏.刘欣亮.大学计算机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必备的就业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渗透到生活和学习当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比如软硬件组成、操作系统软件、常用办公软件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活实践要求的必备基础能力。所以,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会出现许多教学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计算机意识不强,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要求脱节,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协调,教学评价注重形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实施。所以,有必要针对这些实践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优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基础能力,为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及措施。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意义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普及,各领域的信息化?势越加明显,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已经成为就业的必备基础能力。在此发展形势下,高效计算机基础课程占据明显优势。其次,鉴于其他高效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存在必然联系,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方面,计算机办公、计算机远程技术、大数据概念、信息检索、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等都与计算机基础能力相联系,这些方面也是大学生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必备基础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对计算机的应用趋势,同时从大学初级阶段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有积极作用。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需求,还是对人才自身发展要求,再有就是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要求等方面来看,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满足社会发展、人才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多方面需求,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科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但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念较为陈旧,依然停留在“重教轻育”的层面上,并没有将计算机基础能力与专业教学放在同等位置上。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着不同方面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1)师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在信息时代下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基础课程趋于形式,实践意义不大。学生的认知主要停留在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注,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信息能力的重要作用。以“计算机只要会用就可以”“反正与专业不挂钩,只要会用办公软件就行”等思想。这些片面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方面来安,教师较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延续“填鸭式”教育方式,并没有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按照同样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师看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多注重形式,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应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用过多深入讲解。这样的教学观念也导致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更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学习需求。
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与学生专业的联系
现代计算机已经在大部分家庭中普及,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应用随处可见。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进入了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当中,从小学、中学到高中都有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学生读大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编辑排版、多媒体课件制作、信息搜集处理等都已经初步掌握。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教学,学生已经在大学前学过这些内容。所以,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这也使得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学习观念,那就是计算机是辅工具,并不需要学习太深。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陈旧和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中原因包括学生已具备相应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还有一定原因是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目标不存在必然联系,这就使学生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3)师资力量不集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也要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但实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只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较少整合课外实用性知识。其次,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相对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年龄跨度较大,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参差不齐,师资水平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师资力量也是直接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完善的关键因素。
4)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验缺乏有效衔接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一些有关计算机的实验参与项目,内容陈旧,与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发展趋势不符。所以实验项目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缺乏创新性等问题。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够结合发展趋势给予更新,但实验项目的研发需要一定时间,高校针对计算机实验项目开发还没有设立有效的体系。所以,这就造成大学生所接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较常用到的是投影教学,将教材内容以投影方式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较难激发起来。教师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5)教学评价形式与学生个体发展不协调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利用国家级计算机考试的过关率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科成绩,这样的形式也延续了应试教育的弊端,那就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实际能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学习并不感兴趣。学生只注重形式,忽视学习内涵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评价形式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综合能力较难得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 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措施
1)克服师生片面认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意义
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定的认知不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意?x,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教师在讲解中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今后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教师根据学科专业和具体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比如;针对机械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演示机械构件成型的过程,展示计算机辅助机械生产加工的步骤,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对专业领域的重要作用。有效整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同时,针对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片面认知,学校可以组织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教育研讨会,整合校内外优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精品课程,互相交流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2)结合专业需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学校应首先深入了解大一新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能力进行评测,通过学生的能力评测结果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应加强学习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而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部分学生,应结合专业需求。首先明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需求联系起来。比如;针对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设置Photoshop和3D设计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
3)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突出教学评价的推动作用
对于师资力量而言,学校应适当组织教师参与学科理论培训,激励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同时,校内开展教师互动学习活动,通过多元化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教学能力。其次,受到“重科研”的高效教育环境影响,考核机制也应注重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并鼓励教师创作研发报告,提升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
【论文摘要】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姜缩,其产生的原因可从目前该专业的生源、师资、教学设施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去探讨文章简要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强调时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与课程设置的内容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专业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全面化更需要既懂得计算机的知识和理论又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工作的人才。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细化与定位
社会要求是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全部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例如CAD,不仅仅要求学生会操作应用一些CAD软件,而更需要掌握制图、设计等基本专业知识。又如计算机广告设计也不仅仅是熟练操作平面设计软件.更应该具备相应的美工基础以及美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的、专业的、多面化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才是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应用程序设计的学习.主要以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和初级程序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二是,计算机网络。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培养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为主。三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也应让学生适当掌握美工知识。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以培养初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制图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CAD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仅仅有一张中专毕业文凭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2、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大学、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差不多。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都不会怎么能指望他们编制程序呢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课程理论适度化。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既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又要兼顾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需求来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第二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自然也就是学以致用。鉴于许多用人单位或报考公务员等要求掌握一种语言可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考一门语言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Visual FoxPro或是Access等数据库语言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第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中职教育要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开设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五.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操作单元一个专业工种都可为一个模块。它是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里的内容
第一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电工、物理、法律基等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将来拓宽就业范围同时也是为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对口升学)打下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WindowsXP、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第三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如VFP、JAVA等)、工具类软件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证书与毕业证挂钩。
关键词:试论 技工 学校 电脑 改革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相对不足。金融证券方面的财务软件应用、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管理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技工学校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都应该能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而现在中职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就造成我们的学生毕业无法上岗的局面。因此,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职的计算机教育更加蓬勃发展。
鉴于以上的原因,对现在和将来毕业生出路感到不安。因此,根据我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情况,对中职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设想。
一、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对于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装璜专业、财会专业,应试按这些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课程和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应强调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更新换代,注意选择先进、合适的应用软件进行教学。
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
1、授课方法
现在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
我校近一年来通过实践尝试收到了较好的好效果。建立网络教学系统,建立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作用。积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部分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应以CAI教学为主,积极以适应计算机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求。
2、实践技能
目前中职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在校学生每周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4课时,上机总机时不少于250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要求
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模式,现在仍然与其他学科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影响尤其严重。应该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淘汰更新,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对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教学专业分布广、教学量大、知识面广,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思想敏锐、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注意计算机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要注意组织对专业教师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也涵盖到我院的各个专业。在构建“以职业为向导,实践为主线,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指导思想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已纳入全院的基础课教学,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系计算机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我们对全系的所有计算机进行了整合,组建了适应我院培养目标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以创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为建设目标,以全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主体任务,坚持立足本院、面向社会,高起点、高规格、高目标、高要求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率的、服务优质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系,形成适应我院人才培养需要、管理体制建全、管理方法和运行体制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计算机人才培训中心。依照江苏省教育厅给出的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评审条件和相关政策,基地的建设目标定位是:建设成“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隶属计算机系,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在行政方面,由计算机系负责管理,在教学方面,则由学院教务处和计算机系统一配置教学资源,全面负责本院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工作。基地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排课,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同时向校内外开放,不仅本院学生可以参加综合实训课程的培训和考证,校外企业和社会团体均可联系进行竞赛、培训和考证等事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的社会知名度和示范效应。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实验室功能模块组成和作用
按照学院和系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在原计算机系和中心机房的基础上划分了5个实验室功能模块,其各实验室功能模块的组成、功能和作用如下:
1.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包括10个教学区。其中二楼(3209)为3个教学区,三楼(3309)为7个教学区。10个教学区共配有联想、惠普、方正和宏基等国际名牌高端PC机512台,应用服务器12台,高性能曙光集群系统1套。该中心采用功能先进的曙光集群系统进行资源统一管理。作为全院八个系基础教学的公共实验平台,中心除了承担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网页网站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及实验实训任务外,还承担着工商管理系、外语系和社会科学系等文科机房的大量专业实验课程。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综合实训、银行柜面业务实训、劳动部物流软件实训、Flas制作、photoshop平面制作、二维动画制作实训、综合布线实训等专业软件,不但能满足信息技术领域中“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模块的基本技能训练要求,还能满足我院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要求。现正在进一步开发集群系统的强大功能,满足为全院师生提供远程学习、在线教学等新型实验教学的要求。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划分为硬件维护与检修区及软件安装与调试区两大部分,配置计算机80台,为全院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计算机组装和维护的平台。由于配置有多台套不同档次的计算机,能够进行计算机拆卸和组装的各种操作,并为全院师生提供“模块化,菜单式、项目化”技能训练项目,形成教、学、做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硬件模块级来了解、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工作原理、训练计算机故障快速诊断技能,学会安装多种操作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的技能和方法,掌握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计算机整机性能测试、计算机病毒防治、基本网络配置等技能。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技能训练周、企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IT项目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建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公司化运营实体“红帆工作室”,包括内训教室、实训平台、模拟公司三大部分,分为5个工作区30个工作席位,可同时容纳5个项目小组集体开发。该中心采用项目研习的教学模式,由企业提供商业项目开发机会,企业工程师提供一对一指导,完全按项目流程开展教学,为全院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全系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课堂同职业接轨,学习与研究相容”的发展舞台。另外,通过多样化的建设模式努力实现合作方式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既有助于推动学校教学与社会联系,推动校企结合、校校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又有助于学生与社会和企业接触,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实用的软件技术开发,接触市场需求与技术需求,活跃思想,拓展视野,进而为规划自己的学习、培养自身能力以及设计职业生涯起到导向作用。
4.网络技术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分为网络架构实验实训室(有线)和网络应用实验实训室(无线),主要用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网络的常见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室配有企业级网络中心机柜7组、计算机60台、网络设备60套,按照企业网络三层体系架构,完全模拟中小型企业网络中心日常管理流程,能够提供网络组建、网络设备调试、网络工程测试、网络故障排除等实验项目,同时满足课堂教学和网络技能训练的双重需要。该实验室是“思科网络学院”和“锐捷网络学院”授权培训点,能够提供思科和锐捷公司全部教学资源的在线学习。
5.信息技术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105平方米,现有计算机60台,配备有高端桌面式服务器、多种网络教学软件,基于RAID7技术的Maxtor磁盘阵列和同步网络教学软件,能够开展面向软件技术相关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能够提供Java和.NET两大技术平台的全套集成开发环境,可以满足软件测试、数据库、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Web应用设计及针对C/S、B/S架构的网络编程实验实训项目教学需要。该实验室是“IBM教育学院”和“微软IT学院”授权培训点,能够提供IBM和Microsoft公司全部教学资源的在线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实效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建立一年以来,在学院、各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中心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验实训教学的运行和验证,各项工作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保证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顺利、有序、高效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适应我院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计算机设备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采用了开放实验室制度,早8:00至晚9:00都留有值班人员,节假日不休息,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根据学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制订了各种工作细则,完善了中心负责人岗位职责、中心管理人员职责、中心值班人员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值班人员及实验课教师操作规程等管理体系。
2.本学年除完成了全院所有教学班次在中心机房上机实作的教学任务,还完成了计划外临时上机任务1.3万多人次,主要包括学院和各系在业余时间组织的各种竞赛、考证、培训、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期中评教等。
3.考虑到中心机房临时性实验教学任务多,为合理安排机时、机位,减少空闲,使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并确保教学有序进行,我们专门选定了一名教师兼职负责中心机房各区域计算机的分配工作,既保障了中心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又提高了中心机房设备的利用率。
4.自计算机新机房建设完成之后,我院已陆续承办了ITAT全国大赛、Java企业级应用师资培训、中国银行2010年校园招聘全国统一考试等一系列竞赛和社会培训服务工作,充分展示了我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提高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实验室的合理配置情况和高效运行机制。中心在每次考试中没出现任何差错和问题,被使用单位誉为最信得过、最放心的院校。培训和考试任务的成功承办,为实现我院“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5.“红帆工作室”作为我院第一个产学合作实体,迄今已有4家公司长期入驻,承担了省级科研课题3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由学生完成企业级软件作品10余件,网站作品20余件,动漫作品30余件,已经在合作企业和省内同类院校中形成一定影响力。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有100多名同学在该工作室工作,工作室成员多次代表学院参加全国ITAT职业技能大赛、微软“校园之星”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思科网络技能大赛等全国性赛事,并获得好成绩。
6.在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院通过率连续三年为全省民办院校最高。2009年春季,我院共有1443名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人数为1416人,其中优秀人数为308人,总合格率和优秀率分别达到98.13%和21.34%;2010年有1447名学生参加今年春季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人数为1324人,通过率也达到91%。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今后工作重点
第一,以省级高职实验基地为建设目标,按照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根据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提出的“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实验室人、财、物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实验室的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的建设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
第二,完善实验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实验管理的层次,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