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疗行业 人文教育 医学生素质
人文素质是结合能力、知识、观念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品质,这种品质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以及思想水平。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医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其医学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对解决当前存在的医疗纠纷问题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在校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当代的医学生肩负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救死扶伤的重任,因此医学生急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国家对在校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有关文件指出,当代医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提到与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素质一样重要的位置。要求医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立志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我国的医疗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就有医患关系紧张这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多次发生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生的伤害案件。原本亲密的医患关系为何会遭到破坏,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患者自身的性格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遇事不能冷静分析。然而另一方面,部分医生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没有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自身人文素养不高等。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1]。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还存在数量较大的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医学生。然而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贫困医学生们往往会产生自卑感,这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是极为不利的。为了使这部分医学生也能够建立阳光、健康的心态,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医生,必须加强对其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这无论是对该类医学生本人还是对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如何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医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更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这让他们的思想一直处于较崭新、开明的状态,因此广大的教师们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脚步,顺应教育的改革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
(二)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的功效,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工作。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大力建设人文教育环境,积极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号召广大的医学生们向榜样学习,从而使医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自发学习相关人文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
(三)图书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对医学生进行宣传。学校可以在图书馆里增加一些人文学科的图书,并放在图书馆较为明显的位置,使得更多的医学生来阅读这些图书,以加深他们对于人文主义的理解。学校也要做好宣传工作,号召和鼓励医学生阅读人文学科的图书,以提高学生们的人文主义素质。图书馆要经常性的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引导医学生养成阅读人文类图书的习惯。
(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老师们需要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树立光明的形象,信守承诺、严谨治学,这样可以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2]。
(五)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工作应当是高校关注重点。加强高校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对高校和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高校而言,加强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可以使教职工和学校的利益需求保持一致。其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和教师每天朝夕相处,必然会受到教师思想的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在校的医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精湛的技术、宽厚的品格、广阔的胸怀、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来影响医学生,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是对医学生进行间接的思想教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建设工作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人文素质是是考量医生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这是医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则可以有效的减少医患矛盾,树立医生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外语教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998年教育部高司2号《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自此以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医学服务的目的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2004年,国家卫生部在卫生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学诊疗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过程,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即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从对疾病的治疗到对患者的关怀和照料,服务宗旨的改变对医疗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医疗事业的后备人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因此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加大人文社科教育的力度,很多医学院校相继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等列为必修课。此外,和普通高校一样,他们也采取了最熟悉,且操作最简便的方式一一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然而,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并不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唯一的解决方式。这是因为,一、医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多、科研任务重、周学时多、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复杂。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不能象其他学科的学生一样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二、素质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单纯的增设选修课除了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人文学科知识的途径以外,很难说清楚究竟能够培养学生多少人文素质。三、素质教育不应光靠说教,更多的是靠教师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对学生人格的示范、感召和渗透。因此,教师个人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的外部环境和因素,而他们就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医学人文教育更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能仅仅由人文教师来完成。因此,为满足医学人文教学的需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活动中,不失为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方法。英语课是所有医学生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如何将人文精神注入到语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英语技能的同时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是本文作者的关注点之一。为了了解当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现状及需求,我们设计并组织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学院2004,2005,2006,2007级学生,年龄16-24岁。专业涉及临床、护理、针灸等共13个专业。向调查对象发放正式调查问卷,本次共发出问卷923份,回收合格问卷807份(其中天津医科大学516份,天津中医学院291份)合格率为87.43%。合格样本中,2004级183人(22.7%),2005级115人(14.3%),2006级142人(17.6%),2007级367人(45.5%)。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先期进行了预调查:共向在校生随机发放我们自行设计的开放性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对有效问卷中同义、近似的词汇和短语进行筛选整合并剔除无效问题后汇编成正式调查问卷。然后我们将正式调查问卷发放给天津市两所医科院校中各年级学生。正式调查问卷为封闭性问题,备选答案覆盖预调查中所有整合后的答案。正式问卷共两部分内容,每个部分由数目不等的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有不同的备选答案以供选择。具体内容如下:①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情况;②答卷人对当前人文教育现状的评价。
1.3 数据统计。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统计结果
2.1 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情况。这一部分调查结果反映了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存在以下特点:
大部分答卷人对医学生或医务工作者应具备更高的人文素质持肯定态度,有93.2%的答卷人认为医学生或医务工作者应具备更高的人文素质,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者占48.3%(390/807)、有必要者占44.9%(362/807)、无必要者5.8%(47/807)、说不清者占1.0%(8/807)。与此相对照,对于周围同学的人文素质的满意度调查表明,答卷人对周围同学的人文素质满意度相对偏低。其中,非常满意者仅为4.2%(34/807),比较满意者31.8%(257/807),不满意者55.8%(450/807),其余8.2%(66/807)选择说不清。
对于现代医学生急待提高的人文素质,答卷人的选择中前五个依次为:团队协作精神84.6%(683/807),心理承受力80.7%(651/807),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67.2%(542/807),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2.9%(427/807),意志品质52.3%(422/807)。相关统计结果见表1。
2.2 答卷入对当前人文教育现状的评价答卷人对喜欢的教师的描述见表2。
3 讨论
3.1 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情况。从表1看出,学生对团队协作精神、心理承受力、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等素质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对单纯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这个结果虽然有些意外,但是和他们自身的情况是基本相符的。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对专业文化知识的讲解。虽然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已经促使我们增加了对人文背景知识的渗透,调查结果却提示我们,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利,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关注学生的社会属性,注意培养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以英语听说课为例,在做小组对话(group talk)或角色扮演(role play)时,学生们习惯于有固定的小组或伙伴,他们的一般语言水平都比较接近,相互间对对方的发音、用词习惯和思维、表达方式都非常熟悉,这样的组合虽然他们有助于他们尽快地进入状态,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容易发生语言高原期,因为他们之间不再有新的话题、新的视角、新的表达,这利停滞是相当有害的。此外,固定的、熟悉的伙伴交谈也不利于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因为语言技能除了能流利、顺畅的表达自己,还包括对话中能利用询问、鼓励、
总结、推理等方法,清楚地理解对方,并随时做出补充、调整,使谈话继续下去的能力。而与不同语言水平的对象进行交谈,除了能够给相对差一些的学生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还有助于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更熟练地运用谈话技巧,帮助、引导对方,使谈话继续下去,这不仅是英语口语中的高级技巧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交际交流手段。
3.2 答卷入对当前人文教育现状的评价。对喜欢的教师的描述反映了学生们对于教师本人人文素质的要求。从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于教师个人人文素质、性格气质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的要求超过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由此提示我们,教师首先应不断提高个人的全面素质,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涉猎广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总之,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教师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整体人文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入文素质高的学生。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指文化素质的选修课,还包括教师在所有教学过程中刘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基础英语所教授的都是18至20岁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的性格都已基本定形,但是如果由于环境发生比较大的负性的改变,仍然会对他们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试图进入社会的关键时期,而且他们中大部分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他们更容易受到校园内环境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周围和谐、平等、轻松的环境有助于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在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带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保护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表达有障碍,不能将意思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来,如果几分钟之内他还不能表达清楚,其他的学生常常流露出不满、不耐烦的情绪。这样一是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二是容易使有障碍的学生更自卑,更有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不加以调整,经过一段时间,课堂上发言的就总是几个口语较好的学生,表达不好的学生则更难开口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除了要尽量发现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每一个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还要及时地协助学生将自己的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地表达出来。如使用”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哦,你的意思是……“等句型,帮助同学尽快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而对另外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让他们做总结或评论的方式,引导他们养成倾听、宽容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让表述实在有困难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后做复述,因为是重复别人的观点,相对要容易些,所以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求知欲望。此次调查也支持了这一点,虽然只有10.2%(82/807)的学生表示学习上遇到问题对他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但是有50.9%(411/807)的学生表示有一定影响,只有3,8%(31/807)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影响。其余35,1%(283/807)选择一般。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医学模式
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社会化的加速,要求医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观察分析病人、疾病和健康人群,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与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以及医学自身的问题。医学虽然具有极为鲜明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人文社会色彩突出,因为在医学领域,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概念、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关怀,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医学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能否将人文素质课程融入医学专业教学,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人才的关键,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另外,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渗入医学,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这些医学本身的内在要求和产生的问题,决定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缺失及成因分析
目前,医学专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人文课程、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较差,人文素质缺陷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1.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误区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医学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职业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有些教育者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岗位上能胜任工作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3年的学制,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一些院校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一些学生也受使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到高职高专院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没有必要学习其他知识。因此上专业课时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而在人文素质课上多采取应付态度。因此,片面强调“就业教育”会使学校工作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个重心,并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失、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差。
2.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滞后
医学高职学生重视的是专业技能学习,过分的职业化教育导致人文教育旁落,人文素质的培养被边缘化甚至削减。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且以意识形态教育类的课程为主,只强调其工具性、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许多院校对人文课程的设置原则上重视,实际上轻视或忽视,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时偏少、分量偏轻的问题。教学内容也缺乏与医学教育、实践的结合,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特别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师上课缺乏知识性、趣味性,人文精神缺乏和淡薄,教学评价单一。加之教育周期短,大多数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专业一边倒”的现象,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失衡”以及人文素养的低下,使医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难以适应时代。
三、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弥补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1.构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模式的创新问题,在课程体系改革与调整上突破、削减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加强医学前沿理论和人文选修课设置。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业”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倡导职业人文教育。
2.完善医学人文课程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必要对目前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课程结构应涵盖文化基础、人文、医学科学等类型。同时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医学的社会内涵,学会客观评价某种医学技术和某些医学现象的价值。在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医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
3.提升教师人文精神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有着很强的向师性,老师的言行修养极大地影响着年轻的一代。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这里包括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和传授人文知识及传播人文精神的教师。因此,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一要不断夯实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二要求人文课程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4.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1)加强人文方面图书的建设,规范经典文化教育
向全校师生推荐经典文化教育书目,包括《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典籍,以及《史记》《汉书》《楚辞》《全唐诗》《红楼梦》等传世之作。同时,结合世界读书日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读书节和书香校园等活动,从而营造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促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品行道德、职业气质。
(2)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讲座
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探讨人文素养、人际交往等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以国学与人文的内涵为切入点,以经典的诗文为依托,结合现实生活,通俗生动地为广大师生诠释了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谛,使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站在学术的平台之上。
(3)利用网络和校报开辟交流平台
随着大学业务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校报和校园网上为广大师生开辟“读书圈”和“读书论坛”等专栏,定期举办经典导读和好书推荐活动,交流研讨、整理回复论坛中的问题。同时,鼓励师生进行有关经典文化教育的研究活动,为师生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的平台,为师生学习、诵读、欣赏、研讨经典文化提供有效的帮助。
(4)开展校园社团活动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文教育理念缺乏。
首先,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其次,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医院是临床实习的基地,进入医院后,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因此,学生也只顾追求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提升,而对于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医术之外的文化、伦理特征过问较少。
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呈现随意性、散在性,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集中在低年级,课程设置缺乏全程化和系统性。这种简单地堆砌人文课程而非真正从整个医学课程体系出发,不能与医学专业素质协调发展,自然限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实效性差,缺乏医学关联性。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力求知识的完备,而非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重点。一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缺乏与医疗实际的联系,实效性差。并且人文内容孤立,未能与医学有机地结合,人文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间缺乏相互联系与渗透,缺乏整体优化和灵活性。
3.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
我国人文课程的评价方法以理论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考试成绩代替人文素质评价,粉饰教育的效果,产生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则人文素质教育措施得力、学生人文素质高的错觉。这种评价方式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容易把人文素质教育引到应试教育的岔路上去。
4.医学教育的方法单一。
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受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基本上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示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同时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内容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分析
1.更新人文教育理念。
面对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和传统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的现实,只有人们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真正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并且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完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第二层,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层,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三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多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并让学生参加研究和讨论,避免单纯解释理论和定义的纯理论式教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加强医学生研究分析并解决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不仅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中国的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由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有的学校由包含哲学、历史、经济学、德育、自然辩证法、管理、心理咨询等社会医学和科教研单位的人文社科系承担。目前从事医学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还普遍存在,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往往医学知识欠缺,而学医学的又往往人文知识不足,师资水平也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这种状况,可以让更多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学位人才,毕业后可同时从事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提供根本保证。
4.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医学生的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还是对医学人文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实习。临床实习期一般是一年,但是这一年对于医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必须把握住这样一个关键时机,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为他们以后成为不仅具有过硬的医学素质,而且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质的高水平医师打下基础。
5.改革课堂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为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一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第一,互动式教学。即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如举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等,注重自学与辅导、提问与讨论的结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内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活动情境,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媒体展示或同学表演,再现一定的情境,如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大处方、医生冷面孔以及优劣不同的医德和医术给病人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不同影响等,调动学生切身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渴望。第三,自主式教学。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借助教材和其它工具书、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自主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选修课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带教老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加深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由过去单一大班课形式改革为以小组课、床边教学和病例讨论为主体,讲座、科研训练等为补充。学生边当“医生”边学习,由理论到实践或由实践到理论,充分利用临床条件,自主学习,接触社会,提高素质。
三、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明白:医学是怎样产生的,医疗实践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和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对自然、对社会、对别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摈弃,等等。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医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了解医学对社会的责任,了解自己的医疗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真正合格的当代医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
[2]张金钟.医学教育的人文底蕴[J].医学教育,2003,(3).
记者:您好郑院长,请您谈谈什么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郑院长: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教医学生如何做一名合格医生的教育,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医学生是以学习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为主的学生,但是仅仅具备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并不能保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我国古代中医就称“医乃仁术”,要求医生做“仁爱之士”。南齐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宋代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所谓仁爱、廉洁和恒德,都是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的学习和掌握要靠人文素质教育。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
郑院长:长期以来,以专才教育理念为指导,重专业、轻人文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的一大特点。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保健需求也不断提高,但是忽视医学的人文性,片面追求医学的技术性,见病不见人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应当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记者:您认为在目前不少中国医院里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医疗质量的问题吗?
郑院长:应该说,多数不是。当前的医疗服务超过以往,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都有了长足发展,不少医院所能提供的技术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医疗服务质量却存在着较大差距。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对医生的人文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导致一些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和削弱。医患沟通不够、不充分是重要因素。
一是医生对沟通不积极;二是患者对沟通不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三是医患沟通缺乏制度保障;四是医患沟通形式单一;五是医患沟通效率低;六是沟通效果难以保证。一句话,医患沟通很重要,但是不能只挂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由此才能将沟通落到具体行动上,进而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效果,确保沟通的效果不打折扣。
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人文关怀是第一位的。总理曾说:要让人们活得有尊严。医疗的过程,也就是医患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交融、信任感召、相互激励的过程。如今,患者抱怨最多的是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他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也需要人文关怀,因为他们是有心理需求的人、社会的人,而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只有富于人文修养的医务人员,才有能力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其实,人文关怀缺失,并不只有医生这个行业,还有不少行业也存在缺乏服务意识的问题。可能我们这个行业更明显,因为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高。
记者:我国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在哪里?
郑院长:主要是先天不足,可能与应试教育有关。人文教育应从小培养,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特别是小学阶段是习惯成型阶段,初中基本素质已经形成,被认为是灌输知识的阶段。现在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人文素养先天不足。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孩子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家长认为那是社会的事,学校的事,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不关注,上大学要补课。多年来,大学以专业教育为主,教育计划按学科组织,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业务知识是过关的,人文素质是欠缺的。
记者:目前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有人文教育课程吗?
郑院长:在大学课程中,提高人文素质的教科书越来越多,大学阶段是提高人文修养、丰富思想境界的黄金时期,但是光靠书本是不够的,人文素质不是从书本上学的,而是一种习惯,要从小养成。人文素质的修养不是一时一刻的兴趣,而是一生一世的积淀。大家一定要利用自己可支配时间补上这一课,将人文关怀融入医疗实践,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有实实在在的转型,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山大学就率先推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以专业教育为主,而是以素养为主。抓基本素质,基本素质过硬,无论搞什么专业都是一把好手,中山大学的教育模式对其他大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怎样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
郑院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发生变化,由以前简单的“治好病”向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等更高层次转变。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们自身需求提高的角度来说,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要将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和一颗“耐心”,深刻理解、体会病人的疾苦,特别是病人内心深处的疾苦。只有这样,今天的医学生,才能成为明天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记者:最近听说“五星级医生”一词,怎么理解?
郑院长: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五星级医生”的观念,即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反映了医学与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境界的新要求。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记者:大学生和研究生在离开学校前应做些什么准备?
郑院长:首先是习惯的改变,一切取决于习惯,习惯决定成败,一个大学生或研究生在离开校门之前要养成五种习惯:
一要爱看书,爱看书绝不是功利的,是一种兴趣、习惯和爱好。过去我们经常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后一句不妥,为什么要把学习作为苦差事呢?
现在,医学的飞速发展,老百姓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知识的更新每5年淘汰50%,只有养成爱学习的习惯,紧跟医学前沿,总结治疗手段,才能不落伍。给病人看病是大学学到的,要给病人服务好、看好病是远远不够的,要靠知识的累积,要做有心人。
二要爱动脑,要学会思考问题,把看到的变成自己的。我经常向学生说:“只知道刻苦的孩子没有出息”。要把学到的知识消化了,有知识还要有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没有思考,知识是老师的,是书本的。要善于消化吸收非常关键,老师最喜欢会思考、有点子的学生。为什么研究生入学要通过面试,通过面试,能看出一个学生有无动脑子的习惯,有无创新意识,是否有前途。
三要喜欢动手。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不爱动手,医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动手能力差,大学生不会看病,临床能力差,所以要抓住见习期和实习期,临床能力才能提高,不动手是成为不了好大夫的。
四是要勤动笔。一个医学生,特别是刚到医院工作的医学生,要有动笔的习惯,要把体会记下来,写写工作日记。好多伟人名人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动笔能力非常关键,善于总结,明天做这件事才能做得更好,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去追求完美。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高地”背景下广西地方高校的作用和发展对策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知识转移研究 浅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背景下的广西中医药英语人才培养 人文校园建设视野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地缘经济视角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资产证券化: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建设的融资平台 北部湾经济区形成背景下温泉景区促销优化的思考 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的外语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广西民族关系的发展 生态文明视阈下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建设的启示 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视角下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下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广西地方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研究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建设刍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服务业建设 建设钦州保税港区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02-21.
[2]北海市人民政府.北海市卫生事业发展中期规划(2009―2020)[DB/OL]. http:///dan_info.asp?id=3492,2009-08-28.
[3]张大庆,陈琦.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5).
[4]符丽芳.试论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
关键词:文学经典教育 人文素质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1-02
文学经典“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1]霍松林先生曾说:“素质教育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而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篇名著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2]
1 培养医学生文学经典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周作人提出“文学即人学”,这一文学观肯定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文学经典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和国家,为了生存与发展,面对生死存亡的困境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战斗意志;也表现了作家本人在为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遭遇困难与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奋斗精神。”[3]可见文学不仅具有提升审美与语言能力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塑造高尚人格、养成坚强意志的功能。有效阅读文学经典将对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产生巨大作用,而且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也非常必要,因为医学专业理科生居多,且高职高专的医学生高中文化底子较本科生低,人文知识如文史哲等知识结构极不完善,将会直接影响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诸如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利于医学生崇高医德的树立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因而,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应科学引导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高职高专应充分利用文学经典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与优秀品质文化,发挥其教育功能,塑造医学生崇高的人格,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献身医学事业的栋梁之才。
2 阅读文学经典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文性是文学的根本特性,人文关怀是其终极关怀。文学的人文性体现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渴望解放与追求自由的佳作。选择蕴含富有人文精神、具有教育启示意义的作品阅读,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2.1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崇高的人格
阅读文学经典是吸收人文精神营养的重要手段,是塑造高尚而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因为有很多文学经典作品体现了描述了作者及主人公追求独立人格、维护尊严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比如《离骚》描写了一位出污泥而不染,遗世独立,天下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高尚独立人格的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独立高尚人格的楷模,成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忠诚爱国之士的精神家园。继屈原之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抒发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宁可归隐田园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也不肯与人同流合污玷污自己人格的独立精神,从而建立了怀才不遇之文人的精神归宿。李白是追求高洁傲岸的人格的突出代表,得意时大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失意时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怒向刀丛觅小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甘愿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无不是维护人的尊严,保持人的独立和自由意志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医患关系紧张、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的今天,作为一名医学生应时刻牢记学习任务,作为将来的医生应坚持专业与工作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紧张的医患关系而在医疗工作中畏缩不前。医学生在我们伟大文学家为我们营造的精神家园里,自由翱翔在医学科学王国里,坚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岗位上,时刻以独立的人格尊严履行神圣的白衣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医学生非常有必要认真阅读这些文学经典,从字里行间领略深刻的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培育崇高人格。
2.2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坚强意志
“意志力”是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表现在受一定目的支配,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心理上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优秀品格。医学专业的学习与医疗卫生工作成就的取得,不仅需要天分,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因为譬如中医、药学等专业需要理解与记忆大量的知识,若无长期不懈地积累,谈不上深厚的理论基础;临床专业没有扎实的业务,没有一步步的临床实践,就没有精湛的医术。但高职高专医学生较之本科生整体上综合素质诸如抗挫性、意志力较弱,而且专科医学生因编制、学历、待遇等因素,在医疗岗位上处境尴尬,他们往往或因工资微薄难以生活而改行,或缺乏职业幸福感、得过且过,最终使得大医理想走向毁灭。
文学经典“表现了作家本人在为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遭遇困难与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奋斗精神。”[4]文学经典具有跨越时空的可读性,因为其中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如世界经典名著《简爱》、《乱世佳人》皆描绘了一位坚强、执着、忍辱负重的女性。《简爱》中的“简爱”没有《乱世佳人》中的思嘉・奥哈拉那么令男人沉醉,而是一个十足的丑小鸭,但她以其执着与坚强的意志,独立与自尊的人格,善良与无私的品格,嫁入豪门,赢得爱情与美好生活。小说《乱世佳人》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以饱满的感情,精彩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在美国南北战争中遭受爱情毁灭与战乱造成的生活窘境的思嘉・奥哈拉,是承受着怎样的心理阵痛勇敢地面对人生逆境与险象环生的生活,在时局动乱的艰难环境中义无反顾地扛起生活的重负与家庭责任。在简爱、思嘉・奥哈拉身上体现着一种人类普遍的潜在的品质即为了生活、爱情不屈不挠、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品质。在失意与失望、沮丧与绝望之际,高职高专医学生可阅读这些励志的文学经典来汲取奋斗的力量,不断加强自我心理调节、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增强坚定理想,坚守职业的信念,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不已。
2.3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提升医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合格的医学生与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技能,而且更应具有博奥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由此营造出高尚的精神世界。一面是患者的病痛与,一面是纯真雅洁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医生才能在矛盾中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才能保持独一无二的本我。一面是枯燥而繁重的医学知识,一面又是缤纷而精彩的校园生活,医学生惟有高雅情操与艺术的审美力,养成高雅的精神生活,精神幸福才能使得医生看似枯燥的工作、生活因之而诗意盎然。
文学主要功能之一亦即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性,它是文学经典中蕴含着的作家人生理想与情感审美性的艺术再现。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诸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林黛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关羽、张飞”,《阿Q正传》中的“阿Q”、《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等人物形象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悲哀、同情、高兴等情感反应。文学经典鉴赏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美的享受,上升到精神的愉悦,为工作营造良好的精神状态。
2.4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崇高理想
无论是做一名优秀医生,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确立理想蓝图,规划职业方向,是医学生能否走上有益人生道路的重要前提。但时下很多医学生迷惘,不知路在何方,有的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将理想、前途寄托在财富的聚积上,对专业缺乏兴趣。理想是通往成功、幸福的指南针,没有了理想就如船没有了油,只得在原地打转。崇高理想缺失的根源在于缺少人文精神的滋润,文学经典记录了不同人生的不一样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人文心态、生活方式。
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激励着无数读书人为之奋斗。虽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读书具有一定的理想即是治国平天下,为了报效国家,这样的理想应该值得医学生学习。医学生读的是“医”,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健康而努力学习与工作。
3 结语
文学经典的阅读能让医学生感受到“诗意的人生”,感受先贤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激励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养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其精神得以栖息和锻造,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生命质量得到提升。毫无疑问,文学经典阅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可借助校园文化平台进行与文学经典阅读等相关的征文、讲座、知识竞答等文学活动;利用素质拓展课程实施经典解读,教师导航、引领阅读;利用网络观看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开放阅读。
参考文献:
[1]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5,(3).
[2]霍松林.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1).
[4]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1).
关键词:医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82-03
一、高职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浅析
当前,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的高校学生中,受消极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的偏差、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认识的偏差、高职学生基本条件及素质的差异和社会大环境等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呈下滑趋势。?目前,高职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修养三个层面。我们对广东部分高职院校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少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社会公德等方面出现缺失?具体表现在:
1.医药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自己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58%的学生认为人文教育不足使自己的人文知识严重匮乏,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开发自己的人文潜质,以补充自己的不足,适应医药学科学发展的需要;72%的学生认为诊断、救治病人过程中除必备的医学知识外,心理向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2.高职医药学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医药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其职业特点不可分割,必须关注医学以人为本的核心,具体包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必备的法律知识、良好的人文修养、工作中的协作精神等等。
3.高职医药学生人文素质现状:26%的学生对“非典”时期的钟南山等表示敬佩、崇拜,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40%的学生认为医学药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一般,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严重不足;12%的学生认为学生人文素质较差,表现为重医学,轻人文,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校园各类活动不关注,参与热情不高;20%的学生认为医术是生存根本,赚钱是目标,人文无所谓等等。
上述现象表明: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因此,转变观念,迎接挑战,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路与途径,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科院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其根源在于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观存在不正确、不全面的看法,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统一起来。这与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的迫切需要不相符合。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人文教育,特别是加强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培养充满人文关怀和慈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务人员,完善医疗机构“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显得尤为必要。
当前,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扩展到“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并以此提出了“以人为本”、“整体护理”的观点,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拥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因此,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内容。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明确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伦理等多个角度去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要求。在医学实践中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落到实处,除了在医护过程中为病人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人文需求。在国外,人文医学教育尤其是医患沟通教育往往从医学教育的早期开始,直至毕业后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贯穿全程。在校教育中社会人文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较高,如美国、德国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在我国,人文教育课程只占8%,在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中也缺乏相应的培训。目前,许多医药院校由于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列入到了教学体系中,酝酿并正在促成医学教育格局的变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需要精心地呵护和自觉地维护。但这一切离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距离,要求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要以社会效益作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念,通过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宏观体系和富有效率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微观运行机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自觉地开拓和构建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二)充分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1)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的需要。1977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以后,新医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工作中。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同样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疾病不单纯是机体因素所致,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常常把病人看作是单独的生物个体,仅用生物的眼光去审视病人,忽视了病人的心理特征,不能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抚慰,因此尽管他们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出类拔萃,但遇到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双方互不信任,不利于治疗及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医疗纠纷。同时,一些医学技术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与医学有关的伦理、法律问题,也必须从社会科学领域加以研究并寻找答案。因此,顺应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药院校学生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十分必要。
(2)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则是核心。加强医药院校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树立医学人文思想,才能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认识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并在医药院校教育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人文关怀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
(3)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高等医药院校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三)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
(1)调整优化课程结构。目前,我国高校医学类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必修的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相应的其他人文课程设置。因此,高校首先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科学课程比重,文理交叉互相渗透,课程结构上要确立一个人文与其他专业的合理比例。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药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药院校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药院校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药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2)在医药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层次化、系统化、综合化的教育科学,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采取阶梯渐进方式,由浅入深,贯穿医药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在教学理念上,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情)、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渗透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医药院校学生营造培养人文精神的教学整体环境。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药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处理好人文课程讲授和实践体验的关系。医药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灌输式的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和家庭良好氛围的影响相比,要显得逊色许多。现在的一些医药院校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不强,缺少社会责任感,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在进行医学人文素质课堂教育的同时,必须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医药学生深入和接触社会,引导医药学生正确认识和体验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普及宣传医学科学、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让医药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以此培育医药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4)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增强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学风和行为规范建设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重视校园的整洁和绿化、人文景观(如雕塑等)的建设工作;开展系列人文教育讲座、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五)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言 而喻。教育管理者和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高等药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规划,定期组织培训,开发多重渠道,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培(下转第85页)(上接第83页)养出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在教育观念上突出人文素质意识 ,才能推进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此外,努力提高基础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以他们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
(七)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体系的构建
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和规章制度,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合理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考核体系是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措施,应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理念来贯彻实施。当前医学生素质评估主要采用量化手段,而人文素质是潜在的,须通过大学生的行为或能力展现出来,量化考评方式无法看出其内化的程度。因此,应建立相应的人文素质评估体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开展校内人文素质教育公开课,制定“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评价标准”等相应的文件,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学生人文素质潜力,提升医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
(八)开发课堂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延伸活动
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为了全方位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在强化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更加广泛地开发利用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扩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一是要丰富图书馆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时时可以受到人文素精神的熏陶;二是要通过院、系、班级组织的参观人文景观和基地建设等活动,使学生处处可以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三是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和行为修养;四是要延伸传统的沟通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进行广泛的心灵对话与沟通,例如实时通信软件(MSN、QQ),微博、博客、BBS网络媒介。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葛深渭.略论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缺陷及弥补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4]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0,(5).
[5]朱彦德.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3,(2).
[6]刘丽华,吴克强,项辉.职业技术与人文教育融合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3).
[7]高澜,刘艳,林静.美国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7,202(3).
[8]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1.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1)现行的医学教育受制于呆板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其主要表现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教育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和熏陶。
(2)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传统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本形式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培养医科学生整体医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缺陷。
(3)人文素质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就医学院校而言,没有将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而仅仅只是点缀。
2.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现代社会对一个医学人才的评价,不再是以业务水准为第一标评。一个人文素质欠缺、缺乏爱心、医患沟通能力差的医生,给人类、社会和病人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灾难。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重新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认识。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医学道德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呈现。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大趋势,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型医学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医疗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院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创新能力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医学教育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强调。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造就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除给予医学生基本医疗知识、概念与技术的学习,最主要是加强训练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及思考模式,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所以,医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思维应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二是能有原始性创新能力。
1.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形成开放性思维
对非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会明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突破狭窄的专业领域,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
2.较高的人文素质能提高辩证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
人文学科领域如哲学、逻辑学、历史学等,很多重要成果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辩证思维的结晶,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光辉,富有很强的启迪心智的作用。
3.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促进创造建树能力
人文学科以批判为手段,以建设和创造为目的。尤其是文学艺术,其构思、立意、选材、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建设成果,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来有力的刺激和启发。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