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外贸转型 报关与国际货代 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院级课题社会科学类:基于外贸转型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设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06-02
一、外贸转型下市场形势
江苏是我国利用外资第一大省,苏南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处于全省领先位置。随着2010年12月1日我国开始对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在华外资企业无法再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与此同时,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低迷持续发酵,欧美日是江苏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对外贸易重点出口市场。近期,像光伏产品等相当一批拳头产品出口增长遭受了极大的阻力,外资在江苏的投资力度也明显减弱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外贸的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和压力下增大,国内面临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局面下,经济发展在相一段时期会相对低速增长,给外贸发展和转型的挑战更为直接和突出。尽管江苏早已将转型升级作为对外贸易的今后发展的方向,但转型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应对外贸形势严峻的挑战,外贸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且要加快步伐。首先应对企业减税,逐步减少政府对外贸的行政干预,全面清理不合理的外贸政策,让企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转型上。虽然江苏外贸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大对产学研的投入力度,不断进行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适应外贸转型的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
高职院校在国际商务专业下增设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或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顺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满足外贸转型企业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和完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需要,服务江苏外贸转型的需要。党的十后,江苏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已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苏南各市来说,既是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一场新的挑战。外贸转型的成败,关系到外贸在经济发展中能否再次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二、外贸转型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方向人才要求的变化
1.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货运及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商务办公自动化软件,对英文函电处理,缮制外贸单证。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的能力,熟悉国际货运各环节的运作与管理,掌握国际货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中的具体问题。一般而言,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因产品的不同而不同,学生须具备以报关报检能力、国际货运及组织能力、国际贸易业务能力为主的不同的岗位的专业能力。
2.要求有更强的国际商务应变能力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人才代表外贸企业开展外贸活动时,既要对各种国际贸易规则、惯例、不同贸易对象的相关规定十分熟悉,又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以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外贸形势。这就要求该专业方向不能囿于培养学生传统的外贸和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而要将培养重心拓展到贸易活动的筹划组织能力上来。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如何寻找新的客户、寻求或推广新的产品、与客户建立并维护贸易关系,不仅要理论指导,更要多多加以实践让学生具备应变能力。
3.要求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外贸转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仅是对原有技术、设备、产品、生产方式等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转型。这就要求在新产品、新技术、新规则不断产生的同时,作为最为关键因素的人要先变化。企业想得到的人才是那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上手快的“学习型”人才。在转型过程中,要求外贸人才更快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4.强调人才的外贸综合素质
外贸转型下的企业,在要求更高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也越来越看重外贸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因此,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商务礼仪、商务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在外贸业务中与内部和外部进行顺畅高效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很好地理解各种技术并完成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的每一业务流程,以自身不断提高的外贸操控能力,通过多种贸易平台开展业务。
三、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在国际商务专业下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方向
外贸转型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专业应该重新审视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专业培养的方向是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是否被市场接受。就业导向是衡量专业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专业的建设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不少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设置以来虽然不断发展,但目前定位还不是很明确,似乎在培养外贸方面的“全才”,很多学校该专业的学生学了很多课程,甚至包括会计等课程,虽然迎合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但多而不精,方向十分不明确,对专业的发展不是好事。尽早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方向无疑会对国际商务专业清晰定位,培养适合外贸转型人才起关键作用。
在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前要通过外贸行业的调查,邀请企业专家召开专业培养座谈会,听取企业对专业和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应该重视职业规划和分层次教学。
2.专业方向的设置必须具有特色
我院正处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关键时期,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要依托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学院系内和跨系专业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结合我院的优势,在设置专业方向之初就该明确今后培养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的学生应侧重于机电、模具、电气和车辆类产品,这样不仅能够通过专业的融合,促进学院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的拓展发挥作用。通过专业融合利用其他优势专业的教学资源和财政资源,为本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完全对口的零距离上岗人才。
3.明确就业导向,加强工学结合
在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后,要在教学设置上与之前的国际商务专业有所差别,对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要有所侧重,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如会计、会展实务等课程不安排在一课。对就业需要加强的课程,如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实务等课程可以适当增加总课时和实践课时,一切以就业为导向。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的学生好国际商务专业一样采用“2+1”的培养模式,学生有一年的企业实习期,而根据外贸行业的特点,一般学生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一家企业往往只能接受几个学生,为了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必须加强工学结合。目前我院的校企合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经过多年的努力,运作比较成熟。学院和系部应该借助这个优势与原有的外贸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同时将校企合作拓展到整个泛长三角地区,寻求新的就业实习基地,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普遍缺乏一线工作岗位的经历和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多的来自于以前所学的书本知识和相关指导书,而且知识陈旧,无法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培养模式还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外贸转型期,外贸实践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快,所以必须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中挂职锻炼,通过派遣教师到报关与国际货运相关的企业带薪顶岗实践、为企业开展业务咨询服务、承担企业项目开发等活动,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掌握了相关技能并做到真正具备双师素质后再回到学校任教,会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学校急需引进来自于企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把岗位一线的相关技能和要求,以及行业的最新动态传递给教师和学生。
5.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实训体系和相关设备和软件,在硬件投入方面,需要新建立报关与国际货代实训室,建立电子大通关平台下的报关以及国际货代运行环境,仿真实际业务操作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训中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加以实践来处理实际报关与货代问题。
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必须实现“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要求。报关与国际货代实训体系要使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前就了解报关与货代业务操作流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中逐渐发现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完善的实训体系不仅指实训室实践教学,还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环境的仿真,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能够紧贴实际使所教授的内容满足实际应用需要,能为学生所掌握。完善的实训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它是学生毕业前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步骤,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海关、报关公司、货代公司中去,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氛围,了解各个岗位的技能素质要求。只有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互为支撑,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竹君,陈丹晔,赵海燕.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消费导刊,2009(2):247.
[2]滕颖.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 2011(2):195.
[3]屈建龙.高职报关专业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与革新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4]梁春梅.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5]李志刚.外贸转型期国际经贸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10):124.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纺织品出口;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龚立恒(1980—),女,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黄珏群(1973—),男,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2.6;F426;F752.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70-02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连年的大额顺差,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和高通胀率,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金融危机过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持续低迷,其国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西方国家希望通过不断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逼压愈演愈烈。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对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增强,纺织行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纺织企业的生存压力巨大,甚至有些企业已濒临倒闭。面对强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纺织行业该如何应对,才能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
(一)削弱了成本上的优势。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成为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低,进而产品成本较低。然而纺织品具有产品替代性强、需求弹性大的特征。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相比以前,购买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相对升高,生产成本提高,导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价格优势大大减弱。
(二)行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若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实际价格上升,为了控制成本,部分企业采取了裁员的手段。还有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抵御风险能力差而直接淘汰出局。不管是企业裁员还是倒闭,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就业。
(三)竞争将更趋激烈。人民币汇率调整,我国大宗、低档、初级的纺织品出口将会遭受重创,而这些是中小纺织企业的主要出口产品,这使中小型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出口形势将更加严峻。面对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优秀纺织企业的竞争压力,一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企业将难以为继。
二、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的有利影响
(一)有利于缓解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摩擦。由于主要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纺织企业在全球同行业中频遭倾销立案调查。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价格相对升高,从而减少因价格低而遭受的反倾销调查,缓解出口贸易摩擦。
(二)有利于促进纺织品行业结构优化。人民币升值,使得一部分纺织企业面临着惨遭淘汰的威胁,而一部分应对风险能力强的纺织企业,技术更加全面、先进,资金实力更为雄厚,会是这场竞争的最终胜出者,从而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进一步整合,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人民币升值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良好时机。
(三)有利于我国纺织品行业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于原有的价格优势的丧失,企业为了在竞争中重新处于有利地位,必将积极推行产品的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出口产品的结构,促进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四)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意识。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的纺织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将迫使纺织企业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在汇率波动之前就做好防范措施,尽量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三、面对人民币升值应采取的措施
(一)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快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经历过人民币升值这次巨大的冲击后,纺织企业应跳出原有的低价竞争格局,注重提升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通过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调整出口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
2.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建设。纺织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材料创新和新领域的开发为抓手,按照“差别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新要求,提高产品的设计和创新能力,改变企业的生产和加工方式,升级整个产业链条。同时,要树立大的质量观和精品意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力争建立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营销渠道等方面优势明显的企业,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品牌纺织产品的出口比重。
3.加快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根据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形势下,纺织企业应主动作为,对一些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要尽快淘汰,促进产业升级;并积极采取措施,集中力量解决技术创新中的突出问题,建立销售网络,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扩大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积极探索新的贸易方式,加快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
4.加大境外先进技术引进力度。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境外先进纺织技术进口价格的降低,意味着降低了国内纺织企业的利用成本。因此,我国纺织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境外的专利、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加大纺织科技人才出国培训力度,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发展后劲。
5.积极推进纺织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出现疲软,国内消费能力不断下降,因此,纺织企业应积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对这三大市场的过分依赖,大力开发新兴市场,分散市场风险,减少贸易摩擦。
6.培养储备外汇风险防范专业人才。要注重加强外汇金融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为企业应对汇率波动提供智力支持。
7.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有实力的企业应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主动参与相关的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国内市场恶性竞争的出现,促进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2.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和给予财政补贴。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资金更加困难,产品出口受阻,出口订单减少,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困境。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给予贷款利率优惠,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合理发展民间借贷业务,对于技术创新的纺织企业给予更多的财政优惠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中小纺织企业的做大做强。
3.积极推行应对贸易壁垒的国际标准。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品的标准体系,进一步缩小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
4.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积极通过政治外交职能,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从而降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促进我国纺织品的出口。
5.加强对纺织业协会和商会的监管,促进我国纺织行业协会公信力的提升,使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对内引导和对外交流的作用,促进我国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志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调整及其波动率与中美贸易收支[J].国际贸易问题,2009,(01):100-120.
[2] 谷任、吴海斌.汇率变动、市场份额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J].世界经济,2007,(03).
1998年9月12日,苏三山公告称,由于公司已连续三年发生亏损,按规定自9月14日起暂停上市。作为江苏省第一只上市的股票,苏三山为保牌而进行的重组工作据说得到了江苏省特别的重视。而苏三山也真的“不负众望”,截至8月底公布的四家公司的中报显示只有苏三山成功地扭亏,每股赢利5厘。当然,此时的苏三山早已更名为振新实业。
记者在江苏昆山市苏三山公司见到了公司的副总顾铮镐。他现在的职责虽不是“守摊儿”,可看起来与双鹿的黄博和差不多。苏三山在1998年已基本停止了化纤生产,主要生产设备已经全数对外租赁。由于没有了主营生产,公司也只剩下了一个“壳”。
顾铮镐现在也没搞清自己的身份在振新入主苏三山后有没有改变,原因是振新对苏三山原有工作人员如何安置至今也没有拿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换句话说,他上不上班都一样。据顾的介绍,目前振新实业对原化纤厂职工发放70%的工资,但这七成的工资究竟能领到什么时候,工人们将何去何从,始终是悬在心头的一个疑问。于是,振新实业在苏三山人员安置上的“不积极”引起了苏三山员工的强烈不满。就在今年2月份,员工中开始流传春节后振新将不再发给苏三山员工工资的传说。终于在此后的某一天,四五百名冲动的工人们把振新派来主持工作的新任总经理颜祖荫团团围住。这种局面维持了一天多。
所幸的是这种事情可能再也没有发生的机会了――振新实业的总经理再也不用到昆山来了。目前,振新实业的厂房车间、生产设备以及公司的管理人员全部在公司注册地、离昆山200多公里的江阴市。
还未到振新实业所在地江阴新桥镇,老远便看见在一座鹤立鸡群般的高楼顶上很显眼的阳光集团标牌。在距离阳光集团办公大楼不远的地方,记者找到了振新实业的厂区。江苏振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江阴市振新毛纺织厂,是阳光集团的成员企业,截至1998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3亿元,净资产1.4亿元,1998年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为9%。
阳光集团公司在全国毛纺织业中生产规模、产量和销售量均居首位,其控股的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刚刚在沪市上市。目前,振新实业办公地仍在阳光集团,但据振新实业董事会授权代表张华介绍,这只是暂时的。振新实业现在的主营是羊绒、兔羊绒和一部分精纺呢绒的生产。振新实业背靠阳光集团,借助阳光的销售网络,产品销售表现良好。
张华透露,振新计划不久申请将公司股票简称由PT苏三山更换为PT振新,使之“名副其实”。
关于PT的研究报告之三
为什么下乡
出口的急剧下降显然是“纺织下乡”这个名词近期频频被提及的重要原因。根据海关总署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近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0.65%,出口增速延续了2008年的低迷态势。
顺理成章,拥有8亿多人口的农村市场在众多厂商眼中成为遍布金矿的处女地。有关部门估计,农村市场蕴含了接近8000亿元的服装内销规模。“纺织品服装内销最大的潜力市场还是在农村。从2008年数据来看,城镇居民每年衣着支出在1000元以上,农村却不到200元,基本上相当于城镇的1/5左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认为,农村市场大有消费潜力可挖。
轰轰烈烈的“家电下乡”已成为当前政府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有力举措,如果同时启动“纺织下乡”,还可以为当前大规模返乡的农民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这是业界有关专家和企业家发出的共同呼声。有关专家和企业家表示,纺织服装企业也需要这方面的政策倾斜。
对此,杨东辉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表示,企业提出的这个“纺织下乡”建议很好。纺织服装企业在农村网点很少,农村消费水平也很低,很有必要下乡。“现在的农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差的,有些农村家庭一家人合用一个毛巾的情况还很普遍,而这种情况下,对于什么产品好,什么产品坏更是一无所知。”杨东辉说道。另外,当前很多返乡农民工,他们很多是从纺织厂回到农村,他们如何重新就业,要做什么,他们最熟悉的是纺织服装业,如果实行“纺织下乡”政策,他们可以做零售商店或者加盟店,政府和企业给他们一些政策支持,让他们多办一些零售点,他们的产品也有一定优惠,满足了农村市场消费需求。这样,政府、企业、返乡民工与农民消费者都能得到实际利益,一举四得。是非常实际的。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也认为,家电下乡带有小康型的性质,而纺织品下乡是带有基本温饱型的基本消费。我国现在的落后地区。农村市场的服装、纺织品、纤维消费水平是很低的,如果能够得到国家政府财政的一些支持,对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据分析,扩大内需成为今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重点。从2000到2007年,我国城镇人均消费分别增长108%和101%,人均消费量从2000年7.5公斤增长到2007的年14.6公斤,纺织行业内销比重也由2000年60%提高到目前的70%。而相比之下,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30到40公斤,是我国目前水平两倍以上。这意味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潜力依然巨大,而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总量决定内需市场必须依靠本国纺织产业来满足。
下乡路上的几道坎
有研究报告发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36元,与1995年的城镇相当,若2020实现收入翻一番目标,即达到2003年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这份报告我们选取了一组消费数据,包括2007年的农民,1995年、2003年和200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其中,对比2007年的农村和1995年的城镇,报告发现农民消费率稍低,且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上花费的多些,而在食品、服装、家电和其他商品上花费的少。
面向上述花费较少的部分,有关专家认为,服装及家用纺织品是未来农村市场增长潜力最大的一块。2007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193.45元,是1995年城镇居民的40.37%,是2007年城镇居民的18.57%。这表面看差距来源于生活习惯。实际还是经济条件的反映。受收入限制,大多数农民对服装的要求还仅仅是功能上的。受生活条件局限,有1/2的农村家庭还没有从繁重的洗衣劳动中解放出来,换洗不便,自然也就不愿添置更多的衣服。
从另一个角度,随着国家对家电下乡全国性推广,其中的“洗衣机”项目多少解决了农村消费者上述的顾虑。加上农村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一辈对服饰功能的观念转变,服装业新的市场开始进一步显现出价值。
有市场并不代表有销量。对于众多中国纺织企业来说,建立顺畅的销售渠道仍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对于纺织下乡的渠道问题,相关专家也给出了很多建议。“各个省市应该设立多个类似于食品连锁店式的纺织服装生产与批发点,这样还能降低产品运输成本。”中国化纤与纺织行业协会特聘专家顾超英建议。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也持相同态度。“对于返乡农民工,尤其之前从事纺织行业的农民工,国家应扶持他们再就业,当地政府也应采取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鼓励并扶持他们在当地农村开设纺织品的专卖店,纺织企业以出厂价格供应货源,通过专卖店以原价出售给农民消费者,而国家以补贴形式使这些返乡农民工获益,也可以以退税的形式补贴给企业。”杨东辉谈到。
尽管如此,而构想在现实面前驻足不前,也暴露了过去中国纺织业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顾超英向记者表示。2009年,我国纺织行业必须针对国内市场各个领域对纺织品的不同需求,开发更加新颖的产品,“去应对城市与乡村消费者不同的口味”。另外她认为不能把纺织下乡简单理解为便宜货下乡甚至是垃圾货下乡,“现在有很多农村消费者,无论是在产品原材料方面,还是式样和质量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旦让农民消费者误以为是靠价格低廉而只是垃圾货下乡,这样情感上的被“忽悠”,反而会造成消费者的抵制情况,这也需要我们在纺织品下乡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足够、到位的引导。
有关专家还提出,刺激内需的政策对我国中高端服装自主品牌来说有些“不疼不痒”,即使启动纺织下乡也难以有太大的效应。“毕竟农民收入实际增长或者衣服消费意愿并不强。”这就需要各品牌企业,尤其中高档品牌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中,对农村市场的定位中仔细斟酌,对自身品牌如何打通农村市场的渠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农村路线”才能走得通畅。
农民增收是关键
农村的8亿人口给很多人的一个印象是,只要每个农村居民花出一块钱就会产生8亿元的需求,依此类推得出一个结论:农村市场蕴藏着无限潜力。这当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肯定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会是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61元,而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农村的储蓄率更高,如果按50%算那就是2380元,能够拿出来消费的也就这么多,而这部分钱将涵盖食物性支出、
教育、医疗、生产支出等方面,层层过滤后最终能剩下来为“家电下乡”等活动做贡献的比例会很小。而现在的情况是谁都在捂紧口袋,而农民在没有增收的前提下,相信“家电下乡”、“纺织下乡”的效果也不会太持久。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分析,目前,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和工业地带的人数约占全国总人数的近一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估计到2010年,我国的城乡人口比例将达到各占一半。但从经济比重看,农业比重在GDP中越来越小,目前只占大约10%。农村市场缺少消费力,原因是农村群体没钱,没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挣钱太少,二是没机会挣钱。要想扩大农村市场,国家就要想办法,要么给农民机会挣钱,要么给他们钱花。“家电下乡”采用的是补贴的方法,那么,服装下乡也可以补贴,国家可以考虑给一家一户补贴消费券,让他们拿着消费券去购买服装。但这样的设想又能有几分实现的可能呢,实施起来显然不易。
既然给他们钱花不太现实,那只能依靠给他们机会去挣钱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让农民有机会挣钱,鼓励农民创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仲大军说。另外,兴业同样很重要,对于一些本来就存在的行业,关键是怎么让其兴旺,创业和兴业两条腿都要走。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财富缺乏,农民就既无法消费,也无法创业和兴业。
据了解,针对目前总数已经高达两千万的返乡农民工,全国总工会近日启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这一行动将对1000万名农民工实施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综合援助措施,将力争从两大途径解决返乡农民工的生计问题,其一为引导再次就业,其二为支持自主创业。工会系统将结合国家出台的纺织等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及近期将出台的轻工业振兴规划,分门别类地开展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在支持农民工个人或集体进行自主创业方面,工会将力争为集体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捆绑式小额贷款担保,同时在全国10个地级城市进行小额贷款担保试点。
不能复制“家电下乡模式”
拓展纺织服装产品的农村市场,能否复制“家电下乡”的模式呢?但有“家电下乡”珠玉在前,业内人士也希望能“好风凭借力”。有专家就表示,如果政府能把用于补贴出口退税的几十亿元拿来进行类似于家电下乡的纺织品下乡补贴,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家电下乡模式如果套用到纺织行业,或许比出口退税产生的200~300亿元利润起到更大效果。2008年农村有七八亿农民,人均消费纺织品一次性支出不到200元。而城镇为1000元左右,差距较大。如果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纺织品下乡,开拓内需效果会更明显。
但是,仅靠国家政策支持,服装及家用纺织品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较大。因为服装、家用纺织品与家电不同,以前农村有家电的人不多,所以“下乡”能够有成效,而农村早已存在服装集中的农贸市场,要想仿效“家电下乡”的做法实施“纺织品下乡”,来扩大农村内需市场,难以起到明显作用。
另外,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相比家电的价格要便宜的多,一件衣服在农村的消费水平而言也不过几十块钱,一条毛巾更是只有几块钱而已,即使国家也以同样的13%的补贴相信也很难打动农民的消费欲望,对消费市场拓展的效果也不太明显。
由于科技含量高,国家补贴家电行业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家电下乡在产品标准别强调了节能,使家电下乡产品成为家电节能减排的先导和示范。
另外,推广家电下乡政策不仅仅是给一些财政支持,一“补”了之。而是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农村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改变长期形成的以单一供给结构面向差别很大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外,国家对家电行业的补贴还为拉大电力需求,带动经济发展。鉴于种种的因素,国家对家电行业的补贴,放在纺织身上既无从下手,更不太现实。
除了国家政策的“待遇”不同,纺织行业相比较家电行业的渠道更为零散,渠道的建立也更为复杂与困难,操作起来更为烦琐与棘手,这些条件就决定了“纺织下乡”只能借鉴“家电下乡”的模式,但不能照搬与复制。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下乡路线”。
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的标准
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应当看到,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经过五十年的建设,我国建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轻工、纺织、家电、重化工等加工业经过技术引进暨技术改造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其中许多企业已经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达到或初步达到国际中上游的水平。可以预料的是,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在中间技术的制造业中仍将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我国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在劳动力、资源、技术以及质量价格比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挥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由于这些制造性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劳动相对密集、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因此它们是我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生产规模过剩,国内市场价格难以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行业的对外投资一方面可以使我国一些成熟的机电产品和轻工产品直接置身于当地市场,实现产品本地化。另一方面,可以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因此,轻工、纺织、家电等将是我国参与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部门。
二、满足我国短缺要素需求的产业
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是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地,如油气、矿产、木材及纸浆生产基地。因此,投资于海外资源开采业,致力于技术资源密集的、由国家投资建立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将是我国资源寻求性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这类项目如铁矿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林业开发、远洋渔业等,投资大、市场和投资风险高、建设周期长,项目建设不仅涉及采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融资、投资方式等极其复杂的系统问题,还往往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等不可预见性因素,需要政府为企业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建设。
例如,对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就是控制战略资源的典型事例,为了获得石油,西方一些国家几乎用尽了各种手段。今天,我国也成为石油消费大国和石油净进口国,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我国2010年的石油需求量缺口也将达1亿吨以上(约占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要保障我国的石油供应,必须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经济、外交和国际政治等手段,并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能源战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我国资源战略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产业中,除继续引导资源类企业到海外开发外,还应鼓励制造业企业把高能耗的生产环节向境外能源供给便利的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东道国的产业结构、税收和就业率。
三、符合我国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
今后,我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有一些产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速度将放慢。这些产业要继续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向那些能发挥本产业比较优势的东道国投资。例如,我国一些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可靠,成本竞争力强,将是我国向一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可使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增强我国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四、对我国出口带动作用持续性较长的产业
由于一些加工装配型海外投资企业供求关系链比较长,在投产初期,甚至在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里,对国内半成品、零部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依赖性较强,对我国出口客观上形成持续性的带动作用。因此,这些产业应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中之重。
机械行业如汽车、拖拉机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行业的CKD、SKD组装,轻工行业的摩托车、自行车组装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因此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这些行业对我国出口的持续带动作用是长期的。因此,它们应当成为积极鼓励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由其行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从境外投资的增值链角度看,这些行业的境外企业对国内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以及售后服务的依赖性较强,将使我国这类产品能够较长期地占领当地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服装行业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其对出口的持续带动作用不如第一类。从已有的服装类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实证经验来看,主要是为了绕过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配额的限制,在当地加工然后出口到欧美市场。由于我国出口服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进口面料,因此服装类境外加工贸易企业,除设备投资外,后续的出口带动作用视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不如第一类。面料、辅料也可能从国内采购,也有可能在第三国采购,因此服装行业境外投资的增值链较短。
从行业的角度看,纺织行业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首先考虑的是,国内强制性压缩纺织纱锭淘汰下来的相当一部分设备和还可以继续使用(利用)的生产能力,通过投资方式转移到有需求的境外市场,从而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但从带动出口角度看,相当一部分纺织原料不一定从国内采购,而是在国际上采购。因此,对国内出口的后续带动作用较低。其次,纺织设备向境外转移同样可以绕过欧美配额的限制,但是大规模转移必然引起欧美国家的警觉。而且事实上,有些欧美国家已经对我国转移纺织设备的一些国家实行了配额限制(如柬埔寨等),这将对我国纺织设备向境外转移起到制约作用。纺织领域的境外投资应根据实际情况审慎地制订具体的实施策略。
对外投资产业结构现状
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334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2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额为6470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45%。
从行业分布看,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92.6%。其中,采矿业为13.8亿美元,占总流量的48.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投资。制造业为6.2亿美元,占21.8%,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批发和零售业为3.6亿美元,占12.6%。商务服务业是2.8亿美元,占9.8%。
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所属行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比例最大。
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特点是:投向广泛,重点突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存量占总量的32.8%。批发及零售业为65.3亿美元,占总量的19.7%,即通常讲的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采矿业是59亿美元,占总量的18%,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为20.7亿美元,占总量的6.2%,主要分布在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铜、锌、铅、镍等)、造纸及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
从上述产业结构现状所显示出的数据可以看出,2003年采矿业和制造业已超过批发、零售业,分别位于第一位和第二位,且增长率较高。从截止到2003年的总量来看,批发及零售业虽位于第二位,占总量的19.7%,但采矿业已占总量的18%,超过批发及零售业已为时不远。这说明我国对外投资结构在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结构的整体布局进一步合理。改变了前几年我国对外投资结构中,贸易型投资占60%以上的局面。改变了我国对外投资中非贸易型投资严重偏低,且在非贸易性投资类型中生产加工型投资企业的比重又明显偏低的局面。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得益于我国政策环境的优化。
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目前,我们正面临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我国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合理政策,使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巩固和提高。
政府政策的重点不再是在审批环节上管制企业,而应通过产业和地区促进政策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
一、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
该基金对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或贴息,对项目进行评估,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款和回收等。在贷款对象选择上,应侧重有助于带动和增加我国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及其他项目。在提供贷款条件上应适当放宽期限,程序上应符合规定并尽量方便企业申请和使用。
二、建立以中国银行为主的海外网点,为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服务。
由于我国大多数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均处于起步阶段,在东道国市场上尚未真正立足,当地银行对我国企业了解不多,知之甚少,致使我国企业在当地融资困难重重,融资成本也大大高于当地企业。因此应以中国银行为主,其他银行积极参与,加快在我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为境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
三、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信息服务。
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或对外投资研究所)。该中心应在商务部各地区司、驻外经商处、中国贸促会及各进出口商会的指导、配合、协调下,专门收集、散发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信息(国别市场和投资项目信息),为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介绍对外投资的投资融资制度及审批程序,指导制订投资计划,协助对东道国投资合作者的信用调查,协助编制对外投资立项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企业独自编制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等。掌握对外投资的动态情况,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对外投资产业。
四、制订“走出去”产业发展规划。
在明确“走出去”中长期开放战略的基础上,应当制订具体的行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选择资源丰富、经济运行相对较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当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境外发展的重点。
经合发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编写这个报告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反映每个贸易环节增值信息的数据库,供贸易决策机构参考。该数据库将为贸易决策提供五个领域的重要信息:一是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进口中间产品和服务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三是经济相互依存的实质;四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五是供需恐慌对下、上游生产的震荡。
报告的初步结论首先强调开放和高效的服务业市场的重要性。服务业占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发达国家的GDP的三分之二,但按附加值算对出口的贡献率仅为50%,在中国不足30%。换句话说,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这里揭示的信息是,在以全球价值链为主体的世界中,要想提高生产率,保持国际竞争力,就需要进口高质量的中间产品和服务。
报告分析了运输器材2009年的出口态势,指出世界主要制造商出口的运输器材中,30%至50%的价值源自国外进口。按出口毛值算,德国出口比美国高25%;按附加值算,德国只高5%。这说明德国产品内含高得多的进口中间产品和服务。电子产品出口情况类似。中国和韩国是2009年的最大出口国,两国的出口电子产品中含进口成分约40%。
总体而言,大多数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约三分之一都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中国纺织业的中间品进口,近85%用于出口加工。一国进口中也可能包含进口国自身的成分,美国进口含5%的美国成分,中国含7%的中国成分。
由于上述原因,各国当前按传统方式的双边贸易平衡数据,包含大量重复计算,完全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报告以争吵多年的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为例。如按增加值计算,中国对美国顺差高估了400亿美元即25%以上,因为中国进口品中含有很高的美国成分;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品中含有三分之一的进口成分,美国对华服务出口顺差达150亿美元之巨。由此可见,中美贸易不平衡争端根本就是一个庸人自扰的伪议题,被某些人用来做政治炒作,干扰了中美之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
这项研究给贸易政策决策者和相关国际组织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示。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世界就尝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苦果,为什么到如今还有人津津乐道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还竟能被某些政府主管部门采用?应该引以为戒。据报道,瑞士的一则研究报告指出,欧盟制裁中国光伏产品得不偿失。对中国制造商征收惩罚性关税,仅德国就可能在三年内减少8.47万个工作岗位,受保护产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仅相当于其他行业因此而失去的工作岗位的五分之一。这是名副其实的得不偿失。光伏案的始作俑者是美国,欧盟紧紧跟上可能是担心贸易转向,也就是说怕美国关了门,中国产品转流到欧盟。其实,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惩罚性关税也同样只是保护了个别缺乏竞争性的制造商,伤害了大多数消费者和贸易商的利益。
抛开此案不说,中国在制订贸易政策过程中,应深思进口高效中间产品和服务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仅关系到特定产品的成本,也关系到宏观贸易环境的可持续性。中国产品一定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同其他国家互利共赢才能保障市场准入的可靠性。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意味着更广泛的市场选择,但同时也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
对中国产业部门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加快服务业的升级,不仅要服务好生产和消费,更要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对制造业来说,进出口要通盘考虑,进口未必是坏事,过多的出口未必一定是好事,进还是出,最终取决于是否能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要依赖政府出台产业保护政策。我们想要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就不可能关闭自己的市场。中国产业欣欣向上,方兴未艾,当然要选择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
链接
关于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厂商、交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
新闻热点:
占世界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真正独立自主了吗?他们真的挺直腰杆了吗?平等、自信和尊严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需要实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孟加拉国等国制衣业生产环境的不断恶化,正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恶化的表现。无论是大楼的违章加盖,还是工人被迫在恶劣环境中长时间加班,都源自美欧跨国企业在与孟加拉国制衣企业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压迫孟国内企业不断放低安全标准。作为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孟加拉国2012年服装业出口总额达到200亿美元,其中60%出口到欧盟、23%出口到美国。孟加拉国吸引美欧的,就是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指责的低得离谱的工资——最低月工资只有37美元,而孟服装厂熟练工人月工资也只有100美元。在丹麦,一个单亲家庭依靠社会福利,每月就能领取约2700美元补贴。在数十年经济全球化后依旧存在并扩大的差距,表明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层次已经呈现固化趋势。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低收入国家希望仅仅通过参与全球化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似乎只能指望奇迹出现。在倒塌大楼中被困17天后获救的女工雷什马展现了生命的奇迹,孟国内媒体称之为“体现了孟加拉国最好的一面”。然而,悲剧性的奇迹已经难以掩盖孟加拉国的裂缝,更无力支撑国家发展的未来。
目前美欧面临国内经济低迷和财政紧缩,跨国企业一方面需要采购更便宜的商品,另一方面需要扩大外贸、增加海外营收。两方面都在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恶化其参与全球化的条件。英国服装零售商普里马克和美国沃尔玛公司都有大量业务发包给孟加拉国倒塌大楼内的企业。“沃尔玛们”认可的“合理”价格已经无法承受中国等国成本的正常上升,在月工资37美元的国家生产产品的利润,才能维持其美国员工每小时24美元的工资。产业链两头的工资水平都不合理,但是产业链高端的工资议价难度大,变动空间有限,而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工资弹性就大得多了。
发展中国家要反思自己的发展路径,为何世界制造业低成本中心一直在亚洲地区徘徊?为何低收入国家提升本国经济的路径如此单一?制衣业的缝纫机从亚洲四小龙搬到中国,再搬到南亚国家。还有哪些国家在排着队等待,是缅甸和老挝吗?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似乎是一个偏好恶劣生产环境的异类。当一个国家的生产条件改善了,安全设施和劳动仲裁机构不断完善后,加工业的利润就难以维持正常经营了,企业就开始搜寻那些似曾相识的“成本洼地”。有西班牙媒体分析:为何纺织业不愿意搬到肯尼亚等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一份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肯尼亚政府和当地企业“相互勾结”,给跨国企业“设立过高的市场准入壁垒”。评论还指出,上世纪70年代肯尼亚公共部门的发展,使其劳动力成本高于孟加拉国等国家。肯尼亚的高壁垒和高成本,把低成本制造业拒之门外,民众的经济机会似乎减少了,但至少避免了危及生命和污染环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加民众的福祉,不能让民众等得太久。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人中流行一首《八小时之歌》,其中唱到:“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已经到21世纪了,《八小时之歌》还在吟唱。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要关注技术和资本等硬资源,更要关注契约精神等软资源。人,应该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劳动力价值的低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下不断被赋予合理化意义,存在长期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要学会利用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制约美欧跨国资本的无良和贪婪。当前,孟加拉国正在推动美欧跨国企业和制衣厂签署《消防与建筑安全协议》,这将有助于建立防范悲剧重演的常态机制。当然,类似的协议还需要更多。
倪建军,
【关键词】家纺品牌品牌价值现状价值提升
近年来,中国家纺协会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家纺无品牌”的现象已有所改变,不少家纺企业已经意识到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是品牌竞争,品牌反映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家纺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提升家纺产品的品牌价值。
一、中国家纺品牌的现状
家纺是个新兴的行业,家纺品牌是随着房地产、色彩学、面料、服装的发展,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元素”。根据调查,消费者对家纺品牌知之甚少,当前我国家纺行业在品牌意识上的淡薄。中国家纺行业协会会长杨东辉说:“现在的家纺行业已经进入了从有到好的阶段,你就不能按原来操作模式去运行,我们的企业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品牌。现在的家纺需要品牌”。可见,中国的家纺已进入品牌时代,企业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自己的品牌上下功夫。
目前,家纺业的国际竞争越来越直接表现为品牌竞争。据资料统计,中国的家纺生产企业数万家,但却缺乏能与国际知名品牌有竞争实力的品牌。当我国加入WTO后,没有自己品牌的家纺企业只能给外国的家纺企业打工,或者只能生产廉价的家纺产品,也就是说在家纺业的国际分工中,仍处在以低价位参与竞争,或贴牌加工的被动地位,并眼睁睁地看着国外家纺品牌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以高昂的价格与中国家纺产品争夺市场,形势严峻。
二、家纺品牌及品牌价值的涵义
1、家纺品牌
所谓品牌,指一个名称、名词、标志、符号或是一个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用以标识一个或一群营销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家纺品牌就是一种家纺品与其它家纺品区别开的名称或标识设计。家纺品牌和别的品牌不一样,家纺品牌要贯彻家纺的文化。家纺的文化是你回到家里,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舒适,给你心灵生理的一个共融,一种交流,一种高雅的享受。它在本质上代表着家纺企业对提供给市场的产品特性、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的承诺。这种承诺的可信性由顾客多次购买经历而建立起来。例如,梦特娇、E-SPRIT、富安娜、梦洁、罗莱、堂皇、梦兰、佳丽斯、维科、博洋等品牌。
2、家纺品牌价值
所谓品牌价值,是一种超越企业实体和产品以外的价值,是与品牌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忠诚度等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紧密相关的,能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效用的价值。品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给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带来的效用的总和。良好的家纺品牌价值是指那些品牌知名度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清晰、美好形象,并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超值效用的价值。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辨别家纺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能够帮助家纺企业保持老顾客,争取新顾客。因此,良好的家纺品牌价值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可以保障企业市场的不断扩张,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塑造家纺品牌的重要性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家纺产品,品牌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一个知名的家纺品牌,往往意味着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广阔的家纺销售市场,可以说品牌是商家永远的卖点和消费者追逐的时尚。
1、消费者喜欢家纺品牌的原因
(1)家纺品牌提供了选择余地。只要有了品牌名称,就足以使一种产品与其他产品相区分。消费者对有品牌的家纺产品的了解比普通家纺品多。因为这样,顾客更容易从有品牌的产品中进行选择。
(2)家纺品牌简化了购买决定。首先,家纺品牌使购物变得容易,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因为品牌包装使顾客更容易辨认产品;其次,家纺品牌有助于人们快速做出购买决定。因为面对产品的规格参数和专业术语,消费者很难搞懂。这时,只有家纺品牌名称才能让顾客放心,并容易作出购买决定。
(3)家纺品牌有助于表现自我。大多数人喜欢品牌,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品牌提供了表现自我的途径。对家用纺织品的整体消费往往能体现消费者的知识层次、文化修养、艺术品位、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所以消费者在购买名牌家纺品的同时,满足了消费水平上的优越心理和追高心态。
(4)家纺品牌有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企业的品牌作为促销基础,消费者认牌购货。家纺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信誉,都十分注重给予消费者的利益。同一家纺品牌的各式产品具有同样的质量水平,代表一个家纺企业的声誉和服务水平,消费者在企业维护自身品牌形象的同时获得稳定的购买利益,有助于消费者建立品牌信任。
2、家纺企业重视品牌的原因
(1)家纺品牌可以得到法律保护。将品牌的名称和标识向政府注册形成商标,可以保护产品独有的特点。商标是商品的标志,是经过注册的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是企业的重要识别标志。注册后的家纺品牌将受到法律保护,严禁他人使用该商标。
(2)家纺品牌可以节省市场营销费用。一般,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很高,公司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和宣传费用。如果消费者对家纺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口碑非常好,那么家纺企业在美誉度上就不需要多花钱了。
(3)家纺品牌可以协助市场营销控制。在流动环节中处理订单,追踪家纺市场营销问题、检查存货水平等,都得利用家纺品牌去进行。
(4)家纺品牌可以提升公司形象。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品牌来确立该公司的形象,而良好的家纺品牌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
(5)高度的品牌资产为家纺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由于品牌代表该产品质量高,家纺企业可为其制定比竞争对手高的价格,由于品牌名称代表着更高的信誉,家纺企业极其容易进行品牌扩张。而且,家纺品牌还为企业对抗激烈的竞争提供了有效手段。
拥有一个优质、时尚、知名、务实的家纺品牌,就意味着拥有广阔的家纺市场,就拥有由此带来的无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由此,提升家纺品牌价值已成为家纺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四、提升家纺品牌价值的策略
1、树立独特的家纺品牌形象
(1)提高家用纺织品设计创新的艺术、文化含量。品牌文化作为一个家纺品牌的灵魂,应该贯穿于品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产品开发、营销渠道、广告宣传、店铺零售等,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家纺品牌文化的内涵。品牌文化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一旦形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不会轻易改变。例如,以美国E-SPRIT为代表的国际家纺品牌就是独特风格的倡导者,也是众多国内企业努力的方向。家纺行业要从抓设计队伍入手,将传统民族文化和时尚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我国鲜明特征的产品。在设计中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增添文化因素、激活文化基因、挖掘文化底蕴,通过加强产品包装设计的文化品位来丰富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家纺设计创新方面,富安娜公司每三天推出一款花型的产品,在同行中享有盛誉。
(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借助强势媒体的宣传。近年来,随着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赞助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活广告”,通过这种方法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用明确的方式返还给社会,达到增强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的目的。很多家纺企业在强势媒介的影响下,利用国际营销手段,如赞助体育盛会、赞助灾区活动、资助社会福利事业、赞助文化教育事业等,有力地抓住契机,发展品牌,实现品牌的跳跃式增长。
(3)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售后服务,有助于增强与顾客的感情,抓住顾客。长此以往,顾客和企业之间的感情得到加强,并趋之于牢固,顾客对企业增加了信赖度、满意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2、提升的品牌的忠诚度
品牌忠诚度是指由于质量、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顾客对某一品牌产生感情,形成偏爱并长期重复购买该品牌产品的程度。美国商业研究报告指出:多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者,可为企业带来20%-85%的利润。固定客户数目每增加5%,企业的利润则增加25%。企业通过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促使其重复购买,从而提高该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家纺品牌的价值源于顾客。
美国奥美传播集团根据多年来对品牌的研究指出,一个强势品牌必须具备四大资产: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度。其中,提高品牌知名度是首要环节,建立真正的品牌忠诚度是关键环节。拥有高知名度和忠诚度的家纺品牌,就意味着企业拥有家纺市场的高占有率,并由此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和社会价值。
3、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建设
由于竞争的加剧,经营能力的提高,家纺企业越来越多地考虑以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许多家纺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应用了ERP、SCM、CRM和CAD/CAM等信息技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在企业生产工艺管理、市场营销、进销存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中,企业管理ERP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国内的棉纺、毛纺、针织、化学纤维、纺机等众多企业实现了经营管理模式再造和业务流程重构,建立了有效的、集管理与监测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例如,罗莱家纺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取得成功就是的典型代表。
4、提升家用纺织品附加值
家用纺织品附加值包括家用纺织品的材质运用多样化、色彩款式时尚化、整体协调配套化、面料后整理功能化等诸方面。目前大部分家纺软装饰产品的消费附加值低,顾客满意度不理想。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纺织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家用纺织品不仅要求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揉合高贵与典雅、华丽与素淡、精致与简约,而且,在使用功能上强调舒适、卫生、安全、环保。可见,家纺品附加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品牌价值提升速度的快慢。
总之,充分利用文化艺术的创新、营销活动的推广、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树立良好的家纺品牌形象,并且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企业信息技术系统,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和品牌附加值,创造出社会和消费者受益以及企业品牌增值的“多赢”局面。我国的家纺品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最突出的是品牌意识的薄弱和缺乏知名的家纺品牌。我们只有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也是振兴我国家纺织经济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金泉:纺织服装营销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郭燕: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方全:营销:来自世界一流企业的营销方法[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关键词:聚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产业调整
一、引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消费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纤维消费的不断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化纤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其中,聚酯行业在近些来来可谓是发展迅猛,大量的新型技术手段和工艺技术投入到实践应用和产品开发之中,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步和工业调整。根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可以发现截止到2005年,我国的化纤产量已经超过了16000Kt,这一生产量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所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的化纤产业已经是纺织工业技术之中的一项重要的原材料,对于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我国的涤纶工业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综合上述的分析,我国聚酯产业的产能以及产量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发展成绩,但是由于产品开发过程复杂、规模较大并且常规的品种较多,所以导致产品的开发能力下降,进一步的出现了产业链脱节的现象,对于聚酯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现阶段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针对聚酯行业产业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深入的分析发展现状,并且对后期的发展趋势做出必要的分析和预测,以保证产业的不断进步。
二、聚酯行业的发展现状
聚酯包括有聚酯弹性体以及聚酯树脂等两个主要的类型。聚酯树脂当中,又包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以及聚芳酯,而聚酯弹性体之中则包含有聚丁醇以及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总体的来讲,聚酯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质,而在聚酯行业之中的涤纶以及涤纶短纤维,则是进行企业工业产生和加工的重要原材料。其中,涤纶属于聚酯化纤产品之中生产的规模最大产量最大的产品品种,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市场份额。另外,聚酯产品还广泛的应用于医疗卫生、电子电器、包装行业以及汽车、建筑等行业之中。
在当前发展的大形势之下,聚酯产业的产能进一步加快,在前段时间棉花价格大幅度波动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化纤行业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聚酯的涤纶则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中。也正是借助这样一股势头,当前阶段我国的聚酯行业的产能不断加快,装备的工艺技术水准也有着显著的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结构得到了优化改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促进了产业的稳步发展,增强了聚酯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化纤产量突破了3000万吨,与2005年相比较而言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尤其是涤纶的增长率更是保持了年均百分之十四的增长势头。而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聚酯装备以及工艺技术也得到了大力的提高,以高起点、大容量以及低成本的工作原则,来促进聚酯行业的不断发展,全面实现了生产的短程化以及规模的能效化。而在最近两年当中,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聚酯的涤纶行业的利润率也得到了显著的增长,截止到2010年,聚酯涤纶行业的生产利润率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百分之三,可谓是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绩。同时,根据相关专业人士的分析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我国的聚酯纤维人均消费数量将会超过十二千克每人,总产量将会超过1700万吨,而出口的聚酯纤维产量会超过2000万吨,所以出口的比重将会出现减少的情况。
但是,根据对当前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聚酯行业的前进历程之中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开工率的下降、原料扩充面临多重阻碍和难题以及聚酯原材料发展滞后的下降等三个方面。
(1)自从2006年开始,在聚酯行业之中就出现了非常普遍的开工率下降的情况。而在近些年以来,此现象有着进一步严重的趋势。其中涤纶长丝以及涤纶短纤维的开工率下降情况尤为严重。针对开工率下降的问题,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改良。
(2)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聚酯原材料的发展情况相对而言较为滞后。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和系统调查,发现虽然近些年我国的聚酯产业的产能在逐步加快,但是在聚酯行业之中原材料的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并且在部分原料之上,诸如涤纶等,过度的依赖于进口,这样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行业的进步。当前阶段的PTA是聚酯主要原料之一,在国内此项材料的产能发展比较快,所以可以很好的缓解短期之内存在的发展矛盾。但是另外一项重要的聚酯原材料MRG,近几年当中进口依赖情况可谓是居高不下,在十一五发展期间,我国针对MEG的进口依赖度一度超过了百分之七十,在近两年之内更上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全面的改进生产开发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的问题,将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3)聚酯行业原料扩充面临的难题。我国国内的聚酯PTA产能逐步的扩张,但是其装置的开工率则存在着严重下降的趋势,所以在后续工作之中利润也必将会出现转移的情况。所以,对于装置的产能还需要进一步扩充,由于增长的迟缓,所以对外依赖的程度也必将加大。对于现阶段的我国聚酯行业发展而言,原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当前的后续生产和产能的增加带来了严重的原料失衡问题,这也进一步影响了聚酯行业的原料扩充。另外,根据相关专家的预测分析,在未来的五年之内,我国的聚酯行业消费增长率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年均的增长率将会稳步维持在百分之九左右。
三、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聚酯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深入概括,可以对当前的聚酯行业发展基本情况有着初步的了解。下文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的论述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求为后期的改革与进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分为聚酯行业结构优化以及化纤工业的投资方向调整两个方面。
(1)化纤行业投资方向的优化调整。自从2005年开始,在化纤行业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006年又出现了反弹的势头。分析其根本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工艺上的进步以及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改进,促进了行业的调整。针对化纤行业的投资方向进行调整,主要面向化纤聚酯工业产品的品种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其中膜级聚酯的生产能力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提高,并且远远的超过了纤维聚酯的产能增长速度。同时,在聚酯行业之中一些质量较差的资产被淘汰速度进一步加快,自从2004年开始,一些小型的、生产能力较差、产能较低的聚酯工业技术淘汰速度不断增加,尤其是纤维级聚酯,其淘汰能力占到了整个聚酯行业之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首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产能力不断的向市场化的方向集中发展。在聚酯化纤产业之中,其作为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市场,企业也是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针对防止化工业的产业链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不断促进产业链的各方面稳步进步,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并且进一步的完善中下游企业共赢的发展局面,提升我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综合水平。针对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可以保证产品的开发实现一条龙的发展局面,及时的反馈相应技术信息和分析报告,大幅度的降低生产以及运输费用,降低成本。其次,聚酯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的向民营企业集中发展。根据相关分析,自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聚酯行业生产能力之中民营企业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民营企业进行生产和产品的开发,也有助于企业活力的进步,保证企业内部工作机制更加灵活多变。合理的对聚酯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根据发展的趋势,对后续的工作进行有效的预测,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聚酯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的聚酯行业在日后的发展之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同时,聚酯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注重非纤维行业之中产品品种的细化分析,很好的运用现有的技术水平对非纤维聚酯之中的空白项目进行填补,合理的开发出新型的聚酯产品,这将是今后聚酯行业的发展基本趋势。另外,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和预测,我国未来将会继续的引导全球聚酯行业的发展,并且在整个市场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受到了当前阶段全球宏观经济情况的影响,所以聚酯行业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还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洗牌,经过产业和结构的调整,来保证产业的持续、健康以及稳定的发展。未来的聚酯行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一些大型的、产能较强的聚酯企业,将会维护下游的产业链,并且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价值;第二,一些中小型的聚酯企业也必将更多的进行差别化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进而增强自身企业的附加价值。
(1)聚酯行业日后的发展和进步存在潜在优势。自从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以来,聚酯化纤行业迅猛发展,并且以低投入、直接纺、大容量以及精密化的生产技术原则进行加工和制造。同时,聚酯单线生产的能力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有效的改进,由最初的不超过六十吨达到了现今的两百吨甚至是三百吨以上。工厂建设和施工的周期也从最初的五年左右缩短到了现今的一年。针对生产的投资也在不断的下降,工艺产品的生产效率、施工的质量以及精细化的生产也都有着长足的进步。所以,从整体上来进行分析,我国的聚酯行业发展前景被广泛的看好,有着巨大的潜力优势,生产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总体需求量,所以当前选择国内供不应求的聚酯产品,已经成为了今后此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2)聚酯行业的非纤产品发展前景被外界一致看好。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报告,我国的聚酯生产能力已经由最初的六千吨增加到了现在的两万吨以上。尤其是非纤维使用的聚酯生产能力,进步迅猛,由最初的不超过两千吨到达了现今的三千吨甚至是四千吨以上。国内针对非纤维聚酯的消费量也在不断提升。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的非纤维用聚酯产品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少,仅仅局限为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包装等领域当中,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相信非纤维用聚酯材料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纤用聚酯产量近年来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所以此行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3)非纤用聚酯产品的差别化品种发展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针对非纤聚酯的消费水准还比较低,其消费总量仅仅占到了总体聚酯产品消费量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在世界范围之内非纤用聚酯的使用比例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所以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还有较大的差距。现今我国的膜用聚酯消费量呈现出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在2005年包装行业之中使用到的聚酯膜生产能力仅仅为250Kt/a,但是在2010年其生产量已经是超过了800 Kt/a。另外,现今使用在软包装商品之上的膜用聚酯占到了总体聚酯需求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部分食品行业之中,针对包装膜以及聚酯类材料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提升,诸如防止气体渗漏以及防潮等产品的包装,其需求量较大。而聚酯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层面就是电子电器行业,一般的来讲,电容器所使用的绝缘膜使用量比较下,一般都是依赖于进口。而一些通讯的电器产品在绝缘膜方面的需求量则比较大。我国国内使用在录音、照相以及录音带等方面的聚酯膜需求量则呈现出了逐年稳步增加的势头。另外,聚酯膜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层面也在不断扩大,使用聚酯膜的农业产品可以具备有较强的机械性能以及防渗透性能,部分地区正在着手进行防渗漏复合聚酯膜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并且试图将此产品使用在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当中,所以预计将来聚酯行业产品将会在农业生产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此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4)运用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有效的对非纤聚酯的空白项目进行填补。首先是聚酯工程塑料,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聚酯结晶技术还需要提升,所以工程塑料的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就目前而言,针对工程塑料产品几乎是完全依赖于进口。所以,今后还需要很好的运用技术上的优势对项目的空白进行填补,针对塑料用聚酯生产技术进行大力的发展,并且开发出纳米复合类型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质塑料以及增强型工程聚酯塑料等产品。而随着新的产品不断开发和应用,也必将对我国的聚酯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一个方面是聚酯片材。我国的聚酯片材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2005年当中,根据相关的研究分析和统计报告,聚酯片材的市场需求量达到了100Kt,尤其是高透明度的聚酯片材,由于其多方面的优势,诸如透明度较高、耐磨并且不容易破碎等,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玻璃来进行使用,在家具以及建筑材料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聚酯片材还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分析,在今后的几年之内我国的聚酯片材的消费能力以及生产能力都会得到继续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我国聚酯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深入的探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今后发展的基本趋势,旨在进一步的提升聚酯行业发展和进步的水准,为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值艺.中国化纤工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同题以及对策[A].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苏:江阴,2006:131.
[2] 郑俊林.中国聚酯涤纶处于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预测[A].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聚醋链&全球化纤工程与技术论文集[C].江苏:江阴,200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