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皮肤管理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认真履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每月填写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记录。
三、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四、进行医院感染监测
1、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10%,漏报率<10%,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合格,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100%、灭菌物品合格率达100%。
2、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并24小时上报感染办,科室做好记录。
3、按时做好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有质量分析和改进措施。
4、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科室主任确认后立即通知感染办,并做好调查和登记工作。
五、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1、根据培训计划,每月对科室各类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每次培训有记录。
2、医院下发的有关院感资料齐全,科室及时组织学习。
3、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考核合格。
六、抗生素应用管理
1、抗生素使用率<50%,医院感染病例使用抗生素前菌检率>60%。
2、抗生素联合使用有指征,有上级医生意见,联合使用合理。
3、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越级使用有上级医生或科室主任同意记录,病历明确记录。
4、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5、无菌手术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规范、合理。
6、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七、医疗废物管理
1、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标志清楚。
2、专人收集、运送医疗废物,交接清楚,登记齐全,交接记录保存三年。
3、输血完毕后,科室保留输血袋24小时,无异常后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八、人员及手卫生管理
1、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操作时戴口罩,接触血液、体液和排泄物时戴手套。
2、严格执行洗手指征,操作前后、脱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等要洗手。
3、执行标准预防控制措施。
4、洗手步骤正确
5、执行手消毒指征。
6、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损伤能及时处理。
九、医院感染检查考核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江苏镇江 212002
[摘要] 目的 应用PDCA护理管程序改进小儿留置针固定方法。方法 选择2013年10—12月和2014年2—4月该院收治的280例患儿为观察对象,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同部位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固定方法进行标准设定,按标准对护士进行留置针固定方法培训,制定考核标准,逐级进行检查反馈,进行有效改进。 结果 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同部位小儿静脉留置针进行固定方法的改进,输液外渗、输液部位皮炎、静脉炎的发生率均得到明显减少,留置时间由24.8~120.5 h(平均时间为(84.2±10.5)h),上升至36.4~176.5 h(平均时间为(99.3±15.6) h)。 结论 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的管理方法有效提高了小儿留置针的安全应用和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 PDCA;小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73-02
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理论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1]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又称戴明循环。戴明循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现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质量管理活动中。在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临床实践中,护士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和完善,有效地提高了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应用PDCA循环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
小儿静脉留置针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为不用每日穿刺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小儿输液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最为有效、最快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式,但由于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年龄相对比较小、配合性差、顺应性差,经常因小儿患者烦躁不安、爱哭闹、用手抓穿刺针、出汗使胶布粘贴不紧、家长抱孩子晃动等现象,使针管滑出血管外,引起局部肿胀疼痛、液体外渗[3],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导致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2014年2月份起,该科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到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固定方法的改进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4月在该科进行留置针输液的患儿1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1岁10个月。穿刺部位:头部21例,手背63例,足部56例。选择2013年10—12月在该科住院的患儿14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1岁8个月。穿刺部位:头部35例,手背53例,足部52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即穿刺后先用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覆盖在留置针和皮肤上,再用3M纸胶布缠绕数道后将贴膜全部覆盖,同时固定延长管,然后用一次性输液胶贴分别固定针柄和延长管。观察组按照PDCA循环方法进行管理,方法如下。
1.2.1 计划 讨论该科留置针固定存在的常见问题:(1)意外脱管:患儿年幼,家属照看不周,更换贴膜、穿脱衣服或四肢活动不慎将留置针滑脱;患儿出汗多,贴膜卷曲固定不牢;穿刺时消毒液未干就贴贴膜固定。(2)穿刺部位皮炎:患儿皮肤娇嫩,出汗多或对贴膜易致过敏导致贴膜覆盖处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甚至水泡。(3)输液外渗:因为输液时间长,穿刺部位皮肤胶布覆盖不易观察局部皮肤输液外渗情况,处理不及时。(4)静脉炎:小儿留置针留置时间长,更换贴膜不注重无菌技术,贴膜更换不及时。(5)贴膜固定时间长,活泼好动,表面经常受污染不清洁。
1.2.2 制定对策 (1)邀请该院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对儿童医院小儿留置针固定现状进行调研。(2)科室护士和静疗专科护士共同讨论小儿留置针固定最佳方法。(3)设计小儿手背、大隐静脉、头皮静脉不同部位留置针固定的标准方法。(4)将小儿留置针不同部位固定的标准方法形成标准图片并配以说明文字。(5)应用输液网套辅助用品协助留置针固定。(6)利用科室管理QQ群上传留置针固定标准图片和说明,达到人人知晓。利用科例会和晨会进行留置针固定专项培训。(7)护士长、科室骨干联合静疗专科护士对留置针固定改进情况进行跟班调查,如留置针固定方法实际操作情况和改进固定方法后临床使用情况。
1.2.3 执行 (1)针对该科留置针固定存在的问题邀请了静疗专科护士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现状调研,发现该科留置针固定方法单一、胶布缠绕多、贴膜更换不及时、表面不清洁,穿刺点不易观察等问题。(2)静疗专科护士和科室骨干人员共同讨论并设计了不同部位小儿留置针固定的方法,消毒待干后,用透明敷料以无张力方式[4]由内向外固定,不宜过紧,固定时原则上取消胶布对贴膜的全面覆盖,取而代之的是在近针眼处、距针眼上下方1 cm处进行胶布缠绕固定,使针眼暴露便于观察针眼处有无红肿渗血。头部固定时,局部一定要把毛发剃净、不湿润,这样才能固定牢靠,头皮针小辫线圈范围要适宜,过大易被外界牵拉碰脱,过小易折造成阻塞。(3)利用网状护套套在小儿输液部位,既能观察针眼情况,又能保护小儿静脉留置部位清洁干燥。(4)静疗小组成员对小儿留置针标准固定方法进行拍照并配以文字说明上传到科室QQ群,达到人人知晓正确的固定方法,并及时应答护士提出的疑问,及时在线解决。(5)首先应用在少数患儿身上进行对比,并对家属进行小儿留置针使用的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对留置针的维护。得到较好的结论后对科室护士进行全员培训,然后再推广应用到所有患儿身上。(6)护士长每日跟班进行留置针固定情况的检查,静疗专科护士每日下病房参与调研和指导留置针固定情况。
1.2.3 检查 制定科室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固定相关规定和考核标准,每天由静脉治疗护士、护理组长等护理骨干进行检查,护士长随机抽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1)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手背、足背等部位,避开小儿腕、踝关节部位,3岁以下幼儿通常选择头皮静脉,优点是头皮血管网丰富,穿刺易成功,穿刺时将周围毛发剃掉并保持干燥[5]。(2)小儿留置针固定时避免胶布缠绕过多,最多不超过3道,保证穿刺针眼暴露,易于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3)因小儿年幼不懂事、不配合、烦躁哭闹、害怕,所以故意抓扯以致脱落,此种现象常发生于穿刺后短时间内,有的甚至穿刺后固定的过程中即被挣脱[6]。近关节部位和婴幼儿穿刺后,在留置针外再应用网套进行2次固定,保护穿刺部位不受污染和挣脱。(4)静脉输液时在贴膜上注明穿刺日期,每隔3天更换贴膜1次,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
1.2.4 处理 为继续保持改善后的成效,将改善的操作方法标准化,静疗专科护士每日对留置针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月底科例会上护士长和静疗专科护士共同反馈小儿静脉留置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并利用科例会进行培训,考核护士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掌握。通过持续学习及人员培训的方法巩固成效,定期检查,找出新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流程,使质量改进呈良性循环。
1.2.5 效果评价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发生意外滑脱、外渗、静脉炎、穿刺部位皮炎、敷料污染的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组间留置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小儿留置针固定进行管理后,留置时间为对照组24.8~120.5 h,平均时间为(84.2±10.5)h,观察组36.4~176.5 h,平均时间为(99.3±15.6)h, t=17.5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置针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见表1。
3 讨论
3.1 应用PDCA管理的成效
3.1.1 运用PDCA循环管理有效的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留置针不规范固定导致的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意外脱管、输液外渗、静脉炎、穿刺部位炎症、贴膜污染的发生较对照组均有了明显的降低,留置时间由24.8~120.5 h,平均时间为(84.2±10.5)h,达到36.4~176.5 h,平均时间为(99.3±15.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降低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医疗费用,提升了服务质量。
3.1.2 针对儿科特点形成新的留置针固定方法 通过PDCA循环管理,该科根据患儿不同的静脉留置部位,设计了头部、手背部、踝关节部位不同的固定方法,并进行规范和统一。改进后的固定方法除了有效延长留置时间和有效降低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外,也解决了胶布缠绕多、不易观察输液部位、固定不牢、不规范的穿刺部位等问题。
3.1.3 静疗专科护士的有效参与加强了静脉输液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静疗专科护士参与小儿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指导、讨论、查阅文献到最后统一小儿留置针的固定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小儿留置针固定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协助科室制定小儿留置针应用规范,统一考核标准,并定期进行留置针应用情况的调研,提高了小儿留置针的规范应用,保障了护理质量,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3.1.4 应用PDCA循环理论有效激发了护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对留置针固定方法进行改进的过程中,通过利用QQ群发放图片、培训视频、参与讨论等方法,得到科室所有护士积极参与。成员脑力激荡、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激发。有效地提升了护士对质量改进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对整个PDCA管理流程的参与,护士学到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很好地应用管理学知识解决临床中碰到的问题。比如利用鱼骨图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利用查检表针对现状进行查检等,有效提升了护士解决临床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该次活动仅有护理人员参与,而医院质量的改进涉及多个部门,与医疗、后勤等支持系统关系密切[7]。在该次活动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护理用具器械科等后勤部门不能根据临床专科需求购买配备,护理人员与后勤保障部门沟通不畅,购买的护理用具不适合临床导致成本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护理品质是医院医疗品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今后应加强与相关科室及后勤保障部门的沟通,争取其他部门的参与配合,共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该次活动护理人员对PDCA的应用手法尚不熟练,管理知识缺乏,今后会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提升应用管理工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 蒋丽,吴小玲,叶艳萍,等.PDCA循环理论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1):44-45.
[3] 黄利娥,彭丽芬,赵纳.应用PDCA循环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606-607.
[4] 李亚梅.小儿静脉输液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238.
[5] 马志会.浅谈小儿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J].养生保健指南,2012(1):48-49.
[6] 张伶俐.小儿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2(31):26.
[7] 金静芬.医院推进品质管理的活动实践[J].护理与康复,2011,10(7):61-63.
【关键词】护士;预防;医院感染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由于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使得护士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院感染办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注重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教训与培训,增强感染意识,并体现在护士日常工作的一招一式中,对降低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护士在护理技术操作中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护理技术操作各种注射、输液、输血、动静脉置管、或接触人体皮肤、黏膜,如操作不当,易引发医源性感染。护士在护理技术操作中必须严格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 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1 预防肺部感染 加强病室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晨间护理时对床铺采用消毒剂湿式清扫,以避免被单上的皮屑等脏物在空气中飞扬。对接受麻醉、胸腹部手术的病人、具有器质性肺功能不全的病人,鼓励勤咳、深呼吸以助排痰。对卧床病人定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做扩胸运动,保持肺功能。给氧器具、雾化吸入器具等按要求消毒与灭菌。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按隔离要求处理。
2.2 预防泌尿系感染 对卧床病人、糖尿病病人和尿失禁病人要督促并协助病人按时行会清洗,勤换内裤,保持清洁。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导尿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
2.3 预防胃肠道感染 做好病人床单元的卫生管理,清洁床头桌要一桌一巾一消毒,暖水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餐具及便器使用一次性的;做好病人的饮食管理,避免食用不洁食物,要求病人饭前、便后洗手。
2.4 预防血管相关感染 在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外周动静脉插管时,要严格掌握插管指征,选择好置管材料与穿刺部位,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并做好置管后的护理。
2.5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做好手术前病人皮肤的准备,如手术前一天洗澡或擦澡,除毛时注意所有物品的消毒;手术皮肤消毒时,皮肤准备区的大小,应大于切口。做好手术前器械护士的准备,如剪短指甲、除去甲缘下积垢,按规程刷手、用无菌巾擦干,穿无菌手术衣,口罩要盖住鼻孔,帽子要盖住全部头发,戴无菌手套等。做好手术后伤口的护理,如护理手术切口前后按规定洗手,换药器械与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换药器械一人一用一灭菌,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等。
2.6 预防皮肤感染 做好危重、卧床病人的皮肤护理,每2h翻身按摩骨突出处1次,有条件的可卧海绵床或气垫床等,以减轻对病人某个部位的长久压迫。另外,要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无皱折、无碎屑,以使病人皮肤保持干燥并减轻皮肤摩擦。一旦出现褥疮,应想方设法加速褥疮愈合,预防进一步损伤和感染。
3 护士在医疗器械的处理中严防医院感染发生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处理不当,易引发医院感染。在医疗器械的处理中,要严格执行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中“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如: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根据污染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在医疗器械的处理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基本程序。
4 护士在抗菌药物使用中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抗菌药物被广泛滥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的医院感染不胜枚举,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护士在治疗工作中要接触大量的抗菌药物,应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的药理特点和应用原则。
4.1 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给药时间最好根据所用药物的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来决定,较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既可维持血浆中的有效浓度,又不至于发生蓄积中毒。
4.2 注意抗菌药物的配伍问题 在抗菌药的使用中,合理配伍非常重要,若配伍不当,易引起药理或化学变化,甚至引起细菌耐药。
4.3 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在用药中、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如发生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不良反应对病人的危害。
5 护士在工作中严防意外伤害引起自身医院感染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45-02
2012年12月,笔者对我院辖区乡镇卫生院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调查中存在问题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与控制现状
1.1 领导不重视 所有调查卫生院中只有一半卫生院有专职的手术室护士,其他卫生院无专职手术室护士,由全院护理人员轮流上手术室。手术室护理人员数量配备不合理,由于护理人员较少,基层卫生院护理人员多数不担任洗手护理工作,手术医师独立完成手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患者感染概率。乡镇卫生院接送患者、术中药物的领取工作均由患者家属完成,导致患者家属自由出入手术间,术中家属守在手术间门口。
1.2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不健全 大多数卫生院未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手术室未设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无法实施医院感染各种监测和控制工作,存在不安全医疗隐患。
1.3 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调查结果发现,有70%的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意识淡漠,知识贫乏;对手术室环境质量与手术部位感染有直接影响的意识淡漠,以至于医务人员不更换手术室专用鞋、衣裤、不戴口罩、帽子,任意出入手术间。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等概念模糊,护理人员在洗手间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清洗术后污染的布类、器械,个别手术医师仍有术后戴污染手套抽烟、喝水等现象。
1.4 消毒灭菌不规范 ①器械未严格按照高、中、低危分类进行消毒灭菌,对部分高危器械由于数量不足,周转受限,又未配备快速型消毒灭菌器,均采用浸泡消毒,甚至个别医院采用乙醇等中效消毒剂浸泡消毒,并且是随泡随用。②手术人员的准备不合理,乡镇卫生院手术人员手臂消毒往往采用聚维酮碘或乙醇擦拭,无肥皂水或清洗液清洗过程。③手术野无菌单的辅置、无菌桌的铺置不合理,存在无菌单污染后清洗不合格,个别医院仅清洗被血迹污染的布类,未被血迹污染的布类不清洗,反复制作成无菌包,影响消毒灭菌效果。④污染器械清洗不彻底,污染器械未使用复合酶浸泡清洗,未使用水溶剂剂,存在器械消毒不彻底的隐患。
2 管理与控制对策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乡镇卫生院领导要把医院感染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医疗质量来抓,只有提高领导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才能增加人、财、物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投入[1]。
2.2 健全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手术室成立由护士长、监测员组成的医院感染小组,主要负责手术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平时手术室感染工作督促,定期检查,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2.3 做好岗位人员配备及培训 乡镇卫生院手术室应当根据手术量配备足够数量的手术室专业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手术室护士应当接受岗位培训并定期接受手术室护理知识与技术的再培训。
2.4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有效地确实地控制医院感染率。学习标准预防,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2.5 手术室环境控制
2.5.1 建立合理手术室布局 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2],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则,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杜绝在洗手间内清洁污染布类、器械。
2.5.2 手术人员手的消毒 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措施之一,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洗手,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定期监测,保证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数
2.5.3 手术患者的准备 皮肤消毒前应检查消毒区是否清洁,皮肤有破口或疖肿者应停止手术。消毒范围包括切口四周15-20cm区域,手术术野无菌单铺置:手术切口四周及手术托盘上应辅置>4层,其他部位应>2层。
2.5.4 手术物品管理 手术污染器械处理严格按去污、清洗、漂洗、等步骤处理[4]。对于能高温高压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灭菌前必须彻底清洗,提高灭菌效果。增加手术物品数量,对能耐高温高压物品取消浸泡消毒方式,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对干橡胶类、塑料类物品,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显微器械、腹腔镜、鼻内镜等高危物品必须用2%戊二醛浸泡10h方可使用,对于用后的布类彻底清洗后方可重新打包高温灭菌。
3 结束语
近年来,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案例较多,而患者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势必增加痛苦,轻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重者致残、致死,会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乡镇卫生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必须实行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武林玲.影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2):122.
[2] 周细坤,陶宏坤.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88-2589.
[3] 张建.强化手卫生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J].全科护理,2010,8(6A):1465-1466.
检验科作为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之一,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患者的含有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的血液、体液,各种传染性分泌物以及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同时在工作中也要面对各种化学生物试剂等危险物质,极易造成感染。作者通过对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提出了安全防护对策和工作中个人预防医院感染及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以减少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止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1 危险因素
1.1 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不足:许多实验室有文件有制度,但对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标本管理制度,消毒清洁制度,实验室进出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缺乏具体的的规定。对实验室进修人员,实习生及清洁人员未作上岗前培训[1]。很多的检验人员只重视业务学习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自身安全防护意识差,对生物安全管理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控知识,对检验标本的生物危险认识不足或存在侥幸心理,甚至认为是多余的。在工作中不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不穿工作衣,不带工作帽,口罩,手套,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用污染的手接听电话,无菌物品使用时间不标识,超时使用,消毒液容器使用后不及时关闭,难以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工作结束后不能对科室空气,操作台,检验仪器,地面等及时清洁消毒,消除污染。部分检验人员戴一副手套进行标本处理,书写化验单,电脑操作,不仅容易产生医患之间交叉感染也存在实验室感染的危险。
1.2 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全:检验科大多业务面积不足,工作室布局不够合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未分开,标本采集,检验,工作人员休息,值班各区缺少明显的隔离带,工作人员穿着污染的工作服随意进出休息室,值班室。接触生活用品,检验标本也容易造成各室的环境污染。实验室通风条件差,流动水设施配备明显不足,洗手与标本共用一池,未配备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致使感染机会增大。
1.3 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问题:由于检验科工作繁忙,检验人员长期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密切接触,并经常使用针头,刀,剪等锐器;在工作中如不注重个人的防护,随时有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如试管的破裂,标本溅撒到皮肤,黏膜甚至眼部,锐器导致皮肤,手部被刺伤等意外。[2]
1.4 医疗废弃物及检验仪器处理不当:采集标本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检验后的废弃试管,玻璃培养皿等。这些刺伤性的废弃物最易造成工作人员的针刺伤,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发生HBV,HCV,HIV等感染的危险。废弃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细菌标本等生物危险性极高医疗废弃物。有的医院由于经费有限,为了减少成本对医疗废弃物,废水,医疗垃圾投入不足,或工作人员缺乏感染知识,使检验科的废弃物未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操作中使用许多仪器需直接与标本接触显微镜,离心机,冰箱,培养箱等污染称为交叉感染的媒介,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2 安全防护对策
2.1 改善环境,加强生物安全设施建设: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医院应加大对检验科业务用房改善投资,合理布局,严格划分工作区和生活区,各区有实际屏障隔断,微生物实验室设置门禁开关,入口张贴“生物危险品”标识,限制非实验人员随意进出,每个工作区都设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改善洗手和手消毒条件。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设施,消毒,灭菌设施,防护和处理医疗废物的所需要设施。[3]
2.2 加强消毒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根据检验部门工作特点制定科室医疗环境及检验用品的清洁消毒制度。把科室消毒工作制度化,常规化,每天对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保洁消毒处理。特别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立即消毒防止扩散,无菌品启用要注明启用和失效时间,对患者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使用的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做到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存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凡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标本的器材均视为有传染性,必须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及条例的要求进行消毒和处理。
2.3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标准的预防即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 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的途径主要是经接触,呼吸道,损伤的皮肤,因此在工作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戴手套,处理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有高度传染性的微生物标本时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结束操作或检验同类标本后,在检验另一类标本前应及时洗手,需要明确到手套不能代替洗手。[4]
2.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结合本院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职业暴露的应急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的防范措施,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做到生物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使检验科工作人员树立牢固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总之,由于检验科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必须提高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纠正工作中不良习惯,最大限度控制实验室感染,降低检验人员职业性感染概率,保障医疗安全,也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检验条件,全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5]因此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及防护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建立标准化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学习,增强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已成为检验人员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梁建群,宾利.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思考[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7):148-149
[2] 童燕.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防护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41-242
[3] 牛洪敏,张梦兰.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10(5):72-73
每年的新员工入职后首先要接受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除了解安全管理规范和相关条例外,还需观看PPT和视频以了解实际案例。全体职工包括后勤人员每年都需要接受这样的培训2次,为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参加,培训期间每日下午播放相同的内容1h,连续8d。医院内还设有各类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做到事事有人管。每个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均由院领导牵头,医护和医技人员共同参与,如压疮组除护士外还有皮肤科、营养科和感染科医生等人员组成,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多部门团队合作精神。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院长听取各委员会通报分管部门发生的相关意外事件,并在下次会上进行整改反馈。一旦有差错发生,所有相关部门都得参与讨论,一般每周进行1次,以5W1H的格式报告,即情景再现,报告发生了什么、在哪里发生的、何时发生的、发生者、怎么会发生的、是怎么发生的,如果同样的事件连续发生2次以上则需使用4M要因分析法进行讨论和改进。讨论结果则以问题点、对策和行动目标的格式进行记录,行动目标会在每天的早会上集体唱读以示提醒。平时每天下午抽半小时所有在班人员进行护士沟通讨论会,就当天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讨和反省,并提出对策或同事之间相互提醒、引以为戒,最后参与者签名画圈,不在场者事后阅读会议记录后打钩,确保人人知晓。
2严格扎实的教育管理
医院每年举办各种形式且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如安全管理、医院感染防控、责任组长培训提高班、学术论文交流会、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经验交流会等,以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对新护士的教育尤为严格,首先要按等级医院标准择优录用新护士,有周密的新护士培训计划,在医院试用期间须通过22项基本技术操作考核,开始3年内需在医院各科进行轮转培训,全面掌握各专科的护理工作特点,以便随时接受护理部的统一调配。护理部和各科室均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分别针对新护士和轮转护士进行培训。
3明确的能级管理
护士岗位根据工作年限分为6级,有明确的能力要求和晋级规范。1级(1年)按照流程在老师指导下工作,2级(2~3年)可单独工作,3级(4~6年)可担当责任组长的工作,4级(7~9年)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对低年资护士起到模范和示范作用,5级(10~19年)能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管理工作,6级(20年及以上)能够担任护士长等职位。职称体系分为主事护师(22~33岁)、主查护师(33~41岁)、主任护师(42~60岁),要晋级为主任护师职称后才可以竞聘副护士长和护士长。各级护士的平均年龄分别为护士长54岁、副护士长51岁、护士37岁。除此之外,还有认定看护师和专门看护师以及认定管理看护师等,均需要参加相关的培训与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每5年需要更新认定1次。1.6清晰的目标管理全体护士每年初(3月份)都要根据护理部的总目标和个人能力先进行现状分析,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目标和实施计划,再以逐级管理的形式定期进行面谈,即护理部主任对应护士长、护士长对应带教老师和组长以此类推,体现层级管理的原则。从初期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中期计划实施的进展程度以及年末时目标的达成情况先后3次与上级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与汇报,如果是科室负责人还需制定本部门的目标。这样既使个人得到了成长与提高,也保证了部门总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对未达成的目标再进行分析,必要时将纳入下一年度的目标制定中。目标的记录格式为项目名称、完成期限、采用手段或方法、将达到的程度与水平。
4对我国护理管理的启示
4.1加大护士人力投入
护理人员结构配置与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护理质量的优劣[1]。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对护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足够的重视。2013年11月浙江省的关于提高护士待遇的文件极大地鼓舞了临床一线护士的士气,对稳定护理队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仍有很多医院的实际开放床位与护士之比远未达到卫生部门的要求,且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临床护士还需执行较多的非护理工作,这种现象在基层医院尤为突出。为此需要加大对护士的人力投入,从而保证将时间还给护士并将护士还给患者,促使优质护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4.2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护士长的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从而影响护理质量。护士长定期接受管理知识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管理工具,以提高管理技能,尤其是对新上任护士长应加强岗前培训。此外,对未来护士长人选的培养和锻炼即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也不容忽视,确保护理管理队伍后继有人,以便随时可以接替受命[2]。
4.3规范岗位设置与分层培训
合理科学的岗位设置与绩效考核对促进护理队伍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高年资护士远离临床和患者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保障患者安全及护士自身专业价值的发挥,国内管理层需引起足够的重视[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并发挥好临床资深护士的作用[4],让年轻护士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为各级护士制定培训计划,尤其是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让各级护士明确自己须达到的能力要求和目标,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主动意识;另外,建立合理的岗位能级对应实施方案,真正落实绩效考核,将薪酬与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绩效挂钩。通过360°考评,力求公平公正并奖惩分明,从而有效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减少护士的流失。
4.4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
随着专科护士基地在国内的遍布开设,专科护士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合理使用专科护士、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专科护士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具备扎实的专科知识功底,掌握本专科的前沿动态,应该让其配合护士长抓好科室的学科建设,更好地指导临床护士进行护理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咨询门诊、专科护理会诊和专科护理门诊等形式促使专科护士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提升和发展。
5结语
【关键词】传染病区;医院感染;潜在因素;管理
综合性医院传染科是各类传染病人相对密集的场所,由于疾病的种类和传播途径不同,而病人又集中在同一个病区,因此给传染病区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避免该病区院内感染的发生,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结合传染病区工作特点,我们分析了传染病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并针对原因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1传染病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1.1环境因素 由于传染病区收治的是不同种类的传染病人,病种复杂,传染源不同,传播途径广泛,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常见病原体的传播方式:①飞沫传播。 经空气、飞沫传播的病原体通过病人说话、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易使带有致病菌的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给易感者。②媒介物传播。若不重视公共用品的清洁消毒工作,致病菌可通过各种诊疗用品或是通过患者病房内共用的厕所、水龙头、电视遥控器、门把手、抹布等公共设施、物品传播。
1.2生物性因素 传染病患者的血液、痰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性废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源微生物、细菌等有害物质,如不注意消毒隔离或对废弃物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
1.3医务人员因素①缺乏医院感染意识。个别医护人员对传染病所致的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知识和技能不高,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消毒隔离制度。②不重视手卫生。医护人员的双手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往往较其他人群多,且通过手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1〕。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直接接触病原携带者,因此医务人员的手是最容易被污染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最为常见,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也是污染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如不重视手的清洗与消毒,极易把病原菌从一个病人传播给另一个病人。(3)防护意识缺乏。个别医务人员对职业安全不重视,认为穿脱防护物品很烦琐,增加工作程序,因而在执行各种治疗护理过程中不采取防护措施,接触病人时不按要求穿戴防护物品,或因为操作方法不当很容易发生职业暴露,造成自身被感染。
1.4患者行为因素 个别患者不遵守住院规则及相关规章制度,如互串病房、互相交换物品,随地吐痰,擅自外出,不采取自我隔离措施等,这些行为都不利于传染源的控制。
2管理对策
2.1健立完善的质控组织,加强督查与考核。科室建立了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组长和副组长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其中还包括一名质控医生和一名质控护士。小组成员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带领和指导下,负责制定和完善本科室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负责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医院感染及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监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随时督促和检查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执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配合院感科定期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院感控制指标不达标的项目及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以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2.2加强学习和培训,增强预防意识。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每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定期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科下发的与院感有关的各类文件和我院医院感染管理信息,通过学习使大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强化预防意识。②加强对转科、实习、进修人员的培训。护士长坚持对每批新轮转至本科室的低年资护士、实习人员、进修人员等作病区环境介绍,讲解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措施;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病人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床单元以及各种诊疗用品的消毒方法。 讲解洗手指征、洗手和手消毒方法,示范医用防护物品的正确穿戴法,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达到人人合格。③加强对护工的培训和管理。由于病区环境的清洁消毒任务主要由护工完成,而这项工作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正确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对预防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护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的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科室管理人员对护工工作进行严格督查,确保各项消毒措施落实到位。
2.3加强卫生宣教制度。向患者讲解住院期间应自觉遵守住院规则,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活动,不得擅自离开病区,不得互串病房,不得互相交换食品、物品,不随地吐痰和乱仍废物。如需去其他科室检查,应由医务人员陪同,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探视陪伴制度,限制探视陪伴人员。
2.4规范操作行为。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遵循安全注射原则。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输血)器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静脉输液、采血时要做到一人一巾一带,用后针头、刀片等锐器应立即放入锐器盒内。
2.5加强职业防护。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标准预防”原则,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2〕。并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我科收治的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主要有病毒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等,在治疗护理这类患者时应特别小心,如处置病人的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渗出液等污物时,医务人员应穿隔离衣、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患者大多系咯血和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的患者,传染性极强,我们要求在护理这类患者时必须戴好医用防护口罩。
2.6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医护人员在诊查、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要求接触每一位病人之后必须进行手的清洗与消毒,避免因医务人员手被污染而造成的医院感染。为方便操作,治疗车上安放快速手消毒液,便于操作后及时进行手消毒。
2.7加强对环境及用物的消毒管理。①病房空气消毒:病室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或用含氯消毒液喷雾消毒,地面湿式清扫。②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床头柜、床栏、门把手、墙、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不同区域的清洁用具应专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和消毒,悬挂晾干。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应作彻底的终末消毒处理。③诊疗用品和医疗废物的管理:不同病种病人的诊疗用物应相对固定,必要时专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反复使用的诊疗用品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医疗废物分类盛装,密闭运送,集中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分析传染病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认为充分发挥感染管理小组的质控作用,重点加强传染病区医院感染潜在因素的环节管理和对医务人员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强医患人员感染管理意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才能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减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同时也保护医务人员自身免受疾病感染。
参考文献
笔者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化妆品商和专营店最缺少的不是产品,而是持续提升销售和利润的方法。为此,笔者断言,以传授销售知识和方法,达到持续提升销售的“知本营销”必将成为当今化妆品专营店的破局之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举例说明A企业是近年来国内发展较为迅速的化妆品企业之一。该企业在同行普遍大肆推行明星战略、大政策、大配送的“会议营销”的时候,并未跟风比拼,而是把目光转向如何去帮助化妆品专营店提升销售上,他们成立了“中国百年名品名店推广协会”,专门负责在其核心的终端客户中推进“中国百年名品名店工程”,他们还联合行业专家一起制定“中国百年名品名店工程”的实施标准和销售指引,定期召开各类有关化妆品专营店管理和销售提升的专题研讨会,组织行业权威专家亲临授课;同时,还派驻公司资深项目专员到市场一线一对一地帮助和指导终端店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在调研化妆品专营店店内布局特点及产品销售需求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化妆品专营店内的开架区开发了价格在10至20元左右的小容量的个人护理用品,抢占了专营店区的开架区,赢得了销售的主动权,带动专柜区该公司专柜品牌的销售,更帮助化妆品专营店有效提升了客单量。该企业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的销售业绩,促进了企业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该企业在化妆品专营店渠道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真正的销售达成取决于终端。A企业将工作重心从向商压货的层面转移到为终端店提供销售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层面,有效避开了与竞争品牌之间的正面交锋,不但真正提升了终端销售,更有效培育起了其品牌在终端店之中的忠诚度。此外,A企业所推出的“中国百年名品名店工程”既可帮助大的核心终端店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又可从根本上持续性地为该企业品牌的销售提升助力,这充分符合了营销学的20:80法则,既80%的销售来源于20%客户。A企业的这一成功做法的核心,笔者称之为“知本营销”模式。A企业“知本营销”模式,深刻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开创了国内化妆品销售模式创新的先河,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方法比利润更重要
上海黛妃化妆品山东临沂商张总自接手黛妃品牌至今,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已在他的区域成功拓展了60多个终端加盟店,而其快速拓展终端网点的法宝不是大配赠的政策,而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
张总有80%的时间都是用在对终端客户的走访上,通过走访,他发现如今的化妆品专营店已越来越理性,产品利润率的高低和加盟政策的大小已不是化妆品专营店选择一个新品牌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相反,如何快速而持续地实现销售,这才是目前化妆品专营店普遍关心的问题。张总在拿到黛妃品牌临沂权之后,面对竞争品牌多,终端网点拓展难度大的现状,决定放弃传统的“大配赠式”的营销模式,而将重点放在对终端客户的培训和指导上。之后,他将其快速拓展终端网点的方法生动化地概括为终端开发三部曲,即“1培训、2观摩、3助销”。张总培训他的业务团队在首期拜访新的终端客户时,不要开门见山地将话题专注于介绍自己的品牌和政策,而是将大部分的交流时间用在与店老板交流店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上,目的是了解店内目前的整体经营现状,各品牌的销售状况以及店内在销售提升方面碰到的压力和困惑。
张总的业务团队在与店老板交流过程中,如果发现这位店老板基本认同他的观点,就会赠送他一张培训的邀请函,邀请他去参加某月某日的培训,并告诉店老板,培训现场有专家授课,一对一指点,还有很多优秀的店老板聚在一起,可以相互探讨学习。其次让授课专家现场针对性地解答与会店老板的提问,接着由培训讲师介绍黛妃品牌的核心卖点、产品知识,最后还会安排黛妃品牌终端销售的现场模拟,让与会店老板亲身感受浓厚的销售氛围。通常,在培训讲师讲解之后,会顺带公布现场加盟的优惠政策。
在拥有了首批新客户之后,张总会精心安排一批优秀的美导去帮助店家举办一次大型促销活动,并将培训阶段未能成功加盟的新客户,邀约到现场实地观摩。
“培训、观摩、助销”三部曲中的第一要素就是“培训”。初尝培训甜头的张总,目前正在与行业内一些培训机构联系常年的培训服务,决定针对优秀合作客户将培训推向纵深,向优秀合作客户免费赠送学习卡,让他们定期去充电,逐步提升文化知识,提升店务管理水平。
新网点拓展难,已成为目前化妆品商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黛妃临沂商张总的成功做法,也许可以给大家一点新的启发。
卖产品更应卖文化
一位经营化妆品店5年之久的老板弓女士,2010年7月份时向笔者反馈,她的店目前已面临着这样的现象,不做活动就没有销售,可是做了活动,也明显感到活动产生的销售大大不如从前。弓老板怀疑自己惯用的买赠、抽奖及空瓶换购等方法是否失灵,希望笔者能给一些好的建议。
弓老板所反映的现象已是目前绝大多数化妆品专营店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市场同类品牌的增多,店家数量的增多,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可选择性加大了;同时更与目前各品牌、各个化妆品专营店促销手段同质化有关。
如何打破这一瓶颈呢?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验使用产品后的愉悦度,为了满足心中的美丽梦想,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做化妆品的终端促销活动方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促销让利的力度,更应该多考虑店面文化、品牌文化、护肤文化对促进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意义。
某化妆品店在母亲节前夕,推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促销活动:顾客在活动期间购买任何一瓶产品,都可以在店门口悬挂的“好礼献给妈妈”的签名喷绘画面上,按由前往后的先后顺序,为自己的父母写上祝贺语并签上自己的姓名(也可以自己的儿女的名义,为自己写上祝贺语);母亲节当天,如果顾客将其母亲带到店内(或者是本人),只要在这个签名喷绘画面上找到自己的名字,购买产品时就可以享受6折的优惠,并且还可现场领取一份节日礼品(指定的某款产品)。
该活动一推出,得到了很多新老顾客的响应,店内客流量剧增,并且活动业绩井喷,而且更为该店赢得了良好的顾客口碑。
除了节日性的促销活动巧用文化牌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消费者的沙龙会也是化妆品专营店通过知识营销,快速提升销售的有效方法。河北衡水市武强县鑫力日化是一家拥有较多的老会员的化妆品专营店。该店于2010年8月份在当地某酒店的会议室,举办了一期拥有200多名消费者参加的沙龙活动,现场由厂家讲师协助进行夏季皮肤知识的培训。培训会上,该店的老板带领她的店员们与到场的顾客们欢聚一堂,开展了游戏、有奖竞猜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培训会现场还推出了将现场买赠和抽奖结合在一起的特惠促销活动。参会的消费者在接受详细的皮肤护理知识培训后,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多数顾客都在现场产生了购买。活动半天时间,累计销售近万元。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人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源性感染。广义的医院感染指病人、病人家属和医务人员等在医院(或卫生保健机构)获得的感染,狭义的医院感染指病人(主要是住院病人)在医院(或卫生保健机构)获得的感染;一般而言,人们所指的医院感染是狭义的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随着医院的建立而出现,随着医学的发展而日益严峻。医院感染除可导致住院病人死亡和预后不良,还可增加病人、医院和公共卫生的负担,医院感染事件爆发甚至还可影响社会的稳定。医院感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各级医院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院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外医院感染率一般在5~l5 %之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55所医院的医院内感染现患率调查,住院病人医院内感染发病率平均为8.7%,其中最高的是东地中海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分别为11.8%和10.0%;在美国,1993年医源性感染已经成为第四位死因,导致每年88000病人死亡。2003年我国医院内感染监控网现患率调查,医院内感染例次现患率平均为4.95%,其中现患率为6.00%以上的医院为31所,最高现患率为11.55%[2]。我国与其他国家医院感染率的差异可能同以下因素相关:(1)监测资料的收集方法、时间可直接影响监测结果;(2)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可影响调查结果;(3)各种主客观的漏报(如临床医师参与不够、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水平欠缺);(4)各级各类不同规模医院的内在因素也造成感染率的差异[3]。
现对医院感染的研究,按照医院感染发生的三个主要环节分感染源、感染传播机制、易感宿主三方面进行,研究危险因素也可以是从这三个环节入手。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介人性诊疗方法的开展,放疗、化疗以及滥用抗菌药物等使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复杂化,与医院感染影响突出的因素有致死性的原发疾病、全身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伤口引流、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机械通气、免疫缺陷、留置导尿、长期住院和高龄等,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比较一致的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病原体的特性,如耐药性,目前半数以上的医院感染由耐药菌引起;(2)病人的易感性,如婴幼儿、老人、患有免疫力低下疾病和慢性病的病人、营养不良者、皮肤黏膜受损者等均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3)接受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插管或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等;(4)手术;(5)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别是联合用药和静脉途径用药;(6)使用细胞毒性和免疫抑制药物;(7)住院总日数;(8)卫生设施等环境因素;(9)是否做好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10)入住ICU[1]。
有描述性研究文献,多是利用己有的资料或对特殊调查的材料如检验结果按不同的科室、感染部位、感染人群等分组得出感染的分布情况,可以为建立病因假设探出病因线索。回顾性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回顾性查阅某一时段所有出院病例得出感染率,这种方法资料易得齐全,省时,不存在漏报问题,是日前研究中较多采用的方法。前瞻性研究是选定人群,对之进行追踪观察,获得不同结局。该方法获得资料可靠,并可直接获得感染发生率,但因研究设计要求更严谨,且需要一定时间,费时费力,故目前开展较少。研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一般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已感染病例作为病例组,未发生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调查其各自对某些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以判断危险因子与医院感染的关联情况。在危险因素的选择中,必须考虑到其他因子的影响,这个因子可能是混杂因子。也就是说研究中必须注意混杂偏倚的存在。单因素分析不能控制混杂因子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故常采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既可以同时分析多个因素,而且得出的结论较可靠。如国内学者黄辉萍等[4]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发现年龄、性别、病区等是院内感染的关联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感染前使用抗生素、介入性诊疗、性别和病区是主要危险因素;韩佳音等[5]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年龄、住院天数等26种单因素与医院感染相关。舒明蓉等[6]研究发现肝硬化、血液病、气管插管等21个因素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的来说,目前医学界普遍同意Freeman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为宿主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的分类方法[7],但是不同的研究对危险因素的归类总是没有统一的结论。欧美国家研究发现尿道感染常排在医院感染的首位,其次为手术部位和皮肤粘膜、下呼吸道感染,这与我国的下呼吸道感染排首位大相径庭。国外学者Kampf[8]等利用现况调查的数据分别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发现与尿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外科手术位置和败血症有关的危险因素。Ritesh[9]等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ICU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无法进行分类,仅可作为较大研究的参考。Floret[10]等利用已发表文献,根据病人类型,对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排序。在不同基础疾病的人群、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医院和国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也有所区别。其中关于病人的年龄、性别是否为危险因素总是存在较大争议。可见国内外已对医院感染已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感染的现状的研究提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人群及病原体的变迁等,对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揭示影响病人及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对于指导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都将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总的来说,描述性研究较多,定量的分析性研究做的较少,研究内容深度不够。医院感染的研究方法多使用一般的回顾性方法,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研究尚停留在初期。提示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这些方面。
从医院感染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传统的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病理学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医院感染显然还不够,因此,必须对医院感染所涉及的微生物、感染源、传播途径和形式、易感人群、各种医疗操作,特别是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医疗机构的建筑设计和卫生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才能控制医院感染[2]。因此认为,今后的医院感染防治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感染管理机构,建立有效的三级监控网络。成立由院领导、相关专业专家和专门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作为医院感染的监督和检察机构,建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感染管理科)和兼职医务人员(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的三级监控网络,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感染的监控。医院感染科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和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将感染监控室的重点科室管理纳入到护理部正常管理之中,通过经常的互通信息,团结合作,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不安全因素 。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对重点科室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感染科每月对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及无菌物品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物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明确规定检查的重点。科室按规定进行自检,感染科随时抽查和定期检查,将检查工作形成制度化。(2)加强感染病例报告制度。确保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及时准确。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是感染监测、监控、管理、获得第一手可靠的资料的前提,是指导工作、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临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随访观察,密切注意病人的各项指标,在感染发生后及时填写感染病例记录表,做好各项登记。这也是医院感染的前瞻性调查,是获得准确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和采取集是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步骤。(3)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将其纳入质量保证体系。医院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医院质量控制中,必须把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格质控,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感染监测不只是追求监测科室资料的数量,而要重视监测资料的质量翰,重点放在环节质量上,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加强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感染科的管理,提高整体预防措施,达到预防工作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以确保病人、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安全[11]。(4)开展医院感染在职教育,加大对护理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力度。在加强对护士进行“三基”理论知识的培训时,护理管理者要把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纳入到护理理论的培训考核中,使护理人员能自觉的学习感染防治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增加护理人员主动预防的观念。护理部应与感控科一起举办院内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班,内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在制定护理操作流程、规范护理操作的同时,与感控科一起制定护理质量感染控制标准、病区消毒隔离制度等,并督促制度措施的落实,以提高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感控意识。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医院感染管理在职教育,普及医院感染的基本理论知识、监测标准,提高全员参与感染管理的意识,使各项制度得以认真执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12]。
总之,医院感染是一个全球性有关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医院感染也在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特点,不仅给病人预后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也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所以控制医院感染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清,吴娴波,云雪霞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进展[J].新医学,2006,37(7):430-433
[2] 杜保国.医院感染研究现状及预防控制[J].中国保健,2008,16(卷)21:997-998
[3] 周彦娇,张 鹏,吴尚为等.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1317-1320
[4] 黄辉萍,许能锋,连羡玉,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6):11-13
[5] 韩佳音,卢次勇,林立丰,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4):369-372
[6] 舒明蓉,陈敏,刘承飞,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2):149-152
[7] 夏祥碧, 刘力克, 刘亮. 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 13 (4) : 315 - 317
[8] G.Kampf,P, Gastmeier,N.Wischnewski,et 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results from the first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 in Germany[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1997)37:103-112
[9] Ritesh Agarwal, Dheeraj Gupta, Pallab Ray, et al.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 in North India[J]. Journal of Infection(2006)53,98-105
[10] N. Floret, P. Bailly, X. Bertrand, et al. Results from a four-year study on the preval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France-Comte:attempt to rank the ris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6)63,39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