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设备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环境原则
对于放射诊疗设备而言,机器的放置应在背阴处,确保放置范围内的空气流通、干燥、阴凉,不能够存放于阳光直射、高温等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区域。对于机器本身而言,其表面的干净、整洁、光亮是外观的基本要求,此外,控制台的使用频率较高,应保证每半年或一年清理一次,还需要仔细除尘、检修。
1.2电源电压管理原则
放射诊疗设备运行所需要的电源、电压是有严格要求的,在使用设备的同时,应该仔细检查其电源的电阻,以免出现过大的变化和浮动,确保电源、电压符合机器的使用要求。
2放射诊疗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
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遵循《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条例。同时我院将以下过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包括放射诊疗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淘汰等。在上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优势得以体现,各司其职,在放射诊疗设备运作的整体过程中对其进行质量安全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1)务必做到职业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方针。
(2)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院成立由主管副院长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的放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其中由主管副院长担任组长。
(3)我院严格执行在放射诊疗仪器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每年都邀请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我院放射诊疗仪器进行性能检测,及时了解机器的性能并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患者的检查质量。我院核医学科的活度计、表面污染检测仪等设备属于特殊设备,按照要求送到指定部门进行检测。
(4)提升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第一,组织我院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各种防护学习及学术考试,以竞争模式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高度;第二,组织我院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院内、科室内部的培训;第三,我院与设备经销商协作,对放射诊疗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进行专业培训。上述方案落实后,我院每年委派一定数量的工程师外出学习,定期培养优秀的临床工程师。
(5)加强医护人员及检查患者的个人防护措施。规范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检查步骤,穿戴好相应的防护服。我院PET-CT中心在加强医护人员及对患者的个人防护方面做得非常好,不但设有专门的病人行走通道,检查休息室及病人出口,更有一套严格的检查流程,保证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个人防护安全。
(6)保证放射诊疗设备的运行质量及档案管理规范化。我院正在建立院内放射诊疗设备管理档案,对每台设备的参数、安全系数、所属科室、运行时间、启用日期、防护检测、维修记录等要点进行详细的备案。并且在我院内网设备科专栏区实现了实时报修,维修跟进,维修后使用情况的信息化。
3结束语
1.1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包含内容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主要包括电动吸引器、血压计、洗胃机、呼吸(麻醉)机、输液(注射)泵、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
1.2风险管理的内涵
医疗设备的风险有两层含义:一是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指风险发生后,医疗设备的损害程度,包括对设备的损害、对操作人的损害和对病人的损害。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风险管理主要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生产后信息(对医疗设备而言,即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
1.3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风险来源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属于抢救设备,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医疗设备本身质量存在问题,由材料选择不当、设计缺陷造成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增多。CFDA(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6年的《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度)》中显示: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排行榜前十位有监护仪、输液(注射)泵、心电图机、呼吸机、婴儿培养箱等,其中22.3%是因为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的。数据表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不良事件占据了有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绝大多数,且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其次,人员培训不到位,导致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使用不当,产生风险。GHTF(TheGlobalHarmonizationTaskForce,全球协调工作组)的相关调查显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约有三分之二都是由于操作者错误使用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者水平低下致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增多,亟需引起重视。最后,医院医学工程科缺乏专业性人才,医疗设备管理、维护、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医疗设备“带病”工作,存在安全隐患,使得风险上升。科室为了节约经费,在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特别是监护仪)附件损坏后不愿意更换,反而继续使用,使得设备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医疗设备临床工程师重事后维修,轻维护管理,不能控制维修后设备的安全有效性,使得设备使用风险陡升。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升医院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增多,其风险管理不容忽视;《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均规定了如何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保证其安全和有效。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风险管理对策
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使用中有很多风险,如何保证其安全有效,降低使用风险,已经成为医学工程科临床工程师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医院此类设备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以下三点应对策略。
2.1严格把关采购,从源头控制质量
医学工程科采购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时,应当做好论证工作,做到选型优、质量好、价格低。验收工程师仔细查看设备资质文件,同时现场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力争从源头上控制此类设备的质量,杜绝因产品质量导致的不良事件。
2.2加强操作者的培训,保证设备完好
一方面,医学工程科应当组织本科室工程师或厂家工程师对临床科室设备操作员进行培训,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操作流程和使用规范;另一方面,设备操作员应当做好此类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当及时报修,保证此类设备的完好率为100%,随时可正常使用。
2.3做好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
首先,医院引进专业人才,由医学工程科对人才进行培训。一方面培养工程师专业性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工程师规范化培训,促进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的健康发展,开展继续教育,为临床工程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提升创造条件,提升医工人员积极性。其次,购买专业检测设备,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许多医院并不重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愿意投入资金购买质控设备,导致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沦为空谈。医院应当改变观念,加大对质控设备的投入,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以监护仪为例,可购买生命体征模拟器,在验收和维修后,可对监护仪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有效。最后,建立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的质量管理体系,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目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案有戴明循环、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和9S管理法等。针对临床科室,我们采用9S管理法管理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即整理(Seiri)、整顿(Secti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此类设备,节约(Saving)维护成本,保障设备安全(Safety)、提高服务(Service)质量,提升操作人员素养(Shitsuke),努力做到让病人满意(Satisfaction);针对医学工程科,我们采用戴明循环(PDCA)[8]来管理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Plan:制定此类设备管理方案;Do:执行此类设备管理方案;Check:检查方案执行效果,分析其合理性;Action:反馈、持续改进方案。这样,医学工程科和临床科室紧密合作,通过闭环的质量管理策略,不断改进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一大原因。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在救治病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来管理此类设备,可降低此类设备的风险,提升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者:郑飞 陈歆 苏科 颜明金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设备处
参考文献:
[1]李雨录.急救和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J].医疗装备,2016,29(5):122~123.
[2]金雯.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9,6(9):43~44.
[3]郭恩宇,高鹏,刘秋莲.医疗设备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2,9(4):36~38.
[4]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年度报告[EB/O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5]邵建国,周子健,钱许峰.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疗装备,2012,27(6):107~108.
[6]赵蕾,丛中华,李宏鹏.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全科培养”[J].现代科学仪器,2010,6:173~175.
关键词:医疗;设备;使用;预防性;维护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36
1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现状分析
1.1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整体意识不足
我国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一方面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医院发展模式决定的,一般而言我国医疗机构的领导层多是由资深的医学专家构成的,这类人员往往有着较高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对于一般性的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往往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更多的趋于专业化,通常的医生和检验人员往往不具备设备维护管理技能,并且其更注重设备的可用性,对于设备的可维护性往往意识不足。除此之外,医院的盈利与服务并举的经营模式容易导致,医院在进行设备的采购使用管理过程中,过多的追求医疗器械的价格,而对于后续的维护性重视不足,也导致了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难题。
1.2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医疗设备管理维护和管理专业化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维护管理手段落后以及维修专业人员配置缺失。维护管理手段落后主要是指,当前医院中的设备维护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故障性维修,即当设备出现了问题或故障以后才进行设备的维修,维修人员缺乏日常性的、预防性的主动维护管理,一旦设备出现了问题,往往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专业化的人员配置缺失是指医院往往没有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这种现象在基层的医院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员配置的缺失包括维修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业务能力两个方面的保障工作都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维修人员不能依照设备的维护管理周期,进行阶段性的维护,维修管理工作的盲目性较为突出,缺乏预见性。
1.3信息技术下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医疗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带给医疗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设备维护管理难题。按照当前医疗设备的发展趋势,各种医疗器械在智能化、集成化两个方面的特点表现的比较明显。这就导致了传统的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在保障原有的专业设备维修操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维护管理能力,设备的复杂度以及维护难度有了较大的提升。除此之外,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对于医院中不同科室数据存储以及数据隔离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那么保障不同科室之间数据的共享性与独立性也是当前医疗设备管理维护工作中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2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简介以及做好医疗设备使用和预防性维护的意义
2.1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PM,preventive maintenance)简介
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顾名思义主要是指通过一定预防手段,实现各种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方面的保障。具体的来讲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医疗设备进行周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检测、维修工作,使得各种医疗设备能够在正常工作区间尽可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有效的压缩设备维修等待时间。究其本质而言,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主要是将具体的维护工作分解在日常的管理维护工作中,核心在于“预防性”三个字,区别于传统的发生了故障才进行维护的维护模式。因此,围绕“预防性”,通过制定一定的预防计划、预防实施手段实现医疗设备使用的高可靠性保障,是应对医疗设备管理以及维护问题的新思路。
2.2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的意义
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能够使得医院更好的掌握医疗设备的内部结构以及工作情况,并以此指导维护工作。周期性检测、维护,维修人员能够通过记录医疗仪器和设备的各种电磁参数、掌握各种零件正常运转的状态,一旦发生设备故障问题,能够根据具体的电路状况进行快速的故障定位、故障分析,并给出科学的故障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周期性的预防维护,维护人员还可以及时了解医疗设备内部各种零件的损耗状况,并以此制定相应的零部件更换计划,通过这种可预测、可维护的方式,大大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其事故发生概率,使得各种医疗设备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具体的医疗工作。
医疗设备的作用主要是记录患者的各种体征数据,以此对比人体正常的体征参数,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参考(当然还包括一些矫正型、辅助类型的医疗设备),因此,从医疗设备的作用来讲,预防性维护工作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仪器设备运转的正常性,提升医疗设备对于患者治疗的作用。
3医疗设备使用和预防性维护管理探讨
3.1制定医疗设备使用管理以及预防性维护计划
任何工作的实施都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制定医疗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计划是具体维护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应对医院中所有设备进行统计,根据其工作原理、设备用途、使用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分类,这是后续工作开展基础;其次,根据上述分类统计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检测和预防性维护实施方案,具体的维护方案可以进行短期维护、中期维护以及长期维护这样的方式进行划分,短期维护主要是进行周期性的日常性除尘、电源供应、核心部件检测等方面的工作,中期维护则重点是对损坏零件的更换、零件磨损状况的记录等等,而长期维护工作重点是核心部件的更换、落后设备的淘汰等等;最后,则是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主要是基于医院各种医疗设备的种类以及数量的丰富度而言的,应对维护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将每一项具体的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落实到相应的维护人员身上,提升整个维护管理计划的可执行性以及有效性。
3.2提升维护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维护人员的专业化维护水平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入手,首先应保障维护队伍建设,通过聘用专业的维护人员,不断充实维护管理队伍,从人员数量以及专业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实施;其次则是提升具体设备维护能力,应根据维护管理计划有效开展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保障,其一,应明确具体的维护内容,鉴于医疗设备种类的复杂性,应从基本日常除尘、电源电压供应,到相对专业波形检验、电压检测等各个方面进行维护内容的明确,应从设备的监护、治疗、放射检验作用进行具体的实施,其二做好维修z测工作,对不同医疗设备实施性能测试和校准测试,通过测量设备各组成部分的电压值、波形,分析当前仪器设备的性能状况,并依据厂家提供的设备使用维护数据进行必要的校准工作,对于一些机械性的医疗设备,则应从设备的不同点的受力情况,设备形变、硬度等方面进行检测,总之通过一系列的维护检测工作确保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数据能够达到预设标准,其三则是检测维护工作的分析总结工作,通过及时对检测维护工作进行总结,不断更新对于设备工作认识,形成维修指导经验,为未来的维修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加强信息条件下医疗设备维护以及使用的管理工作
信息化条件下医疗设备维护以及使用的管理工作应结合信息设备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保障,首先应做好信息设备的基础实施预防性保障,信息设备的应用主要基于网络以及存储计算,因此,计算机设备的预防性保障维护应从基础性的措施入手,做好网络布线、冗余电源供应、各种终端设备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入手;其次,应从设备数据的使用方面进行管理实施,计算机设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医疗设备进行数据采样,对采样数据进行分析,为医生治疗提供相对准确的治疗数据,不同的科室采集的数据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做好不同科室患者体征数据的共享,避免数据孤岛的出现,能够有效提升主治医生对于病人体征状况的整体把握程度,以此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4结论
对各种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的管理以及维护,通过周期性的维护检测,能够提升各种医疗设备的可靠性。本文从当前医疗设备使用维护现状进行分析,给出了预防性使用维护方面的具体应对措施,尽可能的提升医疗设备在使用维护方面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本义,杨玉玲,杨焕芹.医疗设备使用和预防性维护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
[2]魏学敏.浅析常见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和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02).
【关键词】 医疗设备 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 问题 策略
随着现代工业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医疗设备是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人的各种疾病的检查有重要作用,但是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对医疗设备的性能带来很大影响。同时,近年来,由于医疗设备管理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对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高效地利用医疗设备,对医院的发展以及操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有很大影响,在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
1 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医疗设备的采购把关不够严格
当前医疗设备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由于医疗设备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生产医疗设备的医院变得越来越多,各个厂家的生产实力以及技术实力都不相同,因此产品的质量也不尽相同,医疗设备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出厂之前,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对医疗设备的采购把关不严格,没有完善的采购制度,很容易导致一些性能不稳定、质量不完善的设备流入医院,对医院的经济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最终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出现,影响设备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对病患带来安全隐患。
1.2 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不力
由于很多医疗设备本身就存在不可预见的危险,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如果在采购的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比如操作者对医疗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不够了解,加上有的操作者明知规范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不按照具体的规范进行操作,违反操作顺序,导致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1.3 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
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人员是医疗质量监控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人员本身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的各种设计技术更加复杂,因此对医疗设备质量监控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繁重的任务与当前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安全质量控制人员配备数量、人员的综合水平不相符,因此给现有的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当前很多医疗设备质量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因此导致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工作不力,对各种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出现。
2 医疗设备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的策略探讨
2.1 加强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第一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检测需要用到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生产厂家也变得越来越多,医疗设备的质量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为了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有效利用,需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医疗设备的采购应该被当做一种集体行为来处理,由医院的相关部门制定采购方案,并且将具体的采购方案印发到其他部门,加强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直到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技术参数进行确定之后,由相应的采购管理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考察之后,选定合适的厂家进行采购。在采购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对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严格地考核,对医疗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控制,比如对设备的价格、质量、性能等多项服务指标都应该要进行详细的考量,最终确定采购目标,完成相应的采购任务。
2.2 加强对医疗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由于医疗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高,因此很容易导致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为了促进医院的发展,在医疗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选送更多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并且增加他们外出的机会,参加更多学术会议等,尤其是对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应该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操作和管理人员对医疗设备的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操作程序的控制,防止操作人员出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从而带来安全隐患。在医院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加强人员的培养,还要从外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医院的医疗设备的利用率。
2.3 加强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力度
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设备使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医疗设备的操作管理过程中,对设备的各种实际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要建立详细的档案,有助于对设备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要对档案记录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对档案的记录情况进行核实,确保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项操作都能被记录。加强操作档案记录制度的建立,使得设备在各个使用阶段都有相应的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和故障,则可以及时找到责任人,对问题进行处理,是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防止各种不规范操作行为的出现,加强操作人员对各种操作规范的了解和掌握。在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监控小组,一旦发现任何不正确的操作行为,都要及时进行纠正,确保操作人员可以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防止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医疗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加强医疗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为了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在设备的采购以及使用过程中应该加强设备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对于各种操作问题进行纠正,确保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美凤.如何认识医院医疗设备检测和安全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1(04).
1.1固定资产折旧费
医疗设备作为医疗机构的主要固定资产,其成本管理和核算首先应考虑其固定资产折旧费。计算折旧费用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为简单的设备折旧费计算公式为:设备年折旧费=设备总购置费/折旧年限(折旧年限的具体规定见《医院财务制度》)。但该计算方法较为粗糙,若财务管理水平较高,要求较为严格时,对于医疗设备折旧费的计算,也可采用工程财务中惯用的“年数总和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来进行计算。当医院经济状况不佳,购买某医疗设备相对投入较大,此时可为了尽快回收设备成本而采用加速折旧法。即在普通年折旧费的基础上乘以一个大于l的系数。另外,计算大型医疗设备的折旧费时,还应将该项医疗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辅助设备设施的折旧涵盖在内,比如CT扫描仪必须配套的胶片打印机、空调散热、稳压设备等。可将其计入设备总购置费内。
1.2其他费用
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方方面面的费用,要做好医疗设备的成本管理,就必须将这些设备相关的支出进行统一入账管理。如设备所必需的机房和办公用房的总费用,即场地费;设备维修保养费,应包括维修材料费和维修人员工时费;医疗耗材费,比如该台设备所使用的消耗品,x光胶片、试剂、耦合剂、卫生材料、纸张笔墨等;水电暖气费;负责提供该医疗服务项目中的所有医疗工作人员的薪资、奖金等;以及间接成本费,是指该医院行政、后勤、职能科室支出的各项分摊费用。医疗设备的成本管理除了应在设备投人使用后持续推进,还应在设备购置安装阶段就应树立控制成本的意识,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设备的各项投资规模。只有提高设备34CHUANGX1NKEJI2014.05的有效利用率,才能降低单位服务成本。同时还要注重降低平均运行成本,各种耗材的领用和消耗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日常工作中,更要加强设备仪器的维修保养,从而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
2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
医院对于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是为了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争取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加强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也属于工程财务学中设备管理的一个类型。如何降低医疗设备的运行成本,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行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两方面作出合理有效的分析,可以十分迅速地归纳出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运行规律,为设备更好地使用和运行以及其他医疗设备的投资管理提供指导,最终为医院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医院的发展战略提供合理的依据。大型医疗设备的总成本主要包括设备的总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包括劳务费、公务费、管理费、维修费、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及利息费等)。另外还可按成本是否可变分为固定成本(包括机房改造费用、配套设施费等)和可变成本(主要指设备运行过程中消耗的主要耗材费)。一般固定成本中主要由劳务费构成,若要降低固定成本,就要充分调动现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效率,还可以与其他科室进行资源共享,以增加工作量,这样就可以降低固定成本对设备总成本的不利影响。对医疗设备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可运用静态投资分析法,也可运用动态投资分析法。还可运用工程财务学中常用的经济评价指标来对医疗设备进行经济评价。其中静态分析指标有如设备的投资回收率、设备的静态投资回收期等。动态分析法与静态分析法的区别在于其在分析时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的时间价值是影响设备投资分析的重要因素。因而较成熟的经济分析多采用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也是比较理想的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常采用计算财务净现值(FIRR)分析方法:财务净现值是指按规定折现率(又叫贴现率)计算该设备投资的现金流入量的现值总和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总和之间的差额。折现率一般为同时期基准收益率。若财务净现值大于零即FIRRi>0,表示医疗设备投资的收益率大于预定的折现率,说明该设备投资方案可行;反之,则该设备的投资方案不可行。在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评价分析时,如果将动态投资分析法和静态投资分析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使评价的结果更客观、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
3医疗设备的报废管理
关键词:医疗设备 绩效考核 评价
近年来,医疗设备的广泛使用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所以,在医院的资产管理中,应该加强医疗设备的绩效考核,优化医院的整体管理,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满足患者、病人的救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现象:近几年,我国医疗设备的进口数量、金额不断上升,给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一)设备使用率不重视
当前,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使用率没有相关的考核制度,或者即使有制度,也不够详细、具体,在实际考核中缺乏执行力。导致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医疗设备特点、使用情况资料不详细。
(二)设备的购入缺乏正确的分析论证
在采购医疗设备之前,并未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去分析其可行性,采购存在随意性;为了提高知名度、或者盲目扩张,一些价格昂贵的医疗设备被引入医院,但使用率偏低,收入不高,成本在折旧期间内难以收回。
(三)设备缺乏维护保养
医疗设备超负荷使用,维护、保养不能按规定执行,使得机器存在隐患甚至出现故障,从而影响医疗救治。不仅加大了维修的费用也缩短了使用周期。
二、实行医疗设备绩效考核的迫切性
当前,医疗设备采购的费用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医院,所以针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必要对引入的医疗设备进行考核、评价。实行医疗设备绩效考核与评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综合成本等因素,通过购置设备分析论证,排除一些不必要的高成本低回报的设备(急救类设备除外);其次,通过使用率的考核分析可以提高医疗设备的增收节支。同时,在设备一系列论证考核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设备的采购控制、也实现了资金的有效配置及合理利用。
三、医疗设备绩效考核、评价的方法
(一)对医疗设备进行考核
1、购前分析
首先,立足科室的实际情况,在集体讨论、达成意见之后,填写设备采购申请表,针对采购的目的、可行性、经济及社会效益,回收预测等方面进行论证。其次,参考兄弟医院的设备情况,结合现有设备的使用,对申请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分析。最后,在医院设备管理委员会上对形成的草案进行讨论,听取医院领导、专家的综合意见形成最终意见。
2、设备在用管理
医疗设备购入之后进行统一规划,落实部门管理机制,责任分管到个人。在管理中多管齐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保证数据的准确率。同时,医院财务部门要加强设备费用监管的力度,核实具体费用的支出。另外,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备技术管理。除此之外,要定期填好设备保养、维护的信息,方便后期对设备绩效进行考核、评价。
3、使用中的考核
主要指的是:考核设备的创收指标,对其使用率、完好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行评价,最终形成报告,反馈到科室与绩效管理部门。设备考核标准。医疗设备考核分为两大标准。第一个标准为管理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人员操作规范、维护、保养、功能开发、环境建设等。第二个标准为收效评价。主要包括:支出、收入、人员工资、折旧费、利用率、完好率、水电费等。
4、设备报废论证
由责任科室提出申请,资产管理部门派出专家进行评定,符合报废的填写评定意见报设备管理委员会审批,需要上报上级部门的,必须得到上级部门批复后方可进行资产处置。若在折旧期内的损毁,所有相关费用由责任科室承担。
(二)建立投入、支出及收效的数据库
首先,成立相关的监督科室,负责整理、收集医疗设备采购、使用的数据。其次,设备管理部门联合财务部门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实。有条件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建立数据库。再次,设备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在数据分析中,进行有效评价。在绩效评价之前,设备管理部进行自评。最后,在评价的基础上,计算出相关的结果、数据,提出存在的问题,协同相关部门,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三)根据考核结果,明确奖惩
针对考核的结果,绩效好的医疗设备部门进行奖励,并在下次设备申请上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对绩效差的设备部门进行处罚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医疗设备绩效考核、评价的作用
首先,对医疗设备实行绩效考核、评价,实现了购买的科学决策,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素质和责任心,有助于提高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其次,通过设备市场的调研、分析、评价,并且对可行性提出论证,促进了医疗设备购买的合理性,降低盲目攀比、过分追求技术含量,忽视经济、社会效益,随意购买的现象。在提高设备绩效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资金的成本。再次,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设备,保证了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重复购买,或者机器闲置的情况。最后,实行设备绩效考核、评价,形成数据分析报告,有利于院领导、管理部门对医疗设备的使用动态进行实时监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方案,并使医院在购置设备中合理规划资金的支出。
五、结束语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产品日新月异,资金的大量投入迫切需要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提出了设备绩效考核、评价的具体办法,并对考核的效果做出了评价,希望可以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一)审计目标
对医疗设备相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审查和客观评价,优化医疗设备运行的有效途径,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在投资决策、使用管理、维护与保养、运行调配、报废等环节上的薄弱点;提高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审计范围
单价5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纳入审计范围,审查一年中经济运行、设备管理等情况,以此来评价其运行能力的真实性、经济性、效益性。
二、审计方法
(一)常规审计
以医院设备采购、管理和使用中涉及的设备科、财务科、临床科室等部门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医疗设备采购、管理、使用的流程和环节,对临床资源配置、资金取得、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由相关部门提供书面材料,包括设备名称、编号、购置日期、折旧年限、购置价格等基本信息;设备购置、维修等管理制度;设备有关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从成本核算体系及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调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医疗设备样本的医疗收入、工作量和各项支出(主要是折旧费、人员工资、水电气费、耗材费等)、设备采购价、折旧年限等相关资料。按年统计汇总每台设备的收入、使用次数、折旧费、维修成本、耗材费等,进行数据处理与核实(主要是检查治疗人次、收入指标)。对于存疑的数据,要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以避免分析结论有误。
(二)重点分析
对医疗设备运行成本和运行效益的绩效审计,按照审计项目所需评价效益事项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通过年现金净流量、单位边际贡献,年保本人次、安全边际量、净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进行设备成本和运行效益的分析,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对设备购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计评价。
三、审计过程
(一)审计步骤
一是审前准备。初步了解医院医疗设备总体概况、大型医疗设备总台数、总金额、占医疗设备比例、分布科室。二是选择重点。根据重要性、敏感性、典型性原则,选择投资金额大、对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影响大、对医疗科研比较重要、经营状况有一定代表性的设备作为审计重点。三是收集资料,拟订方案。收集设备管理制度、设备运行统计资料及相关数据,通过筛选、数据整理,拟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四是内控测试核实资料。通过内控测试,审阅设备收支数据,核实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完整性。五是测算评价分析原因。通过对设备全面绩效评价,观察效益指标完成情况,选择评价标准,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影响设备效益原因,综合评价后作出结论,提出建议,形成内审报告初稿。六是落实措施。及时反映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递交主管领导,为医院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二)审计结果分析
审计部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疗设备样本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分别为A、B、C和D设备的统计资料及相关数据,并通过年现金净流量、单位边际贡献、年保本人次、安全边际量、净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进行绩效分析。A设备全年检查1793人次即可保本,而实际检查3715人次,超过保本人次,营运经济效益尚可;根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计算,A设备运行3.04年收回投资成本,而A设备折旧年限为8年,投资收益率为20.04%。B设备全年检查20567人次即可保本,而实际检查34987人次,超过保本人次,营运经济效益尚可;根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计算,B设备运行3.97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而折旧年限为8年,投资收益率为12.47%。C设备全年检查27.61人次即可保本,而实际检查21人次,没有达到保本人次,设备利用率较低,营运效益较差;根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计算,C设备要运行7.56年才可收回投资成本,高于折旧年限6年,投资收益率为-4.16%。D设备全年检查231.61人次即可保本,而实际检查311人次,超过保本人次,营运经济效益一般;根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计算,D设备运行4.28年收回投资成本,D设备折旧年限为6年,投资收益率为6%。
四、审计结论及建议
(一)审计结论
通过对选择的医疗设备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发现:一是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总体良好。从投资回收期来看,常见且使用率很高的大型设备回收周期较短,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设备回收年限小于其使用年限。二是部分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由于设备购置后预期使用病人数与实际相差甚远、使用条件发生变化等原因导致部分医疗设备使用率不高,造成投资回收期等指标都远远低于预期值。三是在单位收费水平已定的情况下,安全边际量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在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可通过降低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来提高医疗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在安全边际量不变的前提下,工作量决定利润。因此,应充分开拓医疗市场,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以提高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
(二)审计建议
一是加强对新购医疗设备的可行性研究。在充分考虑设备先进性、适用性、科研作用、教学作用的同时,还要从财务角度分析现金流量、投资回收期,对大型设备投资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二是切实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加强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对现存的效益不高或闲置的医疗设备,要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法,并统筹调剂。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增加开机时间,开展新的检查项目;加强科室间的横向联合,提高设备使用率,实现资源统筹和共享,提高效益。三是控制大型设备购置成本和维修成本。大型医疗设备投资金额大,回收慢,更新周期长,维修费用高。因此,对高、新、尖的大型设备的引进要反复论证,对于同种大型医疗设备拥有多种型号和价格的,应当多方调查,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诊疗特点进行多方调查,注意控制大型设备的购置成本;要对医疗设备维护进行重点管理,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严格设备使用规定,防止人为造成仪器损害,努力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效益。同时在选择维修策略时,应根据各设备结构特点、效益、工作状况、是否有替代设备、备件供应以及维修工程师水平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量化处理,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优维修策略。
五、审计启示
LiangXH等人设计的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一种紧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紧急状况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数据,并发送给附近的搜救人员[3]。LiuC等人提出使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统作为医疗数据传输的平台,添加移动医疗的相关软件,供患者和医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设计出几种有效的监控设备BAN,他们通过患者佩戴的BAN终端传感器收集患者的医疗数据,例如:体温、脉搏频率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患者的移动设备,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处理单元,并将其信息展现给专业人员查看[9]。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
结束语
关键词:医疗设备;管理;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8-6785-02
1 概述
医疗改革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投入了大量社会资源推进其发展,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制度、医疗设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以更好的服务于群众民生。这其中,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医疗服务带来的质的飞跃,许多高精先的技术设备层出不穷,攻克了许多医学难题,减轻了患者痛苦。伴随着医疗设备的多样化,传统的通过人工记录管理设备的方式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设备记录效率低。传统的设备管理主要以人工录入为主,录入时需输入大量数据,除了名称、编号、生产商、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外,还应有设备功能、使用环境、安全事项等描述性信息,管理员录入这些数据会耗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当设备出现超出使用年限等隐性故障时,管理员很难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造成医疗隐患。
2) 设备使用情况无科学评估。医疗设备是医院工作的主要载体,其使用情况直接与医疗质量关联,主要有使用率、故障率、效果评估等指标。现行的管理方法对设备使用情况的获取主要通过医生记录和患者回访,这样的获取的信息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
3) 设备安全性有漏洞。医院的主要功能是救死扶伤,医疗过程中医生就是战士,医疗设备就是武器,在提高医生业务能力同时,也要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稳定。现行的设备安全保障主要依靠例行检查,设备本身缺乏报警机制。
4) 设备淘汰产生资源浪费。随着科技进步,医疗设备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特别是一些重点医院的设备更新,这样就会造成一些相对“落后”而并未报废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
医疗设备是“物”,而物联网正是基于“物”本身的一种自我信息的表达和管理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用物联网的思想来解决医疗设备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并且跨越了信息技术本身,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几乎所有行业的“集大成者”。顾名思义,物联网即“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的“物”是指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终端。
2.1 物联网原理
物联网实现主要依据以下原理,一是网络终端扩展到任何有型的实体或者无形的信息载体上,通过感应设备获取数据,然后接入网络,实现信息管理中以“物”为主体,二是物联网的核心仍然是互联网,只有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平台,收集和管理数据,再根据需要传递到相应的应用程序或者终端,最终实现智能管理。
从平台架构上,物联网由三层结构组成,底层为设备层,即“物”所在层,该层通过射频识别设备、温度气压海拔探测仪、全球定位设备等技术,将“物”由概念性的对象转化为数据化的信息。中间层为网络层,依据现有的各类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上层为应用层,“物”的信息最终传输到该层并提供给各类应用程序,完成系统功能。在物联网中,设备层就像人的感官系统,包含触觉、听觉、嗅觉等一切感知能力,传输层就是神经系统,传输感知到的一切信息,应用层就是大脑,所有信息汇总到大脑,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2.2 物联网的优势
因为物联网是以互联网思路为基础,融合了各行业技术,应此,以物联网的思路解决行业内问题,也是现今科技发展的热点。在各行业应用中,物联网具有以下优势。
1) 理念优势。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将“物”作为主体对象,是智能化的重要一步,物联网正是实现了万物联网,为行业智能化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2) 技术优势。通过物联网,使若干行业内小范围应用得到广泛的关注,如RFID标签、各种感知探测仪、无线网状网等,这些技术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且从业人员众多,出现技术瓶颈可能性较小。
3) 政策优势。美国在2008年由IBM提出“智慧地球”,后来被奥巴马政府作为战略性国策,欧盟也成立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并提出了详细的发展规划,我们周边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都确立了以物联网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核心推动力,我国2008年由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为物联网在我国发展做出政策性指导。
3 物联网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引入物联网概念,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而实现过程中,可以利用医院现有的网络设备,只需在设备层加装RFID类的信息感知载体,和应用层实现信息集中处理。
3.1 系统结构
基于物联网理念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其基础还是建立在物联网三层结构模型上,在每一层具体到医疗设备的管理应用上,其系统结构如3.2 系统优势
物联网的核心即物物相联的互联网,基于物联网的设备管理将传统的人工管理设备转变为设备的自我管理,从管理效果上来说更加高效,也更加可靠,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设备记录高效高质。将设备信息存储在RFID芯片上,可以方便读取和更新,并且不受环境限制,当设备出现故障或超过使用范围时,设备可以实现预警功能,提示信息将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递给医护人员,保证设备使用安全性。
2) 能科学评估设备使用状况。通过应用平台,设备的使用率、使用效果和故障率等数据,可以很方便的集中到数据平台,获得科学的设备使用评估。
3) 设备再利用,节约资源。对于因设备更新而闲置的可用医疗设备,通过设备管理平台向外,转让给一些有设备需求的机构,实现资源再利用。
4 结论
以科学发展的趋势,物联网将会成为科技行业的领跑者,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对各行业的“集大成者”,也会为各行业带来新的理念和冲击,基于物联网的医疗设备管理,就很好的体现了物联网思想在医疗行业的重要应用,并且从实际上实现了设备管理智能化,为国家倡导的智慧医疗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 游战清.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高飞.物联网核心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