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第1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活动;研究 ; 建议

1前言

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认识只限于到器材保管室领取体育器材自由活动,或者是在体育教师的要求下进行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在教室内从事文化学科的学习。这些都是典型的“被动体育”。所以,变革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使每个学生在这每天都有的宝贵时间和空间里积极投入,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实施和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

2研究思路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学生活动的内在动因入手,着眼于从根本上变革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变“被动强制”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解决活动主体的自觉积极性问题和学生活动的趣味性问题。

3研究实施的要点

3.1课外体育活动目标的定位。(1)调节身心,增进健康,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习惯。(2)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热爱,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发展终生体育的能力。(3)振奋精神,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4)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发展良好个性,造就学生体育骨干。

3.2课外活动观念的转变。在课外活动的改革中,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三个“转变‘: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生体育观。

3.3强调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以往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大都充当管理者,其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学生活动程序、安全等。研究表明,这一局面必须改观,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学生、认真启发学生、积极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要与学生在活动中融为一体。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活动,集思广益,自主、自觉地开发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学生参与研究的全过程不仅是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关键,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素质教育的手段。

3.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改革方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各种健身操、武术、习舞、跳绳、踢毽、游戏以及各种小型体育活动皆可。基于以上活动内容,就需要有一套好的组织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乐中练”、“练中乐”。除传统的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形式外,还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更新更的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熟练带不熟练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帮助、交流、提高。这样不仅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更强化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这引些活动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学习、比赛的的手段,还可以在学生中树立竞争意识,同时避免了练习的枯燥性、单一性。

3.5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形成特色。众所周知,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到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活动不能要求有统一的模式。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3.6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及时更新。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适时变化,淡断更新,注意吸收具有鲜明时代感、活泼新颖的内容,使之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4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几点个人建议

4.1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师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体育活动。纵观以往体育活动,由于它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没有指令性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被视为“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甚至视其为“课余活动”。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重智轻体”、“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名存实亡。为了抓升学率,一些学校擅自占用或停止课外体育活动。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体育活动的不正常现象。因此,要使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有实效性,第一步必须端正师生对活动的态度,只有重视才会研计,有了研计才会改革提高。

4.2体育游戏是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的活动兴趣、动机、情感、需要、意志、信念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形成。。体育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公正性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因此,体育游戏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动地转化角色,规范自己的行为模式,判断诚实与欺骗,培养勇敢 、顽强、果断的精神,将自己融进集体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4.3课外体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科学合理的课外体育作业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健身意识和习惯、提高健身能力、促进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目前体育课程时数安排,还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离国家“每于一小时锻炼”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弥补学生身体锻炼时间的不足,我们将课外体育作业视为体育活动课并在时间、空间进行延伸。

4.4根据我校场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以各种健身操和舞蹈为主体的体育活动,同时辅以小型的球类比赛和游戏活动。具体办法是让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健身操和舞蹈的基本动作,并指导学生学会一两套操或舞蹈,然后让学生自编、自演,相互交流。同时让喜爱球类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基本技术,进行教学比赛。游戏可以作为准备活动或放松活动,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跑、跳、投等练习。

4.5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引起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用行政手段督促各学校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学校校园运动氛围,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大学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6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希望班主任老师和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帮助学生释放过重的心理压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第2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艺术节奏 讲解与示范

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音乐能力一样,显然是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节奏的效应和节奏的美感。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体育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就要深入研究教学的节奏。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其艺术节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快与慢

体育教学中的快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教学速度的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易有难、有重点有非重点,有复习教材,又有新授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内容安排错落有致,时间分配合理得当。怎样才算是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使用快节奏时,“优生”吃的饱,“差生”跟的上,不致出现掉队现象;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和练习,不致使学生觉得乏味,注意力涣散。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可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动与静

体育教学中的动与静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体力和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巧妙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练习教师观察指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学科的顺序和节奏规律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比如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讲解示范,课堂气氛就由动转为静,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效果。

3疏与密

教学中的疏与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人的认识心理基础是有效记忆。一堂课,学生授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也有合理的放松休息。为了适应体育教学的特点,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上必须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身体、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导致厌课现象。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和教材特点科学地进行安排。

4起与伏

教学中的起伏是就教学过程态势而言。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开始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主要是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通过准备部分的调整练习进入基本部分的教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最积极时期,进入结束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这一过程为教师设置教学的起伏划定了大致的区域。耶克斯·多德林定律又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刺激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这又提醒我们设计教学起伏要注意时间阈限。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在教学黄金时间安排几个练习,在练习之间或之后适当安排过渡性练习作为铺垫,使整个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5抑与扬

教学中的抑与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摹仿,因为当学生听到有节奏的音乐运动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运动上的变化。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精神上、情绪上的变化。由于体育教学的鲜明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要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现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地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6整与分

教学中的整与分是就教师的示范动作而言。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完整示范适用于动作技术结构比较复杂且无法分解的技术动作。分解示范适用于技术动作复杂且动作中有一复杂要素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后方可完成整个动作。教学中,准确把握示范时机,恰当选择示范方法,实际上是教师教学艺术节奏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动作技术结构,精心设计,穿插安排,交替出现。做到整分结合,相互弥外、相互促进。比如,急行跳远的教学,通常先进行分解示范教学,踏跳、助跑,空中动作、落地,然后将跳远技术的四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完整示范。这样做可大大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安排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节奏呢?一般来讲是先完整,后分解,再完整。也可以先进行诱导性练习,后分解,完整再分解,再完整。按这样的程序进行示范,就形成了有完整、有分解,整分结合,节奏鲜明。

第3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移动计算;无线网络;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40-02

《移动计算》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本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具有涉及面非常广且知识点多的特点,而且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教学活动如何使得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教师及教学过程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门课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移动计算前沿方向和课题,掌握研究方式、方法和工具,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让学员在阅读最新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完成某个研究领域的综述报告或提交项目技术报告。如何通过这门课使得学生能掌握移动计算的最基础内容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认为传统的以上课讲授相关知识的方式既不能满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达不到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专题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了教学改进,并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授课。对考试的成绩比例进行了降低(40%),大幅提高以专题报告和论文为主的课程作业的分数比例(60%)。然而,通过近十年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移动计算》专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移动计算》这门课的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无线网络、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认知网络、4G网络、移动数据库、移动定位与位置管理、移动信息系统安全、移动QoS、移动电子商务等内容,使学员掌握移动计算技术发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理解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计算原理和技术,具备使用移动计算技术与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我校徐明教授等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移动计算技术》,我们针对目前主流的无线网络:蜂窝网、无线局域网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其他较为新颖的领域进行了专题教学,如《Ad Hoc网络》、《无线MESH网络》、《传感器网络》、《无线认知网络》等开设了31个研究专题[1]。每位学生必须至少精读10篇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每次课1~2个专题,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技术报告,并且准备幻灯片,按计划进行报告。对所阅读的论文,要求提炼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技术途径、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对自己的启发。评论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简单翻译,更不准抄袭。由于各专题都是一个较大的研究领域,不可能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进行讨论,因此必须对每个专题进行子方向的课题讨论,如《Ad Hoc网络中的按需路由协议分析》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员深入地了解本研究领域,又能培养学员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在该教学过程中能对学员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系统的训练。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员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对专题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具体来讲就是阅读论文不够深入,没有掌握本专题领域的基础知识。第二,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时而出现冷场的现象,并且对报告的内容,较少有人提出异议,难以展开深入的学术讨论。第三,专题报告完成质量不高。大部分学员由于之前没有撰写过学术论文或者技术报告,对报告的写法非常生疏,行文很不规范,且对论文的研读不深,难以把握住论文的本质问题。第四,学员课程教学结束后缺乏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许多学员都认为提交完报告就不用再参与移动计算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不再对相关的内容感兴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多年义务教育过程中长期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学员上课造成了深远影响。另外,长期的考试制度也使得学员容易养成做题目、寻找标准答案这种惯性思维。对于这种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专题式教学方式,学员接触太少。因此,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进措施。

二、专题教学的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出现的四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第一,针对专题教学预习工作,我们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如在第一次就将整个课程的专题设置进行通告,使得学员对本课程的各个专题有个整体的认识。另外我们对每个专题给出了几篇经典的参考文献,尤其是综述文章,使得学员能在前期对所涉及的专题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完成两周的课堂教学之后,即确定每个小组的人员和题目,要求每个人参与两个专题,并且每个小组的成员均需撰写一份个人的专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的专题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组内成员的分工不均的问题。而且小组报告要求每人都要上台发言,使得学员必须做好先期的预习和准备。对于非本小组的其他学员,则要求能在报告过程中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对于讨论过程中不够积极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主要原因是小组在进行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其他学员总以为自己的专题并不是这个,与自己无关,因此报告过程中很有可能遭遇冷场。对此,我们首先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在报告过程中,老师可以对报告内容实时的进行点评,并要求其他同学进行思考,在报告结束后要求小组外的其他成员进行提问、总结报告的优缺点,并进行打分,每组同学对其他组的报告进行总结和评论,并且必须提出至少1个问题,要求被报告组进行现场回答。由于采取的是类似同行评议以及答辩的研讨方式,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对报告的成绩进行评分,学员就不得不认真听并参与到其他组的报告中,不然无法提出问题,无法形成评论性的意见,更无法给出合适的分数。对学员的参与度我们也进行了记录,积极参与研讨的同学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另外,我们不断强调对任何技术途径,均存在优点与缺点,学员必须进行辩证的优缺点分析。这些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家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第三,对于专题报告的完成质量不佳的问题。由于学员在此阶段还不具备成熟的的能力,因此在专题报告的完成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典型的优秀论文和技术报告进行分析和示范讲解,让学员理清一个专题报告的组成、需要完成的工作、写作的规范以及本报告的目的、意义,最终能引导学员对该领域的前沿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并能提出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而对于提交的报告,因为是平时作业的主要衡量方式,要求学员以其力所能及的最高标准完成,并且鼓励小组间相互进行讨论、修改,如果学员愿意,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向老师反馈相关问题,老师可按照修改论文的方式与标准进行改进。

第四,学员课程教学结束后缺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动力。由于课程教学结束后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往往这段时间内除了准备考试,学生没有较强的继续自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多门课程都会遭遇。学员往往在课堂结束后就不会再主动接触这门课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从学员的整体培养上进行规划。如为了鼓励学员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如信息安全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平台,鼓励学员课后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可规定在某竞赛中获奖的学员该门课程可评为优秀等等。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与学员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指明学院有哪些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哪些研究领域,使得学员能知道通过某个专题的研究可以完成什么目标,如果学员的课程学习质量较高,可以鼓励其申请在某个选择的专题范围内完成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等等。

以上四方面的建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在课堂上和课后同时进行、交叉运用。其目的是使学员以一种做研究的方式完成该门课的学习。为了能顺利实施这些改进措施,教员需要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可通过建立课程微信群、建设课程网站、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互。对每个专题,教员更需要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课堂学生提出的想法能给出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在创新性、技术途径的优劣等方面要做到客观、公正。当然这对教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员具备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基础,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研究心得、研究方法等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请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授,这也是扩展学生学术视野及提高该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提出了在《移动计算》这门课中采取专题教学法实施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随着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在无线网络这个领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从工程应用型向创新研发型转变。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使得学员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且能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我们坚信,通过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能基本达到以上培养的目标。并且,通过本门课的示范作用,将专题、研讨为主的教学方式推广到其他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

第4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堂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身体发展的自然属性,尊重学生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自然情感,尊重学生身体活动的社会属性。笔者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自然属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社会属性,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面向全体学生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体育课堂教学 改革

谈到体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很多教师就会片面地理解成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体育课全无目的,毫无组织。如果真的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就等同于放羊了,学生是学无所获的。其实,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应该是学有所获,应该是在技能、体能、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的。笔者结合自己十余年的体育课堂教学经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树立主动体育观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要重新确立体育课堂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专科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最终能够获得什么,在哪些方面要有所获益呢?从对课程的理解,这不仅是知识互动、技能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在运用层面,学生对于田径的一些基本的技能,要会运用,要关注运用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在生活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时才能学以致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展开教学;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人,学生的每个个体都是存在着差异的,兴趣、爱好动机,特别是技能、体能等都不同,所以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还要树立“主动体育”的观点。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的发展,能改善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以促进健康。体育的手段是运动,而运动的主体和客体都属于人的自身。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都是在就业后才能对社会做贡献,而体育文化是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活动的进行也应是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基础上的。

二、改变体育课程教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一)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起到一个权威性的、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的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在课堂上,更多看到的也是学生在“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

其实,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学,从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设计,评价的实施等,都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使他们能够能动的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心顺身顺”。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一方面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教学。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学生来创设教学内容,然后学生教学生,同时学生也教教师这么一个过程。@样的教学活动跟过去的体育教学相比,就有了很大的一个变化。不一定永远都是教师是一个权威者、领导者、统治者的角色。当你的角色发生转换以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突显出来了。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首先要突出的是学生的一个主体地位。要从的教学中主动去思考怎么样去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听之任之。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这个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最终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技能,为了发展体能来进行体育课。而在这个身体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其中人际交往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块。

(三)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国内体育课程常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去做。比如示范讲解必须排好队,教师在前面示范讲解,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管得过死,要求学生什么也不能做,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而言,他是个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当把各自的角色定位好了之后,再来反思教师的教。教师既然是指导、帮助、促进者,所以他的教的无时无刻、方方面面都要围绕他所帮助的对象、指导的对象、促进的对象的发展来考虑,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将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促使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高涨,及时反馈、激励肯定、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与反思的能力,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记忆 趣味 习惯 谐音

我们中国学生的学习以知识的记忆为主。记忆力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成绩。作为英语教师更是体会深刻,由于缺乏好的语言环境,想学好英语,其有效途径就需要靠每个孩子去背。这就需要我们想一些好办法帮他们解决困难。首先要想很好的运用记忆方法,就要很好的了解记忆,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把记忆分为几类:①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②根据记忆材料的大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③根据在识记时有无目的或是否需要意志努力记忆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别,我们对所学单词进行分类总结,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背诵单词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在这宝贵的三节课中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尽量提高学习效率,还要保证他们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最重要的是回家后还能自觉的学英语。我们主要培养的孩子记忆力。

首先是创设情境,激发联想记忆。

以游戏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中、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辅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插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悦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一些象形字的教学,图片能起到非常好的联想作用。

其次发现方法自主学习重视第一印象的形成。

许多记忆力不佳的孩子都是输在起点,所以在授课时,要关注学生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好的学生总能想到一些好的方法,拿出来一同在课堂上分享好的记忆法,既体现了好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有成就感,而且还让个别学困生有了更好更形象的方法记忆所学的单词。

再次及时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

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正确安排和组织学生复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是比较归类记忆,形成有意记忆。

当单词量增多时,往往会造成混淆,给准确无误的记忆带来困难,这时就可以运用归类比较法,就是将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的归类。

最后就是积极教授加强记忆力的方法。

增强记忆力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谐音记忆、发音记忆等都是学生可以选择的好方法,在班级开展“记忆方法大家谈”等活动比赛,让好的学生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展示,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同时可以让其他学生有个借鉴,进步了再请他们来展示。这里每种方法都我们需要系统的去研究,下面我就介绍几种我常用的方法。

其中在记忆法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音记忆法。

我们要把学生学习的26个字母进行发音的归类,在26个字母中有5个是元音字母a e i o u,剩下的21就是辅音字母,在这些字母当中辅音字母的发音是比较有规律的,并且每个字母都大多只有一个发音,只有个别单词是两个发音,所以辅音字母记忆起来比较轻松。这样对他们今后遇到新单词的读写的时候也轻松许多。

这种方法大多结合的是拼音的读法,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比较的容易。但是记住一点,英语的发音要比拼音的发音轻而短促。掌握好这点相信学生的辅音字母的发音就掌握的差不多了。需要注意的就是几个特殊的,c的发音在英语中发的是k 和s,y的发音在单词的前面是/j/发起来有点像汉语里的“爷”,但要很短促。这些特殊字母的是孩子比较少见的,用上字音让他们形象的记住,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发音记忆是最简单而且很直观的一种方法了,相信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多加引导,在每讲单词的时候渗透给学生,不用多久孩子们都会掌握,并且很轻松的背过大部分单词了。

其次在课堂上我们为了减小孩子的背诵学习难度,就把有些比较复杂的单词,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方法来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叫做谐音法,我们可以利用单词的发音和汉字或汉语拼音的相似关系,巧妙地把单词的音和义联系起来,以求“知音达意”的效果,从而缩短了记忆的步骤,降低了记忆的强度。

谐音法可以使枯燥无味的单词变得生动有趣。例如:鱼是fish因为鱼吃起来很“费事”它的发音也就是“fish”,还有鹦鹉读parrot 鹦鹉叫起来很乱人“拍弱”了“它”就不会那么乱人了。这种记忆比较持久,每每说起这个单词,孩子们也能很快的反应出来。这里面有很多的方法是孩子们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他们的情绪非常的高涨,背单词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提升。

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从我开始的教方法,成为了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也慢慢一遇到生单词,自己就想起办法来,孩子的思维想象天马行空,他们的记忆方法不仅有趣,还能很快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收获颇多。总之,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平时教授英语单词的时候,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爱学、乐学、学好,从而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辛苦的筹备研究却换来了更多的快乐。我会继续研究不同的方法,让“快速的记忆方法”成为快乐学习英语的法宝。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教学设计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获得最优化的教与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划的过程。一般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教学亮点、场地器材、负荷预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学反思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同时也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且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基于这个理论认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教学的理念和需要,而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应该是动态的,随时代的需求而发生变革。

一、建构主义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节课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课堂情境创设、同伴合作和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因此,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学习和要求,过于强调竞技运动技术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缺乏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评的标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过于空泛,对教学目标的设置缺乏量化评价。而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划分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强调可评价标准来设置教学目标。可见,在建构主义视野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新课程的要求,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在新课标框架下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造,有消化地吸收,继承与发展。

二、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我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获取了当前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关于教学设计实施情况的基本信息,发现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总体认识

表1表明,目前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了解程度仍不够普及。虽然有56%的教师回答“很了解”教学设计,但仍有44%的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内容不太清楚。说明在我市中学教师群体中,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还没得到基层教师的充分重视,应该加大力度对体育教师进行职后培训,使他们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加深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认识和要求。

表1:我市中学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了解程度(%)

2.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从表2看出,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知程度高。91%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对于完成一节优质体育课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仅有9%的教师对教学设计不够重视。由此可见,我市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功用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表2: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三、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体育教学设计无论多么完美无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并服务于体育教学,顺利完成教学活动。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我市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存在以下几点困惑:

1.存在的问题:

(1)许多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更新,仍停留在传统教学经验上,影响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如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采用三维目标来设置,在表述上没有依据新课标上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无的放矢,缺乏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评等标准。

(2)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仍然大量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需求。

(3)体育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知识结构与感情态度价值观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体育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由于体育教师之间业务水平差距很大,尤其是那些年龄稍大、没接受过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全面理解,热情度不高,参与意识不强,造成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了解不透切,这些都是制约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

(4)一些学校班级学生数多,场地器材匮乏。很多教师抱怨“每次上课就那几个破球,一块场地,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六十人以上,课都上不好,还搞啥设计?”

2.对策

(1)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体能目标、情感目标等三个教学目标。而且,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使用新课标中规定的“行为动词”,如对知识的表述采用“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等;对技能的表述采用“通过……技能学习,初步学会、学会、设计、感受”等;对情感目标的表述采用“体验、感悟、形成”等。同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要做到便于操作、可观测和可测评等,如“85%以上学生学会蹲踞式起跑技术。”“通过篮球游戏,发展学生灵敏素质,至少10人以上学生在游戏中有灵活变向移动和准确传接球等行为动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体验竞争与合作。”

(2)转变教育观念,在组织教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如在课堂上多安排学生自我展示才艺的平台,促进相互评价等。

(3)加深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教学工作态度。学校教务处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定期检查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教学设计展示与评比;开展教研组教研活动,鼓励同课异构探讨,避免搞形式主义。同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水平。

第7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 体育课程改革

2005年,伊犁师范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大一、大二学生选项、选师,大三、大四学生实施选项、选师、选时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喜欢的教师、对2006级学生全面实施课改,并对2006级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对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体育教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今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深入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选取了2006级各民族大学生500人。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和我院课改前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对比。

比较分析法,对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按国家对学生体质要求操作完成。

体质测试标准方法,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统一布置下对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测试。

2结果与分析

我院学生课改后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技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身体素质(800米、仰卧起坐)等7项指标进行测试对比在柔韧、速度、力量有所提高,但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学校体育,还必须实现以下改革措施:

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的课程的多样化。高校体育从根本上讲它是一定时期和社会为高校培养人才要求服务的,因此高校体育应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体育三基,同时注重学生体育能力,促使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生活化、社会化方面发展,其次使学生掌握增强体质,锻炼效果测试与评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开拓体育改革的新思路。

2.1生活教育

从教育贴近生活,为现代生活服务的层面来观察大学体育。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项目中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技术较难掌握,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内容尽量生活化,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目的的现代体育、健身体育、生活体育等,是体育贴近生活,是体育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为现代生活服务。

2.2身体教育

学校体育增强体质的导向不应忽视,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重视与健康相关的身体范围的耐力、力量、柔韧和身体素质的练习。

2.3情感教育

情感发展依赖的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人的情感在体验中培养,在冲突中升华。体育在人的情感发展方面有者特殊的功能,它能促进情感方面的发展,因为体育运动包含着人们所具有的所有情感过程。

2.4竞技教育

竞技运动是个性化倾向非常强烈的一项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展现自我的主要行为方式。在运动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对胜与负的态度、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和拼博精神,处处体现着人们的个性特征和自我表现意识。因此,大学体育课程中一定要把竞技教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大学开展课程改革,虽然课程改革的方式不一样,但开设的内容却相似,基本上包括了各种竞技运动的多种项目。可供学生和教师选择。大学竞技教育的开展。将为学生稳定专长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优化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应以培养人文素质和体育健身意识为根本,在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的基础上,应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组织形式上相应的改革,根据区域的差异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同样选择一个项目城市和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差别很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的进行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但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内容的选择应摈弃与中学教材重复的内容。使学生项目的学习即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课程模式建立

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和约束新的教学思想的灌输,使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能适应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整体发展,对教学模式提出互通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健身教育模式、体育意识教育模式、体育能力教育模式等。使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多样性教学模式。

5改革体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一般体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几项考试项目的成绩的总和,学生的出勤率与理论的考试成绩之和。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差异,以及上课的表现和课外参加活动等情况,我认为应为每股学生建立个体数据,再与上学期的记录进行比较,如何条件好,可以表达一个包括各项数字多项式,只要输入数据就可以计算个人成绩。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所以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无论身体条件优劣、身体素质好坏,只要努力,成绩就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就可能达到及格或优秀,克服练不练都一样弊端。

6课内外一体化

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课外体育锻炼全部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之中,并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

7注重专业教师培养,提高专业素质

第8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有效教学模式

一、有效性教学和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内涵界定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不是单一的理论性教学,也不是单一的实践性教学,而是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资源。

纵观各种论述,本文将核心理念定位在“以一体化项目式教学为核心”,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现状实证调查

我们对现行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做了整体调查。问卷在2个年级商贸类2个专业468名同学中展开,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99.3%。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整体上对教师教学行为做出“很少有效”“有时有效”“经常有效”和“总是有效”的选择,通过统计计算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结果如表(见表1)。

从表中看出,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经常有效的。而在实践中人们抱怨、指责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认为教学存在严重问题,总的来说目前有效教学存在的障碍有以下四点。

(一)课堂教学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为主四阶段的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为主四阶段的教学模式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单项传递的状态,并控制着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递-接受”的单项过程完成知识传授。学生只会将理论按照固定的模式照搬,这就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在研究中我们对教师教学方法情况做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增城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所用的教学方法(含实验课)十分有限(见表2)。

(二)学生主体缺位,课堂参与不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课堂教学固步自封,加之近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紧张,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中职基本上采取免试入学,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属于不喜欢学习或学习不佳,缺乏课堂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见表3)。

(三)实训设备不足,制约教学革新。

在职业学校,开展好实验实训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由于受条件制约,建立技能培养实训模式与教学模式并不尽如人意,使得教学改革也举足维艰,从教学方法上受到制约,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影响了乐教乐学机制的形成。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提高机会。

教师对自身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角色认知不清。此外,没有好的外部环境激发教师的发展动机,对教师效能、职业倦怠等问题没有及时关注,使得教师的能力没有在发展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这样,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难以达到预期。

三、基于一体化项目式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有效进行适岗教学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基础。

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实践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分别制定与就业岗位密切联系的实践技能教学内容。

(二)建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核心。

借鉴“教学工厂”或“校店合一”模式,将教学场地环境设置与营销企业现场销售环境相一致,课程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即企业产品销售项目,学生即为销售人员,教师即为企业销售指导员,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有新鲜感,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提供保障。通过各种感官接触,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不一样,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关键。

(1)建立互动课堂模式。建立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宽松环境,鼓励学生边听课,边思维,边参与。教师可以提出本次课堂的主要知识点,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者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只要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给予指导,提供平台让学生互问互答,从而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变灌输教育为启发教育,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

(2)用热点问题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引导中,可以把热点的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例如,在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每周1-2次的5分钟的企业营销要闻演讲,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来查阅最新的营销新闻,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的企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从而使得课堂更为有趣和有效。

(3)创新能力渗透课堂。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市场定位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有教师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于实施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分析讲评和个别指导,并结合实际,通过拓展项目的实施,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进行巩固和提高。这里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要谨慎设计拓展项目,以不带给学生过大压力和负担为标准。我们可以利用仿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训练。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对未参加过销售活动的学生来讲较为抽象枯燥,仿真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工作岗位的关注度,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动力。

(五)完善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体化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

学校以体现正确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课程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运用科学、发展的学业评价方法,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拟定符合“中职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设计,应该让课堂评价更合理、更有效、更客观、更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学校应专门研究设计出了班级德育活动课教学评价表、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表和专业课教学评价表。而实践性教学考评可以从实训技能、实训报告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出以调动学生充分的积极性和主导型的考核机制。首先,改变过去试卷的常规内容,增加专业实习部分的测试和考核力度。第二,探讨抽题考核的新办法,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于毕业考试)。第三,建立系统的多等级的评价体系,层层量化。在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结束阶段,应按计划回收实践资料,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并及时组织学生对该次专业课实践进行讲评。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增城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9篇: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国际贸易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贸易发展及其引致的关联现象等内容,教学内容偏理论化课程,其为后续专业知识课和专业技能课储备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培养学生对应的思维能力。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的变化,其弊端日益明显,课程亦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一、《国际贸易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学》课程力图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方法,突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填鸭式”传统教学,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课堂教学模式。虽获得一定改进,但囿于教材陈旧无法体现与时俱进的特性,教学多集中于理论内容,导致教学愈显枯燥乏味[1]。加之学生十多年课堂学习形成的被动听讲的思维惯性,传统课堂教学固有顽疾并未根治。传统教学模式里“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培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学”的特征明显,其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学生主体意识薄弱、课堂互动性差、能力培养欠缺。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和乔纳森?伯曼(JonBerg-mann)于2007年最早提出。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翻转了“教”与“学”,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将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颠倒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教师的教”即知识传授,“学生的学”即知识内化,流程变革带来的是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2]。针对诸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践中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完善,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内外研讨互动+教师讲解难点+应用能力实训”的四位一体《国际贸易学》教学新模式。

“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在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对教学流程进行重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分别从“学生自主学习”、“课内外研讨互动”、“教师讲解难点”和“应用能力实训”等四个方面改革教学模式,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1.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课后要求执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等具体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内容的消化巩固奠定基础。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课程已建有较为齐全的贸易视频库、全套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尤其视频库中录制的近1500分钟的课程教学视频,内容覆盖了《国际贸易学》课程全部教学知识点,确保了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条件。课后则可进一步要求学生借助课程网站或者相关网络资源完成习题或者查漏补缺,利用信息网络提升强化课堂学习效果。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课堂上用于基本知识点讲解的时间释放出来,用于课堂研讨互动和重难点的讲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有利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2.课内外研讨互动。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加强,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设计,使课前预习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为师生间的研讨互动具备了基本条件。教学过程中力图以研讨式为主导的“三结合”(“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课程教学方法,在师生间、生生间、课堂内、课堂外的交流中让学生融会贯通课程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协作精神,既是知识能力的培养,也是思维能力的锻炼,亦是学生紧跟学术与理论前沿、培育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3]。教师通过开学之初布置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研讨主题,敦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信息,并将研讨表现计入期末成绩,使课内研讨随着教学进度推进能实时进行,确保教学质量水平。此外,通过布置拓展性的主题内容,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研究报告,与任课教师多渠道交流沟通,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

3.教师讲解难点。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突出课堂教学研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课堂“讲授”缺失。学生通过课程视频的学习能有效理解教学知识点,但缺乏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对深度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整个内容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解,这部分工作需要通过教师课堂中的“讲授”完成。教??可以有的放矢,通过梳理知识体系、回顾教学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该部分难点内容的学习,对教学内容宏观部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给学生施加压力,督促其做好课前课后的学习工作。

4.应用能力实训。作为一门偏理论化的课程,《国际贸易学》课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途径包括:在教学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基本原理关注、思考和讨论国际贸易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科研工作,强化对国际贸易现象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在具体方式上,学期之初以及课前,布置与教学内容关联密切的研讨主题,供课堂内外与学生研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能力;依照课程特点搜集贸易热点内容和贸易最新数据,课堂上提供相关信息资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即时剖析贸易现象,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各种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实现从课堂学习能力到社会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要合理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并成功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教师角色。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并非降低教师的重要程度,反而对于教师要求更高。教师需具备多种角色的特点,需善于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教学进程,活跃教学气氛。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设计教学问题,既是学生的专业导师又帮助学生处理学术问题,在课堂内外不同教学环节中适时转换身份角色,强化学生的教学中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