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范文

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

第1篇: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范文

大学校园景观是校园环境的精华所在,对外,它是学校面向全社会的特殊名片;对内,它多方位地展现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校园文化特色及时代特征,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景观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不但具有实用性、观赏性、功能性和艺术性,同时还处处包含和展现校园文化,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其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北大的未名湖,满载灵性的水;清华的荷塘月色,折射的是现代文人的执着;武大古典的建筑和浪漫的樱花,最具争议的文化碰撞……这些校园景观的精品,无一不体现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着86年办学历史的水利院校,因办学需要,于2014年底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占地70.8hm2,本着“体现水利职教特色,构造山水生态校园”规划建设理念,主要建设4个功能区:教学核心区———由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和行政楼等组成;运动娱乐区———由体育馆、运动场和山地公园等组成;师生生活区———由学生公寓、食堂、教职工生活区和后勤服务区等组成;研发及生产性实训区———由研发中心楼和生产性实训楼等组成。本着继承、发扬、实用、美观等原则,景观设计者们力求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将新校区景观建设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打造融水文化特色于其中,展职教特色的山水校园。

1注重历史传承,延续老校区景观

历史无法原样再现。学院始建于1929年,1956年迁址永安,原校址建有圣非亭、礼堂,建于1963年,系水校师生自行设计、施工和建造)、李冰楼、大禹楼等纪念性建筑物。以“圣非亭”为例,“圣非”二字是学校老校长林兆麟(1935年7月至1937年6月、1947年7月至1958年10月任校长)的字,林校长在学校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学校发展的困难时期,只身前往海外,募捐办学。建“圣非亭”是为了纪念老校长及他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在新校区重建“圣非亭”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它还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并借以教育现在的师生,牢记校史,为水院的明天而努力。老校区的一草一树都曾是几代水院学子记忆深处那抹不可替代的绿色,古朴的香樟、火红的枫林,碧绿的翠竹,年复一年的欣欣向荣,虽不能完全复制,但是作为一所山水校园,必定将因地制宜,再现老校区的绿色景观。在搬迁过程中,学校已移植部分树木至新校区,或可在新校区的公园“移植”翠竹园(老校区原有的一处纪念性景观)等,还可沿师生必经之路,建设校史长廊,激发学生对历史追忆和感怀,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2密切结合水元素,彰显水文化精神

纵观诸多名校,许多道路的命名均与本校的历史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如北大的五四路,浙大的求是路等。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水利类高职院校,福建水电人才的摇篮,校园景观设计和命名必然离不开“水”元素。老校区的两幢主教学楼以“大禹”和“李冰”命名,直观而又含义深刻。新校区的道路、楼宇群、景观等,可以福建乃至全国主要水系命名,彰显“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水文化精神。例如,主干道可命名为“长江路”或“运河大道”,楼宇群可命名为“闽江园”,广场以中国水资源和水利工程分布景观为主等。校园主要雕塑是校园景观的精髓,几乎所有高校无一例外设置雕塑美化校园,提升景观文化内涵。如人大的孔子塑像,湖南大学的像,北大的像等。塑像的题材虽广泛,但是都与学校的发展史和办学特色密不可分,这样才能发挥塑像本身所凝聚和体现的精神,以此鼓励和启迪后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承水脉,将水元素融于雕塑、石刻、景观石之中。可沿校园主干道,学生生活区,或是结合大门的建设,在雕塑群上雕刻大禹治水故事、李冰与都江堰等,在石刻、景观石上镌刻水利至理名言等,例如“无水无生命”、“善上若水、厚德载物”等。这些景观就是一本立体“教科书”,既能默默无声地向学生输入知识和信息,又能潜移默化地激励全体师生。

3追求“精求技能”,打造职教文化特色

不同类型院校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设置水利、电力、信息、建筑、机电等五系,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求技能,崇尚文明”是学校校训。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新校区力求打造成区域分工明确,各实训场布置合理,实训场与景观相结合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教学实训区。各教学实训中心因专业而分布,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场。同时依据各专业特色精心布置雕塑小品、宣传栏。例如,中心景观的两个湖泊和叠水景观区,可结合水土保持实验园区或水利专业实训场的建设,寓教于景观,让师生在欣赏景观的同时,增长专业知识。

4鼓励多方参与,强调以人为本

学校是我家,建好靠大家。校园景观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鼓励多方参与,集思广益,采用征集设计方案和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全校师生都参与到校园景观的设计和命名中。为了培养学校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师生的创作热情,完善新校区内涵建设,把新校区东大门建设成学校标志性建筑,学校就此举办了新校区东大门概念性设计大赛,评选出了最佳设计作为东大门设计的初稿。通过类似活动,大家付出了心血,自然就产生了情感,对景观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当然也就能使广大师生更用心地去欣赏和爱护它们。学校还可鼓励校友以捐赠的方式参与学校校园景观建设,既联络了感情,又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新校区的体育教学馆就是福建路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星(学校84级优秀校友)捐赠助建,并冠名“路港体育教学馆”。“本”,木之根也。若无根,树必枯死。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今天,科学发展观更是以此为核心,校园整体建设和景观设计也应将人本思想贯穿始终。新校区合理地划分为教学、运动、生活、实训四个主要功能区,并相对分开,避免了相互影响;运动区位于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距离相近,便于学生运动。在道路设计上考虑人车分流,充分保证了学生行走的安全。同时,新校区主要景观(包括湖泊、文化广场、公园)大多分布于教学、运动和生活区之间,方便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好地休闲、娱乐。

5崇尚山水人天然合一,构建园林式校园

人类不自觉地亲近山水,寄情山水,是因为山水能静心怡情。新校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西靠省级森林公园,东临贯彻市区的巴溪河,设计者将山、水、人和谐统一于景观建设中,在乐山、乐水与育人中找到完美的结合点,于有形无声的山水、景观建筑中,最大程度地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完整地保留森林公园,并相应在各区之间,建有公园和湖泊。例如,在运动区和教学区之间,本着“新校园、老林子、原生态”的理念,保留原始的树木,建原生态公园,宛如一天然氧吧,令人身心愉悦;在综合楼和运动区之间,保留一片原始竹林,即翠竹园(沿用老校区“翠竹园”之名),让师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和锻炼运动之余在此有一个放松休闲的空间。有山就要有水,无水无灵气,湖光山色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叹。学校因地制宜,在原鱼塘旧址上修建中心主湖,并将湖中之水通过东大路一侧的叠水景区延伸至学校东门。在教学区和运动区之间建有一湖,在森林公园西侧也修有一湖,未来将沿湖修建学术交流中心,依山环湖,徜徉于山水间,令人心旷神怡。众所周知,学院的老校区绿树成荫,树木种类繁多,拥有被列入保护范围的百年以上树龄的香樟18株,还有近百株几十年树龄的香樟和高达30多米的红枫,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广大师生的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现如今整体搬迁新校区,建设一个绿色环保园林式新校园,是广大师生对新校区景观建设目标的又一项基本要求。新校区背靠省级森林公园,又从老校区移植了80余株树木,校园绿化有了一定基础,但是离园林式校园还有很大差距。绿化工程是一项长远的生态工程,要在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规划和建设。例如,结合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合理建设绿化区域带。主干道两旁以高大常绿乔木为主;生活区可以低矮树木与花草相搭配,错落有致;运动区周围以爬藤植物绿化墙为主。在植物和花卉的选择上要注意优化和搭配,以保证校园常年见绿,四季花开。在绿化过程中,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校园绿化与水土保持项目紧密结合是新校区建设的重要特色之一,校园内设有省水土保持实验园区,对开挖土地、山坡、湖岸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具有水土保持实验、教学和观赏相结合的科教园区。但愿若干年后校园不仅是学子们求学的殿堂,也是绿色的家园。

6结语

第2篇: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硬环境;软环境

1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

1.1完善教学建筑设施

学校要根据校园整体规划,划分出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以及活动区等功能区。尤其在教学设施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进行建设,实现学生学习理实一体化的目标。首先,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建设符合专业建设规律的理实一体化的工程中心,其次,各教学设施,在建筑风格的设计和内部装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所提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要体现文化特质、艺术风格,内涵要丰富、内部空间布局要科学合理、内部装饰要体现深厚的人文精神。

1.2注重校园规划和景观设计

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及价值追求,同时也要赋予校园规划育人的功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内的每一处景观、每一条溪流及标识都应体现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及价值诉求,彰显办学的文化含义。首先,主要建筑物如图书馆、教学实验综合楼的外部实行灯光亮化工程;其次,在校园道路、运动场所、停车场及草坪等处设置指示牌、宣传、警示标语;再次,结合新的校园规划,设计宣传长廊。此外,在新的路网形成后,利用校内道路命名、设置通行指示牌等体现校园文化。

2重点建设校园软环境

2.1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因此,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注重把平等、沟通、和谐的理念贯穿其中,使青年学生在尊重、关心的氛围中,把道德视为内心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设计各种载体,使德育的内容,浸润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体现其实效性。

2.2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学校主要场所要体现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出的学校精神和校训,以此来使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第一,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继续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成果,狠抓作风建设。深入师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校发展第一手资料。充分考虑师生利益,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通过作风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第二,要加强教风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德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在教师录用、职称评审,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鼓励教师刻苦钻研教学、潜心育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用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温润学生的心灵,引导其健康成长。第三,加强学风建设。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业规划,找到奋斗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勇于自律和自我约束。使崇尚学习、热爱学习成为学生群体中的新风尚,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2.3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

第一,在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等传统宣传媒介进行宣传的同时,也要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形势,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等载体,深入挖掘学校发展成就及在办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学生广播站、学校校刊、室内黑板报及班会工作建设,成立学生宣传文化小组和各种社团。科学划分宣传阵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做到宣传阵地专人专管,保证内容及时更新。第二,加强校园网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网专职信息员队伍建设,为校园网的及时维护管理提供保证,同时也要建立一支既熟悉新闻宣传业务,又能运用新媒体的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对外宣传队伍。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学校教职工在示范校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特色活动及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的亮点,并及时上传到学校网站进行宣传。第三,做好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宣传工作。做好全国、省、行业、地区举办的各种赛事的宣传工作。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成果(例如:精品课、评优、论文)的申报、评选工作,做好成果宣传工作,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学校改革建设取得的成绩。

2.4塑造外部形象,强化对外交流

第一,统一制作学校办公所用的稿纸、信纸、信封、便签、纸杯、台历、贺卡、笔、笔记本、档案袋、文件袋、手提纸袋,以及中层以上干部和对外交流较多人员的名片等。第二,在对外交流方面,设计制作具有学校特点的各种档次的纪念品(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宣传资料、画册、光盘等。第三,统一完善学校标识系统。完善办公室牌、功能室牌、校园导示牌、校园指示牌、温馨提示牌、建筑物标牌等标识,进一步规范校园形象。

2.5积极发挥社团的作用

发挥社团的作用,组织开展体现时代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才艺大赛、创业大赛、诗歌朗诵及足球比赛等,以此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体魄,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校园精神。

3结语

校园的园林绿化、道路设计等,都要增强其文化意义,每一栋建筑、每一片绿地、每一尊雕塑、甚至每一个警句标牌,都要洋溢着文化气息,融功能、审美、教育为一体,和谐统一。做好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共设施;校园标识系统;设计原则;案例分析

一、引言

公共设施是由众多要素构成并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主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区域特点,是影响公共设施的具体表现重要因素,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形态。

校园公共设施,正是在浓郁的知识文化气氛中,具有了功能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它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制约着学校整体形象的塑造,对学校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标识系统

校园标识系统,是校园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信息的物质载体,校园文脉、校园环境的外在表征。它帮助外界在认知校园的过程中,从宏观到微观,慢慢建立起校园的心理地图,形成对校园的整体印象。

(一)校园标识系统设分类

校园标识系统的分类准则是:按照人认知校园的心理顺序为依据,从感知校园范围,到进入校园,通过路径和一系列的参考物来描述目的地的位置,最终快速、方便地达到目标的标志标识来分类的,具体描述如下:

1.建筑群体标识

学校园的规模越大,其建筑的类型和数量也较多。独特的校园建筑群体,能最直接反映学校建筑风貌;好的建筑群设计,能成为识别校园的重要特征。

2.环境导向标识

即狭义标识,主要指校园道路指示牌,建筑分布牌等。通过建筑群体标识,对校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需要各种环境导向标识来正确指导我们迅速到达目的地。图文并貌的标识,超越了不同语言的障碍,方便了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了解。

3.节点标识

主要指校园的标志性建筑、重要雕塑、规模不一的小广场、绿地和球场等开敞空间。节点标识坐标功能的发挥有关键两点:一是节点本身有很强的识别性,不需要再用其他的指示信息表达其自身的内涵;二是它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依附于某一类型的空间实体,即在空间位置上与建筑物、道路毗邻,只有这样才具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

4.标志标识

同样被认为是校园认知过程中的另一个参考坐标,同时也是最具体和最容易辨认的。由于其属于“点状”标识,准确性自然比节点标识要强许多。同时,标志标识多位于校园重要的节点或空间轴线上,对整个校园空间具有统领作用。因而有助于校园整体布局的把握。

(二)校园标识系统设计原则

1.注重文化氛围的塑造

每所大学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底蕴,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校训:如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湖北美术学院的“崇德、笃学、敏行、致美”。因此,在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中,应不断加强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相协调,而不是削弱之。

2.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的标识系统是为人所使用的,“以人为本”是其一重要设计原则。这首先要求群体建筑标识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其次在合适的地点合理设置导向标识,保证导向信息的完整、规范并十分关注标识的细节问题。例如在学校的入口处的导向标识必须配置校园总图;导向标识在内容上要包含其在校园中的位置,必要时可以配置上各个角度的透视图,以方便不同的人群理解。

3.连续性原则

“连续”是校园标识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效举措。首先是群体建筑标识的连续性,给来访者的脑海中形成连续的校园建筑印象;其次是导向标识的连续性,统一连续的导向标识能给予来访者舒适的心情;再次是节点标识的连续性,即在同一原则布局下,根据此节点能猜测出下一节点的大概方位,这也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好的认知校园。

三、案例分析

作者以武汉大学校园作为实地考察对象,研究了校园公共设施中的导引标识系统。下面将给出武大校园标识系统的分析说明。

(一)引导标识系统结构

武大校园内的标识结构大致可分为:单柱式,双柱式,悬臂式,门式,附着式等几种。限于篇幅,下面将只给出部分标识结构的设计说明。

1.双柱式:标志安装在两根立柱上,适用于多个指引标志组合时使用。多个旅游指引标志组合时,数量不应超过3个。

2.悬臂式:是依附于建筑或其它稳固构筑体来固定支架与牌体,以高空挑悬的方式造成标识的醒目感。

(二)引导标识标牌设计方案

1.指导思想

武大校园内的标识牌,以质朴简洁为主。材料的形状、样式应该简单,而不是选择形状过于复杂或者怪异的材料;加工组合时,只需简单拼接,方便书写即可,不要为追求视觉冲击力,而过于注重造型的奇特性;在标牌内容组织上,应力求精练、科学、准确。

3.标识牌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下面将给出两处,对武大校园标牌改造的前后效果对比图,便于读者对标识标牌系统的设计有更形象地理解。

由图3-3可见,改造前的路牌,路名被广告和锈迹遮挡,不好辨别,而且位置不太醒目。

采用双柱式木质路牌设计改造后(如图3-4所示),标识清晰醒目。新的设计较好地融合了校园的文化、意境。

结语

校园标识系统,在校园公共设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色的标识不但是一种导向载体,而且也是学校形象的宣传者;不但能张显学校的魅力,也能唤起师生以及来访者的情感,使他们拥有亲切、愉快的心境。但当今学校的发展是持续变化的,所以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著,2007,34-35

[2]刘丽和,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42

第4篇: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交通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舒适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和综合实力。我们总结出景观与道路等的合理关系,积极研究其建造方法的规划理念与创新思路。

校园景观的设计与建造,首先应该做到维护其原有的历史意义、地域文脉、生态特征,而建筑、景观等物化元素皆应和谐处理,以形成统一的景观面貌。

引言

大连理工大学凌水主校区,位于辽宁市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周围有很多高校,东侧为居住区用地,南侧与大连海事大学相连,西侧是丘陵地带的自然山体,北侧的邻居是大连软件园。

整个校园空间景观规划改造应体现整体中有连续、连续中显多样、多样中有统一的景观设计原则,并且在人性化方面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及人的行为变化、心理学科学等方面对自身空间变化做出的反应,通过开始、发展、等空间层次的顺序步步深入,将人工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实现人与景的情感交融。将宏观的设计构成要素与微观的构成要素进行整合,产生步移景异、寓情于景、情随景生、融入自然的人性心里效应。

校园交通特点

1.人车混行、人流量大、交通复杂的特点。

高校平时同时有大量的师生、后勤人员在校园内学习、工作,尤其是学生往往处于饱和的状态。因为是丘陵地带,在校园内,95%的学生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大多数的教职工以及外来人员则选择机动车出行。因此,校园道路就同时承载着步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混合的交通流。容易造成车祸等问题。

2.阵发性拥挤、较强的分布规律的特点。

为了方便安排校内师生的学生、工作,高校往往都会实行统一的作息时间,因此在某个时间点上,如上下课时间,就会出现短时间的人流量“爆发”,形成阵发性的拥堵特点,而且这种阵发性还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表现在校园内,经过调查就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同时,在这种瞬间爆发的人流中,往往以教学楼或食堂等公共场所为中心,聚散行较强。

3.使用类型的社区化

大学校园的道路除了平时的交通功能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平时学生的休憩、散步、交往等社区化的功能也会发生在校内道路上,有时还会成为学生的类似跑步的锻炼场所。与车辆的关系密切相关。也给道路增加了多元性。景观规划设计也形成社区化模式。

4.较强的自律性

校园内交通的主体是师生,使用人群类型相对单一,使用者对校园景观环境有很强的认同感,加上个人自律性较强,当出现各种交通流的时候,都会形成一定的交通秩序。

提出问题

1.现状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规划路网结构的现状使用情况。现状路网结构的特点是,通而不达――路网结构系统混乱,所以制定了人车分流的路网结构比较适用与大工。降级使用――根据现状道路等级与实际使用不符的情况,分析出实际的道路使用需求以及大工不同等级道路的道路横断面形式。有道不通――道路设置路障以分离人车交通,为行人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环境,但却使得机动车交通组织复杂、混乱;梳理路障对于道路系统的影响,分析其导致的道路结构上的问题然后解决,还有道路资源被用作尽端停车场、绕行、路径不明等问题。

步行系统组织的特点是,有道不走――为图方便而人为走出的“小道”,破坏了环境和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规划步行道路组织不合理还是没有步行道路?有道不现――部分步行道路可视性不佳,不宜发觉,空间联系性不强;出入口处标示不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人与人之间没有缓冲空间。使用不便――步行道路设施使用不便,如阶梯尺度不适宜;需要整理不合理的设施的种类、分类分析改进策略。

2.静态交通系统

停车系统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没有明确分类,例如:广场停车、道路停车、内外庭院停车、绿地停车、地面、地下专用停车场。占用了活动场地,广场作为停车场,影响整体美观。影响道路正常使用――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为停车场。破坏环境――占用绿地、绿化带为停车场。

停车场地不足、布局不合理。机动车停车需求的不断上升,导致原有停车场地不足;整体分析规划、分配停车资源,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新增还是提高使用效率都是继续解决的问题。

3.道路标示及设施

“无用”的道路标示系统。例如学校采用路名的道路指示标示,学生很难记住校园的哪条路叫什么,几乎没有标示作用。不合理尺度的设施。例如大工桥,尺寸太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无障碍系统的设计也很重要。

现状景观环境

大连为丘陵地带。山地地形,高程变化较大、道路坡度较大。多为“大坡道”。由于道路坡度较大,导致雨雪天气人行不便;整理校园道路及步行系统的竖向,梳理存在较大问题的部分。

以自行车代步的人很少。复杂地形导致不适宜使用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多为步行。进而导致活动组织布局需更多的考虑空间联系,人、车的关系。

景观环境现状不乐观:出现部分“糟糕的环境”、“脏、乱、差”的环境还有“荒凉的环境”欠缺设计的景观环境。

活动场地活力缺失。部分活动场地缺乏活力,活动可能性较低,使用率较低。开放空间尺度不合理。道路或场地空间尺度不适宜,产生空旷、荒凉等感觉。

解决问题

1.局部人车分流

利用大连的丘陵地貌,实现小空间层面上的人车分流,例如架空、设置桥梁等,强制以围挡形式的人车分流,避免人行进入车行地带。

2.可持续通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校园交通优化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当校园不断机动化的时候,可持续则显得很重要。步行交通、非机动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是可持续交通的体现,对于这些绿色出行方式,在进行校园交通优化时在时间和空间都应尽可能的满足。

3.TDM(交通需求管理)

所谓交通需求管理,也称为出行管理,是指为了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实现特定目标所采取的影响出行行为的各种政策的总称。”

我们简单的理解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包括限制大学停车,提高停车费,小汽车停车规范化,加强校园交通服务水平,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教员停车规范化,无障碍设计等策略综合。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有:生态概念、形态设计、人性化设计。

借鉴景观形态的研究,结合美学技能、人性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宏观上掌握景观载体,微观上在景观细节上寻求突破。

设计要求

在现有道路基础上,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北部校园总体规划,制定“人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与大工结构、人文、精神氛围及建筑风格相统一协调的现代校园景观。

道路景观设计。设计道路范围之内的景观,包括车行道、人行道、散步道和羊肠小道。倡导道路景观设计按照可持续原则,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碳排放量。

场地景观设计。包括所有景观场地内可渗透或不可渗透的表面,以及建筑屋顶、建筑外立面、停车区域等。

公共区景观设计。师生公用的活动区域,包括休闲场地以及教学、科研建筑周边的用地。注重体现生态、文化、人文气氛和“大工特色”。

绿化景观设计。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景观、防风沙的需要,绿化设计采用乔灌结合的立体化方式,以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缩小校园内的草地面积,多种树,争取树冠覆盖率25%。

噪声防治设计。对两个校区进行噪声分布的模拟分析,利用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控制校园内及周边的噪声。

水系统设计。科学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多运用新技术维护水系,如收集雨水灌溉等,

合理规划地表径流途径争取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表径流,以防水土流失。适当增加水体景观,营造校园、人、水和谐的生态效果。

细节解读

(1)物料。本设计中物料选用的种类繁多,如蘑菇石,也叫馒头石。用在墙面、柱面等的立面的装饰上,此物料效果很朴实稳重。很适合在在校园中应用,体现自然、优雅、唯美的环境。

(2)植物。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遵循植物的外观、习性、味道和气候等特性,塑造有动态、层次丰富、宁静、虚实等效果,力求设计一个公园与校园相结合的人文空间,其规整中见自然,自然中有趣味,使大工具有独特的校园韵味。

(3)色彩。色彩的设计和运用上也是别出新意的,要与校园中的肌理共同存在,不能突兀有又校园的活泼激昂。所以多选用贴近原始色彩,在沉静的底色之上点缀活跃的亮色。如红色、橘黄、亮黄,体现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4)铺装

在铺装材料的选取上,本着建筑、景观、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的原则,避免任何一方面的任何单个因素显得过于突出。通过路面铺装图案给人以方向感,划分出不同用途的交通空间。

(5)雕塑

在设计校园雕塑的主题时,加入校园的历史文化元素;根据每个院系的专业不同,设计又院系特色的雕塑。充分考虑其自身造型的引申义和艺术性要符合大众审美;让师生走在建筑之中不用看院系名称就能分辨。同时还力求反映出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

(6)建筑

建筑设计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都应与景观因素一起考虑,建筑的色彩、形态、外立面、含义都应与景观相铺相成。

(7)地形

地形是就像房子的钢筋,是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只有根据地形设计才是合理的,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是正确的方法。山地校园道路系统的特点:不规则与规则的结合;强烈的识别性和方向感;立体性较强。

(8)水景

虽然是北方校园,但也要注重水景的均匀分布,作为以水景点缀为特色的大学校园,要达到每一个节点都有水景的存在,每个师生都有水可戏、有水可观、有水可留恋。

(9)道路景观

整合道路交通系统 ,打造道路轴线景观 ,营造慢行道路景观空间 ,道路景观节点设计 ,注重栽植更新设计、铺面更新设计。

(10)灯光

照明重点以中轴线为主,运用变幻的灯光营造隐隐约约的空间,既满足了安全性又提供了私密空间。通过若隐若现、强化、过度表现等照明手段,体现校园的层次关系,从而突出设计的内涵。

结 论

设计校园类景观应充分考虑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划分空间的各个区域,在保持整体的前提下,局部设计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溪流、水景贯穿于主流线之中,设计在留存和体现场地原有外貌、历史、记忆和植被的基础上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力图营造人性化强、安全性高、趣味突出的并具有场地特色、有时代感和历史文脉的校园景观。

在校园“以人为本、人性至上”的指导原则下,将学生作为景观设计对象的主体,景观绿化也能传达出学校的治学理念、学子的精神风貌、历史的文化底蕴等,在具有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人性关怀,因此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与每个在校生都具有特别的含义。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第5篇: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范文

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最为基本的单元,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反思优质特色普通高中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知识主导型、能力提升型、情感升华型、德育培育型、复合型等模式。

关键词:

优质特色;普通高中;班集体文化;模式

当前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他们在审美、学习、生活、情感、品德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他们勇于挑战、善于创新、敢于拼搏,有着坚定的思想信念和创新意识。班集体既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个场所,也是孩子们宣泄情感、追求创新、表达自我、探索新知的良好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创建生动活波、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以及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创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式样、规模、类型、方法因校而异,因人而已,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约定俗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反思班集体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知识主导型、能力提升型、情趣升华型、德育培育型、创意型等五种。

一、知识主导型

高中学段,学生和老师都是围绕着学习展开工作的。高考是广大学生和老师的目标。因此,在班级文化创建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校和班主任将知识作为班级文化创建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有的班级以数理知识为主干,广泛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的班级以文史哲知识为主体,以时政热点为主线,精心编制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框架。有的则以艺术知识为载体,以高考大纲为纲要,来创建班集体文化。无论哪种内容的班集体文化,都突出了知识的重要地位,都凝结了班主任、科任教师、广大学生的集体智慧。孩子们在以知识为主导的班集体文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势必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起到积极向上的牵引作用。比、学、赶、超的班集体氛围很容易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会大大增强。

二、能力提升型

新课改实施以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深入人心。不仅仅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践行,而且在班级管理和班集体文化创建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现在的高中班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理科班,一类是文科班。理科班较为注重学生数理思维、空间想象、实验操作、逻辑推演、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而文科班则更多的比较关注学生写作、想象、表达、展示、协调、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在能力提升型班级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班级墙壁、黑板、地板、班级日志、班会、模拟课堂、模拟法庭、辩论会、演讲赛、书画比赛、学科竞赛、艺术节、课外活动课等都成了孩子们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和空间。毋容置疑,孩子们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的行为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技巧、积极阳光的心态、求职创新的思想境界会逐渐得到提升。能力提升型的班集体文化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发展趣味的培养。许多孩子在高一入学时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对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更是迷茫。通过学校及班级精心组织和设计的众多的体验型、参与型、学习型的活动和竞赛,使孩子们逐渐对科学、文史哲、文体等学科知识和能力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对于他们的学科观和职业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情趣升华型

高中阶段的孩子,学习较为紧张,生活较为单调,如果在情趣方面不能积极正确的加以引导,孩子们就会很容易导向厌学甚至弃学的泥潭。因此,情趣的培育既是学校的一项工作任务,也是各位班主任、各位任课教师努力工作的一个方向。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手工制作、剪纸、陶艺、雕塑等课程和社团在许多特色实验校已成气候。孩子们利用课外活动、班会、周末时间积极的设计方案,找寻素材,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孩子们审美、设计的能力和素养。做的好一些的班级,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发的成立创意社区,将优秀的设计、物品,在班级的范围内或学校的范围内公开的展示,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创作的热情和激情。

四、德育培育型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价值导向。对于学生个人的品德教育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德育也是班级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班级对于学生的德育培育是以班会、演讲比赛、版画、各类竞赛的形式展开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班级的德育活动渐渐的创建新的平台,譬如:QQ、微信、电子邮箱、校讯通、网站等。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平台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班级德育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有的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将德育活动的设计、德育活动的参与度、德育活动的反馈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重要抓手。德育大讲坛、德育课、德育活动等以编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毋容置疑,学生是德育文化创建的主体,各位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是引导者。在班级德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应该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德育文化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更要付诸于具体的行动,德育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应以活动及实践作为整个班级德育文化创建的切入点,否则只会在原地打转,徘徊不前;二是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德育文化的内容及其丰富:有做人做事方面的、有孝亲敬老方面的、有文明礼仪方面的;有仪容仪表方面、有品质修养方面的,在德育培育方面应该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年龄、心理等因素,科学高效的进行德育知识和德育行为方面的教育。在形式方面,要尽量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形式,既可以以有形的方式展开,也可以以无形的方式展开。有形的方式可以采取活动、文字、竞赛、演讲、表演、论坛等方式展开。无形的方式可以采取网络、视频、思想交流等方式展开。

五、创意型

高中阶段的学生,青春靓丽、朝气蓬勃。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险阻,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生活过程中,总有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斗志。近年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高考的一些题目开始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些优质普通高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和高考的需要,开始在管理、授课、智力培育登方面,全面的培育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在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中,许多班主任模仿企业的成功做法,开始在班级内尝试甚至创意社区和创意社团,启发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孩子们创造的激情。从班级创意文化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科技类、文化类、智能类、手工类、艺术类等板块。有的班级从组织到创作都很有章法,对于孩子们好的创意、制作的好的物品,班主任鼓励孩子们班级甚至在学校公开的出售。有的学校为了鼓励孩子们创新的热情,专门成立了创新吧,让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物品在创新吧这个平台上出售,大大的激发了孩子们激情。

第6篇:校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设计管理;管理措施

实验室建设是高校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建设和设计角度讲,实验室建筑功能复杂、工艺特殊、专业性强、设计难度大。设计是建设项目龙头,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最终达到的质量水准、实施的秩序和费用水平。设计中的任何失误都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扩展、放大,引起更大的失误。所以建设单位要从加强设计管理入手,在设计阶段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设计质量。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详细论述了提高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1实验室设计管理的重要性

与其他教学用房相比,实验室设计专业性强、难度大。建设单位加强设计管理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设计管理是实验室项目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建设项目从策划到建成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决策审批、设计、实施、竣工验收,每个阶段工作都是由设计牵头和引领。高质量设计不仅能够引领本阶段工作顺利进行,还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相反,设计粗糙必然导致后期工作不顺畅,工期延长、成本上升、质量下降,甚至返工。实践证明,做好设计管理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1]。

1.2设计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合理确定造价、有效控制投资的重要阶段。据统计,设计阶段决定了建设项目80%的费用;初步设计阶段决定了80%的投资[2]。近期调研了某高校几个超概算项目,分析发现导致超概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设计阶段工作粗糙、缺项、漏项。所以,建设单位需加强设计管理,做到主动控制、事前控制,以便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1.3设计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据统计,因设计原因引起质量事故占40%[2]。如某高校阶梯教室楼梯休息平台处的横梁距地面高度仅1.8m,施工后无法更改,身材高大的人需要低头穿行,留下永久的遗憾。又如某动物实验室设计流程不合理,交工后无法使用;在改造过程中,为增加竖向通风管道,不得不在楼板上打洞加固。以上案例证明,设计缺陷对项目投入使用后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有些甚至会延续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因此,必须提高设计质量,杜绝或避免因设计缺陷引起的质量问题。

1.4设计管理是实验室专业系统设计集成的需要

实验类用房在设计方面具有的特殊性,工艺复杂、专业及专项系统繁多,设计集成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建筑。通常负责主体工程的设计院都是综合性设计院,精于建筑设计,但不太擅长专业实验室设计,且有些设计院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疏于专业系统集成。但专业系统集成不好,会造成某些专业设计被疏落或工程进度滞后,影响工期。所以,建设单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主动协调,提醒设计单位,共同做好专业系统梳理,并高效集成[3],保证设计横向到边、竖向到底,全面覆盖没有漏项。

2建设单位加强实验室设计管理的措施

2.1扎实做好设计准备

设计前,无论建设单位还是设计单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能草率仓促行之。其中,建设单位确定的设计原则是纲领性文件,必须及早明确;需求调研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要目标明确、保证保量。

2.2明确设计原则

策划实验室建设时,应该明确实验室规划建设的原则,用以指导设计工作。通常高校实验室设计基本原则是: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高校智能,预留发展。安全可靠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医学实验室,无论从实验环境还是工艺流程,以及人流、物流走向都要保证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指优化实验室工程设计,妥善处理3废,尽可能做到节能、节水、低碳环保。经济适用是高校实验室最基本的要求,既要满足实验功能,还要与高校内涵、特色、校园文化相符合。高效智能是指通过优化设计等手段,提升实验室工作效率,实现集成和智能化。预留发展包含3个层面,即预留实验室发展空间,预留功能改造、设备更新空间,预留25%系统设计为适应未来发展[4]。

2.3强化功能调研

在设计前,设计人员要进行充分的功能需求调研。鉴于实验室设计的特殊性,调研的最佳形式是面对面的讨论交流。因为,在直接的沟通过程中,设计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以探讨问题的方式引导使用者说出功能需求和条件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这样就可避免设计完成或项目建成后发现功能不全或不能满足要求而返工的情况。调研的内容除一般实验功能要求外,重点调研特殊功能要求[5]。以某医学实验室为例,列举主要调研内容。(1)基本功能要求包括实验室的工艺布局、工艺流程和环境、实验区域、辅助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区域总体布局,实验室面积分配、实验室单元、层高净高、开间、进深,管道的布置要求,灵活隔断、吊顶、地面的要求;主要仪器设备的布置方式以及实验台、实验家具的位置;基本实验条件的要求,如电容量、网络容量、通风采光要求、安防技防要求;上下水的要求等。(2)特殊功能要求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对楼板承载要求、对空间高度特殊要求;动物房的环境屏障要求、区域净化要求、实验环境的特殊要求,恒温恒湿等;生化实验室对排水、废弃物堆放、处理要求,医疗垃圾、医疗废液;药学实验室对换气和排风的要求,大型仪器平台如核磁对震动的要求、专用接地要求等。

2.4建立设计管理团队

当前,包括实验室建设在内的高校基建工作多是由基建处负责。基建管理人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学校的设计理念、标准、要求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实验类用房设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设计的难度及专业性方面都有别于普通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基建管理人员缺乏实验室领域的专业知识,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实验类用房的专业设计管理,难以保障其设计质量及效果。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补充专业人员加入到设计管理团队。具体做法是,组建新型管理团队,新型团队包括4个方面人员:基建管理者、实验室使用者、实验室管理者、项目管理公司。其中基建管理者、实验室使用者、实验室管理者属高校3个职能部门,3个单位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推进设计管理工作[6]。在这一过程中,使用单位和实验室管理部门依靠其专业背景,明确提出使用及管理的专业性需求,并在工艺设计过程中直接指导设计单位进行实验室工艺设计,从而提高了实验室设计的实用性。

2.5切实落实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设计阶段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控制的重要手段。限额设计必须贯穿于各个设计阶段,针对实验室的限额设计主要有3个阶段:一是在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下开展初步设计;二是在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内开展施工图设计;三是在分配的投资数额内开展专项设计和专业设计,如实验室净化设计、室内精装修设计、智能弱点设计等。在限额设计过程中,通过采取合理确定和分配投资数额、优化设计方案、加强审查等措施,达到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

2.6合理确定和分配投资金额

从投资的角度讲,限额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科学合理的总投资额度。建设项目总投资的形成一般经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投资概算2个阶段。与之同步的设计阶段分别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概算一经批准,是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最高额度,必须严格执行不能突破。这就要求设计方案尽可能考虑周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初步设计必须全面、真实、准确,不能有漏项,以确保投资总额科学合理。限额设计的第二步是合理分配投资额度。实事求是地将投资总额分配到建筑、结构、水暖电、通风、装饰等专业,合理确定各专业限额,还要通过发动设计人员研究限额目标的可行性,调整限额目标,使之更完善更准确。考虑到实验室工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细部设计和专业设计因设备选定、购置等原因,启动得比较晚,容易被疏忽导致分配的资金额度不足。所以,力争提早插入专业设计或预留充足的资金额度。

2.7督促设计单位多方案比较

通过多方案比较,优选出性价比高的方案是优化设计的常规做法。现实中,设计人员大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反复推敲的做几套方案。为此,建设单位要在合同文件或设计任务书中明确优化设计的方法,并在过程中督促设计人员在限额控制下多做几套设计方案,要求每一套方案要有对应的投资估算。多方案比较不仅能帮助确定优秀方案,通过比较还可以检验投资额分配的合理性,便于及时修正不合理的投资限额。鉴于实验室功能复杂、工艺特殊的特性,设计院要以工艺设计为主导开展方案设计工作;实验室工艺流程和平面布局完成后,建筑专业以此做建筑方案[7-8]。

2.8加强设计审查

设计图纸审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非常重要。因为设计阶段发现错误进行纠正最省事、最方便、最省钱、影响也最小。建设单位通常没有足够专业人员审查图纸,可以委托专业管理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审查。对照设计任务书重点审查,投资限额是否突破;各项规划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实验室工艺要求,特殊实验室工艺、流程、环境条件是否合理;建筑设备和实验设备在未来使用中维修、更换、保养是否方便等;主体设计、细部设计、专业设计之间是否无缝连接、界面清晰等。

3专项设计及专业设计管理

实验室建筑功能复杂,专业系统繁多。详细规划专业设计、统筹好专业系统之间的界面,及时合理的插入专项或专业设计是设计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对设计专业和划分和界面要分别编写相应的设计任务书[9-10]。以下是以某校科研楼为例,梳理了17项设计管理内容。该科研楼的建筑面积为42000m2,地上14层,地下2层,主要功能是作为医学科学实验。(1)主体建筑安装设计。一般包含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电、消防等。(2)基坑围护。该项目地下2层,需要深基坑围护专项设计,应与主体施工图同步完成。(3)人防设计。提前和人防部门沟通,按照人防部门批准人防等级和类别,纳入主体建安设计或分包给专业的人防设计院完成。(4)顶管设计。该项目与另一栋正在使用的实验楼通过地下连廊连接,因场地狭小需采用顶管施工。顶管属于特殊行业,需提前委托专业设计院设计。(5)室内精装修。主体建安设计和室内精装饰设计的界面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是最容易导致施工阶段返工的环节。首先要确定精装饰的范围、档次和空间,精装饰设计时,必须将吊顶内的空调出风口、回风口、喷淋、烟感、灯具、监控、通风柜、通风橱、通风柜、生物安全柜及其他仪器设备排烟罩、窗帘轨道等位置进行统筹布置。暖通、电气、消防的施工图必须根据装饰设计单位提供的吊顶排版图,进行调整和完善,调整后的安装施工图才能作为现场安装单位预埋和施工的依据。(6)智能化弱电。主要包含网络、通信、安防技防、楼宇自控门禁、多媒体会议系统、楼宇自控、音乐背景、门禁、泛光照明控制、LED等。应与精装修设计同步进行。(7)室外管线。在供电、供水、通信、排污、燃气等配套部门完成各专业配套图纸后,设计单位负责各专业配套图纸的综合与协调。(8)室外景观设计。包括用地红线范围的室外空间的景观绿化、道路、停车场、雕塑小品、泛光照明、夜间亮化设计等。(9)通风系统设计。该系统是实验室设计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机械部分和控制部分。在通风橱柜等排风设备厂家配合下,由主体建筑安装设计院负责设计。(10)设备配套设计。实验室有2大类机电设备,即建筑设备和实验设备,其安装前应该按照订货尺寸,细化设计,避免结构返工。(11)实验室净化设计。动物实验室和细胞间需要洁净设计,包括洁净空调、洁净装修、强电、弱电等。此部分专业性很强,需要委托专业设计院设计;最好与主体工程施工图同步进行,因为需要在楼板上开洞。(12)安全评价中心设计。此部分专业性很强,需要委托专业设计院设计;最好与主体工程施工图同步进行。(13)纯水设计。该项目采用中央集中制纯水系统,通过管道送到实验台。所以,应委托专业纯水公司设计。(14)污水处理设计。明确技术规格委托污水处理厂家进行工艺设计。(15)实验台布置设计。实验台布置涉及到给排水、插座等预留位置。应委托实验台厂家进行配套设计,最好与实验室精装修设计同步进行。(16)标志设计。实验室标志系统的设计装修工程应充分融合。内容包含建筑单体标志、出入口标志、道路指引、总平面、各单体功能单元、房间标牌等。(17)通风柜、生物安全柜系统设计。由厂家负责设计,重点是和主体管道和控制系统的连接。以上1至11项属于专项设计,以主体建筑安装设计院为主进行细化,12至17项属于专业设计,需要甲方单独委托或由主体建筑安装设计院委托专业设计单位进行。

4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之一。加快推进实验室建设是基建工作者的责任,建设高质量实验室是基建工作者的义务。经验证明,提高实验室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设计管理。所以,从建设单位角度讲,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需从龙头抓起,加强设计管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程虎,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乐嘉栋,彭胜利.建设项目投资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贾广社.项目总控:建筑工程的新型管理模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桂玲.现代检测实验室设计指南:搭建需求与设计之间的桥梁[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5.

[5]李云峰.实验室建筑设计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31-333.

[6]任莹,李一,李少娟,等.高校生物医学类实验用房设计风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43-246.

[7]孙曦.实验空间单元的灵活组合:浅谈科研实验建筑设计[J].江苏建筑,2003(1):14-17.

[8]李振翔.实验建筑设计初探: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新址中标方案设计[J].中外建筑,2014(7):121-122.

[9]秦美.关于实验室设计的几点思考[J].建筑设计研究,2012(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