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化工专业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工专业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工专业基础知识

第1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化工 基础化学实验 项目体系 构建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专业摸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及课程改革增大实践教学比例的发展趋势,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传统基础化学教学的模式和课程设置。此外,根据化工相关专业培养方向,有些高职院校仍然保留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有些院校干脆只开设基础化学一门课程。因此,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打破旧有实验教学体系附属于理论课设课所形成的细而全的小系统,按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合实验教学,构建新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1.基础化学实验实训项目进行设计的必要性

1.1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技能培养,跟传统教育思维很大的区别在于理论授课不再一统课堂,实践教学让课堂形式更丰富多样,然而同时,高职教育面向的授课群体也在发生变化,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多元,对学习普遍热情有限,努力不足。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基础化学实验实训项目进行设计已不再是简单地从教材上选取实验项目,单调枯燥的实验项目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尤其是其对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因而,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科学设计实验实训项目,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解决“会动手”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1.2实验实训项目的设计,最终是为了学生顶岗实习及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更贴近实际,增强实验实训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解决“敢动手”的问题,这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2.实验实训项目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在贴近生活,重衔接,微实验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原则:

2.1项目的针对性。在设计实验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在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多次反复练习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受课时、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对所选实验项目往往只做一遍,学生至多了解却难以掌握,更谈不上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重视实验过程,却忽视实验项目对学生技能培训应达到的效果,同时学生人数多,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操作细节,因此,通过强化所选实验实训项目的针对性,一方面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实践,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对同一实验实训项目的重复练习,让学生达到操作熟练的程度,即不求实验实训项目的覆盖面广,但求学生的操作技能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2项目的实用性。在设计实验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力求选择贴近生活实际或化工生产,能够反映当前化工行业生产实际及操作流程,使学生掌握工业化生产所需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工业化化学实验的能力。

2.3项目的独立性和相互间的连续性。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学生兴趣的持久性问题及实验耗时,倡导采用“微实验”,“微实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分解实验步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在实验实训中实施减量循环再利用,对实验实训的方式、方法、药品用量及食盐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创新。以减少用量,重复使用,可回收,能再生,排斥有毒物质为原则,设计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最小的反应物,选择最佳的反应条件或催化剂,确保产物或状态对学生和实验实训室环境的无毒无害无危险。

2.4项目考核的可操作性。建立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实验实训效果。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化工生产基本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因此实习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的技能上。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实验课的考核中,采用化整为零的考核方法,分项目环节计分,确保学生及时了解操作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3.基础化学实验实训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以学生为对象,研究学生心理,实事求是,结合现状,考虑实验室实际,突破传统,通过项目的设计,对于学生而言,先求会干,再求干好,力争强化教学效果。对于教师和学校而言,可以逐步提升实验实训的水平和层次,不断促进专业发展,使实验实训能够在更大的学生覆盖面上体现水平,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大赛的个别学生。

3.2以专业课程设置为出发点,体现基础化学实验实训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实验实训项目的设计,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切实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顶岗实习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职教育形势发生变化的当下,教师唯有追求变革,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实验实训项目的设计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更是专业发展的基石所在。目前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使之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开进,陈瑜.高职院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化工,2009(6):240.

第2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化工类 专业基础课 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27-01

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我院化工类专业课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园区、走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难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化工类专业两门重要专业基础的基础化学和化工原理课程教师却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他们忙于应付教学,很少有人真正走入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开展校企合作。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基本上不了解企业需求,很少有各类横向科研项目,知识更新慢,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化工类企业结合少,教学质量也很难有明显的提高[1]。长期以往,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术水平必将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甚至有后退的趋势。同时固步自封也必将不利于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乃至专业建设。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科技服务的动力来源

1.1 化工类企业的动力来源

寻求效率和效益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当化工类企业意识到或者看到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能给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降低研发成本,带来科技进步、效益提高、产能增值,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时候,一定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进行科技服务。

获取企业需求的科研成果和让人才为我所用和提高企业科技水平是化工类企业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的又一动力。化工类企业也希望通过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这一宝贵平台,增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扩大承担社会责任的美誉,快速取得“高新企业”、“高科技企业”等称号,增强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品牌形象,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措施及政策支持,有利于企业获取深层次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1.2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动力来源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基于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服务是工学结合深层发展的需求,是培养面向化工类行业、企业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化工类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的安排上都要尽量面向行业和企业,反映化工类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思想的发展变化,同时兼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在进行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服务的过程,了解了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的有效平台。科技服务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在科技服务过程中,活化了知识、提高了技术、培养了创新意识,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与本科院校教师在纵向项目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很难拿到项目,但在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中,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大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师都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科技服务的举措

2.1 加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自身能力是开展科技服务能力的关键。我院很多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现有的科技、研发、信息等方面的实力都还未对企业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影响他们进行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2]。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要苦练“内功”,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多渠道提升整体素质,提高自身科技研发能力、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真正的深度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2.2 主动出击——走出校园,走进园区,走进企业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确立自身的研发方向,成立研发小组,积极走出校园,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要主动到企业进行科技调研,主动服务企业,看看企业有哪些科研需求,有哪些技术瓶颈,畅通与企业的联系,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教师进驻企业[2],创造机会,寻求机会,挖掘合作的潜力,为后续的科技服务奠定基石。

2.3 科研成果转化

有些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科研能力比较强,在完成各种纵向项目以后,手头上往往有了一定科研成果的积累,这时候可以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对接。

2.4 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

与本科院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科研能力的确有所不足,但是也有很多化工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经费的投入问题,他们也很乐意与高职院校教师合作,这时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降低对科技服务费用的期望值,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沉淀自己的科技服务能力,长期以往,他们的研发能力必将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以后的科技服务的良好开展。

2.5 合作研究开发

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科研情况,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企业联合组成科研攻关小组,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共同解决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中的难题。这种科技服务平台的创建,进一步增强了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调动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的积极性。

2.6 合作办产业

随着对企业、对项目了解程度的加深以及自身研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增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起一种风险共承担、利益共分享的新型合作办产业的科技服务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拿出部分资金,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科技能力、研发能力形式出资,如果这种类型的合作能够促成,那么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校企合作科技服务的实践中,又将迈出了新的一步。

伴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创新型企业建设步伐的加快,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积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主动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必将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第3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技师学院 化工专业 英语教学

技师学院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技师、高级技工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高技能人才是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大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技术岗位的技术含量及综合程度的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国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日新月异,国际劳务合作加深,以及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的海外项目,使得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英语学习成为必需。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英语学习更加便捷,英语作为了解国外信息的工具无可替代。因此,技师学院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和阅读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上岗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从目前技师学院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状况来看,还存有一些重视不够、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意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将来能学以致用。

一、影响技师学院学生专业英语习得的非智力因素

技师学院学生来源有两类:一类是高中毕业生,另一类是中职生。他们虽然经过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基础英语学习,但英语水平层次不一,整体偏下,对学习专业英语缺乏信心。还有的学生认为上技师学院是单纯学技术,对于专业英语等文化课重视不够,加上专业英语语言材料没有像基础英语语言材料那样生动,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技师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使学生树立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机

化工专业的技师出国机会少,接触设备、产品说明、化工操作软件和化工文献的机会多。因此,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点相对于听说能力的提高来得容易些。专业术语、词汇较为固定,且重复率极高,学生对篇章所涉及的专业内容都很熟悉,有些术语的意思由于有了专业知识可根据上下文猜出。现实中,学生往往错误地低估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而变得不自信,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开始时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但是,他们毕竟学了五六年的基础英语,掌握了至少2000单词,就此打住,英语的工具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非常可惜。如果再系统地经过专业英语的学习,掌握1000左右的专业词汇,借助词典等工具读懂浅显的化工专业文章这一目标是不难达到的。一旦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与自己专业学习的结合并相互促进,学习的动力也就随之而来。

2.精选教学内容、合理使用教材

化工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都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设备、无机工艺、有机工艺、高分子材料、精细材料精、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电化学工程、化工安全、化工产品说明书等。由于内容多、知识面广、课时有限,如果像其他课程那样按照教材章节顺序逐一讲解,就会带来以下问题: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有些重要的内容还没有来得及讲课时课时就用完了;可能造成有些专业英语授课内容超前于专业课程,学生对其中的专业知识感到很难理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材中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仍然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情况,按照“精简”、“够用”的原则,结合化工技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实际合理地选取内容、分清主次。同时补充一些与岗位联系密切的短文指导学生阅读,增加短文翻译练习,以培养使用英语的能力。

3.合理选用教法,注重培养学法

“语法翻译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对专业英语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语法翻译法”一直存有争议,但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尤其在初期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技师学院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低,难句、长句的分析,必要的语法知识的讲解,特别是化学化工常用构词知识的讲解必须加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对基础不一样的学生分给不一样的任务,如:水平差一点的可让他识记专业词汇、翻译课文或内容浅、短的短文;基础好的就布置给他难一点、长一点的短文阅读或翻译。不同的阶段任务的多少和形式也不一样,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任务分到个人,也可分到小组解决,任务要具体,难度不宜太大,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教师要认真指导、及时检查,严格要求,整体推进。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鼠标取词阅读难度、内容与所学课文相当的网络文章,进而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外语阅读习惯。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直观、生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到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实验仪器、化工设备的名称时,配上画面,提高感性认识;再比如:讲化工工艺流程、化工单元操作时配上PPT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一些如“Chemoffice”、“Origin”等化工常用软件也能很好地提高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

三、化工专业英语特点

1.语法方面

化工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文章是对于科技现象和原理的客观描述和阐释、关于实验如何进行的知识。常用被动语态和一般现在时;在实验指示中多用祈使句;在下定义或解释时使用定语或定语从句。

2.专业词汇方面

化学化工词汇数量庞大,看上去复杂,但大都是派生词。有机物、无机物的英文命名是由前缀、后缀和词根这些词素构成的,理解并掌握其构词规律就找到了记忆的捷径。

3.篇章结构方面

描写一项实验或工艺流程时逻辑顺序性强,化工产品说明书,实验报告等更具有较固定的格式。

第4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48-0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就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质量不高、东拼西凑、抄袭剽窃、创新性缺乏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建立适合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机制,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对提高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论文格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正确格式进行撰写,如字体、行距、图表等。二是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论文抄袭文字比多达60%,甚至直接把他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的数据。三是文章缺乏创新性,没有特色、风采。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往往与参考文献相类似,缺乏创新点。四是字数太少,太简单,有的论文字数不到1000。五是条理不清,遣词造句,自相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没有高度重视或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有些还是因为高考失利未能考上本科院校而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这种状态也随之带到高职教育的学习中来。在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常常置指导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对毕业论文(设计)不予重视,敷衍了事。

第二,一些学生自身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一些问题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另外,高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较差,如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一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指导教师资格把关不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及工作责任心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把关不严,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为了把毕业论文(设计)分配下去,往往把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者让单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20篇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这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质量的提高。另外,有些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修改、完善、定稿等环节缺乏耐心的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上存在不足。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比较单一,质量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选题与实践结合不密切,校企分离,缺乏创新性。

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之探讨

(一)实现选题方式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因人而异,贴合每名学生的特点,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内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类的课题,而应该走出校门,与当地企业合作,到生产一线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进行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下面提供几种选题思路作为参考: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产学研课题拟定几个子课题与学生协商安排题目;二是根据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熟悉领域,拟定几个选题任学生选择;三是学生根据实习实践或者未来工作方向、个人兴趣选题;四是其他形式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以上第一、第二条思路可供一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兴趣高、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其论文实用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些基础相对薄弱,主动要求去签约单位毕业实习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可以选择第三条思路,它与学生的实习岗位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创新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衡量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应当注重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学生被动按照要求收集资料和做实验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应当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分析综合归纳、论文初稿撰写到论文修改定稿的每一个环节,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努力实现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可以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及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如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产、学习、研究的毕业实践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合作愉快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因此,在整个毕业实践教学环境中,应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力量,可以由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四)加强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先进的实验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它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实验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数据及检测方法都在实验室进行。为了确保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够顺利完成,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购置一批实用且性能优越的仪器和设备,如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以为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作好保障。

(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要根据化工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和工作力度。

(六)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许多高职院校明文规定,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相当于2课时,而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到定稿全过程的实际工作量却远远大于2课时,因此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的马虎与不负责任等问题。学校应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指导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同时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不适应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需要的问题。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

(七)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学风建设。采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不仅使学生理解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而且能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对提高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科研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

第5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摘 要】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为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利用现代资源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特点,构建“油类”课程群平台。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途径。开放的课程群平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教学改革;课程群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9-02

作者简介:程丽华,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施永军,男,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洪晓瑛,女,实验师,研究方向: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和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王琪,女,讲师,研究方向:油气储运专业; 谢颖,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UP201209)的研究成果。

石化产业是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是广东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石化企业中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而且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现代化企业,这必将导致对石油化工急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项目组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化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打破学科界限构建“油类”课程群,以校企协同管理课程、协同培养人才为指导,面向石化企业发展需求,创新课程群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一、以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构建“油类”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化工方向)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特有的石油化工特色,2009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我国石化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长期以来以彰显石化特色的《石油炼制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为抓手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它是培养未来石油化工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为服务广东及周边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2013年被列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此我们以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引领,在深入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油类”课程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通过梳理各课程内容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在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油类”课程群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最后选择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石油炼制工程》(含化工专业实验)、《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4门课程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称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二、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为原则,树立课程群建设新理念

2011年化工专业被列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这对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如何改革以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多的思索。团队经过多次调研与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课程建设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所需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了与行业协同管理、协同育人的课程建设理念。

通过校企协同管理,使专业课程建设从目前学校的单方管理,转变为学校、石化企业双方协同管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以下简称茂名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是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本行业技术前沿最了解,对行业发展趋势最了解,对行业用人需求最了解。成立由企业专家组成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油类”课程群建设主要目标,共同制定课程群建设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重点教学内容;共同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石化行业需求的紧缺人才。

三、按不同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在这四门课程中,石油炼制工程和石油化工工艺学是化工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化工专业实验则将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融合起来。石油化工过程概论是全校的公选课,包含了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基础知识,石油储运基础是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石油及油品的储存和运输技术。这几门课程“油味十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此,我们要按着不同层次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交叉性内容的重复。

笔者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省石油炼制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及省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各门课程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但有时又会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如这几门课程中都涉及到油品的基本性质,如何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在教学安排上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简单重复,势必引起学生厌倦或厌学。

为此我们组织的油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将油类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来优化教学内容,在各门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对于交叉性内容,不同的具体课程,共目标各有侧重,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这样不仅避免了简单的重复,节省了学时,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紧紧依托学科建设资源,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化工专业充分依托茂名石化公司得天独厚的产学研优势,在石油化工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团队,在同类型的院校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化学工艺学科成为广东省重点特色学科。课堂上,团队成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石油化工的最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和更新的理论和知识,增加一些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例如,随着环境保护的要求,清洁汽油、清洁柴油新技术的发展,在石油炼制工程中增加这方面的知识;随着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涌现,在石油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化工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更新和补充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拉近了教学与学科前沿的距离,还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能够适应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化工人才。

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专业实验为载体,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本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一直独立设课,内容上偏重验证,不能行之有效地检验和运用课程群的知识。为此,在实验内容的精选和安排上,我们注意引进老师的科研成果,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科研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尽早地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团队工作,并借助课题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创新能力。

五、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协同培养石油化工类人才

在课程建设机制上,坚持校企(为石油石化企业服务)联合办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一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所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长期依托的三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世界500强的跨国集团。学校坐落在“南方油城”——茂名,与中石化属下的“茂名石化”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茂名石化炼油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有60多套炼油工艺,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有真实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同时,还拥有先进的典型炼油工艺模拟仿真系统。我校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有30多年属石化行业公司主管,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从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培养的石化工程师能更有效地满足石化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近几年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创建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包括共同编写了教材、实习指导书、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共同拍摄典型炼油工艺过程教学片等。这些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教学资源,对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这种面向石化,依托企业的工程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六、构建课程群平台,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第6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 化工专业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结构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任何科学研究,只要涉及化学现象,分析化学常作为一种手段而被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去。因此,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对于高职化工专业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多年从事化工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与大家交流讨论,以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化工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1.由于分析化学不是化工专业的骨干专业课,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我们都知道,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化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少有同学从事分析工、检验工作,所以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专业课。学生忽视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够浓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化工专业分析化学授课学时受限,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在我院分析与检验专业专门开设定量分析化学课程一学年,仪器分析课程一学年。而化工专业只开设分析化学课程一学期,其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部分。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基本只能涉及到化学分析法的容量分析法部分,而仪器分析法常常被忽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它与化学分析取长补短,在各个战线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不应忽略仪器分析内容。

3.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目前,分析化学教学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满堂灌的知识,教学形式单一,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析化学的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介绍相关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和综合实训两部分,主要内容是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分析方法的应用,主要在实验室完成。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课内实验常常出现滞后现象,而综合实训往往在理论课还没有学习到的时候就进行,学生在操作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效果不理想。

5.实践教学环节力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实验侧重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非常重要,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职化工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关于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白,我们学习每门课程,不只是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更是要通过学习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分析化学是集中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从而产生逻辑结论的好范例,这种收敛思维对创新思维有促进作用。学好分析化学,不仅可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拓宽我们的就业面,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招聘员工时非常关注的能力之一。再者,分析化学和我们化工专业的其他专业课联系密切,其学习方法对其他专业课也有可借鉴之处。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并重。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较多,我们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容量分析法中,四大滴定分析法在知识上具有可迁移性,可以系统化,从而压缩授课学时。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加入仪器分析知识,使学生可以更多了解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滴定分析常用玻璃仪器,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利用实物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操作,将理论课与课内实验合二为一,既节约了课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讲解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含量、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及其封闭及僵化现象等抽象知识点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轻而易举攻破教学难点;在讲解有效数字知识点的时候,因为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可以把学生分小组,安排学生课下预习,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自学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化学应用性强,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我们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大家较为关注的食品、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对象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牛奶中的钙含量的测定,补铁制剂中的铁含量的测定,废水中重金属镉的测定等。通过分析这些实际对象,学生不但掌握了正确的测定方法,还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应加强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应本着调动学生学生积极性的基本原则,选择难易适当的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并出具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总之,分析化学实用性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安排、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英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15~16

[2]唐顺铁.分析化学的内容应进行改革.大学化学,1999 (14)

[3]方明建.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04(2)

第7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就业观念和培养模式改革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第8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对于中职在基础化学的教材选择上,要坚持“理论知识适度,后续课程够用”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勇于删除那些深奥的理论和陈旧的内容,善于补充一些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使教学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基础化学作为化工学科的基础课程,不可能只用一本教材就能够顾及到各相关专业的联系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化工专业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提前了解教材了解专业特点及该专业在基础化学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以便在备课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例如:在化工冶炼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这四部分的内容;在食品化工专业的教学中应侧重物质的量、有机化合物和溶液的配制这三部分的内容。同时,要将学生实验作为重中之重,在实验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中职学生不像普高学生要面临升学压力,用人单位在他们身上看中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深远,而是动手能力的强弱。为了培养这样具有一定知识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不要求纵向的深度而要求横向的广度,在教学中应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相关专业课打造一个够用管用的平台。例如:指导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制作果冻;引导化工冶炼专业的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来模拟“炼焦”等,充分体现“以专业为中心,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这一教学理念,进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课前个别辅导查漏补缺,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课堂讲解时“宁少勿多”,让基础居中的学生能够吃得好;课下个别补充扩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采用探究型教学法

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加快探究型教学法的步伐。因为探究型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设计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评议→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

第9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