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体育科学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学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科学体系

第1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职体育 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

一、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中职学校也在办学理念上试图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以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现代人才观。

从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看,学生各项体能素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等均出现全面下降,这一情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当然,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多种因素,如“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重智轻体”。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发挥、忽视了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从教学课程来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赖天德教授在《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一书中提出,学校体育要把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体育的健身价值和追求人文价值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中职学校体育的时代特征是健身性、人文性、基础性、娱乐性、竞技性、主体性、选择性、多样性、民族性和开放性”。而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是体育实践和体育文化课程通过体育课的实施表现出来,它包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三个范畴。这三种科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应该是体现时代要求,把追求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结合起来。通过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竞技比赛等不同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是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理念,以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本,以突出创新精神与体育实践能力为重点,创建中职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1.教学内容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设置多媒体教学,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欣赏世界各国优秀运动员训练及各种比赛、表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爱好。健身健美教育内容可设武术、健身操、体育舞蹈等项目。通过教学,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健美形体、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可设置运动保健、运动外伤急救与预防、营养保健、运动康复训练等项目,可用讲座形式来体现。同时,可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如学生喜爱的轮滑、羽毛球、软式排球等体育项目。

2.教学方法

(1)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

(2)用“发现式”教学,使技能突出的学生展现出来,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3)用“情境教学法”教学,组织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3.教学模式

实施“单项俱乐部”,使体育单项俱乐部的成员能够有计划、有指导、有监测地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健身场所。为“单项俱乐部”顺利实施,我们经对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的支持率高达90%。

四、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检验和结论

我们从机电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的学生抽取120名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各2个班,每班30人。实验班教学按照改革措施授课,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授课。经过一年的学习,实验班学生心肺功能有所增强,对照班的学生生理指标增长幅度较小。而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反馈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保健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用能力等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了现代体育课程的设置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现代体育课程的实用价值及育人功能。

第2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积极主动参与 技能评价 心理差异 体能与技能

作为中等师范学校的一名体育教师,深感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如何实践体育课程标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课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评价每位学生如何参与学校两操一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放松紧张的学习节奏,更好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才能完善地落实体育与健康教育在这个时期起关键的基础作用。促进学生通过教学环节上及体能状态良好有序中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健康状态,使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维护学校的整体教学,也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起了夯实的作用。

一、构建体育课评价体系的意义所在

体育课程中的学习评价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如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学校体育教育中必需改革和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以往的体育课成绩习惯只是用某一项目的测试来评定学生的中末期成绩,结果有些不合格的学生就灰心丧气,女同学普遍较多。这样的评价,忽视了教学方法与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更好地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和体现健康的指导思想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与国外先进体育教育接轨的需要,而学习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杠杆和导向的作用,传统的体育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削弱他们的积极参与性。

二、体育课评价的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内容应在重视知识掌握的同时更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等方面学生的发展,促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我们必须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主动参与、技能的熟练性和心理与情感上的应对性评价学生对体育课认识和主动性上来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行为能动性,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是不是达到了一种既和谐又配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在学期末的成绩作为参考的依据是非常有效的。

1.主动参与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发现,积极性参与的意识非常强烈,男同学带有强烈欲望感,他们喜欢球类运动。对他们而言,富有对抗刺激,过瘾。而女同学较为柔弱,不善于强烈的活动和对抗,喜欢一些简单而又适合他们的活动,相对而言,积极主动的欲望比较薄弱。为此,要想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这就需要老师针对每一节的活动内容做出调整,既要适合男女的活动内容,又要刺激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使学生之间加深沟通,而且,促进了男女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不妨在体育上播放些音乐,或者是其他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游戏活动。作为师范学校就必须要有综合教学的常识,吸引学生的主动性,克服对体育课的恐惧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对动作协调,规范的同学加以口头表扬,对动作不太熟练而较为迟缓的同学不要责备,这样会容易挫伤他们对体育课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产生厌倦体育课和教师本人,如果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我,更客观地评价自我,这样做还有力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们评价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

2.技能熟练性的评价

技能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运行的主要标志:其目的主要包话学生是否完成了预定的课时计划,学生的积极性是否高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当堂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如何,师生之间配合的是否默契,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提高体能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以篮球项目为例:用传接球,运球过人,行进中跳投等练习提高灵敏程度,利用争篮板球,摸篮筐来练习弹跳能力;利用快速运球变向运球,三大步上篮练习快速奔跑能力,也可利用整场比赛提高耐力素质,可利用远距离传接球提高上肢力量的练习等。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编排,设计一些发展综合素质的游戏。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

师范学校技能评价要从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学习能力来评价该学生的健康学习的优先条件,由于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能力不同,造成达到学习目标的时间长短也就不同。评价方式通过以下步骤进行:①运动技能可用学生的特长、技能、基础知识来定量为主进行评价。②运动参与:以积极参与的态度、兴趣、爱好程度、出勤率的高低来定量与定性评定。③身体状况:主要以学生身体质能和健康标准,进行定量测试。④心理健康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以开朗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进行以定性为主的自评和互评,全年的体育课以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作为学生成绩作为最终评价结果。

3.心理与情感的应对性的评价

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最根本的动力源,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创新的意识、意念等心理因素,那么我们就得让学生的想法得以实践,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就得敢于让他们去完成大脑中的创新想法,在实现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任性,争吵等相互联系,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可能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心理和情感上也就会产生相互的应对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学习的知识有关,有个体,才有创新。

为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让学生明白一个强健的体魄对自身的生存条件是多么重要,同时正确地引导,教会学生怎样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特别是艰苦的环境)中如何独立生存下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慢慢地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对社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分辨能力。并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学会与其他学生的交往,让他们之间建立融合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同窗友谊!这对他们的今后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7月.

第3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一)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过于传统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体育课堂还是以竞技体育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和训练,不能体现体育学科特有的功能和价值。体育课堂教学还是以篮球、排球、体操等学习目标为主,不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有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学校对体育课程认识片面,觉得体育课不是一门主课,学生可上可不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够重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急需更新,否则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吸收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过于单调

课堂设计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课堂设计包含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等的总体设计。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以讲解和示范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进行强化训练,这样的教学学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还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严重脱节,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三)传统体育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因为教师长期以来都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教学理念深深地扎在他们的心中。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没有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评价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设计特色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会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才能更加活跃,课堂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完成。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教学广播体操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等,也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对比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此外,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智力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差距,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热烈、活泼的教学氛围,还要重视知识的有效传授。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认知能力激活到最佳状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四)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第4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学校体育工作,该体系包括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经验总结,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方针.文章从体系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教材从1983年问世至今,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版本的教材,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过于突出“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章节目标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的匾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较好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知识体系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双方共同互动努力,强化学生专业和课程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经验,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对体系中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进行简要描述,旨在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1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被翻译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种的内容或技移至上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学校体育环境;教师列举学校体育现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1.1.2教学规律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体系:它有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和局部规律组成.教学论中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规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根本规律体现在“三个符合度”上,即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本身和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基本规律体现在“四要素”调控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手段四个主要因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诱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内容是教学的原材料,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结构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现象和规律来构架,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它;手段是教学的载体,各种教学手段间有其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学教学只有将讲解、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才能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教学价值.

1.1.3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总是先认识事物的外延,然后在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由此笔者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指导思想,结合7个版本教材内容框架体系和6个省级《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经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和逻辑分析后,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达成的目标和要求对应概括为表1.

1.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规律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相应章节教学目标和任务,树立“三来”教学理念.“三来,指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个胜是修来的;创设‘三境,教学环境.“三境,,是指学习场景、学习气氛和学习情绪;策划“三途径”实践思路即课堂中实践、课夕限内实践、校外实践fr21.依据以上整体设想,笔者将实践内容架构设置为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实施方针(见表2).

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控制的简要描述

2.1实践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目标为: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会设计一份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和PPT理论课讲稿;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6)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体系和程序;7)能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

2.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分三种模式:

2.2.1课堂实践模式

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强调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习题训练和案例分析.习题训练通常按章节进行(作业),重在巩固各知识点;案例教学则是先由老师以一定的知识点为背景提出案例交由学生讨论.该模式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能学以致用,并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课外校内实践模式

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主要在一个单元或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形式有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学生观课、评课、顶岗上课;到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在学校院(系)组建运动队并指导训练,编写竞赛规程,承担竞赛裁判工作.这种实践模式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学校体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搭建操作平台.

2.2.3校外实践模式

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主要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体育服务等.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处于真实的职业气氛之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了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效度标准.

2.3.1课堂实践内容标准

1)阅读教材、查资料描述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写出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2)根据某阶段学生年龄、性别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写出教师指导方式、负荷控制与学习评价方式;3)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训练阶段(周)计划、年度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设计检查评价方案;4)指出该课程研究热点和盲区,引导学生毕业设计.

2.3.2课外校内实践内容标准

1)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践课教案,然后安排在公体顶岗见习,原任课教师在教案上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交);2)实习前,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练口令、术语、队列、队形的组织、指挥、调动与变换以及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指导教师给予书面评价;3)能“说课”,观看教师或同伴上课写一份评课报告;每人制作一份20分钟理论课课件((PPT),并能熟练操作和讲授;4)每人必须交一份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5)每人必须交一份院(系)代表队训练指导表;6)每人必须交一份承担学校体育竞赛工作记录表(上述所交表格须有各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2.3.3校外实践内容标准

1)每人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关于师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报告;2)组织学生观摩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或竞赛,并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3)独立教学,协助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搜集校方反馈信息;4)每人交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调查报告或实习后感(3000字左右).

3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才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第5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从大众体育实践飞速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构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目的意义、理论架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研讨,旨在丰富和完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

1.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目的意义

国外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与社区相关的研究工作,社区体育研究也在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体育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社区体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当前,体育界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社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社区体育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这就使我们很难在宏观上把握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和现实发展状况,对其科学理论基础及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社区体育理论体系。

2.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构架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既要反映当代社区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尽量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采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来增加知识的容量,从而使其更全面、更系统和更具科学性。在结合当前社区体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作为进行社区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结构应包括四个学科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学科;第二层是专业基础学科;第三层是分支学科;第四层是学科内容。

3. 社区体育的研究对象

社区体育以与社区有关的人们的体育行为、方式、体育需求、体育观念、体育环境、体育产业等为研究对象。社区体育学往往借鉴和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用来为社区体育服务。

4. 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

构建社区体育研究的内容体系,是社区体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工作。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比较,私以为,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 国内外社区体育发展比较研究

国外社区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社区研究成果,无疑对促进我国的社区体育学或社区体育科学的尽快建构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社区体育的产生、发展动因研究

就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来看,社区体育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基础薄弱,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有必要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出发,研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因素,从而了解和掌握国内社区体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把握其市场特征和发展潜力。

(三) 社区体育发展趋势和策略的研究

社区体育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体现出强大的发展生命力。而考虑到我国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制定其顺利发展的策略。

(四) 社区体育事业与社区体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社区体育是社区体育事业与社区体育产业的交叉体,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它们内部具有某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一致性。这里说的主要是对它们结合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它们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和社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推进。

(五) 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研究

社区体育产业是一个关联功能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系统地研究我国社区体育所需的环境支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及其方法途径。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研究、经济环境研究、制度环境研究、政策环境研究、技术环境研究等。

5. 社区体育的研究方法

(一) 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莫里诺创造的测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方法。运用法要设计出各种量表给被测试对象填写。进行社会测量,最后得出结果,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使用这种方法,量表比较难于设计,测量的手续比较复杂,被测试对象要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 系统分析法

社区体育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多内容且内外统一的整体开放系统。因此,要在借鉴和吸收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信息交叉、渗透、交流、筛选、反馈,使该学科的研究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够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形成过程。

(三) 逻辑归纳法

将与社区体育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判断、比较,运用演绎、归纳、推理、综合分析等逻辑法,揭示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使其产生知识的横移、融合、聚变和重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 赵立. 社区体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徐永祥. 社区发展论,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 程玉申. 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顾渊彦, 李明. 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第6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标准;体操教学

中图分类号:G8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74-03

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中,体操类课程以其对中小学生特殊锻炼的价值而占有很大的比重,被确定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必修课程,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各个阶段都有安排。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体操课程在中小学各水平阶段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在大部分中小学出现萎缩的趋势,其前景令人担忧,这不仅影响到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也严重影响到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体质状况。本课题试图通过全面了解河南省体育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内,中小学体操课的教学现状,寻找体操教学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18个地市中,按照东、西、南、北、中地域划分,分别确定开封(东)、洛阳(西)、郑州(中)、焦作(北)、南阳(南)5个地市,同时,为了保证样本数量的充足,又随机抽取了商丘、周口、漯河、平顶山、安阳5个地市,在每个地市中,分别确定5所高中、5所初中、5所小学合计50所高中、50所初中和50所小学,对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走访了参与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一些专家和教授,部分省、市教育厅体卫处及一些地市教育局体卫科和基础教研室的有关领导、专家,掌握关于体操教学改革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

1.2.2问卷调查法

1.2.2.1问卷的设计在进行了大量访谈的基础上,于2005年5月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特尔斐法,针对问卷涉及的内容,对20名专家进行了两个轮次的调查。同时,又进行了实验性的填写和修正。在确保信度、效度均符合课题要求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包含30个问题的开放性调查问卷。

1.2.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为了保证问卷的发放和填写,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分别委托具有较高威望的体育教师和各地市教育局体卫科的工作人员,负责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311份,回收281份,有效问卷273份(高中107份、初中91份、小学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体操教学目标的认识

2.1.1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价值的认识调查显示(表1、表2),在对体操教学诸多价值的认识中,体育教师对体操增强体质、培养日常活动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方面价值的认识比较全面。但对体操教学的美育功能和愉悦身心的价值认识不足。

2.1.2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内体操相关内容的认识调查表明(表3),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与培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定认识。但是,由于部分体育教师盲目迎合学生一些不成熟的体育心理,使稍有难度和危险性,但却具有较高健身及生活实用价值的体操教学内容,被随意删减,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2.1.3体育教师对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认识调查结果(表4,表5)表明,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前后,自己工作量的变化和新课程对体育教师要求的变化没有体会。说明仍然有一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搞形式主义,仍有一些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改革,不关心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和自身对新课程标准认识的深化,使体育新课程标准在这些学校得不到认真落实。

2.2中小学体操教学实施情况

2.2.1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技巧为例)表6显示的是2/3的体育教师认可,在中小学可以教授的技巧动作。但调查发现不同学段教授的体操动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动作的难度系数也随着水平学段的增加而提高。这种安排符合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习规律,但有悖于体操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也不符和中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生理规律。

2.2.2运动技能领域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调查显示,在中小学体操教学中,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占有很大的份量,各个学校实施情况良好,实施率为100%。韵律操、健美操不受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教学中,健美操的教授率并不太高,仅为62.3%,这说明体育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不足。四项竞技性基本体操的教授情况也很不理想,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表7、表8)。单杠、双杠、支撑跳跃三个项目的教授情况非常差,几乎一半的学校没有教授这些项目。

2.2.3体操教学实际时数安排新课程标准比以前的大纲,在体育教学的教学时数安排上有了明显的增加。虽然新课程表准中,没有明确规定各个项目具体的教学时数,但作为必修课的体操课教学时数也应该较以前有所增加。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并非如此。老的教学大纲规定,初、高中体操课的教学时数平均不得低于22.5个学时,目前,体操教学的实际执行时数,初中、高中仅为12.4个学时。学时的数量反映了体操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地位。许多体操动作无法教授、体操教学效果不佳、体操的教育价值无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得以实现等等实际问题,也与如此少的课时安排不无关系。

2.3影响中小学体操教学的因素分析

2.3.1体育经费在调查中了解到,各中小学校体育经费主要是靠从学杂费中少量支取。其中,用于课余训练、运动会补助、体育教师服装的费用就占去2/3乃至4/5。直接用于体育教学的经费可谓寥寥无几,而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更无保证。因此,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仍然是影响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大因素。

2.3.2体操器材、设施体育器材、设施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必要条件。从表8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操场地、器材和设施作为体操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的依据。由于学校体育经费不足,投入少,必然导致体操乃至整个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调查显示,河南省中小学体操场地、设施匮乏,不管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

2.3.3体操教学自身因素中小学体操教学体系(包括体操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中的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需要加以改造。

2.3.4体育教师的体操业务水平调查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体操业务水平不高,特别是初中和小学体育教师大部分为专科毕业生。他们接受体操专门教育较少,体操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没有扎实的体操基本功,工作期间,又不常进行体操锻炼,动作技术出现消退现象,造成他们动作示范吃力或者干脆就不会。

2.3.5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影响到他们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影响到他们教学过程中创造力的发挥。

2.3.6领导的重视程度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偏重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愈演愈烈。虽经社会多次呼吁,但情况并未根本好转。体育教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今没有引起一些领导的重视。

2.3.7体操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各个学段体育教师在制定体操教学计划时,往往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选择自己较为熟悉、教授起来相对简单、危险性较小的项目或者动作。体操动作教学安排的随意性较大,也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2.3.8教学班级人数中小学体育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有些学校班级人数甚至达到80人以上,这也是影响到体操教学正常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担心教学过程中出现伤害事故,许多学校和体育教师就减少或取消了体操项目教学。

2.4中小学体操教学发展对策

2.4.1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学校体育经费的科学化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规定体育卫生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专款专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应拨出专款,支持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同时,学校的体育经费应进行科学化管理,规范使用,以体育教学投入为主,以其它比赛、训练投入为辅。体育教师也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想方设法使由于经费不足给学校体育带来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2.4.2努力开发体操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一些学校办学条件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体育教师也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充分利用地理和环境优势,加大对体操器材和设施的开发和利用。

2.4.3重视体操价值的实现,全面实施体操教学改革1) 加大体操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2) 优化体操教学动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适当安排一些校际间的体操比赛。

2.4.4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体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体育教师,有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在没有昂贵的器械和设备时也可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因此,如何提高体育教师培训的效率,特别是培训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需求,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2.4.5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强化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的认可,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同时,学校也应避免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使体育教师遭受一些不平等的待遇,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4.6克服学校体育改革中形式主义促使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端正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使他们工作的重点不仅限于培养少数体育尖子生上,更要面向广大学生的体育课、课余锻炼和课外活动,要对增进最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

2.4.7体操教学计划的安排应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按照体操动作的结构,规定各阶段应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按体操动作的难度,将体操动作划分为A、B、C、D等几个组别;更细致的划分是将动作的结构与难度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体操动作在各水平阶段上的简单重复,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体操动作。

2.4.8克服或弱化由于班级人数多带来的问题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强化体操课教学,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目前中小学体操教学的主要内容中,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的教授率为100%;健美操、韵律操、部分轻器械体操(如跳绳)的教授率为62.3%;而技巧特别是三项器械体操(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的执行情况却较差,许多学校甚至取消了其中的一些项目。2) 造成中小学体操教学目前局面的原因很多,除了课程改革以前体操教学的颓势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外,体操项目及体操教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学校体操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与系统性;由于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操器材设施不足,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大班额上课造成体操组织困难,学校和教师害怕学生受伤;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因素。3) 加快体操教学自身改革的步伐,是改变目前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的当务之急。

3.2建议1) 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应紧密结合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各方面都应作适应性调整,使之符合中小学体操教学对未来体育教师的要求。注重提高未来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育创新能力,重视培养他们体操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新课程标准对未来体育师资的要求。2) 强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对参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定符合现代课程改革要求的具体内容,3)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监管、检查和监督力度,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重中之重,避免体操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遇到困难时不要”的现状。4) 体育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工作普及较好的中小学的宣传,也可以设立体育先进示范学校,对这类学校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并引导、鼓励和发动社会力量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赞助。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2]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3]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4] 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

[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6]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第7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双语;体育课;双语教学

一、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及操作定义

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多数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专家们认为,此招一举两得:既学学科知识,又练英语听说能力。如今,师生间用英语传递信息,等于又添了几节英语听说课。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无非是(1)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能自如地运用这一语言工具进行交流。一门外语过关,具有一定的双语能力无疑是新世纪衡量人才的极其重要的标准之一。从这一点来看,试验和推广双语教学不仅与其吻合,而且刻不容缓。(2)要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掌握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学习技能、思维技能,这四项重要外语技能的形成,恐怕不仅仅是英语学科教学承担的重任。试验和推广双语教学就是要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实践时空,利用另外一种语言对学科进行一定的理解,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拓宽外语习得环境。这也许就是双语教学既基于英语学科教学又有别于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要目的和特征所在。因而适当的进行双语教学是一个双丰收。

我校实施的体育双语课教学的操作定义,其内涵为:在体育课中,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由少到多,由浅至深进行尝试,并综合运用肢体语言、多种教学媒体,使之置身于浓郁英语氛围的情景中,“学得”体育知识的要点,“习得”英语的相关表达能力,在英语学习氛围中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双重教学目标,有效地培养、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英语的兴趣、爱好与能力。

二、体育课双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各门学科有其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运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不能“喧宾夺主”。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范畴,因此其教学目标与英语教学基本相同,只不过在具体目标上有所差异而已。笔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狭隘,而也正是这种认识极大地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双语教学不同于英语教学,根据双语教学的基本内涵,是用英语来进行学科教学,因此它的基本目标首先应是学科教学的目标,在此同时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体育课运用双语教学首先应完成各年段体育的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用英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将英语作为工具来使用,并在使用的过程中熟练它、掌握它。另外,研究表明: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频繁而快速的转换,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理解力和判断力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总之,体育课运用双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同时能够运用英语来学习和思考问题,并初步学会用英语搜集与体育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

三、体育课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

从当前的教育改革来看,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师素质尚不够高,体育课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目前还只能定位在选修课(或校本课程)上,即使如此,能够开好这门选修课的学校可能也不多。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小学开设英语课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英语教学和普通公民的英语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双语教学终将跨入必修课的行列。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和教师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从为学生走上社会以后的发展服务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当前的双语教学,给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以理解、支持,拿出专门的时间、场所让从事双语教学试验的老师开展工作,而不为一时的升学率所遏制。事实上,从我们的试验来看,学生十分欢迎体育课运用双语教学,如运用双语进行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情境设计、准备操的组织、裁判知识的培训等。他们认为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督促和帮助作用。

四、体育课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双语教学实施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有时还辅之以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最稳定、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教学活动,双语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就必须成为双语教学的主渠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教师、学生情况的不同,将英语教学定在渗透、整合、主体等不同的地位。

(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

1、双语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汉语教学为主体,以英语教学为渗透。英语的渗透地位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状况、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学习英语的困难:体育教师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不强;学生虽然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英语,但运用英语显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将体育学科领域中的有关专业术语以英语词汇的形式整理,增加教师、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教学过程力求简练、准确,即教学中对许多复杂的综合性练习形式、技术动作的描述,在语言表达时,尽量简练化,尤其注意选用常用普通的词汇讲解,同时尽可能避免生僻的词汇,使学生在技能的初学阶段易听、易记、易理解,在简练化表达基础上,又注重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即同一练习的要求或同一技术动作采用不同的常用词汇去描述与表达,从而给学生灵活掌握与运用英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学生在两种语言的结合下学习新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双语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仍以汉语教学为主,但逐步提高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教学的关键是课堂40分钟的双向交流。教案的准备仅仅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课堂上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教材的难点、重点的讲解中,仍采用汉语教学为主。由于是刚起步,教学的容量、教学的进度就受到限制。但随着我们体育教师英语功底的不断扎实,学生运用英语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容量、教学进度上的不足就可以弥补;同时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所学的体育知识,从而扩大视野,加深理解。

3、双语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以英语教学为主体,甚至全部用英语教学。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阶段,也是双语教学的真正实施和最终归宿。这对师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相当的词汇量、语法结构和英语的背景知识,而且要有相当的学科功底。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直观性强的特点,大大拓阔知识领域,加大课堂容量。师生在双语教学中,既体会了教与学的艰辛与压力,更能体会到双语教学所带来的提升与魅力。

(二)要注重教学方法,化难为易

在教学方法上,应兼顾体育教学和英语教学共同特点,突出体育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工具性等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尽可能地使用直观教具和非语言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来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语气的表达、表情的表述、恰当手势的表达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注解作用。特别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增加挂图、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手段的使用频度和幅度,以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比如在说明一个运动动作的形成过程中,可用幻灯片放映或挂图进行讲解,使语言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另外,由于计算机整合所具有的强大的形象性有助于体育课双语教学的进行。因为计算机的作用能方便快捷的提供各种各样的形象素材,图片、动画的课件是应有尽有。对于初露端倪的双语教学来说,无疑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2、注重阅读理解,淡化体育术语的记忆和语法的讲解,要求学生听懂读懂为目的。

3、借鉴英语教学法中的讨论法,使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多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4、对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应辅以汉语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的落实。

转贴于

(三)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课外辅导工作

1、教师的口语水平很重要,要能用简单形象的英语解释复杂的体育专业知识,语言要有感染力,课前准备要充分,详尽。

2、教师要借助多方力量,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

3、学生要开口,教师应提供较多课堂时间让他们去操练;在掌握本课内容的同时,要能用英语解释、说明相关内容。

4、课前发动学生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语知识,多引入竞争机制。

五、实施体育课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转变

开展双语教学试验的学校,几乎都首先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或选修课开始,这里除了师资、教材等具体问题外,恐怕还有一个难言之隐,就是双语教学的开展,还要有升学考试、选拔制度的配合问题。哪所学校也不敢拿自己的升学率做试验。目前中小学各级升学考试中还没有双语教学内容的体现,所以双语教学的推广和应试是有矛盾的,如果一个学校完全追求升学率的话,那么双语教学就很难开展。可以说双语教学的推广还有待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语教学应以各自的学科目标和要求为主体。不言而喻,双语师资的匮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重点。现在很多教师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虽有扎实的学科功底,可缺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双语教学需要的是“复合型”的教师,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育部门、学校需创设双语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多种途径培训,培养一支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同时,要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必须迅速提升自身素质,成为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师。

(三)外部环境的辅助

教育是讲环境的,环境是人格的魔术师。校园中一景一物,皆是教育意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不但从语言上,更是从思想品德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乃是学校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双语学校办学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如我校实施的“外语环境营造法”,大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学科交流、展示活动;午间的校园英语广播电台(CAMPUS FOCUS)是学生自编的双语节目;学生用双语欢迎来访的客人;用双语向家长汇报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每天的晨会与升旗仪式上,学生用双语主持;体育课上与早晨的出操,体育教师的双语口令已为大家所熟悉;当然,定期举办的英语节、双语节更为学生所喜欢。如此等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使英语表达提高到接近母语的水平,从而加强了双语教学的氛围。

(四)体育学科要求与学生能力之间的落差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全部是用母语进行的。由此学生建立起来以母语背景的知识体系、理解方式和思维习惯。双语教学开创了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其中还包含着体育教学特殊的专业表述。这样就形成了学生英语能力与体育学科目标要求之间的落差,这将可能影响学生体育学科目标的达成。对此笔者认为:(1)在体育教学中可考虑将母语与英语有机整合,不分主次,互为主体。缓解学生语言思维压力,逐渐适应。(2)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已经理解的体育教材内容与部分新的学习内容相结合,以选修课、活动课等不同课型的多层体现,多方位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五)课程教材的改革

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由于目前有些学校进行的双语教学实验基本上是学校自己的自发行为,因此没有现成的体育教材供它们使用。这是校方和广大任课体育教师倍感头痛的问题。许多体育教师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准备教材,在教研组会议上讨论确定。这种临时选定的教材难免在编写体系、难易程度安排等许多方面,都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六、体育课双语教学应避免两个极端

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现成的“母板”,没有统一的“模式”,更没有成熟的理论。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体育课双语教学应避免走向两个极端:(1)体育教学变成英语教学,陷入英语的“沼泽”之中,过多的在词汇,语法中纠缠,有的整堂体育课没有一句汉语,固然一些体育教师的英语基本功不错,但体育教学的目的能否达到?(2)体育课双语教学徒有虚名,课堂上偶尔“迸”出几个英语单词,双语教学名不副实,对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要避免体育课双语教学的极端性,笔者认为:

(一)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1、系统地传授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始终把英语定位在工具的地位

1、坚持以体育学科教学为目的,不能改变体育学科内容,迎合学生的英语“口味”。

2、充分发挥英语的作用,不要在语法结构,语音语调,词汇及用法上花较多的功夫,本末倒置,始终注意英语的定位(工具)。

(三)要持之以恒进行双语教学

1、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

2、双语教学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要有一个长时间的磨合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参与双语教学,排除心理障碍,发挥其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天辰. 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学教育, 2002,(2).

第8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民族体育 校本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81―03

1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及民族体育文化进入学校传承的首要环节。当前人们开始关注学校实践,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这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1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课程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了10年多时间,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实际的成效,很多中小学都利用国家课程和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来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在体育教育领域,很多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广大的民族地区,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比如,黔南布依族地区学校利用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元素开展体育活动,根据布依民歌“好花红”创编布依族地区学校校园健身操、健身舞运用于学校体育活动之中,既体现了民族元素,又注入了时代气息。这些民族地区学校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一般都会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我们称之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

笔者正在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性研究》就是一种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编写了《黔南民族体育》的校本教材,它是我们开发与实施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实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使用了这本学生教材,但是在实施后就面临一个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问题,这就是本论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针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也是当前很多正在进行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验的教师所面临的困难,急需我们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

只有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评价依据,为我们提供判断的标准。只有构建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衡量我们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确立的目标、开发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实际教学是否合理。所以,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实际任务,它有很强的必要性,是我们了解当前正在开展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有力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总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构建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

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这些要素。只有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新课标的要求,了解当前的课程和教学评价发展趋势以及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才能构建起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1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衡量我们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而能否让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得到有效传承。所以,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第一个依据就是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符合其发展规律。比如,对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考虑其自身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也要考虑其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制定的评价标准要具有一定衔接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点,制定的评价标准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

2.2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我们开发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一般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开发和建设,所以我们构建其教学评价体系时也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1~6年级)与健康(7~9年级)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也作出了“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的指示,指出要“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对原课标做了诸多修订,其中关于评价的修改是“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我们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要依据课标里对评价的具体要求,二要依据课标本身的内容,要依据课标四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2.3要依据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评价呈现如下趋势:评价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不仅管理者、教育者主持评价,学习者及其同伴也可以参与评价。评价内容的范围出现扩大化趋势,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现在学习过程也被纳入评价范围;以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和能力的提高,现在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评价方法和形式出现多样化趋势,以往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通过纸笔形式的考试测验、量化考试的方法进行评价,现在增加了观察记录等档案袋式评价,继续使用量化评价方法的同时也强化质性评价方法。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顺应当前课程和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能闭门造车,违背时代潮流。

2.4要依据民族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

民族体育项目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身体活动方式,渗透着各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反映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和地域风情,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有自己的身体活动特点,有自己的文化心理内涵,这些与现在学校所传授的西方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是不同的。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符合民族体育项目自身特点,不能简单套用以前的适用于西方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

总之,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我们考虑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3 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指标)、评价形式与方法这些内容。我们建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内容时,应该结合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当前评价发展趋势来建立,下面分别讨论这些评价体系内容。

3.1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主体

我们要根据课程和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趋势,来确立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既要以体育教师为主要评价者,也要参考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学生本人自评时,要避免出现自评过高或过谦的问题,学生互评时,要避免出现学生之间互送人情或打感情牌而导致评价失真的问题。教师要在评价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并起到预警的作用。互评中,对发现的失真评价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故意打高分或打低分的学生要批评教育,作废其所打分数并扣掉其自己一定分数。总之,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主体,在评价时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有一定措施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2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对象

本文要构建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对象是使用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中小学生。我们在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在设计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时,应该分层次地去设计,对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要注意各阶段的评价标准之间要有连续性,构成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灵活使用评价工具,使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都要有所体现,不能只看最后的体育测试成绩。

3.3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

考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时应该按照评价内容扩大化趋势和课标本身的要求去设计。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更要注重民族体育项目对学生运动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在制定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时,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操作。另外,课标在制定目标时也是按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与价值观的变化、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些维度去设计的,我们以课标作为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的标准,也符合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

依据2012年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大方面的评价指标。为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另外加上努力进步程度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我们又对具备高级职称资格的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专家效度咨询,分别对这五大方面及其里面的二级指标所应占的比重进行了讨论,最后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指标及其比重关系。具体情况是:评价内容的总分是100分。第一个大项指标“运动参与”占15%,共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学习态度(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自觉锻炼等)占5分;兴趣、爱好、习惯养成占5分;出勤率占5分。第二个大项指标“运动技能水平”占30%,共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民族风情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知识占8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与方法占8分;拓展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思想及运动精神占7分;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占7分。第三个大项指标“身体健康”占20%,共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能力占5分;懂得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占5分;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占5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占5分。第四个大项指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占20%,共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在体育学习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占5分;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并与同伴和谐相处占5分;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稳定程度占5分;良好的体育道德占5分。第五个大项指标“努力进步程度”占15%,共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具有进取精神,不干落后占5分;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占5分;克服困难,尽力完成教学任务占5分。

3.4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表1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

考虑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质性评价方法。因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是国家体育课程的补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还不能占据主要地位,我们在评价时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同时,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在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情感态度、心理适应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使命,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也是采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适。我们已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级其各自所占的比重,可以采用评价表的形式把以上评价指标囊括其中。采用等级评价的定性评价形式,分别对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设计,以“运动参与”这一大项指标为例,可见表1所示:

第9篇:体育科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体育院校;术科青年教师;专家评估体系;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C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90-0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无庸置疑,高校招收规模的扩张,势必导致我国各个高校专业教师的严重不足;教育部所采取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势必促使我国各个高校必须正视科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显然,提高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更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继《体育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深入探讨和研制具有导向功能的《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同时,通过对2004年度武汉体院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工作的实证分析,旨为全面提高我国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和即将迎接教育部水平评估的各个体育院校,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4年度武汉体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的16位优秀术科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初步构建体育院校术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初步设计《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量表》;然后,通过选择体育院校专家为两轮调查对象。第一轮发放专家咨询表28份。回收有效咨询表24份;第二轮发放专家

2.2 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 为验证体青年教师课堂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效果,2004年度10―11月份对武汉体育学院参加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决赛的优秀术科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受评对象16人,共由四位教授组成评估组,对青年教师随机抽查,根据本文制定的评估量表,集体逐一评估。

2.2.1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流程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过程分三个阶段:试评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试评阶段是为了准确把握评估的标准和依据,通过多次现场试评以统一评估尺度;实施阶段是随机抽样,实施评估工作,即专家根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指标内涵,逐项进行课堂评估并独立填写评估量表;反馈阶段是专家评估组运用模糊评估方法推导评估结果之后定性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意见。

2.2、2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结果 经专家评估,16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结果见表3。

2.2.3 评估结果的指标比较分析 评估术科课堂教学质量的5个指标在质量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原始得分不能简单体现指标因素在评估中的作用,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本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评估标准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评定分析。16位术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因素原始数据无量纲化,所得标准评估值按其大小顺序进行排列见表4。

构成术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的评估水平依次为;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组织、教学准备、教学负荷。相对而言,教学态度是5个评估因素中实施最好的一个指标,正与青年教师参赛的积极态度相吻合。教学准备、教学负荷落实相对欠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较难准确掌握课的负荷;部分青年教师昔遍存在教案编写不够规范。由此可见,当前必须严格抓好青年教师教案编写和课的负荷安排。

2.2,4 评估结果的类别比较分析

2.2.4.1 普修和专选课评定结裹的比较分析 为研究青年教师在普修和专选技术课中的差别与共同点,本实验对16名青年教师按课的类型不同分为普修和专选技术课,并对其技术课教学质量评定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5所示:

从表5可见:普修与专选术科课堂教学质量的5个一级评估指标的结果差异不大(P>0.05);N-K多重比较检验表明,教学负荷评定因素方面有一定差异;由于本文属于术科层面的研究,可以忽略普修与专选负荷的具体差异。如有必要可对昔修与专选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