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

第1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江苏省

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不足,因此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类自然灾害会对农产品的生长和收获造成严重影响,农业保险专门针对由气象灾害、病虫害等原因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或绝产,以及渔牧业损失和农业机械损失,为农户提供经济保障[1]。2015年,国家提出要让农业保险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显著作用。2016年,两会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设计出带有地方特征的农业保险产品。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试点政策性农业产品在各市县得到广泛推广。下面着重分析江苏省内主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农业保险产品,为促进江苏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1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专门针对农业灾害损失的保险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为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将保险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结合起来,分散农业风险,降低遭遇自然灾害时农户遭受的经济损失,保障农户利益[2]。近年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果,江苏省作为试点地区,从2014年开始推广政策性农业气象保险,省银保监会和保险公司结合省内气象条件和主要灾害类型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产品。目前,江苏省联合3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对省内的农户承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并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保险网站“江苏农险”向农户推广各种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2018年江苏省农险办印发了《关于调整部分农险险种条款费率和新增中央财政补贴型农险险种的通知》,对17个险种进行了调整优化,同时新增3个中央财政补贴型农险险种。通过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险金额、优化保险条款等方式,降低自然灾害对农户的影响及经济损失,让农业保险惠及更多农户[3]。现阶段,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主要针对种植业、渔业、养殖业、农机农具及高效设施农业。

1.1种植业保险

种植业保险,主要是指农作物保险,包括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收获期农作物保险、林木保险和果树保险等类型。江苏省针对省内7种主要农作物分别制定相应的种植保险条款,详细规定了保险费率、保额、损失原因等条款(见表1)。表1对比了江苏省内7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保险条款,分析可知7种作物保险理赔时的损失原因和损失率要求相同。当农作物遭遇上述灾害且损失率超过10%时,农户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不同农作物品种对应的保额及保险费率有所区别,其中花生的保额最高,667m2可达800元,相应的保险费率也最高,达到损失额的6%,即667m2保险费48元。小麦和大豆的保额较低,最低667m2只有400元,其中小麦的保险费最低,667m2只有16元。不同农作物品种的保险金额有不同选项,一般由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档次,原则上一个县只能选择一个档次。

1.2渔业保险

2016年,江苏省渔业互助保险协会印发了3项有关渔业保险的条款,主要涉及内陆渔民人身平安互助保、渔业雇主责任互助保险和渔船互助保险。表2汇总了这3种保险条款的保险费率、保险理赔条件及保额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渔业保险在承保渔业雇主及员工的身体及生命安全的同时,对渔船的损失也进行了承保,最大范围内保证了江苏省渔业从业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重点推广的互助型保险产品,渔业互助保险的保险费率充分考虑渔业雇主及从业人员的承受能力,以保额20万元为例,渔民人身平安互助保险的年保费仅为500元;雇主责任互助保险中,船员和其他人员死亡保险保费分别为700和360元,船员和其他人员伤残保费分别为100和40元。互助保险的保险费率明显低于商业保险中死亡和伤残保险的费率。

1.3养殖业保险

江苏省养殖业保险主要针对表3中的三类大型牲畜,对其保险费率、保障范围、损失原因和保额制定了保险条款。通过表3可以看出,养殖业保险条款专门针对奶牛、育肥猪和能繁母猪制定了相应的保险投保及理赔政策。总体来说,奶牛的保额最高,可以达到每头1万元,育肥猪的保额最低,每头600元。同时,育肥猪的保险费率最低,每头只需24元。而能繁母猪的保险费率最高,达到7%,保费金额为每头70元。

1.4农机农具保险

江苏省农机农具保险主要包括3种:粮食烘干机保险、农业机械综合保险以及政策性兼用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人员意外伤害保险。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机农具,对其发生保险事故时造成的财产损失、操作人员伤残或死亡损失以及第三者责任的赔偿限额及保险费率做出了相应规定。操作人员伤残损失赔偿比例按照损失程度,参照《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进行赔付。1.5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江苏省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涉及的保险标的种类较多,包含鸡、鸭、鹅、鱼、虾、螃蟹和小龙虾等养殖业保险以及苹果、梨、桃、芋头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保险。针对经济作物,保险条款主要规定了不同经济作物的保险费率及在经济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遭遇灾害损失时的赔偿额度。养殖类保险条款主要针对不同养殖物种的保险费率及不同养殖时长内由于自然灾害遭受经济损失时的赔偿额度[4]。近年来,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保持快速有序发展,发挥了农业保险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作用。江苏省农险办和保险公司合作,多举措并行地推进农业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开拓创新,积极设计推广符合各县市实际情况的优质农业保险产品。

2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民保险意识淡薄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公众对于政府灾后补偿的依赖性较强,自身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目前,江苏省部分农民投保意愿依然不足,虽然近年来江苏省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农民保险意识的提升较为缓慢,对保险业务员的业务推广存在抵触心理。

2.2数据收集困难

保险产品的设计和理赔离不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保险公司对于气象、灾害、降水量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再保险公司的数据及分析模型,制约了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因灾制宜进行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5]。

2.3理赔额度低

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行主要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户进行购买。例如,2019年某农户花费4万元为其种植的133.33hm2小麦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667m2保费仅20元。受自然灾害影响,当年小麦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给农户造成了近50万元的经济损失,但保险公司经过测算的赔偿额度仅为6万元,赔偿金额与实际经济损失相差很大。农民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较低,但保险公司对理赔额度的制定和测算标准导致理赔金额普遍偏低,也是农民投保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6]。

2.4理赔时效得不到保证

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性,当保险区域内大面积受灾时,保险公司勘察理赔人员不足,农户需要保持现场等待勘察,对农时延误严重。很多农民尝试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后由于勘察和理赔时效冗长而选择不再继续购买。

2.5保险产品覆盖品种较少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种植、养殖领域存在保险产品覆盖范围不足的情况。对于一些特色农产品的地区,这种情况尤其严重。由于保险产品覆盖范围限制,很多农户愿意参保,但保险公司没有将相应农产品纳入承保范围,导致农业保险普及效率降低。

3促进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加强保险宣传,提高民众投保意识

改变普通民众对保险行业的误解需要从保险教育做起。我国现在的保险教育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通过投资、理财等相关课程的课堂讲解,学生了解保险行业,这样的保险教育并不能快速扭转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偏见。从义务教育开始加强保险教育,使民众逐步接受并理解保险存在的积极作用,扭转现阶段对保险行业的误解[7]。另外,加强媒体对保险行业的正面宣传引导,让民众了解保险、接受保险,对提高民众保险意识可起到推动作用。

3.2加大气象灾害宣传力度,增强农民防御意识

气象部门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到农村进行实地宣传,普及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造成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利用实际案例使农户了解气象灾害发生对其自身可能造成的影响,增强农民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

3.3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

气象部门要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利用先进的卫星、雷达等设备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和及时性,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设计和理赔方案测算提供数据支撑。气象部门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因地制宜、因灾制宜进行保险产品设计。例如,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江苏省各市县主要面临的自然灾害种类及农产品种类,设计符合当地特点的农业保险产品[8]。

3.4利用现代科技,提高赔付效率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现代科技,采用无人机、网络直播等现代手段方式与现场勘察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理赔时效[9]。此外,现代科技的采用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利润率。

第2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阿牛:那她说得没错啊!我敢肯定,你一定分不清“五谷”。

大康:你这是抠字眼。不过,“五谷”是什么,我还真不知道……

“五谷”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种植的谷物并不是只有五种,所以,关于“五谷”究竟是哪五种谷物,古书上有不止一种记载。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一是“麻、黍、稷、麦、菽”。区别就在于,一个有稻无麻,一个有麻无稻。

稻和麦

咱们中国人的一日三餐,总少不了各式可口的主食与点心,如米饭、面条、馒头、水饺、年糕、糍粑……如果把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打回原形,你会发现,占据我们大半张餐桌的,只是水稻和小麦这两个其貌不扬的家伙!

认一认

虽然每天享用着水稻和小麦的“成果”,但恐怕很多人都没见过它们的庐山真面目。看看这两张图,请你辨认一下:哪个是稻穗,哪个是麦穗?

大康: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水稻和小麦,但是这题难不倒我。

阿牛:哦?说说你是怎么辨认的吧!

大康:不是有句话叫“针尖对麦芒”吗?可想而知,长着尖尖的芒刺的,就是小麦了。

阿牛:恭喜你,在“五谷”之中,你已经能分出“两谷”啦!

水稻和小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在3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对“稻”和“麦”的记载。

“来”的甲骨文字形,看起来就像一株禾苗。这个如今常用作动词的字,怎么会和小麦有关呢?

对此,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解释:人们相信小麦是“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也就是说,人们相信小麦是上天送来的礼物,因此小麦“来”便产生了“往来”的“来”这个含义。而据后人考证,小麦的“故乡”在亚洲西部,向东传入中国后,被广泛栽种。也许,我们的祖先就是想到了小麦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才会赋予“来”字“由彼至此”的含义吧!

不同于小麦“舶来品”的身份,水稻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作物。在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过成堆的稻谷、稻秆,说明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这一发现,也证明了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

小麦适宜在干燥的土壤中生长,而水稻喜欢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的气候特点恰好是南方多雨,北方比较干燥,“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就这样自然地形成了。

填一填

在我国,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收获时间也不同。下列两首诗各描写了一种谷物的收获情形,你能根据时间,填出正确的谷物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覆陇黄。――[唐]白居易

香 三秋末,平田百顷间。――[唐]杜甫

黍和稷

大康:这两种是什么?我不仅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说过。

阿牛:先别说得这么绝对。小米粥你总吃过吧?

大康:这倒是吃过,可是小米和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黍,在今天又叫黍子、黄米,是一种略带黏性的谷物,可以用来酿酒和做糕点。

稷,一般认为是粟(还有一种说法是高粱),俗称小米,比黄米略小。

黍和稷,都是我国原产的作物。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们远没有稻和麦的名气大。然而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黍和稷的地位可非同一般,不仅是人们最赖以生存的食粮,还是用来祭祀的祭品。其中,稷还有“五谷之长”的美誉。知道“五谷之神”叫什么吗?稷神!不是稻神,也不是麦神。人们把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合称“社稷”,用来作为国家、江山的象征,由此可见稷的地位有多重要。

在《诗经》中,黍和稷像一对好兄弟,总是形影不离地出现。其中最著名的篇目,当属《黍离》: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mí)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那黍已经一排排十分茂盛,

那稷也生出了禾苗。

我步履缓慢地前行,

心里满是苦闷烦恼。

了解我的人会说我心怀忧愁,

不了解我的人会问我在把什么寻求。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

相传这首诗是周朝一位士大夫写的。西周灭亡后,昔日的宫殿变成了田地,种满了庄稼。这位士大夫经过这里,怀想起故国,心里感到无限悲伤。后来,“黍离之悲”就用来表示亡国的哀痛。

读一读

这首《硕鼠》也是《诗经》中朗朗上口的名篇,多读几遍,想一想:诗中的“硕鼠”“黍”有什么喻义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通“汝”),莫我肯顾。

逝(通“誓”)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

多年来养活你,你却不肯把我眷顾。

我发誓摆脱你,前往那无忧的乐土。

乐土啊乐土,那里才是我的好去处。

菽和麻

如果说黍和稷是粮食界的落魄贵族,地位大不如前;稻和麦是后来者居上,成为两大“新贵”;那接下来要认识的两种谷物,就是成功的“转型者”了。

阿牛:你知道“五谷不分”的近义词是什么吗?

大康:那还用说,当然是“四体不勤”啦!

阿牛:就知道你会这么回答。与“五谷不分”意思最接近的,是“不辨菽麦”才对。

“菽”是什么,说起来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要说“豆”,你一定熟悉多了。菽,其实就是豆类的总称,也可专指大豆。而“豆”字,最初的字义其实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

大豆在我国历史上也曾是一种主食,尤其是在土地贫瘠的地方,大豆比小麦等作物更能存活,给无数人解决了充饥的难题。但“豆饭”毕竟粗糙,而且不容易消化,所以不是主食的首选。随着稻、麦等谷物产量的提高,大豆就渐渐从粮食家族的舞台上退出了。不过,大豆并没有因此远离人们的餐桌,相反,在善于烹饪的中国人手中,大豆“摇身一变”,以各种新的面貌出现,更受人们喜爱了。

大豆还富含油脂,可以榨取食用油,这下,大豆干脆从粮食作物“转型”,跳到另一类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行列中了。

猜一猜

经济作物,就是具有某种经济用途的作物。农作物包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下列作物中,你能认出哪些是经济作物吗?

同样“转型”成经济作物的,还有“麻”。五谷之一的“麻”,在诗词中常与“桑”并肩出现,合称“桑麻”,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人的衣着有关:种桑可以养蚕,蚕丝可以织布;麻秆的表皮富含纤维,也可以用来织布。这么看来,麻与谷物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吧?其实,麻的籽去壳后是可以食用的,这就是它能位列“五谷”的原因。和豆一样,麻也是在古代粮食不充足的时候,供人们充饥,后来渐渐地退出了粮食的行列。

大康:终于弄清楚“五谷”是怎么回事了。以后妈妈再嫌我“五谷不分”,我就一一说给她听。

阿牛:你怎么也学会了抠字眼?其实除了“五谷”,还有“九谷”“百谷”的说法,粮食里的学问大着呢!

第3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钾肥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钾资源非常缺乏。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农业生产中钾的施用量比国外少3倍,比作物合理需要量少6倍。尤其随着是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施肥制度变化,土壤中的有效钾含量,正以每年3ppm的速度下降。现有耕地面积中,约有60%有效钾含量不足100ppm。钾肥缺乏和土壤中有效钾含量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随着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复种指数的提高,高产作物的推广及其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逐年增多,土壤中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的平衡被打破。尤其是在施肥结构中,重氮、轻磷、缺钾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磷素,特别是钾素的严重缺乏。加之长期、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农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团粒结构破坏,板结程度加重;耕地水土流失,保肥、保水、保温、供肥能力下降,微生物菌群失调,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污染环境及地下水源。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改变这一现状,香港沃源普公司的科技人员,应用钾细菌这一独特功能,在多年从事生物钾肥、生物磷肥研究、生产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沃源普,植物神液”“沃源普,点土成金系列”产品。

目前已推向市场的主导产品“沃源普・植物神液”、“沃源普,点土成金系列”,是根据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施肥习惯、钾资源缺乏而定的,它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作物增产增收。

第4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体系;问题;策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时刻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类自身安全。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态农业技术。

1.1立体生产技术

立体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在农林牧渔各领域,种植业中的间套种及稻蟹共生,林业生产中的乔灌草结合,水产养殖业中的池塘立体放养等,均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立体化特征。

1.2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

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即一个系统废弃物的产出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状态。这一技术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鸡(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池中废弃物用于制作农作物肥料,生产的农作物又成为鸡(猪)的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1.3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缺水比缺地更为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节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节水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以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管理节水、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农业。

1.4微生态技术

微生态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剂防治作物和畜禽、水产病虫害,利用微生物发酵水产蛋白饲料等。推广应用微生态技术有利于可从源头解决和控制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结构,部分取代化肥农药,这是目前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产卵的化学物质杀灭欧洲玉米螟、植入苍蝇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虫害、不杀益虫的人工生物大分子灭虫法、既灭虫又环保的绿色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正在得到逐步应用。采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某些病虫害,开展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轮作倒茬等,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1.6农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一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其中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阳光温室大棚等,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二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采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其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物种及减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

3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态农业技术不过硬

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在与常规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对于生态农业,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崇,但投入较多、风险较大,经济性不明显,农民应用后无法见到明显的效益而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生态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

3.2农业种植习惯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固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他们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钱就省钱。喷施10元钱的除草剂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谁还会自己去头顶烈日去锄草?更不会顾忌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依靠化肥实现增产已成为广大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因为化肥的足量施用确实有作物增产的效果,农民当然愿意继续施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隐形出现,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重建中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不配套

一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证明,针对特定区域的猪—沼—果、林—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的特点,显示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而且展现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集成技术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维系和发展,对普通农民而言更是无法复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法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3.4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立长远可行的目标,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往往把生态农业看作是单纯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或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综合规划,而没有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产品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体系。

4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4.1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彰显生态农业特色

农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农业产业链较长,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具有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品牌。

4.2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统筹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查清农业污染源头,制定科学治理措施,减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调。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污水、生活垃圾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化处理,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清洁模式。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把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做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以及废弃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环境。

4.3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且所产商品的真正价值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完全体现,因此,生产者往往缺少发展这种模式的动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发展政策,例如: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及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改善产地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等做法提供补贴,出台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生态农业保险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等,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在这种有利形势下,生态农业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按照产品受众的不同需求打好绿色牌、安全牌、优质牌,瞄准中高端市场搞宣传搞营销,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提高生态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作者:井辉 单位:海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4):7-12.

第5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

一、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之间的关系。

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既有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和源泉,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反过来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总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取得的结果去不断修正、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培育出优良作物品种,以提高产量或培育出具有特种抗病、抗虫、抗逆的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先进育种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有性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工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色功能通过现代化装备,生产有用物质或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用工程微生物菌株;第二,利用微生物特有的转化、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制成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化肥。

转基因技术: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以定向改变其生物性状或得到预期的代谢产物,建立活体‘生物工厂”。

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并将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宏观决策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当前的研究重点:一是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农情信息和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建库和网络体系建立;二是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如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和生物系统建模,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软件等;三是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技术,即“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③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跟上时代步伐。国际上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和饲养与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①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应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将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突破,通过品种矮秆化和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已实现了两次大的突破,现已育成了“两优培九”(籼稻)、“沈农265”(粳稻)等一批超高产新品种,每公顷产量能达11-12吨,目前正向选育每公顷能产15吨的超级稻品种前进。今后要在对超级稻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超级稻的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使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在继续不断推进超级稻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超高产小麦、超高产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确保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条件下的粮食安全。

第6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第7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高考试题往往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和局部的经纬线、海陆轮廓、沿一段经线、纬线、假想海陆位置图,并以图、表、数据、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文字材料等形式有机结合,综合考查学科内及跨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判断、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学生往往因区域地理知识零乱、缺陷,而不能准确判断区域位置。即使能判断出区域位置,也不能从题干和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组织准确的地理语言答题,因而得分率低。

1.准确定位,把握区域空间位置。

准确进行区域空间位置的判定,是搞好区域地理复习的前提和基础。

掌握两幅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将考纲规定的世界地理中的13个区域、8个国家和中国地理各分区的经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轮廓、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位置落实到地图上。

如在中国空白轮廓图上:首先,落实中国领土四至点、四大海域、各省区位置、轮廓;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包括一、七月等温线图、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图、温度带、降水时空分布、四类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地形(三级阶梯及界线、主要山脉、地形区);板块位置及界线;河流、湖泊的分布、水系;植被、土壤、自然带;资源(森林、草场、矿产、水能、淡水);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工业(四大工业基地、主要的工业城市);人口分布;城市;交通(主要铁路线、河港、海港、航线);商业中心;旅游景观等的位置。其次,形成大脑中的两种地图: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图,世界、中国各地理要素的专项图。复习中引导学生识图、填图,使地图活化,做到心中有地图。这是落实地理基础知识,把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地理原理分析的重要基础。

依据经纬线判定区域位置,在分析高考试题对区域地理的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以某一经纬线或沿一段经线、纬线为载体,同时结合海陆轮廓、位置、行政区轮廓、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某一或几个区域或局部区域的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经常出现的。

2.注意运用比较法。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应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可以较好地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全面把握不同区域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同时,还能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强化概念,区别易混知识点;(2)相同事物突出内在差异比较;(3)相似事物找出异同点比较;(4)比较不同事物,找出内在联系;(5)综合比较,形成网络。

3.强化地理空间定位。

寻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及空间联系的规律,是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的首要问题。区域地图常成为高考试题的知识载体,选择某一区域地图,配上各种地理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等,已经成为一种命题模式,并且区域图的比例尺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区域,纯粹的经纬网定位试题逐渐减少。这种命题模式表明区域地理空间定位不仅越来越重要,难度也越来越大,单纯“记忆性”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进行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前提是找好参照物,在此基础上依据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突破、构建心图。参照物可以是“点”,如具有突出特点的城市、矿产地等,也可以是“面”,如工业区、气候区、区域形状等;构建心图可从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和山川河湖三个角度构建空间结构,形成空间联系。

4.建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使复习有章可循。

所谓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即区域地理知识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总结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很多同学感到知识杂乱无章,翻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什么也回忆不出来。实际上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就是没有建立知识模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商业贸易、城市与人口等方面;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即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每一个区域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可以把区域地理的有关知识归纳为这四个方面,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知识模型,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再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要把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知识纳入到这个知识模型中记忆才行,不能只是记住了这个模型本身,那样是没有用的。知识模型可以用下述表格方式建立。

第8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对土地的收购储备,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加快城区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收储范围

东起杨杖子自然村西、西至刘学强花棚东边、南至杨杖子前山山根、北抵张杖子村村级公路。具体收储面积及范围以国土部门勘测定界图为准。

土地补偿价格

该区域位于我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Ⅲ,省政府批准的区片地价为5.6473万元/亩。考虑本区域土地征占市场价格,确定此次土地收储价格为耕地12.24万元/亩,设施农用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参照耕地价格。另行给予村集体每亩地3000元,用于发展村公益事业。

附属物补偿办法

1、建(构)筑物补偿:经审批机关批准建设的建(构)筑物,按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给予补偿;未经批准非法建设的建(构)筑物不予补偿,一律无偿拆除。

2、经济作物补偿:由农业主管部门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具体补偿方案后,报县土地收储领导小组同意后实施补偿。

3、林木补偿:由林业主管部门清点登记后给予补偿(补偿标准见附件2)。对收储公告后抢栽抢种林木、苗圃的一律不予补偿。

4、土坟补偿:单人1500元/座,双人1800/座。

5、水利、电力设施补偿:由水务、电力主管部门核实后按成本法评估作价补偿。

6、动产原则由所有权人自行处置,支付一定搬迁费用,或由相关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作价后协商补偿。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政府成立土地收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领导土地收储工作,整体把握相关政策,研究议定有关重大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由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具体负责土地收储工作。镇为土地收储工作责任单位,负责总体协调把握、调度安排,具体负责组织工作组及村有关人员协助国土、林业、农牧、住建、水务等相关部门对地块进行实地测量和附属物清点,组织村组长、村民代表及附属物所有权人签字确认,组织村和村民小组按商定补偿方案领取补偿款;

国土资源局负责土地收储公告,筹措收储补偿资金;对地块勘测定界,并对具体地块进行实地测量、政策解释,与村签订收储协议并对地块进行收储组卷,严格履行报批程序,积极向省争取土地批复;

林业局负责对树木的清点、评估;

住建局负责对地上建筑物、构筑物评估作价;

农牧局负责农作物评估作价;

水务局负责水利设施清点、评估作价;

供电公司负责电力设施评估作价和电力设施拆迁;

公安局负责维护收储秩序,防止抢栽抢种;

司法局负责做好证据保全;

城管局负责收储范围内违章建筑监管;

局负责把握苗头,做好稳控工作。

(二)统一思想,深入宣传。各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顾大局、求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土地收储的重大意义,要把收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向被征占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讲清楚。要提倡大局意识,宣传整体观念。努力营造单位部门积极配合,企业、个人主动支持,党员干部及其亲属带头签字确认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责任,严明奖惩。土地收储任务重、情况复杂、时间紧迫,不能有半点马虎和丝毫懈怠。所有参与土地收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组成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认真严肃地对待收储工作,处理好各种问题,要严格把握政策,遵守工作纪律。对积极工作按时完成任务的,县政府将予以表彰;对、不负责任、推诿扯皮,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9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德国早已经进入工业社会,从低萨克森的农业博物馆的展品中可以看到,早在20世纪40年代,德国的农业机械就已经高度发达,在展览馆陈列了许多大型农用机械。与南方山地不同,德国北方主要是平原地区,郊区大片大片种植油菜和小麦。与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相比较,农田的面积更大,一望无际,中间散落着为数不多的村庄,农村人口数量很少,而且食品支出在人们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小。

农业现代化保障了德国人的粮食安全,二战以后出生的德国人完全没有经历过食品短缺或饥饿。中国的农业正在走向现代化,农村人口减少和农民人均生产能力提高,经营规模扩大,那么如果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达到到现在德国同样的水平,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在与低萨克森农民协会的官员进行深入交谈,并访问了一些德国农民以后,我们发现,作为一个独特的区域,德国的农村与城市已经融为一体,城乡差别已经不存在。但是作为职业,农业仍然是不吸引人的职业,尽管农业规模已经扩大,但是农民人数仍然在继续减少,并且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农民人数仍然在继续减少

由于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农业,所以农民的数量在急剧减少,大约20-30年前,德国有70万农民,现在只有35万,减少了50%。农民数量减少的结果就是农场扩大,在农场扩大以后,农场开始雇佣农业工人,这些农业工人大部分来自波兰或捷克。

巴格女士(Ms. Barg)居住在里汉堡不远的一个小镇上,她在低萨克森的农民协会工作,但是她本身不是农民,尽管她居住在小镇上,与农民比邻而居,而且她的工作就是帮助农民算账。她说自己是一位农民的后代,父亲使农民,在年轻的时候,她最主要的愿望就是父亲不要把农场传承给她,因为她觉得农业实在辛苦。后来她与空客公司的一位工程师结婚,现在生育3个孩子。他父亲把家里的土地传给了他的弟弟,他弟弟是因为个人的兴趣而从事有机农业和散养畜牧业,农业收入并不高,主要依靠非农业收入,已经不是一个专职的农民。她说可以明显感觉到周边农民的减少。晚上散步,她带我们看了两户空置的农民住宅,说这两处房子原来都是农民的住宅,现在都已经人去屋空了。我们访问的农村社区,30年前还有差不多20户农民,但是现在只有3户农民。

然而农场的过度扩大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扩大了的农场超出了家庭的经营能力,因而开始雇佣短期的外籍劳工。被访问的维纳·马斯先生(Weiner Mass)先生认为雇佣工人并不好,因为雇工没有经过培训,不会做农活。而农民都是经过培训考试才可以从事农业的。一个农民最多经营100头牛,再多就需要雇佣工人,他认为这种现象对于畜牧业生产不利。

随着农业人口减少,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畜牧业(主要是鸡和鸡蛋产业),随着动物保护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动物福利,原来工业化生产动物产品的方式受到批判,对畜牧业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一些农民放弃饲养业。现在德国日常的动物产品,如肉鸡和鸡蛋更多地依赖东欧市场。在德国,尽管有机产品越来越多,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有机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在主要的城市都可以很容易找到有机食品的商店,但是农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仍然是大型连锁超市,在大型连锁超市,消费者更多地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商品价格。这是东欧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德国的主要原因。

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而且生产有机食品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尽管有机农作物的价格相对较高,政府提供了较高的补贴,据马斯先生说,按照欧盟的制度,一般农业生产每公顷可以获得300欧元的补贴,而从事有机农业则可以获得每公顷800欧元的补贴,但是农民仍然不愿意种植。推广有机种植已经有差不多20年,但是种植有机作物的农民的比例仍然只有5%左右。

农产品价格也是导致农业萎缩的重要原因。在过去几年,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少,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经营农业,转而经营其他产业。

汉堡附近的农民威尔哈姆·格里姆是一个年近70的农民,他的子女不愿意继承他的农业,都受教育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由于农业收入比较低,所以他也转型做了养马农场,即在他的农田上建立马厩,供那些养马人租用。由于汉堡是一个港口城市,人均收入较高,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养马。格里姆向每匹马收每月270欧元的管理和饲养费,马的训练仍然由马的主人承担。据格里姆说,自己有60公顷的土地,饲养50匹马,这样他每年大约有6-7万欧元的收入。但是考虑到6-7万欧元收入是他们夫妇两个人的收入,而且农民的工作量更大,所以农业仍然不是吸引人的行业。

而简·格道-施罗德(Jan Gehrdau-Schroeder)则在扩大生产,他家里有2.5个劳动力(妻子是教师,只有课余时间帮助家里养牛)。原来养了100头牛,此外还租赁了其他农民的牧场,用于养殖产奶之前的奶牛。在堆积牧草发酵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年轻人一同干活,据马斯先生说,那些人不是雇来的,而是周边的邻居帮忙。从这家的状况来看,尽管他们在大型机械上有很多投入,但是仍然有许多工作必须人工来做,比如他家里堆积了许多废弃的轮胎,因为发酵饲料需要塑料布覆盖,塑料布外面需要一些有重量的物品来压住,废旧轮胎很适合用来压住塑料布防止被风吹走。我们去的时候正看到许多年轻人向饲料堆上抛扔废弃的轮胎,天气很热,工作也很累。从事农业仍然很辛苦,因而不仅仅是收入少,还有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这些都使农业面临危机。

在原东德的地区,农村发展还受到土地制度的影响。杰内克是来自原东德地区的一个大学生,现在主修韩国研究。他很激烈地批评东西德合并以后的政策,认为原来东德境内的生产尽管比西德的效率低,但是仍然可以独立生产,但是在合并以后,西德迅速地使东德原有产业完全覆灭,许多东德人失业,并陷入贫困。特别是在农业领域,原来东德的土地属于集体农庄,农民在土地上耕作,但是在德国合并以后,二战以前的那些土地主人纷纷回到东德,收回了战前属于他们的土地,这些人有教会、犹太人等。而那些尚未被收回的土地则转由国家所有,原来东德的农民便失去了土地。现在有许多西德人,甚至外国人到原来东德的地区租种土地,原来的农民经常离开农村。尽管也有一些地方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取得很好的效益,如柏林附近毕礼兹(Beelitz)位于原东德地区,现在以出产芦笋著名,并且推出自己采挖芦笋,从而吸引了许多柏林人,并因此发展出乡村的餐饮服务业。但是按照杰内克的说法,原来东德境内多数地区的农业都萎缩了,毕礼兹只是很少的个案。

德国农村环境问题

我们关注的农村环境问题,在德国是解决得比较好的。在低萨克森州,我们访问了哈勃小镇,小镇原来是农村地区,后来又越来越多在汉堡工作的人在小镇上建房,农民和城市居民混合在一起,从居住上已经很难分清城市人或农村人,经过当地人指点,发现那些农民的房子往往更大,也比较陈旧。一些农民家庭的房子已经没有人居住。农民的住房与经营场所并不在一起。对于这样的农村,困扰中国农村的垃圾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政府统一的垃圾回收系统可以像城市一样处理农民家庭的生活垃圾。德国各地推动垃圾分类,对于不分类的家庭,则增加回收垃圾的费用,在这里看不到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有生活垃圾,处理的体系也是相同的,但是与城市居民不同的在于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作物的秸秆、牲畜的粪便。德国农村在处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方面,有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是农作物的秸秆,据马斯先生讲,大部分都使用大型机械将秸秆直接打碎还田;另外一部分用于饲养牲畜。由于秸秆还田的比例很高,因而保持了农田的肥力,这大大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由于我们没有访问到单纯经营粮食种植的农户,所以没有看到大规模的秸秆还田。据说由于单纯种植粮食的收入有限,只有大规模经营,比如农田在200公顷以上,单纯经营粮食作物才可以维持。在这样大面积的农田中,只有秸秆还田才能在保持环境卫生的同时保持土壤的肥力。

对农村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牲畜的粪便,在德国,部分的牲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回到了农田,其余部分则用于生产沼气。我们在访问中也发现,粪便的还田也受到一些限制,比如粪便的气味不能影响周边的居民。在马斯的介绍中,发展沼气是解决牲畜粪便的主要途径,通过发展沼气,可以增加当地新能源供应,也保持了环境卫生。如果与中国农村对比,德国相对较大的畜牧业生产规模比较适合发展沼气。

我们参观了一家沼气发电厂。这本来是两个农民,他们看到绿色能源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而放弃了农业,转而建立了沼气发电厂,据说这个电厂可以供应1000农户的用电。由于德国对新能源采取许多鼓励措施,特别是允许新能源的小型企业甚至家庭所生产的电力进入电网,所以小型的发电企业也同样可以生存。他们生产的原料主要是周围农民田地的草,而生产沼气所产生的剩余垃圾作为肥料,被周边农民使用。

食品安全也是农村环境的重要问题。如何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马斯先生介绍说,在德国,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都有计划,农民要填写生产投入的表格,定期向政府汇报,政府会检查农民的农药和化肥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因为所有农民都是经过培训的,因此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数量和方法。我们发现,对农民来说,农业技术并不是复杂的问题,他们可以学习农业技术,包括农药和化肥的正确使用方法,但是面对复杂的税收和补贴制度,农民却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多要依靠专业人员的帮助。

由于德国处于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过度地带,自然灾害很少,在德国的农业中只有很少部分实现灌溉,大部分都是依靠雨水自然生长。因此水资源的管理是很重要的,在德国,严格禁止使用地表水灌溉作物。在部分地区,有打井利用地下水,井深需要在80到100米,但是数量很少,这是因为一是打井需要政府的许可证,这不是谁都可以申请的;二是经济上的考虑,因为在水泵上装有水表,可以严格控制抽水数量,所以地下水的采集是有据可查的。而德国电费和水费较高,所以如果种植小麦、油菜等作物,用井水灌溉在经济上不合算。只有种植蔬菜或马铃薯等作物,才有可能进行灌溉。

农民组织:农民协会

农民协会是德国农民最重要的组织。农民协会是一个农民自己的组织,全国9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了协会,协会在柏林设有全国总部,距离政府很近,在各个县也都设有分部,在基层与农民之交打交道。

与日本或韩国模式不同,农民协会是完全的农民自组织,其经费全部来自于农民缴纳的会费。农民缴纳的会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会费,根据农民的家庭人口和土地数量缴纳,其中包括基础费用80欧元/每人和3欧元/每公顷;此外,农民协会给农民提供服务,按照服务的内容,农民也要缴纳服务费,此项服务费用则根据农场规模和服务项目不同而收取不同费用。这笔费用部分留在基层组织,一部分上交到柏林总部。我们不知道农民协会的实际收入,但是可以看到,德国农民协会总部和卢伦伯格的农民协会都有很好的建筑物,雇佣了许多人员。

农民协会的主要职责有两项,第一项争取农民的权力,通过各级农民协会,包括设在欧盟总部的机构,农民协会代表农民利益,影响政策。按照马斯先生的说法,现在欧盟为农民每公顷土地提供的300(农作物种植)和800(有机农业种植)欧元的补贴就源自于农民协会的争取。农民协会的第二项任务是直接服务农民,如农场的会计工作多由农民协会的分支机构来承担,向政府申请项目,也多是由农民协会协助农民完成。

实际上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农村发展的工作,如培训、教育、补贴等,农民协会所起的作用不是提供这些服务,而是代表农民影响政府决策。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农民协会也向社会提供宣传。按照马斯先生的说法,社会上大多数人是不懂农民和农业的,他们只是知道需要低价的农产品,但是并不知道农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因此农民协会采取行动,举办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和农村。

德国农村发展给我们启示

我们看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农村和农业问题,农业生产的规模必须适度,要基于家庭的生产规模。其次,使农业成为吸引人的职业,不仅是我们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难题,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德国农民协会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机构不仅可以直接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如生产、创收、健康等等,农民组织也可以形成一个集团,通过为农民说话,反映农民的利益,从而帮助政府更有效地支持农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