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生物因素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因素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因素的作用

第1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一、物理实验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力量,是对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能进行有效地学习。在一般的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远大理想教育来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初中八年级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第一章的第一堂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一堂实验课。在教学中,首先一定要向学生讲清物理实验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当一名设计师,就必须掌握测量的方法,才能正确画出各种图样,如果做一名木工,也要掌握测量的方法,如果连尺子都不会使用,又怎么能画线呢?讲清道理,学生就会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再趁热打铁,进行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由于物理实验实用性强,学生一旦把动机与升学、就业、工作联系起来,学习动机就更容易产生。

二、物理实验,比其它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运用其它方法更为重要,更为有效,因为实验本身具有比其它方法更显著的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再加上教育者的精心安排,还能使之更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典型性、目的性,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课外其它物理实验,都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从而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所介绍的《自制模型相机》的这个小实验。同学们用自己制作的小孔照相机,在光屏看到了外界景物的倒立实像。这个实验不仅巩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巩固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如果说演示实验和小实验只能使学生产生较低层次的兴趣的话,那么物理实验课则能使学生产生较高层次的兴趣,每当学生准确的完成一个实验后,他(她)会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像《用电流表测电流》的这堂实验课,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测量,找到了“串流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这样的规律,它能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

三、物理实验能作为连接师生感情的纽带

在教育教学中,一般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而达到目的。但少数学生由于智力因素的影响,虽然对物理课有兴趣,但对一些物理问题不能理解。极个别学生甚至在心理上产生与老师相抵触的情绪。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物理教师在做好“口头”工作的同时,利用物理实验,来联系师生感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做物理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请差生来作助手,指导他(她)们对实验过程、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在课外,物理老师应积极参加学生(特别是差生)的物理实验活动,并作一些必要地指导。这样就会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老师信任我,关心我,从而增加其学习物理的信心,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每一个学生与物理老师建立良好的感情,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四、物理实验有利于增强学生意志

要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需要学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八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由于有一种新鲜感,知识也较为简单,所以兴致较高。但是随着知识的逐渐增多,理解的难度逐渐增大,一部分学生虽然对物理课还有一些兴趣,但遇到困难后就退缩,不愿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从表面上来看,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运用物理实验的方法对增强学生的意志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难以理解的物理问题,若能用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的,就一定要运用实验,有时还可用实验来验证一些物理练习题,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些障碍,从而使学生坚定认真学习物理的信心。

学生分组实验,要认真抓好落实,不让学生在困难面前有退缩的机会,学生从困难中走出来以后,就有了克服困难的经验,也就不再那么害怕困难了。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第2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关键字:非智力因素 ,培养, 生物教学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function and it in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eaching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ut forward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bi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 non-intelligent factors, develop, biolog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包括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心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同步协调发展的结果。生物知识学习中智力因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构成。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和,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所组成的复合体。随着生物教学传授知识的不断深入,由过去以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向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和运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动手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探索欲望的方向发展。通过长期的生物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其教学效果的影响有其重要作用。

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首先在生物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就需要理解什么是非智力因素,作为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获得灵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智力因素,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创造力,直接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作为非智力因素是指个性中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绪、情感、兴趣、习惯、性格、意志等。这些心理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息息相关,但客观现实会促使其发生变化【1】。所以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使得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完成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成绩。

2 非智力因素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影响

生物知识的学习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合作的产物。一般认为, 良好的学习成绩要求智力在中等以上, 也就是说, 当智力在中等以下时, 智力将成为制约学习成绩优良的主要因素【2】。而高中的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确是有目共睹,课堂上,教师的备课如果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得学生对于生物学认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对于生物课成绩的提升也有着巨大的帮助。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动机,培养广泛的爱好兴趣,使其心情愉悦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够达到仅仅开发学生智力因素所达不到的效果。

3 如何对学生在生物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爱迪生认为,创造的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九的汗水。如果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的内驱力,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与独特的视角,也就是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使学生领会到教师带领的方向,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当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他们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要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须用表示外在行为的变化动词——知道、叙述、说明、解释、观察、判断、比较等。比如“理解DNA双螺旋的结构”完成这一目标需要:1、能正确叙述DNA双螺旋的定义,2、能够描述DNA双螺旋的结构和特征,3、对于DNA双螺旋的碱基组成以及结构参数要明确。

二、可设计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的收效颇深,课堂始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整个课堂学生都在跟随教师一起寻找答案,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这样就可以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进而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因此,通过教师设问将学生引入与授课目标相关的情境中来,给学生以悬念,使学生想要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来找到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得掌握的只是越牢固。【4】

三、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坚忍不拔、坚持始终

对于某些未知问题的学习,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要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和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及遇到困难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教育学生不要畏惧困难,勇往直前,直到将所有难题解决。可以通过生物教学中的实验课程来设计一些难题,给学生创设一些挫折,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坚持到底直到成功。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同时对待成绩也不骄不躁,使得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觉察到自己的进步,并将这种态度持续下去。利用学生的上进心,引领学生,向成功迈进。

四、培养学生自我调节情感,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5】

情感是主体对有意义的客体的关系再头脑中的反应,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和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起着激发、选择、调节等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伴有主观的情绪或情感,比如:学生烦恼与不愉快情况下进行学习,学习兴趣会下降,思维会处于抑制状态;相反,则会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6】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对话【7】和学生成为朋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有了愉快的学习状态,自然会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性格来应对周围的人与物。性格作为一个人对现时稳定的态度和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的结合,它直接调节和反映人们的活动方式,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最高成分。坚韧的性格对于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引入到生物教学中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智力因素一起为生物教学做出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曹桂枝,王瑞祯.浅谈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作用.中国卫生工程学杂志,1997:6,138-9.

【2】方冬革.外语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76-7.

【3】薛晓阳.教学概念的重建及其课堂的基本任务.教师教育研究,2010:22,40-45.

【4】苏义林.教学策略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21-124.

【5】汪敏.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湖北体育科技,2001:20,62-3.

第3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 概念 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有害生物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林业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林业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林业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林业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林业有害生物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林业资源的浪费。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林业病害是指林业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林业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林业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林业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林业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林业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林业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林业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林业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林业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林业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有害生物产生抗性等。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

第4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原理;影响因素;气水比;停留时间;温度;PH值

中图分类号:X70 文献标识码:A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简称BAF,属于生物膜处理工艺,其特点是集生物降解污染物和过滤于一体,是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单元。该工艺是80年代末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世界上首座BAF于1981年在法国投产,我国第一个采用BAF工艺的是大连市马栏河污水处理厂。

1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

1.1 挂膜

曝气生物滤池的设计中,在池内均匀装填一定量的粒径较小的滤料(无机滤料常用的有陶粒、焦炭、石英砂、活性碳、膨胀硅铝酸盐等;有机高分子滤料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球等),这些滤料是生物膜形成的载体。在滤池初次运行时,需要对滤料进行挂膜,即预先培养和驯化相应的活性污泥,然后再投入到曝气生物滤池中,使滤料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等到挂膜完成后,就可以通水试运行直至正常,这种方法称为间接挂膜法。也可直接将处理系统的污水通入滤池中,利用水体中的微生物逐步进行挂膜,这种方法称为直接挂膜法。

1.2运行机理

在曝气生物滤池的正常运行阶段,滤料表面生成的生物膜发挥着主要作用,这些生物膜系统分部着大量的丝状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是降解有机物的主要力量。当污水流经滤料层时,同时池内曝气,滤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利用其强氧化降解能力对污水中的有机营养物、盐等微量元素进行分解和转化,最终转化成 CO2和H2O等代谢物;曝气生物滤池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过滤作用,滤料在水流的冲击下,孔隙度变得致密,再加上滤料表面的生物膜絮凝功能,就使整个滤料层充当了一个过滤器,从而有效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而生物膜不会脱落流失。曝气生物滤池运行一段时间后,生物膜会变厚,影响氧的传递速率,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导致出水水质变差,再加上滤料间的孔隙度变小,滤池的水头损会增大,这时就要对曝气生物滤池进行反冲洗,反冲洗的作用是恢复生物膜的活性,并将滤料截留的悬浮物和老化脱落的生物膜随反冲洗水排出池外。一般的反冲洗周期为24-48h,具体时间应结合出水水质、水头损失等情况而定。

2曝气生物滤池运行的影响因素

曝气生物滤池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滤池的功能、停留的时间、滤池反冲洗的效果、进水的水质、滤池的温度、PH值等因素有关。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生物膜的处理工艺,因为在生物体的表面都有载体,这样污水就会在微生物的载体表面流过,同时就可以通过有机物向生物膜的里面进行氧化或者扩散的作用,对于有污染的物质进行分解,从而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

2.1 气水比

曝气生物滤池采取合适的气水比,对污水处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气水比过低,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会降低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气水比过高,不但会增加能耗,而且池内的冲刷力量加大,会使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减少,不利于污水的净化。罗国荣、孙小斐等人研究,随着气水比的增大,氨氮的去除率也逐渐增大,但是随着气水比增大至水中溶解氧接近饱和时,氨氮去除率的增加幅度会越来越小,COD的去除率和气水比的关系,也有同样的趋势;而气水比对亚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不大,气水比增大,亚硝酸盐氮去除率缓慢增大。

2.2 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过短,滤池滤速变快,滤料上的生物膜与污水中的污染物接触时间变短,不利于微生物很好的发挥氧化降解功能;另一方面,滤池滤速变快,污水的冲刷力变强,使滤料层对污水中悬浮物的过滤能力降低,同时也会对滤料的生物膜产生冲击而部分脱落。研究证明,停留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COD的去除率会缓慢增加,氨氮的去除率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2.3 温度

微生物的生长,除了必要的营养供给外,还要有合适的温度,高温环境(50℃以上)和低温环境(0℃以下)均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大多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相应提高,温度每升高10℃,微生物的生化反应速率可提高1倍。绝大部分微生物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0℃-30℃,在此范围内,微生物生理活动旺盛,处理效果较好。一般而言,曝气生物滤池的最低和最高温度控制在10℃-35℃,所以在冬季,需要对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温度进行及时监督,确保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最佳温度。

2.4 PH值

合适的PH值,是污水处理的最基本条件,PH值直接影响着曝气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在滤池中,不仅生长有好氧菌,而且有厌氧菌,好氧菌微生物最佳的PH值在6.5-9之间,厌氧菌微生物的最佳PH值在6.8-7.2之间,所以曝气生物滤池的PH值应控制在中性或略偏碱性。曝气生物滤池一般在污水处理的后续阶段,所以除了对滤池的PH值进行监控外,还应对污水处理厂的来水PH值进行及时跟踪,发现PH值异常时,及时控制进水量或者采取其它措施保证PH值在要求范围内。

以上都是影响曝气生物滤池的主要因素,通过了解影响生物滤池的因素,就可以更好的处理曝气生物滤池的各种有关系统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曝气的效率。因为这个影响曝气生物滤池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充分的了解、掌握这些因素,不仅可以节省到百分之十的能量,还可以延长曝气生物滤池的使用寿命。

目前,曝气生物滤池在污水处理中应用较多,其进一步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中,除了以上的因素外,进水负荷、滤料的种类及滤层的高度都会对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产生影响。在实际运行中,应结合各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找到最佳的参数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文云,赵振环,李思敏等.水力停留时间对BAF除污性能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 (3):75-77.

[2]姜娜,田博,刘志鹏.谈曝气生物滤池的填料选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1):25.

[3]罗国荣,孙小斐.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水的影响[J].地下水,2012,34 (3):110-111,135.

第5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关键字:微生物絮凝剂;水处理

0 前言

絮凝技术是水处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去除水中细小悬浮物和胶体污染物质。传统絮凝剂具有低生产成本和高絮凝性而被广泛应用,但因其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在许多领域的使用已被制约。微生物絮凝剂是通过生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新型、高效、无毒、廉价的水处理剂,不但没有传统絮凝剂的上述缺点, 而且还具有安全、高效、可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1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

目前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有4种类型:①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一些存在于土壤、污泥中的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真菌及藻类等;②细胞微生物细胞壁提取物,如酵母细胞壁葡萄糖,甘露聚糖、蛋白质和N一乙酰葡萄糖胺等;③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细胞代谢产物主要是多糖、蛋白质、脂类等,这些是主要具有絮凝作用的物质;④克隆技术获得的絮凝剂,克隆絮凝基因能够在降解多种底物的同时产生絮凝剂。能产生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很多, 迄今为止, 已发现的具有絮凝性的微生物多达50种以上。

2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能力的因素

2.1 微生物本身的特性

微生物絮凝剂中含有的氨基、羟基、胺基等亲水活性基团是影响其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此外絮凝效果还受分子形状、分子量等因素影响。微生物絮凝性能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不同的菌种具有不同的絮凝能力。

2.2 温度

研究表明.温度可以直接影响微生物絮凝剂表面的活性基团。进而影响絮凝剂的絮凝能力。适当升温可提高胶粒运动速度,从而能加快絮凝进程。但高温会使MBFs变性,空间结构改变,某些活性基团不再与悬浮颗粒结合,而使其絮凝活性下降。

2.3 无机金属离子

适当浓度的金属离子可以促进絮凝剂分子与悬浮颗粒以离子键结合。在高离子强度下,大量离子占据了絮凝剂活性位点,把絮凝剂与固体悬浮颗粒隔开而抑制絮凝。金属离子的价态对絮凝剂的活性也有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1价金属离子无法提高絮凝剂活性,2价金属离子可以起到适当的促进作用,3价金属离子则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目前常用2价金属离子如Ca2+、Mg2+ 等作助凝剂。

2.4 絮凝剂投加量

微生物絮凝剂在使用时都有最适投加量。絮凝剂的最佳加入量大约是固体颗粒表面吸附高分子化合物达到饱和时的一半吸附量,此时高分子在固体粒子上架桥几率最大。通常,每升废液中MBFs 的投加量常控制在30mL/L 左右。

3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现状

3.1 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

利用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富营养化水体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黄玉柳等研从食用菌废弃物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絮凝剂高产菌F00,并对富营养化湖水进行絮凝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培养基条件下培养得到的微生物絮凝剂可将富营养化湖水COD去除率达70%,相当于湖水澄清度提高70%,固形物去除率达62%。效果非常明显。

3.2 废水脱色处理

印染废水具有色度高、成分复杂、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并且含有表面活性剂.严重影响水的出水水质。庄源益等[7]筛选出6 株对水中染料有较好絮凝作用的菌株, 用其培养液进行了试验。用NAT 型生物絮凝剂处理直接黑染料生产废水,其脱色率可达60%。

3.3 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效率通常因沉降性能变差而降低。微生物絮凝剂能有效地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 防止污泥解絮, 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4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发展瓶颈

虽然微生物絮凝剂有着很多常规絮凝剂无法相比的优点,但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一、微生物絮凝剂虽然种类繁多,但每种絮凝剂的应用范围较窄,无法实现处理对象的广泛性沉淀和降解;二、微生物絮凝剂产品使用量巨大,但产量低、稳定性差、不易储存,增加了工业化生产的难度;三、生产成本高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成为制约微生物絮凝剂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针对微生物絮凝剂的复配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复配手段不成熟,产品运行不稳定。

5 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

针对微生物絮凝剂发展存在的瓶颈,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研究:① 优化微生物絮凝剂产品的提取方法及储存条件。开发出新的简便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提纯方法。② 开发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将化学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复配,使其絮凝特性得到提高,既降低了化学絮凝剂用量又克服了微生物絮凝剂作用的单一性。③ 开发新型高效微生物絮凝剂。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使其具有双亲的优良性状,不但可以大幅提高絮凝剂产量,而且更具有稳定的絮凝能力。④ 进一步研究絮凝机理。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探讨不同的微生物絮凝剂对不同类型的污( 废) 水的作用原理,以指导开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新型高效微生物絮凝剂。

参考文献

[1]陶然,杨朝晖,曾光明等.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 2005, 25(4):82-88

[2] 程金平等.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科版), 2002,32(4):413-416

[3] 陈晓,等.微生物絮凝剂菌株的筛选和絮凝活性影响因素的考察[J].水处理技术,2004,30(3):144-146.

[4] 成文,等.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127-134 .

[5]黄玉柳,马光庭.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絮凝实验叨.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26(6):91—93.

[6] 庄源益, 戴树桂, 李彤, 等.生物絮凝剂对水中染料絮凝效果探讨[J].水处理技术, 1997,23(6):349- 353.

作者简介

郑晨(1993-),男,河南省商丘市人,本科学历,就读于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及环境规划研究。

第6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 [Q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34-1

在近年来的微生物发酵历程中,农业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农业中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能够收集菌体或者相关的代谢产物,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除此之外,微生物的发酵应用还在农业防病方面有显著的成效。微生物发酵对于生产而言有很好的增产作用,但是不同的微生物有自身的菌种特性,因此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发酵条件,其中包括PH值、温度、溶氧量等,都属于微生物发酵条件的重要内容。发酵工艺的优化能够提高发酵生产的效率,并且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将微生物发酵发展成高效、节资的产业。

1 微生物发酵影响因素的分析

培养基对于发酵而言,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微生物在进行代谢产物合成或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培养基的主要成分直接影响了菌体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并且对生物的合成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在微生物发酵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微生物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以及发酵工艺都有明显的差异。培养基的主要材料是氮源、碳源、微量元素和无机盐,这四种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到培养基的质量。

除了碳源以外,无机盐对培养基而言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发酵过程中,无机盐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并且对代谢产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很多金属离子在浓度较低时能够对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有积极的影响,但是浓度过高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在无机盐当中,磷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所需的重要元素,参与了微生物很多重要的生长活动,例如磷脂、核酸、辅酶的构成,都需要磷元素的加入。磷在微生物的代谢和调节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导微生物进行正常的生长和代谢。正二价的钙离子参与的是细胞生理状态的调节,并且能够增加发酵的菌量,提高微生物发酵的效率。

除此之外,培养基还需要其他的构成成分,通过这些成分对微生物发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培养基对微生物发酵的效果。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安排必须要满足相应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为其产物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营养,并且还要保证物理性状适合微生物发酵的进行。在材料的选用上还需要考虑到价格因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较为便宜的原料,并且原料的来源必须充足,以便微生物发酵工程的长期发展。

2 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的方法

在如今的微生物发酵中,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发酵工艺的优化问题,如何有效的开展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的实验成为目前关注度最高的话题。该方面工艺的提高能够高效、系统的获得所需的微生物产物,将微生物发酵的效率进行显著的提高,并且在成本上还能够做到有效的控制。经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优化方法主要是正交试验设计法、响应面设计法、Plackett-Burman设计法。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一种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是通过正交表来进行多因素问题的分析,在研究得出结论以后可以通过直观分析或者是直接对比来确定微生物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该设计法在使用中具有工作量小、方法简单、效果好、效率高等特点,因此正交试验设计法是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的最常用方法。正交试验设计法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并且在其他科研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设计法曾被多名生物学家进行实际的优化应用,例如利用正交设计法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液体发酵进行优化,从而使发酵后杆菌的产量大大提高。

响应面设计法是一种统计方法,主要结合数学建模、统计分析、实验技术等方法经过试验设计进行数据的分析,并且通过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进行函数关系的拟合,从而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该方法对于变量因素较多的微生物发酵有很好的参数优化效果,能够将各方面所需材料、发酵因素等进行准确的定量,从而保证微生物催化的顺利进行。响应面设计法的适用面较广,目前除了微生物发酵领域以外还遍布于生物学、医学、制药等多个方面,成为使用最广的微生物发酵优化工艺。

微生物发酵工艺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该技术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微生物发酵能够解决很多正常生产无法解决的问题。合理的运用微生物发酵并且不断进行工艺的优化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推动发酵工程技术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在技术纯熟以后还可以广泛运用于医药、卫生、工业等多个领域,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 候美玲,辛媛媛,郝志敏,董金皋.玉米内生细菌YY1菌株高产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优化[J].玉米科学,2012(03).

第7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45-01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以及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生物技术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生物科技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基础生物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大力倡导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今天,其重要性尤其明显。然而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学科地位、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材教学资料、教学设备等方面简单的分析这些因素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一、学科地位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学科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物学科被重视的程度,特别是目前仍然处于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情况下。虽然生物科学已经成为新世纪科技发展的带头学科,在提高人类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现在生物科学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目前高考中生物所占的地位与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巨大的潜力发展空间是极不相称的。高考在当今社会中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这样会容易使生物科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也会为家长和社会带来一种错觉,认为生物知识不重要,生物课不重要,导致社会对生物学科重视不够。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动机来源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便缺乏“学”的内部驱动力。同样由于家长、社会和学生对生物课的不重视,对生物教师工作的不认可,也会削弱教师“教”的激情。实际上,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过程。高中生物的教学如果缺乏了“教”和“学”的动力,课堂质量自然不言而喻。

二、教师素质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导者,其职业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拓展,生物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增加,生物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要求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改革,要求生物教师要不断丰富教育心理学理论、教材教法理论,具备较高的教育技能和能力。目前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高中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能力素质不高的状况,教师又缺乏适当的机会进行培训,只能“知一教一”,用陈旧的知识、过时的教法来从事教学,这种现状显然不能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让学生认可。此外,时代在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来培养时代要求的学生,但是,目前很多老师尤其是任教时间较长的老教师,他们已经习惯于以前的授课模式,难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及时的调整。这就需要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及时的调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三、学生素质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效果的提高需要良好的学生素质。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是将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交互作用,使原材料在学习者脑中获得新意义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素质在学习活动中极为重要。目前部分高中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普遍存在缺乏内部动机,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陈旧,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生物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对新知识的认知,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高中生物学知识。学生普遍对生物的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因素直接阻碍了高中学生生物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教材、教学资料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学资料则是教师和学生巩固、扩展教学内容的辅助教材。但是目前社会上的高中生物教材、教学资料都存在良莠不齐,如果选择使用不当,可能会使高中生物老师陷入整天帮助学生纠正一些错误信息的情境,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混乱。这样会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材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既要注意教材的适用性,更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既要注意更新教材,又要防止教材更新过于频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和知识体系。

五、教学设备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第8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一、科学探究类试题的解题策略

近年来的各地生物中考试题中,对科学探究类试题情有独钟,往往是命题者所青睐的。那么,面对科学探究类试题,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1.依据材料“提出问题”

探究试题中的“提出问题”是考查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整个试题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实验目的,并且要用疑问句的形式书面表述。如,王凯同学要探究某种植物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设计方案如下:请你帮她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在上述材料中,王凯的实验目的是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植物生长是否需要光照,因此,若依据此材料提出问题,则应为“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吗?”或“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吗?”等等。

2.对探究的结果“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对探究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一种设想,即对背景材料的探究实验目的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要以陈述句的形式进行表述。解答时还有较简洁的方法:若材料有“提出问题”的表述,则“作出假设”就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对“提出问题”的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即可。如上面提供的材料中,若考查“提出问题”则答案为:光照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或光照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如何区分“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变量,也叫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人为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即实验中被人为改变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控制变量也叫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其他所有的因素或条件。解答时,要抓住“变量唯一”的特点(若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变量对应一个探究结果,则探究实验设计存在问题),即这个唯一被改变的量就是实验变量,其他对实验有影响的量为控制变量。

4.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那一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那一组,两者对控制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是受实验变量影响的结果。

5.表达实验结论

如果预期现象在实验结果中没有出现,则假设被否定,表达实验结论的方式:对假设作出否定即可;如果预期现象得到证实,则假设成立,表达实验结论的方式将假设再复述一次即可。

二、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供选答案组成,能设置较广泛的情境,包括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及有关知识的应用等多个目标,因此,在初中生物考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解题方法包括:直选法、排除法、抓“关键词”法、挖掘隐含条件法等等。对于比较简单的试题,我们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答案。这种试题一般较少出现,不容易拉开分数差距。而排除法就是指把其他三个可以判定的选项排除,剩下的那个就是要选择的选项。

例:植物生活离不开水,其原因不包括 ( )

A.环境中水越多植物生长得越好

B.干种子必须吸足水才能萌发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

D.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解答这道题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所以,B正确;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c正确;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D正确。从而得出答案不包括A选项。

对于抓“关键词”法,运用起来也非常有效。所谓关键词,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找准了关键词就是找到了析题的关键处、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或隐性的关键词。

例: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本题题干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属于本题的关键词,据此可知,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其中A、B、c中的“田鼠”“青蛙”和“杂草”都属于生物因素,依据本题的关键词,即可将其排除;旱灾的含义是缺水,隐含的非生物因素是“水”(非生物因素)导致农作物(生物因素)减产,D符合题意。

另外,我们在解答一些生物选择题时,要注意挖掘题设中的隐含条件。

例:王力是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当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时,他欢呼雀跃,并且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 ( )

A.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激素调节 D.血液调节

本题题干中由于“欢呼雀跃”相对“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的描述,属于隐含信息,如果将其忽视,则本题易错选c。欢呼雀跃是在神经系统调控下,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并作出的相应反射,属于神经调节的结果;另外,人在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促使人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属于激素调节的结果。因此,A符合题意。

第9篇:生物因素的作用范文

一、主要内容———培养学习兴趣和增进师生情感

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学生学好生物课程的前提。没有兴趣,再好的教学条件也起不到作用,只有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具备探索科学的品质,也才让老师喜爱,学生尊重。例如,笔者讲授苏科版八年级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内容,课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有关“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物质”的问题,这个课前实践性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和重温前人的实验研究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样的科学事实:生物学家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然而他在实验中还发现决定遗传物质DNA中,依然存在蛋白质。新的疑问发生了,到底是哪个起遗传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再次证明: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通过课堂探究,最终找到了决定遗传物质的是DNA的科学依据。这个教学过程,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是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循循善诱之下逐渐步入生物知识学习的殿堂。例如,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中的《关注自己的健康》,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危害人体健康的的图片:可卡因、冰毒、大麻、鸦片、海洛因、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为人类带来的危害,谈谈如何看待健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对如何危害人类健康的事实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共享,学生就能懂得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竞赛,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扮演答疑解惑者、鼓励者、表扬者的角色,耐心指导、细心劝诱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二、重要依归———锻炼学习意志和塑造高尚品格

初中生物的教学和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教授与吸收的过程,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这时候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构建应当把立足点放在学生学习意志的锻炼和学生品格的养成上,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尤其是对于初学者,锻炼他们亲自动手、独立思考去验证实验结果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笔者经常向学生讲述生物学家不畏困难、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生物知识的故事,比如,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经历写就《本草纲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畏艰辛、常年工作在农田地头才取得杂交水稻试验成功;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品格对生物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生物学发展进步做贡献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喜爱生物科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帮助初中生轻松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手段之一。生物教师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内在情感,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在生物学科中,教师一味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不但增强不了积极的效果,反而使学生感觉教学内容非常枯燥、难懂。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诸如兴趣、意志力、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能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教学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利用丰富的教学实例和教学实验,还应当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特点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周红如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